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旅行社经营论文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一)重理论轻实践

这是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用大部分的时间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只有理论部分,没有实践实训部分。这样导致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安排缺乏相应的实践实训教学内容,只有课堂的理论教学部分。第二,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大多还是传统的纯理论介绍。比如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戴斌等人主编的《旅行社管理》(第三版)为例,这本教材是大多数老师首选的教材,其内容侧重管理理论,有关计调和接待的具体业务基本上没有涉及。第三,任课教师缺乏旅行社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虽然可以邀请旅行社的相关人员来讲课,但这只能是临时之举,不能保证长期的延续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教学主要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教学方法。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采用了案例讨论的方式,但是学生缺乏课前的准备,效果并不是很好。还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到旅行社参观了解,但基本上也是走马观花,收获不大。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语言表达、组织、合作、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

(三)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要想取得较好的课程改革效果,需要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行。从老师方面来看,如果教学任务重,还要上其他的课程,这样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改革的。再加上老师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职称评定看重的是科研而不是教学,只要学生不向领导反映情况,教学改不改革无所谓。从学生方面来看,有些学生抱着只要能拿到学分就行的心理,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再加上学生所学的课程较多,还要忙于考级、考证和参加各种学校的活动,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

(四)学校的支持还不够

课程改革仅靠老师和学生还不行,必须还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才行。有的学校虽然设有旅行社模拟实验室,配有相关的旅行社模拟软件。但是,模拟实验室面积较小,设施少,资料缺,无法满足多班级多人数的需要。另外所用的软件是教学版,缺乏真实的数据输入,学生只能了解业务的大概流程,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有校企合作的旅行社,但由于规模偏小,能够接受的人数有限,主要实习内容是带团业务,学生无法亲身接触旅行社其他的具体业务,这样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包括的内容较多,常见的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除了这些还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面就这些主要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

大多普通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把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以乐山师范学院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为例,其旅游管理专业具体选修方向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导游、旅游营销与策划和会展与商务旅游。无论哪个方向,都应该掌握旅行社经营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是,该方案把旅行社经营管理定位为理论性课程,3学分,每周3学时,总共48学时。这种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脱离了行业发展需求,必须要进行修改。基于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旅行社的组织设计、营销管理、接待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战略管理等基本知识;掌握旅行社设立与申报、旅游线路的设计、旅行社的发团和接团、旅行社门市接待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旅游管理的基本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能够胜任旅行社工作,成为高素质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该课程需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概论等课程后开设,最好把时间确定在第三或第四学期,每周3学时,总共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实训16学时。

(二)教学内容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按照传统的教材来讲,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应该打破按照章节来设计的传统授课模式,而是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教师讲授为基础,学生学做为主体,围绕旅行社业务转化的项目任务而展开。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业务和管理三大模块。基础部分包括认识旅行社和旅行社的设立,业务部分包括旅行社产品的开发、旅行社产品的营销、旅行社的计调业务和旅行社的接待业务,管理部分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战略管理。需要说明的是,旅行社的计调和接待业务,应该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实训,加深对旅行社的认识,为以后的旅行社方向或导游方向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果学生先修了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等课程,老师在讲授相关章节的时候,就应该减少基础理论的导入时间,采取案例讨论法直接切入正题。

(三)教学模式

现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开放式、研究型”、PBGS、CDIO、实践、多元化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各有其特点,有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要求比较高;有的要求组建团队,完成相关任务;有的要求学校、旅行社、老师和学生多方紧密配合,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鉴于此,笔者倾向于PBGS的教学模式,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协作为方式来进行教学安排与课程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组织、协调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实训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引入竞赛的机制,事先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老师和同学共同来担任评委,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较多,主要包括项目、参与式、作业、案例、情景模拟、模块式等教学等。在这些教学方法中,笔者倾向于项目教学法,即师生为完成某个任务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旅行社产品的开发这部分内容为例,首先老师讲解有关旅游线路设计的有关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并提出相关的要求。学生设计好调查问卷,进行市场调查,收集目标市场的信息。学生还要深入到旅行社搜集相关的旅游线路,到旅游目的地搜集好有关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信息。接着确定旅游线路的主题和名称,制定相应的旅游行程,安排好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参照旅行社旅游线路的样式,设计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最后,学生把文档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结束后由老师分析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旅游线路。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效果。可以参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来对该课程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确定一个课程负责人,该负责人是主讲老师,除了具备相应的职称学历与专业背景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旅行社行业从业的经历,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接着要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其人员选择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在年龄和职称上要注意衔接,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要形成互补,这样才能实现分工协作,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最后,这个教学团队定期组织课程改革讨论,相互听课,外出学习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外,还应该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撰写教学改革论文,编写理论或实训教材。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还可以考虑聘请旅行社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加入教学团队,承担部分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需要这个系统内各个要素的分工协作、紧密配合才行,所以,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学改革的倡导者。首先,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可以考虑建立符合教学需要的旅行社实训室,邀请校外旅行社的人员来进行专业指导,配备相关的营业设施,做到和实际的旅行社相差无几。长期保持和校外的旅行社合作,保证资料的及时更新。另外,学校对教学改革效果好的老师进行奖励,激励老师重视教学改革。其次,学校应该制定规章制度来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鼓励老师进行教学改革,赋予老师更多的自。比如教学地点的安排,课堂教学的形式,课程考核的方式等方面完全由老师自己来确定。另外,在职称晋升制度方面,对课程改革积极、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应该给与适当的照顾和倾斜,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教学。

(二)老师方面

老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首先,老师要转变观念。高校老师不能只是注重科研不重视教学,应该是教学和科研并重,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老师的作用应该由过去的单纯讲授转变为现在的以指导为主,讲授为辅,老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其次,应该长期到旅行社挂职或兼职,提高实践能力,充分了解旅行社的具体操作实务,为学生亲身示范,把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双师型的老师。

(三)学生方面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就是《旅行社经营管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研究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问题。但是学生通常所用的教材理论性太强,对于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最有效也最吸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非常有效。案例教学大都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并从中获取经验或教训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案例教学具有启发性。案例教学有开发人们智能的功效,它以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件为教材,让学生作为当事人对此进行处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判断,从而找到自己认为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甚至还能够获取意想不到的启迪。第二,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学习理论与获取经验的桥梁。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就业有理论,同时还有经验。实际上每一个案例讨论就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一次“见习”,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弥补课堂理论教学脱离实践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第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在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中轻松的掌握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这有益于他们以后再各自工作岗位上运用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在旅行社经营管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属设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线路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分别是:市场原则、经济原则、安全第一原则、旅游点结构合理、布局得当原则、交通安排合理的原则、服务设施确有保障的原则、内容丰富多彩的原则等。学生在理解这些重、难点时普遍感到过于理论化,利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重难点问题。此外,案例教学法还能改变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还能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

二、课程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法开展手段单一。这就导致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困难。其次,缺乏足够的、高品质教学案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且质量较高的教学案例供课堂教学使用,所使用的部分案例甚至都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能很好的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案例更新速度比较缓慢,甚至多年不变,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甚至只能获取几年前的知识。最后,开展案例教学在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实际操作经验以及课堂掌控能力要强较高。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就像“大杂家”,需要了解和掌握天文地理和古今中外知识。旅途管理专业教师为了培养出这种旅游人才不仅自身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甚至对教学案例有深刻独到的体会。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巧妙的把系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正处于刚起步阶段,旅游教育专业教师大多是地理、历史、经济等文科类专业毕业,虽然去国外旅游院校进修过,但是大多数教师对我国旅行社的现状并不是很了解。此外,旅行社业设计知识非常广,变化发展也非常快,可以说,不仅是院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可以使旅行社的课堂。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可能会不够生动、形象。

三、课堂案例教学法的改善措施

1.丰富案例教学实施手段。案例教学并不仅仅是老师讲案例,学生讨论分析案例这种单一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西安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到旅游投诉管理这章时,一方面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去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现场协助并处理投诉,另一方面还可让学生在相关社区摆台,开展义务旅游咨询活动。与此同时,还能聘请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行社经理人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给学生们讲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相关技能。

2.建立课程案例库。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高质量的典型是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典型案例,轻松地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甚至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因此,所采用的教学案例需要具有目的性、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生活,也可以引进现成的优秀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案例,还可由教师自身根据个人实践经验进行编写。所以,建设案例库在旅游院校教材建设、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就是《旅行社经营管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研究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问题。但是学生通常所用的教材理论性太强,对于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最有效也最吸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非常有效。案例教学大都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并从中获取经验或教训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案例教学具有启发性。案例教学有开发人们智能的功效,它以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件为教材,让学生作为当事人对此进行处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判断,从而找到自己认为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甚至还能够获取意想不到的启迪。第二,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学习理论与获取经验的桥梁。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就业有理论,同时还有经验。实际上每一个案例讨论就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一次“见习”,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弥补课堂理论教学脱离实践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第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在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中轻松的掌握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这有益于他们以后再各自工作岗位上运用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在旅行社经营管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属设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线路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分别是:市场原则、经济原则、安全第一原则、旅游点结构合理、布局得当原则、交通安排合理的原则、服务设施确有保障的原则、内容丰富多彩的原则等。学生在理解这些重、难点时普遍感到过于理论化,利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重难点问题。此外,案例教学法还能改变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还能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

二、课程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法开展手段单一。这就导致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困难。其次,缺乏足够的、高品质教学案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且质量较高的教学案例供课堂教学使用,所使用的部分案例甚至都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能很好的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案例更新速度比较缓慢,甚至多年不变,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甚至只能获取几年前的知识。最后,开展案例教学在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实际操作经验以及课堂掌控能力要强较高。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就像“大杂家”,需要了解和掌握天文地理和古今中外知识。旅途管理专业教师为了培养出这种旅游人才不仅自身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甚至对教学案例有深刻独到的体会。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巧妙的把系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正处于刚起步阶段,旅游教育专业教师大多是地理、历史、经济等文科类专业毕业,虽然去国外旅游院校进修过,但是大多数教师对我国旅行社的现状并不是很了解。此外,旅行社业设计知识非常广,变化发展也非常快,可以说,不仅是院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可以使旅行社的课堂。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可能会不够生动、形象。

三、课堂案例教学法的改善措施

1.丰富案例教学实施手段。

案例教学并不仅仅是老师讲案例,学生讨论分析案例这种单一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西安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到旅游投诉管理这章时,一方面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去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现场协助并处理投诉,另一方面还可让学生在相关社区摆台,开展义务旅游咨询活动。与此同时,还能聘请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行社经理人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给学生们讲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相关技能。

