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

财富管理论文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财富管理的含义

财富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通过向客户提供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将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管理,以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帮助客户达到降低风险、实现财富增值的目的。

财富管理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更要考虑财富的保障。在外延上可以包括对个人的财富管理和对企业的资产管理。

(二)财富管理业务与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的区别

“财富管理”是近年来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财富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个人和机构的财富,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理财”,但有区别于一般的理财业务。“财富管理”的出现划分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两个不同的理财业务时代:一个是早期的理财业务时代;另一个则是经过发展与改进的成熟的理财业务时代——财富管理时代。

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属于早期的理财概念,它的营销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金融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分层、差别化服务培养优质客户的忠诚度,从而更好地销售自己的产品;而财富管理业务则是以客户为中心,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根据客户不同人生阶段的财务需求,设计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要,这些金融机构成为客户长期的财富管理顾问。财富管理业务属于成熟的理财业务。

财富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理财业务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其一,从本质上看,财富管理业务是以客户为中心,目的是为客户设计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以满足客户的财务需求;而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是以产品为中心,目的是更好的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

其二,从提供服务的主体来看,财富管理业务属于成熟意义上的理财业务,它的主体众多,不仅限于银行业,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在推出财富管理业务。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多局限于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

其三,从服务对象上说,财富管理业务不仅限于对个人的财富管理,还包括对企业、机构的资产管理,服务对象较广;而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处于理财业务发展的较早阶段,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类金融产品推出,主要指的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打包,服务对象多为私人。财富管理的三个鲜明特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主体众多”以及“服务对象较广”,使它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成为理财服务的成熟阶段。

(三)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主要内容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品种丰富,品牌各具特色,然而服务内容大多类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账户管理服务。利用银行便利的短期融资条件和先进的电子清算系统,为客户提供存取款、投资、贷款、结算、智能转账等服务。这是财富管理服务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对于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这些服务基本上免收服务费用。

账户管理服务是以信用卡作为载体的。现阶段招行“金葵花”理财也是紧密结合其领先国内同业的信用卡的技术优势,同时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条服务渠道配合推出的。财富卡体现了财富管理业务的第一大要素——资金集中,财富卡的推出一方面推进了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消费、透支等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其次,交易类服务。这是目前银行用来吸引客户的主要财富管理业务,也是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中的强项。包括人民币理财业务和外汇理财业务。

(1)人民币理财,是指银行用散户集合的大基数本金购买收益高于普通凭证式国债的记账式国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央行票据等收益更高的产品。由于银行在操作上涉及了一些普通投资者无法投资的业务,像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等,其预期收益率一般高于传统的短期储蓄存款。中行、工行、建行最近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起点金额都是5万元,收益各有所不同,但利率都高于相应期限的储蓄存款。

(2)银行所拥有的庞大的外汇交易平台和金融衍生业务的交易资格是其能够设计出丰富的外汇理财产品的前提条件。外汇理财产品实质是银行利用衍生产品交易帮助客户提高资产的收益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外汇理财业务一方面有利于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留住外汇存款客户;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已有技术、人力、客户资源,通过开发外汇理财业务潜力,拓展新的盈利空间。

再次,财富管理顾问服务。银行依靠自身在资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以及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投资建议、金融咨询等一系列的理财顾问服务。财富管理顾问服务是财富管理的高级阶段。其实施载体是一对一、一站式的客户经理服务。提供的是针对客户的预期收益率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所量身定做的、独一无二的财富管理计划。财富管理计划中为客户设计的投资产品多为银行特有的金融产品,如储蓄、外汇买卖,以及银行的各种国债、基金、保险产品。

第四,各种优先优惠措施。这是银行为稳定财富管理客户资源、争取更多的客户而设计的附带服务,可以视为餐前小食、餐后甜点。这些服务均是免费提供。作为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一般可以享受到优先办理各项业务,优先提供各种紧俏投资理财产品(如预留国债额度),享受多项业务费用减免等服务。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多属于社会中高级收入阶层,这些彰显身份的优惠服务和贵宾待遇对他们来说还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

最后,企业资产管理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资产管理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为企业提供日常财务监理、资金调拨等账户管理服务,以及为企业兼并收购、债券及票据发行、基金托管、工程造价咨询等提供顾问服务。

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银行风险管理有了新的内容。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商业银行风险分类为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奉献。其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

(1)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拆借、贴现及结算等过程中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损失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价格的变化使头寸蒙受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汇率、价格的波动风险及金融产品价格风险等。

(3)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或规章制度),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三、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体系的缺失,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全面了解客户的资信。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行内的征信系统,是财富管理业务中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从财富管理业务下游的客户端来说,由于财富管理业务中的短期融资业务离不开对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估,因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商业银行内部的征信系统,便于商业银行选择优质的目标客户,减少融资性业务的风险。

首先,从整个市场环境上说,要动员整个社会的资源,建立一套系统的自信调查制度和信用评估制度。上海等一些地方近几年对此进行了认真探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应当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的范围,由中央银行、财政税务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共同配合,并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合作,建立健全的消费信贷保证体系。通过各种监控保证措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化解风险。

其次,针对我国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应当全面整理客户资料,筹组和完善行内征信系统。商业银行还可以在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兼业合作的同时,做到咨询共

享,利用合作机构的客户信息,扩充行内的征信系统。

四、财富管理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风险上。按照有关规定,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理财方式都不允许承诺最低收益,而商业银行在最初宣传销售理财产品时,为了吸引客户,所推出的理财产品普遍以保本、收益保底来招揽客户,过于强调对“保底收益”的承诺。这就要求产品发售银行必须在瞬息万变的债市和票据市场上,具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否则将会使银行被迫承担价格与利率波动的相应风险。同时,产品的同质化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家银行不可避免地陷入价格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不断走高。收益率持续走高的理财产品需要在市场上找到足以支撑的投资组合,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率,亏损的差额就必须由银行自己承担。

防范和管理市场风险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注意财富管理业务创新中蕴涵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首先将市场风险的监管对象延伸到由本币到外币,由境内到境外,由表内到表外,由简单产品到复杂的衍生产品。其次,在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自营与、前中后台之间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带。特别要将商业银行开立在中央结算公司的自营资金账户和代客理财资金账户实行严格的分离,建立风险防火墙。此外,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的向客户披露财富管理业务中各项创新产品可能发生的风险,不要误导客户,只谈收益、不谈风险。

