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化学专业师范生 教育科研 能力 师范教育 科研方法

自古以来,师者皆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根本职责。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具备教育科研素质。作为即将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高校师范生,应意识到教育科研与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对自身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从而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进一步了解化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基本情况,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1 概念简介

1.1教育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是指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探求欲,是科研素质的基础。教育科研意识则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行为主体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与改造。

1.2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探究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等。

2 化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的调查

2.1调查目的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化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分析形成此现状的原因,探索提高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要求,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

2.2调查对象

以东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6所师范高校2008级化学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于2012年3月以信件邮寄方式向以上六所师范高校投放调查问卷,每所高校随机抽取50人,共300人施测。剔除不合格和不完整的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6.67%。

3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3.1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与看法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师范生对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以及教育科研对提高教学和自我发展的作用具有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这为提高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3.2教育教学期刊、书籍阅读情况

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期刊书籍可以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开拓教育视野,增强写作能力。但从表2的数据不难看出,当前师范生的阅读情况并不十分理想,仍有超过40%的师范生没能形成经常阅读的良好习惯。这种情况对提高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十分不利。

3.3教育科研意识与积极性情况

3.3.1教育科研意识

表3数据显示,超过77%的师范生对新旧教材进行过对比分析。在阅读教育教学相关文献时,超过65%的师范生能够有意识地在文献中寻找科研的切入点。在化学实验方面,超过73%的师范生喜欢改进实验,超过82%的师范生喜欢对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反常现象进行思考并希望能够找出原因。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在教材研究、理论研究还是化学实验研究等方面,师范生都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但调查数据还显示,仅有不到一半的师范生曾针对某一教育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这说明大多数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未能落实到行动。这也正是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

3.3.2教育科研积极性

表4的统计显示,超过73%的师范生喜欢与其他教师或同学共同进行教育科研活动,这表明大多数师范生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愿。统计数据还显示,在实习期间,超过77%的师范生能够有意识地对任教班级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进行调查分析;超过76%的师范生能够清楚了解教学或者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超过86%的师范生能够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思考,并希望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数据表明,化学专业师范生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积极性。强烈的教育科研意愿与积极性是师范生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实施教育科研行动的思想基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4对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掌握情况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必然条件。因此,对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个人的教育科研能力。表5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师范生并不十分清楚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要求。表6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师范生熟练掌握的教育科研方法仅限于调查法和文献法。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化学专业师范生对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及方法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这将严重影响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及水平的提高。

3.5教育科研能力情况

表7的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90名师范生中,参与过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学生占34.48%,曾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教育教学论文的学生占31.03%,能够和基本能够独自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仅占16.55%和25.86%。以上数据表明,当前化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十分薄弱,迫切需要相关的专业培训,以便将来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顺利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3.6现状成因调查

表8数据显示,大多数师范生认为制约其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原因主要有3点:学校教育科研氛围不够浓厚,影响教育科研的开展;学校没有提供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科研与课程学习、教学工作分离,难以兼顾。数据还显示,超过一半的师范生认为就读学校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培训不够完善。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师范生将形成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学校。这样的调查结果不仅说明广大师范高校在对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仍存在欠缺,同时也反映出大多数师范生还不能够从自我角度出发,认真审视形成自身现状的根本原因。这也将对提高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问卷调查的综合情况来看,关于化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对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意义具有深刻的认识。

(2)具有比较强烈的教育科研意愿与积极性。

(3)具有较强教育科研意识,实践中未能实施。

(4)教育、教学期刊书籍的阅读情况不理想。

(5)掌握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方法不够丰富、扎实,科研能力较差。

4.2建议

针对以上结论,笔者对广大师范院校提出以下建议:

(1)开设化学文献课,提高师范生文献阅读数量与水平。

(2)开设化学教育科研培训课,扎实师范生教育科研理论基础,提高操作能力。

(3)成立化学实验创新小组,增强师范生实验科研能力,开拓论文选题空间。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2.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3.俄罗斯师范教育现代化再出发:方向与措施

4.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我国免费师范教育的新探索

5.“教师教育”不能取代“师范教育”

6.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建议

7.试论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国际趋势

8.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9.论我国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制度重建

10.师范教育的转型与教师教育发展

11.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历史考察:1897-1949 

12.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培养的困境前瞻与预防——基于综合实验区的探索

13.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控

14.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15.嬗越与创新:中国百年师范教育传统及其现代意蕴——基于江苏百年师范发展史的思考

16.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

17.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18.试论师范教育的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

19.师范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荷兰的案例

20.师范教育与大学:比较分析及其对香港的启示

21.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 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

22.师范教育研究30年——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23.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

24.试论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

25.俄罗斯师范教育政策调整的动因、策略与措施——基于《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俄罗斯竞争力的基础》报告解读

26.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目标、对策与措施

27.从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看未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

28.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29.新世纪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构想

30.国外师范教育层次结构的变革及其启示

31.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

32.毕生探索为师之道——管窥张敷荣先生关于师范教育的思考

33.建国以来师范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目标及制度设计

35.后师范教育时代下我国师范生培养路径的构建

36.师范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与对策

37.部分发达国家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述析——兼谈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8.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

39.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历史、现状与模式

40.强化还是削弱——略论“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换的问题与弊端

41.面向基础教育,突出师范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2.师范教育体制的变化与师范生免费政策的存废

43.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

44.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及其意义

45.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

46.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思考——从话语转变到制度转变

47.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及教师待遇问题初探

48.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49.师范教育的人文性与专业-教育学双重性

50.民国初期的师范教育  

51.台湾师范教育转型探析——以“师资培育法”的颁定为界点

52.师范教育的市场危机与国家的有限干预

53.教师角色转换及其对师范教育的影响

54.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省思——20世纪前半叶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研究

55.关于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中师范教育模式的思考

56.反思性教学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

57.英国大学与师范教育

58.高等师范教育应突出实践取向——“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启示

59.近现代广东师范教育思想的历史回溯与现实观照

60.我国师范教育收费历史与思考

61.西方国家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路径、成效及动因

62.高等师范教育付费主体变更的政策诉求及逻辑

6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三性”办学特色辨析

64.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65.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演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66.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

67.师范教育开放化的现状与前景

68.俄罗斯师范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69.新世纪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转型

70.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

71.公费师范教育:兴邦强国的重要建议和国家设计

72.近现代我国师范教育的学费制度研究

73.从“三个学制”看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

74.美国重视师范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75.重新审视师范教育 实现教师教育综合化发展——兼论陶行知的教师教育思想对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启示

76.百年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

77.师范大学生逆商现状的调查及对师范教育的反思——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78.论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

79.日本教习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始

80.试论“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

8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

82.现代师范教育的本体转向: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83.重视职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英国DfEE1998(4)号文件及其对提高我国师范教育质量的启示

84.教师培养制度的变革: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85.试论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

86.近代我国师范教育学费制度嬗变的内在逻辑及特征探析

87.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之源起

88.简论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师范教育

89.论师范教育的特性

90.关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几点思考

91.民国时期免费师范教育的衍变

92.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研究

93.日本的师范教育与小学教师的培养

94.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95.论我国师范教育的制度缺陷及其改进

96.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述论

9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及未来挑战

98.免费师范教育背景下教师信念研究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育 教师 梦

有梦想的民族才有希望,有希望的民族才有梦想。2012年11月,总书记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引发广泛共鸣的“中国梦”讲话,这个梦勾画了国家发展的美好蓝图,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奋斗目标。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伟大基石,教师则担负着铺设这伟大基石的光荣任务。”体育不仅强建体魄,而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集体主义教育的好舞台,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好形式,更是人生梦想之基,成才之本,发展之力。

1 拥有广博的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追求的体育梦

体育理论是体育教师指导体育教育实践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体育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元素。“理论是实践的行动指南,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体育理论是体育实践和体育科研的产物,是从实践中来又为实践服务的经验总结。体育理论是体育教师课堂讲解、分析体育历史文化和技术动作的表述性语言,讲解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体育理论知识运用的主要形式,是联系师生教学的桥梁。体育教师的“讲解要讲到点子上,这个“点”,就是能使学生顿悟、解惑、反思、有收获的关键点。”

精讲概讲是体育理论教学的本质要求。体育教师要达到此要求必须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修炼,学习是体育教师吸取正能量的主要途径,优化理论知识结构是体育教师提高讲解能力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师学习理论一方面是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学习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是对体育历史演进,锻炼内容和锻炼方法的研究,重点是对技术动作示范要领的学习,特别是体育技术动作线路、动作幅度、动作速度的基本理论必须消化吃透。体育教育理论是体育教师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的综合教育理论,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等有关教育教学原理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精讲”,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体育文化基础,才能满足体育教育教学的需要。

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和动作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两条腿”,要使这“两条腿”站得稳、跑得快,教学能力和方法是关键。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递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没有思维创造的学习是毫无价值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学必须学以致用,必须为学生身体锻炼和思维运动服务。体育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外,体育 “教师给予学生的应是反映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映当代最新科学成就。”体育教师要圆自己的体育梦,必须从修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开始。

2 拥有娴熟优美的技术技能是体育教师本真的体育梦

娴熟优美的技术技能是体育教师一生的追求。体育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解示范和有效组织教学来完成目标教学的。示范是体育教学最直观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的行为范例,是最直接的让学生明白教学意图和感化学生行为的身体语言。“示范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决定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更决定着学生掌握该项技术的速度和质量”。

优秀的示范是体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育课的特点是教师用身体进行示范,学生用身体练习的,重点以动作为基础,难点以技术为主线,核心以健康为目的适度身体运动。在这示范环节,体育教师优美娴熟的体育动作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产生挑战自我的心理欲望和体育行动。

好的示范是体育教学课成功的坚实基础,是学生掌握体育动作的关键。示范不是体育教师随便的动作行为,而是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任务,让学生看得清楚的动作范例。示范不仅要求体育教师站位要好,而且示范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看得清楚,更重要的是在比划动作技术的过程中,彰显身体线条刚健与韵律的美。优美潇洒的动作示范是体育课质量生成的核心,是体育教师高质高效教学的理想追求。

3 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是体育教师最圆的体育梦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博士强调指出:“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增强健康教育意识,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终身追求的教学目标,必须把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作为对学校、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一种责任。

体育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小康社会建成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是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最高归宿。 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是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成人的标准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的社会人;“学生成才的标准是所从事工作范围内的专家、懂技术、业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开拓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人,成为行业进步的中坚力量。

学生健康成长是体育教师体育梦的出发点和美好归宿。王皋华教授指出“体育锻炼是保持健康、增强脑活力的活化剂。”体育是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只有坚持以生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总之,梦是实现目标路上的动力。体育教师的梦就是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着想,懂得体育科学的道和法,懂得生命运动的规律,懂得用科学的体育思想铸就学生健康的灵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诗琅.人民教师素质教育全书[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4.

