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文体;交际翻译理论;翻译策略;逻辑

一、引言

当今时代背景下,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科技进步迅猛,各种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加对科技领域内的交流要求迫切。因此科技文体的翻译工作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科技文体的特点

科技文体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1]。方梦之曾指出:“科技文体粗分为:科技论文、科普文章、科技文本。”[2]其具有以下不同的特点。

1.专业性

科技文体涵盖范围较广,常常涉及到不同的特点和专业知识,也就促使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词汇使用频繁。因此这不仅要求译员有较高的翻译功底,也要有专业知识背景。

2.严谨性

科学研究工作周密而严谨,往往不允许有任何的纰漏,这也就决定了科技文体有着较高的严谨性。因此科技文体中往往使用大量的复杂长句,内容紧凑,层次分明,文字严密又具有较强逻辑性。

3.客观性

科技文体内容往往叙述科技成果和科学发现,不需要调主观思想,所以常常使用无人称句式和被动语态来突出客观对象本身,也多采用一般现在时,用于强调客观真理和科学事实。

三、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

英国著名翻译学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语言的四个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他提出了翻译的两种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是指“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3]。可以看出,语义翻译更多地以原作为基准,尽可能还原原作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遵循作者的逻辑思维,力求原作和译作的内容及形式达到一致。交际翻译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3]。

四、交际翻译理论下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

1.顺译法

顺译法即不改变原文结构顺序就能得出准确无误的译文。当英文句子的句法结构和逻辑顺序与汉语接近时,可采用顺译法。

例1:A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electronics and now being deployed to detect biological activity in cells is a compelling proof of principle for transdisciplinary endeavors.

译文:半导体量子点是电子学领域的发明创造,但现在却用来探测细胞内部的生理活动,这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一个有力例证。

分析:句子的主干是…quantum dot is a compelling proof…,中间的developed for …cells做主语的后置定语。该句句法结构按照逻辑顺序罗列,且与中文的逻辑顺序相同,采用顺译法能在原作的结构下遵循作者的思维逻辑,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逆译法

英语和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英语通常先说结论后说研究过程,而汉语先描述过程后引出结论。因此译者要根据原文内容,采取逆译法去贴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3:A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an take place independently whether the system is constructed of electronic hardware or human nervous tissue-or, no matter whatever or whoever is processing the information.

译文:不论控制系统是由电子硬件构成的还是由人的神经组织构成的--或者说,不论是有什么或由谁来处理信息--对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都是可以的。

分析:whether前为句子的主干,后紧跟两个并列的让步状语从句。汉语的表达习惯是最后引出结论,因此译文采用逆译法,将目光放于目的语的语言特色上,将让步状语从句所揭示的条件提前,将主干置后,以使译文更好的被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五、结语

科技文本翻译工作的难度不容小觑。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时刻把握科技文本的特点,认真分析句子结构,灵活的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反复推敲以得出逻辑严密,准确通顺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宋雅智.基于科技文体特征的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 2008, 21(3):6-9.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吴歌,谐音双关语

 

1. 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

吴歌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沪等太湖流域地区的同属一个语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喜用谐音双关语,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历史称之为“吴格”。使用最鼎盛的两个时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时期文学艺术论文,《子夜》、《欢闻》、《读曲》等数百首,都是这一类歌谣。其中《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半数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后两句即系谐音双关语。“玉林”、“石阙”关语为“碑”,又“碑”之谐音为“悲”;又如:“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关语为“棋”,取其谐音为“期”。其它诸如“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春蚕”关“丝”谐“思”);“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关“莲”谐“连”)都是这一类谐音双关语。而在《读曲歌》八十九首中,几近三分之二是用了谐音双关语的。如:“打坏木栖床, 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论文格式范文。”(“三更”关“夜”,“石阙”关“碑”谐音“悲”,“书”关“提”谐音“啼”。) 又:“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 (“双”关“两”, “灯尽”关“无油”谐“无由”)。更有谐音双关语加叹谓构成歌谣的:“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可见谐音双关语在当时的民歌中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同一谐音双关语在多种曲调中反复出现, 某些意象关系相对固定, 比如“芙蓉”关“莲”, “方局”关“棋”“, 黄莲”关“苦”,“石阙”关“碑”等等,说明其时谐音双关语运用已经格式化,成为一种相当圆熟的歌谣语言表达方式。吴歌中之谐音双关语,体现婉转细腻的情感特征,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传情,以隐寓意,曲折诡谲,扑朔迷离,听众的思绪须得拐几个弯才能真正领会其本意,是这一时期吴地歌谣的重要标识。

明代吴歌十分丰富,也喜用谐音双关语。如刘效祖《锁南枝》之“瞎虫蚁逃生,实撞着你线索。”等,然实不多见。唯近现的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之《山歌》,谐音双关语俯拾皆是。冯系江苏吴县人,对吴格谐音双关语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吴地方言写儿女情长,成就极其伟大,是吴歌史上难得的好歌词。请看几首用谐音双关语写就的短歌:[1]

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谐“睃”) 里来。

姐儿立在北纱窗,分付梅香去请郎,泥水匠无灰砖(谐“专”) 来等,隔窗趁火要偷光。

滔滔风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开舡。挟绢做裙郎无幅(谐“福”) ,屋檐头种菜姐无园(谐“圆”) 。

旧人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今日上我门。将刀劈破陈桃核,霎时间要见旧时仁(谐“人”) 。

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运用谐音双关语似乎更活,有的经过扩充令节奏更加活泼。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花竹仿子绘竿多少班(《作难》)。”又:“好似黄柏皮做子酒儿,呷来腹中阴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肠(《思量》)。”另外,谐音双关语大都用在短歌中,长篇山歌如《笼灯》、《门神》等却很少见。这或许说明谐音双关语最适用于独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对此问题已经作了大量的钩沉考索的工作论文格式范文。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将《吴声歌》中所用之谐声字概括成两大类.第一类, 同声异字以见意者, 如以上诗所引“藕”为配偶之“ 偶” , 以“ 芙蓉”为“ 夫容” , 以“ 碑”为“悲” , 以“ 题”“ 蹄”为“ 啼” , 以“ 梧”为“ 吾” , 以“ 油”为因由之“ 由” , 以“ 棋”为期会之“ 期” , 以“ 堆”为“ 涕” , 以“ 箭”为“ 见” , 以“ 篱”为“ 离” , 以“ 博”为“ 薄” , 以计谋之“ 计”为发髻之“ 髻” , 以衣裳之“ 衣”为依旧之“ 依” , 以然否之“ 然”为燃烧之“ 燃” 。第二类, 同声同字以见意者, 如以布匹之“ 匹”为匹偶之“ 匹” , 以关门之‘ 关”为关念之“ 关” , 以消融之“ 消”为消瘦之“ 消” , 以光亮之“ 亮”为见亮之“ 亮” , 以飞龙之“ 骨”为思归之“ 骨” ,以道路之“ 道”为说道之“ 道, 以结实之“ 实”为诚实之“ 实” , 以曲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药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曲名之“ 叹”为叹息之“ 叹” , 以曲名之“ 吟”为呻吟之“ 吟” , 以“ 风”波“ 流”水为游冶之“风流” , 以围棋之“ 著子”为相思之“ 著子” , 以故旧之“故”为本来之“ 故”等。此外, 还有以二字声音相近而谐声以见意者, 如以“星”为“ 心” , 以“ 琴”为“ 情”之类皆是[2]。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民歌》中的《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将谐音分成“同音异字, 同音同字,混合”三类加以论述, 同时还论述了六朝时期普遍使用谐音双关语的社会风气, 并由此上溯到《诗经》与《史记》, 论述了双音谐字的历史渊源, 颇为详尽[3]。可以说, 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已成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

2.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译者应该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的传递出来。”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交际翻译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原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的过程和结果上来。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来,译者有权力纠正或改进原作的逻辑关系, 用优美的语言替代原文中晦涩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复和冗长之处, 修改或阐清术语。译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实错误和笔误, 将脚注中的内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际翻译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 并且还能产生和原文一样的语势[4]。

3.谐音双关语的翻译

谐音双关是一种文字游戏, 利用字或词语的语音条件, 使某些字或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双重意义。它具有一明一暗双重涵义, 具有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双重意义的功能。这种修辞格是利用词义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来构成双关, 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 借以使语言活泼有趣,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或借题发挥, 旁敲侧击, 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语和汉语双关在格式上和修辞作用上虽然大致一样,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和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双关译成汉语或汉语双关译成英语时, 中外译者几乎都有捉襟见肘之感, 难以找到理想的翻译。但是, 笔者认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 可以实现谐音双关语的恰当翻译。下面以笔者曾参与编译汪榕培教授主编的《吴歌精华》(英汉对照)[5]一书中处理谐音双关语的例子来论述。

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摘要回到译作的读者这个中心上来。而《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编译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文学艺术论文,否则,中外读者往往会不知所云。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传作用,因为吴歌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晓它了,正因为此,国家已于2006年把吴歌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来看书中几例:

例1: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

译文:I love my charmingsweetheart all the more/ 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这里我们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man)两层意思都翻译出来了,同时文学艺术论文,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me押韵,整首诗形成abab的韵式。

例2: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四时歌》)

译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 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 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谐音, 指被女性所钟爱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仪容的意思。“莲”谐“怜”, “莲子”即“ 怜子” , 译成口语就是“ 爱你”论文格式范文。这首歌曲显然是女子的口吻, “ 乘月采芙蓉”者, 乘月会情郎也,“夜夜得莲子”者, 即每个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爱的机会,这两句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同样把它的两层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译出来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山歌·睃》)

译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 fish won’t escapefrom the mesh, / So you won’t escape from 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shuttle, / So love 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丝”、“思”谐音,“眼”双关“网眼与人眼”;“梭”谐“睃”,又与前文“眼”相呼应。冯梦龙有赞语道:“眼上起,梭里来文学艺术论文,谐音双关语最妙,俗所谓双关二意体也。”此诗原文只有四行,但译文却有六行,因为我们把最后两句所隐藏的谐音双关语也译出来了。因为译文的读者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译成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 And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们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觉咦立冬,/风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麦牵来难见面,/厚纸糊窗弗透风。”(《久别》)

译文:In spring, 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 whole year. / “It’s hardto see 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you,” I’ll say to my dear.

在这首《久别》中,最后一句“厚纸糊窗弗透风”意即“没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们直接把这句背后的谐音双关语翻译出来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 you文学艺术论文,让读者一目了然。

4. 结语

总之,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把吴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这种谐音双关语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最后我们根据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原则:“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而我们编译《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王运熙.六朝乐府民歌[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2.

