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

安全监测论文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时空;运行管理;网络

众所周知,大坝是一种特殊建筑物,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投资及效益的巨大和失事后造成灾难的严重性;②结构、边界条件及运行环境的复杂性;③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经验性、不确定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上特殊性说明了要准确了解大坝工作性态,只能通过大坝安全监测来实现,同时也说明了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性。事实上,大坝安全监测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我国已先后颁布了差阻式仪器标准及监测仪器系列型谱、《水电站大坝安全检查实施细则》、《混凝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同时,国际大坝会议也多次讨论过大坝安全问题[1]。

大坝安全监测是人们了解大坝运行性态和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也进一步加深。为此,笔者从分析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入手,对大坝安全监测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

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据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年至1975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通过上面的数值可以作如下分析:大坝失事的原因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但大致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由设计、施工和自然因素引起,它没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一旦大坝建成就已确定了的,如设计洪水位偏低、混凝土标号过低、未考虑地震荷载等;第二类是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冲刷、浸蚀、混凝土的老化、金属结构的锈蚀等;第三类是上述两种混合情况,即设计、施工中的不完善在运行中得不到改正,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行管理的不力使设计、施工中的隐患发展为破坏。就目前而言,大坝安全监测主要是针对后两种情况。下面将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3个阶段来讨论,着重强调目前大坝安全监测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

1.1设计阶段

众所周知,在设计阶段,坝址的确定决定了地形、地质、地震发生频率及水文条件等;枢纽的总体布置、坝型及结构、材料选择和分区、水文资料的收集及洪水演算、地质勘探等都将影响大坝的安全。1980年6月19日,乌江渡水库泄洪水雾引起开关站出线相间短路跳闸、引出线烧断、工地停电,类似情况1980年6月23日在黄龙滩、1986年9月3日在白山等也曾发生。以上事故的发生引起工地停电和泄洪闸门不能开启的严重后果,均是由于整体布置不合理,对泄洪水雾飘移危害认识不够所致。喀什一级大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粘土斜墙坝的抗震性能差,而设计又将防渗膜放在斜墙下游侧,形成潜在的最薄弱滑裂面,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时,迎水面滑落库中,其原因是坝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综上所述,大坝的许多安全隐患是由设计阶段留下的,特别是水文计算及地质勘探和处理两个方面,如纪村坝基红层问题,前期勘探工作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2]。

1.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能否贯彻设计意图、确保施工质量,特别是有效解决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是确保大坝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混凝土坝的温控措施、土石坝的碾压及防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有关泄洪建筑物的机电安装等都将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喀什一级大坝在1982年施工中,其坝体及防渗墙都未进行碾压,致使密实度降低,在强震时容易液化和沉陷,这也是1985年地震时引起大坝整体破坏原因之一。

1.3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涉及水库调度、大坝及附属机电设施检查、监测手段及资料分析方法、大坝安全状况评价等,其中每一环节都事关大坝的安全。。佛子岭大坝1969年发生的漫顶事故,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盲目追求灌溉效益,汛期不适当地抬高运行水位所致;陈村大坝出现的105m高程水平裂缝与大坝长期遭遇高温低水位运行工况有关[3];佛子岭、磨子潭和沟后水库等在泄洪闸门开启的关键时刻都出现了电源中断这一严重问题,说明了备用电源及汛前检查有关泄洪设备(施)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对大坝进行全面的巡视检查、仪器监测和及时的资料分析了。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联合调度问题,在梯级水库调度中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如石漫滩水库溃坝与上游的元门水库溃坝是密不可分的。

2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大坝安全监测有校核设计、改进施工和评价大坝安全状况的作用,且重在评价大坝安全。笔者认为,大坝安全监测的浅层意义是为了人们准确掌握大坝性态;深层意义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节约工程投资。大坝安全监测不仅是为了被监测坝的安全评估,还要有利于其他大坝包括待建坝的安全评估。

3大坝安全监测的新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坝址选择、枢纽布置、坝体结构、材料特性、水库调度等)、时间跨度大(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的手段和目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3.1监测范围和内容

规范[4][5]规定“大坝安全监测范围,包括坝体、坝基、坝肩,以及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和其它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和设备”。众所周知,瓦依昂(Vajont)拱坝就是由于库区发生大滑坡引起了溃坝;1961年3月6日,我国柘溪水电厂首次蓄水时,在大坝上游右岸1.55km处也曾发生大滑坡;佐齐尔拱坝1978年12月份发现拱冠向上游移动的原因就是因为离坝1.5km的地方在比坝低320m处开挖了一条排放地下水的隧洞所致。可见,关系大坝安全的因素存在的范围大,包括的内容多,如泄洪设备及电源的可靠性、梯级水库的运行及大坝安全状况、下游冲刷及上游淤积、周边范围内大的施工特别是地下施工爆破等。

大坝安全监测的范围应根据坝址、枢纽布置、坝高、库容、投资及失事后果等进行确定,根据具体情况由坝体、坝基推广到库区及梯级水库大坝,大坝安全监测的时间应从设计时开始直至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内容不仅是坝体结构及地质状况,还应包括辅助机电设备及泄洪消能建筑物等。

3.2大坝安全监测的针对性

大坝安全监测是针对具体大坝的具体时期作出的,一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1)时间上的针对性。

由于大坝施工期、初次蓄水期和大坝老化期是大坝安全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在前一个阶段监测的重点应是设计参数的复核和施工质量的检验,而后者则应是针对材料老化[7]和设计复核进行。

大坝的破坏机理研究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关键是原型破坏试验作不了,因此,加强对溃坝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在关键时候能发挥作用,能得到关键数据;

(2)空间结构上的针对性。

针对具体的坝址、坝型和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如针对面板堆石坝面板与趾板之间的防渗、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间结构、高强震地区均质土坝的液化、薄拱坝坝肩的稳定、破碎地基及深覆盖层上筑坝的基础处理及防渗、多泥沙河流的泥沙淤积、库岸高边坡的稳定等。由于总体布置不合理,泄洪水雾有可能引起跳闸等问题,应注意对雾化的监测和汛期对备用电源的检查等。再者,大坝监测应和大坝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互相补充,特别是在设计中运用新结构、新方法、新材料,施工时发现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运行遇到不利工况时,大坝安全监测理应成为检验设计、施工及运行效果的必要手段,从而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大坝安全创造条件。

3.3监测手段和方法

大坝安全监测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4],笔者认为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是分不开的。前者也要尽可能的利用当今的先进仪器和技术对大坝特别是隐患进行检查,以便作到早发现早处理,如土石坝的洞穴、暗缝、软弱夹层等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工检查发现,因此,必须借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间梯度法、瞬态面波法等进行检查[6],从而完成对其定位及严重程度的判定。人工巡查和仪器监测分不开的另一条原因是由于大坝的特殊性和目前仪器监测的水平所决定的。大坝边界条件和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同时,由于材料的非线性(特别是土石坝),从而使监测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目前仪器监测还只能作到“点(小范围)监测”,如测缝计只能发现通过测点的裂(接)缝开度的变化,而不能发现测点以外裂(接)缝开度的变化;变形(渗流)测点监测到的是坝体(基)综合反应,因而难以进行具体情况的原因分析。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监测手段和方法必须多样化,即将各种监测手段和方法[4][5]结合起来,将定性和定量监测结合起来,如将传统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同面波法、彩色电视、超声波、CT、水质分析等结合起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一种真正的“分布式测量系统”——光纤测量系统即将面世,水科院、国电公司成都院等单位已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也曾在三峡作过试验。该系统将光纤既作为传感部件,又作为信号传输部件埋设于坝体中,使每一根光纤成为大坝的神经,感受大坝性态的变化并具体定位,从而使监测走向立体和全方位。

