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

设计美学论文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是技术与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技术美。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产产品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使用产品时涉及到的界面关系(如按照按钮、屏幕、语音等提示进行操作)。技术美侧重于理性,是产品设计中理智和推理的思维形态的表现形式。

2.形式美。通常我们说到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本文将形式美定义为是能够将美感与产品与服务中人机结合起来的造型,在视觉、感觉和听觉等属性间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侧重于感性、情感和灵感的艺术思维。

3.体验美。体验美指的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合适的人机尺寸及友好温馨的人机界面,亲切的人性化关怀,合理完善的功能,及其外观质量和外观形态表现或传达出一定的信息、表情或情感,在产品的多次同样使用的记忆中所形成的经验,所带来的一种美妙体验。或者说是技术与形式的结合度,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总体审美体验。在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美学体验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或感觉上的愉悦,艺术作品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的,即为了满足人们感官的感觉。而在这里特指产品本身的在技术、人机理论及形式美学规律等方面的运用,对消费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情感体验的提升和挖掘,也就是说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功能效用和人机工程上的易用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形式美学规律的探究,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感受到的愉悦体验,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共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所追求和期待的已由机械的、毫无生气的物质满足过渡到更具有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顾客的需求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他们还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产品设计美学是探究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平台上,自由的生存和发展。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

三、小结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设计的独特表现形式使美学这个主题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系为基础,结合产品设计的美学准则,将产品设计的美学评价归纳为技术美和形式美以及体验美,对设计评价标准指数型量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提高工业设计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设计师只有根据设计美学的评价标准,提倡人性化的情感体验设计,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1]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介民.现代工业设计概论(中英双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设计美学人文价值

一.人文精神简述

人文精神,一般指人类的文化精神。“人文”一词起源于14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导思想。主要针对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强调发掘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对其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和哲学进行研究,提倡一种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非神学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扬神抑人的观点,反对神学禁欲主义和所谓“来世”观念,反对封建等级束缚,反对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等,强调重视人的价值,赞美人的力量,提倡尊重人的独立人格,满足人的欲求,认为人生来平等,肯定个人的品德、才能和努力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启蒙性质。

1979年版《辞海》对人文主义的解释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潮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②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人文学的产生,意味着一种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的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取代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人文精神又可以称为以人间的世俗现象为中心和衡量取舍尺度的批判神学中心的精神。

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体认和效法天地之道,以礼仪去教化和规范社会中的人及其行为,改造和美化社会的道德精神。中国的人文精神尤其强调人在对天道的认识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进退、死生、荣辱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进行取舍和追求,以美化人的生活,实现人的价值。

总而言之,人文精神是各种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处世哲学、道德意识、审美情趣、人格理想、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爱国主义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

二.设计美学中的人文价值

从人文精神衍生出来的人文价值,在各个领域都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设计中,它与设计美学关系密切,互为补充,促进了设计中人性化程度的提升。

“设计美学是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理解设计的一个窗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设计的所有领域,从产品到设计过程、设计方法;从物的使用、消费到多种价值尤其是审美价值的获得;从设计计划、构想到设计的技术、制造;从物的实用功能到设计的文化品位、艺术形式、风格;从造物的形式到造物的思想与理想;从设计之物的存在到设计艺术风格史、设计美术史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①

人文价值的概念由人文主义思潮中派生,简单说来,即将人文精神赋予在某种载体上,通过一定的方式传达出来,体现出历史感、文化感、人性感等诸多内涵,最终获得社会认可的一种价值体现。

人文价值概念属于美学的一个组成因素,因此设计中的人文价值,也隶属于设计美学,是体现设计美学内涵的一种重要表现元素,也是当今设计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20世纪以来,由于科技进步、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时空距离缩小,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同时对本民族的文化发掘和保留,也成为一种趋势在各国出现。表现在设计中,就是各国经过对传统文化中人文价值的提炼和表现后,将之合理地运用于设计中。因此,对设计美学中的人文价值的关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设计美学的人文价值必须具有相应的社会基础

设计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设计不应该只是纹样,就形式而言至少包括造形和装饰两大系。起源研究就不能只看‘原始装饰’而不看工具。因此,说设计起源于人类起源同步,恐怕是合理的。”②由此可见,设计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延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再者人类思维水平各时代的不一,形成了不同时代的设计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精神、价值诉求。中国商周重礼器,很明显,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精神需求,以及认知的价值观有关;同样,古希腊的雕塑重视人体的真实表现,也与其当时的社会制度、哲学思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所造成的审美取向有关,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的成就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来总结,说明当时的艺术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人文价值的表现;再如新中国刚刚诞生,国家一穷二白,在给人民指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美好的前景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因此,设计的标准化、简单化、直观化就成为当时的首要选择;而俄国十月革命时期也遇到了与新中国相似的问题,功能主义的出现正是顺应了当时的这种社会现状。产品设计的表现形式,外表朴实,讲求理性、素材简单,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当时能够接受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文化和美学风格,这种风格成为当时的一种主流风格。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由于越战带来的影响,曾经造成那一代美国的年轻人集体颓废,在设计的表现形式上,颓废、困惑、迷惘等各种思潮纷纷出现;另一方面,现代主义在整个西方社会开始衰落,“现代主义死了”的叫嚣喧嚣尘上,也造成西方美学思潮中的集体虚无现象的出现。这种语境下的设计,虚无现象也多有表现。

在当代的消费文化中,消费成为一种交流体系,一种语言的同等物。它既是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体系和交换结构。人们对于物品的消费不再仅仅基于其使用价值,而是把它当作突出自己的符号,或让自己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的媒介。③设计在其中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设计所创造的物品,体现出了生活方式的全部。而正是这些“为赋予有意义的次序所作的有意识和有动机的努力”,构成了人类的“生活叙事”。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些日常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因为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具有了很强的人文意味。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轫的现代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发展出来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完成了从对个体关怀到对群体和社会关怀的嬗变,从对科学价值的追求发展到对人文价值的追求。这种对于人文价值追求的回归,与中国一直向往的“如乐之乐,无所不谐”的“和而不同”的美学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设计美学的人文价值应如何体现

传统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强调个人内在价值,以及人、物、自然的“关系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所产生的阴阳二元性,最终发展为“和而不同”的共生性思想。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最主要的表现思想,不同于西方思想中把和谐作为体现自然规律的数理关系,中国更强调其社会学意义。中国传统的人文价值的和谐思想符合消费社会中人们对文化意义和沟通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社会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本性。

设计美学中的人文价值存在于把人作为人文主体,在设计的过程中关注消费者使用时所体会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变化,从而使产品具备了某种精神特质和社会理想的状态,设计因此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文性。设计美学中人文价值的体现必须是将设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从人文角度来讲,设计出来的产品已不仅仅是具有功能性价值的一般物品,它还要具有激发人的情感的功能。正因为在设计中以设计美学为指导,注意到体现其人文价值,因而与人建立起情感联系,具有了生命力,最终具有了真正的人性。

1.对设计美学的人文价值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建筑多采用飞檐形的大屋顶,从设计美学的角度理解,是为了处理和解释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力图实现一种与天交流的心理。再如中国文化中的经典纹样——阴阳鱼,仍然是传达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阴阳相融,生生不息。

筷子,是东方民族特有的饮食工具,最初出现于我国。一直以来,人们只是简单地把它作为吃饭的工具,很少去思考其中的人性因素和文化内涵。但筷子不仅是吃饭的工具,还具有审美的功能。筷子的使用,体现出一种和谐的动作之美,一种中华传统中的和善之美德,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中,筷子不仅为我们带来了饮食时的便利,而且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美学观念,充分体现出了其的人文价值,包含了我们与生活的环境和产生的文化之间的情感关系。

民间工艺中的窗花、门花,孩童的虎头帽、长命锁,在各种木雕、石雕中出现的喜鹊登梅、松鹤延年、平安富贵等题材,都包含了一种祈福纳祥的美学思想,其中的人文价值深厚,传统文化的风情浓郁。

