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沟通技能;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13-02

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技能课程是从“能力本位”出发,以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点为基准,遵循“适用、实用、够用”原则,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的重点不仅有对说话技巧的培养,更重视有效倾听、有效交流和团队协作,采用心理行为训练和历奇(拓展)训练的方式和方法,采用行动导向的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课程培养目标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能力、知识、素质三结合,做到能力目标清晰,知识目标明确,素质目标突出。实现此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演讲与辩论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有效的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1.能力目标方面。能力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体现,它具体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非言语表达等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技能,指善于用语言清楚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的能力。非语言表达技能,指善用眼神、微笑、手势等表达情感或与语言配合来表达情感的能力。逻辑思维技能,能根据沟通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思想表达,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能力。倾听技能,能对谈话对象的话语进行思考、理解、接收,并做出必要反馈的能力。应变技能,能敏锐地发现谈话对象的隐含主题信息,善于对沟通变化(或突发)情境的处理与调适的能力。

2.知识目标方面。沟通技能的知识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内容。本文把它确定为熟悉沟通要领,掌握沟通技巧,并对常见沟通案例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首先要熟悉沟通技能的基础知识,包括沟通概念、内容、类型及逻辑关系;其次要了解沟通的整个过程——倾听、提问、观察、访谈等流程,考虑到沟通主体面对沟通对象的多维性,应熟悉不同性格对象的沟通特点及相应沟通技巧、方法,了解管理、团队、商务、求职等特定环境的语言情景和目标导向;最后能对常见沟通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预防、救治措施等应对策略。

3.素质目标方面。素质目标是根本,有赖于全院营造良好沟通的氛围。首先,要形成一种积极的沟通习惯;其次,在“沟通与演讲”课中形成职业化的价值观与态度的沟通文化;第三,通过举办全校性的沟通与演讲活动,培养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心态)的进程,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该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技能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二、沟通技能培养内容

1.分解课程内容。课程沟通技能培养内容指课程内容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使学生具备团队沟通、营销沟通、求职沟通的技能素质;能够创造有效的人际资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性质的演讲表达能力。第二,体现在课程的导向(职业岗位工作活动)方面: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方面,了解其招聘、团队建设、员工发展、项目推进、合同谈判、客户访谈等工作流程。第三,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基础(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方面:我们要分析IT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软素质需求,突出其在IT项目组中的沟通能力以及在应聘面试中的沟通技能。第四,体现在课程的主体(学生为课程质量评价的主体)方面:课程主要体现的是练和点评(师生互评)而不是灌输讲解。最后,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方面:职业工作内容+学生学习主体+基于工作流程+能力目标。

2.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沟通技能培养。《沟通与演讲》课是培养沟通技能的主渠道,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具体描述如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基于学科专业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再根据工序的行动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序化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工作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根据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个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涉及此课程的能力如图所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始终遵循“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企业需求和分析沟通与演讲课程的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岗位群和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持续改进教学,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

1.按照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的思路进行《沟通与演讲》的教学设计。项目驱动教学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包括两赛(校内外演讲与辩论大赛)、三练(团队沟通,求职沟通,商务沟通)、两会(演讲与辩论协会,社团联合会)、一训(企业客服培训方案),形成“两赛三练两会一培训”的综合性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将项目实践教学贯穿到本课程的全程教学环节,形成基于项目驱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在实训中我们采用国内外现在较流行的麦肯锡商务访谈实录及其金字塔写作原则,作为学生专项练习,将综合典型公司实例为解析对象,采用体验式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设计仿真广东省分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客服培训方案时,运用一般性与特别性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与训练学生调研市场,了解对象,把握场合,运用技巧,通晓规则。

2.创新《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通过对《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各模块或章节知识结构设计合理,教师非常明晰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课程学习,都能较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对基于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掌握三个大方面:沟通理论;交谈艺术各模块流程;交谈艺术各模块运作。依据这一认识,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了两大重点模块:倾听与提问,再根据知识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排序和细化,将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分解为九个任务:①沟通概念、②倾听艺术子系统、③提问艺术子系统、④营销案件分析、⑤求职沟通分析、⑥说话的技巧、⑦辩论子系统、⑧团队沟通案件分析,⑨特例。每个任务都通过企业实际案例,通过让学生获得综合性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了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拓展课程学习形式。“沟通与演讲”课学习形式全面展开,除了课内的能力培养外,可设“两赛,三练,两会一训”作为实训的延伸。“两赛”指参加校内外的演讲大赛与辩论大赛,把它作为我们课程最有力的检验,这些学习形式大大拓展了沟通技能学习途径,增强了实践环节的训练。“三练”指的是综合案件分析,分别是:(1)营销案件分析,(2)求职沟通分析,(3)团队沟通案件分析。这些专项练习专门针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同时又较为薄弱的地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会”是指“演讲与辩论协会”和“社团联合会”,能有效提高学生在“沟通与演讲”课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可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为工学结合提供有力的保证。

新的课程体系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中的要求细化为九个任务及综合实例,在课堂中集中训练,并辅助校内外实践及案例教学法等形式构成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该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沟通与演讲》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了一套“两赛三练二室一训”的具有虚拟特色的项目驱动体系,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弥补了以往明显的不足,切实锻炼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院学生沟通技能和实际应用水平,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实现无缝链接做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淑华.人际沟通能力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2,(4).

[2]李雯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0.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商务沟通;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54-03

信息时代,沟通在商务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沟通能力是企业对员工基本素质的要求之一,也是员工选拔晋升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此,我国不少职业院校五年制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陆续开设了商务沟通课程。作为一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就课程建设而言,教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与教学对象水平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教材市场编写现状

目前,市场在售的《商务沟通》教材有八十余种,其中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或中文翻译版本有二十余种,由国内作者编写的外文教材(主要是英文版)有十余种,中文版教材有四十余种。从使用对象上看,上述教材的使用者大多为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高职高专类教材仅有二十余种,约占教材总数的四分之一。通过阅读教材前言中对使用对象的说明,我们并未发现有专门为五年制高职学生编写的《商务沟通》教材。与三年制高职不同,五年制高职为初中起点,学生在知识水平、能力素养等方面与三年制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已出版的高职高专类《商务沟通》教材在编写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同一出版社或者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同一个知识点上界定不同,缺乏权威性。例如对“商务沟通”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就存在不同的表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务沟通》表述为:“商务沟通就是在商业经济活动中,不同个体、不同组织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传达情感并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该出版社出版的另一本教材《商务沟通原理与技巧》,将商务沟通定义为:“商务沟通是指不同个体或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围绕各种信息所进行的传播、交换、理解和说服工作。”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商务沟通》中,商务沟通“是指商务组织为了顺利地经营并取得经营的成功,为求得长期的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通过组织大量的商务活动,凭借一定的渠道,将有关商务经营的各种信息发送给商务组织内外既定对象(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求得商务组织内外的相互理解、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如此差异,会令读者在对知识内容感到困惑的同时,对学科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二)实践性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偏低

实践是技能培养和发展的关键。商务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一些教材侧重于系统地阐述沟通理论,轻视沟通技能在实际商务情境中的运用和操练。此外,有些教材编写者本身是直接来自于高校而并没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历,难以在教材中提供充分的实践和实训资料,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变为缺乏技能训练、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这与五年制高职教育紧密联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三)知识内容与其他课程交叉、重复

礼仪是商务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商务人员在运用沟通策略的同时,还要注重商务礼仪。由于商务沟通与商务礼仪关系密切,一些《商务沟通》教材融入了商务礼仪有关知识。在有的教材中,商务礼仪甚至占了总篇幅的一半。据了解,在一些高职院校,商务礼仪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笔者所在的学院就分别将商务沟通和商务礼仪作为五年制高职通用技术平台课,在商务英语、物流、金融等专业开设。与此相似,商务谈判是商务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谈判能力是商务人士必备的沟通能力之一。鉴于其重要性,有些院校将商务谈判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商务谈判通常在《商务沟通》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大的。这样一来,不同课程之间在教学内容上多有重复,不仅会令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不便。

(四)教材中的案例陈旧、匮乏

美国哈佛商学院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了大量的工商界精英,其所使用的教学案例全部来自于世界各国经济与企业的真实经历。时至今日,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中已经普及。出于课程教学的需要,各种版本的《商务沟通》教材均引用了沟通案例,但是受出版时效的限制,部分教材所用的案例多为国外经典案例,以及本土企业的案例。有的教材案例数量较少,给教材使用者带来了不便。一方面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补充案例,以备教学所需;另一方面,五年制高职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商务活动不多,缺乏可用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面对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时,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时常表现出消极情绪,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五)教材配套资源不足

目前,大部分《商务沟通》教材仍以传统的纸质教材为主,配以电子课件,呈现形式相对简单。有些电子课件只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版,缺少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也没有可用于知识和能力拓展的资源链接,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使用的需要。

三、教材编写建议

鉴于上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未来在针对五年制高职编写《商务沟通》教材时考虑以下几点:

(一)由学者、企业专家和五年制高职一线教师合作编写教材

学者擅长构建严谨的知识体系。企业专家可以将企业的需求和实践经验引入教材,当学术界对知识界定尚未达成一致时,企业专家可以用行业规范用语来表述专业词汇,提高教材的准确性。此外,五年制高职一线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点,在教材的体例、表现形式等方面最具有发言权,在学生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还可以对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提供具体的指导。学者、企业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合作,优势互补,编写出来的教材会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重视实践,增加技能训练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

作为一门技能性、应用性突出的课程,《商务沟通》教材要强调沟通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每一个章节或者项目都应该设有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技能训练。这些内容既可以穿插于理论知识的介绍中,也可以安排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先学后练、学练结合的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当注意的是,技能训练不能脱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经验世界,要与现实生活情境相联系。在校学生参与商务活动的机会不多,商务交往的对象范围有限,因此教材编写者可以考虑首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沟通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然后举一反三,逐步扩大实践的范围,这样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参与商务活动时才不会感觉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三)合理编排教材的内容结构

为了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对接,教材可采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模块结构,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剔除重复内容,进行知识板块的重新整合。在学习模块顺序的安排上要符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材内容模块设计:

学习模块:(1)沟通概论。此模块学习的目标:理解商务沟通的含义和过程;能分析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解决对策。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沟通意识和良好的沟通心态。(2)口头沟通。此模块学习的目标:掌握拒绝、说服、赞美、批评等口头沟通的技巧,能进行有效的电话沟通、面谈、面试沟通,能根据特定主题实施演讲。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3)非语言沟通。此模块学习的目标:掌握肢体语言、副语言、空间距离等非语言沟通技巧。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4)自我沟通。此模块学习的目标:理解自我认知、自我沟通的含义及特点;能进行情绪管理,自我激励。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心理调适能力。(5)人际沟通。此模块学习的目标:掌握与上司、下属、同事、客户和新闻媒体沟通的策略,能灵活运用沟通技巧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实现高效沟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6)团队沟通。此模块学习的目标:能分析、解决团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能组织实施小型会议。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7)书面沟通。此模块学习的目标:了解书面沟通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掌握商务信函、商务报告等各种商务文书的写作技巧。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写作能力。

(四)增加教材中本土企业案例的数量,体现案例的时效性

中国式沟通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教材应该高度重视文化的差异,在选用国外经典案例的同时,适当增加中国企业的典型沟通案例,反映中国企业的沟通特点和规律。同时,教材的编写者要密切关注、跟踪企业发生的沟通问题,将最新的企业动态及时反映到教材中去。

(五)教材应版面活泼,以增强视觉吸引力

教学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插图不仅能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还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教材如果在阐释概念术语、说明过程、介绍类别、设计沟通游戏或者设置沟通情境时,适当增加图片的比例,可以使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易懂易记;在知识导入环节和练习中设计一些参与性的表格,还能增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交流。此外,如果借鉴一些语言学习类教材双色印刷的做法,对重点内容的文字套色,并强调图片的色彩层次,会使教材看上去更有吸引力。虽然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是在喜欢和适用的前提下,学生和教师也是可以接受的。

(六)开发形式多样的配套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教材编写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如电子教案、课件、试题库、网络学习平台、多媒体素材库、拓展资源链接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为便于教师组织技能训练,还建议提供与主教材配套的实训教材。针对纸质教材中案例难以及时更新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素材库或者资源链接中提供最新的案例资料,这样就保证了教材的时效性。我们还建议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以说明每一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并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提出建议,这对于新授课程的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教材编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已有教材在编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提高的空间。编写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总结商务沟通理论、实践的研究成果,借鉴其他教材的有益经验,才能编写出与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相适应的,能满足需要的优秀教材。

参考文献:

[1]雷振华.高职教材编写现状与出版趋势――以高职文秘专业教材为例[J].出版科学,2012,(6):38-40.

