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工业技术论文范文

生态工业技术论文范文

生态工业技术论文

生态工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美国学者里夫金所著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出,技术创造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人类有害的垃圾。巴里•康芒纳指出,自然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现代技术的失控。美国学者弗•卡普拉在《转折点》中指出,现有的污染仅仅只是科技作用于自然的一些明显表现,许多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作用带来的危险可能更大,技术正在毁灭我们的生态体系等。这些观点都是通过对技术引发的生态问题的反思,把批判的触角伸向了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对整个社会的全面批判。

技术的生态学批判的本质是与“全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针对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超越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的,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革命性的批判。同时,也正是技术的生态化创新,为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生态社会的建设开辟了道路,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中必然会面临经济发展、技术条件、人类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只能从宏观上指导,还缺少很多微观层面技术系统的支撑。当人们将发展的希望寄予可持续发展时,就必然会联系到人们选择技术的态度,尤其是对于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人们认为,自然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可以通过技术的实现来满足自己的目标要求,“技术不仅可以使我们免于自然的暴戾,而且还能慷慨地授予我们更加富裕的生活。”

这些观念使得人们过分地依赖技术,从而也就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过分提高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而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正是辩证地看待技术与环境、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技术理论的生态缺陷,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时,落实生态化技术的载体便成了下一个要面临的课题。而生态工业园区作为生态工业学的一种具体的实践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所选择。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由美国的Lowe教授第一次明确提出,之后又有很多研究者重新定义了这个概念。较为统一的定义是: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园的第三代工业园,是目前工业园的最高级形态,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它是由自然、工业和社会构成的一个区域性系统,系统成员依据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和结构柔性等优势,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践。

其中,第一代的工业园区又称之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类企业技术含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第二代的高新技术园区主要是以应用高新技术的企业为主。目前我国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前两代。这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发展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现高新技术前沿的产业仍为少数。这就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模式仍然主要以线性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这种发展模式伴随的必然是低效率、高污染、高耗能;带来的自然是环境和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好克服以上的缺点。它是以循环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各个生产过程的副产物和废物都能够进行充分的循环和交换,能量也有着梯级利用,同时还可以重新整合生产力要素,使园区内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不仅如此,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变废为宝、物质的循环利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成本优势;通过副产品的利用、资源的使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交易费用的优势;同时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实现资源集成的共享优势等。这样便实现了高产出、低排放、低收入的运行效果。在这种模式下也就极大地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压力,最大化地缓解了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处于初始阶段。截至2010年4月,我国已经批准建设的部级生态工业园区共有30个,其中只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园区通过了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门组织的现场验收,被正式批准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这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技术问题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所面临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生态技术是生态工业的载体,脱离了生态技术,生态工业的实现便无从谈起。因此,生态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反过来,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又会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和生态工业园区的良性运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生态化实现与生态工业园建立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生态化”已经不单单是指生态学层面下的生态化,而是指哲学层面下的一种生态化。这里的生态化从内涵的层面来讲,应该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平衡相依、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从外延的角度理解,应该包括由多个元素构成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态化,而不单指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因此,技术生态化的实现过程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生态化实现过程,其中应包括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以及技术成果的生态化。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较之于传统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创新体系。这样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在技术创新的每个环节中引入生态的观念。这个生态的创新应该包括工艺的生态创新、产品的生态创新和资源的生态创新等。它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从而使资源、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尽可能地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以确保企业、经济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是在企业和社会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要求在基础设施、资源等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园区内自然、企业和社会的区域循环经济。同时,生态工业园区内较为完善的生态技术服务体系可以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内倡导的绿色意识以及生态工业园区自身所具有的示范功能、带动功能、产业集群等特点都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是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一个必然要求。

