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

外宣翻译论文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西方翻译美学翻译和美学的紧密关系

由来已久,纵观中外翻译史,我们不难总结出各种译论的美学渊源。古罗马时期的修辞学家西塞罗和霍拉斯都反对以僵化的理念损害译文的气势美和自然美。《圣经》研究者杰罗姆认为译文贵在自然,美的译文应该如市井之言。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领袖和翻译家马丁•路德主张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英国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了植根于古典文艺美学的翻译三原则,强调译文必须忠实、风格一致及通顺。19世纪的翻译理论家阿诺德(Arnold)主张诗歌翻译讲求以欣畅的气韵保持史诗的质朴之美。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则从美学角度提出文学翻译只能是艺术的再创作。在我国的传统译论中,从支谦的“不加文饰”、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到近代各位翻译家提出的主张,无不体现出美学渊源,支谦的“文质说”、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林语堂的“美学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说”以及许渊冲的“三美论”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国内学者中最早创作翻译美学论著的是傅仲选的《实用翻译美学》,而后是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二者构建起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和毛荣贵的《翻译美学》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美学思想。在未来的翻译理论研究道路上,翻译和美学的联姻会越来越紧密与深入。

(二)翻译美学的主张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

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翻译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采纳不同的审美标准来解决不同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在审美、复现美上的能动性,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谁是翻译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刘宓庆认为,翻译者就是翻译的审美主体,翻译活动始于译者审美意识系统中审美志度(包括情趣、意向、倾向、意志、观念等)所形成的心理态势,它的审美活动有双重任务,即“美的认识和鉴赏”与“美的再现和创造”。在美学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不可分开的两个概念和两个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翻译美学中也是如此,译者与原文、翻译者与翻译实践活动之间不可分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美学则属于文化范畴,所以,翻译是一种美学交流行动、是一种美质转化行为。

二、翻译美学观照下的外宣翻译三原则从广义上看

外宣翻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的对外宣传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府的文件公告、企事业单位的公示语与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的具体体现,翻译工作的成效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宣翻译的效果上。然而,外宣翻译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传递以客观现实为主的“信息”,注重对外宣传的社会效应,至于文字符号所荷载的美学意义或个性特征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重信息传达却忽视译文审美效果的翻译原则不利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树立。因此,为了达到外宣翻译的效果和目的、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来确保译文的审美再现。

(一)艺术至真

信息对等原则对外宣传翻译是一项目的———需求性很强的社会活动,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对外传达信息,能否有效传达信息则是检验翻译活动是否成功的第一要素。因此,作为翻译的审美主体,译者首先要在充分了解和理解西方民众受历史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信念、心理特点、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内容的对等度。例如,在翻译“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这句话时,译者先要准确理解“讲政治”一词的内涵,此处并不是指领导干部要把政治挂在嘴边,因此,绝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cadresshouldtalkaboutpolitics.”,实际上,这里的“讲政治”指领导干部要有政治头脑、要有政治全局观念和政治敏锐性。因此,这句话应译为“cadresshouldbepoliticallyminded”或者“cadresshouldbepoliticallyaware.”,才能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又如,“安居工程”不能简单地套译成“peacefullivingproject”,“拳头产品”也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fistproduct”,“资料室”也不能直接译为“materialroom”,从表面上看,上述译文似乎忠实于原文,但内涵意义恰恰偏离了原文,让译文读者并不能准确获取信息,正确的译文应为“housingprojectforlow-urbanresidents”、“coreproducts”和“referenceroom”。由此可见,外宣翻译过程中应避免因望文生义而误导受众。因此,信息对等是外宣翻译的首要原则,只有准确真实的信息才能达到外宣翻译的真正目的,才能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外交形象。

(二)艺术创造

以创补失原则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思想认为,每件艺术品是一个独立而个别的结构,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模仿。因此,译文不可能是原文的纯粹复制品,而是一个与原文类似的新表现品。毋庸置疑,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人们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若将许多中文表达中约定俗成的词句直译成英文,不但难以达到忠实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比如,“吃大锅饭”在中文表达中是针对绝对平均主义分配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成“eatricefromthesamebigpot”,则西方读者会不知所云,因为西方通常采取分餐制,基本上不会像中国人一样从同一个锅里盛饭,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再创作,脱离原文的字面束缚,译出其中的引申义,“getanequalshareregardlessoftheworkdone”或者“betreatedthesamedespitethedifferencesinworkingattitudeandcontribution.”这两个译文就是译者通过再创造解决了由文化缺失所造成的翻译困境,从更高层次上忠实于原文。因此,最好的外宣翻译不应逐字逐句,而是译者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加工,或删减、或增加背景内容、或进行艺术创造等,从而获得预期的交际效果。又如,“本命年”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西方文化中没有以动物配属人们出生年份的习俗,译者在遇到此类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时,需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说明,通过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来填补读者的认知空缺(例1),既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又让西方读者获取了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达到了外宣的目的。例1One’syearofbirthconsideredinrelationtothe12terrestrialBranches,Chinesetraditionallyuse12animalstosymbolizetheyearinwhichapersonisborn.Forexample,somebodywasbornintheYearofHorse,Heorshewillhavethehorseashisorherlifesymbol.Allotheryearsofthehorse,accordingtoanoldChinesesaying,becomeneithergood-or-bad-luckyears.

(三)艺术至美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外宣传 外宣翻译 文学翻译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日趋频繁。加强对外宣传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强有力的渠道和工具。我国外宣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外宣翻译,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 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 对外发表和传播”。(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个领域经常与文学翻译相提并论,从而忽略了其独特性,包括翻译对象、目的、标准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诸多差异。鉴于此,有必要对外宣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区别进行梳理,以期加强翻译工作者对外宣翻译的认识、提高其翻译质量并提升对外宣传的效果,本文从三方面来论述二者的区别。

二、区别之一:翻译对象和目的

对外宣传是一种国际信息传播活动,以外国受众为宣传对象,其翻译内容则包括“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的对外介绍、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公告及对外交流活动的信息通告; 或各地市政建设宣传、招商引资与旅游宣传、各种国际性活动及行业展览活动宣传; 或公司与乡镇企业的对外宣传及产品介绍等等”。(曾利沙,2007)由此可见外宣翻译文本有政府文件、告示、宣传、产品介绍等,(徐建国,2009)外宣翻译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以客观事实为主的信息,在类型上属于应用型翻译的范畴。虽然外宣翻译也需遵从翻译的一般标准,但翻译的信息基本属于“知识性、逻辑性信息,其特点是它具有精确性和确定性”。(刘雅峰,2010:24)这一特性决定了外宣翻译对准确和严谨的要求。相比之下,文学翻译以文学文本,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为对象,对“原作中包含的社会生活映象(一定的艺术意境)进行认识和反映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用艺术形象认识和反映现实的形式。(张今,1987:15)由于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性特质,使得文学翻译具有了艺术性、形象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外宣翻译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向世界推介中国的形象,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宣传中国的文化和对国际事务的观点和态度,其目的性非常明确: 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因对外宣传的领域众多,侧重点各有所异,如政治外宣强调宣传国家政策和对国际事务立场,旅游外宣旨在吸引海外游客, 提高经济效益等。简言之, 对外宣传翻译目的就是获得最佳社会效应。(周锰珍,曾利沙,2006)而文学翻译的目的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看是真实生动再现原文中的社会映像,传递原文作者抒发的感情,诉之于人的心灵,去“影响人们的理智、感情和意志, 引导人们认识生活的规律性,使人们受到教育,得到美的享受”。(张今,1987:15)从新世纪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文学翻译将本国或他国的文化精华传递给彼此,担当着传播文化、促进文化融合的使者。

三、区别之二:翻译标准和要求

因为外宣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对象和目的各有侧重,判断其译文的标准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古今中外对翻译标准和原则虽表述各异,但都体现出一些共性:如都主张忠实原文、译文通畅和语言规范等。外宣翻译虽与文学翻译的标准有共通之处,达到标准的具体要求却不尽相同。首先外宣翻译语言使用要严谨、简洁,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因此外宣翻译很少使用带强烈感彩和形象的语言手段或词汇,以免行文虚饰浮夸;其次由于对外宣传的传播性质,外宣翻译要注重交际效果,考虑受众反应,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对译语读者的影响;此外,外宣翻译要体现时代性和政治性,需要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对于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词语的翻译不仅要体现时代感,还要贴近受众的思维习惯;同时外宣翻译的内容很多涉及国家立场、政策,译者要具有敏感的政治意识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政治、经济利益等。

就文学翻译的标准而言,在中国最著名的莫过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以及后来较为人所知的傅雷提出的“神似”和钱锺书提出的“化境”说。尽管各家翻译标准表述不一,但都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和风格文体的统一。刘重德就曾将严复的“信、达、雅”改为“信、达、切”,因为“并非所有的翻译都能做到雅,原文的风格需要得到完全的再现”。(刘重德,1995:26)“切”在他看来就是要与原文风格吻合。因为文学翻译具有语言艺术美学的特征,不仅要译意, 还更要传情,传达原文的审美功能和艺术感染力。文学翻译要达到“神似”、“化境”,保持原作的风味,对译者的素质修养和文学造诣提出很高的要求,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译者的艺术审美和主观创造,再现原作的艺术性和神韵是文学翻译应该把握的关键。

四、区别之三:翻译策略和手段

外宣翻译是从中文稿译成外文,由此出现的问题是宣传稿往往内外不分,反映到宣传用语上常常表现为用词华丽、行文冗长、 喜用公式性套语,有夸大煽情的倾向,这对国内的受众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西方话语推崇表面上看似平白无华、质朴自然, 实则精心构筑的修辞文本, 倾向于使用质朴自然、无雕饰、不造作、有真情实感、在平实中显生动、重客观表述事实和传递具体信息的文字……不提倡文字表达中过分张扬、空洞无物、重复堆砌”。(陈小蔚,2007)根据“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不是逐字逐句机械地把中文转化为外文,而是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实行“内外有别”,在中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包括增删、改写、编译等,以求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学者针对外宣翻译目的提出了相应翻译策略――经济简明原则和信息突出原则,(周锰珍,曾利沙,2006)前者指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传达相应的信息量,让受众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最明快流畅的信息;后者则是指为了实现最佳效应这一目的, 根据不同海外受众群体的特殊需求、兴趣和接受心理,对不同类型宣传资料中具有关联性信息的文字进行有理据的操作性调节, 予以相应的突出,非关联性信息则被弱化或虚化。以下以一例说明:

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北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奥运会如在这里举行,将使东西方文化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中交融。一个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蓬勃发展的新北京,将以古典与现代合璧的姿态,把自己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谦和礼貌的公德素养,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展现给全世界,为世界奉献一届与众不同的新奥运,为奥林匹克运动在新世纪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促使这一运动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

Beijing, with more than 3,000 years of history as a city, is a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f the Olympiad is held here,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will have a chance to integrate. Beijing, with its new prosperous look as a result of the c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up drive, will present the world with a unique Olympiad so that the event can truly become a global culture transcendi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衡孝军,2011:149).

在上例中,相比较汉语文本,英译文对原文的一些信息进行了删减,把握国外受众的文化心理特征,省译了那些渲染情感的修饰语和价值度低的信息,突出了价值度高的关联性信息。外宣文本共性特征表现在侧重于传递以客观事实为主的信息,注重对外宣传的社会效应, 而文字符号所荷载的美学意义或个性特征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徐建国,2009)为实现更好的外宣效果,适当的“译前处理”显得很有必要,对原文进行语言本身方面的处理, 包括风格、文体、篇章等。(李欣,2001)由上所见,在外宣翻译中,不能完全实践“信”或忠实原则,翻译要灵活变通,不能和原文亦步亦趋。从语言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外宣翻译更适宜“归化”的倾向。

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争论最多的就是“异化”和“归化”策略。纵观一百多年的中国文学翻译史, 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调。(周福娟,2005)比如在上世纪30年代末,傅东华翻译的美国小说《飘》为了迎合当时读者的趣味大量使用归化法,对英文小说中的地名、人名和对话进行汉化,甚至对一些段落进行了删节。而近三十年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归化策略,认为“归化”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不能导致文化失真,如果文学翻译出现“文化误读, 那文化交流的质量就会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 就翻译界已取得的共识而言, 文学翻译就是应该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作”。(周福娟,2005)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作读者大致相同的审美体验,因此文学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感染力和风格,使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传达出原文的精神,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对原作进行改写、编辑甚至加工在当代文学翻译领域是不可取的方法,“忠实”原则依然是文学翻译秉持的方针。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21世纪,不同的文化在碰撞冲突中逐渐融合。中国文学要“走出去”使得担当重要文化交流媒介之一的文学翻译被提上重要的位置。同时随着文化霸权主义的日渐落没和中国经济文化地位的崛起,中国文学和文化开始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有了这一前提和认识,在中译外文学翻译中,一些文学翻译家和学者如孙致礼(2002)、范建华(2004)等主张 “异化”翻译策略应成为新世纪文学翻译的趋势。

五、结语

外宣翻译因其翻译对象和目的的特殊性,翻译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对译员的要求以及处理原语的策略手段都和文学翻译诸方面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别。对外宣传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对外宣传的效果,如果直接套用文学翻译的标准和方法,产生的译文必然不够理想,不能为外国受众更好地接受,也达不到预期的宣传目标。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文体翻译类型的对比,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外宣翻译的性质和特点,从而为指导其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中级英语口译》和上海理工大学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中级英语口笔译》的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小蔚.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62-65.

