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家长和学生的传统认识中,“考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很多高职院校舞蹈老师在为学生准备教学素材的时候,常常被局限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在传统的高职舞蹈课堂上,师生关系主要以授课的形式开展,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呆板沉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却不能主动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在这种形式下,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只是把教学思想和任务机械的做了一个罗列,未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课堂上也几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内容乏善可陈,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自主能力薄弱。而由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舞蹈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显得越来越严峻,尤其是还有很多专业舞蹈院校甚至是名牌院校的舞蹈专业毕业生,这更是在无形当中给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高职舞蹈院校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师生互动模式的类型

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学习的效果。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成功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舞蹈课程的热爱程度,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舞蹈是一种美的展现,是一种人体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在舞蹈中,则是用形体动作代替了语言,成为了感染观众的工具。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师生互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正确的交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比较,然后评出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劣势,这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们的看法进行总结,纠正学生认识的不足,帮助她们提出修改的方法。或者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训练项目以及基础程度,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旋律起伏自编舞蹈动作,最后对学生的合作作品进行互动点评。以这种直观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定位,激发她们的创新能力和感官体会。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先用摄像机将学生训练的内容拍摄下来,再采用回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舞蹈动作进行评价,并与课堂所学内容相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借助多媒体手段来拓展高职舞蹈专业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颇受广大教师和同学的好评。它增加了接触舞蹈不同类型的机会,开阔了学生对舞动的视野,也对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帮助。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从高职舞蹈教育的长远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都必须强调高职舞蹈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师生互动模式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的主动状态。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应该多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多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主动的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收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舞蹈专业知识,练习舞蹈动作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义务演出、排练节目、参加比赛等。通过各种各样的锻炼机会,找出自身舞蹈知识的不足,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解决不明白的地方。这样,高职舞蹈学生就可以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努力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多媒体技术。多媒体(Multimedia)一词来源于“复合,多样(Multiple)”和“媒体(Media)”的组合,是融合两种以上媒体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展示性得到极大优化,课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也大大提高。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是非舞蹈特长生,这些学生绝大多数以前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包括舞蹈基训,有的以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舞蹈,甚至存在对舞蹈认识的偏见,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不高。这些学生与专业舞蹈学生相比,在舞蹈课程的实施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学生基本的软开度不好,身材比例不佳,体力弱等等,这些都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顺利实施的困难所在,但同时这些学生由于没有舞蹈学习经验,思维不受固有的先验经验的限制,因此他们又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优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高等师范院校学习舞蹈专业,就意味着他们将从“零”开始学习舞蹈技能。而根据舞蹈教育的规律以及人的生理特点,如果依照舞蹈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想将这部分学生塑造成专业舞蹈教师几乎不大可能。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面对生源构成的多层次就必然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变。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在其它课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由于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等优点,这种手段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来说,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激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兴趣,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时舞蹈大多数是零基础,她们的舞蹈欣赏水平也是较为低下的。学生只有懂得欣赏舞蹈了才会学好、跳好舞蹈,所以在盲目地进入舞蹈动作教学之前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认识舞蹈尤为重要。但如果老师单单只用口述的形式来介绍舞蹈的美,那就和纸上谈兵无异。这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舞蹈种类与特点进行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在舞蹈教学中运用视频播放相关舞蹈可以给学生呈现更丰富、多样的舞蹈体态和风格,比如芭蕾基础训练视频让学生懂得开、绷、直、立的体态;中国古典舞蹈剧目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规范化的舞蹈技艺、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严谨的训练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美学法则;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视频则让学生感受到突出的民俗特征,地域色彩分明、风味浓郁、形象生动、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去感受不同舞蹈类属的风格和美感。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舞蹈作品的欣赏能力。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让学生解更多的舞蹈赛事,如桃李杯、小荷风采、荷花杯、CCTV电视舞蹈比赛等等。让学生接触更多、更高水平的舞蹈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使学生不光了解和掌握舞蹈技能、技巧以及国外舞蹈和中国舞蹈的各自风格和特点,而且还能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整体欣赏,逐步提高舞蹈作品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舞蹈艺术的学习能力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如何来提高她们的舞蹈学习能力呢?这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情境导入。在学习藏族舞蹈之前,先放一段介绍藏族风土人情的短片让学生欣赏,学生通过观摩多媒体课件看到,青藏高原、喇嘛、布达拉宫、哈达等,并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懂得了由于地域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如高原缺氧、宗教朝拜、长期封建压迫等影响而形成了藏族舞蹈屈膝、前倾的基本体态以及颤动律等主体风格,而且在民族服饰等方面也获得了丰富的感知。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就更容易理解了,学习动作要领也会更快更容易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动作学习能力。在学习技巧性动作或快动作时,光靠老师的动作示范是很有局限性的,比如芭蕾基训中一位小跳的练习,动作要领是学生要注意在跳跃的时候先半蹲,然后双脚推地,在空中身体保持直立垂直,要求绷脚尖、膝盖伸直并且大腿肌肉夹紧,如果只是靠教师现场示范和讲解,很多同学做出来的动作效果是:在半空中的姿态撅臀、脚背松弛、膝盖弯曲。那么,要想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小跳技巧怎么办?这时,如果出示一些一位小跳关键动作的图片,比如在半空中时状态的图片,或者利用电视录像将一位小跳动作进行定格,在播放时采用慢放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动作的每个环节需要把握的要点,教师与此同时辅之以重点与难点的讲解,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位小跳动作的具体表象,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从而能快速地学会动作,掌握动作要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四、凭借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舞蹈艺术的创编能力

幼儿舞蹈创编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在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上,很多同学想破脑袋也创编不出好的舞蹈组合或剧目,这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课堂舞蹈创编。当学生表演自己创编的舞蹈或者组合时,教师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再反馈给学生一起观看并对学生的创编情节、内容结构、编排的队形以及动作姿态等进行分析,教师同时配以讲解,在必要时可以暂停或反复观看创编中的闪光点,学生就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创编的作品中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并能不断进行修改和练习,从而能创编出较好的幼儿舞蹈组合或剧目。这样,不光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创编知识。多媒体技术展示学习内容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多样、更活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或者课堂教学后要求学生观看舞蹈剧目的相关视频,欣赏一些获奖的舞蹈作品,比如小荷风采儿童舞蹈比赛中的作品,分析这些作品的创编思路与音乐的配合、道具选取等方面,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个方面可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创编舞蹈基础知识。

五、凭借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舞蹈艺术的教学能力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幼高师舞蹈教学的考教分离就是:舞蹈教学由一个教师进行教授,考试时由另外一个舞蹈教师给予考试,也就是给学生以分数评价的同时给舞蹈教学内容提出建议,大家共同研究探讨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应用如何教学改革。一般情况是一个班的学生进行考试,请另外平级的班级进行观摩,让他们在观摩中再次对该舞蹈教学内容教学理解与消化,有助于舞蹈教学的升华与发展。总之,教是一位舞蹈教师,考是另一位舞蹈教师,这种形式就是考教分离。

二、考教分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舞蹈教学的考教分离中,对舞蹈教学内容的再次审视与研究,对较难的学生完成有困难的舞蹈动作进行修改,使舞蹈内容的选择更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与表演,有时甚至对某个舞蹈动作进行组队研究探讨,使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有适合幼高师学生使用。如维族舞蹈中的三步一抬这个舞蹈动作,学生完成的不太理想,通过考教分离的过程中展示出学生的手脚完成的不协调,经过探讨研究决定,三步一抬这个舞蹈动作是维族舞蹈中较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在舞蹈教学中必须要保留,研究探讨后决定保留脚下的训练,把上身的舞姿进行改编,使舞蹈风格不发生变化,即达到舞蹈训练的效果也解决了学生完成困难的舞蹈动作,促进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考教分离有利于学术交流

通过幼高师舞蹈教学的考教分离,为舞蹈教学的主讲老师与其他各位舞蹈教师提供一个坐下来探讨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机会,每位教师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研究探讨如何使幼高师的舞蹈教学向良性发展。如:在藏族舞蹈教学的考教分离中,在训练踢踏类脚下步伐时发现:有的老师用的是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教材基本步伐,有的老师用的是北京舞蹈学院中专版本的库马拉组合,还有的老师用的是北京舞蹈家协会的考级教材,到底选用哪个教材好呢,大家在一起研究决定选用北京舞蹈家协会的考级教材内容,因为这个舞蹈动作更适合幼高师学生的学习与表演。在这样的研究探讨过程中学术的交流,不只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交流,还在教学方法与科研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如何在国家刊物上发表文章,立意要新颖、如何在课题研究上找到立脚点等,在考教分离的同时更多的给大家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在经验的积累与传承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考教分离有利于教学改革与创新