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不仅包含技术层面的生态化,还应该包含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技术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在技术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生态技术,实现环境污染和资源破环的最小化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建立一种生态化的管理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它的本质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贯彻进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层面的生态化不仅包括合理调整生态生产关系和经济生产关系、组织生态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还包括使用生态的组织方式,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从而使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协调同样需要在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实现。系统、效率、相互协调等显然是描述生态工业园区的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体制:在园区的层面要求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层面要求其自身实现生态管理;在产品层面要求其开发的产品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从而使园区内的生产力要素实现有机的组合,使园区内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实现新的突破,进而达到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也是技术生产生态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生态工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国工业结构实际高度化水平偏低。近年来,中国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虽逐年攀升,然而实际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明显偏低。首先从上下游产业间的比例来看,中国高加工度产业发展不足。论文百事通从轻纺工业中服装与纺织工业的增加值比例来看,中国2004年仅为0.45,大大低于美、日、英、法、德五个发达国家1992年的平均水平(0.64)。另外,从行业内部加工深度来看,大部分行业加工深度低,导致工业增加值率不高。2004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8.78%,比美、日、德、韩等4国相比分别第19.06、13.15、15.96和14.28个百分点,仅比马来西亚高出4.33个百分点。

2.工业生产技术结构低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资源利用率低。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低,各级的深加工度不高。另外,我国工业生产经营粗放化,大量企业依靠高投入促产出,投入多而产出少,造成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下。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一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根本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低下导致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尽管最近几年以来,中国产业组织呈现集中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但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状况没有根本转变,在一些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行业,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在生产、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等方面都无法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的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大大降低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低水平的过度竞争,造成交易费用的增加,阻碍了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出口结构不合理,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下。从产业间贸易来看,中国已经实现了以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的转变;但从产业内贸易来看,中国出口商品中高品质商品所占比重偏低。特别是从产品内贸易来看,尽管出口商品总额中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在迅速增长,但大多只是专业化于其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根本原因是我国工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位置。

二、推进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项与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系统性工程,要使其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组织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深化工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战略性工业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顺利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

1.工业技术进步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根本动力是工业技术的进步。因此,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技术进步机制,加大对经营者、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力度,形成企业重视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促使创新成果顺利市场化;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协调互动的创新格局;强化政府在科技进步特别是关键技术开发中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在保持和加强对长期性、连续性、基础性科技活动支持的同时,选择少数战略产品作为突破口,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建立工业技术进步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投融资体系,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提供充足、有效的资金来源。

2.工业组织结构调整是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其次,要充分重视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信息化时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既是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发展对当今国际经济新特征和新变化的一种动态注释。无论是产业集群化、融合化,还是产业生态化,其本身即是一种适应时展的高效率的产业组织形式:簇群是产业聚集的空间组织形式,融合是产业相互渗透的一体化组织形式,生态化则是产业持续的循环组织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集群化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产业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进行产业空间结构再造;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提高产业间的关联性,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高度重视工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发展循环型工业,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续高效的产业组织保障。

3.加快工业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方式。一是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既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二是我国人口众多但资源有限,在这种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困难。战略产业的选择要着眼于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要使工业经济的物质技术装备和手段转移到现代化的基础上来。三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并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做好准备,建立以现代高技术为基础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现国防现代化,仍然是一项不可懈怠的、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四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战略性工业产业的选择要有利于改变为跨国公司做代工的状况,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条件,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新晨

生态工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冶金生产

由于自然能源在工业领域应用的逐渐短缺、生产成本的日益增高以及生态保护需求的提高,节省自然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消除或降低生态污染已经成为如今我国绝大部分工业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1]。而氧气作为我们日常工业生产的一种助燃气体,在金属冶炼、化学工业等领域内有着非常广泛的使用,在绝大多数状况下,这种应用不单单是工业技术上需要,更是为了实现工业生产上节能减排、经济效益上增产增效。最近几十年一来,工业用氧的需要程度越来越大,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设置在这几十年中也获得了令人惊讶的发展。最近几年以来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制氧装置在有色金属冶炼中也获得了非常宽泛的使用。因为绝大多数的冶金生产对氧气纯度的需求程度并不高,而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制氧装置由于易于操作、手段灵活、节能减排的特点可以非常好地满足冶金生产的经济和生产需求[2]。有色冶金技艺中逐渐使用富氧替代空气冶炼,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炉温,进而增加熔炼效果,减少氮气的摄入量,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同时也降低烟气的排放量。所以,富氧在有色冶金领域的应用能够带来非常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且有利于生态保护。

