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

幼师美术论文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入口。在应试教育时代,大多数不同层次的学校普遍将美术课程作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幌子,并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在素质教育时代,幼儿美术教育应受到学校的重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完整的价值观念,而美术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独特个性,帮助儿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是从幼儿园教育阶段开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入口。(二)重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因其年龄段的特殊性,幼儿在这一阶段的美术学习通常是为了增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丰富他们的内心情感,总之旨在完善他们的内在人格。因此,幼儿美术教师的首要职责不是加强幼儿美术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是激发他们学习美术这一学科的兴趣,为他们在更高阶段学习美术课程奠定思想基础。

二、对当前我国幼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因为考虑到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没有明确的分工,很多幼儿教师既是某一门学科的教师,又是幼儿园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所以,纵观我国幼师教育史上的现象,采用笼统式的教学方法较多。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大而全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师的培养过程中,不少中高等院校的幼师美术专业的课程几乎涵盖了素描、色彩、图案、手工、装饰画、设计,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拓展类的课程,例如: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再到幼儿园实用的多种材料。这些内容对幼师院校的学生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素养上的提升,对实质能力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二)博而不精的教育现状。一般说来,学校教育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幼师专业的学生要在在校学习期间完成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的学力量大、任务重,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最终效果。以素描为例,学生不仅要学习素描几何形体,在完成该项任何的基础上还要完成技能方面的训练,这些要求对立志成为美术专业研究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从事幼儿美术教育的人才来说,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实用效果难以达到最佳。

三、新形势下幼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大对幼师教育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幼儿阶段美术教育的目标,幼师美术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树立全新的幼师美术教育理念。之所以提出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一是因为素质教育应渗透到学前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感知事物、鉴别和欣赏美的能力;二是因为幼师美术教育有与其他阶段美术课程教学不同的方面。诸多因素促使从事幼师教育的工作者要先从思想理念上做好准备工作。这对幼师美术施教者提出的要求是,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敢于从思想上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改变幼师专业学生的思想认识抓起,让他们认识到新时期美术课程对幼儿的意义和应起到的作用,然后再从行动上实行起来。(二)课程设计力求精细化。针对前文中提到的中高等院校的幼师美术课程存在全而不精的状况,本文认为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应当对现有的幼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变“大一统”的教学方式为细分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真正学习到某一领域的精华。比如,对于主修素描的学生来说,就应该专攻与素描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从基础的几何图形画法,在此基础上学习单彩和单色油画,从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到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等,直至养成更高层次的素描画作的鉴赏技能,通过这个过程中,幼师专业的学生才能对素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理解。(三)加大美术史、美术欣赏的教学力度。我国的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注重理论性到实用性的过程,“学以致用”的思想在教学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幼师美术教育改革中,应当在实用性和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塑造方面取得平衡,更好的偏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意识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强调绘画天赋在作品中的体现。对于幼师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鉴赏及审美是她们应有美术能力的一部分,作品形式、色彩、风格归属等都需要有大量系统的知识贮备,因此一知半解的介绍性渗透就如同隔靴搔痒,根本起不到作用,如能将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独立起来,无沦是对开阔视野、增强兴趣还是学习目标、学习方向的确立,都将会大有好处。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2篇

1.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

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直接关系着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实施幼儿美术教育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美术和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来架构和引领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幼儿教师应了解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对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及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要熟悉,如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代表库克、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的认知理论及代表人物古德伊娜芙,儿童美术的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艾修勒、哈特薇克,儿童美术知觉理论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儿童美术的本质论代表人物艾斯纳等。在对幼儿美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中,了解儿童美术的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不断丰富自身的幼儿美术教育基础知识。

2.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

基于幼儿园教师对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皆顾的特殊性,往往也会出现对每个领域都不精通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的幼教政策法规的培训。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需要幼儿教师深入解读,并内化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贯彻落实。此外,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五部分是关于艺术领域的阐述,《指南》中美术教育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根据幼儿的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美术的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明确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学习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3.丰富幼儿教师自身的艺术底蕴。

作为幼儿教师开展儿童美术教育,若要让幼儿掌握一个点,教师必须先掌握一个面、一组链。我们应对著名的画家、画派有所了解,如国外的凡•高、米罗、蒙德里安等大师,国内的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等,以及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冷军等,在感受与欣赏中加强对优秀作品的赏识和解读。此外,我们还要学会雅俗共赏,关注周围环境中的艺术美,如广场雕塑、自然景物、羽毛创意、石头彩绘等,这样才能做好儿童与美术之间的“审美中介”。幼儿园还要加强美术园本教研,通过一课三研、同课异构、现场观摩、说课评课等,探讨美术技能培养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之间的关系、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教师放手与出手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前台”的精彩与“幕后”的积淀之间的关系等,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文化底蕴。

二、对幼儿期各年龄段美术特点的把握

开展幼儿美术教育应了解3-7岁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的特点。如幼儿的手工活动可以分为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基本形状期(4—5岁)、样式化期(5—7岁)。幼儿的绘画发展一般经历涂鸦期(1.5—2.5岁)、象征期(3.5—5岁)和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期各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特点和建议如下:3—4岁的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特点是能把圆和横线结合起来,画出的是“符号人”,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游戏的方式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如:网小鱼、弹珠滚画、蔬果拓印等。4—5岁幼儿的特点是手部控制能力增强,喜欢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颜色也有了不同的运用,能用简单形状逐渐深入地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从画中也能区分幼儿的性别,看出幼儿的绘画心情。此阶段建议教师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引导幼儿从生活用品、环境、布置、节日装饰及四季景色中获得美的感受,创设有趣的情景和宽松的氛围,提供多种美术工具、材料(包括专门材料、自然物或废旧材料),支持、鼓励幼儿用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想,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欣赏,学会自由选择并正确使用,进行大胆表现,还要关注幼儿有序的收放习惯的养成。5—6岁幼儿的特点是不仅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形状,还会画出物体之间的关系,会画出一些透明的物体,画完会讲出画的内容。观察力和想象力明显增强,表现物体也比较接近实体,强调或夸张画中人物的某项特征,这个阶段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建议此阶段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大胆尝试多种材料作画,开展主题绘画、借形想象、立体创作等美术活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指导幼儿参与一些绘画比赛,充分展示幼儿的艺术才能。当幼儿教师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美术的特点,就能制定出合理的活动目标,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实施正确的作品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

