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风险应急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风险应急管理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信心,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消除区域金融安全隐患,稳定我县经济金融形势,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设立县企业应急风险基金(以下简称应急风险基金)。

第二条应急风险基金是由县财政局牵头设立(可吸收县域内企业协会、商会、民间资本入股),用于经县政府批准扶持的符合条件的专门用于企业贷款资金调头的专项基金,应急风险基金首期本金为2000万元,以后待条件成熟再适时增资。

第二章适用对象及条件

第三条应急风险基金适用对象为在县境内注册设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商业企业、物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他符合我县产业政策的企业。

第四条申请应急风险基金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县产业鼓励发展范围;

(二)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5%;近三年平均税收不低于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

(三)企业符合贷款条件,银行同意继续发放贷款并同意签订四方协议。

(四)企业应有相应的反担保或抵押措施。

(五)特殊问题实行“一事一议”。

第三章应急风险基金的申报及运作

第五条应急风险基金由县财政局(金融办)负责管理,在银行开设“县企业应急风险基金”帐户,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第六条企业需填写应急风险基金申报表并附近三年经税务部门确认的纳税证明,向县金融办提出申请,县金融办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报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后,与相关单位签订协议。如无异议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如有异议在7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意见给申报企业。

第七条应急风险基金采取有偿使用方式,申报企业需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20%支付应急风险基金使用费,所得各项收益计入应急风险基金本金进行滚存使用。

第八条对未按协议规定期限给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县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转移该银行的财政性存款。

第九条优先支持上市后备资源企业,优先支持在县内银行贷款的企业。

第十条由县内企业协会、商会推荐的企业,其调头资金由协会、商会按1︰1比例和政府风险基金同步到位。

第十一条单个企业调头资金为企业当期还贷资金的50%,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特殊情况提请县政府“一事一议”。

第十二条县金融办由专人负责资金借出、回收管理工作,确保应急风险基金的安全良性使用。

第四章管理制度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2篇

第二条隐患排查责任单位包括:局属各部门、单位。

第三条排查监测范围

1、自然灾害

可能造成影响和威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暴雪、地陷、浓雾、高温、雷击等灾害;对城市管理及行政执法带来的影响有:

①城市保洁系统

②户外广告、店招店牌设施的安全

③窨井盖等市政设施损坏、丢失

④城市园林树木折断

⑤建筑垃圾清运

⑥路灯设施的安全

⑦公厕等公共服务

2、事故灾难

①因作业失当,引起环境卫生设施、设备损坏从而造成垃圾滞留梗阻,影响垃圾及时处理。

②大面积停电事故及限电等,影响生活垃圾中转、处置设施的正常运作。

③车辆行驶时发生意外事故,造成大量垃圾或粪便进入水域,严重污染水域。

④机动车辆泄漏,造成路面油污污染。

⑤窨井盖、路灯等市政设施损坏、丢失造成的行人、车辆事故。

⑥大风、积雪等造成的城市园林树木折断,引发的行人、车辆事故。

⑦其他对城市管理正常维护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3、公共卫生事件

突然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市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是疫情控制区域生活垃圾、粪便等废弃物需单独收运处置。

4、社会安全事件

①对大型生活垃圾等处理设施实施人为破坏,造成停产等。

②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可能影响城市保洁的正常进行,在局部区域引起垃圾的大量产生等。

③作业队伍群访、罢工等,可能造成城市不能及时保洁,影响城市环境卫生面貌;造成大量垃圾产生,垃圾、粪便滞留梗阻,影响及时处理等。

④抗拒执法,用暴力袭击殴打城管执法人员和聚众闹事的行为。

第四条排查监测原则

坚持边排查边整治的原则,局属各部门、单位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好整治责任、措施和预案。对可以在短期内消除的要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对情况较为复杂、短期无法消除的隐患,要制定整治方案,落实监管责任和整治时限,及时消除隐患,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对隐患严重、危险性较大,难以进行整治的,安监及行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停业整改、停产或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五条排查监测职责

局属各部门、单位按照工作实际,建立相应的隐患排查制度,负责指导、组织本部门、单位或领域内的隐患排查工作,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第六条建立群防群治机制

局属各部门、单位要积极宣传突发公共事件隐患排查工作,依靠群众提供线索、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各种隐患。

第七条建立定期排查工作机制

局属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定期排查制度,每季度开展1次以上大排查,特别要加强重大节日和重大政治活动期间的隐患排查工作。

第八条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

局应急办要全面摸清各部门、单位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建立风险隐患台帐,实时监控,定期向县政府应急办报送。对排查出来的隐患要及时整改。

