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1.1精明增长理念

精明增长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为解决城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而被各国所借鉴,成为指导城市发展的主流思想。“精明增长”是一种实现城市集约型增长的发展理念,它注重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将城市新增用地需求引导至已经开发建设的区域,强调对城市存量空间的挖潜,加强社区改造和污染废弃工业用地的开发再利用,提倡城市集中组团式建设,充分发挥已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鼓励低碳出行,保护城市农田绿地、开阔空间、自然景观以及重要环境区域,以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目标。这种融合城市生态体系,坚持集约化、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相结合的城市发展理念为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和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1.2相关概念及其联动关系

1.2.1相关概念低碳顾名思义低度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由资源消耗和生态恶化导致的灾难性问题频发,为了缓解提高GDP与控制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开始被人们所认可。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以制度改革、产业优化、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实现经济社会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发展和人居生态环境提升为目的的绿色集约型经济新模式。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粗放利用是相对应的,起初应用在农业研究上。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用地混乱、交通拥堵、空气污浊等一系列城市问题骤增,于是土地集约利用被引入到城市发展的范畴中来。笔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是在城市范围内,结合当时当地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现状及特点,遵循政策法规的导向,通过增加城市土地投入,挖掘土地内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经营管理,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以实现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示范作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区域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1.2.2联动关系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是碳排放增加和资源能源消耗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盲目扩张使建筑与硬化路面规模急增,农用地和园林绿地面积骤减,造成城市土地碳汇量降低的同时也导致空气粉尘、悬浮颗粒的增加。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调整用地结构、产业布局和发挥土地供应的调节作用等方式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量,使生态环境的破坏被降到最低,使土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绿色集约型的新模式,低碳经济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和支撑,为其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低碳理念引入城市发展中,利于城市的良好定位,指引城市结合自身优势实现发展。同时,将低碳经济指标引入和落实到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中,必然从城市人口规模、科学技术支撑、能源结构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引导土地利用向集约化发展。总而言之,低碳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通过彼此相互作用促进对方的发展,而这种互动关系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因此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在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中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

2研究方法

2.1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为了准确评价低碳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大系统,按照指标设置的可行性、合理性、科学性及全面性原则,结合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质与内涵,最终形成了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社会支撑、环境质量等4项Ⅰ级指标和人均GDP、产业非农化率、单位GDP能耗、园林绿地面积等16项Ⅱ级指标所构成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由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等4项Ⅰ级指标和地均财政支出、人口密度、地均GDP、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等16项Ⅱ级指标所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综合评价指标。每一项指标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需要为各项指标确定相应的权重以反映这种差异。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指标权重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影响,采用熵值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指标权重(表1)。

2.2指标数据的量化处理

指标体系里的各项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12年的《河北省经济年鉴》、《石家庄统计年鉴》、《河北省土地调查统计年鉴》、石家庄市统计局网站等,部分数据通过公式计算间接得到。由于两系统指标的计量单位和量纲不同,因此,为了增强指标的可比性和结果的合理性,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取min-max标准化法对数据进标准化,假设有a项指标,则x1,x2,…,xa是表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b项指标,则y1,y2,…,yb是表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指标,min(xj)和max(xj)分别表示各指标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正向指标采用正向指标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负向指标则采用负向指标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为[7]:正向指标:Zij=xij-min(xj)max(xj)-min(xj)(1)负向指标:Zij=max(xj)-xijmax(xj)-min(xj)(2)

2.3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3.1耦合度评价模型耦合可以简单理解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动态联合关系。结合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根据耦合度的内涵,构建两者的耦合度评价模型:C=A(x)B(y)〔A(x)+B(y)2烅〕烄烆烍烌烎25(3)式中:C———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耦合度;A(x)———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B(y)———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综合评价指数。C介于0和1之间,C越接近1,耦合度越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结构,C越接近0,耦合度越小,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没有相互关系,系统将趋向无序发展。

2.3.2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耦合度C可以反映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关系,对低碳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两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一般情况下,它无法准确反映系统之间的协调水平。耦合度相同,但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所不同,从而致使同样是协调,却可能存在高低水平之分。为了正确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二者的综合协调水平,在此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耦合协调度模型:R=槡C×P(4)式中:R———耦合协调度;P———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数,且P=λA(x)+θB(y);λ———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权重;θ———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权重,在此假设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同等重要,即λ=θ=0.5[10]。根据公式可知,R介于0和1之间,R越大,耦合协调度越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总体协调水平越高,R越小,耦合协调度越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总体协调水平越低。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了二者的协调情况,比耦合度模型更具适用性和操作性,可以对不同阶段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3实证分析

3.1研究区域概况

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冀中南经济区,市区面积达455.81km2,建成区面积达210.47km2。作为因铁路开通而崛起的省会城市,现已成为该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交通物流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作为全国著名的生物产业基地、纺织基地和华北地区重要商埠,具有广阔便利的市场环境和投资平台。河北省资源能源丰富、通讯交通便捷、工商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使石家庄市成为京津冀都市圈内最具投资吸引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中央政策的扶持、京津冀经济区的整体推进、省会地位的强化、城市交通体系的优化升级等诸多积极因素推动石家庄市步入一个城市快速扩张、产业调整优化、都市区整合发展的新阶段。

3.2定量分析过程

根据min—max标准化法对石家庄市2005—2011年低碳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里的各类数据进行量化,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4结论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应加大低碳农业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农民群众对低碳农业和绿色消费的认识,让其充分认识到由先进生产技术、资源利用技术、共生链接技术以及“零排放”技术等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巨大潜力和带来经济社会价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到低碳农业发展、构建和谐生态家园的建设中。解决好土地使用制度以及经营体制,让农民成为土地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其次,创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运行模式,积极引进资源节约型、固碳增汇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生态文明型技术在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立足于资源的高效开发、合理循环、减排降污,发展农林复合、农牧结合、农畜配置等新型低碳经济,促进资源的优势互补,统筹规划。最后,明确发展方向,促进多种农业结构融合。面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特点,确定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朝着组织化经营、园区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轨迹,朝向品牌化竞争、标示化管理以及法制化监督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迈进。积极引导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向着低碳农业与绿色、有机农业融合、低碳农业与循环农业结合、低碳农业与高效农业融合以及农业产业化融合的多种农业结构有机结合,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性。

2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包括农业土地用地以及住宅用地两个方面,其中农业土地开发和利用需要实现由市场经济引导下的自由流转。一方面农业土地开发与利用的自由流转可以帮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和调整,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创收,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住宅用地的流转具有多方面的效益,是落实低碳经济理念的重要措施。促进农村村内住宅用地的整治,使其朝向集约化、房屋迁建集中化以及迁村并居社区化的方向改进,实现农村住宅土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镇(乡)带村发展低碳经济

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进程中规模性、分散且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建立乡镇工业园区,以镇带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借助低糖经济发展理念,促进乡镇企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使其朝着节约资源、降低成的方向自然发展,利用乡镇企业的经济辐射作用,发挥其示范效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引导。坚决淘汰资源消耗好、生产效益低、社会价值低的乡镇企业,坚持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前提,促进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引导乡镇企业向着循环利用、低度污染的产业发展。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等相关扶持措施,培育农村消费群体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判别,引导和鼓励绿色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现有乡镇企业投入资金和力量用于企业购买新技术、新设备,升级陈旧生产工艺设施设备,推广新能源、清洁技术在乡镇企业的应用。

4结论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本文对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及对现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构建了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理念六个维度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于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4.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2008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创意设计是践行低碳理念,推进低碳经济科学发展与构建低碳生活的重要力量和依托。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具有着不同内涵与特质。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创意设计的支撑与保障。低碳界定与拓展了创意设计内涵与实践面向。准确、全面地理解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间的辩证关系,既是低碳理念由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诉求,更是创意设计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反思经济模式的今天,“低碳”日渐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话题,是新时期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共识。由低碳理念引发的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不但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与主旋律,更成为全球经济、生活的必然趋势与新支柱之一。低碳理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以特定且相关的学术理论为基础,更需要具体与取向明确的实践活动予以转化。而创意设计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低碳面向,并通过其学理内涵与特质的低碳价值取向,以独创性的低碳造物活动,具体化、物质化的践行方式诠释着低碳理念,进而成为推动与促进低碳经济科学发展与构建低碳健康生活的重要力量和必要依托之一。

一、低碳理念的界定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止无休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wwW.133229.cOM①面对此情此景,关注、倡导与践行低碳的理念呼之欲出,并日渐成为共识。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的涵盖领域较为广泛,包括了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与低碳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旅游、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等多个领域。“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二、创意设计的解读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创意设计同“低碳”一样,可谓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综观世界各国,创意设计及其产业越发达,人们的生存品质就越高,经济就越强,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二者是成正比关系的。

创意设计,简而言之,它是由创意与设计两部分构成,是将富于创造性的思想、理念以设计的方式予以延伸、呈现与诠释的过程或结果。在我国,“创意”的概念源于英文形容词“creative”的翻译,愿意为“有创造力的、创造性的、产生的、引起的”等,其名词“creativity”可以翻译为“创造力”,或“创意”。毋庸置疑,创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创新的意识与思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子”、“主意”、“想法”,如此等等。因此,创意是一个相对“大众化”、“民主化”的语汇,其活动往往表现为一种普适行为——人人可为。

当然,并非所有的“创意”都是向上的、积极的与有价值的。正如“发明”被划分为有用发明和无用发明,“创意”也可区别为“有价值创意”与“无价值创意”。比如,用玻璃做成的马桶是创意,但是却不太可能有人去做,因为这种创意在人们看来没有价值。所以,衡量一个创意价值与否的一个前提就是创意的结果要得到目标受众的价值认可。

设计,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安排”。现代我们所用的“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的翻译,基本词义是“图案”、“花样”、“企图”、“构思”、“谋划”等,词源是“刻以印记”的意思。如果从字面训诂,设计就是“设想”和“计划”,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的目的性,二是活动的创造性。根据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的设计定义,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创意是人类的创新设计思维的一种能力的体现,它是思想和意识或者理念的更新和创新,它是设计活动的思维原点与起点,是设计最为直接的基础要素;而设计是创意的具体实施与物化架构,是创意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托。[1](p112)优秀的设计需要优秀的创意为基础,而精妙的创意更需精妙的设计予以“架构”,并促其价值实现。[2]

三、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创意设计的支撑与保障

低碳理念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达成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和面向的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活方式,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等。[3](p36)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相关政策的关注与引导,需要人们积极的配合与践行,更需要来自学科、技术领域的针对性理论和可操作性实践的支撑与保障。而创意设计所从事的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以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为手段(内容)的创造性活动。[4](p66)创意设计所包含的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及建筑设计等专业学科门类,正是低碳理念得以实现与贯彻所必须依托的重要而具体学理诉求。同时,低碳,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

“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和1998年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最早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5](p9)