[2] 范建华.论新世纪文学翻译的基本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2004(4):82-85.

[3] 衡孝军.对外宣传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市外宣用语现状调查与规范[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4]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5] 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天津电视台国际部《中国・天津》的个案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1(1):18-22.

[6] 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7]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8]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4.

[9] 徐建国.外宣翻译的名与实――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研究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2):93-96.

[10] 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11] 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44-46.

[12] 周福娟.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19-24.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民俗外宣翻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Abstract】Folklore embodies th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connotation of a n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is a major difficulty of the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Germa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arguing that the purpose or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examples, the principles,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were explor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Key words】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he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Translation methods

0 引言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通过文化交流开展对外宣传容易攻破意识形态壁垒,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其中,借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开展外宣工作更是展示一个国家和地区形象的重要手段。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包括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间工艺以及包含神话、传说故事等在内的口头传承文学。民俗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与民众所处的特定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悬殊差异,在民俗外宣翻译中做到民俗文化的“全真传真”,可以说是语际翻译中的难中之难。

如何翻译民俗外宣资料从而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成为值得翻译工作人员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 在分析民俗文化外宣文案的基础上,从凸显翻译宣传效果的角度探讨民俗外宣翻译的原则、策略和方法。

1 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莱斯在书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即从原文和译文的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1]。莱斯的学生弗米尔在莱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目的论”, 强调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1几种交际功能”[2]。 20世纪90年代初, 德国学者诺德又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提出“功能+ 忠实”这样一个概念,指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是由译文预期或所要求达到的功能确定的, 这种联系也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标准[3]。

功能翻译理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 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因此,与主张以原语文本为中心推崇等值论的传统翻译理论相比,功能翻译理论表现出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翻译实践具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

2 民俗文化外宣资料的文本类型和译文功能

莱斯(1984)从译文功能的角度将源语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感染型文本”和”以声音为媒介的文本”,建议根据文本类型和译文功能采用特定的翻译方法:信息型文本用于传递事实, 翻译时首要目的是保证信息准确;表情型文本重形式和美学效果,译文关注原文的美学和艺术形式;感染型文本关注引发接受者行为反应,呼吁或说服文本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译文应在目标语接受者身上产生预期的反应[2]。此外,赖斯也指出绝大部分语篇不是绝对的属于一种类型, 而是具有语篇类型的多重性。

民俗外宣不仅要向读者介绍民俗文化的信息,展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要召唤世界读者融入深刻的中华民俗文化内涵。所以总的说来,民俗外宣材料是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的结合体,其预期功能就是跨越文化障碍,在目标语文化中再现其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及劝诱功能。

3 民俗外宣翻译的标准、策略和方法

按照功能翻译理论,民俗外宣翻译中,应根据民俗文化外宣资料的译文文本类型和译文功能把握翻译标准,谨慎选择翻译策略,灵活采用翻译方法。

3.1 挖掘文化内涵, 选用补偿策略, 充分运用解释性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坚持“功能+忠实”的标准,因此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准确、忠实, 更要注重其实际效果在中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民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完全被“忠实”的翻译思想所左右,而要积极挖掘民俗文化的深层涵义,选用变通补偿策略,运用解释性翻译方法,实现跨文化交际。

所谓补偿策略,是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 尽力弥补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缺损, 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体相同的效果。马红军先生(2003)认为只要释义或变通是为了再现原文语言效果及传达言外之意, 均可归于补偿[4]。本文中补偿是指为了再现民俗文化内涵而采取的各种释义或变通策略,包括阐释、意译、改写等解释性翻译方法。

China Daily的一个“元宵节”译例,充分说明民俗外宣翻译中选用补偿策略运用解释性翻译的重要性: the lanter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February 26 this year,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The festival traditionally features big fireworks display, mass performance of yangkou folk dances, land boat stilt walking, lion dances and dragon dances. Other main activities are to appreciate the bright nightscape highlighted by colored lanterns, or to enjoy yuan xiao or glutinous flout balls with sweet or meat fillings. 文中“元宵节”的解释性翻译不惜笔墨,用了三个长句近七十个单词,详细、完整、准确地挖掘并传递了这一节日内在的文化内涵。

中国菜名的翻译更是体现了了民俗外宣翻译中的补偿策略的运用。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菜肴赞不绝口,但有些菜名如“全家福”、“玉扳禅师”如果直译却容易让他们如坠五里雾中。对于这样的“写意”型菜肴名,要采取意译法译出菜肴的烹调法、主料和配料,将“全家福”、“玉扳禅师”译为“stewed assorted meat”, “stewed potatoes with mushrooms”。更多中餐菜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味。素有闽菜之首的美誉的佛跳墙, 如果按中国菜名直译为“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会让外国读者不知所云。所以,要加简单解释,将“佛跳墙”翻译为“Futiaoqiang―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being lured by its smell of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挖掘菜名的文化内涵,运用解释性翻译展现其中的民俗情趣,不仅使外国读者容易理解,而且吸引更多的外国读者体验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3.2 保持民俗特色,最大限度地选用异化策略,恰当采用音译(或加注)\ 直译(或加注)等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指出:翻译策略受翻译目的制约。民俗文化英译的目的在于促进华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了使民俗文化特色在翻译中得以再现,翻译中应尽量保留原语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选用异化翻译的策略,恰当采用音译\音译加注\ 直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

按照Schuttleworth和Cowie (1997)编写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异化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的翻译策略[5]。民俗外宣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在翻译民俗文化外宣资料时应尽可能选择异化策略,正如葛校琴(2002)指出,在从由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化时,选择异化策略,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抑制文化霸权[6]。

汉语中有很多语义空缺的民俗词语,如“馄饨”、“旗袍”、“太极拳”等,如果借用英文的近义词翻译为:“dumpling”, “a kind of grown worn by Chinese women”, “shadow boxing”,西方读者便无法领略到独特的中华民俗文化色彩。所以,翻译这些民族色彩很浓的专有名词时,前辈们大胆选择异化策略,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把汉语的词语借过去,分别翻译为“wenton: a kind of dumpling made with thin wrappers, usu. served in soup”;“cheongsam:body-hugging woman’s dress originating from Manchus”;“taijiquan, school of popular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marked for slow and graceful movements that are designed to attack or counterattack, keep fit, prevent and treat diseases”。于是产生了西方读者最初感到陌生但逐渐接受的英语新词:“wenton”,“cheongsam”, “taijiquan”。这种异化翻译凸显了华夏文化身份的清晰度,引领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另外,汉语中还有一些具有民俗色彩的谚语、俚语,也宜采用异化策略, 运用直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保留俚语俗语的中国民俗特色。“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富有中国民俗特色的俚语。 如果借用英语谚语对应的表达法翻译为: “Money makes the mare go”,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使读者一目了然, 但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不如异化直译为“Money makes the devil turn your mill”, 保留原文中“鬼”、“推磨”的形象,以其陌生的文化内涵吸引外国读者的注意, 帮助外国读者在感受独特的华夏民俗中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3.3 再现民俗韵味, 把握文体翻译策略,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方法

目前翻译界不少人倾向于把翻译研究的视点扩大到文体,也就是要求译者对原文语篇的文体特征了如指掌,并作为构建译语语篇的重要参数。民俗文化除具有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如蒋红红(2007)指出,民俗具有两个鲜明的个性:民俗是通俗的民间文化,又是说话的文化[7]。所以,民俗文化口语化特征较为明显。翻译民俗文化时,要尊重原文语体风格,注意使用口语体,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再现原文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富有美感等民俗韵味,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

方言俚语的翻译充分显示了民俗文化翻译中文体翻译策略的把握。方言俚语带有口头语体的色彩,是一个地域的名片,每一句无不浓浓地散发出养育她那片土地的风土民俗。如青岛人把傻子称为“膘子”,而北京人却将之称为“二百五”。翻译时如果直译为fool, stupid 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方言俚语的民俗特征。不如套用英语的俚语blockhead or dumbbell,与原文在风格上比较接近,无疑会使语言更加通俗地道。同样,汉语中的 “老爷子”、 “小菜一碟”、 “歇个脚”、 “没着了”等口语, 翻译中也尽量借用英语中口语化的表达“pop”, “a piece of cake”, “get a load off one’s feet”, “be 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以保留原文生动诙谐、口语化的文体风格。

另外,民俗文化生动鲜活,口语化地娓娓道来,读起来朗朗上口,翻译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娓娓动听,尽量避免冗长、复杂的句构,从词语选择、句式等方面保持译文与原文的文体风格对等。例如,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段:英台突然建议他俩应即时就在草桥结拜为兄弟。两人立刻写好名帖,盟誓他俩应像亲兄弟那样互相忠贞不渝。山伯十九岁为兄,英台十七为弟。银心在香炉上点好了香放在地上,目睹两人换帖成为结拜兄弟。译文为:It was Yingtai’s sudden suggestion that they should become sworn brothers then and there. The two wrote out name cards at once, testifying their faithfulness to each other as blood brothers. Liang Shanbo aged 19, was elder brother, Zhu Yingtai aged 17, younger brother. Yinxin lighted joss sticks in the incense burner place on the ground, witnessing the two become sworn brothers as they exchange the cards. 结拜兄弟、香炉上点香和名帖、换帖展示了中国古代兄弟结拜仪式,这些词语富有古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其语体风格在译文中通过运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再现。同时译文也注意了民间故事的语篇范围和语体色彩,多采用英语的松散句、平衡句和长短句相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口语体风格。在朗朗上口的地道英语口语中,西方读者欣赏到弥漫着浓厚古文化气息的中国民间文学。

4 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位置,为民俗外宣资料的英译 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民俗外宣翻译中,译者应突破传统翻译观念,把握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遵循挖掘文化内涵、保持民俗文化特色、再现民俗韵味的翻译标准,恰当选用补偿、异化、文体等翻译策略,充分运用音译、直译、意译、解释性翻译等多种翻译方法,争取使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保持“最近距离”,从而实现译文传播中华民俗文化成果的预期功能, 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Reiss Katharina,. & Vermeer Hannks J. 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M]. Tubingen:Niemeyer, 1984.