幼高师舞蹈教学的考教分离对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考教分离发现舞蹈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改进。一是教学内容方面,在考教分离中发现学生完成不理想的舞蹈组合与舞蹈动作进行修改,如东北秧歌考教分离中发现,跳踢步舞蹈组合比拾豆豆舞蹈组合更好些,因为都是以后跳踢步为主要的舞蹈动作居多,拾豆豆舞蹈组合反复太多,显得长而难于记忆,跳踢步舞蹈组合短小精悍,训练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大家研究后决定选用跳踢步舞蹈组合作为下一年舞蹈教学的内容。对于个别舞蹈动作经研究后,大家共同进行修改成便于学生完成的舞蹈动作。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应幼高师的学生,如:舞蹈动作剖析法、示范法、言传身授法等,在幼高师的舞蹈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并对练习法进行改革,不是单纯的集体练习或是小组练习,还可以灵活的使用它,一对一的进行练习,就是一个练习一个在旁边观看给予指出不当之处,而后进行修改。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所以幼高师舞蹈教学的考教分离对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考教分离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幼高师的舞蹈考教分离中是一部分学生在考试,还有部分学生在观摩大家的舞蹈表演。进行考试表演的学生在表演时的心态,一般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要求学生把考场当做舞台,把下面观摩的学生想象成黑压压数不清的观众,运用具有感染力恰如其分的表情,灵活优美的舞姿以及一定的舞蹈技巧,完美的表演舞蹈作品,才能获得领导、老师的认可并且得到高分的好成绩。这种表演技巧不是一下就能具有的,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已拥有。所以每学期的这种考教分离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作用。

六、结语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师舞蹈教学 师范性 舞蹈组合 舞蹈创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舞蹈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此状况下,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均开设了舞蹈教育学专业。由于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在我国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目前更多的高师院校在舞蹈教学中仍旧采用着传统的舞蹈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中小学舞蹈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探索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是从事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重视理论课教学、技能教学要突出师范性、授课方式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对改革高师舞蹈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抛砖引玉,促进我国高师舞蹈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了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高师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理论课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来从事舞蹈教学的中小学教师,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而且必须掌握舞蹈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教学方法。掌握舞蹈编创、中外舞蹈史、舞蹈欣赏、舞蹈教学法等理论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舞蹈教学、舞蹈编排中的基本问题。但由于高校扩招,艺术类专业重技能、轻理论等因素的影响,本来入学时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差的舞蹈专业学生放弃了理论课的学习,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由于舞蹈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比如基训软开度的训练、腰的训练、跳跃训练、重心感觉的训练等舞蹈中的重要元素,都只能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得以把握,而作品内涵的分析、处理也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加强理论课的学习。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下,应将艺术理论、舞蹈概论、舞蹈教学法、舞蹈美学、舞蹈编导理论等理论课程全部规定为必修课并加大学分,学位课程也应该确定为理论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师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二、在舞蹈技能训练上应降低难度,以突出师范性特点

高师院校的舞蹈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对舞蹈教师的需求,这与专业院校培养舞蹈演员有着本质的区别。又由于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主要来源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专业程度参差不齐,给正常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同时,高师舞蹈专业师资普遍缺乏,一般都采取集体课授课的方式,所以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课堂教学就必须针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身体发育已基本定型,而舞蹈训练时间相比专业院校授课课时又少很多的特点,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能沿袭传统的舞蹈训练模式,可以将基本训练中的软开度的训练、控制能力的训练、跳转翻等技巧方面的难度要求降低,以避开学生生理条件的局限,突出师范性质,重点在课堂上讲解技能训练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具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为了不降低教学要求,可以在基本训练中借鉴现代舞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肢体灵活、动作协调的目的。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舞蹈的信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改变舞蹈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技术难度训练的教学思维模式,应该是当今高师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思路。

三、采取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高师院校的舞蹈课应把技能训练同理论指导活动结合起来,既要重视舞蹈技巧又要强化育人能力,培养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具备教学的能力,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集体课授课方式,以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上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舞蹈基础的差异,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般每个小组由五六位同学组成,由一位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然后根据各小组的基础情况进行授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小组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并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双人舞、三人舞等学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在舞蹈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属于技巧性的内容,从理论上讲学生较容易接受,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专业水平差而不易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多样化的实践环境,以集体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练习了动作又看到了同学的动作,因而能够加深对舞蹈教学的理解和体验。安排集体课教学活动,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实际教学中学习教学法的机会,通过对不同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手法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舞蹈课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四、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高师舞蹈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以往长期以基础训练的技能技巧动作为主,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为辅的状况,将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舞蹈教学的组合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训练性,二是表演性,尤其是表演性民族民间舞蹈组合是前人舞蹈艺术的成就,是我国舞蹈艺术的经典,极具欣赏性和实用性。舞蹈组合动作丰富,连贯性强,便于记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给学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舞蹈语汇,为舞蹈编创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和对舞蹈美的感受。通过对舞蹈组合的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身各部位的灵活程度,加强四肢密切的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提高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高师舞蹈教师可以将院校所在地的民族、区域风格比较明显的地方舞蹈编创成舞蹈组合,并将之作为教学内容,既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民族艺术和区域艺术的保存和传播。

五、加强舞蹈编创能力的培养

舞蹈编创能力是中小学舞蹈教师必备的重要知识和能力。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中小学生对校园文艺活动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这也就要求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创编能力。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舞蹈创编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第一,向学生系统讲授舞蹈创编的理论,使学生明确编舞的基本知识。第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编舞各个环节的练习。这阶段,除了注意对“形象捕捉、主题动作选择、队列变化”这些编舞技法的指导外,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在与姊妹艺术相连接与生活相连接中进行多维的创编。比如,在选材方面,可启发学生不仅从生活中选材,还可以从姊妹艺术中选材;在结构方面,可指导学生选择与音乐的曲式结构相对应的结构处理方式;在编舞寻找动作素材方面,可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等;在舞蹈构图设计方面,可指导学生学习美术多维空间设计和在建筑大型群体空间组合的设计中进行创编等。第三,在以上基础上,由学生独立或分小组进行创编,由此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总之,高师舞蹈专业教学应该坚持科学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程度,改变传统的专业学院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高师舞蹈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我国的素质教育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庞迪蓉.加强高师舞蹈教学的师范性[M].德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杨羽燕.谈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M].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3]刘静.高师舞蹈教学改革初探邢台学院学报[M].2008,(2).

[4]赵容芳.高师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M].文教资料,2008,(31).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是从舞者的教学经验和自身实践的感受出发,根据高师舞蹈教育中的缺失,来弥补高师舞蹈教育中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高师的舞蹈教育体系。

培养舞蹈师资,这个问题在高师舞蹈教育中,虽然从理论上得到了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上,依然是按部就班地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朝着大专院校、中等学校的目标而进行。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舞蹈专业的学习中,接触的都是成人化的、专业的舞蹈教育,很少接触他们将要面临的教育对象。尤其是中小学的舞蹈教育,在高师的舞蹈教育中几乎为零。这不能不说是高师舞蹈教育中的一个严重的缺失,它使高师的舞蹈教育显得不完整。

高师的舞蹈教育不但要为大专院校、中等学校培养师资,而且还必须贴近中小学的实际,为中小学培养舞蹈教育人才。原因是:其一,以往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任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担任的,但随着中等师范的取消,对中小学舞蹈师资的培养就毋庸置疑地成为高师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二,从目前全国的舞蹈教育来看,各地中小学和职业中等学校舞蹈师资极为匮乏。据调查,在这些学校中,舞蹈本科毕业的教师占有比例几乎是零。舞蹈教师都是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和以往师范学校或幼师毕业生担任的。其三,从人才就业市场的前景看今后高师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目前虽然大专院校、中等学校舞蹈教育师资还很欠缺,但随着各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各高校、甚至各中等学校的舞蹈师资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高校和中等学校对舞蹈师资的需求也会逐步趋向饱和,因为它和中小学的需求量是远不能比的。加上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改变以及就业市场中,中小学对舞蹈师资的需求潜伏着巨大的就业契机。因此,高师舞蹈教育在今后的教育着力点应放在为中小学培养综合性的舞蹈教育人才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教学与择业就业协调发展的有利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其四,舞蹈是一个对生理、身体自然条件要求较为苛刻的专业,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体发育生长的最佳时期,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还是在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上,都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它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舞蹈人才的重要基础园地。因此,重视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就是重视对舞蹈人才的培养。

一、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贴近中小学实际,具有师范特点。

目前,在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体系中,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科学的教材体系,大部分教材都是沿用专业院校的教材,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针对性较差,缺少师范特点。尤其对于怎样提高和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舞蹈综合能力方面,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要从教材改革入手,构建既具有理论又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现当代的教育特点,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专业与学科,以满足各类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需要,使舞蹈教育的教材更加丰富和系统。在学习舞蹈编导课程时,可对学生进行儿童舞蹈创编知识方面的教学,有目的的讲解儿童舞蹈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以及与成人舞蹈的区别,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掌握更多的舞蹈教育常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二、高师舞蹈教育应与中小学挂钩,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要使学生真正达到在讲台上是个称职的老师,在各项文艺活动中是个出色的创作者和组织者,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突出高师舞蹈教育的师范性,使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高等师范和中小学之间应建起一条互相了解的通道,而不应是目前的相互脱节。应与中小学的教学挂钩,建立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在中小学教育基地的实习中,学生接触的教育对象不再是书本中枯燥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行为、活生生的生命群体。学生只有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接触、熟悉他们的教育对象及心理特征,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原则,提高教学能力。因此,高师舞蹈教育中舞蹈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能和中小学挂钩,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舞蹈艺术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内外的舞蹈活动,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学生在亲身参加中小学的艺术活动中,通过运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创编知识和技巧,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法,将自己积累的儿童舞蹈语汇创作成舞蹈作品,就能在具体的创作、排演过程中去检验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再次,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水平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们通过教育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明确了学习目的,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各门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及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调整所学专业结构,弥补自己的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对高师舞蹈教育也起到了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中小学舞蹈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舞蹈的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舞蹈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师舞蹈教育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师舞蹈教育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活跃而丰富的创新能力、多层次结构、适应大、中、小学舞蹈教育不同层级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将高师舞蹈教育的改革落到实处,从而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课程标准.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2):25.