三、对幼儿美术教育实施智慧的充盈

“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刃,教得多了,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儿童易被称作为教师雇用的童工;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作为一线的老师不仅需要具有审美的眼光,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幼儿美术教育智慧,这也是教师美术素养的主要体现。

1.材料运用的智慧。

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我们应关注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干扰作用。如在大班《水墨故事》美术活动中,由于宣纸放入水中拉出来很容易烂掉,在教学时教师就智慧地将牛皮纸裁剪成合适的大小,中间掏空成扇形、圆形等各种形状再进行封塑,然后将宣纸贴在上面,这样纸就不容易坏掉,而且还起到了一个装裱的效果,因此,幼儿美术教育中材料的运用也有智慧。

2.难点分解的智慧。

一节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课,必须对难点进行分解,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策略,促进目标的达成。如大班美术《爱心车》的难点是幼儿对动物主要特征应了解,并能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在纸上,还要体现汽车的样子。在难点分解时,教师通过对各种动物形象的欣赏,示范时结合儿歌教学法“:爱心车,变变变,变出大象长鼻子;变变变,再变大象大耳朵,还要加上车轮子。”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演示汽车变形的画法,解决了动物与汽车变形之间的难点,并通过怎样让爱心车更受小动物喜欢完善了线条、色彩对动物汽车的装饰。

3.示范演示的智慧。

教还是不教?教又该怎样去教?其实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大班《葫芦添画》中,针对葫芦较小、立体操作较难看清的问题,采用平面复制、教师演示、幼儿尝试、幻灯片贴画的流程,让幼儿看得更清晰。透明胶片的运用,减少了一一演示的时间浪费,达到了借形想象并添画的效果。

4.操作要求的智慧。

教师的操作要求将直接影响幼儿美术活动的效果。如《水墨故事》活动中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提示幼儿:滴3滴墨、浸纸,数到“7”提起来。其中也蕴含着教师的专业智慧。这“3、7”两个数字哪里来?教师从平时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获得,墨滴多了,墨团太浓,不好看;滴少了,墨的纹理效果不明显,3滴正好。数到“7”,“7”之前的效果太淡,不清晰;“7”之后,宣纸会烂掉。幼儿操作时的最佳效果时间控制体现了教育智慧,又让幼儿在边数边操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乐趣。

5.作品评价的智慧。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3篇

传统的美术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下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弊端,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有利于美术教育中创新教育理念的涉入。传统美术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美术教育目标与课程模式定位不清。我国的美术教育层次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然而,受到其他学科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传统美术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趋同化倾向。在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的问题,表现在教师简单讲解着、示范,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机械化,缺乏创造性。

(二)课程设置与课程模式亟待改善我国幼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美术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幼师院校沿袭了美术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另外,一些师范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绘画技能和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美术理论的学习,这就出现了美术教育中“重技轻理、重专轻师”的现象。

(三)传统美术教育途径较为落后幼师美术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训练课等课程途径开展,将课堂作为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幼师美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滞后现象,影响了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幼师美术课堂教育需更多地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美术教育主渠道实现现代化的提升和改造。

二、对实施幼师美术教育创新的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创新氛围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地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地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改革美术教学模式,实现幼师美术教育创新主张运用信息技术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提供更多协作交互学习环境,通过协作交互学习,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能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改变教师角色定位,创新美术教学评价对幼师教师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原有传授者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锐意创新。在新的角色定位中,教师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尤其应该把“创新性”作为美术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坚决改变以技能模仿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项资源实施美术教育创新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教育资源,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优秀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语言带来的丰富审美体验。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播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传授。时至今日,当代教师还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传知重要,启智更重要。现代知识内容多、范围广、更新速度快,让人目不暇接,教人过时的知识,不如教人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正所谓,“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园;审美能力

前言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条件,也是提升人们幸福感的能力基础。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家,在正确的审美教育中,孩子们能够更充分地体验、欣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而由此他们也将更加珍惜好的东西,更愿意创造美好的事物和生活。因此,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阐述如下。

一、营造美的条件与氛围,为提升幼儿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美好的环境和事物,是欣赏美的前提和条件。创设一定的美好的条件,才能让幼儿产生欣赏美的欲望,才会引导着幼儿提升审美的情趣。在这个美的氛围下,幼儿可以感觉到美的享受,就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引导。这种美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可以是大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作品,幼儿可以在魅力富饶的大自然中感受美丽,也能够在人类灿烂的历史文化中体会经典,都会让幼儿产生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激发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潜在兴趣,挖掘幼儿心中的兴趣所在,并推动这些美走进幼儿幼小的内心。

二、丰富幼儿接触美好事物的渠道,激发幼儿审美的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美育教学主要集中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中,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不被教师重视,他们一般认为幼儿因为年龄较小难以理解文化作品的内在魅力。但往往是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幼儿接受面变窄的,接受信息单一的状况。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大都是在幼年时期对所从事的艺术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兴趣和快乐的源泉将会源源不断的激发他们努力工作和研究,进而创造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现行的幼儿教育中,对这一部分的重视还不够,对不同的幼儿不会采取差别化的教育方法,导致幼儿的标准化的成长。