[5]汪榕培等.《吴歌精华》(英汉对照)[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吴歌,谐音双关语

 

1. 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

吴歌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沪等太湖流域地区的同属一个语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喜用谐音双关语,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历史称之为“吴格”。使用最鼎盛的两个时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时期文学艺术论文,《子夜》、《欢闻》、《读曲》等数百首,都是这一类歌谣。其中《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半数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后两句即系谐音双关语。“玉林”、“石阙”关语为“碑”,又“碑”之谐音为“悲”;又如:“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关语为“棋”,取其谐音为“期”。其它诸如“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春蚕”关“丝”谐“思”);“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关“莲”谐“连”)都是这一类谐音双关语。而在《读曲歌》八十九首中,几近三分之二是用了谐音双关语的。如:“打坏木栖床, 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论文格式范文。”(“三更”关“夜”,“石阙”关“碑”谐音“悲”,“书”关“提”谐音“啼”。) 又:“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 (“双”关“两”, “灯尽”关“无油”谐“无由”)。更有谐音双关语加叹谓构成歌谣的:“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可见谐音双关语在当时的民歌中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同一谐音双关语在多种曲调中反复出现, 某些意象关系相对固定, 比如“芙蓉”关“莲”, “方局”关“棋”“, 黄莲”关“苦”,“石阙”关“碑”等等,说明其时谐音双关语运用已经格式化,成为一种相当圆熟的歌谣语言表达方式。吴歌中之谐音双关语,体现婉转细腻的情感特征,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传情,以隐寓意,曲折诡谲,扑朔迷离,听众的思绪须得拐几个弯才能真正领会其本意,是这一时期吴地歌谣的重要标识。

明代吴歌十分丰富,也喜用谐音双关语。如刘效祖《锁南枝》之“瞎虫蚁逃生,实撞着你线索。”等,然实不多见。唯近现的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之《山歌》,谐音双关语俯拾皆是。冯系江苏吴县人,对吴格谐音双关语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吴地方言写儿女情长,成就极其伟大,是吴歌史上难得的好歌词。请看几首用谐音双关语写就的短歌:[1]

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谐“睃”) 里来。

姐儿立在北纱窗,分付梅香去请郎,泥水匠无灰砖(谐“专”) 来等,隔窗趁火要偷光。

滔滔风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开舡。挟绢做裙郎无幅(谐“福”) ,屋檐头种菜姐无园(谐“圆”) 。

旧人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今日上我门。将刀劈破陈桃核,霎时间要见旧时仁(谐“人”) 。

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运用谐音双关语似乎更活,有的经过扩充令节奏更加活泼。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花竹仿子绘竿多少班(《作难》)。”又:“好似黄柏皮做子酒儿,呷来腹中阴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肠(《思量》)。”另外,谐音双关语大都用在短歌中,长篇山歌如《笼灯》、《门神》等却很少见。这或许说明谐音双关语最适用于独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对此问题已经作了大量的钩沉考索的工作论文格式范文。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将《吴声歌》中所用之谐声字概括成两大类.第一类, 同声异字以见意者, 如以上诗所引“藕”为配偶之“ 偶” , 以“ 芙蓉”为“ 夫容” , 以“ 碑”为“悲” , 以“ 题”“ 蹄”为“ 啼” , 以“ 梧”为“ 吾” , 以“ 油”为因由之“ 由” , 以“ 棋”为期会之“ 期” , 以“ 堆”为“ 涕” , 以“ 箭”为“ 见” , 以“ 篱”为“ 离” , 以“ 博”为“ 薄” , 以计谋之“ 计”为发髻之“ 髻” , 以衣裳之“ 衣”为依旧之“ 依” , 以然否之“ 然”为燃烧之“ 燃” 。第二类, 同声同字以见意者, 如以布匹之“ 匹”为匹偶之“ 匹” , 以关门之‘ 关”为关念之“ 关” , 以消融之“ 消”为消瘦之“ 消” , 以光亮之“ 亮”为见亮之“ 亮” , 以飞龙之“ 骨”为思归之“ 骨” ,以道路之“ 道”为说道之“ 道, 以结实之“ 实”为诚实之“ 实” , 以曲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药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曲名之“ 叹”为叹息之“ 叹” , 以曲名之“ 吟”为呻吟之“ 吟” , 以“ 风”波“ 流”水为游冶之“风流” , 以围棋之“ 著子”为相思之“ 著子” , 以故旧之“故”为本来之“ 故”等。此外, 还有以二字声音相近而谐声以见意者, 如以“星”为“ 心” , 以“ 琴”为“ 情”之类皆是[2]。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民歌》中的《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将谐音分成“同音异字, 同音同字,混合”三类加以论述, 同时还论述了六朝时期普遍使用谐音双关语的社会风气, 并由此上溯到《诗经》与《史记》, 论述了双音谐字的历史渊源, 颇为详尽[3]。可以说, 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已成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

2.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译者应该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的传递出来。”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交际翻译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原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的过程和结果上来。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来,译者有权力纠正或改进原作的逻辑关系, 用优美的语言替代原文中晦涩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复和冗长之处, 修改或阐清术语。译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实错误和笔误, 将脚注中的内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际翻译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 并且还能产生和原文一样的语势[4]。

3.谐音双关语的翻译

谐音双关是一种文字游戏, 利用字或词语的语音条件, 使某些字或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双重意义。它具有一明一暗双重涵义, 具有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双重意义的功能。这种修辞格是利用词义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来构成双关, 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 借以使语言活泼有趣,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或借题发挥, 旁敲侧击, 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语和汉语双关在格式上和修辞作用上虽然大致一样,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和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双关译成汉语或汉语双关译成英语时, 中外译者几乎都有捉襟见肘之感, 难以找到理想的翻译。但是, 笔者认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 可以实现谐音双关语的恰当翻译。下面以笔者曾参与编译汪榕培教授主编的《吴歌精华》(英汉对照)[5]一书中处理谐音双关语的例子来论述。

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摘要回到译作的读者这个中心上来。而《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编译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文学艺术论文,否则,中外读者往往会不知所云。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传作用,因为吴歌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晓它了,正因为此,国家已于2006年把吴歌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来看书中几例:

例1: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

译文:I love my charmingsweetheart all the more/ 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这里我们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man)两层意思都翻译出来了,同时文学艺术论文,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me押韵,整首诗形成abab的韵式。

例2: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四时歌》)

译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 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 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谐音, 指被女性所钟爱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仪容的意思。“莲”谐“怜”, “莲子”即“ 怜子” , 译成口语就是“ 爱你”论文格式范文。这首歌曲显然是女子的口吻, “ 乘月采芙蓉”者, 乘月会情郎也,“夜夜得莲子”者, 即每个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爱的机会,这两句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同样把它的两层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译出来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山歌·睃》)

译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 fish won’t escapefrom the mesh, / So you won’t escape from 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shuttle, / So love 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丝”、“思”谐音,“眼”双关“网眼与人眼”;“梭”谐“睃”,又与前文“眼”相呼应。冯梦龙有赞语道:“眼上起,梭里来文学艺术论文,谐音双关语最妙,俗所谓双关二意体也。”此诗原文只有四行,但译文却有六行,因为我们把最后两句所隐藏的谐音双关语也译出来了。因为译文的读者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译成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 And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们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觉咦立冬,/风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麦牵来难见面,/厚纸糊窗弗透风。”(《久别》)

译文:In spring, 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 whole year. / “It’s hardto see 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you,” I’ll say to my dear.

在这首《久别》中,最后一句“厚纸糊窗弗透风”意即“没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们直接把这句背后的谐音双关语翻译出来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 you文学艺术论文,让读者一目了然。

4. 结语

总之,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把吴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这种谐音双关语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最后我们根据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原则:“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而我们编译《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王运熙.六朝乐府民歌[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2.

[5]汪榕培等.《吴歌精华》(英汉对照)[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 费米尔 诺德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简介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1971年凯瑟琳娜・赖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以“目的论”为其核心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它从新的视角审视翻译活动,在宏观上将翻译纳入人类行为活动,强调其目的性,而不是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所追求的简单的“文本对等”。它从译入语的视角重新诠释翻译,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语码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是译者操作原文本的过程,还涉及翻译发起者或委托人、原作者、译文读者等一系列相关因素。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读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原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关注也就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学派区别于传统语言学派的显著特征。

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费米尔(Hans J.Vermeer)

费米尔是德国海德尔伯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语言和翻译研究。费米尔是翻译家卡塔琳娜・莱斯的学生,并与莱斯合著《普通翻译理论框架》。在该书中,他提出该学派核心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Skopos”是拉丁语,即:purpose。“目的论”学者认为,作为交际行为的翻译,它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因此,原文本在翻译中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要,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照的不应是“对等”理论中倡导的原文及其对等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这些因素决定了处于特定译语语境中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手法,而不必拘泥于与原文对等导致在异语文化环境中的交际功能受到影响。费米尔提出翻译过程应遵循的三大规则,即: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目的规则指译文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规则也被称为“文本内一致规则”或“语内连贯”,它反映的是文本内的关系,及译文能否被接受者所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译语文化及其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规则或称“文本间一致规则”。它反映原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译文文本不能随意创作,过多地偏离原语文本。费米尔把目的规则放在第一位。它贯穿整个文本,适用于文本的各个部分,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目的规则要求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就放弃忠实规则;如果目的规则要求译文不通顺,那么就要放弃连贯规则。费米尔的另外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合适度原则。合适度指译文是否达到翻译目的及要求,以及在哪种程度上达到翻译要求。功能派学者认为,一句译文本身无所谓合格或不合格,只有当它与所预期的交际功能相对照时,才能作出这种区分。以“合适”为标准来指导翻译。扩大了翻译的范围和翻译技巧的适用范围,翻译被看成是一个从原文化到目的文化的连续体。

2、诺德(Christiane Nord)

功能翻译学派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诺德。她是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代表作是《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这本书详尽地整理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用简明浅显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阐释了其思想,将理论中纷繁复杂的概念和术语特别是其核心概念“翻译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进行阐述;针对功能理论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忠诚原则”;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的关系,提出了“纪实翻译”和“工具式翻泽”两大翻译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功能翻译理论体系。

“忠诚原则”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作者,也要对译文读者负责。翻译的原则是尽量求得与原文的一致,不能离原作的意图太远,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力求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者、译文读者在译文中达到一致。“忠诚”指译文目的必须与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一致。即译文既要为读者负责,也必须尊重原作者。通常,原作在翻译时,原作者希望作品的意图可以在译入语中得到忠实的传达。虽然翻译过程中改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当译者对原作者保持“忠诚”时,原作者才情愿将作品交给译者。诺德所指的忠诚是一个伦理概念,指译者与他人合作的翻译活动中的责任心。诺德的“功能”方法论立足两大原则之上,即“功能原则”和“忠诚原则”。她修正了“目的规则”的不足,克服了翻译的随意性,避免了把翻译当作一种“用目的语写作”的趋势。

她还提出“纪实翻译”和“工具式翻译”两大译法。“纪实”指“为译语文化的读者如实记录原文文化交际互动的情景”。“纪实翻译”强调源语文化,重在“再现原文化发送者与原文接收者之间交际时的情境”。“工具”指“以原语文化交际互动为模型。做异语文化交际互动的工具”。“工具式翻译”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发送者与译文接收者之间在新的交际情境下的互动”。在纪实翻译中,交际语言虽已改为译文语言,但交际情景还是源语文化。源语文化的语言特征仍得以保留。在工具式翻译中,交际语言和环境变成了译文语言和环境,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仅做交际中的参考,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实际内容。

三、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贡献及其不足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译;翻译家;翻译理论;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08-02

在人类文化的交流活动中,翻译由来已久。在翻译实践中,相关人士对翻译活动进行了不断地思考、探索与研究。国内外翻译家以及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各放异彩。其中,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可谓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两位集大成者。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彼得·纽马克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常年从事英德、英法互译的教学,对翻译理论颇有研究。他们在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理论,其精神也值得中国翻译理论界学习。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对他们的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两位翻译大师理论的概览和异同之处的分析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两位翻译理论家及其翻译思想。

一、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众所周知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构成了奈达的主要翻译思想,亦即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以及社会符号学阶段。第二个阶段即交际理论阶段(从1959年到1969年)的研究成就,帮助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1964年他出版了一本里程碑式的重要专著,即《翻译科学探索》(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他的翻译思想:一是奈达指出,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二是他认为翻译就是交际,因而在翻译研究中,还运用了通讯论和信息论。并指出翻译质量评判的标准,首先要看它的可读性,能否有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信息、情感等的交流。这是奈达翻译思想体系中最大的一个特点,也是其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三是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这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一种观点。动态翻译指的是翻译要在指导下翻译交际理论,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之后的第三阶段,奈达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从而使其含义更清楚。四是奈达指出翻译应该为读者服务。这是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的交际功能的角度来阐述翻译的功能。读者的反应是判断一本译作质量的衡量标准。五是说到翻译过程,奈达提出了分析、转语(即传译)、重组和检验的四步式理论。

