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高校社团管理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社团精神”的历史沉淀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愈来愈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成为校园生活的一个热点。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信息时代以及整个社会信息化趋势的到来,未来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成才拓展了空间。其作用在于: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仅靠理论的灌输和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它必须内化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社团通过形式活泼的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和政治知识,集理论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对大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谈心沙龙、辩论赛、演讲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解除心中的迷惘和困惑;通过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不断地审视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明辨是非真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不仅应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具备求实的科学态度,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学生社团是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增创新能力的有效组织。这是因为:第一,跨专业、跨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社团活动,打破了封闭的教学体制,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培养了同学们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第二,社团活动为同学们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多种途径,一方面可以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同学了解社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三,各种学术、科技社团通过开展学术争鸣、科技服务、科研活动和社会调查,提高同学们的学术水平,培养科研能力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主动进取的精神。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一种作为集体一员的感情和一种合作感。组织的发展,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经费、设备、场地等一系列难题的解决,都需要同学们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取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际交往舞台,又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交往能力;既培养了大学生公平竞争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他们自立、自信、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勇往直前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原则和思路

(一)社团管理的主要原则

1、正确引导的原则。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年学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开展社团活动,及时掌握社团活动的方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争做“四有”新人,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社会和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关心、支持社团活动,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活动内容、专业技术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指导和引导。

2、自主活动的原则。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组成的团体,从社团的筹建,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领导人的产生,管理制度的健全到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方案的出台及活动经费、场所的筹措,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能力、增长知识。

3、统筹管理的原则。一个学校往往有十几到几十个学生社团,但全校社团活动应该统一“一盘棋”。管理中要求各学生社团年初上交年度工作计划,再由社团协调组织“社团联合会”统一安排活动内容、时间、设施、场地等,避免社团活动过于频繁、重复和撞车现象。

(二)社团管理的基本思路:

1、进一步提高社团活动质量。高质量的社团活动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提高社团声誉,增加社团凝聚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有些社团组织活动一味追求大声势、大规模,更多注意表面形式、摆“花架子”,而不注重活动内容的实际效果。社团活动要力戒浮夸,讲求实效。增强思想性和教育性,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力求出精品,上档次。在当前要大力扶持专业学术性社团,坚持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为主导,营造浓厚的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氛围,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市场经济结构也得到了重新规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成为了当今社会、政府、院校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场所,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从高校的视域出发,市场的就业环境是无法进行改变的,这就要求高校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并以此为突破点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为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而不断努力。特别是对应用型的本科高校,改善教师团队建设体系就显得的非常重要。为了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要求,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代表剖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教师团队的建设方向,并探讨了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研究了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策略。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教师团队建设方向剖析

高校在进行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时,必须要掌握好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需求标准,只有建设出的教师团队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促进院校教师团队建设和高校发展方向相一致,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本科高校的综合实力。笔者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方向实地走访,研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和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标准。

(一)教师团队建设应当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口工作岗位为标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对口的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在企业中的种类如下:一是市场营销方面。企业营销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网络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营销诊断、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等。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招聘、人力资源开发、薪酬管理、员工培训等。三是行政管理方面。后勤事务、行政助理、办公室文员等。本科高校教师建设标准必须要以此为导向,只有建设出这样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

(二)教师团队建设应当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标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业能力主要集中在技术型、实践型、技能型三个方面,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不仅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录用与否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弱。另外,学生在进入到企业工作时,刚开始是从企业基层开始做起,并不会直接进入到管理层,这其中需要较长的过渡时期,如果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必然能够显著缩减基层的锻炼时间。教师团队建设要以此为标准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实践经验,只有建设出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师团队,才能教导出实践操作能力优秀的学生。

(三)教师团队建设应当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标准在经济新常态市场大环境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在专业性、职业性、规范性三个方面综合发展,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因此,为了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端正的思想素养、优秀的人格品质、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奉献精神。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现状

(一)教师队伍建设缺少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长远的计划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也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态势,随着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和办学规模上不断扩大,现有的教师队伍不能够满足教学现状。为此,院校必须要不断从社会上招聘任课老师,然而招聘老师的标准往往以应聘人员的学历证书、职位等级以及社会工作经验等为主,没有从院校定位、专业特色、发展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缺乏明确的教师队伍发展目标以及长远的计划,使得在未来的院校发展过程中通过高资本招聘来的老师没有发挥应用的教学价值,实际的表现与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

(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老师实践能力不强目前,高校普遍未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作用,导致应用型教师力量建设缓慢,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应用型教师力量的重要性,认为实践老师的工作职责仅仅是负责实验准备工作,没有专业含量,工资待遇、福利等也要低于正常的教师水平,从而导致许多专业老师不愿意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另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老师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能够有效保证老师的专业性,但由于高学历老师在获取博士、硕士证书后,直接进入到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任教,其中缺乏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老师的实践能力不强。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一)以经济新常态为准则明确教师团队建设目标和长远规划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应当以引导老师、鼓舞老师以及帮助老师实现人生价值为主要宗旨,因此在建设教师团队过程中,院校领导必须深入研究并认识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环境,并以此为基础对高等院校发展提出更加严格的标准,同时综合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发展目标等多个方面,制定明确的教师团队建设目标以及长远规划。在进行老师招聘的过程中,不能够以学历证书、技能证书以及工作经验作为唯一的恒定标准,应当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和要求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对招聘老师的接受标准与考核制度,从招聘源头上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的品质。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谓“双师型”队伍是指院校老师不仅拥有庞大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也具备丰富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院校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保障,有助于院校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技术型工商管理人才,也是院校发扬工商管理专业的必备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通过不断的邀请、引进具有丰富工商管理实践经验的社会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鼓励在校老师参与到企业工商管理实践活动中,或者通过企业兼职的方式不断培养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

