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

煤矿安全论文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推进工作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对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保证规划的实施,见实效。工会积极开展监测,积极检查生产运行隐患,反“三违”,(“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简称)。在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的引领下,创新安全文化传播形式,通过文本,艺术,娱乐教育,建设技术先进、通信速度快、覆盖面广的安全文化平台。宣传“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生产过程中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理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开展家庭安全论坛,组织“家庭成员安全演讲比赛”,提高家庭成员的安全意识。引导安全文化建设的概念。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发展为前提和保障。企业负责人要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把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和培养优良的企业风气,鼓励阅读,创办书店,开拓创新,募捐和购买图书,筹集资金,购置设施,留置工人俱乐部,工休期间可以到里面读书和休息,提高专业化素质和整合社会资源。安全文化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书屋里面不仅有煤矿企业安全的书,还可以丰富工人群众文化生活,多增添些社会人文科学的书籍,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人与人之间可以和睦相处,间接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养成工作中互帮互助的风气,及时沟通,解决一些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2以规范安全管理为目标,建设安全管理文化

建立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重点控制不安全行为,在生产系统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支持安全管理,不断改进,科学预防,以确保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增强员工按章办事,根据行为的运行规律,提高员工专业素质。领导重视调研、提高资源利用率、主动改善环境、加强服务、完善管理、制定制度、宣传及时性、丰富性、全面性、贴近生活、群众、国情、方式趣味性、生动性、多样性。注重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性,把安全文化建设和民生,经济,生态结合起来,注重地方风俗习惯的保护,时时处处把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嘘寒问暖,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老人赡养,子女上学和就业,幼儿的照顾,让他们安心工作,全心工作。可以设建议箱,及时获得安全隐患信息并尽力解决。从短期来看,这些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可是从长远看,职工安全,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俗话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小心驶得万年船”,在人们心中不时化解难题,让有修养的人负责教育宣传安全文化注意事项,当事情出现时有冷静的头脑和周密的准备,可以让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好的保护。

3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建设安全行为文化

按照“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理论结合技能相互结合,通过开展技术大会,岗位培训,技能鉴定,现场演练,操作技能竞赛等,使员工掌握自己的职业危害源,知道如何识别危险,规范从他律到自律的安全行为。需要制定行业规划,提倡自由竞争,吸取国内外其他矿业安全文化的长处,制定发展计划。提高文化素质,鼓励读书创新,及时性、时效性、丰富性、全面性、多样性宣传。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预知安全隐患,及时给予排除,禁止一个人单独下井以防不测。在平原地带树木可以支撑矿内的工作区域周围,还可以在矿内搭建简易救生小房,里面有照明,干净的水源和休息场所,必要时提供食物和垃圾篓。

4安全环境文化

“一排、二覆、三屏障、四种、五灌、六养护”的6步法绿化复垦模式。“一排”是排土壤,细致,诚实,避免滑坡,为造林提供了依据;“二覆”是覆土,让采场腐殖质土覆盖在排弃物表面,创造绿化条件;“三屏障”是在边坡1m×1m砂腐殖质土壤固化好,做好水土保持,避免雨水的侵蚀,风力侵蚀;“四种”是种植草本植物,灌木,适合当地气候生长;“五灌”,即,喷灌、滴灌和微喷灌;“六维护”,它是日常管理,不仅是植被补种、养护,及时维修水管,保证水管畅通。树木是水库,雨天可以吸收水分,旱时可以释放出水分和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和粉尘,树和土地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土地肥夭,树木对于土地的把持力度可以防止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山地丘陵地区山体滑坡现象。

5预防为主

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生产中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培训一线工人,经常唤醒安全意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核能、太阳能、氢能和其他可再生资源制。提倡节约用煤,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矿难大多属于煤气中毒事件,利用瓦斯监测监控系统重大故障。学习山西等地建立地下防御防备小室。一种估计是世界煤矿可采资源量达4.84×104亿t标准煤,2014年世界人口总数现在已经突破70亿,按目前全世界的耗煤量计算,可用500年。人们为了安全的需要制造核能用于防卫,可以把这种高强度的力量用来为人类合理利用,核燃料也有它自身的危害性,这个可以通过科学来提高其安全性。这样需要大力发现科技生产力,培养人才和技术人员,让机器挖煤,并通过托运系统把煤矿运出。在机械上安装瓦斯监测监控器和温度敏感感受器,以防高温高CO等易燃气体引起火灾。解放出更多的人来研究核能等新能源。还有对于人类无限膨胀欲望的限制,提倡安全第一,经济第二,尊重人类自身和自然发展规律,放慢粗放发展节奏,加快发展环保能源。

6讨论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煤矿安全文化是直接影响煤矿职工素质一个十分重要的环境因素。它是煤炭行业独特的积极健康的行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煤矿职工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对煤矿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当前,我们正处在网络化、数字化日益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步伐也快速迈来,以网络文化的姿态开辟了一个“在我空间”的新领域,不仅覆盖全球,日益改变着人类文化,更把煤矿安全文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传统的煤矿安全文化观理所当然地遇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互联网+条件下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值得每一位煤炭人的深思。

1煤矿安全文化的提出与界定

安全是人类赖以繁衍和发展进步的首要条件。煤矿由于存在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客观安全隐患,再加上从业者个人方面的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安全与生产的矛盾尤为突出,安全管理成为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1989年国际核咨询组织最先提出安全文化这个概念。1994年4月我国有识之士开始倡导和研究安全文化。把文化引入安全这个领域,使文化注入安全的内容,让安全成为一种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置换,而且是安全管理观念的一种飞跃。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必然产生煤矿安全文化。安全要成为一种文化,还需具备安全群体、共同的安全群体意识和安全物质载体等三个辩证统一的基本条件。1.1安全文化群体安全群体指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为了实现某一奋斗目标,而互相协作且有团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集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文化,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但这并不否认作为个体的人在创造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个体的人是一种文化的具体体现者。群体意识最初表现为在群体实践中形成的个体意识。当代表群体意识的个体意识被群体接受时就化为群体意识。这里强调的是群体是一种文化产生的首要条件[1],由此推论,创造煤矿安全文化的群体一定是煤矿的全体职工。虽然煤矿开采很早就有,但是采用手工业生产,生产能力低,效率低,谈不上安全更无所谓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迅速推出了新的采煤工艺,提出了安全生产的方针并开展了采煤方法的改革,新方法的采用显著地提高了采煤的技术经济效果,改善了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实现了煤矿生产机械化,七十年代,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彻底改变煤炭行业落后的安全技术面貌,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八十年代,我国的煤炭产量达到了十二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从业人员达数百万人。这样,随着煤炭工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人员已经成为新的特殊的独立的社会群体,从而奠定了产生煤矿安全文化的基础。1.2共同的安全文化意识共同的安全文化意识指某一特殊群体成员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共同的、特有的(相对其它社会群体)角色认同心理、思维和表达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活动方式等。当煤矿的安全群体出现后,广大煤矿职工以其不可替代的身份和主人翁角色,将自己所代表阶层的思维模式、世界观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广泛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特别是通过煤矿的安全教育,使生产者把煤矿的安全方面的各项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技能和知识。煤矿行业有了共同的煤矿安全行为准则并在该准则约束下,煤矿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强大合力,源于煤矿企业文化又高于煤矿企业文化的共同的文化意识和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安全文化便运应而生了。1.3安全文化物质载体产生安全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安全生产所需的一切建筑设施、机械设备、矿井资源、物质产品、各种安全设施、以及作为生产力首要因素的职工及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行业长期形成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等。由于煤炭行业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安全物质载体在煤矿产生时就已具备,它为安全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空间界限。不同的研究视角,就有与之相应的关于煤矿安全文化概念的表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致都从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揭示了煤矿安全文化的基本特性。笔者认为,在探究煤矿安全文化问题时,应着重注意三条原则:①揭示煤矿安全文化含义;②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外延;③把握煤矿安全文化各要素的本质及其关系。据此,可对煤矿安全文化作如下表述: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广大职工在煤矿安全生产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煤矿职工在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行为方式、安全思维方式上区别于社会其它群体的一种特殊群体安全意识和精神氛围。具体来说是指煤矿职工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是存在于煤矿职工之中的安全态度、安全知识、安全素质以及安全管理的总和,亦是具有煤矿特色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群体理念、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管理方式等。煤矿安全文化物质财富包括先进的安全设施、安全装置、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工具等,这是煤矿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煤矿安全的精神财富包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行之有效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讲求实效的安全教育活动、牢固的安全思想、高尚的安全道德情操、先进的安全技术、严密的安全组织领导和高超的安全管理机制等。所有这些都为煤矿安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制度保证、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2网络赋予煤矿安全文化新的时代气息