[2]姚成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材编写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48-51.

[3]叶茂樟.对五年制高职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4):45.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计算计专业 沟通能力 现状 培养策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课程的“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令人担忧。就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普遍存在交际能力较低的现象。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重大课题成果《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了8项核心技能,“与人交流”能力位居8大核心技能之首。

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技能。实践证明,在企业中,有效的沟通不但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更可以大大降低由于沟通不畅而带来的巨大的交易成本。从这个角度讲,沟通可以创造生产力。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1.现状

2010年,笔者通过询问、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海南省几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情况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发放了327份问卷,回收296份,回收率超过90%。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水平存在诸多问题。

(1)人际沟通水平不高。调查显示,认为自身沟通水平高、一般、低下的学生的比率分别是4.01%、38.63%、57.36%。

(2)人际沟通主动性差。调查显示,“在陌生的环境中”能主动跟人交谈的学生占31%,“不会主动交谈,但可以和他人聊下去”的占47%,“始终沉默”的占22%。关于“人际沟通时的情绪状态”,回答“很兴奋”的占20%,“没感觉”的占37%,“很紧张”的占43%。

(3)人际沟通过程的庸俗化。调查显示,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侵入校园。一些大学生在沟通中注重实惠,出现不讲原则、拉帮结派、请吃请喝等现象,而缺少知心朋友。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健康的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对于“为何参加集体活动”的问题,回答“好玩才去”的占87.3%,“自觉参加”的占11.3%,而“一般不参加”的占1.4%。

与此同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对人际沟通能力训练的需求比较强烈。调查显示,认为沟通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的比率分别是71.29%、25.08%、3.04%、0.69%;认为找工作时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分别是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基础知识、心理素质,其比率分别是41.98%、33.12%、17.5%、17.5%;认为择业时欠缺的素质分别是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操作技能、基础知识,其比率分别为34.8%、28.8%、25.9%、4.6%;认为沟通能力训练非常必要、必要、没有必要的比率分别是48.99%、45.95%、5.06%。

2.原因。

(1)环境因素。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环境里,在中学阶段,由于一切为了应试,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都要追求高分数。没有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更缺乏沟通能力的训练。进入大学以后,大都忙于钻研专业课和技术训练,因此,沟通是在很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沟通能力的训练明显不足。

(2)情绪障碍。网络世界是高科技筑成的虚拟空间,最缺少的就是现实世界的人情味。由于专业关系,长期与计算机打打交道的同学们甚至连基本的感情判断都会日益淡化,人性的东西会逐渐减少。这种情绪体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尴尬冷场多,主动话题少。一些学生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隐藏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把自己封闭起来,令人难以接近。其中有些是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而更多的是怯懦心理在作怪。他们羡慕别人侃侃而谈、左右逢缘,担心自己不善辞令、词不达意,因而往往裹足不前。

(3)“人机”水平强,“人际”能力弱。现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自恃掌握了一些电脑技巧,他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统帅三军、叱咤风云;可以在QQ、MSN等网上论坛上当“斑竹”称“楼主”,洋洋洒洒地“灌水”“拍砖”。下了线,他们便似乎换了一个人,害怕挫折、失败,特别是在权威、强者或一些口齿伶俐的人面前,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或特别敏感,有时则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有时则会曲解别人的善意。长此下去,他们就会沉溺于虚拟的世界而逃避现实,就会人为地缩小自己交往的范围。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策略

那么,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从笔者实际教学的经验来看,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精选教学内容

沟通是一门学问,其内容涉及面广,所选内容既要考虑适应当前人才市场需求,又兼顾学生求职创业的需要;教学案例也要新鲜有趣,发人深思。目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确定重在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根据调研,除了专业知识能力外,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排在前几位的主要是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口才表达等。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是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强化就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所以,我们注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拓展性、针对性和时代感,在训练中强化学生技巧的同时,注重学生内在素养和为人处事品质的提高,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虚拟行业情景教学。作为人文素质类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虚拟行业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特定的职业礼仪规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用性、人文性、训练性、可操作性特征。

2.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一体化。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要求整合内容,以“够用”为原则确定基本理论知识,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确定实训内容,通过讲授、示范、情景再现、实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等实现教、学、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3.构建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教、学生学、老师写、学生记、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做游戏、观看视频案例谈感受等方式寓教于乐,在真诚友好的气氛下,沟通的参与双方甚至多方都可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赞美、倾听、说服、拒绝、表情、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轻松活泼的上课方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第一课堂向第二三课堂的延伸是课外实践训练的有效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锤炼特定的职业礼仪规范和沟通能力。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各种活动,如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在角色扮演、角色交往、人际冲突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或者利用寒暑假、学习空闲时间到企业参观学习、实习实训,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模式,了解企业文化,了解如何与上级、同事相处。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05-02

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而七成招聘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沟通能力”的要求。这些用人单位不仅对营销、客服、行政、管理等职位有此要求,就连建筑工程、机械制造、网络设计等职位也要求应聘者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一位招聘单位的负责人坦言,“现在无论什么职位,只要与人打交道,就应该具有沟通能力。”然而当我们去学院食堂吃饭,碰到学生面红耳赤地看着我们,然后低头擦肩而过的时候;当校园里遇到学生向我们夸张地深鞠一躬,高声道“老师好”的时候;当见到学生进入办公室一句话不说就退回去的时候,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目前高职生的沟通能力的确有待提高。尽量缩小两者差距是我们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实现四个引领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开设了《沟通与口才》、《沟通心理学》、《沟通技巧》等课程,可见职业教育对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是,沟通是一门软科学,灵活性较强,在高校开设的时间又比较晚,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无论什么原因,我们仍要认真面对现实,就是作为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课堂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实效性。

因此,与培养沟通能力相关的课程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教学内容到考核方式,都需要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就业岗位引领教学目标

相关课程的定位都是以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为主线,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范围,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但不同就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沟通能力的要求是千差万别的,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沟通能力就是岗位专业能力;二是沟通能力是岗位核心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把沟通能力分为职业沟通能力和基础沟通能力。本文重点论述高职生基础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是基础沟通能力又因为就业岗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可能面对的不同岗位群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系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空乘和地勤服务人员,服务性更强,讲究沟通的准确性和艺术性,而广告与会展专业侧重创意和实施,更注重沟通的实用性、技巧性。因此,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航空服务专业侧重与领导沟通、同事沟通、旅客沟通,而广告专业侧重与客户沟通。以就业岗位引领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能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驾驭新理念

以就业岗位引领教学目标,必然会带动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各环节的一系列变化,这些新的有益的尝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的差异化必然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拆分、重构。我们把相关沟通课程进行了校本化优化组合,提炼出六大板块,即一般日常沟通、与领导沟通、与下属沟通、与同事沟通、与客户沟通和与服务对象沟通。

一般日常沟通要求做到:语言内容得体,面部表情准确,肢体语言适度。高职学生沟通障碍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不知说什么,二是不知怎么说。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逐渐克服与人交流沟通的恐惧心理,树立自信,大胆开口。这一板块包括倾听训练,以理解对方语言的准确性为主要目标;洞察对方表情训练,以掌握对方语言的感彩为主要目标;肢体语言训练,以辅助语言表达为主要目标;思维训练,以准确应答为主要目标;心理与个性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主要目标。通过这一板块的训练,基本能让学生做到敢说、能说、会说。

与领导、同事、下属的沟通属于职业岗位的沟通,是对一般日常沟通的全面提升,我们也会考虑到在具体工作岗位中的需求,根据将来在工作中应用场合不同,内容会有所侧重。如文秘专业的学生与领导沟通的重点在于准确把握领导意图,教学重点是倾听的学问,在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察其言,观其色”。广告专业与领导沟通的重点在于汇报工作,提出创意,教学重点是表达的学问,在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组织语言,做到“我口说我心”。与客户沟通、与服务对象沟通属于岗位专业能力的范畴,在此不做探究。

(三)教学内容引领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内容要依托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与沟通类课程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注重的不是安静的课堂、行云流水式的讲解、教师提前预设的理想结果,而是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讲解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实施的关键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让学生手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身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关键是把知识还原给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针对性和可行性强的模拟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行动和思考,在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师生平等交往、积极合作、充分互动,使知识得以建构,能力得到培养,课堂价值不断提升。

(四)教学方法引领教学环节

下面以“看人说话”为例讲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课前热身。每次上课的前几分钟要进行不同形式的沟通能力训练,如:你演我猜游戏、诗词诵读、幽默笑话、小品表演等,以此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情境设置。如航空服务专业设置了旅客接待情景。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航空服务旅客接待的一组无声画面,画面中有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旅客,也有不同接待岗位的航空服务人员。让学生先根据所演示的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分析他们之间有可能做了怎样的沟通与交流,产生了怎样的沟通效果。

学生分组。首先把全班三十六名学生按照性别、个性、气质类型、沟通能力的不同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组长一名,接下来由组长根据画面中的人物,每组选出航空服务队长和旅客队长,由队长挑选队员,分别扮演画面中的不同人物。

讨论式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组织,根据画面,讨论旅客年龄、职业、心理、需求,分析他们最关心哪些问题,最需要得到哪些帮助,最希望看到服务人员哪些作为,然后航空服务队分别扮演不同岗位的航空服务人员,与旅客队的各个人物进行不同形式的沟通交流,包括语言沟通、眼神表情沟通、行为动作沟通等,然后再相互交流沟通效果。

情景表演。以组为单位,依次表演画面中的情景,其他同学与老师一起进行分析、评价。

点评总结。首先,重新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中的声音,然后是学生之间相互点评之前的情景表演,分析表演与画面之间的差异。既要看到我们作为服务人员在沟通中的优点,也要看到差距或不足,同时也看到旅客是千差万别的,对旅客第一眼的判断至关重要,作为航空服务人员必须学会看人说话。最后是教师点评,指出“看人说话”的关键点,做到“观其人、懂其心,看其面、知其言。”

二、课后评价实现多元综合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大多数教师采取终结性评价的方法。在学期末采用考试或考核的方式,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人物完成情况给予评定,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起到戒尺和标杆的作用。成绩很难反映学生的沟通能力,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方式,我们的课后评价应实现多元综合。首先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学生每次课的课堂表现均给予一定的评定,另外学生课外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演讲比赛、辩论大赛都应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其次是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采取分权重结构计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另外,学期末综合考核与考试相结合。在学期末,我们通常会布置一次大型的情景剧表演,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职业场景相结合,由学生创设情境,写成剧本,组织演练,教师给予点拨,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综合性评价。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考试的作用,通过考试,系统评价学生对沟通知识和沟通理论的掌握,这是沟通能力提高的前提和保证。

这种多元综合的课后评价模式能更为系统地反映学生的沟通能力,便于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沟通技巧,达到提高沟通效果的目标。

三、校园、社会实现课堂延伸

除了在课上进行实践训练外,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大量利用第二课堂,实现课堂延伸。指导学生树立主动沟通意识,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锻炼,积极参加学院的各种比赛和活动,并参与到这些活动的筹备工作中。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团、协会、训练班,鼓励学生从事辅助工作,通过锻炼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学生通过到企业参观、实训、实习的机会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岗位环境和需求,在真实具体的现实工作中,锻炼和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教师还应该支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通过社会兼职、假期旅游等方式来训练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极大地拓展了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