[2]何群.高师舞蹈教学概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2):28.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师生 舞蹈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13-02

1.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幼师生的舞蹈专业素质和舞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幼师生的教学中,舞蹈教学时其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幼师学校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幼师生舞蹈教学的作用,如何提高幼师生的舞蹈专业素质,如何培养幼师生舞蹈教学能力,都是幼师舞蹈教师研究和分析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幼师生舞蹈教学经验,依据幼师舞蹈教学规律,提出幼师生舞蹈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建议。

2.幼师生舞蹈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精选舞蹈教学内容,提高幼师生舞蹈教学的针对性

与舞蹈学校专业训练不同,幼师舞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对幼师进行幼儿教育舞蹈职业训练,重点传授学生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及舞蹈专业基本技能。为提高幼师生舞蹈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幼师生教学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幼师生舞蹈教师应精选符合幼师生年龄特征的内容,包括舞蹈的种类、风格及技巧难度等。幼师生全部教学的思路应是:从学生对舞蹈感兴趣到增加舞蹈认识,从学习舞蹈基本动作到掌握舞蹈动作组合,从了解各民族舞蹈基本风格到自行创编幼儿舞蹈。在舞蹈基础训练中,教师应主要训练学生对舞蹈的感觉,如身体的灵活、平衡、协调等感觉,附加腰腿技能的练习。在学生掌握舞蹈基本技巧后,教师应进行各种舞蹈组合的教学,如芭蕾、中国古典舞等,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为培养幼师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夯实基础。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基础,教师可开设中国民族民间舞,如东北秧歌,进一步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提高学生对舞蹈的鉴赏力,为将来幼儿舞蹈教学夯实基础。[2]

2.2注重舞蹈实践教学,提高幼师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2.2.1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

舞蹈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课堂实践机会。在舞蹈教学课堂上,教师一边向学生表演舞蹈示范动作,一边向学生讲解舞蹈动作要领,使学生基本掌握所学舞蹈的动作规范。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舞蹈动作的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开展舞蹈观摩评价课,让一名学生表演舞蹈动作,请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并对该学生舞蹈动作进行评价。学生在观摩评价时,教师要求学生不允许用简单的口头语表达动作,必须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进行评价,说出刚才那名学生舞蹈动作的错误之处,并通过动作讲解该种舞蹈动作的要领,使其他学生快速掌握该种舞蹈动作的要领,并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如,舞蹈教师运用小组模拟教学方法进行舞蹈教学,让每组的每位学生在组内进行试教,一边进行动作示范一边讲解动作要领,其他同学一边观看一边讨论交流。这样,教师让每位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可以提高他们的镜面示范能力,并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舞蹈语言教学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幼儿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

2.2.2 创设见习和实习舞蹈实践机会

舞蹈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机会,与幼儿园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学生到不同年龄和不同层级的班级见习,将舞蹈课堂上掌握的舞蹈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幼师生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在学生见习期间,让学生充分亲身感受到幼儿园教师如何组织舞蹈活动的方式、如何表达积极的情感、如何表现丰富的面部表情、如何进行亲切的提问,如何鼓励与启发幼儿学习等各种实际教学的方法。学生在见习期间通过观摩学习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了解幼儿特殊的身心特点,更加明确幼师生舞蹈学习的任务及目标。在三年级学生实习时,舞蹈教师应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写出详实的教案,听取指导老师建议,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求学生收集各种年龄的幼儿舞蹈素材,记录幼儿园教师舞蹈教学的方法,学习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舞蹈活动的方式,组织幼儿舞蹈活动,亲身体会舞蹈教师组织舞蹈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因此,幼师生通过见习和实习期间的观摩、实践和思考等方式,提高自己幼儿舞蹈教学的实践能力。[1]

2.2.3 积极参加文艺会演和舞蹈比赛

为锻炼幼师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舞蹈教师应带领幼师生积极参加班级文艺表演和学校文艺晚会,以及各种社会演出和舞蹈比赛等舞蹈活动,组织学生选材、排练及表演,并对舞蹈表演和舞蹈比赛进行指导,巩固幼师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舞蹈知识,积攒幼师生实践舞蹈经验,增强幼师生的舞蹈实践能力。

2.3 开展分层合作教学,全面兼顾个体差异

由于每位幼师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专业基础,学习兴趣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教师对幼师生的舞蹈教学不能采用“一刀切”,实行同样的教学标准,应采用分层合作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分层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教师根据学生的舞蹈学习基础和舞蹈技能水平进行分层,将学生分为受过专业舞蹈系统学习且舞蹈技能高的学生、掌握基本舞蹈技能的学生、从未接触舞蹈且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有些教师根据舞蹈学习成绩对学生分层,将学生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三个层次。还有些教师根据学生舞蹈能力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开展分层合作学习。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如对缺乏舞蹈基础的初学者,教师应主要教学舞蹈的基本动作,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信心和兴趣。小组分层学习即可以使好学生“吃的饱”,也可以使差学生“吃的了”。[3]

2.4突出培养学生创编能力

2.4.1 学习编导理论

幼师生提高舞蹈创编能力的首要前提是学好舞蹈编导的理论知识。因此,舞蹈教师要对幼师生开设舞蹈编导理论课,讲解舞蹈理论知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掌握舞蹈创编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舞蹈创编的前提是充分掌握舞蹈理论,创编的重点是主干动作,创编的难点是舞蹈组合,创编的关键是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和画面的感染力。

2.4.2 开设舞蹈创编课

幼儿舞蹈必须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幼儿舞蹈教师要创编精彩的幼儿舞蹈就必须清楚幼儿的年龄特征及生活习惯。创编者要具备很强的乐感,不仅要理解音乐的理论知识,更要理解音乐的表现情感及艺术形象,需要学习舞台灯光与服装知识,在今后舞蹈创作中加以综合考虑,如色彩搭配的整体效果、服装与动作表现的搭配等。[4]因此,幼师生舞蹈教学课程应安排舞蹈创编课,通过观摩舞蹈、模仿编排、重组动作、拓展内容、艺术鉴赏等各种方式,让学生熟知舞蹈编排的基础知识,如队形、造型、音乐、服装、灯光等知识,熟悉舞蹈编排的一般规律,了解舞蹈创编的基本特征,使幼师生掌握舞蹈创编的基本技术,如集体舞和表演舞等,激发幼师生对舞蹈创编的热情与欲望。 [2] 3.结论

舞蹈教学是幼师生教学重要内容,对幼师生专业发展和今后幼儿舞蹈教学都及其重要。在幼师生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不断总结舞蹈的教学经验,探索有效的舞蹈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幼师生舞蹈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积极调动他们舞蹈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大力培养他们舞蹈创编的能力,提高他们舞蹈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茂清.培养幼师生幼儿园舞蹈教学能力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6).

[2]张金华.论幼师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理论观察,2001(6).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高幼师;舞蹈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4-0103-01

我国的职高幼师舞蹈教学虽然也是强调学生对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法的学习,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其他舞蹈专业的学习,有其独特性和专业性。我国目前对职高幼师的舞蹈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适用于这一课程的独特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职高幼师舞蹈教学的现状,探索出适合职高幼师舞蹈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职高幼师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

舞蹈课是我国职高幼师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基础课,在整个幼师教学体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职高幼师的舞蹈教学分为舞蹈的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和幼儿舞蹈三个部分,其中幼儿舞蹈是舞蹈教学中的重点和核心。我国职高幼师舞蹈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法,即教师在课堂讲授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在学生进行舞蹈实践技法的训练时,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最快地掌握舞蹈的标准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这种教学方法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老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只重视对老师的模仿而不愿独立思考,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二、对职高幼师舞蹈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想做好职高幼师舞蹈教学工作,首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舞蹈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舞蹈的理论知识,强调舞蹈动作的标准,就会无形之中加大舞蹈的难度,让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失去信心,同时会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赏文艺演出中的舞蹈节目、舞蹈视频、亲身示范等方式让学生领会到舞蹈的美。如某职高的教师组织低年级的学生观看毕业班学生的汇报演出。在学生观看舞蹈演出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对舞蹈节目的主题构思、动作设计、灯光、音乐等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舞蹈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媒体技术也逐渐普遍应用于各类教学中,在职高幼师舞蹈教学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促进教学的发展。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最快地掌握舞蹈的动作,但是关于舞蹈的风格、情感等学生很难有直观的把握。采用多媒体技术放映舞蹈视频,可以让学生对舞蹈的风格、情感获得生动直观的感知,有利于对舞蹈的学习。如某职高教师在进行蒙古族舞蹈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蒙古族的舞蹈视频,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的风格特点,教师还播放了一些展示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视频,视频中的蓝天、草原、牛羊及其蒙古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这位教师的教学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的时候不仅能够做到动作标准,也能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神韵,做到了形神兼备。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到许多不同种类的舞蹈作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舞蹈之美,从而提高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舞蹈的相关知识。

(三)在实践中学习

我们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舞蹈技法之后,就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如某职高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参加文艺演出或舞蹈比赛,在学生参加这些舞蹈活动的时候,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舞蹈的主题构思、动作设计、背景、灯光、音乐等方面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而老师只是从旁指导。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编排舞蹈和现场演出的能力。同时在这些舞蹈实践活动中学生也会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舞蹈理论、舞蹈技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会促进学生在以后的舞蹈学习中有目的地学习,在实践中取得进步。我国的职高幼师舞蹈教学还在不断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立足于实际,认真分析并解决问题,为我国职高幼师舞蹈教学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敏.论职高幼师舞蹈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1(15).