目前,自动化系统还存在费用高、可靠性难以保证、监测项目不全、安装调试困难、实时化程度低等问题,笔者认为一种费用低、安装调试简单、易维护、可以进行大范围监测、实时性高的系统才是发展方向。同时,监测方法、监测量的变化(如由标量到矢量、由数值分析到图象分析)必将导致分析方法的变化。

3.4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化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人们总是将观测资料交由专职单位去分析,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掌握大坝性态和进行最优的运行调度。同时,一般单位的资料分析总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特别是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缺乏与具体大坝的联系及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的比较,也不利于监测技术的提高。近期,一些单位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及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中,直接将监测资料(如库水位、温度、应力、扬压力等)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对照起来用于坝体强度及稳定校核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是,目前的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水平多数还停留在部分监测项目数据的自动采集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事实上单凭监控指标来判别大坝安全是不完善的,因为目前的监控指标主要依靠经验和理论计算确定。前者人为因素大,后者由于计算理论、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假定,误差也较大,实际应用也值得商榷。如对于土石坝,当上游库水位骤降时测压管水位不会超过监控指标,但此时上游坝体有可能失稳。我国自1987年开始的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鉴定),是对大坝结构性态和安全状况的全面检查和评价,已得到广大科技人员认可,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它就是根据设计复核、坝基隐患、坝体稳定、泄洪消能、库区淤积及近坝库岸滑坡等方面对大坝安全进行评价。因此,大坝安全评估软件应与大坝安全定检内容相适应,应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将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监测资料分析的有效方法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大坝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闸门监控系统、水库自动调度系统、水雨情测报系统的有机结合,将大坝安全作为约束条件,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才能适应用户和时代的需要。

最近,国家防总在建立全国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中将大坝安全监测(工情监测)作为整个系统的一个部分,从而突出水库运行以效益为中心,大坝安全是约束条件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大坝失事或事故中,洪水漫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试想:如果大坝某些性态异常或闸门起闭机损坏,而又不知近期洪水情况,如何在洪水到来时确保大坝安全?同时,运行也会影响大坝安全,如陈村大坝105m高程裂缝的出现及发展与不正确的运行方式有关;碧口大坝1995年也因泥沙淤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排沙洞口淤堵,威胁了电站安全。故为充分发挥水库效益,确保大坝安全,必须尽可能将流域水情、梯级水库调度情况及洪水预报、大坝安全监测和本水库运行调度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目前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软件均有巡测和选测功能,为适应“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设置自动进行巡测、在线诊断、自动报警是对系统的必然要求。由于许多测值超差均由于自动化系统本身引起,故笔者建议在数据采集软件中应增如下功能:即当某测值或其变化速率超过正常范围时,系统应立即对该测点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或自动加密测次,以方便系统维护和资料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大坝安全监测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走向网络化、智能化,采用网络数据库、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立全国的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网是时代的要求。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坝安全监测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包括信息采集、处理、结论的得出、措施的制定、信息的反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工程效益。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1)大坝安全监测范围空间上应包括梯级水库;时间上应从设计开始。大坝安全监测内容应包括与大坝安全有关的泄洪及机电设备;

(2)大坝安全监测应与气象、水情、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水库运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一部分,真正为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服务;

(3)大坝安全监测应将大坝安全评估与设计标准、设计参数(如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等指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从而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

(4)大坝安全监测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走向即时化、智能化、网络化。

总之,大坝安全监测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确保大坝以较少的投入来保证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志仁.大坝安全监测的原理与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邢林声.纪村混凝土坝基红层的恶化及其原因分析[J].水利学报,1996,(9).

[3]邢林声,方榴声.陈村拱坝下游坝面105m高程附近水平裂缝的性态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1988,(4).

[4]SDJ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5]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时空;运行管理;网络

众所周知,大坝是一种特殊建筑物,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投资及效益的巨大和失事后造成灾难的严重性;②结构、边界条件及运行环境的复杂性;③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经验性、不确定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上特殊性说明了要准确了解大坝工作性态,只能通过大坝安全监测来实现,同时也说明了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性。事实上,大坝安全监测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我国已先后颁布了差阻式仪器标准及监测仪器系列型谱、《水电站大坝安全检查实施细则》、《混凝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同时,国际大坝会议也多次讨论过大坝安全问题[1]。

大坝安全监测是人们了解大坝运行性态和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也进一步加深。为此,笔者从分析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入手,对大坝安全监测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

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据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年至1975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通过上面的数值可以作如下分析:大坝失事的原因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但大致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由设计、施工和自然因素引起,它没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一旦大坝建成就已确定了的,如设计洪水位偏低、混凝土标号过低、未考虑地震荷载等;第二类是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冲刷、浸蚀、混凝土的老化、金属结构的锈蚀等;第三类是上述两种混合情况,即设计、施工中的不完善在运行中得不到改正,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行管理的不力使设计、施工中的隐患发展为破坏。就目前而言,大坝安全监测主要是针对后两种情况。下面将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3个阶段来讨论,着重强调目前大坝安全监测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

1.1设计阶段

众所周知,在设计阶段,坝址的确定决定了地形、地质、地震发生频率及水文条件等;枢纽的总体布置、坝型及结构、材料选择和分区、水文资料的收集及洪水演算、地质勘探等都将影响大坝的安全。1980年6月19日,乌江渡水库泄洪水雾引起开关站出线相间短路跳闸、引出线烧断、工地停电,类似情况1980年6月23日在黄龙滩、1986年9月3日在白山等也曾发生。以上事故的发生引起工地停电和泄洪闸门不能开启的严重后果,均是由于整体布置不合理,对泄洪水雾飘移危害认识不够所致。喀什一级大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粘土斜墙坝的抗震性能差,而设计又将防渗膜放在斜墙下游侧,形成潜在的最薄弱滑裂面,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时,迎水面滑落库中,其原因是坝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综上所述,大坝的许多安全隐患是由设计阶段留下的,特别是水文计算及地质勘探和处理两个方面,如纪村坝基红层问题,前期勘探工作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2]。

1.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能否贯彻设计意图、确保施工质量,特别是有效解决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是确保大坝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混凝土坝的温控措施、土石坝的碾压及防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有关泄洪建筑物的机电安装等都将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喀什一级大坝在1982年施工中,其坝体及防渗墙都未进行碾压,致使密实度降低,在强震时容易液化和沉陷,这也是1985年地震时引起大坝整体破坏原因之一。