2.建立课程案例库。

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高质量的典型是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典型案例,轻松地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甚至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因此,所采用的教学案例需要具有目的性、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生活,也可以引进现成的优秀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案例,还可由教师自身根据个人实践经验进行编写。所以,建设案例库在旅游院校教材建设、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自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行社也从发展初期的寡占行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垄断竞争行业,行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然而,正如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所注意的那样,与我国旅行社市场结构变迁过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渐入困境,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最终达成和我国政府对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态度,决定了我国旅行社业终将直接面对由外国旅行社的进入而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特征和现行经营体系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以使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未雨绸缪,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一、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1]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5.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4.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未来的运转结果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自然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它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2],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它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1)大型旅行社集团化。在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中,大型旅行社所要解决的重心问题是规模经济问题。根据这一构思,我们应使目前约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它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真正发挥其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这些有限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在我们讨论建立的目标体系中,大型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之后,其基本业务包括3方面,即产品(特别是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标准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而销售业务(这里限指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中小旅行社。这些举足轻重的旅行社集团把全部资源集中于三块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势必会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总体接待质量,同时还会因为避免了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模竞争而减少资源耗费。(2)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大型旅行社在整个市场内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不排除一小部分小型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比较劣势,实现专业化经营,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求。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与旅行社集团凭借自己实力通过经营标准化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指导思想不同,中型旅行社应针对某些细分市场,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在我们的目标体系中,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这类旅行社因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经济、因而也难以直接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而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联合。联合以前,各单体连锁社可能规模不大,但连锁经营是把这些中小规模旅行社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行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当然,由于受单体旅行社规模的限制,连锁社所经营的产品类型不可能太多,而只能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3)小型旅行社通过实现网络化。与大型旅行社实现集团化、中型旅行社实现专业化和连锁经营相适应,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对众多小旅行社的调整是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成为旅行社业面向旅游者的窗口。旅行社的网络化实际上是由旅游需求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在我国也将日益普及,其结果是旅游需求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产生,为了便于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旅行社营业的场所必须广泛设立于消费者便于购买的所有地方,即所谓的网络化布局。我国旅行社的网络化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制联合起来,即通过制来实现网络化(这里的网络化还包括旅行社之间的业务联系这层含义)。制的实现要求将绝大多数的小旅行社改制为社,社不从事产品开发,也基本不拥有其它接待设施,其业务是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销售,因为网络化的意义实际上等同于旅行社把销售触角伸向产生旅游需求的每个角落。前述高度集中的集团化经营方式无疑会满足这一要求,因为旅行社集团如果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广泛布点无疑会大幅度提高其经营成本,而且会加大控制难度和经营风险。现有众多小旅行社如果能够实现向社的转变,就可以避免原先“小而全”的建制和业务上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位的矛盾,使其彻底摆脱举步艰难的局面。与此同时,社销售旅行社集团和专业社的产品还可以让那些被的旅行社集中资源,专心致力于产品的开发、促销和旅游接待业务,进而达到通过这种专业化分工和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旅行社业规模经营的目标。社可以只销售某一旅行社集团的产品,但更常规的做法是社根据自身和市场情况选择销售多个旅行社集团和专业旅行社的多种产品,这实际是一种超级市场式的销售方式,它便于旅游者的充分选择和购买。这样,除了在佣金和销售提成的制度下社本身具有较高的销售动力之外,还可以有效促进被社之间的竞争。综上所述,我国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存在许多难解的问题,众多的旅行社在这种经营体系下呈经营维持状态,已挣扎了多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旅行社将面临更为成熟的竞争者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旅行社的经营体系向着更有利于竞争和发展的模式调整已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我国现行旅行社业的基本特点,即大、中、小旅行社并存,大型旅行社数量少而规模和市场份额大,中小旅行社数量多、比重大而又有着合理的地理分布,为旅行社经营体系朝着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的目标模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注释:[1]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分类办法进行了调整。目前,国家旅游局正根据新的分类办法对现有旅行社进行类别调整,尚没有公布相应的统计资料。因此,文中与旅行社类别有关的分析只能暂时基于类别调整前的统计资料。――作者[2]目前国旅总社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海底婚礼旅游”属个别现象,不具代表性,而且这种做法的公平性尚值得商榷.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最终达成和我国政府对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态度,决定了我国旅行社业终将直接面对由外国旅行社的进入而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特征和现行经营体系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以使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未雨绸缪,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

一、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

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5.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4.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未来的运转结果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自然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它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它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

(1)大型旅行社集团化。在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中,大型旅行社所要解决的重心问题是规模经济问题。根据这一构思,我们应使目前约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它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真正发挥其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这些有限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在我们讨论建立的目标体系中,大型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之后,其基本业务包括3方面,即产品(特别是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标准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而销售业务(这里限指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中小旅行社。这些举足轻重的旅行社集团把全部资源集中于三块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势必会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总体接待质量,同时还会因为避免了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模竞争而减少资源耗费。

(2)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大型旅行社在整个市场内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不排除一小部分小型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比较劣势,实现专业化经营,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求。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与旅行社集团凭借自己实力通过经营标准化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指导思想不同,中型旅行社应针对某些细分市场,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在我们的目标体系中,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这类旅行社因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经济、因而也难以直接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而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联合。联合以前,各单体连锁社可能规模不大,但连锁经营是把这些中小规模旅行社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行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当然,由于受单体旅行社规模的限制,连锁社所经营的产品类型不可能太多,而只能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国家休假制度调整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深刻,对旅行社经营的影响巨大。休假制度的调整减少了旅游高峰的压力,长线路产品受到重创,短线路产品火爆,民俗线路升温,旅游者的旅行方式改变影响了旅行社的经营。旅游社应针对休假制度调整带来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方案,创新产品,深挖市场,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休假制度调整;旅行社;影响;措施 Abstract:The impacts of the new leave policy on tourism were great. The adjustment of leave system lessened the pressure of traveling peak; made the long line project get heavy losses, whereas made the short line project turn to be hot; furthered the folk custom line to become popular. Tourist′s traveling fashion affected travel agency′s revenue. Therefore, travel agency should adjust their own management plan, innovate products, and search market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the adjustment of eave system; travel agency;impacts;countermeasures 自1999年国庆节开始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全国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同样不可低估:景点的超负荷接待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损害旅游资源,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景区内游客过多导致旅游质量下降,挫伤了国民对旅游持续消费的积极性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缓解原来黄金周的旅游压力,弘扬传统文化,国家对职工的休假制度作出了全面改革。同时,新的《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开始公布,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允许职工带薪休假[1]。则一年假期中少了一个“五一”黄金周,但将增加元旦、清明、端午、中秋四个“小黄金周”。作为黄金周经济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的旅游业将因为休假制度的调整受到影响,而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直接反映出这一影响。休假制度的调整方案是否合理,可以从旅行社的数据上得到一些反馈信息,因此,在休假制度调整以后,研究其对旅行社的影响是十分必要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制度调整对旅行社影响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讨论旅行社经营技术[2]及其发展的环境[3]等较多,而关于制度或政策对旅行社的影响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关于制度对旅游的影响研究。研究比较集中于旅游发展的公共政策或公共干预[4-5]以及外在制度变迁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等领域[6-8]。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这些领域也有涉及,其中更关注的是休假制度对旅游的影响,包括1999年10月实行第一个“黄金周”休假制度后暴露出一定的问题[9-10]、黄金周制度实施前后旅游需求变化分析[11]、对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决策影响[12]等。研究方法上,张朝枝、保继刚运用月际变动指数和季节性强度指数分析比较武陵源遗产地客流变化规律[13],郭晓东从地理空间性分析了休假调整对国内旅游流时空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对旅游开发、管理的影响。 涉及到旅行社方面,由于中国旅行社行业经历了从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7篇

自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行社也从发展初期的寡占行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垄断竞争行业,行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然而,正如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所注意的那样,与我国旅行社市场结构变迁过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渐入困境,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最终达成和我国政府对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态度,决定了我国旅行社业终将夸直接面对由外国旅行社的进入而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特征和现行经营体系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以使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未雨绸缪,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 一、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 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5.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4.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Franchising is regarded as a domain business model in 21st century, and has widely existed in all fields of tourism. The paper has precisely summarized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bout the franchising in hotels, travel agencies and scenic spots in China and abroad. It is a shortcut for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the franchising in tourism.

关键词: 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特许经营

Key words: hotels;travel agencies;scenic spots;franchising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38-03

1 旅游酒店特许经营理论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进展 关于特许经营旅游酒店战略的研究是国外关于旅游酒店特许经营理论研究的重点。马默德(Mahmood A.Khan,2005)以美国饭店的特许经营为例,探讨了服务的国际化问题。他指出,特许经营饭店在进行国际化特许经营业务时,必须要综合一些战略因素,它们是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基础设置等。也有学者从受许酒店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特许酒店的企业战略及其决定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作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研究发现,特许酒店的外部环境,如政府政策、技术、价格战等,与特许经营的企业战略负相关;特许酒店的企业战略,如进攻性的扩张、革新性的特许体系发展、为迎合当地需要的服务修订等,与这些战略措施的功能结构正相关;特许酒店的企业战略的基本价值是预测酒店的财务绩效(Hoon-Ku Sul & Mahmood A. Khan,2006)。

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对旅游酒店特许经营的动因展开了研究,威诺(Vera L. Hoover,2003)等人的研究认为,大型饭店企业考虑特许经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要实现门店管理成本最小化,二是因为资本缺乏。还有学者以美国的连锁经营酒店为例,探讨了在连锁酒店中,哪些是连锁酒店集团确定旗下特许经营酒店所占比例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作者列出了规模、与管理成本相关的增长率、品牌资产和风险分担四个影响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结论:集团规模越大特许经营比例越大;集团增长速度越快特许经营比例越大;集团的品牌资产越大特许经营比例越大;集团的风险水平越低特许经营的比例越大。

此外,也有很多研究成果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旅游酒店特许经营的经营绩效上。诺瑞理(Nerilee Hing,1996)就受许酒店(Restaurant Franchisee)在特许经营中的获益和限制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有75%以上的受访者对特许酒店所提供的成功经营模式、知名的品牌、产品的变化和区域的划分“满意”或“很满意”;但是,他们对于特许酒店在维护整个特许经营体系的声誉免受经营不善的受许酒店的伤害方面“不太满意”,有一些人对他们的保护行为不满意,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怀疑他们的行为的有效性。Karin Weber(2001)探讨了各类协会的年会规划人员为什么钟情于连锁酒店的问题。他以澳大利亚的连锁酒店为例,发现协会的规划人员喜欢到连锁酒店召开年会,而不愿意去没有加入连锁酒店的单体酒店,这可能是主要因为连锁酒店具有始终保持一致的服务标准和训练的比较好的酒店员工。满意、信任和承诺是导致年会规划人员钟情于连锁酒店的关键因素。

1.2 国内研究进展 对我国旅游酒店特许经营发展现状的研究。鲁敏(2002)认为,我国酒店连锁存在着资本障碍、经济体制障碍、观念障碍、饭店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稀缺等障碍因素,未来的饭店连锁发展模式主要有独立饭店联合体、特许经营连锁等。吕建中、王瑾玮(2005)分析了我国酒店业特许经营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认为我国酒店业的特许经营的现状是以国际品牌为主,国内品牌为辅,经济型品牌开路,中高档跟进;存在的问题是业主缺少选择余地,预定系统不够强大,业主收益难以保证和文化背景差异影响扩张等。梁宇、夏宏胜(2006)指出,我国的经济型饭店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品牌意识淡漠、市场定位不准等问题,应该由实力强、声誉好的酒店通过特许经营、并购等方式来组建酒店集团,进行品牌建设。

对旅游酒店特许经营模式的研究。张路、张胜男(2012)着力研究了特许经营模式在经济型酒店领域中的运用,通过选取在经济型酒店中具有领先地位并且已经初步进行了特许经营模式探索的“如家”酒店作为研究案例,以及借助一定资料和数据对理论进行论证,结合我国现状最终获得我国经济型酒店在未来经营模式中采用特许经营模式的方法和依据,我国应鼓励在经济型酒店中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加强对特许人的管理和特许经营法制建设,以及对特许经营人才的培养。