1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在冶金生产中的应用

在有色金属的冶炼环节之中,通过富氧来去代氧气,是如今冶金行业内部加强生产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成本、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强化冶金技术的技艺水平、提升社会效益河北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改革老化冶炼工厂的传统技艺水平、研发新兴技艺水准都广泛使用富氧。大多数状况下氧气是根据深冷制造法获取的,而传统的深冷制造法中的制氧技术虽然拥有技艺熟练、运转稳定的优势,但也存在投资成本比较高、运转成本比较高以及易燃易爆等缺点。最近几十年以来,变压吸附制氧工艺的发展速度逐年增加,其在操作简单、灵活多变的用氧场所中具有极高的优势,存在非常高的社会竞争力,因而在冶金产业内被迅速推广。(1)高炉冶炼。高炉冶炼的生产环节过程中是离不开焦炉生产的参与,而焦炭生产环节明显的内部运行特征便是投资成本比较高、操作环节比较复杂、存在对焦炉生产燃料极高的依赖性,且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比较严重。在高炉冶炼的具体生产环节中,我国如今用在工业生产的燃料经费在生铁成本总经费中大约占到百分之二十五,为了大幅度降低焦炭使用量和成本,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高炉冶炼的生产率,国内目前已经开创了适宜我国经济和自然能源国情的高温度、低富氧、大操作的技术执行力。另一方面,高炉冶炼富氧百分之一就能够大幅度增产百分之五,风口原理燃烧温度提高到三十五一四十五摄氏度的时候,允许添加的有色金属含量加就会高达十二至二十千克/吨,进而促使熔炉的发热值大幅度提高了百分之四。为了维护高炉的正常运转,其理论上要求的基本燃烧温度必须大于二百摄氏度。高炉喷粉的含量需要达到20千克/吨,这也会推动理论基本燃烧温度降低到二十摄氏度(无烟化)至三十摄氏度(烟气),因而当有色金属含量大于140千克/吨的时候就有必要进行富氧鼓风;大于150Kg的时候其富氧就会不可或缺了。换句话说,富氧的纯度必须控制在大于百分之九十七的范围最好。在工业应用固有炼钢余氧的时候,一旦有能力的时候就能够为冶炼构建一个专门化的变压制氧机。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焦炭生产成本常年居高不下的前提状况,具备节能减排、低含量富氧的冶金技术就很有必要了。因而对于中小型高炉设备完全可以采取VPPA高压条件下制氧,一台或者几台设备进行并联。富氧压力需要视氧地点的不一样,采取的手段以及氧气结构也会随之不一样。(2)熔炉富化。在有色金属冶炼过程当中,其熔炉对富氧的燃烧使用是和高炉富氧鼓风机理论中空气能够大量产生极高的火焰温度,这能够大幅度的促使熔炉的热容量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左右,大大减低了燃料消耗量(外国应用天然气的时候能够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左右),且不增加烟气污染,从而大大延长了熔炉的生产寿命。富氧燃烧的优点就是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程度,由于燃烧时间内中产生的氮氧化合物(NOx)需要持续向大气排放烟火气体,从而造成大气污染。利用富氧取代空气可以取消燃烧环节内的大部分氮气,所以氮氧化物(Nox)的大气排放量也得到了降低。(3)吸附器及其气流分布器。吸附器及其气流分布器,用于变压吸附制氧装置的关键吸附器,更是制氧设备的中心设备。为了大幅度降低空气阻力,消除气体对吸附剂产生的不利影响,就必须严格控制吸附器中空气塔的主要流动速度。所以,相对而言,吸附器一般情况下会具备比较大的直径用以降低其流动速度。虽然吸附器加大直径可以有效确保比较低的流动速度,但想要实现气流分布均匀就比较麻烦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变压吸附制氧仪器的吸附器就需要实现气流分布均匀才可以有效利用吸附剂;而一旦气流分布不均,就势必会导致局部流动速度过大,对仪器长期使用寿命产生消极影响,大大降低氧气的纯度。