第九条建立风险隐患评估机制

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专家对隐患的成因、易发时间、发生概率、紧急程度,可能造成的直接危害及次生危害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提出防范和治理措施。涉及可能引发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或可能发生多种灾害的隐患,可以请求县政府应急办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及专家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3篇

1.1缺乏必要的应急机制保障尽管农村金融机构都会制定系统应急预案,但往往忽略配套的应急培训,缺乏有效的应急演练和压力测试,一旦紧急事故发生,对问题的及时完满处理就得不到保障。有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的系统应急预案存在着涵盖面过于笼统,在针对性和可操纵性方面存在着不足,这又直接关系着问题的处理效果。更多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连续性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只局限在网络及数据的备份层次,没有灾备,再者管理组织不够完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就难以完成应急的有效性。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着应急执行效果,对风险的有效排除和危机的处理难以保障。

1.2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及岗位设置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科技部门重视不足,普遍存在科技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一个科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在重要岗位经常发生AB岗位制度难以落实的情况。虽然有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但该部门一般只发挥管控资产、负债类业务风险的作用,不涉及信息科技风险职能。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科技风险管理工作,设置更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岗位,不能让科技部门既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又是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者,因为这样会在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有效识别并量化可能存在的信息科技风险方面存在着不足。

1.3科技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科技部门普遍存在着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现有的从业人员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日常基础性设备和网络工作的维护,更多掌握的是系统设备维护、机房管理等常规性工作,忽视了专业化的信息科技风险培训,因而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对信息科技管理、规避科技风险等管理性工作涉及较少,很难有效及时认识到各项系统存在的漏洞,更别提全面隐患的排查和消除。

1.4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存在隐患基础设施安全的隐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机房管理不善;二是网络运行安全性不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机房普遍存在着防火、防水、供电等不达标的现象,没有设置相应的防雷系统,门禁系统缺失、监控盲区的存在等等,这都是机房管理安全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网络运行方面,由于数据的大集中,对农村基层网络的稳定性和通畅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情况是,农村金融机构存在未按监管要求配置主备通讯线路现象,这样导致基层网点出现不能正常办理业务的可能性增大,造成不良的影响。

1.5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不到位信息科技的出现为农村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丰富和高效提供了方便,促进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建设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科技在各个业务领域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呈现飞速增长趋势,尤其是信息科技的优势体现——电子银行的应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重心都放在了传统业务发展方面,疏于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虽然制定了电子银行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到位情况,加上人员配置的不够,最终直接导致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缺失。因此,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的电子银行风险处于多发、高发期。

2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防控策略

2.1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大风险管理投入信息科技工作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起着重要基础和保障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在金融机构监管中的重要性。农村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必须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的思想认识,对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加深了解,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工作的管理工作,最终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经营中去。同时,要加强信息科技安全建设方面的投入,及时消除信息科技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隐患,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和连续性运行。

2.2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农村金融机构要细化危机场景,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对信息科技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内容,做到“责任明确、流程明确、预案明确、报告明确、联络明确”,并确保预案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业人员在不断进行应急预案演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应急能力、抗风险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为了确保信息系统业务的连续性,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根据自身真实状况加强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并定期不定期开展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

2.3增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岗位管理针对高素质专业从业人员不足和岗位配置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员投入,引入高素质的信息科技人员,同时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专门从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其次是增加管理、运行、维护等岗位人员的配置,关键岗位设置有效的AB岗位,满足岗位需求。最后,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完善相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科技风险审计,最终形成人员控制、制度保障、审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模式。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安全水平重点加强机房电力、UPS、消防系统等关键机房环境设备安全的保障,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保障业务系统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完善机房管理制度,实时监控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到对设备故障的有效预测和报警。还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风险排查,检验基础设施相关的安全、流程和管理措施漏洞,确保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有效性

2.5加强电子银行风险防范农村金融机构要采取必要手段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卡、网上银行、ATM、POS等金融机具实施的不法活动。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网络安全、网上银行身份认证等级、合理制定POS、ATM和网上银行的交易限额等技术手段加强防范,另一方面可借助通过公众金融服务教育和柜面宣传增强风险防范合力,加强审查力度,强化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4篇