对旅游酒店特许经营发展战略的分析。洪颖(2004)指出,特许经营是旅游饭店在进行跨国经营时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战略选择。也有学者指出,通过签订协议组建战略联盟,是我国经济型酒店集团化的有效形式。吕建中、王瑾玮(2005)认为针对我国旅游酒店特许经营所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主要有创建中国特色的特许品牌,开发和升级网络系统,严格控制质量和特许的重点放在经济型市场等。程旭东(2004)提出,要通过创建中国特色酒店品牌、建立预定销售系统、注重人力资本开发和加强对酒店特许市场的法制管理等措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特许酒店经营模式。李金美、高鸿(2006)则通过分析特许经营在国际著名酒店集团的使用情况从而得到启示,认为我国饭店集团也应该采用特许经营模式,以改变单一的扩张模式,并建议采用健全相关法规、实施品牌战略、建立特许经营服务管理机构、完善特许经营契约等措施来保障特许经营的顺利、健康实施。邹统钎(2003)经过研究发现,特许经营是世界各国经济型酒店普遍采用的扩张方式。贺小荣、罗文斌(2012)通过对特许经营与管理合同进行比较发现,国家风险、教育水平和经营规模对旅游酒店在进行国际扩张时选择特许经营具有正向影响。

2 旅行社特许经营理论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旅行社特许经营的研究十分少见。通过对《旅游业研究年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杂志》(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旅游业管理》(Tourism management)等几种主要的国际权威的旅游专业刊物的数据库检索和 Google 搜索发现,国外对于旅行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行社的规模经济效益方面的分析和对大型旅行社市场份额的比较分析上。布隆松和摩根(Bronson and Morgan,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从事特许经营的旅行社比单体的普通旅行社的效率更高,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在国外的研究中,专门的针对旅行社的特许经营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因为国外的旅行社行业分工体系已经成形,即已经由市场内生而成较为成熟的垂直分工体系,因此对影响旅行社分工体系形成的分销模式研究不多(部分学者认为特许经营也算是分销模式的一种)。从实践上看,特许经营在国外一直是旅游批发经营商控制销售渠道的一种手段,实行特许经营的旅游批发商承诺只通过有特许经营权的旅游零售商出售旅游产品,拥有特许经营权的旅游零售商可以分享旅游批发商的市场营销资源,并利用批发商品牌在市场上立足。这种方式在德国旅行社业使用较为广泛,并逐渐在美国、英国等地得到推广。虽然国外旅行社对特许经营模式的应用较为广泛,但仍然不够成熟,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特许社与受许社在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尚未找到双方利润的真正平衡点;部分特许社特许经营系统不健全,转让使用价值低或对受许社的控制力差;特许经营总部与加盟社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导致信息不对称,造成损失;缺乏处理特许社与受许社之间纠纷的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等。

2.2 国内研究进展 在我国目前的旅行社特许经营的研究成果当中,关于特许经营是否适合于旅行社、是否适合于我国的旅行社的研究是我国旅游理论界研究的重点。潘永涛(2006)认为,特许经营模式既有利于我国大型旅行社在网络建设上的快速布点,又可带动中小旅行社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旅行社产业形成科学、合理的垂直分工体系。我国的大型旅行社已经具备了开展特许经营的相应的主体条件,而且拥有了信息技术和法律支持,因此,我国大型旅行社实施特许经营是可行的。赵纲、蒲江(2003)通过对特许经营的含义和特点的分析,以重庆旅行社的特许经营情况为例,认为重庆旅行社的特许经营存在品牌特许和经营模式特许两种特许经营模式,虽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但他还是认为,特许经营是旅行社的一个可行的选择。有的学者通过对特许经营的内涵和优势的分析,认为我国旅行社发展特许经营是必要的,旅行社的特点比较适合开展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我国旅行社扩张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关于旅行社特许经营的性质,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旅行社特许经营是一种销售渠道,因为特许旅行社凭借既有的优势产品、商标或技术,聚集众多的独立旅行社作为销售终端,构筑网络化营销体系,属于旅行社经营的营销管理范畴;第二种观点认为,认为旅行社特许经营是一种扩张模式,通常是大型旅行社与有资本实力、资源优势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人或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双赢,属于旅行社战略管理的范畴;第三种观点认为,旅行社特许经营属于一种以特许权转让为核心的契约关系,因为大型的特许旅行社与受许旅行社之间仍然是一种商业合作的关系,虽然特许旅行社处于强势,但合作双方在基于特许经营协议所界定的法律地位上仍然是完全平等的。

关于旅行社特许经营发展策略的研究。曹青、王建喜(2010)认为特许经营作为一种经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瞩目。国外大型旅行社通过采用此模式均取得了巨大成功,而这种成功的现代商业模式在我国旅行社业中应用尚未成熟。应该采用标准化与创新产品同步推出,整合供应链条实现产业延伸,以及引入跨文化管理理念等策略,做大做强我国旅行社特许经营模式。郭鲁芳、孙春华(2009)则以浙江省为例,主张浙江的旅行社主动实施包括特许经营在内的连锁经营战略,采取实施品牌扩张、开展便利连锁,转变思想观念、培育专业人才,农村包围城市、渗透强攻结合的发展策略。

3 旅游景区特许经营理论研究综述

旅游景区特许经营的本质实际上是出让景区的经营权。因此,国内关于旅游景区特许经营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于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方面。当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经营权能否转让(谢茹,2004)、景区经营企业能否上市(张凌云,2000)、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制度安排(谢茹,2006)、经营权转让的模式构建(郑向敏等,2005)和经营权转让后的效应评价等几个方面。虽然有不少学者反对出让景区经营权,但更权威的观点是持肯定的态度,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张广瑞教授就认为,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景区环境破坏,只是经营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有关旅游景区特许经营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保继刚、左冰(2008)以西部A地招商引资为案例,从中分析得出在当前经营权转让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中,存在地方政府支付了高额的社会成本,而企业获得了高额的回报的现象,使得地方政府引进外部资本发展旅游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林传红(2008)阐释了我国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含义和特征,剖析了其制度功效,提出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系统应具备的结构及各子制度体系的功能定位。张皖婷(2011)对美国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研究及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案例的研究,获得美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成功经验借鉴。然后再挑选国内公共景区特许经营的案例千岛湖景区进行分析,得出在我国实行公共景区特许经营的优劣,并在两个国家经验的对比下,提出加强政府规制实施中国特色政府特许经营管理制度是改革的基本方向,管理体系和相关法规的健全是改革的基础,兼顾社区经济发展程度,设置独立监督职能是确保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Hoon-Ku Sul and Mahmood A Khan, (2006), Restaurant Franchisees’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Determinants of Franchisors’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Processes.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 Vol.30:427-451.

[2]Karin Weber, (2001), Association Meeting Planners’ Loyalty to Hotel Chains. Hospitality Management, Vol.20:259-275.

[3]Mahmood A Khan, (2005),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ervices: The Global Impact of US Franchise Restaurants. 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 December, Special Issue, Vol.27:187-215.

[4]Nerilee Hing, (1996),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for Restaurant Franchise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Vol.15(2):177-187.

[5]Vera L Hoover, David J Ketchen, and James G Combs,(2003),Why restaurant Firms Franchise: An analysis of two possible explan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11:57-71.

[6]保继刚、左冰.旅游招商引资中的制度性机会主义行为解析——西部A地旅游招商引资个案研究[J].人文地理,2008(3):1-6.

[7]曹青,王建喜.我国旅行社特许经营策略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9):96-97.

[8]程旭东.探讨中国特色的特许经营酒店模式[J].商场现代化,2003(10):29.

[9]董莉莉,黄远水.旅游景区经营权的有偿转让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04(4):57- 59.

[10]郭鲁芳,孙春华,浙江省旅行社连锁经营策略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9(2):117-119.

[11]贺小荣,罗文斌.特许经营或管理合同:酒店国际化扩张的战略选择[J].旅游学刊,2012(12):54-59.

[12]林传红.论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1):54-55.

[13]刘诚.南湖国旅特许经营发展模式设计[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谢茹.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3.

[15]余一明,潘文燕,黄静茹.创设旅行社“第二代”特许经营战略模式[J].昆明大学学报,2007(2):79-82.

[16]张凌云.关于旅游景区公司上市争论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0(3):25-27.

[17]张路,张胜男.我国经济型酒店特许经营模式研究——以“如家”酒店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2012(2):79-86.

[18]张皖婷.我国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旅行社;绿色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0.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8-0055-03

[作者简介] 杜宗斌,湖州师范学院法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与旅游企业管理。(浙江 湖州 313000)

一、绿色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1.绿色营销的内涵。绿色营销也称为环境营销或者生态营销,是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延伸和发展了传统营销理论,但是学术界目前尚未对此概念作确切一致的界定。一般认为,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企业利润目标并积极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为谋求达成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和环境利益的协调而进行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的总称。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定价与促销等环节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力求规避污染,节约资源,实现企业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绿色营销的含义有两个方面:首先,从企业角度而言,绿色营销符合现代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获取差别优势、增加市场份额,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属于绿色营销内涵的微观方面;其次,从社会来看,绿色营销强调环境保护,注重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利益,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它又涉及社会道义问题,这属于绿色营销内涵的宏观方面。可以认为,微观的经济利益和宏观的社会道义决定了企业绿色营销的动机和行为,二者相辅相成,是绿色营销内涵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2.绿色营销的特征。绿色营销尽管是传统营销的延伸与发展,但比较于传统营销,它有几个显见的特征:(1)重视企业营销与环境的关系。绿色营销研究的是环境与企业市场营销之间的互动影响作用。(2)绿色消费需求是绿色营销的前提。绿色营销是企业通过发现并满足顾客绿色需求来实现盈利的过程,因此,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先决条件。(3)绿色营销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要求既满足消费者需求又保护环境,它不是以单纯的销售、盈利为理念,而是强调用正确的手段去引导理性的、健康的绿色消费,在充分满足消费者绿色需要的基础上,提高消费质量,控制消费数量,藉此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营销原则强调“社会责任”,即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还要达到环保的要求并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5)绿色营销组合策略。绿色营销的营销组合策略都是绿色的,同传统营销相比,它更强调营销组合策略的环保性,要求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方面都体现很强的绿色属性。(6)绿色营销具有市场差异性。各国、各地区之间由于在绿色消费需求、环境立法、环境政策及绿色标准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从而导致了绿色营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些许差异。

二、绿色营销在旅行社管理中的必要性

旅行社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它与住宿业和旅游交通并称为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又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龙头,而“绿色”是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绿色营销在旅行社管理中必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实施绿色营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诸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水质污染、土壤荒漠化等等,人类正面临着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日益恶化的双重威胁。因而,关注环境、保护环境不仅成为当前一代人,而且是今后人类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济与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处理好同环境的关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因此,旅行社要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2.经济全球化需要旅行社实施绿色营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旅行社既面临国内旅游市场,又面临国际旅游市场。进入和占领国际旅游市场是每一个旅行社必须关注的课题。新兴贸易保护主义者将绿色壁垒作为实施贸易保护的最佳选择,从而构筑起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可见,生产绿色产品是旅行社进入国际旅游市场的金钥匙,为了进入国际旅游市场,旅行社必须实施绿色营销。

3.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旅行社实施绿色营销。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选择环保旅游或绿色旅游的旅游者数量逐渐增多。面对众多的规模不一的竞争对手,旅行社的绿色营销逐渐成为影响旅游者选择购买旅行社产品的主要因素,如美国旅游数据中心的调查表明,有1/3的美国旅游者将是否对环境负责作为选择旅游供应商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绿色营销也是当今旅行社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机遇。

4.绿色营销有助于旅行社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因为:(1)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增加市场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绿色营销是旅行社战胜竞争对手的利器,因为旅行社实施绿色营销可以向旅游者提供健康、环保的旅游产品,而一个真正关心环保的旅行社既能获得旅游者好感,又可以树立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良好的公众形象,并建立其与旅游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从而使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2)绿色营销能帮助旅行社获取更多利润,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旅行社绿色营销固然要增加环保方面的投入,由此提高旅游产品成本,但是拥有强烈绿色意识的旅游者愿意为绿色旅游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美国旅游数据中心调查后认为,旅游者平均愿意多支付8.5%的价格购买对环境负责任的供应商提供的旅游产品。因此,营销绿色旅游产品的旅行社可以从高价中获利。(3)实施绿色营销的旅行社还能获得各种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受益。例如,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环保实行绿色税收政策,对包括旅行社在内的绿色企业实行优惠税率,这无疑可以增加旅行社利润。

