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临床护理论文范文

临床护理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临床护理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临床护理论文

哮喘患者临床护理论文

1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及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120例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临床护理治疗,普通护理组中,有24例患者痊愈,占40.0%;29例患者逐渐好转,占48.3%;7例患者病情恶化,占11.7%。在特殊护理组中,有36例患者痊愈,占60.0%;22例患者逐渐好转,占36.7%;2例患者病情恶化,占3.3%。经对比,特殊护理组优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哮喘在临床的表现是反复发作的胸闷、气喘及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患者在病发之前有鼻塞、打喷嚏、眼痒等各种刺激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临床表现。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和加重是哮喘的特征之一。病情严重的患者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简单的症状可自行缓解,但绝大部分需住院治疗才能得到缓解。临床表现为两肺散在、弥漫分布的呼气相哮鸣音,有时吸气、呼气相均有干啰音。患者呼吸困难时需借助呼吸机等外力辅助才能缓解。有的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音低下,哮鸣音消失,临床上称为“静止肺”,预示着病情危重,随时会出现呼吸骤停。需特殊了解的是哮喘患者在不发作时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所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慢性持续期是指不同频度和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临床缓解期是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持续3个月以上。消除发病机理,保证各大脏器器官健康,从气管到肺泡同步作用,全面消除深层的病毒,并使杀死的细菌、病毒排除体外,清除体内哮喘病巢,斩除致病根源。通过逐步的治疗和修复,使肺部功能逐步得到恢复,还肺部的一个清亮的环境,这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关键时期之一,可以从根本上恢复与增强肺、脾、肾三脏功能。这时需要修复肺部和气道,才能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功效,使患者呼吸畅通,神清气爽。

作者:于浩单位:吉林省人民医院

继续阅读

糖尿病临床护理论文

1方法

1.1心理疏导护理措施由于骨结核和糖尿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患者很容易在患病期间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致使病情的康复、身体的免疫机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作为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患者的康复治疗,即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病情的病因和病况的主要治疗过程和手段,鼓励患者积极正面的面对病情,树立抗击病魔的自信心,同时对有的患者来说,他们往往担心的是结核会不会传染给自己的家属,针对这一点来说,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整个病因的产生,并以康复出院的人为例子,现身说法,使患者摆脱自卑、失落情绪的困扰,并且医护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谈时,要一直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根据患者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找到患者的失落点,随后对症下药,与患者交流沟通,使患者心情开朗。

1.2饮食护理措施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时,要考虑到患者虽然患有骨结核合并糖尿病,但不能只注意一种疾病的饮食护理,要兼顾两种疾病的病情,合理搭配饮食,适当增加糖类的摄入量,不要过于严苛,同时三餐的饮食搭配要合理,每餐尽量保证有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出现,以此来增加患者对葡萄糖的慢吸收,增大胰岛素的释放量,同时要在饮食中增添牛奶、大虾等高蛋白食物,以此促进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由于结核病有一定的中毒症状,故要鼓励患者每天保持一定的饮水量,促进毒素的排出,通过对患者在饮食方面的护理控制,来保证疾病的快速康复是有效的护理手段之一。

1.3用药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后遗症或药物不良反应等现象,若发现异常,要及时和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尽量避免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产生的负面情况影响治疗的整个进程,但骨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用药较为繁杂,同时服药后反应较为复杂,如患者在使用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时,会由于药物的影响,而产生尿糖呈现假阳性的问题,而当患者服用利福平后,排出尿液会出现桔红色,使患者产生焦躁情绪,因此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服药之后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尽量避免患者产生不良的思想负担。

1.4消毒护理措施由于结核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在打喷嚏、咳嗽的时候,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使用双层纸巾,同时对于患者使用的餐具,要做到定期消毒或者使用一次性餐具,但一次性餐具在使用过后,要进行集中销毁,防止病菌的传播,同时患者居住的病房,也要定期进行消毒清扫,保持通风,减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1.5康复治疗护理措施患者在康复出院后,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等药物,并要叮嘱患者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检测尿糖、肝功能、血糖等指标是否在标准值范围内,同时患者若发现任何异常,要及时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最好做到每天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提高肺活量,且要保证每天饮水量的合理摄入,提高免疫力。