[3]Nord, Christi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5]Shuttleworth, M. & M.,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4篇

在全球融合不断推进的今天,任何社会元素都需要互相借鉴,完善交流。对于铸造企业来说,其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融入多样发展理念,尤其是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铸造经验,通过学习该经验内容,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我国铸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助力铸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因此完善铸造企业外宣材料内容意义重大。

一、翻译目的论的具体内涵分析

翻译目的论具体指的是将目的融入应用与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理论内容,也就是说在整个翻译目的论理念中最主要的要素就是其翻译目的,也就是说在整个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翻译者的期望和需要,通过有效融入环境条件,从而完成翻译活动。而在翻译目的论中,其关于翻译标准的认知,在该目的论理论体系中认为翻译活动要与整个翻译目标相一致,其翻译目标是开展翻译活动的基础,也就是翻译时,要以翻译目的为基础原则,忠诚于原文内容,通过评判原文与译文内涵的一致性对比,从而实现对整个翻译活动的有效评价。和传统的翻译方法不一样的是,翻译目的论中,其整体活动都是围绕翻译目标实施的。而翻译方法、翻译语境只是翻译活动的参考因素。整个翻译过程中,无论使用的翻译方法还是具体技巧选择,都要立足翻译目的和翻译需求,从而选择最佳翻译方法。

此外,连贯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翻译结果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也就是说翻译的结果要能够让读者理解,并且整个翻译结果和翻译活动要与具体语境相匹配。这与忠于原文的理念基本相似,但不同的是该过程要服从于翻译目的,其提出的翻译连贯性,事实上,就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对翻译结果进行微调。最后,是忠诚于原文的原则,尽管整个翻译目的论中,要以目的原则为核心和基础,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汉英翻译过程中,其前后材料内容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如果出现翻译目的与翻译原文不一致情况时,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所以忠诚于原文,不仅是对该翻译理论的灵活应用,同时也是对翻译材料的尊重和准确表达。

二、当前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现阶段,我国铸造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铸造企业的经营模式,还是其经营理念都与时代需求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尤其是其产品对外推广和普及缺乏体系化的宣传渠道和媒介,因此使用外宣资料是其转型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法。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对外宣资料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如今外宣资料已经成为铸造行业普遍使用的推广资料。但是外宣资料在汉英翻译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已经大大影响了其外宣资料的利用效果。其不足主要表现为:

首先,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必要的文化换位意识和理念,很多铸造企业进行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时,只是机械地依据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进行材料翻译,因此整个材料翻译内容较为机械,缺乏不同文化意识背景下对文化理念转化问题的关注。从根本上看,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对外宣资料价值的准确认知,未能从翻译目的角度开展翻译活动。外宣资料实际上就是企业产品对外推广宣传的渠道和窗口,因此,对其实施翻译,其目的在于应用材料内容,实现其推广目的。

其次,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将翻译材料与自身铸件产品特点进行有效融合。事实上,外宣资料从根本上看就是铸件产品活的软文广告,因此,想要发挥外宣资料的作用,就需要整个资料内容与铸件产品特点相匹配、相一致。但是在目前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其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整体较为机械,尤其是在内容的翻译上,缺乏与铸件产品的体系化融合,因此整个翻译结果,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外宣资料信息内涵的等量传递。

最后,多数铸造企业缺乏时代性经营理念,其对外宣资料的利用缺乏市场化认知,尤其是未能认识到铸件产品市场影响力与外宣资料之间的关联性。因此,缺乏对外宣资料翻译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价值性的认识。随着铸造企业转型发展持续开展,如今充分利用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价值,完善外宣资料翻译工作尤为关键。事实上,铸造企业外宣资料其最根本性?r值在于对自身产品的体系化推广,因此整个翻译过程,应该充分结合这一目的来具体开展。

三、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的具体特点分析

对于铸造企业外宣资料英汉翻译来说,其有着自身特点,其不仅仅是一种特殊文本,同时也是企业推广自身产品内涵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开展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时,必须对整个过程的具体特点进行准确认知,从而体系化开展该翻译活动。

首先,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有着较高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对本企业和本企业产品的有效推介和阐述,因此整个材料中,首要的特征就是其内容上的专业性和方向上的应用性。所以在对该资料内容进行翻译时,如果将其当做普通的材料内容进行翻译,那么将很难确保其翻译过程的准确性和专业应用性。而其专业性和应用性也决定了整个外宣资料翻译活动的目的。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铸造企业外宣材料翻译的受众群体较为固定,因此其需要被阅读的信息和内涵是固定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想要做好外宣材料翻译,就必须充分考虑其受众的语言习惯。通过翻译活动面向受众、面向需求,从而才能做好翻译活动。随着当前铸造企业产品逐渐市场化和国际化,在开展外宣材料翻译工作时,必须融入受众的语言习惯和阅读爱好,通过体系化融入,从而实现外宣资料翻译价值信息的最准确传递。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铸造企业外宣资料英汉翻译工作时,不能完全依据翻译方法和技巧,要充分融入不同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和不同。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活动指的是将中文材料翻译为英文信息和知识的活动,而这也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直接表现,因此在进行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活动时,必须选择准确的外语媒介对整个资料内容进行有效翻译,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精准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其材料内容的翻译,更是对不同文化机制下各种信息的内涵传递。目前我国铸造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开展外宣资料翻译活动,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文化理念的准确阐述。可以说,铸造企业外宣材料的作用和价值决定了其翻译活动的特殊性。

四、基于翻译目的论的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工作策略分析

目前,铸造企业想要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树立市场理念,其最需要的就是调整经营思路,树立开放型经营理念,而外宣资料的准确翻译将为其整体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帮助。而想要发挥外宣资料的最大价值,需要充分考虑其翻译的目的和价值,通过满足其应用性,从而实现整体翻译工作。因此,基于翻译目的论视角,探究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工作开展思路和策略极为必要。

在整个翻译目的论中,其主要倡导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于原文的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其核心和关键,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活动需要在整个翻译语境和翻译文化中,其翻译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目的主要有三层,一是翻译者的基本目的,二是整个翻译材料想要达到的目的,最后则是通过结合某一翻译方法所达到的翻译目的。因此,当确定了翻译目标之后,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对翻译材料进行有效翻译。在铸造企业外宣材料推广过程中,面临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所以选择合理完善的翻译思路极为必要。翻译目的论是当前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常见的指导理念,该理论方法应用是从整体视角来探究翻译活动的。因此,将该方法应用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过程中,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其翻译资料的准确度和内涵。

基于翻译目的论开展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工作,需要重点做到:一方面,立足外宣材料的应用属性和使用目标,灵活应用翻译技巧。实际上,外宣资料是一种应用文本,所以在翻译时,要尊重其科学性和真实性,不要对其进行过多修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主要应用目的在于对铸造企业影响力和铸件品牌市场份额的有效提升,因此,开展其外宣资料翻译工作,要从其应用属性出发。

另一方面,针对其外宣资料受众群体的相对固定性,在完成汉英翻译之后,必须将翻译结果与受众语言习惯进行有效融合,要立足受众群体能够看到整个外宣资料文本的内容。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外宣资料是相对客观的内容,所以整个翻译过程,不能脱离材料的原本内涵和属性,要忠实于原来外宣资料的内容。当然,作为铸造企业外宣资料,其中必须对铸造企业自身产品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全面、准确描述,确保其符合产品特性,能满足市场需要。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5篇

>> 河北企业外宣翻译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外宣翻译的问题策略研究 企业外宣英译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处理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 外宣翻译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陕西企业外宣翻译中的信息文化重构策略 论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与转换 保定企业外宣资料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 浅谈外宣翻译中的“四性” 外宣翻译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外宣翻译与报道中的政治意识 公示语外宣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高校网页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外宣翻译问题式路径研究 论区域文化外宣翻译存在问题及对策 国内、外泵站运行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外宣翻译的离格与策略 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EB/OL],2010-8-26.

[5]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EB/OL],2010-8-26.

[6]陈敏.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8):168-171.

[7]祁世明.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策略[J].滁州学院学报,2009,11,(6):41-3.

[8]赵浩生.政治游说、国际公关与中国形象一赵浩生教授清华大学演讲录.国际新闻界,2001,4:5-8.

[9]中国网,[EB/OL],2010-8-26.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企业外宣 翻译质量评估 四种翻译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企业在各类展览会、展销会,以及电子商务中都需要尽快抓住潜在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眼球,建立良好形象,继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外宣作为快速了解企业情况的一张“名片”,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企业外宣的翻译现状不容乐观,翻译质量良莠不齐,部分质量堪忧。一套清晰、明确和有效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能帮助翻译从业者检验自身工作的不足,提高翻译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推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服务。笔者以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企业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评估标准与着眼点,以期为翻译从业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1.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为赖斯(Katharina Reiss)、威密尔(Hans Vermeer)、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他们的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下面将简述功能派的三大组成部分。

1.1文本类型与翻译批评

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根据布勒(Buhler)提出的再现、表达与感染三种语言功能,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功能文本、表达功能文本和操作功能文本。针对以文本为导向的译文,在进行翻译批评时应考虑到文本类型、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从而采用适合该文本类型的标准(Reiss,1971:114)。而评估以目的为导向的译文时,需要考虑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功能与译文的读者,采用与功能类别相切合的标准(ibid),这就是功能派翻译理论思想的雏形。

1.2翻译原则

此后,赖斯的学生威密尔在现代语言学与接受美学的启发下,彻底摆脱了语言学派的等值论束缚,在完善曼塔利的翻译行为论基础上,提出了功能派的重要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该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发生,有目的、有结果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与结果(Nord,2001:11)。译者应根据众多的翻译要求(如译文的功能、接受者情况、接受的时间与地点,接受的媒介、译文的目的),分析原文,从而确定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论”,目的法则是所有翻译行为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此外,“目的论”还包括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两者都从属于目的法则。前者指的是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须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意义清晰,从而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但当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不够通顺时,连贯法则失效,可以说,连贯性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后者又称为“互文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是语际连贯,表示译文与原文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系,而关系的程度由翻译目的决定。当原文与译文功能不同时,目的法则就决定了忠实性法则的失效。

在威密尔和赖斯1984年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中,赖斯提出了“翻译充分”这一概念。目的法则可以适用于任何翻译,而当译文与原文的功能不同时,即忠实法则失效时,“翻译充分”就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根据目的论,译文面向译入语文化,故译入语文化决定译本的充分性(adequacy)。“翻译充分”是涉及翻译行为的一种动态概念,要求译文充分满足翻译要求,并以翻译目的为导向,实现其交际功能(Nord,2001:35)。相比之下,等值是仅以结果为导向的一种静态概念。它描述两个文本之间交际价值的对等或在较低层面,如词、短语、句子、句法结构、意义、文体或其他层面上的对等(ibid)。目的论认为,对等是翻译充分的一种表现形式。

1.3翻译策略

诺德将各种翻译方法归纳为两大基本策略:

1.3.1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

此类翻译是用译入语记录原文作者通过原文与原文读者在原语文化情境下所进行的交流(Nord,2001:47),目标语接受者能清楚地意识到所读的作品是译文。文献型翻译的具体形式有: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字面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文献翻译(philological translation)和异化翻译(exoticizing translation)等(Nord,2006:80)。

1.3.2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此类翻译是以原文为模型,以译入语为工具,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交流,即目标语接受者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读的作品是译本。如果译文的功能等同于原文的功能,则被称为“等功能翻译”(equifuntional translation)(Nord,2001:47-50)。

相对于传统的等值理论来说,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冲破了原文的束缚,提高了译者与读者的地位。“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看做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而且原文仅仅是译者使用的多个“信息来源”(offer of information)的一种(Nord,2001:25)。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部分或全部进行翻译,也可根据翻译目的与翻译要求决定翻译策略。它为一些违反现代翻译标准,却为经实际检验证实十分有效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具有现实目的应用语篇的翻译(方梦之、毛忠明,2004:4)。可以说,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强,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翻译理论。

2.企业外宣翻译质量的评估标准

诺德认为,根据译文的功能和翻译发起人的指示,译者可以决定保留原文所有的语义和形式特征,对原文进行大面积的改动,所以评估人必须以译文的目的作为翻译质量评估的出发点(武光学,2007:75)。企业外宣翻译质量评估的根本标准是翻译能达到企业外宣的预期效果。原则上,企业外宣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一方面是介绍企业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使读者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达到使其消费或合作的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进行的是“等功能翻译”。对企业外宣翻译文本进行质量评估时,可根据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语内因素、语外因素、文本类型三方面进行。

2.1准确、通顺

从语内因素来看,正确传达原文意思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尤其是相关概念的术语或行业常用语的翻译,译者不可主观臆断。此外,语句通顺也很重要,通顺方可达意。译文如果生涩难辨,就会给接受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并导致消费者失去对企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因此,企业外宣翻译质量评估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译文信息传达的准确与通顺。举例如下:

例1:公司始终坚守“质量是根本,信誉是保障”的信念,让每位客户都感受到上乘品质和周到的服务,不断提供客户需要的高端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译文:The speciple of “quality is a root,sincerity is a necessity”,Brilliant Wood will make her products and service moer perfect and will supply the customers the materials they need and they will be happy with.

