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

评估标准论文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1篇

伴随着春节的来到,春运大潮又向人们涌来,一张小小的车票再次牵动了中国13亿民众的心,“买票难、买票贵”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火车票作为一种垄断性的稀缺资源,一直沿袭限时限量的发售模式,多少年来,无论媒体曝光也好,民众提议也好,铁道部对此始终不作任何回应。

2008年,对于大多数房地产商而言,这个冬天来的有点早。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和我国房地产最新政策的推行,房价大幅缩水,老百姓持币观望,开发商惶恐不安,房市岌岌可危。面对如此窘境,如何对当前的房地产政策进行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政策,成为了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大建设”,然而这个大建设却通常分三步走。最初制定方案时考虑不全面,不得已又重来一遍。试问最初对公共设施改造政策进行评估时,为何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若究其深层原因,不难发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2传统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及存在的问题

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按照相关的评估程序,就政策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包括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一定的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需要的活动。政策评估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要进行价值判断,非有价值尺度不可,这个价值尺度就是评估标准。传统政策评估标准包括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长久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开始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显现。政府根据社会客观规律和不同利益主体需求,在对政策评估时往往更偏向于生产力标准,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可以肯定地说,效率、公平作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但是,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以及各个利益主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公共政策实施的结果并不能保证完全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

此外,由于我国传统的政策评估体系在目标、方法和结果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和人为操作性,例如:不考虑政策目标达成情况,只要政策制定与执行者的行为动机和出发点被认可,则该项政策就会被肯定;同样,不论政策执行时采用何种办法,只要效果良好就对其予以认可;此外,只要政策的实施过程符合程序规定,无论效果好坏,均认为政策是良好可行的。因而,改革政策便成了“双刃剑”——往往是伴随着某项改革政策的出台,部分人受惠,而另一部分人则受损,如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等。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伴随着公平与效率失衡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城乡与区域的失衡,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失衡。

提高经济效率,保证社会公平,其最终目的在于关心人、解放人、尊重人、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过于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无法体现公关政策以人为本的制定与评估标准。如何使绝大多数人享受改革的成果,如何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需求,如何有效保护弱者的利益,如何有效调动多数人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如何有效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与评估标准是否能够坚持以人为本。

3公共政策评估的人本标准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效率”、“公平”、“公正”、“发展”等元素,但是归根结底,其核心价值应该是“以人为本”,是实现公民主体利益的最大化。以人为本不同于以物为本,不同于以官为本,不同于以阶级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

3.1人本与物本、官本、阶级本、民本的区别

(1)以物为本。人本都通常是相对于物本而提出来的,当前的物本思想片面的、不科学的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

(2)以官为本。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官本位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在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切都以上级为本、以官为本。上级的吩咐,无论正确与否,通通照办,将老百姓的福利、权利践踏于脚下,就是以官为本的真实写照。

(3)以阶级为本。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共产党的方针就是:个人不能为本,个人必须以自己的阶级属性加入一个组织,以一个群体为本,如果一个人不是党员,就是社会主义公民,就是阶级斗争的局中人。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存在着阶级属性,但是生产力是没有阶级性的。如今若仍然过分强调人群中阶级的对立,是不正确。

(4)以民为本。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因为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

(5)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了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因此,我们应该从“人人”和“人民”两个层面去理解以人为本的真实含义。

3.2公共政策评估的人本标准

(1)公共政策要将人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生活的需要,才有必要制订和执行公共政策。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以是否实现增进人民的福祉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根本的价值尺度。

(2)公共政策要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更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对公共政策有知情权和建议权,并成为评价公共政策的最终权威。

(3)公共政策要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生活和工作环境。

(4)公共政策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政策不能见物不见人,要充分理解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为人民群众创造精神愉快、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

4公共政策评估中人本标准的体现

4.1改变传统公共政策理念

改变公共政策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公共政策的首要地位。一切公共政策都必须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要破除把人作为发展手段的陈腐观念,不能片面强调人民的义务、责任和奉献,而应该以实现人民的权利、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一切践踏人民基本权利、损害人民根本利益、妨碍人民实现理想的政策,都是不能容忍的。

4.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公共政策的主体,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更有利于实现正确的政策目标,要经过人民群众的充分讨论,有的还要经过人民公议或者公决。政府必须改变单方面随意决定政策手段和方式的习惯。当然,人民群众也是政策的客体,但决不是被动的政策对象。公共政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和愿望,逐步减少行政强制手段,充分发挥诱导、劝说、道德教化等人性化的工具,切不可任意扩大政府的强制权力而剥夺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4.3树立全新的公共政策目标体系

树立全新公共政策目标体系,要把本末倒置的公共政策目标重新排序。就要求我们:

(1)明确公共政策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满足人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需要、满足人的长远发展需要、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牺牲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代价的公共政策是不能容许的。

(2)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改变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核算体系,必须使经济增长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改革领导干部政绩评估考核体系,矫正经济增长“一俊遮百丑”的片面考核办法,端正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以是否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协调和谐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环境为评价政绩的基本依据。

4.4改革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1)正确确立公共政策目标。政府应该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有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问题优先确定为公共政策目标,把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摆在公共政策问题的首位。要逐步提高保证人的发展需要在公共政策问题中的地位。

(2)建立开放的政策制定体系。要保证政策制定主体在政策问题界定、信息收集和意见征集等方面沟通渠道的畅通,鼓励各方面的利益主体包括地方、部门政府、政府官员和公众等从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意见要求。不断拓宽公共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渠道,改变少数政治精英垄断政策议程的不合理状况,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参政权。广泛建立政策听证制度,完善民意调查体系。

(3)搭建公众监督平台。人民有权知道、监督、参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与公共项目;也有权评价、监督、了解执行公共项目的各级管理者。因此,政府考核机制应当搭建一个公众参与的平台,人大、政协、司法、媒体、人民团体等作为这个平台的主要支柱,将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自己要求和呼声的民主渠道。

参考文献

[1]徐家良.政府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3]王学杰.中国行政管理[J].以人为本与公共政策创新,2005.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公共政策的成败要通过公共政策中的政策评估环节检验。公共政策评估要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即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公共政策评估环节通过不同的评估标准判断公共政策成效,依据成效来判断公共政策的成败。当今中国生产力评估标准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政策评估标准。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评估标准生产力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而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这一概念表述了公共政策的主体、手段、目的,尤其突出其目的性。

公共政策的目的性表现在公共政策的成败上,这就使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缺少政策评估,一项政策就不能称之为政策。公共政策评估如何进行,即公共政策评估都有哪些标准,以此对公共政策成败做出判断,本文试就其作些探讨。

一、公共政策评估概念的界定

尽管目前对政策评估的研究很多,但对于政策评估的概念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被绝大多数学者接受和普遍认同的定义。

陈振明认为,所谓公共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林水波、张世贤认为,政策评价是“有系统地应用各种社会研究程序,收集有关资讯,用以论断政策概念与设计是否周全完整,知悉政策实际执行情形、遭遇的困难,又无偏离既定的政策方向;指明社会干预政策的效用”。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分别对政策评估进行界定,综合各方观点,本文倾向于这样的界定: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过程的效果、效益、效率和公众回应加以判断,评定并由此决定政策变迁的活动。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将评估标准分为六类: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宜性。我国台湾学者林水波、张世贤在《公共政策》一书中认为评价标准由八个方面:投入工作量、绩效、效率、充足性、公平性、适当性、执行力、社会发展总指标。张国庆在《现代公共政策学导论》中提出政策评估的首要标准和次要标准的概念。针对公共政策及其活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结果的价值进行评估,评估的标准应该包括下列标准。

1.政策的目标标准

评价一项公共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政策执行后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所确定的目标。那么,在评估政策时,把制定公共政策时所要达到的标准或目标同在一定时间限度内执行政策所达到的目标相比较来进行评价。如果公共政策在预期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同制定政策所定的标准一致,那么,很明显这项公共政策是很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反之,没有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说明这项政策是不成功的。

2.政策的投入标准

一项政策从提出、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执行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资源。这个标准要衡量一项政策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其实质就是从资源投入的角度来衡量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所做的工作,也就是政策评估的成本问题。因此,投入成为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政策的公平、公正标准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平性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特征和体现。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就必须注意通过利益的再分配或补偿等方式给予那些受损的合法利益以合理的补偿,以体现和照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公共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体现的政策的公平和公正,是否体现和维护了最大数的利益。

4.政策的效率标准

经济学上讲究经济效率即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经济效率要求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政策的效率标准是衡量政策取得效果所耗费的政策资源的数量,通常体现在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之间的比率和关系。政策效率的高低往往反映出政策本身的优劣和政策的执行状况。

