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

群众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文化表达,实现自我参与、自我怡情、自我开发的文化现象,人民群众在其中抒感、愉悦身心、陶冶性灵、展示自我,蕴藉着追求自我完善、按照美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文化诉求。它以人民群众为文化实践的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价值取向,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是最大多数人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实践。

“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基层群众文艺团队以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文化创造的原生性、文化享有的民主性、文化传递的普遍性及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衷与青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和满足日常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文化支点。近年来,__市__区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大投入,加强引导,不断探索群众文化的新方式、新机制、新途径,把加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作为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抓手,让广大群众由过去被动地欣赏文化,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和创造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方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研究背景

公共文化服务的难点在农村,弱点在基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标志,就是看基层、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基层群众文艺团队以其所处的特有地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是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是文化惠农的实施者,构建和谐农村的参与者。引导基层文艺团队成为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的主力军,是建设基层群众文化主阵地的一条有效途径。

“十一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__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发展很快,服务手段日益多样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队伍建设有很大进步,进入了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对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和管理做了有效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例如,如何提高群众文艺团队的组织化程度,正确处理政府组织与团队组织的关系,为群众文艺团队搭建服务平台等问题,整体还缺乏较规范化的运作机制。这就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理论武装的有效途径,研究和完善新时期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动作方式,以增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使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在艺术质量和管理方面全面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说,加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对于繁荣基层群众文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1、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是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有效形式。

群众文化的生命之源在于文化队伍的建设。一个地区没有几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文艺团队。何来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采?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来自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是应群众强烈的文化需要而生,是群众文化的基石,最能代表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展示。搞好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是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和创造热情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文化神奇之处在于以文化人,只有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才能真正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草根性”是业余文艺团队充满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业余文艺团队的主要生命力之一在于它能吸纳广大的干部、群众,不分年龄大小、职务高低、富贵贫贱、品位雅俗,它的广泛性、自愿性、丰富性、灵活性等特点,很难有其他的群众性组织相匹配。一方面,群众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群众文化的主体,群众中蕴藏着一大批有文艺特长的人才,除了欣赏,享受文化娱乐,更有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和施展个人才华的强烈愿望,群众文艺团队就为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特长的人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引导他们参加正当的、有益的娱乐益智活动,帮助健康地消费闲暇时间。另一方面,群众文艺团队成为队员再学习的终身学校,让他们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从而促进了市民素质的提高,艺术素养的提高和相关技能的掌握,使队员的素养和生活品质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2、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是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各地自发的群众性文艺团队纷纷兴起。这些群众文艺团队扎根基层,比较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层次,是城市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更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他们来自于广大群众之中、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着丰富的创作素材和不竭的创作源泉,他们最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疾苦和文化需求,他们创作,表演的文艺节目更有生活底蕴,更能反映群众的心声,群众文艺团队就是他们施展文艺才能的舞台。他们通过自创、自编、自导、自演身边的人和事,以群众喜闻乐道的方式表现艺术,既满足自我参与文化的热情,又能满足群众的审美娱乐需求,同时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在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中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引起群众的共鸣。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家门口,巡回于乡村和社区之间,活跃在群众之中,让老百姓简易、便捷地享受快餐式、娱乐型的文化艺术。浓浓的文化氛围,吸引了群众的参与,点燃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无论在城镇或者农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艺团队,有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活动,才使得城乡充满了欢歌笑语和喜庆气氛,丰富活跃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可以说,这些基层文艺团队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团队力量,也是基层传播文化,繁荣文化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力量。

3、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群众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均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营造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提高群众文化品味,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以文化精神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凝聚人心、鼓舞人气、增强和谐、促进稳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作为群众文化重要载体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对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人们的知识道德水平和文化艺术修养等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农村,落后腐朽的文化仍有一定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文艺团队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的轻骑兵,起到了文化卫士的作用。当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文艺团队,经常性地参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拓宽居民参与社

区管理的渠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和繁荣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群众文艺团队宣传时事政治,弘扬民族文化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有效地感化、教育群众,影响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风尚的转变、增强干群关系和邻里感情,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增强了基层政权的影响力、凝聚力,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运行情况分析

(一)__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概况

(略去)__x 富裕起来的群众已不满足于享受单一的物质生活,而更追求精神的享受。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__区积极探索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以此为载体和手段把文化种在了基层,着力推进了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起覆盖城乡、软硬结合、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__区实施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就是“把优秀的文艺爱好者培养成文艺骨干,把优秀的文艺骨干组建成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把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发展成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推手和载体”,围绕弘扬先进文化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使文化在增强社会互信、促进文明和谐、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力争通过2-4年的努力,使全区每个社区、村(居)、企业、学校全部建立起1-2支以上业务素质强、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形成上下联动、城乡互动的群众文化繁荣局面。

由于组织健全、协调得力、联络广泛、工作深入、服务到位,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活动连年不断,好戏连台,精品迭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管理模式和活动方式已初步实现了由松散式、关闭型向集约型、创新型、开放型、服务型的转变。目前,全区共有涵盖各个艺术门类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__家,包括区级团队北仑区海晨业余艺术团、__区夕阳红艺术团x家,乡镇街道级团队__家,村、社区团队__家,学校企业__家,基本覆盖了每个村、每个社区。

__区的业余文艺团队综合了群众文化的各个层面,它吸收了不同类别文化的长处和各行各业的艺术人才,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长期生活在基层群众之中,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经历和感受,有着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这些群众演员们通过文化艺术聚集在一起,在充满乐趣的文艺创造中,身心得到愉悦,自身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影响许多人,为社会为他人带来艺术美的享受,成为我区传播先进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的生力军。

(二)__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主要做法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政策、资金等保障是完善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我们非常注重加强这方面的保障。一是建立政策促进机制。不仅提出5年我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而且为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每年设立__万元的专项文化活动经费,专门用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扶持海晨业余艺术团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及建立等。中央作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决策以来,我区全面实施“文化阳光工程”,并把“文化阳光工程”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每年投入__多万元资金用于全区各行政村“文化阳光工程”建设的奖励补贴,重点用于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设施内涵提升等领域,为区域文化再上台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扶持举措,实施以奖代补。

一是出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是文艺业余爱好者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自愿结合进行文艺活动的结合体。我区现有的业余文艺团队分布在各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落。因为是业余的、自愿的,因而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为了不断巩固完善业余团队,充分发挥业余团队的作用。在推出的实施方案里,同时提出了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重点补助经常开展文化演出活动的团队。在年终考核中对达到一级、二级或三级标准的业余文艺团队进行评比,每年评出优秀团队若干支,每支优秀团队按一、二、三级标准分别奖励。除达到一级、二级或三级标准的业余文艺团队以外,对其他在年度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工作出色的文艺团队另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进行奖励。分别奖励__元。文化部门还加大了对团队的日常经费补助,主要有新建补助、活动补助、设施补助、项目补助等方式。对群众文艺团队组织开展的活动和购买音响、乐器、道具等实行 50%的补助,对一些传统优秀项目进行专项补助等。政府的奖励措施极大鼓舞了基层组建业余文艺团队的积极性。

3、扶持重点团队,加大培育力度。

我们加强对各团队的组织管理和引导,特别是有重点地扶持海晨业余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书画、摄影、民间艺术和作家协会等业余文艺团队。物色协调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善于团结的同志担任艺术团团长或协会负责人。确定文化馆、文化站为这些团队的娘家,提供活动和会议的场所,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制定艺术团章程、活动档案,提出艺术团的活动要求,定期听取业余团队的工作汇报。海晨业余艺术团是北仑区文化馆管理的一支业余艺术团队,艺术团成员主要来自于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近年来,海晨业余艺术团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在北仑的山区海岛、城镇农村,还是在军营学校、厂矿企业,都留下了艺术团的足迹,在省、市、区各级艺术赛事、文艺汇演、艺术节等活动中也频繁地出现她们的身影。艺术团创作表演的文艺作品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省群星奖等各级奖项。由于海晨艺术团这些重点团队对社区、村落等业余团队起着辐射、示范和导向的作用,使得不同层次、不同文化需求的爱好者从单兵、个体向骨干、团队集聚靠拢,带来了团队人气更旺,力量更强,北仑区业余文艺团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丰富的转变。全区业余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具体有:各类合唱队、腰鼓队、造趺队、舞龙舞狮队、新碶京剧联谊会、小港越剧联谊会、大学生艺术团、老年大学艺术团等__多个。

