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水利设备管理、运用、安装、调试、维护的典型工作岗位确定15个典型工作任务为:机械绘图、使用工具或设备加工机械零件、使用数控机床完成零件加工、机械系统结构分析与改造、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分析与维护、机械设备维护、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故障检修、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装接与调试、电气线路检查与维护、对设备电气系统进行局部改造和升级、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应用、水利机械故障检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故障检修。根据15个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出44项职业能力。根据各项职业能力对应的知识机构,归纳出相关专业课程见表1。根据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递进要求,确定实践性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包括测绘实习、万用表安装与使用实习、机械CAD实训;专项技能包括CAM实训、机械加工实习、继电接触器控制实习、普通机床检修实习、PLC应用实训、液压(气压)安装与调试实习;综合技能包括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实习、毕业顶岗实习。

2.基于水利行业人才需求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高职专业教学条件建设

2.1专业师资的配置与要求。

2.1.1专业带头人的基本要求(1)具备高职教育认识能力、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研教改能力、学术研究尤其是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2)成为专业建设的龙头,具备最新的建设思路,主持专业建设各方面工作。(3)能够指导骨干教师完成专业建设方面的工作。(4)牵头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和建设。(5)主持及参与应用技术开发课题。

2.1.2专任教师的配置与要求(1)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2)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3)具备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4)熟悉机电设备的原理、装配工艺等知识。(5)熟悉机械图纸和电气图纸;具有机电设备使用、维护、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知识。(6)具备事故处理能力。(7)具备执行安全规范的能力。(8)熟悉水利水电机电设备的原理、装配工艺等知识。

2.1.3兼职教师的配置与要求(1)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2)具备熟练的机电工具设备的使用与操作能力。(3)熟悉机电产品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机电工具设备的使用与操作。(4)熟悉事故处理能力。(5)具备执行安全规范的能力。

2.2实践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2.2.1电工实训室训练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使用。面积120m2,具备低频信号发生器、直流电源、三相调压器、直流单臂电桥、直流双臂电桥、可调电感箱、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频率信号发生器、函数信号发生器及其他常用测量仪表。

2.2.2机械实训室训练机械原理、机械产品维修等基本技能。具备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两级三轴线圆柱齿轮减速器、两级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单级蜗杆减速器,常用钳工设备、量具。

2.2.3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室用于万用表安装与使用实习。面积60m2,具备低压电器、常用电工工具。

2.2.4机械零件测绘实训室训练机械制图与零件测绘基本技能。具备常用量具设备。

2.2.5低压电气实训室训练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的基本技能。具备电脑、常用PLC等设备。

2.2.6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习室训练电气控制线路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方法。具备各种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等设备。

2.2.7机加工实训室训练金属的主要加工方法,所用设备和工具。具备普通车床、铣床等设备。

2.2.8金工实训室训练钳工基本技能。具备虎钳、电焊机等设备。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设备维修管理、TPM&,RCM、设备房标识系统

 

0 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深入发展,地铁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剧,一方面作为大运量的公共客运设施,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设备维修作为其重要保障手段受到关注;另一方面交通论文,设备管理与维修费用已经不再是一项辅助性投入,而是构成企业成本的重要成分。

为确保设备的可靠运行,减少和预防设备的故障,设备维护通常有两个目标:一是确定设备的维护策略;二是如何经济有效的落实完成现场设备的维护活动[1]论文服务。本文提出TPM&RCM相融合的设备维护策略,正是用来实现这两个目标,并将其灵活地应用到设备房标识系统中,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系统维修管理水平。

1 TPM&RCM相融性分析

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Reliability CenteredMaintenance)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设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标,优化设备维修策略的过程和方法,即回答了哪些设备该修、修什么以及怎么修(维修周期)等问题。TPM(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护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维护体系,确保维修活动的落实。

虽然RCM与TPM作为两种不同的维修管理模式具有不同的关注点,但是二者如果能够协同运作,可以达到拥有更精确、更全面的维护数据,突出更重要的维修计划交通论文,明确更明晰的设备维护责任论文服务。简单而言,通过两者协同,一方面,RCM通过数据收集及理论分析确定最经济可靠的维修策略,并依据故障后果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将设备房现场设备管理中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影响运营服务质量的故障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将其故障现象、原因、后果、处理方法等部分的摘要。

2 TPM&RCM相融的设备维护管理策略

针对设备维护的基本目标以及TPM和RCM相融合的基本原理,TPM&RCM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实施主要步骤包括:设备关键性分级分类、设备FMEA分析、维修周期优化决策、TPM可视化维修指导、规范化点巡检等,其中前三者利用RCM分析手段为TPM落实维修活动提供切实可靠的设备维修策略,而后两者则通过可视化规范化等手段实现这些维修策略的经济有效执行,且为持续的RCM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关系流程如图1所示。

3 TPM&RCM在设备房标识系统中的应用

3.1 设备分类分级

为提高设备维护的检修效率交通论文,节约维修成本,实现重点设备重点维护,TPM&RCM相融的维修管理策略首先依据巴累托最优的管理分析法对设备进行关键性分析,确定哪些设备需要进行维修策略优化,考虑到设备的关键性主要由设备的安全性、失效频率以及维护成本决定,因此,选择这三者作为关键性影响指标,按照下式判断设备的关键性得分:

(1)

其中,为某一设备的关键性,为指标的权重,可分别设为5、4、3交通论文,为指标的关键程度得分,可依据实际情况1-9打分评判论文服务。当时,判断该设备属于K类设备,时,属于I类设备,时,为O类设备,这里的KIO分类分别代表Key、Important、Ordinary。

3.2 可视化现场管理

在进行设备的维护维修时,维修人员常常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无法准确的判断故障的原因;没有规范的维修作业流程;缺乏可视化的操作指导,容易导致错修漏修,维修工作效率低交通论文,也不利于设备的维护和数据信息的积累,因此,为实现维修活动经济有效的落实这一目标,有必要将RCM优化的维修策略等信息与TPM有机融合,采用特定的可视化标牌等手段指导现场维修活动,具体内容见下表所示:

表1 设备可视化维修内容

 

项目

可视化内容

维修操作流程图

设备关键性

K--红牌

I--黄牌

O--蓝牌

操作关键点

红色标

黄色标

蓝色标

作业方式

仪器检测

手动检查

目测

检修周期

双周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设备维修管理、TPM&,RCM、设备房标识系统

 

0 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深入发展,地铁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剧,一方面作为大运量的公共客运设施,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设备维修作为其重要保障手段受到关注;另一方面交通论文,设备管理与维修费用已经不再是一项辅助性投入,而是构成企业成本的重要成分。

为确保设备的可靠运行,减少和预防设备的故障,设备维护通常有两个目标:一是确定设备的维护策略;二是如何经济有效的落实完成现场设备的维护活动[1]论文服务。本文提出TPM&RCM相融合的设备维护策略,正是用来实现这两个目标,并将其灵活地应用到设备房标识系统中,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系统维修管理水平。

1 TPM&RCM相融性分析

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Reliability CenteredMaintenance)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设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标,优化设备维修策略的过程和方法,即回答了哪些设备该修、修什么以及怎么修(维修周期)等问题。TPM(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护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维护体系,确保维修活动的落实。

虽然RCM与TPM作为两种不同的维修管理模式具有不同的关注点,但是二者如果能够协同运作,可以达到拥有更精确、更全面的维护数据,突出更重要的维修计划交通论文,明确更明晰的设备维护责任论文服务。简单而言,通过两者协同,一方面,RCM通过数据收集及理论分析确定最经济可靠的维修策略,并依据故障后果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将设备房现场设备管理中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影响运营服务质量的故障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将其故障现象、原因、后果、处理方法等部分的摘要。