5.绿色营销有利于旅行社转变经营方式。绿色营销要求旅行社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改变旅游资源破坏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低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努力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使经营活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或尽量降低破坏程度,实现集约型的旅游经济经营方式。

6.绿色营销便于旅行社营造绿色的企业文化。绿色营销使旅行社与员工的环保意识增强,营造出一种健康、环保的氛围,为员工发挥工作主观能动性创设了便利条件,巩固旅行社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同时,旅行社实施绿色营销也为公众了解本企业文化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使旅行社绿色企业文化日臻完善和成熟。

三、我国旅行社绿色营销的障碍

尽管我国旅行社实施绿色营销在理论上具备了各种必要条件,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障碍,具体表现为:

1.旅游者环保观念淡薄,绿色需求程度不足。一方面,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旅游者环保意识欠缺,而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旅行社绿色营销中的重要因素。更有甚者,一部分旅游者从不知道什么是绿色旅游产品,这些无一例外地成为旅行社绿色营销的阻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者愿意购买绿色旅游产品,也期望旅行社能够实施绿色营销,但绿色营销使旅游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上涨,当旅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了旅游者的心理预期时,旅游者不能接受,引致旅游产品滞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大多数旅游者因无力承担旅行社较高的绿色旅游产品价格而缺乏绿色需求。

2.旅行社自身存在的问题:(1)我国旅行社整体状况呈“小、散、弱、差”态势,经济状况普遍欠佳。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旅行社的生存空间变得日趋狭窄,自身消化环保成本的能力有限。此外,绝大多数旅行社忽视可持续发展,不愿进行环保技术开发,从而导致绿色营销的基础条件薄弱,影响绿色营销实施。(2)绿色营销观念淡薄。目前,我国许多旅行社的营销目标仍然是依靠单一的促销手段刺激旅游者购买更多旅游产品,片面追求增加销售量,对旅游者绿色需求引致的旅游市场变化、绿色营销引致旅行社之间竞争力的差异以及环境问题所潜藏的新的市场机会等课题缺乏清醒认识。旅行社的环保工作还停留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沿袭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漠视污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3)绿色宣传不到位。旅行社绿色营销仅停留在概念的宣传上,没有很好地将绿色消费知识融入到绿色营销策略中,仅通过一般性的广告宣传旅游产品,忽略旅行社公众形象建设及必要的目标旅游市场监测手段,从而导致营销局面混乱,使旅游者对旅行社的绿色营销丧失信心。(4)绿色旅游产品种类偏少、档次不高,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制约了旅行社绿色营销的发展。绿色旅游产品数量少,在与传统旅游产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想购买绿色旅游产品的旅游者,因担心得不到相应的绿色保障而选择购买传统旅游产品,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旅行社绿色营销的发展。

3.政府缺乏足够支持。政府对绿色营销还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尚未采取有力举措支持旅行社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对于协调旅行社跟旅游者和社会的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但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政府制定了一些环保政策和绿色营销实施的措施,但还要加大对旅行社实施绿色营销的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例如,当开展绿色营销的旅行社因发现自己的成本高于同行、在竞争中处于被动而使其实施绿色营销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时,政府要在经济与政策方面积极引导旅行社实施绿色营销,培育和扶持旅游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4.我国环保立法滞后,存在“立法不严、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问题。目前,我国环保措施主要通过颁布环保法规、采用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来保证环保目标的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经济标准模糊、收费过低、环保法律标准失去规范等难题,也限制了旅行社绿色营销的开展。

四、我国旅行社绿色营销的应用策略分析

1.树立绿色营销价值观。(1)树立绿色营销理念。绿色营销是21世纪大势所趋,旅行社要认识到绿色营销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应加大对员工的绿色教育培训力度,力争在企业内部达成绿色营销的共识,使其成为企业的经营理念。(2)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前提,旅行社要利用各种传媒和载体,积极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引导旅游者关注环境及全社会利益,增强环保意识,从事绿色消费。(3)营造绿色时尚。绿色消费是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旅行社绿色营销要使广大旅游者接受绿色消费是体现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新主张,在社会上形成绿色新风尚。

2.广泛收集绿色旅游产品信息。绿色旅游产品信息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同旅行社绿色营销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旅行社将广泛收集的绿色旅游产品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对旅游产品的绿色需求、绿色占有率、绿色价格、生命周期、营销效果等做出有针对性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或调整绿色营销策略。

3.运用“绿色的”营销组合策略。 (1)开发绿色旅游产品。随着绿色浪潮逐渐兴起,全球性绿色法规的实施和绿色组织的建立,无不要求旅行社及早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如前所述,增加旅游产品的绿色成本,理论上能给旅行社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实践中则易于形成知名的绿色旅游产品品牌,具有“品牌效应”,取得较好的营销效果。 (2)制定绿色旅游产品价格。根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原则,旅行社将用在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构成绿色旅游产品价格。同时注意绿色旅游产品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旅游者求新、求奇、求异和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旅游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法定价。(3)选择绿色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绿色旅游产品渠道是在分销渠道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一般分销渠道的特点并具有绿色标志。绿色销售渠道要求旅行社、旅游中间商或人具有很强的绿色观念并最终促使旅游者成为绿色消费者。绿色销售渠道是否顺畅,是绿色营销成功的关键。旅行社要严格旅游中间商(人)的选择程序和标准,考察其绿色信誉,调查其是否关心环保、信誉是否良好,是否具有与本企业相同的绿色理念,有无良好的绿色形象及是否能真正与自己合作。在旅行社的自建销售渠道中,可以设立绿色专柜,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招徕旅游者。(4)开展绿色促销。旅行社要摒弃以往单纯刺激消费、鼓励消费的传统模式,精心设计企业和旅游产品名称,反映旅行社的绿色理念,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活动,在广告、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中,积极表达绿色旅游产品寄托了人们消除环境污染、回归自然的良好愿望及本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培育旅行社绿色企业文化。旅行社绿色企业文化主要是在传统旅行社企业文化中融入环保观念,以绿色意识贯穿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我国旅行社“绿色营销”的开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在现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因此,旅行社绿色企业文化的培育要立足于员工。这就要求旅行社高度重视对员工的绿色培训,教育员工认识到环保事业的重要意义,明确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并全面贯彻实施,使环保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旅行社决策者必须率先学习,通过决策者的示范作用最终在旅行社上下形成贯彻绿色理念、学习绿色知识、形成绿色文化的绿色氛围,促进旅行社的可持续发展。

5.寻求政府支持。旅行社绿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自身解决诸多问题,需要旅游者与其他公众的理解,更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支持,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为绿色营销的实施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和环保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顾.我国绿色营销理论与实践十年回顾.经济纵横[J].2004,(7) .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国;旅行社;网络营销

中图分类号:F590.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192-02

一、旅游网络营销

旅游网络营销(Tourism Cyber Marketing)是借助联机服务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多媒体等来实现旅游营销目标,实质是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与潜在旅游者在网上直接接触的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

旅游网络营销是在传统营销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营销方式,利用网络这种手段来实现营销。但它并非是“虚拟营销”,而是传统营销的一直扩展,即传统营销向互联网的延伸,所有的网络营销活动都是实实在在的。

网络营销是旅游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一般的营销环境而独立存在,网上营销和网下营销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营销体系。

二、对中国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进行SWOT分析

(一)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1.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营销不像传统营销那样被束缚在固定的办公地点,而是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利用Internet这个虚拟的市场进行全球性的营销,网络营销也不像传统营销那样有专门的营业时间,而是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利用Internet进行全天候的营销活动,一天24小时,没有下班,没有节假日,这就能体现随时随地服务的优势。这样无论旅游者何时何地想要查阅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信息,都可以直接登入旅行社的网站进行查询,而无须一定要在旅行社营业时间内到旅行社的办公地点进行咨询,为潜在的旅游者提供了便利。

2.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可以极大地减少电话和传真等费用,从而降低成本,节省物力、财力,增加企业盈利。而且一个工作人员可以同时在网上和多个潜在旅游者进行旅游产品的介绍,较之传统的“一对一”营销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

3.网络营销更形象、直观、全面。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通过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向潜在旅游者介绍旅游线路、景点特色、食宿菜肴等,让这些潜在的旅游者能够更形象、更直观、也更全面地了解所需的信息,增加旅游者出游的欲望。使潜在的旅游者转变为现实的旅游者。

4.增强旅行社和消费者的互动式沟通。以Internet为信息传播媒介和沟通工具,使得旅行社和消费者可以充分、自由、双向、持续地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旅行社营销人员以企业网页内容、网络广告等方式旅游产品或服务信息的同时,通过提供电子调查表、电子邮件、聊天室等交互式工具,建立起双方进行接触和联系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消费者由被动的营销承受者和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地参与者和重要的信息源。

(二)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旅游者对网络营销的旅游产品信任度不高。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使得网络营销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出现了一些网络诈骗行为之后,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必然会对旅行社的信誉产生质疑,特别是一些不曾接触的旅行社,这使得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网络营销降低了旅行社旅游产品信息的保密度。网络的开放性让旅游者能够广泛地查询资料,同样也能获得旅行社之间的旅游产品差异,进而改变旅游者的选择。

3.联网的用户结构缺乏广泛性。一是年龄集中于21~35岁的年轻人;二是地区差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占全国人24.5%的沿海六市占了1999年底全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61%;三是教育水平差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户占总数的84%。中国互联网的用户结构缺乏广泛性,这将制约中国旅行社业推行网络营销。

(三)旅行社网络营销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内市场广大。据发达国家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中国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比例为1∶8或1∶9,而中国目前离这个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应牢牢抓住这个机遇。

2.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际市场也是广大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对世界旅游者的吸引力是无穷的,加之现在的高科技和交通的发达,国外旅游者越来越有条件来到中国旅游。因此,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际市场也是巨大的。

(四)旅行社网络营销的挑战(Threats)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旅行社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国外旅行社将进军中国市场,与国内旅行社进行竞争。而国外的旅行社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实力,抑或是经验上都远远胜过国内旅行社,这对于国内旅行社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三、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思路

1.省略,而应该连.省略的域名一起注册,以免引起混淆或者域名被其他域名覆盖的情况。有一个旅游者想到深圳龙岗区海滨旅游,可在网上搜索不到任何相关资料。等到了旅游地后发现该旅游中心的门票上在地址下面有醒目的独立网站,可令人失望的是当输入门票上印刷的网址时却出现的一个毫不相关的网站。

2.建立专业导航台。按不同类型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旅游信息。通过市场细分,对游客进行分类。为了方便不同类型的游客,通过在界面上设置不同的导航服务为他们提供相对应的信息服务。使他们能方便、快捷的得到服务。在专业旅游网站中国内互联网上旅游专业站点十分有限,而且大部分是简单的企业介绍。屈指可数的一些如信息网站更多的是停留在专业门户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国内主要的旅游路线、景点介绍、出门常识和游记作品,缺乏专业资源的支持。限于规模、内容及知名度等因素,这些旅游门户网站的访问量一直不佳。因此应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市场营销不同的旅游产品。虽然现在网络的普及率极高,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学生、知识分子、教师等有知识、高素质的中青年群体,针对这部分市场,旅行社可以开发诸如休闲旅游、商务旅游、科考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来吸引旅游者。

3.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旅游者展示自己的旅游产品,用特色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旅行社可以利用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向旅游者展示旅游线路,展示地方的风貌及食宿条件,还应该推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转,用特色抢占旅游市场。

