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

采购风险论文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在风险管理理论中,制造进度风险管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设备制造是设备采购的关键环节,由于设备在核电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如果设备制造商不能按照约定的进度来制造设备,将影响核电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负责人需要跟踪设备的制造进度,还应定期派监造人员到加工现场去,了解核电设备的制造将进度,一定要监督核电设备制造商按照合同上的要求来生产设备,要求制造商保证按期完成设备的制造。当监造人员发现制造商的设备制造进度偏离合同中的计划时,一定要催促制造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追赶制造进度。除此之外,监造人员还要对制造进度的偏离展开分析和评估,用来估测进度偏离对建设工程的时间和其他有关项目的影响,在某些特殊的情况,还要把承包商联合起来,一起来追赶设备的制造进度。

二、质量风险管控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首要工作,风险识别就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以最快的方式找出影响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潜在风险,对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及风险应对具有重要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漳州核电项目设备采购进行风险识别,质量风险是一个最大的风险因素。设备采购的质量控制,一定要按照相关核安全法规及核电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大纲的有关规定来执行。所以,在进行设备招标的时候,一定要严格供方的资格评价,在评价的时候要把技术、商务和业绩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评价。对于那些没有被列入合格供方名录的供货商,在进行项目招标的时候,为了确保设备质量,一定要将这些不合格的供货商排除在外。对于那些潜在的供货商要进行考察和资格评价,并且重点要对供方生产制造能力、售后服务保证、质量保证体系、资信等级、经营状况、同类设备供货业绩等进行考察和评价,并形成书面的评价报告。在设备制造的时候,监造人员要严格加强设备制造的监造管理,按照合同上的质量标准来把握质量。为了更好的把握好质量关,减少质量风险,还需要建立一些监造制度。当供货商完成设备制造之后,还要把握好最后一道出厂工序,即出厂验收关。验收人员要明确验收工作的组织和相关的责任,验收的方式方法、验收内容、验收结论;对于专用设备还应编写专门的设备验收大纲,通用设备可按设备类别编制设备验收大纲规定设备验收的具体项目要求、验收结论及相关处理意见]。一般情况下,对于那些核电站专用设备、重要或大型设备、设计制造或试验条件较为复杂的设备,以及在出厂之后难以进行质量鉴定检查的设备,在原则上都要求在设备出厂前进行源地验收。进行出厂验收的设备必须根据合同和设备采购技术文件的要求事先编写出厂验收大纲并严格按大纲规定履行验收工作。在对设备进行验收的时候,验收人员应该主要检查设备、器具的数量和规格型号与订货要求是否一致,设备外观有没有那些显而易见的缺陷,设备的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书是否齐全。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向汽轮机、发电机等不能再制造厂检测其全部性能的设备,需要在验收现场安装一些其他设备来进行检验,当把系统进行连接之后,还要做规定时间的运转考核试验来最终验证其工作性能和运转性能,进行最终验收。

三、项目成本风险管控

由于在工程投资中占据的比重较大,设备投资控制的好坏对工程投资具有相当大的影响。风险管理理论指出,在项目中做好成本风险管控,对减少项目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在采购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设备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另外,由于设备投资控制的特殊性,因此,在一般的核电建设项目中,都把设备投资控制作为一个重点,或者作为一个单独的概算予以控制,为了做好这些概算控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组织保证,同时,要进行动态跟踪和协调,随时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进行跟踪评估,以确保最终投资的控制。由于核电项目设备在工程投资里面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做好项目成本风险管控,对工程投资的影响相当大,在进行项目采购的时候,采购人员需要使用多种方法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管控。项目招标是采购项目的第一个环节,核电设备的招投标过程实际上就是核电设备投标方与业主方以及投标方相互间博弈的过程。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采购方和投标方在招标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倾向,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项目采购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风险管理理论来看,由于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招标方对投标方的信息了解得不够彻底,最终造成投标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成本风险。设备采购方可以优先向自己比较有意向的设备制造商发出投标邀请函,采用中招标方式除了可以节省招标宣传、服务费用之外,还可以大大地缩短工程招标的时间。

四、结语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1.物资招标制度的执行度不高

国家电网公司有自己的物资招标管理规定,其对电力工程项目中要用的各种物资采购权限都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基建项目物资50万元以上设备,其他运维及装置性材料20万以上的,应该报省网及国网公司公开招标,而一些价格不足该标准的设备一般都是由当地的电力部门自行采购。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很多地方单位对本该由国家电网组织竞标的大宗项目进行拆分,从而以获得自行采购的权限。但是地方电力企业由于监督管理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往往容易出现谈判不规范、弄虚作假等现象。有明确的物资采购招标制度,但是得不到严格的执行,规章制度成了一纸空文,这对电力物资的采购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2.供应商管理不规范

在目前的电力物资采购管理中缺乏对供应商的有效管理,很少有电力单位会对供应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也很少有固定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样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电力物资采购时的价格难以得到优惠,所用物资的品牌五花八门,电力建设中用到的相关设备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规范,不仅有利于保障所购物资的质量,还能降低相关设备的维护难度,有利于和供应商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以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3.采购竞争性谈判机制运作不完善

供应商的选择是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理论上说参与采购竞争的供应商是越多越好的,按照相关的规定,电力物资的采购竞标也是至少要三个以上的供应商参与的。但是在实际竞标过程中,由于技术壁垒、地方保护等种种原因,不足三家供应商到场参与竞标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围标、串标等事情。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的,现行的采购竞争性谈判机制是急需完善的。

4.物资采购管理机制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当前很多电力企业的物资采购从询价到初步确定物资采购供应商和价格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其缺乏足够的信息透明度,不利于社会舆论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进行物资采购时,一般均由电力企业自行选择向那些供应商询价,并自行组织人员对供应商进行评议,以确定供应商和价格,这也使得外部的监督很难参与到其中,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价格角度来说,目前的电力企业也没有建立一套适应市场价格变换的价格标准体系,而是主要是根据供应商的报价进行最终的定价,这对电力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二、电力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风险

1.意外风险

意外风险指的是在物资的采购过程中,由于突发的自然灾害、灾难、设备故障、通讯故障、运输问题经济政策变化、价格波动等一些不可预测因素所导致的影响。

2.市场风险

市场的变化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正是由于市场充满着各种未知因素和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在采购初期的设定的目标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所谓的市场风险。

3.供应商风险

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就算是政府也只能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都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也使得很多与物资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难以发挥作用,企业更是难以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监督。供应商不规范的额行为给物资采购的质量、价格和合同欺诈等方面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

4.技术风险

当今社会技术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度,容易使企业在早期采购的产品未到其使用时就被市场淘汰,从而造成极大的浪费,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电力物资采购管理创新探析

1.实现规章制度的创新,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物资管理制度

目前的电力企业中管理松散、纪律不严、浪费严重的现象十分常见,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健全的物资管理机制。当出现问题时,很多责任都无法细分到个人,也就是没有人为这些问题担责。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物资管理制度和设备材料的招标方法是电力企业强化物资采购管理的基础。只有不断完善物资采购工作的工作标准,让员工的工作有据可依,才能使物资采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保障。只有建立完善了物资采购制度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才能提高物资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物资采购过程的监督管理

电力物资采购管理仅靠电力企业的内部监督是行不通的,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很难保证采购人员不会留有私心。只有将物资采购的信息及时准确的公开,让执法部门和社会公众更加容易参与到监督的过程中来,才能让采购人员不敢为所欲为,才能让相关的标准更好的被执行。

(三)引入信息化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管理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着信息化改造,电力企业也应该积极的响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在电力物资的采购管理中,电力企业要主动引入各种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要建立精干高效的物资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涵盖物资采购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物资采购管理系统。建立一个信息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物资采购工作的效率,也有利于保障所采购物资的质量,优化物资采购工作的工作流程,降低物资采购的工作成本。

2.引入全新的物资采购模式

在以往的物资采购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是由采购人员自行决定的,买哪家的东西,最终价格的确定往往都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很多电力企业的招标也都是临时性招标,都是针对特定的大型项目临时组织招标。这些方式无法全过程竞价采购,没有价格原则,无法保证采购产品的质量。引入全新的采购模式,将物资竞价和物资管理的工作进行分析,交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两个部门相互独立,等级平行,可以进行互相监督。

3.采用计算机网络竞价的采购方式

计算机网络竞价作为电力物资采购中的一种新兴的竞价方式,其不需要买卖双方进行见面,能最大程度的避免人为的随意性,实现竞价采购的常规化,降低竞价采购的成本。采用网络竞价的方式还能有效网络监督的作用,以使产品质量得到更有效的保证。计算机网络竞价所具有的多种优势,使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结语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园林工程的采购风险主要来源与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方面。内部风险主要包括采购计划风险、采购质量风险、采购价格风险、采购人员风险、采购部门间的风险、采购合同风险等方面。采购的外部风险主要有政治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供应商风险三方面,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控制园林采购风险就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

2采购风险的控制策略

园林工程风险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此,园林采购规避风险也要从两方面来着手。内部风险:第一,采购部门要重视对企业内部各部门信息的管理,做好与其他部门的积极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部门的需求,针对不同部门的需求做出合理化的分析,正确测评园林业务量、规模、布局、结构等,做出统筹科学的采购计划;第二,对经济合同要严格把关,做好相应的验收工作,并保存好最原始的记录,严格遵守合同内容,按照合同规定进行付款,严格审查不合格产品,对有关合同的电函文件等做好妥善的保管;第三,制定科学的标准成本,科学分析物资的价格走势,可以根据价格分析签署一定的远期合同,减少价格风险;第四,从采购人员方面规避风险,在采购中,不同层级的采购者都有严格的采购责任意识,按照采购计划的产品质量价格要求做好严格的额把关,定期对采购活动做出相应的跟踪检查和考察活动,定期对采购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采购员真正既熟悉企业的需求又了解市场的情况。

外部风险:第一,要及时关注政治形势和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采购部门在采购时要对市场行情做出有效的判断,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与外国供应商进行交易的时候要注重国际政治,汇率还有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在制定合同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灵活性较强的相关条款;第二,要转变对与供应商关系的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采购商与供应商已经不仅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了,因此,要认清时展的趋势,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友好互利关系;第三,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园林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的利润,因此,在选择供应商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即资质相符原则、目标定位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合共同发展原则,并根据实际的需求采购价格较低,诚信度较高,产品质量过关的供应商。