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除了在业务操作办法和制度中予以防范外,需要从风险总量上予以控制,制定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额度管理制度,即确定某项中间业务能够承担的风险总额。该风险额度的确定应当与该业务在一段时期内的收益水平结合起来考虑。

五、财富管理业务中的操作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不少商业银行为了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对员工下达一定的客户数量指标,按任务完成情况来评判员工的业绩。这就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了只重客户数量、不重客户质量,大批招揽客户的局面。这从表面上看是扩大了银行的客户群体,增加了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实际上却无形中加大了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从业务的操作风险角度看,这一业绩考核机制不符合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长远发展。因此,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富管理业绩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部门是直接面对客户的营销服务部门,具备资源整合的功能,而不是用来推销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产品。因此,银行考核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标准不是拉存款数和拉客户数,而应当是销售各种理财产品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数。这样,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客户的需要推荐产品,客户的满意度也会比较高。总之,对于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的考核适宜直接和其效益挂钩,在按照区域、业务和客户三种进行考核方式中选择按照客户贡献度来考核,并同具体业务经办部门区别对待。

此外,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和完善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授权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权限和财富管理业务评审小组。该小组可由相关业务处室的专家组成,对新的财富管理业务的客户进行全面评估与审核,寻求客户利益、特点与产品的最佳结合点,使财富管理业务给银行和客户所带来的风险最小化。特别是对于涉及到有关个贷方面的操作,要充分考虑其从审批、发放、跟踪管理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的遵循性要求,努力实现全程电脑规范化管理操作要求。

六、加强兼业合作的风险管理

从业务合作方看,应当加强财富管理业务中的银证、银基、银保、银信等兼业合作的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防火墙。

对于财富管理业务上游的理财产品端来说,其风险主要体现在兼业合作上。

兼业合作一方面带来了财富管理业务的创新,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风险在各金融机构之间传递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应当在兼业合作方之间建立一个防火墙,将风险有效隔离在商业银行之外,从而有效的预防跨行业风险传染。

(1)银证、银保联合,以及银行同基金、信托合作开发理财产品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掌握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本身所具有的风险。

(2)其次,要全面了解作为合作方的有关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的资信,以及具体的经营、盈利情况。

(3)再次,要对合作事宜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考虑合作时银行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和所期望的利润。

(4)在进行兼业合作之前,应当明确商业银行在合作中的地位,规定商业银行在合作中的职责,同时明确规定财富管理业务产品出现意外时商业银行的责任有哪些,防止发生跨行业风险传染。

(5)财富管理业务的兼业合作还应当重视合作中和合作后的监管,监督资金的流向,防止合作方挪用资金,阻止合作方违规操作;同时通过事后监管,了解客户对理财业务的反馈意见,为兼业合作的继续开展打下基础。

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才刚刚起步,面临着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正确的市场定位,从客户价值最大化出发,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深层次合作,共同设计财富管理业务产品,注重风险防范,推行财富管理中心加财富管理专家的服务模式,实行差别化服务,分阶段、稳步的推进财富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

【摘要】“财富管理”是近年来在我国金融服务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近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个人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人们希望借助财富管理服务,在资金供应上寻求安全与保障,在投资决策上得到专业建议。同时,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促使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为开展综合财富管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财富管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为此,研究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提高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财富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04-22.

[2]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2004,2005-1-13.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人求财富,向来如此,且向来不讳言。春节拜年,首要说的就是“恭喜发财!”旧时交往中,如果彼此不是问“您在那里高就”,一定是问“先生在什么地方发财?”时至今日,“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副对子,总是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并驾齐驱的。所以,不管在什么社会体制下生活的中国人,都自动会想到这样存在我们语言定势中的对财富的向往,都自动会表达这样的向往而不会有丝毫不好意思。

财富之为物质形态,还只是人们心向往之的对象。而人们心向往之形成了可以涵盖一个社会不同阶层,跨越同种文化人们生活地域的共同文化符号,这就已趋近于“形而上”了。再进一步,对使用、改造、更新这样的共同文化符号不但毫不讳言,且孜孜不倦,津津乐道,那就为说明与探讨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某种文化“底蕴”,提供了社会心理的基础,毕竟使用、改造和更新财富符号,不但在“形而下”的意义上,而且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成为中国改革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一部分,我暂且称它为“身份经济与身份成本”的过程。

身份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彼此辨别的最初也是最有力的符号诠释,在任何人的社会都必不可少。在中国,身份长期以来始终是和政治好恶联系在一起:工人是领导阶级,一时,工作服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农民具有深厚朴素的感情,对襟褂子也曾上过台面;当过“全国人民的榜样”,当时,有多少人为了一身“四个兜儿”的军装四处奔波呢?在经济改革成为一切事情向所谓“好”的方向“转变”的象征的今天,一切身份自然也就和经济、财富、代表财富的金钱及其一切衍生产品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其中,财富符号就显得尤为重要。买什么东西,利用它的什么特性,在追求财富乃至追求财富符号的过程中,退居其次。买香烟,吸香烟,谁都知道其中的弊大于利,甚至很多人也知道在健康层面上,这样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吸烟,特别是吸某种牌子的香烟,代表了和“财富”有关的价值,所以有某种时刻要贿赂某人,必须起码附带赠送相应品牌的香烟的社会现象存在;明明城市当中的街道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轿车,开轿车不但费时,而且费钱,并且还要担心被偷被破坏,但“财富”的符号不但包涵而且主要通过是否拥有轿车乃至是否拥有什么品牌的轿车来表现,所以,整个汽车行业,希望通过汽车行业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政府加上渴求“财富”符号的“身份消费者”的集团,就要不断制造和更新这样的符号,使其成为整个社会认可的“身份”;现在的“房地产热”中,有多少人是因为自己果真需要利用200平米居住空间给他提供的物理生物心理上的好处,对其价格令人越来越瞠目的“豪宅”趋之若鹜呢?