2结果

在通过对本院收治的44例骨结核合并糖尿病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理,患者的病情已基本维持稳定,同时患者也基本掌握了病情的主要缘由,能够自行检测血糖、血压,并能够坚持服药,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护理治疗效果明显。

继续阅读

剖宫产临床护理论文

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风险不能通过单一因素明确解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其发病风险[4]。有学者[5]研究发现III-IV期压疮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显著低于急性外伤创面,认为胶原纤维合成减少或消失可能是形成压疮的重要因素。通常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会自分泌或旁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进一步刺激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构成细胞外基质以填补组织缺失,为表皮细胞覆盖创造条件[6]。胶原纤维是肉芽组织中细胞间质的主要成分,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形成基质。正常皮肤组织中存在大量胶原纤维且排列整齐;急性创面虽有一定量的胶原纤维但出现部分融合;在压疮创面其含量较少甚至消失,提示胶原纤维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7]。并且张等[8]进一步研究观察发现压疮边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压疮中心组织,但两者都显著低于急性创面,提示压疮边缘相对于中心部位具有较强的组织修复能力,但仍不能满足创面愈合所需。在临床工作中重点是发现有发生压疮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其护理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其发生风险。Coleman等[4]的一项包括54个研究34,44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认为,发生压疮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患者自主活动度减小、血流灌注异常和皮肤状态异常;与此同时,皮肤湿度、年龄、血液成分、营养状态、基础健康状态对压疮的发生及发展依然重要;而皮肤温度、免疫力对于压疮的发生发展是否重要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压疮的发生率已被列为衡量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2011年卫生部《三级妇产医院评审标准》第七章第二部分中,对住院患者安全指标如何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进行具体规定。2011年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章患者安全中,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进行具体指导。发生压疮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家庭带来压力,并增加经济开支。虽然产科压疮的发生率较低,但是其发生与产妇特殊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值得引起产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产科压疮产生的原因

1.1卧床时间与压疮关系:4例压疮患者手术时间3h-8h,其中病例1出现产后DIC紧急抢救,病例2、病例4术中出现膀胱损伤进行膀胱修补,病例3术中进行子宫肌瘤剔除,因此手术用时较长,加之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h,患者腰骶部持续受压达9-14h。国外有关学者提出,在69.75mmHg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h以上就能引起不可逆损伤[8]。另有报道提出患者处于被动体位,局部受压6h以上可能发生压疮[9],可能是长时间的被动体位使患者变得躁动,体位耐受性降低,患者臀部和骶尾部的扭动增多,增加了扭动过程中皮肤与床单不断的摩擦,增加了皮肤的外界受力。正常情况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术约需1h,如需要进行其他妇科手术或因发生产后并发症如胎盘残留、子宫收缩乏力、DIC等需要紧急处理时必然要增加产妇平卧位的时间,因此术后出现压疮的风险加大。

1.2BMI与压疮关系:BMI与压疮间的关系尚未被明确阐明。Kottner等[10]的一项包括50,446例住院病人的研究发现较瘦的患者(BMI17.00-18.49)发生II、III、IV期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肩部位置压疮的概率高于体重正常(BMI18.50-24.99)、超重(BMI25.00-29.99)和肥胖(BMI≥30.00)的患者,提示了BMI是预测身体躯干部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而足部压疮与患者BMI无关,提示了BMI不是预测足部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Shahin等[11]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认为BMI<18.5kg/m2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Balzer等[12]同样认为BMI较低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同时亦认为高龄、合并其他疾病、自主活动能力受限及自理能力受限均是预测发生压疮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相反有研究认为肥胖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高于体重正常患者[13]。可能是由于肥胖患者较大的体重给骨性凸起处皮肤施加了机械压力,从而造成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本研究中4例压疮患者的体重指数1例偏小(BMI=17.50),1例超重(BMI=28.44)(分娩时BMI≥27为体重过重)[14]。另2例虽然分娩时BMI处于正常范围,但随着孕期营养摄入增加,孕妇体重平均会增加12.5kg左右,持续性垂直性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越大,组织发生坏死所需时间越短。