在这一句企业外宣中,单词拼写错误低级,如moer.Speciple一词不存在,译者可能想要用的词是principle,表达“理念”之意,其实philosophy,idea都可表示理念之意。

语内因素的翻译,如词、短语、句子、句法结构等,要求译员语言基础扎实,拥有认真仔细、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遵循“忠诚”原则,令译文准确、通顺地传达原文信息,避免信息的流失。任何一种文体的翻译(除了具有特殊翻译目的的翻译任务外,如要求译文不忠实不通利),准确与通顺都应该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2.2顺应译入语文化

从语外因素来看,各国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威密尔将文化定义为:“某一社会的个体成员为了与其他成员相同或相异所必须熟知的一整套规范和惯例”(Nord,2001:33)。企业外宣的翻译过程中,根据“目的法则”优先于“忠实法则”,译者可剔除或更换与译入语文化习俗、审美情趣、信息期盼相冲突的部分,以接受者熟悉的形式与内容传递信息。必要时,还可适当加强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内容。企业外宣作为“信息加宣传文本”,译文接受者不需要察觉所读的作品为译作。所以企业外宣译文相对于原文的独立性,也就决定翻译企业外宣时需要使用“工具型翻译策略”。因此,企业外宣翻译的另一质量评估标准是译文顺应译入语文化。

例2:靖州锦江宾馆位于市中心,以其悠久的历史,成为靖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众多中外政要名流及商业巨擘的下榻光临,如、杨尚昆、、万里等,辉映出其特有的高贵与尊崇。

译文:Jinjiang Hotel is located in the downtown of Jingzhou.The time-honored hotel has been one of the landmarks of Jingzhou.Being the valued choice of guests all over the world,our hotel is glorified by your visiting.We warmly welcome all guests to Jinjiang Hotel.(袁洪、王济华,2011:65)

在宣传企业文化形象时,译者需要考虑译语民族深层次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原句中用“众多中外政要名流及商业巨擘的下榻光临”宣传自己的“高贵与尊崇”,译者直译了这一信息,这对于一向秉承“人人生而平等”的外国顾客会造成一定的思想冲击,认为这对普通人来说有失公平,是一种歧视,并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宾馆外宣的目的原本是吸引顾客前来入住,通过提及四位前国家领导人的入住,彰显其设施、服务的先进、周到,让顾客对这所宾馆放心。译文将“中外政要名流及商业巨擘”改译为“gue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模糊化了阶级差异与个体优越,更好地符合译文阅读者的心理需求(人人平等)。

此外,原文中提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不熟悉中国政府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文化盲点,直译起不了任何实际的交际功能,因为一般外国人很少记得清中国人名字的汉语拼音。如果加以解释,如Jiang Zemin,China’s ex-president;Yang Shangkun,China’s late president;Li Peng,China’s former premier;Wan Li,the former Chairma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则既显得冗长啰唆,又不被国外读者的阅读心理所接受。考虑到这个文化盲点及“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译者完全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地将人名一字不漏地译出。此外,译文最后用“We warmly welcome all guests to Jinjiang Hotel”这一酒店行业的常用语言欢迎所有的潜在住客,既亲切又热情,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宣传作用。

2.3宣传语气充分

从文本功能上看,企业外宣具有“信息+操作”的功能,并以信息功能为主,操作功能为辅。除了介绍基本情况之外,企业外宣译文需要充分展示与宣传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与内涵等,从而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信任。所以企业外宣的翻译既要注重原文信息的传达,又要做到保持原文的宣传语气。因此,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评估标准之三就是译文宣传语气充分。

例3:东方机械设备公司承揽了印尼150千伏地埋电缆工程项目。

译文1:Orient Machinery Corp.undertook the Indonesian 150 KV underground cable project.

译文2:Orient Machinery Corp.was the successful contractor of the 150 KV underground cable project in Indonesia.

比例上面两个译文,译文1使用较为平白的语言翻译原文,宣传语气较弱;而译文2将“承揽”这一动词改译为“the successful contractor”。具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的加入,不仅使译文的宣传语气增强,体现了企业的实力与自豪感,更容易让读者对企业产生信任感。

因此,在具有“操作型”功能的企业外宣翻译中,译者根据译入语实际情况,采用一些渲染性较强的词汇,如既符合译入语文化与语言习惯,又有效地实现宣传企业的目的。

3.企业外宣翻译质量的评估着眼点

诺德(2001:74)将翻译问题自上而下地,从多发到少发分为语用类翻译问题、文化类翻译问题、语言类翻译问题和文本特有翻译问题。我们可从这四种翻译问题出发,评估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

3.1语用类翻译

语言使用得体在商务交往中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着商务交往的细节,更关系着商务交往的结果。出错频率最高的语用型翻译问题是指尽管所使用的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都没有问题,但由于忽视语言结构规则、语境、知识或受母语语用的影响,译文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汉译英过程中,若想要让目标读者更容易阅读译文,则需要尽可能接近与国际性宣传材料相当的英语水平,从而取得好的交流效果。以下这个例子中的句子没有字字对应的翻译,而是根据西方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采纳了一些典型的英语语法。

例4:本公司的机器可以增产30%,一个人能做三个人的工作。

译文:You will get a 30% increase in production upon using machines from us and they allow one person to perform the task of three.

原文本可直译为“the machines of this company can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by 30%,which makes one person to do the task of three people.”但在上面的译文中,将原文的主语“机器”换成“you”,以突出对方使用该机器所带来的好处,将顾客利益放在首位。You和us不仅具有重要的语篇衔接功能,而且从人称的角度讲,拉近了读者与语篇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

3.2文化类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译文的好坏不是以是否忠实于原文为主要评判标准的,而是以译文在读者文化环境的优劣、读者中的接受程度的高低和读者采取何种行为来评定的,本文中的例2已讨论了文化类翻译问题。

3.3语言类翻译

“语言性翻译问题”是译文中违背译语语言规范的现象(如语法、词法和句法上的错误),详见上文中的例1。

3.4文本特有翻译

“文本特有的翻译问题”是指在某一具体文本中,不能被归类于语用、文化习俗、语言的其他翻译问题,如某一具体修辞的翻译,某一创新词(neologism)的使用等(Nord,2006:176)。翻译此种翻译问题时,译者可以相应地发挥其“创造力”,灵活、适当地使用增译、减译、改译、编译、套译等翻译方法。

例5:开拓创新的福信集团,秉承“唯公有福,唯诚有信”的企业精神,锐意进取,蒸蒸日上。

译文:“Good business comes from a keen awareness of public welfare,and the first thing to earn credit is sincerity.”This has been the business idea of Good First.Adhering it,Fujian Good First Group is now forging ahead towards a better tomorrow innovatively.(方梦之、毛忠明,2004:334)

公司名称“福信”来自于其企业精神“唯公有福,唯诚有信”的最后两个字。因此在翻译企业精神时,译者应努力将名称与企业精神自然地整合在一起。由于语言结构的不同,虽然译文不能将公司英文名称福信(Good First)中Good和First放在分句的最后,但将Good融入good business,First融入the first thing,在意与形上都已经尽量忠实于原文,可以说译文既传达了原文同样的信息,又起到了宣传效果。

4.结语

企业外宣的翻译是一项注重实效且目的性很强的工作,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翻译功底,而且要掌握读者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笔者抛砖引玉,借鉴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初步尝试探讨了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评估标准与着眼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日益广泛,各种商务文本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更好地确立众多商业文本翻译的评估标准、着眼点,值得翻译界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ord,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3]Reiss,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trans.Erroll F.Rhod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武光学.当代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进展、元评估及发展方向[J].外语研究,2007(4).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外宣翻译;目的论;市政府网站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22-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城市的外宣活动中英文网站通过媒体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窗口,意义重大。在进行外宣翻译活动时,译者需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进行翻译工作,从意识形态层面达到宣传目的。本文将从该角度出发,探讨目的论下外宣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二、翻译目的论

功能学派理论代表人物费米尔提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功能学派的主体理论。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译者会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选择能达到其翻译目的的方法和策略,使得译文能够对目标读者发挥效果。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市政府英文网站的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明确翻译目的,其次要根据读者的文化和思维特点等寻求好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市政府网站翻译

(一)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解释

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以外,也需要将一些外宣翻译所带有的政治因素考虑在内。在外宣材料中,包含许多在英文当中没有的政府机构名称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政策,这就需要译者对中国特色词汇具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只翻译到字面层次,给目的语读者造成困惑。

例1. Ganzhou city has guided its overall economic and so

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如果外国读者对中国政府的政策不了解,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理解“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的具体含义。考虑到受众读者大都是外国人士,对中国国情和政策不甚了解,因此还要对“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进行解释。

(二)避免文字冗余

汉英两种语言语法结构与语言规范不尽相同。从句式结构来讲,汉语重形合,英语重意合;从用词搭配来讲,汉语追求文雅,英语则表现为直白。在汉语的宣传材料中会出现较多修饰性词语,而英语句式一般仅陈述事实。在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注意去掉一些不必要修饰词,使得译文简洁明了。

例2:Then we aim to make Ganzhou City, which is strate

gically important both in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a regional modern central city with deep culture connotation,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erfect city function, convenient traffic transportation, integrated industry economy, strong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areas, the best area for people’s living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此句中,是赣州市政府的一个发展规划,译者显然是根据汉语直译出来的,regional modern central city后面接了七个修饰语,产生了冗长繁琐之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运用简洁客观,调理清的翻译策略。

(三)符合目的语的受众心理

汉英双语之间,鉴于话语受众的不同,外宣翻译也应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翻译时以原文为基础,以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达到的预期功能或目标为标准,根据具体语境,用西方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改写。

例3:Yang Ling natural parks is National AAA-class tour

ism area. It is located in LuoXiao Mountain of ZhuGuangShan Mountains .

此列是对一个重要景点的介绍,其中provincial-levels scenic spotsandNationalAAA-classtourismarea,是对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西方的读者未必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在翻译时应该更侧重景点的具体美景,以便西方读者更好的了解这个景点。

参考文献: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外宣翻译 交际性 以读者为中心 跨文化交际意识

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加强,需要将中国大量的有关信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外宣翻译肩负着向世界宣传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形象。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外宣翻译一直处于“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境中,这既是由于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国家掌握着传播优势,又是由于中国外宣翻译水平还亟待提高。约翰・比特(John Bitter)在《传播学概论》中将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读形象地比做翻译“噪音”,认为个人所处的环境、教育背景、收入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译者的刻意歪曲都是造成外宣翻译噪音的重要原因。??

以上是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下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中国的对外交流尽一点绵薄之力。

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将外宣翻译视作文学翻译,重语义翻译轻信息传播;以译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目标语受众为中心;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论述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策略:

树立交际性翻译原则。外宣翻译中第一种常见问题是将外宣翻译等同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文学翻译,从而认为外宣翻译就是中文宣传材料的英文简单翻版。实质上外宣翻译属于交际翻译范畴,准确传递信息、实现应有翻译效果是外宣翻译的首要目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认为:“翻译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为了实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译者)可对原文语言的方方面面进行处理、重组、增删、编辑或加工。??

外宣翻译要树立交际性翻译原则,为了交际便利对原文语言的加工和处理实质上是对翻译功能理论的具体实践。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的是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外宣翻译要侧重原文内容的表达,需要时可对原文形式作适度调整,译文要符合译语的语域或风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的控制还是对原文语言的处理和加工都要服务于翻译的交际性这一中心原则,单纯追求对原文一字不漏的对等翻译和追求翻译的高雅往往会造成受众心理与译者初衷的背道而驰。与文学翻译侧重对原语语境的生动再现不同,外宣翻译的读者更需要了解的是译者对客观事件的真实报道,而不是阅读带有浓厚翻译腔的译作。外宣翻译中对原文语言的处理和加工并非是对翻译原则“信”的舍弃,离开了对原文内容准确把握的翻译是对外宣翻译的曲解,“新闻味”是在“可理解性”的前提下需要兼顾的。

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外宣翻译过程中第二个常出现的问题是忽视了目标语受众的认知和接受习惯,过分强调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20世纪70年代,国际友人费里・格林曾对中国的外宣翻译提出批评,认为“中国的外宣翻译是失败的”。针对格林的批评,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的外宣材料无论是宣传还是文风都值得注意。”??新时期,同志又提出了外宣工作的指导原则,“不能把对内宣传的一套内容和方法照搬到对外宣传中??”。“十一五”规划期间,同志提出在外宣翻译中要注意“内外有别,注重实效”的翻译要求。??中国外宣翻译的对象主要是外国人,中国人和外国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习俗、表达习惯,以及对中国国情了解程度的差异,都可能成为制约理解中国外宣材料的噪音。因此在外宣翻译中“把外国人当做对中国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外宣翻译要突出“外”字、淡化“宣”字,时刻关注译语读者同本土读者的认知差异至关重要。

以读者为中心是外宣翻译的另一重要原则。外宣翻译时借助关联理论可以降低受众理解的噪音。加特(Ernst-August Gui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指出:翻译不是原语和译语的直接交流,而是一种“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翻译中的译文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因素。译者应该做到两点,第一,使译文“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译者应时时以“寻求最佳关联”为翻译指南。第二,译文的表达方式“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原语和译语间成功构建的关联能降低译语读者理解外宣材料的噪音。

