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风险综合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风险综合管理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债券收益率曲线综合因子分析法VaR

一、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提出的背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这次加息是继2004年10月29日加息以来的第二次加息,两次加息的幅度虽然不太大,但加息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仅从债券投资的角度分析加息带来的影响。

首先,它将对作为债券重要投资主体之一的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银行自身作为债券投资主体,会增加银行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银行作为融资的中介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增加将会降低银行融资的竞争力。

其次,保险公司也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以长期资金为主,出于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目的,主要投资于中长期债券。由于上世纪上世纪90年代央行历次降息,使保险公司降息前承保的高息保单成为历史包袱,而目前的加息无疑会给保险公司雪上加霜。

最后,对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公司的债券投资也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类金融公司对债券也有较高的投资需求,而且往往具有增强整个市场的活跃程度的作用,因此,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将会波及到整个市场,从而加大整个市场的投资风险。

目前,与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债券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比较滞后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因子分析应用于国际上风险管理的主流分析方法--VaR方法中得到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债券风险管理提供一些思考。

二、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

1、因子分析实证

考虑到我国债券发行的历史不长,而国债市场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因此,本文使用了2003年1月2日到2003年12月26日230个交易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交易数据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在该时间段内,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挂牌流通的附息国债由17只增加到22只,剔除0100112,010210两个浮动利率国债品种后,用于拟合收益率曲线的固定利率国债包括:000696、009704、000905、000896、009908、010004、0100010、010103、010107、010110、101112、010115、010213、010214、010215、010301、010303、010307、010308、010311。由于我国交易所的国债品种较少,因而本文使用Nelson-Siegel方法来估算。本文分别计算了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的国债即期收益率。

首先,本文使用了巴特利特球度(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和KMO(Kaiser-Meyer-Olkin)的统计检验方法对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的国债即期收益率这10个原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著,说明这10个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而适合作因子分析。

其次,本文利用ADF检验了数据的平稳性。从ADF检验结果看(见表1),各种期限的收益率水平时间序列均未通过90%置信度,显示出较明显的非平稳特征,;而所有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均明显呈现良好的稳定状态。综合相关分析和平稳性检验结果,在下文主成分分析中采用一阶差分(即收益率日变化量)作为分析对象。

最后,本文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国债即期收益率日变化量(一阶差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前三个主要因子对收益率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5.72%、29.07%、5.16%,对总体方差累计解释能力达到99.95%,因此,前三个主要因子基本上已解释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特征。这三个因子分别是水平、倾斜和曲率。由于水平和倾斜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而且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根据确定共性变量的数量的原则,本文提取了这两个因子对这两个因子的综合形式进行建模。

2、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概述

由于水平和倾斜这两个综合因子能够解释债券价值变化的绝大部分,而且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可以表示为因子的线性组合,因此,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三、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在我国债券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及建议

本文分别运用综合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了2003年4月份由债券000696、000896、0009908、010010、10103、010215这六种债券构成的9个债券组合的VaR值,结果见表3。

从表3两种方法对债券VaR测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和方差-协方差方法比较,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组合VaR的估计值偏低,只有对债券组合3两综合因子法的估计值要高于方差-协方差方法。另外,方差-协方差方法VaR的估计值波动性比较大,而综合因子分析法VaR的估计值波动性则较小。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信誉度是最高的,基本上不存在违约风险;2003年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债的风险基本上是买卖价差的风险,纵观近几年我国国债的开盘与收盘价差,也不存在很剧烈的波动。而且,保险机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购买国债主要是为了资产匹配的需要,投机动机较少。因而,相对而言,国债的风险是比较低的,而且也不会有很大的波动性。所以,从这个方面而言,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估计更为合理。

2、随着到期日的临近,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估计值是逐渐减少的,也就是说债券组合的风险是逐渐变小的。从债券组合1到债券组合5,债券组合6到债券组合7,债券组合8到债券组合9,它们的剩余到期时间逐渐增加,此时,它们的VaR值也是逐渐增加的。也就是说,债券组合的VaR值是与它们的剩余到期时间成正比的。例如,债券组合6的剩余到期时间介于债券组合2和3之间,而它的VaR值也是介于债券组合2和3的VaR之间。这是符合债券风险的“逼近面值和价格波动性降低现象”的。而应用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的债券的VaR值则没有这一特点,并且还出现了很多与理论和现实相悖的现象。例如,债券000896是一只快要到期的债券,剩余到期时间只有半年多,而债券000696还有3年多的剩余到期时间,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中来说,这两只债券构成的组合的风险应当高于单个债券000696的风险,但是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的VaR值却正好相反。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因而,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测量值更准确一些,也更符合理论和现实。