4、整合阵地资源,创新活动载体。

创新载体是发展业余文艺团队的动力。区文化 主管部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念,把团队建设放在重要的工作位置,通过整合区、街道和社区现有的活动阵地资源,为基层文艺团队创造活动载体,提供充裕的活动空间,正确引领这些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积极健康向上的群文活动,为基层文化团队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是搭建展演平台,健全活动机制。我们为活跃在基层的业余文艺团队搭建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海享文化大舞台”。海享大舞台以基层业余文艺团队为主要演出力量,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群众自发参与的形式,集中优秀文艺团队每周五定期在影剧院广场演出。演出费用均由财政支出,演出向群众敞开,全部为免费公益性演出,目前已演出区级层面的海享舞台已演出近200场次,受益群众达100余万,成为“群众创建、群众参与、群众享受”的阵地和载体。通过两年多的运转,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已融入北仑市民的生活常态。海享文化大舞台已辐射到全区各地,各乡镇街道也精心搭起了28个以“周末喜相逢”、“欢乐山海颂”、“相约星期五”等为主题,各具特色、大大小小的“海享文化大舞台”演出点,每周固定时间进行戏剧、歌舞、曲艺等各种艺术门类的演出。这些基层业余文艺团队的群众演员在“文化共享”上各得其乐,在“文化参与”中各显其能,受到了全区群众的好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二是加强文化交流,扩大社会影响。通过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业余文化团队参加区及市以上的文艺演展和比赛活动,使基层文化团队通过参加经常性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团队自身的整体实力。首先是通过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外来建设者艺术节等载体,开展业余文艺团队巡演、农村文艺团队优秀节目展演、社区文艺团队汇演、企业文化俱乐部优秀节目汇演等活动,展示团队建设成果。其次是组织各文艺团队在区内进行互动,把好的团队,优秀的节目送到别的乡镇交流演出,实现文化互补,资源共享和区域联动。第三是进行区外推介。组织团队参加宁波市业余文艺团队汇演、浙江省首届艺术团队文艺汇演、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新红歌大赛等,展示团队风采。

5、建立人才机制,加强辅导培训。

建立健全群众文化人才科学发展机制,加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辅导培训,是搞好业余文艺团队的基础。

一是抓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我们积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抓好团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增强人才创新能力,营造人才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文化馆专业老师与新聘用人员进行师徒结对,本着“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师徒结对,共同提高”的目的,充分发挥各专业干部的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和指导他们制订职业规划,传授工作经验和体会,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我们加大管理力度,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加强分级分类指导,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人才绩效考评制度,每年召开团队负责人和文艺骨干座谈会,对优秀人才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二是抓好多层次的培训。业余文艺团队的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文艺活动的质量,开展辅导培训是提高业余文艺团队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科学分析,统一规划,针对群众文艺团队的现状、特点,抓重点、抓基础、抓薄弱点,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抓高层次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培训,抓紧缺专业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培训,抓重点专业人才培训,抓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对各团队、会员进行“充电”。“请进来”就是请有关专家学者到北仑来传道授业,让更多的群众受益。我们曾趁国际视觉艺术家陈逸飞先生来家乡考察之际,请他传授先进的文化理念;邀请全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委员傅希陶教授来我区作漆画创作专题培训,时间跨度一个多月;邀请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先生作有关音乐创作方面的讲座。“走出去”就是带领各文艺团体的骨干外出取经学习。我们先后组织骨干到过大连、上海、桂林、云南等地参观学习全国文艺活动和赛事,观摩了全国舞蹈大赛和声乐大赛等;组织摄影家协会理事赴徽州、昆明、新疆、温州等地采风;组织美术骨干到黄山、丽水、舟山等地写生创作;组织写好者举行笔会……

三是强化指导服务。针对基层文艺团队创作力量薄弱、演出设备缺乏的现状,我们充分发挥国办文化单位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面向群众文艺团队开展指导服务。如区文化馆每年创作汇编的《小品与曲艺》、《北仑歌声》期刊和1年4期的《港畔文化》,创作和收集汇编了反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气象为主要内容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包括快板、说唱、表演唱、小品、小戏曲形式,免费赠予基层文化站和群众文艺团队。同时,建立和实施北仑区文化馆专业人员联站制度,以文化馆为主体的文艺工作者加强与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协调、服务和指导,定期下社区、下村落、下企业、下校园进行实地辅导,倾听群众的需要,增强文艺团队的专业素质和演出能力。同时,我们还筹建了北仑区文艺志愿者协会,挖掘群众中的文艺人才的草根领袖者,吸收热心于文化事业且具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把这些热心、尽心、痴心于文化活动的文体骨干组成“文化义工”,充分发挥这600多名文艺志愿者在群众文化活动培训辅导中的作用,让一些文艺团队逐步成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乡村文艺创作、演出团队,使其产生更高的社会效果。可以说,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培训,为业余文艺团队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6、完善考核机制,落实各级责任。

目前我区已形成了文化组织网络体系、阵地设施体系、文化活动体系、辅导培训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五大内容。在工作中,我们落实责任,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作为文化馆、文化站重要工作考核内容。我们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了企业、学校和村(社区)及乡镇、街道团队归属乡镇街道文化站指导和管理。区级团队由北仑区文化馆指导和管理,并负责督导各乡镇、街道的各类文艺团队。组建的业余文艺团队须到所属地的文化站注册登记,团队名称和人员花名册须统一报北仑区文化馆备案,并把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情况纳入到每年度对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工作考核中。同时,出台了开展北仑区优秀业余文艺团队评选考核办法,完善目标考核测评体系,包括考核指标、考核内容、方式方法、考核结果的评定和运用等,每年对基层文艺团队进行量化考核。如在每年的优秀文艺团队评选中,对团队的人数、年活动次数、特色项目、档案建档情况等都有一定的硬性要求。评选工作小组采用查资料、抽查、座谈等方式对业余文艺团队的进行复查、验收,根据团队的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欢迎程度、参与当地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与指导、传承优秀民间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把评选工作与建设群众文化队伍结合起来,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与创建群众文化活动特色结合起来,提升群众文化建设水平。同时,我区还设立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奖励基金,对每年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各类文艺作品和加入省、全国协会的人才进行重奖,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激发和增强文化工作者的事业成就感、文化自豪感和团队归属感。

(三)北仑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主要成效

通过一系列措施,培育、壮大了一批组织建设好、艺术水平高,且具有发展潜力的群众性优秀文艺团队,成为北仑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典型和示范,引领本区群众文化舞台的繁荣和活动品质的提升。可以说,北仑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不断壮大,推动了全区群众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1、打造了一批特色文艺团队。

通过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我们加强了对各文艺协会、乡镇街道、村、社区文艺团队、学校企业文艺团队的指导和协调,通过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有效地整合了各类文艺资源,增进了各文艺团队的了解,涌现了海晨业余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霞南越剧班、梅山舞龙舞狮队、穿山造趺队等一大批有特色的文艺团队 ,推动了全区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海晨业余艺术团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由舞蹈、声乐、器乐、曲艺小品等分团组成,可以说,海晨业余艺术团已成为北仑区一个不可或缺的艺术团队,一直活跃在北仑的群文舞台。十多年来,艺术团演出场次不下五百场,观众人数超过百万人次,多次被市文化部门评为文化下乡先进集体,成为省、市文艺界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团队。夕阳红艺术团拥有团员90多人,分设声乐队、舞蹈队、器乐队和戏曲队,自建立以来共创编了120多个节目,为农村、社区、企业及各类大型活动演出150多场,并对外进行团际交流,赴奉化、镇海、杭州等地演出。

2、培养了一批基层优秀文艺人才。

坚持以文艺团队的组建带动文艺人才的聚集,以开展活动发现和培养文艺人才。在北仑区文化馆的指导下,各文艺协会和文艺团队,打破了户籍界限,扩大了联系范围,在各街道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收集了大量文艺人才的信息,完善了文艺人才档案,建立了文化志愿者信息资源库,按照分级管理、择优使用、面向社会、服务群众的原则,凝聚群众文化人才。文化志愿者包括具有文化艺术特长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业余文艺骨干,以及没有文艺专长,但热爱文艺事业,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或参与文化服务,常年志愿为文化出资出力的热心人士,形成了包括招募、培训、使用、交流、表彰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同时,各文艺协会和文艺团队,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并举办各类比赛,不断挖掘文艺人才,积极发动他们加入到文艺社团中来,对他们进行学术上、组织策划能力上的全面培养,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很多文艺人才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成为社团的中坚力量,更好地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在摄影、美术、音乐、舞蹈等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

3、催生了一大批群众文艺精品。

文艺精品是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节目资源。各文艺团队以扎根基层、面向群众为基础,通过组织采风、研讨、征文、培训和比赛等活动进行文艺作品的深度创作加工,打造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气息和北仑风格的地方文化精品,走出了一条立足普及、着眼提高、扎根民间、注重原创的精品文化发展路子。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共创作音乐、舞蹈、小品、歌词、摄影、书法、美术等作品数千件。