在当代设计文化中,设计美学于人文价值的结合更为紧密。当代的文化,是设计的文化。它既创造了当代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又承担着对人类未来理想的生活方式规划的重要任务。设计不能仅停留在运用现有的高科技成果,而应该借助科技为产品设计提供的物质基础,对未来的社会和世界有更远的预见和超前意识,不断探索新的设计方式和更为和谐的人类的生存方式。在充分实现设计美学的要求之外,将人文价值准确地融入到设计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

设计中人文价值的实现有它的延续性,如“大众”车,20-30年代的口号是为人民的设计,而60年代新“甲壳虫”的出现仍然还是“大众”文化的延续,顺应了使用者感情或文化上的潜在需求;实现人文价值还可以通过寓意来实现,“可口可乐”的成功即是如此,它象征“青年一代”,象征一种新的消费阶层和群体,使其成为风靡美国各个阶层的休闲文化特征,并扩展到世界各地。这些都是人文价值在设计中的作用,是设计美学合理表现的典范。

我国的联想电脑在品牌的建设上不遗余力,成为世界华人新品牌是其不断追求的目标。从最初的“LEAGUE”转变为现在的“LENOVO”,充分说明了其在品牌的设计上的用心。不仅是为了创造一个中国的品牌,还要成为世界范围内都接受承认的品牌,成为世界级的华人品牌,真正实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宗旨。联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中,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广受国内外各层次消费者的欢迎,也成为公认的世界名牌。

2.设计美学的人文价值需求分析

近几百年来,特别是在本世纪,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科技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手段,这种质的飞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也为产品设计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在社会和精神生活领域,科技的功能还是有限的,尤其对人类的精神层次的需求,如生活的意义、情感寄托、人自身价值的体现等。当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人类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人文科学的领域,科技人文价值的体现是科技走向成熟化的标志,而在设计领域,人文价值的实现同样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产品不仅要考虑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更要考虑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即所谓的实现设计美学中的人文价值。因此,仅从技术生产上考虑的产品就必然会忽略人类的深层次需求,解决因以科技为基础的理性产品的负面作用,必须以设计美学为指导的设计理念,合理地认识人文价值的重要性,构建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现代设计体系,获得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统一。

目前,无论学术界还是设计界,对人文现象和人文价值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人类既具有伟大的创造力,也存在很多无法解决的局限性和弱点。对设计美学中的人文价值的重视和开发,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理解人的生存方式、欲望及价值观念的变迁。只有很好地实现设计美学中的人文价值,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类自身的特点,设计并开发出优秀的产品为人类服务。

三.结语

合理体现设计美学中的人文价值是当代设计中应放在首要位置的设计思想,不仅考虑人类本身,还要兼顾到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使充分实现设计美学中的人文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即传统文化的三维性。它必须借助优秀的设计来展现文化的传承,传递不同文化下的设计价值。这种保护和发掘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有效的传承。

设计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创造着人类更好的生活方式。设计者不仅是设计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消费者。设计在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的前提下,其人文价值的体现也是设计者必须关注的课题。设计不仅是为了使用,更传递着设计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每一次设计,都是设计美学的人文价值的实现过程。把握这个过程,对设计者本身来说,就是与消费者的心灵沟通,是与生生不息的自然的共融。

所谓“和而不同”,构建和谐社会,从设计角度理解这个命题,正是基于合理地实现设计美学中的人文价值这个前提.

注释:

①《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李砚祖,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5卷,第1期。

②《图案设计原理》,诸葛铠,第29页,江苏美术出版社。

③《全球化语境下设计的人文价值构建》,张学东孔德宏

参考文献:

《图案设计原理》,诸葛铠,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美学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表现

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的空间设计主要就是指针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构造进行恰当的设计来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以往人们对于空间的设计往往大多集中在实用性上,而随着建筑美学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髙,在空间设计中体现出美学的身影也越来越迫切,具体来说,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进行美学设计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建筑空间的大小规划和位置设计,当然空间的转换也是一个重要的建筑美学表现形式。

1.2美学在建筑比例设计中的表现

建筑物的比例设计是最容易体现出美学概念的一个设计环节,因为建筑比例设计主要就是指针对建筑物所涉及到的各部分的比例的设计和规划,而对于美学来说,比例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指标,是影响人们视觉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美学在建筑比例设计中的表现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最为有效的,具体的表现内容有大小比例设计、虚实比例设计、凹凸比例设计和长宽比例设计等多种不同的类型。

1.3美孪在建筑均衡设计中的表现

对于均衡这一要点来说,其既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均衡也就成为了美学在建筑设计中主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和体现,很多人也把这种均衡理解为一种比例的设计,虽然两者存在较大的类似,但是均衡更倾向于对于对称性的设计和研宄,尤其是对于中轴线的运用最为广泛,通过对称的建筑设计来表现出建筑物的一种美感。

1.4美学在建筑形体设计中的表现

建筑物作为一种作品来看,其形体也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对于具体的设计而言,形体设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比如对于墙体的设计和屋顶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形体的要求,也就是外形的要求,而这种外形的设计正好也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于建筑物外部线条的设计更是可以体现出美学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外部形体的设计中,色彩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很多建筑物而言,都已经摆脱了单色调的外形设计,而是加强了对于色彩的运用,而这也正是美学的相关内容。

2如何提高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这也体现出了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了,所发挥的价值也越来越大了,因此,这也进一步的促使我们要加强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运用美学,切实提髙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要想能够在建筑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美学的影响,那么必须首先提高设计的水平,因为建筑设计是建筑美学的重要载体,所以说建筑设计的发展是建筑美学提高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如果建筑设计自身都没有获得发展和进步的话,也就无从谈起建筑美学的发展了,更不会出现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深化了。

2.2加强对于建筑美学的研究

切实提髙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还必须加强对于建筑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尤其是要加强切合于当前实际状况的建筑美学的研究,以目前最广大人们的根本需求为着眼点和根本诉求来切实加强相关方面的理论研宄,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使用,提高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模拟技术来避免对于施工应用造成的损失,通过模拟来发现建筑美学的研究是否具备实践应用价值是当前建筑美学应用研宄的一个主要方式,也是为了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

2.3加强对于生态可持续性的应用

就当前的建筑发展趋势来看,生态型和可持续性的建筑物是最为受到欢迎的一种形式,也是为了最为主要的一个建筑设计发展方向,基于这一点来说,在今后的建筑美学和建筑设计的发展中,必须加强对于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的研宄,并且还可以以这种生态型和可持续性的建筑物为着眼点加强对于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深化,其实这一点在当前的表现中也有所体现,正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建筑和谐设计的一个重要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3结束语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4篇

1.设计中的变化与统一产品造型注重变化,是寻求差异、展现个性及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手段体现在产品外形、模块组合、材料和颜色等多种设计元素上。大气磅礴的外形、多个层次的模块、多元化的材料和丰富的色彩搭配,建构了工程机械特有的设计风格。工程机械的外形、材质和颜色相互作用,共同展现出审美价值,使其产品造型在体现个性化的同时,也展现了变化与统一的韵味。在工程机械设计中遵循变化与统一的原则,表现产品独特个性,是通过形体的延续、颜色的秩序等来实现统一与均衡的。“色彩与质感搭配关系应强化造型效果,如呼应、对比、韵律、肌理等。选择主体色时,应着重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功能类型、固有风格等要素;选择辅助色时,则应着重考虑品牌识别度,与主体色的搭配关系以及大众审美观等要素;在选择多种表面质感时,应优先考虑与造型风格的匹配关系和制造成本”。这些都是目前在工程机械中为了实现整体造型均衡而最常使用的方法,如此便可以显示系统的统一,给人以稳重、安全、坚固和可靠之感。使用局部变化、强硬的线条、单体的分明棱角强调的是设计的个性,是要给消费者带来牢靠、干练、高效的感觉与印象;遵循变化与统一相结合的原则,就可以使工程机械整个的造型既显得丰富多样,又自然有序,于是就可以表达一种浑然天成的视觉之美。