二、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概览

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语义翻译强调与原文贴近,而交际翻译则强调对读者的效果。奈达对此评述说:“语义翻译重在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而交际翻译则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纽马克照顾到文本的广泛性差异,这使以上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显得特别重要。”在这两种概念之间,纽马克提倡考虑文本的类型。他以内容与文体为依据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召唤功能三个类型。为了进一步对上述两种翻译概念进行阐述,他还提出“关联翻译法”的翻译新概念: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翻译便越要紧贴原文。翻译的准确程度要从词汇、语法和文本三个角度来考虑。

三、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

(一)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奈达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他们吸收前人理论精华,进行创新,并不断地发展完善各自的理论体系;其次,二者在理论基础、可译性以及读者反映等问题上都持有相似的态度。

1.创新精神

直译与意译是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而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却给人们提出了新的翻译方法,对翻译理论和方法作出了重大贡献。

2.理论基础

他二人的翻译理论都是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之上的,主张用现代语言学来分析和解决翻译问题。奈达指出:“语言学的方法是最可靠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语言的各种信息间的关系。”纽马克则认为翻译理论“源于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蒋天平,唐美莲,2003:53)。

3.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二人都强调了翻译的可能性。奈达认为各种语言的表达功效是一致的,都能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等。纽马克则认为,尽管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习惯,思维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妨碍翻译的可行性,尽管翻译有时需要加入解释,但这部分解释性的翻译仍然是翻译。同时两人都承认翻译的“可能性”,但又否认其“绝对性”。奈达认为,不管是语内交际也好,还是语际交际也好,两篇不同的话语都不可能无绝对的对等,鉴于此,译者只能追求“切近的自然对等”。纽马克也认为鉴于译出语和译入语有着各种差异,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完全对等。所以翻译时只能根据文本的类型,尽量使译文与原文取得一致。

(二)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不同之处

奈达与纽马克尽管在对翻译的多个问题上都持有类似的见解,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分歧。以下着重从理论核心、对翻译的定位以及二者对待形式与内容的不同态度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翻译理论的差异。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商务英语翻译;应用

1.交际翻译理论概述

英国著名翻译教育家彼得•纽马克在1981年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词汇,并把文本做了明确的分类,包括信息型,表达型和呼唤型,强调了在对原作或者译文进行翻译时,要紧贴原文。而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主要强调对原文作者思维过程进行重现,比较重视翻译中的内容,并且利用短小的句子对原文的单词,短语等进行表述。而交际翻译理论恰恰相反,强调翻译的语域要与目标文本相一致,更加注重翻译效果,交际翻译理论在翻译上一般是以段落为基础的,把目的语作为翻译中心,比较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对翻译后的反应,主要是让读者能够读到真实客观的原文信息。彼得?纽马克认为,在翻译中,使用的方法是按照文本性质的不同进行选择的。在文本中,像小说,信件等文学文本,能够体现出作者和文本本身的,都属于表达型文本;而有些文本主要目的是要表述文本的内容和传递相关信息和知识,这类型的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这种类型的文本要求的内容和书写格式比较规范,大部分的领域都可以应用;呼唤型文本主要的目的在于得到读者相应的反馈,把读者和作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指南等属于呼唤型文本。彼得?纽马克认为,在表达型文本中,使用语义翻译比较合适,而交际翻译比较适合在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中使用。

2.商务英语翻译特点

2.1商务英语中的词汇变化速度较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商务英语已经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商务英语的词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涌现出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增加新事物的产生,而商务英语也要把这些新鲜的事物加入到其中,促使商务英语词汇变化更新速度加快。例如,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后,出现了电子商务(E-business)、网上营销(onlinemarketing)等新词汇。同时,还有一些词汇根据其词义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得到新的词组,而表达的意思也就有所不同。如venturecapital,把venture和capital进行了组合,这个词组的意思是风险投资,代表风险性较大的投资。2.2商务英语的词汇和内容专业性较强商务英语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词汇专业性较强,使得商务英语中的词汇所表达的含义都是和所在的行业息息相关,不能与普通的英语一样进行词语翻译。同时,商务英语在语言表达的要求上比较严格,要求用词必须准确,严谨。例如商务英语中FOB(freeonboard),FOB的意思是离岸价格,是指卖方在产地交货时候的货物价格。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是指到岸价格,其中包含了货物的成本和运费等。这些词语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但是,由于应用环境和位置不同,其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2.3同一个词汇表达多种含义同一词汇表述多种含义,这种情况在商务英语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商务英语被应用于很多领域中,正由于领域的不同,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行业中所表达的含义也都是不同的。大大增加了一词多义的几率。例如“discount”这个单词,在不同语句中,就表现了不同的含义。句1:Youmaytaketheacceptedbilltoadiscountbankbeforethematurityifyouareinurgentneedofthemoney.(如果贵方急需这笔钱,你们可以把这个承兑了的汇票去贴现银行贴现。)这里的“discount”是“贴现”的意思。句2:Ifyouordermorethan100pieces,wewillofferyoua15%discount.(如果你方订货超过100件,我公司将给贵公司八五折优惠。)这里的“discount”是“优惠”的意思。这种情况在商务英语中非常常见。因此,在商务英语中,对单词和词组的使用和翻译必须要根据所在的环境进行翻译。

3.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适用性

3.1对各国家间的文化不对等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经济全球一体化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挑战。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差异,导致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各国的文化;出现了不对等的现象。而交际翻译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把原文的主旨通过适当的语言表达的出来,并实现翻译后的文意和原文本的文意相同,并让读者的感受和原作者达到同样的阅读效果,从而实现准确交际的目的。所以,在中西方民族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环境下,翻译人员要对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使用适当的语言,把各国的民族文化进行等值的信息交流。在实际英语应用中,经常会出现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兔子在我国代表了一种很可爱的动物,还有以兔子命名的“大白兔”奶糖,深受国民的喜爱。但是,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兔子并不是一种受欢迎的动物。它们能够破坏草原,与牛羊争夺食物,破坏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澳大利亚人认为兔子是一种不好的动物。在对中国“大白兔”奶糖品牌进行翻译时,不能直接译成“WhiteRabbit”,否则,会给此品牌带来很大的影响。3.2能够使译文与原文的语义进行信息对等交际翻译理论的观点中表述了翻译的目的在于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准确的传达,认为,翻译中所做的所有工作必须服务于整体译文的翻译效果。而商务英语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保持译文信息要与原文信息对等,实现信息的等值传递。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对部分特殊信息进行翻译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环境,对信息进行相应处理。在现实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有很多翻译者对词汇进行了直译,使翻译前词汇所表述的信息和翻译后所表述的信息不能等值,从而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我国很多“国家二级企业”被翻译成“StateSecond-classEnterprise”,而“Second-class”在英语中,具有质量下降的意思,既影响了企业的形象,也给企业的扩大和发展带来较坏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个词语用“State-levelⅡEnterprise”来翻译,相对会好很多。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工作者要对自己的工作极度负责,防止类似事件出现,带来不好的影响。3.3要求用词必须准确,严谨由于商务英语是一项专业的技术活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必须用词严谨,准确,表面意义不仅要准确,同时在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也要准确的传达。如果在翻译中,出现了很多词语进行直译的现象,没有相应的商务知识做指导,就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甚至与原文意思相悖而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把白酒直接翻译成“whitewine”,从字面上来看,我们的翻译好像没有错误。但是在英语中,“wine”一般特指用水果为原料来酿造的酒,如applewine等。当“wine”前没有任何修饰语时,它的含义是指葡萄酒,从直面意思来看就是“白葡萄酒”的意思。这样就使单词和表述的含义有所差别,从而出现错误。

4.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应用的方向

4.1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应用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一般分为直译,意译和转译三个部分。而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没有否定语义翻译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地位,而交际翻译理论在直译中的应用也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直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含义直译。含义直译是根据原来文本的语法内容和词汇结构进行直接翻译,其中不加入特殊的调整。在很多词语上,中西方都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对词语的表达具有一致性。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好学习,天天向上”,而对其进行直译翻译时为“Goodgoodstudy,daydayup”,这种直译翻译能够充分的表达出中西方的教育意识。而另一种直译为发音直译,顾名思义,就是英语中有一些词语可以通过发音来翻译成中文,并且这些词语的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如“model”,可以直接被中文译为“模特”;“salon”可以直译为“沙龙”。这种翻译方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交际翻译理论的直译应用,简单易懂,很容易被双方国家所接受,同时又可以提供更好的交流意境,既有本国的语言韵味,也具有对方国家的语言风格,有利于双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的促成。4.2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意译应用通过理解原始文本的内在含义,进行内容的形象表达,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这种翻译方式是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意译方式。英语与汉语在很多表达方式上都是相似的。如对于某些事物或者动作使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英语中也经常会用到。如果遇见带有比喻等手法的英语,对其使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就不能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也会阻碍双方的正常沟通和交流。如“Hewasbornwithasilverspooninhismouth”,对于这一句的直译可以翻译成为“他出生的时候嘴里含着银匙”。这句话很明显是不符合常理的。这种翻译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此句话的深层含义。而交际翻译理论的意译应用就可以把这句话利用比喻的手法进行联想,翻译,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事实上,可以含着银匙出生的人说明他从出生起就比较富有。在正常的表达中,出现发音或者表达不清楚的文本很正常,我们可以利用交际翻译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使商务英语翻译达到更好的效果。4.3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转译应用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直译和意译的应用在运用和表述上相对简单,浅显易懂,而转译就需要翻译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才能把原文的含义表述的淋漓尽致。转译不能单单通过字面或者比喻对原文进行翻译,而必须把原文中语句所描述的事物转换成另外一种事物,并做出更多的调整,来实现双方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相对于直译或者是意译而言,难度增加了很多。例如,中国的紫禁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同时也是又名的旅游胜地,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但是对于紫禁城来说,在英语中被翻译成“ForbiddenCity”。这种翻译方式并不是直译的方法,因为其中的紫色没有被翻译出来。但它也不是意译,如果是意译,所表述的内容和文字的字面表述不应当有关联,而它恰恰是有关联的,所以说也不是意译。因此,这个翻译所采用的是转译的方式,能够充分的对紫禁城进行表述。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能够通过一个事物转换成另一个事物进行描述,也可以把静态和动态互转,最终来达到信息的传递和思想的感悟。

作者:张双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翁凤翔.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J].上海翻译,2013(01).

[2]盛卓立.电影名片的交际翻译特性和翻译方法———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谈起[J].惠州学院学报,2010(04).

[3]周彦君.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12(08).

[4]康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J].晋中学院学报,2013(05).

[5]王宗炎.纽马克论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J].中国翻译,2011(01).

[6]廖英,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及翻译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05).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当今的商业活动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广告也就随之具有了其国际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广告的翻译问题。纽马克在其翻译理论中将广告列为了号召性文本,并指出翻译此类文本应使用交际翻译方法。本文就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理论对广告翻译的指导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广告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纽马克;广告翻译;文本类型;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一、广告文体和广告翻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流日益扩大,广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告语作为广告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在我们讨论广告翻译之前,对于广告这一词的界定是必不可少的。

广告一词最早源语拉丁文Advertere,意思是引起注意、进行诱导。广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广告。广告应该吸引顾客的注意和认识,这是其成败的关键;同时还要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广告文体有一些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特点包括:(一)多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二)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三)口语化(四)修辞手法丰富(五)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纽马克文本类型说及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纽马克文本类型说:纽马克将所有文体分为表情性文本、信息型文本、号召型文本。但是这些范畴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很少有纯粹的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或号召型文本。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如纽马克指出的,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应以语义翻译为主,而信息型或呼唤型文本则以交际翻译为主。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纽马克的翻译教程中提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分别代表了翻译的两大方向。语义翻译是指在译入语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则是指译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互相联系的。在实际的翻译中不可能孤立使用某一种方法也不能说这两种翻译哪一个更好,两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有时两种方法还会合二为一。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观点对我们当今看待翻译标准的问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为我们在看待翻译标准问题时增加了一个新的视点。翻译标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当然,纽马克的这一理论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总的来说,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很有启发,很具指导意义。

三、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广告翻译

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学说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广告英语的翻译有指导作用。根据其理论:广告文本属于号召性文本,对其翻译时应以交际翻译为主。但是文本分类及交际翻译理论对对广告翻译并不是具体技法上的指导,而是对广告翻译的策略,理念的启发和指导。在广告翻译的实践中我们要以交际翻译的标准要求我们的翻译,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可以灵活选用翻译策略。

广告翻译可以根据广告特点的不同可以选择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

(一)语义翻译

对于有些广告其内容主要是传递商品信息,即重在介绍产品或服务的特点或性能时,译者应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为主,我们应该采用语义翻译。这种广告在现在的商业广告中属于少数,但不容忽视,我们应以传统方式对广告做语义的忠实翻译。

例1:Colgate Total has a unique,patented formula that creates a protective barrier that fights germs for a full of 12 hours.That helps to prevent and reduce gum inflammation from gingivitis;a mild form of gum disease,which if left unchecked may lead to serious gum disease.Emerg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ssociating serious gum disease with other disease like heart disease,diabetes and stroke.

