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内新闻评论研究的展望范文

国内新闻评论研究的展望范文

时间:2022-04-10 11:57:03

国内新闻评论研究的展望

一、新闻评论研究现状与特点

(一)研究主题有所拓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新闻学与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看,新世纪以来发表的新闻评论论文数量为133篇。按照新闻学研究由新闻理论、新闻实务和新闻史构成的划分思路,本文将新闻评论研究也划分为理论研究、实务研究和历史研究三类,同时考虑到比较研究和新媒体研究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它们按照独立类别的标准分述之。因此,本文将涉及新闻评论产制环节(包括采访、写作、版面等)的研究划为实务研究,将涉及新闻评论的定义、内涵、功能、价值、社会作用等总体性的研究看作理论研究,将关于新闻评论发展变化的历史分析划为历史研究,将从比较视野对不同国家间新闻评论发展状况进行的研究视为比较研究,而以新媒体评论为对象的研究归为新媒体评论研究。按此标准,新世纪以来国内新闻学与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所发表的新闻评论研究的论文在各类别中的分布如图2所示。从总体上看,新世纪以来的新闻评论研究以实务研究为主,研究主题有所拓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关于网络和新媒体评论的研究上升较快,在新媒体评论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在新闻评论产制方面的应对、调整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也成为研究的主要焦点。从研究主题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闻评论实务研究集中讨论传统媒体评论如何在新媒体评论勃兴的语境下加强舆论引导力,强化社会整合力。就研究主题而言,除了评论标题、创作技巧等常规研究之外,一些更加细化的研究也引人注目,尤其是关于评论主体的研究。新闻评论主体通常包括职业主体、准职业化、有感而发的公民、专业话题发言的学者①。作为意见的者,新闻评论主体需要尊重其他评论者的平等权利和人格尊严,做到一事一议和就事论事①,通过发掘事实与话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选题立论②。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者要在思维训练和采访实践中树立独立的品格,从而“将采访和评论融为一体”③。因此,在评论主体多元化的时代,新闻媒体应当摆脱当前选题不来自评论者采集的第一手新闻事实之现象,着力建立“评论员首先是记者”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以应对新闻媒体的国际竞争以及来自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④。在个案研究上,研究者主要关注特定报纸评论版或栏目的特色和风格的研究、新闻评论者的具体创作技巧等⑤。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跨学科和实践角度对新闻评论的教学进行了研究。第二,以网络为标志的新媒体评论是最受学界关注的主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新媒体评论的特点。与传统媒体评论相比,网络新闻评论的栏目设置更加多样、传播和互动更加及时、形式更加灵活,但也面临着权威性和公信力不足的问题⑥。随着新闻评论形态的变化,新媒体言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表现为“聚焦事件发展的全程和细节”和“对事件发展过程进行时空结合的全程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重价值观念和参与主体的深度交互⑦。其二,新媒体评论的影响。新媒体的崛起对新闻评论的功能、内容和形式造成了较大影响。新闻评论的“微博化”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传统媒体评论选题的渗透⑧,拓展了新闻评论的表现形态,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设议程⑨。因此,在推动新闻评论及其价值取向多元化过程中,新媒体评论者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疏导消极、狭隘、非理性的思潮和情绪”,以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传播话语体系”瑏瑠,发挥网络媒介在建构“公共领域”中丰富公众议程来源、建构公众讨论的价值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瑏瑡。由于传统媒体纷纷涉足网络经营,网络新闻评论拓展了传统媒体网络评论空间,形成了网报互动和网台互动格局瑏瑢。第三,新闻评论的理论研究以反思为主,形成了对新闻评论的内涵、特征、性质、功能、价值的再认识和再阐释。这方面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一是强调新闻评论对新闻事实的依赖。当前的新闻评论应“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突出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等特征瑏瑣。其中,新闻事实是新闻评论的核心特征瑏瑤,因此,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论说形式瑏瑥。二是社会转型视野下对新闻评论功能的再认识。中国新闻评论功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功能的拓展以及与之相应的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的创新上瑏瑦。具体而言,转型期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以“整合”为核心,以利益表达、政治议题设置、社会舆论引导、“推动政治社会化和塑造国家形象”等为实现路径瑏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闻评论本质上是观点信息的传播,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公众认识能力的作用瑏瑨,因此,新闻评论同时具有表达公共意见的时代功能。第四,新闻评论的历史研究主要涉及新闻评论的词源梳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近现代新闻评论的发展等方面①内容。其中,马少华②集中对近代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对梁启超的新闻评论思想和影响进行了集中研究。第五,新闻评论的比较研究。不少学者对中美新闻评论的差别及原因进行了探讨,具体而言,两者的差别体现在:选题上的整体视角与个体视角,偏重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与关注生活、国际事务话题③;意识形态的分野造成表达方式上观点论证与行为批评、观念演绎与事件剖析、观点论证与事实判断、宏大叙事与细小叙事间的差别④。有研究认为,媒体性质的不同造成了中美评论关注点、思维方式、写作风格三个方面的差异,在中国媒体根本属性不变的情况下,中国新闻评论须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入手,“通过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树立媒体的独立品格⑤,以提升新闻评论的说服力。