2.设计中的对称与平衡讲求对称古已有之,所以在当代各种各样的物体形态中随处可见,无论是自然界已有的动植物,还是建筑、电子产品等都反映了如此的规律,设计师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如果说对称追求的是比例的均等,那么平衡就是工程学上强调的物理平衡。在工程机械设计中,利用中心对称、轴对称等多种对称形式就成为了一种特别的造型语言,科学地使用这一语言,就能够产生均衡、工整之美。工程机械设计的对称与平衡营造出稳定与秩序的美,给人以更踏实、更缜密之感。就工程机械作业的内容与环境而言,产品设计尤其要注重对称与平衡,即处理好各个部件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工程机械整体的紧凑性与安全性,给使用者提供最大的视觉与心理的稳定感与安全感。

3.设计中的韵律与节奏在工程机械设计中,通过同一种元素的重复和有规律地使用,创造出独特的造型语言,令其富有韵律感,于是节奏也因韵律而得以丰富,韵律则因节奏而得以发展,节奏与韵律互相依存,如影随形。节奏被认为是反复的形态和构造,而韵律却是节奏的变化形式,由此,节奏变得更有趣味。在进行工程机械产品外形设计时,设计师通过线条、面型、体形、颜色及质感等的重复、交替、间隔、渐变、起伏和回旋以表现设计的节奏感与韵律感。通过造型形体多元的起伏变化、表体颜色的变化、材质的更替与重复等烘托出整个造型的秩序、动感与趣味。正因为工程机械设计中韵律与节奏的运用使得机械外形具有了动感与活力,从而增加了工程设计与工程机械的艺术价值即美感。

二、设计中形式美所体现的实用价值

工程机械的实用价值包括产品的结构、技术、材料的应用,而且其实用不只是指物理的功能,还特别应该包括满足生产的各种需要。同时,实用价值和形式美是不可分离的,没有合理的形式,实用价值也就无法实现。由于产品设计本身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而产品的实用价值就是要在发挥产品功能的同时能够充分体现艺术的美。产品具有专门的用途,好的产品应该富有多样而完美的形式,首先是能够从外表上抓住使用者的心,建立使用者对产品的认知感与认同感。因此,工程机械设计中,设计师非常重视产品的形式美与功能美的完美结合。“机械产品的设计必须注重材质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配比关系,必须按照美学法则进行配比,才能获得美的印象。配比原则包含调和原则和对比原则”。在保证产品安全性、可靠性、使用的舒适度等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美学法则与规律,通过外形、模块、材料和颜色等的设计,形成满足产品实用价值要求和使用者审美需求的产品形态。

三、设计中技术美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随着工程机械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采用,工程机械的外观与结构有了重大改变,并且日益智能化。例如,日本小松公司、三菱公司运用挖掘机远程定位技术,实现了挖掘机的远程操作,使操作人员能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下操作挖掘机,进行生产。同时,360度无死角的机身摄像技术能将周围环境通过操作舱内的显示器直观展示给操作人员,不仅能够提高操作的精准度,而且精确度可以控制在厘米之内。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多的方便,不仅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带给操作人员别样的情境体验。此外,各种新型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以及表面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则根源于技术的魅力,技术美带给人的是操作的和精神的愉悦,这种美感是单纯的产品形式美所不具备的,它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理性之美。在工程机械设计中,不仅要实现实用价值也就是技术性,还要追求人文关怀。彰显现代设计的人文关怀,在设计中通过行为科学与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应用,营造出舒适安全的使用环境。同时,工程机械产品也更加注重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以及低碳设计等,因此使用绿色材料、尝试模块化与标准化正是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对装载机添加独立式驻车加热器的设计,使装载机在寒冷气候下未启动引擎时能够对座椅和操作舱提前升温,操作员进入操作舱时不必受寒冷之苦,即可以马上展开作业。将高级轿车的功能移植到大型工程机械中,虽然比较复杂,但是这种细节设计正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同时在我国临工、柳工和等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也纷纷成立回收与再制造部门,实现了低资源浪费和废物产出,既是一种高收益的回报,也是一种绿色设计,这种绿色设计将技术美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设计中功能美所体现的品牌特征

“由功能的整体性和功能的层次性构成完整和谐的功能体系。从审美角度讲,产品的功能定位,为产品的审美功能奠定基础;产品功能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为审美功能提供整体性综合审美体验和层次系统性审美体验的动感”。工程机械设计中,利用独特的造型语言与形式以表现产品的美,从而给使用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欧美品牌追求气势、简洁与硬朗,注重技术美,日、韩品牌则相对精致细腻,讲求曲直结合、刚柔并济,而如今中国的品牌也开始注重个性与特色的展现,如三一品牌所彰显的功能美、外观大气及细节的精益求精,就是极好的例证。

五、结束语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是技术与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技术美

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产产品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使用产品时涉及到的界面关系(如按照按钮、屏幕、语音等提示进行操作)。技术美侧重于理性,是产品设计中理智和推理的思维形态的表现形式。

2.形式美

通常我们说到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本文将形式美定义为是能够将美感与产品与服务中人机结合起来的造型,在视觉、感觉和听觉等属性间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侧重于感性、情感和灵感的艺术思维。

3.体验美

体验美指的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合适的人机尺寸及友好温馨的人机界面,亲切的人性化关怀,合理完善的功能,及其外观质量和外观形态表现或传达出一定的信息、表情或情感,在产品的多次同样使用的记忆中所形成的经验,所带来的一种美妙体验。或者说是技术与形式的结合度,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总体审美体验。在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美学体验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或感觉上的愉悦,艺术作品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的,即为了满足人们感官的感觉。而在这里特指产品本身的在技术、人机理论及形式美学规律等方面的运用,对消费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情感体验的提升和挖掘,也就是说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功能效用和人机工程上的易用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形式美学规律的探究,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感受到的愉悦体验,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共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所追求和期待的已由机械的、毫无生气的物质满足过渡到更具有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顾客的需求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他们还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产品设计美学是探究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平台上,自由的生存和发展。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

三、小结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设计的独特表现形式使美学这个主题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系为基础,结合产品设计的美学准则,将产品设计的美学评价归纳为技术美和形式美以及体验美,对设计评价标准指数型量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提高工业设计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设计师只有根据设计美学的评价标准,提倡人性化的情感体验设计,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中。④①:

参考文献:

[1]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介民.现代工业设计概论(中英双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色彩被广泛应用到了平面设计领域,而它作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整个平面设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强烈的视觉传达和情感交流的作用。一方面,在平面设计中,三个元素色彩、文字和图像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当我们直面一件作品的时候,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作品的颜色,其次才是图像和文字,色彩的首先位置可以有效地体现现代平面设计的设计内涵,引起观者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色彩自身具有的美学特征是平面设计中其他元素不能替代的,每一种色彩都具有特定的象征含义,代表着特定的情感表达,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往往可以借助色彩来完成他对作品的设计表达,唤起观者心理上的审美联想,从而达到其设计的真正目的。而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日益丰富的视觉审美感受和心理感受,需要在设计中得到美的体验,这种结果的来源便是色彩的运用。由此看来,平面设计中色彩的准确和合理表达已逐渐成为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来源。

二、平面设计中色彩的构成搭配

平面设计中,色彩的搭配在表达内容和主旨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不仅能增加作品的观赏性,也能对作品中的设计构图起到衬托作用。一般来说,平面设计中经常会见到以下三种基本色彩的搭配:

1.以色相为基础的色彩搭配法

在平面设计中,人们总是以平面构图为重点进行设计,但是色彩作为设计的重要部分,对平面构图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应先对作品有一些主题和内容的联想,通过明确主题的思想、设计的构思以及内容的范围来确定作品的色调。首先,决定主色调,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是黑白色调还是鲜艳色调;其次,再加以搭配合适的配色,使得主色调同配色可以按照统一色相补充协调。这个配色方式是按照不同设计作品区域加以不同搭配,以达到类似色相之间的配色。