在煤矿安全生产实践中,健康向上的煤矿安全文化对煤矿职工素质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安全文化的内容越丰富,水平越高,促进作用就越大;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又为煤矿安全文化增添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煤矿安全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都为煤矿安全这个主题服务。网络文化的发展,为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和职工素质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最简捷的途径,把外界与矿区紧紧地连结在一起。计算机网络集声、色、画多媒体于一身,集信息传播、人际交流、娱乐欣赏为一体,打破时空界限,全球开发,人机互动交流,以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传播速度快和影响力大等为特征。传统的职工素质教育由于其内容枯燥、方法单一、方式封闭等已明显滞后。为此,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构建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煤矿安全文化体系,才能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服务[2]。可见,网络文化为煤矿安全文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也为提高和培养职工的素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2.1崭新的学习途经以网络为依托的煤矿安全文化为培养和提高职工素质提供了崭新途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职工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报刊和课堂等媒介,计算机网络必将迅速成为煤矿职工学习各种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煤矿作为一个有特殊安全要求的企业,在安全教育中,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将井下各种生产、安全条件加以演示,这对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作用极大。2.2丰富的信息资源以网络为依托的煤矿安全文化为培养和提高职工的素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煤矿的主体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安全文化层次,综合素质也较低于其他行业。一般表现为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对新观念和新思想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大多地域偏僻,消息闭塞。计算机网络技术理所当然地成为联结信息社会的纽带,世界各国和地区已联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全新且广域的信息与通信网络系统,高速便捷地传递和处理日趋巨量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所涉及的领域无所不及,为煤矿安全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资料。2.3全面的能力培养以网络为依托的煤矿安全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煤矿职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强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综合素质张力正能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行业的广泛应用,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培养职工能力:①拓展知识的能力。网络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知识宝库,广大职工只有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才能自由自在地尽情遨游网络这个信息大海洋,最大限度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②创新驱动能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在传统的教育中,知识的获取依然注重的是记忆性,“上课”、“灌输”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职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非常少,职工被动接受,无暇思索,缺乏主动性和个性,只是应付性地背诵和记忆。固然,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前提,但不能把创新看成简单的智力活动,而要当作一种意识的追求。潜心研究安全问题的心理趋向,敢于并善于把握安全问题的敏锐性,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的安全适应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在网络信息中,普通职工和管理层以完全平等的地位加入进去,消除了传统安全教育中施教者与接受者的身份差异性,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发挥行业优势,大胆积极毫无保留地发表见解,激发创新意识,实现传统素质教育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和效果;③辨别问题的能力。职工面对网上众多纷繁的信息资料,有的放矢地进行认真检索、最佳选择、悉心加工和逻辑整理,这对职工来说无疑是一种综合锻炼,必将极大地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其辨别问题的能力。由于网络文化的高科技特点,对于长期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煤炭职工和相对封闭的矿区而言,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接受新知识的滞后现象可以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低成本,耗时少,这是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3创新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举措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重在创新。网络时代是以科技为先,用高新网络技术武装煤矿,提高煤矿职工素质,加快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3.1建立煤矿安全文化保障体系建立高层主管负责的安全文化保障体系,即建立以党委书记为首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体系,以工会主席带头的群众监督体系,以总工为首的安全技术保证体系,以团委书记为主的青工监督体系,以安监部门为主的安全监察管理体系,以女工为主的家庭安全文化保证体系。同时作为煤炭企业的集团公司、矿、区队班组及各部门、职工家属及离退休人员应层层落实安全文化责任制,从而,在煤炭企业筑起一道安全文化建设的铜墙铁壁[3]。3.2健全煤矿安全文化规章制度依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和对物的安全管理。煤矿职工在长期安全生产实践基础上探索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安全方针、政策、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规程、规定和各种防范措施办法,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宝贵经验,也是建设煤炭安全文化的重要法宝,必须健全和完善,同时还必须坚持始终抓好落实。3.3增强煤矿职工的安全文化意识在煤矿生产的人、物和环境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因此,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增强职工关爱企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安全责任意识,使煤炭行业的安全教育随着事业发展不断深化。在具体实施时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展览和安全简报等,形成安全文化的舆论氛围,使之深入人心,触及心灵,达成共识[4]。3.4营造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环境对职工从事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影响。煤炭企业脏、乱、差、险的生产环境,对安全生产极为不利,加之矿区地域偏僻,以及煤矿行业效益时而滑坡,就更加大了这种不利。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组织文体活动充实职工精神生活。在生产作业现场引导职工实行施工标准化,现场作业条理化,逐渐营造一种安全、文明、有序的作业环境,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3.5强化煤矿安全技术建设强化煤矿安全技术建设,改变煤矿落后技术面貌。安全事故经验教训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技术的薄弱环节是构成事故的重要隐患。必须一方面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客观存在,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个人技能,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加强安全生产监控,改善安全技术条件,提高安全技术装备水平,杜绝事故的发生。发达国家的煤炭工业发展之路和我国神府煤田大柳塔煤矿成功的安全生产运营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结语

网络时代,大力加强煤矿安全建设还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努力突出敬业精神,注重煤炭行业网络文化研究,用先进文化引导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朝着全方位、深层次、高品位方向发展。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就不可能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而言,挑战和机遇同在,困难和希望共存,只要煤炭行业各级管理干部和广大职工不断科学探索,准确定位,合理构建煤矿安全文化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效,促进煤矿职工素质的提高,就一定能不断开创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新局面,保障煤炭事业永续发展,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204.

[2]王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N].人民日报,2011-11-03.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1-52.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1)坚持立足省情

持续推进煤矿安全监察规章建设,为矿井有序生产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结合江苏煤矿灾害特点和防治重点,积极探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重要部门规章。针对江苏均为国有煤矿的实际,为落实煤矿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对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考核力度,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印发了《江苏省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及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办法》,由省政府对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实行安全目标考核。

(2)坚持实践,严格执法

不断推进煤矿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一是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在监察实践中创立了解剖式监察。二是坚持做好生产系统安全审查制度。三是坚持“三有三察”,始终把消除大隐患、防止大事故、强化源头治理作为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的立足点。

(3)坚持整顿攻坚,关闭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

铲除事故根源。积极开展全省煤矿两个阶段的整顿关闭攻坚战:一是以事故教训推进安全工作。2001年“7.22”事故发生后,煤监局深刻汲取教训,开展乡镇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做到研究关闭方案、制定关闭政策、区别对待给予补偿。2002年果断关闭162处乡镇煤矿,结束了全省乡镇办煤矿的历史,奠定好江苏煤矿安全生产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以根治安全隐患推进安全工作。2011年,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力以赴开展徐矿集团旗山煤矿水害治理工作,积极配合有关市县政府,认真抓好徐州东部矿区6对安全隐患多、治理难度大的国有煤矿的整体关闭工作。深入调查、稳妥推进,积极争取省财政预算外资金1.8亿元,使7600名职工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没有出现一起群访事件和突发事件,实现了省政府要求的安全平稳关闭。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没有思想的真正解放,就做不到实事求是。

(4)坚持尊重实际

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针对全省煤矿基础薄弱现状,大力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全省所有煤矿实现达标。

(5)坚持办实事

为企业安全生产排忧解难。安全监察执法的最高境界是服务,江苏煤监局做到监察与服务相结合,在严格监察执法的同时,对煤矿安全隐患整改、安全措施的制定和安全技术方案的形成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有的监察员在矿上蹲点过程中,跟小班、下夜班,根治了大隐患。2012年,江苏煤监局主动与省国土厅、经信委沟通,解决了华润天能大刘煤矿的生产接续问题,使该矿1600多名职工摆脱了困境。

(6)坚持以事实为根据

严厉打击非法生产。严厉打击越界开采行为,敢于碰硬,敢于动真,从重从快地查处了违法越界开采煤矿,2008年一年就处罚100万元以上的矿井3处,使全省煤矿采矿秩序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2当前江苏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守摊子、不务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因循守旧

表现为遇事畏难悲观,无所作为,如贯彻上级文件左顾右盼,制定实施细则忙于观看兄弟单位、兄弟省份煤矿怎么做的,照胡芦画瓢,规避风险。安全生产相关制度顶层设计针对性不强,搬文本、墨守成规,没有担当意识。安全理念不接地气,思想停滞僵化,不能客观面对形势。

(2)经验主义

表现为满足并夸大个人感性经验的作用,有的煤矿技术人员多年不学习,吃老本,用老观念看新问题,有的煤矿领导不重视煤矿新技术的运用,凭过去的经验来处理新问题;有的煤矿干部自负,坐井观天,满足于一孔之见,用片面的经验指导实践,其结果往往是在煤矿重大事故面前,在复杂情况下陷入主观盲目性中,在新的不断变化的实践中碰壁。