译文:高露洁全效特有专利配方能形成防护层,有效抵抗细菌12小时,预防和缓解牙龈炎造成的牙龈肿胀。牙龈炎是一种轻微的牙龈疾病,但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牙龈疾病。最近的科学研究发现,严重牙龈疾病与其他疾病之间有可能存在联系,如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等。

用语义翻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所传达的信息很明确,以传递信息为主,消费者会根据广告的内容得出结论,对产品有一个好的印象,产生购买的欲望。所以对于这一类广告应该选用语义翻译。

(二)交际翻译

对于以抒情或美感为主要内容,即重在强调产品或服务给顾客感受的广告。语义翻译可能会因为语言或文化差异而不再适用,此时可采用交际翻译,发挥译入语的优势,以取得译文的感染力。

例1:Ericsson:Taking you forward.

译文:爱立信,以爱立信,以信致远(创译)

例2:Good to the last drop.

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意译)

例3:We race,you win.

译文:以实战经验,领你一路领先(增译)

广告翻译是受广告自身的商业性质决定的,因此广告翻译也必然是为商品销售服务,以消费者为中心。所以传统的“信”、“达”、“雅”的标准就不再占据统治地位,真正的达到广告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标准。大多数的广告都是采用交际翻译,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广告源语言特点选用最适合的译法。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

对于有些广告只有综合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才能更好的符合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例如:美国的一种饮料名为“7―up”,如果直译为“七上”,中国的消费者就会想到“七上八下”,便会产生消极的印象,当然就不会去购买。所以在翻译时将“up”这个词引申为了“向上,喜”所以最终决定用“七喜”。这一译法备受欢迎。

结语

广告,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鲜明的目的性使得广告的翻译策略十分多样化。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理论对于广告翻译只能是宏观上的指导并没有选择出具体的翻译方法。我们可以用直译方式;更可以以灵活变通的手法采取意译的方法;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翻译,但“灵魂”往往得以保留;还可以作无中生有的添加、增补、扩充、引申,甚至联想;在实践中都是可行的。

总之,对于广告翻译,没有一种译法是万能的,只能说对于一则广告,某一种译法是较适宜的。(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爱琴,高万隆《英汉互译理论与实务》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P226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 情景喜剧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79-02

全媒体时代,科技的发展带动媒体迅速发展,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其中英文情景喜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的关注和同步播出使情景喜剧字幕翻译逐步发展走上翻译前沿。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及语言能力的差别,字幕翻译水平大相径庭。因此本文提出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情景喜剧字幕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一、理论研究

(一) 关联理论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初,语言哲学领域兴起关于关联理论在语言交际方面的解释。关联理论创始人Gutt在他的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阐述了关联理论的定义、内涵以及相关内容,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继而关联理论受到译界重视研究成果丰厚。 随着关联理论的逐渐发展,在宏观翻译理论构建方面以及围观翻译现象解释领域,关联理论都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在国内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关联理论的特征做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关联翻译模式。

(二) 翻译策略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起步很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就受到了很多西方学者的关注,大量的研究成果涌现,如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理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理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内容。在字幕翻译研究领域,我国无论是学术论文研究还是相关的理论著作研究都有待加深,而国外对字幕翻译的研究已经成系统,无论是对字幕翻译的特点、翻译策略以及标准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丹麦学者戈特利布针对字幕翻译提出了包括意译、省略、释义和替代等常用的翻译策略,并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二、情景喜剧及字幕研究

(一) 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是一种喜剧演出形式,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广播黄金时代期间出现。如今作为一种流行的影视作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已经成为影视作品中最受欢迎的电视类节目之一。在美国,电视连续剧包括肥皂剧、情景喜剧以及情节系列剧,虽然三者之间互有联系和共同之处,但情景喜剧与其他两种剧的差异很大,因此在电视剧评奖时情景喜剧单独列出。从拍摄的角度讲,情景喜剧分为三类:现场拍摄,有观众,现场收音;现场拍摄,无观众,后期配音加入录制的笑声;外景拍摄,处理声音。从本质上讲,情景喜剧仍然是演员在观众熟悉的情境中用特定的情节、表演、笑料来娱乐观众。随着情景喜剧的拍摄手段、技术日趋完善,30分钟的情景喜剧越来越贴近大众生活,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情景喜剧的传播越来越迅速,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各国年轻人的追捧。

(二) 字幕特点

情景喜剧字幕是在情景喜剧影视作品中以文字形式显示出影视作品中对话等内容的非影像内容,同时也泛指影视作品后期的文字加工。其中,对话字幕一般出现在屏幕下方;一些特殊内容可能出现在上方或两旁。从语言角度来说,字幕包括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语内字幕指把原语台词以书面形式展现在屏幕下方的内容;语际字幕是指把原语内容译成目的语的字面含义配在屏幕下方。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情景喜剧翻译策略

(一) 关联理论-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主要应用最佳关联视角。关联翻译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能指导译者以最佳关联为前提选取最恰当的翻译策略用以还原本身的效果,使译者在把源语译成目的语的过程中,以最佳关联为原则,从文化角度和翻译角度对众多因素作出全面关照,避免翻译的单一性以及内容的单薄性。

(二) 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情景喜剧字幕的特征使情景喜剧字幕的翻译异于其他文本翻译。多种常用的翻译策略也大量出现在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中。由于字幕翻译具有有限时效性以及空间限制,由于所有的信息转瞬即逝,无法重读,译者必须针对这一特点考虑字幕翻译的长度与语速和屏幕之间的关系,省略翻译非常重要。并且,对于一些话语中出现的需解释的文化特征或专有名词等内容,译者则需要采取释义的方法。

1. 直译法与意译法

直译:关联理论视角中,Gutt把对按源语设置的语境做完全等同于源语的阐述解释称之为直译,这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最能直观地表现情景剧中的语境效果。在影视剧作品中直译是最直接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使用最多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策略大量使用的前提是,在这类语境中,语言以及文化冲突的内容在直译翻译策略使用后,并不影响观看者对剧情的理解,可以使观看者通过直译内容最直接地接触到源语的语境内容。

在翻译领域,意译被广泛应用。与直译相对的意译并不需要对原语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推理对原语进行大意翻译。在情景喜剧字幕翻译中,原语与目的语有众多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性在简短的字幕翻译中无法进行解释,因此如果要在有限的内容中连接不同语言的文化载体,意译实为明智之选。

意译与直译有最直观的区别,意译并不像直译一样做逐字逐句的对等翻译,而是译者指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这种策略通常在原文与目的语之间有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使用,并且多用于短语、短句或者意群的翻译中。从关联理论的角度上来看意译也连接了不同语言文化体系的关联性。众多的翻译实例说明意译更能够体现出目的语的语言特征。

2.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提出了两种翻译模式,语义翻译是其中之一。语义翻译是在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目的语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翻译并再现出来。语义翻译在任何翻译作品中都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翻译策略。

从Gutt的关联角度来看,另外一种交际翻译是译者通过对原语使用者想表达的意思进行推理而作出的判断,这种翻译是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完成的。由于不同语言当中存在大量的文化差异,想在情形喜字幕中准确译出字母的交际含义并不容易。原语中语言信息所暗含的交际意图通过一些明示手段展现出来,但是这种明示会因为译者对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认知性差异,在翻译时很难被识别出来,此时交际翻译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交际翻译法的优势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于一体。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把原语的交际含义准确译出,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这是交际翻译的重点。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有较大的自由度去修正原作者的错误。

众多学者认为翻译即是一种交际活动,通过推理观众从内容中推理出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在字幕翻译过程中,情景喜剧的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的目的是以目的语语言的特征为基础,根据译者对原语内容的了解,利用目的语的文化和语用方式翻译出来。译者在字幕翻译中如果采用交际翻译策略,除了可以完成翻译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最佳关联方式去解释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后的信息。译者可以跳出文本翻译的限制,还原原语的交际意图。

3.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在英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之一是归化翻译法,这种策略使用的原则是使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非对称的文学关系取得一致。基本是强调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阅读者的理解能力。归化法即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异化的翻译主要通过文化移植达到交流的目的,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语国的文化、风情以及语言特点,在尽量保留原语的文化与语言特点的前提下,用异化的翻译方式弥补本国文化的类型,丰富异域文化对本国文化的补充。

4. 缩减翻译法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任何对语篇的认知或翻译的理解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由于时间、空间的制约,字幕译者常常要采用缩减的翻译策略。由于影视作品的特殊性,一些内容如音响、自然声响、背景音乐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听觉或视觉来获得,还可以通过背景镜头等进行弥补。因此字幕翻译中,译者要帮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最大程度获得信息。在这种翻译背景下,省缩减略翻译的作用十分突出。情景喜剧的篇幅和语句在字幕中出现的时候,删除和节略是必不可少的,关联理论认为如果让观众付出不必要的努力来认知翻译内容不但干扰观众的欣赏过程,而且达不到最佳关联效果,失去了关联翻译的意义。

5.释义

除了与语言信息文本直接匹配的字幕信息外,遇到须解释的文化特征和专有名词,在屏幕中利用释义对其进行解释,这种翻译方法可以使目的语观众更好地获取文化背景后的信息。

此外情景喜剧一般多讲述发生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的故事,台词中具有丰富的口语内容、笑话以及俚语内容。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情景喜剧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语中的语言内容译出,而且还要把原语背后的文化信息内容传递给目的语观众。因此,译者必须了解情景喜剧背后的文化背景,并把它们融入到原语到目的语的翻译中,此时交际翻译、意译等策略必不可少。

6. 流行词汇的翻译策略

由于情景剧的时代性强,流行语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中使用的语言与当代的语言差异性小,剧中的语言多样性以及文化特征对于同一年代的不同的文化背景观看者都并不完全陌生。在这一背景下,译者根据剧中的场景,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流行语翻译,使观看者归属性强,更好地对于异域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了解,而这一策略的使用也使该剧文化的融合性增强,更加吸引观众。

四、结论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情景喜剧字幕的翻译优劣直接影响到情景喜剧的传播和影响,采用的策略可以影响情景喜剧的质量,因此字幕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考虑文化因素、语言环境以及认知环境。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认知的不同只能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进行调节。

从字幕翻译的策略使用情况上可以看出,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不自觉地以关联理论的指导原则为基础,即以最佳关联性为翻译的前提,力求在同等条件下,使观看者付出的处理努力小但获得关联性强。无论应用哪种翻译策略目的,都是使语境效果与关联性紧密连接。因此,译者在翻译情景喜剧字幕的时候,要结合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翻译内容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3:117.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关于《红楼梦》