1.3营养状态与压疮关系:已有较多研究证实营养不良、体重降低、营养物质摄入过少与压疮具有明确相关性,是预测压疮的风险因素。亦有学者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贫血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中4例产妇均在术中发生产后出血(出血量≥500mL),致使血红蛋白下降41-48g/L,血浆白蛋白下降4.5-15.2g/L。由于产后大量出血造成丢失过多红细胞和血浆白蛋白,又因摄入不足,使产妇术后形成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随之萎缩。一旦局部组织受压,肌肉和脂肪的保护作用减弱,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压疮。其中1例BMI过低,说明已经存在营养不良,肌肉和脂肪对骨隆突处的保护作用减弱,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压迫时间过长也容易产生压疮。

1.4麻醉药物及镇痛泵的使用与压疮关系:此4例压疮患者均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后都使用了镇痛泵。术后镇痛泵在缓解产妇疼痛的同时使产妇因畏惧疼痛或担心导管脱出或受压而影响了产妇的主动活动,从而增加了骶尾部持续受压的时间。麻醉及镇静药物的使用可使受阻滞部位以下的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而易发生压疮;术后使用镇痛泵比未使用镇痛泵患者的压疮发生率要高3倍。

2预防剖宫产术后压疮的对策

近年来,压疮现患率被用作评价护理质量和压疮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的指标,并且也被用来评估预防资源的需求量,作为制定预防计划和分配预防资源的依据。一旦发生压疮,将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强化压疮的预防知识。

继续阅读

6S临床护理管理论文

16S管理模式实施方法

1.1定期督查,持续改进按照6S管理评价标准,护理部组织各推行小组成员每月分组按片区对6S管理模式落实情况进行交叉督查,综合评分,总结亮点及存在的问题,评选最佳管理科室,针对问题各护理单元护士长讨论制定相应改进措施,限期整改,同时将考评结果纳入质控,与绩效挂钩。此外,还可以应用PDCA循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6S管理活动持续开展,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1.2效果评价(1)比较6S管理模式实施前后(2013年1—6月与2013年7—12月)护理质量考评结果。(2)比较6S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3)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护士对6S管理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价。问卷包括10个条目,以“认同”和“不认同”作答,在活动实施6个月时,随机抽取各科护士总人数的50%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放问卷166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有效回收率100.0%。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效果

(1)6S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质量得到提高,见表1。(2)6S管理模式实施后,患者满意度由92.3%提高到97.6%。(3)护士对6S管理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价见表2。

3讨论

3.16S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意义6S管理模式是被国内外企业界高度重视和推崇的营销技巧或策略[2],近年来受到医疗界的广泛认同和关注。6S管理模式运用现有资源,实现最佳工作效率,它不苛求硬件如何,着眼于软件应用,使现有的硬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管理者都在探索适合医院发展的管理模式,而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则是一个实用的方法[3]。护理管理者也在寻找一种方便操作、实用有效的方法来规范护理管理、改善服务质量,6S管理模式便是一种易实行、见效快、能持久的管理方法。

继续阅读

胸腔积液临床护理论文

1结果

1.1两组患者引流情况比较观察组平均日引流量为(529.8±334.7)ml,对照组平均日引流量为(987.4±468.5)ml,观察平均日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引流是临床治疗胸腔积液的常用手段,由于中心静脉导管本身具有柔软光滑的特点,在使用中对机体刺激较小,并且较为密闭的管道引流降低了感染率;另外可直接通过导管进行注药冲洗,安全性与重复性较高,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为了提高引流效果,缓解患者疼痛感,医院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精心护理干预,在加强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护理(引流管护理、体位护理、感染护理、饮食护理、拔管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