[2] 袁振国.为思维而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3]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399.

[4] 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1.

[5] 于素梅.体育教师示范的真本事[D].体育教学,北京:体育教学编辑部,2011(11):38-40.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示范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质量。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究郑州市部分高等院校太极拳课程的示范教学,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促使太极拳教学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 太极拳 公共体育课 示范教学法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被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列为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必修内容,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和其它运动项目不同,它是一种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运动,而且动作较多、复杂难以掌握,依据太极拳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示范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的示范教学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郑州市部分高等院校太极拳课程的教学示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阅读有关学校体育教学书籍,查阅有关此项研究的资料,并通过互联网浏览、整理与分析有关的信息,为本项研究提供文献来源和论据。

(二)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与析,结合太极拳教学的特点,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对本文相关知识点进行论证,从而得出结论。

(三)访谈法

根据本项研究的内容,对郑州市部分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及选修武术的学生进行访问,了解太极拳教学的现实状况,为本项研究提供真实的素材,得出有效信息。

三、分析与讨论

(一)公共体育课中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传统化,教学模式单一化

郑州市大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没有突破与创意,满足不了学生的期望值,在学生上体育课时调动不了学生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效果。

2.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薄弱,教学有形而无神,缺乏基本功教学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讲究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武术专业老师很少,资源匮乏,其它各运动项目的体育老师兼职教武术,由于本身专业技术水平有限,理论知识不深厚,教授的技术动作不够规范,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套路进行简单的示范传授,缺乏基本功,不能结合太极拳动作的攻防意识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到了上课的教学效果。

(二)公共体育课中太极拳教学示范教学法的探究

1.应改善与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针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教授太极拳反映出的问题,各高等院校应当对不是武术专业的体育老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定期培训,不断完善老师们的武术理论结构及技术能力结构,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普通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需求。

2.应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法

(1)示范与讲解相结合

动作示范教学法是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运用最为切实有效的方法,教师示范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动作学习的效果。在太极拳课上,将示范教学法和讲解法相结合,运用语言的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动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讲解时要突出太极拳的特点,每一招一式的用处及攻防含义,目的明确,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再通过对学习的动作的进行演练示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示范时,务必做到动作准确规范、神形兼备,充分体现太极拳柔美、顺畅、飘逸的特点,给学员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部分示范与完整示范相结合。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部分示范与完整示范应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完整示范可以是一整套或者一整段,而分解示范法就可以是整套动作中的一段,也可是某一段动作的一部分或一个动作的部分。在教师讲授新动作时首先要进行一个完整的动作示范。使学生明确动作的结构及各动作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技术概念。部分动作示范是讲解动作关键、动作要素或纠正动作中某个环节的错误,说明动作的重点、难点,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时用

(3)名称、口诀和音乐相结合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套路的动作名称及顺序记忆下来,熟记口诀。在教学过程中一边教授技术动作,一边口授口诀,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每一个动作的印象,再有效的结合音乐,在旋律优美的太极音乐伴奏下,使学员精神集中,做到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

四、结论与建议

太极拳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中国的哲学思想。公共体育体育课中,教师在教学太极拳思想上加以改变,强调示范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规范性。将语言讲解与示范教学时合理结合起来、部分示范与完整示范,做到示范动作时把每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讲给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快速掌握复杂动作,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卫东.太极拳教学教法研究[J].体育世界.2009,12:22-24.

[2] 夏文伟.动作示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博览.2001.25:78-80.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示范;应用;发展;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通过动作示范能够让学生对运动技术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可见示范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体育示范过程中教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运用示范给学生呈现一种标准、准确的体育动作,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使体育学习成绩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有效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相关探讨。

一、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特殊功能

示范的目的是要给学生作范例,这就得让全体学生都听得见,看得到。因此,教师的示范不仅要规范,还要特别注重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要根据学生队形、动作性质以及安全的要求来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示范及带领学生练习。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

1.示范者是示范有效性的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一般有教师与学生两种示范者。通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示范效果要好于学生的示范效果。这是由于教师具有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及较高的技能水平。学生一般是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体育动作,并且与教师相比,学生具备的实践经验是比较少的。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承担示范责任的大部分是体育教师。

2.示范的效果通常由示范者的熟练程度而定

据调查,当教师在示范体育动作时比较熟练,并且动作的准确程度比较高,学生学习体育动作的效率通常比较高。可见,学习者技能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示范者技能水平高低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示范的熟练程度会对学生学习体育动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从教师示范的动作中学生能够获得很多的学习信息。当教师示范的动作比较标准、熟练以及优美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经过反复地练习掌握标准、熟练的体育动作,反之教师示范的动作不熟练或使动作不标准的学生进行示范,其他学生学习体育的效果很难达到最佳。

二、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引导学生对同一示范动作有重点的观察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同一个标准、正确的示范动作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体育教师要从体育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合适的示范。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做的示范动作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则会因阶段的不同发生变化。以教授前滚翻的体育动作为例,在泛化阶段,教师并不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的动作,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可以做到团身蹬地翻转的程度;当处于巩固和提高前滚翻的动作水平的阶段时,教学目标有了相应的提高,需要学生对动作中的具体细节给予高度的重视,如认真观察翻转时腿要表现出伸直的过程,还要仔细领会翻转时整个人的姿态是怎样的等等;在自动化阶段,教师则要求学生能够对动作之间具有的连贯性和节奏性有一个的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可见,虽然体育教师在各个阶段的示范动作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则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体育示范时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引导学生对体育动作有重点的观察,以实现提高体育动作学习效率的目的。

2.准确把握示范体育动作的时机

在体育教学中,示范的时机对示范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动作示范时应选择最好的时机,以实现提高示范效果的目的。大部分教师通常在为学生讲解新内容时为学生进行动作的示范,在学习过程中却很少示范,这种教学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动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两种比较好的示范时机:一是在体育动作练习前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对整套动作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借助某种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尝试着练习体育动作,接着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对自己能力的差距及协调能力的高低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无论示范的时候在何时,主要还在于技术动作的结构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进行练习之前让学生观察示范动作,这是一种较好的运动技能学习方式。第二种示范方法在提倡探究学习的新课改时期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学生虽然在教学中犯了一些错误,但是能够让学生明白经过自身不断地努力,用心地记住教师示范的动作,能够正确地掌握教师教授的体育动作。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将两种示范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对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要将示范与讲解有效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采用示范的方式教授学生体育动作,还需要适时地运用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要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动作的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技术动作的内容确定示范和讲解的侧重点。假如教师重点教授体育活动方式和技术动作的要领,重点向学生示范,将讲解作为辅助作用,在动作示范到要点时为学生做出一定的讲解,例如,教师在教授杠上动作时,教师如果将动作技术的原理和法则作为讲解的重点,则需要将示范作为辅助,而向学生进行重点讲解,用动作示范来验证讲解的理论知识。再如,教师教授足球中“香蕉”球的踢法,应较多地为学生示范,用较少的语言进行讲解。可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从教学内容出发确定示范和讲解二者哪个处于重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

参考文献: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动作示范技能;体育教学技能;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23-03

一、动作示范技能概念解析

体育教学技能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完成某种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掌握运动技能以外,还要掌握动作示范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直观教学技能。据此,把动作示范技能理解为:“体育教师以具体动作为范例,把内在运动技能准确、适时、适度、适宜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的直接观察,了解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方法以及时空关系等,使学生对技术动作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顺利完成动作教学的能力。”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为例,体育教师通过对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正确技术动作示范,同时对该动作示范的目的、面、时间、节奏、距离、位置、次数、效果等要素的预设与运用,从而使学生通过观看示范动作,获得对原地单手投篮的身体姿势、用力顺序、瞄准点、球飞行的抛物线、球的旋转、球出手后的身体姿势等一系列感性认识,在学生大脑内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体育教师的这种在动作示范过程中表现出来对动作示范的预设与运用的能力称为动作示范技能。

动作示范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教学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是把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需求与教师教授运动技能的供给通过体育教学的形式联系起来的桥梁(图1)。

