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

高师语文论文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语文素质;培养方式;复合型教师

一、语文素质及其特点

新课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语文素质。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语文素质存在整体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的情况。那么什么是语文素质?“所谓语文素质是指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平时语文学习中所积淀下来的人文素养而形成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社会和人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等等。”语文素质这一新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语文素质具有以下特点:

1.语文素质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

整体性是语文素质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学工作者首先应坚持从整体的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语文素质,也就是围绕教师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来决定吸取哪些语文素质,其次使这些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努力使语文素质能在整体互动中发挥效用。综合性是语文素质的形成原则之一,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语文素质,这是由教师通才特征所决定的。综合性随语文素质的发展而发展,教师要紧盯时代对自己的知识的要求。

2.语文素质具有变化性与发展性

语文素质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师要能随时吸收新的知识,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丰富和发展自己,守旧的封闭的语文素质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文素质特别是知识理论的学习也要相应的调整,紧跟时代步伐,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语文素质具有中心性

语文素质虽然范围广、内容杂,但它的建设不是盲目的,它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具有明确的中心性。教师的工作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把语文素质连成一体,让所具备的各项语文素质得以串通,相互作用。各方面的语文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本身最大的效益,使所学的知识不失去作用。

二、语文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特长的主要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不是专业教学人员,也不可能做好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新世纪的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虽然每个老师的内容不同,但也是教师知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有了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做好自己的学科教学,“术业有专攻”,语文老师要熟悉语文学科知识,数学老师就要把握数学知识。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学科中努力钻研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2.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

如果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用题海战术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则不会也没时间去主动探求,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惰性,不积极探索,不积极创新。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存课堂宣读教参中的参考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

3.职业道德知识

教师可以说是影响学生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具有和、友善、理解、负责、有条不紊、富有想象力和热情奔放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艺求境界的执着追求中而直接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与关心,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对教学理论的探索与钻研,是职业道德的体现。

三、语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1.基本途径:自我教育

素质本身不是能力,它仅提供能力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只有经过后天努力,才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这种后天努力首先是自身的努力。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其努力成正比。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熟悉和把握教师工作规律,努力掌握各种技能为出色完成任务创造充分的个人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将要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必须树立强烈的职业意识,不断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光荣感。

2.核心:实践锻炼

教师的知识得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素质的提高仅靠学习书本是难以完成的,一个称职的高素质教师人员必须经受实践的锻炼,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种种挑战,实现从新手到成熟的专业人员的转变,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

3.条件:管理监督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质,除了自身努力之外,离不开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管理三方面的影响。在良好的环境中,学到的东西就多,素质也随之提高。因此,要建立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政治立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在庞大的教师群众中,真正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就是复合型教师,是通才也是专才,成为复合型教师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提高以语文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所以说提高语文素质 、发展自身素质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关键。由此可见,提高语文素质与做好教师工作的关系之密切。可以说,语文素质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能否做好工作。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师;教学魅力;构建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目标。为顺应这一需求,在国家教育部的倡导下,各高校纷纷推出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成功与否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教师教学魅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目前高校双语教学中教师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双语教师教学魅力的构建。

1当前国内双语教学中教师因素问题分析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其目标定位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通过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增加学生运用外语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交流。(付承英,2004)国外双语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双语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2001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力争在3年内开出5%~10%的双语课程。2005年《关于进—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指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双语人才,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双语教学,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师资、教学理念和模式、双语教学教材、学生外语水平等问题,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开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如下:1.1双语教师师资不足,水平良莠不齐。对高校双语教学的资料调查发现,中国双语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是,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专业课教师能用流利的英语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知识,在双语教学方面相较于其他双语教师更有优势,他们拥有漂亮的英语发音、深厚的专业知识、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他们是一批魅力无穷的老师,让学生从心里感到钦佩。然而,许多院校专业教师外语表达水平较弱,或发音不够准确,或英语和文化知识掌握不牢,虽然基本能够用英语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但是却难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及时互动沟通,无法吸引学生,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另一部分原本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很难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其结果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都无法得到提高。1.2双语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各有不同。目前在中国高校中进行的双语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双语教学理念和模式也缺乏统一的认识。例如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母语进行授课,但是PPT、教案和教材是全英文形式,教师在授课中只对部分术语用英语解释。也有一些院校的双语课堂是由两个教师组成,一个中国教师,一个外籍教师,中国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口译员,给外籍教师进行现场口译。双语课堂中汉语与英语的比例分配有明显差异。当然这与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程度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双语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的理念比较含糊。1.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双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多元化课程,是教师魅力发挥的场所,教师应该尽自己所长,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采用语法翻译法给学生进行授课,说一句英语然后翻译一句汉语,课堂枯燥乏味。还有的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授课模式,既没考虑学生的互动参与,也没考虑这样的授课方式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学魅力是指在教学中由教师综合素质产生的并能够吸引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和积极完善自己的一种感召力量。(李建忠、刘松年,2009)虽然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可以看出其中教师教学缺乏吸引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塑造提升自身教学魅力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双语教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高校双语教师教学魅力的构建

双语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教学魅力不仅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影响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魅力的构建,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论述。美国学者D.Lanston认为构成教师魅力的因素包括知识、技能及运用能力,个人特质及运用能力,对工作、对人、对自己的态度三部分。美国学者乔第12期(总第084期)2017年12月瑟夫•纽曼认为影响教师教学魅力的因素包括知识、教学技能和品德。双语教学对高校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个人魅力四个方面融合成教师的教学魅力,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效果。构建教师的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2.1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其全面素质的重要体现。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双语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它是以语言教学为手段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因此,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兼顾外语语言知识。扎实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丰富的外语语言文化知识和运用能力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中灵活运用两种语言组织教学,把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双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理念和最新发展动态。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注重专业词汇和课堂用语的积累,在课堂中尽量做到用地道的英语表达,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2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目前广大双语教师对于双语教学定义的认识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学科教学”,这就使得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区分开来。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双丰收”。(俞理明、袁笃平,2005)然而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师生外语水平和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还是存在很大不同。据调查,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有三类:第一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部英文讲课;第二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文讲课课时占50%以上,其余课时用中文讲课;第三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中文讲课。(刘红、熊丽萍,2006)要想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清教学理念,树立学科专业知识第一的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同时重视英语能力与学科知识的双向渗透,确立英语作为媒介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汉语与英语的比例分配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摸索尝试,积累教学经验,寻求适合自己本学科的教学模式。2.3教学技能。作为教师教学魅力的重要方面,双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良好的中英文表达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掌握运用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Baker(1985)指出:“双语教师除具有本专业知识外,他们必须具备授课的语言能力,这不仅包括语言水平,而且包括具备原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理解的能力。”双语教学模式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融合两种语言的能力和丰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识,能用流利地道的双语传授知识、表达思想。教师魅力还体现在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技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包括教学方法手段上的反思,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借鉴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双语教学环境,把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中心,真正实现学科知识获得和语言能力提高的“双丰收”。2.4个人魅力。双语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教学魅力的一个方面。教师需要在敬业精神、个人品质、性格气质、情商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塑造自己的个人魅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把美带给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之一,要让学生每天看到一个具有敬业意识、注重个人修养和外表形象,把乐观儒雅带到课堂的教师,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吸收知识的精华。教师也要意识到,个人魅力不等于单纯的外表漂亮,它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和专业基本功来支撑。在性格、气质、知识基础之上,双语教师还要利用情商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情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风趣幽默、是否积极乐观、是否自信等。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没有帅气的外表,但他用自己的经历和阅历以及高情商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拥有超级个人魅力的教师形象。

3结语

作为高校双语课教师,我们承担着改革的重任,肩负着国家的嘱托和希望,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通过构建自身教学魅力来提升双语课堂魅力,从而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赢,让他们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才,投入到各种工作岗位,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付承英.从学生调查表中分析双语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3).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3]教育部.关于进—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

[4]李建忠,刘松年.教师教学魅力研究述评[J].高等建筑教育,2009(2).