4.采用适当的价格策略来吸引旅游者,占领市场。网络特有的开放性使得旅游者可以自由地浏览网上的资料,能够对各个旅行社的产品价格进行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旅行社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应采用适当的价格策略(如低价或折价策略)来吸引旅游者。

法国德格列夫旅行社是一家没有门市,而是利用电子媒体开展业务的旅行社,创建七年来,其知名度和营业额居全法第二。它的成功在于在价格和产品上的优势,利用遍及各地的信息源搜索信息,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综合旅游产品,且由于销售的是别家旅游企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尚未销售出去的产品,因而产品价格比普通市场价格低30%~40%,有“减价先生”的雅号。

法国德格列夫旅行社为我国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也让我们看到了价格策略的优越性和重要性,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最受旅游者的喜爱。因此,国内旅行社必须在产品和价格上狠下苦功。

5.宣传企业文化,创立品牌,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既然网络的虚拟性会降低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程度,那么国内旅行社应该借助传统的营销模式来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创立品牌,塑企业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提升旅游者对企业的信赖度。

6.安排专门的人员从事和管理网络贸易。旅行社进行网络营销,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都应做好信息、更新,及时处理最新的资讯,保证其实效性。同时应建立旅游网络论坛,让旅游者反馈意见及其需求,同时便于旅游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7.对旅行社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现今这个网络极大普及的时代,旅行社不论是进行网络营销抑或是与其他旅游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合作,都需要掌握网络这门技术。所以,对员工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是极其必要的。

总之,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是大势所趋,各旅行社可借鉴以上的经验,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有的放矢地开展旅游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1]李江风.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巫宁,杨路明.旅游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方美琪,胡翼亮.网络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赵希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国;旅行社;网络营销

一、旅游网络营销

旅游网络营销(tourism cyber marketing)是借助联机服务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多媒体等来实现旅游营销目标,实质是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与潜在旅游者在网上直接接触的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

旅游网络营销是在传统营销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营销方式,利用网络这种手段来实现营销。但它并非是“虚拟营销”,而是传统营销的一直扩展,即传统营销向互联网的延伸,所有的网络营销活动都是实实在在的。

网络营销是旅游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一般的营销环境而独立存在,网上营销和网下营销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营销体系。

二、对中国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进行swot分析

(一)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1.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营销不像传统营销那样被束缚在固定的办公地点,而是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利用internet这个虚拟的市场进行全球性的营销,网络营销也不像传统营销那样有专门的营业时间,而是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利用internet进行全天候的营销活动,一天24小时,没有下班,没有节假日,这就能体现随时随地服务的优势。这样无论旅游者何时何地想要查阅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信息,都可以直接登入旅行社的网站进行查询,而无须一定要在旅行社营业时间内到旅行社的办公地点进行咨询,为潜在的旅游者提供了便利。

2.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可以极大地减少电话和传真等费用,从而降低成本,节省物力、财力,增加企业盈利。而且一个工作人员可以同时在网上和多个潜在旅游者进行旅游产品的介绍,较之传统的“一对一”营销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

3.网络营销更形象、直观、全面。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通过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向潜在旅游者介绍旅游线路、景点特色、食宿菜肴等,让这些潜在的旅游者能够更形象、更直观、也更全面地了解所需的信息,增加旅游者出游的欲望。使潜在的旅游者转变为现实的旅游者。

4.增强旅行社和消费者的互动式沟通。以internet为信息传播媒介和沟通工具,使得旅行社和消费者可以充分、自由、双向、持续地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旅行社营销人员以企业网页内容、网络广告等方式旅游产品或服务信息的同时,通过提供电子调查表、电子邮件、聊天室等交互式工具,建立起双方进行接触和联系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消费者由被动的营销承受者和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地参与者和重要的信息源。

(二)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旅游者对网络营销的旅游产品信任度不高。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使得网络营销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出现了一些网络诈骗行为之后,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必然会对旅行社的信誉产生质疑,特别是一些不曾接触的旅行社,这使得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网络营销降低了旅行社旅游产品信息的保密度。网络的开放性让旅游者能够广泛地查询资料,同样也能获得旅行社之间的旅游产品差异,进而改变旅游者的选择。

3.联网的用户结构缺乏广泛性。一是年龄集中于21~35岁的年轻人;二是地区差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占全国人24.5%的沿海六市占了1999年底全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61%;三是教育水平差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户占总数的84%。中国互联网的用户结构缺乏广泛性,这将制约中国旅行社业推行网络营销。

(三)旅行社网络营销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内市场广大。据发达国家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中国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比例为1∶8或1∶9,而中国目前离这个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应牢牢抓住这个机遇。

2.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际市场也是广大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对世界旅游者的吸引力是无穷的,加之现在的高科技和交通的发达,国外旅游者越来越有条件来到中国旅游。因此,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际市场也是巨大的。

(四)旅行社网络营销的挑战(threats)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旅行社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国外旅行社将进军中国市场,与国内旅行社进行竞争。而国外的旅行社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实力,抑或是经验上都远远胜过国内旅行社,这对于国内旅行社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三、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思路

1.开展网络营销的关键是注册一个域名,建立一个自己的网站。旅行社在注册域名时一定不要只注册.com,而应该连.net和.cn的域名一起注册,以免引起混淆或者域名被其他域名覆盖的情况。有一个旅游者想到深圳龙岗区海滨旅游,可在网上搜索不到任何相关资料。等到了旅游地后发现该旅游中心的门票上在地址下面有醒目的独立网站,可令人失望的是当输入门票上印刷的网址时却出现的一个毫不相关的网站。

2.建立专业导航台。按不同类型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旅游信息。通过市场细分,对游客进行分类。为了方便不同类型的游客,通过在界面上设置不同的导航服务为他们提供相对应的信息服务。使他们能方便、快捷的得到服务。在专业旅游网站中国内互联网上旅游专业站点十分有限,而且大部分是简单的企业介绍。屈指可数的一些如信息网站更多的是停留在专业门户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国内主要的旅游路线、景点介绍、出门常识和游记作品,缺乏专业资源的支持。限于规模、内容及知名度等因素,这些旅游门户网站的访问量一直不佳。因此应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市场营销不同的旅游产品。虽然现在网络的普及率极高,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学生、知识分子、教师等有知识、高素质的中青年群体,针对这部分市场,旅行社可以开发诸如休闲旅游、商务旅游、科考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来吸引旅游者。

3.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旅游者展示自己的旅游产品,用特色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旅行社可以利用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向旅游者展示旅游线路,展示地方的风貌及食宿条件,还应该推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转,用特色抢占旅游市场。

4.采用适当的价格策略来吸引旅游者,占领市场。网络特有的开放性使得旅游者可以自由地浏览网上的资料,能够对各个旅行社的产品价格进行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旅行社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应采用适当的价格策略(如低价或折价策略)来吸引旅游者。

法国德格列夫旅行社是一家没有门市,而是利用电子媒体开展业务的旅行社,创建七年来,其知名度和营业额居全法第二。它的成功在于在价格和产品上的优势,利用遍及各地的信息源搜索信息,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综合旅游产品,且由于销售的是别家旅游企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尚未销售出去的产品,因而产品价格比普通市场价格低30%~40%,有“减价先生”的雅号。

法国德格列夫旅行社为我国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也让我们看到了价格策略的优越性和重要性,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最受旅游者的喜爱。因此,国内旅行社必须在产品和价格上狠下苦功。

5.宣传企业文化,创立品牌,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既然网络的虚拟性会降低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程度,那么国内旅行社应该借助传统的营销模式来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创立品牌,塑企业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提升旅游者对企业的信赖度。

6.安排专门的人员从事和管理网络贸易。旅行社进行网络营销,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都应做好信息、更新,及时处理最新的资讯,保证其实效性。同时应建立旅游网络论坛,让旅游者反馈意见及其需求,同时便于旅游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7.对旅行社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现今这个网络极大普及的时代,旅行社不论是进行网络营销抑或是与其他旅游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合作,都需要掌握网络这门技术。所以,对员工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是极其必要的。

总之,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是大势所趋,各旅行社可借鉴以上的经验,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有的放矢地开展旅游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1]李江风.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巫宁,杨路明.旅游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方美琪,胡翼亮.网络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赵希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国;旅行社;网络营销

一、旅游网络营销

旅游网络营销(tourism cyber marketing)是借助联机服务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多媒体等来实现旅游营销目标,实质是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与潜在旅游者在网上直接接触的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

旅游网络营销是在传统营销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营销方式,利用网络这种手段来实现营销。但它并非是“虚拟营销”,而是传统营销的一直扩展,即传统营销向互联网的延伸,所有的网络营销活动都是实实在在的。

网络营销是旅游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一般的营销环境而独立存在,网上营销和网下营销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营销体系。

二、对中国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进行swot分析

(一)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1.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WWw.133229.COM网络营销不像传统营销那样被束缚在固定的办公地点,而是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利用internet这个虚拟的市场进行全球性的营销,网络营销也不像传统营销那样有专门的营业时间,而是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利用internet进行全天候的营销活动,一天24小时,没有下班,没有节假日,这就能体现随时随地服务的优势。这样无论旅游者何时何地想要查阅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信息,都可以直接登入旅行社的网站进行查询,而无须一定要在旅行社营业时间内到旅行社的办公地点进行咨询,为潜在的旅游者提供了便利。

2.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可以极大地减少电话和传真等费用,从而降低成本,节省物力、财力,增加企业盈利。而且一个工作人员可以同时在网上和多个潜在旅游者进行旅游产品的介绍,较之传统的“一对一”营销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

3.网络营销更形象、直观、全面。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通过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向潜在旅游者介绍旅游线路、景点特色、食宿菜肴等,让这些潜在的旅游者能够更形象、更直观、也更全面地了解所需的信息,增加旅游者出游的欲望。使潜在的旅游者转变为现实的旅游者。

4.增强旅行社和消费者的互动式沟通。以internet为信息传播媒介和沟通工具,使得旅行社和消费者可以充分、自由、双向、持续地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旅行社营销人员以企业网页内容、网络广告等方式旅游产品或服务信息的同时,通过提供电子调查表、电子邮件、聊天室等交互式工具,建立起双方进行接触和联系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消费者由被动的营销承受者和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地参与者和重要的信息源。

(二)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旅游者对网络营销的旅游产品信任度不高。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使得网络营销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出现了一些网络诈骗行为之后,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必然会对旅行社的信誉产生质疑,特别是一些不曾接触的旅行社,这使得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网络营销降低了旅行社旅游产品信息的保密度。网络的开放性让旅游者能够广泛地查询资料,同样也能获得旅行社之间的旅游产品差异,进而改变旅游者的选择。

3.联网的用户结构缺乏广泛性。一是年龄集中于21~35岁的年轻人;二是地区差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占全国人24.5%的沿海六市占了1999年底全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61%;三是教育水平差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户占总数的84%。中国互联网的用户结构缺乏广泛性,这将制约中国旅行社业推行网络营销。

(三)旅行社网络营销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内市场广大。据发达国家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中国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比例为1∶8或1∶9,而中国目前离这个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应牢牢抓住这个机遇。

2.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际市场也是广大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对世界旅游者的吸引力是无穷的,加之现在的高科技和交通的发达,国外旅游者越来越有条件来到中国旅游。因此,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际市场也是巨大的。

(四)旅行社网络营销的挑战(threats)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旅行社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国外旅行社将进军中国市场,与国内旅行社进行竞争。而国外的旅行社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实力,抑或是经验上都远远胜过国内旅行社,这对于国内旅行社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三、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思路

