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媒体传播中舆论逆反现象研究范文

新媒体传播中舆论逆反现象研究范文

时间:2022-12-11 09:34:00

新媒体传播中舆论逆反现象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15年1月16日,歌手姚贝娜离世,记者假扮医生偷拍姚贝娜遗体的消息,在各大网站以及朋友圈掀起惊涛骇浪,民众对记者辱骂不断,甚至连部分媒体人也纷纷表示这几位记者是新闻界的耻辱,丧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线等等,舆论一边倒地斥责这几位记者。17日上午,一篇《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引起微信朋友圈第二轮的轰炸,引领我们的情绪持续升温,然后是《我想象中的记者,不应该是等待死亡的秃鹫!》等等哗众取宠的文章一时间充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而与此相对应的,大多数民众对这些报道坚信不疑,舆论的口水吐在深圳晚报记者甚至记者行业上。然而,在17日当天便有记者进行反驳,“你怎么知道是在等她死,而不是在等奇迹的发生……”“新闻记者的自白:我就是你嘴里的秃鹫记者……”等等。网上铺天盖地的文章开始指向这些文章的作者,一时间争议、批评、谩骂此起彼伏。更多对记者行业理解和体谅的文章也被疯转,使受众对记者行业的工作方式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而了解记者工作的苦与难之后,舆论则戏剧性地转向对记者的同情、体谅、敬佩,舆论产生了完全逆反现象。

此次事件中,受众对记者行业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个人互联网应用呈上升态势。截至2014年12月,54.5%的网民对来源于互联网的信息表示信任,相比2007年的35.1%有较大幅度提高。另据统计,60.0%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的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其中非常愿意的占13.0%,比较愿意的占47.0%。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网民在信息和资源方面互惠分享更加便利。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网民则表现出不认同传播者的信息意义和态度观点。同时对信息意义提出质疑,对传播者传递的信息提出相反的观点,并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

二、逆反心理及逆反现象发生的规律

此次事件中舆论发生完全性的逆反,归根结底在于受众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论、判断进行反方向思维,产生动摇、怀疑,持否定态度。读者逆反心理是读者受已有思维定式的影响,和报刊宣传的观点相抵牾,并从心理上产生的抵制情绪,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状态的心理意识。它是堵塞新闻传播、影响宣传效果的障碍。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甚至为负,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此次姚贝娜事件中受众逆反心理表现为负效果。新媒体技术下的大众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互联网每一秒都在传递新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到下一秒互联网上会出现什么样的事情。经过研究,笔者发现此类极易引起舆论逆反的事件有以下的规律。

(一)越是引起巨大轰动的事件,舆论逆反现象发生的概率越大事件引起的关注越多,关注的人越多,众口难调,则出现相反观点的概率也越大,舆论发生逆反现象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这次事件的主体,一个是一直是茶余饭后谈论的娱乐圈,另一个则是以传播声音为己任的媒体圈,两个圈子任何一个都足以引起极大的关注。姚贝娜的去世本来就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这次则是以对姚贝娜的不尊重为噱头勾起人们内心道德的碰撞。事件中因为关乎名人,很多的大牌明星进行转发,受到了社会层面大多数人的关注。当然相对应的,受众对这类事件过高的关注也会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思考,舆论越容易发生逆反。

(二)舆论发生逆反所经过时间极短,“断裂界限”模糊从事件发生到逆反成功,所用的时间极短,中间的像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到的任何媒介或结构都存在“断裂界限”,即一个系统在此突变为另一个系统的界限,或者说,系统在动态过程中经过这一点后就不再逆转。①从事件的发生到完全的逆转,其中的断裂界限十分不明确,当然,麦克卢汉没有料想到,如今网络时代信息快速流动,每一秒钟都有新的信息发出,而下一秒钟可能就石沉大海消失不见,信息是何时发出以及舆论什么时候开始逆反都不得而知。等到舆论已经完全逆反过来时,受众才意识到舆论有所变化,舆论转变前后之间“断裂界限”变得模糊。这个界限随着信息的不断产生、快速更迭而变得模糊不清。