[5]刘红,熊丽萍.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6]魏日宁.双语教学师资素质的理论构建和现状评述[J].英语教育周刊(电子版),2010(4).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初到一个陌生的班级,面对几十张陌生的面孔,马上要开展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如何在短时间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考察了教师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是出色的心理学家,有很强的亲和力。他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卸下所有的戒备心理,没有敌对,没有不信任,有的只是只是师生的彼此欣赏,和谐的教学课堂。高中不再是人云亦云的时代,高中生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老师对学生乍听不成熟的见解嗤之以鼻,殊不知,细细思考,学生的见解很值得玩味。听名家的课,我深深感受到他们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从不吝惜对学生的肯定。

在他们的课堂,学生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出更绚丽的色彩,教师的课堂智慧在学生的不凡表现中展露无遗。课堂上形成了学生敢于表达,老师善于引导,师生互动更为积极和有效的良性循环。名师,他知道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端架子,不摆谱子,最重要的是,他善于倾听,他不是高高在上,他能俯身倾听并且面带微笑,他是课堂上最忠实的听众,无论话语者是聪慧还是迟钝,表达是流畅还是结巴,他都能找到你的闪光点,让你明白前进的方向。因此,他是优秀的园丁,他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信赖的种子,让学生勇敢而自信的面对课堂。老师的戏谑之词也充斥了善意,学生会回报以最自然的哄堂大笑。

二、高中语文名师是出色的导演,他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演员”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色生香”

学生有思想,但很多时候需要外界的诱因激发,教师要在合适时候循循善诱,让他们思维活跃又能步入正轨。讨论时热烈而不走题,思考时静谧而不沉闷。记得在《记念刘和珍君》,一句从主人公入手,就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前后一切分,文章的层次轻而易举地划分了出来,在《荷塘月色》中,学生如此套用,散文的思路也非常明晰。在课堂讨论环节,各小组分别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代表之间再决雌雄,教师适当点评,甚至可以让他们互相挑刺,真理是越辩越明。一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课上的风光需要课下的踏实努力。学生也能从中收获友谊、知识,感受到学习成就,在课堂上能展现更好地自己。

三、高中语文名师的课堂一定是有趣而真实的,热闹过后,沉淀的是最丰富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堂看似热闹的课后,学生只记住了插曲,忘了主旋律,肯定是失败的课堂。热闹的课堂背后,从来只有那么几个主角,有人从未登场,有人自始至终都是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也终究是失败的。名师的课堂是真实的,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真实的课堂是真正的回归,回归到最朴实的、浓厚的“语文味”。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也被人为改造地五花八门,有的变得过于理性,语文味淡化了,变成了政治课了。其实语文课讲究的就是一种文学氛围,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从语文的角度,来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师要做的是努力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悟语言文字,去关照语言文字,再三品味,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共鸣震颤的快乐过程。这种语文课堂,才会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道德境界,丰富文化底蕴,启迪人生智慧。名师的语文课堂是有趣的,这种快乐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感受。“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愿景而是一种现实。在名师极富感染性的语言中,在同学高潮迭起的笑声中,在知识不断被明晰,情感不断被渗透的过程中,一堂课就这样悄然而逝,教师和学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四、总结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1

1、前言

教育一直是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21世纪这个高竞争力的信息全球化社会,我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何发展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教学效率,也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一大热点话题。本课题就高师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做了一个具体的讨论。希望能有利于高师的语文教学的发展与改进。

2、高师语文教学法简介

高师教育即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在其中所有的中文专业里面,最具教育模范的当属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专门是为了高等师范类院校培养优秀的语文老师而特别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这门课程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让高师院校在校学生进行由学生到合格的语文老师的转变。这些就对于学生除了大学校门,走向教育岗位非常重要;同时间接地提升教学的综合师资素质,造福于教育事业。

在语文教学中,从语文课程教学发展至今,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当然这些方法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需要高师教师通过不断的理论实践的筛选良方。再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的时候,如何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掌握老师表达的信息量十分关键,这也是课堂效率情况的一种体现。好的有效的方法更加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的培养;这也是决定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选择有效的高师语文教学法,才能更好地造福广大学子。

3、语文教学法的有效性判断

现在的大多数高师教育都是传统式教育模式,他们重视传授理论知识,不停地着重于外在的塑造但是对于加强实践以及诱使学生反思体验等素质型教育却大大的忽略了。因此在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上面往往是不太理想的。

那么何为有效性教学方法呢?就语文方面来说,目前我国对于这一点有两种比较精辟的解释。其一是指教师在遵循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使用较少的精力、物力和时间而达到了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它也满足社会与个人的教学价值需求。其二,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促进定为基本也是根本目标,这也是唯一衡量教育有效性的标准。另外,创造提高良好教学环境以及激发鼓励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等也是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内容。

当然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局限在方法的正确选择,当然好的方法也是成功的一般,但是最关键的便是方法的适合程度以及教师将方法的发挥程度。前者是指需要高师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一个是适合的方法很重要。后者指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及教师的讲演能力以及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决定着该教师是否可以将教学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因此进行有效性判断不仅需从方法本身,还需要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设施等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并且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进行实际调查论证;这样以后才可以衡量一种方法的真实有效性水平。

4、高师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随着基础教学的改革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前的灌输法以及填鸭法等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机构的要求了。这些不仅不能满足教学目标,并且教学效率也很低,学生的接受度也不高。因此发展出适合于现代教育的新的有效方法很重要。在语文教学方面,已经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种新的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活动探讨法、辩论模式法、讲座法以及教材模拟编写法等等,这些方法大多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优化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

目前较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去学习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教授讲座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刺激以及吸纳一些真正对这门教学感兴趣的学生,然后讲座可以以讨论、带入、合作、提问等多种方式来达到吸引学生主动思考等的能力,这样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时可以是学生更易介绍和思考当然也更容易记忆吸纳知识了。

另外一种比较有效的语文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历史悠久但是如果引用得当的话一直都非常有效。这是围绕教学目的,将真实场景加以典型化渲染,然后让学生来思索与讨论,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互动和总结,来达到学习知识提升分析等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加入到互动之中,从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学习和提升。

此外还有很多很多的有效方法,本课题不再一一介绍。总之,虽然不断有新的方法出现,但是被不代表原来的方法就会被抛弃。只要是善于运用,也许任何一种普通的方法都会行之有效。总之,不断地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喜好以及接受类型,结合教学基础设施,获得最适合的方法很重要。没有绝对的无效的方法,只要是最适合的就能成为最有效的。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师语文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58-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要求享有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愿望不断增强,对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冲击,幼师生源质量在不断的下滑,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都相当薄弱;一些幼师学校过分注重技能课而轻视基础知识课的教学,逐渐形成了文化课教师教无压力的状况,导致目前幼师学校语文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缺乏实践性、操作性的现象普遍存在。幼儿教师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语言教育的水平,因此,必须对当前幼师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反思,找出应对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使语文教学成为提升幼师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课堂。

针对幼师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幼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原则,调整幼师语文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幼师语文教学的质量,更好地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笔者对幼师语文课程改革有些初步的探索,在此略加论述,以待方家指正。

1 立足幼师职业特点,正确定位学科方向

幼师语文学科在培养幼儿教师整体工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幼师语文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同时,幼师语文又具有专业性,能够而且必须吸收一些适应幼师职业需要的能力训练点。在《幼儿文学》与《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教学中更要突出其专业的性质, 紧密结合专业需要来强化训练。语文具有传递思想感情的功能,要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师德高尚、充满爱心的幼儿教师。

基于此,幼师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应该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听说能力和一定的幼儿文学创编能力。这就需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语言实践能力。

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与需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增加教学的效能。就《阅读和写作》这门课来说,选文应尊重学生的心理和趣味,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不妨多选择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现代意识,能够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和先进文化,反映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的精神,体现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优秀作品,用洋溢着时代气息和语文精神的作品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滋养学生的情感与心灵。