引言

我国目前面临大气、水、土壤等多方面的环境风险问题,突发性、累积性环境风险问题并存。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环境禀赋存在差异,各地区面临的环境风险问题以及具备的解决环境风险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根据环境风险特征差异,综合考虑相关领域工作基础和案例代表性等因素,选择江苏省、安徽省铜陵市以及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作为试点案例地区。江苏省处于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化工企业众多,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以及运输是主要的环境风险来源,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相对较好,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特点,综合考虑不同产业类型、环境脆弱区和典型工业城镇,从苏北、苏南、苏中三个区域选取12个区(县)开展评估。铜陵市位于我国中部省份安徽省,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采选加工过程产生的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对人群和生态的影响,是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风险问题。鉴于铜陵市面积仅有1200.7km2(2016年之前),主要环境风险源相对集中,可采用区县级指标体系分析评估全市环境风险。贵阳市和安顺市位于西部地区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环境风险问题主要来源于矿产资源开采、冶炼以及化工企业的生产活动。贵阳市对全市整体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安顺市分别对8个区(县)进行评估。

一、区域环境风险评估“7步法”

本次评估主要采用区域环境风险评估“7步法”,见图1。共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第一步确定评估范围与评估机构,第二步初步筛查,第三步收集缺失信息;研究阶段:第四步分析突发性风险情形,第五步分析累积性风险情形;总结阶段:第六步综合分析,第七步提出降低环境风险的对策措施。

二、区域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

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共有32项评估指标,其中环境风险源强度(S)15项、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8项、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M)9项(见表1)。根据上述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县级环境风险源强度(S)、县级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县级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M)指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县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R)。R=0.4S+0.3V+0.3M根据县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R)的数值,判定环境风险。

三、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指标共24项,包括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强度指标(S)12项、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指标(V)9项、环境风险管理能力(M)3项(见表2)。根据上述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分别计算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强度(S)、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环境风险管理能力(M)指数,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行政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综合指数(R)。R=0.4S+0.4V+0.2M根据行政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综合指数(R)的数值,判定环境风险。评估数据来源于各地统计年鉴及环保、交通、港航、国土、安监、农业等部门统计资料及补充调查资料。数据基准年为2013年。

四、确定环境风险评估等级

江苏省12个区(县)的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大部分为中等水平,少部分为低水平,累积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均为中等。铜陵市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等级均为中等水平。贵阳市和安顺市8个县(区)的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大部分为一般水平,少部分为中等水平。作为试点案例应用,上述风险等级仅反映了采用试验性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但由于受指标体系、评分标准以及数据全面性和准确性等影响,结果可能并不能十分客观、准确地反映试点地区的环境风险水平。但试点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的可行性,评估过程和结果也可以为加强试点地区以及国家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参考。

五、因地制宜,加强防控

江苏省

建立和完善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区域环境风险监控预警制度和区域应急联动机制三方面。加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对环境风险源、敏感环境受体的监控,行政区域监测预警能力和污染物拦截能力建设等。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加大应急财力和人力投入、构建重点布局和全省联动的应急体系网络、加强环境应急演练三个方面。

铜陵市

调结构。禁止新建冶炼、钢铁、火电、水泥、基础化工等“两高一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装置,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工业经济绿色转型。优布局。城区周边重化工业进入工业园区,搬迁工业区下风向和工业区内居民区,优化危险化学品港口码头和城市给排水布局,确保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降强度。加快企业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对现有重化工业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加快城市和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削减污染物排污强度。提能力。加快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加强区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健全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设环境风险应急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强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覆盖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对风险源实施分类、分级、动态、全过程管理。

贵阳市

加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废水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依法关停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低、小、散”企业,淘汰沿河流域落后生产力,关停、取缔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流域内饮用水水源地上游高污染高风险行业环境准入;建设水源地保护区公路水路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加强地下水型水源地补给径流区内风险防范;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提高环境应急指挥能力;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对能力;加强环保部门环境应急和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提高应急人员业务水平。

安顺市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施工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措施;管控体系

1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概述

1.1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意义

近年来,工程施工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高发,高空建筑物施工承重作业平台安全隐患凸显。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下发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多次提出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公路桥梁工程相较于其他专业工程安全管理具有施工专业队伍较多、施工配套附属工程复杂、安全管理难度高等特点。施工专业涵盖起重吊装、焊接、高空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高风险工序,也包括潮湿、高温等不良作业环境,涉及到大型机械设备、施工临时用电、起重作业、电气焊作业等专业性要求较高的方面,安全管理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主体责任对象是施工承包单位,管理责任对象是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风险管控的目的是应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开展工程范围内的各生产作业区域、作业工序、设备、人员的风险辨识、评估等工作,落实重大风险登记、重大危险源报备和控制责任,防范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分级管控的工作内容包括:制定风险管控制度、制定风险管控规则、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实施风险管控、实施重大危险源管控、风险动态监控更新等。

1.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存在问题

虽然各施工单位可以按照相关法规、文件要求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但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落实还存在不足。