高职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提示、点拨,让学生时刻铭记,要想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内修素质,外炼能力,内外兼修,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审计课程;沟通技能;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国内的高职院校纷纷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针对高职类教育的特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各种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就高职类会计专业来说,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基本上都包含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和事务所助理审计员岗位。在与之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一门或几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审计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审计学、审计基础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改进,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的分量,尽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次,是因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中,到各级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比例较大,且本专业面向的社会工作岗位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审计业务。如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三年在会计事务所实习岗位的学生,其人数占本专业实习岗位总人数的37%。

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总结,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在审计沟通技能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即使部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同样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沟通技能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岗位应对能力。有感于此,本文通过对强化审计沟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计中的必要性论述,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以及以本校审计课程设计的改进为例,探讨了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加强沟通技能的训练。

强化沟通技能训练在审计课程中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对实习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内,有近1/2的时间是在与被审单位的往来沟通上,有1/4的时间要花在文书处理上。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审计相关单位(如会计事务所)辞退的审计人员中,有近1/3的工作人员是由于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此,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包括外聘专家)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多次提出,应该加强在校学生的沟通技能,特别是加强专业沟通技能的培养。另外,许多审计行业的专家也常呼吁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应该强化专业沟通技能的训练。而据我们近几年对进入审计岗位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同样也发现他们专业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深感强化这方面训练的必要性。

应届学生由于毫无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而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要求员工来了就能上岗,上岗能胜任。出于对新形势下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考量,许多专业对口单位不愿意自身成为岗前培训机构。为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外,实际岗位上重要的专业沟通训练应该在校内完成。

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

沟通技能主要包括内部沟通技能、外部沟通技能、文字沟通技能、演讲技能、面谈及会议组织技能等多个方面。如何在审计课程中培养、训练及提高学生的这些技能,是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日常工作中所需的沟通,主要体现在口头和书面方式上。比较而言,现有的审计课程设计,比较重视对审计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口头表达往往显得更加普遍和重要,譬如,向被审计对象了解基本情况,询问有关事项,就审计中的相关问题适时地对管理当局的不同层次开展调查、讨论等。

审计实质上是对各种具体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行为和风险评估监督行为。审计的对象包括财会管理、税务监督、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其他形式的基本经济监督活动。就形式而言,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独立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分类来看,审计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纪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等。就具体的审计工作而言,审计人员所需的沟通是指审计人员与已有客户、潜在客户以及与客户相关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主管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方方面面之间就审计范畴有关事项进行商讨、询问、交流及答复。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使审计与接受审计双方明确任务目标,形成共识,减少误解和歧义,审计人员必须本着专业知识,利用简洁明了的、友好的以及准确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征询疑问和意见,阐述观点。口头上的沟通,如初期的审计业务接洽、意向,审计过程中的咨询、提醒、建议等;书面上的沟通包括: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行政复议、审计行政诉讼、审计文告、验资与资产清查等文书、清单及表格等。

在教学中沟通技能训练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在审计课程标准里,我们重新进行了目标定位。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课程或科目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学识或技能状态及其所达相应水平的描述性指标,它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直接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我们对审计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将沟通技能作为本课程要构建的核心能力之一,并按口头沟通能力与文书写作能力进行具体的训练分解。

在审计实训项目设计中明确沟通技能的构建与要求我们根据审计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将沟通技能的训练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里的教学项目、综合实践项目中,将相关的沟通技能以学习情境为载体来组织训练。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准备、审计业务承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课程项目上,针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我们都设置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审计准备项目中,我们设置了走访、开发客户子情境。要求学生模拟进行客户走访,学习事务所推介和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寻找客户接受委托的切入点,学习搭建同客户情感联系渠道,保持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如,就审计工作中首次接受委托进行年报审计,就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且上期会计报表未经独立审计的情况,要求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存在错报或漏报的事项。为此就需要增加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收费的情况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的模拟实训,要求学生通过沟通,使被审计单位理解增加程序与费用的必要性。在审计业务承接项目中,我们设置了审计业务洽谈、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等子情境。学生模拟接受委托的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审计目的、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双方的权利义务、审计收费等事项进行沟通,以明确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审计文书行文应该遵循“依法、规范、简明、高效”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行文习惯。编写审计计划时,还应当就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最新变化,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变更,新的法规或专业准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事项与客户沟通,以便为实施审计做好准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约谈法进行模拟。在审计实施阶段,我们设置了撰写审计日志、工作底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还设置了现场一般性调查与了解、有关质疑点的询查与沟通等子情境。这个阶段是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水平评价的关键时刻。在沟通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紧扣实质性问题,言简意赅,表述得当,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就这个阶段的具体口头沟通教学模拟,我们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了对存货盘工作和索取询证对象的通信地址的口头业务交流;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的会计报表的认定的咨询;对已发现的重大错误、舞弊或可能违反法规的行为的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中受到的限制与障碍等环节的沟通。组织学生针对相应的模拟实际情境进行沟通讨论,以提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礼貌、有效及准确的表达能力。在审计调整和报告阶段,我们设置了调整事项,与管理当局沟通实训,撰写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进行陈述、汇报等子情境。就有关会计报表的分歧、重大审计调整事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可能危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风险、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审计报告措辞、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等内容与客户沟通。由于这部分要敲定最后的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沟通过程需要体现该职业庄重、严肃而不失友善的特点,内容上应突出重点,有根有据,既有结论的意见,又有建设性的提示。例如,我们在设计学生模拟审计人员就审计中比较重要的调整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学习就相关的调整如何与管理当局进行沟通。学生通过沟通学会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审计中实施的必要的审计程序、问题所在及其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学会向企业管理者讲解调整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通过实训,学生意识到良好的沟通能引导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的认可、接受,同时,也为出具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及公允性的恰当的审计报告提供了保障。

沟通技能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采用了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模式,并将沟通技能作为一项重要构成要素应用到考核标准的各方面。一是考核点设置中明确对沟通技能的考核点。如在考核点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小组项目,针对某一具体会计要素实施审计,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制定出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选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提出审计建议,并要求分别做出陈述。二是考核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了笔试、口试、小组讨论式、提问回答式、学生汇报式。对于小组讨论的考核点,我们设置了学生、组长、教师三方共同评分的模式。三是明确考核标准,审计文书考核标准为行文格式、内容、文字、法规的应用准确无误。口头沟通要求能用专业语言正确流利地表达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

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坚持高职教育特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审计课程作为我校会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始终坚持面向职业工作岗位,不断完善以审计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递进式学习情境库的建设,不断打造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特色。将沟通技能训练融入审计工作过程的教学,融入职业标准,是我们审计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对高职审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国玉.市场营销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审计课程;沟通技能;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国内的高职院校纷纷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针对高职类教育的特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各种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就高职类会计专业来说,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基本上都包含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和事务所助理审计员岗位。在与之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一门或几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审计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审计学、审计基础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改进,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的分量,尽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次,是因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中,到各级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比例较大,且本专业面向的社会工作岗位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审计业务。如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三年在会计事务所实习岗位的学生,其人数占本专业实习岗位总人数的37%。

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总结,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在审计沟通技能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即使部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同样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沟通技能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岗位应对能力。有感于此,本文通过对强化审计沟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计中的必要性论述,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以及以本校审计课程设计的改进为例,探讨了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加强沟通技能的训练。

强化沟通技能训练在审计课程中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对实习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内,有近1/2的时间是在与被审单位的往来沟通上,有1/4的时间要花在文书处理上。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审计相关单位(如会计事务所)辞退的审计人员中,有近1/3的工作人员是由于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此,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包括外聘专家)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多次提出,应该加强在校学生的沟通技能,特别是加强专业沟通技能的培养。另外,许多审计行业的专家也常呼吁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应该强化专业沟通技能的训练。而据我们近几年对进入审计岗位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同样也发现他们专业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深感强化这方面训练的必要性。

应届学生由于毫无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而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要求员工来了就能上岗,上岗能胜任。出于对新形势下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考量,许多专业对口单位不愿意自身成为岗前培训机构。为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外,实际岗位上重要的专业沟通训练应该在校内完成。

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

沟通技能主要包括内部沟通技能、外部沟通技能、文字沟通技能、演讲技能、面谈及会议组织技能等多个方面。如何在审计课程中培养、训练及提高学生的这些技能,是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日常工作中所需的沟通,主要体现在口头和书面方式上。比较而言,现有的审计课程设计,比较重视对审计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口头表达往往显得更加普遍和重要,譬如,向被审计对象了解基本情况,询问有关事项,就审计中的相关问题适时地对管理当局的不同层次开展调查、讨论等。

审计实质上是对各种具体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行为和风险评估监督行为。审计的对象包括财会管理、税务监督、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其他形式的基本经济监督活动。就形式而言,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独立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分类来看,审计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纪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等。就具体的审计工作而言,审计人员所需的沟通是指审计人员与已有客户、潜在客户以及与客户相关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主管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方方面面之间就审计范畴有关事项进行商讨、询问、交流及答复。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使审计与接受审计双方明确任务目标,形成共识,减少误解和歧义,审计人员必须本着专业知识,利用简洁明了的、友好的以及准确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征询疑问和意见,阐述观点。口头上的沟通,如初期的审计业务接洽、意向,审计过程中的咨询、提醒、建议等;书面上的沟通包括: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行政复议、审计行政诉讼、审计文告、验资与资产清查等文书、清单及表格等。

在教学中沟通技能训练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在审计课程标准里,我们重新进行了目标定位。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课程或科目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学识或技能状态及其所达相应水平的描述性指标,它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直接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我们对审计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将沟通技能作为本课程要构建的核心能力之一,并按口头沟通能力与文书写作能力进行具体的训练分解。

在审计实训项目设计中明确沟通技能的构建与要求我们根据审计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将沟通技能的训练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里的教学项目、综合实践项目中,将相关的沟通技能以学习情境为载体来组织训练。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准备、审计业务承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课程项目上,针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我们都设置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审计准备项目中,我们设置了走访、开发客户子情境。要求学生模拟进行客户走访,学习事务所推介和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寻找客户接受委托的切入点,学习搭建同客户情感联系渠道,保持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如,就审计工作中首次接受委托进行年报审计,就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且上期会计报表未经独立审计的情况,要求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存在错报或漏报的事项。为此就需要增加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收费的情况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的模拟实训,要求学生通过沟通,使被审计单位理解增加程序与费用的必要性。在审计业务承接项目中,我们设置了审计业务洽谈、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等子情境。学生模拟接受委托的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审计目的、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双方的权利义务、审计收费等事项进行沟通,以明确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审计文书行文应该遵循“依法、规范、简明、高效”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行文习惯。编写审计计划时,还应当就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最新变化,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变更,新的法规或专业准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事项与客户沟通,以便为实施审计做好准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约谈法进行模拟。在审计实施阶段,我们设置了撰写审计日志、工作底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还设置了现场一般性调查与了解、有关质疑点的询查与沟通等子情境。这个阶段是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水平评价的关键时刻。在沟通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紧扣实质性问题,言简意赅,表述得当,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就这个阶段的具体口头沟通教学模拟,我们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了对存货盘工作和索取询证对象的通信地址的口头业务交流;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的会计报表的认定的咨询;对已发现的重大错误、舞弊或可能违反法规的行为的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中受到的限制与障碍等环节的沟通。组织学生针对相应的模拟实际情境进行沟通讨论,以提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礼貌、有效及准确的表达能力。在审计调整和报告阶段,我们设置了调整事项,与管理当局沟通实训,撰写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进行陈述、汇报等子情境。就有关会计报表的分歧、重大审计调整事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可能危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风险、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审计报告措辞、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等内容与客户沟通。由于这部分要敲定最后的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沟通过程需要体现该职业庄重、严肃而不失友善的特点,内容上应突出重点,有根有据,既有结论的意见,又有建设性的提示。例如,我们在设计学生模拟审计人员就审计中比较重要的调整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学习就相关的调整如何与管理当局进行沟通。学生通过沟通学会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审计中实施的必要的审计程序、问题所在及其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学会向企业管理者讲解调整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通过实训,学生意识到良好的沟通能引导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的认可、接受,同时,也为出具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及公允性的恰当的审计报告提供了保障。