4、形成了一批北仑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

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北仑每年开展的各类大小群众文化活动,无不有群众艺术团队的积极参与,并由此形成了一批具有北仑特色的常设文化品牌,包括中国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北仑社区文化艺术节、北仑外来建设者文化艺术节、北仑群众文艺调演、北仑金莺声乐大赛、北仑舞蹈大赛和北仑区农民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届人士的欢迎。

5、激发了一大批群众建设文化的主动性。

有了政策经费的保障、群众意识的提升、设施平台的到位,再加上有一支由专业文艺骨干、民间艺人及有一定文艺专长的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农村文化顾问”常年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义务指导,群众更加热情、更加主动地投身于文化的建设,纷纷“招兵买马”、组队排练、提高技艺,加入到群众文艺团队中,并成为常年活跃在我区文化活动第一线的主力兵。即使在农村,“十分钟文化活动圈”也已变为现实:在北仑区各街道、乡镇,各文艺团队依托“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民间文艺大巡游”、“农村社区文化艺术周”、“北仑区文化艺术月”、“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等活动载体,做到每月有一个主题,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打球练操、习拳舞剑等文化活动蔚然成风,并延伸到了社区、农村。虽然没有绚丽的舞台背景,也没有耀眼的明星阵容,参加演出的主角都是普通百姓,但演出现场每次依然高潮迭起、掌声雷动,并场场爆满。全区群众参与日常文体活动不出村(社区)、观看大型文体演出不出街道(乡镇)、享受精品文化服务不出区。村民们只需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一个能满足求知、求美、求乐、求健等多种需求的文化活动场所。基层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吵架现象少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人参与文化”的朴素理念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和落实,真正体现了群众共享文化的均衡性。

(四)深化拓展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存在的困难

虽然我区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总体形势较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团队整体水平有待提升,素质不高。

部分团队负责人文化素质偏低,艺术活动组织能力不强,团队组织化程度不高。而团队成员大多是基层群众,没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艺术修养差,对节目只能生搬硬套死模仿,演出的内容老套路多,再创新少,传统的剧目多,新创的剧目少,致使演出节目的思想性与观赏性都不够强。同时,我区现有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中老年人多、女性多、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数多,年轻人少、男性少、高学历人才少。这些都影响了团队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群众的参与率。

2、缺乏个性特色和品牌优势,档次不高。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现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在全区已达到了全覆盖,基本上可以满足群众日常对文化娱乐和健身的需求。但大多文艺团队成“散兵”状,小打小闹,团队档次不高,活动开展单调,没有形成规模,总体的艺术质量还是停留在较低水平,尤其缺乏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团队。除了比较突出的如海晨业余艺术团、新碶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等十余支文艺团队外,难以形成品牌团队。目前文艺团队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单向性、临时性的特点,现有文化活动对时间和地域的覆盖也远远不够。校园、企业和部队等这些质量可能较高的业余团队没有很好地挖掘。

3、服务与管理关系处理有难度,管理力量缺乏。

文化馆、文化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原则上讲,应当是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服务的部门。但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大多肩负着服务与管理的双重职能。而群众文艺团队是由群众自发性的组织,随意性比较强,有些时候存在难以组织、管理的现象,降低了服务效率。另外,文化馆、文化站专业干部人员不足,文化站工作人员专干不专职,又同时从事乡镇政府其他的行政事务,难以全力开展文化业务工作,这导致对团队的日常管理、服务指导力量不强,很难满足日益壮大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需求,这已成为制约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一大桎梏。

4、资金短缺,发展缺乏后劲。

群众文艺团队正常经济来源主要是自筹、拉赞助、地方企业和单位适当支持、政府奖励等,经费普遍不足且来源不稳定,设备、服装、道具等条件较差,运作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和日常活动的开展。虽然各级单位对团队参加演出、比赛等活动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补贴,但购买道具、制作服装、参加排练等费用还远远不够。我区出台的以奖代补的措施,也只能使少部分团队得到补助,并不能覆盖到全区的每个业余文艺团队。

四、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一)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遵循的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科学发展的原则。

在开展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依归;要为一切人提供亲民、便民、利民、悦民的文化服务,包括流动人口、外籍人士,尤其要关注弱势人群;要把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素质,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根本任务;要以群众喜欢不喜欢、参与不参与、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探索与实践成效的第一标准。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机制的原则。

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部分。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要满腔热情扶持,强有力的推动,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当充分调动并依靠全社会各群体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性。要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自主性,培育和提高群众自主运行的能力,体现“ 群众文化群众办”,形成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承办群众文化的社会化运作机制。

3、建大文化,立大格局,共建共享的原则。

群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深刻,十分广泛。在实践中,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要从唱唱跳跳的“小文化”概念,向熔科教文卫体于一炉的“大文化”转变,群众从“观赏者”向“参与者”转变,运作方式从“条块分割”向“共建共享”转变,呈现出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参与群众的普及化,文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内容的知识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运作方式的社会化,推动群众文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大文化、新格局。

4、继承借鉴,兼收并蓄,改革创新的原则。

北仑的群众文化既有源于古老的吴越文化,又有近年来兴起的港口文化、赛事文化、海享文化,更受到近百年来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它既孕育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又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的现代时尚文化。在推进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充分挖掘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利用其长期的文化积淀;也要消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兼收并蓄,去腐存精;更要不断创新,发展符合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先进方向,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代群众文艺团队,让我区的群众文化体现历史和现代交融,展现海纳百川的景象,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最优秀、最精美的群众文化成果。

(二)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长效保障措施

群众文化的生命之源在于文化队伍的建设。文艺骨干来自基层,最能代表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展示。采取长效的保障措施做好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是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和创造热情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才能真正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鉴于目前我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现状和群众文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以下几点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建立资金保障支撑体系。

一是要提高对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领导要从“文化兴区”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到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基本任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北仑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摆上议事议程,狠抓贯彻落实。

二是要确保对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财政投入。要设立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透明公示管理体制,统筹安排资金的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果。各级财政要对其日常工作经费及事业发展的经费给予必要保障,团队相应所属的村(社区)、乡镇(街道)和区各级政府部门每年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

三是要多渠道增加对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和其他形式的投入,鼓励群众利用现代融资手段开发文化资源,繁荣文化市场,积极支持群众团队开展活动,由过去的政府单一行为转变为社会多方面参与的社会行为,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机制。

四是要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各文体设施还不能满足团队的需要。加快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率,这既是优化了基层硬件环境,也为提升群众文艺团队公共服务水平创建了平台,提供了文化阵地,促进团队的健康发展。

2、重组整合,做大做强,建立品牌效应支撑体系。

一是要整合资源,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广覆盖的群众文艺团队。深入农村、社区,挖掘、发展北仑地方特色文化,大力扶持如漆画、舞狮、造趺、蛟川走书、水浒名拳等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艺术、民俗活动和艺术形式,广泛组建各种类型的文艺团队。要鼓励开发层次低、管理不规范,但群众基础好的文艺团体进行组合,抽调部分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跨村、跨社区甚至跨乡镇街道的高层次团队,要从单一、分散的活动形式走向组建较高水平的大型业余文艺团队,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

二是要发挥示范作用,培育品牌团队。要继续重点培育一批以海晨艺术团、新碶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等几支文艺精品团队为龙头的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团队,让这些团队走出北仑,走出宁波,同时有这批品牌队伍的引领,对全区各文艺团队品质的提升也将起到示范鼓舞作用。同时通过支持群众文艺团队组织的发展,提高团队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要在团队组织化水平低或空白的地区,推广成熟的经验和做法,鼓励组建更多的群众文艺团队。

三是要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经营性群众文艺团队。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逐步培养起多种所有制、多种领域、多种形式,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调动起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群众文化的积极性。

四是建立文艺团队联合会,做大做强文艺团队。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群众文化规范组织——文艺团队联合会,设立乡镇(街道)分会,区级团队划为联合会的直属团队,各乡镇(街道)团队和村、社区团队归属各分会管理。联合会的成立,较之于以往分散的团体,政府积极引领作用尤为明显,公共服务功能更加强政府在人力、财力上对其进行有力扶持,使民间艺术团体资金短缺、人才短缺等基本问题得到有力改善,使其朝着秩序化、规范化、品质化发展,提升专业水平,更好服务基层,真正起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用。同时可以探索建立文艺团队共建模式,利用共建单位的场所、设备资源,确保群众团队排练和演出所需,利用共建单位人才资源优势,组建演出团、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满足群众团队提高活动水平所需,利用共建单位信息资源优势,及时传播先进理念,以及新形式、新方法,促进群众团队成员整体素质提高。

