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及价值范文

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及价值范文

时间:2022-09-23 10:11:26

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及价值

《高教论坛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广西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主要构成

(一)广西少数民族道德文化资源广西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主要集聚地,除壮族外,该地区还居住着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和仡佬族等11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本民族的优秀道德。在先秦时期广西的居民被称之为西鸥和骆越,他们是现代壮族人的先民,居住在郁江、右江一带。在这个时期他们与中原有了交往。《尚书•尧典》记载:“申命义叔宅南交。”《墨子•节用》说:“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大戴礼记•少用篇》说:“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这里的交趾就包括了广西境内的岭南地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遣50万大军进攻岭南,并进入广西境内,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他们开凿灵渠,修建秦城,后融为当地居民。唐代安史之乱大量流民南迁,在宋元时期,壮族和侗族形成,彝族、苗族、瑶族和回族迁入,在明清时期仫佬族和毛南族形成,水族、京族和仡佬族迁入。至2011年末,广西区境内的人口达5199.46万,少数民族占全区人口的38.5%。这些勤劳的广西人民创造了广西丰富多彩的道德文化资源。壮族是广西少数民族的代表,《传扬诗》是壮族著名的伦理诗。该书宣扬了“以上补下,搭配公平”的道德理想,对封建社会等级的不合理性做了深刻地批判。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批判贪官“做官忘国事,掌印不为民,妻妾陪下棋,淫乐度光阴”的腐败行为,主张“近邻是兄弟,远客是朋友”的无贵贱等级的道德理想。在道德品质上,壮族道德主张勤劳节约、诚实忠诚、团结和谐、相互扶持等。认为“勤劳无价宝”“劳动是甘泉”。在家庭道德上,主张和睦团结,尊老爱幼,秉持“壮家好传统,敬老和爱幼”的传统。在夫妻道德上,主张相敬相爱,相濡以沫,认为“一家夫妻俩,相敬不争吵;有事好商量,和睦是个宝”。在对待兄弟姐妹和妯娌之间,主张“兄弟妯娌见,要和睦相亲”“妯娌即姐妹,都是自家人”的良好道德风尚[6]。壮族的民间传说,如《达架与达仓》《老三与土司》《老颂》《老登》《九牛衣》等也宣扬了一种正义、仁爱和勇敢的道德品质。这些在广西民族道德生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此外,其他民族的道德如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和仡佬族等也都具有丰富的道德内容。广西少数民族道德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政治道德追求无压迫、无等级和公平正义。如苗族“议榔”组织、瑶族的“石牌制”“瑶老制”的设立就是这种道德理想的现实体现。在家庭道德方面,广西各少数民族追求敬老爱幼、睦邻友好和团结和谐。在职业道德方面强调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和重义轻利。在社会道德方面追求人人平等、礼尚往来、虔诚待客。总之,这些少数民族的道德内容是广西地区民族道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对引领当代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资源。

(二)广西红色道德文化资源红色道德文化主要指的是革命道德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西的革命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优秀战士。自20世纪20年代,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中共党员在百色地区领导和发动震惊中外的“百色起义”,建立右江红色革命根据地以来,为当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的少数民族领导人,如韦拔群、陈洪涛和黄志洪等[7]。从1921年到1949年广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在广西的血腥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和追求民族解放而创立了一种新形态的道德文化,即红色道德文化。红色道德文化主要分为两类:物质类的道德文化和非物质的道德文化类型。物质类的道德文化主要包括革命活动留下的遗址、遗物、纪念馆、纪念堂、纪念碑等。非物质的道德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实践形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坚持真理、不怕牺牲、团结奋斗的精神[8]。广西红色道德文化资源是传统广西道德文化资源的继承和超越,这种道德文化资源具有坚持真理、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特征,是当代宝贵的道德文化资源。它对引领社会风尚,净化社会风气,培养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著名伦理学学者王小锡教授指出,科学的伦理道德就其功能来说,它不仅要求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而且要求人们珍惜和完善相互之间的生存关系,以理性生存样式不断创造和完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功能应用到生产领域,必然会因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一种不断进取精神和人际间和谐协作的合力,并因此促使有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个论断同样适合广西红色道德文化资源对当代社会的贡献。

二、广西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当代社会价值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八桂道德文化。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具体说来,主要具有以下两点:

(一)从整体上来说,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和协调发展广西是壮族、汉族、瑶族、仫佬族等多民族居住地区,这些民族带有各自民族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风俗习惯。如果各民族之间协调不好,就会影响彼此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广西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从道德哲学的角度上来说,这种发展是整体性的。从个体层面的衣、食、住、行到社会层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保持仁、义、礼、智、信,再到国家层面,如拥护国家统一、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对待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等都是如此。《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曾经从整体上谈到儒家道德文化对当地民族的影响时生动地说:“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语言各异,重译乃通。人如禽兽,长幼无别。项髻徒跣,以布贯头而著之。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期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这是说,在中原道德文化进入之前,当地的居民还不懂得“长幼之间”的礼仪,后来迁徙的“中国罪人”,也就是中原迁徙流放而来的人中,“渐见礼化”。传统儒家的“礼”,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的礼节,传统儒家讲的“礼”包括了礼节、礼制和礼治等多个层面。《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谈到的“渐见礼化”,意思是说当地的居民从总体上接受了儒家道德“礼”的规范。后来两汉之交时任交趾太守的锡光和任延,也“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这也说明中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与当地民俗的融合和影响。三国东吴大臣薛综曾经在交趾一带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曾谈到了传统儒学道德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及后锡光为交阯,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梨,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由此已降,四百余年,颇有似类。”这种影响,其实就是民族之间道德资源的整合和民族间的融合。广西各种道德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融合中,逐渐整合为广西本地道德文化资源。这对促进广西社会稳定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发展是有益的,对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统一有积极的作用。当前广西各个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中,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共同为广西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广西道德文化资源也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从地域上来说,有利于促进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这对稳定实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依据现在的文献资料可知,壮族是广西本地自古以来的土居民族,汉族是秦汉时期以后由中原各地陆续迁入的民族。在此之前,包括广西在内的岭南百越地区,汉族很少迁入。回族是宋元朝以后迁入,瑶族和苗族大概清朝以后迁入,其他民族大概在解放以后陆续迁入。广西道德文化资源对稳定、凝结和团结广西地区多民族之间和谐相处无疑是有利的。广西传统儒家道德、佛教道德、道教道德、少数民族道德和红色革命道德资源综合多元发展,最终汇聚成“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现代“广西精神”。这种多元道德文化资源的发展对促进广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十分重要。尽管道德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隐形的,是一种“无形资本”,往往通过“人”的劳动才能显现出来,但是其作用是不可否定的。新时期以来,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以来,广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取得了可喜成绩。2009年,广西生产总值(GDP)达到7700.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半年增长13.9%,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2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居全国第5位[11]。广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教育水平普遍提升,社会治安长期稳定,各民族之间和睦共处,这些成绩自然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其他兄弟省、市、区的支持和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但不可否定,这也与广西社会的稳定和多民族和谐共处而形成的良好社会道德环境分不开。这大概也是有的学者强调道德也是一种资本的表现形式吧[12]!

三、广西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

从高校道德教育说,广西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开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视野和提升理论水平。依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之一,2006年秋起在全国普通高校新生中开设。“基础”课以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目的,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锤炼高尚品质。广西传统道德文化资源为“基础”课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基础”课的教学视野,拓展教学内容。例如,当教师在讲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明代广西的瓦氏夫人就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案例。瓦氏夫人,本名岑花,生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广西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人,壮族土官岑璋之女。她聪明好学,博览诗书,通晓兵法。成年后按照壮族同姓可婚的习俗,嫁给广西田州(今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改为“瓦氏”,人称瓦氏夫人。明代倭寇对我国进行侵搅和破坏活动,所到之处掠夺居民财产,抢劫商船,焚烧房屋,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瓦氏夫人训练壮族子弟7500多人,领导他们抗击倭寇,三战三胜。尤其在金山大战中大捷,击毙倭寇4000多人。因为战功卓著被民众称为“宝鬓将军”“石柱将军”,明代嘉靖皇帝还封其为“二品夫人”。《明史》记载说:“(嘉靖)三十四年,田州土官妇瓦氏以俍兵应调至苏州剿倭,隶于总兵俞大猷麾下。以杀贼多,诏赏瓦氏及其孙男岑大寿、大禄银币,余令军门奖赏。[13]”她59岁离世,葬于田阳县田州镇,被朝廷追封为“淑人”。瓦氏夫人作为壮族女民族英雄,她抗击倭寇的爱国精神,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尤其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典范。红色道德的遗址如革命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塔等是“基础课”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地。红色道德追求正义、民主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无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爱国热情,尤其是对于民族地区高校的“基础”课教学更是如此。此外,广西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对“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广西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总体上对高校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和教师教学理论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道德理论资源和道德实践范式。

总之,广西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是中国道德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塑造了广西人民开放、自信和创新性的性格和特征。著名新儒家代表张君劢,1933年在广西行政会议上演讲时,就很深刻地分析了广西和广西人的地位和特点,他指出,广西地位及其性质大约有5个特点:一是广西在中原文化上为后起;二是广西人富于自信心;三是广西人有勇气;四是广西人诚朴,故易一心一德;五是广西人能刻苦耐劳,故合于革新时代所需要之清教徒精神[14]。张君劢说广西人具有“自信心”“有勇气”“诚朴”和“能刻苦耐劳”的性格,正是广西道德文化在广西人身上的体现。

作者:欧阳辉纯唐贤秋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及价值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gjltzz/65458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