1.3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涉及水库调度、大坝及附属机电设施检查、监测手段及资料分析方法、大坝安全状况评价等,其中每一环节都事关大坝的安全。。佛子岭大坝1969年发生的漫顶事故,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盲目追求灌溉效益,汛期不适当地抬高运行水位所致;陈村大坝出现的105m高程水平裂缝与大坝长期遭遇高温低水位运行工况有关[3];佛子岭、磨子潭和沟后水库等在泄洪闸门开启的关键时刻都出现了电源中断这一严重问题,说明了备用电源及汛前检查有关泄洪设备(施)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对大坝进行全面的巡视检查、仪器监测和及时的资料分析了。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联合调度问题,在梯级水库调度中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如石漫滩水库溃坝与上游的元门水库溃坝是密不可分的。

2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大坝安全监测有校核设计、改进施工和评价大坝安全状况的作用,且重在评价大坝安全。笔者认为,大坝安全监测的浅层意义是为了人们准确掌握大坝性态;深层意义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节约工程投资。大坝安全监测不仅是为了被监测坝的安全评估,还要有利于其他大坝包括待建坝的安全评估。

3大坝安全监测的新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坝址选择、枢纽布置、坝体结构、材料特性、水库调度等)、时间跨度大(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的手段和目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3.1监测范围和内容

规范[4][5]规定“大坝安全监测范围,包括坝体、坝基、坝肩,以及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和其它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和设备”。众所周知,瓦依昂(Vajont)拱坝就是由于库区发生大滑坡引起了溃坝;1961年3月6日,我国柘溪水电厂首次蓄水时,在大坝上游右岸1.55km处也曾发生大滑坡;佐齐尔拱坝1978年12月份发现拱冠向上游移动的原因就是因为离坝1.5km的地方在比坝低320m处开挖了一条排放地下水的隧洞所致。可见,关系大坝安全的因素存在的范围大,包括的内容多,如泄洪设备及电源的可靠性、梯级水库的运行及大坝安全状况、下游冲刷及上游淤积、周边范围内大的施工特别是地下施工爆破等。

大坝安全监测的范围应根据坝址、枢纽布置、坝高、库容、投资及失事后果等进行确定,根据具体情况由坝体、坝基推广到库区及梯级水库大坝,大坝安全监测的时间应从设计时开始直至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内容不仅是坝体结构及地质状况,还应包括辅助机电设备及泄洪消能建筑物等。

3.2大坝安全监测的针对性

大坝安全监测是针对具体大坝的具体时期作出的,一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1)时间上的针对性。

由于大坝施工期、初次蓄水期和大坝老化期是大坝安全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在前一个阶段监测的重点应是设计参数的复核和施工质量的检验,而后者则应是针对材料老化[7]和设计复核进行。

大坝的破坏机理研究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关键是原型破坏试验作不了,因此,加强对溃坝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在关键时候能发挥作用,能得到关键数据;

(2)空间结构上的针对性。

针对具体的坝址、坝型和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如针对面板堆石坝面板与趾板之间的防渗、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间结构、高强震地区均质土坝的液化、薄拱坝坝肩的稳定、破碎地基及深覆盖层上筑坝的基础处理及防渗、多泥沙河流的泥沙淤积、库岸高边坡的稳定等。由于总体布置不合理,泄洪水雾有可能引起跳闸等问题,应注意对雾化的监测和汛期对备用电源的检查等。再者,大坝监测应和大坝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互相补充,特别是在设计中运用新结构、新方法、新材料,施工时发现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运行遇到不利工况时,大坝安全监测理应成为检验设计、施工及运行效果的必要手段,从而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大坝安全创造条件。

3.3监测手段和方法

大坝安全监测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4],笔者认为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是分不开的。前者也要尽可能的利用当今的先进仪器和技术对大坝特别是隐患进行检查,以便作到早发现早处理,如土石坝的洞穴、暗缝、软弱夹层等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工检查发现,因此,必须借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间梯度法、瞬态面波法等进行检查[6],从而完成对其定位及严重程度的判定。人工巡查和仪器监测分不开的另一条原因是由于大坝的特殊性和目前仪器监测的水平所决定的。大坝边界条件和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同时,由于材料的非线性(特别是土石坝),从而使监测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目前仪器监测还只能作到“点(小范围)监测”,如测缝计只能发现通过测点的裂(接)缝开度的变化,而不能发现测点以外裂(接)缝开度的变化;变形(渗流)测点监测到的是坝体(基)综合反应,因而难以进行具体情况的原因分析。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监测手段和方法必须多样化,即将各种监测手段和方法[4][5]结合起来,将定性和定量监测结合起来,如将传统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同面波法、彩色电视、超声波、CT、水质分析等结合起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一种真正的“分布式测量系统”——光纤测量系统即将面世,水科院、国电公司成都院等单位已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也曾在三峡作过试验。该系统将光纤既作为传感部件,又作为信号传输部件埋设于坝体中,使每一根光纤成为大坝的神经,感受大坝性态的变化并具体定位,从而使监测走向立体和全方位。

目前,自动化系统还存在费用高、可靠性难以保证、监测项目不全、安装调试困难、实时化程度低等问题,笔者认为一种费用低、安装调试简单、易维护、可以进行大范围监测、实时性高的系统才是发展方向。同时,监测方法、监测量的变化(如由标量到矢量、由数值分析到图象分析)必将导致分析方法的变化。

3.4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化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人们总是将观测资料交由专职单位去分析,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掌握大坝性态和进行最优的运行调度。同时,一般单位的资料分析总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特别是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缺乏与具体大坝的联系及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的比较,也不利于监测技术的提高。近期,一些单位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及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中,直接将监测资料(如库水位、温度、应力、扬压力等)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对照起来用于坝体强度及稳定校核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是,目前的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水平多数还停留在部分监测项目数据的自动采集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事实上单凭监控指标来判别大坝安全是不完善的,因为目前的监控指标主要依靠经验和理论计算确定。前者人为因素大,后者由于计算理论、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假定,误差也较大,实际应用也值得商榷。如对于土石坝,当上游库水位骤降时测压管水位不会超过监控指标,但此时上游坝体有可能失稳。我国自1987年开始的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鉴定),是对大坝结构性态和安全状况的全面检查和评价,已得到广大科技人员认可,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它就是根据设计复核、坝基隐患、坝体稳定、泄洪消能、库区淤积及近坝库岸滑坡等方面对大坝安全进行评价。因此,大坝安全评估软件应与大坝安全定检内容相适应,应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将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监测资料分析的有效方法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大坝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闸门监控系统、水库自动调度系统、水雨情测报系统的有机结合,将大坝安全作为约束条件,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才能适应用户和时代的需要。