2.以明亮度为基础的色彩搭配法

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搭配有着其规律和特点,不同的色相具有不同程度的明亮度,明亮度可以改变色彩的表现形式,在平面设计上,可以利用色彩明暗程度的不同搭配来设计作品,使观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审美感受。

3.以纯度为基础的色彩搭配法

平面设计作品中,不同的纯度决定着整个平面画面感的吸引力。色彩的纯度越高,凸显出的色彩更为艳丽夺目,作品也就更鲜明活泼,给人以一种轻松活跃之感,而纯度越低的色彩,画面感越为质朴,给人一种稳定庄严的感觉。一般来说,平面设计用较高纯度的颜色来体现主题色彩,而用较低纯度的颜色作为搭配衬托主题。因此,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色彩的纯度以到达突出作品内涵的目的。

三、平面设计中色彩运用的美学研究

1.单彩在平面设计中的美学感受

色彩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意义和心理表达,它作为平面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制造气氛和增强版面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美感,能给人以特定的美学感受。在平面设计中,无论是产品表现还是构图结构,因其中都涉及到色彩的运用,因此必须对色彩的搭配重点思考,特别是最为基础的单彩,一般被运用在设计的主旨背景上,不仅要符合设计审美的需要,还要给人以视觉上的最大享受。而每一种单彩又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这就使得当人们看到某种特定颜色时,会产生感性上的认识,而这种视觉反应又是不同层面的。比如红色被人们认为是热烈和兴奋的颜色,人们看到红色便会产生感性和心理的认识,会感受到作品映射的设计思想是积极向上的;而蓝色代表忧郁和安静,看到蓝色会使观者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安宁感,这就预示着作品会以一种平和的状态出现。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会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对不同的单彩进行诠释,并利用单彩给人的不同感觉,唤起观者内心的审美感受,从而有效地达到设计的审美目的。

2.色彩组合在平面设计运用中的美学魅力

在当今很多平面设计作品中,为了达到统一的效果会运用多种色彩来搭配,以一种颜色为主色,按照色彩组合的搭配方法选择色相、明度和纯度相协调的配色,从而使整个平面设计作品达成统一。首先,主色应根据作品的主旋律来选择,是活泼向上的还是低调迟缓的决定着设计给观者的主要感受。其次,在选择搭配颜色时要与主色调相统一,将这些存在共性的颜色进行组合搭配,不仅增加了单彩的调和感,还能使画面更为丰富生动,加深了观者对作品的色彩印象。主色彩与陪体色彩之间的调和与对比,使得画面主体与大背景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感,主体突显主体,陪体烘托主体,使整个设计充满了无限空间,增添了美的情趣。同时,设计中创意的色彩组合会使设计中的图形、文字相得益彰,显现出其创造性的特点。再次,平面设计中的色彩组合构成中,不同色彩之间存在着节奏和韵律,比如色彩的重复、强弱、交替等方式都会使画面产生难以预测的视觉冲击力和空间运动感。

3.色彩感情规律在平面设计运用中的审美体验

色彩除了本身具有的颜色魅力外,在感情规律上也与平面设计有着密切联系。色彩的温度感、味道感和美观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平面设计的成败,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平面作品的真实感受。很多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作者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停留在视觉的体现上,还把重点放在了人们对商品特征的满意度上。要用不同色彩表现商品的温度感,比如在对冰箱、空调广告设计的把握上,设计师往往利用冷色来体现产品的温度,使人产生凉爽的感觉;又如对某些食物、水果等商品的包装设计上,往往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给人以温暖好吃的感觉。这样通过不同颜色的设置刺激人们的感官,就达到了设计的最终目的。同时,色彩的感情规律还表现在对事物的潜在品质上,平面设计中色彩的合理利用可以提升作品或者商品的美观感和兴奋感,比如明度高的红色系,可以表现产品的华丽感,提升设计中产品的档次,一般用在化妆品、礼品的设计中,这种对比强烈的色彩能更好地吸引人们停留购买,使人眼前一亮。平面设计中红色、黄色等暖色系色彩可以使人感到兴奋,刺激观者的感官,让人印象深刻。

4.色彩内涵的联想在平面设计中的情感美学

人们在传播色彩的同时也赋予了色彩自身不同的理解含义,色彩逐渐成为表现人们生活态度和心理愿望的一种语言符号。将色彩合理地运用在平面设计中,使色彩内涵的联想发挥出最大的视觉功能,才可以使设计达到更高的标准。一般来说,对平面设计中色彩内涵的联想可以通过抽象和具象两种方式体现,由于观者的社会层次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其对色彩的表现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当人们看到红色就会联想起幸福、火焰、太阳等事物,这使得颜色在设计中的定位更为复杂和深邃,作品与人的情感联系更为深层次。这在包装设计上有很多体现,比如在喜帖的设计上,设计师大多运用大红色来表达对婚姻的祝福,人们在通过对红色进行联想,产生了火热、红火的感官共鸣,感受到了婚姻中的幸福美满。

四、结语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7篇

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在造型、建筑、园林等设计美学上与其它国家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反映人性的美学观——瑕疵美学

瑕疵的美学观,是认为完美是不切实际的意念,转为欣赏残缺的事物,这种美学观强调的是“不完整的状态”也就是在事物不完整或不足的情况下,借由“缺”“拙”来表现美,因为有瑕疵,缺憾或不完美才有余韵的空间来体会感受不足之处,进而延伸、体悟物象传递的观念或涵义,通过观者与物象的互动将这种“不完全”的空白空间加以“完全”。瑕疵因为不完美才更具有人性化,正如禅学所主张的不完全的形式与有瑕疵的状态更能表达精神特性,因为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仅仅注意形式本身,而忽略内在的精神。“没有终极”的理念代表着未完成的状态,也因此预留了极大的空间予观者来演绎这个未完成的空间。同时因为不足衍生出无限增进的可能性,带给观者更大的想像空间。

这种“未完成”的设计观念,传达出“设计的开放性”,在这种设计理念中一直存在着正向和反向的思维,设计者面对正反的设计思辨扮演着诠释的角色,注重平衡完成与未完成的状态,并利用不同的正反假设来评估最终完成的形态。在我们长期接受的知识与训练追求完美无暇之际,接受这种从日本文化涵构所衍生的瑕疵美学,使我们能从不同角度及观点去欣赏、学习不同文化所衍生的美学及美学背后的人文思想,进而创造出更体贴人性的设计哲学。

2、极少主义

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论述:“一个物体用尽可能少的结构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我们说这个物体是简化的。”特征是事物的结构特质,结构特征因总体式样而确定,局部成分的特征越少,其总体结构的特征的数目反而会越多,换言之,局部越简单,整体反而越复杂。这就是“极少主义(Minimalism)”的美学宗旨。即“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西方这种简单的、功能性的美学精神,与当代日本的设计理念相对照,二者殊途同归。

在这种近乎禅宗的设计理念影响下,日本的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及平面设计产生了独特的美学观。在建筑设计方面,房子的规模一般适中与周围环境共融共生甚至建筑延伸至环境中去。建筑的外观形式也最大限度地与环境相融,体现了“所有事物的和谐价值,都是以自然为基础并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的和谐之美。”的美学思想。