【参考文献】

[1]JPMorgan.RiskMetircs-technicaldocument.NewYork:MorganGuarantyTrustCompany,1996

[2]JorionP.Valueatrisk:Thenewbenchmarkforcontrollingmarketrisk.NewYork: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7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杨大楷、杨勇,“关于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研究”,财经研究,1997年第7期14-19

[5]唐革榕、朱峰,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模式及组合投资策略研究,金融研究,2003年第11期64-72

[6]张继强,“债券利率风险管理的三因素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62-67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2篇

为分析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特征,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本研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选取了江西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南昌市、抚州市和吉安市三个地市及农村地区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家有高三在读子女的父母、在校大学生的父母、已毕业大学生、已毕业大学生的父母四类人群。为考察高等教育投资前后,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差异,本研究将“家有高三在读子女的父母”视为高等教育投资前的调查对象,将“在校大学生的父母”作为高等教育投资过程中的调查对象,将“已毕业大学生”和“已毕业大学生的父母”作为高等教育投资后的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农村105份,城市115份),回收209份(农村103份,城市106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202份(农村100份,城市102份),有效率为96.7%。调查将“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因素划分为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各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在问卷中均以“发生某风险后家庭会不会觉得让子女读大学是不划算的”,即“农村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认知程度”为衡量标准,划分为“肯定不会”、“不太会”、“有可能会”、“比较会”、“肯定会”5级,分别赋值1、2、3、4、5,分别代表风险认知水平由低到高。

二、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9]。

(一)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综合评价的因素集(指标体系)的确定

(二)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评语集的确定风险意识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一定的等级,本文定义为5个等级。

(三)确定各级指标uij隶属于V中评语的隶属度R采用评委会评分法确定隶属度。由此可见,农村家庭风险得分从大到小排序为:教育质量风险、专业选择风险、教育过度风险、个性风险、就业风险、主体风险、预期收益风险。(3)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系统风险的评估矩阵整体而言,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属于“一般”;从一级指标来看,系统风险高于非系统风险,前者属于“一般”水平,后者属于“较小”水平;从二级指标来看,除“主体风险”和“预期收益风险”属于“较小”的水平外,其余指标均为“一般”水平,且“预期收益风险”最低,“教育质量风险”最高。(5)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部分指标按投资时期区分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分。借助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分3个时期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及其一级、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表1)。由表1可以看出,投资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水平并无显著差别。

三、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特征

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具有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的普遍特征:(1)客观性: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受投资者个人意志的影响。(2)复杂性: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多种类型,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变。(3)滞后性:由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过程相对较长,其风险往往实在投资结束后才能逐步显现出来。(4)两面性: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不仅可能遭受损失,也有可能获得收益。(5)可优化性:指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部分风险(如系统风险)通过政府调整相应政策和个人调整个人投资决策可望实现风险优化。

(一)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对比分析(1)总体而言,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城市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略低于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但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均不高。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时设定的指标权重,可以计算出每份问卷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总分值,再通过城乡家庭的两组数据做独立样本的T检验后得出P值为0.093>0.05,即差距不具有显著性意义,可见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水平并不存在明显差异。(2)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一级指标来看,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系统风险均高于非系统风险且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水平值均不高。但无论是系统风险还是非系统风险,农村家庭都略高于城市家庭。(3)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二级指标来看,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各二级指标水平均高于城市家庭。但通过对城、乡二级风险数据做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时发现,P值均大于0.05,城乡家庭二级风险指标的风险水平并无显著差异。(4)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三级指标来看,教育质量风险、就业风险、预期收益风险三类风险的均值和显著性水平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农村家庭的各类三级风险指标的水平都高于城市家庭。但通过对城、乡三级风险数据做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时发现,除就业风险(就业政策)外,各指标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城乡家庭三级风险指标的风险水平并无显著差异。农村家庭在就业政策方面的就业风险与城市家庭存在差异,可能说明农村家庭由于缺乏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子女就业方面对国政策的依赖性更高。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三级指标中,风险最小均为预期收益风险(社会地位),城乡均值分别为2.12、2.04,可见城乡家庭十分看重高等教育对于提高社会地位的作用而忽视其风险;风险最大的均为教育质量风险(安全管理),城乡均值分别为3.26、3.02,可见校园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城乡家庭的关注。此外,在所有三级指标中,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水平最大的前三位均为教育质量风险因素,分别为教育质量风险(安全管理)、教育质量风险(学生管理)、教育质量风险(教学质量)。这说明与就业、预期收益相比,城乡家庭更看重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水平,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3篇