(1)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不重视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是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管理经验凝练形成的成熟的安全管理方法,我国公路工程领域全面推进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时间不长,企业管理人员对风险管控的必要性和效果认识不到位,甚至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仅做一些形式上的工作,工作深度、工作质量都不能保障。

(2)全员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无法落实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是一项分级落实、逐级管理、全员参与的工作,往往工程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错误的认为这项工作只是项目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的工作,并没有把意识到风险管控责任的“全员性”,导致了风险管控的清单、管控的措施不能逐级传递现场,管控工作无法起到实效。

(3)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专业人员欠缺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需要各参建单位的各部门具有工程专业知识和安全专业知识的人组成项目组共同开展。风险区域和工序的分解需要工程专业人员参与,风险点的识别需要安全专业知识人员参与,风险评估和管控措施的制定需要人员的共同参与。从各参建单位的管理、施工人员组成看,具有安全专业知识的人员欠缺是主要问题,风险管控基础性工作无法保证质量。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专业能力也决定了现场层级的风险管控责任落实还存在难度,管控质量无法保证。

(4)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制定不到位

风险分级管控的措施针对不同的风险点和风险分级,包括现场管理措施、告知措施、预防措施、应急措施等。参建单位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一般只停留在管理措施和预防措施角度,对于风险告知措施和应急管控措施存在不重视情况,如风险较高场所风险告知牌缺失,从业人员针对性岗位风险告知工作不开展等,易导致风险管控效果不佳。

2钢混组合梁桥施工主要安全风险点分析

钢混组合梁桥施工与预制或现浇混凝土梁桥施工安全特点存在差异,钢混组合梁桥安全风险集中在大型钢构件的吊装或平移、高处作业、构建焊接、作业平台搭建、恶劣天气等方面,安全风险评估应对事故诱发因素进行辨识,采用风险单元划分和系统安全工程的方法分析风险点。风险点主要包含从业人员安全行为、安全意识或安全与应急技能状态及生产经营基础设施、运输工具、工作场所等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性等方面。

2.1从业人员相关风险因素

从业人员风险因素包括安全意识不足、安全与应急技能掌握不到位、安全行为或状态错误和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情况等。具体的风险辨识单元和风险范围见表1。

2.2施工现场和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钢混组合梁桥施工作业现场风险按施工工艺区分,来自于机械设备、起重吊装、焊接作业、高处作业、施工环境等方面,按施工工序划分风险辨识单元为基础施工、下部结构施工和上部结构施工。具体的风险辨识单元和风险范围见表2。

3桥梁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

3.1风险管控流程

(1)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对作业单元进行划分,按照专业分类、设备分类、工序分类的原则对各单元可能引起人身伤害、伤亡事故或财产损失的风险点进行识别。

(2)确定风险评估方法,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对风险点固有风险和残余风险分别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前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3)确定风险等级,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危险源可导致不同事故类型的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代表。

(4)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确定风险点控制、消除等管控措施,明确各单位的管控责任人和监督人。

(5)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在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过程中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并进行动态分析和监督管理。

3.2钢混组合桥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

以辽宁省沈康连接线高速公路建设项目20~40m跨径钢箱组合梁桥部分施工工序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为例,安全风险评估采用LEC评价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riticality,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L×E×C=D(1)D的计算值越高,说明该风险点的危险性越大大,需要强化安全管控,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减小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时间或频率、减轻事故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钢混组合桥梁施工风险较高工序的风险评估结果为。

3.3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实施

桥梁施工风险管控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涵盖各个工序、作业工种和设备设施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交底,保障其有效执行。首先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制度。其次要明确关键工序、重点部位和风险相对较高作业区域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和监督人,向作业人员告知岗位风险情况,使作业人员掌握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并对现场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再次在具有较高安全风险的施工场所设置风险告知牌和警示标志,写明相关风险点、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同时以岗位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方法为重点,强化员工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另外要结合风险评估情况,配备与风险等级相适应的应急救援人员,在方便取得的位置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防护装备及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物资。针对风险较大施工工序制定安全风险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并进行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对于钢混组合梁桥施工安全风险管控的重点措施主要为。

(1)施工前,根据结构特点,和施工工艺对支架或挂篮进行施工专项安全设计,并制定安装,拆除程序及安全技术措施;

(2)支架搭设符合规程要求并经常检查维修,作业前先检查稳定性;

(3)对于重要、大件吊装必须制定详细吊装施工技术措施与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并有专人负责,统一指挥,配置专职安监人员;

(4)焊接人员掌握并严格执行高空作业和焊接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5)各个承重临时平台要进行专门设计并核算其承载力,焊接时由专业焊工施焊并经检查合格后才允许使用;