[2]刘佳.浅谈职业高中幼师舞蹈的创新教学[J].科技致富向导,2013(14).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师舞蹈教育 课程设置 改革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舞蹈教师,虽然我国高师舞蹈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许多专业舞蹈教师,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利于中小学专业舞蹈教师培养、不能有效适应舞蹈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能充分满足舞蹈教师人才市场需要等诸多问题。当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教学计划改革背景下,为了培养新型的舞蹈教师,满足中小学师资要求,适应教师人才市场的需求,高师舞蹈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舞蹈课程设置十分需要做出相应的调适与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舞蹈教育一开始就形成在文化领域,是以培养职业舞蹈表演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在传统学校基础教育中,舞蹈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附属和依从的地位,最初是舞蹈与体育结合,后又和音乐教育相联系,直到1996年底,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第一个开设舞蹈教育本科专业,后又相继在陕西师大、河北师大、延边大学、首都师大等高校开设。但是,课程设置要么照搬专业院校,要么沿袭原来音乐系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没有专门为高师舞蹈教育撰写设置的大纲和与之配套的教学目标、手段,以至出现偏重技能技巧训练,忽视舞蹈理论学习,偏离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需要等问题,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舞蹈教育的重要尺度。一个舞蹈教师的才能应当是全面的,从实际需要来说,我们可以概括为四点:1、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演员的表演才能,即不仅要具有准确规范的舞蹈动作和技能技巧,而且要具有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清楚地解说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名称、技巧。一个不会跳舞的人无论如何当不了优秀的舞蹈教师;2、舞蹈教师应具有编导的创造才能。一个没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人是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为“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成长”;3、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理论家的思辨能力。舞蹈教师不是光会跳就完事了,他要分析教材,制定教学内容,必要时还要整理教材,编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而这一切没有逻辑能力是不行的。他需要理论,尤其是需要理性认识舞蹈的能力,需要理论家的思维方法,可以说,舞蹈教师的思辨能力越好,他的教研水平、科研水平也越高,他的实际教学也会越有条理,效益也会越好;4、舞蹈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通教学的规律,一般教学的原则、过程和方法与舞蹈教学也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规律。一个舞蹈教师所具备的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舞蹈表演人才不具备的。这种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师资的培养,自然需要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课程目标定位,即高师舞蹈教育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舞蹈师资,并非技艺精湛的演员。在以上几方面的要求下,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应做出以下几点改革:

一、增加舞蹈相关课程的比例

我国高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大致由舞蹈相关课程、音乐基础课、教育类课程等组成,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音乐基础课程,可培养学生“专业”的舞蹈相关课程远远少于音乐基础课程。这样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具备“多能”,但“一门专业”的专业性不强。具体表现为:舞蹈技能技巧不足、舞蹈理论基础薄弱、舞蹈创作能力不强、舞蹈教育实践较少等等。为了改善“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应适当压缩综合音乐基础课程,增设与舞蹈相关的实用课程,合理地扩大舞蹈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二、加强舞蹈理论课程比重

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理论基础普遍较弱,舞蹈技能技巧课程明显多于理论课程,虽然这与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程度有关,但这同样说明我国高师舞蹈教育还存在“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

舞蹈技能技巧的提高与发展离不开舞蹈理论基础。改革和发展舞蹈理论课程,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例如:开设《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编导常识》等课程,向学生讲授舞蹈艺术概念、定义、种类、题材、美学特征等有关舞蹈艺术认识论方面的内容,讲解舞蹈作品如何根据音乐进行的构思、创作,舞蹈动作的提炼、发展、变化;舞剧、舞段的形成等。此外,还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解构,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扩展舞蹈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三、增设舞蹈实践与创作课程

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应付变化极快而又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尽早地参与教学与研究。所以,在培养有综合知识、能力结构、富于创造力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方面,此类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在活跃基层文化、普及舞蹈教育等方面都需要个人具备编导方面的能力,舞蹈编导课程在提高学生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塑造艺术人格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面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专业课重要的补充,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增设创作与实践课程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

四、广泛开拓专业领域

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要求高师舞蹈专业要培养出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多方面的舞蹈专业人才,而师范院校作为一块拥有得天独厚的多元化求知环境的阵地,就能够使舞蹈专业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吸收广阔的、丰富的知识。如何利用好这种氛围和知识环境,则是当前高校舞蹈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许多学舞蹈的学生,其实还具有多方面的天赋,例如,有的会唱歌,有的善表演,有的爱好书法绘画,有的精于语言表达。他们不满足于单项冒尖,而有志于施展多方面的才华。这些学生年轻好学,兴趣广泛,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应该在舞蹈课程设置上配合他们的需要,在专业课之外,可以开设美学、文学、哲学、音乐、表演艺术等课程,并与学分制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些自我选择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专业知识得以从舞蹈领域向其他艺术领域横向发展,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一个人的学识越丰富,修养越全面,就越能增强自己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这样对学好舞蹈教育专业是大有好处的;其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备开阔的眼界、广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和开拓的精神,这样,就能激发出学生创新的思想和行动;再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现在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多学一门知识,多掌握一手技能,就多一份竞争力,就多一次机会。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尽可能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天资与潜能,注重素质的全面化,培养“多面手”,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师范能力与舞蹈专业知识同步发展

高师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所以要以中小学舞蹈教师应具备的才能和能力来进行课程设置。学生师范能力的训练要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体现舞蹈知识与师范能力、学与教的教育取向,并向生理、心理、师范性的三维舞蹈观念转变。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教育学原理;运用意义;方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41—01

舞蹈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就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用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究舞蹈中蕴含的规律,然后将这些规律和动作要领以教育的形式向广大学生传播出去的一门学科。舞蹈教育是培养舞蹈人才必须经历的一个时间环节,只有拥有了先进的舞蹈教育学原理,才能确保舞蹈教育有计划、有目标地展开,舞蹈教育只有在先进的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目的。

一、教育学原理在舞蹈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首先,教育学原理为舞蹈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舞蹈教育归根到底也归属于教育教学领域,要想做好舞蹈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原理,舞蹈教师在从事舞蹈教育工作之前首先要进行教育学理论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规律。舞蹈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要想确保实践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就要有一定的先进理论的指导,在先进的教育原理的指导下,才能提高舞蹈教育效率。

例如:在教育学理论中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舞蹈教师要把这一先进的教育原理利用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这些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育学原则和原理的指导和带动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舞蹈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其次,舞蹈教育学原理对舞蹈教育的实践指导意义。一门技术或者艺术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做支持,只有拥有了丰厚的理论基础,才能确保做出的每一个动作达到标准要求,学生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实际的动作演练。在某种意义上说,舞蹈教育理论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是再现完美艺术形式的必经阶段,舞蹈教育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舞蹈人才,这些人才源源不断地支持国家文艺事业的发展,所以说舞蹈教育学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舞蹈教育中,科学地运用教育学原理探究舞蹈的规律,再把这些规律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传播给学生,学生在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规律的作用下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生动、活灵活现的舞蹈艺术,为人们带来了良好的视觉盛宴,人们的身心得到了陶冶,教育学理论发挥了在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如何在舞蹈教育中运用教育学原理

要想实现教育学原理对舞蹈教育的指导作用,首先就要形成科学的教育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教育学原理是科学的教育学原理,它为教育学理论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在舞蹈教育中运用教育学原理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原理为基础,因为它符合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原理在舞蹈教育中的应用体现为科学的教学法的应用。舞蹈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方法一:课前复习法,在一般的教育学科领域,都有课前复习的涉入,在舞蹈教学课堂上,课前复习表现为课前的热身运动,在每一节新课开始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做一遍课前的热身运动,让学生充分进入学习的状态,集中注意力。在这样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带动下,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方法二:鼓励激进法。在教育领域,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步表示赞许,为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朝着一个学习目标积极前进,不断发展,在舞蹈教育教学中也是一样,舞蹈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鼓励学生不断迈向前进,对于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以达到不断的进步。

方法三:实行科学的奖惩制度。一个科学的舞蹈教育学原理离不开科学的奖惩制度,通过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来约束和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如:对于学习进步较快的学生给予休息的权利,对于学习不认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惩措施,以此刺激学生不断进步,摆脱掉懒惰的坏习惯。

三、总结

舞蹈教育是舞蹈艺术、教育学、舞蹈学的综合学科,舞蹈教育必须在教育学原理的指导下完成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舞蹈教学要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教育学理论水平,善于运用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为舞蹈教育服务,提高舞蹈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舞蹈人才,这些都离不开舞蹈教育学原理的应用,体现出舞蹈教育中教育学原理的重要作用。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知行统一;高校;舞蹈类课程;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高校逐渐实现了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了大量的艺术类专业,如舞蹈、音乐、绘画等。对于我国的普通高校而言,舞蹈类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着课程时间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加上相对陈旧的舞蹈教学模式,使得舞蹈类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文在知行统一的指导下,对高校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改革。