(3)急功近利

一些煤矿企业集团投资异地办矿热情高涨,在资金和人力两种资源上、在安全投入与安全管理两种方式上向外地集中倾斜,弱化了本部煤矿安全管理。出现外地战线过长,本部管理短板,外地矿井难以为继,本地矿井难以支撑的发展困局,造成外地事故接二连三,本部事故接连不断。一些煤矿企业不顾所属煤矿安全情况的具体差别和条件差异,建设“井下六大系统”爱搞“一律化”,都是犯把现象当本质、把个性当共性,舍本逐末的错误。

(4)弄虚作假

不是从事物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而是为了迎合或满足某种主观的需要行事。为了追求煤矿死亡率不超标,有的煤矿出了伤亡事故弄虚作假,20多岁的人说是脑溢血病亡。有的存有“报喜得喜,报忧得忧”心理,安全隐患长期不报,得不到解决。还有企业制定安全生产各项指标重数量、贪多求快,脱离实际需要与可能,逼得煤矿作假蛮干,赶产量,酿成事故。可以看出,无论煤矿安全生产方面不实事求是的具体表现如何,其本质特征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使企业受损。

3牢固树立践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展煤矿安全监察工作

促进江苏煤矿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地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煤矿安全监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可清醒地认识到,影响江苏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对煤矿安全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煤矿安全生产要在解放思想中坚持实事求是,关键要立足于江苏煤矿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变、开采的技术条件差的实际没有变、煤矿安全的严峻形势没有变。立足于这“三个没有变”来解放思想,探寻江苏煤矿安全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江苏煤矿安全发展才有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1)树立正确的省情观

江苏煤矿虽然只有18个,但埋藏深,是全国著名的深部开采集中区,平均采深-800m以下,最深达-1230m。生产条件恶劣,灾害严重,整体安全度不高,出大事故的风险高,历史上发生过多起重特大事故,2001年徐州岗子五副井煤尘爆炸事故一次就死亡92人,发生塌方式的大事故的风险依然存在。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江苏煤矿现实情况,认识灾害的规律特点,科学地制定政策规划。认真做好灾害治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和安全管理工作。

(2)树立系统的法治观

要坚定法治精神,强化法治思维,加强煤矿安全监察内部执法权的规范和约束,加快煤矿安全执法监督的法治化进程,推动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监督的制度构建。坚持权责法定,健全与现代治理能力相适应的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监督职能;坚持以公开为常态,建立健全监察执法权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根本上杜绝法外权限;坚持法治引导,有效防止和控制执法权力的异化;坚持规范监督,实现监督重点前移;坚持有权必有责,健全执法过错问责机制,既要避免责任追究泛化,也要避免责任追究不当收缩,造成追责不公和放纵违法的后果;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培育法治认同,提升法治化水平。

(3)树立制度化的执法观

要把坚持发扬执法监察的首创精神和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统一起来,既发挥主观能动性,又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煤矿事故方面的弄虚作假,也绝不能提不切实际的安全指标。在执法手段上也要实事求是,要慎用安全生产“专项治理”。“专项治理”在短期内能够达到执法的效果,然而它往往以短期显著成效掩盖了常态化管理的缺失和安全生产法治化的不足,要从短暂的“专项治理”走向长效的“制度治理”,即做到“集、上、剖、督”。“集”即以集中执法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实现场中存在的重大隐蔽致灾因素和客观上可能形成的重大隐患,突出重点,解决突出问题“;上”则是开展对煤矿的上级企业或主管部门进行监察,高层沟通解决深层次问题,使企业安全管理的顶层设计上更加注重深接地气;“剖”即坚持并完善解剖式监察,做到全覆盖,废除管理死角,杜绝监察盲区。“督”即强化对分局的执法监督,建立执法业务水平考核机制,提升执法监督水平。

(4)树立可为的战略观

在煤矿安全发展上坚持统筹兼顾,以淘汰资源萎缩、安全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严重、经济长期扭亏无望的煤矿为重点,加快江苏煤矿收缩力度,尽快制定新一轮煤矿关闭计划。徐矿集团要对徐州东部旗山煤矿、西部夹河、张集、张小楼煤矿实施战略性的关闭方案。与此关联,与上述大矿相邻的煤矿因井下水文联系,应当做好同步关闭的准备。还有的煤矿因煤质差、长期因矿乡问题制约其发展,长痛不如短痛,也应当一并整体关闭。

(5)树立自觉的实践观

在安全监察工作中会经常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运用法律法规、安全制度规范和技术支撑及管理推进来破解,要勇于实践,江苏煤监局创立的解剖式监察就是实践的产物。理论实践创新无止境,分析事物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如冲击地压是江苏煤矿面临的一个重大灾害,同样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预防与治理方法。

(6)树立亲善的为民观

广大矿工是煤矿存在的跋涉者,是安全生产一切制度和措施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用勤劳和责任守护着煤矿的安全,也应当是整个社会值得尊敬的职业。要把为煤矿办实事、为矿工谋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务求实效,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当前,煤炭行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煤价持续走低,煤矿效益全面下滑,群众迫切需要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带着深厚感情去监察,实实在在地为广大矿工办事。

(7)树立务实的作风观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基础

从实践中可以证明,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要从安全文化、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同时,企业要把发展眼观放得长远,积极配合国家监察机构的工作,服从国家提出的关于设备换代、技术升级等有利于企业生产安全的要求,把以前欠下的“安全债”还清。

(二)企业的自我管理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看到的更多是利益而不是安全,这是因为安全的管理是要以时间为检验标准,不会马上就看见效果,很多企业不希望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与资金。但是,在追求短期利益时,就显得积极又主动,可见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要求比对安全的要求要高出很多,这就导致从领导层至生产基层的安全意识相对缺乏。同时,一些企业对在岗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内部管理不到位,安全救护设备配备不健全,这一系列问题都严重威胁着煤矿生产的安全,阻碍着安全管理的推进。

二、强化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要实现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煤矿生产企业一定不能吝惜人力、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只有把开采现场的软硬件条件都做好才能切实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与顺利。要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指数,不仅是企业方面的事情,更要社会各界通力协作才能把“安全”二字放大到极限,这就还需要地方政府与国家政策作为支撑,做到企业自主寻求生产的安全之道,同时有政府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作后盾,实现理论推动实践,实践让理论不断完善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二)将“本质安全”提升到新高度

在煤矿坚持安全管理的生产理念之中,“本质安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种安全对企业来说是战略布局层面的,要实现本质安全就不单单要考虑作业的设备是否可靠,现场环境是否布局科学合理,更必须将人在作业中的状态放进考虑范畴,这是将煤矿生产安全提升至一个全新高度的理念。本质安全的基础就是实现人的安全及物的可靠,从安全管理上着眼,我们可以把人员、设备、环境放在一个层面,共同考虑,从人因学的角度对施工环境与设备的操作进行分析,以便全面掌握生产现场的人员在施工活动中的细节,这样便可有效预防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三、结语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一)创新管理理念

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将一些不安全行为,包括一些轻微伤害都作为安全生产的基本工作,如果超过每月轻伤指标,则加重处理管理人员,重视任何轻伤和损工事件,这种做法不但可以表示重视安全工作,同时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种经验教训。切实提高安全管理理念,就要做好下面这些工作:第一,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在煤矿生产活动中,要对广大职工进行安全教育,让人人绷紧“安全第一”这根弦,提倡“珍爱生命”的安全思想。再有,要不断提高煤矿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安全责任感,促使其自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第二,对职工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让广大职工具备安全技术知识,掌握发生事故的规律,不断提高安全技术水平。

(二)加强自主管理制度建设

要求煤矿安全制度转变工作方式,实现自主型转变,努力建设安全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制度。第一,实行属地管理,同时进行安全巡视。针对井下不同工作点,划分出明确的属地,同时指定责任人,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要求对自己的“属地”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指出不同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属地责任人为主,进行积极防范和控制。第二,为了使煤矿安全工作的检查取得应有的效果,要大力进行领导班子建设,同时提高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领导班子要精诚团结、相互学习,将执法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和谐执法队伍。同时进行严格的政治理论学习,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知行一致。

(三)完善计算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就是在管理当中充分应用计算机、通讯、显示和监测等现代化工具,创建计算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安全管理效率。现代化生产要求,在煤矿生产中要重视监控井下环境的安全,要求做到井上井下信息交流的随时性,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正确决策。

(四)奖惩分明

对职工的惩罚可以作为一种反向激励手段,但必须认识到,如果过度应用,则会具有相反作用,引起广大职工的反感,有的职工还会因此而出现更为严重的违章现象。与之相反,对职工的奖励是一种正向激励,因此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只有综合发挥两者的作用,而且应以安全奖励为主,才能不断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自觉遵守劳动纪律。以前那种管理人员领奖励、在岗人员受处罚的现象要坚决杜绝,切实转变以前实行的只罚不奖的奖惩制度。