2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在冶金生产中的应用结果

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采取的是鼓风炉进行熔炼,其中联吹炉更是国内中小型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中被广泛应用的新型工艺。由于联吹炉的炉龄普遍情况下应该是八十天左右,且两台炉子必须定期定时进行更替检修,所以鼓风炉进行高温作业的时候就必须随着联吹炉的工作周期进行调整。当其中一台联吹炉进行作业的时候,其制氧设备仅仅需要开关组合就可以满足冶金生产中的用氧需求。试营业期间,熔炼制酸体系内部因为仪器或手续发生故障的时候,其制氧装置就能够随时开关,且做到即时停、送氧,大大方便了冶金生产的运行。为保证本文提出的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的有效性,进行实验论证。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采用传统深冷法制氧作为实验论证对比,具体对比见下表。

3结语

本文对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在冶金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依托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的结合机制,对冶金生产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实现本文设计。实验论证表明,本文设计的方法具备极高的有效性。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大型变压吸附氧气分离法在冶金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晏明军冶金过程立式活套带钢张力的建模及仿真软件[J].计算机仿真,2012,29(12):384-387.

[2]田津津,张玉文,王锐.变压吸附系统气流分布器结构的数值模拟计算及分析[J].低温工程,2015,(4):45-48.

生态工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吸纳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而产生的剩余劳动力,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工业化和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同步。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的独特性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我们不可能重复别国走过的道路,而必须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都有所不同。18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中叶,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随后,美、法、德、俄、日等国也于19世纪先后开始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些国家通过从殖民地掠夺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造成全球范围贫富两极分化、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生态恶化。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适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内涵极其丰富。如摘要: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非凡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和消耗;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在新世纪新阶段,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在实现了20年高速增长之后,还能以7%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应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就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新问题,保持社会稳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工业化是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和工业部门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过去我国工业化所走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是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高投入,造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原因,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非凡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新型工业化实际上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向,和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从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非凡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不仅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的功能,着力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必须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十分注重广辟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就业和劳动者福利的增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生态工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滨河带状绿地的优越性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二、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

1、认清滨河绿地的性质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以下是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工业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协同创新;高等学校;博弈论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其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的经济模式表现出强烈的“锁定”特征,进而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局,使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在经济新常态之下,科技创新成为带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首要动力,但由于创新资源稀缺、创新主体缺少协同,致使资源型城市的技术进步动力不足、技术创新缓慢。校地协同创新是政府、高校、企业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和知识增值,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大跨度整合的一种新型协作方式。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地方政府是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配置者,而高等学校则是引领科技创新、培养技术人才的核心力量,协同双方在各自的领域均有各自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是彰显地方政府和高校各自优势的必然途径。

一、资源型城市校地协同创新博弈模型的建立

资源型城市政府和高校作为协同创新博弈的两个主体,博弈双方均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策略可以选择。对于政府方来说,我们不妨设A1表示地方政府决定合作,选择这种策略概率为p;A2为地方政府决定不合作,选择这种策略概率为(1-p);同理,对于高校方而言,B1代表高校决定合作,选择这种策略概率为q;B2代表高校决定不合作,选择这种策略概率为(1-q)。当政府和高校都选择不合作时博弈结束,政府和高校分别得到最初的基本收益R1和R2。当选择合作时:(1)若政府和高校都选择合作时,政府和高校都会产生合作成本,假设其合作成本分别为C1和C2。同时假定政府和高校在进行合作后的超额收益分别是N1和N2,可以得到(N1-C1)、(N2-C2)均大于零。(2)若政府选择合作而高校选择不合作时,政府则需支付C1的合作成本,高校方在取得R2基本收益的同时,从其机会主义行为中能额外获利V,且V<N2。同理,当高校选择合作而政府选择不合作时,高校则需支付C2的合作成本,而政府从其机会主义行为中额外获利M,且M<N1。