2 TPM&RCM相融的设备维护管理策略

针对设备维护的基本目标以及TPM和RCM相融合的基本原理,TPM&RCM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实施主要步骤包括:设备关键性分级分类、设备FMEA分析、维修周期优化决策、TPM可视化维修指导、规范化点巡检等,其中前三者利用RCM分析手段为TPM落实维修活动提供切实可靠的设备维修策略,而后两者则通过可视化规范化等手段实现这些维修策略的经济有效执行,且为持续的RCM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关系流程如图1所示。

3 TPM&RCM在设备房标识系统中的应用

3.1 设备分类分级

为提高设备维护的检修效率交通论文,节约维修成本,实现重点设备重点维护,TPM&RCM相融的维修管理策略首先依据巴累托最优的管理分析法对设备进行关键性分析,确定哪些设备需要进行维修策略优化,考虑到设备的关键性主要由设备的安全性、失效频率以及维护成本决定,因此,选择这三者作为关键性影响指标,按照下式判断设备的关键性得分:

(1)

其中,为某一设备的关键性,为指标的权重,可分别设为5、4、3交通论文,为指标的关键程度得分,可依据实际情况1-9打分评判论文服务。当时,判断该设备属于K类设备,时,属于I类设备,时,为O类设备,这里的KIO分类分别代表Key、Important、Ordinary。

3.2 可视化现场管理

在进行设备的维护维修时,维修人员常常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无法准确的判断故障的原因;没有规范的维修作业流程;缺乏可视化的操作指导,容易导致错修漏修,维修工作效率低交通论文,也不利于设备的维护和数据信息的积累,因此,为实现维修活动经济有效的落实这一目标,有必要将RCM优化的维修策略等信息与TPM有机融合,采用特定的可视化标牌等手段指导现场维修活动,具体内容见下表所示:

表1 设备可视化维修内容

 

项目

可视化内容

维修操作流程图

设备关键性

K--红牌

I--黄牌

O--蓝牌

操作关键点

红色标

黄色标

蓝色标

作业方式

仪器检测

手动检查

目测

检修周期

双周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差异维修;维修策略;预防维修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18-02

0 引言

现代生产设备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系统特性强,其故障不但表现为很强的随机性,而且故障损失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因此,对其可靠性和维修保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维修活动所涉及的无论是人员素质、维修装备、维修策略、维修计划、维修费用等相关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浴盆曲线的传统的预防维修理论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生产设备的维修管理,受到企业实践的严峻挑战。先进的设备亟需先进的、科学的维修理论和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

目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维修理论有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美国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1-2],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3]和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制[4]。上述维修理论各具特色,然而不同的维修理论有各自不同的应用环境、使用条件和文化传统背景,也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有必要针对现代生产设备的故障特点,并结合我国企业对现代生产设备的实际应用和维修管理情况,研究适用于现代生产设备的维修管理理论和方法。

1 现代生产设备的含义和故障特点

1.1 现代生产设备的含义 现代生产设备是在传统生产设备的制造技术基础上,将机械、电气、液压、自动化、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进行集成与综合,集机、电、液、气为一体的设备。现代生产设备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外形尺寸大、其工作装置的容量、运转速度、加工精度、以及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高,系统特性强。现代生产设备是我国机械工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装备,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生产设备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许多领域,是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建筑等支柱产业和能源、交通、原材料、通讯、军工等基础产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1.2 现代生产设备的故障特点

1.2.1 随机性:现代生产设备是集机、电、液、气为一体的复杂设备,其故障的发生表现为很强的随机性,这些随机性故障不可能通过细而密的定期维修得以解决,频繁的维修不但不能改善设备的可靠性,反而易诱发更多的故障。这些随机性的突发故障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与挑战。

1.2.2 复杂性:现代生产设备的故障不但表现为很强的随机性,而且故障错综复杂:故障部位可能来自于机械部分、也可能来自于电气、液压或气动部分、还可能来自于计算机控制部分;故障的原因可能是硬件故障,也可能是软件故障,还可能是人为引起的故障。

1.2.3 危害性:主要表现在故障停机损失严重。据统计,一个乙烯球罐停产一天,损失产值500万元,利润200万元,一台大型化纤设备停产1小时,损失产值80万元。现代生产设备生产效率高、工作强度大、结构比较复杂,各零部件关联又比较密切,所以往往某处微小故障就可能爆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设备乃至与设备有关的环境遭受灾难性的毁坏。例如:1988年英国阿尔法石油气爆炸事故;1986年欧洲莱茵河瑞士化学工业污染事故等都是设备故障造成的震惊世界的恶性事故。国内,1995年山西某电厂一台2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毁坏,直接损失达千万元[5]。

2 传统预防维修理论的局限性

我国设备维修管理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普遍推行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至今大部分国有企业仍然沿袭着这种传统的、基于时间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然而,随着现代生产设备技术含量、结构复杂程度的增加,传统的计划预修制已明显暴露出其缺陷和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维修理论依据 计划预修制的理论基础是设备的故障特征服从经典的浴盆曲线。然而,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代生产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生产设备,其故障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故障特征曲线有非浴盆化的趋向,并表现为多样性[6]。

2.2 维修不足和维修过剩两大问题更为突出,维修缺乏针对性。

2.3 增加设备总体故障率,降低设备寿命 计划预修理论认为预防维修工作做的越多,设备运行就越可靠,但事实并非如此。频繁的维修不但不能改善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减少故障的发生,反而有可能将不稳定因素带入原本稳定的系统,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诱发更多的故障。

2.4 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现代生产设备技术含量高,故障复杂,每次维修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电厂统计,每台200MW的机组大修一次费用平均在1000~1500万元,几乎占每台机组所创利润的30%[7]。

3 差异预防维修理论体系的构建

现代生产设备差异预防维修理论是以现代生产设备的故障特点为依据,按照设备综合管理和预防维修的思想,应用以状态维修为主的多元化维修策略,并结合我国企业对现代生产设备的维修管理实际情况,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可靠性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管理理论。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维修;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TD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6-0159-02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市场竞争对煤矿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将矛头直接指向原有煤矿机电管理模式上。原有的煤矿机电管理是以计划维修模式为主要内容,这种模式由于时机不准、开机效率低、维修时间长,使企业正常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使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已经成为煤矿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模式的更新势在必行。

一、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煤矿企业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传统的机电设备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煤矿企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以计划维修为基础的传统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常常遇到因时机不准而影响开机效率及维修时间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煤矿企业机电设备无法安全运行。

1.造成传统机电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机电设备的设计之初,没有将设备的制造过程和设备维修的过程彼此分开,而且传统的机电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这都造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技术、质量、能耗及费用等问题。传统的机电管理模式,面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最终给企业生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新形势下,对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把管理重心由生产管理向设备管理方向侧重。但是,现有煤矿企业仍然存在单纯以生产为目的经营管理模式,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设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电设备管理的发展。

2.造成传统机电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煤矿企业对煤矿电机设备没有科学有效的技术钻研,更没有对其可靠性及维修性能数据进行研究,使煤矿电机设备管理模式中,维修设备这一根本环节缺乏理论指导,使煤矿企业在传统机电管模式在理论上存在盲目性。

二、加强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模式的方法

(一)加强对机电设备性能进行研究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性能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性能能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行,一旦设备性能出现问题,不仅会损伤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模式的薄弱环节是针对机电设备性能的研究。保证机电设备性能研究科学有效,煤矿产业就应该加强其与机电设备厂家的沟通。不仅要和设计单位、生产单位进行联系,同时也要和使用单位和维护单位进行联系。只有充分掌握机电设备基本性能,才能及时解决机电设备的故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掌握机电设备基本性能,为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扫清障碍,使煤矿机电设备的可用度大大提升,维修效率大大降低。