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在他的专著《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新概念对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译语表达形式上。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地道、流畅。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简介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他认为,自公元1世纪以来,那些沉醉于直译和意译争论的研究者们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争论双方都把翻译过程看得太过理想化了。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矛盾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永恒的主题,但Newmark认为这种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该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语义翻译拥有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但它与直译的区别在于,直译后的译文只能将原文本词语的基本意义翻译出来,虽然符合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未考虑原语用语的语境因素和使用场合。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服从原语文化,只在对原语文本的内涵意义理解出现解障碍时才加以解释。因此,语义翻译有时更倾向于超额翻译(overtranslation);相比较而言,交际翻译拥有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文本。由于重效果而不重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的读者,要求原语服从目标语的文化,不给读者留下晦涩难懂之处。因此,交际翻译有时更倾向于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谈到翻译标准,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多关心的是尽可能做到忠实,这便导致了忠实与通顺之间的战争。在我国,从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开始,就产生了对此问题的探讨。近代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矛盾的“艺术创作性翻译”,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翻译标准都在我国翻译界产生过很大影响,对翻译实践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尤其是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以原语为依归,而“达”和“雅”都以目的语为依归。根据Newmark提出的文本分析理论,针对文学翻译而言,把“忠实”和“通顺”看作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无疑是正确的。这样看来,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原语作者,翻译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表现原语作者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文体风格,所以,语义翻译是等值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翻译。而交际翻译注重的则是目标语的读者,强调原文的主旨,而不单单是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这就是说,“语义翻译”注重对原作的忠实,处理方法带有直译的性质;而“交际翻译”则强调译文应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处理方法带有意译的性质。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往往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两种翻译方法都建立在认识性翻译的基础上,都必须反映原语的思想内容,服从目标语的语法结构和某些固定的文体特征。

三、对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的翻译评析

根据Newmark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以杨宪益先后翻译的关于《红楼梦》的两个版本的译文中的翻译现象为例,进一步体会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整体效果。

在开篇第一段中,原文出现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杨宪益在第一个译本(以下用“杨译一”)中翻译为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这个过程把原文出现的每一个词都翻译出来;在改译的版本(以下用“杨译二”)中,此句简练为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原文中还有一句评价红楼梦的话“笔触深入到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 杨译一翻译为 “extended his touch to”, 可谓是生动、形象的翻译;杨译二仅用一个 present 来表达整句话的含义。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角度看来,从杨译一到杨译二就是一个从语义翻译到交际翻译转化的过程。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语义翻译拥有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的确,杨译一将每一个词都尽可能地翻译出来,很大程度上相当于直译,译文十分忠实于原作;杨译二将具体的内容形象化,甚至是抽象化,这种处理翻译的方法体现了交际翻译的核心,即交际翻译拥有归化、意译的特点,可以展现给目标语读者一个清晰、易懂的文本。

提到目标语读者,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化因素。文学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涉及两个、甚至多个文化碰撞和磨合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语义翻译似乎不能克服文化之间的冲突和障碍,直译出来的结果往往无法达到交际的目的。例如,原文中提到“贾家荣、宁两府”,杨译一翻译为 “Mansion Rong and Mansion Ning”,此译文带有一定的直译色彩;杨译二将原文内容抽象化,译为 “Once-Manchu family”。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发出,这里的两版译文存在很明显的差别。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在看到杨译一时会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认知过程,了解荣、宁两府的关系、地位、背景,甚至是彼此之间的矛盾。但是,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红楼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语读者来说,杨译一不能触发文字背后的认知和联想。因此,杨译二将直译变为 “Once-Manchu family”,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意译的一种表现,能使文化背景不同的目标语读者在读到此处时捎带了解相应的背景。不难看出,和交际翻译相比,在面对文化背景不同的目标语读者时,语义翻译很难实现合适的翻译效果。

然而,语义翻译在文化冲突时体现出来的相对弱势也并非绝对。交际翻译的确可以抽象地、精炼地概括原文的内容,并且考虑到文化的差异。但是,语义翻译的详细和具体使它的目标语读者群远远大于交际翻译的目标语读者群。这正是由于语义翻译是一种详细的、具体的、直接的翻译方式,而交际翻译过于地道的省略和改译却缩小了自身的读者群。

因此,我们很难说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哪个更好,只能在不同情况下讨论哪个更加合适。对比两版译文,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大的差别。改译之后,原文中很多内容都被省略了。 “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历史发展规律”在杨译一中被译为 “revealed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at the feudalism was doomed to collapse” 。但是,杨译二中没有对应的译文。类似的情况还有“小说的艺术表现,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小说的艺术表现……也是极为罕见的”、“五花八门”等等很多内容都被省略。这种大面积的“清扫”体现了交际翻译中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核心。然而,语义翻译中的大规模省略必然是一种失败。语义翻译要忠实于原文,一切翻译活动都是要准确再现原文的内容;而交际翻译则更加注重读者,注重思想的传递大过于注重其形式和内容。因此,我们很难确定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优劣,毕竟二者存在的前提基础不同,出发点相异,关注点更是大相径庭。换句话说,翻译的结果是否恰当主要看翻译的目标语读者是否能够接受。

翻译中的“信”和“达”往往很难达到统一,往往要牺牲一个来实现另外一个。准确和通顺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语义翻译做到了准确,但是为了迎合原文的词汇甚至是句法,翻译结果往往是罗嗦的,不地道的;交际翻译采用的类似于意译的方式,使译文更加流畅,甚至更加地道,符合英语的惯用表达方法。例如,“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杨译一中翻译成 “had won a favorable reception”, 在杨译二中改为“quickly developed a wide readership”。再如,“没有完全摆脱”在两版译文中分别是 “not entirely extricating from” 和 “strongly influenced by”,不难发现,杨译二更加符合英语地道的表达方式,而杨译一由于过度忠实于原文,带有直译的性质,虽然不影响内容表达,但是从目标语读者角度来看是不够专业的表达。然而,杨译二实现的效果往往是以牺牲准确性为前提的,译文已经变为一种抽象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我们不能主观地判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优劣,毕竟“信”和“达”这两种传统的衡量翻译的标准本身也是存在矛盾的。

比较两版译文,杨译一属于语义翻译领域,而改译之后的杨译二使用了交际翻译的方法。整体看来,以语义翻译为主的杨译一更加注重细节,几乎把原作中的每一个词都翻译出来了,但是这样的译文难免看起来过于繁重。相比之下,杨译二作为交际翻译的代表,体现出交际翻译的特点:简洁、清晰、地道,无疑是英语文化背景下的目标语读者的最佳选择。但是,杨译二过多地删减也使文章的准确性下降。

实际上,两版译文采用的翻译方法无明显的优劣之分,因为二者本身就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翻译过程中,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方法都很难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全部,即使是“以忠实为己任”的语义翻译也不能做到。译者在翻译时既要使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让目标语读者读懂。当涉及文化因素时,怎样既能如实再现原作,又能使读者易于接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Newmark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开拓了翻译研究新的思路,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对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翻译都必须兼顾语言的各种功能,将对作者的忠实与对读者的忠实相结合、相统一,使译文实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陈军.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简评[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 (2).

[3] 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 许书光.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 青年文学家. 2011(21).

[5]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3(2).

[6] 陈军.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简评[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2).

作者简介:

刘瑜 (女)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目理据;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70-02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是部分高校面向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有专家提出其“设置缺乏理论支撑,培养目标不明,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丰富其内涵”(许钧,2001:222)。本文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与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关系为基础,以译学建设与翻译教学之目的为切入点,认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应以“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之名称统一术语,确立科目名称。

一、翻译教学不仅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有效形式,而且也是译学思想具体化的过程

翻译教学及教学研究不仅对译学建构和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更具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看,翻译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翻译的学科发展同步而行,其指导思想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翻译是一门技能的时候,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教学所能做的只是传授自下而上的语言技能(bottomupskills)。当翻译被视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时,教学则根据语言学理论在目标文本中寻求恰当的对等语言单位。当翻译被视为是一种跨语际文化交流活动时,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为目标的功能主义翻译教学法兴起。从中外译学研究和相应的教学模式看,主要有释意―交际型译员培训模式;翻译语言学的教学模式;翻译文化论的教学模式;文理渗透型翻译教学模式等。尽管各种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比研究及其理论是翻译教学的主干理论这一点,在中外翻译教学实践中却基本一致。

翻译教学的过程是一定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证实、证伪的科学论证过程,是使理论深化、升华、系统化、模式化和科学化等学科构建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因此,译学建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密不可分。虽然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但翻译过程本身却始终是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活动。因此,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教学和教学研究就不能忽视两种语言文化转换规律的研究。所谓的转换规律,就是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所得的结果。

要对翻译进行理论探讨,首先应明确翻译的性质。语言学翻译理论认为,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直接理论和方法。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在保持其内容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外一种语言话语的过程,而转换这一术语指的是两种语言之间言语单位的等值关系。对于翻译学作为研究翻译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威尔斯形象地描述为:翻译学好像古罗马神话中长着两副面孔的守门神雅努斯。一方面涉及翻译过程,并研究其内在的转换技巧,是一门前瞻式学科;另一方面又研究其推出的成品,是一门后顾式学科,从译语出发对比译作与原作的质量,通过对比两者以找出译语话语形成的过程,并确定如何恰当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廖七一,2000:112)。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旨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篇章间建立等同,这种等同不是以译出语和目的语为基础,而必须永远以两个篇章的种类、对象,以两国人民的文化、伦理、知识、感情氛围等为基础,以不同时期的各种情况为参照”(刘和平,2001:1)。“等同”即转换的单位与标准。

虽然,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摆脱原语的语言形式,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但是,在理解原文、摆脱原语形式和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的研究描述和“等同”转换中,它始终都未离开对双语的对比分析。而“等同”的单位是语篇并非语词或句子这一点,恰好又与语篇语言学的翻译理论相吻合。这就说明释意理论与语篇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殊途同归,摆脱语言形式并没有脱离双语的语篇表现形式所含意义的“等同”转换。同时也说明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不仅不再囿于语词、句子和语篇的范围,而且还从交际的目的出发强调文化的因素,从而增加了文化对比的内容。因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目的无不是为了寻求交际双方的沟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无一不是要用译语形式所含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再现原语形式所承载的语义与交际功能的符号转换途径,而是否工于达意则是衡量翻译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译者和论者所关注的都是如何才能使原文的语义得以“传达”,怎样才能让交际的双方达到“相互理解”而实现交际的目的。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

由于受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等值”的标准已被侧重目标语系统(targetsystem)的翻译规范所取代。翻译规范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文――译文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将中心移向译文和译者;另一方面又将研究的目标和分析的对象从个别译者或个别作品的翻译转向有机连贯的翻译文本语料库。翻译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建立自己可靠的方法论和明确的研究步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分析,使个人和局部的研究结果能够在“同一个语料库或另一个语料库中”得到重复或验证(廖七一,2001:394)。很显然,译者之所以会更倾向于选择某些翻译策略和方法而放弃或避免另一些可能的翻译策略,恰恰说明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对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进行大量的对比分析之后做出的抉择。因此,侧重目标语系统的翻译规范还是离不开双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对比分析。况且,我们尚未建立起英汉翻译的语料库,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作为研究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二、英汉翻译文化对比研究的重点是特定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文化

