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础护理论文范文

基础护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础护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基础护理论文

第1篇

1.1研究对象

选择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XXX省XXX市XXX医院骨科住院的208例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占70.19%,女性62例,占29.81%;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49.71±8.63)。

1.2方法

1.2.1成立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进行科室总动员,号召大家积极参与

2009年11月11日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护理工作讨论会,会上医政司护理管理处郭燕红处长强调当前抓好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而后连续《“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下发,并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院领导组织护理部管理者讨论并且分析当前的形势,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护理部主任牵头,科室护士长统一管理,让全科护士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的意义,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能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落实党和政府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可很好的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1.2.2正确认识基础护理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召开骨科专题会议,让护士尤其是新护士对基础护理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基础护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护理,让住院病人清洁,也让病人舒适,而且是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临床护理专业水平的重要基础。基础护理工作在护士和患者之间有良好的沟通起桥梁作用,能够在第一时间为患者解决一些迫切需要的问题,为患者提供全面、耐心、主动、细致的护理服务。通过每周二次小讲课、不定时晨间提问,每月一次护理查房,讲授基础护理理论及实践,强化护士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知。

1.2.3领悟优质服务理念精髓,转变护士服务理念

护士作为医院基础护理的具体操作者,在基础护理工作中不断强化护士的主动服务、按需服务、不依赖家属等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让护士真正领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意义,理解其内涵。先后开展了“假如我是病人”的换位思考活动,要求全体护士在为病人进行临床护理之前进行换位思考,站在病人和病人家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采取人性化的护理行动,让病人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感动。反复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输和活动的开展,有效转变护士的服务心态和行为,使她们自觉地给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举动,使病人满意和感动。

1.2.4组织护士学习与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在科室内利用授课、小组讨论等形式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创优工程”相关文件和知识,使全体护理人员掌握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做法,领悟其精髓。争取得到医院护理部和其他领导的大力支持,派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参加区内、市内的“创优”专题培训班。

1.2.5建立护理层级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基础护理实施到位

根据护士的护龄、职称、技术等能力建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组成的基础护理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护士长每周抽查,月底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而责任护士在上午、下午下班前都要检查各组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采用全面检查、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三种检查方案相结合的方法,使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确保各项基础护理实施到位。同时,要求护士长、责任护士、指导和管理护士。

1.2.6绩效考核,实施护士奖金分配

改变以往的奖金分配制度,根据护士护理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护理患者的数量、护理的质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重点倾向于临床一线的护士,提高夜班补贴,做到客观公平。

1.2.7责任护士对骨科患者推出人性化举措

骨科患者由于肢体创伤、骨折、瘫痪等因素大部份需卧床休息,基础护理工作相对繁重。而责任护理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期间患者的舒适度、安全等密切相关,责任护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提高其护理工作的质量:(1)骨科内设立“创优”服务意见征集本,责任护士除护理治疗外,其他时间也到骨科患者床边征求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记录在册,并根据患者的意见进行护理服务的不断改进。(2)责任护士做到微笑服务,在工作中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不将生活或者工作中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骨科患者。对每一位新入院患者做到笑脸相迎,进入每个病房,微笑与患者打招呼,微笑回答患者的疑问等。(3)认真落实基础、生活护理,待患者如亲人,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4)责任护士为开通绿色生命通道。急患者所急,断指、断肢患者入院时在第一时间为其做好术前准备,尽快送上手术,再协助办理入院手续,为患者的断指断肢的再植成功赢得时间,减少患者伤残率。(5)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全程康复护理。在患者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由骨科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康复指导和锻炼工作,有效促进了患者功能的早日康复。

1.3效果观察

基础护理合格率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测评,患者满意度由患者在出院时对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

2.结果

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前,基础护理合格率为81.76%;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84.59%;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0.87%;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2.79%,实现了护理零投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2检验发现,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在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2篇

I.对象:被检查的科室涉及全院各个科室,其中第1次检查护士长42人,护士60人。第2次检查护士长54人,护士68人。年龄18-45岁;学历为中专及以上。

2.方法:培训内容包括病房接到接诊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和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两项内容。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具体内容及评价标准。第1次培训对护士长及部分护士集中进行,并要求护士长再对每位护士逐一进行培训。第2次培训对全院护理人员集中培训。每次均采用多媒体授课、模拟场景演示的方法。

3.检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人院基础护理—病房接到接诊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的检查标准,分别在2次培训之后的1周进行检查。

4.统计学方法:运用Excel97中文版和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在病床单元准备方面成绩比较:护士长的成绩第次、第2次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第2次成绩高于第1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的第2次成绩与第1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第一时间接待病人成绩比较:护士长的成绩第1次、第2次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第2次检查平均成绩与第1次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的第2次成绩与第1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提高护理人员对“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是提高基础护理到位率、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以分级护理为依据制定的规范化的基础护理,能够明确各护理级别的病情要求,既反映了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需求,又具体显示护理工作量的多少,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保证基础护理到位率,提高护理质量,合理安排护士的的人力资源的有力保证。通过表1,2可以看出,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认知程度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以分级护理为依据进行的基础护理的培训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提高护士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自身的培训,是落实“以分级护理依据的基础护理”到位的有力保证。通过表1,2显示,护士长两方面的成绩均好于护士,说明护士长自身水平是高于护士的。这是由护士长自身情况,岗位的要求决定的。护士长普遍学历高于护士,而且要作科室的带头人,只有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高于护士,才能管理好护士、做好各项工作。护士长考核成绩虽然较好,但要更加注重在此基础上的业务能力的持续提高。