5.公民参与、回应政策的程度

由于公共政策主要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公民的参与与回应必不可少,而公民的参与和回应程度高低是衡量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一项公共政策不论关系到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要政策对象认为满足了自己的利益,就会对这种政策有着积极的回应。反之,政策的回应程度就低。这也是评价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三、中国特色的评估标准

国内政策学者陈振明归纳出的政策评估的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根据台湾学者吴尧峰先生对生产力评估标准的综合与整理,生产力标准的内涵体现了效率标准和绩效标准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也涵盖了政策评估的妥当性和回应度标准,从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公共政策的本质功能上看,生产力标准是当今中国公共政策评估最根本和首要的标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生产力标准既是评价一个党、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估每一项政策的根本标准。一项政策的正确与错误、好与坏、进步与落后,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有无或在多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生产力标准最能体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公共精神。从公共政策的实质与功能上看,政府作为公共性的代表,它所依据的是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来进行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达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公共利益的目的。

再次,从现代公共政策环境来看,公众要求政府既是廉价的,又是有效的。为解决这一冲突,作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手段的公共政策,它的首选价值就是提升政府机关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回应公民社会对政府的需求,树立政府在公众之中的良好形象,这就决定了生产力标准在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中的首要地位。

最后,生产力标准也涵盖和统率了公共政策评估的其他标准,如绩效标准,如何最有效达到预期政策目标;效率标准,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有效的产出;回应度标准,是否满足政策对象最迫切的需要。此外,生产力标准与公正标准也是统一的,公共政策越是符合公正标准,社会越是公平,每个人的贡献与所得越是一致,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便越高。从而越能促进政府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越符合生产力标准。

参考文献:

[1]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995.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41-02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春节的来到,春运大潮又向人们涌来,一张小小的车票再次牵动了中国13亿民众的心,“买票难、买票贵”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火车票作为一种垄断性的稀缺资源,一直沿袭限时限量的发售模式,多少年来,无论媒体曝光也好,民众提议也好,铁道部对此始终不作任何回应。

2008年,对于大多数房地产商而言,这个冬天来的有点早。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和我国房地产最新政策的推行,房价大幅缩水,老百姓持币观望,开发商惶恐不安,房市岌岌可危。面对如此窘境,如何对当前的房地产政策进行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政策,成为了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大建设”,然而这个大建设却通常分三步走。最初制定方案时考虑不全面,不得已又重来一遍。试问最初对公共设施改造政策进行评估时,为何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若究其深层原因,不难发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二、传统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及存在的问题

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按照相关的评估程序,就政策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包括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一定的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需要的活动。政策评估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要进行价值判断,非有价值尺度不可,这个价值尺度就是评估标准。传统政策评估标准包括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长久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开始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显现。政府根据社会客观规律和不同利益主体需求,在对政策评估时往往更偏向于生产力标准,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可以肯定地说,效率、公平作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但是,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以及各个利益主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公共政策实施的结果并不能保证完全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

此外,由于我国传统的政策评估体系在目标、方法和结果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和人为操作性,例如:不考虑政策目标达成情况,只要政策制定与执行者的行为动机和出发点被认可,则该项政策就会被肯定;同样,不论政策执行时采用何种办法,只要效果良好就对其予以认可;此外,只要政策的实施过程符合程序规定,无论效果好坏,均认为政策是良好可行的。因而,改革政策便成了“双刃剑”——往往是伴随着某项改革政策的出台,部分人受惠,而另一部分人则受损,如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等。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伴随着公平与效率失衡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城乡与区域的失衡,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失衡。

提高经济效率,保证社会公平,其最终目的在于关心人、解放人、尊重人、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过于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无法体现公关政策以人为本的制定与评估标准。如何使绝大多数人享受改革的成果,如何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需求,如何有效保护弱者的利益,如何有效调动多数人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如何有效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与评估标准是否能够坚持以人为本。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人本标准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效率”、“公平”、“公正”、“发展”等元素,但是归根结底,其核心价值应该是“以人为本”,是实现公民主体利益的最大化。以人为本不同于以物为本,不同于以官为本,不同于以阶级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

3.1人本与物本、官本、阶级本、民本的区别

(1)以物为本。人本都通常是相对于物本而提出来的,当前的物本思想片面的、不科学的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

(2)以官为本。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官本位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在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切都以上级为本、以官为本。上级的吩咐,无论正确与否,通通照办,将老百姓的福利、权利践踏于脚下,就是以官为本的真实写照。

(3)以阶级为本。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共产党的方针就是:个人不能为本,个人必须以自己的阶级属性加入一个组织,以一个群体为本,如果一个人不是党员,就是社会主义公民,就是阶级斗争的局中人。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存在着阶级属性,但是生产力是没有阶级性的。如今若仍然过分强调人群中阶级的对立,是不正确。

(4)以民为本。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因为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

(5)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了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因此,我们应该从“人人”和“人民”两个层面去理解以人为本的真实含义。

3.2公共政策评估的人本标准

(1)公共政策要将人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生活的需要,才有必要制订和执行公共政策。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以是否实现增进人民的福祉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根本的价值尺度。

(2)公共政策要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更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对公共政策有知情权和建议权,并成为评价公共政策的最终权威。

(3)公共政策要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生活和工作环境。

(4)公共政策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政策不能见物不见人,要充分理解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价值、扞卫人的尊严,为人民群众创造精神愉快、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

四、公共政策评估中人本标准的体现

4.1改变传统公共政策理念改变公共政策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公共政策的首要地位。一切公共政策都必须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要破除把人作为发展手段的陈腐观念,不能片面强调人民的义务、责任和奉献,而应该以实现人民的权利、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一切践踏人民基本权利、损害人民根本利益、妨碍人民实现理想的政策,都是不能容忍的。

4.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公共政策的主体,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更有利于实现正确的政策目标,要经过人民群众的充分讨论,有的还要经过人民公议或者公决。政府必须改变单方面随意决定政策手段和方式的习惯。当然,人民群众也是政策的客体,但决不是被动的政策对象。公共政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和愿望,逐步减少行政强制手段,充分发挥诱导、劝说、道德教化等人性化的工具,切不可任意扩大政府的强制权力而剥夺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4.3树立全新的公共政策目标体系树立全新公共政策目标体系,要把本末倒置的公共政策目标重新排序。就要求我们:

(1)明确公共政策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满足人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需要、满足人的长远发展需要、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牺牲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代价的公共政策是不能容许的。

(2)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改变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核算体系,必须使经济增长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改革领导干部政绩评估考核体系,矫正经济增长“一俊遮百丑”的片面考核办法,端正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以是否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协调和谐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环境为评价政绩的基本依据。

4.4改革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1)正确确立公共政策目标。政府应该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有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问题优先确定为公共政策目标,把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摆在公共政策问题的首位。要逐步提高保证人的发展需要在公共政策问题中的地位。

(2)建立开放的政策制定体系。要保证政策制定主体在政策问题界定、信息收集和意见征集等方面沟通渠道的畅通,鼓励各方面的利益主体包括地方、部门政府、政府官员和公众等从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意见要求。不断拓宽公共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渠道,改变少数政治精英垄断政策议程的不合理状况,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参政权。广泛建立政策听证制度,完善民意调查体系。

(3)搭建公众监督平台。人民有权知道、监督、参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与公共项目;也有权评价、监督、了解执行公共项目的各级管理者。因此,政府考核机制应当搭建一个公众参与的平台,人大、政协、司法、媒体、人民团体等作为这个平台的主要支柱,将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自己要求和呼声的民主渠道。

参考文献

[1]徐家良.政府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信评估理论 石油项目管理 等级评估 指标体系设计 应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1 资信评估理论的定义、特点及现状

通常来讲,资信评估指的是独立(或中立)的法人评估机构在受评估客体的委托下,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及标准化的规定,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评估客体进行分析研究,并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评估事项的参数值,从而审核和评定评估事项相应的经济承诺能力和可信程度的一种活动。在分析研究评估客体时,一般资信评估理论是研究评估客体的信用记录、经营水平、财务状况以及所处外部环境等因素,具有设计简洁形象性、评估事项可比性、服务对象广泛性、评估内容全面及公正,以及具有社会信用基础等方面的特点。

根据资信评估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资信评估理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资信评估方法和各类机构资信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在资信评估方法上,当今的资信评估理论实现了专家主观判断法向基于统计学、运筹学、现代金融的专家判断法、综合评估法和信用评分模型法等方式的转变。在各类机构资信评估指标体系上,当今的资信评估理论主要是由公司、企业等各类机构评估指标构成,在资信评估等级划分上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2 资信评估理论在石油项目管理中的等级评估方案设计

2.1 等级评估程序

2.1.1 前期准备

在资信评估理论实施的前期准备阶段,首先应该由石油项目管理人员、项目评估专家等成立项目评估小组,由评估专业人员担任事项评估负责人,在此基础上,由评估小组制定等级评估方案、提供等级评估资料收集的清单。