影响体育教师动作示范技能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也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难以想象不会踢毽球的人如何教会别人踢毽球,甚至扣杀和战术。不会游泳的人如何教会别人换气与游泳,甚至打水球与救生。第二,动作示范技能的设计与表达能力,动作技能的设计能力体现在如何将自己已具备的运动技能转化为动作示范这种教学行为。这一点涉及到体育教学原则遵循、教学法的运用、要领口诀的编制、示范要求的遵守等内容。第三,对体育教学所需要的解剖、生理、教育、心理、教学、体育课程论和各运动项目教学法等等理论基础掌握程度成正相关。从现象看是体育教师的示范技能的高低,其本质是示范技能下众多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好比手艺人不缺乏,但是能说明手艺背后原因、原理,甚至建立该手艺的理论体系者却寥寥无几,这也许是体育教师与手艺人的区别吧。第四,与动作示范技能专门学习与训练成正相关,包括训练、研讨等一系列专业的培训与引导,理论的建立、专门教材的开发、资金与时间的投入是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技能提高的保障。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技能不是掌握了运动技能就能够自动获得,而是要在体育教学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实践、不断总结、完善、发展、沉淀的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实践过程。

二、缺乏动作示范技能表现出的问题

1.不敢做动作示范

体育教师未能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具备一专,但是未能做到宽基础和多能;由于教学技能的“高原期现象”,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自觉教学技能已经能够满足现实的教学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的再学习与体育教学技能训练不足,都是导致不敢做示范动作的原因。如:新教师因害怕出丑而不敢在学生面前示范;具备篮球技能的教师不示范体操动作、具备武术技能的教师不示范排球动作,具备乒乓球技能的教师不示范游泳动作等。

2.忽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动作示范

泛化阶段有的教师一开始就分解示范,过度强调细节;分化阶段有的教师不示范,使学生没有正确技术动作的参照与对比;动力定型阶段有的教师动作示范质量不高,使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质量不高。

3.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动作示范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教学特点缺乏了解和认识,而做不适度、不适宜的动作示范。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是形象思维、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针对小学生有的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动作技术,过分强调动作技术的细节,技术动作示范少、示范难。中学生好表现,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小学生长,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同发展的时期,是速度、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针对中学生有的教师仍然讲解过多,动作示范少。大学生沉稳,喜欢讲究方式方法,是逻辑思维、力量发展的敏感期,针对大学生,有的教师个别纠正动作示范少、对比示范少。

4.忽视示范教学要求的动作示范

对示范目的、位置、距离、时机、次数等把握不准,而做不合适的动作示范。有的教师示范没有明确的目的,示范没有结合教材、学生的需求;有的教师示范位置离学生过近,两排学生把教师夹在中间,既不利于教师做示范,也不利于学生观察示范;有的教师从始至终都没做所学动作的完整示范,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有的教师采用圆圈队形,自己在中间做示范,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到的示范面各不相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示范的效果;有的教师集体示范次数过多,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少,违背精讲多练的体育教学原则。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动作示范

1.依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示范

泛化阶段表现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条件反射联系不稳定,往往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练习者主要是通过视觉观察并进行模仿练习为主。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示范这种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动作的形态、方向、运动过程形成初步的视觉表象,实践证明此阶段运用示范教学最有效。例如:在跳箱教学中,学生往往害怕跳箱的高度而裹足不前,教师轻松、优美的示范可以打消学生的顾虑,并且教师示范关键应放在踏跳和推手的重点问题上,至于伸直腿和绷脚尖等细节问题,先不急于考虑。

分化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日趋完善和精确,紧张程度有所减少,动作之间的干扰减少,多余动作趋向消除,动作的准确性提高。此阶段,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正确技术的视觉表象,可采用正误对比示范,或者某一关键技术的重点示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正确技术的运动感觉,体会重点技术环节的技术要领,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概念逐渐趋于清晰、准确。仍以跳箱教学为例,此阶段,学生敢跳敢过,而且兴趣较浓,有时还争先恐后,教师对于在掌握推手顶肩关键技术好的学生,应及时的给予正反馈,说出推手顶肩形成第二腾空的正确的用力,对于空中身体姿态的控制,稳健落地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于未能很好掌握推手顶肩关键技术的学生,教师首先应细心观察,看看究竟是练习量不够、认识不到位、还是支撑手太靠前推不起来、支撑手太靠后没时间推?通过观察,待找出症结,拟好纠正措施后,再打断学生练习,应先肯定其好的部分,再进行个别的分析与强化正确技术动作示范,效果较好。

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可在“低意识控制”下完成动作技能,此阶段教师应主要进行细节的示范,强调动作的质量,着重引导学生在技术理论方面进行探讨,加深对动作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学习。这时的跳箱示范应在空中姿态、第二腾空后的展体、稳健的落地等细节与完成动作的质量上结合挂图、录像等完美示范,以提高要求与动作质量。

2.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育学习特点做动作示范

学生对教师示范所做出的反应是根据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性别、运动能力的不同有所差异。中小学生,应多完整少分解,多领做少讲解,多正确动作示范、少错误动作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上要注意控制其速度、难度。有的年轻教师初次动作示范幅度过大,有的甚至抱着露一手的心态示范,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示范双杠的完整套路时,如果支撑摆动幅度过大,后摆接近倒立,容易使学生“望师心叹”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分散了学生观察完整套路的示范。

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育学习特点做动作示范,符合学生的能力与心理特点,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出发点。新授课的动作示范,幅度不宜过大,以能完成动作、正确体现动作结构为准。随着学生对动作的不断掌握,技术水平的提高,再逐渐加大示范的幅度,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3.依据示范要求做动作示范

(1)示范目的明确。教师每次设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步骤以及学生的情况,确定示范的内容和示范的方式方法。以建立完整动作概念为目的时,需要运用完整示范,如:新授教材和初教动作时,以掌握技术动作的某一环节为目的时,可采用分解示范;以纠正错误动作为目的时,正误对照示范较理想。

(2)示范优美。教师的示范动作首先应正确,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良好的运动形象,在此基础上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运动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这是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学习欲望。例如,跳山羊教学中,教师以优美的助跑、轻松的跳过山羊、稳健的落地会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3)示范方位正确。动作示范要使全体同学看清,需要组织合适的队形并创造观看示范适宜的条件。纵队前示范,矮个学生应站队伍前;行进间示范,教师应面向学生示范;若学生队伍成圆形,教师应与学生并排站;为了显示腿部后蹬、身体前后屈、前后摆腿与踢腿等,选择侧面示范;为了便于学生观察与记忆方位、路线和比较复杂的动作,如武术、体操、艺术体操等,用背面示范;简单的动作,如广播操教学及简单的徒手操,用镜面示范;大器械运动项目,如体操的大回环等,学生的观察距离应远一些,反之,则近一些。另外,教师应让学生背向风沙与阳光观看示范及练习。

4.动作示范与其他教学技能相结合

动作示范与其他教学技能相结合,就是要发挥各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把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条件反射的形成与发展。示范与讲解配合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要先示范、多示范、后讲解、少讲解;难度小,平时常练习的动作,如跑、压腿、扩胸振臂运动等,可先练习,再根据普遍问题集体提示与示范;一闪而过、复杂的动作,如跨栏的过栏技术、蛙泳的蹬腿技术,可以把示范与图解、影视画面相结合,以利于帮助学生观察动作技术细节、掌握要点并且把各技术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提高示范效果。示范前先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示范,增强观看示范的目的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动作技术。

四、提高动作示范技能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动作示范技能概念、缺乏动作示范技能表现出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动作示范等问题的解读,来探讨提高动作示范技能的有效途径。动作示范技能不是掌握了运动技能就能够自动获得,而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过程,可以说是多种因素通过多种途径综合作用的效应(图2)。

图2 动作示范技能提高途径图

1.熟练掌握动作技能

体育教师通过职前教育、教育实习、在职进修、自我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理论、各项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走上工作岗位后应“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践行终身体育,保持继续学习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以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例如:在我们熟悉武术的教学中,大学学会的武术套路,参加工作后如果马放南山,丢了功夫,获得的动作技能,一两年就又遗忘了,所以古人说要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又如:学校体育随社会发展,学生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的产生需要体育教师具备新兴运动项目的动作示范技能。如:拓展运动、轮滑运动、健身球、瑜伽等二十世纪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曾在大学学过,但是,现今却备受学生们的青睐,作为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利用业余时间或者职后的培训进行学习,掌握新的动作技能,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2.动作示范技能训练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规范化地在职培训、专家指导等形式,按照“专项性、实践性、结合性”原则,通过微格教学培训或者案例进行动作示范技能训练和进行动作示范教学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动作示范教学技能,进一步使动作示范规范、方位恰当、整体分解运用得当。例如,跳山羊教学中,保护者是应该站在侧面还是正面的问题,往往两种观点均有。最后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如果保护者站在山羊的侧面,跳山羊学生的脚会踢到保护者,而使得保护者无法近身进行保护且无法控制跳山羊学生前旋栽倒的问题,正确的方法应是保护者站在学生落地的正前方,如有必要,用双手推落地后学生的肩部以防止其前旋栽倒。

3.观摩与教研中学习

体育教师通过开展校内、校外体育教学的观摩活动、集体教研等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优秀的教师身上获取教学经验,学习他们动作示范的目的、时间、重点、难易、次数等示范要素,以作为自己动作示范教学和掌握动作示范技能的参考。特别是年轻教师,从已掌握的运动技能转化成动作示范技能一般需要3~5年的一个过程,教研实践中,可以每学期安排本学期教材中一两个主要项目,每个项目8~10课时,对象是该年级的全体教师集体上公开课,课后对教师动作示范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这样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年轻教师的动作示范技能。

4.教学实践中创新

体育教学技能不断发展的特性决定了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保持和提高体育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体育教学技能离开了学习、离开了在实践中应用,必然会逐渐丧失。而结合学生的发展变化、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学习与创新体育教学技能则是保持体育教师核心竞争力,保持体育教师不可替代性的法宝,也是体育教师终身要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体育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51.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0.