病房接到接诊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其内容主要是从四个护理级别方面如何进行准备,要求护理人员主要通过记忆来掌握其内容,从表1看,护士长成绩2次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长成绩已经处于较高分数,因此要做到大幅度的提高很不容易,但是我们通过成绩具体分析,确实也存在个别护士长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护理水平的提高与每位护士长的业务管理是紧密相连的。护士长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才会不落后于护士,才能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护士(2),因此我们在培训中及平时管理中应更加注重护士长自身的管理,不能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永不落后,才能保证各项任务的实施。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主要考察护理人员在通过记忆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如何与临床实际结合,考察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从表2看出,护士长成绩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且自身2次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长在临床实践中,善于思考,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应对能力强。在2次培训后,能够更深一步的理解领会,再应用于实践。

注重临床护士工作中应变能力的培训,有利于基础护理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际。从表1成绩显示,护士2次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培训,护士认知程度普遍提高,能够重视规范化基础护理培训。尤其是在理论方面强化记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表2的成绩显示,护士2次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虽然重视此项工作的实施,但是由于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不强,导致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程度欠缺,考核成绩与第1次比较没有提高。例如我们在检查中曾发现,在接到一个一级护理的病人入院时,按照当时情况,首先要处理好病人当时的应急状况或询问病人有何不适症状,然后再按照规范化的护理流程进行相关的环境介绍,护理查体等。但是,护士往往容易忽略病人主诉而一味的注重完成为病人做规范化培训中的内容介绍。

护理是一门学科,是一项脑力兼体力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要重视它,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善于总结,重点突出,强调要从每一位护士的每一件事做起,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护士长是一线的管理者,应注意在平常工作中加强护士这方面的培养,注意发现临床护士在处理事情时出现的问题,随时予以指导,这样才能使护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使规范化的基础护理真正落实在病人身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做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的自[[3]。我们制定的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规范化的基础护理内容,希望能够体现护理学科的特点,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化的基础护理培训内容,在临床工作实际中都在做,我们只是加以整理,使其更加规范,更加有条理。但通过2次检查,我们也发现,我们所制定的内容在某些方面仍然较为复杂,耗费较多的护理人力、时间等,还需要与临床的护理实践进行不断的磨合,以更好的适应临床需要,量化护理服务内容。我们也希望能够不断反馈信息,以期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4-5],到最佳的护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姜岩宏护士长在护理业务管理中的作用.护理管理杂志,2004,4(1);56.

3胡玲,欧阳山蓓.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2.

4陈卫红.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护理,2004,10(1):58.

第3篇

【论文摘要】目的检查护理人员对于基础护理一人院护理规范化培训内容掌握的程度,以期达到优化、规范护理程序,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方法对全院的护理人员进行了2次培训,并在每次的培训后分别检查护士长和护士的掌握情况,对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护士长与护士的2次成绩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病床单元准备方面:护士的2次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护士长的2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第一时间接待病人方面:护士的2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护士长的2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培训,认知程度有所提高;护士长自身的重视很重要;如何对护士进行培训,要注重方式方法;要不断完善补充基础护理的内容,修正标准,以最大程度的适应临床的需要。

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的实施,可以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只要护理级别相同,即可得到相应的护理和照顾,使护理工作获得最佳的效果和社会效益,保证护理质量。2006年4-6月我院开始进行基础护理的规范化培训。首先以《分级护理制度》,《基础护理学》等为依据,制定人院基础护理的部分内容:即病房接到接诊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的培训内容,检查标准。分别进行了2次培训,并在培训后1周的时间进行检查。

一、对象与方法

I.对象:被检查的科室涉及全院各个科室,其中第1次检查护士长42人,护士60人。第2次检查护士长54人,护士68人。年龄18-45岁;学历为中专及以上。

2.方法:培训内容包括病房接到接诊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和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两项内容。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具体内容及评价标准。第1次培训对护士长及部分护士集中进行,并要求护士长再对每位护士逐一进行培训。第2次培训对全院护理人员集中培训。每次均采用多媒体授课、模拟场景演示的方法。

3.检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人院基础护理—病房接到接诊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的检查标准,分别在2次培训之后的1周进行检查。

4.统计学方法:运用Excel97中文版和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在病床单元准备方面成绩比较:护士长的成绩第次、第2次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第2次成绩高于第1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的第2次成绩与第1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第一时间接待病人成绩比较:护士长的成绩第1次、第2次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第2次检查平均成绩与第1次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的第2次成绩与第1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提高护理人员对“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是提高基础护理到位率、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以分级护理为依据制定的规范化的基础护理,能够明确各护理级别的病情要求,既反映了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需求,又具体显示护理工作量的多少,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保证基础护理到位率,提高护理质量,合理安排护士的的人力资源的有力保证。通过表1,2可以看出,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认知程度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以分级护理为依据进行的基础护理的培训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提高护士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自身的培训,是落实“以分级护理依据的基础护理”到位的有力保证。通过表1,2显示,护士长两方面的成绩均好于护士,说明护士长自身水平是高于护士的。这是由护士长自身情况,岗位的要求决定的。护士长普遍学历高于护士,而且要作科室的带头人,只有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高于护士,才能管理好护士、做好各项工作。护士长考核成绩虽然较好,但要更加注重在此基础上的业务能力的持续提高。

