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思考范文

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11-12 10:44:06

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思考

在党的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国有企业要坚决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决策部署,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健全岗位、能力、绩效管理体系为支撑,构建市场化用工机制,提高效率,增强活力。

一、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背景

一是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僵化、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等现象,是制约国有企业活力迸发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国有企业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部署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国有企业要做到员工能进能出,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用工机制,必须通过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来实现。二是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派遣制员工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简称“三性”岗位)使用,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国有企业需要以贯彻国家法律法规为契机,按市场化方向深化用工制度改革,转变用工观念、调整用工模式、规范用工管理、优化用工结构,在实现依法合规用工的同时,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三是国有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挑战,国有企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劳动用工管理方面,必须在严格控制用工总量、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通过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对不适应企业发展和竞争的用工观念、用工模式、用工管理实施变革,建立和完善与世界一流企业相适配的市场化用工机制。四是提升员工价值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通过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打破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用工制度约束,创新用工管理体制机制,构建适应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用工管理体系。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导向,坚持市场化方向,强化择优竞争,有利于激励广大员工迸发才智和实现个人价值,达到企业与员工共赢的目的。

二、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内涵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为契机,与严格控制用工总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相结合,实施以“两分业务,三分岗位,四类用工”为主要内容的用工制度改革,依法完善劳动用工管理体系,强化市场化用工机制。1.划分业务类别,确定用工模式。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特点,划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并明确业务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用工模式。其中,非核心业务主要指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非关键性、辅助性、服务性、附加值低、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度较低的业务。对技术密集型核心业务以自营自管为主,以依法使用劳动合同用工为主,使用适量劳务派遣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为补充。对非核心业务和劳动密集型业务,按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原则,逐步实行业务(服务)外包或社会职能移交,由“管人”转变为“管事”、由“用工”转变为“用服务”。2.划分岗位类别,以岗位为基础管理用工。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和技术含量,将岗位划分为关键岗位、主体岗位、普通岗位。其中,关键岗位为重要程度和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主体岗位为重要程度和技术含量一般的岗位;普通岗位为重要程度和技术含量较低、流动性强、社会劳动力资源丰富、经短期培训即可上岗的岗位。划分岗位类别的目的是为构建基于岗位的用工管理体系奠定基础。3.划分用工类别,实施用工分类管理。根据国家法定用工形式和管理需要,将用工分为劳动合同制员工(简称合同制员工)、劳务派遣制员工(简称派遣制员工)、非全日制用工、短期(阶段性)合同工四类。针对不同用工类别,构建基于岗位的用工管理体系,按照“同类用工同制度、同类岗位同政策”设计原则,坚持市场化方向,完善劳动用工和薪酬福利管理制度和政策,建立关键岗位稳定、主体岗位合理流动、普通岗位灵活的用工机制。

三、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方法

1.研究政策,理顺思路。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既是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实现依法用工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还是提升员工自身价值、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关系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通过学习调研,分析问题,对面临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对政策有准确理解,唯有持续深化改革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一是全盘考虑、统筹兼顾。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合理把握改革的具体时机、力度、节奏,有效协调人、财、物等关系,统筹谋划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问题,尽可能把情况想的复杂一些,把工作做的更细致一些,防止不做调研、盲目改革,防止考虑不周、草率而为,防止局部突进、顾此失彼。二是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改革坚持自上而下。改革力度的大小,工作成效的好坏,领导干部的认识、态度、行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改革,带头拥护改革,大力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就会产生一级带动一级的强大推力,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促使改革取得实效。三是坚持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改革最难之处在于触动灵魂、触及利益,坚持将保证绝大多数干部职工的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原则。改革的成效最终以绝大多数人是否享受成功来衡量和体现。四是坚持柔性化处理。推进改革坚持柔性化处理,以人为本、区别对待、分类施策。既不让员工下岗,也绝不养闲人懒汉。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给平台、给机会;对愿意走出去的,努力提供走出去的通道;对不愿意干的,坚持依照政策对应安置。