三、舆论逆反现象产生的原因

舆论逆反现象的产生不可预计、无法估量,值得学术界研究关注。那么,舆论逆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一)新媒体的发达给舆论逆反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舆论逆反现象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引起重大关注,离不了网络技术的发达,每个人都能够作为传播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人人都有话语权,而每个人的朋友圈一般也会有几十个人,这样传下去,很快地便形成气候。而同样地,网络技术的发达使信息流动得非常快,当一方发表观点后能够迅速地在网上流传开来,有更多观点相似的人就会遥相呼应。而传播一方知道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后,便更大肆渲染自己的观点,这样循环下去逆反现象愈演愈烈,使受众的情感发生逆反,舆论便因而逆反过来。

(二)新闻的真实性不够从传播者和传播内容的角度两个方面来分析舆论逆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姚贝娜事件中,受众对一条消息进行疯狂转载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件事的传播者是一个刚刚实习的记者,而在校园内刚出去的记者还是比较容易受个人感情的影响,把学习的新闻客观性理论都抛之脑后。而后受众知道这则消息是由一名首次采写的记者所写,便自然对他的新闻专业水平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传播内容极其偏激、片面,极力抒发个人情感,仅从个人情感出发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报道,传播内容经不起推敲。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前段时间柴静的《穹顶之下》同样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同样的在各大网站、朋友圈刷屏,次日有少数反对柴静的声音,然而这种反对声音并没有掀起波浪。究其原因,是柴静《穹顶之下》内容充实有理有据,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了很多相关人员,走访了很多地方,所提出的案例以及人物对话均有录像,内容真实具有现场感,让所有质疑的声音不攻自破。所以,受众对柴静雾霾调查事件前后态度基本一致。

(三)部分人借助热点事件宣传炒作自己在这种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事件中,不乏有一些人借坡下驴,想借这种事件宣传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进而发表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文章,促进舆论的逆转。在“姚贝娜媒体报道”事件中,一些如《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姚贝娜走了,记者还未散去》这种文章便是明显地借助事件宣传自己,其中用语饱含个人情绪、极易引起群众的反感。当然还有此次事件中,很多名人会纷纷转发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无疑会让自己的粉丝更喜欢自己。而各大网站纷纷请自己的评论员来写评论文章或者进行转发,无疑也是为了增加网站点击量。部分媒体人出于宣传的目的而此类信息,对舆论逆反的发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舆论逆反现象造成的社会影响

媒体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消息来源,发挥着引导舆论的作用。舆论逆反现象的发生,无论是对传播者还是受众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受众对媒体不信任感增强,对传播信任度降低一些网络媒体人不去亲自采写新闻,而是从其他网站、微博、论坛上找新闻,消息来源非常不可靠。而对于这类引起重大关注的事件更是不加求证,便争先恐后地在网站上,以致网上虚假新闻越来越多。这样造成的后果便是受众逐渐失去了对媒体的信任。而“姚贝娜媒体报道”事件中,受众更是要被迫接触媒体这样风云变幻的态度,无疑会感觉到被愚弄。此类事件长期积累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媒体会失去越来越多的受众,媒体引导舆论的功能会减弱。

(二)使媒体的议程设置变得更加谨慎舆论逆反现象的发生给媒体一个提醒,如今媒体不再是唯一的“发声口”,每一个受众都可能是传播者,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传播单向度的局面,传播源不仅仅是媒体,每名受众都可以借助网络传播自己的观点、与媒体进行论战。媒体在内容制作方面应更加认真负责,同时媒体应该反思自身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如何更好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让受众更好地接受所传递的信息。媒体在对“议题”进行设置时,要考虑信息发出的方式、时机,信息的表达等方面,以免引起受众的逆反情绪,起到相反的效果。

(三)受众的媒介素养加强舆论逆反对受众产生的另一个影响是使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也再可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的能力。对媒体报道的信息产生的质疑越多,受众对信息的判断、思考能力越强。每一次逆反事件的发生,总会让受众吸取一次的教训。像是在我们体内打了预防针,当下次再发生此类事件的时候,我们不再是一味地相信,而是会保持自己的判断,会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事件,更全面地去理解、评估事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大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的双向性增强,受众参与信息的传播过程更加便捷,对媒体的信息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媒体人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在采访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客观呈现事情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及对事情的看法,自己的报道和行为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媒体形象。媒体人应秉持着对受众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信息的更加谨慎,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避免舆论逆反现象的发生。

作者:齐彬彬 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媒体传播中舆论逆反现象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mtcblw/68367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