3、立足服务,加强辅导,建立人才发展支撑体系。

一是发挥指导、辅导职能,建立文化辅导员制度。要制订《北仑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文化辅导员管理制度》,由区文化馆、文化站业务干部及特邀部分文艺人才担任文化辅导员,各乡镇街道设总辅导员和副总辅导员,每个团队聘请一名辅导员,加强与群众团队的联系,定期深入团队活动场所了解情况、分类指导、协同管理、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团队的专业培训和表演技能辅导,增强文艺团队的专业素质、活动组织能力和演出能力。同时组建面向全社会的“艺术指导中心”或培训工作站,在征求不同受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群众文化咨询、策划、辅导、扶持和引导等服务。同时形成培训辅导讲座“菜单”,提供给基层自由选择,扩展培训讲座覆盖面,从而帮助基层文艺骨干学习、掌握相关技能,提高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力,扶持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壮大。

二是要打造一批本土的乡村文化精英。在全面进行文化人才普查的基础上,梳理辖区文化院团、企业、教育、体育、卫生等各系统、各单位的人力资源,吸纳给类文艺人才,建立“文艺人才库”。以文化工作者、文艺专家为主干,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文化顾问团,以基层业余文艺团队成员及基层文化能人为骨干,组建文化服务志愿者或文化义工队伍。建立多元人才库,打造立体人才体系,形成多级人才网络,逐步形成一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乡村文艺创作、演出团队,发挥他们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通过他们,再带动出更多的文艺积极分子充实到团队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

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文化人才科学发展机制。要强化对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职责意识。政府文化部门成立群众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制订群众文化人才工作实施规划,建立健全群众文化人才引进、培养、选用工作机制,将群众文化人才工作纳入基层领导班子目标考核责任制。充分发挥高校等各类社会化培训机构的作用,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培养一批懂业务复合型文化专业人才,为本地人才提供发展保障; 要通过技能比武大赛、“名师带徒”等活动,扩大基层文化人才的规模,提高本地区群众文化组织、管理、开展和保护水平;要构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开发文化人才业绩档案,组织好“文化人才”和基层文艺团队、文艺骨干的评选表彰活动。

4、创新载体,拓宽途径,建立“海享文化”支撑体系。

一是继续深化“海享文化”。“海享大舞台、周末喜相逢”和各乡镇街道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为业余文艺团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舞台。在此基础上,要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把“海享大舞台”的演出形式向着长远目标拓展。我们要把规模化、档次化、品牌化作为打造海享文化大舞台品牌优先考虑的要素。借规模来造势,借规模来扩大影响,借规模来宣传自己。规模不但从直接参与活动的表演者阵容上、从间接参与的观众数量上去体现,同时还以连续活动的时间长短来体现。活动规模化拓宽了群众的参与层面,营造了活动氛围,体现了文化活动的真正群众性。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海享文化大舞台成为本地区群众文艺团队展示的最佳阵地和最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二是拓展群众文艺团队活动的载体和形式。要结合地域特点,在学校、企业、社区、农村设立文化共享点,大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活动。要加强团队活动的计划安排,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区级文艺团队应当主要立足于基层,特别是农村,坚持常年在基层巡回演出,努力满足基层群众文艺生活的需求,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快乐起来,不断扩大文化活动覆盖面。同时,努力挖掘、整合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真正激发农村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利用节日、节庆及农闲,组织村民开展以“农家乐”等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把业余文艺团队与乡村旅游、科技致富、特色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孵化新生文化业态有机结合起来,让文艺团队直接参与到其中,以城乡节庆活动载体带动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丰富多彩。

三是要形成多层面的文艺团队交流格局。实施城乡共享和城乡文化大联动,让城里的文艺团体送节目上山进村,也有把乡村文体团队请进城区演出,有效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具体做法上,可以尝试建立城乡文化帮扶对子,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农家乐”“农村文化社区行”等城乡文化双向交流活动。同时,通过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业余文化团队参加区及市以上的文艺演展和比赛活动,使基层文化团队通过参加经常性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团队自身的整体实力。

5、完善机制,长效管理,建立管理考核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政策,为建立我区基层文化建设,包括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制订群众文艺团队备案管理办法,明确备案管理机关和指导、管理单位,促进群众文艺团队的健康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加强文化主管部门对各文艺团队的监管与指导。要进一步强化文化馆、文化站业务干部下基层指导团队的管理和考核,筛选政治素质强、群众基础好、艺术造诣高、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担任团队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让群众文艺团队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形成一个具有北仑特色的运作有序的整体管理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业务水平高、管理规范、成绩优异的团队,在团队建设、节目排练、设备添置等方面予以资助,在资助资金、精品创作上给予重点倾斜。对那些为群众演戏、演群众戏,越演越兴旺的文艺团队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应及时发现并给予表彰鼓励,使其上规模、上档次、树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将其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团体。要抓好此类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并予以推广,保证文艺团队健康,有序地成长发展。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文化馆本身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另一方面,进一步分析群众对文化馆认同感降低的原因后得出,文化馆本身服务质量也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如上文述及,当代群众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追求在不断提高,也就决定了群众对服务水平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更多选择的前提下,文化馆没有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没有针对自身服务质量和水平做好工作,使得文化馆自身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在这种背景下,群众自然更愿意选择能够提供更高质量服务的场所进行文娱活动和学习,更愿意选择一个能够让自己感到更加舒适和欢愉的场所进行这些行为。因此,文化馆自身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也成为影响其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发挥效力的主要原因。

二、如何高效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一)进一步发挥文化馆职能。从文化馆自身的职能来说,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和培训,为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养。第二,组织丰富的文娱活动,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第三,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总的来说,文化馆的职能主要是提供群众的文化素养,并且对能够提高群众文化素养的各种活动进行帮助和扶持,也就是为群众各种文娱活动提供场地上的支持以及技术方面的指导。因此,要高效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发挥其自身的职能。文化馆必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加强,强化各种职能所所带来的效力,而不是削弱自身智能。只有发挥更强的职能,才能够提高群众对其的认可度,才能够达到提高效力的目的。

(二)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同时,文化馆在进一步发挥自身职能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其目的在于扩大自身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要让更多群众知道文化馆、了解文化馆、愿意到文化馆中学习和参观。如上文述及,特别是针对于年轻的群众,其甚至不知道文化馆的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文化馆的职能如何强化,也无法让群众感受到。因此,文化馆可以积极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如能够吸引年轻群众的科学展览或者能够吸引儿童的活动等等,并且加大宣传,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一定程度来说,文化馆所举办的活动,如展览和培训在形式和内容上无法吸引群众,这是导致群众对其认同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文化馆必须在加强自身宣传的基础上,从文化馆举办活动的内容方面入手,必须让群众认为参观文化馆能够获得确切的收获,才能够促使群众愿意来到文化馆,才能够发挥其自身的职能,最终达到提高其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作用的终极目标。

(三)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最后,文化馆必须要不断加强员工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覆盖范围更广、更具有价值的服务。一方面,文化馆提高了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能够为群众的参观、学习和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够提高群众对其的认同,达到吸引群众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文化馆服务质量的提高,其对群众的学习和成长也有更好的支持,才能够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发挥更强的职能。

三、结束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目的;措施;意义

1 发展群众文化的目的

实现小康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各项事业需要共同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群众文化事业,需要建立适应实现小康目标的新体制,建立一整套良性循环运行的新机制,开拓新的发展思路,与经济和谐并举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具有大众性、广泛性 、区域性、基层性、流动性、特色性等特点,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龙头、导向和示范作用,对于规范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方向、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依托。

2 发展群众文化的意义

发展群众文化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保障。群众文化是建设我过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群众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需求,人们群众的文化素质才会得到提高,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顺利实现小康目标建设。

3 当前群众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文化思想落后,制约群众文化发展。虽然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但毕竟发展时间较短,封建思想影响还很严重,旧观念一时还得不到转变,落后的思想制约着群众文化的发展。

(2)群众文化建设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差,是“吃饭”财政,只能保证政府的基本运转,无能力投入资金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即使投入了一部分也是微不足道,杯水车薪。

(3)群众文化建设内容单一,活动简单。在信息化高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现在的群众文化活动还停留在过去的下棋、打牌、篮球等的简单活动,群众文化建设还只局限于部分群众的喜爱,没有达到大部分群众的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内容单一。

(4)群众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匮乏,建设缺乏活力。由于经济的发展,现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人们都忙于建设经济,导致群众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偶尔还有为数不多的老弱病残的业余文艺队,在传统节日、婚庆酒宴中挣扎着进行演出。