2.1.2 收集、整理资料

石油主管部门负责将准备的资料提交给评估小组,并由评估小组到评估事项现场收集所需资料,通过开展专家座谈会等方式,促使评估内容准确化和清晰化。当资料收集完成后,需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保密、非保密分类,对定量分析资料进行参数确认,并采用编号建档的方式,整理资料。

2.1.3 初步评估

根据项目等级评估标准相关要求,在结合定性分析资料和定量分析资料的前提下,综合评价与判断项目等级,提交初步评估的结论,再制定《项目等级评估分析报告》,咨询有关人员和专家。

2.1.4 确定等级

当评估小组将《项目等级评估分析报告》上交给石油主管部门时,应详细汇报评估的具体工作及评估分析的根据,对报告中的内容作出合理解释,并认真听取主管部门的建议,及时对评估报告作出修正或复评。

2.1.5 跟踪评估

在事项的评估工作过程中,有些评估小组需要对项目实行跟踪监测,此时,要求石油主管部门应按照项目等级评估标准要求,为评估小组提供有关资料,以便评估小组的工作进行。

2.2 等级评估方法

在石油项目管理中,实行资信评估理论对项目进行等级评估工作,通常其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确定评估指标

在确定评估指标的工作中,应该通过参照工商企业、保险公司等机构的资信评估工作内容,并紧密结合石油项目管理的特征,着手设计石油项目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从而确保指标精简化,确保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2.2.2 采用适当评估方法

紧密结合石油项目管理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包括专家判断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估法和信用评分模型法等。

2.2.3 标准化指标体系数据

通常情况下,各项石油项目管理指标受量纲影响,并不具备高度的可比性。为此,专家及有关人员可以利用模糊分级法和上限值法的方式,标准化指标体系的数据,获取相对分值。

2.2.4 总结各级指标分值

通过各级指标分值的总结,可以直观确定项目等级,了解项目的执行状况。

2.3 评估等级分类

一般评估等级的分类,是在拟参考标准普尔资信评估等级划分方法的基础上,用A+、A、A-,B+、B、B-,C+、C、C-的三等七级法来分类。

3 资信评估理论在石油项目管理中的等级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包括项目决策期、执行器、终止期评估指标。在设计项目决策期评估指标时,主要进行投资方行业经验及声誉、资金实力以及技术装备水平等经济评价。在设计项目执行期评估指标时,主要是对项目的勘探/评价阶段、开发阶段和生产阶段进行评估指标设计。在设计项目终止期评估指标时,需要考虑石油项目终止的原因,包括人为和非人为方面;同时要考虑未来实行项目合作的可能性,从而确保等级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完整性、客观性。

4 资信评估理论在石油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及参考意见

通过制定等级评估方案设计、设计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等方式,将资信评估理论运用到石油项目管理的在建项目等实践当中,并由企业管理层、咨询专家以及有关人员进行审查和评估工作,该评估指标取得了与石油项目管理实际相符合的情况,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根据其实际应用情况,资信评估理论在石油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提高对项目评估结论的重视和应用。通过实行资信评估,制定并落实等级评估方案设计和等级评估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石油项目管理。例如在A级项目上,可以采取跟踪管理预算执行情况,有效控制管理成本;在B级项目上,重视控制任务量的完成情况,确保项目管理进度等。

第二,确保项目评估人员的工作落实。在等级评估时,石油主管部门应该加强重视评估小组的工作落实,并尽可能提供项目各个方面的资料及数据,给予评估小组大力支持,从而确保等级评估工作的高效客观和评估结果的准确可信。

第三,加强项目评估的专业性。为进一步确保评估工作取得优质效果,石油主管部门应该根据项目总体评估以及各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和侧重点,重视专业评估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参考文献

[1] 雷涯邻,仲冰,葛建平,孙鹏. 资信评估理论在石油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资源与产业,2010,04,(01)

[2] 谭忠善. 发挥资信评估作用 强化信用风险管理[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0,(01)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

1 引 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已经从9个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1千多人,发展到2010年的241个培养单位、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8万多人、在校生21万余人。在这种趋势下,如何保证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工程硕士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对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其中张士峰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和责任体系来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合格与否。王庆金等构建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价。黄秋萍对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数进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审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李庚建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态度,制定科学标准,精确评分,公正评比,以评促进,加强监督,确保长效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实践的经验,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必须注重的环节。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者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与指标体系建立两方面,而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却为罕见。鉴于学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大多是定性评价的方式,专家评阅标准各不一致,导致论文评估时的主观性很强,论文的质量优劣难辨,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评审专家在评阅论文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能够使评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判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解决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

2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该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理得出最终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据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按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集:

步骤2: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ahp来确定。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利用1~9比例标度,对在同一准则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在xi与xj之间比较赋值,其中xij代表i指标对j指标的重要性。其次,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比较赋值,可以得到若干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专家将其转化成一个综合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从而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果构建的判断矩阵为a如下,求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对这个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

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难以确保评价者对多因素评判的思想逻辑的一致性,因此为了保证层次单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时,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才认为是满意的,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根据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将指标评语分为若干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通过采用德尔斐法对各评估指标所隶属的评语等级进行考察,从第i个指标对第j个评语等级vj的隶属度rij,由此得出第i个因素u1的单因素评判集ri=(ri1,rr2,…,rin),那么m个单因素的评判集就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3 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ahp和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类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研究类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如下图所示。评价指标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为:

步骤2: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中,作者邀请了多位工程硕士领域专家与教育专家给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评分。然后,利用加权算数平均综合向量法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依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本模型将待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等级分为5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文中以某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为例,采用比值法确定单因素的隶属度,即每一级所占的数目与该指标所有评价项目总数之比为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详细的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标的隶属度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属于(优,良,中,较差,差)的模糊隶属度为(0.1349,0.5044,0.3607,0,0),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求解的最大隶属原则,我们可以确定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估的结论为良。

4 结 论

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论文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量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评审专家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中的片面性。同时,本文充分考虑了评估系统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评价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使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更加科学客观。该评估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可实现软件化,即用计算机编程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从而达到简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该评估模型在其余类型的论文质量评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81-82.

[2]王庆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统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综合模糊评价[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99-103.

[3]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72-74.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

1 引 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已经从9个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1千多人,发展到2010年的241个培养单位、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8万多人、在校生21万余人。在这种趋势下,如何保证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工程硕士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对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其中张士峰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和责任体系来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合格与否。王庆金等构建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价。黄秋萍对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数进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审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李庚建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态度,制定科学标准,精确评分,公正评比,以评促进,加强监督,确保长效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实践的经验,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必须注重的环节。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者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与指标体系建立两方面,而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却为罕见。鉴于学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大多是定性评价的方式,专家评阅标准各不一致,导致论文评估时的主观性很强,论文的质量优劣难辨,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评审专家在评阅论文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能够使评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判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解决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

2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该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理得出最终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据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按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集:

步骤2: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AHP来确定。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利用1~9比例标度,对在同一准则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在xi与xj之间比较赋值,其中xij代表i指标对j指标的重要性。其次,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比较赋值,可以得到若干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专家将其转化成一个综合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从而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果构建的判断矩阵为A如下,求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对这个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

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难以确保评价者对多因素评判的思想逻辑的一致性,因此为了保证层次单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根据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将指标评语分为若干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通过采用德尔斐法对各评估指标所隶属的评语等级进行考察,从第i个指标对第j个评语等级vj的隶属度rij,由此得出第i个因素u1的单因素评判集ri=(ri1,rr2,…,rin),那么m个单因素的评判集就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3 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AHP和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类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研究类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如下图所示。评价指标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为:

步骤2: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中,作者邀请了多位工程硕士领域专家与教育专家给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评分。然后,利用加权算数平均综合向量法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依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本模型将待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等级分为5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文中以某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为例,采用比值法确定单因素的隶属度,即每一级所占的数目与该指标所有评价项目总数之比为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详细的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标的隶属度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属于(优,良,中,较差,差)的模糊隶属度为(0.1349,0.5044,0.3607,0,0),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求解的最大隶属原则,我们可以确定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估的结论为良。

4 结 论

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论文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量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评审专家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中的片面性。同时,本文充分考虑了评估系统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评价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使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更加科学客观。该评估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可实现软件化,即用计算机编程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从而达到简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该评估模型在其余类型的论文质量评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81-82.

[2]王庆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统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综合模糊评价[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99-103.