由于煤炭企业风险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变动性等特点,从而增加了对煤炭企业风险识别的难度[3],如何全面系统地识别出煤炭企业风险对于煤炭企业风险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循环的动态系统,其伴随着风险防控计划的实施出现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信息如果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识别,则有利于风险管理单位及时准确地对新的情况进行风险评价和处置,有效地调整风险处置计划,及时进行风险防控。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能够有效保证风险管理识别系统的动态性,进而有利于促进预期效果的实现。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煤炭企业主要面临四大类风险:①安全生产风险,主要包括装置设备风险、地质环境风险、人及行为风险和掘进进程风险;②安全管理风险,主要包括营销风险、价格风险、物流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③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和资本结构风险;④外部风险,主要包括公共关系风险、经济形势风险、监督检查风险和政策法规风险。

2基于F-AHP的煤炭企业风险评价

根据煤炭企业风险的模糊性、复杂性、动态性特征,本文运用F-AHP技术对煤炭企业风险进行评价。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是一种能有效将半定量、半定性问题进行多准则的决策评价方法,它为煤炭企业风险决策和评价提供了一种实用有效的建模工具。

2.1构建评价体系

煤炭企业风险因子成因错综复杂,本文根据上述风险识别结果构建煤炭企业风险评价体系。对于煤炭企业风险综合评价体系来说,其主要由4个一级评价指标组成,分别为U1、U2、U3、U4,对于每个一级评价指标,其分别对应四个二级评价指标。

2.2确定评价集

评价集的确定通常是指针对于各种不同层次评价指标的一种定性的语言描述,它是对各评价指标所给出评语的集合。基于煤炭企业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的特征,本模型评语集共分四个等级。具体的评价集为:V=(V1,V2,V3,V4)={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由于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是位于0~1之间的一个值,据此可以设定煤炭企业风险综合评价的评价区间。依据胡文杰对风险等级的划分,认为煤炭企业综合风险一般分为4~5级,结合煤炭企业实际,本文将评价集具体划分为:RFj∈[0,0.2),为低风险;RFj∈[0.2,0.5),为一般风险;RFj∈[0.5,0.7),为较高风险;RFj∈[0.7,1]为高风险。

2.3构建因素集及隶属度评分表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构建的煤炭企业风险综合评价因素集及隶属度评分表如表1所示。

2.4判定评价等级

综合考虑煤炭企业各风险因素的指标,确定煤炭企业风险的一级指标的权重为WU={V1,V2,V3,V4},利用煤炭企业风险综合评价因素集及隶属度建立风险评价矩阵,计算评价结果分别为BU1,BU2,BU3,BU4和BU。

3结束语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态模糊评价;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现代企业管理中,审计风险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审计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即为审计风险评估,审计人员通过分析、研究风险评估,对存在的风险全面认识,从而正确指导企业,降低风险发生率,保证企业良好发展,并促进经济与社会稳定进步。本文基于动态模糊评价法,构建了综合评价审计风险的模型,以能准确评价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及动态模糊评价法

(一)审计风险在审计领域中,赋予了风险概念新的含义。审计风险定义模式包含三种,第一种为未查出会计信息存在重大错误论,该理论理解审计风险时,角度是最狭义的,对于审计活动有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此种理论为审计人员的分析工作提供契机,实务中,控制方法较易找到;第二种为审计意见不当论,审计活动发展至一定阶段后产生审计风险,属于“主观”偏离“客观”的结果;第三种为损失可能论,该理论理解审计风险的角度是最广义的。