病房接到接诊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其内容主要是从四个护理级别方面如何进行准备,要求护理人员主要通过记忆来掌握其内容,从表1看,护士长成绩2次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长成绩已经处于较高分数,因此要做到大幅度的提高很不容易,但是我们通过成绩具体分析,确实也存在个别护士长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护理水平的提高与每位护士长的业务管理是紧密相连的。护士长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才会不落后于护士,才能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护士(2),因此我们在培训中及平时管理中应更加注重护士长自身的管理,不能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永不落后,才能保证各项任务的实施。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主要考察护理人员在通过记忆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如何与临床实际结合,考察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从表2看出,护士长成绩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且自身2次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长在临床实践中,善于思考,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应对能力强。在2次培训后,能够更深一步的理解领会,再应用于实践。[

注重临床护士工作中应变能力的培训,有利于基础护理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际。从表1成绩显示,护士2次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培训,护士认知程度普遍提高,能够重视规范化基础护理培训。尤其是在理论方面强化记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表2的成绩显示,护士2次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虽然重视此项工作的实施,但是由于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不强,导致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程度欠缺,考核成绩与第1次比较没有提高。例如我们在检查中曾发现,在接到一个一级护理的病人入院时,按照当时情况,首先要处理好病人当时的应急状况或询问病人有何不适症状,然后再按照规范化的护理流程进行相关的环境介绍,护理查体等。但是,护士往往容易忽略病人主诉而一味的注重完成为病人做规范化培训中的内容介绍。

护理是一门学科,是一项脑力兼体力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要重视它,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善于总结,重点突出,强调要从每一位护士的每一件事做起,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护士长是一线的管理者,应注意在平常工作中加强护士这方面的培养,注意发现临床护士在处理事情时出现的问题,随时予以指导,这样才能使护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使规范化的基础护理真正落实在病人身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做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的自[[3]。我们制定的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规范化的基础护理内容,希望能够体现护理学科的特点,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化的基础护理培训内容,在临床工作实际中都在做,我们只是加以整理,使其更加规范,更加有条理。但通过2次检查,我们也发现,我们所制定的内容在某些方面仍然较为复杂,耗费较多的护理人力、时间等,还需要与临床的护理实践进行不断的磨合,以更好的适应临床需要,量化护理服务内容。我们也希望能够不断反馈信息,以期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4-5],到最佳的护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姜岩宏护士长在护理业务管理中的作用.护理管理杂志,2004,4(1);56.

3胡玲,欧阳山蓓.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2.

第4篇

1.1一般资料

120名即将在2015年6月份毕业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年龄19~23岁,其中男生在各组中占10例。

1.2方法

对照组则按照我校传统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验组通过诸多干预措施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①首先在实验组学生当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专题讲座,以卫生部在2010年颁布的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文件、《护士条例》《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的要求等作为行动纲领指导文件,并邀请校领导、以及学校周边实习医院护士长及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参加讲座并现场指导[2]。

②强化护生“一切以病患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学生当中开设电子信箱,以国家卫计委开展的2014~2017年为期3年的优质护理服务评价标准准则为指导,开展问卷调查,征集学生意见,在学生自己所认为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意见中,筛选优质意见。

③开设优质护理服务课堂,现场模拟优质护理服务,分组进行比赛,并由授课教师进行裁判,评选“优质护理服务之星”等活动。

④找出护生在模拟课堂上出现的常见问题,加以改正,并拟写问题及解决方案。

⑤端正学生在学习当中的态度、心理以及各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

⑥由于我校教学资源以及各方面师资力量的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先知先觉,尽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多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和关心学习能力差、以及模拟测试成绩较弱的学生,做到“多关心、多帮助、多发现、多解决”等教学措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通过笔试及现场模拟测试进行评分,总分100分,60分为及格分。

2结果

实验组笔试及现场模拟测试60分以上占98%,对照组为67%,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3讨论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基础理论影响对策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这些形式新颖的公司是虚拟化了的,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待项目目标完成后又立即解散。这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会计行为上必定要对它经营着的业务进行质和量的反映。因此,应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变为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确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

2、对持续经营假设。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这些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即时解散,其各项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等到为另一个特定目标而临时成立公司时,这个公司或许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公司了。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根据这类公司的组织和业务特点,应改变持续经营假设理论为即时经营假设。在即时经营假设下,资产将不能按其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用途来划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负债将不按其偿还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资产的购进价值应在购进的时候立即摊入成本。

3、对会计分期假设。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而对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帐目,编制会计报表,是人为的划分。但就虚拟化了的网上公司这类企业,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这类公司时分时合,时间长短不一。由于不能进行持续经营,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网络财务系统,将企业发生的网上交易等经济业务,可以即时生成会计信息,企业在任何时点均可提交满足不同需要的实时财务报告。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理论的目的主要是定期报送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但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已不能满足各方的需要。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期间可以划分更小,甚至越来越小,可以随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实时地满足报表使用各方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对会计分期假设应加以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间,随时地反映会计信息,动态地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决策服务。

4、对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仅是指在企业众多计量单位中确定用货币为单位进行统一计量。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衡量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现代网络财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它们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同时,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专门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价值的计量、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方面,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出现,也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会计上单一货币计量的体系正在经受在计算机处理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挑战。会计上除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发展的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其结算的支付手段是网上电子支付,即不需要现金、支票、汇票等纸质票据,而是直接将购货款从企业帐号或个人信用卡上支付给对方。这将预示着现金、支票、汇票等支付手段将逐步退出资金流通领域,也预示着企业间的结算将会进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时代。

