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

气象服务论文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气象短信服务从2001年初期出现以来,让人们可以对气象信息随时了解,方便人们出行,也对农业以及一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给气象短信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这个时期气象短信服务营销因子必须有所改变,才能够使其在这个信息时代之中继续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1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服务的质量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气象短信服务来说,想要在这个时代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比如说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由于智能手机让大家随时上网,大家自己在网上就可以随时对气象方面的信息进行了解,了解到的信息不单单都是真实的,而且还是实时的,所以对于气象短信服务只有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才能够使其在智能手机的冲击之下继续占有一定的市场。

2服务费用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大家可以随时上网,而现在各大运营商也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上网套餐,对大家来说,通过智能手机上网是非常合算的一件事情。而大家在使用气象短信服务的时候,是要额外缴费的,虽然每个月仅仅是几元钱,而对于一些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人来说,要是使用上网功能来进行气象查询的话,每个月也仅仅只要一定的上网费就可以完成,有的虽然每个月上网费用比较多,不过其不单单通过上网来了解气象信息,还可以上网了解其他信息等等,换句话说,即使大家不了解气象信息,上网费用也是要花费的。如果气象短信服务的费用依然延续过去的费用的话,在现代信息竞争时代中面临举步维艰。

3服务用语人们都希望可以得到好的服务,也都希望听到或者看到的服务用语贴心,这样的服务才能够让大家满意。利用智能手机的上网功能来了解气象信息,非常的方便,及时。而且有些平台中在进行气象信息提醒的时候会用很多网络语言,让大家感觉到有意思,同时用语也非常的规范,因此其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对于气象短信服务来说,在保证气象信息的真实准确的同时,在服务用语方面,要保证礼貌用语,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言,这样可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让大家对这样的服务更满意。在服务用语方面,其还包括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与消费者进行电话沟通的用语,要保证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让消费者体会到亲切的感受,不能打扰到消费者休息,同时,还要保证礼貌用语。这样才会达到营销的目的。

二、新形势下智能手机对气象短信服务营销因子影响的建议

在新形势下智能手机对气象短信服务营销因子的影响十分巨大,甚至让气象短信服务接近一种濒临灭亡的边缘了,根据当前的形势以及人们的需求,对改进新形势下气象短信服务营销因子提出了如下建议。

1提高服务质量现在人们对各种服务最大的一个要求就是质量,对于气象短信服务来说,其质量要求也就是气象信息的准确性,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所以气象短信服务必须要保证为客户所提供的气象信息是真实的,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人来进行气象短信定制。所有的气象短信信息,都必须提供的是权威性的气象台的信息,保证让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最真实的气象信息。对一些特殊的灾害性天气预警,要提前,这是除了每天为用户发送气象信息的以外的服务,一旦天气有突然变化,或者是有冰雹、暴风雨等灾害性天气的时候,要提前进行预警信息的,让用户能够提前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准备,这样用户满意,也会与其他人进行气象短信服务的宣传,这样也会吸引到更多人来开通气象短信服务。这是最有效的营销方式之一。

2降低服务价格由于智能手机的冲击,气象短信服务不得不降低价格,因为智能手机了解气象信息可以说是免费,不论是智能手机的自带功能,还是利用智能手机上网来了解气象信息,大家可以说都不需要费用。因为大家使用智能手机就都会上网,自然也就可以通过网络来随时了解到气象信息了,这样大家是不需要任何的费用。气象短信服务的价格看似比较低,而实际上与智能手机相比,大家使用的费用还是比较高的,这样的话,就不利于大家选择气象短信服务。所以要降低服务价格,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来使服务的价格进一步的降低,这样才能够让更多人继续选择气象短信服务。同时在进行营销方面,也要让用户了解到气象短信服务与智能手机的服务或者是其上网了解气象信息的服务方面的优势,将价格方面的优势以及这样的价格大家将会享受到什么样的服务等等让大家了解清楚,这样也将会有助于用户选择气象短信服务。

3改变服务用语对于气象短信服务来说,服务用语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气象短信的用语,一方面是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与客户进行电话沟通的用语。在气象短信用语方面,必须要保证用语的准确性,虽然现在没有对气象用语的专门规定,不过要保证在短信中所应用的气象用语可以让消费者一看就懂,可以对气象信息有一个准确了解,防止短信方式发送的气象信息让消费者阅读以后对气象信息有错误的认识。同时,为了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求,在进行气象短信发送的时候,可以有一些贴心的小提示,让消费者可以感受到温暖。还可以利用一些当前的网络等流行语言,让气象短信服务也与时俱进。一方面是对营销过程中与客户的电话沟通用语,要保证用语的礼貌性。有的时候,由于我们在拨打电话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客户,有的态度会很好,有的态度会非常差,甚至有的时候由于我们打扰到了对方,还会有破口大骂的顾客出现,对于这样的顾客,大家也要进行礼貌服务。对于有抱怨的客户要解释清楚自己的目的;对于破口大骂的客户,要提示其使用礼貌用语。在进行营销的时候,也要注意拨打电话的时间,最好是在周末的时候拨打客户电话,时间要尽量避开客户休息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同时还要将中午客户午休的时间也空出来。这样不会打扰到客户,在电话沟通之中,大家要做到不论是客户态度怎么样,都要保证礼貌。

增加多种实用气象指数针对社会公众分布在各行各业,需求不一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信息内容的实用性、指导性,为人们的生活安排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可增加洗车指数、出行指数、健康指数、雨伞指数、旅游指数、道路交通指数等气象短信信息服务。

三、总结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1.1休闲农业基本概况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特色主要在于满足人们对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人文活动环境的向往。休闲农业以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农业为基点,以乡村休闲为最大的卖点在国内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场、民俗度假村和休闲农业生态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模式和类型。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3]。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2休闲农业面临的气象灾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传统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产业。农业生产在种类、品种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投入、高产出的果树、花卉、茶叶、反季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占据主要地位,通过人工规划布置,与田园风光相结合,营造一种回归自然乡村的氛围。但这种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大风、暴雨、冰雹、雷电、强降温、大雪、连续高温以及连续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大风天气会使农作物叶片机械擦伤、苗木倒伏、树枝折断、落花落果而影响产量。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冰雹和大雪都会破坏大棚的外膜,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对棚内农畜产品带来严重损失。2013年4月山西阳泉出现暴雪天气全市塌损温室104个,大棚41个,露地蔬菜受冻面积50亩,涉及14个乡镇20个基地,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连续的阴雨寡照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作物减产。夏季热雷雨能导致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强雷暴天气还会使大面积钢架大棚以及户外务农人员遭受雷击事故。全国雷电灾害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每年都有多起农民田间务农遭雷击身亡事件。由此可见尽管很多农园采用了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环境调控为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仍然受到自然气候条件(如光、温、水)的约束[5,6],气象灾害更对休闲农业具有直接破坏的影响,多发的灾害天气还会影响农园的经营。

2、休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2.1、高效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措施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农园依据每日常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事,但突发性天气事件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准确率高、传递速度快、预报提前量长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效果显著。调研中无锡江阴一位农庄老板谈到去年10月收到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的大风天气预警短信后,及时对园内葡萄架和果树进行加固和防护,避免了数十万元损失。同年8月西安灞桥区村民几年来苦心经营的150亩葡萄园遭受大风破坏,预计损失达300万元。如果农园都能提前了解到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广大务农人员对气象灾害了解甚少,及时获悉气象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预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2、微气候的监测和研究农业微气候监测是指对温度、光照、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不间断观测,通过研究分析,准确定量各类动植物优质生长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指标。准确的气候测报改变了过去天气预报区域性大,生产活动较为被动的状态,使得种养殖过程中施肥、杀虫、喂饲料、清洁等工作时效性更强,生产效率得到广泛提高。同时在人工环境(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中开展微气候监测可以掌握气象要素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一些现代化农园通过科技手段调节室内的微气候指标,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长指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3、精细化的专项气象服务休闲农业具有投入大、效益高、与气候紧密依存的特点。各类特色农产品的发育、开花、成熟等关键期,以及运输、储存、销售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加工、衍生,开发出针对休闲农业产品特点的多要素预报,以及重点环节的农情气象业务,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结合休闲农业自然景观和休闲旅游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服务,更能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

2.4、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与能量的可再生资源,其光、热、水等要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潜力。科学分析和评估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高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休闲农业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产品和特色水产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未作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也无法主动介入引种的科学论证[8],导致当地的气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不能因地制宜,损失难以避免。