高校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由大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参加,按照社团章程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高校社团的类型

1.1从社团的活动内容分析专业知识类社团。此类社团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比如科学竞技协会,社团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益实践类社团。此类社团以社会服务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社团成员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加强了社会责任感。兴趣爱好类社团。例如街舞协会、轮滑协会、跆拳道协会等。这类社团的大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社团成员数量较大,活动形式更多样。

1.2从社团的归属部门分析可以将社团分为院系级社团和校级社团。此类社团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联系,为大学生活增添了色彩。院系级社团由院系学生会组织开展活动。社团的成员来自相近专业,社团活动与专业的结合较多。校级社团在学校团委的组织下开展活动。社团的成员分布在学校各个院系,校级社团的规模相对院系社团来说规模更大,影响力也更广泛。

2高校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

2.1高校社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高校社团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社团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更有效的方式被广大学生吸收消化,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也为高校社团指引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团活动中,可以有效激发高校社团的凝聚力团队合作力。另外,各社团间的协作对完善社团活动的运行机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2高校社团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社团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功能。高校社团在校级和院系团委的组织下开展,对大学生三观具有导向作用,社团活动通过正面宣传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社团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在同学们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社团文化对成员的道德品格培养有着导向作用。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拓展功能。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完整。社团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很好的补充了传统教学在思想教育上的缺陷。

2.3高校社团对思想转化有积极作用高校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平台,通过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对社团整体的思想有着积极的引导和转化作用。一些思想不够成熟的同学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品德。

3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社团应该遵循的原则

1)高校社团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高校社团要以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为主要目的。

3)高校社团在完成思想教育功能的同时,要坚持渗透原则。

4影响高校社团教育功能的因素

1)高校社团的主体素质决定了社团的整体水平。加入社团的大学生素质存在差异,或者大一新生在加入某一社团之前没有充分的考虑,社团成员存在不稳定因素。

2)从校院级的管理机制来分析,在考核竞选和培训教育等方面还需要更正规的管理机制;从高校社团自身来讲,社团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学生组织机构,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许多工作依赖学生自主开展,社团责任分工不够明确,缺乏物力和财力,加上社团人员流动较大,对社团的健康长期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3)国内外多元化思潮对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95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的思想开放、知识来源广泛、受国内外的不同意识形态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在一些大学生过分看重社团职务对自身发展的益处,甚至体现在入党动机的方面。另外,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社会交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不排除一些消极和糟粕思想的传递。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对不良诱惑和反面信息缺乏辨识能力,容易在三观上产生认知偏差,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意义。

5实现高校社团思想教育功能实施的有效途径

1)完善社团规章制度管理机制。社团的招新、活动开展、人员认定、干部培养、考核培训等方面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管理方案。保证高校社团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加强社团内部的纪律约束。社团的管理和监督体制需要加强,避免社团人员随意流动,培养社团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杜绝小团体现象的发生,公平选拔出一支高素质的社团干部,发挥带头作用,提升学生团体的正面影响力。

2)优化社团结构,培养服务精神。目前一些高校的社团还存在结构不合理、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社团无特色的缺点。需要学校的管理方对社团进行合理分类管理,加强对社团的了解,为社团配备与其社团性质相匹配的专业老师,提升社团活动水平,打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社团结构。高校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应该鼓励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无私奉献,更好的服务同学、服务社会。

3)高校应该为社团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活动经费不足是高校社团面临的共同问题,会影响到社团的活动质量和规模的扩大。高校管理层应该建立一套帮扶机制,采取多种渠道增加社团经费支持,保证社团的活动开展顺利完成。

4)鼓励高校社团借鉴国内外学生社团优秀经验。学校在制度和培训方面要提供平台,加强社团之间的学习交流,吸收国内外社团的优秀经验,在保证高校社团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吸收他人精华,激发高校社团的快速健康发展。另外,在网络信息方面,学校要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加强网络文明教育,为高校社团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保证社团的健康思想传播。高校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健康持续开展社团活动,引导社团成员思想的正确方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4篇

1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与特点

1.1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高校体育社团是指在高校范围内,由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自主参与的,以特定体育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体育组织。

1.2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

1.2.1项目多样丰富体育项目的丰富性决定了高校体育社团的多样性,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少则7个,多者达15个以上,多样化的体育社团为在校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与活动平台。

1.2.2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则调查显示,在管理方面,目前高校体育体育社团普遍分为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外部管理即接受上级部门的管理。如社团联合会、院团委等。内部管理即社团内部事务的具体分工。在活动规则方面,几乎所有的高校体育社团的训练与竞赛等活动都能与该项目的最新竞赛规则接轨。

1.2.3参与自愿与管理自治高校体育社团在体育部门或校团委的宏观指导下,社团内部事务与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自主权,社团能否蓬勃发展,除了学校管理部门必要的支持外,主要与社团骨干的组织管理能力有关,因而学生自治是高校体育社团最大的特点。在参与方面,体育社团队是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自愿性加入为原则面对所有学生开放。

1.2.4企业化运作调查显示,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校拨款、会员费以及社团到校外争取到的赞助费。其中学校拨款极少,只有每年承办全校性的单项比赛才有一定的比赛费用,体育社团的日常运转主要靠收取会员费来维持。因此,高校体育社团会员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维持正常的日常开支乃至盈利。为了生存与发展,高校体育社团有强烈的内在动力去获得盈利,扩大影响和创造品牌。比较成熟的高校体育社团已基本具备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特征。