5、对会计目标。传统的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会计报表形式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的,反映的内容是传统会计六要素在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作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因此,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企业对外报送会计报表时,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的能力”。为改变原来定期报送一元化报表的形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网络财务系统,实时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会计目标的要求。

6、对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传统会计的六大要素符合现行会计核算的要求,适合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增加了许多新的业务内容,会计核算的对象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以各项无形资产为代表的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财务资产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企业的资本中心正由货币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企业会计正向构建智力资本为中心的新会计体系,因此,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分类,会计要素也将随之改变。

在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为基础的新会计体系中,企业的资产要素应由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三部分组成。财务资产主要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组成,人力资产指人力资源资本化,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确立产权要素,将业益和所有者权益产权化,知识和人力资源产权化,共同分享企业的劳动剩余。由此,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可以重新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六个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体系的核算内容。

第6篇

关键词:基坑支护卸荷支顶斜撑

1工程概况

某建筑位于太原市汾河东侧500m。该工程地下1层,地上15层,建筑面积11000m2,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Φ800mm钢筋混凝土灌注桩,1500mm厚条形承台基础,承台基础用400mm厚构造筏板(筏板下设300mm厚干炉渣)相连,基础顶标高-5.13m,平面尺寸43.8m×19m。构造筏板干炉渣底标高-6.00m,承台垫层底标高-6.80m,电梯基坑处局部-8.37m,室内外高差0.9m,自然地坪为-1.06~-1.6m。施工前期,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和基坑支护帷幕桩已相继施工完成。

1.1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场地土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杂填土,平均层厚1.18m;

②粉土,平均层厚1.5m;

③粉细砂,平均层厚3.88m;

④I:中砂,中密,平均层厚9.02m;

⑤II:粉细砂,中密,平均层厚4.73m;

⑥粗砂砾,中密,平均层厚2.22m;

⑦粉土,平均层厚5.14m。

土质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Ⅲ类。地下水位在自然地坪下2.2~2.7m,为潜水类型,由东向西流入汾河。

1.2周边环境

该工程东侧相距6m为5层办公楼,西侧相距8m为6层住宅楼,南侧相距4m为宽15m的道路,相距25m为5层住宅楼,道路下埋设有各种管线。

1.3基坑帷幕

基坑四周布设双排喷水泥浆深层搅拌桩,桩径Φ500mm,桩长12m,桩顶标高-2.5m,桩间距350mm,排距400mm。

1.4基坑支护

东西两侧距离办公楼、住宅楼分别为3m、5m处,各布置14根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径Φ600mm,桩长12m,间距1.5m,顶标高-1.8m,混凝土强度等级C25。周围均匀布置8Φ18受力筋,箍筋Φ8@200。南北两侧帷幕桩兼作支护桩。

2基坑支护综合处理方案

2.1原支护桩复核该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未提供土的力学性能指标。原支护设计采用的技术数据及要求的技术条件也未获得。按经验数据验算,东西两侧的钢筋混凝土支护桩及南北两侧的喷水泥浆深层搅拌帷幕支护桩均不能保证安全,必须采取处理措施。

2.2基坑支护处理原则

(1)尽量保留原有支护桩,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以节约投资;

(2)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安全可靠;

(3)避免因基坑周围土体变形和降水不当,造成邻近建筑、道路和地下管线的不均匀沉降;

(4)便于施工操作。根据上述原则,经过对几种方案的分析比较和细致计算,确定了基坑支护的综合处理方案。即采用土体卸荷、对不同的开挖深度采取不同的支顶斜撑和不同的承台胎模的作法;降水采用轻型井点和回灌的措施。

2.3综合处理方案介绍

2.3.1钢筋混凝土支护桩和帷幕支护桩外侧挖土至-3.5m卸荷,卸荷宽度2.5m,其标高略高于地下水位;

2.3.2400mm厚构造筏板部位,用370mm厚砖胎模保护被动土区不受干扰;

2.3.31500mm厚条形承台部位,先以工程桩为支点,用钢管斜撑临时支顶钢筋混凝土支护桩和帷幕桩,然后挖土满砌砖胎模加强被动区,再拆除斜撑;

2.3.4电梯基坑部位,以4排工程桩为支点,边挖土、边用4道钢管斜撑支顶帷幕支护桩,浇筑配筋混凝土胎模兼支护墙,再割除斜撑;

2.3.5采用4套轻型井点降水,其中3套设在支护桩及承台筏板之间,井点管底标高-9m,高于帷幕桩底3m,在卸土区挖土后安设,主体结构完成4层后拆除;另1套设备设在电梯基坑东、南、西三面,挖土至-6.8m时安设,电梯基坑混凝土完成后拆除;

2.3.6在基坑东、南、西三面布置10口回灌井,保证回灌水高度-3.8m。

3方案的实施顺序及施工要点

3.1施工顺序施工准备卸荷区统一挖土至-3.5m支护桩内侧边3套轻型井点管埋设,打回灌井、观测井,组装降水回灌系统降水回灌基坑内土方开挖,支护桩内侧宽2.5m的范围挖至-5.1m时暂保持不动,其余部位挖至-6m条形承台部位挖至-6.8m,支顶斜撑,挖除支护桩内侧保留土;砌筑砖胎模砌体兼支护墙,拆除斜撑电梯基坑外侧1套轻型井点管埋设,机组组装降水电梯基坑部位挖土,斜撑处斜面分层挖土,分别支顶-5.0m、-6.6m、-7.5m、-8.2m斜撑,支模浇筑钢筋混凝土胎模兼支护墙,割除斜撑,封斜撑管口电梯基坑部位基础承台施工拆除电梯基坑外侧1套轻型井点其余承台筏板施工。