四、低碳界定与拓展了创意设计内涵与实践面向

首先,创意设计是一门时效性的学科,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6](p79)特定的理念与经济模式会赋予创意设计以新的内涵、面向及方式。低碳理念与经济模式是以“低碳”、“环保”为核心的,较之其他理念与经济模式,必将对现有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提出特定的新诉求,从而有助于该学科内涵与实践面向的丰富、拓展与完善。以最为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创意设计——工业设计为例。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创意活动是以“顾客需求”与“企业效益”为面向的。[7](p35)而在低碳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则应调整为“生态”、“环保”与“绿色”;实践面向也应因势利导地有所转变,即所谓的“3r”,3r: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由其所带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都必须兼顾、围绕“低碳”的这个主题。

其次,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是设计学科重要组成,而设计学科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模式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模式嬗变而不断发展、丰富与拓展的。[8](p116)构建低碳理念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正是这种动态特征在新经济模式下的积极响应。在低碳理念模式下,诸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体验设计等新型创意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创意设计的面向与实践也因之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更新,这正是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完善所必需的。就创意设计的纵向发展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设计可以解读为人类的造物活动。[9](p25)“人”是造物活动的核心,造物过程中的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与企业效益为价值取向,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是处在与次之地位。

五、结论

准确、全面地理解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间的辩证关系,既是低碳理念由思想、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与措施的诉求,更是创意设计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创意设计需要依托富于健康方式、科学精神的创造性理念,才能展现其开拓与进取的无穷“魅力”和良性效应。[10](p79)而构建与面向低碳理念的创意设计正是这种健康方式与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魅力效应“的特定彰显。

[参考文献]

[1]蔡林海.低碳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庄贵阳.中国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3]白庆祥,李宇红.文化创意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5]左铁峰.产品设计形态语言分析[j].装饰,2008,(11).

[6]彭泽立.设计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7]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8]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理念;低碳行为;武汉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68-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与此同时,为了迫使中国降低碳排放,欧盟近来提出要对中国产品征收碳排放税,现实的考验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压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可见低碳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对其低碳理念的培养和低碳行为的引导非常重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武汉十余所高校大学生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的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这一特殊对低碳理念的认知度与实践度情况,并分析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的动机,旨在进一步推动“低碳生活”理念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倡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发放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力求发现在校大学生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特征。

2.问卷的设计。在此次研究中,将问卷设计为个人基本情况、对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的评价以及个人低碳行为践行情况三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家庭结构、家庭所在地等有必要的和针对性的信息。对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的评价采用里克特式五点量表法,记分方式如下:“很不赞同”给5分;“不太赞同”给4分;“一般”给3分;“比较赞同”给2分;“非常赞同”给1分,变量项目的平均数越低,代表赞同程度越高。而个人低碳行为践行情况则包括日常实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调查方法及样本构成。此次调研以武汉市大学生为目标群体,分别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及华中农业大学这七所高校中随机选取了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具体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两种方式。本次共发出400份问卷,回收问卷383份,回收率为95.75%。经过检查筛选,删除数据不全的问卷43份,剩下340个有效样本,有效率达85%。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4.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为了进一步提高问卷的信效度,我们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结果

一般认为Alpha值为信度系数值,其取值范围在0.60以上,其值越高,表示其内部一致性程度越高;KMO为取样适当性度量,取值范围在0.60以上,KMO值越大,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适建构效度和进行因素分析,如果KMO值小于0.50时,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而因素分析是问卷建构效度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

树立低碳理念的动机量表的Alpha和 KMO值分别为0.624和0.741,均达到了问卷的信效度要求。低碳行为量表的Alpha值为0.676,表明信度较好,符合研究要求。

对于内容效度的检验,由于量表中涉及到多个类别和性质的测项,且每个类别中的题项选择既有单选又有多选,这种多类别变量的相关系数统计分析,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即构建效度分析,但其测试内容与测试目的基本相符,也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三、调研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低碳理念分析

分别从低碳内涵的认知度、低碳经济理念的认知度、低碳生活理念的认知度及低碳理念的动机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低碳理念展开分析。

1.低碳内涵的认知度分析

表3   大学生低碳内涵的了解程度分析表

表3表明,大学生对低碳内涵的相关维度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知晓度最高,这可能与国家政策的普遍推广实施有关;对低碳校园、低碳网络、低碳交通知晓度次之,这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知道学生较多;对低碳地产、低碳哲学和低碳音乐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有些甚至没有听说过,这可能与大学生群体的工作、生活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等有关。

2.低碳经济理念的认知度分析。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环境中心主任赵吉敏博士表示,低碳经济并不是让人们过得不舒服,而是在强调一种“度”,即当个人生活达到某种适合的舒适度;低碳经济也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污染后的减排之类的补救措施,它其实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可供选择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42.3%的学生不同意低碳经济是“受苦经济”、“亡羊补牢经济”的说法,仅有26.7%的人同意这种看法;49.8%的学生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与每人生活息息相关,48.2%的学生认为是政府的事,与普通民众关系不大,还有极少数人持观望态度;29%的学生认为低碳经济肯定会影响自身正常的生活,31%的学生认为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24%的学生认为肯定不会有影响,9%的学生认为可能还会降低生活质量,3%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可见,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看法还是比较积极的,但对低碳经济影响自身正常生活方面表现得并不乐观,且“发展低碳经济,人人有责”的意识不强。

3.低碳生活理念的认知度分析。本次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消费品的态度,49.4%的人表示自己非常感兴趣,并认为它可能会成为一种新潮流;21.6%的人认为与一般产品没有差别,并不一定会使用;17%的人认为别人买就会买;11%的人表示不看好低碳产品,不会购买;还有1%的人表示不确定。可见,大学生低碳生活理念有待加强。

4.低碳理念的动机分析。根据《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将树立低碳理念的动机分为身心健康动机、被尊重动机、文化动机、从众动机、交际动机。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进行测量,变量项目的平均数越低,代表赞同程度越高。

上页表4表明,大学生把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丰富自己的低碳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树立低碳理念的主要原因。可见,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树立低碳理念的主要动机。

(二)大学生低碳行为分析

1.大学生实践低碳生活的角色分析。本次调查数据显示,45%的人认为有必要为减少碳排放量贡献力量,但尚未采取行动;23.82%的人正在采取行动;不仅采取行动,而且积极向他人宣传的实践者占有22.65%;尚有8.53%的学生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自己没有关系。此外,女生认为有必要作出行动,但没采取实际行动和正在积极向他人宣传的人分别占48.17%和26.83%,均高于男生。

2.大学生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习惯分析。本次调研表明,96.7%的大学生认为实践低碳生活中比较容易做到的行动是远离一次性、节约用水用电、购物需适度。而在多吃素食、选用节能产品、参加低碳活动、出行多用自行车等方面表示比较难做到。

3.大学生低碳生活行为的践行度分析。低碳生活行为的践行度,通过设计量表进行测量,并从“衣食住行”四个层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实践低碳行为的情况良好,(平均水平分值=3.385)。其中,大学生低碳生活行为在“行”方面,践行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在“住”方面,则低于平均水平,在“衣与食上”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主体的大学生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差异分析。

表5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衣、食、行”方面低碳生活方式践行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衣”方面男生践行度高于女生,而在“行、食”方面,女生比好于男生。在不同年级这一维度上,大三、大四的学生明显要比好于大一、大二的学生。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问卷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低碳内涵的了解不够充分。(2)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看法较为积极,但 “发展低碳经济,人人有责”的意识以及低碳生活理念有待加强。(3)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树立低碳理念的主要动机。(4)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实践低碳行为的情况良好,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衣、食、行方面低碳生活方式践行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衣”方面男生践行度好于女生;在“行、食”方面,女生好于男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低碳生活方式践行度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三、大四的学生明显要好于大一、大二的学生。

鉴于此研究结论,我们建议:(1)加强宣传力度,强化低碳理念。首先,政府作为推广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牵头人,可以通过组织社会专业环保组织在校园开展低碳的讲座,宣传部门印发《低碳生活守则》等形式,传播低碳生活的基本知识,大力倡导大学生逐步向低碳生活的转变。其次,作为舆论导向的媒体,应加强低碳生活的宣传报道,对大学生的低碳行为典型事例,进行系列专题报道,彰显示范效应。最后,学校以及大学生环保组织,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倡导和规范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通过举办低碳大学生在行动论坛、大学生节能环保创新作品展、低碳生活图片展等活动,积极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2)践行低碳行为,改变生活陋习。由研究结论可知,大三、大四学生的低碳生活方式践行度明显好于大一、大二学生。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低碳生活方式教育,让学生自觉做到:减少个人碳足迹,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的使用频率等等,最终使低碳生活成为校园时尚。

参考文献:

[1] 低碳时代:大学生该如何践行低碳呢[EB/OL]..

[3] 王凤珍,松德梅.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价值

引言

在低碳经济理论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低碳经济理念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而加深对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并且了解有关理论的经济学价值,则有助于坚定人们发展低碳经济的信念。因此,有必要对低碳经济的有关理论和经济学价值展开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经济学理论

从经济学研究历史上来看,政治经济学研究学者西蒙曾经指出,财富是使人们获得物质性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物质享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政府成立的目的不仅仅是进行财富的累积,更是为了使所有公民享受物质生活。这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众多综合性经济学理论中,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四大经济学体系,都需要利用生态学规律和理论进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运作的引导。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从三高一低转换为三低一高的运作模式,可以实现资源高投入及高效率向低投入和低效率的转变,并且实现高排放到低排放的转变。而这些新世纪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就是低碳经济的主导思想。

(二)能源学理论

世界上的能源数量显然是有限的,但是经济发展却会进行能源的不断消耗。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能源不足的问题。改变能源利用方式,从而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才能够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情况得到改善。正是遵循这一能源学理论,低碳经济才取得了发展。通过对废弃物二次利用情况给予充分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连续的动力,并且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学理论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以低碳为重点,需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贯彻低碳环保理论。因为,经济的发展将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忽视环境因素进行经济的发展,将导致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并且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速,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所以,想要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还要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环境学理论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论,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解读

(一)使传统经济内容学得到了丰富

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碳货币、碳关税、碳交易和碳期货等概念得以出现。随着低碳经济理论发展与研究,这些概念也得到了不断丰富,从而成为了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就目前来看,国际贸易和金融学等经济学科都对低碳经济理论及概念进行了研究。而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较多,所以该类问题的处理十分复杂。通过对最基本和最常见的经济学概念展开分析,则能够重新进行传统概念的界定,从而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因此,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经济学内容,从而推动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二)使经济学体系构建得到了完善

就现阶段而言,低碳经济及相关理论已经被纳入到了国际经济研究中,从而使有关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拓宽。从理论关系角度来看,经济学为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所以国际经济学的发展能够使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延伸,并且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而对国际经济学展开研究,最大的目标就是利用有关理论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通过使国家的国际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则能够完成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建立。因此从国际经济学角度来看,其会被划分成多个部分。将低碳经济理论融入国际经济学研究,则能使国家之间的经济协作得到加强,继而使其成为真正的国际经济学。