(五)加强企业职工培训

分析以前发生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很多事故是由于人员违章操作而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下面三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发展规划中,没有设置从事生产的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因此,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缺乏大量的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特别缺少“一通三防”专业技术人员;二是有的煤矿企业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认识到安全法律规定的具体条文,没有对新招聘的生产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技能培训,让其直接进入煤炭企业进行生产操作;三是煤炭生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保证,特别是处于煤炭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很多人员都是农村的,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更缺乏严格的自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必要的事故防范知识和安全意识,不能应对出现的紧急情况。因此,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建设多层次的安全教育体系,对于专业工作人员来讲,要在省级培训中心接受培训,一般煤矿工作人员要在企业内部参加实训工作,确保每一名工作在煤炭生产第一线的人员都能持证上岗。

(六)创新安全监管员队伍建设

在煤矿安全管理创新中,要做到安全监管创新。大量的实践证明,假如安全生产管理只做一些表面文章,则会使煤矿企业的生产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使安全监管方法正确,需要配备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在选择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时,要应用公正、公平原则,制订严格的审核程序,实行竞争上岗。将层层选拔出的监管人员,组成“安全监管组”,要求安全监管组长和成员双向选择,实现组内成员的最优配置,应用区域安全责任承包方式,同时认真记录人员上岗的实际检查情况,可以为以后的责任追究提供数据,假如责任区内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则要求值班的安全监管员一定下岗。利用完善的配套制度,建设不断发展变化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安全监管员不再实行终身制,要求安全监管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煤矿企业利用安全监管员竞争上岗,使安全监管队伍不断引入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从而真正提高安全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煤矿安全监管员队伍的技术型和预见型发展。

二、结语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煤矿宣传工作安全生产关系

煤炭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又是高危行业。煤矿的安全生产成为重中之重。正因如此,党和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历来十分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狠抓落实,煤矿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2006年,全国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下降,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0.9%,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192人、同比下降20.1%;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已经降到2左右。但不能否认的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重特大事故还时有发生,一个时期内事故仍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差异造成的:

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差异。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到企业,绝大多数人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但是,仍有一些同志尤其是少数领导同志,在安全生产的认识上,特别是触及一些具体问题时,这个差异就反映出来了。有的企业领导片面追求“大发展”、“跨越式发展”,从而造成生产矿井“三超”(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基建矿井“三抢”(抢时间、抢进度、抢工期),由此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是装备水平上的差异。目前我国煤矿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装备,也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制造的装备。如淮南矿业集团的顾桥、张集煤矿,国投新集公司的刘庄煤矿,皖北煤电集团的祁东煤矿等,其装备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实现了机械化,而且走向了信息化。而皖南地区不少小煤矿,仍然使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业、运输工具,甚至连安全监控是什么都搞不清楚。

三是职工素质上的差异。目前,安徽省淮南、淮北、皖北、新集四大矿业集团公司的普通工人,拥有高工以上、中专文化程度的比较多,本科毕业生到井下当测气员的也有。而在一些小煤矿,想找一个懂煤矿的负责人都很难,至于井下熟练工、技术人员就更难找到了。这样的人员素质和技术状况,如何能保证安全生产呢。

四是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预防瓦斯、水、火等重特大事故,无一不与技术相关。在安徽,这种差异是相当明显、相当突出的。

五是安全投入上的差异。2005年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出台的瓦斯治理12项治本之策,允许加大瓦斯治理投入。安徽规定吨煤提取安全费用30元,目前,国有大矿吨煤提取超过了30元,小煤矿吨煤投入仅2.5元。

六是事故“四不放过”落实上的差异。有的煤矿主要负责人,不仅对事故,而且对事故隐患都相当重视,对国家财产和职工群众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而有的煤矿企业负责人,出了事故以后能瞒则瞒,或拖延不报。

所有这些差异,都对安全生产产生不同影响,而这些差异,除了极个别是包含了客观因素外,其余都是可以改变的。缩小并最终克服这些差异,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宣传工作应首当其冲,为煤矿安全生产鼓与呼

第一,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担负着宣传安全发展观,推动确立安全发展理念,促进煤炭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光荣使命。第二,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担负着宣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历史重任。第三,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担负着宣传安全生产基本制度、基本知识,确立安全生产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完成安全文化建设的艰巨任务。第四,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担负着动员全社会关注安全、支持安全、促进安全的现实任务。第五,就现在而言,安全生产宣传工作还担负着推动两个主体、两个责任的落实,进而打好两个攻坚战的紧迫任务。

二、宣传工作重点是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煤矿安全工作极为重视。200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提出了“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煤矿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两个阶段性目标,这两个目标后.来变成了党中央的号召、国务院的决定,必须按期实现。2005年12月21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研究并提出了安全生产12项治本之策。2006年初,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总理作报告,指出,发展经济是政绩,安全生产也是政绩,提出了做好安全工作的十项任务。2006年3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强调,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2006年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直接相关的10个突出问题之一,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诸多的具体政策,其中与煤矿相关的、对煤矿有实惠的、包括瓦斯治理的政策有10项;出台了小煤矿整顿关闭82号文,明确了16种关闭对象,等等。

所有这些,既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政为民的思想和生命至上的态度,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度负责,宣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宣传“十一五”规划,宣传瓦斯治理、整顿管理的决策和部署。

煤矿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煤矿安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部署,增强全社会方方面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通过宣传,使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宣传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任务,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要下降25%以上,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起数下降20%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煤矿安全生产宣传任务非常艰巨。

3.宣传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法治意识。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知法、懂法、依法行事,依法规范办矿行为。

4.今年是安全生产的“攻坚年”、“落实年”,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大家打好两个攻坚战、推进隐患治理专项行动的自觉性。

5.宣传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信心。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的宣传方针,弘扬煤炭行业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弘扬新一代煤矿工人的道德风尚和情操。

6.宣传普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基本制度、基本技能、先进技术。宣传加强安全生产监察监管的作用,进一步落实两个主体、两个责任,引导全社会关注安全生产并加强对两个主体、两个责任落实的监督。

三、创新形式。把握大局,提升宣传工作水平

1.要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宣传的方向。煤矿安全宣传报道的事儿很多,如何宣传报道、宣传报道什么,都有一个取舍和选择的标准。因此,我们必须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安全生产宣传的第一位,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宣传、教育、引导、普及、激励、监督上。要从正面宣传事故抢险救灾、事故单位怎样吸取教训、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引发了哪些思考等。这样更有利于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有利于凝聚人心,加强团结,稳定大局。

2.要把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做实。在这方面,各地、各企业都有些好的经验,创造了许多好的形式,尤其是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及时推广交流这些好经验、好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以能够收到实效为目的,千万不要图虚名。

3.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多年来,国家主流新闻媒体,各煤矿企业内部的宣传机构,不仅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配合和帮助。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利用新闻媒体反应迅速、覆盖面广、形象直观的优势,正确地反映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揭露和批评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宣传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成功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得到新闻媒体更多的支持,求得他们对煤矿企业的理解、配合,就应当主动介绍企业的工作情况,尤其是在发生事故后更不能回避,应主动客观地向新闻媒体介绍事故情况,企业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包括事故处理中的程序,尤其是事故抢险救灾的一些措施、办法等,这样媒体才能客观报道。闭门不见,媒体只能采用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反而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7篇

1.1综采工作面末采贯通技术创新

大采高工作面由于采高增大,工作面的回撤是一个难题,综采工作面距离停采线15m时,需要在工作面顶板上铺设假顶,原来工作面顶板上铺设的是金属网假顶,需要用绑丝将金属网连接起来铺设在顶板上,劳动强度高,效率低,而且使用金属网挂第一茬网需要登高作业,比较危险。煤矿在2012年8月份贯通22304大采高工作面时采用柔性纤维网代替金属网做假顶,历时3d将大采高工作面贯通。使用柔性纤维网代替金属网的优点在于(1)挂网人员只需挂1次网,挂网时不需要到煤壁前方作业,保证了安全。(2)提高了贯通速度和贯通质量,22303大采高工作面使用金属网贯通需7d时间,而22304大采高工作面使用柔性纤维网后只需3d就能贯通。柔性纤维网挂好以后,只需人员在支架内撩网、放网,不需要进入刮板运输机内补网,提高了推进速度,起到甩压的作用,避免片帮冒顶等事故,保证了贯通质量。(3)作业人员少,使用柔性纤维网只需12人左右撩网、放网,而使用金属网则需40-50人补网。后期不断创新,采用自制的挂网连接环代替14#绑丝连接柔性纤维网与挂网钢丝绳;用绞车代替工作面滑轮提升柔性纤维网到工作面顶板等,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安全生产。