(6)尽量避免交叉作业,拆架或起重作业时,作业区域设警戒区,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公路工程施工工艺的逐渐进步,钢混组合梁结构在是公路工程中应用将越来越多,做好施工过程风险管控,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是保证公路施工安全稳定建设的基础。本文结合钢混组合梁桥的施工工艺和特点,分析了主要施工安全风险点,以项目实例计算了各风险点安全风险等级,提出了安全风险管控流程、适用评估方法和主要管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高荣.电网项目工程造价风险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硕士论文》,2014.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运城;环境应急;管理

1运城市环境风险形势分析

1.1环境污染事故分析

2016年-2018年,运城市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6起,其中2016年1起,2017年2起,2018年3起,均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其中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2起,化学品运输交通事故引发的3起,非法倾倒固体废物1起。安全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事故占总数的83.3%。其中,2017年的““1•18””因交通事故造成粗苯罐车坠入汾河事故产生了较大影响。““1•18””事件虽然的得到有效处置,成功避免了一起跨省界重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但也暴露出缺乏专业应急处置团队、技术支撑力度不够、应急物质储备薄弱等问题。。

1.2高环境风险企业分析

据统计,2018年底运城市共有较大及以上环境风险等级企业95家,其中重大风险等级47家,较大风险等级48家,化工企业43家;47家重大风险等级企业中,化工企业26家,冶金企业13家,其他企业8家;48家较大风险等级企业中,化工企业16家,冶金企业13家,其他企业17家。由这组数据不难看出,运城市的高环境风险企业主要集中在化工、冶金等行业。运城市化工企业多分布在新绛煤化工业园、稷山煤化工业园以及风陵渡经济开发区等,新绛县、稷山县位于汾河流域,风陵渡经济开发区隔黄河与陕西省渭南市接壤,地理位置敏感,环境风险形势严峻,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汾河或黄河水体污染,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和难以消除的。

2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应急管理的具体类型之一,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日常的环境安全检查、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应急演练、应急培训、应急值守、应急资源调查、应急队伍及应急专家管理,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报告、应急监测、应急调查、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向政府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建议等工作。运城市坚持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并重的原则,以加强“一案三制”建设为核心,以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为重点,夯实环境应急基础,环境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日趋完善。一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基本形成。设立市环境应急中心,落实人员编制,具体负责对企业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进行督查和突发环境事件的上报、协调处置等工作。二是环境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市、县两级政府均制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制定环保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事业单位编制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三是建立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已编制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及辖区13个县(市、区)监测站共同参与的运城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基本健全了以市站为中心,连接各县(市、区)监测站的应急监测网络。四是建立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度。通过环境安全大检查、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建立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制度,建立排查档案,发现问题实行逐项销号,形成隐患排查常态化机制。

2.2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2.2.1基层环境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环境应急机构必须独立。但目前大多数县级生态环境部门未成立独立的环境应急机构,环境应急工作多由环境监察支队承担,环境应急机构设置不统一,无上下级对应管理,易导致上传下达不畅、工作质量不高、工作滞后等后果。

2.2.2流域(区域)环境应急体系还不完善黄河、汾河作为运城市域内两条重要河流,流域化工企业较多,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容易造成重大影响。全市10余家工业园区存在化工板块,园区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编制了应急预案并在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少数园区开展了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工作,但多数化工园区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尚未参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划分环境风险等级。

2.2.3地区及部门应急联动机制不健全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其目的在于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治中发挥各部门、各地区人才、装备、技术等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运城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敏感,联动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尚未建立与相邻省市环境风险防范联席会议制度,未实现应急资源共享。同时由于基层人员流动性较大,确定的应急联动联系人变化较大,不能巩固应急联动效果。

2.2.4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还需加强完善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虽编制了应急预案,但有的预案大而全,缺乏切实的操作性;有的预案照抄照搬,或者把编制工作完全交给技术服务机构,编完之后又束之高阁;个别环保部门对已编制的应急预案指导和使用不够,管理不到位,在现场检查中也只是检查备案与否,未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深究;没有统一的应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的行业企业名录,导致同一类企业,没有统一的编制标准。2.2.5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不足从2017年的“1•18”粗苯罐车坠入汾河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来看,虽启动了应急物资调用机制,但也反映出了各市县在应急物质储备方面的薄弱。在本次环境应急处置过程中,方案要求布设活性炭吸附坝,但各地活性炭储备不足,仅在部分拦截坝前投放了活性炭,大部分拦截坝还是以木炭和草帘为主,使吸附拦截效率大为下降。