2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优势

2.1高校体育社团的多样性提供丰富的符号价值每个高校体育社团均以特定的运动项目为载体进行组织与活动,体育社团建构的物质环境与核心理念,必然强烈的体现该运动项目的精神传承与价值理念,因而,某一体育社团必然具有该项运动的符号价值。比如:跆拳道社团具有礼仪、自律的符号价值;篮球社团具有竞争、协作的符号价值;街舞社团具有激情、自我的符号价值等。学生加入某一社团及参与社团活动时,必然是以认同该符号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则为基础。高校体育社团能够让参与者无形中接受某种符号价值的方式使其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2明确的规则有利于契约精神的培养定期开展特定项目的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社团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各种体育活动都有明确的运动规则,参与者遵守相应的规则是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体育活动规则的契约性能够使高校体育社团会员潜移默化中建立公平、民主、平等、协作等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

2.3自愿参与和自主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自愿参与以及自主管理是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体育社团中,没有师生之间天然的权威———服从等级关系,社团成员最大限度实现了平等的关系,成员之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在活动中,成员间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看做是自由意志的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2.4企业化运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角色体验一方面,社团内部明确的分工必然需要设置大量的职位,如某职业字院的篮球协会分为策划部、宣外联部、财务部、竞赛部、训练部、裁判部、秘书处传部等。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已具备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特征。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团骨干必须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好顶层设计,然后在所在职位上竭尽所能保证社团的顺利运作,才能够在众多社团竞争中免遭淘汰的命运。在这过程中,参与高校体育社团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角色体验,帮助学生加速社会化的进程,为其毕业后的创业、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目前校体育社团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现状

根据隐性课程理论,隐性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这部分课程有意识地被某些人或机构所隐蔽,这些人或机构知道这种被隐蔽起来的课程是什么和藏于何处。例如,在教科书中常体现“文以载道”,也就是教学的教育性,这部分内容的呈现是隐蔽的而不是外显的,但同时又是“隐藏者”有意识这样做的;二是这部分课程是无意识地被隐藏起来的,没有人去有意地隐藏它,如师生间的日常交往,这种交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常是无意的、非计划的。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管理者虽然知道高校体育社团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有利于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并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但高校体育社团是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所起的作用仍然处于无意识的阶段。目前很多高校体育社团仍然面临着活动场地、运动设施少,活动经费小不足、体育教师指导力度小、学院领导不够重视等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如何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有意识地利用高校体育社团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来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4加强高校体育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有效性的对策

要加强高校体育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应该是教育者有意识的行为。首先,教育者必须能够清楚意识到高校体育社团中隐藏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什么,以及它藏于何处,然后才能有意识地加以干预。在此,以高校体育社团作为路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所有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态度、人格、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往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的内容的统称。按照隐性课程理论,这些内容主要隐藏于三个方面:即物质方面、制度方面和文化、心理方面。加强高校体育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对策,也应该由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4.1进一步强化高校体育社团的符号价值教育者可以通过物质环境的优化和美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换成一种信息储存于有形的载体中,受教育者身处这样的环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这些信息,受到陶冶与熏陶。[7]根据这一逻辑,要强化高校体育社团物质形式的符号作用,可以通过做好如下三个方面作为抓手。其一,教育者应给予高校体育社团必要的经费、场地等支持,要求其保持活动环境的整洁有序,同时强调社团活动时,必须统一服装。统一服装对内能增加团队成员在社团活动中的存在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对外起到强化团队形象,展示团队文化内涵的积极作用。其二,团队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团队发展的精神动力,它的存在能使团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与感染力。因此,教育者应要求高校体育社团必须形成自身的价值理念并凝练为精简文字的队训。比如北京大学山鹰社把山鹰精神“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作为团队的精神传承,成为团队成员共同的信念与行为准则。第三,要求高校体育社团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利用QQ、博客、微博、论坛等新的媒体形式加大自身的影响力。

4.2加强体育社团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体育社团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活动守则是教育者以及体育社团核心理念的具体表现,是团队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教育者,完善社团外部管理的顶层设计,监督引导团队做好团队内部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是制度育人最重要的工作。在外部管理方面,要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致的相关主题活动,比如体育优秀社团评比展示、体育社团文化节、体育社团活动展演等方式,通过活跃体育社团活动方式既使参与活动的人接受某种教育,又给予体育社团向外部的人展示团队形象与传递团队价值理念的机会。内部管理的制度设计上,为了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以在教育者的主导下,把握团队内部规则建立时具备以下要素:团队岗位竞选化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精神;团队队员招聘拟公司化以加速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团队决策民主化以培养民主集中精神;财务收支透明化以培养廉洁自律意识等。通过以上度制的建立,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者预设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3加入拓展训练以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资料显示,传统课堂式学习的吸收程度约为25%,而要求学员参与实际操作的体验式学习吸收程度高达75%。这也解释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近年来,拓展训练作为新兴的体验式的培训方式传入我国后迅速兴起,这种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的体验式教育手段,能把活动中所寓意的道理和观念牢牢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拓展训练这一特殊的教育手段成为对传统课堂教育的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将拓展训练引入到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中,是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得力手段。高校体育社团每周都有固定的团队活动时间,如果能在社团指导老师带领或安排下,将一些不需要复杂器材,简单易行的、具有特定主题的拓展训练地面项目按计划穿插在团队活动中。这一方面大大丰富了社团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使特定主题的、抽象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了针对性、可操作、流程化的渗透方式。加入拓展训练,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已不仅是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的训练的平台,更是学生接受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等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