4 发展群众文化的措施

在我们向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的时候,如何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4.1 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挑战,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对基层乡、村文化站(室)的建设。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国家和地方各级文化部门应针对时弊出台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新举措、新办法,在政策理论上,要加强新政策的理论研究,把新课题列入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范围。群众文化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应采取有力研究措施,实现新的突破。如农民文化户、乡、村文化站(室)、文化遗产、群众文化协会等的课题研究。

在群众文化的行业规范、标准化建设中要有针对性的理论标准进行指导,对群众文化方面的人员考核、评定等要有专业的理论作为考核的内容,从而提高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水平,更好地指导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4.2 加大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最迫切的问题。在群众文化的人才培养上,应拓宽思路,用创新的方式。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仅要以职称、学历为标准,也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规范评价和使用人才。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农村文化站(室)管理机制。政府文化部门要把农村培养文化人才作为的内容列入工作计划之中。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发展文化大户,加强管理和指导,帮助农村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城、乡结合,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4.3 营造群众文化活动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是群众文化生存活动的必要条件。我国5000年的中华文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文化载体是文化赖依生存的空间。文化载体需要物质性载体和精神性载体。物质载体除了国家的文化企业、事业、行政机构单位外,还包括广场、公园、剧场等。精神载体可以民俗和现代节日为主,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必须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融合,是文化时间、空间、内容、形式和谐统一的有机表现。如春节、中秋、七夕、旦午、元旦、国庆等,我们应该强化这些节日,增加人们的民族感、爱国热情、尊老爱幼的高尚情节。群众文化的空间载体。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等,如果这些空间都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更有效载体。从而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永远长青。

4.4 注重品牌,培养特色文化

品牌是文化竞争的软实力。群众文化活动是向人们提供文化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只创建自己的群众文化品牌,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品牌精神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灵魂,强大的品牌精神使广大群众产生一种文化自觉,如唐诗宋词,老少皆宜。如我们春节的文化品牌精神——“和谐、吉祥、欢乐、亲情、关爱”,己深度影响世界,成为世界文化品牌。

实现群众文化品牌的价值。品牌价值对大众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社会观念、文化习俗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品牌创新是以科学的品牌战略使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得以延伸,从而保持其长盛不衰的活力。许多著名文化品牌都是在不断创新中生存、发展下来的。群众文化活动应以地域特色为生存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强调的就是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因有历史的沉淀,与群众紧密相连。如云南的山歌对唱。当地政府拿出专项经费进行挖掘,定期举办山歌比赛等大型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为这些特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舞台。

特色需要雕琢、培养,“璧不琢不成玉”。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表现形式,进行雕琢,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品、亮点。如二人转,过去以“粗口”著称,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过雕琢、提升,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还常演不衰。

4.5 提供、引导多种社会参与方式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为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以上决议,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保障中央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配套落实到位。加强对“农村书屋”“基层文化工作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管理,真正发挥其文化教化的功能。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活动经常化。创新服务供给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委托、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对高雅艺术演出活动进行补贴,免费向低收入困难群体提供文化服务,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第二,发挥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功能,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方法和路径。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书报、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介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广泛的作用。但是,随着宽带网络和家用电脑在广大农村和社区得到普及,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这就需要各级文化宣传部门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络思想文化主旋律。文化宣传可以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市场企业积极参与主旋律文化作品的创作和研发。基层可通过开展社区文明网站创建和评比活动,充分发挥网站、论坛、贴吧、集群、微信公众服务号等网络平台传播信息、互动交流的功能,来进行群众性文化教育宣传,文化活动信息,组织群众为文化活动开展建言献策。只有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真正开展一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永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三,发挥基层组织文化创新的载体功能,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主体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凝聚党员、凝聚人心的主阵地,是思想建设的主阵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是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创意征集活动,集中民智,发动民力,为基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挖掘深厚的资源和人力禀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支撑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承载着文化强国战略的重大使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在广大群众中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意义深远。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当地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创新的高度热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培养对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责任担当,坚定不移的走出一条基层文化建设的创新之路。

作者:赵金彪单位:河北省迁西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在当前的中国农村,传统的田园牧歌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变得无比脆弱,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出于利益目的向着城市进发,原本相对固定的熟人交际圈由于流动人动面积的增大逐步面临解体的尴尬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增进人和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群众文化活动则提供了一个连接的纽带和桥梁,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轻松化休闲化,为促进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十分便捷的平台。实际上,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们都需要基于群体构建下的娱乐活动和交流思路。当我们从传统社会的低效率生产模式转向工业化大发展甚至是后工业的高效生产模式时,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基于娱乐以及交流的框架对于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进步的重要意义。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对于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娱乐和交流进行满足,对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基于文化价值体现的群众文化含义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当中,文化建设构建下所代表的层次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是基于当前社会对政治以及经济构建下的一种集中反映,是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生存条件下的更高追求。一个社会进行的文化主导就是对这个社会文化进行支配和领导的行为,从宏观角度来看就是一种策略的构建。在当前,我国的群众文化主导地位是通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得以体现的,也就是说,基于中国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引导着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来源。这种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成分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构建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为框架下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及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和中国梦构建下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念。上述这些理论和观念支撑着我们国家的政治精神,也是对我国特色的文化支柱发展的指导依据。同时,正是上述精神支柱能够保证我国有能力也有勇气兼收并蓄,在多元价值理念以及多元文化进行发展的前提下坚守本心,不轻易被外力所左右的支撑所在。运用群众文化这一有力武器可以使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广大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引领整个社会的思想潮流,对全社会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进行充分的维护,这已经是当前社会各界的共识。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灵魂的基础,也是我们国家意识形态上的灵魂之所在,这种价值观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全国人民所接受和掌握。但是如果使用传统原始的方式进行强行灌输和教化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毕竟,离群众越遥远,这种主体思想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就越浅薄。但是群众文化则可以充分的扬长避短,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使得复杂而又严肃沉重的话题通过轻松有效的方式进行充分普及,策略性的利用群众文化参与人数众多、方式活泼不死板以及参与者身心愉悦的特点进行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构建,寓教于乐,把主体思想和主导文化利用最高效有序的方式武装给人民群众,使其深深的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群众文化相对于主导文化来说,就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平台作用。

3结论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当在中国的市场上有众多的外来商品时,在中国的文化中也逐渐地渗入了一些外来的文化,为了将群众文化的核心价值创造出来,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一定要予以坚持,由于群众文化是长期以来构成的节日文艺和风俗习惯。茶艺、聚会、灯会和游园都包含于群众文化之中,在将群众文化核心价值创造出来的过程中,就需要群众对历史知识、当地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文知识上要更好的进行掌握,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放在群众文化发展的主流当中。所以,在对本国传统文化进行坚持的基础上,在群众中要不断地渗透本地的文化,可以展开社区论坛、知识讲座等破除迷信、倡导社会公德和崇尚科学、环保健康的活动,在各种活动当中能够使群众很好的接受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进而将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提升上来,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公德意识予以增强。进而将群众文化的核心价值打造出来。

二、结合起来精英文化的普及

群众文化艺术形式的通俗性是由群众文化的群众性所决定的。一些专门的文化艺术研究者在群众文化具体形态前提下,通过加工改造而打造出来的一种层次较高的文化形式,这就是所谓的精英文化,这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浓郁的社会价值,与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当前的形式,今后的发展趋势上都能够有效地融合起来,并且,这种文化同群众文化的联系上也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在创造群众文化核心价值的过程中,能够从这种文化中吸取很多的精华,同时,这种文化的源泉和目的优势群众文化。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要提升对群众文化的创造与研究,其次,用精英艺术培训方式教育群众中的积极分子,进而将整个群众文化的核心价值创造和提升上来。

三、结合当前形势,努力创造群众文化核心价值

对群众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在新形势下予以认清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由于只有将形势认清了,在文化建设中才能够使人们群众更好的加入进来,对当前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设施薄弱、保障不全、投入较少,这样是很难将群众文化的核心价值发挥和挖掘出来的。所以,对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上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对科学发展观继续领导人员去坚持,对文化体制的改革上进行提速,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当前需求,因此,文化精神活动中的核心价值的挖掘,才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党和国家规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引领群众们进行享受和参与,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要加强对本地的群众文化的建设与领导,努力为将群众文化核心价值创造出来而奋斗。

四、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人民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身心愉悦。人民群众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又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获益者。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是带有多个身份的,这就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程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受群众文化活动带来的发展成果和精神满足。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普通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指连续举办的有规模、有影响、有价值、有特色,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重大群众文化公益性活动。