由于日本环境空间的狭小,同时受禅宗的影响,日本的室内设计表达出对简朴信念的尊崇。简朴的精神体验是清除多余物质回归本质。因而日本室内空间中的视觉符号很精炼,由于被减至最基本元素,因此设计元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就变成设计中的关键,极少主义在室内设计细节上的处理上十分低调,以似无设计中体现出设计感,无声的阐述抽象、无形的难以言传的美学精神。这种方式体现出极少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极少主义用简洁的方式回到了设计的起点,在设计形式的表达上由于去掉了多余的元素,因此无论立体和平面空间的都显现得异常纯净。如同美国建筑师莱特所言:“琐碎的排除“。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连接都被减少或压缩至精华时,它就会拥有这种特性。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这种减退的状态促成精炼的形式,将内在特征隐藏在表象的特征上,以最少的元素表现丰盈的内涵意义。其形式表征即呼应了“极少主义”美学观,也体现了日本讲究和谐论与折衷论的形式原则。设计语言能够达到精炼的状态,无疑是艺术层次中的最高表现——恰到好处,任何增减都会破坏它的纯粹之美。精炼的美学不仅是外观表征上的简约,在内在层面的思维中亦传达出一种精炼的思想层次。日本当代的平面设计正是以这种样式在多元化的世界平面设计中独树一帜,一般来说设计者很少以开门见山的明喻方式呈现符号的意义。常借用造型、色彩等设计元素,以暗喻的手法运用符号的观念让观者自行去转译。使得观者借由符号的点状暗示,进而连成线,并由线构成面,最后纵观整个设计的全貌。在设计中出现的诸多隐而不显的设计传达,除了表现传统文化的智能外,更展现了设计师匠心独具的巧思。

3、阴阳美学

日本的阴阳思想来自于中国的宇宙论,其论点就是宇宙间的所有现象以阴阳二元论来加以说明,因为各类事物,现象都具有阴阳两极,且彼此对立,但到达另一极的顶点时即相互转化达到统一的状态,亦宇宙的和谐状态。此极具哲学意念的宇宙观,日本将之运用在设计美学、设计思维上,就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主张。即所谓的均衡与和谐的日本设计美学。阴阳美学是相对两极的和谐论,从理性与感性的角度来解释:理性着重“逻辑、技术与功能”的运作,感性则着重“意象、精神”的塑造,因此可将“理性/感性”的表征延伸为“功能/美学”的对照,并进一步地对应“形随机能而走的设计主张。由于必须兼顾功能与美学上的协调,前者着重“外在的秩序”,后者着重“内在的混沌”,因此阴阳美学亦可称为“折衷美学”。依照阴阳美学的诠释以及形态学的意涵,属于阴性的图案设计,形态以圆形或曲线为设计表征,属于阳性的图案设计,则以直线或以直线所构成的尖锐形态为主,使得日本在处理图案的构成设计与西方有所不同,同样装饰一个以直线构成的表面,西方会倾向水平或垂直的平行分割,以达到平衡的状态。而日本设计家在设计中更倾向于在画面上采用对角线不对称的分割,以留白空间造成对比的丰富性。这种模糊的边界既避免了直接的分界,又使得图案具有视觉动感。

日本的阴阳美学观主张利用对立的两个元素取得和谐的理想状态,极力避免对立的状态的产生。纵贯日本设计中利用表面肌理的光滑与粗糙、造型的曲线与直线、主体与局部的形态呼应,图形与画面留白的配置,都是通过阴阳元素的调和传达出感官之美,使对立状态相互和解。正如日本传统的各类容器、橱柜大多以直线构成,诉求秩序性的理性表征,呈现阳性美学的表征。而这些传统器物的表面由漆器工艺表现,上面缀以细致、精巧的以流畅性曲线构成的图案,呈现高雅、阴柔的阴性美学意象。

当下设计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但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却随之增强.日本的平面设计用30余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路程。并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就是因为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设计文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佩玲著《和风赏花幕:日本设计的文化性格》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著罗筠筠译《20世纪风格与设计》.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8篇

从字面上讲,版式设计的目的是把版面上所需要的设计元素进行必要的编排组合,把设计者的文化理念与艺术追求体现出来。在设计版式的同时,也在传达着设计者的艺术追求与文化理念的表述,同时,设计者进行设计的过程,也是自己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与美学走向的表现。因此,版式设计离不开设计美学范畴,可以说版式设计在报纸、杂志、书籍及平面设计的许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版式设计中的艺术美、技术美、功能美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版式设计的重要内容。

版式设计是艺术形式与视觉传达形式的设计,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中展示着不同的文化演进。同时由于不同地域与不同文化的差异,版式设计中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精神走向。设计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在20世纪的欧洲,英国人威廉・莫里斯最先倡导了一场工艺美术运动,并随之在欧美得以广泛的响应。在平面设计中,他尤其讲究版面编排,强调版面的装饰性,通常采用对称结构,形成了严谨、朴素、庄重的风格。莫里斯的古典主义设计风格,开创了版式设计的先导,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感受到这场工艺美术运动的深远影响。1919年,随着德国包浩斯设计学院的建立,它所提倡的构成主义运动更推进了版面编排艺术的发展,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应首推前苏联人李捷斯基。他提出,构成主义是一种理性与逻辑性艺术。而德国人约翰・契甫德,他借着构成主义的精神,着力发展构成主义的风格并使之衍变为新客观主义的理论,从而成为编排艺术的主导和重要里程碑,新客观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彻底脱离传统的版面设计,采取了非对称式结构,强调强烈的明确对比以块面,粗线条的运用,注重个性化的表现,风格活泼多变,同时强调版面设计的功能效用,进一步寻求版面与内容、设计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新客观主义的功能性设计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历经各个时代的洗礼,而益发深厚。"①

版式设计又称版面的格式。日本设计理论家、教育家田野永一认为,"根据目的把文字、插图、标志等视觉设计的构成要素,作美观的功能性配置构成,即为版面设计",②可以说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版式设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版式设计,不但传达着信息,同时,也在向人们传达着设计者的情感,并通过这种信息、情感体现出一种艺术与文化的行为。版式设计的目的是对各种主题内容的版面格式实施艺术化和秩序化的重新编排与处理,提高版面信息的传递效应,使版面设计在自身的艺术性和视传功能性方面得到充分地体现。

"日野永一将版式设计的目的归纳为下述几个内容:1.将构成要素作有效果的配置,以便引人注目。2.考虑配置及文字的大小等,使之成为易读的文章。3.画面要具有统一感,成为美的构成。为搞活这种版式设计的效果,必须明确把握主要矛盾。"③

版式设计作为传达某种信息的"载体",应符合所设计的内容。同时每一个版式设计都应当是有文化底蕴和充满个性化的。它不但是一种设计艺术的需要,同时也是设计者文化、审美价值的反映,是设计者把美学原理广泛运用到设计之中的一种精神表述。从应用功能上来讲,版式设计主要应突出直观动人、简明易读、主次分明、概念清楚等四个方面。版式设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一种版面符号的组合。它是视觉传达的一种方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组成部分相加之和。推而论之,版式艺术对于广告信息传播的决定性影响要大于上述诸要素的总和,每种视觉传达要素均不过是版式艺术这个总体的一分子而已"。④

无论是彩色或是黑白的版式设计,它们都有一定的艺术规律与设计规律,版式设计中的对比、主次、大小、长短、疏密、虚实,可以在设计中不断出现;多种对比关系可以融合在一起,对比关系越清晰,版式效果就越鲜明、醒目。同时,画面的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使版式设计产生一种形式美感。

从设计的角度来分析,版式设计的样式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与进步。从版式构成的美学角度来分析,版式应是在有限的平面上进行的组合与创造。它通过一些基本的版式设计形式来向人们展示出技术美与艺术美。设计者既要遵循各种版式设计的基本规则,又要跳出形式规则的束缚,表达自己的个性与精神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才能体现艺术设计者的独特个性与文化内涵。可以说,在版式设计中图形、文字的相互配置,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图形的组合上,而需要一种设计者的思想情感的融入,给设计带进更深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情趣,这才是现代版式设计的完美体现。

设计是设计理念进入现实生活的文化过程,"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是一种综合形态的文化,是艺术的狂想与科学的实证的双重结合"。⑤版式设计在平面视传中担负着广告信息的传播作用,它在实现传播功能、促销功能、强化记忆功能和审美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说,在现代版式的设计中只有把形式、内容与情感文化等因素融为一体,才能使设计的作品达到完美结合。