推而广之,在自有传统基础上,在政治经济精英的努力号召之下,现代中国社会中,几乎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在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成为“财富符号”,印证由此被人所推崇的身份:大吃大喝是“富有”的象征自不待言;一时间,上海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知本家”的说法,又何尝不是在把知识通过诠释变成“资本”,变成可以制造财富,因此可以制造令人们尊重的“身份”呢?富有的贪官们未尝不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命,未尝不考虑老大一把子年纪,能否禁得起夜夜狂欢的负担,但一旦拥有年轻漂亮的女性,哪怕仅只是形式上的拥有成为和“财富”,“财富符号”和它们构成的“身份”标志的时侯,有那个贪官肯善罢甘休呢?文化教育自然也未能幸免。一纸文凭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令人不惧法律的惩罚,不断造假,不惜重金贿赂,难道不是因为人们对文凭与财富乃至财富的符号的期待使然吗?

因为制造、改变、更新财富符号以适应新的社会认可的需求成为如此广泛的社会运动,所以,这样的活动形成了社会经济本身,也为这个社会制造了许多额外的“成本”。说求“财富”符号成为经济活动,这不难理解。看看“房市”、“车潮”、“金银首饰热”,就可以明了其中的“不可抗力”了。但这样的经济活动会制造社会成本,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这样的社会成本会成为社会不堪承受的,这一点国人却并不体会,也不愿体会。

且不说追求富人人手一车,会给中国的有限能源造成何种压力,给环境带来何种破坏;也不必深究文凭泛滥,已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诚信危机与压力;只是看看为了装饰自己“繁荣”身份,中国金融界投入了多少再难回收的资金,就足以令人不寒而栗:明明北京上海广州的空房率已不但超过国际警戒线,而且事实上也超过的银行贷款的最终底线,明明这样制造的潜在坏账已经足以摧毁现存中国整个银行体系,但这个号称实行“市场经济”,要利用“看不见的手”来制衡“看得见的权力”的改革国度却迄今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勇气,去制止,哪怕是去降低如是现实危机的压力。这其中理由很简单:房地产商要的是“财富”,炒作“房地产”的买家要的是吹起来的房地产背后的巨大“财富符号”和这种符号代表的“身份”,而政府要的是大众消费繁荣的表象,换句话说:政府要的是“群体财富符号”和其中蕴涵的“集体繁荣”的身份,也保有自己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为保持这样的符号与身份不致破灭,不致失去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效力,再多的“身份成本”也顾不得了。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股东;财富最大化;股利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82-01

财务管理是指研究企业财务资源的获得、规划、控制和管理。具体地说就是企业为了达到既定的经营目的及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资金的筹措、形成、分配、运用、周转、收益和成本等全部过程的计划安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所进行的全面性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特别是在20世纪中期,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计算手段的迅速提高,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财务管理目标的有关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与评价

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财务理论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财务实践问题,因为财务目标的规定直接决定了各种财务决策的选择。企业财务管理中心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为:1.利润最大化。2.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的主要目标可以理解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他们因为对财务报酬的期待而购买股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必须以股东的最佳利益作为经营的依据。

综上所述,最适用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公司经营的主要目标构成了当代财务管理的基础性理念。所谓的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使得股票持有者或公司所有者的财富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股东对公司进行投资,以期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可能的财富增值,因此,在评价竞争和投资机遇时,股东会对投资的回报和相应的风险加以权衡。

二、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现代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

目前,现代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股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面对这个问题,现代企业如何才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最适用的财务管理目标呢?现代企业主要指股份有限公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股利政策的制定、实施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为它是企业财务资源获得的源泉,财务规划、控制和管理的基础。具体地说就是企业为了达到既定的经营目的及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资金的筹措过程。

良好的股利政策是股份公司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基础。长期以来股利政策问题一直招致很多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公司所采用的股利政策是否会对股东财富产生影响,尽管股利政策对于股东的重要性一直尚无定论,但是有证据表明管理人员应意识到股利政策的重要性。这里将分析经理人员对于股利的态度,并考察在实务中可能会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此外,还研究了现金股利之外的股利形式。

1.传统观点,股利支付政策对股东财富有着重要的影响

股利政策问题在早期财务文献所接受的观点是股利政策对于股东来说是重要的,如果公司的投资和融资政策一定,公司应采用尽可能大方的股利政策,因为这才是公司最优的股利政策。考虑到股利支付水平会影响股东财富,因此对经理人而言股利支付政策是一项很重要的决策活动。

2.MM理论对股利政策的挑战

MM理论与前面所述的传统理论观点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MM理论认为并不存在最优股利政策,并且每种股利政策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股利决策与股东财富是无关的),因此经理人员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研究可采用的最合适的股利政策,相反应该致力于寻找并经营好有利的投资机会。

3.影响股利支付水平的因素

(1)投资和融资机会。面临良好投资机会的公司可能会设法保留更大比例的公司利润,如果公司在外部融资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公司就有必要留存收益来为投资项目融资。

(2)法律要求。公司法对公司可以以股利的形式进行分配的资金数额做了限制,法律规定股利只能用已实现的利润来向股东支付,实际上,可用于分配的最大数额是累积的经营利润(减去种种亏损)加上资产处置所产生的任何收益。

(3)贷款人权利保障条款。在贷款合同中可能会包括一些对于贷款期内向股东分配的股利水平进行限制的贷款人权利保障条款。

(4)盈利能力的稳定性。与盈利能力不稳定的公司相比,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盈利能力的公司往往更有能力向股东支付较高数额的股利。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所以我们应将推动企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我们确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有助于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优化。最后,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即强调企业的近期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还要与质量、技术等其他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以求实现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毓彬.企业家财务管理(第一版)[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11:289-291.