2.5休闲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休闲农业受制于极端天气事件和病虫害的威胁日趋严重,需要更加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休闲农园从业人员普遍对气象知识缺乏,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涉农人员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近年来新增的各类农业保险为休闲农业避免和减少了种养殖风险,气象部门应参与理赔气象指标的制定,及时为受灾农园提供理赔鉴定服务,减小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灾害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中国气象局和各地气象部门为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应用研究,更新气象服务手段,部分地区还建立起了休闲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增强了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并丰富业务服务工作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完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各地气象部门逐步建立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对当地气候资源特征和气象灾害分布和发生频率进行了详细分析[5],构建了特色农产品的周年服务方案和指标集,使得休闲农园布局和农产品选择更加科学。全面拓展多媒体传播渠道,运用LED电子屏、气象预警短信、气象大喇叭等设施,开展为农服务直通车,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二、开展休闲农业专项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设了多种气象指数预报,开发了集预报模型库和数据查询为一体的天气预报系统。建立了休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应对措施。开展了休闲农业微气候监测和研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三、加强农业气象科研与合作。各地气象部门与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合作[9],共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各类特色农产品气象灾害防御指标、病虫害防治指标、危害等级预报的研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发挥气象科技对休闲农业的推动作用。尽管气象部门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国内休闲农业迅猛发展要求,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气象服务技术能力不足。气象预报信息内容单一,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10],不能有效运用到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中。传统预报模式的滞后性和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对气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休闲农园还不具备气候自动监测系统,各地气象部门缺乏休闲农业气候监测网络和远程服务管理。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落后,各类气象科研成果难以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中展开应用。二、农业气象复合型人才缺乏。多年来,我国农业气象队伍整体发展缓慢,知识层次高和知识面广的农业气象人才较少[7],一线气象服务人员普遍对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特性和病虫害防治了解甚少,对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作物生长模拟等研究不够深入,面对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无法做出科学的生产指导,限制了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实效性。三、休闲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休闲农业主体是企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专项气象服务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气象部门与涉农企业合作方式、服务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任重而道远。

4、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4.1转变理念,建立气象服务新思路。气象服务领域从传统种植农业向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工厂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甚至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等“三农”各个方面。服务产品从对大宗作物服务产品转变到开发针对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服务产品。服务内容从粗放化服务转变到精细化,从间断转变到全程,涵盖农产品的关键生长期以及存储、销售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在目前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建立一套全面、高效、专业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加强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长期内外协作开展农业气象的研究和试验,在深入研究气象因子与作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动植物不同生育期与环境关系的指标体系。加强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农业气象模型的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由定性为主转变为以定量为主。同时开发专业化、精细化、可视化、动态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各地气象部门还要积极推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休闲农业发展。

4.3加强气候资源区划和宏观规划。发展以气候资料、遥感反演、GIS多种小网格空间插值模型为基础,应用先进区划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制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针对各地气候特点,开展休闲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同时结合各地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做好区域规划,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搭配农产品品种类型,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利用地域气候资源,降低休闲农业生产的风险。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1.1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

就目前而言,三农气象宣传教育缺位,气象主管单位因管理、人力、财力关系没有将气象科学知识及时添加到农民培训内容中,也缺乏相关深入农村的气象宣传教育工作,导致农民欠缺气象科学知识,懂得气象科学知识的人严重欠缺。此外,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会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也选择迁居到大城市中,因此,无法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更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严重降低了气象信息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

1.2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绝大部分气象单位只单纯提供粮食生产服务,但没更深入地提供经济作物、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林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行业等项目的服务;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导致在为地方政府和农民提供气象服务时,未能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关注的焦点是天气预报,尤其是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以及各种气象灾害事件的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未能提供一个能够推广良好技术及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布局的专业指导。

1.3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

现代农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服务信息,但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水平还较低,无法完全普及网络、有线电视,造成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且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也无法保障。这样导致了农民未能获取及时性的气象信息,一旦遇到突发性、危害性大的气象灾害,气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每个农户,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三农气象服务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2.1强化气象工作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由于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紧密,虽无法为三农直接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气象在生产中却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为提高三农气象服务工作质量,就要强化气象工作者“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意识,开发适用于农村使用的气象产品。因此,气象部门要观测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情况,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此外,还要积极更多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

2.2拓宽气象信息渠道

气象信息传输不顺畅,会对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为拓宽气象信息渠道,当地广播电视部门应积极建立重要灾害天气信息绿色通道,保证气象信息可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农村,及时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同时,强化各种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方式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简报、电话和手机短信等让农民快速获取气象信息,且让农民可以清楚掌握最基本的气象信息传输技能,更好地利用气象服务,帮助其在遇到气象灾害事件时可立即做出相关应急措施。

2.3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

由于气象服务工作质量会对现代农业经济造成直接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气象服务中的基础性、预测性和警示性功效,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相关气象单位部门要积极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确保在小范围内为农业经济提供准确性高的气象预警和监测服务,利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雨量站、闪电定位仪等多样化的现代气象探测方法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报,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有效规避灾害性天气带来的风险,保障农户经济效益。

2.4加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相关气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气象服务,与农户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了解农民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细心、耐心解答农民对气象服务的不解和疑惑。通过气象资料收集和普及,更有针对性和高效率地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气象服务。对于某些让农民因气象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担心与焦虑,气象部门应当指导农民获得灾害天气的预警和预防技巧,及时做好相应防护措施,避免经济损失。

3结束语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现代农业是寒亭区的第一产业。近年来,寒亭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调整,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品牌农业上,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区已培育形成了以乡镇为主体的一批知名农业品牌,以潍县萝卜、固堤西瓜、高里甜瓜、双杨芦笋、朱里大姜等“5个万亩农业园区”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全区已建成标准化种植小区870处。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和乐居农村的休闲需求,以生态为本、科技为魂,打造全国最大的多功能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2寒亭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寒亭气象局农业气象业务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在做好基本的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为农气象服务领域,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针对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开展不同形式的气象服务。

2.1基础农业的气象服务现状

每年制定本地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按照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服务方案开展工作,及时通过旬报、月报、墒情报和不定期农业专题分析等形式开展气象服务。

2.2努力构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建设由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消息树”,实现部门、镇街的灾害应急联动;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是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为依托,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进展;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高炮和移动式火箭等手段,不失时机地实施抗旱增雨、防雹减灾等作业,为农业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

2.3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现状

潍县萝卜是寒亭区的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对气温、降水、日照及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预报,为潍县萝卜提供全面、定点、定时、定量的精细化预报服务,为潍县萝卜生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中国(寒亭)潍县萝卜文化节”就是在地方特色和地方萝卜的结合下而产生的以萝卜为主题的特殊文化节日。为做好萝卜节期间的气象服务工作,寒亭气象局专门成立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制定气象服务方案,在节日期间每天制作专题预报,向相关部门报送气象信息,多措并举,全力做好萝卜节期间的气象保障工作,受到政府及组委会的好评。

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3.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涉及部门合作、上下联动、资源信息共享方面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的运行。气象信息渠道相对简单、技术手段落后,准确性和及时性不够。气象服务的覆盖面还比较窄,对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人才缺乏,缺乏精通气象知识和农业技术的全能型人才,技术服务跟不上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3.2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加强与地方政府各部门沟通协调,加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力度,特别是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气象服务队伍建设,加大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增强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探索和推广新的气象信息渠道和方式,扩大服务领域。

4结语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2014年7月11日晚开始一轮强降雨自湘西北拉开帷幕,14—16日上半夜,强降雨带稳定维持在沅水上游地区,16日下半夜至18日强降雨北抬至沅水中下游流域,强降雨中心位于沅水上中游地区的湘西自治州中南部、怀化中北部地区。地处沅水流域下游的常德市,强降雨出现时间晚于中上游地区,持续时间短,累积雨量远不及上游地区,然而由于位于沅水中游的五强溪水库连续8次增加泄洪流量,加之与当地强降雨相叠加,使常德市沅水全线水位迅速飙升,逼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全市共发生险情1000多处,其中溃垸性大险13处。