沟通技能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采用了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模式,并将沟通技能作为一项重要构成要素应用到考核标准的各方面。一是考核点设置中明确对沟通技能的考核点。如在考核点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小组项目,针对某一具体会计要素实施审计,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制定出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选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提出审计建议,并要求分别做出陈述。二是考核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了笔试、口试、小组讨论式、提问回答式、学生汇报式。对于小组讨论的考核点,我们设置了学生、组长、教师三方共同评分的模式。三是明确考核标准,审计文书考核标准为行文格式、内容、文字、法规的应用准确无误。口头沟通要求能用专业语言正确流利地表达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

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坚持高职教育特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审计课程作为我校会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始终坚持面向职业工作岗位,不断完善以审计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递进式学习情境库的建设,不断打造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特色。将沟通技能训练融入审计工作过程的教学,融入职业标准,是我们审计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对高职审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国玉.市场营销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7篇

工学结合 跨文化商务交际 能力培养

一、引言

高职英语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于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商务英语教育新模式,建设商务英语教育课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9)中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和实践教学。进入到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要求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要具备“语言+职业能力”。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已经被视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但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很多教师仍存在误区和疑问。

(1)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商务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商务教学,忽视了高职商务专业特点。

(2)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涉及的跨文化只限于目的语文化,忽视学生将来的就业实际情况。

(3)将跨文化商务沟通内容简单等同于目的语国家概况和其他普通文化,忽视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

此次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常见商务沟通的能力,即英语语言的职场运用能力。通过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常见操作案例分析和讨论,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的指导下,将英语运用于不同的商务操作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实现高职英语教学上的工学结合有效模式。

二、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培养的语言学理论

1.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交际教学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成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2.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

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人之间的交流,由跨文化问题、沟通和商务三个变量组合而成,商务作为单一的变量,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而跨文化交际却把商务当作例子进行研究。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从培养有效跨文化商务英语交际人才出发,依据当今所盛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新模式的内涵,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创新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营造职场环境和进行有效商务交际等方法,对2010级和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216名学生进行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探索与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模拟商务情境,结合案例教学

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组成具有代表性文化的跨国公司,并担任公司职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公司组成人员要在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基础上解决案例中提到的问题。在真实的商务情景中,各个公司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分析,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案例分析讨论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案例展示

各公司做好课前的案例准备工作。授课中,由各公司负责人轮流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组员可提出建议,各公司可以提出异议,并可把这些建议、异议在黑板上或用投影表现出来。学生描述要清楚、简洁和连贯,不要用长句。然后,各公司开始准备他们的小组讨论报告。

(2)做讨论报告

各公司报告讨论结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每个公司一一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同时,学生要详细地做笔记,为下一步公司讨论做好准备;还要把本公司考虑不周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个阶段是交流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让各职员平等地分享公司的报告时间,共同参与。

(3)班级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综合各个公司的讨论情况,写出问题解决的详细报告,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交际能力。

2.开展模拟商业计划书的制作和竞赛评比

为了贯彻落实2012年大连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以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为载体,深化‘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精神,国际商务语言系举办了“秀口语技能,展职业风采”为主题的英语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在比赛中需要提交模拟商业计划书,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公司展示。

通过此次比赛,提高了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常见商务沟通的能力,即英语语言的职场运用能力。通过在商务情境中,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的指导下,将英语运用于不同的商务操作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实现教学上的工学结合有效模式。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多样的学习材料,通过模块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例如,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上,对Entertaining Your Clients一课的讲解,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如何维系业务关系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 people will probably become the clients of your company/enterprise?What preparatory work should be made before entertaining clients?What do you care most when choosing a restaurant to entertain your valuable clients?接着用PPT展示了几种维系业务关系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对其中的方法进行讨论,并且在各个模拟公司中进行演练,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教师点评,实现多元评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研究填补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改革空白,具有现实可行性。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应平行展开。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学习是一个知识增长和素质提高的长期过程。在此,笔者希望和各位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同仁共同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王宪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4,(6).

[4]吴柏祥.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特点与教学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择业 有效信息沟通

[作者简介]何春蕾(1966- ),女,广西天等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课题“大学生创业教育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C14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97-03

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毕业能否顺利实现就业是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然而,由于大学招生的“计划”和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非计划”使大学毕业生在“公开、公正、择优、自愿”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下,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众所周知的宏观社会背景和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大学生就业教育、社会用人制度、人才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因素外,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信息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以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作为求职个体个人能力与招聘单位在招聘特定岗位上的人才规格需求信息之间所产生的信息传递、理解和反馈过程的有效性沟通也是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与招聘单位进行信息沟通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信息沟通能力,进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一、信息沟通的内涵及模式

1.信息沟通内涵。沟通是人们日常行为交往中的重要环节。信息沟通是发送者凭借一定的通道或媒介,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的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生活背景等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有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每天要花60%~80%的时间在“说、听、读、写”等沟通活动上,而且在所有的信息沟通中“20%的沟通是有效的,80%是无效的”。有效的信息沟通意味着信息发送者能够完整、准确地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发送给接收者,而接收者也能够准确完整地做出信息发出者所期望的反应。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帮助双方尽快建立共识、完成任务、获得事业的成功。

2.信息沟通模式。信息沟通本身具有传递、理解与反馈特性,沟通的基本模式可分为单向信息沟通模式和互动式沟通模式。单向信息沟通模式中,信息发出者将信息传送给信息接收者,但信息发出者不知道接收者是否了解信息的内容或得到信息后的反应,信息沟通效果比较差。互动式沟通模式中,信息发出者将信息传送给信息接收者后,接收者对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加以解释、理解,再将接收到信息后的反馈传给原来的信息发出者;此时,信息接收者就变成了信息的发出者,形成了沟通双方的信息互动,产生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信息沟通模式

1.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信息沟通模式。毕业生求职择业中的信息沟通有很强的目的性,其沟通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理解与反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为了达成人职匹配的目的而进行信息传递、解释和反馈的完整过程。包括毕业生求职者(信息接收者)对招聘单位(即信息发出者)基本情况及岗位信息的获取,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解释后,毕业生求职者(信息接收者)又以信息发出者的身份向招聘单位(原来的信息发出者)发送个人求职材料(个人信息如性别、学历、专业、特长、职业能力等);求职材料被招聘单位接收和解读后,招聘单位又以信息发出者的身份将信息反馈、传递给发出求职信息的毕业生,即在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信息沟通中,双方循环往复地扮演着发信者—接收者—发信者的角色。从沟通的目的看,沟通最终将影响大学生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作出接受或拒绝聘任的决策。

2.影响毕业生与招聘单位有效沟通的因素。对毕业生而言,与招聘单位进行信息沟通是为了就业。在求职者与招聘单位的整个信息沟通活动中,如果信息接收者(求职者或用人单位)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不能有效接收到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那么无论是毕业生还是招聘方都将无法作出接受聘任或拒绝聘用的决定。导致信息沟通双方(求职者与招聘单位)不能有效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毕业生求职者传递的个人关键性信息针对性不强。大多数情况下,毕业生为了实现就业,会同时向多家招聘单位传递求职信息,由于他们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招聘信息比较零乱繁杂,对招聘职位的能力要求、工作待遇等方面的信息内容理解不够准确完整,因而在求职材料的设计和与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沟通时,往往不能针对招聘职位的要求传递相应的个人符合岗位要求信息;作为收信者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无法掌握求职者所具备的主要信息或关键信息,难以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合这一岗位,从而作出不聘用的决定。

二是招聘单位与毕业生求职者的信息沟通程度不够充分。用人单位的招聘目的是实现人职匹配。如果信息的发送者和解读者,即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与求职者不能够较好地接收和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反馈,那么,大学生求职者将无法判定该空缺职位是否适合于个人的发展,招聘方也无法判定求职者在性格、知识、能力等方面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从而导致无法作出决策。

三是招聘单位与毕业生求职者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毕业生,拥有足够且准确可靠的供需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当今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针对毕业生的招聘信息还是比较有限的,很多地方的就业信息属于地区分割保护的。由于毕业生个人所处的地区不同或个人自身能力、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招聘单位找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空缺的职位。

三、提高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有效信息沟通的途径

1.提高书面信息沟通材料的充分度和针对性。从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信息沟通流程可知,毕业生求职个人信息和招聘单位用人信息的“发出—接收—反馈”是求职者与招聘方的初步信息沟通活动单元,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越有针对性,其被信息接收者接受并反馈越充分,双方达成意向的可能性越高。大多数情况下,招聘单位为节约人力招聘成本,往往不直接面试,而是要求求职者先寄送求职材料,由招聘人员从大量的求职材料中筛选出“人职匹配”的求职者材料后再进行面试。而毕业生求职者为了节约求职成本,在面临择业时,会为获取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大量搜寻心仪的岗位,并对所获取的各招聘单位信息进行比对、筛选,然后向招聘单位投递应聘材料。因此,对招聘单位而言,招聘信息上传递的单位概况性信息(如单位的名称、地点、发展历史、单位性质)、现实性信息(如岗位要求、薪金待遇、能力要求)和发展性信息(如企业行业发展前景、发展规划)等越充分、越有针对性,就越能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对毕业生求职者而言,要获取一份心仪的岗位,能否向招聘单位传递一份招聘单位想要的材料是迈出求职之路的关键一步。

传播学的选择性定律表明,毕业生求职者“求职材料”中是否具备“关键信息”是影响求职材料信息传递、反馈效果的关键因素。招聘人员筛选材料的过程基本从“基本信息+关键信息”两方面来筛选。因此,毕业生求职者要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提高就业的可能性,在应聘某一具体的招聘岗位时,必须首先冷静、理性地分析自身所拥有的能够体现才能、特长或“与众不同”的“关键信息”,并结合相关的岗位需求,在个人“求职材料”中明确表述出自己所拥有的符合岗位要求的一个或一组信息。只有这样,个人“求职材料”才能进入招聘人员的决策视野,进入面试阶段,与招聘单位进一步沟通。

2.提高面试信息传递的充分度和有效度。在传播学中,沟通双方共同经验的范围、幅度是影响面试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对用人单位而言,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帮助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是招聘的目的。因此,在人才招聘中,他们会安排具备一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或已经具备了正确接收、解读求职者的招聘代表与求职者进行面对面进一步沟通,以判定求职者是否具备单位所期望的能力要求。招聘单位的面试内容一般为三个方面:一是求职者的性格和态度倾向。如个人的性格倾向、道德修养、价值观、精神状态、对企业的感兴趣程度等,主要以开放性问题提问或情境模拟等考察。二是求职者的知识水平。如果求职者所具备的知识完全符合岗位要求,则被视为在知识水平方面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具有“共同经验区”,反之为不具备,主要以专业知识考核为主。三是技能水平。如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主要从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学生活动、兼职或实习、工作经验等方面来判断。

在实际的面试中,招聘单位会根据企业文化、岗位特点等方面的要求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考核。作为求职应聘者,要提高求职面试的成功率,在面试前要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符合招聘岗位需求的优势,积极主动向招聘人员充分展示能够体现自身才能、特长或“与众不同”的信息。特别是要展示符合招聘岗位需求的个人能力,如个人的性格倾向、道德修养、价值观、对企业的感兴趣程度以及所具备的相关招聘职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所取得的成果等,努力使面试沟通的信息内容与招聘方产生更大范围的“共同经验区”,从而较好地为招聘方接收和理解,最终成功获聘。

3.主动出击,多渠道获取有效就业信息。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求职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实现双方“人职匹配”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双方都掌握了大量的相互需求信息, 才能对对方所发出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最后作出选择,制定策略。双方的信息资料越多,选择的自由度就越大。虽然我国目前的公共就业信息系统还不是很发达,但随着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特别是2011年教育部“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的开通,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的职位空缺信息被充分挖掘整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求职者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毕业生求职者应主动出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对就业成功最有价值的信息,争取就业的主动权。

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各种社会关系。笔者所在的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麦可思2011年合作开展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师长、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的。这是因为本专业的教师和校友,比一般人更了解本专业学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领域,而且很多教师与校外单位有科研协作或兼职教学,对一些单位比较了解,提供的信息专业对口性强;而招聘单位也会认为教师和校友提供的信息比较可信,增加了对学生的认可,双方沟通的“共同经验”覆盖面会更广。因此,通过这种渠道进行的信息沟通,往往有效价值大,签约迅速,成功率较高,就业的稳定性较强。二是实践实习。在求职者与招聘单位的沟通中,一个很大的障碍是供求双方缺乏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在校期间从事的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等活动是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最好途径,不少毕业生就是在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时被实习单位直接留用的。因此,毕业生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兼职等机会,广泛获取信息。三是学校主管就业的部门。许多招聘单位招聘选录毕业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这类信息针对性强、可靠性高,由于招聘单位是到学校开展针对性的招聘,面试时,双方信息沟通的有效度高,应聘成功率也很高。四是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和人才招聘市场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毕业生就业或人才招聘服务机构都已在网上建立了网站,向社会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许多企业单位也已经实现了网上招聘,招聘信息会很详细地公布在网站上。因此,毕业生求职者应善于借助媒体或互联网查阅信息,通过网络与招聘单位进行求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毕业生与招聘单位间的有效沟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沟通双方的目标。因此,毕业生求职前不仅要提前练好个人“内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包括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能力和作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及各项综合能力;还要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重视信息沟通能力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只有更好地利用信息沟通的作用,才能使自己的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达成一致、有效的目标,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周矩.大学生职场核心能力训练(经典)教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邹晓春.沟通能力培训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李志,陈宇菲.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的原则、种类及途径研究[J].科技信息,2009(21).