注释:

①杨敏、杨奕《版式设计》,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9篇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体。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整合而获得。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

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例如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讲学时所展示的华盛顿艺术馆东馆室内透视的比较方案,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制的,这些精确绘制的非直角的形体和空间关系,极为细致真实地表达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并把新技术产生的视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综上所述,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陈波,浅谈现代工业建筑美学,山西建筑,2006年13期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集美大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任务书,示例

一、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360与qq的竞争战略分析

二、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日期: 2010 年 12 月 22 日起至 20011 年 6 月 10 日止

三、 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四、 任务书的内容:

目的: 1.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提出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2. 培养学生独立检索、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3. 初步具备搜集、整理、筛选信息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化要求,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4.通过该论文的撰写,对360与qq的竞争战略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搜集相关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加深对360与qq的竞争战略进一步分析。

任务:

1)提出选题《360与qq的竞争战略分析》的初步设想。

2)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文献资料,扩充查阅范围。

3)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向指导教师提出开题报告。

4)分析、筛选已有的信息资料,提出研究设想与计划。

5)撰写论文初稿,反复修改,提交初、定稿及打印稿。

6)该文选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作者尽量挖掘已有的文献资料,同时根据需要多阅读有关激励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书籍期刊,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能对中国电信现行激励机制的现实指导意义作出较有启发的论述。

7)完成外文资料的翻译。

(三)撰写步骤与时间安排

1.2011.1.7前: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进行选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对选题进行分析并汇报与选题相关资料的占有情况。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对毕业论文提出明确要求。

2. 2011.1.8-3.8:完成开题报告,就所选课题明确写作的意义和目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预期写作进度等。

3. 2011.3.9-3.13:形成毕业论文写作粗纲,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粗纲应反映出论文的基本轮廓、基本观点及写作思路。

4.2011.3.14-3.18: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形成写作细纲,并再次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细纲应能较详细地反映出论题所包含的论点、论据及相关数据资料。

5.2011.3.19-4.6:完成外文文献资料的翻译及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的撰写。

6.2011.3.19-5.6:以细纲为基础,写作完成初稿,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7.2011.5.7-5.22:根据指导教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形成毕业论文正稿,交指导教师批阅。

8.2011.5.23-5.26:定稿并按规范化要求完成装袋并上交指导教师;进行答辩准备工作。

9.2011.5.27-6.10: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导师评语、评审意见、答辩评语及成绩评定、汇总上报等工作。

(四)成果要求

毕业论文要写出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及相应的外文摘要,毕业论文全文不得少于6000字。论文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现实指导意义,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相关数据和专业术语运用准确。论文内容组成与打印规范按《集美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执行。

参 考 文 献

1波特, 竞争论(新版),中信出版社, 2009

2陈明哲 ,动态竞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斯,劳斯特 ,22条商规,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4黄晓斌,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情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布里金肖,网络公司价值评估 ,经济管理,2005

6 陈墨,网络营销应该这样做,机械工作出版社,2011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集美大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任务书,示例

一、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360与qq的竞争战略分析

二、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日期: 2010 年 12 月 22 日起至 20011 年 6 月 10 日止

三、 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四、 任务书的内容:

目的: 1.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提出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2. 培养学生独立检索、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3. 初步具备搜集、整理、筛选信息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化要求,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4.通过该论文的撰写,对360与qq的竞争战略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搜集相关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加深对360与qq的竞争战略进一步分析。

任务:

1)提出选题《360与qq的竞争战略分析》的初步设想。

2)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文献资料,扩充查阅范围。

3)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向指导教师提出开题报告。

4)分析、筛选已有的信息资料,提出研究设想与计划。

5)撰写论文初稿,反复修改,提交初、定稿及打印稿。

6)该文选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作者尽量挖掘已有的文献资料,同时根据需要多阅读有关激励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书籍期刊,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能对中国电信现行激励机制的现实指导意义作出较有启发的论述。

7)完成外文资料的翻译。

(三)撰写步骤与时间安排

1.2011.1.7前: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进行选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对选题进行分析并汇报与选题相关资料的占有情况。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对毕业论文提出明确要求。

2. 2011.1.8-3.8:完成开题报告,就所选课题明确写作的意义和目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预期写作进度等。

3. 2011.3.9-3.13:形成毕业论文写作粗纲,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粗纲应反映出论文的基本轮廓、基本观点及写作思路。

4.2011.3.14-3.18: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形成写作细纲,并再次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细纲应能较详细地反映出论题所包含的论点、论据及相关数据资料。

5.2011.3.19-4.6:完成外文文献资料的翻译及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的撰写。

6.2011.3.19-5.6:以细纲为基础,写作完成初稿,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7.2011.5.7-5.22:根据指导教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形成毕业论文正稿,交指导教师批阅。

8.2011.5.23-5.26:定稿并按规范化要求完成装袋并上交指导教师;进行答辩准备工作。

9.2011.5.27-6.10: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导师评语、评审意见、答辩评语及成绩评定、汇总上报等工作。

(四)成果要求

毕业论文要写出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及相应的外文摘要,毕业论文全文不得少于6000字。论文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现实指导意义,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相关数据和专业术语运用准确。论文内容组成与打印规范按《集美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执行。

参 考 文 献

1波特, 竞争论(新版),中信出版社, 2009

2陈明哲 ,动态竞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斯,劳斯特 ,22条商规,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4黄晓斌,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情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布里金肖,网络公司价值评估 ,经济管理,2005

6 陈墨,网络营销应该这样做,机械工作出版社,2011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实践;美术专业

平面设计是一门艺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学科,设计出来的作品以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平面设计方式丰富多彩,可以通过文字、图像或某些符号来传达信息。在教学中,平面设计对于美术专业来说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不仅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学生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平面设计的知识,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以后的就业也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对平面设计课程重视度不够,在教学和理论研究上也不够深入,教学方法老套。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有实用价值的课程。这些问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系统地探讨这门课的教学实践问题能够让平面设计教学者更清晰地了解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1平面设计教学实践问题的“病灶”

1.1学校教学不能实事求是

现在学校里开设的平面设计课程大多是概论课,虽然讲解了很多概念,但主要是学生被动接收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记录大量的概念后根本不能及时消化,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只能了解到零散的专业知识。这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对于一门刚刚接触的课程,学生还需要一定时间去了解,一味追求课程进度只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一知半解,可能有的学生能够记住老师讲授的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练习,还是不能熟练运用平面设计知识。设计类课程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现状是很多高校延续了中学的考核教学模式,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状态。

1.2新型教学工具的局限性

随着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我们可以很简便地运用软件来完成设计任务,计算机设计的便利和快捷是传统美术所不能匹敌的,它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创作,可以快速引用现有资源。这对于平面设计的创造本应该是件益事,但现在很多高校只教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技术,反而减少了传统美术设计的教学。所以,现在学设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只是各种设计类的软件,离开这些软件后就不知道如何画图了,完全被工具所限制。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设计需要大量的积累,需要自己动手去赋予作品生命,而不是复制粘贴计算机里的资源,所以老师不能只注重计算机软件的教学,还要教授设计的理念,不能丢掉传统的美术设计,让学生脱离工具的束缚。

1.3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轨

平面设计需要走出课堂,学生不仅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活学活用,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现在很多学校是在闭门造车,教授的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太远,没有构建很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没有足够多的机会去设计一线工作,严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变成有社会价值的作品,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延长了学生工作时与企业的磨合期。

2改善平面设计教学效果的“治病良方”

2.1改进教学理念

不能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还需要积极地进行沟通交流,老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的想法能够运用到学习和实践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设计的魅力。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创作作品,让课堂上的设计理念活生生地展现到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设计的魅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将学生平常的实践表现放到成绩考核中,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寻找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2.2加强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的训练