(三)使新型消费方式得到了推广

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使得低碳经济与“刺激消费”的不协调关系得到了妥善处理。从国际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居民将成为消费的主要全体,而这些人的消费方式已经开始转变,即逐步完成从生存消费到享受消费的过渡。在这种情况下,持续进行物质消费刺激,将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更加严重,并且将导致能源遭到过度消耗。而这样发展经济,将导致经济出现毁灭性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理论的出现,则使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再次转变,从而使人们由物质消费转变成精神消费,继而使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

(四)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能源的不断减少,人们对环境问题也越发重视。而想要实现环境治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所以使人类的发展受到了困扰。低碳经济理论的出现,则为丰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措施。利用界定产权的相关方法,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交易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得到了大幅度缩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机制的作用则十分有限。此外,在处理无法界定产权的温室气体排放治理问题时,也可以采取碳交易、碳关税和谈贸易等低碳经济相关办法,从而使环境问题得到进一步接近。因此,在对国家与国家的环境问题进行处理时,通常需要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

三、结论

总之,为加强环境保护,我国还应该坚持发展低碳经济,以便使经济发展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得到解决。为达成这一目标,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还要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便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发展途径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付皓.低碳经济的特性、本质及发展路径新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2934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7篇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其含义在学术界、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总体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污染较少的环境,获得较多的经济产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①o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同年,我国“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列入国家首批启动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这意味着我国在建设新能源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此,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理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校园里实施和推广低碳新生活。考虑到大学生在建设“低碳经济”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新概念:校园低碳经济,即一种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学习、工作、生活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校园低碳经济是指在校园中实行低碳经济的生活模式,教育及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到低碳校园建设当中②,做节能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先锋,营造人文型、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校园,促进高等学科教育的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2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及方法

2.1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2.1.1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推广低碳经济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从被引进到被接收、被采纳、再到被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可是当今严峻的生态环境明显表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来等待它慢慢被接受,现代社会迫切的需要我们尽快地把低碳经济引入到我们生活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联系很紧密,并擅长于接受新知识,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也易于进行深入理解和推广,虽然低碳经济具体概念至今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有着较强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的素质,也有着较强接受最新理念的能力,在校园里推广低碳经济,能够很快的被大学生所吸收,进而向全社会推广。

2.1.2大学生是未来实践低碳经济的主体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推动,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低碳经济的主体,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更有利于我国新经济模式的发展。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二十一世纪是大学生的时代,他们将担任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加强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把低碳经济的观念植入他们的心中,并引导他们把这一理念实践到现实生活中,这对于建设低碳国度、低碳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这一新生代力量,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低碳经济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系了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能更好达到最终目的。

2.1.3大学生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在中国,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地位,他们被看作是一种标杆和风向标,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如果一个大学生能把低碳经济相关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他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对其家人、朋友、同事等身边的人产生影响,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当把这种低碳经济意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这个社会就会在这些大学生的带领下,走出一条低碳之路。

2.2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

《低碳经济在大学生中推广问题的研究》是针对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展开的,主要就低碳经济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在各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项目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2.1资料收集法由于项目立足于高校,所以项目组成员深入有代表性的十几所高校,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于低碳经济的了解现状进行调查,对他们的低碳经济生活的方式进行研究,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项目组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很多详细的数据及信息,为其研究做支撑。

2.2.2文献法项目组成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中外各种文献资料,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了解相关的理念和作者思想,总括和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现阶段,低碳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主要介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而在国外,低碳经济相关方面发展更进一步,已经向较成熟的实践过程迈进,公民意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2.2.3学生带动法在项目实施后期,项目组成员提出了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相关措施,为了验证其可行性,项目组选取了一部分人进行特定培养,让他们遵循要求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让他们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实践证明,项目组成员提出的措施能有效达到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及原因

项目组成员通过对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十几所大学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后,找出了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下面就进行具体分析。

3.1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对低碳经济还没能很好的实施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是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理解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根据笔者对成都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2000多份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访谈记录的数据,可分析得知,当代大学生中环保意识很好的只有18%,其中66%的是环保意识一般的,而差的要占到2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低碳环保意识决定着我国未来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向,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迫在眉睫。按理说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高等学科教育,同时也能够及时的接触到社会信息,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比较强。然而从分析结果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学校环保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大学校园由于更侧重于高等的素质教育,可能在环保意识教育方面比较欠缺,而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相对于初中和高中更加的自由,因此在个人的自律方面会较之高中有所欠缺,环保意识没能强化于大学生行为意识中。

3.1.2舆论宣传机制不健全低碳环保意识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如果能够不断地受到舆论媒体的宣传报道的熏陶,那么对于其树立一种良好的低碳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舆论的导向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各高校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高,而同学们的低碳意识也不强烈,校园里也就缺乏了相对健全的舆论宣传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薄弱。

3.2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低碳经济自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以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能否正确的理解其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践行与宣传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却并不乐观,根据调查得知,有59%的同学了解过低碳经济,但是他们并不掌握其确切含义及行为方式,只是大概知道部分内容,而31%的同学虽然听说过低碳经济,但是并不知道其具体是什么意思。只有6%的同学十分了解其内涵。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还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低碳经济的确切含义,进而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低碳经济理念的实践,让低碳经济深入每位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原因在于:

3.2.1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还没能有效地深入人心低碳经济一词是最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名词,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模式,其与之前的产业结构有很多不同。习惯了以往的经济模式,而对于这个新起步的模式的认识的并不充分,导致低碳经济没有能够大众化,深入人心。

3.2.2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身不好界定,导致大学生对其认识模糊低碳经济,其含义至今在学术界、理论界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由于这种众说纷纭的现状,当代大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其概念与含义,或许只有一种是是而非的认识。低碳经济的这种宏观性和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对其认识比较模糊。

3.2.3虽然低碳经济已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其发展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认识可能只是名词上的感知,并没有切实体会到本质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虽然最近几年提出的比较火热,但是其技术上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的产业生产模式以及其带来的产品体会的并不深刻,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也只是在于表面的感知上,并没有体会其内涵。

3.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不小的阻力前面已经提到,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着一些困难,当问及“您认为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生活模式的困难有哪些”时,大家指出了很多不同的阻力,其中19%的同学认为是理念上的差距,48%的同学认为是来自生活习惯上的阻力,33%的同学认为是现实中的制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中各种不低碳的产业等现实的制约是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最大阻力。因此在以后的推广中我们要侧重于引导同学们改变生活习惯以及消除现实中实践低碳行为的各种制约因素,同时加强在理念认识上的宣传教育。

4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根据项目组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后,项目组提出以下几点推广措施及建议:

4.1实施低碳经济教育,增强大学生低碳行为意识所谓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主要是指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主观印象。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高校作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的教育机构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举办专题讲座是一种增强大学生低碳意识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普及低碳知识,让大学生形成低碳意识。学校在培养大学生低碳意识时应重点关注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并学习低碳意识,履行低碳行为,使低碳思维模式融入到每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4.2建设低碳经济机制,促进大学生低碳学习方式学习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低碳经济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以低碳方式进行学习。首先,学校可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跟据我们调查,每年高校毕业生离校之际人均将会处理掉200元左右的旧书,而这些旧书当中大部分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对于课程内容变化较小的教材,通过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在学校图书馆、后勤中心或者教材科等机构设立一个专门的二手教材回收部,以合理价格收购旧教材,并出售给所需同学,这种行为能有效减少大学生教材纸张使用量,同时可大大减少大学生教育费用,更有助于贫困同学完成学业,促进大学生学习低碳,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理念。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纸张使用量大的问题,高校应加快建设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无纸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针对校园中的纸张浪费现象,高校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功能④,通过无纸化教学、电子化考试、毕业论文电子化等形式减少纸张使用量,达到低碳机制的贯彻和实施,进而使学习方式向低碳转变。

4.3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激励大学生低碳生活模式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时候在众多影响因素里占着主要地位。所谓低碳经济环境是一个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处处充满着低碳经济的多维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有着良好的低碳意识,有着高素质的低碳行为,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发展大学生低碳经济将会事半功倍,这种意识熏陶有利于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要在校园里营造低碳环境,主要是着手于“衣”、“食”、“住”、“行”等相关方面④。在穿衣方面,应提倡选择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耐穿,女生尽量少买不必要的衣物。在饮食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肉类、油炸类食品,这不仅有利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在出行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尽量选择步行或搭乘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刻关注汽车尾气排放指标,以身作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加自己对低碳的认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的,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当今社会,各高校也可以开发一种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模式,从平时生活点点滴滴入手,促进大学生践行各种低碳行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学生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浪费现象。就拿水资源为例,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实施水费购买机制,因而他们的节约水源的意识并不是很强。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引进社会上的水费机制,实行按比例收取水费,同时也可以针对用水情况实施奖惩机制,把水源浪费严重的寝室予以张贴,形成一种惩罚,并把收集起来的水费用于植树造林。总之,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良好的低碳生活模式,营造一个低碳经济环境是行之有效的推广低碳经济的方法。

4.4设立低碳经济学科,培养低碳经济专业人才通过笔者调查得知,加强低碳知识宣传和低碳文化传播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和普及,政府扮演着“低碳经济倡导者”这一重要角色,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园中宣传低碳经济比政府面向公众宣传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及深入,所以各高校需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在校园内的推广及相应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学校可开设低碳经济相关课程,通过课堂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相关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知识的培养,让大学生系统的学习低碳经济知识,树立起低碳经济意识,必要时还可以针对那些对低碳经济有着较高兴趣的人进行专业化培训,培养低碳经济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8篇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 摘要: 低碳经济是人们面对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一国际社会热点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在带给人们思想理念更新的同时,还切实地引起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为此,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问题颇值得探讨。在充分认识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低碳经济的教育内容,并有机探索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切实增强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

0引言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低碳经济教育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并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界定

关于低碳经济的谈论,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但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的却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但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并跃为年度热词的触发点,应定位于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这次会议既是一个论坛,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责任和义务差别大,各国间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难以达成定量协议。会议所讨论的深刻问题,立足于一个虽然是令人无奈的、但又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资源的消耗,引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的排放,导致了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气候逐渐变暖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最后,会议达成了如此共识:只有低碳绿色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出路。