[5]鲍硕来.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与处理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6]闫玉科,邵华.实现有效沟通的策略和技巧[J].经济论坛,2004(5).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沟通 管理学 心理咨询 消除障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46-02

随着中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占据了中国高校的半壁江山,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化、系统化世界观的培养依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就业单位以及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和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是由所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决定的。

高职生是中国未来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在世界观形成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还是与他人和社会沟通障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良性处理将决定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的效率,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高校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集训营。如何用现代管理学中的沟通理论来解决高职生沟通能力的问题,用企业管理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并尝试用现代管理学理论导人解决这些问题,以利我们的大学生向未来的准职业人过渡更加顺利。

笔者在本文中导人相关思考以供相关教育者参考。

根据下图反映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所分布的百分比,在ABCD四部分的咨询内容中无论是人际交往问题(占20%)、情绪问题(13%)、适应问题(12%)还是恋爱问题(11%)都覆盖了沟通能力的问题,所占比例高达56%。

沟通是指借助一定的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感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和认同来使个人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以提高沟通主体方和受体方社会角色体验的快乐感和幸福感。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交往障碍、矛盾误会、冲撞诋毁等问题导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渐远,都是由于缺乏及时、有效、坦诚的沟通。如果高职生的沟通行为是顺畅的,依主体方的设想趋势发展被受体方接纳,这种沟通体验是愉悦而成功的,反之就会给主体方带来挫败感,沟通出现障碍。

一、有效沟通的障碍

沟通存在的因素涵盖了语言、情感、思想、心态、观点、心理因素、交往动机等因素。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有效沟通的障碍。

1.自我认知问题。现在在校的高职生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的学生为多,世界观正在形成中,他们性格中掺杂相对矛盾的性格,有时骄娇二气上扬,有时又妄自菲薄,轻易自我否定;以自我为中心、封闭心扉、压抑情感表达;交往能力不对称进一步产生心理落差,而每个人的气质、性格、态度、情绪、认知、价值观和人生理念等差别,导致对所接收或是表达信息意义的不准确互通。

2.主观接纳问题。高职生通常从主观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想听符合主观判断要求的、感情上能够接纳的沟通内容;主观臆断或者情感因素会干扰沟通过程的客观性,会造成高职生拒绝或者片面地接受与他们的期望值出现偏差的信息,高职生彼此感情、性格、气质相近即使较少的沟通,沟通过程中彼此也较能理解、接纳和信任。

3.信任心态因素。沟通主体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例如辅导员、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度不够时,考虑问题不周时、触及敏感问题沟通时,因为彼此信任缺失客观存在,学生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或是畏惧感也会造成障碍导致错误的信息判断。

4.心理认同问题。沟通是双方或是多方协调信息和情感给与收的过程,信息传递不是个人行为,沟通双方的真诚和相互信任非常重要,任何主观的猜测只会增加抵触情绪,减少坦率交流的机会,造成信任危机,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接收沟通信息一方如果认为对方和自己接近。较易接收意见达成共识,如果沟通一方视对方为异己,那么信息的传递将产生障碍,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获得对方认同以及积极地认同对方,如何给学生予以适度的心理疏导,有如增加对不信任沟通行为的免疫力一样。

5.可靠性因索。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由沟通行为中的四个因素所决定:客观性、诚实度、能力值、热情度,有时信息来源并不同时具备这四个因素,但只要信息接收者认为具有即可达成有效沟通,作为企业来说员工对于上级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对上级可靠性的评价,可靠性比较大的工作单位和部门比较能公开、准确和经常性地进行沟通,工作成就也相应地较为出色。所以,如何增加高职生人际交往中的主体和客体可靠性四因素的含金量,将决定高职生沟通效率的高低。沟通过程中投入热情度的状态和我们素质教育体系中情商、逆境商的培养是一脉相承的;沟通信息的客观性取决与大学生对于实事求是态度的认知,包括减低主观评价加入客观信息的意愿;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实际上是由接受者主观决定的,所以可靠性四因素的接收方感知度是需要我们因人而异来达成顺利沟通行为的。高职生诚信度培养需要时间和持续性沟通的效果来建立信任和评价体系。

6.结构因素。主要是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空间约束三方面,地位的高低对沟通的方向和频率、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地位悬殊越大,信息越趋向于从地位高的流向地位低的,地位差别是沟通中的一个重要障碍,犹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亲其师信其道。心理距离近了,师生间沟通的距离也更近了,提高沟通的效率;组织规模的大小和沟通空间的差异往往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组织规模越大,中间层次越多,信息传递链条越长,对沟通能力值的要求就越高,以宿舍、班级、系部、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沟通的信息链条,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由短及长的沟通通道,通过适当的班级活动、课外调研、素质拓展来适应沟通距离感产生的畏惧沟通的心理,达到脱敏的效果。

7.技术因素。很多时候沟通的准确性取决于沟通者表达语中字词的含义,由于字词是符号系统,本身没有含义,每个人描述的内容由当事人的经历、目的、需求、背景、心态和个人修养等决定,所以语言性沟通极少对发送者和接收者双方都具有相同的含义,相同的表达却会激发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可能会更进一步歪曲信息的含义,技术因素包括如何激活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接收双方信息确认度的提高,而其他的非语言暗示、肢体语言的表达、沟通媒介的有效性选择和筛除沟通中信息过量的问题,实现删繁就简的核心表达,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大学生素质拓展和思政课堂里给予很实际的指导和训练,以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实现有效沟通。

8.文化因素。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经济和历史发展状况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和成就价值取向不同、也会造成沟通障碍,而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文化背景相近的群体沟通相对容易,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沟通相对困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消除文化因素在沟通中的障碍也是大学生参与未来全球制造业活动的中国高职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何正视这些因素出现的阊题,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让这些因素

系统地指导沟通问题,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缩减沟通双方的表达障碍,减少沟通盲点出现,通过现代管理学理论中有效沟通的7c原则来整合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有效沟通的7C原则

1.内容(content)。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表达信息的内容时必须考虑对接收者具有意义,表达实事求是,少掺杂个人情绪和主观评价,目的性明确。遵循客观性原则。正面的、积极的、鼓励的、事实的沟通可以在相对自由的空间和与内容匹配的空间去沟通;反之批评的、负面的、猜测的、主观臆断的信息减少沟通并考虑接受者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批评性的话语尽量在非公开场合表达,注意表达客观而委婉。通常我们都愿接收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更大回赠和肯定内容的信息,因为信息的内容决定了公众的态度,会给当事人造成压力或是动力。

2.渠道(channels)。高职生沟通应该充分利用校园中各级已经存在的信息传送渠道,学院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应给学生提供更多适应这些沟通渠道的途径,因为参与沟通渠道越多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的表现差距很多,就业单位更容易倾向与善于表达和沟通的学生,比如参与学生会组织的学生就业效率要比没加人学生会组织的学生高,参与并适应企业文化的速度和向职业人角色过渡的周期都大大缩短。犹如不同的企业和组织类型设置不同的沟通渠道,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渠道,在下行、上行、平行和斜向和非正式沟通类型中适应不同的员工和部门,我们可以建立企业模拟沟通环境给予高职生实地沟通能力训练提供平台。

3.可依赖性(credibility)。引导高职生的沟通应建立在彼此信任前提下开始的沟通,2011年5月26日在我院召开的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改革研讨会中,由笔者主讲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公开课上,系统地将素质拓展内容引人思政教育课堂的沟通环节中,将彼此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从个人和他人建立彼此信任开始,很多时候一个真心的微笑、一句暖心的问候、一个当面或者背后在群体中的赞许、一个感恩的行动就能轻松的创造这种气氛。要求全体同学在课堂环境参与沟通,提升主观沟通意识,打破交往界限,提倡给予学生全新的沟通体验并要求高职生将这样的沟通主观主动的意识无限延伸到需要沟通的各个角落。沟通者主体、沟通者所在的组织包括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共同创造这样的环境,这种信任关系的完善反映了是否具有真诚地满足被沟通者愿望的要求,被沟通者应该相信沟通传递的信息并相信沟通者在解决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方面有足够的能力,需要我们的学生包括教育者不断实践,探索更多途径消除障碍。

4.一致性(context)。在高职生与外界和组织的沟通中还能体现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当高职生个人的沟通计划与环境要求不一致,首先应对环境和组织的目标要求进行了解,当个体和团队或是组织环境相矛盾时,个人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与团队大体上达成一致,团体也要尽量尊重个人的个性和保护好沟通的积极性,提供尽量多的机会给高职生,参与校园、班级、社会、志愿者等活动,并尽量挖掘高职生个体的特色为团体服务,产生沟通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只有在沟通整体上保持一致性才能使团队的力量团结起来。并达成目标。校园、班级和宿舍能更有效地践行一致性原则,反复在这些环境下参与的活动中强调一致性原则会强化未来的团队协作精神。

5.明确性(clarity)。明确性原则需要沟通双方共同努力,首先克服情感障碍;其次要求我们的学生增强听的艺术,要积极倾听。沟通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沟通双方或多方能够认真倾听沟通中各方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将减少许多由于不够认真聆听导致的误解,有如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同样老师授课但是不同学生在此互动过程中信息接收结果不尽相同。要求学生在沟通中树立积极倾听的要点是:要表现出兴趣;全神贯注;该沉默时必须沉默;选择安静的地方;留适当的时间用于辩论;注意非语言暗示;当你没有听清楚时,请以疑问的方式重复一遍,不要臆测对方语言中的潜含义。当你发觉遗漏时,直截了当地问信息。会获得更高质量的沟通效果;再次,沟通主体必须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所用词汇对沟通者和被沟通者来说都代表同一含义,信息需要传递的环节愈多,则越应该简单明确,对公众传递信息的口径要一致。

6.持续性与连贯性(continuity and consistency)。沟通是一个循环不断,没有终点的过程,要达到渗透的目的必须对信息进行重复,直至接受者确认或是产生共鸣,但又必须在重复中增添新的内容,否则会降低沟通接收方的接受意愿,导致对方抵触的情绪。这对于高职生沟通主体来说是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能力的过程,交往意愿不断提升的前提是沟通活动带来主体的愉悦感和被接纳认同感,包括和老师之间的沟通过程,需要全体教育者给予更多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引导开战针对性的主题班会,笔者带的08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班和09汽车营销班就针对专业沟通和个体在群体中的有效沟通开展了多次主题班会,活跃了全班沟通氛围,班风团结向上,学风也积极发展,重点是一个不落,全体参与,需要老师有针对性地找个别人交流,或者安排班委团体交流。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沟通;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改革