(二)动态模糊评价法审计风险评价时,传统评价方法为定性评价,即分析其影响因素,定量评价并不能开展,导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不足。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经过发展与研究,建立起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中,以模糊集为依据,融合Delphi法、评价目标树、模糊矩阵,使其形成一体。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包含的要素共有3个,一个为风险评价影响因素集合U,另一个为风险评语判断集合V,第三个为单个影响因素到集合V中产生的映射f。利用映射f,矩阵集合R产生,以该矩阵结果为依据,风险评价影响因素产生,权属分配后,风险评价结果获得。对于动态模糊评价法,集合U被建成动态模糊集合,即集合U对影响因素动态性作出考虑,由此,可使数据变化趋势的反映结果更为准确。最后,按照模糊变化关系以及最大隶属原理,重新将风险评价影响因素集合U建立出来,使动态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得到。

二、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建立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能对审计风险综合评估,首先要将最终审计风险受到审计风险因素的影响及作用程度的关系建立起来,对此,要开发出确定审计风险的指标体系,使分析结构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并自上而下的确定,逐步地分层分解之后,各层次结果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导出。依据此种方法,层次化指标体系可有效建立,建立后的层次包含三个,预期审计风险、检查风险与错报风险均是需要进行评估的潜在风险,放置在最高层;主指标层为中间层,属于准则层;子指标层为最底层,是具体化处理后的主评价指标。首先,建立预期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业务初次承接时的决策、审计计划制定的风险评估中均运用该指标体系。在审计计划阶段,预期审计风险评估依据为被审计单位情况,审计策略与具体计划可有效制定,促进审计资源合理的分配。参照审计准则,预期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时,二级指标包含业务环境A1和审计质量控制A2。细分这两个二级指标,业务环境A1中,有5个三级指标,分别为企业性质A11、商业环境A12、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A13、以前年度接受审计情况A14、组织与管理结构A15;审计质量控制A2中,有5个三级指标,分别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品格A21、审计人员专业胜任力A22、审计业务约定事项A23、审计判断标准A24、职业道德规范遵循A25。其次,建立重大报错风险与检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人员并无法控制重大报错风险,对于重大报错风险,审计人员仅能利用风险评估程序,对其作出评估,并采取适当措施。最后,内部经营全面分析,使因此导致的重大内部经营风险被发现。重大报错风险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包含6项,分别为外部环境B1、被审计单位性质B2、被审计单位选择及运用的会计政策B3、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B4、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B5、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B6,细分出三级指标后,B1分为行业状况C11、法律环境C12、监管环境C13;B2分为所有权结构C21、治理结构C22、经营活动C23、投资活动C24、筹资活动C25;B3分为重要项目会计政策C31、重大和异常交易会计处理方法C32、会计政策变更C33、采用新会计政策C34;B4分为被审计单位目标C41、被审计单位战略C42;B5分为业绩指标与报告C51、业绩趋势C52、业绩考核与报酬政策C53、与同行业业绩比较C54;B6分为控制环境C61、风险评估过程C62、信息系统与沟通C63、控制活动C64、监督C65。另外,检查风险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包含抽样风险B7、非抽样风险B8,细分三级指标后,B7分为样本量/总体C71、选取样本方法/发生疑点C72;B8分为会计制度健全性与有效性C81、内控程序C82、审计者业务水平C83、审计者业务操作C84、审计者职业道德C85、审计者自我保护意识C86。

(二)模糊评判矩阵构建与权重计算审计风险存在众多的影响因素,而且每种因素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计算权重时采用的方法为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专业审计知识及相应信息综合之后,权重值获得。根据上一节的分析,建立的三个指标体系中,包含较多的二级与三级指标,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时,先针对上层指标,将本层中指标相对重要性列矩阵建立起来,完成权重计算。

(三)综合评价评估审计风险时,要从定性评价转化到定量评价,而实现的方法即为设定评语集。假设,审计风险指标评语集为X=(x1,x2,…,xm),其中从高级评语到低级评语的表示方式为xi(i=1,2,…,m)。模糊综合评价一级指标基础上,综合评判二级指标的结果得到:假设,相对于一级指标,φ为二级指标的权重,最终,评判各审计风险要素的结果为:评语集中,分数值C对应于评价等级,模糊评判等级结果如下:根据上述步骤,最终的风险评估值即可获得。