二、群众文化建设打造品牌活动面临的问题

群众文化建设要从很高的标准来打造品牌活动,不仅要有较好的思想内涵,还要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并且要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现实中,很多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思路受限制,理念较守旧。出于各种目的,政府、社会机构都经常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较多的活动是带有引导性的目的,或者是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不可否认,这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欢迎,但是,某种程度上,部分活动忽视了时代的变化,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需要,社会接轨的现实。所以,很多时候活动形式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要形成品牌,群众文化就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都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期望能够做成优势项目。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由于活动形式类似、内容雷同,难以做成精品活动,也就无法扩大影响。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依托专业优势,瞄准需求,就地开发。如宁德市“魅力闽东”文艺演出,其传统项目大型畲族歌舞《凤凰到此》就是基于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的天然优势及专业的训练,并长期表演,才深受群众喜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3.转型难度大,创新力度少。群众文化的传统活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群众喜爱的,但是不见得能够完全跟上潮流,得到更多的群众欢迎。如果要跟上时代潮流,那就意味着转型,加大力度创新。转型能否成功,这是需要市场考验的。组织方一般不敢轻易尝试,只能维持现状,更别提创新。

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发展路径

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是在一定范围、具有一定水准、有较大影响力、有较高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要立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被人民群众所喜爱、认可和接受,这样的品牌活动才是成功的。

1.全民参与,措施得力。当前,人民群众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相对庞大的需求来说较为有限。大家普遍利用公园、广场甚至部分空地来开展活动,一是人员众多,场地较小;二是部分场地车来车往,给活动开展带来不便;三是活动会给周边的居民带来困扰。比如,近来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广场舞就遇到了较多的麻烦,场地的限制使喜爱这项活动的人民只能在广场、居民楼之间、公园跳舞,活动时间普遍是晚上,这些场所的居民较多在家,声音较大时就造成了影响。近期,广场舞活动者和周边居民的冲突时有发生,个别甚至有武力发生。由此看来,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人民都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机制,采取一定的措施,群众文化活动才能较好地开展。政府要在尽可能的基础上,开辟较多的场地用于人民开展活动,保证大多数人能够从事文化实践。社会机构引导人民利用合适的地点在合适的时间开展活动,避免引发冲突,以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长期存在。人民也需要配合政府、社会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找准切入点,形成特色,以期形成品牌。

2.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活动品牌的一个优势就是立足本地、借助本土文化资源,走别人无法简单复制的道路。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只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没有与时俱进,以致人民群众不够喜爱,部分传统丢失。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挖掘较好的、适应新时展的群众文化,不断探索,多次开展相应活动,找到人民群众喜爱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创作,保证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代同进步,让人民群众能够一直喜欢。一旦达到这种地步,群众文化活动就形成了本地特色,贴近人民生活,才能提高活动档次,才有可能形成品牌,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

3.借鉴他人,融会贯通。品牌是需要一定的积累、文化的沉淀,并长时间坚持才能提高影响力。本地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群众的喜爱又是多样的。如何满足不同的需求呢?除了让当地的特色活动开展的更好、优势更加明显,其他可向别的地方取经,借鉴好的经验,并将他人的活动融合当地的特点开辟出新的活动方式。一个活动在一个地方具有较好的口碑,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说明这个活动是有好的群众基础的。但是这个活动移到另一个地方,能不能得以延续生命,并发扬光大,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有清晰的思路、较强的理论和较多的实践经验,才能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也就变成了当地的本土活动了。这种活动开展到一定地步,就能形成品牌,甚至能影响其他的本地活动,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1.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随着社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自发组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场面热烈、活动频繁、积极向上的繁荣景象。

2.社区文体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社区机构的建立,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许多社区已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场地、场所,并逐步配套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有些社区的文体设施建设已很完善。虽然整体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还亟待改善,但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制度比较健全的社区已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社区文化队伍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

现有的社区文化队伍原来多是零散的业余文体骨干,因为有了社区这个组织,所以迅速凝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不过有些地方的社区文化队伍无论是在队伍素质上还是规模上都已经发展得很好,而有些地方的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员的编制、待遇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也需要相应改善。

4.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富于地域特色,但有待丰富。

因地域差异,文化活动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基本都以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为主。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虽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但参与人员以中老年为主,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有待丰富。应丰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并通过组织、引导、推广、丰富,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积极参与。

二、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加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促进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注重建设新农村文化,强调了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台政策、打造样板、树立典型,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各个社区党支部都注重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制定了相应制度使社区群众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打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如此,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努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1.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渠道单一。

多数新建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大多数是政府出资,对政府、集体依赖性较大。部分新建社区几乎没有文化设施,文化建设项目很少,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也很少。

2.文化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多数新型社区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文化设施不完善,难以全面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参加社区文化培训班、创业培训班、文化产业班、养殖、种植班等,以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些目前很难实现。

3.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对文化设施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和谐是社区乃至我们整个国家精神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的理念。有些社区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但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却上演了不和谐的一幕,如文化设施建好后,出现设施被滥用、被破坏等现象,再加上文化设施被毁坏后没有得到及时修理,导致部分文化设施报废。

三、如何加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坚持面向大众,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的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形式。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团结一心,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需融汇多方力量,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一部分资金由社区集体提供。所以要促进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以不断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纷纷推出各种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大力发展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等富于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等,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并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丰富和发展社区群众文化,切实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3.引入多元文化,带动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发展。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广场舞蹈是近年来兴起且快速发展的一种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广场舞蹈和其他舞蹈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参与人员,其参与人员基本上是中老年妇女即“大妈”。那么,广场舞蹈到底有哪些特征呢?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表演的特殊性

广场舞蹈和其他舞蹈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表演的特殊性。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享受是在于对它的直观感受,即直接性。广场舞蹈之所以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也是因为广场舞蹈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广场舞蹈的参与者,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而广场舞蹈的舞台也是和观众融为一体的,这都使观众有一个特殊的感受。

(二)集体性

广场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体性,人数很多且没有限制。无论男女老少、会跳舞的还是不会跳舞的,都可以参与其中。集体性还是广场舞蹈主要表现手段。由于广场舞蹈一般都是在广场上进行表演,而广场一般都比较宽阔;因此参与的人数很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有时甚至会达到上千人,场面异常的火爆。

(三)参与人员的自发性

参与人员的自发性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参与广场舞蹈活动的人都是自己自愿去参加的,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发动。而且也没有任何规定和要求,人们可以随时参与、随时离开。现在有很多中老年人去广场公园散步时,都流行带一个小型收音机,在碰到同是舞蹈爱好者时随时都可以来一段舞蹈。

(四)随意性

随意性是广场舞蹈与其它舞蹈最大的区别之一。在舞蹈编排中,广场舞蹈没有专门的编舞人员。在舞蹈训练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制定一套方法。在舞台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固定的跳舞场地。而且其舞蹈动作也很随意,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个舞蹈动作该怎样做才是规范的、正确的。除此之外,广场舞蹈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很随意,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这也是广场舞蹈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社会作用

(一)广场舞蹈具有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也会随之产生更高的要求。广场舞蹈是从群众自娱性开始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抒发喜怒哀乐的时候,就会伴随着舞蹈的存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电影、电视、戏剧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更愿意参与到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来,而广场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其中,舞蹈所独有的审美情趣,是其他娱乐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希望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情怀,并从中获得审美价值和生命情趣,群众喜欢上了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为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焕发精神,他们自觉地步入了自我娱乐的舞蹈当中,在舞蹈中人们不再只是观众了,而更多的是“表演者”。他们通过舞蹈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舞蹈已逐渐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自我娱乐的需求。群众需要舞蹈,离不开舞蹈,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备重要的作用。

(二)广场舞蹈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居住面积大了,环境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邻里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少,邻里间的情感交流也随之淡漠,邻居之间相互不认识、在园区里形同路人。街道、社区的群众舞蹈活动,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架起了桥梁。早晨,在城市里不论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大多是以广场舞蹈为主,广场舞蹈尤其以妇女居多,她们几十个人一个队伍,有跳东北秧歌、健身舞、拉丁舞,交谊舞,百姓健康舞等等,这些别具特色的广场舞蹈,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居民百姓,他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纷纷走出封闭式的高楼庭院,参加到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居民之间互不相识、互不往来的沉闷局面,使那些有着相同情趣、相同爱好的社区居民相聚在一起,抒感,建立友情。广场舞蹈所表现的形式是一种群体活动,人们是通过这种群体的表现,来展现舞蹈集体美,所以人们在相互配合之间产生默契,进而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追求美的同时,促进了邻里间的了解与和谐。