从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可梳理和提炼出其基本内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的一种重要手段。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过程及其内涵的界定,呈现给了我们一个偏向于经济特征,但又综合着政治、文化、伦理、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特殊社会发展时代,即低碳经济时代,而这正是现当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客观的时代舞台。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与时俱进,突出体现时代性特征,既是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正是紧密结合低碳经济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增强其实效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角度的低碳经济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实现生产生活理念的更新,还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提高把握时代特征的自觉性和敏锐性,并通过现实行动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2.2 这是由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所决定的高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重要机构,势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实现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担负起引领人类文明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可以促使他们从生态文明、道德伦理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当今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这正是大学教育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性特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突出体现。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目前拥有2000多万大学生群体的高校,不仅是水资源和电气等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基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中责任大,任务重,理应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动脑筋,集中智慧,开发节能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这是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所决定的虽说把握低碳经济时代特征,了解低碳经济相关知识,自觉践行低碳经济生产生活人人有责,但集中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从其所处的环境、受知能力、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影响力等方面讲,还是拥有着身处人才培育高地的优势。毫无疑问,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军,引导他们自觉而有机地融入低碳经济时代,不仅可以通过“低碳我先行”理念的树立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促成当下见效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绿色校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将带着牢固树立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陆续走进社会,以企业员工或政府官员等社会角色,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并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所以,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等学校,通过促使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节能、减排、节约的良好习惯,不仅保证了大学生们能自己带头行动,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更主要的是还能发挥由“蝴蝶效应”而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所起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未来社会科学的生产生活有了核心的力量依靠。

3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选择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和有力的支撑。笔者以为,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主要地应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方面入手进行精心选择。

3.1 应从低碳经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选择俗话说,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由此,前述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对其内涵的界定,是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首先选择的内容。只有让大学生知道了低碳经济的来龙去脉,才会吸引他们进一步了解和关注由其内涵延展而来的,诸如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碳中和、碳足迹等颇具“时尚”和“潮流”意味的热词及其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和核心理念,并自觉传播和践行。

3.2 应从“为什么”要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角度进行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更好的感觉它。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导向和育人功能,从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角度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为此,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的高碳经济运行模式所引起的气候变暖,资源走向枯竭等反面事例和类似《节能减排“减”出个绿色校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年省下2500万元的背后》等正面报道的一些典型实例,就应该作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有机引入和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以培养大学生面对资源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并由此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敢于改变社会现状的责任感。

3.3 应从“怎么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选择有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教育内容做铺成之后,还应通过“怎么样”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于己无关,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人人有责,大有作为。事实上,也只有让大学生们弄明白了自己可以做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力着刀刃,真正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为此,如何行动就意味着我们是在促进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生产生活,就应是我们要进一步选择的教育内容。当大学生们注意到:假如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就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许多电器在摁下遥控器之后虽然处于待机状态,但其实仍在耗费着电能,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等这样一些事实,那么,类似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用品,健康环保绿色出行等简单易行的事情,就会成为他们把低碳理念有机外化的习惯性行动。

4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应通过“进课堂、进教材”的途径促使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进大学生头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让他们通过系统、有序的教育过程,达到对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联系传统教材体系中相关的教育内容,在自然而有机的融合上寻求突破。我们面向学生进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等的教育过程,就是渗透低碳经济教育内容的契机。如果我们能疏通并自觉利用好这一看似传统但却已成熟成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面向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就会获得基本的成功。

4.2 应注重闲暇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阵地,以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表现在让受教育者的“知理”中,更主要的表现在“导行”过程。所以,应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动员和吸引大学生参加到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他们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为此,老师们课堂外言传身教的闲暇教育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阵地的开辟,就是促使大学生们自觉开始低碳经济生产生活的有效途径。

4.3 应树立大思政观,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到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所谓大思政教育观,就是围绕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的主体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和优化,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管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充分实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立体工作运行模式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性推进。在开展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如果能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行大教学的工作思路,促成以思想政治课为理论引导,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实践拓展延伸,各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机配合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立体化教育格局,势必会大大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将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现阶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领地,也必将通过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取得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敏坚.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3).

[2]陈寿朋.“低碳”也需要道德动力[J].理论学习,2010,(5).

[3]陈绪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9篇

0引言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低碳经济教育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并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界定

关于低碳经济的谈论,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但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的却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但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并跃为年度热词的触发点,应定位于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这次会议既是一个论坛,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责任和义务差别大,各国间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难以达成定量协议。会议所讨论的深刻问题,立足于一个虽然是令人无奈的、但又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资源的消耗,引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的排放,导致了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气候逐渐变暖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最后,会议达成了如此共识:只有低碳绿色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出路。

从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可梳理和提炼出其基本内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的一种重要手段。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过程及其内涵的界定,呈现给了我们一个偏向于经济特征,但又综合着政治、文化、伦理、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特殊社会发展时代,即低碳经济时代,而这正是现当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客观的时代舞台。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与时俱进,突出体现时代性特征,既是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正是紧密结合低碳经济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增强其实效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角度的低碳经济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实现生产生活理念的更新,还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提高把握时代特征的自觉性和敏锐性,并通过现实行动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2.2 这是由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所决定的高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重要机构,势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实现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担负起引领人类文明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可以促使他们从生态文明、道德伦理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当今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这正是大学教育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性特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突出体现。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目前拥有2000多万大学生群体的高校,不仅是水资源和电气等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基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中责任大,任务重,理应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动脑筋,集中智慧,开发节能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这是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所决定的虽说把握低碳经济时代特征,了解低碳经济相关知识,自觉践行低碳经济生产生活人人有责,但集中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从其所处的环境、受知能力、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影响力等方面讲,还是拥有着身处人才培育高地的优势。毫无疑问,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军,引导他们自觉而有机地融入低碳经济时代,不仅可以通过“低碳我先行”理念的树立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促成当下见效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绿色校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将带着牢固树立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陆续走进社会,以企业员工或政府官员等社会角色,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并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所以,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等学校,通过促使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节能、减排、节约的良好习惯,不仅保证了大学生们能自己带头行动,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更主要的是还能发挥由“蝴蝶效应”而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所起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未来社会科学的生产生活有了核心的力量依靠。

3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选择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和有力的支撑。笔者以为,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主要地应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方面入手进行精心选择。

3.1 应从低碳经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选择俗话说,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由此,前述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对其内涵的界定,是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首先选择的内容。只有让大学生知道了低碳经济的来龙去脉,才会吸引他们进一步了解和关注由其内涵延展而来的,诸如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碳中和、碳足迹等颇具“时尚”和“潮流”意味的热词及其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和核心理念,并自觉传播和践行。

3.2 应从“为什么”要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角度进行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更好的感觉它。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导向和育人功能,从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角度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为此,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的高碳经济运行模式所引起的气候变暖,资源走向枯竭等反面事例和类似《节能减排“减”出个绿色校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年省下2500万元的背后》等正面报道的一些典型实例,就应该作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有机引入和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以培养大学生面对资源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并由此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敢于改变社会现状的责任感。

3.3 应从“怎么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选择有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教育内容做铺成之后,还应通过“怎么样”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于己无关,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人人有责,大有作为。事实上,也只有让大学生们弄明白了自己可以做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力着刀刃,真正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为此,如何行动就意味着我们是在促进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生产生活,就应是我们要进一步选择的教育内容。当大学生们注意到:假如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就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许多电器在摁下遥控器之后虽然处于待机状态,但其实仍在耗费着电能,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等这样一些事实,那么,类似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用品,健康环保绿色出行等简单易行的事情,就会成为他们把低碳理念有机外化的习惯性行动。

4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应通过“进课堂、进教材”的途径促使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进大学生头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让他们通过系统、有序的教育过程,达到对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联系传统教材体系中相关的教育内容,在自然而有机的融合上寻求突破。我们面向学生进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等的教育过程,就是渗透低碳经济教育内容的契机。如果我们能疏通并自觉利用好这一看似传统但却已成熟成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面向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就会获得基本的成功。

4.2 应注重闲暇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阵地,以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表现在让受教育者的“知理”中,更主要的表现在“导行”过程。所以,应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动员和吸引大学生参加到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他们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为此,老师们课堂外言传身教的闲暇教育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阵地的开辟,就是促使大学生们自觉开始低碳经济生产生活的有效途径。

4.3 应树立大思政观,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到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所谓大思政教育观,就是围绕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的主体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和优化,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管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充分实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立体工作运行模式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性推进。在开展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如果能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行大教学的工作思路,促成以思想政治课为理论引导,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实践拓展延伸,各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机配合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立体化教育格局,势必会大大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将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现阶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领地,也必将通过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取得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敏坚.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3).

[2]陈寿朋.“低碳”也需要道德动力[j].理论学习,2010,(5).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基本概念;经济形态;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排放;发展路径;战略价值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5-0090-05

一、低碳经济概念

英国于2003年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先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报告认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以降低经济产出的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获取GDP的绿色增长。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加大碳减排技术使用,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生活观念、消费模式、发展路径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可协调性的发展。简而言之,低碳经济就是开发和利用低碳能源,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工业化时代以来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学者的一般界定和认识,低碳经济概念可以分划出经济形态论、可持续发展论、低碳排放论、绿色经济论等几种类型。

经济形态论。龚建文认为,低碳经济是实践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模式。[1]潘家华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经济形态。[2]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低碳产业、低碳排放、低碳技术、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3]李建建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4]张坤民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大力提高能源效率、规模性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开发利用碳减排技术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5]李宗才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的一种创新型、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6]

可持续发展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同时又可以维续后代人发展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学术界,低碳经济研究也引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付允、马永欢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7]杜飞轮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先决条件,借助技术和制度创新,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8]周生贤提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促进发展观念的改变,建立清洁能源体系,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可持续性发展。[9]单宝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实质就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转换清洁结构,核心是实现能源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最终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根本性转变的可持续性发展。[10]

绿色经济论。英国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先提出绿色经济概念,就是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为了恰当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实现对自然资源高效文明的持续性利用,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金涌等人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11]吴晓青认为,低碳经济也可以说是一次绿色的能源革命。[12]邢翼等认为,低碳经济本质上是节能经济,最大限度减少高碳能源消耗排放以达到节能减排的功效,开发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其本质上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3]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低碳产出,发展方式是节能减排,发展路径是碳中和技术的绿色经济模式。[14]刘细良强调指出,低碳经济本质上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性选择和理性平衡,是一种追求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实现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的绿色可持续经济。[15]

低碳排放论。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提出,要依借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减少社会生产中自然资源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一种对自然环境危害最小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就是为了降低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重在建立低碳能源体系、开发低碳技术和转变高碳产业结构,核心内容是实施低碳政策、开发和使用低碳产品,以大量减缓低碳排放来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模式。[16]王灿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指经济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大大低于当下的排放水平。[17]姜克隽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要素,就是在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获得社会整体发展的最大产出效应。[18]郝泽华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施行低碳能源系统,开发低碳技术,打造低碳产业结构,实现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减少碳量排放。[19]