教学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鉴于当前幼师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较差,应增设汉字知识与应用、现代汉语知识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素养。为了使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确有实效,语言知识应按照“精要、易学、实用”的原则进行精选。《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教材中一些难度过大的内容如演讲、辩论等内容可适当删减,而讲故事等内容应进行扩充,这样不但更加适应幼师职业需要,而且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更容易进行操作。而《幼儿文学》教材理论过于简略,应适当扩充内容,使学生对于幼儿文学的性质特点、发展历史以及先进的思想理念有系统的了解。增加指导幼儿文学创编和表演的内容,将理论学习、作品欣赏和工作实践有机融合,使《幼儿文学》真正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课堂。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面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平台。例如,《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有些难度较小的文章,不妨让学生自己备课、讲课,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思考,体会当老师的甘苦;在口语训练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而《幼儿文学》的教学则应让学生多创作,多表演。这样的尝试有利于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一定的选择和学习的自由。

4 大力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学习训练空间

必修课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且班内学生人数多,难以因人施教,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因此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难以达到练习要求的,学生对知识特别是技能的学习必须向课外延伸。选修课是幼师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的必要延伸和补充。要在必修课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兴趣和特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能力。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组织地开展教学。选修课的方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可以开展文学欣赏与创作课,讲故事与幼儿剧表演课等,发掘学生在这方面的潜力和特长,进而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营造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大型活动和比赛。如语文趣味知识竞赛、汉字规范使用“挑刺”比赛、诗歌朗诵会、童话剧表演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热情。

5 重视组织教育实践,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聚拢愈来愈多的考察结果会更加确信:不管是哪个国家哪种类型的教育,欲图经济的振兴和人才的培养,教师的作为和作用都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正致力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教育也亟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须着力打造优良的师资队伍。在此大背景下,高职语文教改可从三方面作准确定位,努力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职业元素

教育,是为更好地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造福于个人和社会的一种服务手段。相比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用的职业后备军,尤其注重培养人如何做事、如何把事做好的能力。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彰显鲜明的职业属性,渗透职业元素,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如果学生在校所学脱离实际,知而无能,毕业时空有文凭,即便进了职场也难为业界所用。

因此,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务实致用的人才、强化学生从职能力为目标,否弃偏重系统理论和学科体系的旧模式,切实改进教学。高职语文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对职业属性、职业元素的认知度。当我们说“文学是人学”时,我们不应该让文学同“社会人”和“职业人”这新的“人学”产生隔膜。在正确认识语文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职业元素,为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人”和“职业人”当好“人文向导”。学生需要早日了解未来的工作世界,接触“职业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在传播先进文化时,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求真、爱美、向善,愿意投身职业劳动,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既符合社会的需要,也能奠定青年学子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在高职语文教材中有计划地选编一些反映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报告文学,以及今后职业岗位、职业活动中常见常用的说明文、应用文,或在讲解传统名篇时自然地融入职业元素,都是可行之举。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文质兼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务实的职业能力以及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就可成为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这一基点上突出学语用文同职业生涯的关系,有助于高职语文教师提升正确的教学理念,依托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特性,渗透鲜活的时代气息,使学业、专业和职业有机融通,让语文教学更加焕发出具有现代特征的生命活力。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有一位高职院的教授,为了获得职教改革的底层体验,曾隐姓埋名学技术,通过职业考核,拿到了一级工的职业证书。此例说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为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生存能力,让他们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合格人才的培养是从底层开始的,不倦不懈地努力,尔后才能有优秀的创新人才涌现。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是同自己所在院校的发展以及莘莘学子的成长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务实地从此岸到达彼岸,即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准职业人”,然后才有望把他培养成一个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人”和“职业人”。我们要在这样的认识基点上,提出对高职语文教师综合职业素养的高要求。

高职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在教书育人的细节上,其宗旨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和就业能力服务,为造就合格的职业后备军提供必要的人文支撑。高职语文教师不仅要注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内涵之间的契合点,还须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跨界融合”的路径。教师不仅要有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素养,还应具备综合的人文素养,并增进对所在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认知,丰富自己胜任专业语文教学的工作经验,优化自己的“双师”素质,使自己投身高职语文教改能有宽厚的基础和高远的空间。

因此,对于新时期的高职语文教师来说,他要了解自己所在职业院校主要专业的设置情况,具备自己所教班级学生专业的知识背景,有条件的还要深入与学生将来就业有关的领域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切实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找到企业岗位工作与语文学科的衔接点,发现企业用人机制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要求,真正做到教师所教、学生所学能满足职业岗位的所需、所用,由此找到新一轮语文教改的方向,拓宽用“文”之地。

在提升综合人文素养方面,语文教师要在传统的中文基础上,建构新的人文知识圈。不可照本宣科,而是要能甄选古今中外各类文章、文献与文本,从中吸纳文化精萃,因而更重要的是获得这种开放性建构的智慧。教学内容是一个实体性的所指,在语文教学范畴内,是“以文章和文学为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意蕴和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野)。”[3]其基本要义就是“明确文章教育和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4]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而高职语文教学则以语文能力和职场应用为要旨。在从知识到职场应用能力的转化中,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即文本特性)是不可忽略的环节。好比我们想利用木料做器物,必须先了解它的质地、纹理、特性,尔后才能量材而用,恰到好处。对文本(教学内容)同样如此。笔者在教园林大师陈从周《说园》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从园林山水要接近自然的角度领会园林的妙处,继而领悟叠山理水所造成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学生对园林、园艺美的感觉深化了,课堂教学就远比一般的说文解字、段意归纳和结构分析要奏效。如把先生所言“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的真谛,引申到寻找文本的“山脉和水源”,发现文本中“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关系,甚至延伸到将语文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应用于职场生存和发展的人生智慧方面,学生听课就从入耳、入脑到入心,衍生效果明显。由此体会到,教师有人文素养垫底,透彻地把握文本的特性和核心内质,随时调动自己的悟性,就能巧妙地融入职业元素,水到而渠成。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善有鲜明的辨别力。”[4]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从教师“综合职业素养”的示范,联想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问题,学者们称其为“软实力”,实际上这是有着互动作用的职业教育硬道理。在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这方面,高职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千差万别的,在其接受职前教育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对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在评价所聘毕业生的知识、态度时都基本满意,但“对毕业生的情商、社会交际能力、职业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及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也都有较一致的认识。”[5]所以我们的教育理念应从知识本位转到能力本位,进而提高到人格本位的认识水平。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单靠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是不够的,得通过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来实现。语文教师能否成为学生效仿的“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典范,我们本身的人文素养和日常职业表现十分重要。教师爱生、学生尊师是校园人际交往的本真体现。在课堂上听到某学生过生日,我会以亲切的笑容和拥抱表示我由衷的祝贺。新年前夕,我所教班级要与邻班展开校园辩论赛,他们来邀请时,我尽管心脏不适,但还是抱病坚持坐一个半小时地铁,前往郊区学院赛场,听辩论,作评点,返回家时已是夜里十点半。我践行人文教育从小处做起,使学生受到“身教言教”的双重启迪,自己也倍感快慰。我想,今天他们在学校受教育,将来到职业岗位上敬业乐业,关爱服务对象也就有了个先期的榜样。这看来是超出课本之外的,却是符合教学良知、和谐天性的情理的。