3结语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1.1模型提出

知识螺旋(KnowledgeSpiral)理论是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于1989年在《知识创造的企业》一书中首度提出。知识螺旋经由4种知识转换模式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成为较高层次的知识本体,是知识转移与创造的过程,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换。知识螺旋理论强调企业中知识的转移和转化,在供应链企业采购风险管理过程中,表现为:通过对企业采购风险知识的分享、整理、组合、内化,供应链采购人员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能够把握企业的采购风险实时状况及其安全要求,并对新一轮的采购风险进行动态预警,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一动态模型,改善企业采购风险预警管理,在动态螺旋过程中,实现对企业采购过程风险的掌控,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1.2模型说明

1.2.1具体模块的描述

(1)风险分享是指供应链采购风险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这些隐性知识存在与供应链采购人员的某种经验或实践活动,因此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需要供应链采购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来实现,它侧重于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它是企业采购风险知识螺旋得以持续上升的基础和前提。(2)风险整理是供应链采购风险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这一阶段是对通过访谈获得的一些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进行初步明晰化或者编码化。把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通过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等形式将其明示化,由想象阶段的知识变为概念阶段的知识,为后续进一步确定供应链采购风险的分类和预警标准做准备。(3)风险组合是指供应链采购人员之间关于采购风险的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阶段。针对风险整理得到的采购风险因素,通过动态聚类方法获得关于采购风险的具体分类及其主要风险因素,为下一轮采购风险预警做前期准备。(4)风险内化是指供应链采购风险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阶段。即把采购风险预警结果整理成一个指导性文件,并通过员工培训,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能够理解的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拓宽、延伸和重构其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系统,为下一轮的采购风险预警储备知识。

1.2.2模块间关联性描述

员工访谈是供应链采购人员的采购风险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桥梁。它主要是通过与管理者和岗位工人的访谈,把企业的原始知识即与供应链企业采购过程相关的风险因素挖掘出来,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粗略总结和分类。合并删除过程,是把通过访谈得到的,关于企业采购风险的显性知识进一步整理,这一过程主要是对采购风险因素进行合理分类,并确定企业采购风险的二级指标分类,以及采购风险的初始安全标准。风险预警过程,即对通过合并删除过程得到的风险指标体系和安全评价值进行风险预警,得到采购风险指标的预警值和采购风险安全等级升级文件。员工培训,即在风险预警结果的基础上,把采购风险的显性知识通过培训内化为员工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1.3模型动态过程描述

采购风险预警的知识螺旋模型是建立在知识螺旋SECI过程模型基础之上。它主要从两个维度解释了知识螺旋应用于采购风险预警的过程,其一是认识论维度,供应链采购人员对风险的认识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采购风险能否被供应链采购人员所知晓;其二是存在论维度,即供应链组织自身无法创造风险预警的知识,供应链采购人员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是供应链组织风险预警知识的基础,被调动出来的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螺旋过程在组织层次上得以放大。根据知识螺旋理论,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螺旋的过程,它源自个体,并且随互动群体的扩大,超越团组、部门、事业部、组织的边界而不断往前推进。同理,在采购风险预警的知识螺旋系统模型中,关于采购风险的知识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风险识别和预警过程。在初始阶段,各供应链采购人员之间分享关于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知识,即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经过供应链采购人员的访谈,总结和整理出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再经过聚类分析,把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删除不必要的风险因素,得到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初步的风险分类体系和安全标准;再通过预警过程,得到采购风险预警的指导性建议,并对采购风险的标准和安全等级进行修正,形成采购风险的危险程度文件;最后通过员工培训,把采购风险预警显性知识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的隐性知识,即完成一次风险预警螺旋。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风险在不断变化,供应链采购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和体验也在不断变化,进而开启第二轮的风险预警螺旋,如此周而复始,形成采购风险预警的知识螺旋过程。

1.4模型动态过程建立

1.4.1风险整理

供应链采购人员对于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认识最终要通过访谈的形式转化为显性知识。考虑到采购风险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里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企业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挖掘。首先,针对供应链企业采购过程中的隐性风险因素,比如企业采购过程的不确定性和供应商方面的不确定性,设置关于采购风险因素的访谈提纲,然后采购风险预警专家小组通过深层次访谈和企业的供应链采购人员进行深层次的交谈,进而发现企业采购过程的具体隐性风险因素知识,并规范化表示。通过访谈能够大致了解供应链企业的采购风险因素,对企业正常采购的影响程度等隐性知识。

1.4.2风险组合

通过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了企业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采购风险因素,进而采用统计分析软件结合采集的数据,针对显化的采购风险知识进行粗略的分类。企业采购风险聚类具体算法如下:(1)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所有的采购风险因素分为k个初始类;(2)根据采购风险指标值计算的欧氏距离将每个指标归入离中心点最近的那个类;(3)对获得采购风险指标和失去采购风险指标的类,重新计算各类的中心点;(4)重复第(2)、(3)步直至分类达到稳定,即不能再分类为止。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供应链运行的情况,针对企业采购过程中的具体风险因素,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得到的风险指标数据,运用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企业采购风险显性知识的具体分类结果,并结合企业采购要求,给出企业采购风险指标的安全标准描述,为风险内化提供基础。

1.4.3风险内化

通过风险预警,得到采购风险预警的指导性建议和对风险指标的修正结果,以及风险指标的安全等级文件,这些显性知识就可以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对企业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企业采购风险的预警。把通过风险组合得到的风险指标值和具体采购风险样本的安全等级评价值输入BP神经网络,经过训练、检测,验证BP神经网络用于风险预警的有效性,把采购风险的安全等级作为第一次风险预警知识螺旋的初始值,在后续的采购风险预警知识螺旋过程中,不断升级风险指标的安全等级,形成相对规范的风险安全等级升级文件,为风险分享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在风险内化过程中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的注意事项:将企业的采购风险预警视为一个动态过程,根据风险整理和组合结果,明确预警风险因素;定义神经网络各层节点数,包括输入层节点、隐含层和输出层节点,进而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MATLAB7.8软件,训练和检测模型的有效性;随着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模型参数,并修改采购风险安全等级文件,使其更加精确地进行采购风险预警。

1.4.险分享

供应链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体验和分享,是采购风险预警系统的目标。把这些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通过员工训练,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可理解和掌握的隐性知识,为再次优化采购风险预警管理过程提供知识储备。把通过风险内化得到的企业供应链采购风险安全等级升级文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组织本次采购风险预警专家小组,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对供应链采购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让其获得关于企业采购风险预警的共同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企业采购风险预警过程之中,提升其对企业采购过程中的风险隐性知识的深层次认识。,企业在具体实施采购风险预警的过程中,反复操作上述四块内容,就可以把企业采购系统中的风险因素的安全要求逐步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的隐性知识。在一轮又一轮的预警过程中,以风险知识的流动为主线,逐步识别各类采购风险,并提升其安全等级,从而减轻供应链采购风险对于企业采购的不利影响。

2、结语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一)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见于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的代表作《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他在该书中首次将风险分析的思想引入企业经营研究中,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从此之后,国外学者对风险管理展开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1、国外风险管理基本发展。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美国企业开始充分利用保险这一风险转移机制来保护资本。1929~1933年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促进了风险的发展。20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产生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构思。1931年美国设立企业经营者协会(AMA),开展企业风险分析的研究和咨询活动。风险管理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1950年加拉格尔的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风险管理问题。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出版的《企业的风险管理》及1964年威廉斯和汉斯出版的《风险管理与保险》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来研究风险管理,使风险管理从经验走向了科学。1980年美国成立了风险分析协会,这标志着企业风险分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九十年代后,企业风险分析的研究在欧洲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得比较广泛和深入,风险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中。这些风险分析模型将风险识别与评价贯穿于企业整个生命期当中,体现了动态风险分析的特点,是风险分析观念上的一大飞跃。

2、风险的分类

(1)损失不确定说。美国学者George E Rejda在《保险原理》中指出:风险是关于损失的不确定性。

(2)损失可能说。美国学者海尼斯指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中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失的可能性。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负担。

(3)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变动说。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时期内可能产生的结果的变动。威廉姆斯和汉斯提出:风险是在给定条件下,特定时间内所可能发生的可能结果的变动。变动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4)风险主观说。米歇尔·科罗赫等人强调的是“损失”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风险是主观的、个人心理上的一种观念,是人们主观上的一种认识。认为风险的定义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估计,不能以客观的尺度予以衡量。

(二)国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我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段开龄教授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努力推动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应用,1985年6月发表了《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教育》的专题报告。1988年在上海财经大学系统讲授风险管理及保险学课程,努力将这门课程引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之后,便有更多的学者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并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1、风险的概念及特点。卢有杰、卢家仪对风险的定义是: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

刘均通过对前人有关风险的概念和含义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以下有关风险的特征:风险具有客观性,风险具有个体上的偶然性和总体上的必然性,风险具有损失性,风险具有普遍性,风险具有可变性。

2、风险管理体系。许苹认为风险预警体系应包括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预警模型和预警界限。

张克友指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由预警信息系统、预测系统、预测指标体系、预测准则、预测对策系统构成。

廖颖林从管理工作流程的角度认为风险体系由风险信息来源、风险信息指标体系、风险组织体系和风险预警法规体系四部分组成。

杨乃定教授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认为风险体系结构应该由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系统方法及企业风险信息有机结合而成。

3、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方法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概率以及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的评价的研究,它是在风险因素以及风险指标体系被确立以后又一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国内外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灰色理论、修正Z值风险模型、主成分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综合功效系数法等等,这些方法也被大量地运用到了风险的评价当中。

黄崇福等、徐颖、沈国柱分别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了评评价。

鲁耀武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对采购供应商的选择进行了评价。

王福秋通过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供应商风险因素进行评价。

肖美丹利用多层灰色理论对零售企业顾客满意度风险进行了评估。

二、采购风险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外采购风险研究现状。早在1980年,Spekman和Hill基于当时产业与经济发展状况,建议企业管理者应该采取一套有效的策略经营模式以应对采购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1982年,Valla指出,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风险,采购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会因供应商和采购商特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采购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必定会影响到彼此长期的合作关系。

为了提升企业的采购管理能力并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风险,Leenders和Fraron提出了五项主要的采购策略:供应的保证、供应的维持、成本的减少、环境的变迁及竞争的优势。