3.2施工要点

(1)型钢和钢板用Q235,混凝土强度等级C30,砌体均用M10水泥砂浆砌MU10砖。

(2)为使东西两侧桩间土在施工过程中保持稳定,边开挖、边在支护桩间挂铅丝网抹灰。

(3)钢斜撑下端支顶在工程桩上,斜撑与工程桩相接触处焊弧形钢垫板,钢垫板与工程桩间孔隙用水泥砂浆或水泥浆灌实;钢斜梯上端槽钢组合腰梁与支护桩间孔隙,用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灌实。

(4)同一根工程桩上支顶两根斜撑的,在该工程桩与其邻近后侧桩间水平支顶木撑,以确保工程桩的安全。

(5)支顶斜撑的设置,必须遵循先撑后挖的原则。斜撑的拆除,必须在砌体砌筑后2d且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C10以上时进行。

4施工监测结果

4.1周边环境东、西两侧建筑及南侧道路稳定,无开裂现象发生,建筑物的最大沉降值10mm,最大倾斜值0.07%,属正常允许范围。

4.2支护桩顶变形观测点埋设后进行第一次观测。从挖土开始,在施工的不同阶段,每日或隔日进行观测,直至承台混凝土施工完毕,共观测10次,东、南、西、北的最大位移分别为7mm、7mm、8mm、20mm。

第7篇

本研究为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间妇产科收治的32例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32-52岁,平均48岁。文化程度:大中专、高中12例,初中、小学14例,文盲4例。其中肌壁间肌瘤16例(50.00%),粘膜下肌瘤12例(37.5%),浆膜下肌瘤4例(12.50%)。行子宫全切术22例(68.75%),子宫次全切除术10例(31.25%)。

2.结果

经精心护理,32例子宫肌瘤患者均痊愈出院,成功率100.00%。

3.护理

3.1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担心术后改变、导致衰老及影响夫妻生活。详细向患者介绍耐心生殖器的生理功能,让患者知道卵巢作为女性性腺,分泌性激素,子宫不分泌性激素,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不会因切除子宫而引起,因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地方,故子宫切除后丧失生育功能,卵巢功能是产生卵子及分泌性激素。保留卵巢行子宫全切术或子宫次切除术的患者不必担心女性特征的改变。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安慰与支持患者,从而取得其信任,消除其恐惧、焦虑心理,保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康复。

3.2术前护理

①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主要目的是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并帮助患者解决手术中遇到的各种疑虑,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手术,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②手术野皮肤备皮:术前1天行手术野备皮,上达剑突,下至双侧大腿上1/3,两侧达腋中线,同时行外皮肤备皮,即备除外阴。③术前遵医嘱做好青霉素、普鲁卡因等皮试,并记录在病历上。④术前3d开始行阴道准备:每天给予10%碘伏棉球擦洗阴道2次,避免术后感染。⑤胃肠道准备:术前进容易消化的食物,术前1d进半流质饮食,禁食12小时以上,禁饮8小时以上,以免术中出现恶心、呕吐,导致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同时预防术后腹胀的发生。术前1晚、术前清晨给予肥皂水清洁灌肠,避免术中肠胀气,以充分暴露手术野,利于手术及避免损失肠管。⑥膀胱准备:子宫比邻膀胱,为避免膀胱充盈而发生膀胱损伤及手术野的暴露,术前常规留置双腔气囊导尿管。

3.3术后护理

①保持房间安静、干燥、通风,保持床单清洁干净。平卧位6小时后协助患者翻身,防止发生肠粘连、肠梗阻,适当进行活动促进肠蠕动。保持患者外阴清洁、干燥,为防止上行性感染,给予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外阴,每日两次。②活动:活动要根据病情耳定,循序渐进逐渐加大活动量。术后第三日可下床,稍微走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防止盆腔粘连。③饮食:术后当天可进流质饮食,但不能进牛奶、糖等产气食物,慢慢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待排气后,进普食,少食多餐。同时为了增加机体抵抗力,需要加强营养,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铁的饮食为主。④疼痛:可给予镇痛泵术后镇痛,注意观察镇痛泵的药液流入情况,适时调整。操作时动作轻柔。减少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口服或肌肉注射。⑤切口:保持切口辅料的干燥,清洁,如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如有感染,及时遵医师处理。

3.4出院指导

保持个人卫生,注意外阴清洁,防止逆行感染。避免重体力劳动,禁盆浴、阴道冲洗及性生活2月。

4.护理体会

第8篇

《护理学基础》在护理学科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护理学科教育的多样化、专业化发展,传统的护理观念也在进行着一定的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首的教学模式在现今的新环境在那个已经不能使用,因此,不断的进行模式改善,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逐步适应新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促进《护理学基础》课程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现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确保教学模式和质量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逐步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胜任能力的方向转型。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经过护理学科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与探索,目前应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情景模拟、多媒体、角色扮演等等数不胜数,虽然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但每种都有适合其运用的空间,属于实用性与局限性相结合的矛盾体,因此在应用中必须进行综合的评定,不能单纯的只看表面。笔者在本次研究中根据《护理学基础》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对教学模式、方法与考核制度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实施《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理论与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养成了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能力素质得分明显高于之前的成绩。学生也普遍认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于总体教学效果的反映较好,这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设计者与具体执行者,在《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水平的发挥,对于学生而言从他们的角度考虑,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成效的成败,学生作为受教者是不具备独立学习和掌握全部知识能力的人群,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只有不断的利用这些外界因素使自己多学习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分析,更要关注《护理学基础》相关课程的最新动态,及时对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教育质量达到最大化。