三、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高职语文教改中,教师要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但更要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现在的高职教育强调任务引领、情境创设、师生互动、按工作流程设置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有其合理性,但主要适合专业类的课堂教学,不应全都套用于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不能表面化,重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教师在其中起引领作用。对高职语文课来说,就是把握文本的特性,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围绕文本的核心内涵设置几个中心问题,在能融入职业元素和思想人文精华处悉心调制,又娓娓讲述(口语表达为主,黑板粉笔辅之,PPT也是辅佐),尽量以一种最能贴近学生接受心理和思维习惯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解读,让他们愿意徜徉在字里行间,吸取其散发的滋养。由于高职学生偏重形象思维,学习时重以感性印象和声情动作去把握,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宜用语言技巧设置教学情境,采用得体的形象、动态教学法施教,即使遇到抽象的问题也要力求解析得形象化,通过生动讲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使其产生认同。比如我教《冯谖客孟尝君》,就在准确把握文本特性的前提下改进教法,从处理现代职场关系的角度解读这篇传统课文,借以启迪当代青年理解冯谖成功的人生智慧,走好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再如对费孝通《乡土本色》这类社会学文章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以及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区别,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当今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把握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将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当今时代,学生身处一个信息驳杂、声光色交互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他们的阅读、写作和学习、交往方式全然不同以往。语文中听、说、读,写的场景、对象和时效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读”,不只是看纸质书,触目皆是视觉影像、电子书刊;短信、电邮、博客和微博等形式的出现,使“写”变得随性灵便。当传播媒介和载体发生变化,多媒体网络技术随时可把外界信息引入课堂时,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建立一种贴近学生接受习惯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应是教师在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素养。

当然,语文教学改革是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实质性追求,而不是以多媒体手段替代口语表述作为首要标志。运用电子课件是为了让学生看得更直观,授受双方都能进入状态,而不是让教师当电子教案一页页地读。如果喧宾夺主,养成离了多媒体就无法上课的习惯,会比不用它更可怕。教学方法的生动活力来自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师应对自己讲述的教学内容有深刻、透彻的把握,使之成为其心智的一部分。成竹在胸,自能游刃有余。有人说,有意味的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但“有意味的形式”本身已经具备了内涵,内涵就是“有意味”,如果体会不到有意味的形式,或者只能把捉意味很少的形式,明明几句话就可讲清楚的问题,却用繁复的语言去表述,再额外加上些由教师导演的所谓“热烈讨论”,让人一时眼花缭乱。此类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看似学得轻松自在,实则并未有互动,而是变相“放羊”。如果教师不能传授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不能教会他们把握事物的规律,培养独立的思维品格和“由知导行”的能力,不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么等他们毕业走出校门,仍然无法真正独立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综上所述,在高职语文教改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同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以及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修炼联系在一起,最终都要以学生的成长、成熟和成才为“逻辑落点”。

(作者单位: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注 释

[1]吴启迪:《〈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3]王荣生,李海林主编《语文课程和与教学理论新探》,均自p1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引导作用 教师作用

阅读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升华人的心灵,开发人的潜能,增加人的知识。因此,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受到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教师应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原来的全部大包大揽转变为适当引导、正确引导。

一、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中起引导作用的原因

(一)之前的阅读教学大体是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消极、静态地接受。这种阅读教授模式实际上是在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抹杀学生对于阅读美感的认知。阅读是自己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只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这种感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是把经过教师咀嚼过的美感、认知等再输送给学生,这样,学生对阅读的感觉势必减弱,甚至可能会反感。因此,这种阅读教授模式,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任何学生来到学校学习语文,其基础都不是零起点,高中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不是一张空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很多高中生经常随父母出去旅行,见多识广,如果硬将教师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强加给他们,那么一方面学生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会抑制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因此,全盘输入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

(三)阅读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对于理解大部分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只会停留在表面意思上,无法获得相符的理解和感受。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薄弱,如果完全放任自己学习,则一些学生会无所适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高中语文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自主阅读的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读物的能力、自主性阅读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养成,可以使学生自己选择有益的、适合自己的文本,从而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含义,并对文章进行分析和鉴赏,表达自己的观点,懂得欣赏其中的美。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中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由不自主阅读向自主阅读过渡的阶段,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发挥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二、教师怎样发挥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引导作用

要真正做到适当引导、正确引导,使阅读能够真正达到良好效果,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一)充分理解阅读教学内容。只有对阅读文本有很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明确的定位和思考,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有很好的把握。并结合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理解水平,科学合理地设计阅读教学课,这样才能指导学生适当的阅读方式,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

(二)增强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讨论的方向出现偏差,课堂节奏或快或慢等,这些都需要阅读教学的组织者进行适当的调控。首先,对课堂教学进度要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不能太快,太快的话,学生有可能跟不上进度,影响阅读心情;不能太慢,否则学生易产生焦躁心理,影响阅读效果。另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准确捕捉学生发出的各种信号,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适当调节教学节奏,安排好学生的讨论主题,掌握阅读教学的时间等。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三)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真实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上也是非常适用的。要想真正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和水平和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阅读计划、确定阅读篇目,认真分析学生阅读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遏止,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阅读文本内容过深或过浅,学生不感兴趣等,都会影响阅读教学质量。

(四)提高教师水平和修养。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自身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因为阅读教学,除了要深入挖掘阅读文本的深意外,还要将之放在整个语文教学的模块上。没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对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作用微小。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文学、历史、哲学等,能够从一个单一的阅读文本中深入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一个能旁征博引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因此,在阅读课上会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相应的,也会促使学生主动、认真、感兴趣地阅读。否则,阅读教学很可能是单调乏味的。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 加强教学 措施

一、更新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如何把教师在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更多地着眼于学习的层面,把它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是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更为有效,让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致更高,就必须要在思想上彻底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形成和谐高效的教学课堂。

二、确立民主平等的教师作风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会见仁见智。但,学生的能力水平有高低,个人想法也有不同,面对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或是想法奇特的同学,教师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想法,这样做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今后不再愿意发言。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注重引导,丰富学生想象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语文教学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为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多进行创作性的训练活动,挖掘想象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母体。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给学生一片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要通过挖掘、诱导、使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从而达到语文课堂的最佳效果。

四、培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而且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就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学生得到全面、有效地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利用图片、幻灯、摄影、音乐、多媒体等一些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步入乐学的天地。

五、拓展空间,利用自然优势发掘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上语文课时,学生的学习资源短缺,常常令教师感到为难。其实,教师只要肯动脑筋,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环境,就可以指导和带领学生根据季节和地域特征,就地取材来拓宽语文课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柯罗曾明确指出“面向自然对景学习”的口号,唐志契也提出了“要看真山水,要得山水性情”的要求,李可染晚年也有句重要的话:“人离开了自然将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好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大自然”的课程活动。比如,让学生采摘些自己喜爱的鲜花野草和青青的枝条,随手编个花环、插只花篮,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为学生表现大自然,写作大自然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淑红,高洪鹏.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2]荣茂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民营科技2008(11).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面对创新性社会和创新性教育的要求,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需从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入手。

关键词:教师;创新素质;培养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基础课程,它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渠道,它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想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前提。

一、在职业动机上,创新性教育要求教师从职业性型转为事业型。“教师创新素质”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自觉产生的积极改变教育教学现状的创新思想和欲望,以及解决教育教学课题时所表现出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的能力。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创新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崇高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从事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前提。富有创新性的教师,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和为教育事业而甘愿奉献一切的责任感,这种积极性 、事业性和责任感又被称之为职业理想。只有具备崇高职业理想,创新性教师才会不囿于现成的经验结论、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敢于突破老的框框和另辟蹊径,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宽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进而培养出创新性的学生。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把教育工作不仅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更要把它作为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而孜孜不倦地去追求。

二、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创新性教育要求教师从单一型转为复合型。由于历史、现实、文化传统及由此形成的教育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高等师范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端。高校语文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意识薄弱、知识结构能力趋向单一的缺陷。

教师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就必须具备多元的、科学的、合理的结构知识、必须从只注重书本教材的教学资源变为吸纳开放、多元、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应该是立体的、动态的和系统的。所谓立体的就是说教师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需要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精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而且需要系统的方法论的知识等。所谓动态的,即教师的知识需要开放性,注意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所谓系统的,就是要求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以一、两个学科为中心的、知识面辐射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序的分层的体系。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性教师要从之中单项灌输转为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从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目的转变为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品质养成的个性教育教学目的观;学生素质的发展应该是有序的,而在现实教育中,由于从某种功利出发,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发展的各个侧面被“肢解”开来,以至于出现“半个人”的现象,更谈不上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塑造健全人格,知识创新精神的动力。