5结束语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5篇

社团是常见的大学生活动团体,它种类多样,功能各异,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社团不但能够带动高校内的学习氛围,提升专业教育、榜样教育的实际成效,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就业意识。为强化社团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应进一步明确社团建设的持续性目标,不断完善社团的内部管理和主体参与机制,并在学术类社团中普及学分制和导师制。

关键词:

大学生;社团;学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社团是大学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不但能促进校园文化发展,还能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主动成长成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主体思想的多元化特征日益显著,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增加了不少难度,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成为许多高校重点思考的问题。受此影响,大学生社团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推进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社团活动的文化内涵、建设功能被不断发掘和运用。

一、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与功能

所谓学风,它指的是一所学校中学生学习目标、态度与方法的整体状态。好的学风是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体现,它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其人格塑造,同时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受高校扩招、教学管理改革等问题的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诚信意识淡薄、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日益突出,为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了更加艰巨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应当遵从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正面作用,将社团纳入高校学风建设体系,顺应当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学风建设中,社团的主要功能集中在下列三方面:一是导向功能。社团是一种主题活动组织,在创始之初就已经明确了团内活动的基本主题,如舞蹈、武术、戏剧、文学等等。这些活动主题大多健康向上,能够间接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开展;二是激励功能。社团活动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在对兴趣爱好的实践中激发学习和超越自我的斗志;三是规范功能。尽管社团的自主程度较高,但仍然处于学校党团部门的领导下,相关活动均需遵照学校制度开展,与学风建设有目标上的统一性。事实上,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树立起互帮互助、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大学生社团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强化专业教育,带动学习氛围

专业知识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学生如果对专业知识缺乏学习热情就很难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大学生活。研究指出,当下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缺乏兴趣,这其中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与高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有关。狭小的专业视野和对专业兴趣的缺乏正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和心理健康。高校内社团种类繁多,一些社团,特别是学术类社团,跟学生专业内在关联较强,有利于辅助学生展开专业学习实践。此外,作为第二课堂,社团教育具有自主、自发的特点,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和肯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此外,社团活动能够增加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其以参与团队活动的形式运用和体验专业知识、增强专业兴趣。

(二)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就业意识

近几年,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市场供求关系急剧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逐渐被社会所关注,其创新、创业教育也已经成为高校的重点课题。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不但有利于大学生运用和体验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责任意识和综合素养。通过讲座、比赛、社会实践等社团活动,大学生能够增长见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加快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养成关注社会民生的习惯,激发创新灵感,提升创新水平。

(三)提升榜样教育、同伴教育的实际成效

社团是一种自发性的学生组织,团内的学生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他们聚集在一起,通过社团活动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社团内的成员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在学习、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在活动中学习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共同成长成才。良好的社团环境有利于优良学风在社团内容的形成、发展和继承。同时,社团在同伴教育和榜样教育的实施上有着较好的先天优势,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培养学习兴趣,为步入社会作好准备。

三、发挥大学生社团对高校学风建设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社团的持续性建设目标

客观地说,当下大多数社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均不容乐观。具体来说,很多社团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或者缺乏资金支持与场地保障,或者内部机构与制度不健全,更严重的甚至缺少统筹发展的现实规划。除去内、外部环境上的不足,很多大学生社团还深受活动层次低、经验积累少、专业指导不足的困扰,这些负面因素严重影响了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此,高校应当支持社团活动,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出社团独特的育人优势。当下,社团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明确自身的持续性发展目标。社团要发展,就必须首先做到日常活动,特别是常规训练的规范化。虽然社团是一种自主性较高的学生组织,但“自主”的涵义不是散漫、无章法,社团的运营、相关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明确的规章制度,这样既能够敦促学生积极投入社团活动,也能够保证社团长期、稳定发展。同时,社团要注意自身的活动建设,特别是对特色活动和重点活动的延续与发展。此外,社团活动还需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学生的素质拓展相结合;二是与学校的科研活动相结合;三是与大学生的科研竞技比赛相结合。这样一来,不论是文体类的社团还是学术型的社团都能够发挥自身的学风建设功能,保证自身发展的延续性和递进性。

(二)健全社团的主体参与机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内各高校对社团建设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教育主体缺位和制度保障的缺失正严重抑制着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校在构建党团工作领导机制的同时积极倡导校内相关部门关注社团发展、指导社团活动。社团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学相关部门的指导,后者的参与能够使社团活动更具水平、更有针对性。对此,高校应尽量创造便利条件,支持和鼓励教学相关部门参与社团活动指导,为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发挥正面推动作用。教务部门应当主动解决社团活动的场地困扰和专业指导问题,各学院也应响应学校号召,积极解决社团指导教师的人员协调与分配问题,保定社团活动的实际成效。

(三)对学术类社团推行导师制和学分制

虽然大学生社团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为活动的基本原则,但仍然离不开学校,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高校社团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实践能力薄弱、活动经验欠缺、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在没有教师进行专门指导的情况下很容易偏离社团活动的主旨,导致活动失败或者失去建设性意义,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社团整体运营的恶性循环。教师的参与能够有效避免上述不利情况的发生,在学风建设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够促进社团规范化运营,同时也更有利于社团成员更好地展开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故高校应尽快建立起社团导师制度,形成社团导师队伍,培养一批善于内容指导的专业指导教师和精于活动技巧指导的活动现场指导教师。当前,国内的大多数高校院校都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但学分制的使用范围多集中在专业课,极少运用于包括社团活动在内的第二课堂。这很容易给学生带来错误的意识导向,不少学生会出于“实用”的考虑而忽视社团活动。部分学生甚至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团,并且将社团活动视作为一种无意义的娱乐消闲,对其内涵和作用都存在很大的误解。对此,高校应主动顺应社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引导更多学生了解社团的文化内涵、活动内容和育人功能,鼓励其参与社团活动、投身社团建设,带动大学生社团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四)完善社团的内部管理机制