1.2治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顺槽底鼓技术创新

补连塔煤矿22煤三盘区综采工作面自切眼开始推进800-1000m煤层底板有一层厚度约0.6-3m的泥岩,随工作面推进该层泥岩越来越薄,回采过程中受泥岩影响工作面顺槽发生底鼓,尤其回风顺槽(邻近采空区)受到工作面二次采动影响后底鼓加剧,如不采取措施4.2m高的巷道底鼓变形至1.7-1.8m,严重影响工作面的正常生产。起初治理底鼓的措施是在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护段内不采取任何支护,只进行起底工作。顺槽二次起底后,底板遭到破坏,泥岩遇水软化,导致工作面刮板运输机和支架钻底,无法正常推进,停机时间过长,压力增大,顺槽底板再次鼓起,局部地段还需要人工起底,效率低,推进速度慢,工作面推出底鼓段(800-1000m)用时168d。

(1)注马丽散

在新掘22306回顺正帮处,距顶板1.3m的位置分别以10-15°仰角施工注浆孔,孔间距5m,孔径42mm,孔深6m,施工完1个注浆孔后立即埋入套管,由外到里为1节实管(1m)+封口器(0.4m)+2节花管(1m+1m)。

(2)补打锚杆

在还未发生塑性变形的巷道两帮上提前补打锚杆加强支护。然后在已补强的巷道内开始起底,起底高度要根据巷道要求的净高设计,一般起完底铺上砼块后巷道净高保持在3.9-4.2m最理想。巷道底板所铺砼块规格分别为2600mm×2000mm×250mm、2000mm×2000mm×250mm的砼块,均采用标号C30混凝土制作成长方体。砼块中间加2层规格12圆钢筋,纵向肋长度2m,间距350mm,横向肋长度2.5m和2.0m,间距350mm。制作时要求对混凝土振动均匀,且维护7d以上方可使用,砼块强度要>1.25MPa,否则承受不了单体支柱的压力会将混凝土板压碎。理论上超前支护强度要达到2.66MPa才使巷道底板不再鼓起,但实际中巷道顶底板有允许移近量,新掘22306回风顺槽实际超前支护强度0.86MPa。在新掘22306回风顺槽增设排水泵,及时抽排巷道积水,防止积水渗入底板将底板软化变形。新掘22306回顺注浆孔设计图使用新的顺槽底鼓治理措施前后巷道高度对比,采取措施后22306工作面推过底鼓段(975m)用时76d,日均推进12.83m,日均产煤3.26万t。新掘22306回顺未实施底鼓治理措施和实施底鼓治理措施后的巷道高度对比

2补连塔煤矿安全生产新工艺

在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如果两端头采用平缓过渡,资源损失率较大,对于煤炭资源是一种浪费,而且采空区遗煤较多,容易引起自燃。鉴于此,补连塔煤矿4m以上采高综采工作面两端头过渡都采用垂直过渡来代替原来的平缓过渡,大大地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降低了煤炭损失。以补连塔煤矿22306工作面为例介绍综采工作面两端头垂直过渡工艺,采煤机在工作面保持7m采高,当煤机行走至机头时,从8#架开始降低采高,到4#架时采高降低到6.5m,通过4#架时采高保持6.5m,在4#架和3#架之间采用垂直过渡,直接将采高降至4.5m(22306运输顺槽高度),保持4.5m采高将工作面机头段割通,机尾垂直过渡与机头方法一样。综采工作面两端头垂直过渡工艺的应用主要取决于工作面采高的大小和两顺槽高度的比值,比值越大,垂直过渡效果越明显,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大,补连塔煤矿7m大采高工作面两端头使用垂直过渡比使用平缓过渡多回收煤炭资源约49万t。

3结语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8篇

1.1减少在面对复杂的地质情况下的不安全因素

从煤矿生产的本身特点来说,这是在井下进行的生产,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会有许多因素容易造成危险,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比如,有些矿区正处在地质灾害的出现频繁的地区,相对的地质条件是十分复杂的,人们还不是很了解这里的工作环境,存在着许多未知的事情。这样,在对煤炭进行回采等具体操作时都可能产生事故问题,这是整个开矿项目需要尽量避免的。因此,在开采之前就要进行精确地测量,了解清楚矿山以及附近的地质面貌,排除那些不安全的条件,做好预防措施,最终实现煤矿安全工作。又因为在实际的采矿工作中还会对附近的地质地貌造成影响和破坏,稍微的地质改变就会造成连带的地质变动,更是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这就需要测量人员全面分析现场,进行地质分析,调整好施工方案。

1.2能尽可能保护到煤柱

采矿工作就是对岩体下的煤矿进行挖掘,是开掘出一个一个矿井进行开采的,这样的直接作用会对地下的岩体的地质造成破坏,如果开采的过多,会形成一种空洞,这样就改变了原本的地层厚度,相应的地底承受力也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情况下,井体内部有的岩体会出现部分塌陷的情况。特别是在开采的进程中,不同层面的煤矿厚度会担负着不同的地表压力,如果移走煤矿的时候没有做好防范措施,可能会破坏相临近的煤柱。因此,测量人员要不断研究岩层的变化情况,察觉受力变化,进行精确的计算,制定出基本的变化规律,合理进行采矿安排。正如对于临近的煤柱要精确到大小的设计和距离的远近安排,这样采矿的过程中,不会影响整体的煤层地质,在可操作的范围内进行,最终提高煤炭的整体产量。

1.3在指定开采巷道的作用

井下的煤矿的具置是需要测量数据来显示出来的,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数据的记录不够准确,那么工人因为找不到具体的巷道方向,会增加很多盲目的工作。在因此,测量工作能有效帮助缩短工期,减少不需要的工作,这样在选择的时候采取最优方案,做好通风措施等等,有效确保生产的安全。特别是工作时的通风安排,必须保证有害气体的控制,要及时排除,以免发生中毒或者是窒息之类的事故问题,这是进行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经过精确测量后定下的巷道通道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避免因为挖掘半途需要改变通道,有效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缩短了施工的时间,更好完成预期的计划。同时,他可以帮助确定巷道开口的具置,计算出实际可以进行的贯通道路,尽可能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实现安全可靠的生产。

1.4有效地预防自然力的影响

煤矿的生产是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的,这样一部分的自然灾害可能会影响开采的进程,就比如在矿井的开采中可能会碰到含水的地层,如果正好经过这一地区,就会对施工的进程产生影响。最常见的就是滴水的形态出现,这会增加矿井内的湿度,影响光照的亮度等等,给施工造成更多的麻烦;又或者是地下水突然性地涌进了施工地,就可能会淹没井区,这就会威胁工人生命安全了,影响更恶劣。因此,矿井周围的自然力也要考虑到,特别是防治水问题,是比较常见的麻烦,必须进行重点预防。这在实际的操作中,是可以通过水文观测来进行测量预测的,也就是全面收集调查附近的地质情况,分析具体的地下含水层的分布地带,及时做好隔离准备。还有那些附近的地面湖泊、河流等等,要具体弄清楚他们占据的地理位置,计算清楚会不会和矿区开采产生连接关系,做好预防处理。除了水流动问题产生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如果被打破,也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特别是“三下”压煤容易造成煤炭储量的损失,减少经济效益;如果应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当地居民的居住生活也会很不方便。

2未来的发展趋势

2.1测量仪器的开发

在未来,我国的矿山测量要尽力优化仪器设备方面,不断增加各方面的功能,特别是为了方便使用,尽力缩小机器的体积。在信息时代的要求下,要实现数字化操作,简化操作的步骤,也就是进行自动化的管理方向,很多具体的测量都可以远程控制,这样一面降低了工作的难度,一面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实现精确的测量。通过科学技术的推动,未来的很多仪器都要走智能化的道路,也就是自行分析数据反映给测量队,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的错误。就比如,自带操作系统等等,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不过,因为技术成本的问题,目前那些先进的测绘仪器在费用上是不便宜的,很多测量部门缺少足够的资金后盾,也就没办法批量进购了。

2.2重视测量技术的开发

我们知道,测量本身的技术是非常高的,统计的成果需要有精确的数据,任何细微的偏差会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系数,所以,在未来要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技术。这就要在不断完善技术理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研发,突破以前的技术弊端。但是,这也不是说就要完全抛弃旧的测量方法,应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吸收他们的经验,寻找和新技术的融合点。这也是有效促进测量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更保证了技术的实用性,方便正真能够操作,避免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改革。当然,每个地区的地质情况是不相同的,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施工要求,也就是测量的时候要和当地的地质面貌相结合,总结出最合理的实施方案。

3结束语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9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仪器仪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新型网络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紧密,仪器仪表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无限远传IC卡燃气表已经实现了免入户无线抄表功能。同时新能源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利用PLC控制系统研发的太阳能供热与供水设备开创了利用自然资源供热、供水的时代。

2仪器仪表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的仪器仪表技术在近些年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的仪器仪表技术与先进国家的技术相比,仍然存在不少的差距,其主要现在:

2.1应用技术落后,自主创新成果比例。

我国仪器表技术的起步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大了自主研发的力度,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仪器仪表技术缺乏应用性,自主创新的转化成果比例不高。这与我国当前的科研体制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我国仪器仪表理论技术相比世界先进国家而言并不落后,但是由于受到科研成果转化体制的限制,导致一些先进的理论技术转化为市场价值成果的时间被大大推迟。

2.2中低档产品居多、研发投入不足。

纵观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现状,我国仪器仪表的生产制造主要集中在中低档阶段,属于粗糙制造行业,缺乏对高端精准仪器的研发与生产。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相关部门对高端精密仪器设备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研发高端精密仪器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力,因此企业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研发高端的精密仪器仪表;二是我国缺乏高端技能人才。目前我国所培养的仪器仪表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而具有高端检测、数字化精密技术的人才则比较缺乏,人才的缺乏会大大影响高端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三是先进技术引入与自主研发相脱节。引进先进技术的目的就是促进我国自主研发能力,但是在实践中企业将引进先进技术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没有将引进先进技术作为促进自我研发技能发展的动力。

3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趋势

仪器仪表在各行各业中的普遍应用,要求仪器仪表技术要更加的全面、先进,结合笔者工作经验认为我国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3.1高适应性四仪器仪表产品研发的走向。

仪器仪表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要求仪器仪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仅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还要适应不同的相关设备等。以煤矿井下工作为例,仪器仪表在煤矿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煤矿下的环境条件非常的复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采取不同形式的仪器仪表设备,比如在井下作业人员能够进入的场所要采取便捷式仪器,而对于井下人员不能进入的场所要采取固定式的仪器,以此实现对工作环境的随时监测,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3.2可靠性是仪器仪表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仪器要本着实用、易于操作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仪器仪表的功能越来越多,不同的工作环境所使用的功能是不同的,因此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要本着实用、易于操作的原则,提高仪器仪表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尽可能地将一些功能进行有机结合,比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研发的WTC突出预测仪就是将现场测试与数据分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实现了易于操作的目的;其次,要注重仪器仪表设计的可靠性。在仪器仪表设计中要强调安全性与可靠性。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任何细微的差别都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加强仪器仪表的可靠性是仪器仪表在煤矿井下使用的必然要求。比如对井下瓦斯的监测数值要求非常的准确,及时根据井下瓦斯数值进行相应的施工措施,避免发生瓦斯爆炸。

3.3安全性能是仪器仪表发展的本质要求。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一些煤炭企业的管理的深入,尤其是那些在破产后重组的企业,煤矿职工的思想会产生波动,变得浮躁,因为煤矿职工缺少安全意识所体现出的是他们的心理,所以下面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两个方面来分析煤矿职工缺少安全意识的原因。首先从主观方面进行分析,职工会存在取巧的心理,有的人为了能够省事、贪图近利、减少麻烦就会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减去自己认为的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事故发生。职工会存有侥幸的心理,有的人明明知道违章生产会有危险存在,但是盲目地认为不是违章就会发生事故,甚至会把偶然的成功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从而也就产生了想碰运气的想法,会做出冒险作业的违章行为。职工会有无知心理和依赖心理,职工会因为没有对安全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重视,安全素质低,从而导致自己无法察觉到所做的违章行为,做出愚蠢荒唐的事,还有的职工没有主见,只会依赖别人,当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时不仅不会制止别人的违章行为,还会跟着干。职工存在着麻痹心理,因为已经习惯了平时的工作,从而导致职工在思想上麻痹大意,不会注意在工作时出现的新情况。职工还存在着一种十分有害的心理,那就是逞能的心理,他们为了能够表现出自己,经常会高估自己,明明知道违章是有危险的,却还是不顾一切地去做,结果导致了害人害己的结果。除了这些心理,煤矿职工还有着压抑、敷衍、逆反的心理,一些职工会因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或者是家庭在生活中过得不顺利这样的各种原因,让他们的精神感到非常压抑,使他们的心理变得异常疲劳,造成了在工作时精力不集中,反映迟钝的结果,甚至有时他们会失去自控的能力;有的职工缺少责任心,无法安心于他们的本职工作,一直是有着混日子的想法来进行工作,对任何事都敷衍了事;还有个别的职工会不服从领导的安排,没有组织和纪律,经常为所欲为对着干,甚至会铤而走险,到最好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其次是对客观方面的分析,第一点就是管理不严格,一些单位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健全,有的则是有规章制度却不遵循或者没有制度可以遵循,还有的就是对于反“三违”的宣传教育和惩罚力度不够,从而引起“三违”多次的发生。还有煤炭企业的安全培训不够到位,他们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建立培训的制度以及考核的制度,没有遵循先培训后就业上岗的原则,这样就会导致职工缺少了所需要的安全技术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缺少安全意识。另外,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好、职工的工作条件差也都是煤矿职工缺少安全意识的原因,有的企业不够关心职工的情况,没有了解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企业应该知道有的职工经常有后顾之忧如住房和子女等的问题,使他们心理负担重,精神更是疲惫不堪;还有的煤炭企业就重视生产的情况,完全不会顾及工作场所狭窄、灰尘大、设备简陋等这样的问题都会让职工形成厌烦的心理,从而影响到了职工的作业行为。

二、如何强化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

由于煤矿生产是在井下进行的,条件十分复杂、恶劣,因此随时有可能发生一些无法预料到的安全隐患,所以必须要求在井下工作的职工要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以及较高的安全操作技能。为了能够提高职工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教育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职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层次、分工种以及分级别的业务知识培训。分层次所指的就是注意职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将他们的程度分为三类:好、中、差,通过分类所讲解的内容和方法也应各不相同,“好”的职工就要多讲一些理论,而“差”的职工则要多说操作,还要结合实物来讲解。对于分工种,就是要对各个工种的职工进行分别的、有专业特色的培训,能够做到只要经过培训了就可以用得上。剩下的分级别指的就是要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来进行培训,必须要有层次、有重点、有实效性。还有,煤炭企业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从而营造出安全的氛围。可以利用一些比较重大的活动日来广泛地展开安全宣传教育的活动,从而在所有职工中能够形成一种大的安全观,使得安全意识在每一个职工的思想中可以根深蒂固。另外,利用一些班前会和学习会这样的会议来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在会议上必须要向职工清楚地讲解安全和生产、安全和效益、安全和发展、安全和家庭幸福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让职工认识到违章是可耻的行为,只有安全才是光荣的,这样做就能够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责任心。企业还要运用一些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和身边的事故来教育职工,多编制一些在安全事例方面的书籍发到职工们的手中,或是将真实的事故案例制作成漫画贴在安全事故宣教室的枪上面,还可以通过各种学习的时间来对职工进行事故案例的教育,让一些职工上台讲述安全故事并分析一些安全案例,对在自己身边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中可以吸取教训,或是让违章的职工亲自来教育,让听众能够感同身受,加强警示的作用。

三、结语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员工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目前榆家梁煤矿正式工占55.2%,劳务工占44.8%,大专以上学历占23.1%,其中正式工20.1%,劳务工3%。从数据来看,员工的文化程度偏低,劳务工更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二)充分发挥区队作用,开展“四个一”常规培训活动充分体现区队级培训在公司四级培训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坚持开展并做好“四个一培训”,即每日一题、每周一案例、每月一考、每季一次规程培训。

(三)积极拓展培训项目、培训方法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在必备的安全培训基础上,实施几个重点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如班组长大讲堂、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实操培训、员工现身说隐患等。

(四)建立培训积分制度,不断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建立员工培训积分制度,对员工参加的各项培训进行积分,以掌握员工参加培训情况和区队培训组织情况,以便区队更好的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帮助积分较少的员工学习更多的知识。

(五)外委施工单位培训工作专人负责外委施工单位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员工素质更低,培训难度更大,为提高外委施工单位员工培训质量,由专人负责外委施工单位员工培训全面管理工作,统一制定培训计划,规范各队的培训重点,每周深入各单位进行指导和监督,每季度进行一次统一考试,督促员工时刻去学习。

二、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尽管榆家梁煤矿探索了一些新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以促进培训提升,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归纳如下:

(一)员工对培训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不够调查发现有35.6%的员工不愿意参加各项培训,主要原因是培训占用休息时间和培训内容对实际工作帮助不大。员工主动学习意愿不高,特别是年龄较大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和新入企的富裕家庭子弟学习动力较低。

(二)工学矛盾日益突出,重生产轻培训的观念误区依然存在随着减员增效、高产高效等政策的深入,井巷开采延伸和标准化要求提高,员工工作量逐渐加大,工作时间趋于满负荷,加班现象时有发生,工作与学习的矛盾逐渐加重。另外,一些员工在思想深处没把培训当作一回事,总认为生产第一,产量就是效益,当有培训时,就会以生产任务重为理由拒绝参加培训。