二、资源型城市校地协同创新动态博弈的稳定策略

资源型城市政府和高校协同创新博弈的系统有两个稳定点,我们称之为均衡策略,组合的策略分别为:(A1,B1)和(A2,B2)。其中(A1,B1)代表政府方和高校方均选择合作;(A2,B2)表示政府方和高校方均选择不合作。

1、超额收益N1和N2

超额收益是政府和高校在真诚协作的前提条件下,能够从协同创新活动中所得到的高于双方初始利益的收入,它是政府和高校进行协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由图1可知,政府超额收益N1越大,那么p0则会变小,此时图1中F点会靠近左边,上图中的①和④这两块区域就会变大。可见,政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继续和高校合作。同理可得,高校超额收益N2越大,此时F点会靠近下方,高校就会倾向于选择合作。对于博弈双方而言,超额收益对于协同创新中最佳合作形态的形成有比较正面的影响,那么合理处理双方对超额收益的预期尤为重要。

2、合作成本C1和C2

合作成本指政府和高校为能够顺利进行协同创新活动所支付的经济和非经济成本,它是协同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从图1中可知,政府和高校的C1和C2越小,F点就会向左下方靠近,政府和高校合作的概率也就越大。一方面,创新活动在获得收益回报的同时,也意味着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创新活动所蕴含价值并非简单的机会成本就可度量。合作成本C1和C2大小虽然重要,协同双方的成本控制效率同样关键。

3、机会主义利益V和M

在博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随机性的差异性,博弈双方存在通过机会主义行动获取部分好处的可能。从图1中可知,机会主义利益V或M增大,F点向左下方平移趋势相对变小,则没有获得机会主义利益(或者在上一轮博弈中受损)的一方在接下一轮博弈中就会倾向于选择不进行博弈。综上所述,在超额收益较大、合作成本较低、机会主义带来的损失比收益大的情况下,资源型城市政府和高校倾向于选择合作,也就是协同创新,这样才能使博弈双方的利益更大化。由此,我们通过演化博弈模型论证了协同创新的必要性,但为了资源型城市校地协同创新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探索资源型城市协同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三、资源型城市校地协同创新的实现策略

1、探索多元化的校地协同创新模式

一是协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地方政府应该着重加强资金扶持与政策引导,来促进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更好的合作,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将合作的效益最大化。二是协同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引导高校建立研发机构、科技城、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落地实施。三是协同培养紧缺型人才,探索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共用、产学研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2、构建一批校地协同创新中心

为了提高协同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在提高超额收益的同时,也需要降低资源型城市政府和高校的合作成本。政府应与高校携手,以高校优势学科为基础,面向资源型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关键瓶颈与重大需求,建立一批校地协同创新中心,让校地协同创新中心成为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的主要载体。

3、建立校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制度

为加强政府部门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减少机会主义利益的存在的可能,应构建一个有效的校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制度,双方定期、轮流组织召开座谈会,在通报经济发展现况以及协同创新进展的同时,还能方便协同创新的双方及时交流,更好地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4、健全校地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统筹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建设,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朱祖平:基于工业链的企业创新的整理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

[2]马志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博弈分析的高校服务价值提升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6).

[3]彭本红、周叶:企业协同创新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态博弈及防范对策[J].管理评论,2008(11).

[4]刘玉玲、肖艳:国内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理论探索,2013(2).

[5]曲洪建: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工业技术经济,2013(6).

生态工业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现代建筑又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末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初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西方文明征服、殖民、主宰着世界。直到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随着西欧清新的崇尚知识气氛的躁动,这些价值观才遭到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强烈挑战;在

一、二次大战之间,包豪斯宣告成立,它涉猎艺术和建筑的广泛领域。同时,前卫建筑师聚集在一起起草了《雅典宪章》,从而宣告新建筑诞生,现代主义坚定地建立了。论文百事通怀着极大的自信,勒·柯布西埃和其合作者,为了建立一个具有现代科技优势的建筑新世界而写作,演讲,规划和营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筑和都市化的景象被共同的实践和商业化主义大大地曲解。这导致现代主义的简洁和没文化,即现在众所周知的国际式。这种忽视环境文脉的设计手法对气候条件不感兴趣,没有任何文化指向。