二、关于新时期基础护理学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更新教育新观念,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保证课堂教学不与临床应用脱节,及时跟上护理学前进的步伐,教师做好课前备课和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及时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随时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与学生做好进一步的了解与沟通,实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不能一味的单纯从自身角度教育学生,也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一定的换位思考,去理解学生所思、所想,然后对症下药,总之,教师要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的个性和多彩生命力在受教过程中得到完美的展现。

三、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过程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包括护理理论和护理实验两个部分。护理实验教学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基础护理学》实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其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品管圈活动(QualityControlCircle,QCC),也称持续质量改善小组,简称QC小组。作为全面品质管理的一环,是同一工作场所内,工作性质相似的人员,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手法、全员参与,对自己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1]品管圈起源于的60年代日本,在1963年由日本石川博士开始倡导。在中国,品管圈活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展品管圈活动的项目,一方面,为了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这种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也探寻这种管理模式在护理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我们在2014年9月~2015年9月,延安大学医学院2012级护理本科生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实验教学活动如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延安大学医学院2012级护理专业本科学生46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小班,其中一个小班为实验组,另外一个小班为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男女生比例、所学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方法。由同一名教师对《基础护理学》理论课和实验示教(利用护理示教室装有护理示教与返示教系统)统一讲授。对照组:按传统教学过程进行,即按“教师示教—学生训练—回示—教师总结”的流程来进行。实验组:按每6名同学组成的QC小组进行分组,其中民主选举一名圈长,负责直接应用品管圈活动原理和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因果分析等方法,按其基本操作步骤逐一实施;辅导员由教师承担,对整个品管圈活动加以把控和指导。每一个圈组的品管圈活动过程是完整、统一和连续的过程。实验组教学效果需要每个QC小组质量的保障,实验组中各QC小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采取了①学生自测评价法:学生利用手中的延安大学医学院自编的评分标准进行自测。②圈组内互检评价法:组内互测是提高技能训练的关键。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对一个操作,大家找出操作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共同探讨,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较好办法,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两组学生的操作成绩总分为100分,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考核评价法:以教师组织学生在护理操作回示中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按20%记入总成绩;终期考核评价法:操作考试成绩占80%记入总成绩,操作考试采用延大自编教材《基础护理学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作为考核标准。4、问卷调查。期末考试结束后,根据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共设计9个条目,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6份,收回4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评价。

二、结果

两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成绩来(x±s)表示,两组间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同学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三、讨论

1、品管圈活动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实验教学方法计较落后,采用灌注式方法,即预习(学生按教师要求提前复习,但教师不检查效果)——示教(教师边讲授概念、方法、注意事项,同时,演示操作过程)——学生自由练习(学生模拟教师的操作过程)——回示(教师点评学生的操作效果)——总结(教师强调操作要点),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生缺乏思考和对操作应用的灵活性,滋生了《基础护理学》操作是较枯燥的体力劳动这种念头。有的学生甚至对《基础护理学》的专业技术含量产生了怀疑的态度,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品管圈活动的运用,促进学生对所做的操作积极改进,多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这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表2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2、品管圈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进行示范,学生模仿学习,[2]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所看到操作过程而不深思为什么这样做,缺乏批判性思维,进而不能发挥创造力。而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运用品管圈活动,通过多思考、多质疑,使他们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0%),从而培养了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3、品管圈活动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以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示教后,每个学生按照自己对教师讲授操作理解和记忆,各自进行练习,缺乏同学间协作,帮助,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品管圈活动使学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学习的团队,只有圈内所有学生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整个圈组才会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地发挥了团队的作用;同时,促进同学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以提高。4、品管圈活动培养了带教老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带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加以把控和指导,还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考核、督促,分析失误因素。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个同学的主动性和团队学习的热情,鼓励小组成员共同进步。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和老师双方互相评价和反馈,找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将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对不足的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增强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有利于提高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3-4]在带教过程中,通过检索文献、多思考、多总结,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运用到《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护理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本次实验教学环节改革中,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运用品管圈活动管理模式都是一个新挑战,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整个护理实验都运用其方法,不能凸显重点实验操作项目,在这些操作上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如何更好地将品管圈运用教学活动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苗梅静 臧小娟 苏鹏飞 单位:延安大学医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 延安市宝塔区人民医院 延安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国幸.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GoldsmithM,StewartL,FergusonL.PeerlearningPartnership:Aninnovativestrategytoenhanceskillacquisitioninnursingstudents[J].NurseEdueToday,2006.26(2)123-130.