3对策建议

3.1全面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专职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的建立及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环境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各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应积极设立专门的环境应急机构,在资金、人员编制等方面做好落实工作。要注重加强环境应急知识培训,在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涉危险化学品企业、危废产生经营单位、尾矿库等重点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在已建立的市县环境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积极对接省环境应急专家库,加强沟通与学习,努力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提高应急应对能力。

3.2推动流域(区域)环境应急体系建设

借鉴“南阳经验”,积极开展流域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工作,努力做好黄河、汾河流域运城段环境风险调查工作,摸清底数、建立台账,通过技术评估实现分级分类管理,为流域环境风险防控和治理提供支撑。深入推进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预警体系在环境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辅助决策、日常环境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参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对辖区内的化工园区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划分环境风险等级,摸清风险底数,做到心中有底,有备无患。

3.3建立区域环境监管与应急联动机制

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其目的在于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治中发挥各部门人才、装备、技术等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应从政府层面建立完善跨界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通报制度,上游发生水污染事件或流域水质出现异常,可能造成跨界流域污染的,第一时间向下游相邻地生态环境部门通报情况,根据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趋势研判,科学合理布点,联合开展应急监测,协作处置突发事件,实行应急资源信息共享;推进市域内各相邻县的环保交流与合作,共同预防和处置跨界环境污染,共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3.4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要优化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推进预案“情景化”、“简明化”、“卡片化”。通过环境风险评估、可用环境应急资源调查,结合历史突发环境事件,确定本企业本单位所有可能的事件情景;预案文本应重点说明指挥机制、信息传递方式、应对流程和措施,避免简单照抄其他预案,避免在预案中大量重复风险评估报告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内容;预案要明确具体岗位的责任人员、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并落实到应急处置卡上。生态环境部门要严格执行“五要件”形式审核备案要求,督促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要采取档案检查、分类评估、实地抽查等方式,对备案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进行检查;要积极推进电子化备案,建设备案管理平台,汇总分析环境风险、应急资源等基础信息;要尽快备案重点行业企业名录。

3.5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为了加强环境应急保障体系,为环境风险防范提供有力保障,按照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指南》(试行)的要求,组织开展市县两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调查,将重点企业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纳入调查范围,摸清环境应急物资底数,建立环境应急物资管理台账。重点调查清楚环境应急物资有什么、有多少、在哪里、联系人是谁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风险状况统筹推进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同时要求企事业单位要对应急物资及时更新,确保应急物资在事故发生时能发挥其作用。

结语

由于地理位置、工业产业结构布局等原因,运城市面临的环境风险形势严峻,处于污染事故高发期,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应及时梳理存在的问题,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完备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更好的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参考文献

[1]马文亮,靳雪城,李霞.加强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对策探讨.甘肃科技,2018(5):4-5.

[2]邓水平.对创新和推进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国应急管理,2011(4):52-55.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7篇

(1)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遵循现行电力企业管理体制;

(2)管控平台涉及技术和管理,须对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实现方式进行决择;

(3)须考虑不同级别单位以及不同使用对象需求的侧重点;

(4)管控平台自身须具有一定安全性;

(5)基于管控平台的工具特性,须配套推出数据初始化等服务及制度来实现平台的正常运转。

2管控平台角色需求分析

管控平台设置的用户角色必须与电力企业现有信息安全相关组织架构相匹配。一般来讲,电力行业自身信息安全相关组织架构包括上级信息安全主管单位、本地信息安全主管单位以及本地信息安全实施单位此外,电力行业在实际信息安全工作中,需要外部信息安全产品厂商、安全服务厂商、安全咨询机构、相关公共信息安全机构以及科研机构支持。管控平台将外部信息安全产品厂商、安全服务厂商、安全咨询机构统一定义为外部信息安全支持单位,将相关公共信息安全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定义为应急联动及专家机构。管控平台各角色职能需求分析如下:

(1)上级信息安全主管单位上级信息安全主管单位负责企业整体信息安全保障,掌握整体信息安全态势,评估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机制的有效性情况。在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负责事件决策、监控、协调。

(2)本地信息安全主管单位本地信息安全主管单位负责本单位信息安全保障,掌握所辖网络及其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态势,协调安全事件的处理。

(3)本地信息安全实施单位本地信息安全实施单位负责本单位信息安全保障具体实施工作。在管控平台中本地信息安全实施单位设置的角色包括负责人、安全主管、安全运维人员等,如表1所示。负责风险评估、实时监控、应急演练、安全预警以及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4)外部信息安全支持单位外部信息安全支持单位承担信息安全支撑服务职能,其职责包括外部信息安全事件预警监控,风险评估、应急演练及应急处置的外协支持等。