总体而言,低碳经济的经济形态论、可持续发展论、绿色经济论、低碳排放论四种类型的概念都注重节能减排,都强调珍惜有限资源,都强调从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技术开发和使用上开拓出发展的路径,都呼吁保护人类共同居住生存的环境。国内学者只在是研究的视角、分析的范式、规范的准则、实施的手段、拓展的路径各有不同而已。经济形态论注重从经济发展形态的高度确立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把低碳经济视作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生产方式。[20]可持续经济论重在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重在坚持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旨在提高资源利用能效。低碳排放论的核心在于节能高效上,重心在于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比重,目的在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某种程度上两者的发展并行不悖,都是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21]崔大鹏认为,绿色经济内涵宽泛,涵盖广阔,可持续发展论调则注重“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安全、发展创新经济”。[22]绿色经济就是把非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获得对资源能源消耗的最低化、环境污染的最小化、生态破坏的最低化处置。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在经济发展效应和目的上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在可持续经济发展中,最少的废弃物排放是首要目标,最小化的碳排放量、无碳化的循环发展都是低碳经济的重要表征。[23]

二、低碳经济基本特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研究认为,低碳经济具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机制运作的经济特性;有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使用、提高资源能效的技术特性;有加大碳减排力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目的性。[24]李建建、马晓飞认为,低碳经济具有降低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的目的性,借助技术、机制创新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减缓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缓解地球变暖的态势;低碳经济最终只能依靠新能源技术开发、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行绿色生产模式,最终达到经济社会整体重构的效应性。[25]林诠认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低碳经济以降低碳基能源的巨大碳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促进全体社会绿色、和谐、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本质目的就在于对资源和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对低碳产品的广泛开发,对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全面减排。[26]杜飞轮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低碳的生产模式,低碳的能源体系,低碳的消费结构,低碳的生活方式。[27]章宁研究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特征:低碳经济的发展源起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整体窘境;低碳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内含着高技术、高投入和高成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必须依赖绿色能源的开发和低碳环保技术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工业化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的着力点。[28]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彭近新认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滞碍因素,无论是经济发展层面还是能源技术开发创新,无论是低碳经济政策法规还是环境保护观念,无论是低碳经济运行机制还是政府支撑的力度,无论是市场化的推进还是行政化的管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多处在下风。所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挑战重重。[29]庄贵阳认为,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技术投资力度严重不足,在全部科研支出中比重不足1.5%,与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不可同日而语,而企业自主研发投资不到全部科研基金的35%。而且,碳减排技术缺乏长期规划,多谋求短期效应,对市场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不足;低碳经济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国际低碳技术的转让和合作缺乏制度性支持。[30]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模式的高投入、能源结构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成为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挑战。从发展阶段而言,中国正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总体进程之中,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能源消费的大幅度增长都极大地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对煤炭和石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多煤贫油少气的资源和能源结构决定我国的化石能源体系暂时不可能得到彻底的变革;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产业技术的低端化层次、低附加值的产业供应链、出口产品竞争力弱的低端结构模式引发的大幅度转移排放等,都是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挑战。[31]周剑等学者研究认为,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减排态势会对我国的碳减排形成空间挤压,直接影响到我国新能源建设领域的决策;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技术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竞争性挑战;以改善地球变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竞争格局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较大影响;发达国家在碳减排和碳交易领域的优势势必加大我国在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成本。[32]可以说,国际领域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势头对中国的节能减排形成一个外在性的加压环境。

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低碳经济发展也同时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一书中指出,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碳减排举措,实现低碳经济的长足发展,既符合世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潮流,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转型态势;既是科学发展观践行的实际举措,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内容。在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中,应该力促实现碳减排技术的升级,使我国在低碳经济技术领域中力争拔得头筹。[33]总体而言,我国低碳减排的空间较大,实现低碳减排的成本相比较发达国家为低,减排行业和企业之间合作潜力很大,[34]和发达国家进行碳交易的可能性更为宽敞。[35]周剑、刘滨、何建坤等学者研究认为,在现有的国际竞争规则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技术为我国推进低碳技术的自主性发展提供机遇,有利于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西方发达国家在WTO的规则下运作国家碳交易市场,采纳规格更高的行业绿色标准,这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成促进的动力。[36]

五、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促进经济增长、缩减贫困差距、增加劳动收入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节点。所以,通过降低国民收入、减缓经济增长幅度的方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应是不可取的。中国只能走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投资的路径。[37]《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设置了节能减排、强化低碳、绿色发展的基本模式。[38]张坤民认为,中国资源禀赋不佳,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能源消耗数量巨大,碳排放量总额居高不下。有鉴于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可替代能源建设。[39]任力认为,实施低碳战略,优化产业构成,调整能源结构,在碳交易市场实现国际接轨,借助强力政策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40]《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研究认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须符合国情,同时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拓展出一条目标明晰、注重实效的发展路线。要注重远中近期目标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规则制定,勇于担当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提升国家地位和形象。[41]冯之浚等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重在“创新”:要以观念创新推进低碳建设,要以结构创新推进能源更新,要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排放,要以消费创新推进低碳生活,要以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社会。[42]付允认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坚持把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推广碳中和技术为最基本的发展路径和方向;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43]

张一鹏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单纯地依赖低碳技术的进步是不可取的,甚至是低效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低碳生活的基础辅助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生活的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好诠释。[44]吴晓江认为,低碳经济其实是一种“公民运动”,需要全民的低碳生活方式予以支撑。所以,低碳经济建设不是单纯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治理,而是要真正关注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生活细节中向“阳光经济”和“风能经济”转型,实现全民节能减排。[45]

以低碳城市建设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潮流,很多学者在此领域展开研究。汪光煮指出,我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理念转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46]戴亦欣则认为,政府主导、市场引发、市民合作,建立起合理的治理结构和良好的制度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要素。同时,要将低碳经济的时代转型和城市的发展历程相结合。[47]毕军认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旨是城市发展指标与产业调整实现整体协调,要将政府从上到下进行掌控的制度模式和长期减排的目标任务相结合,避免城市建设中追求低碳经济政绩的短期效应。[48]刘志林认为,低碳城市的建设内涵应该是经济模式转变、消费理念提升、生活方式转化、生活质量提高的结合体,只有碳排放达到低碳城市建设的绿色标准,才能使低碳经济成为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49]很多学者重点研究了我国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与发展模式的基本关联[50][51][52]。

整体而言,我国很多学者在发展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学者们指出,我国正值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碳减排压力有增无减。[53][54]所以,当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更为重要,要在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下,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促成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于降低能源强度、促进节能减排,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55]加大碳金融和碳财政的支持力度;[56]改变能源消费方式,拓展绿色经济消费;[57]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实现国家、企业、市场三者有效合作;[58]以技术创新、能源创新、制度创新达到节能减排效应;[59][60]在国际领域加强低碳技术合作,发挥碳汇潜力,拓展国际碳交易的合作。

六、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建设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去吸取和借鉴,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事业的发展。

冯之浚和陈岩等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推行低碳经济的基本经验后指出,欧盟的低碳减排,英国的低碳立法,北欧的低碳生活,美国的智能和超导电网,日本的低碳社会,这些低碳政策体系已经初现成效,成为我们借鉴和参考的重要依据。[61][62]仇保兴详细地总结了英国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对英国全民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郭印、王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际领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其中,英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是气候变化税还是碳基金制度,无论是气候变化协议制度还是碳交易机制都给全世界的碳减排作出了表率;德国为了实施自己的低碳经济战略提出了气候保护的高技术战略、生态税收制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等,都展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意大利采取CIP6机制和白色证书制度,在全国展开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事业中展示了自己独特而且有效的贡献。[63]陈志恒详细总结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具体举措,包括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制度革新、环保示范、国际合作等诸多领域里的协同互动。[64]刘志林对英国的低碳城市和日本的低碳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总结了两国在低碳经济建设上的宝贵经验。[65]

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介绍上多数只能作一些简单的评介,欠缺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有关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建设经验对我国低碳经济事业的效应缺乏基本的检测,对我国低碳事业的教益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论证。但无论如何,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低碳经济的先驱,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很值得我国进行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潘家华.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04-206.

[3][42]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新华文摘,2009,(13).

[4][25]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5][9]张坤民.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与可行性[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73.

[6]李宗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述评[J].争术界,2010,(6).

[7][14][43]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8]杜飞轮.低破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10]单宝.解读低碳经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11).

[11]金涌,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

[12]吴晓青.实行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A].潘家华.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60-72.

[13]付允,等.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A].中国资源与环境,2008,(3);邢翼.中国低碳之路怎么走[C].环境经济,2009,(8).

[15]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04-21.

[16]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73.

[17]王灿,王克.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A].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社,2008:419-420.

[18]田晨.《世界环境》记者田晨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姜克隽[J].世界环境,2008,(2).

[19]郝泽华.在“低碳经济”中赢得先机[J].企业文化,2008,(10).

[20]贺业方,朱兵,洪丽云,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分析——基于资源生产率[J].技术经济,2010,(12).

[21]周宏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考量[J].理论前沿,2009,(20).

[22]崔大鹏.低碳发展漫谈[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32.

[23]方时娇.也谈发展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2009-05-19.

[2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26]林诠.建材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方向[J].中国建材,2009,(9).

[27]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

[28]章宁.从丹麦“能源模式”看低碳经济特征[J].科技经济透视,2008,(12).

[29]CCICED.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041-1067.

[30][37][55]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3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32][36]周剑,刘滨,何建坤.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9,(15).

[33][4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1-102.

[34]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

[35][6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36]周剑,刘滨,何建坤.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9,(15).

[3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8.

[39]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0]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44]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

[45]吴晓江.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J].社会观察,2008,(5).

[46]汪光煮.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乡规划理念转变[J].城市规划,2010,(1).

[47]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48]毕军,刘凌轩,张炳,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49][65]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50]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

[51]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52]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53]于恒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1,(1).

[54]秦军.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对比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6]岳瑞锋,朱永杰.1999—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2010,(3).

[57]徐匡迪.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对气候变化[J].科技通报,2010,(1).

[58]冯俊新.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

[59]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60]白楠楠,宋焕斌.低碳经济——中国实现跨越发展的契机[J].生态经济,2011,(1).

[62]陈岩,王亚杰.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0,(4).