Alberto Sardinha(2008)基于2007年采购的挑战,设计了用于长期柔性合同的粘结力的供应链环境下,对为均衡风险的混合采购行为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

彼得·贝利提出了采购风险管理的宏观方法:明确采购目的、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建立保证金制度、建立采购监督管理制度。

(二)国内采购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采购风险的识别。张明霞将对风险的研究带入企业物资采购中,并指出了企业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分为外因型风险和内因型风险。外因型风险包括意外风险、价格风险、采购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内因型风险包括计划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存量风险、责任风险。

刘彬、万薇薇识别出采购风险主要分为采购内部风险(计划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库存风险、责任风险)和采购外部风险(合同欺诈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意外风险)。

吴新宇认为采购风险可以分为采购提前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外汇汇率波动风险、采购合同风险。应做好供应商管理库存、与供应商战略合作、采购数量分配、利用VaR方法做好汇率变化的走势预测,规范采购合同文本等措施来规避风险。

黄荣文认为采购风险可以分为国家性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运输欺诈风险等,需要利用相应的预测和评估国际贸易风险的方法来降低风险。

詹正华、刘诗宇指出非金融企业主要面临六类风险:环境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危害性风险。

谢玉文研究了油田风险的识别,指出了风险识别的重要性和原则,以及风险识别的四种方法:风险清单分析法、风险源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财务报表分析法。

2、采购风险评估。佘廉对企业采购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从交货风险、市场风险、供应商资信风险、人员素质风险及财务风险五个角度入手建立了企业采购风险指标体系。

侯丽英在分析原料采购价格风险的基础上,介绍了金融风险评价工具中的VaR模型及其参数估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企业采购中价格波动风险的定量分析,为科学地规避材料价格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万晓、闫琳提出了将风险值VaR方法引入采购风险测量过程,利用VaR方法中的Risk Metrics模型对价格收益率序列方差进行拟合,建立采购风险度量模型。

陈艳提出了用VaR模型对国际采购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并引入期货合约以降低国际采购风险,为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决策提供量化的决策依据。

蒋望东提出了使用CVaR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采购过程中的基于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行量化,为有效控制采购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高建伟以采购风险评价的一般分析为基础,将风险矩阵引入企业采购风险评估中,对企业的采购过程进行风险评估,为企业采购提供了一种结构性风险评估方法。

3、采购风险应对。刘彬、万薇薇以电力建设企业为例,识别出电力建设企业采购过程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采购风险防范措施和采购风险应对策略。

孙智亮提出了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防范的六项措施:强化对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强化对物资需求和物资采购计划的管理;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的监督;对物资采购合同台账;合同汇总及信息反馈的管理;对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监督管理;对物资采购绩效的审计考核。

雷辉提出了采购风险的三种管理方法:目标导向管理方法、行为导向管理方法、缓冲导向管理方法。

金涛对工程项目物资采购风险提出了防范措施及对策:加强计划管理、集中招标、加强供应渠道管理、完善合同审查制度。

季辉提出了防范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的审计对策: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监督;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张丹认为物资采购长期以来未能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然而却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相关环节。物资采购中会面对一系列的风险,企业有必要提升自身的采购水平,做好保障工作,降低采购风险。他通过对物资采购相关理念的概述,综合探讨了做好物资采购风险管理的保障,以及做好物资采购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措施。

王明玉、许道云分析了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风险产生的环境背景,以及主要来源,并探讨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

三、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风险管理研究理论,理论的东西多,基于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文献少;基于定性的分析多,定量的分析少。虽然在文献中有一些对于企业风险定量关系的研究,但是对于企业在实践管理过程中企业采购控制风险的实践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另一方面,现在国内企业的采购管理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但许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只是基于企业本身日常工作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市场日趋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常常会出现风险误判。在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以后才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因此,企业有必要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融合起来,并建立符合企业本身发展的风险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Haynes.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Vew York:PENGUIN,1985.

[2]Williams Arther,Heins Richard M.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Toronto:McClelland and Stewart,1980.

[3]Michel Crouhy.Risk Management.New York:McGraw-Hill,2000.

[4]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刘钧.风险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6]许苹.试论医疗风险预警体系构建[J].现代预防医学,2007.2.

[7]张克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财务经济,2007.6.

[8]廖颖林.如何构建上海失业预警体系的思考[J].上海综合经济,2002.4.

[9]杨乃定.企业集成风险竹理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5.

[10]黄崇福,张俊香,刘静.模糊信息化处理技术应用简介[J].信息与控制,2004.2.

[11]黄崇福,工家鼎.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5.2.

[12]徐颖.风险决策的模糊数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1995.4.

[13]沈国柱.风险模糊分析法[J].系统工程电子技术,2000.10.

[14]鲁耀武,文家新.采购评标中评分层次分析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3.10.

[15]工福秋.大规模定制下供应商评价体系构建与管理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5.9.

[16]肖美丹,李从东.零售企业顾客满意的风险评价与预[J].工业工程,2007.7.

[17]Chang DY.Theory and methodology:application of the extent analysis method on fuzzy AHP[J].Eur Oper Res,1996.95.

[18]Carlo Acerbi,Claudio Nordio,Carlo Sirtori.Expected shortfall as a tool for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2001.2.

[19]翟源景.装备紧急采购的关键环节[N].北京: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0]Alberto Sardinha.The,2007 procurement challenge:A competition to evaluate mixed procurement strategies[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llications,2008.9.

[21]张明霞.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类型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4.

[22]刘彬,万薇薇.电力建设企业采购风险的防范措施与应对策略[J].电力建设,2007.2.

[23]吴新宇.全球采购战略和风险规[D].复旦大学,2001.

[24]黄荣文.国际贸易风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25]詹正华,刘诗宇.非金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J].企业管理,2007.9.

[26]谢玉文.关于油田风险识别的实践与思考[N].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1.

[27]佘廉,杨毅群.企业采购管理预警指标体系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3.11.

[28]侯丽英.VaR风险控制在采购策略研究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4.5.

[29]万晓,闰琳.基于VaR的采购风险度量模型[J].物流技术,2007.1.

[30]陈艳.国际采购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31]蒋望东.采购风险管理的一种新方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32]高建伟,贺升才.基于风险矩阵的企业采购风险评估[J].物流科技,2008.7.

[33]孙智亮.谈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管理[J].煤炭企业管理,2005.10.

[34]雷辉.浅谈企业采购风险管理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6.10.

[35]金涛.浅议工程建设项目中物资采购管理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重庆建筑,2005.7.

[36]季辉.防范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的审计对策[J].中外企业家,2005.7.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政府招标采购;风险分析;风险防范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政府招标采购中的风险分析

风险存在于政府采购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之中,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政府招标采购的成功率下降,而且不能为政府的招标质量提供保证。分析根源,其实有很多个方面,但不外乎是出于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不完善以及外部风险的不可避免。因为无论是何种的商业活动,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关键取决于如何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防。对风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政府招标采购中的可能性风险主要分为外部和内部因素,其中还对风险的级别进行了一定的分类,详细的分类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要分析好招标采购中的失误原因,就要从具体的是风险存在的原因入手。而导致政府采购行为充满风险的原因,一是体现在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得在决策和采购的具体过程中发生一些不确定因素;二是由于风险理论机制的必然性,由于市场的价值规律作用下的经济变化,自然使得在招标过程中会遇到不确定性的风险。在政府招标采购中,确实存在着很多因素能够影响到招标的最后成效,这些风险的存在将会给政府采购带来一定的阻力和不确定因素,所以要就这些风险因素的发生原因做出一定的防范措施。

二、政府招标采购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招标采购的风险预估系统

要降低政府招标采购中的不确定性,就要依靠于一个合理有效的预估系统,对发生可能性比较大的情况进行准确的预估分析。因此,要建立起招标采购的风险预估系统,运用更具体的实际分析来应对风险。风险预估系统是指,采用理论建模的方法,建立起一些基于实际情况的理论模型,而且根据理想化的方式来预估实际情况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项系统的建立要依靠于具体模型的建立和对风险的准确分析,所以涉及到了管理学的理论和数学上的方法。鉴于风险发生具有随机而且不确定的特点,所以要做好对风险的准确评估绝非易事,要依靠于科学的风险预估系统才行。对于风险的具体评估,则是以发生几率来表示。不仅要提示一种风险可能会发生,而且要预估风险发生的几率,以便于在应对采购风险时更加具有侧重性和针对性。

2.运用好风险控制理论

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运用相关的理论。控制风险主要通过避免不必要的采购、控制必然损失的额度、降低可控性风险的发生、使用担保措施等手段来实现,其共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政府招标采购能够更加安全和增加成功率以减少损失。其中避免不必要风险是指通过分析具体的情况,从源头上对问题做出解决。当某个项目的风险性十分明显,而且成功利益也不是十分诱人,则要慎重避免不必要风险的产生。其次则是控制必然风险的损失,由于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使得一定的损失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将损失最小化。由于对供应商的信用额度的不清楚,所以要通过签订合乎法律规定的合同和条款,以预防因对方失约、毁约而造成的重大损失。而且控制损失的手段,还包括建立是适当的模型,用数学方法和分析软件来对损失进行预估和分析,帮助采购中的决策等等。

3.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导致很多风险发生的原因,都可以看成是由于在招标采购流程中的不完善。对于采购中的各种风险,要从制度上的原因入手解决,比如决策中的风险产生,就是由于信息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所致,决策者对于市场和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而且也没有及时的反馈信息加以指导,所以才会做出欠缺考虑的决策,使得整个采购过程陷入混乱和麻烦之中。表中所列举的都是常见的风险原因,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这些措施其实都是对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和完善,比如市场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则预示着政府要建立起相应的市场预测机制,在考虑到市场变化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决策,这能够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失误的发生。完善政府采购中涉及的多方面,在具体细节中不断完善,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采购流程,并重视法律法规的建设以保障基本的权利和维持贸易的公平。只有在制度上做好相应的完善和改进,才能使政府在招标采购过程的具体环节中能够更加低风险化。

政府招标采购的覆盖面很广,而且涉及的招标设备种类较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最终的损失。但是,面对风险的存在,要谨慎也要积极,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就选择放弃,只有不断地在应对风险的实际过程中积累经验,才能找到更多的方法和措施来应对,达到风险应对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敬华,夏良杰.政府采购决策的风险问题及其防控[J].理论界,2007(12).

[2]宋执林,吴伟强.政府采购风险防范与控制[J].中国市场,2009(15).