世界各区域现代建筑文化的形成并不同步,以欧洲地区率先萌生了具备现代建筑文化性质的雏型,然后其它各区域都不甚自觉或不自觉地也逐渐感染上这一性质,才基本上形成了世界总体的现代建筑文化。也正是这个缘故,使所形成的世界建筑文化总体不仅发展不同步,而且存在着许多或这种或那种非理性的状况,这也是迄今为止的现代建筑文化的基本状况。首先是欧洲的那种不甚理性的强权,占有意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成功滋长了这一意识,大有为人居环境的认识的龙头老大之态,基本上忽视了其它各区域客观环境所形成的传统建筑文化观念意识的存在和必然。而宗教的神论,更增强了这一意识。于是相继在美洲、澳洲和非洲沿海的一些文化之力相较落后很多的区域实现了其建筑文化意识的施展;而后也逐渐渗入到文化之力相对较强,文化渊源深厚的亚洲地区等,却难以实现其意识的施展,终于也逐渐对其原有意识有了一定的反思,认识了其不合理性的成份。其次是其它区域对欧洲的简单的建筑模仿意识,机械地认为一种建筑型体或一幢建筑物在某一地区或地点的成功就是任何地区成功建筑的标准模型。其实,传统建筑学尚且讲究建筑的环境构成,不同的空间环境、功能需求就必须有不同的建筑构成;何况,建筑的构成也不仅仅是空间、功能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显然那种对建筑的简单地模仿,机械地移植的指导思想,对向优秀建筑的学习,建筑文化的交流而言,是一种不合理性的东西,但却是现代建筑文化发展至今的一种普遍现象。

国内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建筑除了特别保护的古建筑或特色民居街巷,所有建筑清一色是现代建筑。从20世纪初上海的和平饭店,到20世纪末的金茂大厦,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一点也不逊色亚洲其他国家。但是国内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却是迟缓的;特别是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我国的现代建筑文化发展是停滞甚至倒退的。但同时却修建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

八、九十年代自诩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外来的与本土的建筑构件的组装,这似乎又是一种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具有依恋的民族情结的改良思想。于是,人们可以将本土传统建筑肢解,取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构件,替换上引进的西方建筑的相应位置上,这既可排除依葫芦画瓢的嫌疑、又似乎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乍一看,确有令人为之一喜的感觉。那么,不同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交融好像就只是混成、组装了,这仍然也是有些简单化了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深刻本质,这同样是一种不甚理性的现象,在现今也甚为普遍。但是,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文化呢?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要正确理解现代建筑的多元性。

2、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建筑文化的多层次性。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谓建筑文化。它是人类建筑活动方式和建筑产品的总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建筑文化的本质在于它是环境文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由内到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表层形态是物,即它的物化形态,主要是建筑物材料的选用,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客观的物所反映的;第二层次,中间形态是物结合,也可称作精神意志的外表。如各种规范、法规和创作理论等;第三层次,是深层形态即心,是某一文化的整体精神,如伦理道德、宗教感性、民族习性和价值观念等,它直接指中层的变化,它无声无形,只有思考,分析才能感知它的存在。外层的建筑文化较松动,容易改变,越往里越稳固,观念的东西最难改变。大多数建筑是器物性文化,重在功能即使用。

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决定了现代建筑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就必须具有多元性,而不能是一元的,单一的。建筑的作用在于给人类提供活动的场所,而现代人们的活动是多样的,建筑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等等都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要求。现代建筑文化也就不同,居住建筑、工业建筑追求的是经济适用,公共性建筑则追求更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工业化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现代建筑也在世界遍地开花。东西方的社会形态结构是不相同的,生活习惯,习俗等等都不相同,社会文化也不同,因此在相应社会生活形态中的建筑文化也是不同的。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源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各个民族,地域的衣、食、住、行都的多元的,因此,现代建筑文化也就具有多元性。