2流域水位情况

2014年7月11—18日,湘中偏北地区特别是沅水流域出现强降雨,11日8:00至18日20:00,湘西自治州中南部、怀化中北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250mm,湘西吉首市累计降雨量达480.6mm,凤凰县累计降雨量达457.1mm,怀化辰溪累计降雨量达419.8mm,过程流域累计降雨量见图2。受上游持续强降雨影响,地处沅水流域中游的五强溪水库入库流量不断增加,水位逐步逼近保证水位108m。7月17日5:00,五强溪水库下泄流量达到了26000m3/s,10:00沅水流域桃源站、常德站、汉寿站全面超过保证水位;17:00桃源站水位达到47.05m,突破1996年46.9m的历史最高水位。与此同时,常德市境内沅水干支流地区也出现较强降水,导致沅水流域沿岸水位不断上升,沅水流域桃源站7月17日23:00水位达47.37m,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47m,7月16日8:00至19日00:00,桃源站在警戒水位上运行了64h。此次沅水流域特大洪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给其下游地区农业、交通等行业及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此次特大洪水导致常德市140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0.01万人,倒塌房屋781户1779间,严重损坏1727户4195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3.5万hm2,其中成灾面积9.29万hm2,绝收3.9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6.9亿元。2预报预警从整个过程来看,常德市、县2级气象部门对此次暴雨过程在暴雨落区、强度预报基本准确,精细化程度也较高。常德市气象台提前5d关注了上游地区的强降雨及上游地区的大暴雨对下游地区水位的影响,特别关注到了中上游的五强溪水库的蓄水情况,同时关注到强降雨带后期会影响常德所辖区域。16—18日强降雨带临近常德市时,及时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6日20:00至19日8:00共暴雨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9次,共9县(区、市)。据对市气象台此次过程的强降雨、暴雨等预警消息的提前量为5d左右,而对短时临近预警信号提前量的统计,预警的提前量都在1h以上,部分预警的提前量在1~3h。

3气象服务特点分析

“14.07”沅水流域暴雨洪涝决策气象服务流程。根据决策服务工作流程,分析此次气象服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流域联防、资料实时共享,为流域防洪赢得了主动性

湖南省境内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流经常德辖区的为沅水和澧水。多年来,水情和水患已成为常德最大的市情和隐患,因此流域联防历来是常德防御流域性洪水的宝贵经验之一。在“14•07”沅水流域超历史暴雨洪涝气象服务过程中,常德市气象部门同样借鉴了以往好经验:时刻关注上游地区的雨情、水情信息,与上游的铜仁、黔东南及湘西自治州、怀化气象台保持紧密联系,对强降雨落区、强度及天气系统将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加密会商。7月11—19日,除了每天固定的每隔3h交换各自辖区内的雨情、水情、灾情信息,还不定时开展强降雨天气系统演变会商,为下游地区开展决策气象服务赢得了主动性。

3.2决策气象服务稳步跟进,为政府应对流域性洪水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14•07”沅水流域暴雨洪涝过程,常德市气象局在过程前详细预估、过程中紧密跟踪、过程后及时影响评估,决策气象服务效果良好。7月11—19日,常德市气象局共《重大气象信息专报》2期、《气象专题汇报》2期、《中小河流洪水预警信号》2期、《城市内涝预警信号》1期、与国土部门联合《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期、为农业部门提供《为农气象服务专题》1期。各类决策服务材料均在第一时间呈送至市委、市政府及其他防汛抗旱成员相关单位,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迎战暴雨,进行防汛抗灾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根据常德市气象局预报,7月10日下午常德市防汛指挥部向各县(区、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下发《关于迅速做好迎战新一轮强降雨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市相关部门做好强降雨天气的应对工作。过程中常德市气象局还进行了滚动决策气象服务,每天提供天气实况、防御气象灾害提示等快捷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

3.3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快速,强化了暴雨洪水预警信息向基层的延伸与跟踪服务

多年来,气象部门与通信运营商建立了预警的长效机制,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全网工作流程不断完善。其成果在此次暴雨洪水过程也得到了显现,进一步提高了预警的提前量和时效性,强化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向基层的延伸和跟踪服务。此次超历史暴雨洪水过程,常德市气象局从11日起每日通过常德气象网、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手机短信、96121声讯电话、气象电子显示屏等自主媒体和多种渠道,及时重要天气实况、最新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气象信息。过程前2d和过程期间与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社会媒体展开充分合作,群媒联动,实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广传播。7月16日8:00至19日8:00上游来水与本地强降雨相叠加期间,通过预警信息平台向全市防汛责任人、各级地质灾害责任人、中小学校安全责任人、交警指挥人员及气象信息员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共计13次,共计60万人接收预警短信。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社会公众强降雨天气消息200万人次。多位气象信息员均表示他们通过收到的气象预警短信参加救灾抢险。

3.4部门合作与媒体联动,共同迎战流域暴雨洪涝

由于此次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可能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及滑坡、泥石流、城市渍涝、农业灾害,常德市气象局加强了与国土、水利、电力、住建和农业部门的联合会商。7月13日制作《为农气象服务专题》1期,16、17日联合国土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期,16日下午城市内涝预警信号。在接到气象部门暴雨预警后,常德市水利局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城管、市政以及各职能部门在暴雨前做好全员上岗到位准备,县、乡各级政府立即安排调度抗灾应急物资和设备,做好抗灾救灾准备;防汛、国土部门加派人手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尾矿库和病险山塘水库加强巡查排险,确保堤坝安全;市政部门疏通和清理城市排水管道,防止城市内涝;各大水库提前调度水库库容,确保下游城市安全度汛。针对即将开始的暴雨过程,7月11日上午《常德气象网》率先发天气头条新闻《15-17日我市将有大范围强降水来袭》,同步向《常德日报》《常德晚报》《民生报》《潇湘晨报》《红网》《尚一网》等市内主流媒体提供新闻通稿。7月16日常德交通广播电台、鼎广新闻电台电话连线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详细解读此次暴雨洪涝过程。常德市气象局抓住时机,部门联动,群媒联动,共同迎战暴雨,社会效益显示。

4服务效果分析

“14•07”沅水流域超历史暴雨洪涝过程,虽然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但由于常德市气象局预报准确,预警信息及时,气象服务细致到位,加之部门联动响应快,社会媒体参与度广,使得过程灾害性影响控制得当,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对气象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4.1决策服务效果

根据常德市气象7月10日、13日、14日的《气象332专题汇报》、15日的《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等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中的气象预报信息:市防指提前调度下游水库腾库迎洪,对蓄水较高的五强溪实行错峰泄洪,为迎洪调峰做好了准备,并为后期有效蓄水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据了解,根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市、县2级政府及基层气象信息员通力合作,截至19日8:00,全市共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万余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2公众评价

对“14•07”超过历史暴雨洪水过程的气象服务,常德市气象局电话回访预警短信用户,90%以上用户表示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对减少灾害损失起到关键性指导作用。

4.3媒体评价

此次流域性暴雨洪水过程及其气象服务受到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5思考与启示

(1)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是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服务的基础。“14•07”过程除了在气象服务技巧和社会应急管理上有所改进外,暴雨过程的准确预报是主因。气象服务是否成功与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的准确及时程度密切相关,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气象部门应该重点加强强降雨预报技术的研究,提高暴雨落区、发生时间和强度的预报水平。

(2)流域资料实时共享是流域防洪的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此次过程中,上游的铜仁、凯里、怀化地区的雨情、水情及灾情信息及时为下游地区共享,特别是五强溪库区的库容、入库流量、出库流量、水位变化等信息流域资料的实时共享,为下游常德地区科学防洪决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预报预警信息广泛快速及时是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服务的关键和重要环节。暴雨灾害突发性强,来势凶猛,影响大,提高这类灾害性的短时临近预警信息的时效性与覆盖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科学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是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服务的基础和关键。通过自主媒体和社会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传播预报预警信息,扩大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让全社会尤其是气象灾害影响区的民众能及时获取预警信息,是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服务的重要环节。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6篇

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的气象服务,应先从提高认识入手。在农村气象服务中,农村气象服务和现代信息技术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2项同样重要的工作。农村气象服务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依托,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就谈不上优良的气象服务。

1.1转变认识,贴近三农,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在农村气象服务的传统认识中,经常把“天气预报”混同于“气象服务”,事实上,天气预报是气象业务,把预报当作服务的错误认识会导致气象部门放弃了“农村气象服务”的研究,还会产生重技术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气象服务是对农村用户需求的满足,农村气象服务不仅要满足农村用户的需求,还要挖掘其需求,洞察其潜在需求,更要洞悉隐藏在农村用户需求后面的思想、渴望和动因。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者将特有的业务服务产品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信息服务技术相结合,形成为用户服务的解决方案。农村气象服务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气象业务和农村用户需求三者的密切结合。气象部门要把农村用户的需求变为气象服务者的思想,气象信息服务的技术、手段和产品,也要紧跟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1.2坚持气象信息品牌,坚持服务的主动权不动摇