设计软件让设计变得简便、快速,设计作品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互联网上能够伸手拿来的东西太多了,设计的过程变得越来越简单,导致设计作品抄袭问题严重。学生要具备自主设计作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构思设计出一份优秀的作品,如何通过设计作品向别人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需要在平时进行大量练习。老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减少设计软件的使用,让学生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积累知识,让学生脱离工具给设计带来的束缚,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师,而不是只会使用软件的制图员。

2.3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平面设计必须要走出课堂,在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进入需要平面设计人才的企业或者单位合作,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设计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实际成品的制作过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掌握平面设计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给需要平面设计人才的企业和单位培养输送平面设计人才。学校要制定出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3结语

平面设计本身具有艺术被认同的偶发性,平面设计作品是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与生活需求所结合的产物。一般情况,平面设计是一种以改造具体事物和影响人们的生存行为来增进社会转变的因素,它在新的流行文化的发现和推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设计对生活中一些边缘化和非主流的文化保持了一定的关注。事实上,平面设计是一门与其他领域有高度联系的学科,其特性使它具备了很多学科不具有的中心性,而设计者在这种属性下得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权威性。如今,平面设计在实践教学中还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教师应当身先士卒积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实践环境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推动平面设计进一步发展。

作者:温宇君 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13篇

一虚拟美学的内涵

虚拟美学(AestheticsofVirtuality)也叫数字化美学,根据1998年召开的第14届国际美学大会专题讨论的提法,把对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以及数字化的二维、三维模拟等虚拟现实和现象的美学研究称之为虚拟美学。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计算机进行仿真的虚拟世界无时无刻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虚拟世界的出现无疑是把双刃剑,以至于在很多时候人们生活在虚拟设计的空间中无法自拔。但是当我们沉迷于虚拟设计的空间中,我们要记得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科学与美是不对立的,我们完全可以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虚拟美学是一种类似于艺术的情绪、感性、具体的感受与把握。虚拟美学下的虚拟世界与我们所处现实世界相比,虚拟世界能够给人一种真实的精神上的满足感,花样繁多。如虚拟游戏、虚拟花园、虚拟农场、虚拟银行、虚拟购物、虚拟教学、虚拟货币等,虚拟世界能够表达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对虚拟世界审美的范围。所以,虚拟美学就是将虚拟艺术融入到虚拟现实和现象中,使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视觉、听觉的审美享受。尽管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年代里,虚拟美学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虚拟美学依旧与传统美学不同,它拥有了其自身的新特质,带给人们一种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二虚拟美学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1网页设计

网页设计是将文字、图片(GIFs,JPEGs,PNGs)、表格、动画和视频等元素集合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传递信息和内容,有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和与人互动等特点。通过使用合理的颜色、字体、版式、布局等进行虚拟美化,在功能限定的前提下,使用户拥有一个完美的视觉体验。现在的网页在设计时往往会更加考虑通过声音、光效、交互等来实现视觉与试听完美结合的感受。网站也可以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在网页中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页浏览他人的资讯,同时也可以通过网页来自己想要公开的信息,或者利用相关网络服务的网站平台自己的状态,如腾讯公司的平台QQ空间一样,你可以通过自己zone的平台在这个属于你的空间里随意公布自己的近期状态、照片等。当然,这只是网页带给人们的一种服务,人们使用更多的还是通过网页浏览器来访问网站,以帮助自己获取需要的信息。像Frontpage或Dreamweaver等工具是网页设计师编辑网站时常用的工具,但是在网站编辑时网页设计常用的工具还包括AI、PS、FL、FW、DWCDR等。作为一名网页设计师,不仅要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软件的应用,还要在精神层次上有一定的审美,才能设计出更好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网页,才能使用户在你设计的虚拟空间里享受。这就使得网页页面设计的美化工作要做得更好。

2虚拟美学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和虚拟现象是对现实中的美进行不断积累,体现在虚拟空间里,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一种交互体验的视景仿真。在虚拟世界里,我们对现实世界进行虚拟仿真,这是对现实世界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再次模拟,满足了人们对现有事物的二次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满足欲也不仅仅局限于对现有事物的模拟,这时在虚拟空间里就要满足人们在头脑中想象的事物,即建立在设想性的基础上对未有或将要有的事物进行模拟来满足人们对未来设想的需求。不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还是对未来事物的模拟,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求知欲。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导致各大媒体对网页的包装也越来越凸显出商业化、低俗化,但这并不是虚拟美的标志。网页作为人们与网络的交互界面,人们对其要求也只会越来越高。人们不仅仅追求网页的基本功能,而往往更在乎的是其交互界面是否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因此,虚拟美学的出现就极大改变了现代商业化的网页界面现状。

(一)基础式的美

在网页设计中,首先是对版式进行设计。网页的版式设计与报刊杂志等平面版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给你带来了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但是,网页的排版与书籍杂志的排版还是有很多差异的。印刷的书籍、报刊是有固定的规格尺寸,表现形式有限,但是网页的尺寸是由使用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由控制的。作为网页设计师应该在设计网页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地把握节奏,让阅读者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是享受的、舒适的。标题醒目,内容归类明确,背景图片的色调与内容相呼应,是网页设计中设计感十足的例子。不可否定排版是首要考虑的,但是,在用色上也是很讲究的,这就是视觉形式的美。在设计时,表现手法要统一、点线面的协调、色彩的和谐都是网页设计的关键。色彩在网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透露了网页中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色彩的搭配也代表网页是否能给人带来企业所期待的效果。这就像人们在用餐时,食物是主要部分,但是用餐的环境也极大地影响着用餐者的食欲。网页的文字、背景、文本框、连接等都要结合整体的布局来选择颜色的使用,颜色使用不恰当就会导致网页整体给人一种错乱的感觉。颜色选用的是较复古的色调,颜色比较多,但是在表现手法上、版式比较讲究统一。给人一种艳而不俗、杂而不乱的和谐。在数字艺术的设计中,适当的留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留白太密集、文字太多等都是视觉设计中的误区,在设计网页中要能够分得清主次关系,合理搭配文字、图片和适当的留白才能给人视觉上的舒适。在最近几年里,网页的设计已经趋向几种固定的格式,但是,客户的需求永远是在改变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网页布局能给浏览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使得模式化的网页设计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就极大促进了网页设计的发展。如图3,以苹果的网页首页为例,产品与留白处主次分明,网页页面简洁、导航和内容分布合理,在最显眼处是苹果最新推出的产品,介绍产品的文字部分清晰可见,这体现了苹果公司的网页界面以产品为主,使人们的视觉集中在中心页面上。

(二)体验式的美

虚拟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营造一个虚拟的环境,让你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身边的事物。借助虚拟技术在网页设计中,可以使阅读者更好地与网页进行交互。一般在网页设计中Flas就可以很好地表现这种虚拟技术,而且Flas采用的矢量图生成的文件小,在浏览网页中不会影响到网页速度。Flash在网页使用中,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或拖动鼠标来实现动画的交互,趣味感十足。而利用矢量图形来创建图像和动画也是现如今网页设计的香饽饽。这种矢量图形格式的图像是可以无限放大或缩小,不仅不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使用者还可以将已经创建好的场景、动画、图形等相互组合形成一段影片。如图4的网站,在网页中有一个画框,只要滚动鼠标,画面中矢量图的女孩、月亮等都会跟着页面下滑而逐渐消失,继续操作鼠标还会出现新的画面,给人带来动态的视觉体验,让人们更加直观地去了解网页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虚拟美学给网页设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任何事物都有其积极与消极的一面,虚拟美学也不例外。虚拟美学在艺术创作的手法中又增添了一抹颜色,开拓了传统艺术所不能比拟的新艺术领域。然而,虚拟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之快,使得人们不断倾向于虚拟美学而忽视了传统艺术带给我们的精髓。在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地接触着虚拟美学带来的享受,同时也就大大降低了传统艺术创作的门槛。人们每天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触虚拟艺术,从而带来所谓的审美泛化。对于这种审美泛化,需要辩证分析,“尽管审美泛化可能带来某些艺术‘光晕’的消褪,但是它所产生的审美普及效应能通过推动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而促进社会的进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使虚拟美学要在挑战中把握机遇。首先要明确数字技术是为人类的生活而服务的,而不是人因为技术而存活。我们不能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失去人本应该去适应的环境,更不能因为依赖技术而迷失自我。其次在设计中,应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互联网泛滥的时代里,网络互动大于人们之间的互动,我们不能否定互联网带来的利益,也不能否认虚拟美学带来的即视感。但是如何使网络成为人们之间的桥梁,在虚拟美学下的网页设计,要改善数字化的生存与交往,并要构建好“人文生态”数字文化的发展,技术不仅要推陈出新,人文也要与其相互融合,建立一个和谐的网络文化。不管是网页设计还是虚拟美学,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都应把握好度,都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好的设计是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是享受的,舒适的。