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增强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我国高校也意识到沟通能力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然而,如何在学生进入职业生涯之前就改善和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这是值得教育界探讨的问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的现状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通知都写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在机关工作的同志比较多的一个感受。”

针对大学生独有的特点,笔者对某大学进行了一份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不容乐观。问卷结果显示47%的学生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更喜欢采用网络聊天工具,这很不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其次,大部分学生交谈的内容随意、信息量少,话题缺乏深度和广度;再次,学生的沟通对象通常比较单一,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人之间的交流碰撞受到局限,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有一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不善于正式的沟通,包括求职面试,公众演讲等。

二、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职业教育理论”,现已被教育界普遍接受。我院在借鉴先进的国际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切入点,构建了符合本校特色的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代表了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TOPCARES是8个一级能力指标首个英文字母的组合,即T-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O-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 P-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C-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A-Attitude and manner;R-Responsibility;E-Ethical values;S-Social contribution by application practice。

该能力指标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

任务推进式教学法非常符合“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理念,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任务推进式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场沟通能力和其他职业素质。

在任务推进的最后阶段,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形式来实现。最终的项目的成果必须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另外,在整个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分阶段地对实践成果进行考评,以保证最终能够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

以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对象为软件专业的学生,任务目标为课程注册系统软件(CRS)的工作过程描述。第一个任务是启发式任务,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在网上申请一个域名或者开一个网店,以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掌握描述流程的基本词汇。第二个任务是参考课文对话:如何根据工作流程分配工作,这个任务可以老师与学生互动,进行角色扮演,任务完成后学生能进行分配工作的口头交流。第三个任务是老师把找好的某软件公司工作流程表分发给学生,通过对流程表的学习设定情境,学生按照要求解释软件开发的流程。最后一个任务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完成CRS工作流程设计及分配任务这个项目。

任务推进型教学需要教师首先设定任务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同时考虑个人和团队的因素,最终的项目尽量采用公司项目的原型,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前几个任务的基础知识积累和最后团队项目完成后的成果展示。任务推进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还可以真正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活跃课堂。

三、结果分析

经过教师多次的探讨和学术交流,以及学生座谈会的反馈,大家一致认为新的教学方式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教学效果良好。同时,通过网络渠道学生反馈的意见,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新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他们,他们学到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提升。

沟通能力作为职业能力素质重要的一环,不可能一日练就。我们只有时刻紧跟社会的变革,把握教育的精髓,不断地在实践中汲取经验,加以改进,才能让学生满意、企业满意。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实践;过程管理;云计算;融合通信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38-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与要求是培养毕业生的应职应岗能力。以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要手段的高职毕业综合实践,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然而毕业综合实践具有教学时数长、实习单位分散、过程管理难、质量监控难等特点。因此,如何加强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工作,提高毕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毕业综合实践过程管理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

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是结合学生今后就业的职业岗位需要而展开的实践教学活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学校、专研、探索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完成的机会,因此毕业综合实践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等特点。在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及完成工作的质量,并及时与企业指导实践的师傅与工程技术导师沟通。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计算方法、措施、技术、实验结果等作必要的审查,并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指导教师对学生应及时答疑,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辅导和抽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设计思想与方法的指导,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指导教师应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并针对设计中出现的某些设计思想和方法给予简要评述,从德、智、体各方面关系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应充分认识毕业综合实践的重要性,接受解决专业技术岗位实际问题的初步训练。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的质量负责,在接到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后,应向指导教师提呈调查研究提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毕业综合实践实施计划(或开题报告),列出完成毕业综合实践任务所采取的方案与步骤。学生应主动接受教师的检测与指导,定期向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听取教师对工作的意见,必须独立完成毕业综合实践的各项任务,严禁抄袭他人的实践成果,或请人代替完成毕业综合实践任务等。学生应按计划定期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在毕业综合实践答辩结束后,交回毕业实践的所有材料(包括技术应用设计原文、图纸、报告、论文、调研资料、调查报告、观测数据原始记录、设计实验的原始资料等)。但是,由于毕业实践主要采用的是分散实习的方式,大多数学生是自主确定实习单位,学生、教师身处异地,造成信息沟通不畅,对学生的管理、监督、交流和指导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对上述要求很难切实有效的执行,直接影响了毕业综合实践的质量。部分学生的实习空有形式甚至根本没有到岗实习,论文的学术性和实习的实践性脱节,部分论文的抄袭和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如何提高对毕业生实习期间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成了提高毕业综合实践质量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云计算与融合通信技术概述

融合通信是传统通信与IT、互联网三大领域逐步发展、自然融合的结果。融合通信技术目前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远程教育和协同办公。

1、远程教育。远程教育能为人们提供无限的课程学习机会。主要包括:(1)远程学术讨论,会议可以远程进行,对于出差或不方便到会议室的人员通过个人电脑即可参与会议。(2)精品课堂,对于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直播或邀请试听。视频通信技术与交互式内容的融合使课堂几乎无处不在,随时随地从学生的笔记本电脑上召开实时视频会议,这样扩展了教育的范围,彻底打破时间、地域和人力的众多限制,将现有资源得到了最大整合和优化,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2、协同办公。有效提升教育机构的沟通效率,实现随时沟通、随时开会、随时培训,音视频、数据配合,弥补电话、文字等传统沟通方式的缺陷;大幅减少会务费用、会务时间,在保证远程会议、培训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出差费用,最大程度共享优秀师资资源,促进教育管理的规范化,普及社会教育。基于融合通信技术的公共通信平台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通信平台以IP通信为基础,将语音、数据和视频相结合的业务,用户可以通过多种终端使用语音、传真、视频、数据和信息服务,同时借助呈现等技术,不但可以了解通信终端的状态,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使用该终端的用户的通信意愿,实现人性化的通信和无缝沟通,多种沟通方式,多种沟通终端,即时消息、语音、短信、邮件、视频等等,学生与教师间可实现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等多种方式互动沟通。通过公共通信平台,给师生通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但以上系统往往投资巨大,基础网络建设、带宽租用、定制化软件开发耗时费钱,对在一些普通院校普及存在一定困难。2007年,云计算的概念出现在大众面前。云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提供各种计算机服务的具体概念,主要提供应用程序、运作平台、计算机基础设施等服务,与之相对应的服务划分为软件及服务(SaaS)、平台及服务(PaaS)、基础设施及服务(IaaS)三个层次。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其核心部分是数据中心,其主要优势有:节约成本、按需使用资源、快速开展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高职毕业综合实践过程管理云互动平台的构建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沟通不便、管理不便两大障碍,可采用基于云计算的融合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和开发基于即时消息(IM)、语音、视频会议、多方通话、签到(GPS定位)等多方式的高效沟通管理系统,为学校、教师、学生、实践单位甚至家长的多方沟通构建全方位的管理平台,实现通过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形成对学生实时辅导,过程监督等功能。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

1.远程布置。通过视频会议、数据会议(白板功能等),可实现指导老师,多个学生,企业指导老师的远程在线讨论。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和学生实时交流和互动,对学生在毕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并实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同时,指导老师可随时与企业指导师傅实时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此外,对因工作繁忙不能即时返校的学生还可通过视频答辩,有效提高了毕业答辩环节的工作效率。

2.信息推送。系统自动识别用户在线(登录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或互联网接入)或不在线(通过普通手机),分别发送即时消息或短信,实现信息无缝覆盖。通过短信推送功能,可实现指导老师与多个学生间的信息推送能力。学校和老师可通过此平台即时向学生相关信息,学生也可通过此平台进行信息的查看和下载。

3.群聊沟通。通过建立群组,实现指导老师,多个学生,企业指导老师在线群聊讨论需求。

4.学生签到管理。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基站定位能力,实现学生在实践单位的签到能力,确保实践效果。当学生到达或者离开实践单位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将自动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该功能可自动判别其签到情况。所有功能都采用用户真实身份和真实位置,如以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实践单位指导老师的真实电话号码作为标识,学生签到的位置判定基于GPS或通信网络基站定位等实现,管理过程更为可信。

5.云存储。高职毕业综合实践最终成果的评定需要依据一系列原始佐证材料,包括指导教师需提供的毕业实践任务书、指导过程记录、教师与学生联系记录、毕业论文评语,学生需提供的开题报告、调研报告、任务实施计划、实习周记、顶岗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说明书等实践作品,实习单位需提供的指导师傅评语、实习鉴定等等。除此以外,还有答辩委员会评语,用人单位鉴定,以及能够体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指导、现场操作或执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等等。鉴于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文档资料,学校、分院、教师可采用云存储的方式将所有毕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文档根据需要保存起来,便于今后检查和借鉴。本系统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低成本快速实现文档的存储和查阅。系统主要特点:①在高职院校毕业实践综合过程管理这一特定领域中应用了融合通信技术,并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SOLOMO、O2O等技术理念;②提供了融合的沟通管理手段,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种设备、多种网络、多种沟通方式的结合;③提供线上线下(O2O)的融合推送能力,系统自动识别用户在线(登录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或互联网接入)或不在线(通过普通手机),分别发送即时消息或短信,实现信息无缝覆盖;④所有功能都采用用户真实身份和真实位置,如以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实践单位指导老师的真实电话号码作为标识,学生签到的位置判定基于GPS或通信网络基站定位等实现,管理过程更为可信;⑤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低成本快速部署,良好的系统伸缩性有助于未来规模发展。

为确保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学校及指导老师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高职院校毕业实践综合过程管理这一特定领域中应用了基于云计算的融合通信技术,并结合移动互联网提供高效的沟通管理手段。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种设备、多种网络、多种沟通方式的结合,有效解决毕业实践过程质量管理和监控、毕业教学环节、相关人员跟踪调查的途径实现问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通畅的沟通渠道,有效地推进精细化毕业综合实践过程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开永旺.高职学生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3).

[2],花有清,陈海荣.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2,(12).

[3]陈绍敏,戴四新,蒋燕.构建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4]李熠,魏琳琳.基于顶岗实习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思考[J].轻工科技,2012,(3).

[5]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6]魏巍,黄琼丹.云计算技术及云智慧[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06).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市场需求 财务会计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Financial Accounting Course Design in Market Demand Perspective

——Take Accounting Profession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Department of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 students' quality training survey, we found a different target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of accounting students quality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re-design, so as to achieve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course to train students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skills and the ability to learn new knowledge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This kind of teaching reform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graduates jobs, to meet the demand of high-quality accounting personnel.