一、知行统一概述

知行统一中的“知”,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想道德观念等,“行”则是指人的行为行动。知与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可以为“行”提供指导,“行”可以为“知”积累经验。知行统一实际上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知行统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和道德修养,还可以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

二、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高校舞蹈类课程的设置存在问题,除艺术类院校外,其他高校的舞蹈课程都是作为选修课而存在,在实际教学中流于形式,往往每周安排一节专业课,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舞蹈教学;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注重对于学生舞蹈动作的传授,而忽视对于学生音乐领域能力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时,缺乏对于音乐、动作等方面的理解,只是对教师动作的机械性模仿,使得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2、缺乏先进的教学模式

高校舞蹈教学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专业院校而言,起步晚,发展慢,受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局限,在教学模式和教程的设计方面缺乏创新,多是直接沿用著名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对学生的舞蹈素质进行分析,使得课程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例如,部分院校在进行舞蹈类课程的教学时,套用北京舞蹈学校等专业性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课程专业性较强,对于普通学生而言,难以达到相应的动作标准,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推进,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缺乏完备的师资力量

师资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当前的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中,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师资能够匮乏,舞蹈教室的专业水平较低,还存在流动授课的情况,教学任务繁重,使得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缺乏充足的备课时间以及自我学习时间,使得教师逐渐难以适应舞蹈课堂教学的发展需求。

三、提高舞蹈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知行统一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切实提高舞蹈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1、改进教学内容

知行统一重视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在进行舞蹈课程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针对当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理解和认知,对于音乐的感受,使得学生明确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例如,在对我国传统民族舞蹈进行教学时,要结合舞蹈形成的原因、发展历程、意义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剖析,从而明确舞蹈动作代表的意义,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记忆。另一方面,要对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替进行,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2、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舞蹈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电影短片的形式,将舞蹈教学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使得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舞蹈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舞蹈表演,使得理论可以接受实践的检验,真正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

3、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舞蹈教学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和高校要充分重视,大胆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欣赏、舞蹈技巧等为教学目标,而不是单纯地将专业性的舞蹈训练方法照搬到课堂中。同时,教师要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不断更新,顺应新时代舞蹈教学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去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舞蹈动作,加深对于舞蹈内涵的理解,提升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

4、强化师资力量

舞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对于舞蹈教室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以及对于社会学、美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掌握,形成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专业舞蹈教师的招收力度,多招收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舞蹈教师,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例如,可以邀请专业舞蹈演员或舞蹈教师,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传授舞蹈教学的经验,提升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相关舞蹈教师要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知行统一的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舞蹈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对舞蹈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全面提高舞蹈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 吕璐.高校音乐舞蹈教育的开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9)75.

[2] 刘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226-227.

[3] 李罡.高校舞蹈专业有效教学研究[J].金田,2013(9)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师教育;舞蹈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因其在社会舞蹈领域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师舞蹈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在校教育课程,其对于学生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师资水平、生源素质等因素,高师舞蹈教育呈现出差异性。高师院校不等同于专业艺术院校,我们在吸收学习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应该遵循自身规律,开展具有普高特色的舞蹈教学。因此,在探讨如何促进我国高师院校舞蹈教育时,应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国情、地区区情、学生实际,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国当代高师院校的舞蹈知识与技能,使我们的高师舞蹈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一、高师舞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在各大高等师范学校中,舞蹈教育存在差异,如人才培养类型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有差异,学生的特点也各有不同,不能运用单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舞蹈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在舞蹈教育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1、高师舞蹈专业现状

从目前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看,高师舞蹈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大致分为两类:表演型人才和教育型人才。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舞蹈学专业要更加偏重于舞蹈理论的普及与教育,培养方向也更侧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实际上,由于国内舞蹈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专业理论师资相对缺乏,真正科学设置课程的师范院校并不多,所开设的舞蹈专业大多都偏向表演方向。另外,大部分高师舞蹈专业的老师都是来自于专业舞蹈院校,教学中带有重实践能力、轻理论学习的教育思想,造成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对于理论课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专业课程设置上看,高师院校开设的舞蹈专业课程有: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编创、中国古典舞身韵、剧目排练、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欣赏、舞蹈美学、中外舞蹈史、基础乐理等等,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高师院校大多采用的也是专业类院校的开课模式,理论课的比重明显低于实践课,实际课时的分配更是严重失衡。由于专业课程缺乏理论支撑,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专业舞蹈人才不利,高师院校的舞蹈学生相对专业院校的学生舞蹈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且年龄偏大,这类学生的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可塑性会相对较低,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中,也许长时间训练也无法达到好的效果。显然,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并不太适合高师院校的学生,相对于专业院校学生,高师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却恰恰忽视了高师学生的长处,对他们基础能力进行大量填鸭式训练,容易让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学生“混日子”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发展,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2.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中西化差异

美国纽约大学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第一,舞蹈理论课程包括:美国舞蹈史、舞蹈记法、舞蹈的历史发展、舞蹈伴奏法、老年人舞蹈、高等教育舞蹈、创造性节奏动作教学、运动/形态动作分析1、运动/形态动作分析2、意识运动学、舞蹈治疗技术、舞蹈人类学介绍等;第二,舞蹈技能技巧课程学习:民族舞蹈、非洲舞蹈、舞蹈组合、舞蹈作品、邓肯教学法入门、音乐剧舞蹈动作设计;第三,创作实践课程:音乐剧舞蹈设计、舞台实践、舞蹈表演、剧目排练、特殊儿童舞蹈、舞蹈室工作、舞蹈研究班等。从美国纽约大学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的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相对平衡。据调查,我国只有少许高师院校开设了民间舞蹈文化、芭蕾舞教学法、古典舞教学法之类的课程,几乎没有学校开设舞蹈生态学、舞蹈形态学、舞蹈文献学等专业课程,专业教学只能沉溺于繁重的技艺训练中。这种教学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多向天资,也助长了学生一味追求单一知识的片面性,导致了人才的单一化和片面化。同时,舞蹈教学忽视了舞蹈艺术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把许多学生束缚在了身体方位、基本手位、脚位、把上把下等基本动作训练中,甚至在编创舞蹈时,并不懂得舞蹈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生活、文化阅历的积累沉淀,但是高师舞蹈课程设置中大多都存在着创作与实践课时少的问题。纽约大学的创作课共有1260学时,占总课时的46.89%,而以我国某师范学院为例,在该校舞蹈相关课程里,编创记法、舞蹈实践与剧目课只占总课时的13.6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舞蹈百花园中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如我们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铜鼓舞;广东地区的岭南舞;福建的梨园戏、东北地区的秧歌等等,都是我国宝贵的舞蹈特色资源,但地方高师院校并没进行地区特色舞蹈文化的建设。

3. 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据了解,每年普通高校招收舞蹈专业学生的水平都参差不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各地艺术学校选拔上来的舞蹈专业学生,这类学生学习舞蹈的时间比较长,受到过多年的系统化训练和学习,在技能技巧、肌肉能力、软开度能力和身体感受韵律等方面的都有一定的基础,能完成比较多的技能技巧,有比较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第二类是通过普通高考的艺术类学生,每年占舞蹈专业学生总数的85%以上,大多都只是在考试前期接受过短期的针对性训练或是突击训练,这类学生一般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好,对于舞蹈专业知识仅有初步的了解,所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一个舞蹈剧目或组合。学生素质的差异性也是导致普通高校舞蹈教师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学生的基础和身体条件看,学生舞蹈基础、身体条件与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对实际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面,同一个班的学生个体条件差异太大,常常会导致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中产生差异较大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因此班里基础好的同学感觉“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同学感觉“学不会”。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学生的文化程度差异对舞蹈理论和公共基础课程产生的影响尤为突出,如在公共课程中文史类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去掌握和领悟,而相当一部分舞蹈专业的学生高中课程基础薄弱,大学的文史课程对他们来说如同空中阁楼,根本无从下手。舞蹈理论课程一大部分要与实践相结合,而接触舞蹈较晚的学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老师没有给予基础较差的同学足够关注,久而久之使学生对于公共课程与舞蹈理论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学生长期逃课的现象。

从学生的兴趣特点看,有的学生是为了兴趣而学习舞蹈,自身条件非常不错,对舞蹈的热情非常主动;而另一些学生主要是为了获得学历而学习舞蹈,这类学生因为学习舞蹈兴趣比较少,自身条件不佳,半路出家,没有基础。第一类学生通常,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强,能够主动的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安排学习计划,长此以往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专业人才。第二类学生往往为普高毕业生,由于自身学习舞蹈兴趣不浓和主观学习意愿不强,这类学生虽然比较听话,但是主动性差,他们不能够自己计划学习内容和时间,需要教师时常进行帮助和督促。

二、高师舞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实践途径

1. 针对高师院校的专业现状

针对目前高师院校的专业现状,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应有别于专业院校“高、精、尖”的专业舞蹈艺术人才职业教育模式,应更加注重对舞蹈教育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应明确定位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舞蹈教育类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教育能力、鉴赏能力和参与能力,从而很好的满足我国素质教育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各个院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因材施教,真正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如今社会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是每个舞蹈专业的学生都会成为演员。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进行单一化的人才培养,而是针对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优势有目的地、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需锻炼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多多提供实践的机会。最后,要根据如今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舞蹈编创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各大小型的舞蹈汇演和比赛,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演出经验,又使得学生更多的参与舞蹈排练,提高他们编创舞蹈的能力。现如今社会对于文艺娱乐活动更加重视,对于舞蹈编导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尽早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学习,开拓学生艺术思维,挖掘学生艺术潜力。