其次,把课堂教授和灵活多样、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新时代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的需求,把课程的战略重点,从知识的传授是上,转移到学生创新性素质的培养、训练上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充分挖掘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运用生动的语言、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亲力亲为的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们真正拥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探索,从而加深印象、或得体验、形成能力技巧,并从中积淀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行为需要智慧、知识、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想象力要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在充分尊重个人自主性的前提下,在最大限度满足了个人的个性、志向与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展现出来。语文教学要开展记述、复述、描写、演讲等能力的培养,这当中当然有分析、综合、归纳、分类、思考、抓要点、抓重点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这门课程又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刻的哲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学在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是提高思维品质。如鲁迅先生的笔锋犀利,字字句句都包含了深刻的内涵,就是一个名字,也别有深意。在《药》一文中提到了夏瑜和华老拴这两个人,初一看,“华、夏”仅仅是两个十分普通的姓,但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进一步考虑时,就会发现,这两个姓合作一处,变成了华夏民族的代名词,这两家人的悲剧也正是当时华夏民族的悲剧,暗喻其中。是否善于提出问题,深入事物的核心,是否善于区分次要的和主要的问题抓住本质,是否看问题全面而又不失细节考究,都是思维深刻性的个体差异,也反映了作为个体的思维品质。

四、在思维形式和工作方法上创新性教师要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能力结构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创新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创新素质的基本途径。它可以使教师掌握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并由此激发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它有助于客服和纠正教师头脑中陈旧的教育观念和狭隘经验,形成适应神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的教育观念。

然而,在一些高校,普遍缺乏科研氛围,这就阻碍了教师科研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手段,更缺乏科研的意识,他们直接面对丰富多彩的实践中的许多好的教育经验没有得到及时的总结;加上授课任务重,科研与教学任务之间投入时间、精力分配的矛盾、长时效益和短时效益的矛盾等,高校语文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主动性不强,从而阻碍了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在外部环境上,培养创新性教师要求封闭、保守型转为开放、和谐型。

系统论认为,任何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周围环境和个体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和相互影响。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生存的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密切地影响着教师个体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培养教师创新素质的外部环境——学校来说,应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教师自我教育的内驱力、不断改革教师培训制度,培养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首先,学校管理中的评价制度应趋于科学合理,不能制约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其次,学校管理方式应民主化,学校工作环境是否令人愉快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地发挥。第三,纠正对教师培训上认识和操作的偏差,将以往补偿教育、提高教育为主的的继续教育改革成为规范的职前、职后、培训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体系。学校的管理应努力加强校园的整体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协作、宽松、和谐的大学校园,求实、求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和学术氛围。通过有力的评估和实践的锻炼,培养和造就教师的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罗树桦、李洪珍主编:《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俞学明、、钟祖荣。刘文明著:《创造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张辉:《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教育探索》,2001年第12期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10篇

由于近年来缺少一种教师终身与进修的机制,缺少一个客观评估教师素养的完善体系,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等日益突出,再加上高考竞争,年轻教师素质得不到均衡,狭隘的教学空间,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低质量的生活,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去思考语文教学的明天。

如何使高中语文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亟须提高。

在新的课程背景,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较强职业道德标准,如要明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的“平等的首席”,是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主义,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的位置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来,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有责任感外,还必须做到:

一、要有的语文理念。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语文教师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美学、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四层,最基层的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和普级教育知识,这类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干一切工作,学习一切专业的基础,这一类知识是非专业的普通知识。上每个人知识无论多么渊博,多么艰深,曾垒起多么高、多么尖的知识宝塔,它都是离不开这个坚实的基础。第二层知识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它百科知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高中语文《不钟山记》涉及到地理学,讲霍金涉及到物理学,讲《琵琶行》涉及到音乐等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第三层知识是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它能提高人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选择和指导。最后一层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金顶――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它是任何一个教师从师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

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这要求教师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语文教师要有较强教学的管理能力。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管理。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活动的自动化管理。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要善于解剖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特长,学会倾听,学会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在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和要求基础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布置不同的练习,采用不同的教法,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综合研究等多种,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

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学生指导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掌握和运用教育技术。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11篇

当前,高职教师在职业语言的使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职业语言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在教学和管理中,有的教师语言使用生硬蛮横,缺乏人文情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好感,进而导致学生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使得教学和管理的实效不尽如人意。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的对立、误解的产生,很多时候都源于没有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也忽视了沟通凭借的语言的重要作用。总体来说,当前高职教师职业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普通话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都明文规定了在教学时应该使用普通话。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江南北。教师在教学时,若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和顺口,就不分时间和场合随意使用自己所熟悉的方言的话,那么对于方言区外的那部分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一方面,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听不懂教师的方言,而失去对某门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也会认为这是教师对他们的不重视,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所以,高职教师一定要顾及全体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使用好普通话,有意识地纠正自己不准确的发音,使学生都能听得懂自己所传达的内容。

(二)语言上对学生的尊重不够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只能服从,这也就造成了师生地位上的不平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对学生颐指气使,反映在语言中则是很少使用礼貌用语,并且命令性指示语的使用较多。这常常让学生感到自己不被教师所尊重,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三)对体态语言的漠视体态语言是人际交往中信息传递的一种副载体,它在使用中不需要凭借有声语言,但却对有声语言的理解起着强化作用。体态语言主要包括动作和表情两个方面。就动作而言,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散漫地靠坐在椅子上,使学生觉得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压迫感,心理上会产生紧张的情绪;有的教师在与学生交谈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诚意产生疑问,导致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和沟通的兴趣。就面部表情而言,有的教师在与学生谈心时,经常会皱眉和撇嘴,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觉得教师对他们是不认可的,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谈心也不再积极配合;有的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时候,没有以殷切的目光注视学生,而显得目光散漫,这也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心不在焉。因此,应改变教师对体态语言的漠视态度,让他们意识到体态语言是有声语言的有效延伸,运用得当可以显著提高教育效果。

(四)正面语言使用不够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往往较差,平时听到的多为教师和家长的抱怨与批评,在进入高职学习时已经积累了很多负面的情绪。然而,一部分高职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时还是常常使用负面语言,经常粗暴地用“不能”“不行”“不可以”等话语来回答学生;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仍然以批评教育为主,忽视正面的肯定与鼓励。这些都容易激起学生的负面情绪,使他们对今后的学习感到痛苦和绝望,对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也持抵触态度。所以,高职教师要正视自身在职业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和消除,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语言素养。毕竟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他们对教师的情感往往是建立在有效的语言沟通基础之上的。

二、提升高职教师职业语言素养的措施

针对上述高职教师职业语言使用中的种种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以期对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语言素养有所裨益。

(一)准确使用普通话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避免因方言的原因听不懂某门课程,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首先,在发音上,教师应努力做到口齿清晰、发音准确,要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得确切。其次,在遣词造句上,教师应摒弃粗鄙的方言俚语,使用通用的词语和说法,让学生准确理解教师的意思,避免因词不达意造成的师生误解。

(二)在语言表达上尊重学生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平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语言上应该充分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锤炼自己的语言,表现对学生的尊重]。

1.称谓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记住学生的名字,在课堂上教师若能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教师对其的重视,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对于叫不出名字的学生,教师也切不可简单地以“哎”“喂”呼来唤去,可以使用“同学”称谓。对于记住姓氏的学生,教师可在其姓之前加上“小”字用于称呼,这样的称呼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尊重的个体,从而在教学中更加愿意配合,也很好地化解了教师叫不出学生全名的尴尬。

2.问候教师和学生在校园里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打照面的时候很多,这就涉及打招呼的问题。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问候以后,仍然板着一张脸,严肃地点点头,这种教师学生就觉得不容易亲近,自然就拉大了两者的心理距离。因此,在学生向教师打招呼以后,教师也要热情地予以回应,可以面带微笑回答“你好”,对于正好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也可以有一些关心式的回应,例如“最近学习怎样”“上次给你指出的问题有没有注意”等。