管理是社团实现自身功能、达成自身使命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有效管理的前提下,社团才能够切实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当前,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比如运营不稳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对外界环境依赖性过强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同时折射出了社团在管理上的缺陷和弊端。社团虽然大多为小型的学生组织,但它的运转却是一个牵涉甚广的复杂过程。它的管理涉及到社团的筹建、人员的筛选、内部结构的确立、活动方案的设计等众多内容。高校应统一制度社团运转的基本制度,从制度上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社团建设,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社团品牌、形成特色的社团活动,扩大社团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促进社团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互渗,保证社团活动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正面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和高校扩招工作不断深入在背景下,社团已逐渐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当将发展学生社团、加紧学生社团建设作为自身学风建设的出发点,不断融合社团活动与学风建设资源,注重社团外部环境建设、完善社团内部管理机制,为学风建设创造新的思路和视野,从而达到提升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莹,徐婷.学生社团: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载体———以常州机电经济管理系社团建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03:18.

[2]徐文媛,孙晓瑨.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全景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30:138+148.

[3]刘剑鑫,李承明.学业朋辈辅导类社团与高校学风建设———以北京化工大学“扎堆学社”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1:49-51.

[4]陈方鑫,周书宇,郑召丽.发挥学生社团干部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6:21-22.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大学生社团网络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群体,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和逐渐增多的趋势,既为高校德育带来了机遇,也使高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影响,就成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内涵以及现状透视

1、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界定

对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的界定不能做简单的处理,必须进行综合思考,多层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构成,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大学生网络社团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现实社团的网络化。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现实社团纷纷触网,实现网上网下联动,以增强影响和扩大活动空间,促进大学生社团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健康发展。二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本身所固有的虚拟性导致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基于此,关心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部分大学生成立了网络文明协会,旨在倡导广大网民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网络技术的高端性以及日新月异性,也吸引了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技术本身的强烈兴趣,他们纷纷建立网络爱好者协会等,这些都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三是基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适应现代社会开放性要求而建立的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渴望交往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网络的超时空性刚好可以以低成本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大学生社团也就从象牙塔内纷纷扩展至校园外,致使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总之,大学生网络社团就是大学生在认清网络影响和本质的条件下,在网络空间基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而建立,旨在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群体。

2、大学生网络社团现状透视

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网民主要是高校的师生和各大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十年多的发展,网民的主体构成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本身也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一,线上生存和符号世界对部分网民来说已不再陌生而是不可或缺。所以虚拟社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网民的网上家园,论坛、聊天室、博客、新闻组等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交流形式,也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诞生地和寄居地。

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而同时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5%和14.0%。,平均每人参与的跨校社团为1.76个、网络社团为1.99个。调查结果显示,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平均数来看,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团数多于现实生活中的社团数。由此可见,网络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紧对网络社团的研究,积极探索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对策。

虽然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开放性为大学生建立各种网络社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客观上丰富了大学生社团的多样性。但是,由于社团成立的动机之一是大学生的需要,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也是基于大学生的需要这一重要的基础而兴起。现代大学生的突出需要是成就需要、就业需要、创新需要、情感需要等。相应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主要是考试类、职场类、学术类、情感类。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纷纷增强,于是考各种职业资格证、英语等级考试、考研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基于此,他们纷纷在网上建各种以此为中心内容的社团。如寄居于著名的虚拟社区----天涯社区的“考场加油站”,腾讯聊天室的“英语角(四级、六级)”等。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实现就业,大学生纷纷利用网络的广泛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在网络空间建立了各种围绕就业这个主题的社团。他们在社团内部共享各种就业信息,谈论各种就业技巧,交流就业的酸甜苦辣,既可以丰富就业的信息,又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然而随着社会开放性发展程度日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开放性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与本校师生的交流,而是渴望与名师、名校的学生交流,而网络的低成本性和信息共享性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爱好科研的大学生主动在网络空间建立了“报告厅”社团,专门收集名师的学术讲座,然后就讲座内容展开交流,以达到开阔思维、丰富知识和增长见识的目的。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特殊心理特征,决定了情感生活对他们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结识异性朋友,大学生自发地在各虚拟社区和聊天室建立了诸如男生夜话、女生夜话、青春杂言等版快,与同辈群体在网络空间交流与异性交往的技巧和心得,抓住机会寻觅自己的另一半,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群体,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二者具有共同的使命??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别。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自发在网络空间设立的,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当前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而高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所以,积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高校德育一起形成合力;消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削弱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阻碍高校德育效果的发挥。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增强了高校德育主体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既是高校德育的客体,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群体,有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如网络文明协会、网络志愿者协会、网络伦理协会等。网络文明协会本身的宗旨就是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网络志愿者协会,就是以网络为媒介,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集中起来,以自己的行动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伦理协会,就是爱好网络道德研究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通过讨论、交流,致力于网络伦理的研究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可见,不管是以德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还是以德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客观上都增强了高校德育的覆盖面,壮大了高校德育主体的队伍,提升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其次,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启发和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层次,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各种网络社团的建立,以其低成本性、便捷性、交互性、广泛性等,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就业需要等;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发展,大学生从校内走向了校外,从地区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生网络社团内的信息具有面广、量多、传播快的特点,因而网络社团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信息、沟通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这种信息沟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生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缺陷,为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开拓知识层面提供了途径。网络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传播信息、沟通情感,客观上起着补充校内信息沟通的网络作用,为情感的双向交流提供有利的条件,满足同学的交往、友谊、自尊等心理需要。