[3]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72-74.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7篇

收稿日期:201-06-17

作者简介:彭仲生(1970-),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从事教育管理、就业指导研究;罗筑华(1975-),男,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从事就业指导研究;衡阳,421001。

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进行探索,拟达到如下目标:从社会层面看,可以为社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可操作性的参照标准;从高校层面看,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的建构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还可以用之来测评和动态监控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探明其发展规律,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开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提供初步的心理科学依据;从学生自身层面看,学生可以用之来对自己和他人的就业准备进行评估,从而诊断出自身就业准备的优势与不足,达到对自身就业准备的正确认知。

一、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的编制

(一)评估指标的确定

采用文献法和头脑风暴法共收集到了就业准备评估的33个可能的评估指标。经就业指导教育方面的专家间多次交流与讨论之后,将上述要素分成如下8类:A(对成功就业要素、当前就业形势、自己专业、兴趣、特长、家庭经济和社会关系状况、职业、人才选拔的正确认知);B(就业、调整就业期望、承受挫折、创业、基层就业、失业的思想准备);C(专业知识、人文和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知识、就业政策知识准备);D(人际交往、开拓创新、决策、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和适应的能力准备);E(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奉献、敬业的精神准备);F(自荐信、成绩单、荣誉证书、求职简历、考级证书的准备);G(信息准备);H(身体素质准备、形象准备)。鉴于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的“体系内指标相互独立性原则”以及“可接受性原则”[1],把上述八类指标合并为八个评估的一级指标即认知准备、思想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精神准备、材料准备、信息准备和身体准备。

(二)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构建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还需要确定各基本指标的权重。各基本指标权重的大小表明它们在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中所处的地位。采用特尔斐法,设计了权重意见专家咨询表,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和全国范围内的19位就业指导教育方面的专家和21位企事业单位招聘主管就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八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多轮的交流和讨论,同时考虑到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终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见表1)。

(三)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的编制

在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之后,课题组再次明确各评估指标的主要内涵和考察点,形成了初步的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建立了相应的等级评定方法。经过多次公开报告、专家集体讨论评议等程序,最后编制形成较为科学的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见表1)。两名国内知名国有企业单位招聘主管利用制定的评估量表分别对前来招聘的20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准备进行等级评估,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数据包进行培生(Pearson)级差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925(P001)。表明该评估量表具有很好的评分者一致性信度,整体可操作性较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用于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的探索。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护理评估;评价标准;外科护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81-01

护理评估与评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道重要程序,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看来,在护理工作中做好护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评估评价标准,利用该标准来约束护理行为是极其重要的。而所谓的护理评估评价标准,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二则是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下面对某院所接受过的88名外科患者的护理和治疗康复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关于护理评估评价标准应用的思考。

一资料和方法

1、资料分析

本次实验中用到的资料全部为随机抽取,抽取的外科患者治疗案例共88例,对应资料为88份。在88名随机抽取出的外科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9名,女性患者有39名,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大致在52-53岁之间,其中最高年龄达75岁,最低年龄为31岁。根据上述获得的资料,并结合护理工作要求来制定护理评估评价标准,充分考虑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标准制成之后用其来规范护理行为,考核88例外科患者护理质量,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相关结论。

2、实验方法

首先,制定出详细、系统的护理评估评价标准。评估评价标准在制定时要依靠评估资料,借助评估资料来考察患者的住院情况,并结合诊疗方案、病历、护理工作内容等多项因素对患者的住院全过程进行评估,确保护理评估评价标准的科学合理性。

其次,分析、控制好护理评估评价标准中的影响因素。影响护理评估评价标准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包括患者病情、住院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需要在护理工作中对其进行彻底的消除。此外,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应该纳入到护理评价标准中,确保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尽量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护理评估结束后,要对患者年龄、病情和精神状况进行分析,如有不正常问题存在,要立即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护理评估评价标准中,操作环境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原因在于操作环境中的灯光、治疗设施、病房、病床以及患者着装等,都护理服务质量有严重影响,所以护理评估评价标准在制定时还应对操作环境进行考虑。

最后,评估方法分析。护理评估方法是护理评估评价标准制定工作中的技术支撑,对标准制定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护理评价标准制定中用到的评估方法有:先收集相关资料和评估所需的评估工具,利用资料和工具对患者护理情况进行考评;评估资料可通过与患者聊天获得,包括患者的病历情况与恢复情况,都可通过交谈方式获得。评估工具与评估资料都准备完全之后,还要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医疗专科检查技能,并且要随时翻看外科患者的病情记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来促进护理评估评价标准的积极实施。

3、调查方法

评价标准制定完成后,要将其引入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利用标准来对临床外科护理中的各项内容进行评估和分析。评估内容主要有:外科护理效果、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水平、护理安全性等。评估时可将得到的结论填写在患者满意调查表中。需要注意的是,用户满意调查表一般要设置四个选项,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调查表要发放给患者填写,护理人员在旁指导。

4、统计计算

对于患者满意调查表的整理,本文采用卡方软件对调查得出的满意数值进行了统计,并采用X2检验方式对其进行了检验。如果得出的P0.05,说明本次实验中采用的统计方法具有一定。

二实验结果

根据相关实验结构分析,在外科护理中,应用护理评估评价标准之后,患者满意度会原来的满足度高,受到患者的称赞。此外,应用了护理评估评价标准后面,比起以前的护理调查,现在的护理调查会更加具备统计学意义。实验获得的用户满意度结果如表1 。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实施护理评估评价标准之前,患者对于外科护理的满意度基本止于“满意”和“一般满意”阶段,而实施护理评估标准之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所调查的88名外科患者中,没有1位患者提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从原先的36.4%上升到了86.4%。

三护理评估标准在外科护理中的思考

1、护理评估在外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在该院所接收的所有外科患者中,很多高龄患者在术前都会出现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身体病状,导致患者身体机能降低,无法顺利实施外科手术。这就要求对患者做好术前护理,通过一系列护理手段,切实提高患者机能。还有的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免疫力下降、恢复延迟等症状,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这时同样需要做好术后护理。而为了确保护理工作质量,在护理过程中引入护理评估标准,利用评估标准来约束和指导护理行为,即可有效解决护理中存在的质量和态度问题,确保外科患者术前术后的身心健康。

2、护理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与及时性

手术患者与内科患者不同,手术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存在较高的危险性,需要争分夺秒的对相关措施进行实施,同时患者及家属均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家庭需要承担的经济负担也比较的重。所以,术前护理评估的实施就显得十分重要,且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若实施不到位则会促使严重后果的发生。

3、医疗质量的有效提高

护理评估评价标准除了要求护理人员要能对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及综合处理指外,还要求其能对其他专科诊疗及护理的资料进行收集,并结合主观与客观,综合对其进行分析,使外科患者的全部问题均能得以解决和处理,以此促使医疗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利用护理评估评价标准来约束护理行为,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可进一步提高外科护理工作的有效性,为外科患者创造良好的养病环境,促使其身心健康,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梅英. 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A].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 2010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9篇

Abstract: Policy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cy process, as a specialized research activities of the specific standards,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nd it is the only way to understand the policy value and effe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in China's policy evaluation, this paper made depth analysis and proposed several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hina's policy evaluation.

关键词: 公共政策;政策评估;对策

Key words: public policy;policy evalua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311-02

1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

公共政策评估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政策评估亦称政策评价,是政策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也是政策运行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政策评估是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关于政策评估的概念至今学术界未能达成的共识, 它对政策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施后效果所进行的综合评估。对政策系统和政策结果的质量、效益、效果等方面,根据一定的政策评估标准和程序,公共政策评估也可以说是公共政策评估主体进行评价或判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2 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目前从事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大多数都是研究社会科学出身的,从事官方评估工作的人士绝大部分都非“内行人”,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很少有人兼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难以兼有思辨和公理化思维方式的长处。这样的政策评估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传统政治文化有关,用定性分析取代定量结论,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分析,他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不可避免地有这种倾向,这与道德建设的纯洁性密不可分。

2.2 缺乏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 民间政策研究组织和社会中介评估组织,是我国主要的非官方政策评估组织,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机构往往摆脱不了对政府的依赖,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内部,均设有相关的政策评估组织,尤其在地方上,公共政策仍然是由咨询机构、专家学者从理论上进行可行性论证,由领导者凭个人价值偏好在一组待选择的方案中择一而从之,它不管政策实际执行结果如何。这些机构往往摆脱不了对政府的依赖,非官方政策评估组织在我国当前仍然相当缺乏。

2.3 缺乏对政策评估的系统理论指导 公共政策评估起步较晚,在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起步,现阶段我国为数不多的政策评估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完备的、适宜的理论指导,不清楚评估的最终目的,不明确评估的现实标准,对公共政策的优劣得失仅仅停留于一般的理论分析,不确定评估的具体内容,不肯定评估结论的实际作用,公共政策评估与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估还有相当距离,还主要表现为经验总结、工作汇报和座谈研讨等形式。