2.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舞蹈专业较好、文化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舞蹈方面的学习予以适当鼓励,调控学生心态,防止出现骄傲自满的情况。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要多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在舞蹈的训练中有更快的进步和突破。对于专业较弱的学生,教师要从基础的教学入手,着重对学生舞蹈基本能力方面进行训练。舞蹈教师应当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充分利用表扬和鼓励的教学方法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成绩的不断提高,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针对学生的基础和身体条件的差异,舞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选择训练的内容,适度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我们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学生因训练课难度过大容易出现难以掌握甚至受伤的现象,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的甚至产生训练抵制情绪等,导致训练课效率低或停训。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及深和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和接受训练内容。倘若学生在训练中强拉硬搬、急于求成,出现伤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严重的还会出现终身创伤。

任何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智能领域。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去发现其特长,他们的特点就都会更好的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和发展学生的强项。有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力,有的学生基本功扎实,有的学生善于技巧,等等,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她并非擅长所有形式的舞蹈,但她却凭借一支《雀之灵》誉满中华,她用身体将灵动、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在诠释整个舞蹈的过程中让自己享受其中,游刃有余,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在杨丽萍转战幕后工作中,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其中就有为大家所熟知的小彩旗。她抓住了小彩旗的优势――具有出色的旋转能力,着重培养她的灵动性,将其天赋发挥到极致,于是有了春晚“4小时不停旋转”的奇迹。杨丽萍曾说过,她想挖掘的舞者不一定是全面的人才,而是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人,即使舞者本身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我也希望能将其某种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学会充分借鉴成功舞者的经验,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与学生鼓励,不要让他们纠结痛苦于自身的不足,要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的看待自身特点,寻找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如此,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及时的发现人才,更好的培养人才。

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不只是要根据学生的表面特点,更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领域。在舞蹈实践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成为舞蹈教学中教师容易非常容易的方面。普通高校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态度和思想水平都不一样,这些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经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一个非常准确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像琴师弹琴一样,拨动学生心灵、兴奋、安慰、鼓励、刺激,激发学生的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各种有效的心理摸索,使他们内心受到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着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的舞蹈水平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目前的舞蹈教学中,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停留在受教育对象表面的较多,深入到心灵不够,舞蹈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学生外在形体的动作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情感走向。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表面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且要深入到学生的心里领域,通过各种心理摸索,激发学生共鸣使他们感受启迪,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更高质量的教学。

3.针对舞蹈教育体制缺陷

据了解,大多数的高师院校舞蹈教学中,基本上没有适合本校学生现有水平的舞蹈教材。很多舞蹈教学中,都是教授各类师范中的舞蹈教师到诸如北京舞蹈学院等舞蹈名校进修时所学知识。一方面,优秀的舞蹈知识得到了极好的普及,但我们也要看到,地方高校在吸收消化过程中的差异。高等师范舞蹈专业很难找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有权威的能在全国各高校推广的舞蹈教材。教材的缺失使得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局面略显混乱,更有甚者,所有教学内容只能凭老师的喜好。针对这一情况,师范院校应加强理论课建设。首先,师范院校普通高中毕业生是生源的主流,他们舞蹈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师范院校应该制订相对基础并权威的舞蹈专业教材;其次,在基础教材之外,还应拓展地编修一些具有地域性特色和学校自身特色的舞蹈文化教材,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除了开设基础舞蹈课程外,还增设了湖南地域性少数民族舞蹈课,其中便有湘西著名的“摆手舞”。同时,实践课程环节改革也非常重要,师范院校可以安排学生轮流教授自己擅长的舞种互相交流舞蹈学习和教学经验,例如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可以教授自己本民族的舞蹈,以此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总结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知识结构发展改变,人们在智能、审美以及精神上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普通舞蹈高校的四年学习深造才能够真正掌握舞蹈的一系列的专业应用知识,学生在毕业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和顺利的走向就业道路。所以,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应当在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上不断的建设和探索,逐步去完善新型高校舞蹈教育学科体系,完善舞蹈专业教育的课程机制建设。为培养出高水平、高智慧、多元化发展型和专业应用型的舞蹈人才做出科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婷婷.浅谈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甘肃教育,2007(3).

[2]毛荣.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教育探索,2009(3).

[3]胡明,俞学明.当代高校教育中的因材施教问题探析[M].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4]包晓琼.简论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5]谢春.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C].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11年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新疆阿勒泰富蕴县文化馆新疆阿勒泰836100

摘要院民族舞蹈是舞蹈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推动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效掌握民族舞蹈的表演技巧及内在特点,就必须把民族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将就民资舞蹈在教学中产生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进行相关探讨。

http://

关键词 院民族舞蹈;教学;影响;发展;趋势

在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课程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对学生来说能够激发潜能,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因此,民族舞蹈的教学如何全面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并且将文化与专业充分联系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内容。

1 民族舞蹈的特点以及教学现状

我国的民族民族舞蹈教学目前以师范类高校为主,在我国目前的民族舞蹈教学来说,大约是从上世纪开始艺术院校以及师范院校设立相关民族舞蹈的教学,对于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逐渐配备,并且一直延续下去,随着不断的经验累积和工作实践逐渐对民族舞蹈的教学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为舞蹈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在这些成就之外我们要看到的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民族舞蹈的理论方面研究和发展相较于实践课程来说更为滞后。

所谓的民族舞蹈是一种传统形式的舞蹈,对于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表演方式有所体现和融入,民族舞能够通过教学和肢体的表现展现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特点,能够体现出地理特点、服装特点以及生活文化等,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舞蹈动作的讲解和指导带领学生们在特定的音乐和环境中了解学习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在舞蹈中融入了对文化的传承,促进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并且实现了舞蹈的更强的表现力。

在目前的舞蹈课程中来说,对于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通常是较为单一,教师对于民族舞蹈的特征以及文化的融入不够重视,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对民族舞蹈的认识较为表面,这就造成了民族舞蹈教学的困难,学生只学到了肢体的特定动作,而对于舞蹈中所融入的内涵不能深刻了解和认识,对于民族特色以及风土人情等更是没有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科学地引导学生的进步,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设立特定的文化背景,通过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信仰等,让学生能够理解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更能够开放思维,强化记忆,在舞蹈动作中抒发感情。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舞蹈动作和舞蹈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在肢体动作的表现上更为深入地体现民族文化。从而在演绎中将民族文化和优美的动作同时展示出来。

2 民族舞蹈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民族舞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己经越来越受到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民族舞蹈教学应该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的基础结构和主要阶段等,教师通过生动的方法方式传授给学生民族舞蹈的理论和动作,并且在基本的舞蹈动作上进行研究和创新,从而使得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更有兴趣和新鲜感,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素质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1 丰富的课堂内容

我国民族舞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舞蹈表演能力的体现以及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民族舞蹈具有多样性和文化内涵深刻多变的特点,这就对民族舞蹈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再进行实践课程,对于实践课程不够重视,从而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较少不能充分理解舞蹈动作中的内涵,这就需要进行改善,将不同阶段的理论课程与训练、创作课程穿插安排,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作课程都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同时将舞蹈案例穿插进日常教学中,提倡理论、实践、创新、案例融合教学的教学理念。

2.2 强大的师资和硬件配置

对于师资力量的开发和改进是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师资力量方面,学校要根据各校具体的教学计划对教师资源有所引进和改造,例如从艺术团体或者高校等引进教学经验丰富或者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邀请舞蹈专家进行讲座交流等活动,从而促进师资力量的强大,另外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和教师情况进行分配,教师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研讨,从自身不断优化教师素质。在教师资源得到了保证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校硬件的发展,硬件包括教材资源和道具资源,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选用与民族舞蹈相符合服装以及配饰等,对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气氛不断优化,从而为舞蹈教学提供实践基础。

2.3 创新的舞蹈方向

改变以往常规舞蹈动作、理论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教学方式,开拓眼界,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积极模仿舞蹈动作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经典视角及自身视角鉴赏不同的民族舞蹈、大胆创新表演。

从传承的角度来说,对于保留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要从两个方向进行综合考虑,其中一方面是传承,对于民族舞蹈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必须保留,另一方面则是改善,在民族元素的基础上对舞蹈教学进行时代化的改善和推进,所以在高校民族舞蹈的教学教材的编制时应该多方面考虑,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多样化的对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进行体现,并且有效的改进,促进民族舞蹈与时代的共同进步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是我国舞蹈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不仅仅是舞蹈本身,在文化上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民族舞蹈传承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对民族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在舞蹈教学中结合已有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使民族舞蹈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传承文化和舞蹈。

http://

参考文献:

[1]黄秋野.民族舞蹈教学要注重生命情调的渗透[J].科学导报,2015(2):96-96.