跨文化意识的欠缺。外宣翻译中常出现的第三个问题是译者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国外受众的思维模式知之甚少,不注意比较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别和特点,不能按照目标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翻译。针对中国外宣翻译中出现的这种问题,中国译协秘书长黄友义先生提出了“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即:“外宣翻译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为了实现“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他对翻译工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要熟知外国的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因此在外宣翻译中一定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在将中国材料翻译给外国受众时自觉采用异化原则,而在将外国信息推介给中国读者时相应采取归化原则。劳伦斯・沃奴缇(Lawrence Venuti)在其专著《译者的引申体――一部翻译史》中指出,“当弱势文化的语言翻译成强势文化的语言(主要是英语)时,为了得到强势文化读者的接受和认同,就必须选用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强势文化的排他性与强制性是选用异化策略的最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从弱势文化到强势文化的过程是艰难的,而强势文化进入弱势文化则相对容易得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如“饺子”、“功夫”、“气功”在被推介到国外时,起初都是采用异化的翻译原则,相应地译为“Chinese dumpling”、“martial art”和“shadow boxing”,但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元素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上述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术语相应开始采用直译的译法,如“jiaozi”、“kungfu”、“qigong”。随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知晓度的日益提高,直译或者音译的手段在外宣翻译中逐渐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外宣翻译可以忽视跨文化交际意识,操之过急只会最终影响到交际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外宣翻译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将外宣翻译等同于文学翻译;以“读者为中心”变成了以译者为中心;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了解外国受众的心理和思维习惯。要克服这些弊端,就要牢牢树立外宣翻译是交际翻译的原则;明确“外国人不是中国人”,在翻译过程中多站在目标语受众的立场上,根据受众的表达习惯、文体和风格的差异选词搭配、调整句序,尽可能用地道的译文传达原文的意思;将跨文化交际意识贯穿翻译过程始终;同时译者还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翻译理论和方法,提高翻译的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心设计,坚决杜绝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的做法。

注释:

??张立荣、孟祥春:《对外宣传翻译:译“名”更要译“实”――政治性误译举隅与应对策略》,《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Bitter,John R. Fundamentals of Communication. New Jersy:Prentics Hall Inc.,1988,P11.

??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页。

??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上海科技翻译》,2001(1)。

??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刘洪潮:《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第12页,第13页,第123页。

???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London and NewYork:Blackwell,1991,P133~134.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中国翻译》,2004(6)。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P21.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外宣翻译 交际性 以读者为中心 跨文化交际意识

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加强,需要将中国大量的有关信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譹?訛外宣翻译肩负着向世界宣传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形象。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外宣翻译一直处于“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境中,这既是由于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国家掌握着传播优势,又是由于中国外宣翻译水平还亟待提高。约翰?比特(John Bitter)在《传播学概论》中将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读形象地比做翻译“噪音”,认为个人所处的环境、教育背景、收入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译者的刻意歪曲都是造成外宣翻译噪音的重要原因。2

以上是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下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中国的对外交流尽一点绵薄之力。

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将外宣翻译视作文学翻译,重语义翻译轻信息传播;以译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目标语受众为中心;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论述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策略:

树立交际性翻译原则。外宣翻译中第一种常见问题是将外宣翻译等同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文学翻译,从而认为外宣翻译就是中文宣传材料的英文简单翻版。实质上外宣翻译属于交际翻译范畴,准确传递信息、实现应有翻译效果是外宣翻译的首要目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认为:“翻译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3为了实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译者)可对原文语言的方方面面进行处理、重组、增删、编辑或加工。4

外宣翻译要树立交际性翻译原则,为了交际便利对原文语言的加工和处理实质上是对翻译功能理论的具体实践。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的是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5外宣翻译要侧重原文内容的表达,需要时可对原文形式作适度调整,译文要符合译语的语域或风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的控制还是对原文语言的处理和加工都要服务于翻译的交际性这一中心原则,单纯追求对原文一字不漏的对等翻译和追求翻译的高雅往往会造成受众心理与译者初衷的背道而驰。与文学翻译侧重对原语语境的生动再现不同,外宣翻译的读者更需要了解的是译者对客观事件的真实报道,而不是阅读带有浓厚翻译腔的译作。外宣翻译中对原文语言的处理和加工并非是对翻译原则“信”的舍弃,离开了对原文内容准确把握的翻译是对外宣翻译的曲解,“新闻味”是在“可理解性”的前提下需要兼顾的。

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外宣翻译过程中第二个常出现的问题是忽视了目标语受众的认知和接受习惯,过分强调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20世纪70年代,国际友人费里?格林曾对中国的外宣翻译提出批评,认为“中国的外宣翻译是失败的”。针对格林的批评,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的外宣材料无论是宣传还是文风都值得注意。”6新时期,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外宣工作的指导原则,“不能把对内宣传的一套内容和方法照搬到对外宣传中7”。“十一五”规划期间,胡锦涛同志提出在外宣翻译中要注意“内外有别,注重实效”的翻译要求。8中国外宣翻译的对象主要是外国人,中国人和外国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习俗、表达习惯,以及对中国国情了解程度的差异,都可能成为制约理解中国外宣材料的噪音。因此在外宣翻译中“把外国人当做对中国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9外宣翻译要突出“外”字、淡化“宣”字,时刻关注译语读者同本土读者的认知差异至关重要。

以读者为中心是外宣翻译的另一重要原则。外宣翻译时借助关联理论可以降低受众理解的噪音。加特(Ernst-August Gui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指出:翻译不是原语和译语的直接交流,而是一种“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翻译中的译文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因素。译者应该做到两点,第一,使译文“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译者应时时以“寻求最佳关联”为翻译指南。第二,译文的表达方式“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10原语和译语间成功构建的关联能降低译语读者理解外宣材料的噪音。

转贴于

跨文化意识的欠缺。外宣翻译中常出现的第三个问题是译者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国外受众的思维模式知之甚少,不注意比较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别和特点,不能按照目标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翻译。针对中国外宣翻译中出现的这种问题,中国译协秘书长黄友义先生提出了“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即:“外宣翻译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1为了实现“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他对翻译工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要熟知外国的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12因此在外宣翻译中一定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在将中国材料翻译给外国受众时自觉采用异化原则,而在将外国信息推介给中国读者时相应采取归化原则。劳伦斯?沃奴缇(Lawrence Venuti)在其专著《译者的引申体——一部翻译史》中指出,“当弱势文化的语言翻译成强势文化的语言(主要是英语)时,为了得到强势文化读者的接受和认同,就必须选用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13强势文化的排他性与强制性是选用异化策略的最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从弱势文化到强势文化的过程是艰难的,而强势文化进入弱势文化则相对容易得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如“饺子”、“功夫”、“气功”在被推介到国外时,起初都是采用异化的翻译原则,相应地译为“Chinese dumpling”、“martial art”和“shadow boxing”,但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元素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上述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术语相应开始采用直译的译法,如“jiaozi”、“kungfu”、“qigong”。随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知晓度的日益提高,直译或者音译的手段在外宣翻译中逐渐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外宣翻译可以忽视跨文化交际意识,操之过急只会最终影响到交际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外宣翻译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将外宣翻译等同于文学翻译;以“读者为中心”变成了以译者为中心;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了解外国受众的心理和思维习惯。要克服这些弊端,就要牢牢树立外宣翻译是交际翻译的原则;明确“外国人不是中国人”,在翻译过程中多站在目标语受众的立场上,根据受众的表达习惯、文体和风格的差异选词搭配、调整句序,尽可能用地道的译文传达原文的意思;将跨文化交际意识贯穿翻译过程始终;同时译者还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翻译理论和方法,提高翻译的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心设计,坚决杜绝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的做法。

注 释:

1张立荣、孟祥春:《对外宣传翻译:译“名”更要译“实”——政治性误译举隅与应对策略》,《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Bitter,John R. Fundamentals of Communication. New Jersy:Prentics Hall Inc.,1988,P11.

3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页。

4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上海科技翻译》,2001(1)。

5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6789刘洪潮:《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第12页,第13页,第123页。

10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London and NewYork:Blackwell,1991,P133~134.

111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中国翻译》,2004(6)。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功能主义;武术文化;外宣翻译

一、武术的文化内涵与语体特征

武术又称“国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下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哲学、兵学、医学、养生和民俗等其他传统文化密切相融。

1.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水融

中国武术蕴含八卦、太极论、阴阳论等深厚的哲学原理。自从明末以来,出现好多拳种诸如“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他们的拳理富含古代哲学思想,拳理内容意境深厚复杂。将这些内容的形和神用另外一种语言完全展现出来,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2.武术与中国古典文学浑然一体

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还在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单是武术套路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象,如“金鸡独立”“猛虎出洞”等。武术典籍多为文言文,包含歌咏诗赋,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大量修辞格,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武术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1)模糊性。与西方思维的精确性相比,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模糊性。在中华武术中,“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精、气、神”意义就很抽象,不同门派的阐释也不尽相同。

(2)悟性直觉。“中国古代文化的确不大重视逻辑推理,而是强调直观体悟。悟性的高低是判断一个人聪明才智的基本指标。”中华传统武术追求“体悟”和“顿悟”,充分地印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3)有机性、辩证性,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武术的习练是从整体出发,天、地、人三位一体,讲求的是象形取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表现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思维模式显然会给予中国思维方式截然不同西方人在认识和理解中华武术时带来困扰。如何充分认识到中西方思维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恰当利用翻译理论进行外宣翻译对译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

1.文化意象和自然物差异大,目标语文化缺少相似或相同的对应物

中国武术种类繁多,流派纷呈。仅以河北沧州为例,就有劈挂、燕青、八极、八卦、杨家枪等53个拳种,疯魔棍、苗刀、戳脚、阴手枪等多种特有拳械,在英语中很难找到自然对应物,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导致文化缺省,所以通过翻译充分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无法实现,实现语言的语义和语用对等也将不可能。

2.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很难反映武术文化精髓

武术外宣翻译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武术文化,其东方武术哲学思想、民族文化给翻译带来了难度。相对而言,西方拳击术是在拳击场形成的,只是作为格斗的工具或手段,毫无文化内涵。因此,把西方拳击术语生搬硬套到中华武术中,就会引起西方人对武术的误解,造成误译或欠额不对等翻译。有学者曾建议将太极拳英译为“China Boxing”或“taiji boxing”,这样就会使深厚的太极拳文化在英译中丧失,给西方读者错误的理解成太极拳也是一种拳击。

3.武术术语英译参考标准的缺乏,阻碍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外宣

在武术的翻译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准化程度低。武术翻译尤其是武术术语的翻译五花八门,缺少参考标准。目前,国内出版的武术翻译的汉英对照文献较少,同时缺少对武术术语的翻译标准,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外宣进度和效果。

三、功能主义的核心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的功能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赖斯、汉斯・费米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他们提出的主要翻译理论如:文本类型论、功能翻译论、功能目的论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抛弃文本中心论,而是更多考虑译文读者、考虑如何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效应。其中,诺德的目的论是最引人注目的,此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要重视翻译目的,遵循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忠诚原则。

1.目的原则

目的论倡导目的原则(Skopos rule)是翻译的首要原则,译者的行为要以翻译目的为出发点,翻译过程中译文要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还要实现原文内涵的充分展现。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考虑使用文本、译本人的目的,又不能使原文产生异义。

2.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也就是说,译文需要句法表达符合目标语读者习惯,具有可读性,译文语义和内在文化内涵能为目标语读者从认知和心理上接受,具有交际意义,具有可接受性。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也就是说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3.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不同于忠实性。一方面,译者对目标语读者要有翻译伦理,解释自己的翻译行为以及背后的动因;另一方面,译者要忠诚于原作者,尊重原作者的意图,协调译文的目的与原作者的意图。诺德提出译者应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主要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客户、目标语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要协调,主张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这样,与功能对等理论相对比,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以上三大原则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更符合我国武术文化外宣翻译实践。

四、功能主义视域下的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策略及建议

根据上述功能翻译理论及其三个法则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我国武术文化外宣翻译实践,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

1.根据武术文化外宣的翻译目的,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武术文化外宣是让中华传统武术被国外友人所了解和接受,外宣的主要途径是汉译外。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功能,翻译分为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文献性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性翻译主要意图是实现一定的译文文本功能。译文的文本功能可以和原文保持一致,也可以为了实现既定的功能,进行适当增删甚至重写。后者主要是再现原文本的异质特征。做好武术文化的外宣工作,译前要首先确定译文的主要交际目的,再选择具体的翻译模式。