最近,国家防总在建立全国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中将大坝安全监测(工情监测)作为整个系统的一个部分,从而突出水库运行以效益为中心,大坝安全是约束条件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大坝失事或事故中,洪水漫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试想:如果大坝某些性态异常或闸门起闭机损坏,而又不知近期洪水情况,如何在洪水到来时确保大坝安全?同时,运行也会影响大坝安全,如陈村大坝105m高程裂缝的出现及发展与不正确的运行方式有关;碧口大坝1995年也因泥沙淤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排沙洞口淤堵,威胁了电站安全。故为充分发挥水库效益,确保大坝安全,必须尽可能将流域水情、梯级水库调度情况及洪水预报、大坝安全监测和本水库运行调度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目前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软件均有巡测和选测功能,为适应“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设置自动进行巡测、在线诊断、自动报警是对系统的必然要求。由于许多测值超差均由于自动化系统本身引起,故笔者建议在数据采集软件中应增如下功能:即当某测值或其变化速率超过正常范围时,系统应立即对该测点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或自动加密测次,以方便系统维护和资料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大坝安全监测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走向网络化、智能化,采用网络数据库、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立全国的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网是时代的要求。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坝安全监测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包括信息采集、处理、结论的得出、措施的制定、信息的反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工程效益。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1)大坝安全监测范围空间上应包括梯级水库;时间上应从设计开始。大坝安全监测内容应包括与大坝安全有关的泄洪及机电设备;

(2)大坝安全监测应与气象、水情、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水库运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一部分,真正为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服务;

(3)大坝安全监测应将大坝安全评估与设计标准、设计参数(如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等指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从而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

(4)大坝安全监测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走向即时化、智能化、网络化。

总之,大坝安全监测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确保大坝以较少的投入来保证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志仁.大坝安全监测的原理与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邢林声.纪村混凝土坝基红层的恶化及其原因分析[J].水利学报,1996,(9).

[3]邢林声,方榴声.陈村拱坝下游坝面105m高程附近水平裂缝的性态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1988,(4).

[4]SDJ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5]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3篇

1.1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安全意识单薄

一方面,煤矿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思想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对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关心程度低,尤其是对于公职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放松等等。企业和家庭没有营造有关安全生产的氛围以及政府对安全教育的监管和投入有待加强;另一方面,煤矿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将“安全第一”这根细弦绷紧,在实际的工作中总是存在侥幸心理、投机取巧的心理,图省事,不想麻烦,贪近利,而且有些老员工认为自己已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居功自傲,不将企业的管理放在眼里,习惯对待新问题,不按照严格的操作流程办事,无视全部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1.2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设备落后

系统的主要传感器,如甲烷传感器,在经过多年的技术完善,稳定性和实用性已有了大的改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在井下瓦斯涌出量大的情况下黑白元件反复被有害气体冲击,造成了零点漂移并使其催化性能降低,黑白原件加速衰老,抗高能冲击冲击性变差造成了原件使用寿命低、稳定性差、误差率较高等现象:抗中毒性能差;载体催化元件制作工艺较低。例如:前几年对福州煤矿监测系统的排查中发现,其使用的是我国第一批KJ系列监控系统,由多家科研单位开发,其数字化监控系统,也是有不同企业和机构完成的,设备比较落后。

1.3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针对性较弱

监测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虽然在理论上是一回事,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如地理环境、开采的条件、岩力学性质、开采的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对煤矿安全监控检测的分析要实现地域、地质的针对性研究,难以实现对于监测监控的准确度,难以实现安全保证。例如山西煤田的地址结构较为复杂,地质结构为倾斜的薄煤层,稳定性极差,使得山西煤田的开采量较低的情况,生产力只能打到5万、6万,但是按照相关产业的规定,每个矿井只能布置“一采两掘”。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监控点就设置在这个地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开采条件较为恶劣,因而多个采矿工作面被隐蔽起来,但矿井恰恰在井下工作人员密集的地方因不符合相关规定而不布置监控探头,这使监测系统的针对性没有得到体现。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解决措施

2.1加强监测监控人员的安全意识

针对监测监控人员的自身素质方面的缺陷,由于他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的存在,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应对监控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明确职责,使每个工作人员树立“安全大于天”的观念,加强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确保他们严格遵守这些规则,当然实际的培训不仅包括理论培训,还包括现实中的技能培训,将理论结合实际,使监测监控人员提升安全意识。如:开展每周的思想教育课,宣传安全思想;组织队伍到工作者的家里了解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再担心家里的一切,安心工作,免后顾之忧。

2.2建立监控系统

由于我们的监测监控设备有其自身的弊端,因而我们运用现代技术,相应地建立一套监控系统。派遣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我们要做好煤矿检测设备及档案的相关管理,时时关注设备的使用情况以便进行必要维护。设置专业的维修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确保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转并对煤矿的瓦斯监测数据进行记录,绘制图表,确保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3提高监测监控系统的设备性能

设备既然落后,那安全性能就无法保证。科研机构需研制高性能的瓦斯传感器,寻找一种解决系统兼容性的途径或指定相关的准有技术标准,对检测系统的推广意义重大;甲烷传感器的安装地点的环境湿度较大,建议每个矿井备用一个甲烷传感器,而且必须定时检测维修,进行干燥处理;岩巷破爆以后,传感器应及时撤回,并且距离也有一定的规定,即不小于50米,避免爆破震动损坏传感器;要定期擦拭风速传感器横杆,确保测量值的准确性。例如煤矿在用的监控设备的原制作单位取得MA标志后,与矿长积极协商,制定方案,对系统进行改造,重点在于;一是统一采用显示格式的系统软件,二是如果配置稳定性在15天以上的传感元件或传感器等关联设备,严禁使用未经国家授权的安全生产监测机构进行安全性的监测。其工作在2016年之前完成,如果还有未取得新的MA标志的,就应该淘汰掉,在此之前,用系统的制造厂家继续为煤矿厂提供备件因而设备的性能对其监测监控系统十分关键,我们要提高创新精神,努力研发新的技术,生产新的产品和软件,使这些更好的应用到煤矿的监控工作中去,将那些落后的设备淘汰,新设备做好定期的监测和维修工作,为安全监测监控工作提供保障。

3结语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4篇

1.1环境因素

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监测项目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环境条件对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的影响,包括湿度、台风、暴雨、严寒、酷暑等恶劣环境,对项目中人员、车辆以及仪器设备的安全施工影响极大。所以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的具体条件,对影响安全施工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安全措施来预防,并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预防事故、减少损失。

1.2管理因素

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责任制未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安全投入不足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领导认识不到位、安全发展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把安全与生产对立起来,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安全教育与培训不组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都能给安全生产带来巨大的灾难。安全如果在基层工作人员心中是一项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概念,基层人员不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和意识,不按安全生产规范操作,蛮干,违章冒险作业,在遇到危险时缺少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变能力,那么安全制度的设立也仅仅是形同虚设。

2监测项目安全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2.1教育和培训员工生产一线是安全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基层人员是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人员,安全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密不可分。(1)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从安全意识、安全规程、安全行为规范等方面对职工进行全面培训,把安全意识教育为先,以提高安全技能为重,以养成安全生产行为规范为目的,同时,培养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技能。(2)严格操作规程。不断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严格施行科学的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规范,正确的仪器设备使用方法,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2.2强化物的管理在监测项目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把安全投入作为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来抓。从设备仪器、作业场所、劳动保障设施等方面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积极推行车辆、仪器以及相关设备的状态检修,提高可靠性。通过有效的设备状态检修管理,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从根本上消除、控制危险和有害因素,实现监测项目安全生产良性循环。