(二)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为主,渐趋多元新闻传播行为和现象本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仅仅凭借新闻学与传播学自身理论难以解释研究对象,因而,采用跨科学视野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者间的共识,这一趋势也在新闻评论研究中得到了体现。首先,新世纪以来,语言学被运用于新闻评论的实务研究中,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新闻评论的标题、语感、语篇、逻辑论证功能等;其次是法学相关概念被运用于讨论新闻评论权、新闻评论侵权等问题;第三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和视野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社会舆论的整合能力等进行研究。此外,新世纪以来的新闻评论研究也开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思辨式定性研究在传统新闻评论研究中占绝对优势,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而所谓思辨研究是以研究者自身的逻辑思考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往的新闻评论研究成果中,90%以上的论文均采用思辨研究的方式。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实证研究方法开始进入新闻评论研究当中,如李秀芳对美国主流日报和中国主流英语日报言论版的实证研究、赵路平和许鑫对新浪、网易博客新闻评论的定量研究等,形成了渐趋多元的研究方法。(四)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媒体为辅的研究群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的研究者主要是高校教师队伍,其次是媒体从业人员,形成了以高校为核心的研究群体。其中,量较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湖北大学。从研究机构内部看,新闻评论研究已形成了以专家为核心的研究阵地,如以赵振宇、胡沈明、陈栋、邓辉林、焦俊波、顾建明等为核心的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群,以马少华、刘保全、涂光晋等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群,以及以喻季欣、谭天为主的暨南大学研究群。从整体上看,研究群体所发表的论文与分散研究者相比,质量相对较高,研究主题相对集中,对研究问题的阐释也更加深入,视角和方法更加多样化;而以媒体为主的研究群所发表的论文多为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新闻评论研究现状的解读

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研究成果的剧增与社会转型期对新闻评论言论整合功能的需要,以及媒体的市场化竞争、新媒体对新闻评论的介入等有直接关系。