[3]邵伟德.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内涵与划分[J].体育教学,2012,32(1):23-24.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9.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动作示范,啦啦操,教学,直观,作用

 

2.1 教师的示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自各个方面,教学示范是体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重要教学能力。身体运动的教学总要有一个直观的参照,并非语言表达和文字讲解所能达到的,再精确的讲解不如示范一遍的效果明显,也就是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这在啦啦操教学中特别突出,作为教师,只有自己能够做出正确的、美观的、自然的、大方的示范,给学生直观感受这个项目的美,才能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动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就有点“底气不足的感觉”。同时因为教师的优秀示范,也就赢得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崇拜,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示范能力是啦啦操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

2.2 示范教学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手段。跟其他项目一样,啦啦操的教学示范主要有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纠错示范等教学指导示范,每种示范均有自己使用的教学契机,给学生建立动作印象需要完整示范,讲解技术动作需要分解示范,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需要纠错示范。教师的教学示范一方面是有及时性,随时随地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堂目标给出正确的动作意象,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示范具有针对性,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练习水平给予不同重点的指导。教师的指导示范还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课堂学习内容和以后的教学进度做出及时的调控。

2.3 在啦啦操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示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教师的威信。无论是大、中、小学生,对于先进性的事物都具有崇拜和模仿的心理,“事件效应”,“名人效应”就是来自学生的这种心理,促使他们去学习和效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运动权威。每当教师完成一组或一套规范、漂亮、动感十足的啦啦操动作时,学生会自觉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羡慕的表情,这时候教师的优秀示范无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作的欲望和兴趣,有一种能够象老师一样做得精彩漂亮,展现自我的期待。

2.4 啦啦操教学中教师的优秀示范能够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对每个动作的亲身示范信息,对学生感受器官的刺激,截然不同于其他信息的刺激。教师认真的动作示范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品格影响,会使学生有一种钦佩感,从而更加努力地去练习、体会动作,改变学生的惰性心理。这种交流可以使学生了解和信任老师,感受老师的关怀和慈爱,这种心灵之间的对话,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代替的。

2.5 啦啦操教学中的多方位示范,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里障碍。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啦啦操动作对协调性和灵活性等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加上动作技术难度的变化,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畏惧、害羞、怕同学取笑、不敢学习的心理障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巧妙地安排队形,充分考虑动作的性质及安全要求等因素,来确定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尽可能做到多方位教学,以解除学生的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同时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采用耐心、分解示范和领操示范的方式,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勇敢学习的心理障碍。还可以采用合作式的练习模式,采用“一帮一”或“几帮一”的方法,使差生的学习尽快跟上全班同学的步伐,恢复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一般可根据动作的需要采用正面、镜面、侧面等示范面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更清楚、更直观地观察动作,以便对动作的步伐和上肢动作变化有更直观的感觉,进而加速学习的进程。

2.6 组合套路的领操示范,能加快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使音乐和动作取得完全一致的律动效果。。 同时教师在示范中一面用语言或手势提示一面做动作,容易让学生记忆和熟悉动作,从而达到提高动作质量的目的。这样的教学示范,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会非常的兴奋,他们会和老师一起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地跟着动感十足的音乐节拍,展示啦啦操动作的魅力,同时也展示他们自信和乐观的个性。

3、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在啦啦操教学中,动作示范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构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由以前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同时动作示范教学还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动作美、姿态美、力度美和健康活力美的快乐,真正实现“健康与快乐”,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啦啦操是一种动态的锻炼形式,动作有跳跃,有一定的力度和幅度,对示范能力的要求较高,无形中就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基本功的学习,加强自身的教学修养,认真备课,对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做到示范正确、动作美观大方,还要有很强的领操和纠错动作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领会这点,在教学中动作不规范,甚至是僵硬的,那么对教学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学生的身心感觉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就要求教师用身体语言做出准确的动作示范,学生对此才会产生良好的兴趣。。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有机地结合切实的教法,精讲多练,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出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才能更好地推广啦啦操这个新兴的体育项目,为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做了很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 赵秋爽,周卫.啦啦操的音乐和动作选边初探 [J] 体育科学研究,2004(3)

[2] 张杰.浅谈健美操啦啦操的短期组织和训练[J ]湖北体育科技.2000(3)

[3 ] 陈铁龙.论啦啦操的发展[D].(硕士)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4]于素梅.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师范生就业体制的市场化,基础教育对师范毕业生的需求标准日趋专业化和成熟化,人们对教育者素质的期望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教学论”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学习化的理念和历史科学的发展,“历史教学论”这门课程应该呈现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论”的实效性,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缩短师范生的职业成熟期,是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责任。2003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也对“历史教学论”课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1.结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由于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简了对“历史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讲述,注重联系中学课程改革的实际,主要介绍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剖析《历史课程标准》,讲解研究性学习、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的理论,对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重点讲授。为配合理论讲授,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学课改的感性认识,我们邀请省、市的教研专家作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有时也请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来学院介绍中学实施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使师范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我们对“历史教学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相继开设了“历史教学论”的后续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教师行为学”、“历史教学与多媒体”、“历史教育教学的评价”等专业选修课。“教育研究的方法”作为专业必修课,重点讲授。使师范生在实习前就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教育研究的几个基本环节;掌握课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呈现;学会运用观察、问卷、临床、历史文献和经验总结等一般研究方法。有时也请学院内一些专家作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强化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实际科研工作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行教育实习,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便利,为他们做毕业论文提供思路,更为他们成为研究型、科研型教师打下较好的基础。

2.强调师范生的主体参与,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知识乃明了原因,为学习的概念部分,技能,乃明了方法,为学习的应用部分。“历史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实践问题。

首先,在学习教育理论时,将原来的“大班制的讲授式”改为“小班型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鼓励师范生独立思考,尝试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反思;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抓住教学中的模棱两可和困境,也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体验实践,迁移知识,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加深对抽象的教育理论的理解,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情境。在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师范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教学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在学习教学设计时,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第一步,充分利用一些中学高级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提高师范生分析、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同学备课3~4节。第二步,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方法,组织师范生到重点中学听示范课,并且参与讲评;也聘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来校作示范教学,讲解教学设计方法,这样师范生在获得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能够发现自己教案的不足,及时修改。第三步,师范生模拟中学课堂教学的程序,在微格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录像回放,修改不足,在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组织下,全班学生参与对讲课者进行全面的评价。使每个学生知道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也对如何评价一堂课有了清晰的思路,达到了共同提高。第四步,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推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师范生多渠道获得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养了师范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获取、查询、处理、使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3.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

教学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的智力或体力活动的一种动作系统,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我们将教学技能训练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认识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师范生明确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播放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断和往届学生的教育实习公开课和教学大赛的教学录像,组织师范生进行简单的点评;鼓励综合素质强、组织教学能力强的师范生作示范练讲,并录像,然后组织讲评。通过这些活动,使师范生明确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质要求,增强责任感,激发学习训练的动机。

第二,掌握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师范生亲自实践,通过模仿和简单的教育实践,增加感性认识。这一阶段大部分时间在微格教室进行,先练习课前导入,然后进行二十分钟的教学实践,最后进行四十五分钟的全程教学训练。这种分解训练,使每个人有多次练习的机会。为解决人浮于事的状况,我们把师范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先由师范生自己组织练习,教师按照练习的程度,逐个小组进行考核检查,合格的进行下一个教程,不合格的继续训练,直到合格为止。这样,每个人基本都能讲三到四遍。

第三,强化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师范生提供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相处的机会,即教育见习。在本科学习的第五、六学期,各有两周的教育见习。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是跟踪听课,深入班级了解班级工作等。见习期间,要求师范生有听课记录、有教案、评课记录、个人总结、调查报告。回校后开展成果汇报,并对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反复练习,为开展教育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实践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育实习,锻炼学生的各种技能。在教学设计环节,强调在教材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抓教学的各个环节,说课―备课―写课―试讲―上课―评课,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熟练为止。尤其是试讲阶段,通过备课组试讲―实习点试讲―面向指导教师试讲―最后才能走上讲台。通过层层把关,鞭策学生认真对待,很好地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第五,展示教学技能:这一阶段是教育实习的成果汇报。通过两个方面为实习生创造一个展示平台,一个是实习点的公开课;另一个是教学大赛。公开课是各个实习点的教学成果展示。具体做法是:教育实习接近尾声时,每个实习点都要选择一名优秀生上教学公开课。公开课是实习点的教学成果展示,各个实习点的教师和实习生都非常重视,我们学院的专业教师也都要参加公开课,数名专业教师的到来,不但给予专业知识、教学技巧等知识的指点,学生更是受到精神鼓舞。教育实习后的教学大赛是我们学院的传统和特色。每年教育实习结束后,我们学院都正式下发关于教学大赛的通知,通知面向全体实习生。大赛分初赛和决赛,初赛由教学院长、历史系主任、教学论教师和辅导员组织,推选不参加教学大赛的学生当评委。评选出八名同学参加决赛,决赛由实习学校派出教学校长和历史组教研组长担当评委。公开课和教学大赛强化了实习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课堂技巧和应变能力大幅度提高。