2.3做好重大环境因素分析和职业健康危险源评价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工前应根据工程情况,制定详细、可靠的施工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通过安全技术交底,对施工现场存在的环境因素(台风、暴雨、严寒、酷暑等)和职业健康危险(滑坡、泥石流、高处作业等)进行评价,针对重大的因素和危险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措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可控范围。

2.4管理制度落实和完善(1)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3]。由项目经理负责,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列入员工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充分发挥组织在安全生产中的监督作用,使安全生产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2)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要加大对各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法律、行政法规等的贯彻执行的监督,二是要加大仪器设备本质安全可靠性的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整改,三是要加大作业现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四是要加大安全检查的频率,充分发挥兼职安全员的作用,将安全检查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3)建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安全管理的制约和激励机制作用,把工资、资金分配,绩效等与安全生产紧密挂钩。充分利用经济处罚与奖励这一手段,约束各类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一是将安全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直接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让职工明白安全就是经济效益,二是激发职工自觉学习安全知识、规范安全操作的能动性和自觉性,真正体现我要安全操作的能动性和自觉性。

3结束语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

0引言

监测监控系统是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自动化产品,当将其作为一种安全预防技术设施应用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时,就称其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我国的工业安全事故中,煤炭工业的安全事故较为频发且性质严重,尤其以生产矿井瓦斯爆炸事故最为突出。为此,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专门制定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指导方针,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组成

根据所述及概念,监测监控系统的功能一是“测”,即检测各种环境安全参数、设备工况参数、过程控制参数等;二是“控”,即根据检测参数去控制安全装置、报警装置、生产设备、执行机构等。若系统仅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测,当安全参数达到极限值时产生显示及声、光报警等输出,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系统;除监测外还参与一些简单的开关量控制,如断电、闭锁等,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控系统层次上一般是分为两级或三级管理的计算机集散系统,一般包含测控分站级和中心站级。每个测控分站负责某几路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某个执行机构的控制,实现了采集、控制分散;中心站负责数据的处理、储存、传输,实现了管理的集中。中心站与分站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通信、传感器到测控分站的数据传输、测控分站到执行或控制装置信号的传输,是通过传输信道实现的。

监测系统一般由地面中心站,井下工作站,传输系统三部分组成。地面中心站一般有传输接口装置和若干台计算机,电源,数据处理及系统运行软件,存贮、打印、显示等装置组成。为了计算机稳定工作,一般还配备了机房恒温调节,不间断电源等辅助设施。

井下分站和传感器构成井下工作站。井下分站的作用是,一方面对传感器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使其转换成便于传输的信号送到地面中心站;另一方面,将地面中心站发来的指令或从传感器送来应由分站处理的有关信号经处理后送至指定执行部件,以完成预定的处理任务,如报警、断电、控制局扇开启等;并向传感器提供电源。

传输系统是用来将井下信息传输至地面和将地面中心站监控指令传输至井下分站的信息媒介。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监测系统大多采用专用通讯电缆作为信道。

传感器与分站之间一般采用直接传输方式。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应满足以下几种信号:模拟量信号有三种,频率输出(5~15HZ);电流输出为0~5mA;电压输出为0~100mV;开关量信号输出一般有±0.1mA、±5mA和200~1000HZ等。

2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根据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其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是以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技术指标为特征。

2.1测控分站容量:是输入、输出量的个数及类型。例如,模入8,开入4个接点信号、4个电流形式信号等;开出4个TTL电平、4个继电器触点输出等。

接配传感器:是指所接配传感器的种类、型号、测量范围、输出信号形式、供电电压、精度等。

检测精度:是反映分站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用满量程的相对误差来表示。数值越小,则检测精度越高。

另外,还有分辨率、转换时间、传输距离等指标。

2.2中心站主机型号及配置:CPU型号,内存容量,硬盘容量,软驱数量、规格,配置外设的种类、型号、数量等,另外,还有备用主机的情况。

容量:即系统可带分站的数量,例如,井下100个分站,地面10个分站。

传输速率:数字传输的波特率,例如,600bit/s,1200bit/s。波特率越高,传输效率越高。

另外,还有传输距离、可靠性等指标。

2.3系统信息管理软件开放性好:组态软件数据库提供了开放数据访问接口,可以实现数据库的二次开发。

安全性良好:所有的设计方案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使用采集系统对监控系统的影响达到最小。

数据容量大:采用虚拟内存管理技术,理论上数据存储是无限制的(受硬盘空间和内存大小的影响)。

另外,还有响应速度、运行是否稳定、扩展性是否强、兼容性好等衡量指标。

2.4防爆及防爆标志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爆炸危险环境用电设备分为2类。有瓦斯爆炸危险的矿井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类,除瓦斯矿井以外的爆炸危险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I类。II类电气设备又分为A、B、C三级,这是根据使用场所的爆炸性混合物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来分的。II类电气设备还按最高表面温度的不同,分为T1-T6共6组。防爆型设备在外壳上的总标志为:“Ex”。

防爆型电气设备按防爆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增安型、隔爆型、本质安全型、通风充气型、充油型、无火花型、特殊型等等。

3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种类

监测系统按工作侧重点分为环境监测系统和工况监测系统两大类。每种系统又可能包含若干子系统。如环境监测系统可能配备瓦斯突出预报子系

统、顶板监测子系统;工况监测系统可能配有综采监控、胶带监控等各类子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采区主要进回风道等自然环境的参数,其主要功能为监测低浓度沼气(4%以下)、高浓度沼气(4%~100%)、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温度、风量、风速、负压、矿压、地下水、通风设施、煤尘、烟雾等参数,除实时显示检测数据外,还应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及各矿井实际情况,在一定地点及工作场所设置报警(灯光、音响)和执行装置,以便防止和预报灾害。

工况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机电设备,其主要监测参数有采区产量、井下煤仓煤位、采煤机机组位置、运输机械、提升机械监控、设备故障监测及效率监测等等。但生产工况监测信息并非全部要传输到集中监控系统之中。

一些大的监控系统通常包括环境监测与工况监测两大功能,适应性更为广泛。

4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结构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

4.1集中式集中式控制是一种中心计算机直接控制被控对象的系统。其特点是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信道管理,控制功能均由地面中心站计算机完成。数据传输量大、负担繁重,中心站计算机是系统关键性节点,当中心站和传输通道发生故障时,将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集中式控制系统大多为星型结构,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将多个节点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即可;增加、扩展节点十分方便。中心节点是整个系统的“瓶颈”,该系统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心节点。

4.2分布式分布式多级计算机控制系统,简称DSSC系统,是实时控制系统中广为采用的一种控制系统。所谓分布式多级计算机系统,就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点,以协作方式互相配合进行工作的多计算机系统。一般在几个地方设置执行简单任务的低档计算机,而较复杂的任务则集中由中、高档计算机去执行。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6篇