[2]董乐.关于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优化策略的探索[J].北方音乐,2014(4):10-11.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口传身授”;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舞蹈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将人的动作、表情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生存、教育、娱乐等功能。舞蹈具有综合性特点,对于实践性、理论性、艺术性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此,“口传身授”是舞蹈最理想的教学方式之一。一直以来,“口传身授”在舞蹈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的教学内容

(一)舞蹈教学中“口传”的教学内容

经研究舞蹈教学大纲,笔者发现舞蹈教学对舞蹈基础知识、舞蹈艺术表现力、舞蹈基本功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在教学方法部分,舞蹈教学大纲明确表明:“准确的动作示范,清晰规范的语言表达。”这些足以表明“口传身授”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要作用。1.“口传”舞蹈理论知识。舞蹈具有综合性特点,主要依靠肢体动作、表情等表现张力。此外,舞蹈与解剖学、动力学、物理学等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舞蹈初学者来说,掌握与舞蹈运动有关的解剖学、动力学、物理学等理论知识是深入学习舞蹈的必要条件。唯有如此,才能精准地掌握舞蹈动作要领,并创造出新颖、优美的造型。与此同时,还能保护舞者免受伤害。在学习、练习舞蹈时,“口传”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将教师的讲解、指示与舞蹈动作、伴奏音乐完美结合,进而完成整套舞蹈动作。如关于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口传教学”:舞蹈具有直觉性、动作性、节奏性、造型性、柔情性、综合性六大艺术特征;①舞蹈划分依据体裁(情绪舞、情节舞),风格(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社交舞),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舞剧)等。2.“口传”动作技巧。在教授动作时,教师应将“口传”与“身授”结合,即在讲解的同时伴以动作示范。如在开展形体训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边讲解边示范动作。通常在训练腿部动作的时候,主要借鉴芭蕾舞“开、绷、直”的方法,“开”指的是在腿部活动过程中,依次从髋关节、膝关节再到腕关节、脚趾尖全部向外转开。这种训练方式有助于舒展人体线条,使腿部整体更显修长。在日常训练中,舞者可以采取深蹲方式。“绷”,即将脚背绷直,能够使脚的整体线条更加修长、漂亮。在日常训练中,舞者可采用划圈、小踢腿等训练方式。“直”指的是舞者在做舞蹈动作时,承担主要力量的腿部及膝盖都必须保持直立,这种做法有助于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3.“口传”素质教育。经调查发现,学习舞蹈的学生大都处于低年龄层,在文化知识水平、艺术修养、情感体验等方面较为匮乏,自控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薄弱,且尚未构建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因此,在进行舞蹈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传授舞蹈理论知识、技能,还要通过“口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品质,增强其综合素养。

(二)舞蹈教学中“身授”的教学内容

在舞蹈教学中,“身授”由动作造型、舞者形象等部分组成。教师在示范动作时,应注重全面示范,即将动作完整、精确地示范出来,手、脚、身体、面部表情等同步进行,为学生展现完美的舞蹈动作。如在开展“脚在地面画圆”教学时,其方向为向外、向内;其范围分为大画圆、小画圆。不同的组合方式,采用的舞蹈动作不同,向外大画圆。活动脚往前,经过旁边绕到后面,再绕回第一位置。教师必须完整、准确地将动作示范给学生,同时还要结合该动作要领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全面地理解舞蹈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师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的教学要求

(一)教师应加强语言组织能力,使语言更科学、生动、形象

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舞蹈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忽视了对教学语言的组织和加工,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舞蹈教学语言来说,应具备科学性、准确性等特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将舞蹈理论知识、动作技巧、艺术表现力传授给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切忌使用“也许”“大概”“可能”等表义不够明确的词语,更不能随意说出毫无科学依据的话,以防止学生在学习、理解、掌握及应用知识时出现错误,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舞蹈教学并非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好将自身情感融入教学,以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情感共鸣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及艺术修养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

(二)教师需提高动作示范能力,使动作更全面、准确、优美

在舞蹈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较为简单的舞蹈动作,但极易忽视对动作原理、细节的理解与探究,导致其不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整套舞蹈动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示范动作时结合语言讲解,能够加大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关注和学习力度,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教师动作示范的准确性对于舞蹈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很多优秀的舞蹈技巧。纵观舞蹈发展历史,舞蹈家加工、提炼出很多优秀的舞蹈动作,如动作的高度、力度、跑跳的幅度等。教师作为学生求知路途中的向导,倘若其示范的舞蹈动作不达标,那么学生亦不会学习到准确的舞蹈动作。因此,教师动作示范是否标准直接关乎着学生舞蹈学习的质量。

三、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的重要性

(一)“口传身授”在舞蹈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舞蹈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对于教学方法有很高的要求。纵观国内外舞蹈(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国标舞)教学,都倾向于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口传身授”将语言表达、肢体动作有机结合,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舞蹈知识与技巧。可见,“口传身授”对于舞蹈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1.“口传身授”在舞蹈教学中的历史价值经研究发现,舞蹈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我国古代社会,舞蹈具有娱乐、宗教、教育等功能,与当时的政治观念、礼仪制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乐”的概念范围较广,包含音乐、舞蹈、诗歌三部分,凡是能够使人高兴的事物,都可以被统称为“乐”。可见,舞蹈对人具有娱乐、教化等作用。2.“口传身授”在当代舞蹈教育中的价值定位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应运而生,很多教学音像资料开始取代教师的“口传身授”,成为当代舞蹈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手段。虽然舞蹈影像资料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但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导致很多舞蹈由实践性质转化为鉴赏性质,辅助教学手段也转化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践证明,长时间观看舞蹈影像资料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采用影像资料教学方式。舞蹈对于力量、柔韧性、控制力、协调性、灵活性等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实训。多媒体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情感释放、交流、互动等方面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口传身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不论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如何发展、提高,“口传身授”仍旧是舞蹈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如在开展芭蕾舞教学时,仅依靠影像资料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教师“口传身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舞蹈理论知识与动作技巧。

(二)“口传”的主要功能及意义

“口传”,顾名思义,口头传播。在舞蹈教学中,“口传”指的是教师将舞蹈动作的名称、节奏、风格等教学内容口头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口传”最大的特点就是口头言语的解说、讲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语言与舞蹈动作有机结合。“口传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要求:准确、形象、生动、有条理性。由此可知,舞蹈教师除了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之外,还需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从神经活动的角度分析,语言属于高级调节活动,对人的意志行为具有强烈的指导作用。对于舞蹈课而言,其属于个人意识调节活动。学生汲取、理解舞蹈理论知识主要借助听觉感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本的舞蹈动作。③

(三)“身授”的主要功能及意义

“身授”指的是动作示范,其充分体现了舞蹈教学的实践性。④动作示范教学方式的存在,为学生创设了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其可以通过模仿,理解、掌握舞蹈动作技巧。教师通过“身授”,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对提高其学习效率颇有益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每个舞蹈动作分解示范,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并不断修正学生的动作,以达到将分解动作组合成完整的舞蹈动作的目标。对于富有内涵的舞蹈,更需要教师示范。“身授”教学方式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并强化舞蹈理论知识。此外,教师的示范为学生树立了标杆,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身授”给教师的执教水平与执教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需要加强学习,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科学、规范的示范。结语总之,“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最核心的教学方式。“口传身授”起源于古代社会,一直被延用至今,对提高舞蹈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口传身授”教学方式符合舞蹈直觉性、动作性、节奏性、造型性、柔情性、综合性的教学要求,对培养学生舞蹈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希望我国舞蹈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优化“口传身授”教学方式,使舞蹈这门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注释:

①高瑾.浅谈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202.

②林月娴“.口传身授”在舞蹈教学中的价值定位[J].艺海,2010(10):71.

③邓帧帧.浅谈“口传身授”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4(12):253.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舞蹈 中等师范生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历史上,我国开始舞蹈教学始于周朝,迄今为止已有三千年。从舞蹈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掌权者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舞蹈教育,舞蹈教育为历史、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我国的现代舞蹈教育起步有点晚,但随着各大院校纷纷设立了舞蹈专业,其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中等师范学校舞蹈教育专业的开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暴漏了诸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师范学校中舞蹈教学所呈现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师范学校舞蹈教学改革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

1 中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中现存的弊端问题

1.1缺乏科学性的教学课程设置

教学课程,作为教学的骨架,为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必须对其进行合理设置。纵观各师范学校目前的课程安排,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培养学生时,十分欠缺对专业理论高度要求,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专业实践上。毋庸置疑,专业理论融合了前辈们的心血汗水,要想提高舞蹈技能就要对专业理论科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只有把理论知识学好,才能在专业实践中把理论知识运用自如。学校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课,偏重了专业的发展,鉴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不是很好,因此造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局面。

1.2创新精神不足,师资力量匮乏

教育领域中舞蹈的专业性极强,再加上我国的舞蹈教育起步比较晚,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在教学方面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充足的教师。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十分匮乏:现在大多数舞蹈教师都是从歌舞团调来的,首先,他们不仅年龄偏大而且整体素质不高。其次,教师不能准确的认识、理解、把握舞蹈行业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多运用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精神,形成一种死板的教学方式。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把自己所学一股脑灌输给学生,不以学生为本,做不到因材施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了自我的思考,只听从老师的课堂教导,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仅是学会罢了,缺乏对于如何学好和提高自己的舞蹈技能的反思。

1.3缺少科学性的舞蹈教学的评价机制

现在中等师范学校舞蹈专业的评价机制还是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价教学成果成败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掌握舞蹈技能的程度。首先来说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而言,仅仅用成绩来决定教师的能力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不能如实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尽力,另外一味追求高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仅以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其次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全面也不科学的,学生学习后的成果它不能够如实反映出,既不能反映出学习之后基础不好的学生是否有了进步,也不能反映在学习后那些自身基础较好的学生舞蹈技能是否有所提高。

2 针对舞蹈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舞蹈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