(三)“培训两个单一”问题仍比较突出“两个单一”即培训方式单一和培训内容单一。在培训方法上,大多运用传统课堂授课方式,“老师讲,学生听,考试测”,枯燥,效果不好。

(四)培训效果不佳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对员工进行培训,但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未对员工的能力进行差别对待,不管水平高低,一律一刀切,接受一把尺子教育,造成“跟不上”或“吃不饱”现象;员工被动参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应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员工参加的考试量比较多,降低了员工对培训与学习的积极性。

(五)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环境缺乏目前无法保证培训产生出理想的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只是在最初级的层次上,效果的检验仅仅局限于培训过程中,对培训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事后不再作跟踪调查,没有深入到员工的工作行为和态度改变、工作绩效改善、能力提高和为企业带来效益上来,同时,评估纪录缺乏系统的管理。

三、改进培训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丰富培训形式,增强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分层次、分专业、多渠道地开展培训活动,努力把培训工作和员工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思想教育和激励,转变员工培训观念加强文化和思想宣传,进行能力素质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完善制度建设,逐步转变员工“重生产轻培训”的管理观念;在工资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培训切块工资,细化培训考核,使员工培训与个人工资水平息息相关,通过工资奖金的激励逐步转变“培训是负担”的误区,使员工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

(二)加强培训队伍建设,提高培训队伍人员素质培训队伍包括培训管理人员和培训师两方面,培训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系统的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煤矿系统知识,尽可能配备专业科班人员,公司要多组织培训管理人员培训,以规范、统一和提升培训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

(三)逐步为员工“减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合理划分矿级、区队级和班组级三级培训内容,充分利用科队班前(后)会时间,减少对员工休息时间的占用,还能够让科队更好的了解员工知识掌握程度,督促员工自主学习或复习。

(四)加强需求分析,优化培训项目,拓展培训方式广泛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充分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信息,进行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合理制定培训计划,避免“拍脑门做计划”;增加培训实操基地的配置,扩大培训工种范围,加强对员工操作能力的分析,分层次的进行实操培训;评估每个培训项目的价值,坚决取消价值低效果差的项目;积极尝试新的培训方式,如在线学习、技术比武、视频教学、研讨教学等。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12篇

煤矿“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既肩负着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管理方面举措的职责,还要落实和执行举措,承担着单位的安全管理、生产经营、队伍管理等责任。他们长期处在生产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业务能力,既是各煤业公司决策的执行者又是生产一线工作的直接指挥者,更是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有传统粗放式、高压式、说教式、经验式、亲情式管理状况。在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认识存在盲区、误区,甚至不认可,认为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可不要的现象,很难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学员参加培训的目的明确:取证优先,其次才是学习煤矿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和煤矿安全管理知识,希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但由于课程内容过于传统,考试题库中的试题理论性较强,再加上教师授课水平所限,使学员失去兴趣。煤矿安全管理首要是人的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管理、装备、培训”并行,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先行,让员工安全理念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发生质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激发这些关系到煤矿安全的“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等核心骨干的学习兴趣,真正学到煤矿安全管理的精髓,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能,学以致用,运用到煤矿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改革和创新煤矿安全管理的课程设计,要丰富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融入新鲜知识,要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融入煤矿安全管理课程中。

煤矿安全管理课程对煤矿“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等管理岗位来说,是最能引起全体学员共鸣的一门课。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课程内容是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意义、认识的误区、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的经验等。鲜有的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且理论性较强,适用性较差,有取证优先、应付考试之嫌。课程不再进行改革创新、充实新内容,老师若再照本宣科,势必引起学员的抵触,起不到安全教育培训教学效果,背离了安全教育培训初衷。为了使煤矿安全管理课程更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更强,对课程内容改创新革势在必行。

2课程设计

在煤矿安全管理课程设计中,应将其与基层单位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起来,进行宣贯,让课堂成为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的宣贯课堂。很多企业“三分制度,七分执行”,缺少的不是制度,而是执行。企业里已经明确提出了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可是基层真正践行时却大打折扣,到基层得不到真正的践行,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干部没有真正理解安全文化建设,没有了解它在安全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利用煤矿安全管理课堂对学员进行宣贯和培训。

大胆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煤矿主体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为专职教师,聘用热爱培训工作、有一定授课技能、有多年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干部为兼职教师。他们拥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又拥有对煤矿熟悉、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有一定的认知,专兼结合,这样便于进行交流。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教师有的是煤矿培训科的,有的是科室或区队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对文化管理的认识比较薄弱,将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而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则给参培学员一个全新的面孔,送来新鲜的、温馨的文化气息,让参培学员更乐于接受,使他们清楚了解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的内涵,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融入到煤矿安全管理中。

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学员互动。这是课程必须的环节,但由于选题所限,很难真正“动”起来。很多课程也都实行了互动,因此,要认真选取不同系统安全案例,让参培学员走上讲台当老师,由被动变主动。学员们来自不同的系统,让他们针对各自系统的案例去分析、讲述,对此非常感兴趣。加强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交流,把这方面的课交给学员,把讲台留给学员,让他们充分互动起来,他们都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对每个系统的学员都选一个代表,如瓦斯防治、顶板管理、机电管理、探放水管理等,他们有着丰富的基层安全管理经验,让他们去谈经验、去点评。学员当上老师,被动变为主动,大家情绪高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让经验分享,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实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

3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的意义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将煤矿企业所倡导的先进理念通过制度的确立和流程的完善,体现在煤业公司的发展战略、团队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实现规范员工行为、企业行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煤矿企业;是管理的最高形式和最高境界,通过本质安全文化的力量来使企业战略更具理性,内部管理更显章法,员工工作更富活力。管理的关键在领导者和管理团队,对煤矿“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等管理者进行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培训,提升管理者综合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煤矿安全文化事故案例等进行分析,使学员真正了解本质安全文化的作用、意义,以及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有一定的认知、认可。郑煤集团明确提出工作目标以“1356”为工作重点,在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中,树立一个理念,牢固树立“零事故、零容忍”,“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始终把职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带着感情抓安全,凭着党性、良心及职业道德抓安全,坚守安全红线和底线。

4结语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2

随着我国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较之以前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但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仍然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煤矿的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煤矿安全文化研究就是力图利用文化的手段,通过促进煤矿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发挥人的积极能动作用,来实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目标。

一、煤矿精神文化的概念和构成

从一般意义上讲,企业精神文化是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说的,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于核心的地位。

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企业安全精神文化包括安全哲学思想、企业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思维方法、安全生产心理素质;安全生产心态与环境、企业安全风貌、企业安全形象、工业安全科技水平、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生产机制、安全文明氛围;安全审美意识(安全美学),安全文学、艺术,包括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安全科学理论。例如,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学等。企业安全精神文化从本质上看,它是企业员工的安全文明生产及经营活动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综合表现,它是员工在外部客观世界和自身内心世界对安全的认识能力与辨识结果的真实体现,安全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长期实践形成的心理和思维的产物。反映在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对安全法规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执行的态度和自觉性;反映在企业的安全形象的塑造、安全目标的迫求和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上;反映在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保障安全操作和安全产品的质量上;反映在关心企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安全态度和风貌上;反映在自觉学习安全技能、自救互救的应急训练的热情和对企业安全承诺和承担维护安全的义务和行动上。企业安全精神文化在社会群体的文化结构中,在企业生产经常活动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作为企业文化一般理论、具体化的煤矿安全文化,自然也包括着煤矿安全精神文化,从一般的企业精神文化引申出来的煤矿安全精神文化,是煤矿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基于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知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它主要包括了体现在煤矿企业精神、煤矿企业哲学和煤矿企业价值观中的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意识形态内容。

从煤矿安全精神文化的构成来讲,一般应包括煤矿企业精神、煤矿企业哲学和煤矿企业价值观三个部分。因此,煤矿安全精神文化的建设实践也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开展。

二、煤矿企业精神建设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

一般地说,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内部员工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是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它是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

企业精神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之中。随着这种实践的发展,企业逐渐提炼出带有经典意义的指导企业运作的哲学思想,成为企业家倡导并以决策和组织实施等手段所强化的主导意识。企业精神集中反映了企业家的事业追求、主攻方向以及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本指导思想。企业精神常常以各种形式在企业组织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强有力的贯彻。于是,企业精神又常常成为调节系统功能的精神动力。

企业精神总是要反映企业的特点,它与生产经营不可分割。企业精神不仅能动地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本质特性,而且鲜明地显示企业的经营宗旨和发展方向。它能较深刻地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和它在管理上的影响,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员工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将企业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上去。企业精神恰好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难把握的因素。现代管理学特别强调人的因素和人本管理,其最终目标就是试图寻找一种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共同理想,将全体员工团结在企业精神的旗帜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精神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给人以理想、以信念,给人以鼓励、以荣誉,也给人以约束。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机电技术;安全生产;管理应用