(1)目前,我区各部门的绝大多数内网电脑均使用技术处理方式隔离了内外网移动存储介质连接,这种做法很有效的控制了移动存储设备携带病毒感染监测信息网的可能。然而,为了便于内外网信息的交换,仍有部分电脑未使用技术隔离,外网电脑的移动存储设备可在内网电脑上使用,这就给监测信息网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旦某部门所使用的移动存储设备感染了某木马病毒,然后又将该移动存储设备在内网电脑上使用,木马病毒先将中心服务器感染,进而感染全区甚至全国的无线电监测信息网络,造成信息泄露、网络瘫痪等,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由于无线电监测信息系统无法连接互联网,所以即便是装有杀毒软件也无法升级更新,更无法应对每天都层出不穷的电脑病毒。从中心服务器到地市服务器,再到各个终端,如果没有可升级的杀毒软件的保护,就好比是没有了绝缘外衣的电线,随时都有起火的可能。

2无线电监测信息网的日常网络安全管理措施

2.1充分发挥防火墙的屏障作用毋庸置疑,防火墙也应是无线电监测信息网的第一道安全防线。通过制定严格的安全策略,从而有效的实现无线电监测信息网与公众网之间的隔离以及访问控制。目前我国的防火墙能够实现单向控制或者双向控制,且大多数的防火墙对于那些高层协议实施较细的访问控制,已经可以实现从网络层到应用层的自由控制。为了保证网络安全,应在区办与地市之间、监测网与信息网之间设立防火墙,并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改防火墙策略,充分发挥防火墙的屏障作用。

2.2严格内外网的隔离我们应对内网系统中所有的电脑彻底进行技术隔离。对确需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将数据从外网电脑拷贝至内网电脑的情况,应施行专用移动存储设备制度。即:将一个移动存储设备只用于内外网数据的交换,且在每次使用时要经过严格的病毒检测和杀毒,方可使用。

2.3使用可升级的杀毒软件

计算机病毒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公害,各种病毒的产生和蔓延已经给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害。在无线电监测信息网的日常安全管理中,病毒的防治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选择可信任的、能够升级的杀毒软件,对我们的电脑进行病毒的预防和查杀,以提高监测信息网的抗病毒能力。

2.4注重数据备份与恢复

数据备份就相当于给数据买保险。一旦发生监测和台站数据丢失、系统崩溃等情况,可通过数据备份与恢复来进行补救。首先是选择备份软件和计划使用的备份技术,备份数据的存储设备、存储介质。其次是确定备份的内容、备份方式、备份时间。根据备份的具体数据采用合理的备份策略进行数据库备份。

2.5加强管理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煤矿;煤矿安全;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问题

中图分类号:TD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2-0155-01

我国大多数矿井都安装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监测监控系统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将其作用真正的发挥。在煤矿生产中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的缺乏,进行这项安全监测监控工作的人员,大多只进行生产中的监测,而没有进行安全方面的监测监控,因此造成了一些煤矿安全事故[1]。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因为没有对其安全监测监控高度的重视,也包括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效果不好,隐藏着安全隐患。对煤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1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安全监测观念

部分煤矿生产业主以及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没有高度的认识,对安全监测监控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煤矿生产中发生安全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安装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也是会发生煤矿安全事故。安装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其正常运行时,还是需要人工井下监测,所以他们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生产上,而忽视了安全监测监控的重要性。

1.2 监测监控系统不健全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的系统以及程序规定了完整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工作流程。而在一般的评价公司是将工作的程序以示意图的方式来呈现,对于客观的监测监控失去了完整度以及科学性,因监测监控系统的建立上存在很大的不健全。

1.3 安全监测监控针对性较弱

煤矿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受到了地质条件、开采条件、岩力学性质、开采工艺、通风管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对于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的分析要实现地域、地质等针对性,这样就难以实现对于监测监控的准确度,安全的保证就难以实现。

1.4 监控人员业务水平低

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中有很多科技,这需要有一定技术的人员进行监测监控管理,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中有传感器、计算机、电子技术等,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2]。然而,在实践监测工作中,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有部分人员并未经历正规的选拨而进入到监测监控中工作,导致缺乏一定的安全及防爆意识,同时还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对于一些较为先进的工作并不能够对其操作。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解决对策

2.1 转变传统观念

煤矿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财产、人员安全,因此,要求煤矿工作人员树立监控管理意识。首先,建立相应的安全监控管理方法,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逐渐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其次,加大安全监控管理力度,通过宣传,使煤矿企业中每一位工作人员意识到安全监控的重要性[3]。如:可通过微信、微博及QQ平台等,在这些论坛中宣传如何安全监控,以及最近全国各地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提高工作人员的警惕性。再次,加强领导对安全监控的重视。建立相应的领导值班制度,让领导参与到安全监控工作中,与基层监控人员共同对煤矿安全进行监控,这样一来,能够激发基层人员工作信心,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向领导汇报,通过讨论及交流等制定详细解决对策。最后,做好煤矿通风安全工作。由于在煤矿开采中会出现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瓦斯等气体,不仅对现场工作人员身体有害,若不及时进行通风,可能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将造成严重的人身及财产损失。为此,应对煤矿通风机进行监控,确保其正常运行。

2.2 建立监控系统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安全生产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监控系统。并派遣相应工作人员轮流工作,一方面减轻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监控效率。此外,还应做好煤矿安全监控设备及档案的相关管理,全面及系统反应设备的性能及其使用性。在煤矿生产地区建立相应的系统维护中心,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检修,确保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转。并配备足量的专职监测人员,实现24小时轮流制,对煤矿瓦斯监测数据进行查询,并绘制相应曲线,生成监测报表等,以便人员查看,并以此为依据,采取预防性对策[4]。

2.3 加强监控人员素质

要想较好的实现煤矿安全监控,较为重要的就是完善内部监控制度。首先,对监控方面进行严格规定,明确职责,使工作岗位落到实处,做到人人负责。其次,做好监控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时刻与相关部门保持联络。其培训不仅包括技能而且还包括理论知识,若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一切都是徒然,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最后,可开展技能活动大赛,在活动中锻炼人员技能,使其得到有效开展[5]。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煤矿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及企业的财产安全,因此,应做好煤矿安全监控工作。本文通过分析煤矿安全监控现状,然后重点分析安全监测策略,从监控制度、监控系统及其监控人员的素质等几方面进行详细探讨,旨在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浅议我国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J].中国科技投资,2013(35):111-111.

[2]周育辉,李军民,蒋萍萍等.无线网络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1,30(11):149-151.

[3]邓怀勇,马琴.煤矿生产监控设备的设计与发展[J].煤炭技术,2013(10):84-84,85.