舞蹈教学是一个涉及人文、历史、美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课程安排上,我们要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以及和它相互关联的学科。实践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把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舞蹈的原因向学生们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更清晰地认识舞蹈的魅力,由此来引导和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在理论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可以交叉学习舞蹈理论知识与多个学科,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把不同学科知识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的视野,而且创造一种艺术氛围,潜移默化中学生掌握了舞蹈的含义,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对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逐步优化,以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强化师资力量,

在师资方面,学校要着重培养年轻一代的教师队伍,选聘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在教学中能传达给学生充分的教学内容。学校还要强化教师的责任心教育,首先要本着教好学生的心态,这样教师才能上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绝不搞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同时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找出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便进行改善,从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时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教学方法,保证舞蹈教学的质量。

2.3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针对舞蹈教学的具体现状,对教学成绩进行全面评价,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实践方面,教师能否通过实践来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在学生舞蹈实践中把引导作用积极发挥出来,让学生在舞蹈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将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达到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舞蹈的认识的目的;二是从教授理论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能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能否以学生为本,把其他学科与舞蹈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对这两方面进行评价,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被全面的反映出来,不仅让学生对学习中的不足充分认清,以便日后进行改善,而且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有所借鉴,可谓一举两得。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中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的改革顺利进行,需要舞蹈教学应紧密联系其他学科,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还需要从实际出发,改善教学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从而使舞蹈教学改革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新时期 民族舞蹈 教学现状 对策

一、民族舞蹈教学概述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目前以师范类高校为主,在一些中职和中师教学中也比较常见。国内院校中的民族舞蹈教学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艺术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为主的各级学校纷纷设立民族舞蹈专业,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积淀与教学实践工作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良好综合素养及舞蹈表演能力的艺术人才。但是,舞蹈专业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课程的发展。

民族舞蹈又称作传统舞蹈、土风舞,民族舞蹈教学工作通过对民族舞蹈肢体动作、器具操作等的阶段性教学,融入民族地方风土人情与舞蹈表演特有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社会与地理特点、历史文化、饮食与服饰特色、传统习俗以及等,在特定的音乐及舞蹈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各种民族舞蹈基本表情、肢体动作、技艺结合表演方式的同时,学会将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融合到舞蹈表演之中,实现舞蹈表演能力与人文素养、爱国情怀的相互促进。

二、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在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发展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学创新、人文化与个性化、舞蹈教学情感承载等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活、教学工作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主要存在教学面较窄、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受现代舞冲击严重、人文关怀与多样性不足、难以体现民族新生活等问题。

(一)教学面较窄

我国56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地域文化与舞蹈艺术,为民族舞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国内高校民族舞蹈实际教学受校内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就业限制等方面影响,并未实现全面化的民族舞蹈教学,多数高校仅仅实现了单种或少数种类的民族舞蹈教学,致使学生民族舞蹈全面学习与艺术素养综合培养受限。

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多有交融,同种民族舞蹈往往发展为多种形式。例如,彝族、白族与傈僳族都有“打歌”类舞蹈,但由于三个民族所处地域不同,各自的民族文化与舞蹈艺术也不尽相同。傈僳族和彝族的“打歌”表演更加注重脚步动作,而白族“打歌”表演则呈现歌、舞、曲融于一体的表演形式。这就要求舞蹈教学中将此类舞蹈细化,但国内高校并未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另外,国内民族舞蹈教学还有过分偏重舞蹈技能教学,弱化舞蹈艺术欣赏的缺陷。

(二)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校作为民族舞蹈教学主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资源直接挂钩。我国民族舞蹈教育起步较晚,教学工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高校存在民族舞蹈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不足、软硬件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难以实现舞蹈教学信息化与个性化。另外,国内民族舞蹈教学还呈现出教学资源配置盲目性的特点,这种现象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水平,还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三)受现代舞冲击严重

近年来,国内民族舞蹈表演与教学均受到西方现代舞蹈的影响,一些师资力量薄弱、民族舞蹈教学基础不足的高校盲目借鉴现代舞风格,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和作品创作方面淡化了民族艺术特有的韵味。如何在融合现代舞技术技巧的前提下,更好地突出民族舞蹈的特点,彰显民族文化的精髓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人文关怀与多样性不足

过分重视单纯的技能教学是国内民族舞蹈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缺陷。很多高校并未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社会与地理特点、历史文化、饮食与服饰特色、传统习俗以及等,仅仅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民族舞蹈基本表情、肢体动作、技艺结合表演方式,致使民族舞蹈教学面临“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

(五)难以体现民族新生活

在高校的民族舞蹈教学中,如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显得陈旧,固定的组合一教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并未将民族舞蹈的动作教学、文化环境教学等与各民族人民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削弱了民族舞蹈的实际意义。

如藏族舞蹈的教学,一直强调的是三道弯,要屈膝、塌腰、提臀,以展示农奴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生活状态。如今的藏族人民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农奴了,体态和动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地方也已经城市化,新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各方面的变化,在当今的教学中很难体现。另外,大多数院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中都缺乏采风课程,缺乏第一手的调查材料,使得民族舞蹈的教学一直停滞不前。

三、民族舞蹈教学对策

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工作应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加强课程设置专业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融入、特色民族舞蹈教学,拓宽教学面。

(一)课程设置专业化

将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与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作为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目标,根据民族舞蹈技能多种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特点,规范民族舞蹈课程设置。

例如,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可根据学校既有的教学经验和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案例,广泛设置各民族代表舞蹈课程,如以蒙古族的《奔腾》等代表性舞蹈、新疆地区《赛乃姆舞》为代表的西域风格舞蹈等,根据学生实际舞蹈基础及学习能力安排好主干课程之后,根据各阶段主干课程配备相应的教材、指导教师及服装道具,教材的选择既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还应具备足够的时代感。

另外,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将不同阶段的理论课程与训练、创作课程穿插安排,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作课程都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同时将舞蹈案例穿日常教学中,提倡理论、实践、创新、案例融合教学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开发与利用师资资源是改进国内民族舞蹈教学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学校应根据既有的教学计划科学拟定师资资源改造计划,积极从各艺术团体、高校引入有足够的资质与实践教学经验的舞蹈教师,聘请专业的舞蹈专家、学者入校开展讲座或实践创新交流活动,为校内师资注入新的力量;根据既有的课程设置、教师资质、年龄和特长进行师资力量合理配比,为骨干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研讨、体验机会,多方面促进师资资源优化。

引入和强化师资资源的同时,注重教材资源与道具资源的开发利用,注意选取典型的、适当高于学生现有舞蹈基础的教材;服装的选取以传统民族服装为主,如为蒙古族的《奔腾》等代表性舞蹈配备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马鞭,为《珠穆朗玛》等藏族舞蹈教学提供具有藏族风情的长袖,切实优化学习与实践条件。

(三)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融入

民族舞蹈不是单纯的肢体、表情表演上的技能体现,而是民族文化与情感的高度浓缩,建立在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基础上的舞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由“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

以藏族歌舞《母亲》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首先了解此类民族舞蹈的创作背景、藏族人民生活状态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时刻穿插民族情感与文化,才能帮助学生跳出单纯模仿学习的误区,在充分了解藏族风情与舞蹈背景的前提下,带着强烈的情感共鸣进入到舞蹈学习之中。可见,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文化与艺术情感的传递应在理论、实践课程开始之前就充分展开,还应穿插于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才能起到活跃教学气氛的效果。

(四)强化特色舞蹈教学

以目前国内高校民族舞蹈的教学实力来看,受师资队伍、教学时数和硬件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大而全的方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工作应把握民族舞蹈的重点和特色,在学生掌握常用民族舞蹈特点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主要动律、步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应通过课件让学生学习其敏捷的动作与步伐,重点学习翻腕及抖肩、挥手动作,在此基础上将抖肩的主要动作部分划分为碎抖肩、甩肩等动作。还应根据舞蹈中与情绪变化相关的动作进行重点教学,抖肩、扬鞭和飞舞等舞蹈动作都是情绪高昂之时的代表性动作。

(五)拓宽教学面

改变以往常规舞蹈动作、理论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教学方式,开拓眼界,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积极模仿舞蹈动作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经典视角及自身视角鉴赏不同的民族舞蹈、大胆创新表演。

鼓励学生培养时代精神,积极鉴赏和模仿有艺术突破的当代民族舞蹈,如以形象生动的舞蹈动作、华丽的服装而大受欢迎的《孔雀舞》,以浓重的生活气息、优美流畅的舞蹈动作以及创新的、带有民族风情的服饰而闻名遐迩的《母亲》,以及20世纪末将欢快明朗的音乐节奏、柔美的维吾尔族舞蹈动作融于一体的《掀起你的盖头来》。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模仿各类代表性民族舞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的精髓。

结语

我国民族舞蹈教学已成为培养专业舞蹈表演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活、教学工作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主要存在教学面较窄、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受现代舞冲击严重、人文关怀与多样性不足、难以体现民族新生活等缺陷,新时期的舞蹈教学工作应着重加强课程设置专业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融入、特色民族舞蹈教学,同时拓宽教学面,使民族舞蹈教学工作真正适应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在传承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为祖国培养更多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爱国情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利敏.壮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及研究――以广西百色市若干中小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2]李开沛.民族地区高校舞蹈类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57―161.

[3]宋积萍.少数民族舞蹈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08―110.

[4]惠妮.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18):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