气象信息品牌是气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气象面向社会的服务,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服务方面。综合气象信息平台是面向社会大众最直接、最实时的服务窗口,只有在综合气象信息平台的支撑下,才能展现气象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展现气象文化的魅力。气象事业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气象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气象信息服务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气象信息权的专属特性;二是气象信息服务手段的全面保证;三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突发临时性的应急需要;四是气象基本业务发展的需要。

1.3从发展“文化”的高度,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的品牌建设

将气象信息服务提高到发展“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现在,气象信息服务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根植于社会,气象服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又为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注入了新的、实质性的内容,给气象文化的发展提出了长期而充满活力的发展诉求。进行气象文化的品牌建设,必须坚持以公益服务为出发点,坚持以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先导。对于气象文化的发展,应该是技术上的“百花齐放”和需求上的“百家争鸣”,即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气象工作者只有充分把握现代通信和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实时认识社会大众对气象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气象服务文化的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应用的方案

2.1建立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将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和技术之上的服务手段同现有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自身特点相结合,建立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是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必由之路。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包括:语音、短信、WAP、彩信、3G多媒体、网站、电视、大屏幕等媒体,建立以省为基本服务网络单元、以地区或县为基本服务平台单元,基于公益性和防灾减灾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解决统一、协调、全面的基于信息的服务出口和公众信息的入口问题。在完善平台建设基础李芬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上,着重建立气象服务评价体系和用户气象情报报告及信息反馈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服务手段的性能和优势,建立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各有侧重、和谐发展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2前瞻性地跟进通信运营商的服务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气象信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与时俱进、前瞻性地发展气象信息的服务技术和服务方式,才能满足人们随时了解最新气象信息的需求。信息表述的多媒体形式,是现代信息服务发展的潮流,3G时代的到来,将使网络带宽和终端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善,手机可获得的带宽成倍增长。现在,在3G平台上糅和了视频、音频和文字,这为构筑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WAP是未来数据业务的主流,其本身具有传输量大、支持多媒体和复杂交互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对气象信息服务进行一系列的整合,手机用户能将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终端,如天气预报、资料查询、信息定制等。今后几大运营商的技术发展方向,将主导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只有紧跟通信技术的发展,才能保证气象信息服务跟得上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

2.3不断丰富气象服务的主题、模式和手段

(1)气象短信服务发展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气象短信隐含的“媒体”作用,利用这种“媒体”资源,就可为更多的公益性信息提供服务。(2)“音信互动”技术带来语音和文字的互为补充和信息广泛传播的途径,为做大做强气象信息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语音互动场景”技术为声讯平台提供了交互环境和信息交流的技术支持,为气象信息语音服务提供了良好服务的拓展空间。(4)语音、短信、WAP、彩信、WEB等不同服务手段之间互为补充的气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技术,大大增强了气象信息服务发展的生命力。(5)语音合成技术(TTS)在气象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拓宽、深化了服务的内容,为各种专业服务、特色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6)3G技术的应用,让手机走向了多媒体时代,WAP服务将使用户更加方便地了解到专业的气象信息。气象要素还设定告警通知,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未来的气象服务不能局限于单一内容或单一服务手段上,不断丰富气象信息服务主题、服务模式、推广模式、服务手段和服务技术,提高社会大众的参与度,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4利用气象信息平台资源,为基本业务提供支持

综合气象信息平台可为提高基本业务水平服务。现代通信媒介的移动性、普及性,气象信息平台用户的广泛性,构成了为气象工作提供实时信息的潜在资源。如实时提供天气实况、灾情报告、用户信息报告等,这些信息可为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提供帮助,平台也可为气象业务的数据传输、设备监控服务。利用气象信息平台进行用户需求调研,建立具有广泛基础和健全完善的气象服务评价体系长效机制;信息服务平台用户广泛,收集的评价意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评价结果有利于充分了解百姓的需求和业务服务的发展方向。

2.5气象信息平台是气象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

面向业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气象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面向防灾减灾应用的实时处理平台,也可认为是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个综合性应用终端。该终端包含:日常数据处理和验证工作;人工坐席中的气象情报信息分析处理工作;面向各种信息服务平台的气象服务信息更新工作;面向正常渠道的预报产品工作;各种预案的设定和各种天气灾害的自动监控;灾害性天气过程处理流程执行;防灾减灾流程的启动。

2.6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灾情报告和实时信息反馈机制

充分利用公众的实时气象情报,结合气象业务数据的预报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临近预报或预报惯性问题,无疑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1)建立气象灾情收集热线电话和灾情报告志愿者队伍,可主动、迅速获取准确气象情报或灾害报告;(2)对于收集到的灾情信息进行接收、预处理,经分类、格式化、标准化后存入各类相应的数据库,构成了整个防灾减灾系统的信息支撑层。

2.7利用信息服务平台,为气象预警服务

气象信息平台可作为防灾减灾信息的平台。该平台的功能是:(1)支持突发大容量信息服务能力、气象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导致用户需求的异常峰值,这要求平台具有支持大容量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满足用户自发的服务需求、支持突发大容量下向用户主动服务的能力;(3)一定范围内用户能够同时获取信息,构成灾情预警信息的通信网络;(4)基于不同服务的分类机制和快速应急机制,为防灾减灾中的信息传递提供有效支持。

2.8利用气象信息平台,为业务现代化服务

利用气象信息平台,为业务现代化和提高工作效率服务。(1)根据资料分析系统,判断预警的时间、地域和对象,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准确地将预警信息发给用户,形成面向不同需求的报表、文件、网页等,进入整个防灾减灾的执行控制过程;(2)对于各种重要信息可在GIS进行实况显示,对气象部门的各种资源的地理位置及属性进行分类显示,如:各种天气灾害预警的设置、管理、自动触发机制和预案启动后的执行过程等,包括实现方法、达到的效果、带来的效益等。

2.9利用气象信息平台,为各行各业服务

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服务手段,为各行各业的服务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为业务工作提供自动化服务(自动传真、自动呼叫、自动通知、人性化服务等),为业务工作按时、有序开展服务(任务指派通知、任务催办或督办、统一消息服务等)等,都可以通过气象信息平台得以良好解决。这种主动的外呼服务,可以产生一系列的互动服务,具有极大的增值服务发展空间,如叫早、催缴等。

2.10利用气象信息平台,实现面向全社会的应用

利用气象信息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部门和面向全社会的应用。如:交通信息服务、为学校提供信息服务、水文信息服务、潮汐信息服务、公益性信息服务等;VSP技术以气象信息平台为基础,可为各行各业用户建立自己的语音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解决方案;面向各行各业用户的服务督查机制;面向各行各业用户的互动体验和服务推广机制等;开拓面向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服务,使平台成为地方政府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中心。

2.11大屏幕系统

对于重大天气过程的分析决策,使用大屏幕系统,具有展示的内容丰富、综合分析决策方便、允许参与决策的人多等功效。

2.12GIS地理信息系统

可将GIS技术应用到气象信息服务领域,逐步建立基于GIS的防灾减灾体系。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石是各类海量信息,包括空间地理信息以及属性信息,通过GIS技术可直观形象地管理和查询;并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结果能更形象直观地表达;GIS技术特有的网络分析、空间分析等功能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可为防灾减灾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2.13通过人工坐席,开展互动和奖励机制

语音平台不应仅作为声讯平台,更应作为一种有效的服务手段,如:提供短信发送、短信定制点播以及热线、彩信的定制点播和其他新服务开展的有效工具。结合气象业务发展需要,开展有奖服务等。通过坐席平台,将对服务平台的日常维护、用户服务以及日常管理集中化、流程化、规范化,确保气象信息服务开展的低成本和稳定性。

3结语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气象服务能力,应着重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天气预报是信息、信息情报收集、跟进服务和灾后评估4个环节工作的前提;提升农村气象服务能力,需要先进的气象技术和设备,但要为农村用户提供卓越的服务,还须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农村用户需求的把握,要前瞻性地为农村用户的潜在需求提供服务。

(2)只有充分利用语音、WAP、彩信、3G多媒体、网站、电视等各种媒体的优势,将气象业务与信息技术结合,形成具有全方位反馈机制的性能互补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才能使气象信息迅速传播和及时收集。

(3)要建立以省为基本服务网络单元、以地区或县为基本服务平台单元,构造以服务为主题的防灾减灾服务网络,才能符合天气灾害地域性和区域性的特征,有利于对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监测、诊断和预测预报。