[4]文增生,张良,张福兵,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应用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1(6):173-174.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坝 安全监测 数据 分析

中图分类号:TV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672-3791(2016)10(a)-0009-02

保证大坝安全的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种,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工程措施指采取工程技术手段,对大坝进行加固和维修;非工程措施指通过洪水预报、安全监测等手段,来保障大坝运行安全。由于人们认知水平的局限,大坝的设计和建设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大坝运行中也可能产生安全问题,这样,加强大坝安全监测就成为非工程措施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1 大坝安全监测的内容

根据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来分,监测的主要项目有:变形、渗流、压力、应力应变、水力学及环境量等(图1)。其中,变形和渗流监测直观可靠,可基本反映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大坝安全性态,因而成为最为重要的监测项目。另外,对于大坝内部性态进行监测也十分重要,其监测成果可以用来反馈和检验设计方法、评价施工质量。

(1)变形监测。大坝在自重、水压及温度等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坝体变形,变形监测是了解大坝工作性态的重要内容,变形监测主要有:表面变形、内部变形、坝基变形、裂缝及接缝、混凝土面板变形、岸坡位移等。(2)渗流监测。对大坝在上下游水位差作用下产生的渗流压力、渗流量及水质进行监测,主要监测项目有:坝体渗流、坝基渗流、绕坝渗流和渗流量等。(3)压力监测。压力监测主要是对大坝的孔隙水压力、扬压力、土压力和接触土压力等进行监测。(4)应力应变监测。主要包括混凝土应力、应变、锚杆应力、钢筋应力、钢板应变、基岩应变等监测。(5)温度监测。主要是坝体混凝土温度场的监测。(6)水力学监测。主要包括泄水建筑物的泄水压强、泄水流速、流量及水面线观测。(7)环境量监测。环境量监测主要包括上、下游水位、降雨量、气温、水温等项目,主要用于分析环境量对大坝变形、应力、应变、渗流及坝内温度场的影响。大坝安全监测是为了解大坝运行状态及发展趋势,是保证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也是检验设计成果、检查施工质量和认识大坝各种参量变化规律的有效手段。

2 大坝安全监测的意义

大坝安全监测贯穿于大坝施工、首次蓄水、运行整个过程中,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1)满足施工要求,改进施工技术。大坝施工期间的安全监测可以反映施工质量,及时掌握施工期大坝的实际性状,可为在后续施工过程中修改、辛1、充设计和改进施工技术方案提供依据。

(2)监控运行状态,保证大坝安全。一般来说,大坝在运行中的变化都是缓慢和微小的,如果变化一旦明显异常,往往已经对大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会迅速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可以掌握大坝实际工作性态与各种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大坝各观测变量的波动范围和正常变化规律,当异常情况或不利发展态势发生时可以及时察觉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从而防止大坝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破坏,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在遇到大洪水、地震等特殊情况时,可以通过大坝安全监测及时评价大坝的安全状态,做到心中有数从容调度。

(3)检验设计成果,提高设计水平。在坝工设计中,对于大坝未来状况的分析和判断,目前还不能做到与工程实际完全吻合,甚至有时会有较大偏差。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实际情况的复杂多变,还不能完全准确地算出大坝上的作用荷载,坝体及基础的物理力学参数更是难以精确确定,坝工设计理论也尚欠成熟完善,结构破坏机理和安全界限等都还不够清楚明确。某些设计常基于某种程度的假定性前提,有些复杂因素也常常加以简化考虑。通过大坝安全监测,就可以检验设计成果是否正确,判断大坝设计情况和实际情况偏差的大小,从而帮助人们提高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完善设计理论,提高设计水平。

(4)提供科研资料,发展坝工理论。坝工技术和理论的研究主要依靠理论计算、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等手段,由于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较多,一般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都存在一些假设或简化,特别是对于新型和复杂结构更是如此,大坝原型监测则反映了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反演,可以修正完善理论的不足和模型试验的局限性,近一步提高坝工理论水平,因此,大坝安全监测也是坝工理论革新发展的有效手段。

3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分析

大坝安全监测取得的大量数据为评价大坝运行状态提供了基础,但是,原始观测数据往往不能直观清晰地展示大坝性态,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分辨、解析、提炼和概括,从繁多的观测资料中找出关键问题,深刻地揭示规律并作出判断,这就需要进行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资料分析的内容通常包括:认识规律、查找问题、预测变化、判断安全。

(1)认识规律:分析测值的发展过程以了解其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如周期性、趋势、变化类型、发展速度、变动幅度等;分析测值的空间分布以了解它在不同部位的特点和差异,掌握它的分布特点及代表性测点的位置;分析测值的影响因素以了解各种外界条件及内部因素对所测物理量的作用程度、主次关系。通过这些分析,掌握坝的运行状况,认识坝的各个部位上各种测值的变化规律。

(2)查找问题:对监测变量在发展过程和分布关系上发现的特殊或突出测值,联系荷载条件及结构因素进行考查,了解其是否符合正常变化规律或是否在正常变化范围之内,分析原因,找出问题。

(3)预测变化:根据所掌握的规律,预测未来一定条件下测值的变化范围或取值;对于发现的问题,估计其发展趋势、变化速度和可能后果。

(4)判断安全:基于对测值的分析,判断过去一段时期内坝的运行状态是否安全并对今后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条件组合下坝的安全作出预先判断。

一般来讲,大坝监测资料分析可分为正分析和反演分析两个方面。正分析是指由实测资料建立原型物理观测量的数学模型,并应用这些模型监控大坝的运行。反演分析是仿效系统识别的思想,以正分析成果为依据,通过相应的理论分析,反求大坝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和项源(如坝体混凝土温度、拱坝实际梁荷载等)。吴中如院士提到通过大坝监测资料分析可以实现反馈设计,即“综合原型观测资料正分析和反演分析的成果,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或归纳总结,从中寻找某些规律和信息,及时反馈到设计、施工和运行中去,从而达到优化设计、施工和运行的目的,并补充和完善现行水工设计和施工规范”。综上所述,大坝监测资料正分析中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是实现大坝安全监测及资料分析目的的基础与根本。

4 监测数据分析方法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分析涉及到多学科交叉的许多方法和理论,目前,常用的大坝监测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多元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灰色理论分析、频谱分析、Kalman滤波法、有限元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小波分析法、系统论方法等。下面主要阐述多元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两种方法。

4.1 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是大坝监测数据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基于该方法的回归统计模型广泛应用于各类监测变量的分析建模工作。以大坝形监测的分析为例,取变形(如各种位移值)为因变量(又称效应量),取环境量(如水压、温度等)为自变量(又称影响因子),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就可以得到效应量与环境量之间的函数模型,然后就可以进行变形的物理解释和预报。由于它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需要因变量和自变量具有较长且一致性较好的观测值序列。如果回归模型的环境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可能会引起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不正确;如果观测数据序列长度不足且数据中所含随机噪声偏大,则可能会引起回归模型的过拟合现象,而破坏模型的稳健性。

