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时间:2022-03-25 10:55:20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涉农高职生态环境课程肩负的责任愈加重要。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本文从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为生态环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以期将生态意识内化为涉农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品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涉农高职;生态环境课程;教学改革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载体,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新时期社会基本矛盾的需要。而全社会尤其是农业生产者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之一,只有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将来在生产活动中主动的遵守生态伦理规范和自然生态规律,这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2]。

一、当前生态环境课程现状

1.尚未成为通识性课程。部分涉农高职对生态环境教育认识不到位,认为生态环境教育仅跟生态环境类专业相关,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普及生态环境教育的必然关系。生态环境课程只作为专业基础课在环境工程、植物保护等一两个专业中开设,甚至还没有成为专业拓展类课程或选修课程。因开设面窄、总量不足,难以改变涉农专业学生生态意识淡薄、生态知识匮乏的状况。

2.教学内容孤立且缺乏专业针对性。生态环境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多学科集成、内容新颖等特征,但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大多围绕指定教材设计和组织,仅探讨生态环境当中的单一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忽略了生态系统高度复杂、相互关联的系统特性[3]。其次,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进行调整、适应和结合,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目标没有和专业培养目标相衔接。再次,现有的课程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环境教育资源,几乎没有反映地域性环境状况的内容。因此难以实现教学实效,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生态环境课程的开设与社会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不能完全衔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充分激发、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不够等问题。生态环境类课程内容较为繁杂,研究对象在不同领域或者尺度上的内在规律和变化难以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表达,致使学生得不到感性认识而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的难以达到。

二、生态环境课程改革措施

1.调整课程设置。立足农业高职院校根本,打破生态环境教育在各院系、专业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开设生态环境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突破传统专业界限,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以基本原理教学为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注重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根据不同专业做到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排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衔接紧密,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可在选择实验材料和确定实习基地时结合专业进行,将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转化为教学中的实践项目。从而使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相统一,最终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生态管理的创造能力。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文字材料、影像资料、科研成果等各种教学资源,加大教学辅助设备和软件的运用,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穿插运用现场教学、演示互动、分组讨论、实践作业等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重点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实践项目引入到教学中,融理论知识于实训模块中,达到教学做合一,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结合环保社团组织,开展专题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校园文化等隐形课程营造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氛围。

3.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农业、农村、农民是涉农高职院校的主要服务对象,生态环境课程应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粗放型发展方式、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在教学和实践中,应着重增加农药滥用、化肥过量使用、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养殖业和乡镇企业的不规范生产等问题的防治、处理和管控内容。

4.开发地方特色教材。“环境教育应将教育过程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围绕特定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展活动。”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应立足于当地环境问题的治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校企人员共同编写、行业专家政策指导的形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岗位工作过程、贴近行业生产实际、符合职业能力需要、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项目型”校本教材。以特色校本教材为起点,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本地最具特色的教育资源,逐步建成满足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的地方课程。

三、结语

重视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的分析和研究,关注涉农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生态行为的养成,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复合型综合人才的目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一。涉农高职生态环境课程应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将教学改革当作长期任务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论生态文明视阈下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J].经济学研究,2012,(3).

[2]徐梓淇.论生态公民及其培育[D].上海:复旦大学,2013.

[3]王少莉.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作者:刘歆 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stwmlw/73081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