Key words market demand; finance and accounting; course design

1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调查分析

关于“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这个问题,社会用人单位与高职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成为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障碍。

为了搞清二者的差异,同时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我们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及财会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开会等机会,对87位学生和15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和访谈,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先对学生和企业认为比较重要的素质进行比较筛选,再将排在前四项的素质(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进行对比。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和学生虽然都认为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素质是会计人才所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但两者对四项素质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尽相同。在调查中,企业认为最重要的四项素质按选择频率依次为:职业道德(100%)、沟通能力(100%)、学习适应能力(87%)和专业知识(80%),而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四项素质依次为:职业道德(99%)、专业知识(98%)、沟通能力(86%)和学习能力(80%)。企业认为沟通能力比学习、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更重要,而学生把专业知识排在沟通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之前,这样的差异就会导致毕业生在踏入工作岗位时普遍缺乏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企业正是需要这种具备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素质的会计人才,这种供需矛盾给我们的校内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 教学现状分析

(1)时间有限,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繁多,要完成这些课程的同时,找机会锻炼沟通协调能力,时间不足是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其次,知识传授和沟通能力锻炼分开进行,目前学生主要通过业余时间参加社团等活动,自发锻炼沟通协调能力,但这同样会受到时间限制,而课堂教学只重知识传授。(2)学生自身学习习惯不好,效率低。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到高职就读的学生大都是本科录取后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习惯大都不好,学习效率较低,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更难学习较多的知识,自学能力不佳,所以自学效率也不高。(3)课程内容设计过于理论化,难于与实践结合。传统教学课程内容大多都是本科教程的简化版,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对高职学生来说,融会贯通较难,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为毕业工作时不能尽快适应岗位埋下了隐患。

3 结合市场需求及教学现状,对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重新设计

3.1 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定位

在我们的访谈和调查中,发现我系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温州地区的中小企业,大部分从事出纳、会计、成本核算等工作,而这些岗位的对学生专业的要求是:能核算中小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一定的财务分析和纳税筹划。因此,我们把培养具有核算、财务分析、纳税筹划能力的会计人员作为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而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而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定位是专业技术核心课程。

3.2 直接针对岗位能力设计课程目标

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将课程目标分三方面来制定:(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学习适应能力。(2)知识目标:掌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原理,掌握财务报告编制方法。(3)拓展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3.3 岗位化仿真课程内容设计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进行把理论和实训结合,首先要进行课程内容的取舍,本课程设计以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为出发点,课程目标前面已经明确,本课程特点有两个:一是理论与实务结合,二是内容多,变化快。因此,我们以中小企业日常发生的业务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非中小企业日常发生的业务,如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放在培养方案中后续的拓展课程里去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界定之后,接下来就对界定的内容进行设计。

我们按工作岗位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九个项目:货币资金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长期资产核算岗位、资金运作岗位、工资核算岗位、税务会计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和会计报告岗位,这九个工作岗位,每一个对应一个教学项目,而针对每一个任务,以所依据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任务设计,对于每一项任务进行单元设计。

单元设计中,尽量以仿真资料模拟真实情景。比如说:过去,我们讲解去银行提取现金备用,就教学生做如下分录,借:库存现金,贷:银行存款,现在,我们会给学生一张空白支票和相应印章,教学生如何填制使用现金支票,并依据支票存根制作记账凭证。这样就完成了从项目到单元的纵向设计。

3.4 多样化教学评价指标设计,促使学生理论、实践并重

教学评价设计中,实务考核占50%,理论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占20%,而实务考核环节也是给学生仿真票据进行业务处理的考核。

3.5 能力与知识并重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通过学生调查、定期座谈、评教系统等手段,笔者将学生特点总结如下,不爱理论爱实训,好动电脑胜人脑,上课也要哈哈笑。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我们选择了三种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小组讨论法。当讲到存货、固定资产知识时,我们带学生参观我校轻工系的制鞋实训室,在工作现场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固定资产,什么是在产品,学生喜欢这种方式。除了在单元设计中模拟真实情景,在最后的综合实训中模拟财务部的工作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感受很深,也满足了学生喜欢上实训课的需求,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完成了综合实训后,会让学生先组内讨论自查,再在组间进行模拟审计,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

4 结论

通过对财务会计课程的重新设计,让知识传授的过程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的锻炼合为一体,不但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的人才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欧华.高职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培养新探.教育与职业,2010(11 下).

[2] 马联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3] 郝丽,暴丽艳.德国“双元制”对我国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13篇

全面发展理论重视在一般发展基础上(即没有重大的知识和能力缺陷)满足人们特殊发展的需要,尊重人成长的不同特质和禀赋,重视其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缺乏应有的沟通,学生一般初中毕业即根据普通文化基础课成绩分流,难以有其他选择和发展的余地,显然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二、德、日、美等发达国家职普沟通的经验做法

在“职普沟通”理论指导下,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开始在职普沟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且已经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经验。

(一)德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德国政府为抑制职普教育极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克服职业教育面临的招生和就业困境,提升职业教育品质,以法律规定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教育学历证书同等地位、具有同等效力,这就建立了职普的等值机制,在国民中树立职普同等重要的观念。德国政府颁行了许多教育法律对职业生涯的入口严格把关,严格执行持证上岗政策。同时,通过立法等各种措施创造性地引入了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模式,使得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普的沟通融为一体。在课程设置上,双元制教育六成是专业课程,四成是普通教育课程。并且,这种双元制课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着力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通过组织职教和普教两方面的师资对职普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德国政府还重视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专科学校)和社会企业为职业教育服务,承担部分职业继续教育工作,并对参与和赞助职业教育的有关企业给予很多优惠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比如免除一定的税赋等。这样大大加强了德国校企之间的双元合作[4]。德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职普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职普的等值性大大提升,职普教育之间沟通顺畅而富有特色。

(二)日本二战后,日本开始建立正规的学校制度。高中的学术科占据了大部分,只有小部分是职业科的。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日本学生高中毕业才开始分流,流向高校或者企业。日本企业内部培训高度发达,然而这种培训不够系统,而且提供的知识面也比较狭窄。因此1994年日本加强了综合高中的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日益走向综合化。通过重新组合职业学科,整合学科内容及结构,创设出新的“综合学科”,由此而建立起沟通职普的课程体系,融合了艺术、科学、工业等诸多门类,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择余地。日本终身教育理念发达,为了满足社会公民的受教育愿望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日本开办了许多短期大学,这既推动了职业科学化发展,也推动了整个教育的变革。日本企业内部培训日趋成熟和系统化,对于注重学术科的普通高等教育形成有力补充,发展出一种校企互补的模式。日本许多企业培训已经打破了各种领域的狭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职业知识技能,同时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日本的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自身也坚持宽进严出的标准,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前提下,广泛开设各类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上,政府开办承担基础性的职业学术研究的院校,将有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教育出让给民营学校和企业内部培训班或者企业办的大学。

(三)美国美国的中等教育以综合中学为主体,纯粹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都比较少。美国学校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课程内容应有尽有。学校以课程作为职普沟通与衔接的关键。综合高中开设了广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整合了传统7大类四百多种课程门类。普通的学校也能开设二百种左右的课程,学生一般上一到两年的通识课,在基础年级时,就可以选修感兴趣的职业课程,到高年级开始精修本专业,选修相关专业,学习普通文化课程。同时,通过采取职业课程和普通课程“结盟”、职普教师共同编制和实施职业课程等措施将更多的普通学科知识融入职业课程。在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社会经济发展强烈需求下,修习职业课程的学生一度超过了修习普通课程的学生。美国高中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四年制的大学学习,也可以进入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学习。美国的社区学院学习时间短,机动灵活,既可以作为上岗前的职业培训,也可以看作进入四年制大学学术科学习的预备。美国正是通过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来处理职普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将职普两类不同的教育综合统一起来。其特点是,以综合式的校内分轨代替校际分轨,不同学术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各种课程,教育民主思想和职普地位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职普课程整合发展,相互渗透。

三、发达国家职普沟通经验对我国职普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树立职普平等观念,是职普沟通的基础根据终身教育理念,无论个体是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其最终都是指向职业的,因此职普的沟通融合是必然的。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地位低下的教育。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没有技术工人对先进技术成果的实际操作,再先进的成果也无法形成现实生产力,所以要求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法律和各项政策的实施引导,促使职普取得平等地位。首先,政府应大力扶持职业教育,规范职业教育市场。职普沟通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指引,并且要随着时代变化在动态中保持平稳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体现了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日益重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导向。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正确引导,人们观念的更新,职普的等值将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二者地位平等,职普沟通融合才能成为可能。其次,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建设。就业准入制度要求从业者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更能准确反映劳动者在该行业的能力与水平,打破以学历的高低来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的弊端。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能推动职教与普教取得平等地位,强化职普教育融合性。让接受职教的学生在取得相关证书和修满规定的普通课程的学分之后,给予职校生和普校生相同的政策待遇;而普校生在取得相应职业等级证书后也可以走上岗位。

(二)整合课程体系、实行课程改革,是职普沟通的关键作为实现职业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也是不同类型的教育结合的最佳媒介。职普沟通融合是一项不断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课程的配套建设来支撑。在初等教育阶段,应以普通文化教育为主,职业技术、思想、意识教育为辅。普通教育课程中需要渗透初等职业技能和观念。在高中阶段,既要开设普通学术课程,又要开设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既使学生在掌握普高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使就业者不仅能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而且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为其日后接受继续教育创造基本条件。普通高中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采取课程学分制,在重理论、学术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技能。同时也可通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职业的品质,学习生活通用技术,了解职业分工,初步形成职业意向和实践能力。而职教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还要严抓基础课程教学,合理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强厚的专业功底。高等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应模糊现有的学科界限,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树立大课程观,打破原有课程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重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设发展综合高中,是职普沟通的有效策略综合高中是一种以升学和就业为双重导向的教学模式,其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一种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办学特点是按大类招生,先学习一两年的基础知识,之后选择专业进行分流。与专业学习对应的还有寒暑假实习。毕业时可参加高考升入大学,也可以直接就业。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欧美很普及,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通过建设发展一批示范性综合高中,把经验总结推广,带动全国综合高中的发展。综合高中把不同智力、兴趣的学生集中到同一所学校里,同时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以校内分流来代替校际分轨,是职普沟通融合的新探索。在综合高中里,职普两类教育资源(师资、设备等)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用,使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兴趣、特长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接受教育的类型,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沟通能力;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沟通能力,作为有效传递信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作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基础能力,已成为企业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最重视的可迁移技能之一。但目前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一些主要工作对象指向人的专业外,比如护理、营销等专业会开设专门的沟通课程外,一般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鲜有专门的课程开设,并且在日常教学中较少关注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未来的去处无一不是在为社会上的组织、机构和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因此,社会的需求就是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既然社会如此重视人才选拔和聘用中的沟通能力的考量,那作为人才培养源头的高校,应针对社会、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要求,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尤其是将能够在生活、学习、工作和其他活动中无时无刻不需要的沟通能力,通过日常专业教学、第二课堂和专门课程等平台,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丰富和充实素质教育的内容,促进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专业教学中沟通能力培养的渗透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和推进,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改革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以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就是通过各种任务和情境的创设,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在教书职能发挥的同时,不忘育人职能。但是,鉴于各方面的压力和原因,大部分教师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使学生接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专业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占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大半以上,因此,在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多、时间长等优势,利用好专业教学这个平台尤为重要。

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通过问题解决方式对学生进行沟通能力培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专业知识技能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有意识的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很快提升的技能,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都放宽了对专业知识背景的要求,转而更加重视学生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因为人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是通过长期的日常行为养成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育人职能的发挥,更能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上课、实训、答疑等方式,每天都要和不同的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对于学生来讲,与每一位老师的交流都是进行沟通能力训练的难得机会。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牢牢树立育人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能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己任,针对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的沟通问题,及时给予指出和建议,将会对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比如,发现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不听讲,强硬的收取手机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是课后与学生深入的交流,挖掘学生不听讲的原因,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之所以不听讲,有可能是他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可能是他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何用,如果解决了认识上的根本问题,教师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是以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方式,示范着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沟通技巧。再比如,有些老师,在午休或晚间休息时接到学生请假或并非紧急事件的电话,就可以就电话沟通时间选择不合适这一事件,进行沟通基本礼仪以及沟通中时间、地点、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的知识传授,从学生身边的事、从学生自身的事件去开展问题解决式的沟通能力培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牢记。

以教学方法为抓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沟通环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参与是高校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落脚点。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但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实施上。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活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平台,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进行知识传授沟通的同时,鼓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沟通环境。

课堂教学沟通环境的营造,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作为硬件部分,指的是教室的布置和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室的布置主要是座位的安排,既自由又集中的开放式安排,可以打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填鸭式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把惯常要我学的单向沟通变成我要学的双向沟通。开放式的座位安排;可以创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增强师生间的尊重、信任以及沟通交流的愿望。教学设备的配置主要指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及生动、形象的教具等,它们是多样化教学方法使用的保障。作为软件部分,就是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设计应结合课程内容、性质、目标等,将讲述、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启发式、体验式、情境式、角色扮演、游戏、案例等方法进行有选择的结合使用,不能各种方法罗列使用。灵活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和参与式的学习,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暨此营造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氛围、生生间团结合作的关系,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同样达到了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二、第二课堂中沟通能力训练的设计

如果说专业教学中沟通能力培养的渗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形式的沟通能力培养方法,那么,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就应该成为学生进行沟通能力实践与训练的成长平台。