[2][英]彼得•阿特勒尔(Peter Atrill),著.赵银德,张华,译.财务管理基础(原书第3版).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财富转移;逆序收购;部分收购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MBO的理论研究在国外相当丰富系统,许多理论和实证分析均显示MBO创造了财富,而财富转移假说则很少得到实证支持。国内既有理论主要分为“效率提高论”和“财富转移论”两派。李曜(2004)以粤美的为研究案例,朱红军(2006)以宇通客车为例,认为MBO产生了一些激励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业绩改善。更多的文献认为MBO在我国并没有产生企业价值创造效应,至少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刘德光(2005)则认为MBO企业绩效在上市公司总体平均绩效明显改善的背景下却出现了严重下降;而宾建成(2006)的结论是MBO对上市公司的绩效短期改善,长期不显著且有恶化倾向。

二.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假说

管理层收购于上世纪70年代末首先出现在美国,产生于通过借贷融资完成股权收购的杠杆收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其理论解释主要集中在两种相反的观点:财富创造和财富转移论。效率论认为MBO实现了财富创造,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成本论、防御剥夺论、企业家才能论。

成本论认为通过高的杠杆率增加债务可以迫使成熟企业中过多的自由现金流被用于偿还债务。防御剥夺论认为MBO是管理层为改变与贡献不相称的报酬体系而进行自我付酬的安排,其后发生的绩效改善则是管理层得到与其贡献相近的强大股权激励的结果。企业家才能论认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加入,企业家才能得以培育,两者的合力创造了MBO的收益。

上述理论特别强调了管理层收购中的效率提升,然而认真分析可以发现管理层收购在国外与国内的发生环境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等转型国家由于市场环境极不完善,并不存在或者还没有达到足够的完善程度,约束MBO财富转移性质发生的法律制度和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抑制财富转移的发生。

三.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困境:效率提高与财富转移

近年来,管理层收购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是效率提高还是财富转移的研究文献较多,定性分析对MBO的动机、绩效表现及其来源、企业与行业分布、取得绩效的关键因素等方面阐述得比较透彻,然而实证分析结果能给我们更加直接的、清晰、可信的结果。

1.财富创造:管理层收购的绩效检验

国内关于MBO绩效的实证研究普遍认为管理层收购对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水平影响有限,不能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革的大方向。通过选取足够大的样本容量,足够长的期间,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何光辉(2009)得出国内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在MBO期间发生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但是公司总体业绩没有出现显著变化。这是因为MBO对上市公司不同因子的影响不同,而大多数国内上市公司在MBO期间类别不变可能是MBO公司总体绩效不显著的根本原因。MBO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可能是国内上市公司MBO绩效变动的典型特征,是经营者热衷于MBO的主要原因。

2.管理层收购的市场反应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MBO收购前的公告一旦发出即引起股价的巨幅上涨。国内MBO交易不存在像欧美那样基于市价的溢价报价,基本上都是以净资产为定价基础。通过标准事件研究法,廖理等(2005)认为MBO的结果从长期看对企业是正面效应。而程小伟、王德正(2007)认为中国上市公司MBO事件并没有给市场产生显著的溢价。余玮(2010)通过对“张裕”案例分析,发现市场对管理层收购时间反应是积极的,但是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转让机制,转让价格的确定缺乏市场监督,管理层收购存在定价过低的现象。何光辉(2009)证实MBO公告没有产生市场反应,既不属于“利好”,也不是“利空”,且似乎有市场操纵嫌疑。

3.财富转移:管理层收购的动机检验

对于MBO后的财富转移,丁志红、张秋生等(2007)认为我国管理层收购更多的是一种投机活动,收购动机存在由战略收购到投机的偏离,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何光辉(2009)发现国内上市公司MBO后出现了巨大的财富转移效应,粗略地对上市公司MBO当年及其后三年转移的财富进行测算后得出高管在MBO之后的真正动机是转移财富的结论。

四.我国管理层收购财富创造的实现

由于中国分割的股票市场、管理层有限的融资能力等因素,中国的绝大多数收购都是部分收购。部分收购容易造成收购后内部人交易问题,收购后的资本套现问题以及经营模式和管理层的固化等问题。

1.中国管理层收购困境的短期突破安排:逆序收购

典型管理层收购的程序是收购交易与价值创造是两个独立的先后继起的环节,而逆序收购却完全相反,是收购交易后于价值创造。显然,逆序收购具有很多优越性,完全可以在短期内形成对管理层收购困境的有效突破。第一,能够确保收购是建立在效率提升基础上,利用一定水平的资产收益率有效筛选了能力不同的管理层。第二,形成管理稳定性较强的预期,有助于实现双赢。使政府有理由期待企业绩效上升,不会招致“资产流失”的谴责,同时使管理层有效解决了激励问题。第三,逆序收购使交易价格不再是收购的关键。

2.部分收购的治理

(1)利用外部投资者建立制衡力量,培育专业的权益投资者。利用独立董事作为制衡力量,提高决策的科学程度,监督管理层是否有意侵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外部监管的加强。建立和实施更加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加强对管理层内部交易的监管,禁止管理层在设计利益的关联交易中拥有形式和事实上的决策权。要求独立董事对事关管理层利益的事项上发表独立意见,并赋予外部股东决策权,防止管理层利用内部交易,转移利益。(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相关者利益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国内外财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理论界在这一方面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包括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现金流量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等。本文是通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来进行比较,阐述和分析得出笔者所支持股东主导下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西方财务理论界提出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佳财务策略,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使股东的财富达到最大;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等以往的财务目标相比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

然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很大的缺陷性。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不发达,不适宜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我国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很完善,证券交易也不很规范,股票价格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而且上市公司的比重较小,存在大量的非上市公司或企业,这部分公司或企业的价值难以计量,不适合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本身非常抽象,难以计量,且股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确定企业的价值,并且资本市场中过多的不可控因素引入财务管理目标显然是不合理的。再次,“股东财富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集团及社会的矛盾。“股东财富最大化”只重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而忽视了债权人和经营者的利益。企业所有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可能做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忽视经营者的利益常常导致道德风险,而过分强调所有者的利益还会忽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剧企业与社会的矛盾。