3.指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常常会需要使用一些指示性的语言,在使用这些语言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句式的选择,多使用祈使语气的句式而不是命令语气的句式,多用引导式的语句而不是用语气强烈的反问语句。适当的句式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心理上也较为放松,进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不恰当的句式会使学生心里紧张或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给教育教学带来障碍。

(三)重视体态语言的使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特通过实验证明:口头语言的效果=7%的内容+38%的声调+55%的表情。由此可以看出,体态语言的使用在信息沟通和交流就动作姿势而言,教师和学生谈心时,身体应自然前倾,不可懒散地靠在椅背上;当学生向教师讲述问题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并频频点头加以回应;当学生说到困难和伤心之处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拍一拍他们的肩膀加以宽慰和鼓励,让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当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时,教师应保持和学生的目光接触,用专注、坚定、温暖的目光向学生传递真诚的情感和平等的态度。就面部表情而言,无论学生在向教师倾诉什么内容的时候,教师都应该认真倾听,切不可经常皱眉、撇嘴或露出鄙夷的神色。当学生向教师表达成功的喜悦时,教师应该和颜悦色、面带微笑,为学生的进步感到骄傲;当学生向教师倾诉苦难时,教师应该面色凝重,为学生的不幸感到同情,表现出心有戚戚、感同身受。

(四)多使用正面语言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信心减弱的现状,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使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结语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12篇

从语文独立设科到新中国的成立的近半个世纪中,先后出版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及专著近十余本,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要》(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袁哲编《国语读法教学原论》(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阮真著《中学国文教学法》(1936年正中书局出版),蒋伯潜著《中学国文教学法》(1941年中华书局出版),朱自清、叶绍钧著《国文教学》(1945年开明书店出版)等。这些教育大家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与语文学科课程论的开创者,他们在前所未有的文化嬗变中,既葆有旧时代的文化传统,学问周正,根底深厚,又兼有新时代的精神,开拓创新,视野开阔,为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开创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上语文课程教学论大著着眼点各不相同,有的是从语文教学法研究对象建构课程结构体系,有的是以某教学内容为研究中心去建构体系。应该说不管是哪一种建构模式,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是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民国时期第一本从提高教师素养去构建语文课程教学论体系的论著。该书匠心独运,特色鲜明,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

一、建构了以提高语文教师素养为主线的结构体系

蒋伯潜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毕业后历任中学、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教务主任及上海大厦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上海市立师范专科中文系教授兼主任等职。1940年,他在上海大厦中学担任中学国文教学法一科的教学时,把自己近20年来的国文教学经验,作了系统的整理。《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正是他以授课讲义为基础编写而成。在本书的自序里,他明确了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参阅时贤所著国文教学法,大抵偏重于教学原理,陈义甚高”,“虽卑之无甚高论,但力求其切合于实际情形,冀稍有助于同学诸君将来之应用”。①针对实际,强调实用,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贯串本书的主线。

所谓针对实际就是针对当时学生学习国文的实际与教师教国文的实际状况。1936年,阮真先生曾经就中学生国文程度做过抽样调查和统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初中毕业,白话文通顺者约占13.73%,尚有86.27%的未通。高中毕业,大约文言能通者(白话亦通)占10%;能作文言而未通者(白话有通有不通)占20%;作白话文大致通顺者50%;作白话仍未通顺者20%。很明显,这离国文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蒋伯潜也认为:“现在中学生国文程度之一般的低落,几已成为大众公认的无可讳饰的事实。”②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于1941年出版,时距语文独立设科已近30年,之后,读经废止,中学教材里开始有语体文,教材由原来需熟读整部古书,开始成为零碎文章的选集。从小学开始就重讲授和造句、作文,中学竟完全不再使用熟读成诵的教学方式,完全重讲,不重读了。他站在时展的高度,客观辩证的去分析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学教学水平低下的原因。他认为:“科举时期不求甚解的死读,即使完全成诵,于国文也没有多大的好处”,“科举时期,也有许多白首而不通文理的老童生”。③因此他认为:“中学生国文程度的低落,其原因,不在乎上述种种,而在于国文教育自身。”“教学的目的,教师的素养,课内讲读的教材和教法,习作的指导和批改,各种课外工作的指导,教师的进修,都应平心静气地逐一加以检讨,以求改进。”④

该书分五个部分: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国文教师的素养、课内讲读、习作批改、课外指导、国文教师的进修。绪论主要论述了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国文教师的素养,这是本书的纲,第二、第三、第四部分涵盖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各个方面。每一部分再根据内容需要,逐层按教学要点和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条分缕析地加以说明。不但解释应当如何教学,授人以渔,还兼及为什么这样教学的原因,让人知其所以然。这几部分实际上也是作为国文教师教学素养的具体的实施。在这几部分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现身说法,展现出一位国文教师的丰富经验与极高素养。余论部分主要谈到国文教师的进修,照应绪论的相关内容,紧扣国文教师素养这一主线。

二、明确了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内容

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学的现象和规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何教,二是教什么,三是怎样教,四是什么人教。其目的是达到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语文效率。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素养,而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目标是要培养教师的语文素养,只有高素养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养的学生,它们的目标都是指向人的培养。这是语文教育的宗旨,也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核心价值。

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就是从“什么人教”这一问题入手,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叶圣陶先生在1941年写的《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就针对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问题指出:“他们所以如此,大概由于对国文教学的认识差一点,可是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升素养,首先必须搞清楚“为何教学”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蒋氏《中学国文教学法》开宗明义,首先就论述了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并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正、副目的说。

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的目的有二:

(一)正目的――国文一科所特具的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对于生活所需的工具――国文――能运用,能了解,且能欣赏。

(二)副目的――国文科与其他学科同具的教学目的,又可分为两项:

(甲)使学生了解我国固有文化之一部分――学术和文学的流变。

(乙)使学生明了我国固有道德观念及修养的方法,并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

在70年前,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能达到如此高度,其表达之精准,见解之深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是文字语言的运用之训练”,是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宗旨,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之所在。能将“能运用,能了解”放在第一位,紧扣“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宗旨,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

在世纪之交有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中,有许多文章在论述语文课程性质中往往从自己的学术专业的角度提出很多不同的观点,应该说大都没有达到蒋伯潜先生这种认识的高度。2011版《全日制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中明确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与蒋氏观点达到了高度吻合。

文学作品欣赏是语文教学目的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蒋伯潜认为:“用文字记录表达所闻见、所经历、所感想的言语、事物、情感、思想,而能艺术化,便有供人欣赏的价值,这就是‘文学的技巧’。教中学生国文,不能希望他们的作品都有文学的技巧,有供人欣赏的价值;可是欣赏别人作品的能力,是应当养成的。”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又提出了与“素养”相关的“养成”这一概念。“养成”如果从字面来看具有“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之意,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欣赏力,不能靠“传授”,不能靠“训练”,也不能仅靠“培养”,而需要逐渐的“养成”。这既包括外在的教育,同时还须内在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历、心理与理解力。