(二)改善机电设备管理模式

就目前来看,煤矿企业不仅要重视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同时也要对机电设备维护管理进行不断的完善。煤矿产业应该以现代化维修理论、行业特点及设备性能及工作环境等因素为依据,制定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其具体内容为事后维修、事前维修及状态维修等,并以此为依据,使其逐步形成具有煤矿机电设备的特色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在运行档案中的内衬使用寿命为一千小时,其内衬计划检修周期就是九百八十小时,符合这一规定,才能将设备有效控制在萌芽阶段。因煤厂机电设备检修工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工作,平时在检修的过程中,就应该结合设备说明书及每月运行时间为依据对档案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类,并制定出月度、季度及年度检修规划。检修工作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检修,一种是计划检修。现场检修就是机电维修人员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相应问题,相关人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要求,但是这种检修方法是被动检修。计划检修事实上是一种预防性检修,这种检修不仅能保证设备性能,同时也能更好的完成相应工作。因此,设备检修过程中,应该以计划检修为主。

(三)提高维修人员综合素质

煤矿机电设备检修作为一种特殊工种,胜任其工作本身,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维修知识掌握大量的维修技巧。而现在的机械检修设备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加强对维修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涵专业知识,还要涵盖加强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内容。毕竟煤矿机电维修不只是一种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服务。尤其对那些大型的煤矿机电来说,必要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更为重要,因为机电设备的质量、性能,直接决定煤矿产业电机设备就能否正常运行,对企业经济利益也有着严重影响。即便是小型机电设备,维修人员也应该认真对待维修工作,这是作为维修人员应该有的道德准则。因此,维修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素质,同时也要具备执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加强机电设备管理的内部要求。

(四)建立健全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

健全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对机电设备管理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对机电设备维修进行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对相应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并对维修计划进行相应预测和判断。这种方式不仅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能使机电设备管理中的信息做到及时传递和反馈,为维修计划和决判断提供必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这种系统将会向可视化、智能化管理系统方向发展,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模式有着良好的导向性。

三、结语

对于煤矿机电设备而言,其设备管理模式完善与否,直接决定设备的维修工作能否科学有效地进行,进而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效益。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必须在机电设备管理模式的指导下,才能有明确的实施方向和维修的理论依据。要想使煤矿机电设备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从加强对机电设备性能进行研究、改善维修管理方式、提高维修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的机械维修管理系统等方面,加强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维修管理,这都是时代赋予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模式的新定义。

参考文献

[1] 曲冬,杜艳华.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煤炭技术,2009,(2).

[2] 曹志勇.论煤矿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维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5).

[3] 周多慧,冯德清.煤矿机电管理与安全生产[J].科技信息,2009,(19).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机电维修 管理 煤矿

为了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的最经济寿命周期费用以及最佳综合效益,煤矿企业有必要对煤矿机电设备在设备寿命周期内实施全程管理。

1我国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煤矿企业已经逐步引进了状态监测技术和设备故障诊断,但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与我国煤矿企业的机电维修模式的演进紧密相关,从整体来说,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还较为落后,存在较多的问题,目前机电设备管理模式还是以预修为主的检修管理和定期维护。这种传统的维修管理模式是以时间为基础,以时间为基础的维修模式容易因时机不准而造成无效维修,维修时间长、开机率低,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

与西方发达相比,我们煤企引入设备可靠性管理时间较晚,在上个世纪,我国的煤矿生产系统和矿山供电系统才开始引入可靠性管理,这个时期的模型也较为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靠性维修管理的研究推进到机电设备的某些部件,就总体而言,对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性、可靠性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研究好还较少,煤矿机电以及机电设备部件维修性、可靠性基础数据非常缺乏,对煤矿机电的维修策略、管理模式更多来自历史经验缺乏理论上的指导,管理模式理论的缺乏,带来了煤矿机电维修管理上的一定盲目性。

2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这门学科在不断地演进,概况起来,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事后维修;第二个阶段是计划维修;第三个阶段是预防维修;第四个阶段是应用故障检测以及诊断技术和可靠性维修理论的主动维修。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工业领域的发展,工业领域的机电设备开始向自动化、大型化、智能化以及精密化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以此同时也给设备的管理、使用以及维修带来了一些问题。非计划、随机的维修停机会减少设备的生产率以及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新生产体制下的零库存表明微小的设备故障会致使整个生产线的瘫痪。

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必须以可靠性为中心,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预防维修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是一种用于确定机电设备在运行状态下的维修需求。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通过应用维修管理计划软件可以跟踪记录分析机电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而确定维修计划,维修管理计划软件会自动提示修养的维修事项,这种管理模式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机电设备故障模式、故障预防、故障原因以及故障影响等方面,这是一种主动维修,而不是过去等设备出问题了采取维修的被动维修,这样可以基本消除故障,有效控制故障对生产的影响和减少维修费用,确保机电设备在寿命周期内高效、安全运行,提高机电设备的可靠性。

传统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手段的不足以及对预知故障的实际需求,促进了先进故障诊断以及状态监测以及故障预防技术的发展,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依托逐渐成熟的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先进方法和理论,建立先进的视情维修或预知维修管理模式将是未来先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在现行的机电维修管理模式下,一旦机电设备发生故障,还必需通过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恢复,维修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会影响到设备维修的进度和质量,为了减少这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在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免维修机电设备,这种设备可以进行自我修复,这一般是通过预设的修复程序来完成。

3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水平的方法

3.1加强煤矿机电设备使用和维护技术进步与管理。在现有条件下,煤炭生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对设备使用、维护修理人员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包括三级保养、点检、班检、定期维护和巡回检查以及交接等日常维护和文明生产的制度。煤炭企业应根据现代维修理论、行业特点、设备特性、工作环境及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作用等因素来进行维修决策,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选择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计划预修和状态维修等合适的维修方式,逐步形成具有煤矿特色的科学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

3.2建立和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与管理工作标准,积极开展煤矿机电设备可靠性、维修性的基础研究。包括各种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维修技术标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维护修理的各种定额标准等,逐步形成科学的现代化维修管理制度。系统研究煤矿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找出设备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和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高设备的开机率和可用度,大力推广无维修设计。

3.3借助监测仪器等硬件技术,大力开展视情维修。视情维修是一种非常好的维修管理模式,运用得当会带来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结合我国国情,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从时间维修逐步过渡到状态维修模式,保证设备在寿命周期内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最经济的设备周期费用。

3.4建立和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与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由计算机完成维修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并对维修计划做出预测和决策。应做到数据规范准确、传递及时、决策可靠、反馈畅通,并向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维修管理系统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茂明.运用故障诊断技术进行矿山机电设备维修.煤炭技术,2009(2).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机电设备,维修管理

 

1.传统维修不足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强烈地依赖于设备的性能,这无疑对机电设备的性能及维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我们机电设备的维修仍普遍采用以时间为基础的传统计划维修管理模式,致使约1/3的工作量是由于时机不准而做的无效维修,开机率低,维修时间长,严重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我国传统的维修工作,大致分为三类:(1)事后维修:故障发生后所采取的处理对策,属于被动的。由于多在无准备的条件下进行,结果难以做到完善和彻底。论文参考。(2)计划性定期维修:强制性维修,虽然也依靠较为简单的监测手段,但主要凭经验确定检修周期的,不管设备在客观上是否需要检修,到一定时间就要一次检修,所以很难预防随机因素引起的故障,有时有过剩检修的情况。(3)计划性状态检修:随着设备监测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完善,按照在线监测和诊断装置所预防的设备故障状态,将维修的时间和内容确定下来,是从监测和诊断资料中取得的数据。经过输入计算机分析处理,预测设备故障,从而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制订出修理计划和措施,以利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消除隐患,达到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设备维修管理越来越暴露出其不足:

1.1 设备设计制造过程和设备维修过程的管理彼此独立进行,缺乏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质量、耗能、费用等有关的问题和信息,未能通过适当的渠道,反映给计划、设计、制造部门,从而改进设备的性能。

1.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设备的维修管理逐步从保证安全正常生产为中心的模式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模式转变。然而,传统的设备管理却单纯地以保证生产为目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1.3传统的设备维修管理把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分割开来,且偏重于技术管理,忽视经济管理。这与目前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相矛盾。论文参考。设备的一生是不断运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物质运动状态(制造、试验、使用、维修、改造到报废)和价值运动形态(或资金运动状态)。两种形态同时存在,并分别受到技术规律和价值规律的支配。因此,必须掌握这种规律,才能达到设备的技术效能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2.采取的措施