1.开展网络营销的关键是注册一个域名,建立一个自己的网站。旅行社在注册域名时一定不要只注册.com,而应该连.net和.cn的域名一起注册,以免引起混淆或者域名被其他域名覆盖的情况。有一个旅游者想到深圳龙岗区海滨旅游,可在网上搜索不到任何相关资料。等到了旅游地后发现该旅游中心的门票上在地址下面有醒目的独立网站,可令人失望的是当输入门票上印刷的网址时却出现的一个毫不相关的网站。

2.建立专业导航台。按不同类型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旅游信息。通过市场细分,对游客进行分类。为了方便不同类型的游客,通过在界面上设置不同的导航服务为他们提供相对应的信息服务。使他们能方便、快捷的得到服务。在专业旅游网站中国内互联网上旅游专业站点十分有限,而且大部分是简单的企业介绍。屈指可数的一些如信息网站更多的是停留在专业门户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国内主要的旅游路线、景点介绍、出门常识和游记作品,缺乏专业资源的支持。限于规模、内容及知名度等因素,这些旅游门户网站的访问量一直不佳。因此应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市场营销不同的旅游产品。虽然现在网络的普及率极高,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学生、知识分子、教师等有知识、高素质的中青年群体,针对这部分市场,旅行社可以开发诸如休闲旅游、商务旅游、科考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来吸引旅游者。

3.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旅游者展示自己的旅游产品,用特色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旅行社可以利用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向旅游者展示旅游线路,展示地方的风貌及食宿条件,还应该推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转,用特色抢占旅游市场。

4.采用适当的价格策略来吸引旅游者,占领市场。网络特有的开放性使得旅游者可以自由地浏览网上的资料,能够对各个旅行社的产品价格进行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旅行社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应采用适当的价格策略(如低价或折价策略)来吸引旅游者。

法国德格列夫旅行社是一家没有门市,而是利用电子媒体开展业务的旅行社,创建七年来,其知名度和营业额居全法第二。它的成功在于在价格和产品上的优势,利用遍及各地的信息源搜索信息,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综合旅游产品,且由于销售的是别家旅游企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尚未销售出去的产品,因而产品价格比普通市场价格低30%~40%,有“减价先生”的雅号。

法国德格列夫旅行社为我国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也让我们看到了价格策略的优越性和重要性,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最受旅游者的喜爱。因此,国内旅行社必须在产品和价格上狠下苦功。

5.宣传企业文化,创立品牌,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既然网络的虚拟性会降低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程度,那么国内旅行社应该借助传统的营销模式来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创立品牌,塑企业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提升旅游者对企业的信赖度。

6.安排专门的人员从事和管理网络贸易。旅行社进行网络营销,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都应做好信息、更新,及时处理最新的资讯,保证其实效性。同时应建立旅游网络论坛,让旅游者反馈意见及其需求,同时便于旅游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7.对旅行社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现今这个网络极大普及的时代,旅行社不论是进行网络营销抑或是与其他旅游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合作,都需要掌握网络这门技术。所以,对员工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是极其必要的。

总之,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是大势所趋,各旅行社可借鉴以上的经验,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有的放矢地开展旅游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1]李江风.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巫宁,杨路明.旅游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方美琪,胡翼亮.网络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赵希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13篇

旅游网络营销(TourismCyberMarketing)是借助联机服务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多媒体等来实现旅游营销目标,实质是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与潜在旅游者在网上直接接触的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

旅游网络营销是在传统营销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营销方式,利用网络这种手段来实现营销。但它并非是“虚拟营销”,而是传统营销的一直扩展,即传统营销向互联网的延伸,所有的网络营销活动都是实实在在的。

网络营销是旅游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一般的营销环境而独立存在,网上营销和网下营销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营销体系。

二、对中国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进行SWOT分析

(一)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1.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营销不像传统营销那样被束缚在固定的办公地点,而是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利用Internet这个虚拟的市场进行全球性的营销,网络营销也不像传统营销那样有专门的营业时间,而是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利用Internet进行全天候的营销活动,一天24小时,没有下班,没有节假日,这就能体现随时随地服务的优势。这样无论旅游者何时何地想要查阅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信息,都可以直接登入旅行社的网站进行查询,而无须一定要在旅行社营业时间内到旅行社的办公地点进行咨询,为潜在的旅游者提供了便利。

2.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可以极大地减少电话和传真等费用,从而降低成本,节省物力、财力,增加企业盈利。而且一个工作人员可以同时在网上和多个潜在旅游者进行旅游产品的介绍,较之传统的“一对一”营销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

3.网络营销更形象、直观、全面。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通过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向潜在旅游者介绍旅游线路、景点特色、食宿菜肴等,让这些潜在的旅游者能够更形象、更直观、也更全面地了解所需的信息,增加旅游者出游的欲望。使潜在的旅游者转变为现实的旅游者。

4.增强旅行社和消费者的互动式沟通。以Internet为信息传播媒介和沟通工具,使得旅行社和消费者可以充分、自由、双向、持续地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旅行社营销人员以企业网页内容、网络广告等方式旅游产品或服务信息的同时,通过提供电子调查表、电子邮件、聊天室等交互式工具,建立起双方进行接触和联系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消费者由被动的营销承受者和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地参与者和重要的信息源。

(二)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旅游者对网络营销的旅游产品信任度不高。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使得网络营销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出现了一些网络诈骗行为之后,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必然会对旅行社的信誉产生质疑,特别是一些不曾接触的旅行社,这使得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网络营销降低了旅行社旅游产品信息的保密度。网络的开放性让旅游者能够广泛地查询资料,同样也能获得旅行社之间的旅游产品差异,进而改变旅游者的选择。

3.联网的用户结构缺乏广泛性。一是年龄集中于21~35岁的年轻人;二是地区差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占全国人24.5%的沿海六市占了1999年底全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61%;三是教育水平差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01)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户占总数的84%。中国互联网的用户结构缺乏广泛性,这将制约中国旅行社业推行网络营销。

(三)旅行社网络营销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内市场广大。据发达国家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中国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比例为1∶8或1∶9,而中国目前离这个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应牢牢抓住这个机遇。

2.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际市场也是广大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对世界旅游者的吸引力是无穷的,加之现在的高科技和交通的发达,国外旅游者越来越有条件来到中国旅游。因此,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国际市场也是巨大的。

(四)旅行社网络营销的挑战(Threats)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旅行社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国外旅行社将进军中国市场,与国内旅行社进行竞争。而国外的旅行社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实力,抑或是经验上都远远胜过国内旅行社,这对于国内旅行社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三、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思路

1.开展网络营销的关键是注册一个域名,建立一个自己的网站。旅行社在注册域名时一定不要只注册.com,而应该连.net和.cn的域名一起注册,以免引起混淆或者域名被其他域名覆盖的情况。有一个旅游者想到深圳龙岗区海滨旅游,可在网上搜索不到任何相关资料。等到了旅游地后发现该旅游中心的门票上在地址下面有醒目的独立网站,可令人失望的是当输入门票上印刷的网址时却出现的一个毫不相关的网站。

2.建立专业导航台。按不同类型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旅游信息。通过市场细分,对游客进行分类。为了方便不同类型的游客,通过在界面上设置不同的导航服务为他们提供相对应的信息服务。使他们能方便、快捷的得到服务。在专业旅游网站中国内互联网上旅游专业站点十分有限,而且大部分是简单的企业介绍。屈指可数的一些如信息网站更多的是停留在专业门户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国内主要的旅游路线、景点介绍、出门常识和游记作品,缺乏专业资源的支持。限于规模、内容及知名度等因素,这些旅游门户网站的访问量一直不佳。因此应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市场营销不同的旅游产品。虽然现在网络的普及率极高,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学生、知识分子、教师等有知识、高素质的中青年群体,针对这部分市场,旅行社可以开发诸如休闲旅游、商务旅游、科考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来吸引旅游者。

3.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旅游者展示自己的旅游产品,用特色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旅行社可以利用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向旅游者展示旅游线路,展示地方的风貌及食宿条件,还应该推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转,用特色抢占旅游市场。

4.采用适当的价格策略来吸引旅游者,占领市场。网络特有的开放性使得旅游者可以自由地浏览网上的资料,能够对各个旅行社的产品价格进行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旅行社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应采用适当的价格策略(如低价或折价策略)来吸引旅游者。

法国德格列夫旅行社是一家没有门市,而是利用电子媒体开展业务的旅行社,创建七年来,其知名度和营业额居全法第二。它的成功在于在价格和产品上的优势,利用遍及各地的信息源搜索信息,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综合旅游产品,且由于销售的是别家旅游企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尚未销售出去的产品,因而产品价格比普通市场价格低30%~40%,有“减价先生”的雅号。

法国德格列夫旅行社为我国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也让我们看到了价格策略的优越性和重要性,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最受旅游者的喜爱。因此,国内旅行社必须在产品和价格上狠下苦功。

5.宣传企业文化,创立品牌,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既然网络的虚拟性会降低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程度,那么国内旅行社应该借助传统的营销模式来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创立品牌,塑企业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提升旅游者对企业的信赖度。

6.安排专门的人员从事和管理网络贸易。旅行社进行网络营销,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都应做好信息、更新,及时处理最新的资讯,保证其实效性。同时应建立旅游网络论坛,让旅游者反馈意见及其需求,同时便于旅游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7.对旅行社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现今这个网络极大普及的时代,旅行社不论是进行网络营销抑或是与其他旅游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合作,都需要掌握网络这门技术。所以,对员工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是极其必要的。

总之,国内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是大势所趋,各旅行社可借鉴以上的经验,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有的放矢地开展旅游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1]李江风.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巫宁,杨路明.旅游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方美琪,胡翼亮.网络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赵希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王文君.饭店市场营销原理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8]吴必达.第一次推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文物旅游;不完全合同;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6-0030-07

一、前言

近年来,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的旅游业正在飞速发展。1994年以来,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到2005年已经上升到4.2%;2005年,国内外旅游总收入达7686亿元,同比增长12.37%①。我国的旅游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已经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5年,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优势产业①。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而文物古迹作为重要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文物资源禀赋和开发程度都对当地的旅游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冯俊新等,2006)。但是,因为过度开发或游客过多造成文物损坏的报道也屡见不鲜,由于文物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这种损害造成的社会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在长期则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如何更好地加以平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文物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如何建立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同的管理体制可以给经营者以不同的激励,导致不同的社会后果。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开发文物旅游景点,许多地区尝试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来经营文物旅游景点,在原来单一的事业单位管理机构引入旅游开发的激励,例如建立相对独立的部门负责旅游开发和经营,甚至在体制外招商引资,引入外部企业。在理论上,文物旅游景点是否适合由企业经营,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些学者强调应当注意到文物(或遗产地)的经济资源属性,必须按照市场方式推动遗产资源的开发和经营,提出可以将经营权转移(王兴斌,2002;苟自钧,2002)。还有些学者强调文物资源的非经济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反对经营权向企业转让,指出拥有开发经营权实质上改变了文物资源的公有产权性质,且会对文物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认为应由国家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张晓,2001,2002;郑易生,2001)。

本项研究针对这一基本问题,探讨文物旅游业的不同管理体制对于实现保护与开发之间最优权衡的影响。我们引人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分析框架(Grossman and Haa,1986;Hart and Moore,1988;Ham,Shleifer and Vishny,1997),集中讨论两种制度安排,即:企业经营与事业单位经营。这里,事业单位经营是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文物事业管理机构经营文物旅游事业,而企业经营是指政府将文物经营权交给企业。