针对当时颁布的课程标准把“了解我国固有文化”列为国文教学目的之一,蒋伯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了解我国固有的文化’是教学本国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的正目的;在国文科,只能作为一种副目的。而且‘文化’一词,所包甚广,国文科所能使学生了解者,不过其一部分,关于学术文学流变的一部分而已”。⑥这种辩证的观点,很值得玩味,扬语言抑文化或扬文化抑语言都是片面的,文化学习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的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心灵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这与道德教育同样是一个道理。教育不能空讲大道理,要言传身教,注重践行。他认为:“道德重在笃行实践,修养须从身体力行中下功夫。”⑦朱自清先生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反对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都放到国文教师的两肩上,他提出语文学科的双重目的: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技能;发展思想,涵养情感。朱自清认为:“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原则上,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分轻重,但在理论上,我们须以前者为重要的。”这种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的主次关系,与蒋氏的正副目的说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在国文教学副目的中,蒋伯潜提出了“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这应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要害,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的任务,在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在教学论辨文时,固然可以收到相当的效果;其实,即是文字的校勘训诂,名物事实的考证,习作的指导批改等,都可藉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如果能辨认是非、长短,并且推而广之,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慎思明辨,审别其曲直、邪正、轻重,就不致盲从曲解,而误入歧途了。”⑧长期以来,多部语文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接提思辨能力的培养,虽然也有些高素质的教师在这方面作过一些探索,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的教育过多强调统一要求,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限制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一个缺乏思辨能力的人,很容易人云亦云,失去思想的独立性,缺乏思想的独立性,也就不可能有思想的创造力,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软肋,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门按照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它对教学目标有具体要求,但一个时期教学目标有它的特定性、时代性,而且教学目标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作为语文课程教学论既有阐释课程标准的义务,同时,它也有对课程标准语焉不祥或不准确的表述有补充、完善的责任。这也是优秀的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的历史价值所在。蒋伯潜的主副目的说也是借鉴前人的相关表述形式,但在内容上又极具创新性。

语文教学的要求如此之高,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素养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蒋伯潜先生提出语文教师素养要求是:第一,须有相当的学力。语文是一门专业课程,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位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是从事学科教学的必备的基础。这就包括文字学,语言学、文章学、文学史、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第二,须有熟练的技能。这就包括教师的听、说、读、写的教学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如朗读吟诵技能,汉字书写技能,作文批改技能,讲演、交流、论辨技能等。第三,须有清灵的头脑。能了解时代思潮,了解现代青年的心理,尤其是学习心理,教学方法运用灵活。第四,须有弘毅的愿力。主要包括对专业热诚、坚守、毅力,“人不知而不愠”的“诲人不倦”的精神。第五,须有中和的态度。对学生温和而严厉,公正而不偏颇,是为“中”。对同事能保持和而不同,恭敬安处,是为“和”。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

一、研究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新教师,是指完成了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为1―4年,但自身尚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且教育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对教学常规活动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还没有达到专家水平的教师群体。本文所研究的是高中阶段此种类型的语文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过程。新教师能否尽快适应教师职业不仅直接影响到其教学的有效性、工作满意程度以及职业持久性,而且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校的发展态势。所以,研究高中语文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理论的必要,又是实践的需求。

首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一名学生向一名教师的角色转换,总需要一段时间和一个过程来适应。因此,对于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律与实际。

其次,新教师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新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水平。因此,在这一阶段,及时地向新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使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求生阶段”,尽快适应教师角色。

二、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压力巨大

作为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不熟悉、课时多、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新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感到教学压力巨大。另外,很多新教师在不同程度上还担负着其他工作,如担任班主任、教务等工作,所以工作压力很大。

(二)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不够扎实

现在学生思维活跃、想法独特,且对语文学科一些前沿性的知识有一定了解,这就使新教师感觉到知识匮乏,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影响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首先,“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通常会感到很迷茫,他们会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技能很少能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因为当前的师范教育普遍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教学法和课堂管理等实践知识,尤其是实践技能的培训,因而不能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其次,学校缺乏对新教师的实践指导及相应帮助。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对新教师的入职期在整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为新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对新教师培养还远远不够。

再次,学校对新教师分派的教学任务过重。在当前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会不断向这些新教师分派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没有多少精力来专注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内部原因

首先,新教师的“自我意识”不强。有些新教师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感觉、去思考、去行动,没有别人的指点就会变得不知所措。而人的自我感是很重要的,一个缺乏自我感的人,难以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更不要谈自我价值的实现了。

其次,部分新教师业务素质不强。教师业务素质包括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教学能力及认知能力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特点的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在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技巧等,无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部分新教师由于业务素质跟不上实际教学的需求,这种局面必会影响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四、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营造适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学校是新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学校应为新教师群体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积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网络是一个使用广泛的交流和研究平台。根据高中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专门提供资深教师、教研员、学校领导等与新教师以及新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新教师们可以利用快捷的网络平台及时上传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学反思等,实现新老教师之间的网上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就使新教师在网络平台互动中获得更多的有益思想与经验,从而有效的引领语文新教师进行专业发展。

(二)理论引领,自学升华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可以先进行理论引领,把理论与教师的实践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推行教师自学等形式来开展。

第一,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邀请知名大学教授、省特级教师与骨干教师代表等对新教师们就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等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实施集中指导。讲座以“参与式”方式进行,鼓励新教师各抒己见,充分展开研讨与交流,最终促进和提升高中语文新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及其专业发展。

第二,以自学促升华,大力推行教师自学。教师自学主要形式就是新教师阅读一些学科经典著作,让他们自己系统、全面而深入的学习本学科内的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在读完这些经典书目后,每个新教师结合自己的读书心得撰写读书笔记,然后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与学习。

(三)推行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教师中开展反思性教学将有利于其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可促进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我意识的发展。通过反思性教学,教师能够合理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



一、研究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新教师,是指完成了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取得国家教师资格,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为1—4年,但自身尚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且教育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对教学常规活动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还没有达到专家水平的教师群体。本文所研究的是高中阶段此种类型的语文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过程。新教师能否尽快适应教师职业不仅直接影响到其教学的有效性、工作满意程度以及职业持久性,而且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校的发展态势。所以,研究高中语文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理论的必要,又是实践的需求。



首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师范毕业生开始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实现由一名学生向一名教师的角色转换,总需要一段时间和一个过程来适应。因此,对于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律与实际。



其次,新教师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新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水平。因此,在这一阶段,及时地向新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使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求生阶段”,尽快适应教师角色。



最后,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为学校提供稳定和高质量的教师资源。尽管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很多,但对于高中语文新教师来说,哪些才是促使他们真正有效和快速成长的途径呢?我们试图找寻到一条通过理论引导、校本研究与行动研究;创建网络交流与研讨平台;让新教师进行自主实践与探究、深度教学反思等方法,促使他们快速成长,从而最终为学校提供稳定和高质量的教师资源。



二、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教学方法选择与实施不当。新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组合上不够灵活,仅仅机械地将以前在书本中学到的“理论方法”运用到教学中,缺少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与技巧;甚至部分新教师不知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只是跟着感觉走。



其次,课堂教学管理缺乏相应的经验与技巧。不能很好的把握尺度,难以维持纪律和控制课堂的良好气氛。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因材施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等。



(二)教学压力巨大



作为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不熟悉、课时多、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新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感到教学压力巨大。另外,很多新教师在不同程度上还担负着其他工作,如担任班主任、教务等工作,所以工作压力很大。



(三)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不够扎实



现在学生思维活跃、想法独特,且对语文学科一些前沿性的知识有一定了解,这就使新教师感觉到知识匮乏,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此外,当今时代教师知识更新加快,新教师需不断学习,才能持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教师的知识素养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在专业技能方面,如学科技能、问题意识、批判反思与自我发展等方面能力的不足与缺失;第二,在专业修养方面,即师德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人际关系不和谐



新教师一般进入学校不久,人际关系经验欠缺,加上处理人际关系方法不当,从而导致新教师在教学中人际关系的紧张与不和谐,主要表现在:新教师与同事关系一般,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与领导关系冷漠,不能进行顺畅的沟通;与家长沟通甚少,不了解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与学生交流偏少,不关注学生兴趣与爱好,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疏远等。



三、影响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首先,师范教育与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不相匹配。“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通常会感到很迷茫,他们会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技能很少能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因为当前的师范教育普遍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教学法和课堂管理等实践知识,尤其是实践技能的培训,因而不能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其次,学校缺乏对新教师的实践指导及相应帮助。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对新教师的入职期在整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为新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对新教师培养还远远不够。



再次,学校对新教师分派的教学任务过重。在当前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会不断向这些新教师分派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没有多少精力来专注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内部原因



首先,新教师的“自我意识”不强。有些新教师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感觉、去思考、去行动,没有别人的指点就会变得不知所措。而人的自我感是很重要的,一个缺乏自我感的人,难以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更不要谈自我价值的实现了。