为全面提高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水平,适应我国工业发展的需要,根据生产的特点,结合当今设备维修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对设备寿命周期实施全过程管理,追求设备最佳综合效益和最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建立健全设备维修管理的信息反馈和自理的机构和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设备的维修管理决策服务,组织企业各部门全员参与设备的维修管理;应用现代化方法,经济合理地组织设备的维修管理,将是今后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建议应采取如下措施:

2.1加强机电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管理。由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劳动力素质较低,给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带来一定的困难;对设备的使用、操作不规范,进一步造成了设备隐患。因此,在现有条件下,生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对设备使用、维护、修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进一步完善包括三级保养、点检、班检、定期维护和巡回检查以及交接等日常维护和文明生产的制度。论文参考。

2.2建立和完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标准。包括各种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维护技术标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维护修理的各种定额标准等,形成科学的现代化维修管理制度。

2.3开展机电设备可靠性、维修性的基础性研究。在机电设备设计、生产、使用、维护等单位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系统深入地研究机电设备故障模式、故障发生的机理、故障造成的影响;加强设备运行、维修记录的管理和数据的分析、整理;系统研究机电设备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和提高机电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高设备的开机率和可用度。

2.4借助于监测仪器等硬件的维修是一种非常好的维修管理模式,运用得当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重点设备逐步推行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积极开发、推广、应用简易价廉的诊断检测技术和仪器仪表;利用计算机的一些特殊性能,对重要设备的异常状态迅速做出判断,及时报警和实现连锁停机;对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从时间维修逐步过渡到状态维修模式,保证设备在寿命周期内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最经济的设备周期费用。

参考文献:

[1]张阿根,荣万中. 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分析[J]. 科技资讯, 2008, (33) .

[2]曲冬,杜艳华. 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技术, 2009, (02) .

[3]张丽颖. 机电设备维修方式浅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0) .

[4]时均龙,王伟,赵慧杰. 浅谈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J]. 中国, 2008, (05) .

[5]脱兰芬. 机电设备维修方式浅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06) .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航空维修 特点 质量管理 分析

中图分类号:S2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81-01

1.引言

维修,即维护和修理。航空维修就是采用一切现有的技术方法使航空装备保持良好、正常的工作状态或者消除故障、使其恢复正常功能。好的航空维修是保障航空设备性能和人员安全的关键。

航空维修的判断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修理结束或者维护工作进行中航空设备是否达到合格要求与同类型设备的标准,另一方面是维修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监督、工作反馈等管理效果。好的管理是保证维修最终效果的前提,在工作中决不能忽视。

2.航空维修的新特点

2.1 专业种类多、管理比较复杂。

近几年,随着航空产业的不断进步,一系列新型的航空设备陆续列装,航空维修的不同划分也更加细致。以航空装备维修为例,当今航空装备维修已由航空军械、航空火控、航空机械、吊舱等多个专业组成,而每一个专业又有分支技术与配套的保障设备,这就使航空维修难度大大提升。

2.2 系统配套性强。

当今的航空维修,从技术状态到组织结构都在逐步形成配套的体系,这就使得航空维修的整体协调性格外重要。这种特点要求航空设备维修人员要有高度整体观念,能够根据不同的航空设备维修层和不同类型的专业制定完整、详细的航空维修计划,使维修工作能够协调发挥出最大效能。

2.3 技术含量高。

当今航空设备维修水平已经在逐步提升,但是形成反差的是,我国航空维修技术、质量管理都缺乏科技含量,这就导致我国航空维修效果不理想,竞争力不强。

3.维修质量管理的难点

3.1 思想放松

当新型航空设备不断投入使用时,稍旧的航空设备并没有马上被淘汰,这就导致了新老航空设备同时存在的情况。但是在维修过程中,部分人员产生了重新轻老的思想,认为只有做好新型航空设备的维修工作就好,老的航空设备马上就要被替换掉,所以在维修过程中对于老航空设备态度不认真。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偏失了航空设备维修质量管理工作的方向。

3.2 维修方法过时

在新型航空设备投入使用后,维修方法没有与时俱进,许多维修单位、维修人员用老的维修方法对待新的航空设备,而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直沿用老经验、老习惯,并没有向先进方法学习。这种落伍的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极大制约着维修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3 不重视制度的执行

在航空维修管理工作中,都会有规章制度对于管理工作进行导向和约束,这些规章制度在制定时大都经过了认真的讨论、广泛的借鉴和严密的计划。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单位却将规章制度束之高阁,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借鉴和比照。这就造成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管理工作目的性不强,并且缺少原则性,大大降低了管理效果。

4.做好航空维修质量管理的方法

4.1 用好目标管理法

维修单位要把目标管理作为航空设备维修质量安全的总目标和出发点。

第一,随着新型航空设备的不断投入使用,维修单位要确定型的维修质量管理目标,并且围绕新目标制定、建立机构。

第二,维修工作中要以维修质量管理目标为导向,通过有效的组织,对新老航空设备的维修质量管理各项活动进行评估。

第三,改进维修质量管理目标,由以前的确定工作范围转变到确定工作方向,有效提高维修质量管理的针对性,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2 落实责任管理制。

要根据航空设备不同系统、不同寿命时间等指标,按照各级各类维修质量管理者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将管理责任逐级分解,解决好维修质量管理中“该谁管、怎么管、管好管不好怎么办”等难题。

4.3 实施系统管理

航空维修工作是一项多层次、多环节的的系统工程,各个部分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如果哪个环节没有做到位,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下一环节的维修效果,从而影响总的维修效果,甚至直接使航空维修工作不合格。所以,各类维修人员要树立整体思想,从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到维修工作的实施,再到维修效果的验收,都要环环相扣,不可分离。而在维修质量管理中更要时刻保持整体思想,将不同单位、不同部分的维修工作协调好并时刻在宏观上进行监督,确保维修工作的效果。

4.4 完善维修质量法规

维修达到的效果就是要质量过硬、安全效果好,所以要在制度建设、监控手段方面重点考虑维修质量。

第一,在完善通用航空维修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新型航空设备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维修管理制度,并进行配套资料建设,充分利用管理软件进行航空维修的科学化管理。

第二,改进质量监控手段,将监控范围不断扩大,监控内容不断深入,不放过每一个小问题,从而保证航空维修质量。

4.5 将维修工作与信息化接轨

在新时期,信息化成为一个重要标志,许多工作和技术都与信息化接轨从而获得提升。航空维修也不例外,只有从技术到管理都迈向信息化,才能提高维修质量。

第一,广泛应用计算机决策辅助维修管理系统等先进手段,加强信息与质量监控。

第二,重视实施智能化维修,例如通过采用航空维修管控新技术,实现自动化维修。

4.6 加强跟踪指导

新形势下,航空维修管理并不只是一味检查与督促,而是应该适时进行指导。各级管理部门要时刻掌握相应的航空维修情况,同时应该不简短派技术人员到一线对维修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并做好实时反馈。

5.小结

航空维修工作任务量大、技术含量高而且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在管理过程不容不得半点松懈。只有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并有负责任的管理态度,才能真正做好航空维修的全面质量管理,真正保证维修质量。

参考文献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全生命周期管理; 运维检修;资源预测; 电力行业

中图分类号: TN915.853?34; TM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01?0133?04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电网发展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将全生命周期成本(Life Circle Cost,LCC)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电力企业的设备管理实践已成为国际电力发展的现实选择。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提高投资效益,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1]。在电力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中,电力设备的运维检修成本大约占LCC[2]的60%~70%,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绩效最大的环节。

随着电网设备规模的日益增长,及设备平均投运年限的日益增加,运维检修工作量也不断增长,但是企业对设备运维检修人员及资金投入的增长日益放缓。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既要保证电网运行安全可靠,又要合理配置运维检修人员的工作量及机械、材料等资源的使用,对运维检修资源配置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运维检修活动的预测分析,科学预测运维检修资源需求,提前优化人力、资金等资源配置,有助于提升整体运维检修水平,是推动设备运维检修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