[3]伍敏,肖谦,汪君.政府采购过程中寻租行为经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08).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国内矿山项目; 变权原理; 财务风险;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71-04

近年来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不断发生,并购交易额不断扩大,作为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国内并购活动正风起云涌。国内矿山企业普遍存在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和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而并购能为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与资源。因此,国内矿山项目并购将是矿业做大做强的一个趋势。国内矿山项目并购活动具有交易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类型多等特征,其中财务风险是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风险之一。

一、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财务风险因素识别

财务风险因素识别是研究并购活动中的主要财务风险因素及其来源、性质、原因和导致的后果。风险因素识别的目的是找出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因素、财务风险原因以及风险所导致的后果,从而揭示并购财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采用德尔菲法对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经过罗列总结,风险因素识别结果见表1。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1.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表1,将风险类别作为一级评估指标,风险因素作为二级评估指标,构建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向矿山设计研究院、矿山企业和高等院校的25名相关专家发出了征询意见表,共收回18份问卷,专家情况见表2所示。

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各评估指标权重,结果见表3所示。

二、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模型

(一)变权基本原理

变权原理是我国汪培庄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估方法,它是相对于常权原理而言的。在实际问题中,若权向量保持不变,将会使问题出现“失衡状态”,而变权方法能够弥补常权方法在这方面的缺陷。

1.变权的公理化定义

(二)基于变权原理的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模型

1.评估指标的分级规则

根据表3,对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级,分级规则见表4所示。

2.评估集合的建立

风险评估集合为V:V={V1(低),V2(一般),V3(较高),V4(高)}。根据分级规则,规定风险低为[8,10],一般为[6,8),较高为[4,6),高为[2,4)。

3.均衡函数及变权公式的确定

选用均衡函数公式(4)及相应的变权公式(6),并取不同的?琢值进行评估。

4.并购矿山各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根据拟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分级规则进行确定。

5.变权综合评估

式(8)中,wi为评估指标权重;si为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三、案例研究与应用

以国内某矿山集团并购赣州某钨矿为例,利用变权评估模型进行评估与应用。

(一)确定各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根据该并购项目实际情况及并购可行性报告,结合分级规则,确定各二级评估指标的分级值,结果见表5。

(二)变权综合评估

根据表3、表5、公式(8)及变权公式(6),依次取?琢为0.2,、0.4、0.6、0.8、1、1.5、2、2.5和3,并采用Matlab软件编程进行计算,编程代码略,变权重计算结果见表6,变权综合评估结果见表7。

根据表7,当?琢=1时,即进行常权综合评估时,V=7.86600;当0

四、结论

(1)分析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因素识别,建立了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

(2)制定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并购指标的分级规则,建立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变权评估模型。

(3)以国内某矿山集团并购某钨矿项目为例进行研究,利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出变权值和变权综合评估值,得出该案例并购的财务风险为一般,评估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案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实用性较强,计算简便,为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志.公司并购的财务研究[J].公司治理,2011(32):94-96.

[2] 田波平.基于广义事件窗的上市公司风险及绩效评价[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Marc J Epstein. The Determinants and Evaluation of Merger success [J]. Business Horizons,2005(48):37-46.

[4] 张立平.紫金矿业并购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 杨知宇,杨景海.基于现金流量视角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分析――以ST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4(30):46-51.

[6] Servete Gruda, Brilanda Bushati.Control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 Its Impact on the Marke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2(3):15-23.

[7] 林琳.企业并购过程中若干财务问题的风险控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 闵剑.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动态监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9] 韩德余,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J].会计之友,2013(6):118-122.

[10] 张珂.事业单位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3(2):71-74.

[11] 田军,张朋柱,王刊良,等.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意见集成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57-62,69.

[12] 汪培庄.模糊集与随机集落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 刘文奇.一般变权原理与多目标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3):1-11.

[14] 郑明贵,赖亮光,袁怀雨.基于变权原理的海外矿业投资多目标柔性决策模型[J].中国矿业,2011(2):30-35.

[15] 韩东.常权分析和变权原理[D].武汉: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6] 李德清,谷云东,李洪兴.关于状态变权向量公理化定义的若干结果[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5):97-102.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PI制;科研单位;采购管理;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PI制下科研单位采购管理分析

1.采购模式分析

科研单位在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制生产等过程中,采购是牵制科研的重要工作。当前国内诸多科研单位在PI制下,通常都采用集中采购的模式,将采购权集中在某个组织,或者某个负责人身上,由该组织或个人满足科研单位所有物资采购的需求,这种采购模式,集采购、运输、存储于一体,必须耗费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予以支持,理论上一定程度能够保证科研工作的进展。但在采购实践中,笔者发现科研工作对采购时间比较紧,而且采购品种繁多复杂,具体的采购量,需结合实际科研需求酌量而定。至于集中采购,要求价格低和购买量大,以直接供货的模式,必须在有库存的条件下方有实时采购的可行性,因此PI制下的分散采购,更为适用于科研单位的采购实际。

2.采购质量分析

针对科研单位传统采购“两套体系”的管理问题,PI制下的科研采购,正面要求将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于整个采购流程。适时无论是非标准件采购,还是标准件采购,都需要严格参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规章制度要求,在质量认证的范围内,签订有质量约定条款的采购合同。与此同时,在采购过程中,研究组要做好采购验收工作,并于每年固定时间进行采购情况的业绩评价,方可规避“两套体系”问题的干扰。

3.采购风险分析

科研单位所采购工作,常见的有风险有计划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存贷风险、责任风险、预付款风险、合同欺诈风险、价格风险、延迟交货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和意外风险,这些风险,经常穿插在采购管理流程当中。譬如价格风险,由于采购时间风险、采购量少,但采购品种多,在短时间内很难在自由市场找到合适供应方,不利于价格的提前把控。这些风险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科研单位在采购时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手段的滞后。

二、PI制下科研单位采购管理改进对策

1.采购模式改进

PI制下采购模式,赋予科研单位选择供应商时更为灵活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特征。相应的采购模式,有两种类型可供参考:第一种是联合采购模式,以某科研单位为例,该单位在实施体制改革后,推行“课题组核算制”,由数十家各种类型的科研单位,组成联合采购体,目的是降低分散采购时的综合成本,这种联合采购模式,对联合类别的细分要求比较高,必须在达成内部共识的基础上,汇总各类采购非标准件或者标准件的信息,建立完善的联合采购信息库,同时借助采购技术平台,动态跟踪供应商,以同步兼顾采购质量、安全和成本,有力弥补了分散采购成本过高的不足之处。第二种是基于联合采购的第三方JIT采购模式,这种采购模式是在联合采购的基础上,针对科研单位采购数量少、采购时间紧张、采购品种多的特点,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内,将适当数量的采购非标准件和标准件,交付到指定的科研单位。这种采购模式要求各家科研单位确定具体的仓储地点、服务时间和运输路线,在采购协议书中,提出长期提供服务的意愿,并将全部服务需求写入采购合同当中,由第三方执行监督检查。

2.采购质量改进

在选择合适采购模式的基础上,采购质量的把关,必须在围绕《9000标准》的前提下,按照以下步骤强化相关管理工作:首先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深化认识,研究单位的管理层,组织工作小组,担负采购工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责,将采购质量管理体系,灌输到各级员工;其次是设立基层质量工作人员,即质量员,结合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等,理顺采购的方向,根据科研需求,明确采购的质量标准,将质量管理制度深入到科研和采购工作当中;再次是质量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根据采购实际的质量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原因,通过内外部的共同致力,全面提高采购质量管理水平;最后是供应商的评定,包括供应商选择、供应业绩的评定,通过评定,了解采购质量的状况,对于存在质量弊端的采购环节,要及时责令排除,否则要重新考虑选择新的供应合作对象。

3.采购风险改进

根据科研单位采购风险的类型,除了以上提到的采购质量问题,笔者认为采购交期、价格、售后服务,均为采购风险的主要症结点,因此PI制下采购风险改进,重点仍然需要从供应商合作关系入手。在选择供应商之际,要综合了解供应商的信誉、规模、技术等,科研单位应委派专业人员到供应商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在做出供应商整体评估之后,评选出在质量、交货、价格、技术、服务等方面比较有优势的供应商。在采购期间,尤其是在确定能够加大采购力度之后,要进一步论证供应商的合作态势,为采购风险控制提供明确方向。对于金额比较大的采购合作,在采购产品到货后,科研单位的采购审批部门,要参与验收,全程监督采购的情况,如果采购风险无法回避,则要围绕科研单位的利益,判断采购风险的责任所属,切实维护科研单位本身的利益,尽可能保持采购工作的正常开展,缩短风险爆发的时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PI制下科研单位的采购管理,采购模式、质量、风险是主要的改进对象,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科研单位在采购模式、采购质量和采购风险等方面的改进方法,但考虑到科研单位采购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不同科研单位采购管理要求和条件的差异性,要求以上采购改进方法在实际采购工作中,因地制宜地灵活应用,同时结合采购工作所需,予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眨廖展望.科研单位物资采购管理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4(29):19-21.