德国教育家格斯克1965年得出结论:实验研究得出,孩子们的口味和创造力受到他们的环境的影响,艺术作品、绘画艺术虽然很难模仿,但它包含一个画家创造独特审美的价值,具有强力的风格,构图色彩更加完善,教师可以选择油画、水彩画、马赛克等艺术形式让儿童享受,让孩子欣赏艺术的各种工性能,拓宽教师视野和幼儿在绘画作品中的选择,更注重工作的性质。但更重要的是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另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熟悉复杂的艺术欣赏,在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来帮助孩子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如“这是什么画?”这幅画是哪里?”等,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的思维,如“是什么颜色,这幅画是最出色的吗?”“哪里是红色的吗?你是什么感觉?”“是一条直线吗?发生曲线了吗?你觉得有什么不同?”等等,从意识层面的限制,儿童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教师也可以参与组织儿童概念画廊或博物馆。教师应首先认识到真正幼儿参与艺术概念的产品,然后让孩子们注意到画家使用的运输材料和表现手法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做创造性和相关的材料指导年轻的孩子。教师引导孩子们喜欢的绘画作品,首先儿童接受视觉审美,使儿童的审美联想,让孩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提供讨论、交流和创造机会的基础,促进幼儿形成审美能力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校长和沃兹对四岁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对照组的老师没有让孩子们讨论,实验组教师让孩子先讨论再做艺术,实验结果表明,在讨论艺术中建立服务,对绘画的兴趣会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并创造好的作品,因此,在儿童画画,包括一个讨论的话题与儿童画“我的房子”,例如,老师和孩子们可以讨论的是人们在家中,幼儿教师的家庭组织的讨论关于家庭关系的联合。用什么颜色和材料来表达他们自己的家,使儿童的精神产生“创造第一”的表现,让孩子们自己创作过程的初始反射儿童形成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艺术创作,同样需要帮助和指导教师,教育工作者注重发展方向的指导。促进教师选择定位方式,孩子们熟悉的艺术作品,以帮助孩子们通过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并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享受创意的模式,教师选择符合一般的审美标准的艺术作品,使孩子们喜欢的艺术作品。强调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想象自由创作,但也强调教师在教育,使儿童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标准的艺术创作,教师必须提供机会给孩子更多的创造性的表达,而强调对技能的提高,孩子们需要积极利用艺术材料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感觉。幼儿可以评价艺术作品,或组织幼儿共同评价标准,评价重要艺术是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标准,无论是在试图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他们的感情,让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美好。

美术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活动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内容,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等,能让幼儿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接触美,在美术活动中感受美,在美术环境中学习美,在美术体验中创造美。为了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应不拘泥于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美术活动,提升幼儿的热情,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6篇

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策略是如何搜集幼儿美术活动保存资料的指引,是连接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和资料的纽带。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策略,是以美术目标为基础来确定评价项目的,这个策略需要幼儿、家长、教师合作,共同确定评价项目。标准化的策略有助于教师很快的了解幼儿的作品以及发展情况,在选择评价项目的时候,应该让幼儿参与,让其清楚自己该怎么样发展,便于过程中的自我检视,也能与教师更好的合作。

一个清楚的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策略应该包括:

(1)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的目的,例如现阶段幼儿涂色方面的发展。

(2)教师、幼儿和家长合作找出档案项目。比如照片、美术作品、逸事趣闻等。

(3)三方共同提出评价项目的标准或准则。例如幼儿对造型活动的兴趣程度。

在这个环节中,家长的参与非常重要,因为家长了解了评价标准,可以更好的支持和配合评价活动。最重要的是让家长明确自身角色,家长必须注意观察和记录自己孩子的进步情况,并用文字或照片进行记录,及时加入到幼儿的美术档案中,便于家长和教师更清楚的了解幼儿在评价标准下的进步情况。

2搜集幼儿作品

幼儿美术档案评价中最典型的内容就是幼儿的作品,幼儿的原始图画和创作是幼儿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真实反映,持续收集的幼儿作品可以反映幼儿的进步情况,收集幼儿作品是档案评价的开始,它能让教师重新了解幼儿的要求和兴趣。

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他们绘画技巧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搜集作品的重点应该放在幼儿自愿制作的作品上,这样能反映出很多真实的思路、真实的创作、真实的情感,最好少放在教师要求下的作品。教师最好是根据评价策略与幼儿协商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并指导幼儿在作品上注名全名、创作日期和评价,评价可以由教师针对幼儿的讲述写下简短的意见,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提问来帮助幼儿思考,例如你在创作作品前有什么想法?你喜欢这个作品的哪些部分?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可能只有简单的“我喜欢”这样的评价,而说不出喜欢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越来越详细,持续的记录能真实反映幼儿的进步情况,教师尽量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针对学前阶段的幼儿作品应该包括美术作品、口述内容。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作品和美工制作,口述内容主要是由教师来记录,描述幼儿的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创作前的思路等。口述记录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它不仅呈现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反映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教师和家长要持续的收集幼儿的口述记录,并记录背景资料,口述记录可以在作品旁边加注,可以是录音也可以是文字。

对于搜集到的幼儿作品,不仅仅是记录幼儿的进步情况,也可以运用作品增强幼儿之间的学习,可以定期的对作品进行展示,让幼儿之间互相评价,然后组织讨论会,也可以增加对作品进行完善的活动。还要运用幼儿作品扩大家庭参与,可以在家长会的时候和家长分享作品,将幼儿的作品集中制作成幻灯片,在展示的过程中将幼儿的口述内容加以说明,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

3用照片进行记录

照片不仅可以记录幼儿的作品、记录他们的进步过程,记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照片也是评价幼儿的有效方法。

对于幼儿的一些立体的作品不易在档案里存放,可以拍成照片。对于幼儿的活动过程可以拍成照片进行记录,教师也可以在照片上附加文字说明,能更清楚的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在下午玩活动区时候,有两个小朋友在美术活动区讨论了起来,老师没有打断他们,只是走近一点倾听他们的争论,他们在玩石头,一会用手摸,一会敲敲石头,一会观察花纹,后来他们被石头上的花纹吸引了,一个说有点象“波浪”、一个说象“蜗牛线”,然后就拿出纸画了起来。说明幼儿主动的与已有经验结合起来,并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回忆。这个老师就把这个过程拍了照片并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下来。

这些照片汇集起来可以跟家长一起分享,可以制作成幻灯片、录相带等让幼儿拿回家与家长分享。也邀请家长把家庭活动的照片拿到幼儿园,放进幼儿的美术档案里,在合适的时间与大家进行分享。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家庭的经验延伸到幼儿园学习活动中,比如幼儿的家庭旅游可以让大家一起欣赏和感受,通过这样的“资源共享”达到教育的“整合”。