2.4 缺乏对政策评估的科学认知和认真态度 由于目前我国在思想上对政策评估的意义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等原因,使得评估工作主观随意性的因素较大,一方面会造成政策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认识政策的优劣和成效,补充、修正和完善后续政策,决策主体往往视政策评估为可有可无的工作。

3 完善我国政策评估的对策

3.1 建立科学正确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为提炼和抽象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评估标准,我们需要有充足的理论材料和实践积累,首先要大力加强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政策评估的资金投入。很多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无论是组织第三方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政府行政人员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还是专家学者做研究,没有一样是不需要消耗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再次,能够用来指导具体的公共政策评估实践的标准,是能引导实践功用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评估标准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公共政策评估的多样性,多样化的评估标准可以对公共政策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考察,在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公共政策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

3.2 政策主体方面的对策

3.2.1 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创造条件 首先要建立评估的物质基础。在现阶段评估性中介组织尚不发达的时候,政府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设立政策评估基金会, 政策评估仍需要政府解决评估资金的来源问题,评估的物质基础主要涉及资金和信息两方面的问题,它们可以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注入。关于信息问题,首先,培养和选择高水平的评估者。评估的结论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利益,也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存废,因而需要有高水平的政策评估者。目前我国比较缺乏政策评估方面的专门人才。此外,有客观因素,众多因素影响政策评估的科学性,而政策评估中各种影响因素众多,有人为因素,政策评估必须做到严肃性、科学性。其次,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必须更新观念,及时向评估者提供评估所需的信息,树立责任意识,实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第三,由专人负责,实行电脑化管理,政府政策执行部门应建立政策执行档案,一旦需要,能够做到有案可查。

3.2.2 培育评估的中介组织 为改变我国政策评估的体制性弊病,目前,我国的政策评估少部分由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承担,大多数由政府自行评估自行承担,我国应该培育政策评估类的社会中介组织,这也是国外政策评估的基本方式,逐渐使政策评估由政府外的中介组织和科研机构承担,中介组织是独立于政府的外部评估,能保证评估的客观性。科研机构集中了大量专家学者,有利于政策评估的科学化,随着评估类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为避免由行业利益导致的行业协会评估的非客观性问题,需要逐渐减少行业协会进行的政策评估。

3.3 切实提高对政策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 为了避免政策评估不受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足够重视的问题,必须加强思想建设,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上存在障碍,就会阻碍各项工作的进程。为此,必须加强思想建设。首先,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政策效果的优化,是政策评估的根本目的,要端正政策评估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和政策评估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媒体的优势,利用各种媒介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大宣传的力度,应充分认识到政策评估在促进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作用,特别是各级政府和相应的政策部门,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陈旧的观念,重新认识到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毅,高岭.中美公共政策评估系统比较及启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68-290.

[3]李成智.公共政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4]李成智.公共政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10篇

1.1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认识混乱[2]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对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没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认为毕业生在学书面考试成绩即为对该毕业生进行的质量评估,或者仅对教师作教学评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即反映其学生水平高低;另一方面,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认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估仅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提高毕业生的成功率和学校该专业的招生情况。故在评估过程中主动放弃一些不足项目,使评估流于形式,丧失客观性。这样对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及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都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1.2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方式单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应体现多方面标准,而现阶段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仅采用毕业生参加的各类理论考试作为主要评估依据。虽然部分院校也会在实验室举行实践考试,但这都不能体现毕业生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如职业道德、协作能力等往往不能用上述方式进行评估。

2新的评估标准应符合以下原则

2.1客观性原则

评估指标的制定应具有客观性,在制定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收集各类信息。

2.2科学性原则

评估指标应能够准确体现被评估者的情况,并且各指标间要求无重复、无矛盾、无因果关系。

2.3可操作性原则

评估指标制定尺度应适中。定量指标易操作且较为准确,但不宜体现被评估者的自身特色;定性指标可通过分析比较来把握被评估者发展的趋势,便于指出改进方向,但不如定量指标易操作。所以应该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4可比性原则通过观察评估结果,可获得明确结论。该结论应能反映出各毕业生的不同属性,使评估者能够就各指标的结果相互比较。

3评估标准的建立

新标准应符合上文所提出的四原则,能反映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工作能力以及思想动态。通过分析以上原则,在汇总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评估标准。对毕业生进行评估从四方面进行:职业价值主要包括了政治素养、工作责任感和医德医风;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创新能力及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与人协作能力、同学或同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能力;学习和工作成绩主要包括在校学体情况和论文、科技及受表彰情况。

4评估试运行

4.1确立评估对象

从我校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随机选取153名学生作为评估对象。

4.2确立评估内容及区分评分等级

评估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习和工作业绩,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评分级别共有5级,分别是优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差(1分)。14项评分指标满分为70分。

4.3具体评估方法

评估时间安排在被评估人就业后的第6个月,以便用人单位对被评估人有充分的了解。参加评估人员包括在校期间曾教授过被评估人的各教师和用人单位被评估人的科室主任。其中问卷收集分两部分:在校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完成问卷,统一由所在系部主任收集并确认;用人单位的问卷在填写完成后由医院医教科主任签字盖章后方为有效。

4.4收集评估问卷

此次评估共发放问卷153份,收回144份。该次评估问卷回收率为94.1%。

4.5评估结果

4.6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都达到良好程度,其中政治素养、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在校学体情况领先于其他指标。但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论文、科研及受表彰情况总体评分稍低,说明这3项有待加强。另外,有少数毕业生的临床工作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不足,表明这2项发展不均衡,在今后的教育中应注意全面发展,加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11篇

1.1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认识混乱[2]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对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没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认为毕业生在学书面考试成绩即为对该毕业生进行的质量评估,或者仅对教师作教学评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即反映其学生水平高低;另一方面,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认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估仅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提高毕业生的成功率和学校该专业的招生情况。故在评估过程中主动放弃一些不足项目,使评估流于形式,丧失客观性。这样对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及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都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1.2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方式单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应体现多方面标准,而现阶段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仅采用毕业生参加的各类理论考试作为主要评估依据。虽然部分院校也会在实验室举行实践考试,但这都不能体现毕业生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如职业道德、协作能力等往往不能用上述方式进行评估。

2新的评估标准应符合以下原则

2.1客观性原则

评估指标的制定应具有客观性,在制定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收集各类信息。

2.2科学性原则

评估指标应能够准确体现被评估者的情况,并且各指标间要求无重复、无矛盾、无因果关系。

2.3可操作性原则

评估指标制定尺度应适中。定量指标易操作且较为准确,但不宜体现被评估者的自身特色;定性指标可通过分析比较来把握被评估者发展的趋势,便于指出改进方向,但不如定量指标易操作。所以应该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4可比性原则通过观察评估结果,可获得明确结论。该结论应能反映出各毕业生的不同属性,使评估者能够就各指标的结果相互比较。

3评估标准的建立

新标准应符合上文所提出的四原则,能反映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工作能力以及思想动态。通过分析以上原则,在汇总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评估标准。对毕业生进行评估从四方面进行:职业价值主要包括了政治素养、工作责任感和医德医风;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创新能力及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与人协作能力、同学或同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能力;学习和工作成绩主要包括在校学体情况和论文、科技及受表彰情况。

4评估试运行

4.1确立评估对象

从我校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随机选取153名学生作为评估对象。

4.2确立评估内容及区分评分等级

评估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习和工作业绩,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评分级别共有5级,分别是优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差(1分)。14项评分指标满分为70分。

4.3具体评估方法

评估时间安排在被评估人就业后的第6个月,以便用人单位对被评估人有充分的了解。参加评估人员包括在校期间曾教授过被评估人的各教师和用人单位被评估人的科室主任。其中问卷收集分两部分:在校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完成问卷,统一由所在系部主任收集并确认;用人单位的问卷在填写完成后由医院医教科主任签字盖章后方为有效。

4.4收集评估问卷

此次评估共发放问卷153份,收回144份。该次评估问卷回收率为94.1%。

4.5评估结果

4.6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都达到良好程度,其中政治素养、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在校学体情况领先于其他指标。但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论文、科研及受表彰情况总体评分稍低,说明这3项有待加强。另外,有少数毕业生的临床工作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不足,表明这2项发展不均衡,在今后的教育中应注意全面发展,加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图书馆 绩效评估 问题 应对措施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其服务工作质量水平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员工对馆藏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会对学校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定期对员工开展绩效评估工作既是高职图书馆全面、准确、客观、系统地了解员工工作情况以便改进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需要,又是高职图书馆强化服务意识、合理调配资源及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绩效评估是将员工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表现、工作实绩与组织事先设定的岗位工作内容及相应完成指标进行对比,进而考察、评定员工工作的等第并以此作为员工奖励、职务晋升及相关培训的依据,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改善并最终实现组织总体战略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和过程。绩效评估与管理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事关员工个体切身利益的实现和高职图书馆组织工作任务目标的实现,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一向是组织管理工作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工作。