4.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除了要靠教学内容来体现,靠教学方式和组织管理机制来落实外,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激励、制约、调整、反馈的重要保证,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机制。因此,我们对“历史教学论”课程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在总结和分析以往考试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创建并实施了一套符合“历史教学论”课程特点和需要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理论考核(40%),着重考核学生对新课程理论、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等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第二层次为教学能力的形成性评价(30%),包括教案编写、课堂试讲、语言表达以及参与的程度等;第三层次为素质教育考核,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30%)。例如:教学评价、课件制作、试题的编排及科研课题参与等。

这套评价体系已经过多轮教学的试用,学生的反馈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非常满意,特别是对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很喜欢。如试讲展示、课件制作、参与课题研究等。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感到很累,但收获很大。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心理素质、组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丰富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5.强化师范生的科研意识

“科研兴校”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共识。各个学校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科研活动,这些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因此,作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意识,树立科研意识就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在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鼓励教学论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为激发师范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创新意识,我校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针,在本科生阶段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先后设立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师范生教育实习、见习模式的研究”;“提高师范生从事技能实效性的研究”等与中学教育教学紧密关联的科研课题。第二,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的契机,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在下实习点之前,我们聘请实习学校的校长先行对实习生进行了高中新课改的情况介绍;在实习动员大会上,专门请系主任做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学院根据高中课改的进展情况,布置相关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习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调查。如:结合自己的实习体验,为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撰写一份建议书;有人说“实习是走过场”,是工作前的”镀金”,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有什么好的建议;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师范生如何为新课程做准备;了解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对师范毕业生的期望;调查中学教师搞科研有那些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你认为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更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了解所在学校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等。第三,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开展大学和中学教师间的学术研究和合作。近几年,学科教学论教师联合本市几所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开展了几项省级、校级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互动的模式研究”等。在与中学教师合作研究中,师范生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师范生教学、科研有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大大促进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我们经过对比发现,历史专业的学生思想比较积极,思维活跃,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论和现象都有自己的思考,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科研的意识比较强烈,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教学技能,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缩短了职业适应期。

作者简介: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建立中小学教师驻校制度

近年来,一些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承担教师教育项目的专业学院,经常聘请一些小学、中学教师参与职前教师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师范生讲授、合作讲授一些必修课程,指导学生教学实践。这些教师驻校时间一般为1~2年,驻校期满再回到原来的学校。这些教师的职位被称为“大学教员的伙伴职位”(Faculty Associate Positions)或中小学“驻校教师职位”(Teacher in Residence Position)。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中小学“驻校教师”在大学工作时间为2年,其间从事与职前教师培养相关的各方面工作,包括招收新生,评价新生潜在教师素养,教育学知识、学科教育学等课程教学,实习生导师和初任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导等。驻点教师两年期间的另一任务是专业进修,如参加一系列的研讨会,提高自身的教师领导能力。驻点之后他们再回到密尔沃基的公立学校,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1]。

为了改进物理教师的培养,美国物理协会、物理教师协会于2001年联合成立了“物理教师教育联盟”(全称为Physics Teacher Education Coalition,简称为Phystec)。目前加入这一联盟的大学有180多所,这一组织的任务是介绍成功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通过物理教师教育共同体推广这些模式,促使更多的大学物理系参与教师培养工作[2]。Phystec的成员学校均采用了中学教师驻校(TIR)这一做法。阿肯色州立大学物理系教师教育项目的TIR模式具体实施方法是:中学骨干教师离开原工作的学校一年,来到物理系驻点工作,其工资由原学区支付,一年后回到原来的学校工作;驻点期间这些教师的任务包括课程主讲、合作教学、助教,任实习工作指导教师和师范生的导师,参加讨论会、课程修订,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发展,课堂观察或实验指导,服务性工作等。中小学优秀教师驻校,对改进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一方面,TIR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中小学真实的教学情境展现出来,使师范生在教学方法课程和习明纳上学到能够使用的实践知识,从而提高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增强了初任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信心,减少了新教师的流失率。另一方面,驻校教师与师范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师范生将来的工作得到更多指导、帮助打下了基础[3]。

一些教师教育机构设立了临床教师职位(Clinical Faculty positions),聘请富有中小学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为大学教师教育项目工作。一些短期职位的临床教师主要致力于职前教师教育,比如与大学的教师合作开设教学方法课程,主持习明纳,从事实习生的指导工作,有时候也从事职后培训工作。

二、在中小学开展教学方法课程教学

当教学方法课程的教学设在大学课堂时,尽管大学教师想方设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但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还是很难被师范生接受,原因是师范生自己缺少教学体验。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提倡“为了理解而教”,可是实习生头脑中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印象或实际的课堂模型。为此,教育学院的教师把教学方法课程的一部分或全部放到中小学里进行教学。这样做使得教师教育者能利用中学或小学的实践优势,很好地将方法课程的内容和所在学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及专门知识结合起来。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间,很多大学均把方法课程放在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合作校[4]。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在基于中学的数学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中,师范生每周利用课程的学习时间到中学去,观摩到教学方法课程所倡导的、中小学教师正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带着分析课堂的任务进行课堂观察,课后召开一两次现场会议,向授课教师请教,根据教学实况学习教学理论及应用,交流教学方法问题。中小学教师还帮助实习生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课堂教学行为。

在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在过去的10年间把阅读教学法课程放在了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校(PDS)。在教学过程中,师范生学习一些特殊的阅读方法,如平衡阅读法,将学过的概念和演练过的方法及观察方法的运用,与教学专门知识联系起来,并和有关专家进行讨论。有时候,他们为了理解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会深入到课堂中去观察,然后在课下对观察结果进行讨论。有时候,PDS学校的教师会直接上教学方法课,讨论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还把师范生的作业作为例子展开讨论。密歇根州立大学也作了相似的研究,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精心挑选一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充分发挥合作教师的作用,让合作教师帮助分析课堂教学实践,并为特定的教学行为提供进一步的示范[5]。

三、把优秀教师的实践知识整合到教师教育项目中

加强理论与实践整合的另一种方法是将优秀教师的经验展示到大学课堂中来,使师范生可以在大学课堂中鉴赏和学习一些与教学活动中相关联的学术性知识和教学实践性知识。这种方法除了让师范生了解教学实践的复杂性之外,还可以给未来教师提供一些好教师的榜样,丰富教师教育资源。对优秀教师教学实践的研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怎样从他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会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反思水平。

卡内基教学发展基金会(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致力于挑选全美中学教师的优质教学实况并制作成多媒体形式,基于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很多教师参与了这一工作。例如斯坦福大学的Pam Grossman教师创建了一个网站,收集了洛杉矶市一些有经验的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实例,并且用到斯坦福大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6]。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讨论,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阅读某教学法的文献时,还可以结合网站提供的实际教学中的师生活动加以领会。例如,关于学生怎样围绕课文开展讨论,学生陈述了哪些观点,任课教师为开展讨论采用了哪些方法,利用了哪些资源等。师范生还可以和任课教师本人直接交流。

还有一种方法是,大学教师教育者在中小学上课,然后将这些课堂实况呈现在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的Flessner教师在他的大学数学方法课堂中创建了一个小学模拟课堂,之后在他的数学教学方法课程中再现教学录像片段,展示数学教学的具体方法。

四、结论与启示

1.结论

美国不少大学教育学院,针对教师培养中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在大学与中小学校合作的基础上,通过TIR、在中小学进行方法课程教学、中小学教师现场经验录播与利用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既克服了传统的“基于大学的教师教育”偏重理论的倾向,又防止了“以中小学校为本位的教师培养模式”,使实践取向走向技艺化的潜在危险[7],实现了教学知识的有效学习。教师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学,学习教学是一种在情境之中、情境化的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师范生像教师那样思考、像教师那样感受、像教师那样作为。本文所介绍的经验,包括波士顿学区所创立的“新教师驻校培养”模式(Urban Teacher Residency Models)[8],将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在时间上、内容上整合,同一门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整合,教学空间从大学到中小学整合等,非常值得借鉴。这些方法实现了通过不断改进大学和中小学合作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2.启示

在我国,即便是在原来培养功能较为单一的师范院校,同样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表现在,院校重视学科知识的教学,学生先在大学课堂里学习教育教学知识,等到在中学进行教育实习时再加以应用,但承担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缺乏中学教学的经历,对教学理论的解释和实践经验的解读缺乏教学经验支持,教学的效果不好。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都变成了综合性的大学。在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并存的情况下,为了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有的大学或成立了教师教育处,或设置了教师教育学院,加大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管理力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从培养计划来看,先理论后实践,先大学后中学。从教学方式来看,先讲授后练习。从研究倾向来看,从理论到理论的居多,介绍国外经验的文章居多,实际解决问题的研究很少,付诸实践的则更少。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要运用“学习教学的理论”指导教学知识的学习,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基于实践来学习,学科教学法的知识更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因而,要努力创建大学、中小学的合作,建构有效的教师教育共同体。

笔者曾构建了物理教学知识学习共同体,在讲授物理教学论课程时,指导学生在海南师范大学附中进行了实践。共同体固定成员有师范生、教学论教师、中学指导教师、初任教师。主要任务是课堂观察、文献阅读、教学论学习和教学实习,参加共同体讨论会,进行教学实践体验、个别交流和讨论。例如,当学习“探究式教学”时,师范生首先要阅读教材或相关文献的内容,实地观察中学教师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共同体成员一同讨论“探究教学”的理论及如何运用等问题;然后,师范生模拟授课;最后,师范生个人反思并接受共同体的集体评议,直至对“探究教学”真正理解并适当运用。这样的共同体至少有以下四方面优点。

(1)从课程教学来看,学科教学知识在中学现场、在实践中、在合作中的学习,与课堂观察、课堂研讨和实习训练等多样化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有助于教师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

(2)从师范生和大学教师成长看,中学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可以弥补大学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有助于师范生丰富教学知识,形成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论教师在中学驻点时间的延长,有助于他们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指导中学教学改革。

(3)从中小学视角看,新手教师在资深教师和教学论教师的共同帮助下,可以尽快丰富教学实践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能力,促进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从大学自身视角看,大学教师走进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彰显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还有利于增强其教学的示范意识,服务于教师培养的师范意识。

参考文献:

[1]Zeichner,K. Rethink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ampus Courses and Field Experience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ased Teac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0(61): 89-99.