2.制订方案,精准发力。深化用工制度改革管理包括定机构定岗位定人员(以下称“三定”)方案、业务(服务)外包、规范劳务派遣、岗位竞聘、富裕人员安置等工作,要充分调研,分别制定方案,各部分内容要相互紧密关联,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3.宣传引导,风险防控。(1)在推进深化用工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宣传先行,引导舆论,营造浓厚改革氛围。一是及时开展舆论宣传,利用报纸、电视、内部网络等舆论载体,充分讲解公司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宣讲公司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改革的目的意义。二是层层宣传和发动,宣讲改革方案、传递改革压力、明确改革责任、分解改革任务。三是积极拓宽民意渠道,通过改革专题讨论、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建议,不断优化和完善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增强员工对改革的认同感。积极营造广大员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2)积极开展风险评估,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维稳预案。要密切关注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解疑释惑工作,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比如,做好富余人员安置工作,在进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要制定风险评估及维稳预案,从政策注解、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等方面加强部门同员工间的沟通交流,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同时强化责任落实,特别要求各基层单位的党政负责人,严格履行生产经营、安全环保、队伍稳定“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秩序,保证改革目标与稳定目标同步实现。

4.统筹协调,分类实施。(1)落实“三定”方案,开展竞聘上岗。发挥改革的导向作用,从机构改革开始,“自上而下”推进改革。一是整合机构,实现机构数量压缩、机构名称规范、管理层级减少目标。二是人员竞聘上岗。按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的顺序,先后开展竞聘,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对实际用工人数多于劳动定员和实际用工人数等于或少于劳动定员标准,但有一个及以上岗位的用工人数多于劳动定员标准的单位开展岗位竞聘。合同制员工可参加所有关键岗位、主体岗位和普通岗位竞聘,派遣工可参加辅助性岗位竞聘。对用工制度改革产生的离岗人员,通过多渠道进行分流安置。(2)提升岗位管理水平,规范用工配置。在岗位设置上,坚持因事设岗、精简效能、规范统一和有效管理原则,保持岗位设置与扁平化管理架构、集约化集中控制以及生产运行模式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管理人员的团队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保障组织管理和生产运行的有效性。利用岗位诊断工具,对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相同或相近的岗位进行整合,精简岗位数量。(3)履行民主程序,规范劳务派遣。辅助性岗位目录和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必须履行民主程序。根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以解决派遣制员工混岗、在非“三性”岗位使用和控制派遣制员工不超过用工总量的10%为目标,有序规范劳务派遣工作。一是对“三定”显化的富余派遣制员工,以及可由存量合同制员工或非全日制用工替代的派遣制员工,在劳务派遣协议或派遣制员工劳动合同期满后不再使用。二是通过对非核心业务、劳动密集型业务实施业务(服务)外包,随外包分流现有派遣制员工,转变为业务(服务)外部人员。三是按照统筹规划、系统推进,严格条件、保证质量,规范操作、公开透明的原则,将符合业务范围和条件的派遣制员工调整为劳动合同制员工或短期(阶段性)合同工。四是对在“三性”(辅助性、替代性、临时性)岗位工作的派遣制员工,继续依法规范使用。(4)规范运作,推进业务外包工作。对非核心业务可实施业务(服务)外包,由承包商对外包人员实施全方位人力资源管理,对其业务(服务)人员的劳动过程直接进行管理。承包商依法与外包人员建立劳动关系,规范与外包人员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管理流程,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工资标准、社会保险、劳动安全保障与卫生等规定。要强化外包业务过程管理,发包单位要将外包业务纳入日常检查的范畴,定期检查考核。

四、结束语

通过开展竞争上岗,向全体员工传递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实现员工岗位能上能下,优化队伍结构,激发员工队伍活力;通过规范劳务派遣和实施业务外包,减少用工总量,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通过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用工理念更加开放,用工模式更加先进,用工总量更加优化,队伍结构趋于合理,逐步健全员工能进能出的市场化用工机制。

作者:张陶伟 单位:中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人力资源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nongyezazhi/ldbhzz/72348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