(三)广场舞蹈具有强身健体、美化心灵的作用

舞蹈浅析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李 敏摘 要: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舞蹈艺术是一项受到广泛认同和参与性极强的活动形式,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它是以群众为主体,群众自愿参加的一项的活动,通过舞蹈活动可让群众掌握和学习丰富的舞蹈语汇,并运用多彩的的艺术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群众自身的思想感情,从而满足群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活动的需要,最终达到群众自我娱乐的目的。本文先简单分析广场舞蹈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主要论述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人的肢体语言。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畅性动作来表达情意。舞蹈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它融音乐、美术等艺术元素于一体,是高雅的全身性的文化活动,它即能健身、娱乐、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也可以使人精神焕发、身心健康,在优美节奏中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并不受场地、器材和锻炼者年龄、性别的限制,动作的繁简、难易可以根据舞者自身的需要而编排,是易于接受,易于开展的大众健身的最佳方式。现在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极受欢迎的艺术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身心常常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跳舞能够消除多余脂肪,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和呼吸系统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运动,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调试和发展,尤其对中老年人保持一颗年轻心,延缓衰老,延长青春是大有意义的。在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舞蹈作为一种欢快、节奏感强的群众文化形式,健身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们通过运用形体自由地表现心灵,抒发内在情感,可以使人们在美的愉悦中充分发展,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重力、节奏、人体平衡得到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对人体美,对时间、空间的感受,使舞蹈成为锻炼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想象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体强身也愈加重视,以各种形式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舞蹈恰恰是强身健体的载体,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人们有节奏的运动着全身。而音乐在广场舞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编舞者对音乐的欣赏不同,而编排出的舞蹈也不同,所以,给广场舞蹈带来了各种风格的各个领域的音乐,而音乐所表现的都是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美好的语言,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在跳舞的同时净化和美化了心灵。

(四)有利于舞蹈文化的大众传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广场舞蹈其实就是一种广场文化,由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创作、参与并传承。现在,我国的舞蹈文化只掌握在各地的歌剧舞院、舞蹈教练以及高校的老师与学生的手里,离广大人民群众很远。而广场舞蹈正好打破了这一局面,它将高雅的舞蹈艺术、舞蹈文化变得雅俗共赏,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真正接触到舞蹈文化、感受到舞蹈文化。

三、结束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作者:孙佳琳

我们从事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同志要树立重在改革的观念,开拓创新,努力探讨管理改革的新思路,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管理改革要确认正确的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即:在改革、创新、管理、建设上下工夫。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生机,在管理中求效益,在建设中求繁荣。做到四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充分调动全员的聪明才智;二是着眼于制度建设,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三是着眼于管理模式的改革,使管理部门成为一个有效的复合体,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需求;四是着眼于管理手段的更新,要实现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方向转变。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部门工作目标应实行由单一任务向综合任务的转变。如群众文化艺术馆机构设置基本分七个部室,既音乐、舞蹈、美影、戏曲、指导、理论、办公室。作为管理部门的办公室,其构架最大、人员最多,工作任务也最艰巨。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努力形成一个有服务意识,明确延伸机构各部门,具有独特风采和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管理部门。我们应该利用经济规律和艺术专业运行规律,导入规范管理模式,各业务部室必须设计本年度业务规划、预算报告等,由办公室汇集、整理,将分散、零碎的材料加以归纳、概括,分门别类。另外,办公室还应承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组织工作协调,召开业绩成果汇报或问题分析会,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根据自身特点选项或下基层,或专访,将有关信息提供给主管领导作为计划和部署工作的依据。这样,有助于领导统揽全局,研究发展战略,决策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定位。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各业务部门之间单线管理,相互制肘,管理部门起到了承上启下和纽带连接之作用。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诸多因素中,人是第一因素,同时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如果我们的管理离开了人这一重要因素,那么,其它的一切管理都将无从做起。中国目前列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海尔集团,其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以目标意识为主,把人看作单位发展的根本,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成功的。因此,在启动管理部门的工作上,应建立一个管理目标,体现一兼多职、一专多能的原则,由多元化转向多元一体化。一方面从感性上理顺工作人员分管其职,人人参与管理,行政管理民主化;另一方面从理性上向复合型工作进程发展,提高行政管理的品质。它通过全员参与管理,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独创精神,从而建立起一种相应的形式,使领导与群众、个人与集体,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同时,还要采取措施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质。现代化的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思想开放,勇于开拓。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应当热忱地为全体业务人员服务,取得业务人员的支持和信任,方使部门行政管理达到理想目的。另外,要搞好行政管理改革,我们还必须排除一切思想障碍,克服因循守旧、止步不前思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强化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手段的建设。现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要实现行政管理和服务的高水准,利用信息手段是新世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文化具有包容大、传播速度快、辐射影响广、个性化参与面大,能充分展示文化资源的优势特点。围绕群众文化需要的发展,如何掌握主动性,我们认为应由管理部门成立信息中心,负责网络调查、信息联络、情况收集等,承担与内部(机构内各业务部室)、外部(省内各地市、区、镇及全国)的信息交流,并及时将信息提供给领导者用以运筹战略性的规划和进行决策的实施。实践证明,运用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对于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总量和质量具有其现实意义的。综上所述,管理改革是客观形势的需要,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我们要按照同志的要求,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深化对群众文化艺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新局面。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方法;意义;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62-01

群众文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基础,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又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可靠保证。因此,对群众文化工作方法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作用,本文对此发表几点浅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解读。

一、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要做好群众文化工作,运用好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就要明确地认识到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首先是群众文化工作本身的重要意义。群众文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根基。也就是说,离开群众文化工作,其他所有的文化工作都将失去根本意义。群众文化工作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要求的水准高,它涉及到全民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大问题。

其次是方法论的重要意义。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按不同层次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理论。一般说来,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再次是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工作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或完成一定的任务而采取的路径或措施、手段或办法。又分专门的工作方法与普遍适用的工作方法两种。工作方法是达到既定目的或完成工作任务的必要保证。

最后是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群众文化工作,既属于群众工作范畴,又属于文化工作范围,具有双重性、交叉性、边缘性等特点,因此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优劣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意义。

二、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主要内容

要很好地把握并运用群众文化工作方法,还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并理解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主要内容。

内容是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其中主要之点,有以下几项:

(一)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工作方法,也适用于当今群众文化工作。同志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实干促发展、以实效为标准、以实绩论英雄,强调“五官联动摸实情”:“眼睛亮能发现问题、耳朵灵能掌握信息、嗅觉敏能见微知著、嘴巴勤能指出问题、手脚快能解决问题……”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文化工作必须注重调查研究,要经常深入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二)密切联系群众。群众文化工作,顾名思义,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工作,所以密切联系群众是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题中应有之义。群众路线是我党处理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态度和领导方法。是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同志阐述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当前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一次强调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是对立统一的规律与一分为二的二元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做到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四)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历史地看待一切人物和事物。

三、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必要形式

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形式,既为内容服务,又反作用于内容,它与内容形成一对范畴,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必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亲密接触法。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与广大人民群众亲密接触,与他们交朋友,做到手牵手、心连心,了解他们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不同文化需求、不同文化兴趣、不同文化爱好与特长。然后再千方百计满足他们。

(二)亲情服务法。群众文化工作者要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主体,把自己作为主导,做到主导为主体亲情服务,而不是发号施令,更不是高于群众之上的“教师节”。

(三)亲和互动法。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在组织、辅导各种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平等互动,共同分享群众文化活动的快乐,共同提高文化素质。要以自身的亲和力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与人民群众一道,共创群众文化工作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实现小康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各项事业需要共同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群众文化事业,需要建立适应实现小康目标的新体制,建立一整套良性循环运行的新机制,开拓新的发展思路,与经济和谐并举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具有大众性、广泛性、区域性、基层性、流动性、特色性等特点,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龙头、导向和示范作用,对于规范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方向、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依托。

二、发展群众文化的意义

发展群众文化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保障。群众文化是建设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群众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需求,人们群众的文化素质才会得到提高,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顺利实现小康目标建设。

三、当前群众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文化思想落后,制约群众文化发展。虽然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但毕竟发展时间较短,封建思想影响还很严重,旧观念一时还得不到转变,落后的思想制约着群众文化的发展。

2、群众文化建设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差,是“吃饭”财政,只能保证政府的基本运转,无能力投入资金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即使投入了一部分也是微不足道,杯水车薪。

3、群众文化建设内容单一,活动简单。在信息化高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现在的群众文化活动还停留在过去的下棋、打牌、篮球等的简单活动,群众文化建设还只局限于部分群众的喜爱,没有达到大部分群众的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内容单一。

4、群众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匮乏,建设缺乏活力。由于经济的发展,现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人们都忙于建设经济,导致群众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偶尔还有为数不多的老弱病残的业余文艺队,在传统节日、婚庆酒宴中挣扎着进行演出。

四、发展群众文化的措施

1、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挑战,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对基层乡、村文化站(室)的建设。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国家和地方各级文化部门应针对时弊出台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新举措、新办法,在政策理论上,要加强新政策的理论研究,把新课题列入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范围。群众文化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应采取有力研究措施,实现新的突破。如农民文化户、乡、村文化站(室)、文化遗产、群众文化协会等的课题研究。