表面看来,这两种体制具有巨大差别,政府显然在前一种体制下具有强大得多的控制力。但经济学的完全合同理论并不这样认为。实际上,无论由事业还是企业单位来经营,政府都需要与他们签订合同,尽可能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完全合同理论认为,只要合同是完全(最优)的,也就是说,能够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见,并用相应的条款加以规定,则无论由事业和企业单位经营,只不过是签订合同者身份的差别,实际上签订的是相同的合同,经济后果也都是一样的。

与之相反的,不完全合同理论认为,这种完全的合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是由于有限理性、专业条款的不可验证等造成的(Ham and Moore,1990;Hamand Moore,1999)。如果合同不完全,就需要预先说明,当合同中没有规定的情况出现时,究竟由谁说了算,也就是所谓的“剩余控制权”的问题。根据这一理论,管理体制的选择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的不同规定,对于当事人的激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不同管理体制的社会福利。在文物旅游的问题上,如果文物由企业经营,相关旅游经营设施由企业提供,则企业拥有对这些设施的剩余控制权;如果文物由事业单位经营,则相关设施属于政府所有,政府拥有相应的剩余控制权。而不同的剩余控制权,对于经营者在开发与保护上的激励是不同的,导致的社会福利后果也就有所不同。

我们的模型分析将具体讨论不同的管理体制(即剩余控制权)对文物旅游经营者行为的不同影响。我们的分析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论。分析表明,事业单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具有大于企业的保护激励;不过,企业经营也未必比事业单位更好。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旅游开发的收益性以及文物的脆弱性越大时,事业单位经营的管理体制就越可能优于企业经营,反之企业经营的管理体制可能更好。

在第二部分,我们根据不完全合同理论,建立了一个基本模型来分析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发和保护的个体最优选择,并与社会最优选择比较,从而表明这两种体制都只能是“次优”的。在第三部分,我们对这两种“次优”体制下开发活动带来的福利后果进行比较,考察了两个关键因素――旅游开发收益性与文物脆弱性在决定两种体制优劣上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论述了加入保护活动后对于福利结果和体制选择的影响。第五部分将结合模型的结论讨论现实中的文物旅游产业化与不完全合同问题。

二、模型设立

在我们的模型中,有三类利益主体: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为主管部门(模型中用G表示),为社会利益的代表。它将文物旅游景点委托给事业单位(用M表示)或企业(用F表示)经营。如果企业经营,则相关旅游设施由企业出资建设并拥有其剩余控制权;如果因事业单位经营,则相关设施由政府建立并拥有其剩余控制权。

命题1:在旅游开发方面,企业的开发程度总是大于社会最优,事业单位的开发程度总是小于社会最优。而在保护方面,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保护程度都小于社会最优。

命题1表明,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都不能保证实现社会最优,但它们具有不同的激励扭曲与效率损失。可以说,这两种体制都是一种“次优”(second-best)的制度安排。不过,尽管我们无法得到最优的管理体制,我们仍然有可能从这两种“次优”的体制中进行选择,找到相对更好的。这就要求我们比较两种制度安排的社会净收益(s)。当SM >SF时,应该选择文物事业管理机构,否则选择由企业负责经营和管理。不过,两种管理体制依赖于一些因素,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下一部分的分析就从一些反映文物特征的因素出发,就总体收益进行比较。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分别考虑影响不同管理体制下的开发和保护努力的因素。相应地,可以把社会净收益分成两部分:开发净收益(R(u)-D(u)-u)和保护净收益(B(e)-e)。影响开发和保护努力的因素最终会影响开发和保护净收益,并对社会总福利产生影响。我们首先讨论影响开发努力的因素,比较两种体制的开发净收益。

三、开发特征与管理体制

1.文物旅游开发的特征参数

我们在原来的开发收入函数和社会损失函数上,引入两个关键参量,用 代替 , 衡骨旅游开发对文物边际损害的程度, (u)代替 , 衡量文物开发的边际收益大小。

原来的社会最优、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最优选择(隐)函数相应地变为:

参数 和 分别反映了文物旅游在文物脆弱性与开发收益性两个方面的特征,而 根据第二部分的定义,衡量了事业单位激励的大小(在现实中,工资制度较为灵活,在人员安排等决策上自大的事业单位倾向于有较高的激励)。通过考察 和 这两个参数对不同管理体制社会福利的影响,我们就可以说出在怎样的参数条件(也即文物旅游特征)下,哪一种管理体制相对较优。由于这两个参数相对独立,同时考虑比较困难,我们先分别考虑它们的影响,然后再加以综合。

2.开发的社会净收益比较

分别固定开发对文物的边际损害和文物开发的边际收益,比较在不同的开发边际收益和文物边际损害下,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发的社会净收益。经过推导(推导过程请见附录),我们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可以归纳为两个命题:

命题2:固定开发边际损害( )不变,随着开发边际收益( )的上升:(1)社会最优、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发程度都上升;(2)企业开发的社会净收益在开发边际收益较小时上升,但只要开发边际损害足够大,企业开发的社会净收益最终可能下降;(3)事业单位开发的社会净收益上升,同时激励越高的事业单位开发的社会净收益越大。

命题3:固定开发边际收益( )不变,随着开发边际损害( )的上升:(1)社会最优、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发程度都下降;(2)企业开发和事业单位开发的社会净收益都下降,只要事业单位激励足够大,事业单位开发下社会净收益最终将大于企业,同时激励越高的事业单位开发的社会净收益越大。

为了更加明确地表示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分析了一个典型的收益与成本函数,设:R(u)= 。我们使用不同的a和b值模拟,分析结论基本一致,结果如图1至图2所示。图中显示了社会最优、企业和事业单位下开发的社会净收益,其中事业单位分为高激励的事业单位( 接近1)和低激励的事业单位( 接近O)。

图1表示,固定文物损害程度 ,旅游开发收益 的增大将刺激企业增加旅游开发,可是由于它不考虑开发对文物损害的社会成本,因此其开发带来的社会净收益首先上升,然后可能下降。所以旅游价值越大的文物反而越不适宜由企业经营,而适宜由事业单位经营。事业单位激励越高,带来的社会净收益就越大。

图2表示,固定开发收益 ,随着开发对文物的损害程度 的增大,由于旅游开发对文物损害的社会成本不在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函数中,企业并不会减少开发程度,这样企业开发带来的文物损害上升得较快,而社会净收益下降得更多,而事业单位由于将文物损害部分纳入其考虑之内,损害程度上升会减小其开发程度,这样一来,社会净收益下降较少。因此,越是容易在开发中破坏的文物旅游景点越适于事业单位经营。进而,越高激励的事业单位带来的社会净收益就越大。

图3表示综合考虑文物损害程度 和开发收益 后两种体制的比较。只有左下角,即旅游开发收益和损害都相对较小的时候才适于由企业经营的。如果事业单位的激励小,则边界线将右移,即企业对于低激励的事业单位将更容易占优。

3.小结

因此,现实的问题就是要根据文物旅游的开发收益性与文物脆弱性来考虑采取哪种经营体制。这就需要对影响这两者的因素有所考虑。例如敦煌莫高窟,一方面由于具有很高知名度,周围又缺乏竞争的景点,旅游开发的收益很大;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容易损害甚至发生不可逆转的损毁,文物非常脆弱,这种情况显然适宜事业单位经营。而对于一些年久失修的小型古建筑,一方面开发时造成的文物损害不会太大,同时也不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使开发者过度开发,则适宜由企业进行开发。我们的分析结论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表1。

四、保护特征与管理体制

刚才的分析只涉及到不同的管理体制在开发活动方面的特征及其福利后果,下面我们来讨论两种体制在保护活动方面的特征及其影响。我们这里的保护活动假设为不能直接带来旅游收益的单纯的保护活动,如在文物建筑修缮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等。考虑保护努力后,根据式(1)、(3)和(5)容易看出,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保护投入都小于社会合意程度,但是企业的保护投入要大于事业单位,即它带来的社会净收益要高一些。如果将保护的社会净收益加到开发的社会净收益中去,则图3中的边界将右移,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管理体制的选择将更偏向于企业经营。我们前面仅考虑开发努力时对两种体制比较的基本结论没有根本变化。

这个结论和我们直观上认为企业在保护活动上肯定不如事业单位的看法并不相符,这是因为我们认为企业不能从这些保护活动中受益。这个看法未必成立,因为对于那些定义明确的保护活动而言(这和前面开发导致的破坏不同,那种情况下政府由于缺乏信息而无法与企业进行协商),企业可能会与政府达成某种一致,在政府给予适当奖励(或补偿)的基础上,企业会进行这样的保护活动。政府奖励的方式可能是推荐经营者参加“评优活动”,如申报更高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文化遗产等,或者提供给经营者其他间接的奖励,例如低息贷款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保护努力会得到很大激发。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企业和事业单位,哪个能从保护活动带来的收益中获得更高的份额。一个事业单位如果其经营者受到了非常严厉的奖惩措施制约,可以引起更高的保护努力。而如果企业能够具有很大的谈判力量,能够从保护中获得大部分收益,也有可能激发其保护的积极性。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将保护的社会净收益加到开发的社会净收益中去而考虑,则适宜企业经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五、现实中的文物旅游产业化改革和不完全合同问题

为了开发文物资源,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各地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文物旅游产业化改革,有政府主 导成立地方国有旅游企业,如陕西省1998年成立的陕西省旅游集团,华清池、乾陵、汉阳陵等都在以前事业单位的基础上改制成立旅游公司,成为陕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有对外招商引资,如2000年,山东曲阜市政府主动向深圳华侨城引资,与其共同成立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包括“三孔”在内的8处文物景点的开发与经营;还有很多在原文物管理单位下成立的旅游部门或企业负责文物景点的旅游开发经营,如四川广汉三星堆管理处下成立的三星堆文化旅游公司、山西云冈石窟下成立的云冈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在成立旅游企业后,景区的旅游开发投入都有所增长,尤其经营效率得到改善,如华清宫、汉阳陵等景区都制定了长期的景区旅游开发规划,计划开发规模非常大,如华清宫计划投资1.8亿元修建“两园”项目,汉阳陵修建大型地下博物馆等。又如华侨城在进入曲阜后投入3000万元开发相关孔子文化旅游产品,连续两年实现净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但是,在开发中的文物破坏,文物保护等合同难以明确规定的方面,问题也很快暴露出来。

由于文物的特殊性质,文物景点的开发经营和保护合同通常都是不完全的。这至少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物破坏后果难以衡量。只要文物暴露在外界用于参观展览,就不可避免地会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受到损害,但是这种损害很可能在长期才能明确表现出来。同时,这种损害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开发的原因造成的,往往难于明确界定。

第二,文物保护技术的专业性、复杂性和保护成果的难以衡量。不同的文物保护技术对文物的保护作用可能相差很大,但是由于保护技术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而且新的保护技术也在不断研发中,往往在合同中难以对每一项文物的保护投入和采取技术作出明确规定。同时,与破坏后果的难以衡量类似,不同技术的保护成果可能在长期才能体现差别,从而难以衡量。

第三,我国对于文物景点产业化经营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律依据。这就导致合同双方达成的协议实际缺乏法律效力,或者随着政策变化而失去合法性。

现实中,文物旅游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纷争也主要发生于这些合同没有规定或难以限定的方面。如1999年,陕西旅游集团所属汉阳陵公司接管了全部陵区以及刚刚建成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并开放帝陵发掘现场接待游客。接管后,所有物品由旅游公司统一采购,但是有些保护用品非常专业,公司采购往往出现数量不足,或者买错了。许多文物保护和消防安全器材的经费申请费时费力,并难以得到落实。又如陕旅公司对秦皇陵和汉阳陵进行了大面积的植树绿化,公司认为这是园林美化保护环境,但是文物专家认为这是破坏文物景观,可能伤及地下文物,这在当时的舆论上引起广泛的争论。在陕旅集团成立,将这些文物旅游资产划拨其经营时,规定由其负责文物的经营和保护,但是合同显然没有对以上这些问题作出细致的规定,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容易出现开发过度而保护不够的情况。