(4)提升农村气象服务能力的技术是一种复合型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现了先进的通信技术与气象业务的结合,先进的气象科技与不断发展的农村用户需求的结合,防灾减灾工作中避害与趋利的结合,气象服务与气象业务的结合。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气象,商业化,兴起,进展

 

目前,社会各界近年来抱有浓厚兴趣并几番起伏、断续热论的“气象经济”内涵,更多关注的可能恰是广义“气象经济”内涵中“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即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现象。

1.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时之作

1970 年代以前,各国气象信息服务均以无偿为主,1970 年代以后,信息服务开始由无偿向有偿转变。1969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即是“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1984 年9 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42 届国际文献联合会上,有偿气象信息服务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气象商业化服务的概念得到确立。

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气象有偿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近年来国际商业性气象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始的。在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各种制度的积累性效应随改革的递进开始在我国气象信息业发挥作用。为维护我国气象信息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市场化的模式减轻气象事业对国家过分倚重的局面,便显得顺理成章。在我国加入WTO前后,我国的气象事业又面临必须服从“竞争法则”,在同其他国家的气象经济关系调整中保持竞争优势的严峻态势。。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气象服务的某些部分加速了其商业化的步伐。

2.气象商业化发展的阶段性及其进展

目前,国际上商业气象服务的运作方式大体可归为四类: 一是国家气象部门不开展商业气象服务,由私营气象公司开展, 如美国、日本等国;二是国家气象部门开展商业气象服务,与私营气象公司竞争,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三是国家气象部门改组为气象公司,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商业化,如新西兰;四是国家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气象,同时又近乎垄断商业气象服务,但其服务水平和社会整体商业气象发展水平又相当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方精细化的气象需求矛盾较大,如中国。

综览国外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其商业性气象服务呈现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受本国经济和公共管理体制变革的影响,气象部门出现经费不足或者政府部门减少了对气象部门的财政投入,使得开展商业性气象服务的国家气象部门不断增加,有的国家气象部门甚至转为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司;二是随着商业性气象服务需求的倍增和日益精细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私人气象公司提供商业性气象服务,与国家气象部门开展竞争;三是商业性的气象服务公司普遍采取集约化、规模化方式运作,以获取高额利润;四是商业性气象服务正在不断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由为本国服务延伸到国外服务市场,跨国经营气象服务产品及技术。

再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商业气象发展历经了如下三个依次渐进的阶段,这里仅对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应国家的进展脉络做一些介绍。

2.1 草创阶段(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完全靠政府拨款支持,以开展公益气象服务为主要任务,专业有偿服务处于次要或从属的地位。专业服务的收费属于补偿性收费,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收取的服务费上缴财政,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专业服务的产品主要是常规的资料、预报、情报,一般是使用公益服务产品略加改动或直接向专业用户提供。

2.2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仍靠政府拨款支持,但支持力度因政府公共开支的增多而被迫减少。气象部门便转而在开展公益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有偿气象服务和发展纯商业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收取由公益服务产品加工、生成以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纯商业气象服务收取“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服务的成本有严格的成本核算。收取的服务费用上缴财政,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不再直接使用通用的公益服务产品。

2.3蓬勃生长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纯商业气象服务和必须由政府拨款支持的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成本回收) 气象服务分离。。或者是国家气象部门只开展公益气象服务和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纯商业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公司承担,如美国等;或者是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如新西兰,“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负责进行政府资助的有关气象及水文、海洋、生态的基本研究以及这些领域的有偿咨询服务,同时负责收集和存储气候资料。而“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负责按纯商业运作方式为政府、民航和军航、媒体和公众等提供气象服务。公益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都进行成本核算,差异只是具体核算项目的多少和是否计入相应的“利润”。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气象咨询服务在商业气象服务中占有重要比例。

综上所述,中国气象商业化的发展将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汲取他们的教训,在气象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先行方面多作出贡献。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福建省 气候可行性论证 现状 问题 对策

1 近五年来福建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的现状及特点

2006年~2011年,福建省气候中心在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以下简称气候科技服务)方面,总共签订合同78个,合同额1200多万元。项目主要涉及核电、风电、火电、港口、高速公路、铁路桥梁、水泥厂、化工厂、造船厂、输电线路、石化项目等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研究和气象环境评价,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体现出气候科技服务鲜明的特征。

1.1 气候服务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具有关联性

从气候服务的背景上分析,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气候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福建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承接的气候服务项目几乎都集中在这些领域,包括核电、风电、火电、公路、石化等,气候服务的目标和规模随着当地的经济建设导向变化而改变。

2009年以前,由于福建加快核电站的建设,全省9个地市均开展核电项目气象专题服务,因此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点是在核电方面。仅核电项目就签订了11份合同,占总合同份数的24%。随着核电工程的前期工作相继完成,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项目数据急剧下降。

1.2 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气候可行性论证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科技服务,不同类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涉及的技术方法完全不同,开展一个新类型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方法研究,服务产品难以规模生产,这也给技术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从气候服务的范畴看,涉及的内容包括常规气候概况、极端最高(低)气温、极端降水量、极端风速,以及热带气旋、龙卷风等气象灾害,尤其极端气象现象和极端气象参数对工程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从这方面看,气象部门在资料完整率和准确率、资料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其严谨、细致、周到、热心的服务得到了业主的认可。

1.3 气候服务具有准公益性

从社会公共安全角度出发,开展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重大工程离不开前期的气象论证,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了重大工程应该做气候可行性论证。2008年因雪灾引起的交通瘫痪、民众对三峡工程的质疑、因暴雨造成的城市水患问题等等再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要性。有专家提出,为适应气候变化,在建的许多重大工程都需要在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努力减少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

从企业的角度看,灾害性气象因子已成为影响工程的安全性设计、投资成本和运营效益的关键因子,灾害强度和概率风险已成为制约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成为企业控制风险和经济成本的重要参考依据。

2 福建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的具体方式

2.1 了解需求,扩大宣传,密切联络,热心服务

针对气候服务关联性,我们认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大于挑战。为把握机遇,做好气候服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了解需求。我们走访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了解福建发展规划,同时宣传气象部门在这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二是加强气候服务业务的宣传,提高部门知名度。三是坚持诚信服务,质量至上的原则。耐心解释业主关于气象资料管理的质疑,细心分析业主的需求和进度,热心参与前期工作,让业主切实感受到我们服务优先的真诚态度。

2.2 规范管理,合理分工,虚心学习,提高能力

从管理层面上看,加强气候服务机构、专业队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对促进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明确气候服务的许可,促进气候服务的规范化。2010年初,福建省气候中心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气候可行性能力确认的机构,2011年气候中心又取得了收费许可证。技术许可和收费问题有了国家认可,使得气候服务更加规范。

其次,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气候中心内部以气候应用服务室为主,其他科室为辅,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按照工作属性,合理分工,及时掌握新技术,适应新要求,积极派人参与GIS、环评软件等新技术,虚心向兄弟省份同仁学习。通过人才资源的调配和新技术的掌握,有效提高了气候服务的能力。同时,从大局出发,认为气象部门就是气候服务的大团队。2010年,为了加强气候服务队伍建设,在全省各市气象局聘请了11名专家。

第三,增设业务发展部的工作机构。指定专人负责项目接洽、谈判和开拓等商务工作,使得技术人员可以更专心做技术。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气候服务能力建设的需求越来越高,气候服务领域的拓展工作日益紧迫,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接触也越来越广泛。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另一方面越来越需要一部分能将气象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在成立业务发展部之后,我们开始有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该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便做出更好的业绩。

3 存在的问题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总结改革开放30a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国家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1]。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气象服务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气象服务也从提供简单的气象信息服务,转变为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生产力[2]。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越来越多的需求,中央、省市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手段层出不穷,气象服务产品种类繁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县级气象部门作为最基本的气象服务单位,作为解决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重要执行单位,其气象服务却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高度要求:服务产品单一、被动服务、无针对性等。本文通过阐述县级气象服务现状,分析基层气象服务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改进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思路和措施。

1 县级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1.1 县级预报准确率无保障

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的生命线,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而保证预报准确率是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前提。县级气象部门由于缺乏专业预报人才,无法对省、市级指导预报进行正确的本地化订正,因而县级预报准确率一直是顺利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难点。