其次,部分新教师的信念不坚定与成就动机不纯正。有的教师为争当先进工作者而努力工作,有的为避免挨批评而完成工作指标,有的是为受他人表扬而做好工作,而大多数教师把从事教师职业当作自己的“铁饭碗”,把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因而,大多数新教师缺乏强烈而持久的职业发展动机,所以很多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重视不够。



再次,部分新教师业务素质不强。教师业务素质包括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教学能力及认知能力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特点的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在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技巧等,无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部分新教师由于业务素质跟不上实际教学的需求,这种局面必会影响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最后,心理情绪紧张焦虑。大多数新教师承认第一年的工作令他们感到焦虑、不安和心理紧张。现在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尤其是语文作为“语数外”三大主力学科之一,学校、学生以及家长都对语文新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与要求。因而,新教师们普遍感觉到来各方面的压力,心理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与焦虑中,这必然会影响到其专业发展。



四、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营造适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学校是新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学校应为新教师群体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积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



网络是一个使用广泛的交流和研究平台。根据高中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在当地教育局官方网站上开辟和建立“新教师天地”专栏,专门提供资深教师、教研员、学校领导等与新教师以及新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新教师们可以利用快捷的网络平台及时上传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学反思等,实现新老教师之间的网上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就使新教师在网络平台互动中获得更多的有益思想与经验,从而有效的引领语文新教师进行专业发展。



(二)理论引领,自学升华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可以先进行理论引领,把理论与教师的实践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推行教师自学等形式来开展。



第一,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就是定期把语文新教师召集起来进行集体学习。学校可以邀请知名大学教授、省特级教师与骨干教师代表等对新教师们就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等问题,如语文教学方法与技巧,课堂管理及调控策略,高考语文的特点及改革方向研究等前沿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实施集中指导。讲座以“参与式”方式进行,鼓励新教师各抒己见,充分展开研讨与交流,从而使大家既能从专家那里学到经典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又能得到专家富有经验性的指导,最终促进和提升高中语文新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及其专业发展。



第二,以自学促升华,大力推行教师自学。教师自学主要形式就是新教师阅读一些学科经典著作,让他们自己系统、全面而深入的学习本学科内的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在读完这些经典书目后,每个新教师结合自己的读书心得撰写读书笔记,然后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与学习。



(三)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教师成为研究者、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课程目标的最终落实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执行者是动态发展着的教师。”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教学研究,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适应和推动当前学校发展以及新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这实质上就是新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有计划地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实现语文新教师获得较快和较高层次的专业发展。



(四)推行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在国外教育界备受重视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养理论,被认为是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反思是新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是其自主成长的核心因素。”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教师中开展反思性教学将有利于其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可促进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我意识的发展。通过反思性教学,教师能够合理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内省,而是一种深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教学反思的方式一般包括四种:一是写反思日记;二是观摩教学;三是讨论教学;四是开展行动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反思的指向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处于成长期的新教师应侧重于教育教学技能的反思。



(五)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的校本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基础和前提,对于新教师来讲,没有校本学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经常会面临着“水土不服”的症状,所以一般难以转化为他们本身的专业可持续发展。



“以校为本”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实际上是一个“同伴帮助”的学习组织,它倡导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上课情况,讨论问题,说课和评课等活动。整个过程是基于教师个人和集体改进教学的愿望,它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这种相互尊重和理解能很好的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在行动研究中提升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现场研究与合作研究,是使教师学会批判性反思的过程;也是使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生产者的一个过程。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捕捉一些问题,并及时展开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尽量减少自己的工作失误。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做:



第一,要掌握基本方法。行动研究必备的两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专业日志和搜集相关资料。专业日志大多数是书面文字,包括日常记录、日记和自由写作;另外,建立系统档案袋,每个档案袋都有明确的主题,需要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选择和编辑材料。同时,还要随时搜集资料,因为行动研究是多元的,所听、所看、所想、所感都是资料,要尽可能掌握和使用第一手资料。此外也包括一些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法、问卷调查与统计、访谈法等。



第二,亲自参与研究并不断进行反思。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行动研究的能力,就必须亲自参与研究,亲自感悟和体验。总之,行动研究的核心就是要使教师学会批判性反思——以新的视角去看待日常和特殊情况下的教育实践。



结 语



面对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时代呼唤,社会需求,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广大高中语文新教师应积极投身这场新课程改革当中去,使自己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新教师只有加快转变自身的角色,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能,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促进和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刘克健.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J]. 经济师, 2009,(02).

曾丽英.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适应课改的需要[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07).

陈湘才.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观念嬗变[J]. 湖南教育, 2005,(07).

吴振利. 提高教师人际关系智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探索, 2008,(01).

范咏梅.高中英语新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研引领途径研究[D]. 西南大学,2008.

姚红玉. 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与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 2005,(11).

高师语文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师 教师素养 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全面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由此,素质教育将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语文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提高将是改革的关键。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提高素养呢?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形势,联系这几年来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具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自己。

一、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素质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根本的精神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语文老师除了要具有广博的文史知识外,还应该能说会道、会写,培育出一个个善于读书、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善于协作的人。同时,他还应是一个能够在学生人格形成、精神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忠于职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乐于奉献”这十六个字,展现自己的职业素质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一面最好的镜子,其直接的、间接的影响都是其他人难以替代的。一个没有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的语文教师绝对不是一个好教师。

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营造情感氛围,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呼唤出来,打动学生的心弦,对其情操进行陶冶与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素质教育,不是单纯地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而是一种人文陶冶,它丰富着读者的思想和感情,改造着学生的意识与心灵,积淀着人生的价值与规范,最终提示道德品质,熔铸意志品格。如我在讲《背影》这一课的时候,借助动情的配乐朗读,动情的情感手势,动情的主题分析,逼真的画面描述,让学生都进入了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听到父亲蹒跚地爬过铁栅栏为“我”买橘子时,学生都流下了眼泪。同时,通过课文的学习,我又进一步诱发学生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爱国家等情感的抒发。我想,这就是文章的魅力,也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素养的体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养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我认为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案头必备几本与语文学科关系密切的著作,供平时翻阅研究,如《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十讲》、《语文教学与研究》、《初中语文教与学》等。(2)弄懂、弄通教材,理清教材线索,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居高临下,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系统、整体化。在教学中还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品质特征,以自己的创造性激发和带动学生的创造性。(3)教师要想受到学生的敬佩,得到学生的依赖,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必须勤奋学习,认真参加继续教育等培训活动,搞好自修,不断充实自己。同时还要经常钻研语文教材,关心语文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了解语文研究的新信息,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上传道授业。4.提高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指导实践。领会与掌握古今中外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探寻教育理念的源头。运用教育名家的思想理论,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语文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教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语文教师要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把它们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读书,使人的思维得到启迪,使人得到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想象空间。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电视剧《围城》,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这独特语言的韵味,这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人的学习不可能一次完成,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以涓涓清泉滋润心田,在教学中才能像长流水一般进行灌溉。

再次,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平日,语文教师要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在讲课时可以自如地引古论今,旁征博引,一个比喻、一个事例便可使学生收到顿悟之效,而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往往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最后,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修养。一节好的语文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是感染,是陶醉,是享受,如同欣赏一幅名画,一首名曲。由此看来,追求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语文教师毕生身体力行的事。课堂教学艺术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语言艺术,语文教师应该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营造一种恰如其分的意境和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学不是语文的全部,却是语文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可以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良好的文学素养,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没有一定的文学性,是不可思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不是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

三、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

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工作的本钱和需要。强健的身体可以磨炼自己,增强进取心和自信心。在具备健康身体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健康良好的心理。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积极进取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时还要有公平、宽广的胸襟,在“传道授业”中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腔热情、精心哺育,保持开朗、自信、满足的状态,从工作、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处变不惊、审时度势的自控力等心理素质。只有通过教师的内在美与外在美高度统一的精神面貌,才能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感化学生,以内外和谐之美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从“我”做起,完善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