[2]史玮.浅谈加强军工科研单位采购物流管理的对策[J].价值工程,2014(18):18-19.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采购风险;规避;控制

在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采购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采购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及不同程度的风险,只有对这些潜在的或存在的风险进行有规避和控制,才能有效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采购风险的几种常见类型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采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能做的则是提高采购管理意识,加强采购风险的认知与管控,从而尽可能的避免采购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当前常见的采购风险类型主要有三种,即:

1、价格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现代企业采购中,多数中大型企业会通过招投标方式来选择供应商,因此,价格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供应商经常会在投标前故意抬高价格,从而提高企业的采购成本;另外一个方面是,当企业所采购的商品价格出现降价时,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价格风险。

2、采购质量的风险。这里主要指的是企业采购的产品质量不符合相应的标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所加工的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这一问题也多数是由供应商引起,或者说企业选择供应商出现问题。

3、合同风险。合同风险的产生,主要常见于合主体身份可能是虚假的、伪造的;或是为空头合同;或是接收预付款或贷款后潜逃等风险。

二、采购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采购风险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以当前的企业运营环境来看,其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环境的变化。众所周知,采购行为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有可能为采购带来某种机会,也有可能使之面临某种风险与困难。

2、采购人员或企业管理者对采购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如上所述,采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有采购行为的产生,就必然存在着风险。然,在现实企业运营管理中,多数采购人员或企业管理者对其采购的客观性风险仍缺乏必要的认识与重视,风险意识较薄,有待进一步提高。

3、采购决策缺乏科学性。在当前众多企业中,许多企业的采购决策普遍存在着主观决策及经验决策,以主观及经验为主,在这样的情境下作出的采购决策,必然会导致更多风险的产生。

4、企业内部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企业招投采购过程中,常见的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出现过多的外界干预、多头干扰等行为,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在于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企业采购风险的规避与控制

在现代企业的采购活动中,常见的规避风险手段主要有:做好年度采购预算及策略规划;慎重选择供应商,重视供应商的筛选和评级;严格审查订货合同,尽量完善合同条款;拓宽信息渠道,保持信息流畅顺;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充分运用供应链管理优化供应和需求,并充分运用期货套期保值等现代金融工具,对材料价格进行锁定;加强过程跟踪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以降低采购风险。

然而,当风险产生后,所应采取的措施则是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和解决。对此,本文将结合工作实践,对采购风险的控制及解决提出几点策略:

1、制定合理的采购需求及具体采购计划

在计划采购前,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对采购需求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及采购清单。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过程中不得指定供应商;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资金成本及库存情况;将采购计划纳入预算管理中,并由专人审批之后方可执行,把握好采购申请及审批这一关;对所需采购产品进行归类,预算,核实采购申请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采购决策的提出,则必须依靠客观事实,确保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及客观性。

2、慎重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如上所述,供应商的选择这一环节是采购风险中最常见的,也是最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如:建立科学合理的供应商评估以及准入制度,切实审查供应商的资质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建立采购清单,建立健全的供应商网络体系。新增加的供应商等信息都应进行申请,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核批准之后将新的供应商纳入到供应商网络体系,企业还可委托相关中介公司对于供应商的资信进行调查。通过科学的方法,选择诚信、合适的供应商,管理好供应关第,可以有效避免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及合同风险的产生。

3、加强内部监管力度

一是建立有效的制约与审计监管机制;二是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及综合素养,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操守及风险意识;三是明确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权责;四是建立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牵制等,在具体的实践中,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采购风险及企业运营中一些风险的产生,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和有效防范风险的产生。

4、重视采购合同的签订

在合同签订之前,对拟签订协议的供应商的资格以及信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框架协议的签订要引入竞争制度,从而保证相关的供应商对合同的履行能力;对于确定的供应商、采购价格等状况,拟签订采购合同,对于合同条款进行准确描述,明确合同双方的权责利等等。并按照规定签订采购合同。

总结

综上所述,采购风险规避与控制其主要途径在于企业内部的管控,对采购计划及采购细节的把控,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与监管,对采购合同的重视与严谨,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等,只有从大局考虑,把细节做好,才能更好的降低企业采购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及其所带来的损失,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 魏国辰主编.采购实际操作技巧[M].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采购;风险控制

作为医院开展医疗工作的基础设施,医疗器械在大型综合医院中对于提高医疗水平创造有利的效益价值,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医疗器械的采购方面,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但当今面对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以及受到体制改革、技术方面的影响医疗器械采购存在相当多的风险。

一、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采购的风险

1.产品本身的夸大宣传

综合性医院进行医疗器械采购的过程往往主要是首先通过广告对产品进行相关的了解,而对于一些新的产品,其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临床实践经验,而这些产品往往被包装成高新技术。医疗企业生产商和经销商为了自己的相关利益在产品的宣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夸张的成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医院的采购行为产生误导作用,事实上很多医疗器械的采购之后被发现其性能根本不如宣传所描述的那么实用,或者其稳定性难以达到既定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医院带来了相应的损失或者是风险。

2.科技革新造成器械过早淘汰的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相关医疗器械研究人员对于高新技术的起医疗器械的研发更新换代,特别之快。如同当今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医疗器械的研发周期也在高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不断的缩短,因而给医疗器械的采购,带来了一定的淘汰风险。主要表现在一些花费巨大的医疗器械产品中,一旦有更新产品的出现,就会导致其购买的产品在发挥本身作用和效益收回上落后于其他采用了新产品的医院。这些都给综合性医院的器械采购带来了不可预知的淘汰性风险。

3.医院医疗体制变革给器械采购带来的风险

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使得社会组织部门的制度和规范都在发生相应的改变,我国医疗体制也随之而变,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对外而言,由于国家医疗体制的变化;对内而言,有可能来自医院自身体制的相应改革。这些都会给医疗器械的采购带来相应的风险值。例如,这些年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包括农村医疗体系保障制度的建立对医院大型器械的收费标准都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导致医疗器械的采购预算发生相应的变动,一旦相关体制发生变化,就可能给医疗器的采购带来相应的损失。

二、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采购风险的预防

1.加强医疗器械采购的计划性

作为综合性医院及医疗器械的采购过程应该做好充分的计划准备,充分发挥医院相关采购部门的职能作用。相关的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对医疗器械的空需,有全面的了解。作为临床的工程人员应该要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结合临床医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对医疗器械采购过程中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

医疗器械采购相关部门要通过有计划地整理产品和厂家。做到在性能和价格上有全面的了解充分了解市场行情而不是盲目听从广告所宣传的效应,及时动态地掌握市场情况,有计划地形成产品的合理采购计划,从而避免产品宣传和技术革新所带来的风险。

2.对医疗器械采购需求进行充分论证

医疗器械的采购并不一定会给医院带来正面的影响,因此,在医疗器械的采购过程中要进行充分论证。第一,最重要的是要对开支预算加强论证,第二,要对相关的器械采购的相关技术进行逐步评审。论证过程可以由采购人员进行意见汇总,统一上报也可以通过集团自由讨论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医院的各个主管部门应该和厂商经销商共同制定相应的售后保障服务,这产品的采购进行充分论证。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和医疗供货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联系,对其加强进一步的了解。通过积极互动,促进双方在合作上的进步,从而为后续的采购行为打上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由双方沟通不畅所导致的风险。

3.加强在医疗设备采购中的竞争性谈判

进行有计划性的医疗器械采购过程中,不仅要对医疗器械产品本身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应该对同行医院所用的产品进行深入的调研通过货比三家的形式对产品在价格性能方面形成综合性评判指标,供货商可以有竞争谈判的筹码。通过医院方面通过层层把关,例如从一线工作人员的调研实际需求到相关的机械采购科室,以及到院长和我或者是最高负责人进行相应的谈判机制,最后通过集体讨论通过的方式,从而避免采购风险以及隐藏的腐败性的可能。

4.采购后的管理

医疗器械采购的风险并不只发生在采购过程,而同时包含在售后管理方面。在医疗器械的时候管理中应该坚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要坚持安装验收制度。医院的相关部门和各科室应该根据合同对设备型号性能以及实际情况进行逐一的考察,并最终共同签字使设备可以正常运营和投入使用。其次,要做好维修方面的管理。设备的可靠性以及相关零部件是否有维修保障或者是服务的紧急程度,能否提供快速支援。还包括相关维修人员是否经验丰富,其水平是否能以当当朝所采购设备的关键性技术。避免由于故障维修导致停机场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最后,要做相应的登记管理制度。医院在各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应该做好资料的存档以便于后续查证记录以及对于更多产品购买的了解和参考。

三、结语

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采购的风险控制需要从前期需求,中间论证,到后期管理,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虑,而且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不断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装备采购;项目履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212-02

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实行装备采购项目履行监督风险管理,将项目履行监督工作程序建立在识别、评估、处理、监样风险的基础之上,不仅可以保证装备采购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还可以通过风险管理达到完善装备采购项目管理制度的目的。

一、装备采购项目履行风险管理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装备采购项目合同按期保质地履行。当前,高新武器装备的种类和数量快速增加,且装备复杂度不断提高、研制周期缩短,装备科研、生产交叉的情况较为突出,装备采购项目履行风险大大增加,为了最大程度确保武器装备的质量、可靠性以及作战性能,确保合同按期保质地履行,需要创新完善项目履行风险管理工作模式。实行基于风险管理的履行监督管理,运用装备采购项目履行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科学识别合同履行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确定合同的整体风险水平,为如何处置合同履行风险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达到有效掌控合同进度、质量、技术状态和费用,保证装备采购项目的有效履行。

第二,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工作效能。装备采购项目管理人员的作用已经由过去简单的质量监督和检验验收,向“事前参谋,事中监督,事后处理”的全流程控制管理转变。然而,当前由于合同履行不够严肃,评价与监督手段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制约,装备采购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效能受到一定限制。实行履行风险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和处理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还可以通过具体的风险规划、评估、处理和监控过程,使得项目管理人员职能进一步细化明确,并根据风险等级清单、风险优先次序清单等,有针对性地制订合同履行风险监控计划,有效控制处理风险。

第三,有利于提高装备采购效益。对装备采购项目实行风险管理,随着合同履行风险和影响程度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实现对合同履行系统化、法规化、集约式和预防化监督管理模式,可以科学地配置、集约使用各类资源,提高装备采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

二、装备采购项目履行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主动超前的管理方法,其就是通过利用风险规划、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及处理来着力进行系统管理。

一是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是确定一套系统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其形成文件的过程。风险规划过程中,应该依据项目履行管理规定及基本原则等,制定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及方式,合理地规定项目履行风险管理小组的组成,配置充足的资源,提供相关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等。

二是风险识别和评估。装备采购项目履行过程复杂、涉及要素多,风险的存在也是全过程、多方面的,为此,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成为风险管理过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环节。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是指依靠问卷调查、专家调查、类推比较和评价等方法,对影响合同履行内容、过程、资源和质量的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识别,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评价其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的大小,形成风险记录单、风险损失幅度和累积风险概率分布等结果的过程。

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风险的应对和控制,为此,应该严格地以管理规定、风险规划的内容要求等为依据,参考往年同类装备采购项目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详细分析时问、费用、质量、技术状态等方面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因索可能发生时机、形成原因、发生概率、影响程度等,而后应用相关风险评估工具和技术,确定关键风险和重要风险因素,量化风险等级和风险优先次序,从而为如何处理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对风险提出处理办法并制定应对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使装备采购项目履行风险保持在可接受水平。风险应对包括详细说明应当做什么,应于何时完成,由谁负责,以及有关的费用和进度等具体问题。在执行风险应对时,管理人员应积极与上级机关和项目承担单位沟通,并参照风险评估的结果,制订风险应对计划,针对风险的严重程度,具体明确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等,合理配置资源投入、安排时间。