本文首先分析总结出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其次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误区或问题的成因,最后结合高职图书馆的工作实际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丰富与完善组织员工绩效评估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可有效帮助高职图书馆正确开展员工绩效评估工作进而提高绩效评估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一、当前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估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绩效评估与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制定科学和有针对性的评估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图书馆在我国高职院校实际工作中未能取得其应有地位,某些高职图书馆未制定员工绩效评估标准或虽制定标准但标准的制定较为笼统而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具体表现在:

(1)评估标准笼统划一,未能体现图书馆部门间的工作差异。

长期以来,高职图书馆未制定针对员工的绩效评估标准或只制定一些笼统划一的评估标准,未能充分考虑不同部门员工工作性质与工作要求的差异,标准缺乏可执行性或针对性不强。如在制定员工思想道德表现标准时,笼统地规定凡是无重大违纪与工作失误的员工其该项考核等第一律为合格或良好;在制定员工工作能力考核标准时,简单地将职称、学历作为认定员工工作能力的主要或唯一标准而忽视员工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在制定员工勤奋敬业表现标准时,将员工日常出勤情况当做员工勤奋敬业的主要依据而未能充分反映员工的积极主动工作精神与意识的强弱;在制定员工工作业绩考核标准时,过于看重如接待师生读者人次、加工图书数量等量化指标的作用。甚至一些高职图书馆干脆将学校制定的员工年终考核标准直接拿过来作为图书馆员工的绩效评估标准,完全忽视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性质与内容与教师或其他行政工作人员工作的显著区别,无法真正考查评估图书馆员工的工作绩效,考评结果自然得不到被考评者及广大员工的认同,使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失去其应有之意和作用。

(2)评估标准缺乏论证,制定与执行的随意性均较强。

高职图书馆在开展员工绩效评估工作中存在的又一问题是缺乏对评估标准的必要论证,标准的随意性较强。如上文所指出的,高职图书馆现有的员工绩效评估标准通常是直接机械照搬或借鉴学校行政工作人员的评估标准,在将其用于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评估时未进行过系统深入的论证与思考。因此,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时除了导致由于标准的针对性不强使评估结果的员工认同度低以外,还会因为事先的考虑不周导致在面临工作环境与内容的复杂变化时缺乏有效应对并随意临时修改标准,造成员工工作的无所适从。

2.评估过程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严重。

除了评估标准的制定存在弊端之外,高职图书馆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的方法手段较单一,评估过程走过场等形式主义的现象较普遍和突出。相关研究表明,绩效评估应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以尽量准确反映被评者的真实工作表现,实质应重于形式。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图书馆通常只是简单地听取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并结合全馆员工的集体民意测评打分结果就对员工工作做出评价。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上由于未能充分听取被评者个人和员工服务对象――师生读者的意见和缺乏对员工工作结果的客观公正度量,难以充分有效地反映员工真实的服务工作情况。

3.评估结果缺乏必要反馈,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性不强。

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不仅存在标准制定不科学和评估过程不规范的问题,而且存在对评估结果缺乏必要反馈的问题。员工绩效评估工作不单纯是为了奖优罚劣,更主要的是为了改进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高职图书馆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及评估结束后均普遍缺乏与员工的交流与反馈,使员工难以从绩效评估中找到自身工作与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不能及时有效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使绩效评估工作游离于图书馆及员工的工作之外,缺乏对员工未来工作的有效指导性。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对高职图书馆员工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

员工是高职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以为师生读者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为主兼以开展一定的与工作有关的科学研究,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对其工作的评价考核应以对其知识信息服务工作开展的质量效果评估为主。然而,高职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对此认识不清或缺乏足够认识,将其与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混同对待,机械刻板地套用机关行政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估标准。这种错误或模糊的认识不仅导致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从一开始就偏离正确的轨道,而且导致绩效评估工作脱离高职图书馆员工的工作实际,无法对员工的工作产生应有的指导作用。

2.对员工绩效评估工作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评估不是目的而是深入开展绩效管理的一种手段。绩效评估深层次的目的意义是通过对员工工作绩效进行恰当的、合乎实际的与组织工作目标相连的评价和估计,从而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控制、使其自觉调整工作状态并最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将绩效评估结果作为员工奖惩及升职的依据仅只是绩效评估的浅层次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高职图书馆通常只关注到了绩效评估工作浅层次的意义和作用,忽视了其对组织和员工个体深层次的作用,使员工绩效评估工作未能起到应有作用。

3.对绩效评估的工具和手段开发运用有限。

长期以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领域和研究领域开发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员工绩效评估工具与手段。如基于企业价值增长的EVA法、平衡记分卡法(BSC)、关键绩效考评法(KPI)及360度考核法等。然而,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图书馆对员工绩效评估工具与手段的开发仍处于借鉴与探索阶段,未能开发出专门针对高职图书馆员工的有效的绩效评估工具与手段。这种工具与手段的缺乏使得高职图书馆的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只能长期停留在粗放状态,难以适应高职图书馆的工作实际,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到图书馆工作的开展。

三、问题的解决应对策略

1.认清高职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评估标准。

做好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的首要关键是制定科学合理、符合高职图书馆员工工作实际的绩效评估标准。为此必须遵循评估标准制定的规范流程,首先充分认清高职图书馆员工知识信息服务工作的性质,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作为员工绩效评估考核的主要内容;其次应在对图书馆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有充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论证应通过哪些方面的评估内容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员工工作成效且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并以此作为员工绩效评估的细则标准;最后应将制定的评估考核标准草案提交教代会或全馆员工进行深入讨论,通过民主集中的办法制定一套贴合本馆实际工作需求的员工绩效评估标准。

2.正确理解绩效评估的作用,改进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实施的流程。

绩效评估不仅是员工奖惩及职务变动的依据,而且是提高教员工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更是高职图书馆帮助员工发现工作差距、促使员工将个人行为与组织目标有效结合并以此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和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

为此,高职图书馆需在对员工绩效评估工作上述作用全面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改进原有不规范、不科学的绩效评估实施流程。如在正式评估工作开展之前增加评估动员环节,对评估工作的意义及实施办法向员工进行详细说明,以加强员工对评估工作开展的认同与配合;在评估工作实施过程中增加员工的自评和读者服务对象的评价并赋予其较大的权重;在评估结果出来后增加评估反馈环节,使被评员工及时了解自身工作与图书馆岗位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及时有效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使绩效评估工作真正起到帮助员工成长发展和提高图书馆组织绩效的作用。

3.积极开发针对本馆及员工工作实际的绩效评估工具与手段。

绩效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理论性与操作性均较强的内容,绩效评估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必要的评估工具与相应的手段。因此,高职图书馆应积极开发贴合本馆及员工工作实际的绩效评估工具与手段,以增强员工绩效评估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在此过程中,适当地借鉴运用已有的学校与企业的绩效评估工作工具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本单位及人员的工作实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与改进。

总之,高职图书馆应充分理解和重视绩效评估对图书馆工作目标的实现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认清高职图书馆员工以知识信息服务工作的基本性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评估标准,开发有针对性的评估工具及改进绩效评估实施的流程,发挥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玉娟.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偏误及其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24):79-81.

[2]沈静.国外图书馆员工作评估体系介绍及其特点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04):30-32,38.

[3]王丽娟,何妍.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13篇

(一)中美资产评估准则制定的背景与环境比较 按照一般学科的发展规律,资产评估的准则来自资产评估的实践,同时随着资产评估业务的发展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1987年,美国制定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 从1980年以后,资产评估行业在美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形成了美国评估师协会(ASA)、评估学会(AI)等众多评估专业协会,作为民间自律性机构,评估协会在其各自领域内对美国评估业进行行业自律性管理,并制定本协会的执业准则和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出现于美国评估促进会成立1年之后,由其制定和。20世纪80年代,美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撤消了对金融业内金融机构严厉的行业管制,在这期间,美联邦特许存款、贷款银行迅速将业务范围扩大到提供私人或商业贷款。但与此相背离的是,当时的美国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并未做好足够的准备应对突然增加的市场供给,这样的改革直接导致了大批金融机构在对贷款进行审批之前,并未相应的对抵押的标的物进行合理的资产评估,有些资产虽进行了评估但由于评估师的资质问题造成了资产价值评估的不合理。20世纪初期,美国的不动产评估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师资格标准和执业准则。特别是在金融机构进行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方面,需要进行抵押物的评估,缺乏统一的评估师资质标准,在执业过程中也缺乏统一的准则体系指导实践,造成了资产评估师对作为抵押物的资产故意或不故意的做出不恰当的评估,由于评估准则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大批的银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因此,当时在美国,经济界、金融界亟需对资产评估行业这一传统的自由职业领域进行规范性的管理,为适应资产评估界的内在要求和经济界、金融界的外在需求,美国评估界自发地组织起来制定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