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产权理论的发展,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得到了提高,仅仅关注股东单方面利益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财物管理目标已经不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关注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并把他们的利益目标纳入其考虑范围。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仅注重股东利益而忽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足,符合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中的相关者是指企业的相关者,包括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和社会。国家在企业的利益主要是要求企业正常纳税,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投资者在企业的利益主要是要求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效益;债权人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及时支付利息,按时还本;经营者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从经营管理中得到锻炼,提高声誉,获得劳动报酬;职工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保障工资,改善工作环境,更希望企业长期生存而不至于失业;社会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维护市场的公正,改善生态环境,等等。不同的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他们之间有相融合的一面,也有相矛盾的一面。而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应满足各个相关者的利益需要,才可能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不会因为损害部分相关者的利益而造成财务危机。“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如何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是正确组织企业财务活动的关键。财务活动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也是处理财务关系的过程。财务关系处理得好坏主要取决于他们各自利益满足度的高低,如果各相关者的利益满足度达到最大,那么财务管理才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如果各相关者的利益满足度较低或某个相关者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财务困难和财务危机,这也说明企业财务管理尚未完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有利于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符合各方面的目标利益,是我国目前最适合的财务管理目标。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目标 述评

一、引言

财务管理目标既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也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目标,对优化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良性循环,具有重大意义。因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争论似乎是永无止境。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财务管理目标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相关评论。

二、国外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

国外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之争。股东利益最大化观点的代表人物Friedman(1989)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在遵循法律和相应的道德标准前提下赚尽可能多的钱。”James C.Van Horne(1995)指出由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为企业经营以及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指导方向,因此不妨以它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但并不是无需考虑社会责任。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者却认为,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关系人负责。Freeman & Gilbert(1987)认为利益相关者就是可以影响或者正在影响企业达成目的的任何企业和个人。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政府、供应商、顾客、公益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者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的支持者争论的最终结果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仍然最为主流的财务管理目标,只是在此基础上作了相应的调整与修正。如欧盟(2002)指出,“企业的目标是为所有者和股东创造利润,但企业可以通过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增加就业机会等方式来增加社会福利。”即使在目前美国广为使用的主流财务管理教材,Eugene & Michael 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作者依然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三、国内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财务管理的目标研究也很多,主要集中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方面。综合起来主要是从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治理结构理论、委托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等方面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了研究。

1.利润最大化及对该指标的修正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利润最大化在财务管理目标研究中已经为广大研究者所摒弃。现在更多的研究者从利润最大化指标的不足出发,对利润最大化指标进行了修正和改善。程晓瑜(2007)在阐述现阶段理论界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的不足,以及现金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认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当是:以现金流最大化为约束条件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王庆成(1999)认为,我国现阶段理财目标较好的选择,应该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总思路下,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谋求权益资本利润率的满意值,亦可称为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

2.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近些年来也不断的受到了学者们的抨击与非议,学者们从中国的资本市场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该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还有一些学者从各种角度出发来支持该目标。如郭晓华(2003)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但出资者的权益要求仍占据主导地位。段淑芳(2005)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符合目标应具有的特征:数量化、可度量、现实、有挑战性、可接受以及能协调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间的关系。李昕欣(2004)以企业选择何种财务管理目标为切入点,并根据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缺点及各自的性质,探求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更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目标,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将是最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理念。

3.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应该是学者们呼声比较高,也是目前认同度比较高的财务管理目标。高洁等(2007)通过对当前我国存在的几种理财目标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成本、现金流量、利润等的子目标,从各方面来提高企业的价值,来达到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刘淑红(2005)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上升为第一生产要素为起点,阐述知识经济时代应以“共同治理”取代“资本雇用”,财务管理目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取代“股东价值最大化”。王化成(2000)通过对美国和日本的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等主要利益关系人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中国的理财环境与美国差别较大,而与日本比较接近。因此,我们在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时,也应选择与日本比较一致的模式――企业价值最大化模式。

4.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近几年,一些学者开始把研究的方向转向了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认为该目标相比其他目标更加能协调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张凌(2007)结合公司治理结构,提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的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协调起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员工和政府都能在企业价值增长中得到利益满足,从而使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步入良性循环。因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比较科学且能够体现现阶段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吴要毛(2007)认为,和谐社会建设与企业发展内在需要均要求重新表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相关者利益的最优化全面的反映了这一要求。

5.无法确定某一个固定财务管理目标

目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行业特征、治理结构、规模等条件进行相机决策。张正国等(2004)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进行分析,并得出财务管理的目标不仅要与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且要与企业的自身的行业特征相适应。企业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徐新华等(2006)从委托理论出发,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于利益相关者的效用函数,并对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效用函数进行阐述,得出企业实践中究竟采取哪一种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受企业实际所有者效用函数目标的影响。不论企业最终采用哪种财务管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容少华等(2007)认为,企业不同的治理结构形成不同的约束条件,需要有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来适应。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相机而择,从实际出发,才是明智的决策。

四、对国内外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的评价

1.国外研究成果比较集中,我国研究成果比较分散

从前面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学者对财务管理的目标研究虽然充斥着激烈的争论。但最终主要还是落在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一些调整与修正。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在保障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尽可能照顾到债权人、供应商、雇员、顾客、政府、公益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我国学者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赞同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但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应该以利益相关者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EVA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管理目标。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无法确定某一种固定的财务管理目标。显然对于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还面临着激烈而漫长的争论,到底最后确定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矛盾观占主流

笔者在查阅大量的财务管理目标研究文献中,一直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在理论和实务界有这么激烈的争议呢?最终笔者发现,无论是国外学者对财务管理目标研究,还是国内学者对财务管理目标研究中,似乎有着共同的一个假设,一个暗示,即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矛盾。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出现,必然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矛盾,似乎因为关注到债权人、供应商、员工、政府、顾客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就一定会使股东的利益受损,就无法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了。即使修正了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也有这样的意味在其中,如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6条指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笔者试问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一定是矛盾的吗?它们两者能不能实现双赢或者多盈呢?事实上笔者认为从实践来看,如果损害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利益,那么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尽管在实践中,由于难于量化利益相关者利益等一些现实的矛盾,我们可以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但在观念上一定要明确,企业所有关系人的利益是共盈的,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那么其他关系人的利益也不可能达到最大化。