(1)武术文化外宣工作的工具性翻译。介绍武术技击理论和技击技巧的语言属于应用性文体,在翻译这些文字的时候采用工具性翻译比较恰当。武术翻译向读者传达武术理论和技术技巧时,应抓住语言的实质,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使译文实现既定的功能即可。另外,一些西方的体育词汇可以直接拿来套用或借鉴在一些技巧性强的武术术语翻译中。例如,武术散打很多拳法与西方拳击相差无几,在翻译时可以借鉴拳击里面的术语,直接借用其约定俗成的名称更利于达到译文的交际目的。同样,翻译剑术的动作术语时也可借鉴西方国际击剑术语。

(2)武术文化外宣工作的文献性翻译。文献性翻译则适合再现武术文化底蕴。正如前文所述,这些武术文献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信息在英文中找不到具体对应物,也没有相应的英文词汇来表达。根据诺德的目的论,由于目的语文化缺省,这些武术文献需要通过翻译尽可能地将其独特的文化专有的内容再现出来,这就是文献性翻译。例如,“拳”在传统中华武术文化中一般指拳术,既不是一般的拳头更不是拳击,所以翻译成fist 或boxing 都不太贴切。“拳术”和“拳击”在内涵、外延和历史渊源上差异巨大,不能等同。这时对于武术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最好不过音译了。例如,八极拳译作Bajiquan,太极拳译作Taijiquan或Taichi等。当然对于音译注解不可或缺,尤其是某一概念首次出现时,再次出现则无需再加注。

2.牢记武术外宣翻译的民族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1)保留武术独有的中华文化特色。中华武术的外宣翻译要按照翻译的目的来进行,保持语内和语际的连贯性,也要兼顾忠诚法则,协调好原文作者意图、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照顾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使失去中华武术独有的文化内涵。诺德认为:“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译者应该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人和目的语读者负责。” 比如,“手挥琵琶”如果译为“Play the guitar”,即用“guitar”来替代“Pipa”,原句所蕴含的武术文化就丧失殆尽,对西方人也是一种误导。如果采用直译加音译再加上文内注解,将其译为Play the Pipa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就能让英语读者容易接受,同时又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从而达到双重效果。

(2)提升译者翻译能力,实现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的专业化。译者的翻译能力决定了译文水平。武术文化外宣翻译需要译者非常了解和熟悉中华武术文化,这样才能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将原有的文化内涵充分地用目标语展现给译语读者。外宣翻译工作人员在提高自己英汉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与驾驭能力的同时,又要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知根知底,用译语传递武术的文化内涵,从而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宣工作。

(3)规范武术术语翻译。目前,外宣翻译市场整体不规范,尤其是武术术语的翻译缺乏标准化,缺乏权威的武术英文语料库和武术术语参照词典,甚至连一本权威、公认的规范武术术语英译词典都没有。鉴于此,规范武术术语翻译对于规范整个武术文化外宣翻译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德)汉斯・费米尔.普通翻译理论框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德)克里斯丁・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疆外宣英译,多元系统理论,边缘性,本土化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领域的对话日趋频繁,新疆作为中国的一个子系统也逐步参与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新疆外宣英译活动频繁也是史无前例的。笔者打算结合埃文·佐哈尔创立的多元系统理论对新疆外宣英译呈现的特点进行描述。

一.理论简介

多远系统理论是埃文·佐哈尔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发展了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将翻译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来看待。(1990)。随后佐哈尔的弟子,著名翻译理论家,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他主要对影响译者的因素进行了描述。博士论文,边缘性。他认为译者所从事的翻译行为要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影响,不受外界潜质的文本是不存在的,翻译行为并非真空,译者要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来筛选文本。他提出了三类规范: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由此衍生出翻译策略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翻译选择的陌生化和本土化(1995)。国内最早对多远系统理论译介的是杨自检教授,张南峰、谢天振、廖七一等也分别作了译介和评论。

三,对新疆外宣英译的解读

1. 新疆外宣英译的边缘性与发展性

多元系统内的各子系统地位不平等,有的处于边缘,有的处于中心,他们之间处于斗争和交替中。从《西域翻译史》(热扎克·买提尼亚孜,1997)和《新疆现代翻译史》(陈世民,1999)中,我们发现新疆翻译从周朝开始直至近代,主要存在于汉语和西域个少数民族语之间,其次是与俄罗斯,中亚各民族之间的翻译交流。英译活动在新疆翻译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博士论文,边缘性。直至九十年代,有些书籍不断被译成英文:《神秘的塔里木》、《克拉玛依奇观》等。新疆也开启了英文网站,成立了一些对外翻译公司。新疆大学从2001年起,开始招收翻译方向的硕士,一部分学者开始参与全国英译汉,汉译英的探讨。期刊上不断有关于新疆的地名、旅游,饮食等英译规范探讨的文章。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新疆外宣翻译理论发展还很弱小,翻译实践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新疆外宣英译这个子系统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张力。博士论文,边缘性。

2. 新疆外宣英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和翻译策略有很大的影响(埃文·佐哈尔,1990)。新疆外宣英译在文本选择和译者的翻译策略上受到译者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博士论文,边缘性。纵向观察中国外宣英译书目名称:《神秘的塔里木》、《中国乌鲁木齐》、《新疆新貌》、《新疆旅游》等,英译书籍主要集中在旅游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新疆的发展是以旅游为先锋(邓新民,2000)。而西方译者对新疆的英译因受其固有的对新疆的认识而出现片面性。如:Though 250 years ofChinese control, Xinjiang retains a lot of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DavidLevinson,Kien Christenson,1999)。 从译者用“250 years of Chinese control”可以看出他有意曲解新疆的历史。这就需要我们新疆本地的译者站在爱国,爱家乡的立场上清楚地回应,不能让我们在解读自己的文化上出现“失语”现象。

3. 部分新疆外宣英译的不充分性和不可接受性

段连城指出,外宣英译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图里在解释“翻译规范”时,将其称为‘可接受性’和‘充分性’(2004)。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性是译者在外宣翻译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外国人认为中国的大众媒介过于呆板,喜欢用华丽抒情性的文体,而有些文本直接用中国的计量单位,或使用修饰性的计量给人以信息不明了的感觉。新疆外宣英译存在此类问题,请看以下的译例:

(汉语文本略)

Since the first day whenXinjiang People’s broadcasting station started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he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ighur and Chinese have been usedat the same time and then Kazak, Mongolian and Kirgiz languages were usedlater.(余言,向京,2009)

中国人喜欢用“早些时候,什么什么事情过后,后来,曾经”,等中国人自认为的大事来表示时间段。殊不知,这只会令外国人费解,增加文本解读的信息量。博士论文,边缘性。上文中的“early period”到底早在什么时间,不得而知。以及“later”,直译为汉语的随后,但在时间差上,汉语的“随后”强调动作发生的快,而“later”并不强调这一点。所以该英译文本内容拖沓,简单的信息被复杂化,令人费解,其结果是削弱了英译文本的可接受性,宣传的充分性也受到了挑战。

4.新疆外宣英译的“本土化”

虽然我们在外宣英译时,读者被作为影响英译的因素之一进行考虑,但作者和读者不是评判译文的唯一标准(埃文·佐哈尔,1990)。外宣还在于宣传自我,让外国的读者了解到不同于他们本国的别样的风土人情或是打破他们凭借想象捏造出来的形象。这样就让“异质的东西”(埃文·佐哈尔,1990)存在,创造一种陌生化的翻译,旨在体现“本土化的翻译”(姜秋霞,2009)。新疆文化的“多元性”和地缘政治(唐立久,2009)和新疆通用语言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宣传新疆文化时要如实地将新疆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展现给世界读者,打破部分国家对新疆的蓄意捏造,同时让新疆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汉语文本略)

Turpan Basin lies in the middle of the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between 41 and 43 degrees north latitude,a little higher than Beijing or New York City. But the basin has more extremetemperatures than most places on similar latitude because of its landscape. Thebasin’s landscape is very unique. About 2,000 square km of the basin is morethan 100 meters below sea level. The lowest point, the water surface of Aiding Lake, is 155 meters below sea level, and is the second lowest place in the world,trailing only behind the Dead Sea. Mountains, some of which stand a fewthousand meters tall, surround the basin. The mountains keep humid, cool airfrom entering the basin and trap heat in. The weather in the basin is extremelydry, with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of no more than 16 cm. Extreme heat anddryness cause high evaporation,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big rivers to survivethere.

The secret to Turpan’ssurvival is the Kerez irrigation system, a network of wells connected byunderground channels, which takes full advantage of the unique landscape. ( Wang Hairong,2008)

该文本即从读者接受角度出发,也成功保留了新疆文化的核心。博士论文,边缘性。首先,简单明了将吐鲁番的气候状况及其成因,并在讲述气候成因过程中清晰呈现了吐鲁番的地理位置、地貌,并让外国游客了解了吐鲁番不同于西方现代的灌溉技术。内容新颖、丰富但不刻板。其次,对吐鲁番和坎儿井的名称英译上,遵循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的有关规定,“译名处理以当地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名称谓为译名的基准。”(谢旭升,2009:112)

四.结语

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使新疆对外宣传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疆外宣英译是新疆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但新疆外宣英译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对外宣传中处于边缘地位,新疆外宣英译中存在大量的受意识形态影响和译者解读不到位的不可接受性文本。新疆外宣英译若想从边缘走向中心,除了处理好原文、意识形态和读者接受性之间的关系,译者也需加强对新疆文化的深入解读。

参考文献:

1.Even -Zohar, Poly-system Studies, PoeticsToday11:53-72,1990

2.Toury·G,Descriptive TranslationStudies and Other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陈世民,新疆现代翻译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1

4.段连城,对外宣传理论初探,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5.邓新民,推动旅游发展,促进西部开发,旅游,2000.4

6.辜正坤,当代译学建构理论略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姜秋霞,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

8.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9.热扎克·买提尼亚孜,西域翻译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4

10.唐立久,崔保新,发现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4

11.谢旭升,特色汉英翻译教程,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1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发展;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引 言:目前,随着各地对外向型经济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都加大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力度,使得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对于河北省而言,外向型经济日益活跃,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并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较大带动作用。在这种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外宣传对于树立河北省的良好的形象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外宣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外宣翻译人才素质,打造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对于提高河北省外宣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外宣翻译概念及外宣翻译的重要性

“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观念,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的地方,就都要做外宣工作,就需要外语”(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2000)在外向型经济导向下,外宣翻译具有比较广泛的范围,它涵盖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社会信息等多个方面,也具有图书、报刊、广电、网络、国际会议等多种外宣途径。外宣翻译是一项极具重要性和严肃性的工作,是我国各行各业与部门对外沟通、对外宣传的窗口,不合格或错误的译文不仅不能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还有可能造成误导,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形象,甚至造成一些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2]

二、河北省外宣翻译现状分析

尽管外宣翻译如此重要,但是河北省外宣翻译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据悉,全国职业翻译4万余人,从业人员可达50余万,但是,这一数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河北省作为一个北方内陆省份,与南方沿海省份相比相对闭塞,但是同样存在专业翻译人才匮乏的问题,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仍存在较大的缺口。由此可见,河北省外宣翻译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仍需要不断加强外宣翻译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

三、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对策分析

针对河北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和当前该省外宣翻译现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外宣翻译人才,提高外宣翻译人才,努力提高河北省外宣翻译效果的有效对策。

2006年和200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先后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标志着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2年11月,全国已有57所高校设立翻译本科专业、159所高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这意味着我国正式步入培养职业翻译人才的阶段。然而,培养外宣翻译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高水准的翻译教师队伍,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由于河北省外宣翻译人才主要进行中译外的翻译,因此,所培养的外宣翻译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较高的外语知识基础,还需要对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风土民情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胜任河北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理念。以往,由于人才培养理念的陈旧导致很多高校在进行翻译人才培养时所设置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脱离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这也是造成翻译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原因所在。这就要求高校深入调研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具体需求,并适应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在河北省,一直以来高校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能力和外语理论基础上,而不能承担起秘书角色、外事接待人员和领导助手的角色。但恰恰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就是具备职业素养的多面手,这就造成了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对称。这就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夯实翻译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和外语理论的基础上,将翻译培养成职业多面手,学习美国翻译教学的特点,为学生讲授译前准备的问题、翻译速度的问题、翻译成本的问题、翻译项目管理的问题、翻译伦理的问题、如何与翻译客户和翻译公司打交道、如何成为一名自由翻译工作者等(熊兵,2011),从而满足未来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职业化需求。