1.2 公共气象服务人员欠缺主动服务意识

大部分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仍处于被动服务状态,并没有同政府机构、县直单位达成气象服务协议,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唯有天气已经产生变化,并且对政府机构的活动及安排产生不利影响时,气象部门才会接到询问天气情况的电话或通知。如果气象部门能与政府机构有良好的沟通,第一时间知晓各类活动或安排的具体时间,才能真正提前、准确、主动地做好决策气象服务,为其他工作的开展赢得良好的基础。

1.3 气象服务方式过于单一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交流方式的拓展,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已充斥于大街小巷,而网络微博以其参与人群的广泛化、互动方式的创新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关注。各类商家第一时间抓住商机,政府各职能部门也相继开通实名微博,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也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开通微博气象服务,构建于社会公众沟通互动的新平台。然而,大部分县级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仍局限于电话、手机短信及预警机等固有服务手段,无独立网页、无实名微博,即使开通了微博的县级气象部门,其中大部内容单一,粉丝寥寥。

1.4 开展专项服务能力不足

在现代化气象的发展路途中,县级气象部门的人才素质逐渐提高,整体业务水平稳定增加,但是仍然达不到专岗专业专人的对口要求。随着气象部门与国土、林业、农业等社会职能部门的有效合作、“两个体系”工作的有序推展,县级气象部门的专业人才缺口仍然存在,农业气象人才的缺失导致农气预报产品没有专业性、针对性,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两个体系”的稳定发展。

2 县级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建议

2.1 切实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水平

气象预报准确率作为气象工作的生命线,是提升气象服务科技含量和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工作的基础,进而建立完善的预报预警系统、专业预报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的重中之重。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同时要加大对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完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加强天气过程的总结和技术交流,支持预报人员参加省市级轮训,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预报队伍的专业素养,进而保证预报准确率。

2.2 积极运用网站、微博等网络工具优势

在这个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站、微博等网络工具以其快捷、高效的信息优势,拥有了极其广泛的使用者。在微博爆炸式发展的2011年,我国各地气象部门相继开通气象服务实名微博,但是大部县级气象部门并没有看清及发挥出微博在气象服务中的优势。

如何能让气象热点成为人们每天的牵挂,必须得让气象信息变得更准确、更贴心、更美,气象服务者不仅得具备扎实的气象专业知识,更得注重加强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修养,保持高度的服务敏感性,还要充分了解百姓需求,以需求牵引服务,避免以预报结论简单替代服务产品,进而体现“气象服务、以人为本”的气象服务精神,在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成功塑造气象部门的形象。

2.3 针对性地扩展公共气象服务人才的范畴

人才是服务的支撑,服务是人才的发挥。知识复合、长于应用、合作与创新的新气象人才是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关键。成功的气象服务产品需要有扎实文学功底的气象人才,需要有社会服务感知度的气象人才,需要与社会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进而开发、创新的气象人才。在县级气象部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能根据本单位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扩展公共气象服务人才范畴是对领导班子用人、举人的挑战。

2.4 与社会各职能部门共谋发展契机

在国家对气象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气象高度关注的今天,气象部门迎来了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良好契机。随着气象与国土、水利、林业、农业等各职能部门的合作,气象事业已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行业中,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防灾减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发展基于服务,服务带来发展,县级气象部门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及现状限制了本地气象事业与社会职能部门的有效合作,唯有加强专项服务能力,有力、有效地服务于地质灾害、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林业病虫害等,才能提高县级气象部门于政府部门及社会大众中的认知度及重要性,进而创造气象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 结论与讨论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3.1 面向决策

不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

3.2 面向民生

不断丰富有地域特色的服务产品,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质量。

3.3 面向生产

提高专项服务能力,拓展专业服务领域,做精细地、专业地气象服务。

3.4 面向“三农”

提高农村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率,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服务;公共气象服务;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3-0032-01

由于公共气象服务具有公益性,决定了气象科技服务也具有这一特点。在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消防减灾能力方面,提高气象科技的服务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当前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本文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1 概述

1.1 气象科技服务释义

我们将提供各种气象信息的气象服务称为气象科技服务。它的内涵就是,在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各种气象产品、科技研究的主要成果,气象资产等方式,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具有公益性特点。同时,气象科技服务的运行离不开市场经济环境,所以存在营利的需求。在当前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正确处理该项工作中营利性和公益性之间的矛盾,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1.2 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

所谓公共气象服务,其主要内涵就是指由气象部门向各行各业,包括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大众等,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和气象信息的具体过程。社会的公共权力和自愿是实现该服务的主要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公益性显著。

1.3 气象科技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之间的联系

气象科技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缺一不可,既相互统一,又互相对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体表现可以从如下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科技服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脱离了公共气象服务的条件,气象科技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无法突显出来;另一方面,公共气象的发展也离不开气象科技服务,因为它可以为前者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 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积极作用

2.1 扩大了公共气象服务的适应范围

在社会公民公共服务体制中,公共气象服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对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气象科技服务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促进气象科技的发展,提高其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新时期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改进,为气象科技服务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单一的广播形式已经被综合传递的方式取代,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还自带天气功能,气象信息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2.2 提高了气象服务信息的准确性

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与社会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力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互联网和计算机普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水平不断提高,集中体现了气象科技服务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科技力量的进步也促进了气象监测设备的完善和更新,这是提高气象预报信息准确性的重要前提,既可以实现精确的气象预报,还可以对较长时间内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同时,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可以减少天气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

3 气象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 不同性质存在显著矛盾

营利性是气象科技服务的根本性质,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为社会提供相应的科学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具有补偿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气象科技服务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点。其营利性和公益性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冲突,找到它们的平衡点,是当前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3.2 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

随着气象科技服务的迅速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了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是,从当前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来看,专业气象人才的数量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是做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很多气象工作人员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且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导致他们对气象预报的认识存在偏差,错误理解气象科技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将二者等同起来,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4 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主要对策

4.1 增加资金投入

为了处理好气象科技服务营利性和公益性之g的矛盾,增加财政对气象工作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气象科技属于事业单位,所以国家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来对其进行管理。但是,该事业单位又和其他事业单位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它具有双重性质,而且其社会的公益性也是其营利的重要前提。如果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不足,又要求它以社会公益性为前提,那么气象行业就无法满足行业内的工作人员,会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提高气象事业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实现其公益性,就需要适当增加国家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

4.2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当前情况下,气象科技服务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就需要建设一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是因为,气象科技服务包含了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的内容,从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积极引进外来的优秀人才,补充气象专业人才。第二,综合利用多种手段,例如,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对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 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气象科技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在气象服务中作用显著,集中体现在扩大气象服务的范围、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等两个方面,针对其中存在的公益性和营利性矛盾突出、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除了要增加自己投入之外,还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促进气象科技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晖,李力.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13(5):179-180.

[2]魏吉忠,韩玉清,申童,等.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26(12):207.

[3]王晓.甘肃省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J].北京农业,2015,09(31):179-180.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 服务主题

[中图分类号] Q938.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90-1

0前言

公共气象服务指的是气象部门利用一系列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将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提供给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生产部门的过程。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很多个组成部分,比如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等。我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是在2008年成立的,它的成立代表着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已经加入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在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气象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等。目前,政府职能在改变,社会对气象部门公共服务有了更大的需求,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

1数据与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以气象服务为主题,对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了搜索,在2013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得到的论文有4500篇,将那些会议发言稿、简讯以及作者不明的文章给剔除掉,一共剔除了300篇文章。

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文献计量学范畴中的知识图谱方法,比如词频分析、因子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图形可视化方法,可以将学科内部知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给直观化的显示出来。其中,在文章或者讲话中,一个词语出现的次数就被称之为词频。通过对主题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对某一个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热点有效获取,从而对可能的研究热点转移趋势进行捕捉。词频分析法指的是找出那些关键词,这些词语可以将文献核心内容给揭示或表达出来,通过对研究领域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的分析,可以对该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发展动向进行有效的确定。

2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在气象服务中,继“效益”、“气象条件”以及“对策”和“数据库”之后重要的研究关键词就是公共气象服务。对所选的论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出的关键词数量为2900个,如果关键词在词意方面有合并关系,就进行合并,处理后,大于5的关键词一共有84个词,代表了本研究领域在方面至少在5篇以上。将检索关键词如气象服务、气象、服务等取消之后,位居前列的就是公共气象服务。比如气象服务的词频为250,气象信息的词频为100,气象的词频为98,服务的词频为67,公共气象服务的词频为37排在它后面的有专业气象服务、服务系统、系统设计、灾害、农村以及天气预报等等。