3.国内财务管理目标研究应注意环境的适用性

从上面笔者对国外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国外股东财富最大化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那么我国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否能照搬国外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成果呢?在此,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还必须适应一定的环境。我国与国外的经济环境还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股民覆盖率和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等。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且股民已经覆盖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美国选用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管理目标,并以股票价格作为衡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消费者、社会团体等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在美国的经济环境下继续保持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充分说明了本文前面提出的观点,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一定总是矛盾的,他们可以是双赢或者多赢的关系。而我国目前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股民覆盖率非常的低下,在研究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从我们的现实情况出发,更有针对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 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J].商业时代,2007.17:77~78

[2]容少华 曾键南:财务管理目标研究[J],财会月刊,2007.6:7~8

[3]高 洁 郭 丽:论现代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9:108~109

[4]刘淑红:知识经济时代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选择[J].甘肃科技,2005.4:188~189

[5]吴要毛.企业相关者利益最优化――如何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之友,2007.3:18~19

[6]王化成:财务管理目标的国际比较和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J].财会月刊,2000.8:9~12

[7]段淑芳:企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1:29~30

[8]李昕欣:股东财富最大化――最具发展潜力的财务管理目标[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3:58~59

[9]郭晓华:产权理论分析与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J].财会月刊,2003.22:7~8

[10]张正国 候甜甜: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财务管理目标选择[J].财会月刊,2004.21:8~10

[11]徐新华 黄小勇:基于委托理论的财务管理目标选择[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5:7~8

[12]李 正 向 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研究现状[J].会计研究,2007:7:3~5

[13]Eugene F.Brigham,Michael C.Ehrhardt.狄瑞鹏 胡谨颖 候宇译:Financial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ctice[M].Tenth Editio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12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于财富管理活动的起源,经济学文献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理财”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句话意思是说,治理财物要名正言顺,以义禁止民众不为非作歹。而对于家庭理财的行为,最早见诸于战国时期的《尉缭子・治本篇》:“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意思是说, 男子从事耕种,女子从事纺织,人们专事耕织不受其他事务的影响,国家就有储备了。――编者注)这是对农业经济社会家庭进行财富积累的最早论述。自春秋以来,古人们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财富管理的思想。例如,管子曾提出“利出一孔”( 给予利禄赏赐只有一条途径,那是从事耕战。――编者注);曾子在《大学》中提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一部《周礼》更是“理财居其半”。到了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古代中国了理财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加剧,财富管理的思想也逐渐丰富。

由于长期以来受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的限制,封建社会中一般居民家庭的财富处于非常低下水平。在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大规模的财富管理需求并不太可能出现。因此,古代财富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国家一级一些富裕的家族身上。对于国家而言,财富管理包括了“生财、聚财和用财”三个部分。其中,“生财”就是创造财富,“聚财”就是向百姓收取赋税,“用财”就是蓄养民众。古代中国财富管理重点在于如何打理国家财富。然而,由于受儒家“义重于利”思想的影响,国家进行财富管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获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例如,宋朝的政治家王安石就反复提到“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对于家族而言,财富最主要的形态除了货币之外就是土地了。与工具、房屋等财产相比,田产不怕天灾人祸,而且能够获得一定的地租收入。虽然这种收入与经商相比“生息微而缓”,但是“月计不足,岁计有余;岁计不足,世计有余”,因而是风险最小、最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而且,即便对于一些商人而言,经商获得的收入最后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转换为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家族财富管理往往变成了对田产的管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指出,“以末(商业)致财,用本(农业)守之”。

然而,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财富管理需求只能是社会极少数人群特有的。大范围财富管理需求的产生必然要依赖与财富水平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而这些条件只有在工业革命爆发、人类社会彻底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之后才可能出现。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编写的《中国财富管理报告2014》)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企业 财务管理目标 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优化企业理财行为,实现企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理论研究者对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如荆新、王化成主编的人大版财务管理教材中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应该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教材中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也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等同的,还有些学者提出企业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等诸多观点。诸多观点至今尚无定论,致使实务工作者无所适从,本文对目前几种主流观点进行评述并提出笔者的观点。

1.关于利润最大化

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投入与产出的差额最大,利润最大化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的优点是利润可以很容易衡量,不足则有:利润是一个绝对数,没有反映为获得利润投入的资本额,无法进行不同时期不同企业间的比较;会计利润是在权责发生制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该指标可能会受到人为操纵,不够客观;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风险因素,可能会导致企业追求利润而忽视对风险的防范。理论工作者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合适的,但在企业实务中许多企业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管理者绩效的目标,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没有关注风险,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2.关于股东财富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就是扩大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运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风险和时间价值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

有学者不赞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但是,对于非上市公司很难量化股东财富,即使是上市公司目前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因为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合理的。

笔者认为上述说法是混淆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与股票市价最大化,股东财富不是股票市价,股东财富指的是股东所拥有财富的价值,而股票市价是在股票市场上股东所拥有的财富的价格,两者是不同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追求的是股东所拥有的财富的价值最大化。企业的股东财富价值可以通过价值评估的方式进行较客观的衡量。

另外,有些人错误的理解股东财富最大化,认为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不顾企业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等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只考虑股东的利益,其实不考虑企业其他相关方的利益是不能够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如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一些学者对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提出质疑,认为三鹿集团正是一味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给家庭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笔者认为这是对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片面理解,自从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三鹿集团由曾经的辉煌沦落到破产的地步,严重的损害了股东的利益。笔者认为三鹿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可能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但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如何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致使他们错误的运用,使股东遭受巨大的损失。不考虑社会责任不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是一味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无法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股份制企业,笔者认为用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些以偏概全。

3.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财务管理的目标为企业通过合理经营, 充分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有些学者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从字面含义上我们可以看出股东财富与企业价值是不同的。企业价值不仅包括股东财富的价值还包括企业的债务,是企业的负债与股东财富相加之和。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都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和风险,能够克服企业的短视行为,它的不足是企业的价值不仅包括股东拥有的财富也包括负债,通过负债增加实现的企业价值增值部分并不是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假设在2000年同时成立的甲乙两个企业,最初成立时股东投入的资金均为500万元,之后甲乙两个企业的股东没再投入任何资金,甲乙两个企业也没有向股东进行利润分配,企业的利润全部留存在企业内部,甲乙两个企业的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几年的经营,在2008年年末,甲乙两企业的公允价值均为2500万元,甲企业的负债总额为1500万元,而乙企业的负债总额为1000万元。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这两个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是相同的,但显然我们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乙企业创造的价值更多,经营管理的更好。由此可见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