(四)动态模糊综合评价不断深入审计后,提升认识各种风险因素的程度,也逐步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但却也提升了风险发生后的影响,尤其进展到评价阶段后,如果风险判断失误,即有可能造成审计失败,因此,审计人员要动态地评估审计风险。动态评估下,权重需要重新计算,方法如下:判断矩阵由N个专家给出时,t时间内,归一化处理后,矩阵向量获得,为(w1,w2,…,wn),同时,以历史数据w(t)为依据,权向量计算出来,并将最终向量求出,如下:审计业务连续开展时,审计人员可根据以前期间得到的相关信息,完成审计风险的评估,不过在使用之前,需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及其所处的环境作出分析,如果发生变化,准确地判断变化对本期审计的影响,之后动态地评估审计风险,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

三、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的实际应用

上述模型建立完成后,本文以某集团新建的品牌服装企业为实际应用案例,该企业主要面向终端零售销售品牌服装。预期审计风险评估中,一般以审计风险量化水平为依据,将评价指标等级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设Aij指标的模糊评价值为PAij,因本文建立的预期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二级指标仅有2个,因此i取值为1、2,而每个二级指标细分出来的三级指标均为5个,所以j取值为1、2、3、4、5。对于模糊判断矩阵中的因素,其权重由评判专家评价,得到权重集,以权重集为依据,将预期审计风险的权重集计算出来,总的权重集为(0.7,0.5),A1指标的权重集为(0.3,0.3,0.4,0.3,0.3),A2指标的权重集为(0.5,0.4,0.2,0.2,0.2)。二级指标中,以PAi作为模糊综合评价向量,一级模糊综合评判基础上,获得预期审计风险评估中的两个二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A1指标的为(0.60,0.32,0.21),A2指标的为(0.21,0.33.0.71)。利用总的权重集与模糊综合评价向量相乘后,即可将预期审计风险的PA计算出来,为(0.5,0.307,0.347)。按照公式(3),计算出预计审计风险水平,为4.06%,将此数值对照评价等级,对应的为中层次评价等级,比审计风险合理水平低。

四、结论

在动态模糊评价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模型中根据预期审计风险、重大报错风险及检查风险构建了相应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并明确体系中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构建完成后,于某集团新建品牌服装企业中实际应用,应用后的结果显示,该模型可较为客观地评价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水平,有利于促进审计结果科学性的提高,并提升审计质量。但由于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建立模型,需要经验证据支持,因此还要在此方向上进一步加大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风华,梁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计量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2(27):52-55+161.

[2]周莉,张恺,邱玉莲.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评估[J].财会通讯,2017(19):102-105.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5篇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及形成的原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使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规定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导致信贷资产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如图1所示。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1)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性原因。例如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信贷管理与防范体系,信贷资产质量监管制度与偿债的约束机制的执行不严格,经营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等造成了信贷风险;(2)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没有对信贷风险准确全面的评估,导致风险防控滞后;(3)信贷营销理念偏差。盲目相信企业集团,增大了信贷风险忧患;许多商业银行争抢大集团客户,对企业集团盲目跟进,对其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放宽了信贷条件和监控。从成都市信贷统计数据看,前10户商业银行贷款在全市各项贷款中的所占比例呈现逐年走高的态势,2005年末为28.4%,2006年末31.5%,2007年末为41.3%,说明了各行的贷款投向高度集中,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隐患。(4)对国家经济,产业及行业政策研究欠缺。个别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未能遵从产业政策的有效引导,盲目跟风,造成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投入,加剧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5)信贷风险的产生还会由于国家行政干预,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及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造成。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金融行业改革之后,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业务办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但依然存在资产质量普遍差,不良贷款逐年增多,评估预警制度不完善等状况。主要表现为:

1.信贷风险防范流程存在缺陷。其中包括客户初选和信评阶段存在缺陷;贷款审报、审批及发放阶段存在缺陷;贷后管理中存在缺陷等方面。例如,广州某商业银行没根据风险状况制定贷款的最低价格,报批材料缺少,只认定为口碑良好的企业集团,结果造成大数额贷款无法回收。

2.信贷风险控制的组织机构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过分注重存贷款的数量,对存贷款质量和客户关系的维持程度没有详细准确分析,因而不利于信贷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和稳定发展。

3.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技术落后。我国商业银行依然使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主观性过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不够明显,与国际先进银行的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防范技术显得落后。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使用的信贷信息系统(CMIS)所体现的数据质量欠佳,难以建立准确的历史数据。如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LGD)以及VAR模式参数的确定都需要5年以上信贷信息数据。此外,数据的准确率,利用率都有待提高。