在群众文化的行业规范、标准化建设中要有针对性的理论标准进行指导,对群众文化方面的人员考核、评定等要有专业的理论作为考核的内容,从而提高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水平,更好地指导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2、加大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最迫切的问题。在群众文化的人才培养上,应拓宽思路,用创新的方式。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仅要以职称、学历为标准,也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规范评价和使用人才。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农村文化站(室)管理机制。政府文化部门要把农村培养文化人才作为的内容列入工作计划之中。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发展文化大户,加强管理和指导,帮助农村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城、乡结合,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3、营造群众文化活动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是群众文化生存活动的必要条件。我国5000年的中华文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文化载体是文化赖依生存的空间。文化载体需要物质性载体和精神性载体。物质载体除了国家的文化企业、事业、行政机构单位外,还包括广场、公园、剧场等。精神载体可以民俗和现代节日为主,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必须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融合,是文化时间、空间、内容、形式和谐统一的有机表现。如春节、中秋、七夕、旦午、元旦、国庆等,我们应该强化这些节日,增加人们的民族感、爱国热情、尊老爱幼的高尚情节。群众文化的空间载体。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等,如果这些空间都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更有效载体。从而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永远长青。

4、注重品牌,培养特色文化

品牌是文化竞争的软实力。群众文化活动是向人们提供文化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只创建自己的群众文化品牌,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品牌精神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灵魂,强大的品牌精神使广大群众产生一种文化自觉,如唐诗宋词,老少皆宜。如我们春节的文化品牌精神――“和谐、吉祥、欢乐、亲情、关爱”,己深度影响世界,成为世界文化品牌。

实现群众文化品牌的价值。品牌价值对大众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社会观念、文化习俗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品牌创新是以科学的品牌战略使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得以延伸,从而保持其长盛不衰的活力。许多著名文化品牌都是在不断创新中生存、发展下来的。群众文化活动应以地域特色为生存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强调的就是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因有历史的沉淀,与群众紧密相连。

特色需要雕琢、培养,“璧不琢不成玉”。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表现形式,进行雕琢,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品、亮点。如二人转,过去以“粗口”著称,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过雕琢、提升,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还常演不衰。

5、提供、引导多种社会参与方式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153-01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而且他们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逐步向欣赏高品位且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进行转变,开始对高雅的艺术进行追求。所以,对于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要对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以及情感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创造出适合人民群众欣赏要求的优秀作品,并在不同层次上来把人民的心灵呼唤以及社会的迫切要求进行直观的反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障。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艺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先进的、科学的以及健康的文化艺术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支撑。那么,对于文化艺术建设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来说,它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要繁荣群众文化艺术,要把群众文化艺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群众文化已由过去的教育型转变成了现在的休闲消遣型,尤其是随着大众传媒的高层次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花样多变的节目,那么,怎样用正确的舆论来对人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用健康的文艺节目来对人们进行教育,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对人们进行陶冶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群众文化艺术在这里就体现出了它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是通过文化馆来进行传播的,而文化馆是政府专门设立的,其目的是向群众宣传教育、并组织和辅导群众积极主动的开展文化活动,它是群众艺术活动的龙头,是精神文明传播的前沿阵地,它是始终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弘扬的是主旋律,传播的是科学文化知识,保护的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群众的文化娱乐进行服务,从而来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文化消费,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

三、在提高人才素质的修养方面的作用

对于群众文化艺术来说,它的内容涉及了书法、美术、舞蹈、乐器、影视表演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剧本等等,它的创作是由高素质的艺术队伍来进行的,不仅和社会的需求相满足,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各类文化艺术都是通过人们以点来促面的方式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从而来促使地区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来对群众文化活动中人才短缺的现象进行弥补。基于群众文化艺术的这一作用,就应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积极进行开拓和创新,加强管理并不断改革,来适应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把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出发,探索出形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来使人民的素质不断提升,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骨干来创作出更具教育性并且受人们欢迎的新艺术作品。

四、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化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要有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并且能够让群众文化艺术显示出特殊功能的生活方式,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方式有歌唱比赛的举办、舞蹈、戏曲、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秧歌、手工艺作品以及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通过文艺活动的方式来把自然生活中的美形象的表达出来,从而来把人么的思想引入到更高的层次上来。对于乡镇文化建设来说,它不仅仅包含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对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乡镇的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从群众文化艺术方面入手,能够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于农村中的群众来说,他们有很多都是民间文化的爱好者,有的是戏迷、有的是民间的故事家。有的是声乐迷、有的是剪纸高手、有的是书法爱好者、有的是美术爱好者、有的是根雕的巧匠等,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在艺术修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基础,他们是乡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坚实的力量。那么,要想把群众文化艺术的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把这批骨干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够在乡镇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进行活跃起来,来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并成为群众文化的主流。

另外,群众文化艺术事业从开始兴起就已经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其根本方向,把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根本任务的,所以说,它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取代的。

结语:总之,群众文化艺术的价值是在诸多方面都能得到体现,对于它来说,不仅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以及文化需要得到了满足,更对国家以及整个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政府及相关人员必须要努力的方向,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丰富和发展中把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建立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后对精神生活的必然结果。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的层面来看,群众文化艺术并不是局限于个人自娱自乐,而是谋求人民群众把握住大的时代背景,促进时代的发展,并寻求一种自我发展途径。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与人类自身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众文化艺术正是对人类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培养,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有着相同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不仅仅追求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这为我们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但是我们不但要学会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引进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内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信息的流通,使世界越来越多元。就我国音乐学理论教学目前的情况来看,音乐学理论教学课程仍在延续传统音乐学理论教学模式,就地画圆,课程延续以往的模式,并没有做到随时更新,与时俱进。这种现象导致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方向与时代不符。而且在音乐学理论大纲编写、课程设计、教材更新更加缓慢,这严重影响了音乐学理论教学的效果。先进文化背景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还需要营造群众文化艺术的学习、发展氛围,使人民群众得到艺术熏陶,激发人民群众的艺术激情。从每个人的发展来看,文化艺术的学习能以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生活,也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就音乐学理论教学而言,目前国内音乐理论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课堂散漫、教学效率不高,严重影响音乐学理论教学质量。但是这种现象也不能单单责怪音乐学理论老师没有责任心,我国音乐学理论教学一向都比较轻视音乐学理论教学,因此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对音乐学理论教学体制进行改革。

二、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意义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牵涉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家大事到个人生活,所以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质量。尤其是目前在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已经逐渐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学习文化艺术的鉴赏、创作,活跃自己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不但有利于人民群众精神层次的需求,也开拓了人们群众生存技能,顺应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促进国民审美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国民审美境界。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柱,丰富社会主义精神内涵。

三、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11-01

文化是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还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群众文化是群众的生活方式,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文化基础和重要内容。在和平建设时期,群众文化是满足群众求知、求知、求美的文化需求重要方式,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手段。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群众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显著改变,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价值多元化等已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交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发展群众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同时,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普及,也大大拓展了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促进了虚拟性群众文化迅速发展。①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大大增加,这都需要我们转变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模式。在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中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重塑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群众文化需求与文化服务严重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凸显,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增。通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群众求乐、求知、健身等精神需求,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和谐。②为了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国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举措,加大了对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但是,这些文化服务并未真正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出现了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辐射范围有限。我国的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而文化馆、文化站等多建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很少能辐射到农村,同时农村文化活动室的发展不平衡,作用有限。第二,活动内容单调、呆板,与新时期群众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第三,整体影响力有限。由于群众文化工作部门组织的文化活动的覆盖面窄、参与人数少,因而影响力有限。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式微

在社会变革中,各部分的变化速率并不相同,变化最快的是物质文化部分,其次是精神文化部分,最后是民俗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这种现象被叫做文化滞后。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群众的文化生活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旧的文化空间逐步解体,新的文化空间尚未发育成熟,出现了“文化失根”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

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渐消失;迷信、、色情等不良文化盛行;城市私人文化挤占了群体文化的生活空间,等等。

三、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文化创新意识

要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首先应结合党的政策方针,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形成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应总结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探索群众文化运行机制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推进两者的有机融合。应注重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创新,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先进思想,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形成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但是当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为此,必须加强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同时,应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偏远地区、中西部地区,改变基本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的状况,促进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应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而群众文化建设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面对形式复杂、内容繁多的群众文化,这种管理体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实现整合各种监管资源,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社会管理功能,实现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突破。此外,还应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措施,应充分调动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积极性,吸引社会志愿者加入群众文化建设之中。③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应积极转变思想、采取措施,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推进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推进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注释:

豍于伟立.浅谈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思路[J].科技信息,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