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城市生态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城市生态管理

重大城市生态风险的特征分析

摘要:生态风险是人类所面临的一种生存风险,正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安全。城市生态风险是对城市存在着直接危害的生态风险。重大城市生态风险是危害性较大、波及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预防控制较难,且带来严重社会心理恐慌的城市生态风险。重大城市生态风险是当今人类社会生态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生态风险;城市生态风险;重大城市生态风险

1生态风险的特征分析

人类文明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也对自然界带来了越来越明显的反作用,并引发了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威胁,即生态风险。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向,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上世纪五十年代,人类意识到了生态风险的威胁,意识到技术进步存在着两面性,意识到如果不实施生态风险的防范,人类文明的无序进步反而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亡。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生态风险的内涵和特征不断进行了探讨和界定,为生态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生态风险的概念源起于西方,在西方社会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BarnthouseLW(1986)认为,生态风险是指对非人类的生物体、种群和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主要关注一定区域内不确定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可能产生的不利作用。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1992)认为,生态风险是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的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过程。本世纪以来,生态风险及防控在我国也逐渐得到了关注。侯绍刚(2006)认为,生态风险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一个或多个不良的生态影响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后果。曾勇(2010)认为,生态风险是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由于受到外界胁迫,致使系统内部的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经济价值、美学价值、遗传结构发生退化的可能性。王仰麟、蒙吉军(2011)认为,生态风险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要素所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王宋军(2012)认为,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所承受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可见,生态风险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由生态破坏所引发的风险,而非其它事件所导致的风险;第二,最终结果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产生了威胁或危害,而非对其它物种,即使直接对其它物种产生了威胁和危害,最终也间接损害了人类的利益;第三,主要由人类的不当或不良行为所引发,而非其它因素所引发,一些与人类行为无关的自然灾害,如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流星撞击地球等,不属于生态风险之列;第四,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导致地球承载力的衰退。

2城市生态风险的特征分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近百余年来,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落,越来越多的人口集居在城市。本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规模宏大,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城市化不仅使人类文明更加璀璨,但也带来了各种生态危机。因此,城市生态风险正引起人类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生态风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城市生态风险是一类特殊的区域生态风险,只是这种区域被限定于城市及周边地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城市生态风险的威胁,城市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堪重负,不仅为城市生态环境本身带来了危机,也削弱了城市的社会功能。在我国生态研究中,城市生态风险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被提起,在国外生态研究中则很少提及。城市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扩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各类城市的生态风险在不断加重。目前,我国社会对城市生态风险及其危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未对城市生态风险的严重后果产生敬畏之心,仍然在经济主导的幌子下对日渐逼近的风险危机视而不见。因此,在生态风险研究领域,对城市生态风险内涵与特征的探讨并不多见。王美娥、陈卫平(2014)认为,城市生态风险是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要素、生态过程、生态格局和生态服务发生的可能不利变化,以及可能对人居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是目前我国生态风险研究领域中少有的对城市生态风险内涵界定的内容之一。在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生态风险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领域:自然生态风险、城市生态风险和乡村生态风险。自然生态风险是指存在或发生于自然界的生态风险,包括山体滑坡、旱涝灾害、台风、海啸、地震、泥石流、海平面上涨等,存在着自然运动和人类活动两种诱发因素,有时纯粹由大自然自身变化所引起,有时主要由人为因素所引起,有时是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复合影响的结果。城市生态风险是指发生于城市或者直接对城市存在着重大危害的生态风险,包括雾霾、水污染、化工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核泄漏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所引发,极少数由自然灾害所引发。