4.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价和处理方式不尽合理,不良资产总量的认定不应该取决于对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价和处置方式主要是有财政出资冲销呆账,或者由国家出面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其结果将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动机更加倾向于将自己的不良资产的严重情况夸大,摆脱包袱,造成银行改善经营现状的动力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些基层信贷市场部门缺乏对各类信用风险的预测和足够的驾驭能力,甚至对风险持漠视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对蓝田集团信贷的案件中,由于在信贷流程中缺乏自动有效的风险预警分析机制,在信贷部门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方式下,不但没发现蓝田集团已经存在的问题,反而盲目加大对该公司的贷款支持力度,造成巨额信贷资金无法回收。

因此,建立健全银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体系,加强信贷风险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构建完善科学有效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预警体系的措施分析

信贷风险预警主要是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银行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为银行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建议。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主要由反映信贷风险的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构成,它以银行信贷统计资料为依据,以信贷信息技术为载体,是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借鉴国内外对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具体状况出发,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由预警信息系统,指标系统,评估系统,决策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它通过对指标的分析、筛选、赋予权重等一系列工作,得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综合风险预警指数,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建立起健全科学的信贷风险安全预警、监管体系。

1.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信息系统。通过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对有关市场风险信息进行收集和存储,根据客户的信用历史资料和实况,利用一定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及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设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客户信用等级等,从中综合统计得到不同等级的信用分数,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分数,分析客户按时还款的可能性和风险系数,决定是否予以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和利率。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建立完善信贷风险防范的指标系统

(1)利用企业在这些指标上的统计资料,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对企业的监测,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发出预警。这个指标体系通常包括如下方面:

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又称营运资金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试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资产负债比率,是指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净值之比。

②企业盈利能力指标。资产收益率,又称投资收益率。它是用来衡量企业有效利用所有资产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资产总额-无形资产)

销售利润率,是指企业税后利润与销售收入之比。

③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存货周转率,是指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之比。其中,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应收账款周转率,又称为收账比率,是指赊销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之比。

(2)对信贷各项指标综合分析,确定信贷风险权重和等级。及时有效识别预警信号,对信贷各项预警指标的分析和识别预警信号是构建信贷风险系统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一般使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对信贷风险分类并对其单项指标加权平均后进行计分,可通过计算目标层综合风险指数来反映客户信贷风险总体情况及预警状态,计算公式为

根据预警模型风险指数可将客户信贷风险等级及预警状态设置为5级。客户信贷风险指数、风险等级和预警状态对照如表2所示。

表中不但可以得出客户信贷风险总体风险及预警状态,还可以根据准则风险指标风险指数确定其各自风险及预警状态。

因此,商业银行要集中全行对预警指标体系、计算机技术、财务管理、风险分析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以他们丰富的经验,运用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信贷风险进行归纳分析,及时发现预警信号。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有助于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例如:2007年金龙股份公司向工商银行提出巨额贷款以购买原料的申请,在2008年初,工商银行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该公司财务状况不良,资金利用率不科学,于是及时停止贷款项目的实行,后来金龙集团因经营管理问题造成倒闭,工商银行及时采取措施由此避免了巨大损失。可见,银行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和把握,客观冷静地判断和分析早期预警信号,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3.从实际出发,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

风险的评估是指对信贷过程出现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其目的是为了明确对风险的管理,能针对风险的存在采取有效的信贷控制管理措施,防范或减低风险。对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估方法可以有定性的和定量的。定性的分析可以利用一些国际或国内惯用的银行风险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估。例如《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以资本对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来衡量,该比率不低于8%等。定量化分析的模式运用比较广泛,如投资组合风险分析、收益的分析模式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等。利用定量分析可以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分析。

在对信贷风险的评估过程中,除了银行信贷专家外,还应该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专家、财务专家,证券公司理财专家等银行内外部的人员对贷款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定期对贷款企业进行检查,帮助客户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使贷款风险得到有效抑制,防患于未然。

4.建立快速预警纠偏机制并健全预警决策系统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6篇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新晨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

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3曹红辉,彭作刚.创业投资——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新概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4张景安.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7篇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

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新晨

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3曹红辉,彭作刚.创业投资——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新概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4张景安.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风险综合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网工程;财务风险;问题;内部控制