2.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在插管前易产生焦虑、恐怖、不安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心理特征,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插管前护理人员应积极向患者详细介绍具体的治疗过程、目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相应预防措施等,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治愈信心与治疗依从性。

2.2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健康教育,术前帮助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讲解具体的治疗内容、效果、目的、适应证等相关知识,缓解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并严密观察患者术前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凝血功能等;术中叮嘱患者避免剧烈咳嗽,保持均匀呼吸,积极配合;可适当与患者进行交流,为其讲解治疗进度,消除恐惧心理,并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与面部表情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反映给医生[3];术后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气胸、管道阻塞、管道脱落、脓胸、感染等,并告知相应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措施,并告知患若出现持续性胸闷、胸痛、气促等不适反应,需立即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2.3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主要包括引流管护理、体位护理、感染护理、饮食护理与拔管护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①引流管护理。定期检查引流管装置是否存在脱落现象,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管的引流量、颜色、形状等,术后引流量超过100ml/h需及时向医生报告;放液后将药经导管注入,避免黏膜粘连,并提高胸水吸收;药物注入后闭管2h,之后可根据胸水量开放引流管,3次/d,并详细检查导管有无扭曲、阻塞、滑脱现象,定期更换引流管;②体位护理。术后患者可进行适当活动,活动时需将引流管夹闭,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胸腔给药后需闭管2h,在此期间需叮嘱并帮助患者经常变化体位,将药充分分布在胸腔积液内;③感染护理。定期进行局部消毒,可适量使用抗生素,避免穿刺部位发生感染;保持周围皮肤的干燥与清洁,使用透明敷贴将导管固定,并定期更换;④饮食护理。叮嘱患者多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戒烟酒,少食用刺激性食物;⑤拔管护理。引流管内无液体流出并经B超检查,结果显示无胸水后可进行拔管[4]。

继续阅读

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

1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症状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量,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改善效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记作百分数形式,行X2检验,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各症状自评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理状况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难治性前列腺炎作为临床上常见疑难病,具有久治不愈特点,患者多因炎症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等对临床治疗工作缺乏信心。现阶段,慢性难治性前列腺炎临床治疗工作尚缺乏统一的、系统的标准,当前应用的常规的、单一的治疗方法均难以取得显著地临床疗效,综合化治疗与护理干预成为慢性难治性前列腺炎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患者临床病症缓解,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影响极大。

慢性难治性前列腺炎发病后不仅给患者带来病症痛苦,还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长期治疗也会增加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各种因素影响下,慢性难治性前列腺炎患者多伴有焦虑、担忧、恐惧、压力大等多种消极情绪。在各种负性情绪影响下,患者会对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依从度与配合度大大降低,严重的还会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加重病情。可见,慢性难治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疗与护理工作开展前均需要通过系统、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以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疗与护理信心,获取生活热情,提升机体耐受度,提高患者依从度与配合度,为临床诊治及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本文50例慢性难治性前列腺炎患者护理研究发现,对慢性难治性前列腺炎患者行心理干预可以切实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引导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利于控制疾病加重进程,改善患者精神状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提示对慢性难治性前列腺炎患者行心理干预有助于康复进程推进,护理效果极佳。