相对于美国资产评估行业的成熟发展,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从实践到理论都发展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这期间,资产评估从无到有,一经产生便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为改革开放、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资产评估的发展当时我国还不存在一套完整系统的资产评估准则,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对资产评估的概念、资产评估的评估原则、评估假设以及评估要素等进行的规范总结,1993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成立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创立资产评估准则的任务,这期间,召开了多次国际性的研讨会,并提出了准则制定的设想和框架。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评估准则准备制定的过程中及资产评估实践中,由于无形资产的形态的特殊性,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接连出现了无形资产价值虚假评估的事件,造成了国有资产价值严重流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强烈重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资产价值在企业中所占的份额有所增加,企业涉及无形资产评估的情况也随之增加,于是在我国资产评估的基本准则尚未出台前,便首先于2001年7月出台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规范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行为,提高了评估质量,维持了微观企业和宏观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由此看来,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和资产评估实践与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具有明显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特色,评估业务所遵循的操作规范也主要是政府的文件。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在整个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基本准则指导的情况下通过行政立法强制推行出来,这便形成了资产评估准则落后于资产评估实践,评估准则被评估实践推着走的局面。

(二)中美资产评估准则制定的目的差异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的制定,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泡沫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速发展的经济,为了规范资产抵押贷款业务中的资产评估行为、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应评估实践的需要,美国各大民间资产评估协会联合起来制定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同时得到了美国立法的认可,由此可见,美国制定的资产评估准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对以融资为目的的资产抵押贷款评估给予着重的论述,有具体的适用对象和范围。相对于美国资产评估准则,我国第一部资产评估准则《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是为解决我国自2000年以来证券市场所发生的因国有企业改制,关联方交易引发的有关无形资产评估争议而制定的。后来财政部于2004年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主要是为了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行为和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保证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由此看来,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滞后于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应实践的发展而被动和强制制定和实施的,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评估准则的建设缺乏整体性思路。

(三)中美评估准则框架体系的差异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汲取了当时美国金融行业不规范的资产抵押贷款评估中的经验教训,有大量的实践基础和针对目标,是以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和评估实践为基础,因此USPAP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准则制定的初期就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结构严密,专业水准高,在国际评估界是一部水平较高的评估准则。USPAP的理论框架体系涉及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关系、评估能力、各种形式的动产和不动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以及程式评估等几大部分,并以细则的形式对现金流量分析、保密原则、允许偏差、客户评估目的的确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范,用于指导评估实践,准则框架结构清晰,总体分为三个层次:前言(基本准则)、准则条文、评估准则说明、外加一个非准则性的咨询意见。评估准则的说明十分灵活,因时代需求和经济发展而制定和修改完善,既保证了USPAP的稳定性,同时也适应了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日新月异的评估实践。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从总体建设的历程来看,无形资产准则先于基本准则而制定,这样的发展顺序从一开始便显示出准则建设缺乏整体性思路。2004年财政部的两项基本准则《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初步建立。到2010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2004年)、《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2004年)、《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1年)、《注册资产评估师关注评估对象法律权属指导意见》(2003年)、《珠宝首饰评估指导意见》(2003年)、《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2005年)、《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2005年)、《森林资源评估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2010年)和《资产评估准则――珠宝首饰》(2010年)等2项基本准则、8项具体准则、2项资产评估指南和6项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在内的覆盖资产评估主要执业领域的较完整的评估准则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也积极地迈出了向国际准则靠拢的步伐,但相对于USPAP完备的理论框架体系,我国的评估准则建设尚存在不足。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一些单项指导意见尚未出台,已经制定的准则还不十分成熟,概念的界定、专业术语的解释模糊,可理解性有待提高,具体条文需要细化用于指导评估实践,由此可见,我国的评估准则框架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准则的趋同还有一段距离。

二、我国资产评估准则的完善建议

(一)在准则导向上,向美国评估准则靠拢资产评估实践越发展对评估准则的要求越高,同时,资产评估的准则体系越完善,资产评估实践也就越规范。衡量一个国家评估业务实践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其准则体系的完善程度,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在目前世界各国现有的评估准则中可以称其为典范。USPAP最宝贵之处在于是在美国长期的资产评估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评估实践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众多的评估协会在几十年间对评估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其评估准则的制定基于实践,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和可行性,从一制定开始,便迅速受到了评估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很快成为美国及北美地区各评估专业团体和评估师广为接受和公认的评估准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产评估事业从理论到实践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评估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高质量、易于指导实践的、包含各类评估专业的评估准则,在准则的制定方面,中国应该借鉴美国评估准则,在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评估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评估准则由资产评估协会牵头,联合多家管理机构制定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发展促使资产评估业发展,有着美国评估师协会、估价师国际联合会等多家评估职业团体,共同组建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特别委员会,于1987年制定了统一的评估准则――《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USPAP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业协会在多头管理,多师并存的情况下,一直都致力于与公众、评估师监管机构、评估服务的提供方以及评估信息的使用者保持步调一致,满足相关利益方对评估执业统一标准的需求。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由资产评估协会牵头,联合相关管理结构制定出一部能够规范整个资产评估行业的,切实可行的,完善的资产评估准则。

(三)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体现统一规范与分别规范相结合原则统一规范是指首先对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资格、执业质量、职业道德有统一的规定。分别规范是指评估准则对各种单项资产评估行为的规范(既包括单项资产也包括整体资产)。美国资产评估事业初期的发展是以不动产评估为主,与美国发达的经济形势不同的是,我国的资产评估事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资产评估业比较重视企业整体资产的评估, 资产评估准则覆盖面相对广泛,既涉及无形资产和各种不动产等单项资产评估业务,又涉及企业价值的评估业务,因而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要体现统一规范和分别规范相结合的原则。

(四)强化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为评估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评估准则的制定首先要有理论基础作为指引,我国资产评估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是关于我国资产评估定位上的认识分歧,而资产评估定位的不同观点是由于对评估理论研究的不透彻。因此,我国应该对资产评估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的很多学者也对资产评估理论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例如有对资产评估的对象、评估的前提假设、价值类型选择,评估范围、评估程序以及评估报告的类型等的理论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或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中,但并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应该借鉴美国评估理论先进成果及准则制定的实务经验,深入进行理论研究,为准则制定打好理论基础。

(五)加强评估界与会计界的合作,加快以“为会计计量提供支持”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准则的建设作为共同服务于经济领域的两个行业,会计和评估在国际层面的合作日益密切。2005年1月1日开始,90多个国家要求或被允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我国财政部也于2006年2月15号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制定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体系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股份支付等多种业务均采用了公允价值。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不同的是,公允价值模式对资产进行计量具有一定的估计性,这便涉及了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计量属性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需要资产评估的有力支持。高效的资产评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由于资产评估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将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 必须加快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工作,以积极应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给资产评估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厅课题《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0457204D-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萍:《走向成熟的中国资产评估》,《中国资产评估》2006年第11期。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重大发展,正在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从注重量的发展到注重质的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也取得了重大进步,对规范和引导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搞好高等教育的评价,对于高等学校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也给我国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合格人才,更是政府、家长和学生、学校共同关心的问题。

1985年中共中央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并且国家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并确立了对高等教育实施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这都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

一、对我国高等院校评估的意义

(一)鉴定各类高校的性质

我国高校的历史较短,高校的专业设置有一定的趋同性,对各类高校进行鉴定,以确立不同高校的任务,不同的发展方向,制定各高校不同的长期发展规划,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突出各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认清各自的优势,发扬优势专业。有利于鉴定学校的文化精神和氛围,形成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形成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精神财富。

(二)有利于诊断和改进高校的教育

对高校进行评估,能发现高校的办学问题、存在的缺点,及时反思、改进自己的办学,总结教育的规律,总结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使得高校可以突出自己特色,借鉴其他高校的优点。也有利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己反思自己,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激励教师和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三)有利于国家教育方针的实施

国家对高校进行评估,有利于诊断和发现高校是否在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推行国家支持的文化和思想,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我国高校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监督高校教师是否按国家的要求传递文化和知识,调动各高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的质量。有利于根据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教育政策和目标。

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评估的主体单一,评估的行政化色彩浓重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84~1985)。自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学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地使用“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一词,标志着高等教育评估的真正开始。第二阶段为试点阶段(1986~1989)。1986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评估高等学校工作状态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会议提出了高等教育评估的一些重要概念。第三阶段为正规化阶段(1990至今)。原国家教委于1990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初步确立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基本雏形。从以上评估机制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自始至终都是由国家行政机构领导组织实施,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