1 研究现状

全寿命周期造价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英美相关学者将项目使用维护阶段纳入造价管理范围后提出的,以整个项目寿命周期总造价最小化为目标的管理理论。该理论以长期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审视设备的规划、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最终实现全生命周期相对成本的最小化[3?4]。其主要分为初始投资成本(Cost of Investment)、运行成本(Cost of Operation)、检修维护成本(Cost of Maintenance)、故障损失成本(Cost of Fault)、退役处置成本(Cost of Default)五项,如图1所示。运维检修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主要包括LCC中的运行成本、检修维护成本,与故障损失成本中的故障检修成本。

设备运维检修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环节,持续时间最长,绩效影响较大,检修的决策、投资和资源分配对该环节的绩效影响突出,因此开展基于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运维检修环节优化研究尤为必要。

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监测和诊断技术的发展,针对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模式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5]。目前,广东电网实行设备计划检修与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方式,在设备可靠性与经济性中达到较优平衡。

但对于设备运维检修资源预测的研究,目前国内相关方面研究比较少。国家电网公司内一些电力公司研究了设备运维检修活动资源需求规模的方法,上海电力公司通过建立资产墙,分析各类设备历年运维检修活动成本情况,得出不同年龄段设备运维检修活动年度成本,从而实现对运维检修活动资金需求的预测[6]。

另外,对于设备的运维检修成本研究与劳动定额研究,国内不少研究机构与高校都取得了研究成果。薛玉兰根据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对运维检修费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检修成本信息的获取方法[7]。张镱议等人基于云理论等方法提出了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的评估方法,并综合考虑可靠性与经济性等因素提出了电力变压器检修方案的优选方法[8?9]。许旭锋等人根据模糊机会约束二层规划方法,提出了配电网检修计划优化策略[10]。林雪倩等人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220 kV的变压器及断路器进行了运维检修成本测算,从巡检费用、消缺费用、状态检修费用3方面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变压器及断路器,提出了变压器及断路器的机构选择建议[11?12]。王佳明等开展了基于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策略研究[13]。马仲能等在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设备的检修策略研究[14]。鲁宗相等开展了基于风险评估的断路器检修决策研究,从风险的角度对检修决策提出建议[15]。

本文基于LCC理论,对运维检修各项工作内容与活动频次需求进行细化分析,并充分应用运维检修成本与劳动定额研究成果,建立运维检修资源需求预测模型,提前规划运维检修资源配置。

2 信息获取与处理

在设备运维检修资源需求分析的过程中,既需要设备的整体规模与运行状态,如设备投运年限、健康程度等系统数据字段,也需要运维检修规程规定、运维作业要求与劳动定额等文档文件。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设备管理 机械设备 新模式

【分类号】:TD353.5

引言

目前国内机械企业设备管理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设备管理体系缺乏科学依据,导致企业设备管理混乱,常常是越改造、维修,暴露出的问题越多,并且常常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现代管理学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设备管理体系,可以扭转设备购置、储备、维修等诸多不科学的局面。

一、设备维护与修理理论与技术

由于机械设备管理的重点是设备的维护、修理,因此,本文将重点概述一下设备维护和修理的理论

1、设备磨损的概念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磨损.设备磨损一般分为两类,即有形磨损与无形磨损。设备的有形磨损又具体可分为两种:一是运行中的设备在力的作用下,零部件发生磨损、振动和疲劳等现象,致使机器的实体产生磨损,这种磨损称为第一种有形磨损;二是设备在闲置过程中,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锈蚀,或由于管理不善和缺乏必要的维护而自然丧失其工作能力,都会使设备遭受有形磨损,这种有形磨损称为第二种有形磨损。而无形磨损是由于经济或科技进步的原因而使原有设备贬值所致的磨损。设备的无形磨损也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由于相同结构设备重置价值的降低而引起的原有设备的贬值,叫做经济性无形磨损;二是由于出现性能更完善、效率更高的设备而使原有设备在技术上显得陈旧和落后,因而产生的无形磨损叫做技术性无形磨损。

2、设备磨损机理

按照金属材料学的理论,钢材经淬火、回火后,最表面是氧化脱碳层,质地疏松,附着力很差。一般新设备刚使用时,都要空转一段时间,为了磨去材料的氧化脱碳层。这段磨损时间很短而磨损量却很大。磨去氧化脱碳层后即是材料的硬化层,硬化层硬度很高,在使用剂的条件下,是很难磨去的。硬化层下即是材料的机体,硬度很低,零件磨损达到机体,便会发生急剧磨损,它常常导致零件工作性能的迅速劣化或零件几何形状的迅速破坏。

3、设备磨损规律

从金属材料学的理论及实际测定的经验中,很容易发现设备的物理磨损有它自己的规律性.一般说来,在正常情况下设备零件的物理磨损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设备的物理磨损规律

二、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般企业的设备管理基本满足了生产的需要,但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生产装置的长周期运行水平还不够高

从目前情况来看,煤矿设备虽然大都已实现了“两年一修”,但水平还不高,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另外,在主要生产装置的非计划停车方面,虽然去年全年总的情况不错,但四季度,尤其是11. 12月份的情况却很不理想,部分装置由于设备或公用工程故障多、检维修质量差等原因造成的装置非计划停车次数比较多。

2、部分装置检修的组织和检修质量的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总的情况看,大多数装置的检修都做到了计划落实、项目落实、时间(进度)落实、质量落实,保证了检修安全,实现了检修改造后一次开车成功.但也有部分装置由于检修准备工作不充分、检修中发生意外,造成装置检修后不能按期开工。

除了上述问题外,现场管理情况比较差,装置还存在跑、冒、滴、漏和脏、乱、差现象,设备的完好率存在水分;对备用设备的维护不及时,对大机组的“特护”工作流于形式;仪表的自控率和联锁投用率偏低,部分压力容器和大型储(油)罐、管道等存在超期检验现象;一些设备、管线锈蚀严重、保温破损、安全附件不齐全等等。

三、改善设备管理的对策

要改善机械设备管理,必须针对其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笔者认为,至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更新设备与设备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认识设备与设备管理,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设备与设备管理的新理念和新体制势在必行.设备是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物质资料,是企业实力的重要物质体现。

2、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

设备管理首先要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而“人事管理”的根本就是协调.协调指的是把那些所有个人的努力凝成一股绳并指导他们去实现一项共同目标的活动。对人的管理还要关心人,所谓关心人,并非单纯地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和气,让下属们对你怀有感恩的心情。关心的目的在于沟通.现代管理十分重视意见的沟通,一个组织中意见的沟通,对于促进团结、正确决策、协调行动,保证集体活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从而提高他们积极性,更加忠诚地为设备管理贡献聪明才智。

3、改进设备管理的技术手段

事故、故障的宏观原因分析是以每一起具体案例的分析为基础的,找出原因,分类。比如,冶金系统目前把设备事故、故障原因归为8类,即违章操作、维护不周、检修质量、备件质量、不良、设备失修、生产工艺原因以及其它.对此,我们应定期做好统计分析,找出主要事故、故障因素.以妥取相应的对策。

4、开展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研究

预防维修是根据设备故障特征曲线或浴盆曲线,在设备进入耗损故障期之前安排进行维修。比如,太原煤气化公司设备比较复杂,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因此故障模式也不是单一的.现代设备理论研究表明,设备故障有六种形式。从六种形式的故障,我们可以得出,我们原来认为设备使用时间越长磨损越严重,故障率会迅速上升,通过研究表明这一观点不完全正确。故障率随使用时间长短虽然有关,但对于大部分设备而言,使用时间长短对于设备的可靠性影响不大.也就是说,经常对设备进行修理或定期大修,不一定会防止故障发生,反之可能将初期的高故障率引入稳定的系统中,增加设备的总故障率.因此我们在制定炼油厂设备大修计划时,那些只有在故障后果严重且无法准确预测的情况下的设备,才列入大修.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采用日常维护保养及等措施,加强监测,尽可能的采取预测维修。