继续阅读

临床下的中医护理论文

1辩证施护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方式,而这种区别于西医的特殊诊断方式也体现出辩证的哲学思想并被运用到中医护理当中。进一步讲,医生借助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并将上述种种状况综合考量来辨识症候,查出患病的部位,明晰疾病的性质,总结患病的原因,这种独特诊断方式乃是中医护理中辩证思想的外在体现。所谓施护,就是指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依据辩证结论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由此可见,辩证乃是中医护理的基础与前提,其决定着施护能否达到最佳效果。依照正确的辩证结论进行扶助正气、祛除病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等合理施护对于维护被护理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中医护理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整体观在临床中的应用对于治愈疾病我国自古便提倡“三分治、七分养”,这也与中医护理的辩证施护理念相契合,当然,优化生活环境,舒畅情志,进行合理的膳食和相应功能的锻炼也是中医护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总之,整体观乃是使得被护理人得到科学护理的保证。而通过望、闻、问、切进行分析症候,查出患病部位、明晰疾病的性质、总结患病的原因乃是对因人制宜得出科学护理方案的手段。实际上,中医护理的科学之处便在于其能够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进一步讲,即使是相同的疾病也可能采用不用的护理方法,反之亦然。就以发热作为例子,外感发热邪气在卫分,所以,在治疗时采取解表并通过保暖、避风、药后多穿衣物、多盖被子、取微汗降温等方式进行护理最佳;但中暑所造成的发热则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因为此时邪气已经入气营,最突出的症状便是高热和口渴,因此在护理时最好采用降温的方式来祛病,比如,注意通风、多让患者引用西瓜汁等清凉食物进行解暑最佳。综上所述,整体辩证施护不啻为带动护理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中医护理的非常重要的特色所在。

2.2辨证施护在临床中的应用众所周知,人类疾病存在着病因繁多,种类繁多的特点,而这也恰恰使得中医护理单单依靠整体性还不能达成最佳效果,故此,在临床中应用辩证施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护理中辩证观的价值尤为突出,比方说,对于惯性胃痛患者,中医护理在临床中会因病制宜采用不用的护理措施。进一步讲,倘若胃痛是因寒性刺激而引起,则采用局部温热的措施进行护理,进而达到驱寒与止痛的效果;倘若胃痛是因情绪不稳和情志不舒而引起,则采用心理干预的疗法来缓解患者的压力,进而减轻患者的疼痛。

3结语

通过上文,我们对中医护理所体现出的整体观以及辩证施护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在临床中也是围绕着以上特点展开。当今,中医护理已经跨出国门,发扬光大,为全世界所接受并推崇,并且在技术上不断精化,可谓潜力无穷。当然,中医护理也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缺少专业的人才、护理技术应用范围受限,整体护理及相关文书缺少中医特色等。故此,笔者认为只有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将中医护理文书规范化并且将中医护理融合到整体护理当中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相信中医护理技术会在实践中越来越完善,前景越来越美好。

作者:奚洋刘程景李楠伍芳玉韩沛爽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

继续阅读

基于学生视角的临床护理论文

1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学生对临床见习各维度的评分学生对临床见习评价的总均分为3.51分±0.24分,为中等水平,各维度评分见表1。各维度中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和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见表2。

2.2临床见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临床见习效果评分与老师维度、学生维度评分及组织维度评分均具有中度正相关(P<0.01)。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临床见习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的学生临床见习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设立明确、具体、可衡量的见习目标为关键环节之一设立科学合理的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教老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临床带教,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因教学内容不符合大纲要求或带教内容的随意性而影响见习质量。在目标教学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学生直接的体验和亲身的实践活动及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目标测评具有双向的评价功能,既可以检验学生的达标程度,又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任务落实情况[3],有助于实现临床见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另外,有研究建议组织编写《见习指导手册》,使临床见习课更加规范、更加具有可操作和可衡量性,使临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的目标趋于最大程度的一致。

3.2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为关键环节之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好的老师不仅在于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责,具有良好的带教水平和能力,同时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老师发挥的是引导作用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因此,有学者提出学生进入临床时第一位带教老师的选择很关键。充分考虑各科室的特点和护理特色,选择具备稳定专业思想、扎实理论基础、娴熟技术操作、丰富临床经验等条件[5]的临床护士,做好带教老师的选拔工作。通过竞争或护士长推荐选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带教,定期组织带教老师培训、召开带教总结交流会议,不断提高临床带教的师资水平,使临床见习带教工作更科学化、合理化。

继续阅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