(二)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主要是鉴定功能,忽视了诊断和改进功能

对高校进行评价的功能有鉴定、诊断和改进,我们不能认为评价就是分等评级,而忽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但实际上,评估以鉴定性为主,评估强化了政府的主导甚至是垄断地位。这样,导致许多被评学校并未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上,而是常常出现片面追求评估结果的现象,忽视了高等教育评估的真正目的。

(三)高等教育评估的标准不够科学,评估标准单一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方面,一类是以教论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的教论学生的学;一类是以学生的学论教师的教。当前,我国的高校有很多种类,而教育评估标准却只有一个:本科院校的评估。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办出各自的特色。”但在当前,“一把尺子量天下”的单一评价标准使得高等院校的个性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四)高等教育评估的目标模糊,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

由于中小学的评估主要是为了基础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为升入好的中学和大学提供人才基础,但是高等教育后学生一般就直接就业,似乎高等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对高校的评估标模糊不清。社会对于高等学校的认识也只是看是否是“985”“211”学校,对于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的水平,培养了创新的人才,学校并不知道,学生毕业了似乎任务就完成了。

三、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对策探讨

(一)实施高等教育评估主体多元化,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公信力度不高,政府部门的参与评估度过多,从评估的内容,评估的标准,评估的过程,都是政府在实施,有着浓重的行政化色彩。应该增加民间机构对于高等教育的评估,这样不仅能增加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认识公信度和认可度,还能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高等教育,从而加快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充分利用社会学术团体和用人部门从多方面对高等学校办学进行评估。

(二)重视高等教育评估的诊断和改进功能

对高等教育评估的目的,是为了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不是仅仅对高校的鉴定,也为了我国的高校能培养出一大批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及时诊断出高校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我们不能只对高校做出总结性评价,还要注意对其做发展性评价,这才是我们进行高等教育评价的本质,这样高校才能与世界一流大学靠近,为我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流人才。

(三)建立高等教育评估标准的科学化程度

根据我国高校的种类,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一个科学的高等学校的评价体系包括物质层面的指标、制度层面的指标、思想层面的指标和绩效层面的指标。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从强调高等学校一致性及相似性的取向,转为确认和鼓励高等学校的独特性和特色性。另外,评估指标应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就更能客观准确地作出评估结论。

(四)明确高等教育评估的目标

对高等教育的目标做出系统的规定,不能只看学生是否毕业,应增加与已毕业校友的联系、与企业的联系、与家长的沟通,看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制定不同级别高校的培养目标,使不同高校根据自己的任务,发挥各自的优势,注重学校自身的评估,明确学校建设和学生培养目标,把大学生就业和学习成效(Learning Outcoming)作为衡量学校教学的指标,观察其价值增值(Value Added)的程度,制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多层次、易测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 确定评估标准是公共政策评估的核心工作,当前,构建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构建一套包括价值性与事实性两个层面标准的政策评估标准体系,完善一系列的政策评估制度,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贯彻到政策评估全过程。

一、构建以人为本政策评估标准的现实意义

1.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人可以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建设成果的占有者和享用者。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制定依据和政策目标应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也应成为评价公共政策的标准。确立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就是在政策评估领域以公共利益协调为本质特征,以目标可持续性作为基本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

2.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是实现公共政策科学化的必要因素。纵观改革开放的过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以物为本”的倾向,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例如“唯GDP论”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作为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有助于促进政策制定、执行、监控和评估个环节的科学化。

3.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动力之一。当前我国政府处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服务型政府根本职责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是重要的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是政府回应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途径。所以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政府意志的价值取向。确立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有助于实现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解决民众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内涵解析

1.以人为本的内涵剖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内含是以人的价值为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发展的本质、本体、核心,将人的发展观视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这样一种科学发展观念。

从我国现实的层面而言,以人为本的内涵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意。马克思曾经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可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要求。小康社会是全面发展的和谐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2.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分类。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就是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在现实的公共政策过程中,由于公共政策涉及面广,利益相关者众多,相关变量因素复杂,因此很难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对政策评估标准的看法和相应的政策标准。美国学者威廉·邓恩提出六种标准,即效益、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应性。台湾学者林水波认为一般性政策评估标准应包括下列十种:工作量(或称投入量)、绩效(涵盖产出量、效能及影响程度)、效率、生产力、充分性、公平性、妥当性、回应程度、过程、社会指标。国内学者陈振明提出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平标准和政策回应度。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个领域内的矛盾也更为凸显,公平和效率、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等因素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所以,从理论上确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学者研究成果,一般政策评估标准应包括:效率、效益、生产力、公平性和回应性。以这些标准作为评估公共政策的准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创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体系

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的人本取向,需要构建一个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体系,并完善相关的评估制度与评估技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首先,在构建的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的体系中,“以人为本”是核心、本质,被称作价值性标准,具有指导意义,换言之,在整个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将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其次,“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丰富的,涵盖多元指标,以“绩效、公平、生产力、回应性”作为“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从另一个角度说,要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实现“以人为本”,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即要将效率与公平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因此,绩效、公平、生产力、回应性”被列于“以人为本”的下一层次,被称为事实性标准。最后,完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政策评估工作的有效性。

1.确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性标准。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系统中重要一环,以一定的价值标准作为评估依据,价值标准的内涵直接影响民众利益。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这一政策指导原则下,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至90年代,一些社会问题凸显,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凸显政绩,过分追求效率,忽视公平,造成了一些不和谐因素。新世纪之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提出,要求改革更加明确“以人为本”的目标而不再是盲目追求GDP增长。

确立“以人为本”为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性标准,创新公共政策理念。首要工作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公共政策的核心地位,一切公共政策运行都必须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此外,还要破除把人作为发展工具的陈腐观念,彻底改变过去公共政策所强调的效率之上、过程为本和人的工具性,以实现人民的权利、利益和价值为中心。

2.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性标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为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需要建立一系列事实性标准,以确定“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情况。事实性标准包括:绩效标准、效率标准、公平标准、回应性标准。以绩效为衡量标准就是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政策对客观事物与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既包括政策推动的效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绩效标准的着眼点在于民众对政策效果的反应,在本质上与“人本”理念是一致的。以效率为标准旨在衡量一项政策产生某种水平的结果所必须的工作量或投入量。效率标准关心的是如何以最小的政策投入得到最大的政策产出。以公平为政策衡量标准要关注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平”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回应性反映政策运行结果是否符合政策对象的需要、偏好或价值观念。同时要加强构建效益、效率、公平、充足性、适当性和回应性标准的指标体系,作为以人为本的价值性指标具体化、数量化的尺度。

3.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将以人为本的评估标准有效运用到实际评估工作中,还需要完善政策评估一系列相关制度及评估方法。首先,实现政策评估主体多元化。实现政策评估主体多元化是促进政策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有效措施。根据政策评估主体机构地位的不同,可以将政策评估主体分为内部评估主体和外部评估主体。内部评估主体包括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政策机构中的专业评估人员。外部评估主体包括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业性咨询公司、大众传媒、社会团体、公民等等。不同的评估主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对政策做出有效的评估。例如: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政策运行全过程有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展开评估活动,而且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政策迅速做出调整。外部评估主体中的许多人都是公共政策的对象,对政策的利弊得失有着最为真切地感受,可以对政策效果做出比较真实的评价。而且外部评估主体涉及的范围广泛,能够反映出社会各个阶层对于公共政策的看法,评估结果往往比较客观,而且是政府与民众进行沟通的有效信息。其次,构建多渠道公众参与评估机制。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度远远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提供的参与渠道不足。评估渠道多样性是当前政策评估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确保公众参与政策评估渠道畅通无阻。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建立社会听政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使公民参与经常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非正式评估。相对于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对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作严格规定,方式灵活、简便易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使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策评估。再次,构建社会公示机制。公众如果要参与政策评估,就要对政策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政策运行过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增大政策信息公开力度,使公众对一项政策的出台背景、政策的运行过程、政策的效果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公示制度是人民群众享有的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就政策评估而言,为了更有效发挥社会公示制度的作用,明确公示的范围与原则,采取合适的公示形式,如会议、公告栏、新闻媒体、网络等。在当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政策应有效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将政策信息及时地张贴在网站上,保持信息的时效性和最新性。另外,尽快完善听证制度,有很多公共政策进行公示后需要进行听证,特别要建立听证意见的反映与反馈机制,使听证会的建议能够得到实施。最后,构建民意调查机制。要在政策评估领域改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与广大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完善的民意调查机制,采用民意测验等方法了解公众对某一项政策的建议和意见,并将这些建议和意见运用到政策修订工作中,将人民的意愿真切地体现到日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贠 杰、杨诚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张素琴:“省级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载《理论学刊》2007年第4期。

4.李 娅:“西方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实践及其启示”,载《行政论坛》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