电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实践中应当对电网工程全过程建设加强管控,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电网建筑工程加强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控制。

一、财务风险管理阐述

所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际上就是指企业在拟建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识别、分析以及度量评价等。同时,适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防控,以经济合理的手段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以此来确保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安全进行。对于电网企业而言,其财务风险主要包括六类,即投资决策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的风险问题,项目设计不科学所产生的财务风险问题、工程投入建设资金使用不当引起的各种财务风险,同时还包括成本控制力度不够造成的一系列财务风险问题和会计信息异常引起的风险,最后一个风险是环节操作不当造成的。从电网建设项目存在的财务管理特点来看,其表现为资金数额相对较高,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需资金较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资金数额较大。同时,还表现出管理范围非常的大,而且过程比较复杂等特点。实践中可以看到,电网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而且其专业性也非常的强,各地区工程项目建设存在较大差异,以至于财务风险管理难度较大。

二、电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问题分析

较之于普通的工程项目而言,电网工程项目建设特点表现为类型多、成本高以及专业技术性要求较高等。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涵盖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和财务管理等。其中,财务管理非常重要,表现为成本控制难度大、数量多等特点。基于此,实践中为数不少的电网工程建设企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内部审计不到位对于多数电网企业而言,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重视,或者不持续,无论人员配置还是机构组织设置,多流于形式而已。一些企业即便引入审计中介机构,很多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以及工程量等也需现场签证,这很难保证审计内容的真实可靠性。

(二)电力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乏力拟建电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基层参与人员比较多,而且他们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认知;在很多人眼中,内部控制仅仅是规章制度规范的内容,虽然制度建设比较快,但是具体落实难度较大,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电力企业没有树立内部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思想,谈不上员工自觉执行内管制度。

(三)电网企业本身问题从投资性质层面来看,目前国内电网企业仍为国有性质,电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投资主体仍为国家或者政府,政企难以有效的分离开来。在电网项目建设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政策导向,即便电网企业实施了总经理负责制,因未设立监事会、董事会而导致企业综合治理工作滞后,内部控制难见成效。

三、提升电网建设工程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水平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现阶段电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前期财务风险控制电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前期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业务内容,比如项目建设计划编制、管理审批以及初步预算和采购方案制定等,同时还包括建设方的审查。电网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时,应当考虑三个内容。一是投资风险,二是审批结束之前工程项目建设风险,三是工程项目建设造价风险问题分析。以某330kv电网项目为例,从立项开始到批复,整个过程耗时十五个月。然而,为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很多电网项目在未活动批复之前就开始施工建设,这可能会导致负债表、流动资产、实际财务信息资料之间相互脱节,财务管理难见成效。为此,企业前期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做好风险评估,判断存在问题是否对国家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对此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为:制定良好的电网工程项目建议书,将电网项目建设涉及的条件、市场需求等内容纳入其中,由财政、技术和基建部门综合论证审批,从项目质量、社会影响以及效益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考虑。

(二)加强建设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电网工程建设过程中,电网企业面临着工程成本、违约以及技术工艺等方面的风险和问题。电网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技术密集性特点,其需要很多的现金流,加之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设备质量或者施工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需对其进行重新返工;二次施工过程中,会导致施工成本增加。对此,应当从合同控制入手,将质量、进度以及违约等问题融入其中,在预算结算时结合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做好控制工作。

(三)竣工阶段的财务风险问题控制措施电网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后也应当加强财务风险问题管控,除项目自身的质量问题外还体现在结算过程中的报告编制上。比如,某电网工程项目决算报告编制工作应当在6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一旦编制不及时或者出现质量问题,则会导致资产清单交付困难,不符合施工成本要求以及费用开支,面临着账实不符问题。在竣工验收阶段,还应当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财务部门应当有效解决决算问题,专职人员或者中介机构应当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综合统计,以免账实不符。结语:总而言之,新形势下电网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环境优化管理,通过优化配置审计资源,强化员工财务风险管控理念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关沟通交流,来有效提高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田艳.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内部风险控制的分析与研究——以电力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8(31):125-126.

[2]王天宇,徐竹溪,尹君,姜莹,邹欣霖.对基于大数据时代电力企业财务内部风险控制的探讨[J].纳税,2018,12(25):196.

[3]张惠娟.电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