二是努力探索实效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宣翻译作为一项特殊的岗位,对综合素质要求自然较高。这也就要求高校翻译专业具备较强的师资力量,从而满足专业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根据时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高校翻译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但毕竟不从事外宣翻译工作,自然缺乏外宣翻译工作经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可以邀请外宣翻译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实训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指导,从而实现翻译理论与外宣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获取实践,这对于提高高校翻译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高校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河北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是注重对学生外宣意识的培养。外宣翻译是特殊的翻译,因为它是面向外国民众的翻译。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2005)说过:“翻译是建设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际沟通的桥梁。”鉴于外宣翻译的重要性,高校在进行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对他们职业道德和外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而具备强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能客观地向外国人介绍河北的真实情况,将河北的良好形象塑造出来。

四是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翻译专业学生而言,一要具备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政治素质,还要具备扎实的外语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并掌握河北省的省情和经济、社会、文化现状,才能提高外宣翻译水平,改善外宣翻译效果,将真实的河北客观地呈现在外国人面前。

总之,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河北省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必须在人才培养观念上、人才培养模式上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素养,在增强理论基础的同时,通过有效的实践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医外宣翻译;译者;素质

1外宣翻译的定义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黄友义,2006),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对外宣传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国际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真实国情,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便利条件”(韩孟奇,2016)。在全球化进程中,外宣工作成果关系到能否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帮助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对译者的要求也就更高。所谓中医外宣翻译,是指与中医药相关且具有对外宣传性质的的翻译活动。比起其他外宣材料,中医外宣材料难度更大,做好中医外宣翻译,对中医的国际化发展十分关键。

2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类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如读者至上、内外有别、与时俱进。(韩孟奇,2016)首先,读者至上就是要以读者为中心,心中时时有读者,译者在充分理解源文的基础上,译出的译文要能够满足目标语读者的基本心理需求,也就是要忠实传达源文、易于理解,基本确保读者能够理解源文语言信息及文化信息。其次,内外有别。外宣材料是将中文译为英文,英文读者和我国的读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识观念、思维方式、政治观念、文化心理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尽量贴近国外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这样才能为外国读者接受并达到宣传的目的。再次,所谓与时俱进则是对译者的要求。译者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积极进取,关注国际国内动态,具有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争做优秀的文化使者。

3中医外宣翻译译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外宣翻译的特点可以看出,外宣翻译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始至终都在这一框架中处于主体地位,无论是在翻译材料的选择、翻译原则的遵循、翻译策略的应用、读者期待的把控,还是翻译中文化权重上采取何种态度,都是由译者决定的。”(周恩,2017)与传统翻译不同,外宣翻译除了要遵循传统翻译的标准之外,译者还要特别注意语言形式、文化传达、思维方式等方面,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思维习惯、文化心理,努力提高译文的接受度,提高对外宣传效果。就中医外宣翻译来讲,译者更是任重而道远,需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具体来说,笔者认为译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3.1扎实的双语能力和翻译专业知识

译者的双语语言能力是翻译的基础。中医外宣翻译属于汉译英范畴,我国外宣翻译领域比较缺乏的人才就是汉译英方面的人才。中医文本,特别是经典著作里有很多词汇在英文中找不到,而且很多由古文写成,难度极大。译者不仅要精通中文,也要熟知医学古汉语,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和领悟中医词汇的意思和内涵,并将其传递给译入语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语篇能力以及语用能力,这样才能够将晦涩难懂的中医文本译为地道的英文。拥有扎实的双语能力,并不一定能够做好中医外宣翻译,必须经过翻译训练才有可能做好翻译。一个合格的中医译者不仅应具备系统的理论翻译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实践翻译知识,如翻译策略、方法、技巧等。外宣翻译的特殊性要求译者必须拥有外宣方面的知识。

3.2系统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

对于中医外宣翻译来说,译者需掌握中医药相关的、有利于理解中医外宣文本的相关知识。由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其包含了大量古代哲学思想和医学专业知识,是多学科的融合,译者在理解原文时,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一名合格的译者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包含中医古典哲学文化、中医医学知识以及中医术语。其中中医术语的翻译“是中医翻译的核心和最大挑战”(周恩,2007)。中医术语包含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其翻译难点在于大部分术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有不少译者和研究者都提出了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李照国(1997)提出了比照西医法、词素翻译法、简洁法。不同的翻译研究者提出的翻译策略各有不同,但主要分为两类,归化和异化。就中医外宣翻译来讲,译者要做出既能兼顾读者群,又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的翻译途径。

3.3读者意识

外宣翻译的特征之一就是读者至上。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外宣翻译必须要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读者思维方式的差别,将原文译成易于目标语受众接受的形式。“作为外宣资料的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娴熟的翻译技巧以及严格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做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国人对中国问题的理解能力。”(黄友义,2005)中医外宣翻译一定要熟知外国语言习俗、读者心理和思维方式,按照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确定译文形式,同时又不失中医文化内涵。在整个中医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时刻将读者放在心中,在真实传达原文意义和内涵的同时通过各种翻译方法,如音译、注释等争取将每个中医术语、文化负载词等饱含哲学文化思想的词汇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并易于外国读者理解,这样才能达到外宣的目的。

3.4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除上述探讨的因素之外,合作意识、责任心、诚实守信等因素也会影响整个翻译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翻译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如保密、诚实、守信、中立和公正等。(周恩,2017)中医外宣翻译肩负着中医对外宣传和交流的重任,任何错译、漏译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文化中介者的译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职业道德,将中医文化精髓传递给全世界。外宣翻译译者还应具有全局和跨文化意识,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传播出去是中医发展壮大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既不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完全异化;也不能完全以西方价值为导向,损坏中医文化内涵。而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选用翻译策略将中医文化展示出来,体现外宣的功能和目的。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外宣 外宣翻译 独特

何谓外宣?顾名思义,外宣即对外宣传。那么外宣翻译就可定义为“对外宣传过程中进行的翻译”,或换言之,“为达到预期的、对外宣传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翻译活动”。外宣翻译既可以是一种国家行为(我们有一个中央外宣办,即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对外宣翻译进行宏观指导及管理即是其主要职能之一;还有一个全国性的会议:全国外宣工作会议,外宣翻译是其重要议题之一),也可以是一种地方、单位行为或个人行为。从其目的性、功能性及实用性看,外宣翻译有别于纯粹的文学翻译,可归于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性翻译,①但和一般性的实用性翻译,比如商务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等,又有着诸多不同,这是由外宣翻译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意义、功能、受众群体及翻译策略等决定的。本文对此种种独特性展开探讨,以加深我们对该翻译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为外宣服务。

外宣翻译,与对外交流、交往密切相关,事实上,已成为后者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日趋加强,信息浪潮奔腾汹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业已初步形成,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汇、大融合、大发展。在如此大背景下、大时代中,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自绝于世,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来说,机会尤其不可多得,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强烈地渴盼激荡起国人心中的满腔热情、智慧与干劲,三十二年前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让自闭已久的国人闻到了国门外远远袭来的花香,他们渴望融入“外面的世界”,渴望被外面的人们所了解,“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了当代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此时,对外宣传开始日益彰显其价值,而作为外宣最重要渠道的翻译(外宣翻译)自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始发挥其独特而显著的价值。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翻译,就谈不上对外宣传;继而,没有有力的对外宣传,中国就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对外开放也就难以达到其真正的目的和预期的高度。

翻译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内容丰富,涵盖广泛,涉及要素极多。就外宣翻译而言,有三个要素历来受到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其一为受众群体(receptors),其二为翻译原则,其三为具体的翻译策略(方法)。宣传强调“内外有别”,即“内宣”和“外宣”有着很大的不同:宣传任务不同,宣传目的不同,宣传对象不同,宣传手段不同,宣传策略不同,宣传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也不同……众多“不同”当中,“对象”不同是最大的不同。外宣有着特殊的受众群体,这是由对外宣传的本身性质决定的:“所谓对外宣传,其对象主要是外国人及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③这是一种广义上的说法,在对外宣传领域,更多的是指外国人,而不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倒是算在其中),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个概念也会有着不同。外宣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外宣翻译的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即外国人是外宣翻译的主要目标群体,换言之,外宣翻译的受众群体为外国人④。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心理思维方式的相去甚远,这就要求对外宣翻译的特殊原则及策略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为“外宣无小事”。在外宣中,要充分考虑到内外差别,尤其是中外受众的思维、心理差别,真正做到“内外有别”,要有的放矢、量体裁衣,不可按我们的习惯向外国人进行宣传,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翻译操作过程中,特别在翻译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和内容时必须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换,否则,不但达不到宣传目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外宣翻译中的翻译原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关系到对外宣传的成败与否。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世界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先生曾提出过一个“三贴近”原则,在外宣翻译界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影响。“三贴近”为:“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⑤应该说,这三点非常切合外宣翻译的实际,同时,做到了高屋建瓴,对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对外宣传中,任何的浮夸和欺骗都要严加杜绝,否则,终将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是外宣效果得以保证的前提,体现了外宣中的针对性、实用性;黄友义尤其强调了第三点,“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指出这一原则是“外宣翻译具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为此,他提出,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要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他借用英国人格林的话说:“每一个从事对外宣传的作者、翻译、编辑,都应在他们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⑥真是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其震撼性不亚于当年朱F基同志给中央金融学院财会专业的学生题写的“不做假帐”。

外宣翻译的翻译策略(方法)也呈现出迥异于其它翻译的特点,即异化、归化并举,以前者为主。异化/归化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提出来的一对概念,现已被译界所熟知,并作为两种翻译策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翻译实践中。异化强调以源语为中心,在翻译中尽可能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尽量不干扰原作者”,旨在向目的语受众传达更多的源语文化。归化跟异化相对,体现了向目的语的倾斜,“尽量不干扰读者”,旨在发挥目的语优势,并充分运用其文化因素,使译文更好地被目的语受众接受。对外宣传的终极目的是向国外宣传中国及其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参与性,从而使我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在外宣翻译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异化策略,因为这更有利于将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输送到国外,让更多的外国人关注中国、了解中国。当然,异化到何种程度颇值得思考。中国大翻译家杨宪益出于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考虑,用异化策略翻译出中国的文化瑰宝――《红楼梦》,但据国外统计,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远不如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用归化法译出的版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在西方国家畅销,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也就有所不及。所以,在外宣翻译中,适当的归化也是不可少的,这也契合了黄友义提出的“三原则”的第三条,但不应该成为主要部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坚持两者并举,以异化为主。对异化策略的倾斜显然是外宣翻译的一大特色。

外宣翻译作为翻译一个分支,还有一个迥异于其它翻译的特点:从翻译的流向看,外宣翻译主要涉及中译外,而外译中情况较为少见,这与外宣活动本身的固有性质是截然不可分的。毋庸讳言,在大发展、大融合的当今世界,仍有暗流涌动,“树欲静而风不止”,主要表现为:世界发展严重不均衡,“欧美主义”盛行,欧美国家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流世界”、“强势世界”。如果说,当年主席出于全球性的战略考虑把中国划入“第三世界”的话,今天,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中国仍属于“第三世界”,仍处于“边缘世界”(虽然,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攀升)。西方的种种观念、标准、价值观今天仍“横行于世”,中国在同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处于严重的“入超”状态,很多年轻人、甚至孩子受到西方观念的较大冲击和影响,这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忧虑。当前,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远远没有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多。有人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20年前,美国有60%的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20年后,虽然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个比例却基本未变。⑦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可谓任重道远。中外翻译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外译中占尽优势,这实质上是由中国与西方的综合国力之比决定的,此种翻译失衡现象在中外翻译史上并不鲜见。自然,我们也无需为此感慨太多,更不必妄自菲薄,直面现实、承认差距、奋起直追,这才是一种最务实的态度与做法。

外宣翻译往往对译者有着特殊的要求,这也体现了外宣翻译的独特性,我们在此作一讨论:作为译者,首先要有全球意识。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外宣翻译者肩负着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的重任。如果视野狭隘,目光如豆,肯定无法完成外宣翻译任务。其次,要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和国际政治观念,这涉及外宣翻译者的立场问题,立场的正确与坚定是进行有效外宣的必要前提,当然,如果民族意识过强,或过于突出政治意味(尤其是进行一般性的文化输出时),会让人觉得不快并产生排斥心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再次,外宣翻译者要有良好的甄别判断力。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有十三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广袤的土地……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向外“宣传”,“乱花渐欲迷人眼”,译者如果没有好的甄别、判断力,会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陷入困惑和忙乱。有人说,材料的选择有专门的外宣人员或机构来做,译者只是来“译”好了,这等于把译者看成了“传声筒”,当作了“机器”,是错误的,何况译者本身就是对外宣传者。另外,外宣翻译者要特别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对外宣传更多的是国家或集体行为(当然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也有可能是个人行为),译者必须学会合作愉快,古代游侠般的单枪匹马、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当然,外宣翻译者也应同时具备一般译者的条件,甚至要求更高,比如,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娴熟的翻译技巧、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精神风貌等。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翻译,近年来随着我国外宣事业的不断前进,自身也有了长足发展,但相关的理论研究仍相对匮乏,而且在有限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技术操作层面的分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我们这篇小文以外宣翻译的独特性作为视角,讨论了该类翻译的意义、价值、受众群体、翻译策略和原则,以及对译者的特殊要求。我们希望该文能成为引玉之砖,引发学者们对该类翻译的更多关注。

注释:

①可参看荷兰翻译理论家James Homes在1972年制定的翻译类型的划分。

②连朝鲜这样一个一度最“革命”、最“自力更生”的国家,现在也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尝试与探索,这让人不免想起几十年前的中国来,历史总有那么多的相似。

③王劭.必须重视对外宣传品的翻译质量.中国科技翻译,1994,(3).