(5)应急联动及专家机构应急联动及专家机构由各相关公共信息安全机构、科研机构信息安全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应急联动专家机构人员在管控平台中通过设置呼叫树和专家角色,参与应急等各项事务的处置。

3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管控平台的定位以及上述角色需求分析,可明确管控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及关系如图1所示,下面依次对关键模块内容进行阐述。

3.1基础安全数据管理

基础安全数据管理模块对企业信息系统相关的网络设备、服务器、通用软件等基本信息和策略配置信息,漏洞库、事件特征库、补丁库、安全配置知识库和应急响应知识库,以及风险评估、应急演练等工作中产生的过程数据进行汇总存储并详细分类,支持多种查询和修改。

3.2预案管理

预案管理模块实现对各级单位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批、、更新,以及预案的执行(及演练)和事件处置等功能。其中应急预案编制、审批在管控平台上进行统一规范,各单位人员在管控平台上只需要参考应急预案模板并调用本单位的实际数据内容即可完成编制任务。预案管理模块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在预案管理模块中,应急预案执行是一种复杂的业务流程,通常基于工作流引擎来实现。这种实现方式可确保相应的演练和事件处置活动能够全程可监控、可记录。图3是基于工作流引擎实现应急预案某一操作规程的实例。

3.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模块为各单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全过程支撑,并能够根据评估过程和结果数据(例如将资产调研结果,威胁、漏洞分析等评估结果)通过内定的矩阵型风险计算方式自动计算得出各单位总体风险和高危风险状况,为各单位编制应急预案的方向提供依据。风险评估模块功能设计如图4所示。

3.4业务影响分析

业务影响分析模块同样是为编制应急预案提供依据,与风险评估模块类似。但考虑到信息系统业务的差异性,管控平台不对业务影响分析进行全过程管理和支撑。图4风险评估模块功能设计示意图

3.5公告管理

公告管理模块向管控平台各级角色提供通知信息、浏览、查阅、管理功能。公告从编制、审批、到反馈的整个流程均通过管控平台来实现。公告的类别包括:

(1)企业发文:企业带正式文号的信息安全类文档的、管理、显示;

(2)通知通报:企业不带正式文号但须告知各级单位的信息安全相关文档的、管理、显示;

(3)企业动态:企业各级单位参与的信息安全相关活动、新闻的、管理、显示;

(4)业界安全动态:国内外安全事件,尤其是电力行业安全相关动态的、管理、显示。

3.6预警管理

预警管理模块包含漏洞预警和威胁预警两类功能,级别分为高、中、低三级。预警信息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外安全评测机构、厂商的安全预警及漏洞,另一类是源自风险评估模块和业务影响分析模块的计算结果。与公告类似,预警管理的整个流程通过管控平台来实现。各单位接收到管控平台自动发送的提示短信,登录平台,即可处理预警信息。

3.7安全事件管理

安全事件管理模块对信息安全事件的分级分类以及事件响应处理进行管理。信息安全事件的分级分类基于国家有关标准与行业实际情况。安全事件响应方式分为自动响应和事件工单管理两类。自动响应包括屏幕、邮件、声音、工单、对话框、设备控制、短信、脚本操作、SNMPTrap等响应方式,并通过其设置实现自定义用户响应策略。事件工单管理则通过与第三方统/平台的接口与例如IT服务管理平台进行联动来实现。

3.8信息安全状况监视(应急值班室)

信息安全状况监视模块可向各级人员提供不同的管理界面,分为宏观态势监视与应急监视两类。宏观态势监视能够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安全预警信息以及当前安全状况(是否有安全事件发生以及处理情况),对企业整体安全态势进行研判,为安全决策提供支持。应急监视能够通过安全模型分析及人工比对分析,将安全事件、威胁、漏洞等数据与管控平台中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得出研判信息,并结合国家有关标准,为应急人员提供应急相应实施依据。信息安全状况监视模块功能设计如图5所示。

4结语

风险应急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

突发水污染事件具有极大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其危害和影响程度大,社会舆论关注度高[1],若处理不当,可能危及供水安全,引发重大社会问题[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3-4]。我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高度重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工作,以松辽委为例,近年来着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在制度机制、风险防控、应急监测、信息决策支持、应急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进一步提升能力,补齐短板,为科学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提供支撑。