[63]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

[64]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6).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11篇

Abstract: As a form of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tourism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the world's tourism industry. Low-carbon economy mainly includes three factors: macroscopical low-carbon decision-making,microcosmic low-carbon production and low-carbon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three points of low-carbon economy,the article redefines the low-carbon tourism,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links among low-carbon tourism,ecologic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概念体系;三位一体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tourism;concept system;trinity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151-02

1研究背景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也便应运而生。而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与人们低碳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化也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旅游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目前业内对其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从概念,到结构,再到构建模式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决。

2相关概念界定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2]。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开了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无烟”特性决定了其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又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高度[3]。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解读还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吴莹,2010)[4]“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黄文胜,2009)[5]“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郑琳琳,林喜庆,2010)[6]“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刘啸,2009)[7]。不难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倾向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重视了旅游产品需求链中的“低碳化”,但忽视了对于旅游产品供给链的说明。相对而言,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萌、汪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将旅游供给系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8]”“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人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9]”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冶と衔,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10]。该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在蔡萌、汪宇明的两篇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8、9]。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行为,低碳经济还应该包括一种宏观主体行为,即国家(各级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以此“三分法”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政府决策过程、旅游企业生产过程、游客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其中,政府低碳决策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低碳生产方式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加以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

2.2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所谓可持续旅游,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为当代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旅游发展环境的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现代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它们都以可持续旅游思想为导向,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持续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强调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持续性所应付出的责任;低碳旅游主张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降低旅游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谋求整个行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低碳旅游还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也就包含了对旅游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10]简而言之,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两种途径,两者均包含了可持续旅游“持续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从理论层次上讲,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或者继承关系――低碳旅游正是继承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纳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低碳旅游从内涵、范围、实现手段三个方面又与生态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12]。

①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点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保持资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9]。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该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区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着眼于旅游的“生态”特性,即“自然旅游”,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着眼于低碳环境创设、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相反,它鼓励那些通过制度创新,依托新型能源,运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

②从范围来看,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生态交通”到“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种旅游方式必须要突破“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和“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三层限制才能称得上是生态旅游。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三者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而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并且这三种条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缩小了生态旅游的范围。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所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鉴定指标清晰,并且其范围要明显广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③从实现手段来看,生态旅游侧重的是“维持”、“保护”,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限开发”,制造“有限废弃物”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创设、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创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来实现,这些方法与手段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积极改造”的意味,当然这种“出击”与“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损害自然承载力的既定条件之上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9],而两者同样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模型(见图1)。其中,可持续旅游既是生态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达到的目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方向层;生态旅游多数情况下则作为一种追求可持续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导层;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响应层。

3结论

在当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10-15年内将达到顶峰,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预见,低碳经济至少在未来10-15年中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将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17-19.

[2]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国际经济评论,2007,(5):50-52.

[3]苟春,马元祝.推进低碳旅游科学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7):21.

[4]吴莹.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J].管理与财富,2010(3):100-101.

[5]黄文胜.巴马旅游实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2009,(10):104-105.

[6]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7]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8]蔡萌,汪宇明.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J].中国城市研究,2009,(12):40-46.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发展对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7705

1引言

低碳旅游是近年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继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特别是在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首次提出“低碳旅游”概念以后,低碳旅游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另外,随着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学术界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2研究过程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为例,数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2年3月15日。从研究成果的整体看,关于能源、温室效应、碳汇、气候的参考文献总量大,但学术研究成果总量不足2/5,与旅游相关的研究成果少之甚少,不足1%。选取6个与主关键词“低碳旅游”密切相关或相似的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变暖”、“能源消费”、“温室气体”、“碳汇”、“碳排放”,检索发现:中国知网总库含有6个关键词中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文献数量累计94638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献数量则累计达37633篇,占总库数量的39.77%;6个关键词分别与“旅游”组合检索时,含有其中一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的文献数量累计仅有368篇,仅占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0.98%,占总库数量的0.98%。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一直关注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与低碳旅游相关的成果在2005年开始出现并逐年递增,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增势更加明显,文献总量截至2011年12月31日累计有360篇,2010年和2011年最多合计229篇,占总量的63.6%(图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危机以后人们探寻经济复苏的途径,而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迈向低碳的旅游业”报告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应用,则起到了明确的指向作用。

3 研究内容

3.1低碳旅游倡导及其概念剖析

低碳旅游出现的背景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旅游”概念,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迈向低碳的旅游业”报告,虽然关于低碳旅游的各类研究论文、报告不断涌现,但学界对低碳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低碳旅游在能源有限的经济发展时代得以提倡,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其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

蔡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1],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2];明庆忠等认为低碳旅游是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3];侯文亮、梁留科等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经历满意的前提下,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4]。朱青青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实践当中用行动弥补所释放的“碳”,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核心理念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5]。唐承财等从低碳旅游产生的背景与低碳经济的内涵分析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采用低碳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与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形式[6]。

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节能减排不只是对某个行为主体的要求,它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秦奕莹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的主体、客体和载体在实现旅游的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准则所进行的旅游。该文章认为主体是指旅游者,客体指景区、景点等旅游目的地,载体指酒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并且分别从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的角度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进行阐述[7]。

从旅游产业看,低碳旅游涉及到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六大块,贯穿于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最关键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刘啸认为,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8]。文彦认为,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9]。

李晓琴、银元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 Driving-Status-Response,DSR) 模型,构建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并从景区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减排技术、消费经营和政策理念5 个层面,选取“低碳经济指标、低碳环境指标、低碳运营指标、低碳技术指标、低碳管理指标”构建经济-环境-运营-技术-管理五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旅游景区的理论框架[10]。

3.2低碳旅游的发展机制模式研究

3.2.1动力机制方面

在动力机制方面,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角度看,“低碳旅游”模式主要有四轮驱动模型、三轮驱动模式、“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以及的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三种低碳旅游发展模式。郑琳琳,林喜庆、沈中印、郑岩分别构建了关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低碳旅游”的四轮驱动模型、三轮驱动模式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11~13]。周连斌应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低碳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并对其发展的需求动力、吸引动力、支持动力以及管理动力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对优化低碳旅游发展的引导机制、推拉机制、激励机制和控制机制的建议[14]。

3.2.2旅游系统与体系方面

从系统与体系的角度看发展机制模式研究,浦云从营造低碳旅游景区、低碳餐饮酒店、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和矫正游客和居民非低碳行为的视角构建低碳旅游体系,建议在建设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部级景区的低碳通道体系、田野秸秆由地方政府统一高价收购等方面进行创新[15]。唐婧、陈国生在研究湖南低碳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构成因子中,提出湖南要从低碳旅游资源的配置、低碳旅游产业链的完善、低碳旅游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3个层次入手,构建由生产因子、消费因子、还原因子组成的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16]。

3.2.3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方面

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角度看,马勇、刘军通过研究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得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论,其中主观因素包括政府、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意愿,客观因素则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关,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3种发展模式的结论,推进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应重点关注低碳城镇建设、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意识普及和政府角色准确定位4个方面[17]。杨效忠,王荣荣等,在分析低碳旅游和世界遗产保护目标的关系以及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将中国世界遗产地低碳旅游发展分为早期、成熟期两个不同阶段,并相应提出此两个阶段遗产开发与保护模式[18]。陈浩,郑嬗婷等在梳理了旅游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乡村旅游效应后,提出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19]。郑琦从低碳旅游的市场拓展模式、产业开发模式、业态创新模式、技术推广模式等方面,探索了低碳城市转型的路径[20]。马勇、王宏坤等从低碳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入手,总结出了经营增长、价值提升、政策支撑、概念体验、“碳交易”五大盈利模式,以帮助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切实利益,促进我国低碳旅游的健康持久发展[21]。孔玉玲在研究武威市低碳旅游的发展路径中,提出旅游业走“低排放、高能效、高收益”的低碳发展之路[22]。

3.3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

3.3.1旅游利益相关者角度

利益相关者在发展低碳旅游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博弈、相互依赖,因而如何做出均衡各方的发展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以及旅游业的综合性,学者们普遍从政府及监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行业组织、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会等多个主客体的利益角度,提出了关于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策略。郑岩,黄素华[23]、沈中印[12]、徐喆,汤蓓蓓[24]等,基于碳旅游核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从政府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和社区居民等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具体表现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监督指导;旅游企业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节能减排;旅游者应该树立健康、绿色、环保、理性的消费方式。肖瑜,张祖明提出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政府制定低碳旅游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建设示范型低碳旅游景区逐步推进低碳旅游景区;旅行社推出低碳旅游线路产品,饭店企业加强低碳制度建设,控制碳排放;交通部门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意识[25]。苏兴国,胡玥借鉴列昂惕夫模型建立旅游管理部门与景区投资及经营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景区投资与经营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景区投资与经营者及旅游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重复博弈模型,全面地分析在低碳旅游推广过程中各相关方的利益取向,并据此提出推广低碳旅游的一些合理化建议[26]。

3.3.2旅游六要素角度

当前,旅游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因而,很多专家学者,纷纷从该角度研究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普遍认为,实现低碳旅游,需要从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角度,创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设施、营造旅游体验环境和引导低碳旅游行为,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王辉,宋丽等将国内外近年低碳旅游的相关理论和案例做了总结和剖析,在此基础上,以大连市大长山岛为例,提出海岛地区实现低碳旅游的途径,即创建海岛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设施、营造旅游体验环境和引导低碳旅游行为,实现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7]。王敏,梁留科等通过对轿顶山原生态休闲度假区内部的交通现状进行分析,从交通工具的选择、线路的规划、运营方式的选择及车辆的调度管理等方面做出合理规划来解决问题,在交通层面实现低碳旅游;从根源上解决度假区的交通问题,实现度假区的持续发展[28]。张利华认为,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低碳旅游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他提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是在低碳旅游和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乡村旅游环境,实现游客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赢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9]。陈玲玲,严伟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根据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子模型,详细计算与分析了南京市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后,提出南京必须立即着手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动低碳旅游发展,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保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30]。

3.3.3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角度

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方面,李胜男,段理慧对三亚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低碳旅游面临的障碍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得出三亚旅游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发展低碳旅游现阶段所暴露出的关键问题,从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31]。许虹分析了旅游行业的碳消费、资源能源浪费、对碳汇地的破坏、人们低碳旅游意识欠缺等问题,参考了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后,提出制度规范、宣传引导、优势展示、做好规划、更新技术等解决对策[32]。柳敏,张文政在分析了长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后,提出营造低碳氛围、配套低碳旅游设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和项目以及适当进行碳补偿,以其将长岛建设成为低碳旅游示范区[33]。朱媛媛,王士君认为,作为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积极响应,发展低碳旅游既有必要性也是可行的。他们提出,利用县域所具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倡导践行低碳旅游模式、开发高品质的低碳旅游资源、配置齐全的低碳旅游设施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者,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必将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34]。付景保认为,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发展低碳旅游。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不仅仅使其行业的发展趋向于绿色和可持续,也对其上下游产业的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他总结我国现有公民意识对低碳旅游发展的利弊影响后,指出低碳旅游发展的关键是公民低碳意识的提高[35]。周娟,范星宏等基于旅游系统论的视角,认为安徽低碳旅游发展应选择走低碳旅游系统化管理的战略思路,着重围绕旅游六要素,在加强政府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提出培育低碳理念、倡导绿色交通、实施低碳管理、加强低碳科技支撑等具体实施策略[36]。

4研究方法

从时间上看,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方法,开始只是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对一些低碳旅游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只是一般性的定性分析结论,主要回答概念性和特征问题,以及对已有理论在低碳旅游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发展。唐婧以湖南为例,通过对旅湘游客的问卷调查、游客碳足迹及旅行社旅游线路安排的分析,提出构架湖南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以期实现湖南旅游产业的创新和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7]。史云运用比较分析法对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特征进行剖析,有助于辨明两者关系和深入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同时对目前低碳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充实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旅游、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8]。