针对合同履行中风险影响程度的不同,风险应对一般采取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四种措施。风险规避是处理措施中最彻底的一种,是指在某项措施的执行而可能带来很大风险和损失的情况下,主动放弃或终止这项措施以此来避免风险的方法,比如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在合同履行中放弃不成熟技术的应用;风险控制是指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损失幅度而采取的风险应对技术,如在合同履行中增强监督力度;风险自留是指承认风险并接受损失的处理措施;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有意识地转给与其有相互经济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的风险应对方式。

四是风险监控及处理。风险监控及处理是指对全工作实施过程进行的监视、控制和处理。风险监控及处理过程中,可以将相关信息反馈给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其他风险管理活动,必要时还要进一步修正风险应对备选方案,以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装备采购项目履行风险管理实施对策

(一)强化项目履行风险管理意识

复杂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风险。然而人们往往将风险视为工作失误的表现,总是竭力地回避或否认,可一旦风险事件爆发,要么猝不及防、仓促临阵,要么反应迟钝、酿成严重后果。长期以来,我军装备采购实行计划管理模式,装备采购制实行不久,这就造成我军装备采购项目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普遍不强的现实。

为此,在推行项目履行风险管理模式时,必须首先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形成合同履行监督风险管理自觉,把风险意识贯穿于日常监督工作,不断改进防范风险的行为,消除产生风险的隐患,及时地识别风险、规避风险。

(二)建立项目履行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正规高效的管理组织是实施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条件,成立组织严密的风险管理组织,严格规范管理程序是非常必要的。成立以机构一把手为首、岗位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技术骨干为辅的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并配以风险识别小组,风险评估小组、风险应对预案小组,风险监控处置小组等,确定各级风险管理负责人,明确各级职责分工。

(三)加快项目履行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搞好合同履行监督的保证。装备采购项目履行监督活动涉及专业性广,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有相关的专业技能,掌握市场经济活动规律,还应具备法律、商务谈判技巧和产品质量检验等力面的知识。为此,我们要按照装备采购项目管理的需求,科学设置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明确岗位素质要求,加强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同时,注重人才引进吸收,建设一支风险管理的专家队伍,从而保证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推广应用,保证合同的顺利执行以及合同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进一步完善项目履行风险管理制度

法规制度是合同赖以存在和履行的基础。美军《联邦采办条例》和《联邦采办条例国防部补充条例》就详细规定国防合同管理人员在合同履行监督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职责要求、方法手段等。而我军装备领域引入风险管理不久,还处于起步阶段,装备采购项目履行风险管理研究不够,相关法规处于空白。为此,建议制定装备采购项目风险控制单行办法或具体规定,明确装备采购项目风险控制目标、宗旨、机构、职责、任务、流程、风险控制计划机制、风险防范机制、风险评价机制、风险处理机制和风险责任追究机制等内容。

(五)加强对项目承担单位的风险控制

装备采购项目承担单位合同履行情况,是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需下大力度加强对项目承担单位风险控制。一是要加强阶段性审核力度,确保可控性。对于系统复杂的高技术装备或大型复杂装备,项目管理人员要根据具体的风险评估情况,将科研、生产分成若干便于实施控制的阶段,督促项目承担单位科学合理地制定阶段工作落实措施、作业计划。二是督促项目承担单位落实阶段风险分析,制定预案。督促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对合同签订前、签订后、履行中的技术保障、生产能力、管理活动、分承制单位生产能力与进度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估,有效地识别和确定可能影响项目履行的风险因素和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制订消除或降低风险的预案和解决措施,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小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三是积极应对进口原材料的供应和技术风险,预先采取应对措施。在装备研制中建立进口元器件使用审批制度,对进口元器件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美]防务系统管理学院.国防采办风险管理[M].原国防科工委军用标准化中心,译.北京:宇航出版社,1992.

[2] 卢有杰,卢加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王良曦.装甲装备武器装备论证概论[M].北京:出版社,1999.

[4] 吕建伟,陈霖,郭庆华.武器装备研制的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采购;风险控制

作为医院开展医疗工作的基础设施,医疗器械在大型综合医院中对于提高医疗水平创造有利的效益价值,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医疗器械的采购方面,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但当今面对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以及受到体制改革、技术方面的影响医疗器械采购存在相当多的风险。

一、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采购的风险

1.产品本身的夸大宣传

综合性医院进行医疗器械采购的过程往往主要是首先通过广告对产品进行相关的了解,而对于一些新的产品,其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临床实践经验,而这些产品往往被包装成高新技术。医疗企业生产商和经销商为了自己的相关利益在产品的宣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夸张的成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医院的采购行为产生误导作用,事实上很多医疗器械的采购之后被发现其性能根本不如宣传所描述的那么实用,或者其稳定性难以达到既定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医院带来了相应的损失或者是风险。

2.科技革新造成器械过早淘汰的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相关医疗器械研究人员对于高新技术的起医疗器械的研发更新换代,特别之快。如同当今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医疗器械的研发周期也在高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不断的缩短,因而给医疗器械的采购,带来了一定的淘汰风险。主要表现在一些花费巨大的医疗器械产品中,一旦有更新产品的出现,就会导致其购买的产品在发挥本身作用和效益收回上落后于其他采用了新产品的医院。这些都给综合性医院的器械采购带来了不可预知的淘汰性风险。

3.医院医疗体制变革给器械采购带来的风险

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使得社会组织部门的制度和规范都在发生相应的改变,我国医疗体制也随之而变,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对外而言,由于国家医疗体制的变化;对内而言,有可能来自医院自身体制的相应改革。这些都会给医疗器械的采购带来相应的风险值。例如,这些年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包括农村医疗体系保障制度的建立对医院大型器械的收费标准都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导致医疗器械的采购预算发生相应的变动,一旦相关体制发生变化,就可能给医疗器的采购带来相应的损失。

二、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采购风险的预防

1.加强医疗器械采购的计划性

作为综合性医院及医疗器械的采购过程应该做好充分的计划准备,充分发挥医院相关采购部门的职能作用。相关的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对医疗器械的空需,有全面的了解。作为临床的工程人员应该要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结合临床医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对医疗器械采购过程中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

医疗器械采购相关部门要通过有计划地整理产品和厂家。做到在性能和价格上有全面的了解充分了解市场行情而不是盲目听从广告所宣传的效应,及时动态地掌握市场情况,有计划地形成产品的合理采购计划,从而避免产品宣传和技术革新所带来的风险。

2.对医疗器械采购需求进行充分论证

医疗器械的采购并不一定会给医院带来正面的影响,因此,在医疗器械的采购过程中要进行充分论证。第一,最重要的是要对开支预算加强论证,第二,要对相关的器械采购的相关技术进行逐步评审。论证过程可以由采购人员进行意见汇总,统一上报也可以通过集团自由讨论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医院的各个主管部门应该和厂商经销商共同制定相应的售后保障服务,这产品的采购进行充分论证。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和医疗供货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联系,对其加强进一步的了解。通过积极互动,促进双方在合作上的进步,从而为后续的采购行为打上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由双方沟通不畅所导致的风险。

3.加强在医疗设备采购中的竞争性谈判

进行有计划性的医疗器械采购过程中,不仅要对医疗器械产品本身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应该对同行医院所用的产品进行深入的调研通过货比三家的形式对产品在价格性能方面形成综合性评判指标,供货商可以有竞争谈判的筹码。通过医院方面通过层层把关,例如从一线工作人员的调研实际需求到相关的机械采购科室,以及到院长和我或者是最高负责人进行相应的谈判机制,最后通过集体讨论通过的方式,从而避免采购风险以及隐藏的腐败性的可能。

4.采购后的管理

医疗器械采购的风险并不只发生在采购过程,而同时包含在售后管理方面。在医疗器械的时候管理中应该坚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要坚持安装验收制度。医院的相关部门和各科室应该根据合同对设备型号性能以及实际情况进行逐一的考察,并最终共同签字使设备可以正常运营和投入使用。其次,要做好维修方面的管理。设备的可靠性以及相关零部件是否有维修保障或者是服务的紧急程度,能否提供快速支援。还包括相关维修人员是否经验丰富,其水平是否能以当当朝所采购设备的关键性技术。避免由于故障维修导致停机场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最后,要做相应的登记管理制度。医院在各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应该做好资料的存档以便于后续查证记录以及对于更多产品购买的了解和参考。

三、结语

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采购的风险控制需要从前期需求,中间论证,到后期管理,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虑,而且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不断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感知风险是阻碍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购买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发现我国消费者在网上购物过程中感知到的主要风险类型包括: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风险水平的测算结果显示,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到风险最大的是功能风险,其次是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和心理风险。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然而这其中只有25%的网民使用过网上购物的功能,而美国网民的网络购物使用率为66%。这些数据表明:对于网上购物这种新型的购物方式,中国消费者仍存在着购买意愿上的障碍。一般认为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是影响购买意愿的主要障碍。网上购物相较于传统的购物,在交易的过程中会让消费者感知到更高的风险。

感知风险理论是1960年由哈佛大学的Bauer首先提出的,从此开始了感知风险由心理学转向消费者行为学分析的应用。感知风险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消费者对消费行为中各种风险的心理感受,是对消费行为会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的主观预测。

感知风险类型是感知风险研究的基础。到目前为止,许多对感知风险的研究采用的都是Stone在1993年提出的六种风险类型:财务风险、功能风险、时间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此外,Jarvenpaa等首次提出隐私风险,井淼等提出我国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维度应在上述六种风险类型之外再加上服务风险、隐私风险。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关于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类型的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研究是借用传统购物环境下的感知风险类型代替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类型,而未考虑网上购物环境的自身特点,并且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现有研究提及的这些风险类型在消费者实际的网上购买行为中并不会完全体现出来,也就是消费者的风险关注点会有所侧重。因此,有必要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类型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二、感知风险研究量表

本文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采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3.0。

1.量表生成

量表的最初设计参考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度访谈,个人访谈采取的是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面对面个人访谈的结合,访谈的对象包括经常在网上购物也包括不经常或者不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预调查量表,预调查总共进行了40份,并且请被调查者对问卷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疑问。数据分析后,笔者将调查问题集中在消费者关注更多的问题之上,运用SPSS软件剔除影响cronbacha系数大小的不良项目,然后综合考虑访谈内容和因素载荷量,删除某些载荷量小且未被提及的项目,同时根据被访者的要求改善问卷。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共有8个风险测量项目。

