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及规章研究范文

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及规章研究范文

时间:2022-07-05 11:11:17

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及规章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GDP年均增长率接近10%的高增长,其中总消费对GDP的贡献份额在60%左右,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看,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而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在”%以上,因此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居民消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人及消费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由1978年的1759.1亿元上升到1998年的36921.1亿元,年均增长16.44%。居民消费总规模随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而发生阶段性的波动和调整,而城乡居民收入又受收入分配政策影响。1978年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在很长时期内向城乡居民个人倾斜,使得城乡居民个人所得在GNP中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50.5%上升到1994年的69.6%,其中农民所得比重先上升后下降,1978一1994年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所得比重由1978年的20.1%上升到1994年的38%,上升了1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占GNP的比重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国家所得占GNP的比重显著下降,由1978年的31.6%下降到1994年的10.9%。①由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随着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多次转变,(如80年代中期以前,消费热点集中在吃、穿等温饱型消费上;80年代中期后到90年代中期集中在家用电器和家具等耐用消费品上),已成为前期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从90年代中期开始,居民消费趋向中高档次(如城市居民新的消费目标是住宅、汽车、电脑等;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以提高家电占有率和改善住房条件为主),这就要求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的提高才能使新的消费对象真正成为热点,然而,在9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不断趋缓(见表1),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幅减小,从而使得生产下滑。生产的长时间下滑导致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增加,这又使得居民收入增长率进一步降低。通过收入和支出的关联效应,影响到市场需求,进而又影响到经济增长,形成一个连锁性的不良循环。

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经济计t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的不断扩张,导致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高达77%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2),因此居民消费的不断扩张,必然导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根据表2中数据,运用TSP软件作居民消费对GDP的回归方程:GDP=380.76520+1.1351489CI+3.1239971C2(1)(1.0284237)(3.9307262)(11.827819)扩=0.999447D.W.=0.862311F=16266.25S.E=621.9496GDP=320.92432+1.0674033CI+3.1974586C2+1392.22292(1.4750191)(56516575)(17.820974)(5.2696712)(2)RZ=0.999843D.W.=1.898285F=33934.47S.E=305.3632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C1为农村居民消费;C2为城镇居民消费;z为政策变量,93、94年取值为1,其他年份为氏方程(1)是未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居民消费对GDP的回归方程,方程中t一统计量为3.9307262,11.827819、F值为16266.25都足够大,扩二0,999447接近于1,说明GDP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线性关系,只是方程的D.W值为0.862311远小于2,推断模型可能存在一阶自相关。因而在方程(2)中加了一个政策变量z,主要是考虑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居民消费不断扩张,且逐渐显示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入政策变量后,t一统计量为5.6516576,17.820974,RZ为0.999843,F值为33934.47,这说明模型得到了优化,更主要的是该方程的D.W.值为1.898285接近于2,说明模型的一阶自相关几乎已被消除,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GDP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从方程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每增加1亿元,就会使GDP增加3.2亿元,农村居民每增加1亿元,就会使GDP增加1.1亿元。很显然,居民消费(特别是城镇民成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居民消费的扩张可以更快地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表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居民消费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从1994年开始,居民消费(无是城镇居民消费,还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却在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如居民消费的增长由1994年的32.70%下降为1998年的5.93%,5间下降了26.7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消费的增率由1994年的31.03%下降为1998年的1.32%,5间下降了29.7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率由1994年的34.37%下降为1998年的10.54%,5年下降了23.83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

l、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平消费倾向呈长期下降态势。有资料表明,1978年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高达0.97,即城乡居民将他们的所得几乎全部用于当年消费,而1997年已下降至0.78,即城乡居民平均起来只将收入的78%用于当年消费,这就表明居民用于即期消费的收入比例大大减少。

2、社会成员收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分配不公,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低收入者,特别是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有较大的消费欲望而消费能力偏低,高收入者有消费能力,但现有的消费欲望却已基本上得到满足,而又无新的消费项目,所以缺乏新的消费欲望。总之,财富分配不均使得居民用于即期消费的收入大大减少。

3、五大改革措施的实施。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住房、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五项重大改革措施,但由于配套措施的滞后,增大了居民预期的不确定性。居民为了应付将来的养老、子女上学等需要,不得不强制性地减少即期消费开支,增加储蓄(尽管利率水平已经相当低),这就使得居民消费收入中本来应该被消费的部分,也作为储蓄滞留起来,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4、居民消费信贷不足。由于失信,给银行造成巨额的呆帐、坏帐,结果产生了银行的“惜贷”行为,使得银行虽然资金积压沉淀很多,却不敢将资金贷放给那些“无信用担保”却急需进行大件消费的个人,这就直接阻碍了资金的流畅,抑制了生活消费。同时我国居民由于受传统的“攒钱消费”思想的束缚,使得居民产生了“不贷”行为,这也抑制了生活消费,从而制约经济增长。

三、关于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是我国历次经济启动中常用的手段之一,而居民消费是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居民消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刺激居民消费入手,具体如下:

1、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年的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的分配格局,城乡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得到了多倍的提高。但由于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绝大部分城乡居民尚处于中低收入水平,消费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居民,其有效购买力严重不足,这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同时,由于我国消费市场的主体部分在普通阶层和农民手中,财富过度集中,使得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因少数富裕阶层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速度加快而下降,直接影响总消费增长率。因而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税收的杠杆作用,加大调节力度,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另一方面要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实际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消费率,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增加人们即期消费。由于五大改革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为了应付将来的就医、购房、养老等需要,就减少即期消费开支,增加储蓄(尽管利率水平已经相当低),从而导致目前消费需求不足。为此,建议政府拿出更多的财力专门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增强失业者和在业者对未来的安全感,消除人们的后顾之优,从而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水平,启动居民消费市场,推动经济增长。

3、转变观念,发展消费信贷。一方面,政府应颁布保护银行利益的各种法律法规,为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建立保险机制,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解除银行的“惜贷”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应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引导居民消费,鼓励他们进行多渠道投资(如住房、轿车、股票等),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消除居民的“不贷”行为。同时,政府应扩大高阶值商品信贷规模,增加品种和形式,使有稳定收入和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居民通过分期付款提前消费高价值商品,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消费断层间题,从而使中长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

4、开拓以耐用消费品为主的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在加速增长,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仍然偏低,差距在40一6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以彩电、冰箱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在农村还有相当大的消费空间,政府应以此为契机,把城市中积压的耐用消费品运往农村,开拓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被举报文档标题: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及规章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zzlw/60544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