在煤矿机电技术的创新与安全管理中,要结合传统管理理念与安全模式的应用基础上,创新机电技术的综合管理方式,尤其是在机电技术与实际运营的结合中,打破传统的高风险管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并注重机电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综合作用,对于提升煤矿的综合管理都将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1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应用存在的相关问题

1.1机电技术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在煤矿机电技术的综合管理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在严格执行中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因此,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整体运行都有很大的推动性。其中,在当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机电设备管理体系不健全,煤矿安全运行与管理机制不科学,没有制定出现场安全管理的综合模式,也没有形成现场管理的综合管理机制,在机电管理体系的运行中,没有全面落实到实际安全生产之中,从而导致机电技术与煤矿安全生产运行秩序上的混乱[1]。

1.2机电设备综合管理不到位

在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中,没有充分考虑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每一个因素,尤其是在矿井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对于机电设备管理的综合措施没有严格执行,机电基础管理的效率也相对较差,在注重煤矿地下采掘现场的设备管理中,没有形成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由于机电设备运行不规范、安全措施不到位产生的事故相对比较多,其中,在运输设备的安装、运行以及检修与调试的过程中出现相应的人员触电事故,因为没有严格进行设备的检修,也没有做到详细的综合管理。

1.3机电管理技术人员素质不到位

机电安全技术管理是一项综合技术的运用过程,因此,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煤矿企业要注重对人员素质的整体培育。但是,有一些机电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全面,管理水平也不是很高,煤矿企业也没有组织专门的培训,因此,在整个技术管理与运用中就会出现与实际管理相脱节的现象。同时,在坚持相应的考察抽查管理中,也没有对整个管理形成科学化的模式,因此,在机电设备操作路径中,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能力对于整个管理都将有很大的反作用。在多种机械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有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操作技能不强等影响,就会给整个安全事故的发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误差,不利于煤矿的安全生产[2]。

2构建机电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运用方式

2.1加强管理,突出机电设备的综合运用效果

在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中,要形成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在全面构建规范化的管理路径中,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律条文,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相关政策,在机电设备的管理中全面落实管理机制的相关责任,解决现场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一是要落实责任。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奖惩分明的管理机制,煤矿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机制,通过奖罚等机制,对于安全意识强、机电技术强、责任心强的员工,要给予积极的奖励。二是要加大对设备的综合投入。在不断加大对机电设备的投入过程中,形成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等方面的费用开支,对于机电设备的主要维修以及相应的改造,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形成设备更新管理模式,并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三是要结合实际需要更新设备。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要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并加强对新技术的管理,增强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能力,从而有效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综合效益。

2.2提升素质,加强对人员的综合培养

在机电技术的综合管理过程中,要进行定期培训之外,还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培养。因此,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全面实现机电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在进行岗前培训、岗中培训的基础上,更好的为机电设备技术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帮助。因此,煤矿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在注重综合培训的基础上,定期选拔优秀的人次进行技术培训,在全面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围绕整个专业技能以及基本业务素质训练,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构建多样化的培训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操作人员的理论知识不断转化为成果的运用。在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的路径中,强调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同时,为了更好的拓展整个技术工作思路,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与指导的基础上,形成讲座、现场指导等培训模式,并加强与高校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沟通,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注重好宣传,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采取积极有效的绩效评定方式,形成相应的奖励管理机制,更好的调动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出更多的技术骨干人才,更加有利于提升煤矿机电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综合作用[3]。

2.3落实制度,形成全程跟踪管理模式

首先,煤矿企业要制定出技术管理针对性考核文件,并严格落实该考核文件中所规定内容,使机电技术管理操作更具规范性,从而提升整体管理质量,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其次,针对机电设备相关检查制度方面,可采取上岗检查制,将煤矿机电技术管理重点定位于各关键岗点及要害场所,当岗位轮换之后,需实施全方位检查,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此外,煤矿企业还需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所有工序均要编写安全管理计划与具体管理流程,并指派专业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实施跟踪全程管理,而对于部分重点生产区域,还应由相关领导深入到现场进行指导与监督,确保所有的生产工序都与相关流程标准相符合,以此方式提升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整体质量水平[4]。

3结语

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路径中,要注重对煤矿综合管理效能的全面运用,在注重机电设备综合效能的基础上,形成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注重将安全文化注入到每一个管理之中,同时,对于整个管理的综合应用,要搭建有效的管理方式,才能更好的推动煤矿生产的安全运行。

作者:苏飞 单位:山西兰花同宝煤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帅彪.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4,(03):237.

[2]马国庆.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4,(05):40.

煤矿安全论文范文第15篇

第一,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化建设起步较晚,在提出“有法可依”的初期,以“立法宜粗、不宜细;以原则化、概括化”为指导思想,致使一部法律通过以后,需要国务院或其有关职能部门或地方立法机关制定一系列的条例、细则、办法,随之而产生了行政立法替代人大立法的倾向,不符合法治的精神。而行政立法更多体现在部门立法基础上,有“部门利益法制化”的倾向,另外大量的安全生产标准通过部门规章性质颁发,造成标准的支离破碎,从执法效力上看也是不易操作,大打折扣。同时,我国法律制定后,由于不能及时修订,造成法律执行效率的低下。

第二,监管机构责任划分不清,体制运转不畅,多方管理,职能交叉。我国现行的煤矿安全生产“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监管本格局中,国家监察限于自身力量薄弱和执法权限的不完整性,需要政府政府及地方煤矿监管部门通力协作和配合,需要突出企业主体责任,需要矿工强有力的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第三,煤矿企业安全基础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据统计,70%国有煤炭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开采历史,大都进入深部开采,普遍存在着井深已延深至300米以上,部分煤矿甚至达到千米以上,瓦斯、地温、冲击地压时刻危及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在621个国有重点井工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98个,占48%;低瓦斯矿井323个,占52%;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有555个,占88.1%。据对45处国有重点煤矿和125处地方国有煤矿的调查测算,中国仅国有煤矿在安全工程、装备和设施方面的欠账就约505亿元,而大多数小型煤矿则根本不具备国家要求的安全生产条件或差距较大。使得全国煤矿实现安全生产在客观上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在开采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第四,社会组织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具体体现在:(1)工会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作为安全生产中独立个体的职工,在市场化的劳动关系中,在劳资双方的博弈中一直处于极弱势的地位。(2)新闻媒体机构舆论监督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安全工作贯穿于安全生产的自始至终,舆论监督也应贯穿于安全生产的自始至终。强化舆论监督,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使事故隐患无处遁形,使违法乱纪暴露于光天华日之下,是搞好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对策

(一)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应当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根据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完善相配套的法规、标准,尤其是各种操作规程、设备的安全标准、工作环境安全条件的具体要求要上升到法律角度;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快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同时修改《安全生产法》、《煤炭法》中有关事故罚款的条款,提高量刑标准和罚款金额,制定有关法律,把真正的业主和矿长同罪并罚,让藏在幕后的隐形“杀手”与在前台替罪的煤矿法人代表一同受到法律的制裁。

2.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法

法之有威,在于“法之必行”。在我国处罚措施太轻是造成许多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有的矿主重复犯一种错误,或者一个重大隐患经多次指出就是不改,直到酿成重大事故。但是法律规定处罚太轻,使得有的业主感到违法成本很低。

3.加大投入,采用先进的安全预防装备

要想获得安全的产出必须确保足够的安全投入,保证安全设施设备的齐全、到位,这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尤其对于事故高发的煤矿企业而言,先进设备设施的采用可大大提升煤炭生产的安全性,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4.强化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事实证明完善的培训不仅可以大大提升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减少伤亡事故,而且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加大了对煤矿培训的重视力度,但仍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对此,一是需要国家建立煤矿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国家政策补贴以及煤矿筹集资金的办法对煤矿从业人员进行免费的培训,培训后统一向煤矿劳务输出,建立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机制,督促企业农民工缴纳三金,稳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人员的素质,这是煤矿安全形势稳定好转的根本出路。二是建立通过政策的倾斜和引导,加快对于煤矿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增加生源供给;三是企业自身应注重对于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确保严格知章、守章,避免三违。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安全治理中的作用

1.发挥工会作用

工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组织职工群众参与监督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维护职工群众安全生产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推动煤矿企业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发挥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全民安全意识,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和完善新闻媒体对重大隐患及事故公布、曝光的舆论监督机制。各新闻媒体要主动构建安全信息传递和公示、曝光平台,根据政府和安检部门提供的执法检查情况,对本地区存在重大隐患的单位予以及时或定期公布,组织专家对典型案例进行点评和深层次分析。同时,要做好安全专题的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特别是对那些久拖不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事故隐患,要进行跟踪报道,必要时,可在上一级主流媒体上进行曝光。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也要协助、配合新闻媒体采访,支持、帮助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要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引起社会各界对安全工作的高度关注,促进隐患的整改,督促煤矿企业增强责任主体意识,自觉做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