通过共词分析可以将相同研究主题文献间的联系给揭示出来,对本领域的学科结构以及相关领域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反映出来。通过同时感知到两次的相对频率可以有效衡量两个词间的联系。利用共词词频次矩阵可以有效量化多个关键词两两共现情况,对这些关键词的共现词频进行了统计,得出一个共词频次矩阵,我们可以看出来按照词频大小与公共气象服务相关的关键词分别是公共气象、应用、系统、应用气象等等。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分类识别:运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来因子分析共词频矩阵,就可以得到公共因子抽取情况,通过相关的图表我们可以得知,抽取出来的13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87.23%,也就是说将关键词分为13个类别,可以对气象服务研究领域87.23%的信息进行解释。提取的关键词是旋转平均正交,因子负载不小于等于0.5的因子。命名这些因子,就可以将中国气象服务领域研究热点分布给得出来。其中在公共气象服务类别在因子负载方面都没有小于0.7,说明在气象服务研究中,一个热点就是公共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层次性:采用系统聚类法来分类上文所提到的共词词频次矩阵,在分类的时候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并且依据的是组间距离的相似性,这样可以将研究领域主题聚集的情况给反映出来。主要可以得出这些结论,一是在气象服务主题中,总体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研究和气象灾害防御,前者的关键词是气象信息,后者的关键词是防灾减灾。二是关键词聚集程度可以将研究领域内被关注的层次性给直观的反映出来,那些比较明显的领域层次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应对、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应用气象服务等等。三是应用气象服务领域研究层次包含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在气象服务背景下,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要关注的内容分别是灾害、系统、服务农村等。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下有着分散和扁平的主题,说明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面,并且应用和实践比较的偏重。

其中,气象服务总体评价的两个重要维度是服务专业性和气象时效性,服务专业性指的是关注气象服务中气象服务内容和气象服务技术手段的程度,而气象时效性指的是对气象服务业务内容时效性关注的程度。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已经成为气象服务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希望可以促进公共气象服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探讨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7

农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成为我国比较薄弱的产业,比较贫乏产生农业灾害,故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之下增加了事故,令农业生产几乎逐年都存有较大损失。另外,深层次的研究农业气象展,它在传输过程实现之中也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进而令“三农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农业产业中实现全面性发展目标。

1 我国农业气象信息的服务平台相关构建现状

目前我国在农业气象方面现代化的服务体系系统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气象员也从事着较多的农业服务工作,在多年努力之后,也相应取得了战绩。不断拓宽其在农业服务方面的范围,进而明显提升了社会的经济效益。我国气象服务的系统主要包含:预测和预报以及信息的传送等内容;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农民,农业在发展中持续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上,服务不仅是局限于预报的服务,还要有指导技术以及研究的工作者。

2 农业气象信息的服务平台具体实现

2.1 平台资源和服务的集成

在广义上,农业气象信息的资源不只是为农业在生产中需要的气象性数据类资源,如:温湿水风。也该包含实施农业气象规范研究的文献类资源,与农业气象有关变化以及政策的指导相关图片、音视频等资源。其平台资源和服务的集成包含3部分,即:用户应用(农民、生产服务,研究者、科研服务,管理者、决策服务),资源内容(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信息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服务实现(信息定制和推送、信息查询和分析、虚拟咨询)。

其中生产者运用平台能够对主要的气象要素相关信息予以查询,还能运用门户的网站对气象咨询和有关政策的法规予以浏览,进而掌握目前气象的信息和国家的法规,如果有疑问,则可通过与专家展开多个方式去实现咨询,协助农民实现科学化的生产。例如:和专家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音视频的咨询,不仅方便了提问,还便于专家进行详细化的解惑。

其研究者运用平台能够以直接方式对农业气象有关文献信息予以有效性检索、浏览,与此同时,个性化的定制文献类的信息,并且系统定期的把最新信息直接的反馈至研究者,不仅便于对课题进行跟踪式研究,还有效延续了农业气象课题的研究。

而管理者运用平台实时掌握农业气象相关最新资讯,以及全国各地农业信息的最新动态,在整体上掌握发展的状况。在实施农业发展相关规划的时候,可以运用内综合信息进行分析并作为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国内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科学化决策。

2.2 平台重点子系统的功能

2.2.1 门户网站相关功能

服务门站集合了用户在农业生产中所需的气象信息类资源而构成专门的服务性系统。门户在设计上要全方位权衡农业用户需求和对其使用习惯等,再设置与用户存在紧密联系性专题节目。在资源组织方面,根据资源类型进而设置差异子系统的功能模块,高效实现了检索与显示和分析及其输出等功能,在多个渠道上去满足于农业用户对气象信息的重要需求。

2.2.2 文献检索的子系统相关功能

该系统内汇集了和农业气象信息相关且比较经常使用的文献信息类资源,为农业现象学科的研究、决策等文献提供了基础保证。此系统内部收集了农业气象类的期刊和会议以及学位等论文,其系统能够为文献提供一些简单、高级的检索,故农业用户可以运用已掌握的信息予以科学检索。同时,系统还能进行二次检索,更加明确了农业用户欲检索的实际范畴。最后,系统对内容显示、输出予以支持,其用户能依照自身对农业气象相关信息的需求进而处理文献的检索结果。

3 结语

农业实现信息化发展具有比较漫长的道路,其农业气象在信息化的发展中也是如此。农业气象在信息服务上也有着较大的空间,例如:对服务资源作出改进和拓展服务的模式以及提升服务的质量。伴随社会和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有必要拓展对农业气象信息的服务平台相关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覃安春,刘芳,黄正宏,等.特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河池市气象局,2012,10(24):398-401.

[2].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2012,6(21):1-109.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3篇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局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干部职工头脑,为做好新形势下气象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通过专题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会、学习交流会和领导上党课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把干部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两会”对气象工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增强气象服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创新形式,努力提高学习成效,教育和引导全局职工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想武器,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引导全体职工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努力在全行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价值理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巩固和发展全市气象行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先进典型,努力构建和谐文化,加快提炼行业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扎实推进全市气象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开展坚持改革开放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使气象部门党员干部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3、开展“学习十七大、学习新”主题教育活动。按照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十七大、学习新”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纪念建党八十七周年,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参加“学习新”网上答题知识竞赛活动;积极参与“学习新”、“学习十七大”主题演讲、征文和调研文章的评比活动。要把“学习新”主题教育活动,与深入推进“强基工程”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遵守的自觉性,推动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4、组织开展好“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实践活动,认真谋划常州市气象事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问题,紧密结合气象工作实际,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气象工作发展、深化业务改革与加强队伍建设的实际能力,转化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行动。

5、抓好理论学习活动。加强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充分发挥示范推动作用,以此来推动全局的理论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学习的规范化建设,精心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专题,落实学习制度,坚持做好学习笔记,严格执行学习考勤制度,科学安排工作,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充分运用各种载体推动理论学习活动,提高理论学习效果。

二、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要形成坚强的核心和模范整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模范作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钻研业务,发扬民主,团结进取,勤政廉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好的榜样,争创“好班子”和“优秀班子”。3月份开始,在领导干部中开展“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军”专题读书调研活动。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实现建设一流人才队伍的目标,努力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突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完善业务技术教育机制,鼓励业务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着眼于气象事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储备工作,切实抓好业务技术培训活动。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构筑有特色的培训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学习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技能。完善机制,进一步抓好业务技术能手的培养、选拔、评比工作。

3、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高度,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思想认识上增强做好气象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在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增强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三、以“三服务三满意”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化“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创建工作,积极开展“青年文明号”、“党员示范岗”等争创活动,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人人争先进,岗位作奉献,业绩创一流”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文明优质服务为重点,以“三服务三满意”为主要内容,进一步丰富创建内涵、创新活动载体,做好与“双教月”、制度规范执行年等活动的糅合,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在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和基层满意、群众满意、领导满意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绩。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文明创建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在全社会展示气象服务新成果、新贡献、新形象,努力巩固和发展气象行业创建成果。

2、强化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树立正面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百佳文明市民等典型先进学习活动,加大对身边先进典型人物及先进事迹的发掘、总结和宣传工作的力度,通过深化先进典型示范教育,用干部职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现实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带动和引导干部职工学习先进,争创先进,力争上游,创造一流业绩。创新学习宣传活动的方式、方法,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崇高精神和具体感人事例、通过换位思考、通过对照自己工作业绩等方式,对干部职工进行入情入理的教育,以增强学习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学,树得起、立得住、叫得响。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带动全局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精神文明。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3、扎实推进诚信气象建设。深入开展“创优质服务品牌,树诚信为民形象”活动,按照“诚实守信,有诺必践”的要求,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重点抓紧落实好新一代天气雷达多普勒雷达项目的建设,为更好监测灾害性突发性天气、提高预报准确率奠定基础。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业绩,为常州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更周到全面的优质服务,在服务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服务中提升气象行业的形象,在服务中发展常州气象事业。