再次,发展了高校德育的载体。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助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一方面适应了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推动了现实社团在网络条件下的发展。大学生网络社团是适应信息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现实社团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扩大和变形;是大学生社会关系扩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社会性本质的发展。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是对高校德育载体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量消极网络社团的存在会抵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发挥。大学生现实社团,不管是正式群体,亦或是非正式群体,都需要向指定的主管部门申请,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方可成立,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还配备一定的指导老师。所以,现实社团的活动,基本上都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监控的范围之内,从源头上保证了社团的健康性和积极性。然而,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要随意得多,且主体构成要复杂得多。没有了规约,一些消极的网络社团就会在网络空间大肆开展非法的活动,甚至延伸到网下。一些在现实校园没有活动空间的消极社团也纷纷把阵地转移到隐蔽性强的网络空间。如,考试团体,团体,网络传销团体等,他们的活动违反校园的纪律,甚至是触犯国家的法律,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是扰乱了校园的正常运行秩序。

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存在,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难以把握好这个载体。德育载体是指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导德育的内容信息,并对德育的客体产生影响、对德育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网络所固有的数字化效应,导致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隐蔽性存在,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发性存在。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隐蔽性存在,导致德育主体难以发现社团的存在,无法预测网络社团对社团成员的影响,从而也就难以有效控制和利用网络社团开展德育工作。

再次,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的复杂性、多样性,增加高校德育的引导难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主体本来就变得异常复杂。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员,又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不同高校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由于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客观上决定了社团成员的素质的不同,异质性程度太高的成员聚集到一起,客观上增加了高校德育引导的难度。大学生网络社团把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集中起来,同时也就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猛烈爆发。尤其是在某种错误思想或舆论的导向下,通过校园文化中从众和集体规范的压力,胁迫大量的青年学生参与抗议社会的行为,有时会造成一种铺天盖地的潮流。形成社会和学校难以控制的恶性政治影响和政治后果。“由互联网为诱因生发出来的大量的社会性互动、聚会和某种意义的自发的结社行为对我们现有的校园社会框架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一种解构性的威胁。”

三、高校德育应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物理世界和符号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早已合二为一,他们是最先实践卡西尔所论述的人的符号生存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在当前学界研究已经大大滞后于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现状的情况下,高校德育只有下大力气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管理和引导好大学生网络社团,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要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需求,增强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

管理和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主体应实现社会化。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体,社团成员自身必须能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尤其是社团的负责人,一定要牢牢把握社团的正确方向。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都是寄居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而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一样,也是有主人的。因为网络是实行的域名管理和IP地址管理,所以网站、网页的所有者,一定要密切监视网民在自己的空间内进行的活动。大学生网络社团一般是设在各大论坛和聊天室,当前论坛都有自己的版主,聊天室也设有管理员。所以,版主和管理员要自觉充当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再次,今年年初,我国又实行了互联网备案制度,即所有的网站都要到主管部门备案。而备案的内容之一就是网站经营或者宣传的内容,所以相应的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互联网站备案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对各大网站传播的内容进行方向上的管理,让非法的、反社会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没有立足之地。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主体,应主动深入大学生网络社团,以社团成员的身份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横向交流,形成合力。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突出特征就是跨地域性和跨校园性。也就是说,网络社团的成员是来自全国不同的高校,或者是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网络社团已经超越了实体校园的限制。这一特征,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校园之间的横向交流。应该说,网络已经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之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的条件。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地加以利用,可以在网络空间建立讨论和交流专区,分享引导社团工作的经验,交流各自发现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新动向,共同商讨引导和管理的对策,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合力,尽量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的真空。新晨

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众团体。开展“网络进社团、社团进网络”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德育的客观要求。针对网络社团所固有的特征,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促进网络社团的健康发展。目前,各高校为了应对网络化对校园的影响,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针对网络社团的蓬勃发展,高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把网络社团文化纳入到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克服网络社团文化的自发性,从而保证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方向性,以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消极影响。

注释:

[1]《调查显示:59.7%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2005-5-915:26:00,新华网

[2]万新恒主编:《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考研;考研社团;社团;经法鼎研学社

2016年10月,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的支持下,经法鼎研学社(以下简称“鼎研”)成立,以让考研变得更简单为宗旨,服务广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考研学子,提供丰富的考研资讯平台。“鼎研”在设立之初拟开展“研”路走调研项目、“鼎研桥”链接考研学子项目、“研”展会丰富拓展学生考研资讯项目、一“研”九鼎考研讲座系列项目等与考研相关的项目,以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大学生加入考研的行列当中。“鼎研”在其发展道路上克服了高校考研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一、高校考研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1.考研社团管理过于陈旧。考研社团内部管理较为松散,社团编制混乱。高校大部分社团中,学生只需通过面试即可成为其中一员,随时随地都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社团。这样的考研社团对成员的管理缺乏约束,导致社团凝聚力不足。社团内部分工不明确甚至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责”不在人。国内高校普遍对社团的监管较为严格和频繁,社团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考研社团需要与社会资源相链接,需要邀请校外考研导师进校宣讲,但由于高校关于学风的规章制度严格,很多讲座和活动难以开展。高校应给予社团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但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社团而言,它们很难争取到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因此,活动场地借用问题成为阻碍规模较小社团发展的一大困扰。