第10篇

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子宫肌瘤出血患者80例,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34岁,平均(28.4±1.5)岁。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两组入院时间、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对照组确诊后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试验组进行临床路径护理,具体如下:入院时,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患者的主治医师和护士,告诉患者物品摆放、保管等,并给患者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患者入院第2天,医护人员指导患者饮食,让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并指导和告诉患者家属给患者喂食的正确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手术当天,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手术室温度、湿度等调节,保持一个比较适应的手术环境,并向患者宣传这种手术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做到心里有数。手术后,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适量使用抗感染药物。将患者转入病房后,医护人员加强患者日常饮食护理,尽量饮食一些营养较高的食物,并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患者手术后要加强患者用药指导(包括用法、剂量等);患者出院前3天医护人员告诉患者相关知识,让患者进行锻炼,并让患者定期复查。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患者腹痛、白带异常等症状消失,患者身体指标基本正常。②显效:患者腹痛、白带异常等症状得到改善,患者身体指标基本正常。③有效:患者腹痛、白带异常等和入院前变化较大,患者身体指标异常。④无效:患者病情没有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

二、结果

本次调研中,试验组90%护理效果较好,优于对照组(75%)(P<0.05);试验组95%对我院综合护理效果满意,优于对照组(80%)(P<0.05)。本次调研中,试验组护理后22例患者紧张情绪得到明显缓解,且手术后只有4例出现并发症,优于对照组(P<0.05)。

三、讨论

子宫肌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趋于个性,多数患者会存在出血等现象。目前,对于这种疾病医学界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患者手术过程中必须做好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出院后的护理,这对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等都有重要意义。临床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种护理模式,并且在子宫肌瘤患者出血治疗中取得理想的效果,这种护理模式能够改善医患关系,保证患者能够得到理想的护理,且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让患者知晓进行的检查、治疗及护理等,使护理工作人性化,更好的帮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子宫肌瘤出血患者手术属于侵入式的操作,患者治疗过程中必须做好准备。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年龄较大或者患者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手术前后要做好家属、患者等心理工作,一方面能够保证患者最大可能地配合治疗;另一方面,能够得到家属的协助,这样能够降低患者手术中的不适,提高手术成功率。手术后,要告知患者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加强患者沟通,必要时帮助患者局部按摩,从而能够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对于恢复情况较好患者,要指导患者锻炼,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出院前,要加强对患者、家属指导,让患者注意切口恢复,并尽量食用清淡、高营养食物,这样更易于消化。临床护理模式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从而有目的地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有知情权,从而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疗护理工作,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次调研中,试验组90%护理效果较好,优于对照组(75%)(P<0.05);试验组95%对我院综合护理效果满意,高于对照组(80%)(P<0.05),这个结果和石荷叶等和刘东光等的试验结果相同。

四、结语

第11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43例继发性出血患者,年龄21岁—39岁,平均年龄29±1.43岁,经诊断明确,根据患者的病情入院后给予经动脉内急诊栓塞治疗。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完善相关检查,立即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液体扩容、输血、药物止血等保守治疗措施,在休克纠正,生命体征稳定后行介入治疗。局麻下穿刺股动脉后,在髂内动脉经血管数字减影明确出血部位及血管走向后,使用明胶海绵或明胶海绵颗粒加明胶海绵条行动脉栓塞。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大量出血是危及生命的急症,患者在发生大量出血后虽然经过保守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但出血依旧存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会十分沉重,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情绪如紧张、恐惧等。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及治疗效果,如不给予相应的疏导及治疗会减弱患者的治疗效果。当患者出现这些负面情绪时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与患者讲解此时的病情并告诉患者已经给予积极的治疗措施,生命体征也已平稳,且现已无生命危险,使患者的情绪平稳下来。也要对患者及家属讲解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告知患者介入治疗是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属于微创手术,且该方法治疗出血能够准确的定位到出血的部位,止血速度快。帮助患者正面的对待病情及介入治疗,能够树立治疗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

2.1.2术前准备

术前6-8小时禁食,留置导尿,排空膀胱,有习惯性便秘患者可给予缓泻剂,以避免患者术后出现便秘增加腹压。术前做好常规化验检查,和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触摸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强度,标记足背动脉搏动点。在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前护理人员要严密的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出血情况等,以便给医生的治疗提供依据。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准备吸氧装置在患者出现缺氧的情况下及时的给予吸氧。术前30min给予安定10mg肌肉注射以防止血管痉挛。

2.2术中护理

使患者保持平卧位,在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患者的意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准确及时满足手术物品的需求,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如术中患者出现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可与患者交流安慰患者,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完成明胶海绵条栓塞后继续观察是否有继续出血,手术完成后穿刺点给予压迫止血15-30分钟,后给予加压包扎,沙袋压迫。在确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且患者无不适症状出现后送回病房。如患者在使用造影剂后出现胸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不适症状出现时,要立即报告手术医师,并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休息

患者完成手术后要注意卧床休息,可采取头部适度的抬高的姿势,保持患肢伸直制动,也可采取术侧卧位休息。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术后排尿,患者可出现术后不习惯卧位排尿的情况,可让患者坐位排尿但要注意用力按压穿刺部位,必要时刻给予留置导尿。

2.3.2预防出血

在完成手术后给予加压包扎后可避免出血,术后护理人员24小时内要每30-60分钟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的穿刺点有无渗血、伤口的敷料是否干燥、大腿两侧有无血液及血迹。如患者在包扎后继续出现出血的现象可给予压迫和包扎,常用的压迫如指压穿刺部位或者沙袋压迫加压出血部位等,且告知患者静卧24小时保持术侧伸直制动12小时。在采取止血措施后要观察患者的血压等与出血相关的因素。嘱患者术后要多休息,不可过早的下床活动,术侧要避免弯曲,保持大便通畅,大便时不可用力过大使腹压增加导致穿刺部位再次出血。