依托社团活动,强化沟通能力训练环节的设计。大学里成立有各种类型的社团,以社团为依托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既是对学生组织、领导、策划、执行能力的训练,更是学生在校期间沟通能力的真实训练场。因为任何活动,从确定活动宗旨到活动策划实施,再到执行总结,都是以社团组织的名义进行,而非个人行为,因此,组织成员之间从个人意见的交流、讨论、协商到统一,无不需要通过沟通完成。但是,如果社团成员意识不到社团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沟通训练机会,那社会组织活动的意义就将大打折扣。因此,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应从沟通教育的角度重视并强调活动中沟通训练环节的设计,不搞形式主义,不追求活动的次数,不只为写报告和总结,而是要把握和提升活动的质量,帮助学生通过活动积累人际沟通与交流的经验,提高独立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感悟、收获和提高,通过活动,在与人交往中学会沟通,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在校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及沟通能力培养的沃土。

利用各种比赛和日常班级活动,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比赛,诸如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另外,行政班级和团支部还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这些比赛和活动,无一不融入了沟通能力训练的元素。只是很多时候,在举行比赛和活动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无论举办者还是参与者,对于活动的作用和目的缺乏深入的认知和剖析,在活动的策划、举办和执行中,缺乏对学生沟通能力训练的引导,不能很好地利用活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致使许多沟通训练和实践的机会白白流失。因此,无论是高校负责各类大赛的职能部门的教师,还是行政班级的班主任,应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职能,将素质教育意识扎根脑海,在策划、审批和举办各项比赛和活动时,对于比赛和活动的作用、定位、目标给予认真的把关和指导,尤其对沟通能力的训练给予积极的引导,使高校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不仅满足学生内在的人际交往需要,更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舞台。

三、专门课程中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除了专业教学中沟通能力培养的渗透以及第二课堂沟通训练实践平台的搭建,专门的沟通能力课程是学生进行系统化沟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主渠道。

开设专门的沟通能力系列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通过专业教学中融入问题解决式的沟通能力培养和第二课堂中注重实践环节设计的沟通能力训练,学生会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个别案例以及专门设计的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和技巧,而且记忆深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同学之间理解、关心、交往与沟通氛围的营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心理的形成,从而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是,在专业教学和第二课堂中,学生接受的大都是应该怎样做的教育,而对为什么这样做较少探究,学生掌握的沟通知识和接受的能力训练缺乏全面系统性,参与的活动和案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沟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方法能力与技巧进行系统有序的梳理,开设专门的系列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掌握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举一反三,进行应对典型沟通境况的知识储备,从而理论联系实际,灵活有效地解决各类沟通问题。系列课程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个体沟通能力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有效弥补存在不足,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从而能在进入社会后,在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不因沟通能力不足而受约,相反,让良好的沟通能力成为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整合素质教育类课程,形成沟通能力培养系列课程。目前,高校开设有许多公共基础课和公选课等素质类课程,比如,大学语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人际交往与沟通、演讲与口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口语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等,这些课程从不同的切入点都包含有沟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内容。如果能对这些课程加以整合,从素质教育顶层设计的理念出发,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从系列课程相辅相成的角度去准确定位,确定各课程的教学任务和重点,明确各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从而形成沟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系列课程,将会使学生学得乏味、老师教的没劲的一些课程,重新注入动力和活力,焕发应有的光彩。

比如,大学语文课程在有些高校的开设,基本处于食之无味、弃之不行的境遇,如果能将大学语文中有关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等内容,以任务导向进行模块设计,针对求职简历的制作、实习报告的撰写、毕业论文的设计、不同情境语言运用的方法等进行应用型教学,一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应用中获得知识传授的载体和抓手,二来学生在遇到上述任务和问题时,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学习的渠道,即使不在课程的开课期,借助网络课程,学生仍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再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如果不从素质教育顶层设计出发,各自按照自有课程标准和体系进行教学,那么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内容就将重复,而这些课程的学时本来就有限,把有限的时间用在重复的内容上,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通过系统的整合,各有侧重,不仅避免了学生对重复内容的厌倦,而且无形中增加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21世纪的合格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沟通能力是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可迁移能力,也是企业最重视的能力之一。有些企业,包括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人才招聘校园点将时,甚至直接打出专业背景不是问题的大旗,只要有兴趣和具备企业要求的综合素质,比如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较强的分析、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都有机会获得求职的成功。这充分说明了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沟通技能对于任何职业和行业都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将沟通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社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薛桂英,赵小云.青少年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1):61-63.

[2]周丽欣.人际沟通课程改革的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86-87.

[3]程肇基,谢旭慧.一致性沟通模式、团体辅导与青少年人际沟通能力培养[J].教师教育研究,2012(9):80-84.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师生沟通;管理机制;交往行为;民办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03-02

根据倪春丽等人设计的《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师生沟通障碍因素调查问卷》,在广东地区8所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正式对象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沟通文化因子是妨碍师生课外沟通的5个障碍因素之一。沟通文化障碍因素,指学校鼓励师生沟通的价值观不明显,缺少沟通氛围,管理制度欠缺,未能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等。良好沟通管理机制或平台的形成,能促进有效沟通行动,并且能为克服其他妨碍师生沟通的障碍因素提供良好的基础。

沟通管理机制的建设就是要依据客观规律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合理性,为沟通架设桥梁,形成沟通行为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

沟通管理机制的缺失或者不完善,或者不能符合沟通实践的需求,就会成为沟通的障碍因素。要克服这种障碍因素,必须充分认识到师生课外沟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系统细致地构建,让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成为促进师生沟通的积极因素。

一、师生课外沟通及其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沟通)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它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主体通过语言协调的互动而达成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动。他相信,人们能够通过沟通理性,找出共同的生活方式,并在和解的共同性中真诚地生活。这种理往行为的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一致,并由此保持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通过沟通实现教育的目的有很大启示意义。理性沟通可以保持教学的有序化和合作化。目前一些师生关系的紧张化、淡漠化等不良现象就是缺乏理性有效沟通所致。有序化、合作化的教学过程一定是师生关系融洽的过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同时,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又能更好地提升教育实践的品质,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它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师生间理性沟通行动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沟通行为和沟通机制是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1984)一书中提出著名的“结构——行为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结构的二元性”并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吉登斯认为:行为者利用结构做中介手段,由行为转化为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变成了结构的一部分。结构是众多行为者的行为与互动所建构的,本身也提供给行为者展开其行为或互动的媒介。结构不是外在于社会行为者的某种东西,而是由行为者在他们的实践中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规则”和“资源”。行为与结构构成了社会实践的一体两面。沟通机制的安排,就是沟通行动者采取行动的“媒介”或“规则”之一。这些规则随着高校办学过程而发展,包括沟通的不成文惯例、习俗以及成文的规章制度。最初可能大部分是不成文的规则,但为了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日常积累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会逐步形成成文的规章制度来提高沟通的效率。

大量的理性有效沟通会形成帮助有效沟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的清晰化、明确化、书面化又会促进有效沟通。因此沟通机制建设是沟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师生课外沟通机制的建设有助于沟通目标的实现

师生课外沟通,应放在师生关系的网络结构中进行考虑。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作为学校社会功能的定位是社会各方需求的反映。师生课外沟通的一个目标是为了更好实现学校的社会功能。学校社会功能的实现,涉及到各利益相关方,主要有学校董事会、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政府、社区、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学校功能的定位是这些相关方沟通的结果。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高校的社会功能是非常丰富的,既有显性的功能,如传授知识和技能、传递文化和精神、创新科学和技术等,也有潜在的功能,包括代表社会和家庭管理和控制学生、调节就业市场、筛选社会精英、对同龄群体进行情感和生活的社会化以及提供挑选婚姻伴侣的条件等。学校社会功能或者办学方向会随着各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只有通过各方沟通不断形成新的共识,才能达到更好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实践主体即师生对此类问题的沟通,对于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方向,实现教学目标和社会功能目标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的第二个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学生的需求不断变化。学校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合理需求。作为民办高校,有快速面向市场,敏锐应对需求变化的天然优势。通过有效沟通,确定满足学生合理需求的形式。师生的课外沟通,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各方面的需求,因而需从机制上保证学生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沟通。

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的第三个目标是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师生关系,基本的含义是教和学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和学的形式都发生着变化。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习的社会资源也得到极大丰富。这种形势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直接交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果没有直接交往,没有言传身教,教育主体就难以使受教育主体得到主体性的更好培养和升华。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逐步由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即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师生间的对话,意味着师生的共同参与,意味着双方主体性的相互建构和提升,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性得到提高的过程。课外沟通的形式天然具有直接交往的性质。为了实现更好的师生直接交往,除了课堂教学模式要革新,教学形式,课堂和课外沟通的比例安排也要革新,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外沟通的效果。

三、沟通机制建设内容

沟通机制必须通过行为规则、组织结构建设、资源配置来实现。其中规则的形成是机制建设的核心。这些规则一类是体现在柔性的组织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另一类是体现在刚性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柔性的组织文化建设和刚性的规章制度建设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沟通文化建设

沟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形成学校各方共同认可的有关沟通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重视主体间沟通,形成共识,上升为主体间共同的价值观,坚定理性有效沟通实现教育目标,实现师生教学和生活质量提升的信念。

沟通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学校管理最高层的大力提倡。管理最高层的身体力行成为理性有效沟通的典范,对组织全体成员必然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通过不断实践构建师生沟通的各种习俗、仪式。如教师的开放接待日;教师节假日邀请学生交流沟通;师生座谈会;导师制等。树立沟通的榜样,评选师生沟通优秀教师,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并通过经验交流,倡导理性有效沟通的氛围。

(二)沟通制度建设

高校师生沟通制度建设在校内的最高规范是学校的章程。由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明确要求章程必须写明学校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章程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健全教师、学生权益的救济机制,突出对教师、学生权益、地位的确认与保护,明确其权利义务;明确学校受理教师、学生申诉的机构与程序。同时规定了制定和修订章程应当充分反映师生的意见。高等学校章程明确保障师生沟通的主体地位,就从学校“最高法”的层面保障了师生理性沟通的主体性条件。

师生课外沟通具体的制度建设,应充分考虑沟通过程的各种要素,引导和保证这些要素在沟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如通过对师生课外沟通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的制度安排,以提高沟通效率。通过制度的引导,对沟通主体进行培训和激励,提升师生课外沟通的积极性。有效的师生课外沟通背景和条件的建立及维护也必须靠制度来保障。

师生课外沟通还涉及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划分,这些需以制度的形式给以规范。师生课外沟通的内容广博,学校应该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结构。现有的师生课外沟通一般分为生活和教学两大主题。学生生活方面的沟通以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辅导员为主;教学方面的问题沟通以教务部门的专业教师为主。这种划分,主要是基于管理上专业分工的考虑,有利于把日常性、专门性的管理工作分离出来,进行比较有效率的管理。但是不能因此把专业教师言传身教,全方位与学生沟通的职能给剥离了。民办高职学校,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加要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而这些,必然要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职业环境的渲染。这些职业化的教育需要师生全方位的沟通。

教师是整个群体作为承担和学生全面有效沟通任务的主体。实现这样的任务需进行教师间的团队协作。在沟通制度安排上应结合教师的专长和意愿进行适当的分工,既能保证团队总体任务的实现,又能发挥各位教师的专长,提高沟通效率。

师生课外沟通效果管理,也应是沟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生课外沟通的目标,按目的价值取向有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主体意识、提高师生满意等各方面。按工具价值取向有加强师生自主管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保障满足教学潜在需求等各方面。目标实现情况可设置具体的指标进行监测。如师生沟通满意度、师生课外沟通的频度、师生课外沟通的平均时间、师生课外沟通解决问题的数量、质量等。

四、结语

对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师生课外沟通的作用和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日益重要。通过适当的机制构建,既能反映人们渴望理性有效师生沟通的需求,又能促进有效沟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办学核心竞争力。当然,机制的构建过程本身就必须经过充分沟通,整体把握,形成系统;又要注重细节,各方达成共识,让制度具有可执行性。

参考文献:

\[1\]代春花.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课外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研究生论文集,2011.

\[2\]倪春丽.民办高职院校师生课外沟通障碍的内容结构模型研究\[J\].2012.

\[3\]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