乡村生态风险是指发生于广大乡村的河流污染、土地污染、农药化工污染、空气污染等生态风险。当然,由于生态风险的风险源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这三类主要生态风险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绝对的界限,有些自然生态风险兼具乡村生态风险的特征,有些城市生态风险兼具自然生态风险的特征,有些乡村生态风险与城市生态风险连为一体,有些生态风险兼具三者的特征。现有的研究没有界定出生态风险的人为属性,将纯粹的自然灾害也纳入生态风险的范畴。鉴于一些自然灾害是大自然自身运动的结果,与人类活动几乎不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也游离于人类社会所控制的范围之外,因此,在本研究中,不拟将其作为生态风险。本研究所界定的城市生态风险是指由人类自身活动所引发的、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生态风险。与现有研究领域中关于城市生态风险界定的重要差异是,本研究强调了城市生态风险诱因的人为属性,排除了自然属性,从而为城市生态风险的防范提供了目标和动力。城市生态风险管理如同生态风险管理一样,包含如下基本要素:风险源识别、风险受体识别、暴露-响应过程分析、终点识别、风险因果链构建等。对于城市生态风险而言,风险源包括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胁迫和突发灾害事件,风险受体包括人类在内的城市生态系统及城市整体,评价终点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响应。在本研究的界定中,城市生态风险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生态风险发生于城市,而不是乡村、森林、草原等其他地区;第二,风险受体不仅包括城市的居民,也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经济体系;第三,生态风险由人为因素所引发,而非自然因素;第四,生态风险的类型多种多样,并且新的生态风险类型在不断出现。

3重大城市生态风险的特征分析

继续阅读

城市生态环境

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引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而后通过论述城市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1.城市环境规划

1.1城市规划概况

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2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继续阅读

经济可持续能力统计分析技术研究

作者:王虹黄献林单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生态建设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迫切需要。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有三大系统(即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统一整体。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每个子系统良性发展,而且要求各系统间协调发展,互惠共生,以生态方式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本文围绕生态环境遭受干扰比较深重的工矿型城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如何构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评价体系,从而为马鞍山市的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参照。

一、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原则

科学地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对城市生态建设加以评价,是获取城市生态建设信息和找出城市生态建设存在差距的有效方法,同时亦是对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作出有说服力的短期预测的有力手段。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建立了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以马鞍山市为实证,探究工矿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以期为马鞍山市生态城市建设作理论铺垫和实践探索。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选指标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指标必须客观地反映工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态势。它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研究所使用指标数据的统计方法要规范,在城市统计年鉴中作为重要参数使用或公示,或在相关部门中有统计需要并有一定年限的存档资料。

2.针对性原则。城市有性质不同和大小之分,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衡量和预测城市生态发展的健康状况,必须符合被评价城市自身特点的需要,工矿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治理任务艰巨。针对工矿城市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特殊性,突出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环境状况等指标,使由指标体系所进行的评价具有针对性。能体现工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引导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针对性原则是本文构建工矿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主要遵循原则。

3.综合性原则。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内容宽泛,所建立的相应评价指标也要有足够的涵盖面,因此,所设计的指标要体现范围较广的综合信息,能系统地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继续阅读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1.城市环境规划

1.1城市规划概况

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2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继续阅读

城市生态绿化思路和措施

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继续阅读

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摘要

利用2009~2013年相关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从综合指数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比较平稳,且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从耦合度看,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变,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变化,两系统间的发展方向越趋有序,关系越趋稳定;从协调度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云南省

1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资源、人口、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日益显著。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刺激了对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诱发了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城市污染问题[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也面临一系列污染问题。国内目前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或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研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较少,且多侧重于治理或管理,对农村生态环境评价涉及较少。同时,以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或农村生态环境评价单方面研究为主,缺少对二者之间协调关系的定量研究[2~4]。而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拟通过构建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部,位于北纬21°9'~29°15',东经97°31'~106°12',全省土地面积为39.4万km2。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均得到较快发展[5]。在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随之而来,城市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态进行科学评价,以期在促进云南城乡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供决策参考。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继续阅读

城市生态化发展思考

1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措施

1.1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1.1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迫切需要生态化建设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另外,由于环境治理远不及破坏的速度快,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迫切需要城市生态化建设。

1.1.2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煤炭资源型城市以煤炭作为支撑进行工业化建设,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然而,由于没有形成可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导致产生大量废弃物,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因此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城市来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环境和谐统一。