四、以和谐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不断丰富活跃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1、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积极参加“迎、讲、树”活动,开展文明风尚宣传普及活动、行业文明服务、提升文明素质和全民健身等活动,积极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

2、继续开展和谐部门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尊重矛盾,着眼于发展,用建设性的态度去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培养平等、协调、合作的和谐意识,培育和谐心理,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正确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形成自尊自爱、理性平和、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3、大力开展气象文化建设。全力加强全市气象文化建设,着力提高部门文化软实力,把蕴涵气象部门优秀传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作为宝贵的财富加以总结和发扬光大,不断赋予气象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以和谐文化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思想引导作用、价值引领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以和谐精神启迪思想、传授知识、鼓舞人心,为气象事业发展和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和谐文化渗透到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4、广泛开展职工文体活动。以迎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精心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职工文体娱乐活动和文化活动,以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陶冶干部职工情操,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文明和谐环境。利用各种节日和业余时间,组织职工开展技能比武、业务技术研讨、业务技术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培养广大职工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大文体活动场所的投入和经费的落实,做到开展活动有阵地、有经费、有载体。积极开展社区文明共建和茅山老区扶贫帮困和送温暖活动。

五、以“改进作风、创优服务”为重点,大力加强行业作风建设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气象 预测 农业气象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98-1

1前言

农业气象预测是气象部门较传统的业务工作,是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该工作的开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欧美和日本的气象部门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展相关工作。中国60年代开始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开展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农用天气预测,80年代开始将农业气象向农林牧副渔各业拓展,并开展了相应的科学研究!近几年,农业气象工作者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出发,认为农业气象服务是农业生产管理活动和农业防灾减灾所需预测及其影响分析,是农业气象预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预测是其中重要环节!

2现代农业气象预测的定义和方式

农业气象预测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测的准确率。

天气预测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测(2~3天)、中期天气预测(4~9天),长期天气预测(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测。

农业气象服务是从农业生产需要出发,在气候预测“农业气象预报”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技术等,预测未来对农业有影响的天气条件”天气状况,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的农业气象专项业务。

农业天气预测的方式。如何将天气预报及时提供使用部门和人民群众,是预报服务的中心环节。最广泛而有效的服务手段有:报刊登载,电台广播,电视播送,天气电话咨询等。此外,还通过专线电话、电传和书面等形式,为专门部门服务。天气预报的专用收音机,是一种可随时打开收到当时的天气预报广播的收音机,在即将发生灾害性天气时,专用的气象广播电台可用一定波长的信号,使这种收音机自动开启呼叫,这样,入睡的人也能被其信号唤醒,收听到灾害性天气警报,这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了可能性。

气象台制作好了天气预报,就通过各种途径将天气预报向社会公布。传播天气预报的途径主要有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气象电话等。通过互联网获取气象预报信息将是未来的趋势。比较有名的气象预报网站有天气在线、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台等,中国气象台网站提供全国各大城市和地区实时天气预报信息及一周天气预报预测信息。

3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气象信息的准确度不够精确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主要是指对天气情况的预测能力,即天气预测和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气象情况的预测能力。目前,气象台采用了人机交互,把数据分析作为预报产品的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及服务技术,其中也离不开天气预报员的经验订正过程。

3.2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

农村人口对防灾减灾的需求非常强烈,但与县城相比,农村的防灾减灾知识与信息相当匮乏,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对于防灾减灾的认识均不高.广大农村的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基础十分薄弱,仍处于初级阶段.要及时得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及有效地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3.3气候区划及论证工作相对滞后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目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均未经过气候论证,存在较大的风险。大规模引种未经过气候论证,将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我国目前开展的主要是针对农事季节的农业气象服务,而针对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农田小气候要素的预报较少。从2008年开始,各气象局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要求,逐步开展了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农作物病虫害预报、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农牧事活动天气预报等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服务效果。然而,就目前各省级农牧业气象服务工作,只是开展一些观测资料的分析和上报工作,基础薄弱,不论在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服务产品的种类、自动化程度,情报预报制作技术方法的先进性、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服务产品的及时性等方面均不适应各级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要求,急需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

5农业气象服务的预测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极端气象灾害趋多趋强,引发了暴雪等事件增多,影响加重,同时还引发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对农业生产形成了负面影响,造成农业的脆弱性增强,产量和品质年际间的波动性增大,使得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更加密切,合理利用气象条件,科学进行农业生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科学组织好气象为农服务一直是气象工作者探索的课题,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从气象学引出了农业气象学的分支,从气象角度研究农业,为气象部门准确把握农业生产对气象的服务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农业气象服务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专业化,产品分类越来越细化,在此大背景下,近几年出现了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但如何开展,怎样发展,国内尚无明确界定。业务工作需要业务技术规范支持,科研成果支撑,业务能力维持,社会需求引领,才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农业气象 [j],2012年02期.

[2]马树庆; 王春乙;我国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气象科技[j],2009年01期.

[3]吴丹娃;刘爱萍;;电视天气预报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经济效益;理论评估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01-01

1 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

气象是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农业生产面积广袤,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实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的潜在经济效益进行理论评估,才能实现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对农业气象服务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出最优决策,才可以在确保支出不超出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和条件,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根据气象服务制定科学的决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 研究方法

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的理论评估核心分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有2种,分别为确定最优决策的步骤和Thompson数学表达式,2种研究方法又是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效益评估的步骤。其中,确定最优决策步骤主要包括确定平均气候资源、确定理论评估采用的决策以及计算每一个决策的加权平均经济收益,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情况,选择最优研究方法,确保理论评估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而Thompson数学表达式是通过概率确定不确定性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对农业生产实现最佳长期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利用Thompson数学表达式,需要先明确当地灾害天气出现的概率、防灾费用以及防灾时造成的损失,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灾措施才能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经济效益。在采用Thompson数学表达式的时候,可以分为3种情况。当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防灾费用/防灾时造成的损失,必须接受相应的气象服务,且进行科学防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当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防灾费用/防灾时造成的损失时,只需要接受相应的气象服务,适当进行防御即可;而当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

3 服务与决策

气象服务可以按照离散的形式或连续形式表示,而对应的气象决策分别为离散模式和连续模式。其中,离散模式是农业气象决策常用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极为科学、有效的方法。而处于连续模式的时候,决策农业气象服务潜在经济效益值,根据某个指标确定最优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气象决策的重要目标,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2]。

4 天气预报和列联矩阵、概率分布和条件概率分布

天气预报是气象服务的主要形式,其通过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当地气象信息,对未来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农业生产中对气象预报的关注,在气象灾害尚未发生前,提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当气象灾害发生的时候,最大限度降低气象损失,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离散模式通过用m表示天气状态,连续模式一般用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表示。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用天气预报资料进行决策,必须确定函数f(x)的值。农业气象决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明确概率分布情况,而条件概率分布的关键因素分别是预报值和实际值。

5 损失矩阵、气象损失矩阵和气象损失函数

损失矩阵,指的是离散模式时,天气状态和气象决策对应的经济损失,主要由多个气象状态和气象决策组成。由于使用损失矩阵,必须明确农业收益情况和损失情况,不具便利性。因此,使用效益损失矩阵,又被称为气象损失矩阵。气象损失函数指的是连续模式时一般用r(x,a)对气象损失函数进行表示。一般采用的损失函数可以分为2种,分别为线性损失函数和二次损失函数。而线性损失函数和二次损失函数又可以分为2种形式。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气象损失函数,才能保证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理论评估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4]。

6 案例分析

东北玉米产量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气象分析玉米最佳播种量和时期,并确定玉米最佳生产结构和布局。干旱预报的气象服务效益,即可以在气象灾害之前,采取有效的干旱预防措施,通过蓄水池储水或者南水北调,解决干旱的问题,不断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经效益。而为了确保农业气象服务经济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积累足够的资料,确定科学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系数。

7 结论

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理论评估,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气象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必须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决策,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8 参考文献

[1] LOMAS J,MILFORD J R,MUKHALA E,et al.农业气象教育和培训的现状与未来需求[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4(4):59-60.

[2] 于庚康,罗艳,高苹,等.区域农业经济气象敏感性和气象经济效益[J].生态学杂志,2012,31(5):1265-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