[2]Phystec.Master Teachers/Teachers in Residence [EB/OL].http:///components/master-teachers/index.php, 2012-01-10.

[3]Marcia,F.&Paul Hickman. Teachers in Residence: What Does the Data Tell us[EB/OL]. http:///document/ServeFile.cfm?ID=4487&DocID=181, 2012-01-12.

[4] Campbell, S. S. Mediated Field Experiences in Learning Progressive Teaching: A Design Experiment in Teacher Education[D].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008.

[5]Feiman ̄Nemser, S., Beasley, K.Discovering and Sharing Knowledge: Inventing a New Role for Cooperating Teachers[A]. Transforming Teacher Education: Reflections from the Field[C].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2007:139-160.

[6]Pointer-Mace, D.Teacher Practice Online: Sharing Wisdom,Opening Doors[M].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9.

[7]宋萑,钟秉林.走向实践与技艺化危险:中美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中美教师教育比较研究之二[J].高等教育研究,2011(9):6-68.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小学教师主教行为问题

有效教学是每位教师的毕生追求。达到有效教学的途径很多,除了了解有效教学行为之外,了解教学行为中的问题也是其中一种。施良方和崔允t两位学者将教师课堂中的主要行为分为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包括主要教学行为(主教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助教行为)。其中,主教行为是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导向的行为,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根据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行为及其作用,施良方和崔允t两位学者将主教行为分为三种:呈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本文主要从小学课堂上频繁的呈示行为和对话行为两方面研究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呈示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呈示行为指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以教师为核心的、基本的教学行为。根据使用手段的不同,可以将呈示行为分为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和动作呈示。

(一)语言呈示中的问题

语言呈示主要指口头语言呈示。教师最常用的语言呈示行为是讲述行为。讲述行为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1.发音不准确

小学教师存在发音不准确,主要表现为:zh、ch、sh与z、c、s不分等,与年轻教师相比,年长教师的出错率更高。同时,教师发音不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发音不准确。

2.导入语程式化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语言呈示之一。导入语是教师在课堂之初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所使用的过渡语言。“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XX”成为小学中高年级尤其是数学的万能导入语。这样缺乏变化的导入语不仅带给学生课前测验的紧张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字呈示中的问题

文字呈示包括通过板书和印刷媒体(如讲授提纲、课本或辅助用书)等书面文字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行为。

1.书写失范

教师书写汉字的笔顺不正确,即通常所说的“倒下笔”。与老教师相比,年轻教师的出错率更高。小学生在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视教师为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书写不规范或者对书写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书写的不规范或不重视。

2.呈示方式单一

文字呈现的方式多样,但是教师过于依赖板书这一呈现方式,导致教师不能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进而导致学生问题行为频现。

(三)声像呈示中的问题

1.声像呈示欠缺,影响教学效果

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少运用声像呈示。实习中发现,突然改变的教学手段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大增。适当适时地运用声像呈示,便于教师争取更多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而这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2.运用中失当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渐进入教师的视野,更成为公开课的宠儿,但在仅有的声像呈示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单页文字过多,字体过小。由于ppt是通过电视放映的,而电视屏位于教室的左前方,屏幕较小,后排学生本就可视困难。教师这样的排版增加了学生可视的难度,致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背景与文字的颜色对比度较低,降低了文字的可视度,令学生视觉疲劳,也不益于保护学生视力。

虽然多媒体呈示的新意会在课堂伊始吸引学生注意,但在课堂之中学生常常因视觉模糊而渐失对课堂的兴趣,成为课堂的观众或者神游于课堂之外。

(四)动作呈示中的问题

动作呈示行为指教师通过示范特定的动作或操作,提供给学生模仿,使学生学会相应技巧或操作的行为。小学生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1.呈示失当

教师在动作呈示时由于选择工具不当,降低了学生对动作呈示的注意,从而降低了动作呈示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学目标未能完成,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2.示范不足

罗森夏因等人认为,教师示范、指导练习和独立练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学课一般都有教师示范。研究发现,小学4-6年级的数学课,有效教师花在示范等呈示上的时间每天约为23分钟,而低效教师所花时间仅为11分钟,还不到有效教师所用时间的一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在学生独立练习时又重新开始示范讲解,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示范环节示范和讲解不足,从而导致独立练习时的困惑。

二、对话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对话行为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本部分主要讨论教师在问答行为和讨论行为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问答行为中的问题

1.预定问题答案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科学规划,设计课堂提问,预设学生回答,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程,从容教学,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然而观察却发现,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预定回答而非预设回答,从而对偏离预定的回答缺乏倾听的耐心,中途打断学生,剥夺了学生课堂表达的权利。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的学生,课堂上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回答,因此,应该预设并非预定,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保护学生的自信。

2.提问动机偏离

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提问旨在引发学生的思考或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得反馈信息,促进教学有效开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然而观察发现,小学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惩罚性提问,教师过度夸大了提问的课堂管理功能,致使课堂提问偏离了提问的本质。 3.问题分配具有倾向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问题的分配就成为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提问应该遵循全体性、差异性、适度性、发展性和目的性五大原则。然而观察发现,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分配具有一定倾向性,教师乐于将问题分配给成绩优秀者、班委等。

4.评价缺乏针对性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及时针对学生回答予以具体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回答的正误之处,也是学生一次宝贵的情感体验,同时,这是对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一种强化,鼓励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然而观察发现,小学教师在评价时,评价不具有针对性,模糊而空洞,使其失去了自身应有的效应。

(二)讨论行为中的问题

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师们纷纷尝试着运用讨论法,将课堂的主动权适量地归还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然而,在尝试中取得进步的同时,问题与之同存。

1.分组不合理

在多人小组讨论时,受班级授课制下秧田式座位排列的限制,分组不合理,导致学生讨论的参与率低,学生问题频现,合作讨论效果差。

2.教师角色错位

在课堂讨论中,小组成员的交流模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是否通过第三者(如教师),二是座位模式。研究发现,有第三者参与讨论的小组在完成小组交流任务方面较为有效。然而观察发现,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常将自身置身于讨论之外,只充当课堂秩序的维持者,缺少对学生讨论情况的监督,也很少参与学生的讨论,影响讨论的效果。

3.评价对象错位

讨论教学法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讨论的开展和实施离不开小组乃至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合作。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小组,这样利于形成小组内聚力,便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合作,便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发现,在课堂讨论后的评价中,存在评价对象错位的问题。

三、矫正对策

纵观小学教师在呈示和对话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方法、反思等方面内在因素,也有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等外在支撑和监督机制的因素,现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叫矫正策略。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引领教育行动

生成性知识观重视过程和差异,反对预定。预定问题答案,缺乏倾听的耐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否认知识的生成性,因此,教师要树立生成性知识观,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答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进程,而非预设答案剥夺学生课堂表达的权利。

课改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问题分配倾向就在于教师缺乏教育公平观念,以学生固有的差异性为借口剥夺了学生课堂回答的权利。教师应该树立教育公平观念,在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将不同难度的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学生,争取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维持不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二)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教育实践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导入语程式化、讨论中的诸多问题等皆源于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欠缺。作为教师,更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坚持不断地学习,钻研教学方法的正确乃至创新运用,不断提升教学的艺术。比如研究现代教育教学技术,适当适时的运用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研究讨论法的相关理论,在现有座位排列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组,提高学生讨论的参与率,通过评价小组表现,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促进小组团结和合作;综合运用多中教学方法,尤其多样化的导入法,吸引学生注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

(三)增强反思意识,做教育行动上的强者

教师教学行为中各种问题的产生和持续的共同原因就在于教师自我反思意识薄弱。缺少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就难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行为,比如撰写教学叙事、教学后记等,并定期回顾、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时发现问题,求得教学进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为教师成长提供支撑

教师成长除了依靠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教师培训机制的支持。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出现,也暴露了教师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历来教师培训机制有重教学轻管理的倾向,有效教学固然重要,但是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为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课堂中惩罚性问题大量存在就反映了教师课堂管理方法方式的欠缺,过分地依赖和夸大了提问的管理作用,挫伤学生自尊,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必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教学和管理两手抓,重视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体育 教研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66-01

随着体育考试制度的实施,体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体育成绩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教师的正确评价,而教研活动对交流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体育教研效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以下十点做法对提高体育教研效果十分有效。

1 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研究

为了激发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改积极性,使他们能自觉地摸索、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改经验,我们定期开展学术交流,要求广大教师撰写论文,通过论文评选,可以起到表彰先进的作用,通过学术交流,可以起到推广教改成果,促进教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的作用。

2 组织教案评比,督促教师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而教案正是教师备课的成果,我们通过组织教案评比展览,有效地促进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备课积极性,使他们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从而也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听课活动,提高教师授课质量