1.1.3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需要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以耗竭能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要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建设生态城市,高效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1.2.1编制科学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生态城市理论为指导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编制科学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谋求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需要综合分析和评价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应该提出相应的协调因子,从政策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建设和保障措施。这也正市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符合生态城市特点的指标体系,同时需要运用复合型思维系统地、全局地、战略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1.2.2做好受损弃置地的生态修复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形成大量塌陷区和受损弃置地,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对受损弃置地进行生态修复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做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采用BS活性土壤生态修复系统、矿山土地复垦技术、矿山污染治理技术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对矿区受损弃置地进行植被恢复,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继续阅读

城市环境生态建设方式改革与创新

摘要:对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的格局定位,研究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方式,以“系统治理、永续发展”为主题,树立长效的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观念,利用大西安八百里秦川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秦岭的生态调节功能,以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指导城市建设的中心思想,建设山区、平原、城市绿化的生态屏障。在城市中依托城市绿色公共环境,进行生态保护建设,为城市营造更多的绿地空间,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环境的生态建设、城市景观建设,促进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方式改革创新更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改革

前言

西安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常年干燥少雨,每年2月份枯水期,遭受沙尘、大雾、霾、寒潮等自然气候影响较为严重,随着近年来北方雾霾天气的增多,西安作为西北中心城市,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需要进行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优化串行,以政府为主导,进行部门联动,为西安的生态文明和自然环境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西安绿化建设的深入开展,西安的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的绿地面积不断增多,自然水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通过西安“十三五”水务发展规划,积极建设海绵城市确立了“八水润西安”和“绿色西安”的发展目标,为了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实现经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发展目标[1]。西安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了水环境建设、绿地建设以及基础公共绿化场景建设,利用西安地处关中腹地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秦岭的小气候自然条件,促进西安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城市水系发展规划,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生态发展,构建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发展新模式。

1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发展理念和总体格局

为了提升西安城市绿化生态建设水平,建设绿色西安和宜居西安,需要以城市为依托进行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改革创新,西安“十三五”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发展规划指出,积极建设海绵城市,加快西安的绿色环境发展,建立森林城市和环保城市[2]。西安的城市环境的发展理念需要建立在西安的西北城市中心地位基础上,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规划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要联动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作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各级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以“系统治理、永续发展”为主题,树立长效的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观念[3]。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和格局设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要结合城市的发展定位和文化魅力,充分利用西安古都的文化底蕴,将传统的文化资源建设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西安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的升级和文化魅力的提升。在城市景观设计和绿色生态建设方面,将西安的古城文化资源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在街头巷角中充分宣传西安的文化信息,利用西安的历史沉淀的文化资源反哺西安的绿色生态建设,实现西安城市绿色生态建设的合理定位,促进城市品位的提升。(2)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要与西安水系建设发展协调起来。西安处于北方多沙少雨的地理环境中,常年气候干燥,导致沙尘和雾霾污染较为严重,克服沙尘的重要方式是进行绿色植被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发展海绵城市,建立四位一体的西安水利体系,利用秦岭山地的水资源体系进行水利调度[4],秦岭为西安水资源涵养区,高程800~3000米,具有充沛的水资源,在城市的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水利资源的循环性,建设城市地下水利系统,建设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体系,通过西安古城的水文生态建设,从而缓解西安的干燥气候,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使得西安生态建设能有效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3)建设政企合作、双赢共享的西安城市环境的生态建设观和总体各级。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工,需要政府和市民的齐抓共管,各个部门要建立相互协调机制。以工业、交通用地与生活居住区为主体,进行“林荫西安”建设,尽可能做到公共绿地分布均衡[5。

2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优化的关键技术描述

在上述对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的总体构架分析基础上,结合城区生态管理区域网格分割规划方法进行生态建设的优化设计,在圣体建设中,同和开放式园林设计(大雁塔北广场、南门广场、曲江遗址公园、南二环等)。以环城路为第一层网格,二环路第二层网格,三环路为第三层网格,进行文物古迹和公共绿地的区域性分割,给定三层网格结构下,生态环境区域的量化特征等级系数满足h>0,h2>0,μ1和μ,对大量的疏林草地,用d1(t)与d2(t)描述草地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系数,得其伴随矩阵Q1≥Q2≥0,p>0,R1≥R2≥0,Z1≥Z2>0,Z3>0。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