(一)社会转型期多元舆论格局的形成是推动新闻评论研究论文数量剧增的社会因素社会转型导致总体性社会分化,社会思潮呈现多元状况,在社会层面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多元的价值观,而新媒体评论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单一舆论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舆论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改进舆论引导形式和艺术,实现舆论整合效应,塑造社会公众舆论表达平台,成为了学界较为关注的议题。这些关注催生了新闻评论研究论文数量的增加。其一,学界对如何正确认识新媒体评论现状的解释。如:有研究者对民众的网络言论内容进行分析后认为,网民期待“在既有制度框架内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网络评论要弘扬主流价值并不意味着掩盖矛盾和冲突,政府应正视网民意见,“谨防制度性断裂”①。顾杨丽、吴飞对“温州动车事故”的研究表明,微博推进了“社会化互动信息生产模式”、“行进式实时移动表达模式”,实现了对碎片化信息的集聚②。其二,传统媒体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了评论形式和方式的调整,这种变化也引起了学界关注。以报纸评论的研究为例,研究者较为关注时评、新闻述评、心得、体会、感言、报纸言论和记者点评等新兴的评论形式③,多种评论形式并存的状况促使新闻评论的论题结构、题材等写作技巧的变化④。在电视媒体方面,研究者集中探讨当前电视新闻评论所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应对策略⑤。此外,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受众的知识需求呈现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新闻评论作用的发挥需要面向受众,细分受众需求,通过优化信息质量、“选题要体现与受众休戚相关的现实”、“立论要着眼于受众的实际”、完善和深化“受众直接参与评论机制”等方式加强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效果⑥。

(二)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对新闻评论异质化特征的青睐是激发研究者兴趣的直接动因媒体市场化改革导致媒体间竞争加剧,而新闻评论的异质化特征使其具有可替代性小的特点,从而使得新闻评论成为受媒体青睐的重要体裁。媒体对新闻评论的重视,是促使研究者对新闻评论研究兴趣与日俱增的直接原因。中国新闻媒体的管理模式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这一模式导致媒体形成与行政管理相似的科层布局,在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竞争中形成倒金字塔形的竞争格局。除了这种科层式竞争关系之外,不同媒体类型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体现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之间对广告资源的竞争。竞争促使跨级别、跨类型的媒体以及同一集团下的不同子媒体在进行节目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受众的接受需要,倾向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节目制作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评论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研究者对之进行解释。以党报的研究为例,随着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兴起,报业间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以及受众需求日趋多元化,各大党报、机关报以及都市报竞相推出报纸言论版参与竞争,言论版的办版思路、版面结构及意见整合方式呈现多元化格局⑦。研究者主要关注党报的突围路径⑧、经济言论找准自身定位⑨、地市级党报如何在多层面竞争压力下突出地方特色等问题瑏瑠。

(三)新媒体评论与传统新闻评论的互动是激发研究者兴趣的内在因素新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新媒体内容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新媒体评论改变了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格局,尤其是微博评论的兴起,使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中的支配地位受到了较大冲击。因此,新媒体评论本身与传统媒体评论在表现形态、传播方式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得到学界的理论解释。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竞争中对各自新闻评论特点的反思,促成了双方间的互动关系。这一变化激发了研究者的兴趣,导致了研究数量的剧增。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并没有将新媒体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的研究置于二元对立关系中,而是置于互动的视野中。一方面,对传统媒体来说,如何应对新媒体评论的强势竞争,成为从业者和研究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应当提高报纸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以“第一时间评论”为要求,利用网络形成报纸新闻评论新局面,而在与新媒体竞争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避免公信力的缺失”和“僵化的写作模式”①,达到“化被动为主动”、“化说教为说理”、“化生硬为生动”、“化单向为双向”、“化互动为双赢”的效果②。电视媒体应着眼于调整评论节目的类型结构,强化节目的时效性,在评论队伍建设、增强节目互动性、简化节目制作流程方面下工夫③。传统主流媒体应借鉴微创作的理念和手段,形成具有颗粒小、原生态、播发快、传播广等特征的微内容,“在微时代继续巩固话语权、抢占报道和解释的双重制高点”④。另一方面,新媒体评论对现有新闻评论研究的影响以及传统媒体参与网络业务后对新闻评论所造成的影响,成为学界着力探讨的问题。新媒体的评论实践更新了学界对新闻评论写作技巧、性质和功能等方面的认识。同时,由于传统媒体纷纷涉足网络经营,网络新闻评论拓展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空间,形成了网报互动和网台互动格局⑤。研究者认为,新媒体评论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将传统新闻评论纳入新媒体的传播流程,而是在评论的选题、表现形态、议程设置等方面拓宽新闻评论的研究视野。(四)多种因素助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从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的研究状况来看,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促使新闻评论的研究方法渐趋多元化:首先,计算机技术在研究者层面的普及,为定量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条件。其次,人文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兴起对新闻评论研究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量化研究方法在跨学科研究潮流中被传播学界所采用,而新闻学本身过于注重实践经验研究的状况使其面临“新闻无学”的尴尬境地,在此背景下,新闻学研究者也开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研究。第三,新闻评论的研究越来越强调针对性和精确性,这要求研究者更新研究方法,从而催生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三、新闻评论研究的展望