4做好美术学习记录

教师和家长很少有时间经常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学习记录的方式,增加幼儿、教师和家长三方沟通的机会。美术学习记录是一种持续的记录,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幼儿之间定期的、一对一对话的产物。学习记录主要是由教师和家长来完成,教师和家长可以针对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作品的效果等进行文字的记录,针对幼儿作品进行沟通,让孩子讲讲作品,然后根据作品、幼儿的叙述和表现等写下简要的评语,评语可以涵盖情感、态度、能力、兴趣等多方面。

美术学习记录能够保存幼儿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幼儿互相学习,鼓励幼儿谈论他们在家和幼儿园的美术学习活动。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尽量每天安排“美术学习记录时间”,一般都是由两个教师同时上班,可以由配班教师主要负责。通过向幼儿提问题的方式了解他们在家的美术学习情况,寻找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延伸。及时总结信息,通过合适的方式呈现集体的讨论情况。也可以原汁原味的把口述的比较好的学习记录分享给大家,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5做总结性报告

总结性报告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对某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的摘要性总结记录,它是幼儿美术档案的核心,档案里的资料、作品以及家长和教师做的记录、评价意见等,都是总结性报告的素材,一些关键的幼儿作品能提供许多有意义的信息。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历史。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F:弯的花茎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儿G:直的茎显得很高,弯的显得很有力气。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样性,而且体验了由造型多样性所产生的各种美感。尤其是对这幅画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难把握,幼儿却能领会,我们不得不感叹,艺术欣赏活动的确不该剥夺幼儿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幼儿是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会因为年龄小而绝对受到限制。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时应该撇开成人对作品固定的解释,运用教育机智给幼儿自由体验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处于艺术欣赏的中心。

二、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在姚斯的理论里,“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集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一方面影响了阅读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者的提升,即能否创造性地接受。

对于幼儿来说,期待视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而这里的审美经验表现为“他从以往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史、艺术类型、艺术语言、主体、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领悟与认识等等”。

在这次欣赏活动中,首先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期待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已有经验。从前文介绍的活动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儿厌倦了对油画棒技能的单一探索和重复表现,教师才认识到,幼儿当前需要的是更丰富、更高级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宽幼儿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油画棒技能的可迁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儿认识到油画棒可以表现出充满美感的画面。在这样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很快进入教师的视野。《向日葵》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笔触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异,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质感,整个画面鲜亮明快而简洁。如果把这样一幅艺术作品拿来欣赏,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即迁移已有的油画棒技能经验,获得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切实体验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和讨论画面质感时,幼儿的表现验证了教师对幼儿“期待视野”的分析。教师先提问:“不同的花朵摸上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说“毛毛的”,有的说“硬硬的”,还有的说“可能蛮重的”,这让幼儿对质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这样的感觉来?”由于有了先前的关于油画棒技能的经验。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画法,有的说“用笔的侧面用力擦,画出花蕊,再滚一圈”,有的说“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画出毛毛的感觉来”,有的说“可以用重重的点画出黑黑的瓜子来”,也有的说“用短的油画棒一圈一圈地滚,多滚几次,就会是重重的了”,还有的幼儿甚至跃跃欲试,想要到黑板上画给大家看。正是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使他们表现出对油画棒技能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创新,他们不仅更好地体验了质感,而且创造性地迁移了已有的绘画经验,。即产生了新的“期待视野”。

此外,幼儿从欣喜地发现近似色到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近似色的审美感受,同样也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切合了幼儿的“期待视野”。教师考虑到在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里已经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儿还亲切地称它们为“好朋友颜色”,因此才在幼儿发现了一组近似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寻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体验和想象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这既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近似色的认识,同时还使幼儿获得了新经验,即对近似色的美感体验。

“期待视野”可以有效参与到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经验的过程中,因此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已有的各种经验以及他们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将帮助幼儿形成更高层次上的“期待视野”。

三、运用“读者参与作品”理论。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历史。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F:弯的花茎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儿G:直的茎显得很高,弯的显得很有力气。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样性,而且体验了由造型多样性所产生的各种美感。尤其是对这幅画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难把握,幼儿却能领会,我们不得不感叹,艺术欣赏活动的确不该剥夺幼儿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幼儿是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会因为年龄小而绝对受到限制。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时应该撇开成人对作品固定的解释,运用教育机智给幼儿自由体验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处于艺术欣赏的中心。

二、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在姚斯的理论里,“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集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一方面影响了阅读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者的提升,即能否创造性地接受。

对于幼儿来说,期待视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而这里的审美经验表现为“他从以往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史、艺术类型、艺术语言、主体、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领悟与认识等等”。

在这次欣赏活动中,首先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期待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已有经验。从前文介绍的活动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儿厌倦了对油画棒技能的单一探索和重复表现,教师才认识到,幼儿当前需要的是更丰富、更高级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宽幼儿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油画棒技能的可迁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儿认识到油画棒可以表现出充满美感的画面。在这样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很快进入教师的视野。《向日葵》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笔触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异,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质感,整个画面鲜亮明快而简洁。如果把这样一幅艺术作品拿来欣赏,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即迁移已有的油画棒技能经验,获得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切实体验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和讨论画面质感时,幼儿的表现验证了教师对幼儿“期待视野”的分析。教师先提问:“不同的花朵摸上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说“毛毛的”,有的说“硬硬的”,还有的说“可能蛮重的”,这让幼儿对质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这样的感觉来?”由于有了先前的关于油画棒技能的经验。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画法,有的说“用笔的侧面用力擦,画出花蕊,再滚一圈”,有的说“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画出毛毛的感觉来”,有的说“可以用重重的点画出黑黑的瓜子来”,也有的说“用短的油画棒一圈一圈地滚,多滚几次,就会是重重的了”,还有的幼儿甚至跃跃欲试,想要到黑板上画给大家看。正是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使他们表现出对油画棒技能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创新,他们不仅更好地体验了质感,而且创造性地迁移了已有的绘画经验,。即产生了新的“期待视野”。

此外,幼儿从欣喜地发现近似色到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近似色的审美感受,同样也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切合了幼儿的“期待视野”。教师考虑到在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里已经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儿还亲切地称它们为“好朋友颜色”,因此才在幼儿发现了一组近似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寻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体验和想象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这既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近似色的认识,同时还使幼儿获得了新经验,即对近似色的美感体验。