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加深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特别是纪念性、公共性建筑物,必须适宜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否则会遭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批评。现代社会随着交通工具,通信通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繁多,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文明的冲突使得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建筑世界也是如此,每年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的建筑师年会,各种各样的建筑展览,讲座,讨论会等等建筑思想、建筑文化的交流频频,增强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优秀的建筑思想,建筑文化得到交流,发展。现代建筑在二战后出现了若干思潮,主要有对“理性主义”的充实和提高,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注重高度工业技术、讲究“人情化”与地方主义倾向、讲究“个性”与“象征”等等,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倾向在全球各地都有体现,北欧的阿尔托设计的建筑体现芬兰的地方性与民族性,丹下健三的香川县厅舍则体现了“粗野主义”和地方性。现代建筑文化是全球性的,它的影响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虽然冲突不少,但它基本适应了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风俗习惯。

3、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建筑文化具有包容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

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必然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观念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主要是推动建筑文化的第三层次的发展,这是最具革命性的力量。它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促使人们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改变,这是深层次的动力。新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新的建筑哲学和建筑理论,导致了建筑文化的变革。近代科学技术创造了一系列新型的建筑材料,各种先进的建筑设备,科学的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再加上建筑设计管理和建筑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几乎可能使建筑师们进行为所欲为的创作。例如:钢筋混凝土的发明,高强度结构钢的生产,钢结构理论的完善,最大限度地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使人们脱离了古典建筑的模式,在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指导下,建造了大批精美、牢固、合理、舒适的现代建筑,从混凝土框架结构到刚架结构,薄壳、筒体结构,充气结构等可谓应有尽有。这些就正是科学技术在建筑文化第一层次上的影响与作用。

人们在进行现代建筑的实践中,必然也将把科学技术向建筑的规划、管理。法规、创作理论等方面渗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必然会希望建筑的物质属性更符合其基本需要,更富有人情味,更有文化气息。于是有了行为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格式塔理论等的发展。使建筑师们研究探索了这些新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建筑环境学,建筑心理学等新的学科理论和更科学更合理的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出更具有时代精神,更为人们欣赏和接纳的现代化建筑。例如: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建筑师利用光学技术使窗花本身还具有宗教曼陀罗的韵律,人们对此充满了虔诚的感情。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建筑发展的历史沿革中,我们明白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建筑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而且可以预见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将继续推动未来建筑文化的发展。

商业贸易,国际交流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在现代建筑文化的第三层次的作用,更多的是科学的力量,是科学思维观念的发展变革推动现代建筑文化的兴起、发展。尤其推动着建筑风格,建筑文化的大转变,大发展。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科学观和相对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观,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整体心态,从人的意识深处,即建筑文化的第三层次上,进而全面地促进建筑文化的变革发展。

4、批判地认识现代建筑文化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物中最富象征性的成果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这种价值观念体系渗透到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社会心理和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建筑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既受到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影响,又对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产生反作用。建筑是一定时期一种文化的缩影,建筑的发展和整体的文化背景是相应的。那么,中国的建筑师如何体现中国传统的优秀的价值观念又如何批判地认识、学习和发展现代建筑文化呢?

首先,建筑创作要回归原点,要整合我们所面临的文化价值观。从关注建筑的形体塑造,到强调回归建筑的原点,这是当代建筑文化走向有机整合的一个标志。回归原点,作本质上的概括,并随机应变,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加以发展,从流派的纷争和商业主义的文化炒作中解脱出来;从形体塑造作为建筑创作的愿点,到聚居需求、区域文化、技术经济、环境和生态等原点出发,找到建筑创作的原点。

其次是,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发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传统与创新是建筑创作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传统建筑文化?又如何在建筑创新中融入自身的文化特色?这是中国许多建筑师面临的一个头疼的课题,在经历了片面的“民族化”和“西式现代化”创作之后,当代中国建筑师努力探索“寓传统于现代”的建筑创新之路,力求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建筑文化之中。中国建筑师在努力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观念、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地域性技术与现代材料的结合途径,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创作成就。新晨

生态工业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一、滨河带状绿地的优越性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二、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

1、认清滨河绿地的性质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以下是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分析滨河绿地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3、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4、引入文化内涵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