从总体上看,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新闻评论的研究全面覆盖了新闻评论研究的基本范畴。但从总体水平来看,现有研究还存在研究过于微观、与实践脱节等几个方面的不足,亟须在今后研究中注重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结合。

(一)提升新闻评论整体研究水平,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现实性新世纪以来的新闻评论研究多数属于对策性研究,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新闻评论与媒体制度、社会状况等宏观因素间的关联性,过于局限于新闻评论这一研究分支的界限内。这一趋势忽视了中国新闻评论生成的具体背景,使得研究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尤其是系统性、理论化的成果不多。同时,现有研究中一般采用“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的研究模式,使得相当多的研究停留在见子打子的微观操作环节上,多讨论新闻媒体和新闻评论“应当如何”的问题,忽视了对策建议本身在中国具体媒介制度下是否可行的问题。因此,新闻评论研究应置于宏观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整体研究,强化研究的系统性和现实性,以增加研究的理论性和针对性,这也是新闻评论未来研究亟待注意的问题。

(二)拓展研究视野,增强新闻评论研究的理论深度新闻学研究一直备受“新闻无学论”的困扰,说明新闻学研究的理论深度确实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新闻传播现象并不是简单的社会现象,不可能在新闻传播学现有理论框架之内得到具有深度的阐释。从国外近年来的研究来看,新闻学研究比较具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与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而形成的。因此,新闻评论现有研究总体水平不高,与研究的封闭性、研究视野过窄有相当大关系。具体表现为在引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时,基本上是被动运用以进行解释性研究,这导致新闻评论的研究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封闭性,无法与其他学科研究形成对话和交流。从研究主体来看,现有研究者多为新闻学学科内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以及新闻从业人员,而其他学科学者很少介入新闻评论乃至新闻学研究。单一的学科背景使得交叉研究停留在低层次水平,难以形成多角度、多视野的研究向度。因此,对于新闻评论研究来说,跨学科研究既是新闻学特殊的学科性质之要求,同时也符合当前学科交叉的大趋势,是新闻评论未来研究的大势所趋。

(三)推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改变思辨研究一方独大的局面实务研究和思辨研究主导着新闻评论的研究,这既是是新闻评论研究的特点,也是新闻评论研究的缺陷。现有研究多数采用思辨的方式展开,研究者多从自身体验和感受出发,阐释新闻评论在理论建构、实际操作中“应当”如何。这样的研究缺乏对当前新闻评论基本状况的深度思考,一方面降低了研究的质量和价值,另一方面使得研究成为个人主观思考的结果,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从整体趋势来看,新闻评论的研究更需要强调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当前新闻评论研究方法虽有多元化发展倾向,但目前依旧以思辨的研究为主,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逐步改变这一状况,侧重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其一,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的条件下,新闻评论的研究可进一步强化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力度。其二,近年来新闻评论传播生态的复杂化以及年轻学者的成长,来自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新闻评论研究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其三,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新媒体评论已经成为新闻评论研究重要议题,而由于新媒体评论研究多倾向于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加之其在数据统计、网络调查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将有利于推动新闻评论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作者:强月新刘莲莲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被举报文档标题:国内新闻评论研究的展望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xwpllw/64196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