感知风险水平的计算方法,采用了Cuningham提出的两因素模型,以不确定性与结果损失的乘积来测算感知风险的大小,这个模型一直是感知风险研究的主流方法。在测量上使用顺序尺度,直接询问受访者对于结果和不确定性的感受,再将二者相乘,得到感知风险值。在测量各种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的重要性”时,量表采用的是里克特五级语义差别量表。

2.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的群体是大学生,据CNNIC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上消费者年龄分布占第1位的是18~24岁的年龄段,为30.3%;职业分布占第1位的是学生,为30%。这一组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所以本次研究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正式调查的问卷共发放了230份,调查的抽样方式采取了方便取样的形式,实际回收了210份,通过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不良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调查问卷190份,问卷回收率为90.5%。样本中男性为48.9%,女性人数占到了51.1%。在网络使用时间上,平均每天使用1小时及以下的占到了32.6%,2小时~4小时的占到了49.5%,5小时以上的占到了17.9%。网上消费者类型划分使用Sandra和Bo的细分标准,结果显示浏览者(从未有过网上购物经验)占到了47.9%,适度购买者(购物时选择网上购物的可能性<50%)占到了42.6%,重度购买者(购物时选择网上购物的可能性>50%)占到了9.5%。

三、调查数据分析

1.效度分析

本文的效度分析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众多的原有变量综合成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其中因子的提取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因子的旋转方式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方式。

在感知风险因子分析前,进行样本充分性检验,KMO测试系数为0.736和样本分布的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384.821,显著性为.00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感知风险的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因子初始共同度的数据,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产生了4个新的变量,根据其构成题项的内涵,分别将其命名为: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感知风险的4个因子累计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5.885%。因此,通过因子分析,本文得到了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4种类型。

2.信度分析

所谓的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一份测验所测的分数的可信度或稳定性。问卷各部分的cronbachα系数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所以量表信度情况较好。

3.相关分析

通过对风险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4个感知风险类型与总体风险都是显著相关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注:(**)代表在<0.01的水平下显著

4.风险水平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样本总体的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平均水平为3.32(满分为5分),并未处于一个过高的水平。表明总体上当今消费者对选择网上购物抱有平常心态,并没有认为网上购物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

而在感知风险的构成中,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的均值,分别为14.2070,11.9860,9.9553和12.5211。这表明四类感知风险的强弱程度有所不同。消费者感知到风险最大的是功能风险,其次是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和心理风险。

(1)消费者对于功能风险的担忧均占到了第一的位置。消费者对网上购物关注的热点转向了产品质量问题。而产品的功能风险是在传统的零售行业中消费者十分关心的话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网上购物有朝着传统购物靠拢的趋势。

(2)时间风险在以往的文献调查中并没有被予以太多的权重,而本文发现,有很多消费者十分关注关于产品的送货时间是否及时,产品的售后服务,退还,维修的时间是否快捷。整体上时间风险的重要性甚至比财务风险还要高一点。分析结果同时也显示,浏览者对时间风险与财务风险的风险感知程度相近,但是对于购买者而言,它却有着比财务风险更大的重要性。

(3)对财务风险关注最多的是浏览者。这部分消费者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抱着很大的怀疑态度。许多消费者经常是到了支付的步骤半途而废。但是很多有过网上购物经历的消费者并不是太担心这方面的危险,认为随着安全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的安全支付工具的出现,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

(4)心理风险相对于其他三种风险程度偏低,但是三种细分消费者感知程度却有很大的区别。浏览者与适度购买者的心理风险程度差距不大(均值分别为10.82,9.63),而重度购买者的心理风险水平却低得多(均值为7.00)。这表明尽管消费者的心理风险会随着网上购物经验的增加而相应的减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决定心理风险高低的因素不是有没有经验,而是网上购买的频率和意愿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以至于消费者能够对各种可能发生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或者对风险的发生具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得出了消费者网上购物关注的4个感知风险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消费者的总体感知风险水平及各风险类型进行了测算,并对浏览者、适度购买者与重度购买者的感知风险差异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准确发现消费者的风险关注点,并制定降低风险策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鉴于本文研究样本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新的样本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证。

参考文献:

[1]JarvenpaaSL,ToddPA.ConsumerreactionstoelectronicshoppingontheWorldWideWeb[J],IntJElectronicCommerce,1996,1(2):59-88

[2]井淼周颖吕巍:互联网购物环境下的消费者感知风险维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40(4):607~610

[3]Vincent-WayneMitchell.Consumerperceivedrisk:conceptualizationsandmodels[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99(33):163~195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时机;退出方式

1.引言

风险投资是一个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特性的资本运作和资本增值过程。风险投资公司以一定的方式从投资者处筹得资金之后,以权益资本方式投向选定的风险企业,并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风险企业成长、实现增值,最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出售所持的股权,回收投资并获得超额收益。一轮风险资本投资退出以后,该资本将投向被选中的下一个风险企业或风险项目,这样循环往复,不断获取风险资本增值。因此,风险投资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所谓风险投资退出,是指风险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风险投资者认为有必要是时候将风险资本从风险企业中退出,因而选择一定的方式(公开上市、出售或回购、清算)通过资本市场将风险资本撤出,以求实现资本增值或者降低损失,为介入下一个项目做准备。高收益是通过风险投资成功的退出而实现的,可行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风险资本家实施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必须对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进行选择。

2.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的选择主要受风险企业的增值情况、预期持有成本和预期持有收益、股票市场的行情以及风险资本退出的期限等因素有关。以下主要对这些影响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2.1 风险企业的增值情况

任何投资都追求资本增值,风险投资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追求超常规的高额资本增值,它是通过风险投资家转让风险企业的股权来实现的。在风险投资正式退出之前,风险投资家必须关注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情况,因为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退出,只有当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足够大时,风险投资家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卖出”价格。风险企业股权增值状况是决定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机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

风险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风险因素,风险资本家不可能对风险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状况有一个确定性的把握。风险资本家将风险资本投人到风险企业后,可以通过向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和对风险企业实施运营监控来促进风险企业的成长,动态地掌握风险企业的股权增值状况,以获取风险企业成长信息,适时调整风险投资项目退出规划。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不是事先就能够准确地确定的,必须依据投资后的风险企业成长状况适时确定,这样才能选择最佳的时期退出。

2.2 预期持有成本和预期持有收益

所谓的预期持有成本是指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期间所发生的直接的成本费用和机会成本之和。预期持有收益是指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期间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

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风险企业投资时,为了降低成本,一般会采用分期投资的方式。风险投资机构应该在每一期投资之前对风险企业的价值以及增值潜力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如果继续对风险企业投资,其预期持有成本大于预期的持有收益的话,就应该考虑选择适当的退出方式退出,以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2.3 股票市场的行情

风险企业的股份转让价格是以风险企业的价值为基础的,但在某种程度上要受股票市场的行情的影响。当股市处于“牛市”时,股票发行一般供不应求,风险投资在使用首次公开上市退出时可以采用溢价方式发行股票,取得相当可观的资本溢价。如果采用企业并购的方式退出,收购公司也会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收购风险企业。相反,当股市处于“熊市”时,新股上市往往无人问津,即使折价发行也很难成功,风险投资获得资本溢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那些愿意并购风险企业的公司也会利用这个“低进”的好机会,压低风险企业股份的价格,以相当便宜的价格收购很好的风险企业。因此,风险投资机构在选择风险资本退出时机时,应尽量选择股票行情较好的时候。 转贴于

2.4 风险资本的退出期限

风险投资与一般投资相比的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不论该轮风险投资成功与否,它都必须如期变现,从而保证风险投资在时序上和空间上的不断循环。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偏好的投资者。作为风险投资基金主流形式的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的存续期通常为10年。在存续期末,所有的现金和证券都必须在有限合伙人(投资者)和普通合伙人(风险投资家)之间分配,风险投资基金清盘。由于存在风险资本退出的时间限制,因此无论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情况如何,风险资本都必须在退出期限之前实现退出。

3.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方式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在确定了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之后,就应该考虑风险投资项目以何种方式退出。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的方式有四种: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风险企业并购、风险企业回购、风险企业清算。

风险企业清算是指风险企业在经营期内的经营状况与预计目标相差较大,财务状况恶化,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同时又无法得到新的融资,风险资本无法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并购或回购从风险企业退出,而对风险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与处分的行为。本文只对风险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企业顺利实现增值的情况下,风险资本应采用何种方式退出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进行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的选择时应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3.1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价格

所谓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价格是指风险投资退出时,风险投资家转让风险企业股份的转让价格。风险投资项目采用不同的退出方式,其退出价格往往不同。

在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的四种方式中,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取得的退出价格往往是最高的,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退出价格往往不高。首次公开发行的退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关资本市场的影响,其退出价格的制定缺乏灵活性,而且极易受外部市场条件的干扰。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退出价格是意愿的买方与卖方达成一致的价值,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定价机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关键在于该企业对于潜在“买家”的吸引力。此外,对于首次公开发行而言,风险企业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也会直接影响风险投资的退出价格。所以,风险投资以IPO方式退出时面临很大的退出价格风险,而以并购和回购方式退出时面临的退出价格风险就小得多。因为企业并购和回购的价格一经确定后,虽然不太可能“冲高”,但也不至于“跳水”。企业并购定价机制更具灵活性的结论是有普遍意义的。

3.2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成本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成本是指风险投资实施退出战略时产生的费用。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的费用非常昂贵。有资料表明,一般地讲,当发行规模超过2500万美元时,发行成本约为发行市值的15%;而当发行规模低于1000万美元时,发行成本将大大超过15%的水平。美国NASDAQ的筹资费用占筹资金额的13%-18%,最低不少于30万-50万美元,其中,承销费通常占5%-10%。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费用则相对较低。

3.3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所需交易时间

风险投资采用首次公开发行退出时,从风险企业准备上市到正式上市之间通常至少需要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而采用并购方式或者回购方式退出时,由于很多并购和回购都是双方私下通过谈判达成的,交易所需时间一般较短,所涉及的部门和手续也相对要少。因此采用并购方式或回购方式退出相对于首次公开上市方式退出来说,操作简单,可以实现一次性全部撤出而没有后顾之优,并且适合各种规模类型的公司。对于处于萌芽阶段规模弱小、风险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采用并购方式或回购方式退出可能是唯一可行的退出渠道。