语言对比层面的划分早已在一般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中达成共识,在此就不赘述。文化层面则需参照语言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划分。其中,物质形态层,涵盖人类以器物形式所体现的文化及一切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的“物态文化”实体;典章制度层包括“为维护有序社会而创制的规约、体制和机构”;行为习俗层既包括集体性的习俗又有个体性的身势语言等(刘宓庆,1999:34-38);精神文化层主要指该语族特有的“、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陶嘉炜,1998:4―5)。深层的认知心理层对比可包括认知系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方面的研究。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工作对象是语言,就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对象和层次而言,两种语言的词语内涵和表现形式不仅在深层上与文化相融交汇,而且在各个层面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重叠或完全重叠的现象。因此,无论是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研究,始终都要面对如何跨越横亘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这种语言文化相互渗透、交织重叠的文化语言障碍,即交际载体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翻译和翻译研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研究语言和文化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连体。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比较与翻译,无论是作为一个基础科目,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其内涵都是“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的合二为一,对比研究的重点是特定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文化系统。杨自俭(1997:616-619)先生认为,文化对比研究应以共时法为主,内容包括词汇―语义、词组―成语、句法―篇章、语用―交际、身势语、信号和标记等七个系统。由于普通文化的因素绝大部分蕴涵在常用词语、常用句法和常见语用系统中,普通交际文化的对比研究应与语言的对比研究同时进行,而且应从语言对比入手,从语言之间的差异追踪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刘宓庆(1999:28)先生认为,对比描写应当是汉语翻译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对比应该是“多向度的”,特别是语义一文化及语用一文化方面的研究。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人文关照,描述双语转换过程中的各个机制,找出客观规律与普遍性,即找出语言的哲学机制和文化深层的内核,以此确立语言翻译的科学依据和依归。正因为翻译和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研究的对象、层级、方法和目的完全相同,因此,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将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合二为一并非是异想天开,而是教学的实际需要,是翻译应用研究的必然。正如许余龙(1997:58)先生所说,汉外翻译本质上就是在对比中展开的。对比语言学对翻译的理论、规律以及技巧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可以用它探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通过对比,可以确定两种语言中哪些语言成分是翻译对应的、在什么语言层面上对应、对应的程度如何等等。

三、结语

毛荣贵(2003:序言)先生在为邵志洪教授的《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的序言中写道:六年之前,杨自俭教授在为志洪的第一部专著《英汉语研究与对比》写的序中,曾引用了赵元任先生的一句话: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的科学结论。大学者原来如此观察“语言学”,如此简单,又如此经典!在这里,我是否可以对赵元任先生的话略作推演:所谓翻译理论,实际上就是译文的比较,就是各种译文的综合比较的科学结论。所谓的“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无论是作为一个科目,还是作为一个学科,都是英汉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合二为一,既是英汉翻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科目和培养方向之一(班荣学、赵荣,2003:142-4)。由于学界在“对比”和“比较”两个术语的使用上彼此不分,从而造成术语概念混淆,导致学科界定不清。因此,用“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统一术语确立学科名称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许钧.从高校外语专业博士点建设看翻译学科的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刘和平.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杨自俭.关于建立对比文化学的构想[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陶嘉炜.写作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译者思维;翻译策略

一、 引 言

在翻译学研究领域,学派众多,但是都似乎没有领悟翻译真谛,各学派对翻译的定义不仅区域狭窄,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学派间各立门户,相互排斥,这给翻译工作者的思维造成很大的混乱,译作的质量不能不受到较大的影响。关联理论诞生后,其理论框架“涵盖”了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这对平息翻译界各学派多年的争执,理顺译者的理论思维,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传统翻译理论对译者理论思维的不利影响,揭示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贡献,探索关联理论对译者思维的启示作用。

二、传统翻译理论对译者思维的不利影响

两千年多年来对翻译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其对推动翻译学的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虽各翻译学派的理论不乏真知灼见,但都缺乏宏观的理论概括,而且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矛盾性,常常使得受其理论指导的译者造翻译实践中陷入尴尬的境地,而且各个学派相互排斥,各行其是,译者往往无所适从。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本身不是翻译理论,但是它可以有效地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它奠定了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关联理论给翻译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取舍,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理与关联。

关联理论认为,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例如:

Serge Cardin, a Canadian MP, had to apologize to the House for humming the theme song from “The Godfather” while Public Works Minister Alfonso Gagliano, who is of Italian descent, addressed Parliament.( Newsweek, Perspectives, 21 May 2001).

从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角度分析,为明白这段话的真正意思,听众(读者或译者)就要为回答以上的问题进行一些推理:

(1) 为什么议员Serge Cardin 必须道歉?难道是因为其哼唱《教父》主题曲违反了议会的有关规定?

(2) 电影《教父》在本文的关联是什么?

(3) “descent”一词在本文语境中是否是个关联问题?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因为合格的译作必须是能够正确地指导读者进行合理推理,那么以上这种推理就是译者就原文“译成什么”及“怎么译”两个问题在思维上做出决策的基础。

2.语境与关联。

关联理论认为,推理必然要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关联理论中所说的语境并不是仅仅指语言特色和包括社会文化规范(socio-cultural norms)的环境特色,还包括语言使用者接受客观世界的许多前提条件,因为一定的前提条件可以使篇章达到更佳的交际效果。这一系列围绕着篇章话语方式下的前提假设即为“认知环境”。正如Sperber和Wilson指出这种意义上的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对趣闻轶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在上例中,译者对电影“The Godfather”的了解是推动译者推理并正确翻译的关键语境之一。

3.最佳关联与极小极大原则。

关联理论指出,成功交际的关键还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寻找最佳关联就是引导听话人不仅要注意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而且还要寻找说话人希望对方所做的那种理解。正如Sperber和Wilson所说,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自然要看交际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待。译文正是依据意图和期待进行取舍的:译者从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再把这种关联性传给受体,也就是说译者把自己的理解传给受体。格特(Gutt)指出,大多数情况下,译文和原文只有在相关方面等同。在保证成功交际的前提下,译文尽可能向原文靠近,使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使译文和原文最大程度的契合。

实际上,不管是在语内还是在语际间,如果努力的结果得不到好的“回报”,那么引发交际开始的刺激物,以及假设和解释等相互作用就会受到很大的干扰,即:如果花费在补偿一特定假设的努力程度远远地超过了相应的回报程度时,关联就是妥协。这一类的问题被翻译学家Jiri Levy 把它归纳为“极小极大原则”(Minimax Principle)。其被Levy认为是任何翻译活动中译者做出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极小极大原则”,译者做出的翻译选择时,译文必须是能够使得读者经过最小的努力却能取得最大的交际效果。

4. 描写性翻译、释义性翻译与直译、意译。

翻译理论家根据译者在翻译时语言使用方法上的不同,把形式和内容的处理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描写性翻译(descriptive translation),另外一种是释义性翻译(interpretive translation)。所谓描写性翻译,指的是陈述一种客观事实,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一种翻译方法,翻译的仅限于原文中部分适合译文目的的内容,而释义性翻译,指的是转述他人的思想和观点的一种翻译方法。

直译和意译是另一为关联翻译所采用的二元翻译策略。直译法强调在内容上要紧跟原文,译者的自由受到限制,而采用意译法的译者则可自由地对译文进行加工或者概括总结。为给新的读者建立最大的关联,意译法的译者会采取任何方式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样译文就以自己新的特点而独立于原文自我存在。这与上文所提的描写性翻译如出一辙。另一方面,直译却更加紧跟原文,我们把这一特点称为“释义性”类似(interpretive resemblance),即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译者采取直译法,使得译文与原文在关联方面足够地类似(Sperber and Wilson 1986:137)。

四、关联理论对译者思维的启示

1. 交际的推理特性促使译者思维的焦点从“文本”转到“认知”。

在过去五十年里翻译研究与实践中,“形式与功能”一直是翻译策略讨论的中心点。“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研究模式已经把研究的中心从信息的传递形式(即:形式)的研究转移到信息读者反应(即:功能)的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面目出现的关联研究模式是 “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研究模式的一种替代研究模式。而且,关联被看作是翻译理论的一种“中和”理论。比如语用学理论中,Koller提出的对等的相对性,再比如文本语言学中,Beaugrande提出把文本本身看成一个整体的翻译单位。毫无疑问,关联理论的研究使得许多方面的问题更加清楚明白,包括推理的具体作用。由此可见,译者从关联的角度去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无疑是综合了各种理论学派的可取之处,对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际有着积极的作用。

2.语境的重要性促使译者采用Top-down(自上而下)的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其几乎囊括了人类思维所及的任何现象。所以语境决定了译者的思维的起点,即采用Top-down的翻译策略。根据Neubert & Shreve的观点,所谓top-down是指,翻译方法上译者先定位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属性或类型以及其交际功能,再通过一个个的语言结构体现预定的语篇。在动手翻译之前,译者的脑子里首先有一个“虚构的译本”,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语言的选择受控于译者脑子里的“虚构译本”,目的语中的资源为虚构译本转变为真实译本提供了材料。因此,翻译并不仅仅转移原文的意义,而是要转移原文的交际价值。

3.最佳关联中的“极大极小原则”可使译作达到最佳的交际状态。

最佳关联被认为是译者的最终追求,所以译者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但是由于原文的写作与译文的生成是完全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所以译者在把原文转换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读者的时候,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文化成分,这个时候译文的最佳关联必然要逊色与原文中最佳关联的效果。但是“极大极小原则”却给译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尽可能使译文能够让读者经过最小的努力却能取得最大的交际效果。正如Levy所说,这是任何翻译活动中译者做出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4.最佳关联原则促使译者综合使用“直译”和“意译”方法。

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强调,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必须保证自身的最佳关联,而且译文与原文也必须取得最大的关联。要实现这一原则,必然促使译者以“直译”为主导,采用“诠释性”语言使用方法,并以“意译”为辅,对原文中的隐含信息进行说明,并且对只有原文读者才能理解的文化具体项进行解释。从而在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的交际效果。

五、结语

总之,译者在对关联理论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后,在翻译实践中, 从思维的起点到翻译策略的采用均能摆脱传统翻译理论的一些不利影响,集百家之长,从关联的视野生产出高质量的译品。尽管关联理论的研究也相应地引发一些其本身难以回答的问题。比如关联理论没有关注诸如文体等文本标准(text criteria),但其对翻译实践中译者思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Savory,Theodore.1957.The Art of Translation[M].Cape.London.

[2]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随着国际间贸易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单纯的依赖语言的对等式翻译和原有的翻译技巧已很难满足国际商务交流的需要。因此,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在一种全新理论的指导下走出翻译困境,从而使商务英语翻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语言学中的关联理论为商务英语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

一、关联理论概述

斯帕波和威尔森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认为语言交际的主要目是准确的传达信息,而不对信息进行简单的转述。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关联原则,关联原则是一切语言交际的基础。在语言交际中,为使对方明确自己表达的真实意图,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关联性,否则正常的交际行为无法顺利进行和实现。

关联理论是从多学科、多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的一种解释,它是“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这一认知过程中主要有推理和明示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为达到交际的目的交际的一方会首先明示其交际的目的,听众则根据具体的语境运用关联原则对其明示进行推理,达到双方交际信息的互明。在翻译的过程中,关联理论本身也被认为是交际的一部分,而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也就自然被认为是说话人与翻译人员之间进行的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翻译时首先是接收说话人发出的明示,并将该明示进行转化译成相应的语码,而后根据具体的语境对该语码进行推理,再将语码中内涵的深层次含义翻译给听众,在这一切程序中每一个步骤的进行所以依赖的主要是关联理论即关联性。

二、关联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的关系解读

关联理论认为,商务英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交际。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总会遇到一些不可译的现象,此时关联理论就为商务英语翻译提供一个指导框架。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翻译人员与说话者和听众三者之间进行的一种“明示-推理”过程,这种过程包括语内和语外两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人员可以根据关联原则选择与说话人员意思最相近的语码进行翻译。也就是说只要能忠实的译出原话的内在含义,翻译人员就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关联理论本身关注的是交际与认知。在进行翻译时,多数情况下翻译人员做出的翻译都是一种部分的语言对等,也就是翻译人员只需要将忠实于原文的信息传达给听众,找到语言的最佳关联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关联理论其实与翻译学一样都强调交际与认知的内在联系。根据赵彦春对商务英语行为所做的“明示-推理”阐释定义和关联理论来看,商务英语翻译也是人们交际的一种形式。在关联理论看来,商务英语翻译过程就是翻译人员积极选择与原文意思最相近的语码的过程。但是与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不同,由于商务英语涉及到不同国家间的文化、政治制度、商务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一定要注重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商务语言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自身的商务专业知识学习。