4.关于企业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是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风险,企业的利益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企业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笔者认为,该目标看似合理,考虑了企业所有相关各方的利益,但实际上不仅难于操作,也是不现实的。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都是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的,企业是由所有者建立的,所有者建立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财富。企业中其他相关各方参与到企业中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财富增加,如银行是为了获取利息收入,员工是为了获得工资奖金收入,供应商是为了卖出自己企业的产品,尽可能多的赚钱,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他们在企业中承担的风险比所有者小的多,根据风险收益原则,理应是所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可以把一个家庭看作是一个小企业,这个小企业的所有者就是家庭的成员,这个家庭为买房买车去银行贷款;这个家庭由于经常去某个餐厅吃饭跟餐厅老板很熟,餐厅老板答应平时吃饭可以先赊账,在每个月末一起结账;家庭成员工作很忙要请保姆帮助做家务,银行、餐厅、保姆相当于这个企业的债权人、供应商和员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风险。这个家庭的目标理应是使家庭生活的更幸福,家庭的财富(所有者拥有的财富而不是家庭的财产)不断增加,如果我们要求每一个家庭的目标是使家庭、餐厅、保姆等家庭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人们的思想水平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也是无法操作的。对于一个企业也是这样的,企业是人建立的,自然是为满足企业的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存在的。由此可见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不应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以上提到的几种主流财务管理目标观点中,笔者认同股东财富最大化,不可否认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所有者创造财富,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理应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企业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得到合理保护,企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才有利于实现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由于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股份制企业,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叫做所有者财富最大化更合理更全面,不论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等所有类型的企业都适用。笔者期望理论界能够早日就财务管理目标问题达成共识以用来指导实务工作,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促进我国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荆 新 王化成 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庆成:财务目标的思索[J].会计研究,2002(10)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相关者利益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国内外财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理论界在这一方面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包括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现金流量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等。本文是通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来进行比较,阐述和分析得出笔者所支持股东主导下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西方财务理论界提出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佳财务策略,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使股东的财富达到最大;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等以往的财务目标相比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

然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很大的缺陷性。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不发达,不适宜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我国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很完善,证券交易也不很规范,股票价格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而且上市公司的比重较小,存在大量的非上市公司或企业,这部分公司或企业的价值难以计量,不适合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本身非常抽象,难以计量,且股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确定企业的价值,并且资本市场中过多的不可控因素引入财务管理目标显然是不合理的。再次,“股东财富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集团及社会的矛盾。“股东财富最大化”只重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而忽视了债权人和经营者的利益。企业所有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可能做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忽视经营者的利益常常导致道德风险,而过分强调所有者的利益还会忽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剧企业与社会的矛盾。

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产权理论的发展,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得到了提高,仅仅关注股东单方面利益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财物管理目标已经不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关注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并把他们的利益目标纳入其考虑范围。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仅注重股东利益而忽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足,符合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中的相关者是指企业的相关者,包括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和社会。国家在企业的利益主要是要求企业正常纳税,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投资者在企业的利益主要是要求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效益;债权人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及时支付利息,按时还本;经营者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从经营管理中得到锻炼,提高声誉,获得劳动报酬;职工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保障工资,改善工作环境,更希望企业长期生存而不至于失业;社会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维护市场的公正,改善生态环境,等等。不同的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他们之间有相融合的一面,也有相矛盾的一面。而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应满足各个相关者的利益需要,才可能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不会因为损害部分相关者的利益而造成财务危机。“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如何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是正确组织企业财务活动的关键。财务活动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也是处理财务关系的过程。财务关系处理得好坏主要取决于他们各自利益满足度的高低,如果各相关者的利益满足度达到最大,那么财务管理才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如果各相关者的利益满足度较低或某个相关者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财务困难和财务危机,这也说明企业财务管理尚未完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有利于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符合各方面的目标利益,是我国目前最适合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比较

首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是以新古典产权学派为产权理论基础的。该学派认为,股东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由股东单方面享有。以新古典产权理论为基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突出了股东的地位,强调了股东对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并且认为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统一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必要保证。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产权理论基础的,强调应该围绕着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而均衡展开,并最终达到增加企业长期总市场价值的目的。

其次,两者遵循的公司治理结构大为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种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制度,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遵循“股东至上”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利小势微,获得授权的经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权才是企业有效率的保证。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遵循的是“共同治理”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强调股东对经营者的监控,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雇员等的利益,实行共同监控,达到各方利益的一种均衡与制约。

再次,两者对不同资本的重视程度不同。现代资本理论认为,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企业是一个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契约集合体。这些资本的所有者也可以据此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另一类是提供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只重视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体现了“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既重视物质资本所有者,又重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认为,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都是构成企业的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创造了价值,收益分配就应该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分配,即按人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贡献的大小和物质资本在价值创造和实现中的条件作用来分配。

最后,两者追求的效益不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将企业资源配置是否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考虑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但是这样做难免会导致外部不经济,如造成环境污染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追求的是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该目标认为,企业要真正实现其市场长期总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不断地增加企业的财富,以确保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等。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得出,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相比,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所涵盖的面更为宽泛。从长期来看,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更加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四、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综合来看,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体现了企业产权的分享。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通过契约,各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意在一定的限度内服从企业经营者的指挥(王化成,1999),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这就是说,企业是一个特别的市场契约,它替代了市场的价格机制,而并非是一个股东创立的组织,因此相关者也应相应地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并且,随着所有权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股东单方面享有企业所有权的观点,已不再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已经被很多企业认可并投入企业的实践。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增强,经营风险的不断扩大,风险承担者已经由单一的股东变成了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等等。因此,企业不再被视为属于股东资产的集合体,而成为一种具有治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做了专用投资主体的相互关系的功能的法律框架结构。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分析的,企业的所有权应该由股东等诸多利益相关者共享,也就是说,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应该由包括股东在内的若干利益相关者共享。因此,从产权理论的角度看,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依据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比股东财富最大化更加适应当代企业的所有权分享状况。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遵循了“共同治理”的逻辑,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大的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认为,股东承担了企业的全部剩余风险,因而也应享受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但是实际上,现代企业不只是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根据契约理论而言,企业实际上是一组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体,作为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企业的任一利益相关者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使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遭受损失。为了避免这方面的损失,必须缔结长期契约,确保一个可预期的利益补偿,而这种“共同治理”的模式恰恰是有助于确保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的。这种强调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持续发展的“共同治理”的治理模式也使得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更佳选择。