2.考研社团信息流动滞缓。在这网络化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滞后是影响考研社团发展的一大阻碍因素。政策上的些许变动或高校招生信息的变化都将深刻影响考研社团的发展。缺乏及时的考研资讯会影响考研学子复习规划和准备。目前,国内考研社团获取考研讯息的途径缺乏多样性和及时性,高校间缺乏联系。社团对外的信息仍以传单海报为主,信息流动不畅通。提供考研资讯的方式单一,缺乏现代技术平台支撑,信息通达程度较低。

3.考研社团财务状况不理想。由于缺乏妥善管理,考研社团财务状况经常出现问题。首先,考研社团经费严重不足,相关考研活动不能按原计划实施。其次,考研社团经费主要依靠赞助方的支持。高校社团经费申请较为烦琐且有限,大部分社团选择走出校园,找商家获取赞助,但商家会考虑相应的利益问题,一般不容易答应赞助。最后,考研社团内部运营资金管理不善,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划,使用资金问题严重不合理。

4.考研社团文化活动欠缺质量。近年来,社团活动的质量有待提高,社团的作用得不到应有体现,缺乏自身的活动品牌。部分高校制定社团举办活动数量规定,导致社团重视活动数量而忽视活动质量。虽说高校社团文体活动多姿多彩,但考研社团因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举办的活动多与考研相关。考研社团以举办考研讲座为主,达到共享考研资讯的目的,服务考研学子。由于高校对外校人员进校宣讲的管理较严格,考研讲座活动的开展会受到一定影响,质量有待提高。

5.考研社团社会化程度普遍较低。考研社团与社会缺乏必要的联系与交流,社会化程度较低。考研社团缺乏对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把握,相关考研资讯与时展脱轨,难以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方面给予相关指导。考研社团与社会上的考研教育机构缺少交流与学习,社会化程度较低,学习资源得不到链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6.考研社团缺乏创新活力。考研社团与其他社团不同,是一个服务于有意向进行继续教育学生的社团,资讯千变万化,需要与时俱进,但社团管理、信息、文化活动、社会化等方面缺乏创新严重阻碍了考研社团的发展。考研社团更多把关注点放在考研资讯的获得上,往往忽视各方面的创新发展,缺乏创新活力和生命力。

二、对高校考研社团发展的建议

1.考研社团管理科学化。高校考研社团的科学管理尤其重要,有必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考研社团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对社团成员进行科学编制。一方面,考研社团的领头羊是社团干部,管理能力和组织水平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与活动目标。经法鼎研学社的干部是选拔出的有管理素质和一定领导能力的学生,应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领导水平。另一方面,“鼎研”建立社团成员考察制度和激励制度,明确社团成员分工,提高社团工作效率,要求树立求实精神和服务意识。强调人人平等,为社团成员提供更多平等的学习机会和竞争机会,保障成员的权利。高校应给予考研社团更多空间进行自我升级发展。高校在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中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根本,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积极转变观念,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社团进行宏观指导,充分发挥考研社团的作用和质量,给予更多扶持与帮助。

2.考研社团信息共享化。考研社团需不断更新考研资讯和相关讯息,与各所高校交流和联系更加紧密,呼唤信息数据的共享与通达。经法鼎研学社注重信息资料的保存和共享。不论是本校历届考研情况还是外校考研资讯都及时备案存档,为有考研意向的同学提供参考。因电子化讯息便于传播和阅读,“鼎研”还提供了一个线上考研资讯平台以共享信息,提高信息通达程度,提高考研咨询方式多样化。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考研竞争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报考院校筛选能力,扩大社团活动对促进学生考研的影响力和宣传教育功能。经法鼎研学社不断加强与各大高校的交流与联系。各大高校考研学子借助于考研社团相互交流信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研备考压力。通过与各大高校的交流获取更广泛的考研资讯,拓宽获取资讯的途径,提高资讯的流通速率。经法鼎研学社能够有针对性地集中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考研资讯平台和应有的学习氛围,共享考研信息。大学生在长期的浓厚的考研氛围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内化成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促进良好学风发展。

3.考研社团财务制度系统化。一方面,经法鼎研学社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社团财务制度,妥善保存财务记录。设有专人对社团财务进行管理,定期向社团成员公开说明财务状况,让成员了解经费去向。同时还会向学校团委提交年度财务报告、当年的预算以及下一年的安排,科学规划和利用活动经费。考研社团相关活动所需活动经费要预先估算,做好科学的计划,合理利用资金。另一方面,经法鼎研学社摸索出多样化的社团活动经费来源,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得到企业对相关活动的资金赞助。考研社团可以通过“会费”、捐助、募集、举办收费活动等多样化途径筹集活动基金。

4.考研社团文化活动品牌化。考研社团应提高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社团应有的作用,建立自身的活动品牌。注重提高社团成员工作的效率,重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让成员得到应有的锻炼,满足其发展需要。注重开展能够锻炼社团成员能力和与考研紧密相关的活动,坚决取消缺乏质量和意义不大的活动。充分明确自身性质,开展有目的、有意义、有质量的活动。对活动做好科学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不断摸索和创新活动形式,活动后进行反馈和经验总结。把具有特色的活动塑造成品牌活动,提高考研社团的核心竞争力。