3.4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市场容量

所谓退出市场容量是指风险投资退出时,资本市场或产权交易市场对风险投资家拟发行或转让的风险企业股份的吸纳能力。资本市场往往对采用首次公开发行的退出方式有一定的数量限制。事实上,不仅仅是对风险投资支持的首次公开发行有限制,任何资本市场对普通的首次公开发行也有限制,因为一个企业能在资本市场上向公众融资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因资本市场的定位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只有当这些企业达到规定的标准之后方可上市。例如当前的中国,不存在二板市场,主板市场则限制多,主板市场相对于大多数的风险企业来说门槛太高。如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不少于3000万元,股票发行后的公司股本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企业有三年以上的营业业绩且连续盈利等等。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是一种非公开的产权转让,它既可以在上市公司间进行,也可以在非上市公司间进行,或者在上市与非上市公司间进行,因此,从理论上讲,产权交易市场对采用企业并购的退出方式没有任何数量限制。 转贴于

3.5 对风险企业的独立性和风险企业家控制权的影响

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不但使风险企业家获得巨额的财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首次公开发行可以使风险企业家在较大程度上保留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若风险投资采用这种方式退出对风险企业家是一种有效激励,激励他们在企业上市前更好地为该企业创造价值。与之相对,如果风险投资采用企业并购的方式退出则很有可能使风险企业家彻底丧失对该企业的控制权,容易遭到风险企业家和风险企业管理层的反对,也不利于他们在风险投资退出前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相对于首次公开发行和企业并购这两种退出方式而言,采用风险企业回购方式退出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风险企业的独立性以及风险企业家的控制权,避免由于风险资本退出而给风险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风险企业家很大的激励,使其将自身的利益同风险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更多地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企业的发展前景着想。

4.结论

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是通过风险投资成功地退出而实现的,可行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只有风险投资顺利成功的退出才能够使风险投资这一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获取风险资本增值。风险投资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退出时机以及适合风险企业的最优的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以实现风险资本的成功退出,获得高额的风险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刘辉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J].经济师,2004(1):76-77.

曹玲,周莉.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

18(6):56-60.

练娜,夏恩君.管理层收购:一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5(5):68-70.

桂雁军.购并—当前我国风险投资最佳退出机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19(6):16-18.

采购风险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时机;退出方式

1.引言

风险投资是一个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特性的资本运作和资本增值过程。风险投资公司以一定的方式从投资者处筹得资金之后,以权益资本方式投向选定的风险企业,并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风险企业成长、实现增值,最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出售所持的股权,回收投资并获得超额收益。一轮风险资本投资退出以后,该资本将投向被选中的下一个风险企业或风险项目,这样循环往复,不断获取风险资本增值。因此,风险投资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所谓风险投资退出,是指风险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风险投资者认为有必要是时候将风险资本从风险企业中退出,因而选择一定的方式(公开上市、出售或回购、清算)通过资本市场将风险资本撤出,以求实现资本增值或者降低损失,为介入下一个项目做准备。高收益是通过风险投资成功的退出而实现的,可行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风险资本家实施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必须对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进行选择。

2.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的选择主要受风险企业的增值情况、预期持有成本和预期持有收益、股票市场的行情以及风险资本退出的期限等因素有关。以下主要对这些影响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2.1 风险企业的增值情况

任何投资都追求资本增值,风险投资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追求超常规的高额资本增值,它是通过风险投资家转让风险企业的股权来实现的。在风险投资正式退出之前,风险投资家必须关注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情况,因为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退出,只有当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足够大时,风险投资家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卖出”价格。风险企业股权增值状况是决定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机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

风险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风险因素,风险资本家不可能对风险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状况有一个确定性的把握。风险资本家将风险资本投人到风险企业后,可以通过向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和对风险企业实施运营监控来促进风险企业的成长,动态地掌握风险企业的股权增值状况,以获取风险企业成长信息,适时调整风险投资项目退出规划。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不是事先就能够准确地确定的,必须依据投资后的风险企业成长状况适时确定,这样才能选择最佳的时期退出。

2.2 预期持有成本和预期持有收益

所谓的预期持有成本是指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期间所发生的直接的成本费用和机会成本之和。预期持有收益是指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期间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

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风险企业投资时,为了降低成本,一般会采用分期投资的方式。风险投资机构应该在每一期投资之前对风险企业的价值以及增值潜力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如果继续对风险企业投资,其预期持有成本大于预期的持有收益的话,就应该考虑选择适当的退出方式退出,以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2.3 股票市场的行情

风险企业的股份转让价格是以风险企业的价值为基础的,但在某种程度上要受股票市场的行情的影响。当股市处于“牛市”时,股票发行一般供不应求,风险投资在使用首次公开上市退出时可以采用溢价方式发行股票,取得相当可观的资本溢价。如果采用企业并购的方式退出,收购公司也会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收购风险企业。相反,当股市处于“熊市”时,新股上市往往无人问津,即使折价发行也很难成功,风险投资获得资本溢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那些愿意并购风险企业的公司也会利用这个“低进”的好机会,压低风险企业股份的价格,以相当便宜的价格收购很好的风险企业。因此,风险投资机构在选择风险资本退出时机时,应尽量选择股票行情较好的时候。

2.4 风险资本的退出期限

风险投资与一般投资相比的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不论该轮风险投资成功与否,它都必须如期变现,从而保证风险投资在时序上和空间上的不断循环。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偏好的投资者。作为风险投资基金主流形式的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的存续期通常为10年。在存续期末,所有的现金和证券都必须在有限合伙人(投资者)和普通合伙人(风险投资家)之间分配,风险投资基金清盘。由于存在风险资本退出的时间限制,因此无论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情况如何,风险资本都必须在退出期限之前实现退出。

3.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方式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在确定了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时机之后,就应该考虑风险投资项目以何种方式退出。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的方式有四种: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风险企业并购、风险企业回购、风险企业清算。

风险企业清算是指风险企业在经营期内的经营状况与预计目标相差较大,财务状况恶化,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同时又无法得到新的融资,风险资本无法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并购或回购从风险企业退出,而对风险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与处分的行为。本文只对风险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企业顺利实现增值的情况下,风险资本应采用何种方式退出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进行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的选择时应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3.1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价格

所谓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价格是指风险投资退出时,风险投资家转让风险企业股份的转让价格。风险投资项目采用不同的退出方式,其退出价格往往不同。

在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的四种方式中,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取得的退出价格往往是最高的,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退出价格往往不高。首次公开发行的退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关资本市场的影响,其退出价格的制定缺乏灵活性,而且极易受外部市场条件的干扰。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退出价格是意愿的买方与卖方达成一致的价值,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定价机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关键在于该企业对于潜在“买家”的吸引力。此外,对于首次公开发行而言,风险企业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也会直接影响风险投资的退出价格。所以,风险投资以ipo方式退出时面临很大的退出价格风险,而以并购和回购方式退出时面临的退出价格风险就小得多。因为企业并购和回购的价格一经确定后,虽然不太可能“冲高”,但也不至于“跳水”。企业并购定价机制更具灵活性的结论是有普遍意义的。

3.2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成本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成本是指风险投资实施退出战略时产生的费用。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的费用非常昂贵。有资料表明,一般地讲,当发行规模超过2500万美元时,发行成本约为发行市值的15%;而当发行规模低于1000万美元时,发行成本将大大超过15%的水平。美国nasdaq的筹资费用占筹资金额的13%-18%,最低不少于30万-50万美元,其中,承销费通常占5%-10%。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的费用则相对较低。

3.3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所需交易时间

风险投资采用首次公开发行退出时,从风险企业准备上市到正式上市之间通常至少需要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而采用并购方式或者回购方式退出时,由于很多并购和回购都是双方私下通过谈判达成的,交易所需时间一般较短,所涉及的部门和手续也相对要少。因此采用并购方式或回购方式退出相对于首次公开上市方式退出来说,操作简单,可以实现一次性全部撤出而没有后顾之优,并且适合各种规模类型的公司。对于处于萌芽阶段规模弱小、风险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采用并购方式或回购方式退出可能是唯一可行的退出渠道。

3.4 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市场容量

所谓退出市场容量是指风险投资退出时,资本市场或产权交易市场对风险投资家拟发行或转让的风险企业股份的吸纳能力。资本市场往往对采用首次公开发行的退出方式有一定的数量限制。事实上,不仅仅是对风险投资支持的首次公开发行有限制,任何资本市场对普通的首次公开发行也有限制,因为一个企业能在资本市场上向公众融资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因资本市场的定位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只有当这些企业达到规定的标准之后方可上市。例如当前的中国,不存在二板市场,主板市场则限制多,主板市场相对于大多数的风险企业来说门槛太高。如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不少于3000万元,股票发行后的公司股本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企业有三年以上的营业业绩且连续盈利等等。而风险企业并购和回购是一种非公开的产权转让,它既可以在上市公司间进行,也可以在非上市公司间进行,或者在上市与非上市公司间进行,因此,从理论上讲,产权交易市场对采用企业并购的退出方式没有任何数量限制。

3.5 对风险企业的独立性和风险企业家控制权的影响

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不但使风险企业家获得巨额的财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首次公开发行可以使风险企业家在较大程度上保留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若风险投资采用这种方式退出对风险企业家是一种有效激励,激励他们在企业上市前更好地为该企业创造价值。与之相对,如果风险投资采用企业并购的方式退出则很有可能使风险企业家彻底丧失对该企业的控制权,容易遭到风险企业家和风险企业管理层的反对,也不利于他们在风险投资退出前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相对于首次公开发行和企业并购这两种退出方式而言,采用风险企业回购方式退出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风险企业的独立性以及风险企业家的控制权,避免由于风险资本退出而给风险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风险企业家很大的激励,使其将自身的利益同风险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更多地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企业的发展前景着想。

4.结论

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是通过风险投资成功地退出而实现的,可行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只有风险投资顺利成功的退出才能够使风险投资这一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获取风险资本增值。风险投资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退出时机以及适合风险企业的最优的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以实现风险资本的成功退出,获得高额的风险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刘辉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j].经济师,2004(1):76-77.

曹玲,周莉.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

18(6):56-60.

练娜,夏恩君.管理层收购:一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5(5):68-70.

桂雁军.购并—当前我国风险投资最佳退出机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19(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