④虽然说“从母语翻译成外语――一项错误的选择”,但中国人进行外宣翻译,仍是“目前唯一的选择。”参看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2005-9-26.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目的论;旅游外宣口号;翻译;问题

旅游业是21 世纪潜力巨大的绿色产业。作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也是能最广泛、最深入地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产业。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传播中国文化,近年来中国很多省市都竞相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外宣广告。同时,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研究也逐渐成为非文学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针对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宣翻译的一般原则及策略,以及旅游翻译中的标语、公示语翻译策略、网页文本的翻译等方面[1][2],对旅游外宣资料的标语口号型文本――旅游形象口号或城市名片的翻译研究不多,并且主要接受从美学、修辞学、语用学角度讨论其翻译原则和方法[3],未能有效地凸显旅游形象口号的预期功能和宣传目的,更缺乏对相关旅游口号翻译存在的问题的针对性研究。

海南旅游资源丰富,2010年1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正式步入正轨。自此,为在2020年前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海南省进一步致力于其自然及人文景观的建设与宣传。但目前海南的对外广告旅游宣传在总体上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国际发展空间。本文拟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探讨海南旅游外宣口号翻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一、功能目的论对旅游外宣口号翻译的指导意义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以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及克里斯汀娜・诺德为代表,重点研究原文本和译文本的功能、翻译行为及其目的、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及翻译的普遍原则与特殊原则。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保持等值”[4],同时提出以文本目的(Skopos)作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这就是有名的“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包含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行为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译文预期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即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所决定。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语际连贯从属于语内连贯,即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二者又同时从属于目的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从文本的功能出发,以译文是否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为中心,认为译者应根据译文文本的功能目的选取特定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于实用文本尤其是广告文体的翻译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旅游外宣口号从根本上说就是在极为有限的广告时空中,用节奏鲜明、简洁凝练的语言将旅游目的地的内涵中定位准确的旅游精髓表达出来。因此,旅游外宣口号翻译首先要使译文文本具有旅游促销、构建旅游形象、凸显特色资源卖点的功能,即以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根据外宣口号要达到的交际目的,选取合适的翻译手段或策略而实现其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针对目前外宣英译中存在的“以我为准”还是“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翻译策略之争,袁晓宁教授提出外宣英译应实现这两种策略的“二元共存”,即语言表达层面的翻译应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而文化层面的翻译应采用“以我为准”的策略[5]。对于旅游外宣口号的翻译而言,应根据外宣口号本身的功能目的,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对于大多数以特色旅游资源为信息主体的旅游外宣口号,应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即用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易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广告标语口号翻译,从而更好地实现旅游外宣口号凸显旅游目的地特色旅游资源的交际目的。而对于部分以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为主体、且这些特色文化不易为外国读者所熟悉的旅游口号,应采用“以我为准”与“以目的语为依归”的有机结合,即尽可能使用译入语读者容易理解接受的译入语阐释中国的特色文化,从而实现这些口号宣传中国文化的特定目的。

二、海南旅游外宣口号翻译存在的问题

旅游外宣口号就是旅游目的地一张最美的名片,不仅要能集中凸显目的地的自然风貌、人文内涵,更要能充分体现该地区的文化精髓和地域优势,从美学角度而言,其创作必须符合接受美学中受众的期待视野,做到文字简练,韵味传神,朗朗上口,从而方便传播,具备广告口号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因而,旅游口号的翻译也必须在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可接受程度的范围内具备这些特点。下文将根据功能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和旅游外宣口号的特点针对海南省当前使用的主要外宣口号的英译存在的问题做出具体分析。

(一)违背目的原则的过译或不当翻译

海南的很多宣传口号,包括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宣传标语、建设大特区的宣传语、宣传绿色农业的宣传语、宣传政府政策的标语口号等都是针对国内甚至是岛内读者而设计的,旨在调动岛内居民共同建设大特区及国际旅游岛,创造和谐海南的热情,这些标语口号往往在外国读者眼中并没有实际意义,也就没有对外宣传的必要,或者说外宣并不是其主要目的。根据功能翻译论的目的原则,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标语口号“内外有别”,采用改译、变译甚至不译的策略,弱化这些口号在原语读者中的宣传功能,强化其在目标文本中的号召功能与目的。这些口号主要有:

1.大量庆祝建省办特区、政策宣传、发展建设海南甚至部分旅游景区的口号

(1)讲文明、树新风,构建和谐海南!

Stress culture, establish new trends, and build a harmonious Hainan!

(2)一心一意谋发展,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Development is our top priority! We are willing to and capable of achieving it!

(3)热爱海南,建设海南!

Love Hainan, build Hainan!

2.宣传海南绿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等的标语

(1)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

Build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 an ecological economy, and cultivate an ecological culture!

(2)坚持生态立省,建设生态文明!

Prioritiz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3)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d, ecological villages and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3.凸显海南建设发展前景的宣传口号

(1)把海南建设成绿色之岛、开放之岛、繁荣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Build Hainan into a green, open, prosperous, cultured, and harmonious island!

(2)生态立省,开放强省,产业富省,实干兴省!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ainan Province throug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pening up, industrial progress, and steadfast dependability!

这些标语口号大都是对当地居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或重在鼓励当地居民共同努力建设海南,因此对于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知之甚少的普通外国读者根本就不存在向其宣传的目的,若简单直译或加以阐释翻译为英文都不仅不能扩大宣传,还让译入语读者读来不知所云(如“stress culture, establish new trends”“cultured … villages”“steadfast dependability”),甚至会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反感(如“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因此部分标语口号可以不译。但口号中带有宣传海南当地政府的建设愿景及凸显海南建设发展前景的标语,为了扩大对外宣传,帮助其进一步了解海南的进一步发展构想,可将相似主题的口号编译为统一的标语,或将凸显建设发展前景的宣传口号提炼出最重要的展示给外国读者的海南目标翻译成英文,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

(二)违背目的原则的忠实性翻译

大多数对国际旅游岛旅游形象定位的宣传口号旨在通过广泛地宣传和推广海南特色旅游资源、构建海南旅游目的地特色形象,通过加深旅游者对海南的了解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有效地推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旅游经济及文化交流。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读者对于旅游宣传的文化认同及心理期待不一致,如汉语读者重抽象感念、英语读者重具体景物等,很多宣传口号容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但若在遵循忠实原则(语际连贯,即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翻译成英文,往往无法让英语读者深刻体会这些旅游形象口号所宣传的特色旅游资源,从而达不到旅游外宣的真正目的,这种译文往往会因为简单地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而违背了外宣翻译的目的性原则。如:

(1)踏云寻梦,相约海南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in Hainan.

(2)天南地北,海南最美

East or west, Hainan is the best.

(3)在世界行走,为海南停留

Make Hainan your stop of journey.

(4)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

To keep fit, come often to Hainan.

(5)美丽海南邀请您

Beautiful Hainan invites you.

(6)撒温情花雨, 添人间欢乐(南山)

To serve people tenderly, to make customers happy and satisfied.

以上宣传口号的中文原文本身就没有很好地凸显海南特色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汉语写作美学本身相对比较重抽象、重感受,这些口号还是能为汉语读者所接受的,但英汉两种语言读者的心理期待不一致,英语读者更重物象、重具体,因而翻译时若只将汉语口号的抽象感受忠实地翻译成英文,即使这样的英语口号简短有力,符合英语旅游宣传口号的特征,还是无法从心理感受上征服英语读者,也无法让英语读者充分了解海南的特色旅游资源,从而做出到此一游的决定。如“踏云寻梦,相约海南”在汉语中很有云游仙境的意境美,而英文翻译“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in Hainan”就成了很直白的语言,不仅失去了原文的意境美,更让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天南海北,海南最美”,译为“West or east, Hainan is the best”,虽然通过仿照英语中的谚语而充分考虑到外国游客的认知文化语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海南美景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样的译文不免落入俗套,而且未能准确再现海南的旅游优势,缺乏对游客旅游心理需求的认同,甚至有自恋、自夸的旅游促销之嫌。相似的宣传口号还有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撒温情花雨, 添人间欢乐”,其汉语原文虽让人读来有点不明就里,但韵律平仄无懈可击[6],而英文翻译就俨然成了对内(甚至是旅游区工作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语。因此,旅游宣传口号的翻译必要时应跳出简单的忠实性原则,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需求及旅游外宣口号的目的,根据外宣的目的将抽象化的汉语口号具体化。

(三)违背连贯原则的忠实性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语际连贯从属于语内连贯,即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二者又同时从属于目的原则。也就是说,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应该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能让译文读者所理解,并在译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对英译的旅游外宣口号而言,即不仅译文文本要通顺,实现两种语言间语言层面的语际连贯,能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更重要的还要符合英语广告标语口号的语言表达习惯,具备英语标语口号的简洁凝练及音韵美感,只有这样的译文才达到了两种语言间的真正的语际连贯,才能更好地为译文读者所接受,从而实现旅游外宣口号的目的。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外宣口号的翻译为例:

(1)放飞心灵海南游,自然绿色原生态

Travel in Hainan, you can set your heart free and enjoy the natural green.

(2)海如诗,岛如画,海南秀天下

Hainan is where you can find the finest scenery under heaven.

(3)海南:中国四季花园,世界度假胜地

Hainan: all-year-round garden of China, and holiday resort for the world.

(4)海南岛,我心中的绿岛。――中国新闻网

Hainan Island is a green island in my mind.―China News Net

(5)“海之蓝”“岛之绿”“情之红”

The blue of the sea, the green of the island, the red of passion.

(6)美丽三亚、浪漫天涯

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

上述译例从语言层面上都是对汉语旅游口号的忠实性翻译,但第二条到第四条,虽然较多地考虑了旅游广告的写实性,却明显不符合英语广告口号简洁凝练、极富音韵美的特点,缺乏旅游广告应有的社会性、吸引性、整体性和独特性特点,显得累赘、冗长而沉重。第四条和第五条的译文让人有点不知所云,这对于对中国海南的特色旅游资源知之甚少的普通外国读者而言显然无法达到旅游口号宣传的即时效应。第六条的译文虽然很有广告口号语言的特征,将目的地名称“Sanya”后置,难免从节奏上前重后轻,偏离语言风格时尚,不妨前置,既符合英语中心语前置的习惯,读来也朗朗上口。

当然目前海南旅游外宣口号的翻译中也不乏比较成功的例子,如“阳光海南,度假天堂”(Sunny Hainan, holiday paradise或All the sun, all the fun)、“美丽三亚,浪漫天涯”(Beautiful Sanya, romantic Tianya)、“绿色海南,人间天堂!”(Green Hainan―Paradise on Earth!)等,这些口号的英译不仅准确提炼出了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地理资源特色(阳光、绿色、度假、浪漫),也符合英语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但仅有这几例成功的宣传口号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这些旅游资源对于英文读者而言难免将其与其他旅游资源如美国的夏威夷、佛罗里达等旅游目的地同质化,难以调动游客的猎奇心理和发挥鼓动作用,而对于当前日益风行的会议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缺乏体现差别市场形象定位的广告语,造成海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浪费与损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参考文献:

[1]李德超,王克非.标语翻译的文本分析和翻译策略――以上海世博会标语的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0,(1).

[2]熊力游,刘和林.旅游网页文本的编译策略[J].中国翻译,2011,(6):63―67.

[3][5]陈小蔚.外宣标语口号译文建构的语用修辞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