进入2011年后,低碳旅游的研究,广泛使用调查分析法、“三分法”、测量法、案例分析法、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综合评价法、层次模型、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相结合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张明,刘曦等基于低碳经济的“三分法”, 重新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了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内在联系[39]。董婷婷,张建平对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园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测算以及游客量预测比较,研究园区低碳旅游发展前景,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40]。周常春,袁茜等在分析低碳旅游内涵的基础上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导出旅游碳足迹的概念及其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测算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测算出旅游者行为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碳消耗量,强调降碳的重要性;并最终提出了实现低碳旅游的具体建议[41]。汪清蓉,李飞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方法,对公众的低碳旅游认知度、旅游后是否计算“碳排放”并补偿“碳排放”的态度及其原因、低碳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促进低碳旅游的推广与实践的对策[42]。戴卫东,马帅对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进行探讨,建立评价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层次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种投资方案风险的大小,降低投资商的盲目性,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43]。陈玲玲,严伟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根据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子模型,详细计算与分析了南京市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44]。韦飞对上思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详细分析了上思县地文景观资源和森林生态资源类型的特点,总结出上思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特色,认为其森林生态资源区位绝佳,发展潜力较好,具有较高开发价值[45]。这些方法在低碳旅游研究中出现,主要归因于低碳旅游研究前,学者们对旅游研究方法的娴熟应用,才得以在短时间内,使低碳旅游的研究方法不断增多,并走向高级化和定量化。

5问题与展望

5.1存在的问题

我国低碳旅游的研究,对概念性、理论性的研究偏多,具体表现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界定、发展模式、发展对策。低碳旅游概念研究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标、主要利益相关者、旅游产业链和旅游六要素、旅游者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意识等方面进行。低碳旅游的机制模式研究,主要从动力机制模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系统、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低碳旅游对策的研究,主要从旅游利益相关者、旅游六要素、管理、理念、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

在对低碳旅游的界定上,学者对概念的提出角度众多,没有统一的定义。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性的案例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成果,实证研究法、“自上而下”研究法与“自下而上”研究法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来说,我国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偏重定性化描述,概念、发展模式、对策研究偏多,缺乏定量化研究成果,现有文献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

5.2展望与建议

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能源紧缺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也将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谢园方,赵媛在总结国内外低碳旅游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低碳旅游应重视旅游碳排放测度的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并注重研究深度、拓展研究思路以及加强低碳旅游的实践研究[46]。

5.2.1界定低碳旅游的基本内涵

在低碳旅游的定义方面,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的前提条件是保障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确定发展低碳旅游的参与者--政府、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应界定于旅游产业内部,包括住宿、餐饮、交通、游览、娱乐、购物等方面,具体条件是低碳技术措施,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量,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定义最核心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的选择。

5.2.2注重个案研究与定量研究

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的研究,有一定的旅游理论基础,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应从个案研究开始,并结合定量研究,以某个景区或者旅游地作为案例重点研究,而不是地区性的定性模糊研究。

5.2.3注重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研究

能源紧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全球气候变暖更是人类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应该以旅游行业为整体,研究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及其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进而可以针对旅游业各个环节进行重点的研究,从而达到研究整个行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 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2]汪宇明. 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2):11~12.

[3]明庆忠,陈英,李庆雷. 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J].人文地理,2010(5):22~26.

[4]侯文亮,梁留科.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86.

[5]朱青青.低碳旅游发展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2011(8):29.

[6]唐承财,钟林生.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5):863.

[7]秦奕莹.低碳旅游公共政策支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8]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81~82.

[9]文彦.基于低碳旅游视角的炎陵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0]李晓琴,银元. 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2,27(3):84~89.

[11]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12]沈中印.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1(11):12~13.

[13]郑岩.大连市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1(2):112~114.

[14]周连斌.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系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9~154.

[15]浦云.构建四川低碳旅游体系的初步设想[J].决策咨询通讯,2010(6):12~15.

[16]唐婧,陈国生.湖南低碳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构成因子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8~50.

[17]马勇,刘军.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6~110.

[18]杨效忠,王荣荣.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世界遗产开发和保护模式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5):1~5.

[19]陈浩,郑嬗婷.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探讨——贵池霄坑村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7~111.

[20]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126~129.

[21]马勇,王宏坤.中国低碳旅游盈利模式的创新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199~201.

[22]孔玉玲.武威市发展低碳旅游的路径[J].发展,2011(10):100.

[23]郑岩,黄素华.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感知与消费调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63~164.

[24]徐喆,汤蓓蓓.低碳旅游概念辨析及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商贸,2011(35):171~172.

[25]肖瑜,张祖明.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1(9):159~160.

[26]苏兴国,胡玥.低碳旅游推广过程中参与者的博弈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7):133~134.

[27]王辉,宋丽.海岛地区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与途径分析——以大连市大长山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6):692~695.

[28]王敏,梁留科.山地旅游景区内部交通低碳旅游方式初探——以轿顶山原生态休闲度假区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6):79~82.

[29]张利华.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11(12):50~52.

[30]陈玲玲,严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京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1(12):157~161.

[31]李胜男,段理慧.三亚市海岛低碳旅游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基于海洋牧场建设背景[J].特区经济,2011(7):147~148.

[32]许虹.低碳旅游的推行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466~22467.

[33]柳敏,张文政.关于发展长岛低碳旅游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1(9):101~104.

[34]朱媛媛,王士君.论县域低碳旅游及其发展策略——以吉林省伊通县为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8~81.

[35]付景保.低碳旅游的发展在于公民意识的改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21~124.

[36]周娟,范星宏.区域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与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12):57~60.

[37]唐婧.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构架研究——以湖南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31~134.

[38]史云.关于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的辨析[J].旅游论坛,2010(6):652~655.

[39]张明,刘曦.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低碳旅游概念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8):151~152.

[40]董婷婷,张建平.福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园区可持续发展初探[J].地球学报,2011(2):241~250.

[41]周常春,袁茜.低碳旅游与旅游碳足迹探讨[J].未来与发展,2011(8):39~42.

[42]汪清蓉,李飞.公众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及行为特征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热带地理,2011(5):489~495.

[43]戴卫东,马帅.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50~354.

[44]陈玲玲,严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京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1(12):157~161.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审计模式 研究

本文分别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问题的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做了以下研究。

1.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 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审计方向与重点;将低碳经济引入环境审计工作,是推动环境审计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狭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减排技术创新等,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分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将导致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4. 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政府环境审计被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环境审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了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包含鉴证评价与管理建议,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从审计目标来看,环境审计实际分为狭义的环境审计和广义的环境审计,前者侧重于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如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等)与环境财务审计(如排污费的征集与使用情况等),后者侧重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能够有效地将经济与环境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

5. 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保证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5.1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的绩效状况,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5.3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6. 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理念,在环境审计研究和实践中尚未广泛、有效涉及与应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探索、分析与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6.1低碳经济应用于环境审计的总体思路

根据低碳经济目标定位,以二氧化碳减排为核心的狭义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可以作为环境合规性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范畴;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居民的节能观念等广义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可以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6.2低碳经济在狭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6.2.1环境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

第一,CO2排放的总量指标。计算CO2排放量时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测算模型CO2 =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在已知能源类型和规模的情况下,可以估算全社会CO2排放量。为保证更具针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热电行业CO2排放、工业CO2排放总量、交通运输业CO2排放总量、建筑、居民CO2排放总量等作为二级指标进行检查。

第二,CO2减排的相对指标。根据哥本哈根会议要求,应设置以碳生产率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减比例变动,关注碳生产率水平的总体提高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可将热电行业CO2减排相对指标、工业CO2减排相对指标、交通运输业CO2减排相对指标等纳入检查范畴。

6.2.2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考虑的因素

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燃油税、资源税、排污费等专项征收的税费,这些税费的征收与使用是环保引导的重要方向,在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要重点加以关注。此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至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未来也可根据碳税政策的实际推进加以综合考虑;二是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安排的环保引导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符合生态环境优化的各种产业与项目,是环保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也应列入环境财务审计的范畴之中。

6.3低碳经济在广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

环境审计过程中,不仅应在碳排放的总量和相对量进行研究,还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促进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的节能观念等。(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08页)

6.3.1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应将碳生产率设为核心指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评价因素。并根据我国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GDP比重等产业结构指标加以分析;以及考虑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率、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改造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保技术的应用指标研究。

6.3.2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情况。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点包括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太阳能利用率等;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有万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等指标;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户均年碳排放量、绿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标;生态环境的优化重点包括土地植被覆盖率、污染削减率等生态环境指标。

6.3.3能源的低碳化评价

能源的低碳化评价包含能源的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益两个方面。能源的结构可以分解为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洁净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等指标;能源的利用效率则可以结合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单位农业产值的碳排放、机动车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标进行关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发展评价

低碳科技发展评价涵盖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智能节能技术、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需要指出,在环境审计中考虑上述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审计工作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以帮助决策。

结束语:

可见,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说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工作中,中国一定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号

参考文献:

[1] ·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绩效审计要素[J];审计研究;1988年02期.

[2] 达岩,陈锋,吴雪峰;运用绩效审计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广东审计;2002年11期.

[3] 邢俊芳;印度的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08期.

[4] 黄曼行;浅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审计[J];事业财会;2004年01期.

[5] 刘家兰 ,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年09期.

[6] 史振燕,魏芳;微观绩效审计适用的几种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周旻;;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初探[J];审计与理财;2005年S4期.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14篇

【摘要】低碳旅游业发展在当前有着迫切的意义与要求,但是在目前条件下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点,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低碳旅游实质分析,针对当前低碳旅游业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旅游业发展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内涵 问题与意义 措施途径

一、低碳经济旅游实质内涵

2016年9月中国正式加入《巴黎气候协定》,这意味着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又进入新的阶段,气候问题也将进一步得到关注与解决。低碳经济这一观念提出是人类解决气候问题的一次重要突破,这将会造就新阶段治理格局与理念的革新,作为一种发展形态,也作为一种新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两者之间依存的平衡点,探寻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中国正处于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过渡,旅游服务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大有成为新时期服务业主导支柱性产业之势,发展新型低碳经济旅游业也是顺应时势的举措。

旅游业在给我们带来经济收益与利益之时,同样也是影响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联合国现有的气候变化框架下,低碳旅游被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应对新时期气候变化的新型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低碳旅游已经提上到战略角度上进行探讨,具有了更深层次、更长远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旅游包括从宏观、微观角度出发,发展一种低能源使用消耗、低污染排放水平的新型旅游新模式。在前期充分规划能源、资源利用模式、消费引导机制以及划定生态文明政策底线。过程中充分并合理使用低碳处理设备,通过有效控制管理,完成旅游过程中新型能源处理模式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环境景观,促成人与自然友好型旅游产业结构。后期完善低碳旅游水平评估,确保低碳旅游政策的具体落实,及时处理改正过程中的问题,正确处理资源效益与环境保护,切实转变低碳旅游理念,绿水青山同样可以成为经济中的金山银山。