相关者利益的财务管理目标其实是囊括了现金流量最大化、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其财务管理目标的整合。相关者利益是企业能正常地生存,收入大于支出,能按时偿还债务、支付利息,满足现金流量最大化目标。相关者利益包括职工的利益,也包括各分厂的利益。企业生产不出来,就根本谈不上未来,也就没有利益。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只有社会总生产量的增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这符合产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关者利益的量化表现形式是利润。但是,这种利润不是刻意塑造的利润,而是被各相关者认同的利润。它不仅满足了经营者对利润的需求,而且也可以满足国家、投资者、职工等对现时利润和未来利润的需求。因为他们既要现时利润减少风险,又要未来利润进行效益扩张。所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与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源是一致的。相关者的核心是投资者,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需求的未来价值是首先要满足的。但这并不是说其他相关者不需要未来利益。国家需要税源,债权人需要有潜力的贷款者,职工需要安定的工作环境,经营者要有生存的空间,社会更需要发展、繁荣等,这些都说明相关者同样需要未来利益的增加来使自己的利益真正地达到最大。所以说,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符合各方面的目标利益,是我国企业目前较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理论而言,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从以股东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理论到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理论,这种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考虑了诸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要求,克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狭隘性,重视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力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符合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施箐.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3.

[2]王化成.再论财务管理目标[J].财务与会计,1999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富管理;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1)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2)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3)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4)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2.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1)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目前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的环节,即投资—筹资—权益分配来构建的。笔者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遵循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构建,而不应该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构建。也就是说,要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该理论体系的起点,并按照财务规划、财务调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基本职能顺序展开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2)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与失衡,就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甚至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该理论体系由管理目标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管理职能实施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实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三部分组成,其要点为:企业对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的目标,一是为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财务管理被赋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与监督企业理财活动两大职能。为了行使两大职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发挥财务会计及内、外部审计的作用,进行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采取会计核算、财产清查、牵制等方法,保护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安全与完整,等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富管理;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1)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2)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3)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4)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

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2、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1)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目前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的环节,即投资—筹资—权益分配来构建的。笔者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遵循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构建,而不应该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构建。也就是说,要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该理论体系的起点,并按照财务规划、财务调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基本职能顺序展开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2)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与失衡,就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甚至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该理论体系由管理目标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管理职能实施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实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三部分组成,其要点为:企业对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的目标,一是为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财务管理被赋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与监督企业理财活动两大职能。为了行使两大职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发挥财务会计及内、外部审计的作用,进行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采取会计核算、财产清查、牵制等方法,保护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安全与完整,等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财富管理 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

[1] [2] [3] 

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目前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的环节,即投资—筹资—权益分配来构建的。笔者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遵循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构建,而不应该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构建。也就是说,要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该理论体系的起点,并按照财务规划、财务调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基本职能顺序展开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与失衡,就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甚至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该理论体系由管理目标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管理职能实施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实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三部分组成,其要点为:企业对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的目标,一是为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财务管理被赋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与监督企业理财活动两大职能。为了行使两大职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发挥财务会计及内、外部审计的作用,进行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采取会计核算、财产清查、牵制等方法,保护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安全与完整,等等。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环境;企业价值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财务管理目标在我国经历了1978年以前产值最大化目标和改革开放初期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两个不同阶段,而这两种目标都不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获利。传统财务的基本要素包括财务资本的取得、运用和资本收益的分配等,它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重要性相联系的。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明确现财思想、建立现财方法和措施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尚无统一定论,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等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观点述评

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企业的价值导向,企业价值导向的发展演绎着财务目标的发展。在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的短短几十年里,人们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提出了多种的财务管理目标,虽然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尚无统一定论,但被普遍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下面对这四个观点进行以下评价。

(一)利润最大化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以往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行为和业绩的。它起源于亚当斯密基于“经济人”假说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在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并得到广泛运用。根据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歇尔的古典经济理论,合适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利润,而且利润总额越大越好。所谓利润最大化,一般是指企业利润总体最大化,而不是每股利润最大化,用简单的等式可表示为:利润=产量*价格-成本。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起源于美国,最早提出这一目标的是Anthony(1960),他从传统的企业股东至上的模式里提出了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并被财务管理界所接受,一直持续了50多年。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理论依据是资本的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理论,计量标准是公司股票的市价。增加股东财富的途径不外有两种:一是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二是股票市场价格的提高。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西方财务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财务理论界也逐步映入了一些西方的思想及观点。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放在首位,强调企业价值在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满足各方面的利益。随着证券行业的蓬勃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兼顾了债权人、职工、社会等方面的利益,有助于协调各相关主体的关系,许多企业都将其选择为最佳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

我国最现实的财务管理环境就是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证明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适合我国企业的发展;而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也是刚刚起步,使得股东财务最大化目标在我国的市场上也难于运行;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方向是建议现代企业制度,但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得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在实际上不仅难于操作,也是不现实的。

现阶段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失为一个最好的选择,它弥补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不足,更注重现金流量、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它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充分考虑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控性。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完善措施

财务管理目标缺陷说认为,目前理论界提出的或实务界应用的多种财务管理目标都存在着目标缺陷。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像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忽视自然环境因素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企业只顾及到其内部的短期经济利益,而它也并非在各个时期都能适用,并且现行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新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应该因企业性质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异。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我相信通过我国政府、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企业财务人员和全体职工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再加上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本身固有的优越性,企业价指最大化目标定会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大放异彩,切实推动和促进我国企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财务管理活动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并对企业价值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一种理财活动。优秀的财务管理应该充分考虑和权衡各个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启东.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2).

[2]杨德岭.共同治理理念下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01).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 经济学 基础理论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其表现在: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学基础理论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其表现在: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