三、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

(一)商务英语文化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在商务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注重:准确、礼貌和通畅。根据关联理论,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产生歧义的前提下可以对原文的语言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语言信息内涵能完整的在译文中呈现,这就是语用等效翻译,而语用等效翻译也是关联理论中极为关注的内容。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存在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商品的销售和国际商务合作,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注重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充分运用关联理论,巧妙的运用文化间的差异,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阻碍,翻译出让消费者满意的译文。

商务英语中商务术语出现较为频繁,对此应注意翻译的严谨和规范,并忠实于语言的原有信息。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听到的话语主要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语境的不同而对语言信息进行了筛选。虽然关联理论注重对语境效果的关注,但更强调译文要忠实与原文。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术语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应当满足翻译的语言信息对等性要求。例如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就是强调译文应当忠实于原文。同时还应注意翻译技巧的适当运用。关联理论强调翻译应注重读者的需求和语言的特点。由于商务英语翻译所针对的对象的特殊性,在进行翻译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充分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如音译、直译、意译或释义、加注等,使得译文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商务信函翻译

商务信函是指为满足各个企业间商务交往和沟通的需要一种专门的书信或电子书函。商务信函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务信函是一种商务公文,因而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格式和体例。一般来说,中文的商务信函格式较为简单,翻译时也较易处理;但英文的商务书函格式则较为复杂,不仅包括平齐式、完全平齐式、半平齐式,还包括简化式等多种格式要求,翻译时格式问题一定不能忽视。

商务信函既然是一种商务公文,那么在翻译时就要既注重其中的礼貌原则,又要体现公文庄重、规范的特点。英语与汉语在问候语、称谓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翻译时这个问题一定要予以关注。英语信函中人们一般喜欢使用“Dear…”和“Your…”的称谓和问候语,在运用关联语翻译时,则需要将这些称谓和问候语进行处理,根据中文的习惯则可以译成“尊敬的某某先生或女士”和“敬上、谨上”等。这样既能体现公文的庄重和规范又能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三)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商务合同与商务说明书的翻译

商务英语合同是指由于当事人双方处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为保证买卖的顺利进行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所签订的协议,这是商务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商务说明书是指为使消费者明确产品的性质、用途、功能、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所做的一种说明和解释,这种说明书应当简洁明了。商务说明书和商务合同的主要目的是将重要的信息准确的传递给消费者和对方当事人,使得对方以及消费者认同自己的产品和合作意图,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应当充分的注重读者的实际需求,在翻译说明书时可运用关联语力求通俗易懂,在翻译商务合同时则可运用“归化”的处理方法,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在翻译商务说明书时对于说明书中的专业术语一般应予以保留,这样既能体现说明书中技术性特点突出专业性,又能使说明书易懂体现通俗性。当然如果在这两项要求的基础上能使译文具有美学意蕴,则会带来惊人的、奇特的效果。毕竟好的、流畅的广告语对消费者来说具有加深记忆的效果,因而能促进产品的销售。如飘柔洗发水的“植物配方、气味清新、去屑止痒”。这种翻译既体现了该洗发水的配制成分安全,而且使用了中文中常用的四字结构短语,从而显得语言动感十足,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商务宣传资料翻译

商务宣传资料是指企业为了使消费者对本企业和本企业产品有深入的了解而对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本企业产品进行的一些宣传和介绍。商务宣传资料属于信息型和呼吁型文体。商务宣传资料的目的在于促进消费者加深对本公司的了解,并推动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因此在对商务宣传资料进行翻译时完全可以运用关联理论的原则进行翻译,因为关联理论也同样强调和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在翻译时翻译人员应当了解和熟悉关联语对象的文化背景、实际需求、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应当重点翻译核心内容,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介绍则可以做“模糊化”处理。

总之,关联理论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不仅要知晓和了解说话者的认知语境,使自己的认知语境能与说话者产生认知语境共享,从而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说话者的语境效果。而且还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在关联理论的视域下重视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效果的影响,注重运用动态的交际理论把握信息的重点,巧妙的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准确的传递语言信息,重现语言中深含的关联性,从而使译文更贴近原文。

参考文献: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本文以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为框架,阐述政治类文本的翻译。由纽马克推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可以得出,官方文献以及报告归类为表情性文本,政治演讲以及政论则归类为呼唤性文本。在纽马克的理论中,表情性文本应采用语义翻译策略,而呼唤性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策略。本文通过政治文献翻译的实例分析了在政治文献翻译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应用。

关键词:纽马克;翻译理论;政治文本翻译

一、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这两个新的概念理论是由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翻译教育家彼得・纽马克在他的著作《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的,这也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中心思想,是最具特色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亦是他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又一突出成就。

历史上,翻译界一直围绕直译和意译众说纷纭,在此背景下,彼得・纽马克推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他强调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不同之处,阐述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实质及其适用范围,这是纽马克对翻译研究最主要的贡献。语义翻译的策略指的是,原文中原作者表达的意思须在目的语语言结构以及意义许可的范围内,精确地加以展现。语义翻译的关注点是源语形式和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因此,有时可能会导致译文的含义不十分清楚。所以说,语义翻译并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选择。交际翻译策略的意思是,译者要使译文对目标语的读者产生的影响同原文对源语的读者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语义翻译中,译者要忠实于原作者,服从语言文化特征。

纽马克提出,在做交际翻译时,目标文本向目的语读者所表达的主旨应尽可能地接近原文本。由于交际翻译策略对于效果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其实际内容,因此交际翻译要将忠实目标语和目标语文本的读者放在首位,体现源语服从目标语以及目标语文化的宗旨,不让读者对译文产生生僻难懂的情绪。因此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①

此外,纽马克还指出,一定要将翻译方法的选择与文本的功能类型结合起来。纽马克指出,表情性文本应该使用语义翻译策略,要做到尽量贴近原文,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地再现作者独具一格的思维方式以及文体特征,而不必过分在意读者的感受与反应。而信息性文本和呼唤性文本则需用交际翻译,即译文尽可能自然流畅,翻译单位不必拘泥于句子层面,甚至可以扩大到段落和篇章。②

二、政治文本的具体功能及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政治文本翻译至关重要。这就进一步要求在翻译政治文本时,一方面要体现较高的忠实度,另一方面要保持政治意识形态的敏感性。措辞的准确性和一定地可读性。③政治文本包括官方文告和政论、政治演说,根据纽马克对文本类型的分类,政治文本中的官方文告属于表情性文本,政治演说和政论属于呼唤性文本。根据纽马克的理论,表情性文本应采用语义翻译,尽量维持原文文体特色,保留文化因素,他认为政治作品往往都很神圣,因此译者不可在翻译过程中擅自改动,在政治文本中,译者必须保持完全中立的位置,译者的目标之一就是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他们对人文科学及语言科学都负有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因此,译者在翻译官方文告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该严格遵循原文,这在许多官方文告的翻译中都有体现。例如:“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④(《十报告》)对于这个句子,译文给出的翻译是These historic successes are attributable to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Partys basic theory,line,program and experience;they have been achieved on the firm foundation laid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and particularly since the adoption of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and they are the fruits of the united efforts of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report 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这段文章取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2012),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十报告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准确性等特点,属于表情性文本,译文也应当具有同样的文本特点,因此译文要采用语义翻译的翻译策略。这个句子较长,又是排比句式,但是为了保留源语言的风格体现源语言的句式特征,译文不仅把原文的内容一字不差地翻译出来,并保留了原文的排比句式,使原文与译文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高度协调统一。

而相比之下,政治文献中的另一类文本形式――政治演说,则更读者以及听众的反应和理解,注重于传递内容和信息,其目的在于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在做政治演讲的翻译时,译员需要注重传递政治演讲的交际意义,这就要求翻译人员要以译文的听众和读者为目的,偏重目的语的语言特征。也就是说,译文需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但不必过分拘泥于源语言的句法、词汇、以及文化因素。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将信息内容的传递放在首位,以实现交际的意义,不拘泥于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使其尽可能地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读者感受到同样效果。例如:I feel entitle at this juncture,at this time,to claim the aid of all and to say,“come then,let us go forward together with our united strength”这句话是由著名演说家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的,其目的在于号召民众积极参战,跟法西斯抗战到底。这句话的译文是“在这一刻的危急关头,我认为我有权请求所有人的支持。我想说,来吧,让我们并肩作战,奋勇前进。”可以看出,这句译文在口号的翻译中运用了四字格,符合汉语的政治演说的表达习惯。四字格的使用可使译文言简意赅、顺口悦耳,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这种情境的渲染下,译文读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丘吉尔对民众的强烈召唤。

三、结语

基于三种文本类型,纽马克又提出了两种著名的翻译策略,他们分别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文本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功能和文本类型来选择翻译策略。政治文献也包含官方文告和政治演说等不同的文本类型,在做政治文献翻译时,要认真分析文本类型以及文本的功能,然后再决定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解:

①张平梅,纽马克翻译理论探索及运用

②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原典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关联翻译观 文学翻译 文化缺省

abstract as a theor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relevance theory also provides literary translation wit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aling with cultural default.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on and further analyzes reasons for cultural default. based on principle of optimum relevanc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translator adopts differ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gnitive context to realize purpose of original-language authors and its aesthetic value and cater to expectation of target-language readers.

key words relevance theory literary translation cultural default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法、英学者d. sperber,和d. wilson在其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专著中提出来的,1995年二人又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机制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most 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它研究译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是翻译能力。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王治琴,2005)。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研究翻译的文献亦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对于“翻译”从未达成过共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是很强的,它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赵彦春,2003)。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靠什么来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暗含。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尽可能根据话语内容去推理原语交者的交际意图,而译语接受者同样也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文进行阐释和解读。所以,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三、对文化缺省和关联理论的认识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式(schema)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memory search)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际和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的作用。关联理论把交际看成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设想每一个明示性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备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即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作为一种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必然包含了语言交际所遵循的“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说话人在明示过程中,为使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必然会对受话人的认知语境和先有知识图式进行合理预测,对双方认知环境里共有的无须赘言的内容会在话语中省去,处理为预设信息。而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会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激活记忆中的心理图式,填补未表达的细节,通过推理,找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语境效果。

四、怎样运用关联理论在译语中重现原作品的文化关联机制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话语的两次输出和理解不可能完全相等,故对等原则不能衡量翻译的成功与否。“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在保证效度的基础上求其信度” (张今,1987)即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译作应尽量向原作趋同,提高信度(忠于原作者)。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asymmetrical)的:防止和避免译语读者误解的责任完全在译者一方。因此译者必须将原作者的意图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才能使读者解读原作者语用预设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交际的成功取决于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应尽可能为译语读者营造出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以获得与原语读者趋同的语境效果。这就为对文化缺省的翻译重构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一译者必须识别原语语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以明示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二译者要对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

进行合理推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1、重现(representation)。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采用重现法,也即直译法,以达到同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水;百花齐放: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纸老虎译为paper tiger.下例就是通过重现的手法传达了原文本的艺术境界:

(1) a melody is heard, played upon a flute. it is small land fine, telling of grass and trees and the horizon. the curtain rises.横笛吹起,优雅的旋律诉说着芳草、佳树、天涯,幕起。

2、替代(replacement) 。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如: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getup with flea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romeo: what have thou found? mercutio: no hare, sir. (《罗密欧与朱丽叶》,act ii,)《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谐“野妓”,故梁实秋先生将hare译为“野鸡”。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梁实秋译)

3、转换(reproduction)

当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采用转换法或意译法,如:

(3)现在合同已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好如此了。

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刘季春,1996:90)

(4) “i beg your pardon,” said alice very humbly: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angrily.“a knot!” said alice, 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 , 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 “oh, 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hapter 3)

“……你说到第五个弯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赵元任译,转引自《翻译批评散论》

4、重构(rebuilding / recreation )。重构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来疏解或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再现原文的关联性。

(5) 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w, sleepy, 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

译文: 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翻译批评散论》,p87)译文较好地重构了原文的意境,连用六个含“呆”的短语再现了原作中五个以s开头的词汇的艺术效果,堪称艺术的再创造。 (6)“if you mean darcy”, cried her brother,“…but as for the ball, it is quite a settle thing, and as soon as nicholls has made white soup enough i shall send round my cards”.