二、实施低碳旅游的必要性与意义

当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与应用模式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并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缺乏,改革开发以来,主抓经济建设,经济水平的的确确带来了大幅度的跃升,而在这种粗犷的发展模式中,盲目开发利用资源,不注重环保理念,缺少合理规划与总体把握下,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旅游产业形势同样严峻,自然景区过渡开发,人为商业化严重破坏了景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缺乏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未形成合理的资源环境运用策略、低碳经营治理模式。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一,各地的人文环境同样差异并存。在旅游产业崛起的过程中,各地盲目借鉴优势先行标榜,未做充分的理论研究,不顾特色差异,旅游特色景观一体化趋势明显存在。在这种低层次理论依据依托下发展,旅游产业正在逐渐丧失其魅力与吸引力。

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所在,旅游业以其独到的自然优势,更能够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它同样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保证,针对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治理形势也愈发严峻,党和国家同样对低碳旅游产业颇为重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来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基于低碳经济旅游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一)划定旅游生态红线,加大处理力度,落实政策法规

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旅游业宏观调控的管理者与倡导者,必须严格并科学的制定低碳环保的政策与制度,划定新时期旅游产业的生态红线,高度重视低碳旅游政策法规的决策意义,依据当时当地生态环境的区域承载能力,考虑经济发展要求,进行合理规划与评定,并充分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在必要的条件下制定生态文明法律规章,加强宏观管理能力,惩治违规现象,并积极引导企业、政府协调运转,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率效益,保证低碳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调整旅游经济发展的结构,促进低碳经济旅游合理转型,为低碳经济带来不竭动力,确保生态问题不加剧,环境治理有保障,判定处罚有依据。

(二)构建合理有序的旅游产业分布层次

针对粗犷的发展模式中盲目开发利用资源、丧失其魅力与吸引力等问题,新时期旅游产业有必要再一次进行结构布局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自然资源、环境优势、人文景观、历史风俗等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保护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将传统文化、地域风情融入当地的自然景观,从战略高度把握低碳旅游业进程,培育新型旅游产业,尤其是要构建科学的低碳旅游分布格局,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经营模式,注意旅游的层次结构,确保低端、中端、高端服务旅游业有序前行,使沿海、内陆、山川特色充分展现,加强国内外景观区域联系,将新时期低碳旅游产业转变为一体化但却各有特色的新型产业。以新型低碳旅游业为中心,协调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从单个的旅游运营转变成为经济联动型产业体系,使其他济产业同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三)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水平

低碳理念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引领,在新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社会应当推崇低碳旅游理念,倡导全民低碳绿色旅游消费。运用现代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民众,讲解当前绿色低碳旅游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强环保意识,努力使社会养成低碳旅游消费的新风气,这是从无形中促进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全民生态文明的素质水平最终还是会落实到具体个人行动当中,政府社会给予的外在引导力或者约束力都会逊色于个人内在的控制力,所以说在低碳旅游业实施当中,个人才是推动理念行动转变的中坚力量,务必要拥有自省力与自控力,全民活动,凝结个人的行动意识,养成低碳旅游的正确价值观。

四、总结

低碳经济下的旅游业的必要迫切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不能急于求成,新模式机制的实现需要时间、经验、条件等多方面的积累,并且新模式机制并非从一而终,要依据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旅游产业与低碳经济结合,培育新型旅游事业,完成低碳蓝图。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

[2]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减排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基础理论;经济学;价值;现状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能源方面的白皮书提出的,当时的英国经济学家在其所发表的报告当中呼吁全球转向低碳经济。尼古拉斯认为全球仅需要付出很少的经济投入就能得到十倍的回报。在那之后,各国的经济学家也就低碳经济站考讨论,并在研究中表示国家对于市场方面的政策能够有效改善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约瑟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其提出国家需要就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征收税款。以税务方面的政策束缚人们排放二氧化碳。如今,低碳经济已经逐渐进入我国学者的视线中,并针对其理论进行了探索和规划。

一、低碳经济理论构想

低碳经济就是指人们在研究经济的发展措施的同时也需要着重关注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居高不下,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改变排放现状。如此,研究人员才能根据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研究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低碳经济的研究还需要研究人员拥有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研究人员了解环境,也知道怎样的经济环境能够实现对环境的保护。研究人员不断分析二氧化碳的成因,并根据其排放以及循环,最终得出二氧化碳的标准排放量。为了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需要将基础的理论知识搭建在一起,以传统经济学作为依托,最终创建出科学的低碳经济理论体系。

二、低碳经济主要理论

1.相关理论

为了搭建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需要研究人员充分了解到几种主要的理论。环境保护理论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我国之所以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其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保护环境。经济学家强调以循环的低碳理念来发展社会经济,当经济在飞速发展的状态当中,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全球变暖的现状就会被减缓,相对而言,环境问题也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现在的社会,人们一位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不注重是否对环境产生破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品,但人们没有做好对该类物品的处理措施,致使物品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人们所生存的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快要达到极限。为了避免环境出现崩溃,需要人们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低碳经济是实现环境保护理论最基本的措施。环境保护理论应该被构建在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当中,受到人们的关注。能源理论是又一符合低碳经济理论的科学性理论。

社会经济需要发展,就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们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能源使用的方法。地球上已经被发现的能源都受到数量的限制,能源的生产需要时间的累积。现在,世界上的很多能源都已经濒临匮乏,而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打大,对于能源的需求更多。我国已经面临能源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能源的使用现状。大部份的能源都是可以被二次利用的,低碳经济当中所提到的循环利用就比较适用于能源问题。我国积极转变经济类型,致力于早日形成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出于对能源的重视。为了我国的长远发展,需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于能源理论的关注必不可少。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是转向低碳经济的重要理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给人以经验并为企业家们提供失败的案例总结。无论是在国际上的那个国家,人们都非常注重对经济学理论的认识和学习。专家和学者也一直在研究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经济学当中包含了很多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能够为企业家们总结出社会发展的经济关系,促使其了解低碳经济的真实含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从最基础的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了解释,促使人们更加了解低碳经济能够带来的价值效益。

2.理论分析

低碳经济方面的相关理论都有其具体的效用。在早期的经济学当做,低碳经济就已经成为当时经济学家的基础思想。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中重要性。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已经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不再注重低碳理论。而根据经济学家所揭示的经济学理论含义来看,经济学理论所重视的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是整个国际的经济发展方向。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包含了对世界各国经济的理解人和分析,能够有效的帮助国际经济的发展转变思想,促使其愿意接受低碳经济,看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当中不仅包含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还包含了关于环境方面的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在生态经济当中,人们注重将生态学与经济相互联系,并根据生态系统的现今状态来考虑构成经济系统。国际经济在生态经济的符合下更加具有规律性。

循环经济也是低碳经济理论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强调人们应该注重物质的循环往复,人们在使用能源时需要对能源进行循环利用,从而想成科学的循环系统。循环经济能够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理论所构成的体系不仅使人们在日后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投入降低,还使其受到的收益逐渐增多。人们越来越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经济的发展自然也会越来越有规律。从气候的角度考虑,低碳经济理论当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学哲理。伴随着温室效应的影响扩大,国际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受到影响。其实,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自然环境的资源消耗会造成经济发展出现断层。人们需要注重对资源的使用,环境经济理论提醒人们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资源的角度环节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世界依据需要发展和进步,但自然环境已经承受不住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低碳经济的理念提出为人们解决了经济带来的环境问题,尽管低碳经济不能使自然环境快速恢复,但也起到了缓解的作用。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渐减少,温室效应也会在自然环境的自我恢复中得到改善。

三、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致力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督促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节约资源,避免铺张浪费。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政策用来缓解城市污染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部分地区在该政策的实施方面积极配合,从经济的角度已经能够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我国的北方城市属于重工业集聚的城市。煤炭到矿石的开采都代表着对能源的利用。北方的城市已经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资源措施有效利用能源,在废弃物品的回收利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我国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缓解人口压力,已经加大了对经济发展的监管力度。尽管在部分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但我国所实施的监察和管理已经能够有效的改善这种现状。对于一些对低碳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企业和个人采取了法律上以及经济上的惩罚措施。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的企业依然没有重视低碳经济,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施已经取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低碳经济的感染,愿意接受低碳生活。我国在日后的经济发展当中一定能够秉承着低碳经济的理念,让越来越多的国民了解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四、低碳经济理论的经济学价值

1.改善经济学体制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经济学价值。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呈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低碳经济对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经济理论与低碳经济向联系。低碳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并增加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家的经济水平要想得到显著的提高,就需要转变经济体制。低碳经济为国家带来的价值和收益已经不是用物质能够衡量的。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生产结余也能为自身带来经济效益。低碳经济为生态环境的发展带俩巨大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生态发展的平衡了联系到一起,众多国家通力合作,从经济到政治等多种领域都亲密合作,致力于解决环境安全隐患。如今,能源比较短缺的欠发达国家也将受到发达国家的支援,从技术到经济上都能得到改善,环境问题也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缓解。

2.发展新经济

工业时代到来之前,人们所接触的经济范围很小,人们能够创造的经济收益也比较小。尽管人们也会利用手工等方式进行一些生产,但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能够通过环境的自我中和而消耗掉。工业革命以后,人们的生产环节大部分采用机器作业,机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已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负荷,进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促使了新经济模式的产生,人们注重生态环保,在工业生产当中也转变了生产方式,新的经济模式将在低碳理念的督促下产生。

3.转变消费模式

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源自于人们所产生的消费行为。消费模式就是经济模式的延伸。低碳经济理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经济模式,同时也转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传统的消费模式当中,人们注重物质享受,不断的购买奢华的产品,不注重消费所产生的经济变动。而当低碳理念被提出以后,人们已经意识到精神消费的重要性。传统的消费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之间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加,进而破坏到生态环境。而为了满足传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工业生产需要加大生产力度,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废弃物的产生以及资源、能源的浪费。转变形式的消费行为促使生产方式也发生改变,人们了解到精神方面的享受能够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了解到消费行为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

总而言之,世界各国已经深深的意识到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尽管低碳理念还处于发展阶段,其基础理论框架也还在构建当中,但低碳经济为国际经济模式的转型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如今,低碳经济已经面向世界,并在经济学家的研究当中逐渐得以完善。低碳经济的理论需要得到实践的支持,通过世界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宣传并从各个方面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1]李超逸.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新经济,2014,05(11):20-21.

[2]宋婷婷.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现代经济信息,2014,03(15):6-7.

[3]王云飞.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生产力研究,2015,08(04):16-20-118.

[4]赵爱姝.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08(09):36.

[5]成晓彤.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3,01(12):180-181.

[6]郭珊珊.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经营管理者,2013,11(14):114.

[7]鲁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商,2013,07(17):205.

[8]李玲佳,侯晓威.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商,2016,09(06):257.

[9]彭绍华.基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2(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