“期待视野”可以有效参与到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经验的过程中,因此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已有的各种经验以及他们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将帮助幼儿形成更高层次上的“期待视野”。

三、运用“读者参与作品”理论。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9篇

1.1美术教材的实用性不强,很难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内容过分强调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严重脱离学生的美术基础、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2美术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较为匮乏。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半是美术学院和高师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二者的知识结构都偏重美术技能的掌握,而在美术理论方面学习研究的很少,尤其在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方面就知之更少。因此,在美术教学当中,这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教学过程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过程,很多也在模拟美术专业院校的授课程序,在美术教学中过于强调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与接受,把“绘画技能训练”作为高职美术课程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对于写生要求的过于专业化,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是很困难的。这种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同时,这种过于专业化的教学内容与将来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是脱节的,不利于学生上岗就业。

1.4教学方法单一、滞后。教师过多地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等学习方法,忽视个性教育,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示范学生看”“学生练习教师看”的教学方法很是常见,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机械地模仿,其结果是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空间。

2、高职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对策

2.1明确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适度地调整美术教材,增加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的教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美术课程也要体现幼儿美术的特点。美术教师可以科学适度地调整美术教材,不能始终把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也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有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理论中学习和认识幼儿美术独特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审美心理发展,才能在今后的实际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开设幼儿美术教学论、幼儿审美心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理论课程。

2.2加强美术课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授课教师,这是推动美术课程教学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2.1美术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他的专业功底是否深厚,影响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也是完成各种课程任务的基本条件。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其本人应该具有全面的美术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美术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否则,即使你再认真努力,也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2.2.2美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美术教师不但要传播人类文化、艺术修养、开发人类智能,还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美术教师与学生能做到相互尊重、理解、民主、平等、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美术教师能够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2.2.3美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美术教师除了钻研更宽、更广、更深的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当具备更广博的人文知识,美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会遇到学生提出的难以预料的难题,渊博的知识会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3采取探究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2.3.1在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探究的兴趣。

2.3.2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在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活动中,须重视“以活动促发展”,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造实践活动,使学生能产生有现实意义的创造成果。比如,设定一个主题,开展简笔画的设计竞赛;模拟情景,开展幼儿园的环境设计比赛。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独立思维与独立操作能获得的乐趣。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生活化

一、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相关理论支持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他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深刻批判了传统教育思想。在杜威的理论中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人类完美生活做准备的一种手段,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学校应该成为幼儿进行美好生活的小型社会,成为幼儿快乐生活的场所,而不是牢笼和枷锁。教育的过程即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得幼儿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生活经验,在不断流动、变化、重组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幼儿思想,开阔幼儿眼界。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的著名教育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幼儿最终是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回归生活的,在这之前幼儿需要掌握高深的知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程和计划。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幼儿的日常生活,在幼儿参与学校教育期间,教给幼儿社会生存经验和生活经验,面对社会现实,帮助幼儿形成真实的价值观,勇敢的直面生活。这就表明幼儿美术教育需要面向生活,把更多的真实世界展现给幼儿,版主他们形成真实的生活经验。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立足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他认为生活中的教育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每时每刻都在教育着我们自身,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承受着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需要通过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在陶行知的思想中,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幼儿美术教育只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才能发挥其作用。

二、生活化美术教育意义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作为一种学习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培养。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教师利用一切取之不尽的事物呈现给幼儿,可以丰富美术教育内容,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欲望和兴趣。利用好奇心驱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比如,可以带领幼儿去拣鹅卵石,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石头上涂上各种颜料,把一块小小的石头变成一只小猫咪或者一个苹果。如此简单的生活素材应用对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可以起到非常独特的作用。

(二)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学科特点的利用,美术学科教育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活实践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幼儿美术教育应在保持美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的基础上,与幼儿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实施面向生活的美术教育。教师恰当的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发言叙述,不仅有利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增长,对于未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具有深刻意义。

(三)磨炼意志、完善人格

生活经验博大精深,汲取优秀的生活经验能够促进幼儿未来形成完美的人格。源远流长的生活文化是人类历史的长期积淀,是生活教育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中的精华。一方面,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过程中能够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助精神,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幼儿在面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能够培养幼儿的人文素质,帮助其形成人文精神,健全人格。

三、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时应注意加强教学活动与生活的联系,把美术学习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美术学生活化需要立足于现实,在进行美术教学之前,教师应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绘画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取幼儿认知能力范围内的生活事物进行教学。一方面,利用太阳、月亮、花草这样熟悉的生活事物,可以调动幼儿的绘画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对这些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了解到不同天气下的太阳和月亮是不一样的,不同季节的花草也有不同,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水果,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也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

(二)注重实践活动,提升绘画能力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领会大自然的魅力,观赏波光粼粼的湖面,将生活中的事物引领到美术教学中,为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充分的空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让幼儿在家里带较完好的鸡蛋壳到学校做不倒翁,并在蛋壳上画画,这样简单的生活元素却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乐趣。还可以让幼儿想象自己的妈妈在家经常利用的工具,并凭借记忆力把它画出来,然后在班里讨论这些工具是做什么用的。幼儿的想象力异常丰富,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千奇百怪,妈妈的太阳帽也可能是宇宙飞船,妈妈手中的扫把也变成了哈利波特的坐骑。这样幼儿在开发想象力的同时,生活经验也得到了提升。

(三)拓展教学平台,促进多元发展

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要求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美术课堂,而是应该拓展幼儿美术学习的平台,在幼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教师适当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观察花草的变化,感受自然的魅力,并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去校园里收集各类可以利用的废弃物,并将其创作成小房子、小路、各种小动物,并用颜料涂上颜色。在收集制作过程中,幼儿的美术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还能够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对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开发幼儿的创作能力,引导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亲近生活,了解社会,为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都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艳.关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技能与表现关系的几点思考———以大班美术活动《线条拖印画》为例[J].学周刊,2013(6):166-167.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11篇