四结语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现代广告设计传统美学

广告在世界各国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都是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手段的革新,对广告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1886年出现于巴黎街头的多色印刷的版面画是近代广告的开始时期,那么我国广告的产生则以上世纪20年代和三四十年代出现在沿海城市的月份牌广告和路牌广告为标志。它们虽然带着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但却以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人到千家万户,因此,应该说是我国广告的发展与开端。建国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广告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捷克特别是波兰广告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所提高,近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也借鉴了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等西方国家的广告艺术手法。可以说,作为广告艺术,中国的广告设计工作者吸收和借鉴了不少国外同行的经验和做法。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要想使民族文化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广告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它们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植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广告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它时时流露出传统美学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探讨这些影响,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广告艺术。

一、现代广告形式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广告招贴画具有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而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以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越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练,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广告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广告。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既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水”主题招贴广告艺术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形象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

二、现代广告“瞬间艺术”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广告招贴画属于“瞬间艺术”。好的广告招贴要做到既能让人“一目了然”,还能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用多”,“一以当十”“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广;招贴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方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广告艺术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是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具有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构成“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表现出了一种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我们平常说“匠心独运”、“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户。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广告艺术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地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广告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三、现代广告中的中西传统美学理念比较

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人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各种艺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奠定了传统西方艺术的“模仿”说。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在中国画中表现对象时,经常是背景不着一笔。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观众欣赏画,主要不是欣赏艺术家画的什么,而是主要欣赏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欣赏的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广告画面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虾的形象更为完美生动。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联系他的作品和实践可知,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似”,“不似”其实是在“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不是“似是而非”,而是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再看我们的一些广告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绝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标准,有时候,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正因为欣赏者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深人的影响。这种特点正符合了广告招贴艺术的要求。

设计美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境界的意义非同小可,王国维就是以境界概括中国艺术的美学特征,‘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艺术要刊落一切表皮,呈显物的晶莹真境”,禅宗的“境界”即是意境诞生时主体的心境。悟后所达境界,引导意境的表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必须经历寻觅、沉思、顿悟等三个阶段。第一境,借用晏殊《蝶恋花》词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个阶段的艺术功能,就是禅宗拓宽了审美领域。第二境,是沉思阶段,借用柳永《凤栖语》词境表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阶段的禅悟激发了艺术沉思的萌生。第三境,顿悟阶段,借用辛弃疾《青玉案》词以说明“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阶段的艺术功能,就是禅之境界推动了艺术意境的创构。

二、禅宗美学与中国画“境界”要素提取

构成品牌服装设计的诸多设计元素,如何通过它们之间的组合诠释传达出“境界”,需要从相似的艺术表达中进行追求和借鉴。禅宗境界对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通过感性去“证”和“悟”精神本体。从唐代以后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中看到,禅宗的直观方式向中国山水画、写意画导入了精神的深度,使之心灵化和境界化。本节通过对禅意中国画造型、思维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在品牌服装设计中可应用的一般方法。从绘画形式上看,最具中国文化和风格的不外乎中国画,它是中国绘画领域的辉煌成就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追求意境,此中“意”即为思维主体超越客观物象以表达主体的意志、情感和心境,注重思维主体的精神抒发。所不同的是对于客观物象的态度,道家尤以庄子美学传统来看,并未把客观物象从时空中孤离出来,主张亲和自然而达到逍遥的意境;禅宗将客观物象看空,超脱时空,以客观物象证明自身解脱自由的意境。禅宗美学影响下的中国画意境尤显深沉化和个性情感化。从历代中国画中,可以寻求到不同美学思想影响下的画面体现,归纳为线条笔墨、形状轮廓的造型特点和画面空白的结构特点。

(一)线条、笔墨

清代绘画技法图谱《芥子园画传》,由诸多文人、画家编绘,其中对于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做出了详尽的介绍,图文并茂,从中可以发现线条、笔墨是中国画中重要的造型手段。画面中,线条通过笔墨表现出刚、柔、直、圆、曲折、轻、重、粗、细、虚、实、干、湿、浓、淡、顺、涩、动、静等诸多特征,并将诸多特征赋予表现对象,然不以写实为基准,而更在于表达与思维主体心境的一致,视为以线条表达直觉并使之和谐的紧密结合。“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屈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侍魂。”通过线条的多种特性,加之墨色的深浅浓淡,使线条展现更多的形态变化,从而使画面获得总体的色调和丰富的层次。这些对画面意境的表达,都具有较大的影响,色调的浓或淡直接使人们获得幽邃深沉或清河淡雅的感觉。色调的浓淡、墨色的深浅并不以光线明暗而论,线条流动亦不以客观事物一一相对,皆是思维主体心境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意象”,是文艺家构思的意趣和物象的契合。

(二)形状、轮廓

中国画的“以线表物”能够成为重要的造型手段,探寻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线条、笔墨不注重对表现对象内部结构、细节的追求,而多表现事物的形状、轮廓,从而快速的扑捉表现对象的特点,如图3所示。“因为视知觉对物象的整体把握往往是对轮廓线的把握,把一个物象的轮廓线勾勒下来后,这个物象的形给‘捕捉’住了。这无疑是把客观物象‘搬运’到画面上来的最直观也最便当的办法”,这种方式更依赖于人的直觉,以直觉快速的对应表现事物的结构特征、形态特征,而不纠结于具体细节,从而使中国画中的艺术形象更趋于平面化。

(三)空白

“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正道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画外之画也。”出自清代华琳的《南宗抉秘》,文中揭示了空白所带来的美学特征。清代华琳曾提出:“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然但于白处求之,岂能得乎,必落笔是,气吞云梦,使全幅之纸,皆吾之画,何患白之不合也!挥毫落纸如云烟,何患白之不活也。”画面通过富含意趣的空白与表现实体相互补充,进而成为创作主体情感、心境的完美诠释。空白以表现实体间的空间形成,表现实体又通过空白的衬托更加突出,这里空白与表现实体形成了不同层次虚与实的对比,虚中承载了思维主体的精神寄托与情感流露,体现出思维主体作画时那一刹那的直觉——心造的境界进而形成。可以说明,“空白”是营造境界的重要手段,独特的空间表现为灵动、妙境所在,具有无限的张力,营造出充分的审美空间和智力空间。唐代诗画家王维,深谙禅宗之道,其作品渗透自身的审美情趣,通过画面中大面积的空白与实体的相互交融,表现出静谧空寂的境界。“空白”本身亦为色相,是中国画布局和构图的重要手段。“我们的画面空间感也是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不可窒塞。大约左虚右实,右虚左实,布景一定之法,至变化错综,各随人心得耳。”由此,虚实相辅相成,以虚显实之生趣,以实体虚之空灵,画面充满对比调和、变化统一的形式美感。中国画的特点不以透视形成纵深空间,强调以大量的空白来体现位置与空间,以空白分割画面,从而形成上下左右的“平远”空间结构。董源的《夏山图》中,画面以象征云气的空白横向分割,从而形成近山远山的实虚转化和过渡,使画面具有了“深远”的结构关系。

三、中国画“境界”要素与品牌服装设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