结论

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机械了设备管理: (1)设备管理组织结构;(2)维修体系管理;(3)备件管理;(4)完善制度。

以上面几个问题为中心,为了能够科学的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在此应用运营管理,以便在改进中抓住关键部件,选择性能优良的部件,以便解决当前的问题。

参考文献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设备管理人员素质与设备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价值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并对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进行了探讨。

引言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加之用工成本的上升,设备在企业的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但是设备管理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相应的增长,甚至有些企业还在相应地减少,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购置设备、购买备件、设备维修,以花钱为主,又不直接参与生产,导致企业的重视力度不足。

企业通常将“维护”视为一项必要的生产成本,并通过使用廉价劳动力和采用本地生产的备件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维护成本。与此同时,企业更愿意将优先级放在新的投资项目、降低能源消耗和安全生产等领域,反而忽视了这些领域都与维护工作有着莫大联系。经验告诉我们,维护工作对整个企业的运营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维护不当,设备将无法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率,企业也无法达到应得的利润。

1 企业设备管理概述

除了推行和贯彻全员生产维护(TPM)的思想外,“工厂设备维修”也日渐成为一种管理技术而非操作技能。同时,对于一个优秀的设备维修工程师或生产主管而言,承担着车间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的重任,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以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问题。

精益式设备管理就是对现有设备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和升华,其核心理论“用最少的费用,创造更多的利润;用最少的生产人员,创造更高的效率”,就是8个字“费用、利润、人员、效率”;从设备这个主要的生产资料入手,直接参与生产,通过持续改进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涉及多方面的领域,如维修技术、质量检查、生产工艺、人力资源、备件管理、产业链合作等;将设备管理更加的边缘化,更加强调部门件的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无疑是更多的,更加的适合中国企业现有设备管理的状态。

它主要由3个大方面构成:1)设备审计。就想是体检一样,发现设备运行的过程中的成本环节,再对症下药;2)职能生产操作。即最大限度的保证生产各个环节的流畅性,包括从质检、工艺、维修、操作等各个方面的保证;3)设备大修理和技术改造。

2 设备管理人员职责

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的确立是根据设备管理系统的职能的总体范围来制定,内容的划分可依照以下原则: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各不相同,生产规模大小不等,设备种类千差万别。因此,要以同类设备的多少,各种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维修工作量的大小等因素来确定各种岗位及人员数量,并考虑尽量精干高效。按照专业技术和层次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制定专业技术岗位和各级管理岗位的职责的同时,还要建立协作的机制和协调的部门。

设备的一生是由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到报废的全过程。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设备的运行期的管理工作,而要管理好设备,就必须参与设备的前期与后期的工作。

设备管理人员职责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拟订设备管理维修制度,制订各类设备的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细则;对车间设备员和班组设备员进行业务指导;参加设备事故分析,督促车间采取防范措施,检查各车间的设备完好状况和维护保养情况;参加新设备的验收、交接和质量检查;对无证和违章操作或造成事故者,有权停止其使用设备,并报告领导处理;有权检查各车间维修和各种统计工作。

3 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

人力资源培训是组织为了提高员工在执行某项特定工作或任务时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或培养其解决问题之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在进行实地培训之前,需要开发培训教材(包括辅助教材),教材开发由培训中心组织编写,现场专家参与其中。

培训内容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TPM -全员设备保全管理;设备点检定修制;设备抢修和故障排除;预防性维修管理;设备可靠性管理;维修文件管理;大型维修的工期控制;维修零配件的管理;维修的外包管理;设备的利用率与维修管理中的参数体系;维修人员与维修费用;做好维修工作中的计划与控制;维修零备件与材料的库存优化。

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管理工作,首先要制订有关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设备管理部门的职责,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维修人员的职责、维修的范围与分工,技术资料管理制度,计量管理制度和设备的报损制度、设备维修申请与维修报告制度等。

另外,应该建立和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发展一体化机制,调动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员工参加各类培训的考核结果要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强化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工资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使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进一步倾斜,增加工资的激励功能,对为公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予以重奖,突出优秀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展示人才的荣誉价值。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体制。对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的考核、职称的评定,要看其在仪器维护、设备管理等工作中的业绩,并作为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设备管理、生产操作和设备维修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4 结论

随着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企业对设备的依赖程度正日益加深,开始向生产设备提出零事故、零非计划停机时间、零速度损失、零废品的要求。设备管理人员素质与设备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力敏,张飚瑞.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流程和人员绩效考核模式[J].中国数字医学,2008(10).

[2]黄强.市场经济下对建筑企业设备人员的管理探讨.CMTM,2008(3).

[3]黄异,王涤非.提高人员素质抓好管理细节确保设备低耗高效运行[J].中国设备工程,2006(2).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设备管理人员素质与设备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价值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并对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进行了探讨。

引言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加之用工成本的上升,设备在企业的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但是设备管理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相应的增长,甚至有些企业还在相应地减少,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购置设备、购买备件、设备维修,以花钱为主,又不直接参与生产,导致企业的重视力度不足。

企业通常将“维护”视为一项必要的生产成本,并通过使用廉价劳动力和采用本地生产的备件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维护成本。与此同时,企业更愿意将优先级放在新的投资项目、降低能源消耗和安全生产等领域,反而忽视了这些领域都与维护工作有着莫大联系。经验告诉我们,维护工作对整个企业的运营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维护不当,设备将无法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率,企业也无法达到应得的利润。

1 企业设备管理概述

除了推行和贯彻全员生产维护(tpm)的思想外,“工厂设备维修”也日渐成为一种管理技术而非操作技能。同时,对于一个优秀的设备维修工程师或生产主管而言,承担着车间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的重任,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以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问题。

精益式设备管理就是对现有设备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和升华,其核心理论“用最少的费用,创造更多的利润;用最少的生产人员,创造更高的效率”,就是8个字“费用、利润、人员、效率”;从设备这个主要的生产资料入手,直接参与生产,通过持续改进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涉及多方面的领域,如维修技术、质量检查、生产工艺、人力资源、备件管理、产业链合作等;将设备管理更加的边缘化,更加强调部门件的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无疑是更多的,更加的适合中国企业现有设备管理的状态。

它主要由3个大方面构成:1)设备审计。就想是体检一样,发现设备运行的过程中的成本环节,再对症下药;2)职能生产操作。即最大限度的保证生产各个环节的流畅性,包括从质检、工艺、维修、操作等各个方面的保证;3)设备大修理和技术改造。

2 设备管理人员职责

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的确立是根据设备管理系统的职能的总体范围来制定,内容的划分可依照以下原则: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各不相同,生产规模大小不等,设备种类千差万别。因此,要以同类设备的多少,各种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维修工作量的大小等因素来确定各种岗位及人员数量,并考虑尽量精干高效。按照专业技术和层次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制定专业技术岗位和各级管理岗位的职责的同时,还要建立协作的机制和协调的部门。

设备的一生是由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到报废的全过程。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设备的运行期的管理工作,而要管理好设备,就必须参与设备的前期与后期的工作。

设备管理人员职责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拟订设备管理维修制度,制订各类设备的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细则;对车间设备员和班组设备员进行业务指导;参加设备事故分析,督促车间采取防范措施,检查各车间的设备完好状况和维护保养情况;参加新设备的验收、交接和质量检查;对无证和违章操作或造成事故者,有权停止其使用设备,并报告领导处理;有权检查各车间维修和各种统计工作。

3 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

人力资源培训是组织为了提高员工在执行某项特定工作或任务时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或培养其解决问题之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在进行实地培训之前,需要开发培训教材(包括辅助教材),教材开发由培训中心组织编写,现场专家参与其中。

培训内容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tpm -全员设备保全管理;设备点检定修制;设备抢修和故障排除;预防性维修管理;设备可靠性管理;维修文件管理;大型维修的工期控制;维修零配件的管理;维修的外包管理;设备的利用率与维修管理中的参数体系;维修人员与维修费用;做好维修工作中的计划与控制;维修零备件与材料的库存优化。

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管理工作,首先要制订有关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设备管理部门的职责,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维修人员的职责、维修的范围与分工,技术资料管理制度,计量管理制度和设备的报损制度、设备维修申请与维修报告制度等。

另外,应该建立和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发展一体化机制,调动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员工参加各类培训的考核结果要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强化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工资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使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进一步倾斜,增加工资的激励功能,对为公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予以重奖,突出优秀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展示人才的荣誉价值。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体制。对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的考核、职称的评定,要看其在仪器维护、设备管理等工作中的业绩,并作为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设备管理、生产操作和设备维修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4 结论

随着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企业对设备的依赖程度正日益加深,开始向生产设备提出零事故、零非计划停机时间、零速度损失、零废品的要求。设备管理人员素质与设备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力敏,张飚瑞.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流程和人员绩效考核模式[j].中国数字医学,2008(10).