美术教育 教学效果 审美情趣

近年来,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广大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美育在幼儿园教学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仍然是整个幼儿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农村的经济物质条件落后,软硬件配备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这成为阻碍农村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经济上的贫困并不意味着美术资源的贫乏。在农村地区。例如山东淄博,就有陶瓷、琉璃、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如果我们将这些民间美术形式运用到儿童美术课堂上,就能够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并能够通过民间艺术等形式陶冶幼儿情操、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笔者在《民间美术在农村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课题研究中,选择了淄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和小学为试点,进行了将民间美术带入儿童美术课堂的实验。下面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对我们的探索做一个整理。

案例一:(施教对象:幼儿园大班)

一、活动目标

通过泥塑欣赏教育,让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民间艺术活动产生兴趣。让幼儿感受泥塑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儿童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的到美的享受。

二、活动准备

民间泥塑作品;面塑作品。

三、活动过程

1.通过一首民谣的学习进行导入:宝宝哭,找妈妈,妈妈捏个泥娃娃,逗得宝宝乐哈哈。

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多个少数民族泥塑娃娃,摆放在桌上,展示给儿童看并讲解。

师:这些个漂亮的泥娃娃,都穿着不同民族的漂亮服饰,小朋友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呢?……(结合泥塑娃娃,讲解不同的民族,激发幼儿对国家的热爱及自豪感。)

3.组织一个玩偶剧。

师:这些漂亮的娃娃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都是中国娃娃,他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呢,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和爱好。

幼儿兴致盎然的观看老师表演玩偶剧,并积极的为自己喜欢的玩偶设置角色和剧情。

4.老师讲述泥塑娃娃的起源,给幼儿讲泥人张的故事。

师:小朋友们知道这些泥娃娃的来历吗?(通过泥人张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5.老师继续拿出更多的泥塑、面塑作品分发给幼儿,让幼儿更近距离的观察艺术品并进行讨论。

6.请个别幼儿到讲台上分析自己喜欢的泥塑(面塑)作品,说出它的颜色、形状和特别惹人喜爱的地方。

案例分析: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在学唱民谣、玩偶剧和幼儿自主讨论发言的环节里,幼儿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教师给予了充分的时间,并一直以接纳、赞许、鼓励的态度评价幼儿自主表现,使幼儿始终处在欣喜、放松的心理氛围中,从而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所见事物的认识,并以此使幼儿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出幼儿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并在此过程中达成得到审美体验这一最终目的。

其次,在欣赏艺术品和听故事两个环节中,幼儿所体现出的专注和好奇,证明了民间艺术欣赏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适合的,生动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对幼儿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仍然重视幼儿自身感受的表达,采用与幼儿问答、讨论等互动形式,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幼儿,使幼儿在全身心参与到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加深入的艺术体验。

案例二:(施教对象:幼儿园大班)

一、活动目标

用漂亮的软陶泥代替雕塑泥,让幼儿在玩软陶的过程中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并体验民间美术的魅力。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使幼儿体验到相互合作和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彩色软陶土多块;各种工具

三、活动过程

1.设置问题,引发儿童的好奇,从而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玩的东西,软软的、绵绵的、五颜六色的,我们呀,可以用它做出很多可爱的小玩意,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幼儿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发言)

教师拿出几块彩色软陶泥,展示给幼儿看,立刻又引起了一阵讨论。有的幼儿说:“这是什么呀?”有的幼儿说:“这是大块的橡皮泥!”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这叫软陶泥!(进行简单的介绍)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昨天的课上,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泥娃娃呀?今天,我们就用老师带给大家的软陶泥,试着做一个自己喜欢的陶泥娃娃,好不好?

2.教师简单的示范如何搓泥后,把各色陶泥分发给每个幼儿。

3.幼儿进行泥塑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4.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师评价幼儿的作品。

师:你刚才做出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5.再组织一次玩偶剧,幼儿主动报名,拿着自己制作的陶泥娃娃到台前来表演。

案例分析:在这一次的美术活动中,幼儿锻炼了动手能力,对我国的民间艺术又有了更深的喜爱。为了方便开展,笔者选择了易操作、易购买、色彩漂亮的软陶泥为媒介,对于幼儿来说,较之普通雕塑泥更加有吸引力,且更加卫生。但是价格较雕塑泥略高,对于更加贫困的农村和地区来说,长期开展仍有难度。可以兴趣班或选修课、短期课等形式,让幼儿有所接触和了解。面塑、草编、剪纸等美术活动,也可以在适龄的儿童中开展。活动结束后,教师开设了展览角,展示幼儿亲手制作出的民间美术作品,同时也起到了美化装饰教室的作用,增加了幼儿教室的艺术氛围。

通过以上案例,发现在农村幼儿园美术课堂中引入民间美术能够进一步充实本不丰富的课堂资源,利用民间美术来改善农村的幼儿美术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在农村环境中收集方便,操作性强,可塑性大,便于幼儿操作。如草编,可进行平面粘贴,拼接图案,又可进行日常用品的编织和立体工艺品的制作。由于民间美术在农村幼儿美术中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利用其来增强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

民间美术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具有其他美术形式所不具备的有亲切感,很容易被农村幼儿接受。且材料种类繁多,可塑性大,操作性强,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美术课程的开展,开发和利用这些民间美术资源,可降低学校的费用开支,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在农村幼儿园开设,对基础美术教学的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幼儿在自己所熟悉的民间美术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学校也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并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衡莎.对农村美术教学的探究[J].双语学习,2007,(8M).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素养;审美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92-02

挖掘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要求:“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从而也就对幼儿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纲要》第一部分也提出:“把当地社区的文化历史与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能让幼儿从人们的生活中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从而使幼儿产生对社区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自豪感”。[1]然而目前很多幼儿园美术教学仍然采用教师示范,更多的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手工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很单调,思维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这就势必阻碍幼儿艺术素养的养成,在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贯彻《纲要》提出的核心精神。

一、民间美术教学在幼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间美术资源在西安地区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状况调查:第一,幼儿美术教学体系建设投入不足,仍有部分幼儿园缺乏必要师资力量,美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对于自身工作认识不清,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幼儿美术教学工作,缺乏美术理论的学习,尤其对于民间民族文化的学习薄弱,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第二,对民间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民间美术就是做手工或者简单的画画,美术教育不在于形式本身,而是通过教育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大多数忽略了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所蕴涵的价值,对保护和传承陕西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强;第三,园本教材发开力度不大,尤其对于民间美术的部分,教学内容规定死板,对于地域性强的民间美术内容形式挖掘不够,导致教师对陕西民间艺术的熟悉程度并不高,即使了解,个别教师有较为擅长的民间艺术才能,在教授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何简化为适宜幼儿的形式的问题。