听课能取长补短,我们规定每位老师在学校每期听课40次,每周至少听课两次以上,每年都要组组两次全县体育教师听课活动,让有经验的老教师上课,起示范带头作用;让年轻教师上课,探索教改新方法。通过听课,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受益匪浅,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学会了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搭配教材,如何安排课各部分时间和练习密度等。

4 组织评课活动,评选学科带头人

通过听课、评课,从中评选出优秀者,做为县、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并把他们的优秀教案推荐到省、市。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认真听课和上好每一节课的积极性,使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5 通过技术竞赛,提高示范质量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大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质量,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示范动作)竞赛。这一做法激发了广大体育教师刻苦练习示范动作的积极性,对提高示范动作的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6 实行理论考核,促进理论学习

体育理论知识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教学内容,需要向学生传授的体育基础知识;另一类是有关体育教学原理、原则、教学法等方面的内容,是教学能力的基础。这两类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师都必须掌握。为此,我们要据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体育课本知识,组织老师进行体育理论知识考核,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

7 开展基本竞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口令、哨子、队形调动、场地画法等是教师的基本功,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形象和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每年暑假组织一次体育教学基本功竞赛,如队列队形操练比赛,划场地比赛等。这一措施,不仅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也为各校教师的择优上岗提供了依据。

8 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每年的寒、暑假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体育教学研究,并在培训会上传达上级有关体育精神,本年度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任务,传播体育的新动向和教改新措施,这样,大大提高了老师的业务能力,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教改取得了可喜成效。

9 组织学生竞赛,提高业务训练水平

竞争不仅检测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技术水平,而且能检测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责任感,是对一个学校业务训练好坏的公正评价。因此,我们每年都要举行形式多样的田径、篮球、越野、登山、广播操等比赛,这样,对提高学校业余训练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10 开展教学评比,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本次考核对象为在职省特级教师、市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中青年教学骨干、市教学能手,主要考核上述四类骨干教师从20**年8月至20**年7月履行职责的情况。考核主要从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教学实绩、教研科研、示范辐射、继续教育等六个方面进行。考核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领导,成立了由知名专家和特级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根据去年新修订的《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和《量化评分细则》,全面细致地对骨干教师上报的考核表和佐证材料进行审核、评分,确定考核等次。

二、考核总体情况

从各地各学校考核的总体情况看,全市骨干教师队伍师德修养好、业务水平高、教育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实绩突出、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在全市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考核中也发现,部分地区和学校的考核工作存在着某些不足,少数骨干教师的材料也存在着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

1.材料提交马虎敷衍。少数骨干教师对业务考核重视不够,对考核细则的了解掌握不够,出现考核表项目填写不具体、自我评分不客观、佐证材料提供不完备等现象,有的骨干教师甚至将前两年的材料提交考核。

2.组织工作差异明显。各地各校骨干考核组织工作不均衡,宝应、江都、扬州中学做到了认真对待、打分严格、材料完备、操作规范,而部分地区和学校却存在着传达布置不到位、材料准备不充分、评分考核不客观、整理提交不规范等现象。

3.示范引领效果不佳。少数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少数骨干教师在示范辐射和教科研方面几乎无任何实绩材料,如个别市特级教师除指导两名青年教师外,无任何示范教学、课题研究、或获奖的材料,考核表内空白很多。部分县(市、区)未能为骨干教师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提供足够的平台,县级以上示范教学、讲座等平台欠缺。

4.参差不齐。一是部分骨干教师论文偏少,甚至无任何论文;二是级别不够,有的仅是在报纸上发表;三是获奖论文层次不高,有的是杂志社获奖,省教研室级以上获奖不多;四是论文质量不高,部分骨干教师提交的只是高考(中考)习题解法或复习指导类文章;五是学科类论文数量不够,有的骨干教师只发表了管理类论文,无学科类论文。

5.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少数骨干教师没有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大多数老师阅读专著时没有写读书笔记,有的在网上下载文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连题目都没有改)。

三、考核结果和要求

本次参加考核的五类骨干教师共1431人,其中275人获优秀等次,予以通报表扬(名单见附件1);1145人获合格等次(名单见附件2),其中40人在一些考核项目上存在缺失现象,给予提醒,并将在下年度业务考核中予以跟踪关注;11人考核不合格。

各学校要将本次考核情况传达到全体教师,并将考核结果通知到每一位接受考核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业务考核结果要作为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凡获“优秀”等第的骨干教师在今后的骨干教师评审中可优先晋升。凡获“合格”等第但在考核中发现存在较明显缺失的骨干教师,市、县(市、区)教育局要通过一定形式会同有关学校给予提醒并限期提高,各有关学校要落实到位。凡本次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将按规定停发一年津贴,并限期整改提高,连续两年不合格的教师将取消其骨干称号。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讲解,示范,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手段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今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已越来越高,从近些年自己外出学习、听课时看到,上课的体育教师在展现课堂教学之前先要展示体育教师的一些基本功,如:队列队形的发令与整理、各项目的技能、技术展现(如:运球上篮)、游戏的讲解等等,都需要老师有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的,只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我们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更正确地学到各项目的知识、技术、技能。在传授每一项技术技能时,体育教师都要给学生讲解和示范动作,讲解与示范是体育教师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概念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师的讲解示范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讲解与示范,提高教学效果呢?首先来看下体育课中讲解时应该要注意那些问题?

一、讲解

讲解是体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它是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基本的方法。

1.讲解的目的要明确,有针对性

比如在一节蹲踞式起跑课的练习中,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蹬地有力,摆臂协调,重点强调了蹲踞式起跑的技术要领,以刘翔的起跑印象为载体,让学生对该动作有了正确的认识。硕士论文,提高教学质量。

2.讲解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有启发性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讲解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激发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如:一堂小学水平二篮球直线运球教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直线运球练习时,编了一首儿歌:球儿是我的好宝宝,一拍一跳跟我走,拍一拍,走一走,带着球儿到处游。学生一听讲解非常明白,马上迫不及待得带着他的球儿练习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把前滚翻比喻成球的滚动,说明团身要快要紧,这样才能使讲解生动、形象、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解要准确、精炼

指讲解的内容必须正确,具有科学性。用最精炼的语言(术语)、最短的时间,把技术动作的概念、要领,直观形象地讲明白,把各种活动办法有层次地交带清楚。使学生一听就懂,便于理解、记忆。如:在侧手翻动作,把它复习的动作结构及概念生动形象地汇编成为口诀,即为:“空中一个面(空中的动作要成一个垂直的平面),地上一条线(手脚依次落地要成一条线)”。这些要点及口诀顺口、易记、易体会,既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讲解、示范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讲解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如对动作的讲解,就要根据动作训练的三个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和区别地进行如下讲解:①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意义、结构、要领和方法,对动作的细节暂不多作要求。②改进、提高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进行动作技术分析和正误对比,找出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与改进方法。③巩固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提出动作的难点与关键,以便改进动作的细节。

5.讲解时把握时机,适时讲解

讲解时机把握得好,可使学生迅速掌握动作要领,尽快形成熟练的技能。硕士论文,提高教学质量。当学生出现动作错误时,要适时讲解。如:“这段时间自己正好在上小学水平二的前滚翻,在练习中有几个学生出现方向掌握不好,会滚翻到垫外,我马上抓住这个时机提问学生为何会出现问题?你的手撑垫了吗?你的双脚是同时用力前瞪吗?经过讲解学生练习了多次后逐渐得掌握了正确的动作。硕士论文,提高教学质量。”当学生对自身动作有了实际感受和体会时,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地对技术进行讲解和分析,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技术要领。

总之,在讲解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使看、听、想、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体育课中如果只单单靠老师地讲解是无法让学生正确的、安全的、快速的学习到各项运动的知识和技能的。因此,给学生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教师的示范是不可或缺的。示范是体育教师用最具体的动作为榜样,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最具体的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教师示范的好坏、是否标准、到位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对新知识的掌握。

教学中的动作示范是属于视觉信息,是一种肢体语言。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同学获得最直观、生动的动作表象。它实际上是将某项技术动作包括动作速度、动作幅度、动作方向、动作部位等诸多信息,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动作形成过程有一个初步认识并在大脑中产生痕迹作用;其次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模仿去体会和感知动作的过程;在示范和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正误动作的对比,做到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帮助同学较快地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达到同步学习的效果。

那在教学中教师在做示范时又该注意那些问题呢?笔者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点:

二、示范

1.示范的目的要明确

有目的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教师示范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形体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并使之“内化’,经过思维的加工,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因此,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等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教授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

2.动作示范力求正确、轻松、优美

正确、轻松、优美的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和健康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硕士论文,提高教学质量。并由此而产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极大兴趣。硕士论文,提高教学质量。正确的示范可以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使人对某种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欲求倾向,并力求积极参与该事物的心理特点。如:水平二蹲撑前滚翻的教学中,自己给学生做了两次完整动作示范,动作完成的非常完美,完成动作后学生集体鼓掌并说:“老师你真棒!好厉害”他们也马上迫不及待得要求开始练习。

3.示范的位置、方向要适合

示范的位置应根据学生的队形、动作的性质以及安全的要求等因素来决定;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的动作部位而定,并注意不要让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

(1)示范的位置: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组织方式。如是横队,教师应站在与排头、排尾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上;如是弧形,教师则应站在与学生成等距的位置上。这样既可使学生看清动作,教师又能视野开阔、统观全局。