[2]黄强.市场经济下对建筑企业设备人员的管理探讨.cmtm,2008(3).

[3]黄异,王涤非.提高人员素质抓好管理细节确保设备低耗高效运行[j].中国设备工程,2006(2).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效益,车站设备,维修模式

 

0 引言

传统上人们习惯地将地铁作为政府公益性项目,认为政府部门对地铁的经营亏损弥补是理所当然的,往往不从转换经营理念着手,在盈利模式的研究上做得不够。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在总公司的领导下,秉承“承恩施善、德贯全程、敢担大任、回馈社会”的企业宗旨,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早在地铁一号线建设的后半期就开始有意识地着手地铁设备维保模式的研究,探索在运营初期做到收支平衡、不使用政府财政补贴的可能性。地铁运营5周年以来,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中,学习国内外设备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策略维修模式,结合车站设备管理的特点和设备管理的高可靠性、安全性的本质要求,开展了以乘客价值提升为中心的效益型车站设备维修模式研究。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实施科学的预算,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在管理上做好运营盈利模式的扩充。同时做好政府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补贴的研究。

南京地铁公司践行科学发展,创新管理模式,通过科学高效的制度设计、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以及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造价最省、用工最少、开通首先在轨道交通行业同口径统计下略有盈余的佳绩,备受同行瞩目,打造了具有南京特色的经济节约型地铁。

1 南京地铁效益型的车站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1.1 创新运作机制,确保安全

南京地铁通过摸索、实践、总结、完善,在创建设备维修工作机制上不断更新“版本”,形成高效运作机制,保障了地铁设备维修管理与运营的安全、顺畅论文的格式。

一是改善了维护机制,对列车、信号等设施系统的维护,确定了“降低故障率,提高完好率”的目标。针对相对粗放的传统的计划预防修体制,创新性地提出在设备管理现场采用世界先进的全面生产维护(TMP)和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RCM)方法。特别是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专注于防止故障,按重要性将设备故障进行降序排列,等级划分,对非常类似的设备采用“模板”方法维修模式,避免作用很小或没有作用的维护工作。从而更加有益于安全和环保;减少了不必要的维护带来的故障;提高了设备可靠性;降低维护费用等。

二是深化了安全保障机制。没有安全,就没有运营。南京地铁把安全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三级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员工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和事故责任追究六个环节上进行了深化,确保了运营的安全。

三是完善了应急机制。不断优化完善运营应急预案。在原有预案基础上,经过多次更新,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制定完善了运营生产、治安消防、自然灾害等各类预案及其实施管理办法。

四是实施了联动机制。经过几年与地铁公安分局的磨合,本着地铁为乘客服务,公安为地铁服务的指导思想,双方梳理了各自工作流程,相互配合,紧密对接,制定了《警地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各自工作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加强了互动,促进了团结,提高了效率,取得了成效。

1.2 长效维修模式管理,控制运营成本

为了更好的履行企业的使命、实现其目标,南京地铁通过几年的设备维修模式的探索,尤其是针对以乘客服务为中心,逐步建立以乘客价值为提升的效益型的车站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南京地铁效益型的车站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从图1中可以看出,首先在盈利模式方面,南京地铁车站设备维修管理主要是获得经济效益、促进人机和谐论文的格式。为此维修模式,在收入方面通过改善设备维护状况,提升地铁运营安全性和可靠性,诱增客流以提高运营的票务收入,实现“增收”,在支出方面主要是控制运营成本,实现“节支”。

其次,在维修管理模式方面,主要体现在以可靠性为中心设备维护管理策略。通过车站设备管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提升,为车站设备管理现场提供更安全、更规范、更简明和更人性的服务。一方面通过开展关键设备的RCM系统分析,提升车站设备维护管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展TPM的规范化车站设备管理现场,提供更加规范的车站设备检维修流程与技术要求,提升设备维护质量,降低维修成本。与此同时,在南京地铁一线设备房设备管理现场,深入推广一目了然工程与“6A+”设备房标识系统,从而实现设备维修管理的更人性、更简明的管理模式,提升设备维修管理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率。

再次,在内部运作方面,一方面是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模式创造提供后台支撑,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维修模式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强化设备维修管理的规程管理、流程管理和应急管理;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在票价一定的情况下维修模式,需要不断的控制成本,从降低能耗、减少维修消耗、备件国产化、员工自主管理、实施精益维修以及委外管理等六个方面实施成本管理。

最后,在实施保障方面,主要是通过设备维修管理的组织保障(主要是组织结构设计与职责划分,如车站设备属地化管理、建立同心共保体系等)、人员保障(主要是人员的选聘、培训和考核激励)、信息保障(信息系统(PDA)的建立与应用、车站设备状态监控系统)的实施与控制,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持续改善运作流程。

2 结论

为了更好的履行大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的使命、实现广大乘客快速移动的目标,南京地铁通过几年的运营探索,初步建立起具备特色的以服务乘客为中心的车站设备效益型维修管理模式,通过乘客价值管理,为乘客提供比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更安全、更快捷、更便利和更舒适的运营服务,一方面提升乘客的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适时、适度、可靠的车站设备、行车设备的维修服务改善和管理模式策划,降低设备评价故障率和提供乘客能够明显感知到的便利的换乘条件和高效的设备现场管理。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效益,车站设备,维修模式

 

0 引言

传统上人们习惯地将地铁作为政府公益性项目,认为政府部门对地铁的经营亏损弥补是理所当然的,往往不从转换经营理念着手,在盈利模式的研究上做得不够。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在总公司的领导下,秉承“承恩施善、德贯全程、敢担大任、回馈社会”的企业宗旨,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早在地铁一号线建设的后半期就开始有意识地着手地铁设备维保模式的研究,探索在运营初期做到收支平衡、不使用政府财政补贴的可能性。地铁运营5周年以来,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中,学习国内外设备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策略维修模式,结合车站设备管理的特点和设备管理的高可靠性、安全性的本质要求,开展了以乘客价值提升为中心的效益型车站设备维修模式研究。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实施科学的预算,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在管理上做好运营盈利模式的扩充。同时做好政府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补贴的研究。

南京地铁公司践行科学发展,创新管理模式,通过科学高效的制度设计、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以及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造价最省、用工最少、开通首先在轨道交通行业同口径统计下略有盈余的佳绩,备受同行瞩目,打造了具有南京特色的经济节约型地铁。

1 南京地铁效益型的车站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1.1 创新运作机制,确保安全

南京地铁通过摸索、实践、总结、完善,在创建设备维修工作机制上不断更新“版本”,形成高效运作机制,保障了地铁设备维修管理与运营的安全、顺畅论文的格式。

一是改善了维护机制,对列车、信号等设施系统的维护,确定了“降低故障率,提高完好率”的目标。针对相对粗放的传统的计划预防修体制,创新性地提出在设备管理现场采用世界先进的全面生产维护(TMP)和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RCM)方法。特别是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专注于防止故障,按重要性将设备故障进行降序排列,等级划分,对非常类似的设备采用“模板”方法维修模式,避免作用很小或没有作用的维护工作。从而更加有益于安全和环保;减少了不必要的维护带来的故障;提高了设备可靠性;降低维护费用等。