相对来说,旅游产业化在古民居群落开发中成功的案例比较多。古民居整体开发的一大问题是产权分散,根据不完全合同理论的一个结论,在不能实现最优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专有性投资不足的问题,应将产权交给专有性投资较重要的一方所有。在浙江乌镇、云南丽江束河古镇的开发过程中,公司都聘请专家进行了长期的规划,前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居的修缮等,并购买了相当多的古建筑的产权,甚至租用了水源地,这就避免了合同不完全所带来的潜在纠纷和破坏。

古民居建筑相对于地下陵墓等文物的脆弱性要小得多,但是由于其巨大的收益性,仍然可能因过度商业化导致民居风貌和地方民俗的破坏。在一些收益性和脆弱性都比较小的地方,中小文物适于企业经营的就可能较多。但是由于我国没有文物建筑外包经营的相应法规,地方也往往是从摆脱包袱的角度出发,缺乏对转让方案的细致挑选和配套监管政策的制定,成功的案例还比较少。在这方面,台湾“台北之家”、香港中区警署建筑群、前水警总部的外包经营案例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六、结论

如果政府可以和经营机构签订完全的合同,则文物旅游景点交由企业或事业单位经营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合同不可能完全的现实情况下,不同经营体制下对旅游设施的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开发和保护努力程度。我们的模型显示,企业的开发努力将大于社会最优而事业单位将小于社会最优,但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保护努力都小于社会最优。在考虑到文物旅游特征后,我们进一步发现开发收益性和文物脆弱性都很大的景点不适于由企业经营而应由事业单位经营,反之则企业经营更优;在其他情况下,优劣尚难以比较,但是事业单位激励越低,则企业经营就显得更有利。这个结论在考虑了保护活动后依然成立,而且适宜企业经营的范围可能还会扩大。我们的模型比较的是两个比较纯粹的管理体制,现实的管理体制可能是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混合管理体制。本文的框架作为一个理论的出发点,将为更复杂、更现实的管理体制设计提供有力的参照。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第15篇

一、淮南市旅行社网络营销的影响因素

(一)淮南市旅行社网络营销的外部影响因素

1、政府发展旅游的需求

淮南市政府制定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城市转型战略,准备大力开发以淮河文化、豆腐文化、煤文化、淮南子文化等为内核,以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重点打造“淮水串出五彩淮南,八公撑起千年文明”这一主题旅游形象。这就要求淮南旅行社加快旅游网络建设、开展网络营销,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提高旅行社服务业的科技含量。

2、旅行社竞争的需求

淮南旅行社规模小、散,经营效益差,但数量多,经营竞争激烈,常常采用价格战等恶性竞争方式。很多中小型旅行社经营难以为继,就寻找新的经营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搜集、量大而且管理成本低的网络营销方式成为首选。这种方式能提高业务预订量和知名度,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社会发展的需求

互联网已成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手段。根据尼尔森的中国出境游调查报告显示,通过传统旅行社获取旅游信息的中国出境游客比例(63%)次于网上查询旅游信息的游客比例,位居第二。传统媒体的使用率则更低,只有40%的中国出境游客会选择报纸和杂志来获得相关的旅游信息。

4、淮南旅游资源的特点

淮南是中国新型能源基地、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素有 “五彩淮南”之称,是黑色煤炭的富集地、红色火电的输出地、白色豆腐的发源地、蓝色生命的起源地、绿色生态的宜居地。有八公山、淮河、瓦埠湖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淮南虫”史前文化,春秋战国、汉、宋遗址等历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淮南豆腐、牛肉汤等特色的饮食文化。但淮南是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单一落后,交通、住宿、购物等旅游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旅游资源开发进展缓慢,每年的游客接待量低。

由于上述因素影响,淮南旅行社在经营方向选择上以组团为主,网络营销旅游产品基本是组团的旅游线路。以凤台青春旅行社、淮南市青春旅行社、淮南市玩美假期旅行社为例,凤台青旅网站“旅游线路-安徽篇”中是黄山、九华山、大别山、芜湖方特和石台旅游线路;淮南青旅网站“皖山皖水”中只有黄山、九华山、石台牯牛降旅游线路;淮南完美假期网站“省内线路”只有黄山、九华山。只有淮南青旅在网站上设有地接服务,主要内容是10个短程的旅游线路和淮南酒店、餐饮和交通情况。

(二)淮南市旅行社网络营销的内部影响因素

1、旅行社经营性质

针对于旅行社是单体企业,淮南旅游消费者对单体旅行社的认知基本是通过人际传播途径。为占领淮南旅游市场、提升知名度,部分企业积极采取多种网络营销行为,如淮南青春、完美假期、凤台青春旅行社通过自建网站、B2B和B2C平台、门户网站、微博、搜索引擎、QQ群等网络营销方式推销自己的旅游产品。运用个性化等营销策略,生动、详尽地让消费者了解、认知、认同并接受旅行社服务。而且这些策略的实施带动旅行社业务量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于旅行社是集团企业,旅行社属于集团下属企业的有淮南市常华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淮南金虹电力股份合作总社骏发旅行社、淮南市运输总公司交通假日旅行社。这三家旅行社主要客源是本集团内部员工,选择网络营销与否对旅行社销售业务量没有影响,在前面调查结果显示这三家旅行社只是被几家B2B、B2C平台和门户网站收录,且在这些平台和网站没有任何信息记录。所以它们经营过程中不选择网络营销行为。

针对于旅行社是连锁企业,淮南属于连锁旅行社有新康辉旅行社、国联旅行社、安徽省中青旅淮南分公司、安徽国联淮南分公司、阳光假日旅行社。这些旅行社与各自总社统一店名、标志、经营方式、管理手段,分散销售,共享规模效益,旅行社总部对直营分社实施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统一管理。旅行社总部有自己官方门户网站、网络营销团队,与分社共享营销信息,所以淮南这五家旅行社网络营销行为由总社决定,按连锁合同规定营销方式。

2、淮南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市场营销观

市场营销观念是指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也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或一种企业思维方式。通过访谈,淮南市旅行社网络营销方式的选择还受着从业人员尤其是领导者市场营销观的左右。

3、旅行社规模及经济实力

通过调查,对旅行社网络营销情况作对比分析,可以知道:大凡旅行社规模较大,从业时间较长,经济实力较好的其网络营销开展的也相对要成熟些,效果也会更优。

二、 淮南市旅行社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网络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制约,淮南市旅行社企业的网络营销起步较晚,大多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还只是近几年的事,网络营销活动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从目前来看,淮南市旅行社网络营销水平还属于最初级水平,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网络营销意识不强,旅行社网站建设少

对旅行社来说,进行网络营销可以采用自建企业网站和不建立企业网站两种方式。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建立网站的比例已经达到了约40%,而淮南市目前注册旅行社共52家,但企业自建网站的只有5家,只占全部旅行社的9.26%。

其他无站点的旅行社也很少有系统条理的网络营销活动。比如在前述调查中参与微博和QQ群营销的旅行社微博收听量低、QQ群会员量少,常常是无进一步的跟进措施。还有一些主动在一些营销平台各种旅游产品信息的企业,也很少有消费者点击浏览和预订信息。导致网络营销流于形式,没有联系和反馈信息,只是作为摆设,没能真正起到旅行社和旅游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互动作用。

在前期调查中,笔者在一些著名综合性门户网站如携程旅行网、淮南政府旅游网中均没有发现淮南市旅行社的产品信息。对淮南若干旅行社的地址、联系电话等简单介绍,大多散见于一些知名度不太高的网站。而且这些信息大多为网站自行收录,也基本没有进行过任何更新,在信息的准确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

(二)网站浏览体验差,游客访问量小

淮南旅行社已建的几个网站平台存在着下面的问题:缺乏吸引力;缺乏维护,信息不及时、网站内容单调且更新缓慢甚至不更新。

笔者对淮南市已经建立的5家旅行社中的三家网站进行了浏览体验。网站界面较好,但主要功能不能使用,而且下载速度缓慢,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浏览体验。笔者尝试在三个网站中进行产品的预订,竟没有一家可以完成这样的交易功能。

网站建设还存在明显的单打独斗现象,缺乏行业间的合作推广。比如,在5家旅行社网站中,没有任何一家网站在站内的任何位置提供与本市的其他酒店、景区或其他旅行社的网站直接连接的超链接。

(三)硬、软件设施缺乏

当前环境下,淮南市旅行社大都属于中小旅行社,受到诸如经济实力、管理水平、营销理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导入在硬软件设施的投入上缺乏积极性。

(四)专业人才的缺乏

众所周知,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就业门槛较低,这也导致目前旅行社的就职人员文化素质专业素质都是参差不齐,尤其在淮南这样一个非特色旅游城市表现更为突出。通过对淮南市旅行社从业人员的调查,高水平的管理、营销人才以及优秀的复合人才极度缺乏。

三、淮南市旅行社网络营销的策略建议

针对淮南市旅行社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结合上述调研,笔者提出提高淮南市旅行社网络营销水平的策略建议。

(一)优先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营销方式

淮南市中小型旅行社可根据自己企业的经济实力、自己擅长的网络营销方式,优先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营销方式,再逐步建立―建设―推广自己企业的网站。

针对淮南市中小型旅行社在开展实施网络营销之前,应该对营销方式作深入地研究,选择适合自己的并高效运用它们。比如搜索竞价、软文宣传、视频广告、博客宣传、微博营销等都是比较受中小企业青睐的网上营销方式。然后在逐步创造条件建立自己的网站,为旅行社的网络营销搭建基础平台。

对于已创建网站的旅行社,可从需求角度,对网站功能,网站结构,网页的布局,网站内容等要素进行合理的优化,提高游客浏览体验及时做好更新和日常维护。

(二)逐步组建网络营销团队

对于目前淮南中小型旅行社的实际情况,花高价聘请优质人才不太可行的情况下,可以逐步组建网络营销团队,分工协作,对网络营销进行系统管理。

淮南旅行社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竞争状况,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做出科学的规划,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以某个较低的层次为起点,逐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直到实现网络营销的整合。

(三)逐步加大网络营销经济投入

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巨大,甚至会成为未来营销的主流模式。淮南市旅行社应逐步加大网络营销经济投入,完善硬、软件设施。如添置或更新计算机硬件设备、应用软件、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网络基础服务系统与数据库技术等。

(四)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可以让从业人员在正规的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对网络营销知识进行系统理论和实践学习,灵活掌握多种网络营销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营销理念。旅行社可专门设立旅游路线网络营销岗位,具体分工并制定岗位职责。有网络营销策划人员、舆论宣传人员、自建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和维护人员等,组建旅行社网络营销的项目团队,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五)加强行业合作,推动地方网络营销联盟的成立

旅游网络营销联盟系统是区域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服务对象包括地区各级旅游局、媒体、企业、消费者。主要目的是整合区域各种要素,从而使旅游产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形成一种整体的竞争优势。其可为地区的旅游企业提供网上交易平台,并促使区内各旅游企业、机构、媒体在区域环境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旅游产业动态的网络化系统。

目前淮南市旅行社企业可以与已经建立网站的主要景区和酒店等企业合作,达到互相推广的目的,有利提高旅行社的知名度和可信度。由于淮南市旅行社以小旅行社居多,在建立和维护企业网站方面受人力、财力和物力限制较大,也可以考虑以合作方式,组建旅行社网络营销联盟,集中一定的资源,创建一个由多家旅行社合作使用的网站,通过有效的管理,提升品牌,获得网络营销中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