5.考研社团发展社会化。经法鼎研学社通过与社会教育机构的合作,创新性地把社会教育资源带入高校并加以利用转化,整合出较为完善的考研资讯体系。大力整合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调动自身优势,与社会教育机构维系社会关系,大力开拓社会资源,取长补短。加强自身与其他社会团体的联系,使社团成员得到社会化发展,提高考研社团的社会化水平。除了对外要进行社会化发展,社团内部也需要实现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是在社团管理中引入社会力量,帮助加强社团和外部的交流合作。建立社团和社会力量如企业、教育管理机构、社会上更高水平相关社团共建高校内部学生社团的合作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团管理中。考研社团提供更多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培养社团成员的才干,以促进社团成员的社会化。

6.考研社团实践创新化。考研社团不仅要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还要注重社团活动的创新和社团成员能力的培养,及时转变观念。考研社团的属性决定了其服务内容,考研社团可通过活动形式的创新丰富活动内涵。经法鼎研学社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社团,其价值在于为广大的考研学子提供专业的考研服务。以社团为载体共享考研资讯,培养学生的考研理念,促进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深造。注重考研社团自身定位,发扬务实精神,巩固和扩大考研社团的影响力。“鼎研”重视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健全考研社团激励制度,积极鼓励社团成员发表言论,对考研活动出谋划策,提高竞争意识和树立创新意识,使成员达到自我价值实现,激发社团的创新活力。考研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学习过程,经法鼎研学社为考研学子传递正能量,提供备考指导和精神支持。考研社团要积极发挥自身功能,让社团成员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锻炼。考研社团需要不断升级优化,通过管理科学化、信息共享化、财务制度系统化、文化活动品牌化、发展社会化和实践创新化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同果.发达国家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2]方斯剑.论新形势下高校社团建设对学生考研指导的支持——以湖州师范学院考研领航社为例[J].价值工程,2014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第8篇

戏剧类社团的自身特点

纵观各高校艺术类社团的发展现状,戏剧类社团以其多位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成为该类社团广泛艺术形式应用的代表,根据辞海的定义,戏剧是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冲突,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艺术、舞蹈等艺术的综合。戏剧类社团的发展理念与理工类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相弥补。因戏剧类社团涉及领域广、内容丰富多彩、发挥空间大等特点,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挖掘并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同时,针对理工类高校学生的“重理性轻感性”的特质,戏剧类社团以其独有特点可以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高校社团成立以来秉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在各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下,在校团委的指导下,负责全校社团的管理、监督,每年还定期与省内其他高校社团进行经验交流,完善社团管理。各社团在社联的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组织积极健康、活泼多样的校园活动,培养和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理工类高校中,文艺类社团稀少的情况下,戏剧类社团在理性与感性的均衡,学生与社会衔接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戏剧类社团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

纵观各高校艺术类社团的发展现状,戏剧类社团以其多位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成为该类社团广泛艺术形式应用的代表,根据辞海的定义,戏剧是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故事面的重要作用。但是戏剧类社团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点。缺少可持续发展思想,社团传承性不足。社团主要骨干领导力不足,社团主要干部发展的眼光与思想具有局限性。戏剧类社团中组织结构不够完善相对松散,社团章程不明确,社团管理结构不规范。目前高校理工类大学社团数目众多,由于其本身高校学术专业性的特征,学校注重专业研究的指导方向,因此理工类高校注重学术类社团的发展,戏剧类社团由于其自身所处理工类高校环境上面的客观要求,以及没有相应的投入,使戏剧类社团难以发展。由于戏剧类社团在新学期之初,伴随着新的会长的上任,社团整体上下激情昂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员们的激情逐渐减弱,社团内部会议上面出现会员姗姗来迟甚至缺席的情况,从最初门庭若市和最后门可罗雀的情形。在戏剧类社团中建立社团档案馆,对社团资料进行统一的封存,管理。既可以很好的解决社团新老成员之间的承袭问题,又可以帮助新的社团干部了解社团的长远规划以及阶段规划,明白自身所处在的社团发展阶段,从而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使以后的活动可以更好的借鉴从前的材料,并在从前的活动中吸取经验,大胆创新,使社团可以持续发展。戏剧类社团可以与校团委沟通,将社团活动纳入到学生的学分制体系。参加社团,并对社团一年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过年终的最后考核可以取得学分,通过此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面解决社团会员的行动力、行力不足的弊端,而社团管理上也可以简明下来。

戏剧类社团应从主要进行社团内部或校内活动的方式转变为走出学校,面向社会。首先戏剧类社团可以与社会公益组织进行联合活动,一方面可以对于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进行关怀,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关爱弱势群体”的精神风尚,另一方面,可以在全社会中对我们的社团进行宣传,从而达到更广泛的宣传效果。其次戏剧类社团可以关注一些国际,国家以及省级比赛,既可以锻炼社团自身的表演水平,拓宽社团干部的眼界,更好的提高社团,有可以很好的提升自身知名度。最后,可以参加一些学校担保的商业性演出,一方面可以解决戏剧类社团在资金上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社团演员的演技以及舞台表现力得到提高,对锻炼社团会员以及提高社团自身实力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在戏剧类社团的活动中充分运用网络媒介如:校园bbs、人人等多种网络应用对自身社团进行宣传。每个社团都具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与其他高校戏剧类社团交流的同时,有利于取长补短,开拓眼界,优化自我结构,使自身专业性得到有力提高并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本文作者:刘国庆、赵书韵、周佩单位:武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