二是深化了安全保障机制。没有安全,就没有运营。南京地铁把安全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三级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员工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和事故责任追究六个环节上进行了深化,确保了运营的安全。

三是完善了应急机制。不断优化完善运营应急预案。在原有预案基础上,经过多次更新,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制定完善了运营生产、治安消防、自然灾害等各类预案及其实施管理办法。

四是实施了联动机制。经过几年与地铁公安分局的磨合,本着地铁为乘客服务,公安为地铁服务的指导思想,双方梳理了各自工作流程,相互配合,紧密对接,制定了《警地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各自工作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加强了互动,促进了团结,提高了效率,取得了成效。

1.2 长效维修模式管理,控制运营成本

为了更好的履行企业的使命、实现其目标,南京地铁通过几年的设备维修模式的探索,尤其是针对以乘客服务为中心,逐步建立以乘客价值为提升的效益型的车站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南京地铁效益型的车站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从图1中可以看出,首先在盈利模式方面,南京地铁车站设备维修管理主要是获得经济效益、促进人机和谐论文的格式。为此维修模式,在收入方面通过改善设备维护状况,提升地铁运营安全性和可靠性,诱增客流以提高运营的票务收入,实现“增收”,在支出方面主要是控制运营成本,实现“节支”。

其次,在维修管理模式方面,主要体现在以可靠性为中心设备维护管理策略。通过车站设备管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提升,为车站设备管理现场提供更安全、更规范、更简明和更人性的服务。一方面通过开展关键设备的RCM系统分析,提升车站设备维护管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展TPM的规范化车站设备管理现场,提供更加规范的车站设备检维修流程与技术要求,提升设备维护质量,降低维修成本。与此同时,在南京地铁一线设备房设备管理现场,深入推广一目了然工程与“6A+”设备房标识系统,从而实现设备维修管理的更人性、更简明的管理模式,提升设备维修管理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率。

再次,在内部运作方面,一方面是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模式创造提供后台支撑,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维修模式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强化设备维修管理的规程管理、流程管理和应急管理;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在票价一定的情况下维修模式,需要不断的控制成本,从降低能耗、减少维修消耗、备件国产化、员工自主管理、实施精益维修以及委外管理等六个方面实施成本管理。

最后,在实施保障方面,主要是通过设备维修管理的组织保障(主要是组织结构设计与职责划分,如车站设备属地化管理、建立同心共保体系等)、人员保障(主要是人员的选聘、培训和考核激励)、信息保障(信息系统(PDA)的建立与应用、车站设备状态监控系统)的实施与控制,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持续改善运作流程。

2 结论

为了更好的履行大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的使命、实现广大乘客快速移动的目标,南京地铁通过几年的运营探索,初步建立起具备特色的以服务乘客为中心的车站设备效益型维修管理模式,通过乘客价值管理,为乘客提供比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更安全、更快捷、更便利和更舒适的运营服务,一方面提升乘客的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适时、适度、可靠的车站设备、行车设备的维修服务改善和管理模式策划,降低设备评价故障率和提供乘客能够明显感知到的便利的换乘条件和高效的设备现场管理。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卷烟设备;管理;维护;路径

中图分类号:TS4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企业中的大多设备,其能否有效运行关乎企业的整体效益。然而现行大多企业在设备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卷烟设备管理与维护中,相关的维护与管理理论以及高素质人才都处于缺失状态,制约卷烟设备管理与维护水平的提高。

一、维护与管理中的相关原理

企业设备是生产的保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何提高管理性能,提高获益产出比重是所有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卷烟厂设备具有高度自动化特征,设备工作状态直接影响企业整体运行,设备维护与管理是生产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木桶理论,设备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高低决定企业生产系统工作效益。木桶效应同样适用于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设备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一个零件正确的运转保障了整个设备正常工作,反之,一个零件故障可能影响整个系统,一般来说设备故障发生在薄弱部位。卷烟厂设备维护管理,不仅仅需要机械知识,包括涉及可靠性工程学、工程经济学、人机工程学、控制工程学等多方面知识。对于卷烟厂设备维护管理而言,需建立恰当的设备维修策略,追求零故障,建立预修维修、可靠性维修、预知维修系统,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健全生产维修、全员生产维修,有条件者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

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融入

(一)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卷烟设备维护与管理具有了现代化与信息化的特点,在实际维护与管理过程中,其主要方法为构建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其建立的基础上为丰富了、可靠的、充足的生产线控制系统数据,此类数据为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如:设备故障位置、故障设备类型及故障时间等,同时,在日常的维修与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人为录入的方法,在获得故障提示确认及维修记录等信息后,知识库的数据信息将更加全面。在知识库数据结构明确后,应为其提供关系型数据库,保证其清晰性与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设备维修与管理的信息存储将更加合理,并且提高了查询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其运行的效率及其性能均受数据库结构的影响,因此,要求后者要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规范性与兼容性。

与此同时,对于设备故障维修与管理的信息要展开定期的整理、更新与规范,主要是由于相关的人员在对故障进行记录与分析时,其描述语言缺少统一性与一致性,极易出现类别混乱、分析错误等情况,因此,需要定期的整理、规范与更新,以此保证了知识库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实用性。

(二)故障检测的相关技术

卷烟生产设备具有自动化、程序化和连续化的特点,要想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首先要保证各生产设备能够保持正常运转,减少由故障停机时间。故障检测和维修管理的指导原则为以预防为主,对生产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如定期维修、状态维修和事后维修,其中状态应维修模式应用较为普遍,具体要求为对关键设备的工艺性能进行点检,及时排除设备及检测仪器故障,除了维修人员个人技能以及相关规范落实情况外,应重点考察各项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水平,对点温仪、频闪仪、测振仪等设备状态进行持续检测,并借助相关技术预判设备状态,掌握这些技能也有助于提高维修人员的故障预判能力,目前将设备状态检测仪器在日常点巡检和预防性维修中应用已十分普遍,极大地提高了相关设备故障隐患预警防范水平。同时也应注意到,状态维修是由被检测机器状态参数的变化来反映具体的问题,这不仅依靠高可靠性的硬软件设备,还需强大的故障自诊断软硬件系统,应将其视为今后相关技术开发的重点。

三、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各行业领域财富创造的源泉。现代卷烟设备在实际管理中除保证将更多先进管理技术与管理的理论外,需做好人员团队建设工作,包括设备管理团队、设备维修团队等。需注意的是在团队打造过程中,基层设备操作与维修人员应掌握基本的操作与维修专业知识,而技术人员方面企业需不断的引入中高级职称等人才,确保其能够成为卷烟设备管理与维护中的中流砥柱。另外,在管理人员方面,其需具备的素质包括较多如基本的设备操作技术、机电设备的相关工艺知识以及相关的设备的维修技能,保证综合素质较强,这样才可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为使企业人才的素质得以提升,企业还需进行相关培训制度的构建,在培训内容中将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工艺以及维修技能知识等融入其中,使人员在知识方面能够不断更新,同时还需保证人员在道德素养如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得以提高。事实上,卷烟设备管理与维修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可鼓励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等适时开展沟通与互动活动,这样可使所有人员在知识与经验交流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例如,对于设备故障问题分析,若单纯依托于基层人员或技术人员,在排查中将浪费较多的时间,无法保证卷烟设备及时投入到使用中,但通过相互交流,故障问题能够被快速解决。

结论

设备的有效管理与维护是提升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实际进行设备管理与维护中,需引入现代先进的管理与维护理念,不断创新设备管理技术,将故障自动检测技术应用到维护过程中,并注重高素质团队的打造,这样才可保证卷烟设备的有效运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叶汀h.刍议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卷烟生产设备的管理和维护[J].科技与企业,2013(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