(上海译文版)“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的哥哥大声说,“……舞会已经决定了非开不可,只等尼可尔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贴”。

(人民版)“……至于舞会嘛,那是已经定了的事。只等科尼斯把白汤备足了,我就下请贴”。(一种用白肉[如小牛肉、鸡肉等]加蔬菜熬制的汤。舞会结束客人离去前通常飨以热腾腾的白汤、咖啡或其它饮料。)

white soup是西方舞会上一道必备的汤,原文作者在此运用借喻手法借白汤指舞会的各种准备。“白汤”很容易激活原文读者记忆中“舞会”的原型画面,使他们领会到作者的意图。而对于中文读者而言,记忆中并没有相关图式,在理解上很可能会形成连贯“空位”。因此,上译版采用文化过滤法,把作者的话说白,这样一来,中文读者根本不用花费努力就能获得连贯理解;可是,这又有一个问题:译文除了给读者一个阅读方便,并不产生其它任何语境效果。因为译者代替了读者在思考,而文学作品的的魅力就在于读者能动地参与。相较之下,人民版采用的文化诠释法更为可取。 “白汤”直接译出给读者以原滋原味的审美感受,文外脚注也不须读者花费过多的心理努力对文章获得连贯理解,并增强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语境效果和读者的处理努力相比要大得多,因而,人民版译文更具有最佳关联性在翻译的再表达阶段,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的存在,译者则不得不面对意义的再表达的种种选择和取舍。其中的得失,既有语言转换和文化播迁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所构成的客观原因,也有译者面对两种文化所做出的文化意义上的选择,以及个人审美情趣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选择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关联原则。译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再现了原作品的最佳关联性,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是否

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要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找出原作品中的最佳关联性,并将其再现在译语作品中,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同样的最佳关联而达到正确解读译语作品的目的。

五、结语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文化缺省是符合关联原则的交际策略,而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双交际活动,要排除文化缺省在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障碍,译者肩负着重大责任:一方面,译者要能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识别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译者要对他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预测,并根据最佳关联原则,选择适当的重构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以关联性抓住了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把它纳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积极的指导意义。尽管关联理论不能解释翻译中的一切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对翻译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申连云,张少雄.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考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4.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随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欧阳利锋,彭玉.关联理论对语言翻译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7.赵彦春.关联理论和翻译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8.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9.陈宏微.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0.孙会军.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1-32

12.金圣华.桥畔译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贾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贫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贾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引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较实用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过程应该从语用的层面开始,先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即是说纪实性翻译还是工具性翻译),然后将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现的内容和那些必须根据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心理期待、交际需要、媒介条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的内容区分开来。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是考虑的焦点。在翻译教学中,对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学员认识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nord,1997)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贸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贸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贸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2、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主要包括:katharin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ns-venneer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 ,just holz 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christiane nord的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以及其他用于译员培训中有关功能方法论的著作。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他们认为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形式的一种。因而,他们提出了任何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 )。vermeer认为目的法则是:每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并应该服务于该目的。译文的接收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译、日译、讲话和写作必须让你的文本在使用场合能对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从属法则,这些法则来自翻译要求,它是由发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译者本人)给定的。翻译要求规定需要什么样的翻译。至于原文,他们认为只是一种信息源,因为任何翻译都是面对意向受众,功能策略便可以解决翻译问题。

该理论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范式。该理论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认为翻译行为和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它反映出了翻译的三个性质: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译理论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将文本按功能主要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s ) 。商贸文件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传达商贸交际信息。因此,功能翻译理论适合于商贸翻译的实践,避免翻译的盲目性,对于商贸翻译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功能翻译理论与商贸翻译教材建设

论文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商贾翻译;商贸翻译标准;商务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贾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贫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贾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引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较实用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过程应该从语用的层面开始,先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即是说纪实性翻译还是工具性翻译),然后将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现的内容和那些必须根据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心理期待、交际需要、媒介条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的内容区分开来。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是考虑的焦点。在翻译教学中,对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学员认识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nord,1997)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贸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贸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贸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2、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主要包括:katharin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ns-venneer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 ,just holz 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christiane nord的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以及其他用于译员培训中有关功能方法论的著作。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他们认为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形式的一种。因而,他们提出了任何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 )。vermeer认为目的法则是:每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并应该服务于该目的。译文的接收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译、日译、讲话和写作必须让你的文本在使用场合能对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从属法则,这些法则来自翻译要求,它是由发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译者本人)给定的。翻译要求规定需要什么样的翻译。至于原文,他们认为只是一种信息源,因为任何翻译都是面对意向受众,功能策略便可以解决翻译问题。

该理论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范式。该理论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认为翻译行为和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它反映出了翻译的三个性质: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译理论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将文本按功能主要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s ) 。商贸文件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传达商贸交际信息。因此,功能翻译理论适合于商贸翻译的实践,避免翻译的盲目性,对于商贸翻译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功能翻译理论与商贸翻译教材建设

国内学者至今还未将起源于译员培训功能主义目的论很好地借鉴、运用到翻译教学中,相关论著寥寥无几。有关研究忽略了弗美尔对原文文本在翻译中的地位、文学翻译、翻译教学等问题的阐述以及诺德德一系列关于功能主义目的论与翻译教学关系的描述。张美芳的《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出发,对语篇分析学派和德国的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途径进行了评介,并将功能翻译理论运用到英汉翻译实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视角独特,例证翔实,不过此书对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相关的评价及相关应用研究只占了著作的一小部分。贾文波(2004)的《应用翻译功能论》对我国的应用文翻译实践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贾教授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将德国的功能主义目的论、英国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和美国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统称为西方功能翻译理论,并从中极取有用成分,系统论述了翻译过程中不同体裁的文本功能特征和翻译策略导向。不过,该书的重点在于将功能翻译理论当作一个有效的工具,进行实践层面的具体应用,并未对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局限性加以深人探讨。刘亦庆(2003)所著的《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初步尝试将功能目的论观点运用于教学,坚持翻译标准的辨证社会功能观和发展观,并认为应该将其贯彻到教学计划和实践中,使其成为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不过作者只在第一章引用了弗美尔对译文任务与目的的论述。方梦之,毛忠明(2004)主编的《应用翻译教程》指出将功能主义目的论与应用问题的翻译实践相印证,能较好地解决在应用问题翻译中所碰到的诸多问题,该书对各种应用问题的翻译都提供了翔实的翻译策略和思考题。但是关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论述只占了著作的一小部分。目前商贸翻译课程建设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或许我们可以从王建国(2004)的《功能翻译理论与我国的翻译教材建设》中得到些启示。他指出了我国当前翻译教材中的几个问题,如缺乏语境,忽视文本以外的因素对翻译的作用;翻译目的不明确;传统翻译教材提出的忠实和通顺的翻译标准不利于对翻译失误作出正确的评价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在教材编写当中,必须注意具体的翻译要求,引例必须给出尽可能多的语境,引例的选择必须考虑文本功能,理论教学只能靠教师在讲授引例时进行理论渗透,重视文化教学和翻译规约的作用。

徐振忠提出:“必须按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如本科、专科、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职业大学)性质的区别,组织统一编写各层次各类型外语专业适用的翻译教学大纲与教材改变目前混乱的状态。”(穆雷,1999;39)一味地追求文学翻译的忠实和通顺,在现翻译实践中,往往禁锢了学生翻译的自主性,也纵容了学生不去了解目的语文化,去考察译文的接受性。而这一点,功能翻译理论似乎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他们认为,职业培训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应该让受训者从一些文本样本和翻译任务中获取洞察力和规律性,并把这种能力应用到其他文本或以后在职业生涯中会碰到的翻译任务里。

4、商务文本的多元翻译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人wto,商务文本的翻译日益显得重要。由于商务文本一般都涉及到各方的经济利益,对商贸文本翻译的要求很高。近几年来,翻译界从事商务翻译的人士开始有意识地对商务文本的翻译标准进行较为深人的探讨,以便能够切实指导商务活动的翻译实践。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曾将文本按照语言的功能分为一下三种: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并进一步指出译者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newmark,1982:15)王佐良(1989)在“新时期的翻译观”中也提到了“根据文体定译法,体中有体,不能同样对待”。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从教学角度来说,翻译问题可以分为语用的、文化的或具体文本问题。商务文本就其主要文体形式而言,有公文体、广告体、契约体、应用体等。这些不同的文体形式,由于交际功能的不同,对翻译标准的要求亦不相同。马会娟 ( 2005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商务文本的不同翻译标准:商务广告翻译:劝购功能相似;商务应用文的翻译:约定俗成、人乡随俗;商务信函的翻译:事实准确、礼貌得体;商务合同的翻译:准确完整、通顺得体。在现实的商务文本翻译实践中,不同的商务文体遵循着不同的具体的翻译标准,这一点是由商务文体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一些学者在论著中试图提出适合一切商务文本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彭萍(2004)在“商务文本翻译尺度的探讨”中曾指出一般的翻译标准如“忠实、等值”不能够指导商务文本的翻译。但她尝试提出的商务文本的翻译标准“意思准确、术语规范、语气贴切”对商务合同和商务广告来说又不尽符合。合同作为一种法律性文件,行文正式、用语严谨,语气的问题并不是翻译中最重要的问题;而对于广告来说,主要在煽情,有时意义准确并不是最重要的。各行各业都有其独特的习语、套词和惯用表达方式。

于连江(2005)从词汇特征、句法特征、语篇特征和修辞结构特征等方面做了归纳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商贸翻译案例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翻译各种文体。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文体,一种标准。应教会学生各种各样的商务文体的翻译标准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功能目的意识,每当遇到某一类商贸文件翻译时学生首先应该想到的时该文本的交际功能和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交际效果?这样,使学生对商贸交际的内涵进行反复认知,实现两种语言的认知图示的成功转换。同时,分门别类,按类别逐一训练使学生在遇到商贸翻译活动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使学生在实际商务翻译过程中始终坚持功能目的的第一原则,确保译出地道、规范的译文。

5、用功能理论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各种商务文本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英汉语言本质的认识及对两种语言使用规律的理解,更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商务活动实质上就是在特定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国际商务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活动,在商务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思想、行为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自文化的左右,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表达思想,作出决定。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时就会产生冲突和碰撞。如果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双方就可能会沟通受阻、甚至产生误解以致影响商务活动的成功开展。所以,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一定要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具备在商务环境中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在国际商务舞台上挥洒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广州制造的“五羊”牌自行车远近闻名,但出口海外,英文商标如翻成“five goats”就很可能会名声扫地,因为" goat’’一词除了“山羊”的意思以外,还有“旺盛的男人”的贬义内涵,英文定义是:" a man who is very active sexually,or would like to be and makes it obvious"。我们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公司里的翻译,是站在国际交往最前线的使者,如果这些人才在跨文化交往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张嘴就说,拿笔就翻,这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以上的例子充分说明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异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才能更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在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加强文化意识的导人是非常重要的。

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应尽可能地寻求语言能力和商务英语知识及文化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即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熟悉各种商务活动,了解相关的商务知识和目的国的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0(”年4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新世纪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复合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总的目标,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使用英语作为工具,在商务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交流,开展贸易活动。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应将文化教学与商务及语言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开设英文文学选读、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语用学、商业与文化、语言与文化、中外礼仪等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使他们懂得“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这类课程能有效解决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轻能力;重商务,轻文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