二、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价值

(一)有利于幼儿感官认知力的提高。3-6岁是幼儿感官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的感官进行充分的刺激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感知觉和认知力的发展,有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感受真实生活的美。陕西民间艺术所包含的美术形式以其造型和色彩的张扬、夸张,刺激着幼儿的视觉;以其独特的工艺的多样,刺激着幼儿的知觉,再配合动感丰富的风俗活动和欢快的民间音乐,这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在城市中从未有感受过的美感,会引起幼儿所有感官的共同参与,对手、眼、脑的配合发展有极大的帮助。民间美术创作过程具有随意性、自娱性和创造性,与儿童纯真和自然的品格十分吻合。由于大多都是言传身教,民间美术的创造个性都很强,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自信心和感官认知力。

(二)有利于幼儿审美创造力的激发。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对具体的事物比较敏感,民间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民间美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风格质朴,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从造型美上,很多图案和工艺都是作者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的成果,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某个细节,表现的艺术手法都很完整。幼儿从简单的造型和构图形式中获得视觉刺激,可以引导幼儿把将现实和想象联系并进行创作。从色彩美上,民间美术作品追求色彩的高纯度饱和,形成比较强烈的对比效果,用强烈的色彩搭配表达更为浓重的象征意义,可以有效培养儿童色彩的视觉审美观。

(三)有利于幼儿民族自豪感的建立。民间美术作品蕴含抽象的精神文化,可以帮助儿童初步的了解其中涵义,更好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环境中,大部分作为社会所需和生活所需的民间手工艺品,它们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其选材独特、构思奇妙、工艺精湛形成独具特色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教学能通过模仿美术作品来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三、开发优秀民间美术资源,有效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与技能。首先,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论、课程论等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尤其应当具有广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幼儿园应当对本园教师就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开展一系列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地方特色文化素养,以激发教师将陕西民间艺术真正运用到幼儿艺术教育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对民间艺术资源选择和整合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反思的能力,建构陕西民间艺术应用与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遵循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原则,时刻关注民间美术文化视角,重视幼儿对民间美术艺术的感知和认同能力,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

(二)开发教学内容,促进幼儿的身心成长与审美。中国民间美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也会有所不同。选用积极向上、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不能照本宣科,并能够有效地正面反映现实,帮助儿童能够直接接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比如,可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小中大班选择不同主题的内容,采用夸张鲜艳的图形和简单易操作的工艺进行创作,要适当夸大事物原本的特征,追求艺术的审美效果。在进行剪纸、粘贴和编制等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高手眼脑协调发展,增强活动的操控性和灵活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优秀民俗文化的渗透,积极引导幼儿成为有文化根基和内涵的人。

(三)拓展教学环节,培养幼儿的兴趣与创造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幼儿学习民间美术的内在动力。民间美术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便利性和直观性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得幼儿能够自由随意地进行创作,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所以,教学环节的设置要满足幼儿学习兴趣,结合民间艺术多种表现形式,丰富幼儿美术教学内容。比如,为了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将民间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甚至把民间美术教育就当成是游戏活动,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环境布置、时空安排、材料提供、指导策略等方面开拓教学思路,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另外,要结合儿童身心发展和民间美术创作的特点,在“玩”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开发的教育内容要注重儿童之间的互动性,为儿童实际操作提供足够的空间,加强儿童对民间美术学习的探索能力,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根据儿童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环节,通过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的教学,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北京:2001.4.

作者简介: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幼儿美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66-01

“生活”是人们最好的老师,教育要与生活相互融合,符合生活实际,这也是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思想。这样的教育模式对幼儿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美术教育是幼儿启蒙阶段的教育,幼儿在绘画时常常会画一些花花草草,这是幼儿通过感知生活创造出来的,能使他们通过实际生活表达认知、创新思维意识。

一、美术教育与生活相贴近

教师要将“生活”作为教育的核心,即要围绕幼儿的生活进行美术教育。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较高的活动空间和条件,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同时,幼儿美术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符合,教学内容要围绕幼儿的生活开展,给予幼儿充分的成长空间,使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中应将美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相关联,将“生活教育”作为教育的理念,在生活化的理念下提高幼儿艺术能力,增长绘画知识,提升美术鉴赏能力。例如,“衣服”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设计师发挥想象,为衣服增添了不同的色彩,增加了衣服的美感。幼儿对衣服也有自己的审美,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活动主题,让幼儿在图纸上绘画出自己喜欢的衣服,并进行涂色,从而将生活教育渗透到幼儿活动中。幼儿对这种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思维大胆,能够不断创新。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讲述自己所设计衣服的含义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就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与生活相贴近,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美术教育与家庭相融合