(2)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特点和示范所需突出显示的内容来确定。

正面示范:为了显示左右移动等动作。如篮球的左、右滑步等。

侧面示范:为了显示前后移动等动作。如后蹬跑的腿和后蹬的身体姿势。

背面示范:为了便于学生观察与记忆方向,路线变化比较复杂的动作。如武术套路等。

镜面示范:示范者面向学生,所做的动作方向与学生相反,便于学生模仿如广播操。硕士论文,提高教学质量。

4.请学生示范

教学过程中,时常会请学生上来展现和示范动作,指定做示范的学生并不一定必须是动作技术较为优良的学生。比如:在教学“途中跑”时,不少学生摆臂动作技术是“左右摆臂”,出现这种情况应多采用找几个掌握动作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进行练习示范,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教师适时讲解,引导、启发学生对动作进行评议,找出动作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分析总结。或采用正误对比引导评议,达到集体纠正的效果,经过同学的指正,学生对摆臂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印象,形成正确的技术定型,并使技能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示范不仅可以个别示范,亦可以是小组或群体示范,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进行快速跑的起跑姿势教学时,教师可先鼓励学生自愿进入起跑线后示范(每组人数可加以限制),用他们认为是自己最得意的起跑姿势,然后在教师统一信号下起跑,通过若干组起跑后,提示学生进行评价,哪位同学起跑姿势最实用,起跑后的加速最快,这时教师归纳推出站立式起跑姿势或推荐蹲踞式起跑姿势,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讲解与示范要相结合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讲解和示范必须密切配合,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两者结合运用能够缩短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把讲解与示范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完整、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提高练习效果。

因此讲解与示范,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能否正确地把两者有机运用到教学中,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始终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运用,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令明等《教师教学技巧》.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

[2]李英,陈光涛,在高校体育课中体育游戏的兴趣性分析与探讨[J].西藏体育,2006(2)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一、90后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

通过笔者对90后师范生的调查访谈、问卷分析,可以看出90后高校师范生对于将来从事教师这一行业的愿望不是特别强烈,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师范生将来不太愿意从事教师行业,究其原因与90后师范生更强功利性追求有关系,另外也与学校对于师德教育方面的引导有所欠缺有关。在对为何选择师范类专业时,有近半数的师范生并非真正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有不少学生是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的角度考虑的。调查显示,高校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不够。近半数的被调查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相关的道德并没有太多的认知。在对师德相关内容的调查访谈中,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认为自己并没有主动地去看一些师德方面的书籍,在学校中此方面的教育也较少。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下90后师范生师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实效性有待提高。

二、提高90后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效性应坚持的原则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师范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需贯穿整个师范教育体系中,既包括公共政治理论课中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也要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根据各院系的特点,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高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来开展师德教育收效很大。在师德教育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也是很突出的,尤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道德是这门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上这门课时,应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进行着重探讨,这才是因材施教的应有之意。在此门课中,有专门章节探讨职业道德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根据90后师范生的特点,使他们能够从理论角度对师德有一个较高层次的理解。师范生的实践性很突出,大多师范生到高年级都要进行实习,在实践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能够使师范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感知师德,更加认同教师职业,对教师职业充满感情,关爱学生,敬业奉献。

2、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师德教育方面,学校既要在相关的课程设置上凸显师范特色,注重对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开设,优良素质教师的配备,而且还要注重课堂以外师范生师德教育作用的发挥。学校可通过各种活动为载体,探索师德教育的新途径。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学校的做法,比如通过专家讲座、征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方式,开展师德方面的主题教育,取得的效果是比较好的。90后高校师范生价值观多元、思想开放、自由,自小又接受了各种新鲜事物,所以只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来进行师德教育很明显是远远不够的。师德教育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三、提高90后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师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深刻的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的时代性。学校是育人的最重要的场所,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对高校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无论是何种灵活的形式,都将体现师德教育的灵魂、核心,就不会偏离其正确的轨道。

2、紧抓高校教师的师德,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中,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当然不容忽视。师范生在学习的学校是学生,其价值判断当然受教师的影响。因此,其对于师德的理解也将直接受高校教师各方面的影响。高校对于教师师德方面应该有有力地引导,通过不断完善考评、监督机制,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并推举出师德典型,形成良好的风气,在学校形成重视师德的良好氛围。让师范生以教师为学习典型,让师范生能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师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的文化积淀,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气质、品格。学生在高雅的校园文化中自然会受到良好熏陶,产生积极的影响。师德教育应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来进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在师德教育方面可通过学校的标语、制度建设、各种师生活动、讲座等来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现状 实效性

体育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走向教师岗位的第一步,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成果接受社会检验的过程,又是学生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调查显示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教学能力能够实现突破,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习生在讲解和示范能力方面的不足及亟待加强的事实。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随机抽取了参与体育教育实习的120名实习生,其中男生80名,女生40名。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课题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为97.5%。

1.2.2访谈调查法

和体育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交流,走访4个教育实习点,与实习学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实习生讲解与示范能力现状

2.1.1对讲解与示范基础理论的认知情况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规律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1]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了体育教育原理、体育教育学、中学教材教法等。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于体育教学讲解与示范的基础理论认知,是决定其讲解与示范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素质。

调查显示实习生对讲解与示范的定义非常清楚的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5%和21%,不清楚和没有印象的占到了13%和15%。大部分实习生只是处于清楚和了解的层次,准确程度是不够的,甚至还有不少实习生不清楚、没印象。据此可见实习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课掌握情况并不理想。

2.1.2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比重认识现状

现代体育教学不但强调教师的实践水平,而且对教师理论水平和理论教学水平很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调查中发现选择实践技术课重要的有67%。可见,在体育教学中重实践技术课而忽视体育理论学习的同学仍然占着很大的比例,这对学科的科学理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大的危害,更无益于体育教师教科研的培养。

2.2体育实习生动作讲解能力

2.2.1动作讲解时的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教授者运用语言进行讲解和传达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能让学生准确了解动作的结构和要领。这就需要讲授者本身具有很强的语言组织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运用语言表述动作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在表述时能够基本表达自己的意思占57%。但在运用语言讲解和表述时思路清晰、准确而又形象生动时却不够理想,仅占33%,甚至还有一部分讲述时根本就没有结合动作有效去讲,这类同学有10%。这种情况充分表明实习生在语言的组织和表达上不能够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2.2.2讲解方法与技巧的运用

讲解是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掌握技术的教学方法之一。讲解要抓住重点和要点,是学习教材教法时重点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环节,比如投掷项目必须抓住“最后用力”这一环节进行讲解,讲解还要言简意赅。还如铅球投掷技术的讲解,可运用“蹬、转、提、伸、拨”的凝练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讲解方法并结合讲解技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实际调查并不理想,主动运用讲解方法和技巧的仅占41.1%。

2.3体育实习生示范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是教师把整个技术动作完整向学生演示一遍,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模仿,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2]教师必须掌握动作示范这一直观教学手段。示范动作越准确优美越能增强学生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示范动作不准确,示范方向或位置错误,反而会使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可学价值,因此实习生要有扎实的示范能力基础。

2.3.1专业能力现状

首先,体育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动作示范的质量水平。技术越精通,示范越准确、优美。反之,则生疏、丑陋。而这些则和实习生的“先天”状况和“后天”的努力有直接因果关系。有些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没参加过系统的体育训练,只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而又面临升学压力临时改成体育特长生,所以专业能力基础先天欠缺。在调查中这类学生占54%。

其次,有些学生在考入大学后,认为万事大吉,不努力学习专业课,这类学生有47%,造成了示范能力差强人意的现状。

再次,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也给体育教学带来很多新的困难。特别是体育教学需要大量的技术动作辅导、纠错和帮助时,教师在组织教学和传授教学教法时就不能像过去人少时那样对学生进行逐个辅导。

2.3.2动作示范质量

评判动作示范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动作示范是否规范、准确、优美。对实习生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在教学中能够规范、准确进行动作示范的为36.8%,动作示范基本正确的占53%,动作生疏,没有把握的占10%,在动作技术示范的完成上大部分还是能够合格的,但在质量和优美程度上还有待于加强与提高。

2.3.3动作示范方法运用状况

动作示范的好坏除了与动作的质量有关外,还与示范的方法和技巧有着密切联系。示范方法的运用与教材内容、课程任务、项目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联系。如示范方法的运用要注意有明确目的;示范时是先做完整的动作示范,还是先分解示范,又或者是二者结合;示范面的选择是采用正面、镜面,还是背面;示范的方向、距离是否合适等对示范都有重要影响。

下表显示:在实际教学中,实习生大部分都用过不同示范方法和示范技巧,能够准确恰当运用的却只有44.4%。大部分学生也选择了示范的方法和技巧,但不能够完成对较复杂技术技能的教学。

表:示范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情况(多选)

3.提高体育实习生讲解与示范能力的途径

3.1加强讲解与示范的基础理论课学习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特点要求把专业技术课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但是不能顾此失彼,这个“彼”就是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讲解与示范的基础理论课是体育教学,甚至是体育科研的决定力量。没有理论的先行和支撑,体育技术也显得苍白无力。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实习生必须加强理论课的学习,跟上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3.2培养和提高学生示范方法与技巧的能力

体育课教学离不开讲解和示范。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示范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是什么”和“怎么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示范能力,多提供实践机会,以适应体育这一特殊科目的要求。

3.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述流畅、清晰、准确,可以使对方明白讲述者意图。词不达意的讲解会使听者不得要领。专业知识再丰富,如不能够运用语言流畅、清晰、准确地表述出来就不能成为合格教师。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努力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4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要求体育教育跟上教育发展,目前我国高校高等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甚至有些教材也脱离教学实际;教学训练手段也落后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因此,要进行大力改革,切实改变理论和实践偏颇的观念,加强大学生讲解与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