2.3.3患肢护理

术后嘱患者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可将患者抬高15℃-30℃,并密切观察患肢的情况,定时监测患肢的皮温、肤色、肌力、脉搏搏动等情况,如患肢出现皮温下降、肤色苍白等情况说明患者发生缺血要及时的告知主管医师给予相应的治疗。可给患肢轻微的按摩,帮助血液运行。观察患者的双下肢的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如患者出现双下肢皮温下降、肤色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要及时的告知主观医师,警惕出现股动脉栓塞。

2.3.4疼痛护理

疼痛是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的副反应,出现疼痛的原因可为栓塞部位的缺血,出现疼痛的常见部位为下腹部和臀部,也可伴有放射痛,常见的放射部位为外阴和大腿的上1/3处。如患者出现疼痛首先要与患者讲解疼痛是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不会影响治疗效果,让患者消除顾虑不必太紧张,疼痛会逐渐的好转,如患者出现疼痛难忍可与主管医师沟通后给予相应的治疗。

2.4并发症护理

2.4.1栓塞综合症护理

患者术后可出现发热、缺血、恶心呕吐等栓塞综合症,对这些症状的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当患者出现发热且体温不高于38.5℃以下时多为局部组织缺血变性、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吸收热,此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多饮水、擦拭、冰块等。密切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缺血引起的腹胀、腹痛等可让患者调整,局部热敷、按摩等缓解不适症状,如不能缓解可给予镇痛剂。

2.4.2感染

患者出血后抵抗力下降,在介入治疗操作后容易出现合并感染,因此要预防感染的发生,保持病房及穿刺部位的清洁,及时的换药,防止不正确的操作。如患者出现发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及自觉症状,如患者出现发热并体温高于38.5℃,并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的出现,需给予抗生素治疗。

2.5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要做好出院指导,要注意多休息,加强营养,定期复查。如出现并发症时要及时就诊。

3结果

第12篇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第13篇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三、结语

第14篇

高级护理人才应该不仅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具备认同感,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基础医学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2忽视基础医学教学的结果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3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3.1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3.2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3.3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4.1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4.2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4.3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4.4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的考核

第15篇

1.1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由于护理学专业是一门以注重实践为主的课程,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也要注重培养其拥有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使中职学生在理论及专业技能操作两方面齐头并进,能更好的胜任今后的工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应用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分段式教学,通常会更注重理论学习,在课时的安排上也会更加的偏重理论的学习,而对于实践学习,有些学校更是草草了事,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再重新适应。鉴于此,我院打破常规,采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理论与实践同时开展,同样重视,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思路模式转变为新的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会现场进行理论教学,并同时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操作,而学生的过程当中又会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吸收。根据课后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变抽象为直观,提高学生护理技能操作水平。1.2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根据所学内容设置一些简单易行,方便操作的案例,将其改编成类似真实场景的剧本样式,其中设置不同的人物角色,例如患者、护士等,其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置更为复杂的角色,例如手术室中的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等,在扮演这些人物角色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将课本所学能真正融入到具体的护理工作之中,更加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在相互进行角色轮换演练时,学生会从对方身上发现自身的不足,也能汲取其他同学的优点。情境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相对真实的体验到具体护理工作与课本知识的不同,使其从更多的方面理解护理工作的意义,更好的了解患者、医生、以及同事的需求,通过这种模拟训练,能够更好地完成护理工作,并且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1.3培养小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留意并培养一些理论基本功扎实,操作规范,实践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小教员。培养小教员是以辅助教学、增强教学实效为目的。教师指导小教员,并分配以任务,一般每位小教员负责带一组同学进行分组练习。小教员用规范动作进行示教,同时对其他同学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提高小教员自身的操作水平,目的是让每位同学都能掌握课堂所要求的护理操作技术。由于同学之间相比老师与同学之间更为亲切,同时,操作规范的小教员在同学之中起到的一种榜样的力量,因此,小教员的培养更能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上升。在使用小教员互助教学模式后,课堂上可以采取小教员示教-学生分组练习-回示教;或者学生示教-小教员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总结[1]。这些小教员由于能力相比于其他同学更为突出,也可以作为一些省市级护理技能大赛的苗子加以培养。

2.成立护理技能培训社团

我校为全面提高护生的护理实践技能操作水平,专门成立了护理技能培训社团,社团成立以来,为广大护理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身才能以及提高护理操作技能的平台。组团成员由学生自主报名产生。每周安排专任教师进行两次培训,其余时间成员自主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和热情。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参加社团的护理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相互合作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护理技能操作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作为护生学习临床护理实践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对原有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为实训基地配备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实训基地环境更加接近于临床工作环境,为推进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护生可在实训基地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及考试。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便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关键则在于教师[2]。4.1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本校的护理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普通高校护理学专业,在从教后基本长期处于学校工作中,缺乏临床的实践经历和经验,长期脱离临床医疗,面临知识老化和护理经历欠缺问题。我校通过引进和聘请临床兼职教师,补充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的劣势,构建了一支具有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这样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则更有利于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4.2选派教师临床进修临床进修一直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会定期安排护理专任教师到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学习,了解临床护理工作新动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且将之应用于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通过进修学习,护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各方面均有所提升,对护理教师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中,我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作为终极目标。我校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改革已实施并初步取得成效,充分体现了发展全面素质为基础、提高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作者:尹婕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