在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单纯凭借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这也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中的家庭教育思想。通过家长的参与,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开展课外生活教育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自然万物的魅力,相对于理论加教学而言,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教师与家长合作,能使幼儿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美好,进而使美术教育活动更具有生活意义。例如,在进行“丰富的大自然”教育活动时,教师与家长配合,将幼儿带领到公园中,使幼儿走向自然,会让他们更加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在自然环境的背景下,带领幼儿做游戏,然后让幼儿进行绘画,将所看到的自然景物绘画出来,能增加幼儿对自然的体验和生活的理解,将所思所想全部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项活动可以解放头脑,充分满足幼儿的创新意识;解放幼儿的嘴,让幼儿能够自如地表达;解放时间,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家长要参与到美术教育活动中,与幼儿进行充分的交流,陪伴幼儿成长,给予幼儿充分的爱,并且主动了解幼儿的思想意识,关注幼儿的成长变化,这也是此次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理论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幼儿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的最佳方法。为了在教给幼儿知识的同时,让幼儿能够应用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不能只顾讲解而忽略教学实践,这会与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背离。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应用理论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帮助幼儿真正掌握知识。在美术活动中,要有充足的材料,供学生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幼儿的创作热情。在生活中存在很多自然材料,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树叶、石头、布料等,教师可以让幼儿使用这些材料尽情地进行创作。在生活中,教师可以积攒素材,如布料、水瓶、酸奶盒等,在美术教学时间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手工制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彩纸,让他们使用彩纸进行创作。只要教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幼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的幼儿会将彩纸折成千纸鹤,有的幼儿会将彩纸剪成各种形状或是在彩纸上绘画。教师可在教室中创建展示角,将幼儿的作品摆放在教室中,提高幼儿的成就感,进而增加美术创作热情。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分别创设手工角、绘画角等,让学生将作品放在不同的展示角上。例如,在“我们去逛动物园”的美术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黏土,让学生捏成不同的动物形象。当幼儿完成作品时,教师再将这些动物集中起来,让学生参观。这样,幼儿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其他幼儿制作的作品。教师还可鼓励幼儿将捏好的黏土作品送给家长。这些美术活动能给予幼儿充分的实践空间,并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活动中,与实际生活相接近才能呈现出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生活教育”对幼儿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可以通过“生活教育”认知、感受生活,创新思维,从而不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卢永平.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

[2]纪瑞祥.回归生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6(08).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欣赏活动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产生创造的欲望。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我国古代着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揭示了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认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间的辨证关系,也佐证了“见多识广”这一俗话的合理性。同理,幼儿只有广泛的接触、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逐渐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规律,也才能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感悟和借鉴发展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并从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幼儿对各种美术作品的感知、叙述和分析,初步懂得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能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扩大审美视野和丰富审美情感。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帮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源泉,是获得丰富感性经验引发幼儿创造灵感的重要途径。

那么,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创设宽松的环境,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而是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

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而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就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而教师则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者被指责而有所顾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请每位幼儿都来大胆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促发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接着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是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并扩充了儿童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益于幼儿的思维模式。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认识作品中的点、线、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的颜色、形状及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当幼儿在欣赏其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不同色块,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教师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和小鸟,看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画家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作品的点、线、面、形、色的运用,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总结作品是怎么样变形的,这对幼儿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提升,它有利于幼儿学会在创作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新颖的东西。

四、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幼儿都要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在欣赏完作品之后,及时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欣赏完作品后,可以让幼儿用三角形,四边形、五角形、花朵、葡萄等基本图形来创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的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就应及时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评价作品提倡鼓励

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去创作。

(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励创造,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鼓励幼儿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创新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的探索与创新,张扬孩子的个性。教师的激励评价,是对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保证。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孩子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变成可见的作品,由创作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成为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开展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第15篇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他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深刻批判了传统教育思想。在杜威的理论中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人类完美生活做准备的一种手段,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学校应该成为幼儿进行美好生活的小型社会,成为幼儿快乐生活的场所,而不是牢笼和枷锁。教育的过程即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得幼儿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生活经验,在不断流动、变化、重组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幼儿思想,开阔幼儿眼界。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的著名教育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幼儿最终是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回归生活的,在这之前幼儿需要掌握高深的知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程和计划。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幼儿的日常生活,在幼儿参与学校教育期间,教给幼儿社会生存经验和生活经验,面对社会现实,帮助幼儿形成真实的价值观,勇敢的直面生活。这就表明幼儿美术教育需要面向生活,把更多的真实世界展现给幼儿,版主他们形成真实的生活经验。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立足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他认为生活中的教育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每时每刻都在教育着我们自身,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承受着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需要通过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在陶行知的思想中,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幼儿美术教育只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才能发挥其作用。 

二、生活化美术教育意义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作为一种学习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培养。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教师利用一切取之不尽的事物呈现给幼儿,可以丰富美术教育内容,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欲望和兴趣。利用好奇心驱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比如,可以带领幼儿去拣鹅卵石,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石头上涂上各种颜料,把一块小小的石头变成一只小猫咪或者一个苹果。如此简单的生活素材应用对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可以起到非常独特的作用。 

(二)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学科特点的利用,美术学科教育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活实践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幼儿美术教育应在保持美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的基础上,与幼儿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实施面向生活的美术教育。教师恰当的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发言叙述,不仅有利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增长,对于未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具有深刻意义。 

(三)磨炼意志、完善人格 

生活经验博大精深,汲取优秀的生活经验能够促进幼儿未来形成完美的人格。源远流长的生活文化是人类历史的长期积淀,是生活教育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中的精华。一方面,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过程中能够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助精神,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幼儿在面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能够培养幼儿的人文素质,帮助其形成人文精神,健全人格。 

三、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罗曼 罗兰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師在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时应注意加强教学活动与生活的联系,把美术学习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美术学生活化需要立足于现实,在进行美术教学之前,教师应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绘画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取幼儿认知能力范围内的生活事物进行教学。一方面,利用太阳、月亮、花草这样熟悉的生活事物,可以调动幼儿的绘画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对这些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了解到不同天气下的太阳和月亮是不一样的,不同季节的花草也有不同,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水果,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也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 

(二)注重实践活动,提升绘画能力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领会大自然的魅力,观赏波光粼粼的湖面,将生活中的事物引领到美术教学中,为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充分的空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让幼儿在家里带较完好的鸡蛋壳到学校做不倒翁,并在蛋壳上画画,这样简单的生活元素却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乐趣。还可以让幼儿想象自己的妈妈在家经常利用的工具,并凭借记忆力把它画出来,然后在班里讨论这些工具是做什么用的。幼儿的想象力异常丰富,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千奇百怪,妈妈的太阳帽也可能是宇宙飞船,妈妈手中的扫把也变成了哈利波特的坐骑。这样幼儿在开发想象力的同时,生活经验也得到了提升。 

(三)拓展教学平台,促进多元发展 

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要求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美术课堂,而是应该拓展幼儿美术学习的平台,在幼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教师适当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观察花草的变化,感受自然的魅力,并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去校园里收集各类可以利用的废弃物,并将其创作成小房子、小路、各种小动物,并用颜料涂上颜色。在收集制作过程中,幼儿的美术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还能够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对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开发幼儿的创作能力,引导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亲近生活,了解社会,为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都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