1松辽委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现状

1.1应急制度和机制建设

近年来,《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相继修订实施,为适应新时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形势,与国家及有关部门最新政策法规要求保持一致,松辽委及时修订出台了《松辽委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了松辽委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处置程序等内容,为有效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提供了制度依据。依托松辽水系保护领导小组平台,松辽委与流域各省区水利、环保部门及嫩江、牡丹江、辉发河、饮马河四个重要支流污染防治领导小组保持了密切沟通联系,初步建立了突发水污染事件信息通报机制。

1.2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开展污染风险识别,松辽委以流域内48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及部分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为重点,组织开展潜在风险源调查工作,建立涉水潜在风险源信息库,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完善应急值守制度,按照水利部要求严格执行突发水污染事件季报制度和重大节假日期间日报告制度;安排专人定期搜集网络上突发水污染事件信息,加强舆情监控,做好日常值守;在汛期等突发水污染事件高发时段,组织开展应急值班,确保及时获取突发水污染事件相关信息。

1.3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松辽委加快推进建设以1个流域中心为核心,以3个分中心、10个自动监测站、12个共建共管实验室为支撑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充分发挥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预警作用,以流域中心为主力实施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以分中心和共建共管实验室为补充,扩大应急监测力量的投放范围,提高应急监测时效。

1.4应急决策支持能力建设

依托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成松辽委水资源应急管理系统,二期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水资源保护综合信息展示系统基本建成,水污染应急移动应用APP有关功能正在测试中。着力提升研判分析能力,在应急演练过程中与中国水科院合作,采用数值预测模型对污染团行进和水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

1.5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松辽委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针对流域内主要跨界大江大河,拟定不同情况下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实战化检验应急队伍快速响应能力;强化人员培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松辽委相关部门、单位及流域内各省区水利部门有关人员进行授课。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做好应急监测车辆和仪器的日常维护,配备无人机、全自动采样船等先进设备,确保应急装备满足应急工作的需要。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应急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未明确流域管理机构在流域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工作中的职责定位,流域机构与各地环保、水利部门的应急协作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在应急资源共享、应急监测联动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

2.2风险防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尚未在全流域范围内系统排查涉水潜在风险源,数据信息库不健全,风险源分布和风险等级划分尚不明确。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涉水风险企业变化较大,动态监控难度较大。突发水污染事件舆情监控手段落后,仍以人工搜索为主。

2.3应急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受限于流域面积大、路途远,应急监测人员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抵达现场开展工作,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尚在完善过程中,流域分中心和共建共管实验室还不能有效参与应急监测。当前突发水污染事件污染因子趋于复杂,针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特殊污染物的应急监测能力有待加强。

2.4信息决策支持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开发的应急系统尚未正式投入使用,原系统中一些基础数据更新不及时,部分近年新增的取水口、入河排污口等基础信息尚未录入;污染团行进及水质预测模型有待进一步完善,预测时效性和可视化水平仍需加强。

2.5应急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工作资金渠道尚不畅通,缺乏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应急工作中的设备购置维护、人员培训、差旅食宿等费用。无人机、全自动采样船等先进设备和操作人员数量较少,还不能满足高强度条件下的应急工作需求。

3做好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工作的建议

3.1不断完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监测资源和信息共享,有效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国家机构改革后相关部门的职责调整和新要求,明确流域机构的应急工作职责,及时修订应急预案,确保与国家和地方预案体系相衔接。

3.2建立完善流域风险防控体系

组织开展全流域涉水潜在风险源调查工作,建立风险源信息数据库,绘制风险源分布图,划分风险等级,确定防控重点,制定应对策略,定期对风险源数据信息进行复核,实行动态化监控,形成流域风险防控体系。

3.3持续提升应急监测能力[5]

加快推进流域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建设,做好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管理,加强对共建共管实验室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充分整合现有监测资源,强化应急监测力量的投放能力,提高应急监测效率。

3.4稳步推进信息决策支撑能力建设

根据水利部及流域机构信息化建设总体安排,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系统及突发水污染应急移动应用APP,保障现场采集影像资料传输的稳定性,逐步实现异地实时视频会商。定期更新应急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完善水量水质预测分析模型。

3.5切实加强应急保障水平

探索建立应急状况下的后勤、财务保障措施。研究拓宽应急工作资金渠道,争取专项资金,配备更为先进、更多数量的无人机和全自动采样船等应急监测装备。进一步加强应急人员培训,逐步拓展应急演练范围,强化演练深度。

[参考文献]

[1]刘丹,黄俊.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J].人民长江,2015,46(19):71-74.

[2]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3]魏民,李环,郑国臣,等.松辽流域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2(6):29-31.

[4]张静波,冯吉平,彭俊,等.松辽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动监测可行性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3(12):26-28,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