4.2 时间序列分析

大坝安全监测过程中,各监测变量的实测数据自然组成了一个离散随机时间序列,因此,可以用时间序列分析理论与方法建立模型。一般认为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一种动态数据的参数化时域分析方法,它通过对动态数据进行模型阶次和参数估计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了解这些数据的内在结构和特性,从而对数据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和预测,具有良好的短期预测效果。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一般要求数据为平稳随机过程,否则,需要进行协整分析,对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或者采用误差修正模型。例如,徐培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大坝变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建模得到一个AR(2)模型,并对大坝变形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涂克楠、张利、郑箫等也利用时间序列对大坝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有效地提高了模型对实测数据的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玉芹,贾忠清,黄九权,等.平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5):76-78.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预警分析;灰色残差修正模型;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04-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稳定,日益受到重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的决心。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针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与有害因素,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体系,监测机构对食品安全监测数据进行收集、综合分析及上报,从而掌握食品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并为开展食品风险评估、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测机构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主要以检出率为指标,按时间或类别序列作数据整理,对组内或组间的数据作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显著性差异,并结合原因分析描述食品污染水平变化情况[1-2]。此法简便易行,但对数据的发掘能力不足,“事后”简单的比较分析,未能为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判断发展趋势、提出预警等方面提供有效信息。秦 燕等[3]和柴胜丰等[4]提出将控制图的分析方法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控预警,通过建立检出率控制图,依据控制图判异准则观察检出率的异常波动,通过对“事后”数据分析达到“事前”预警的效果。然而,制作控制图所需样本量大,对监控数据的要求较高;同时,为避免预警信号误发或漏报,如何确定适宜的控制限、提高控制图预警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技术关键点,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我国对食品安全监测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分析方法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该理论解决了运用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该理论已被成功地运用于工业、农业、社会、经济、能源、环境、疾控等众多的领域中,解决了科研、生产中遇到的大量实际问题,并取得显著的成果[5-7]。本研究通过建立灰色模型对食品安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马尔可夫过程理论进行残差修正,实现对食品安全监测的预警分析。

1 灰色模型的原理及建立

灰色系统理论以灰色数学的方法处理“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不确定型系统,将不定量(灰数)予以量化,同时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寻求系统的运动规律。灰色系统理论在关联空间、光滑离散函数等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灰导数与灰色微分方程,进而用离散数据列建立微分方程型的灰色动态模型(GM)[8]。GM有多种类型,其中以一阶微分、一个变量的灰色模型GM(1,1)应用最广。

2 GM(1,1)残差修正模型

3 灰色模型的精度检验

4 灰色残差修正模型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分析中的应用

采用灰色残差修正模型,结合马尔科夫过程预测方法,对我国酒类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白酒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由于2008年以后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导致数据不符合建模要求,本文基于1995―2006年产品质量监测数据,构建模型对2007年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5 结语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有关要求,政府各监管职能部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的预警建设。开展有计划性的市场抽检活动,分析监测结果,可掌握食品污染状况,发现安全风险并提出预警。本研究以食品安全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及马尔可夫过程理论,建立二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模型精度符合要求,有效实现了对食品安全态势的预测分析,为食品安全快速预警提供依据。

食品安全预警分析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新兴研究课题,目前对此方面研究的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如食品安全监测系统的运行尚未顺畅、监测数据资源难以共享、源数据的质量有待提高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

6 参考文献

[1] 彭少杰,田明胜,王颖,等.2008―2010年上海市夏秋季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5):469-471.

[2] 曲宁,李敏,王树诚,等.2009年辽宁省初级农产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5):1240-1243.

[3] 秦燕,李辉,李聪.控制图分析在食品安全预警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9):1089-1090.

[4] 柴胜丰,张国权.基于Bayes统计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6(6):966-970.

[5] 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13.

[6] 刘丽,任呈强.灰色系统理论在石油工业腐蚀中的应用与进展[J].材料导报,2010,24(15):99-102.

[7] KUO-HUANG LIN,BIN-DA. A gray system modeling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calibration interva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2005,54(1):297-304.

[8] 邓聚龙.灰色理论系统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83-85.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广播电视 监测 传播 安全

引言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大众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广播电视作为重要的媒介传播平台,一直受到广大受众的支持。广播电视除了要向社会传播丰富的资讯、娱乐等信息之外,还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在舆论引导、国家政策传播方面的功能,引导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当前,社会环境比较复杂,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不法分子利用广播电视传播的缺陷肆意传播不实信息,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重视对广播电视的监测工作,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水准。

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内涵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广播电视系统进行自我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想对广播电视监测问题进行探究,首先需要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概念有所了解。那么,何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是指对广播电视播出和传输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保护,达到使其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更改、破坏和泄露的目的,使各个部分的系统都能在安全的状态下保持连续、可靠和正常的运行[1]。根据广电总局颁布的相关制度,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内容涉及到电视节目的政治安全、播出安全以及技术安全等方面,如何发挥广播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播和社会舆论引导等功能,已经成为了广播电视技术部门关注的焦点[2]。

二、我国广播电视监测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也取得显著的成绩,我国广播电视的监测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就当前我国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如不法分子的干扰、运行管理机制的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并且当今世界思想潮流的相互交融,增加了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开展的难度。

在新的时代给电视监测工作带来挑战的背景下,我国电视监测工作也暴露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法分子的干扰。很多不法分子为了实现个人或者集体的利益,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阻碍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第二,广播电视运行管理机制比^落后,而这恰恰是绝大部分地区在开展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足等问题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广播电视管理系统和配套系统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比如经费的缺乏。第三,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人才的缺乏也是影响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从事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并且由于缺乏监测人员培养机制,给广播电视产业的后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其他问题的存在也严重阻碍广播电视监测水平的提升,如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等,各种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广播电视监测水平的提升,从而限制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准的提高。

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广播电视是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它承担着新闻传播的重要责任。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广播电视作为接触最频繁的传播媒介之一,对大众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事物的认知方面影响很大[3]。如果广播电视能够做到安全播出,那么将有利于大众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对社会事件的认知也会变得更加理性。但是,如果广播电视在播出安全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将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抓住漏洞,对公共事件进行曲解,对公众人物进行丑化,使得大众受到误导,从而威胁到社会安定。目前,在很多处于战乱的国家,反政府力量利用各种手段对广播电视频道进行控制,给社会大众传播虚假消息,给社会造成恐慌,由于大部分民众受到反政府力量的误导,逐渐对政府失去信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若加强对广播电视播出的监测,虚假信息或者谣言会在很大程度上被“过滤”,从而减少虚假信息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以自然灾害的报道为例,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群众本身就非常恐惧,通常表现得手无足措,如果政府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对群众进行安抚,给予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这样就可以及时缓解群众的恐慌。

3.2有利于规范群众的行为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接触最多的传播媒介,大众的很多信息都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获取的。特别是当前广播电视节目愈加丰富的背景下,大众能够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内容,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众。面对一些低俗信息内容,如色情、血腥暴力、违反犯罪等,如果受众的鉴别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些低俗的信息内容将很有可能对受众造成心理阴性,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由于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的缺乏,他们往往会模仿节目中的不良行为,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青少年很有可能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给青少年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如果广播电视监测到位,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大众的行为加以规范,将正能量传播给大众,给社会带来良好的反响,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加强广播电视监测并提高安全播出水准的措施

鉴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对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使广播电视发挥出传播国家政策、引领社会舆论以及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给社会传播更多正能量的东西,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水准。接下来,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加强广播电视监测并提高安全播出水准的措施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4.1提升广播电视监测人员的思想素质水平

作为党和政府的对外宣传的喉舌工具,广播电视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中,广播电视安全监测工作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对保证人民群众收听收看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4]。广播电视监测人员是广播电视安全监测的直接参与者,其思想素质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播电视监测的水平。所以,要想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水准,加强广播电视监测队伍的思想素质是第一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监测工作室24小时有监测人员值班,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下,再加上过度的工作压力,监测人员往往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广播电视监测工作将会很难保持较高的水准。因此,一定要从广播电视监测人员的思想素质着手,培养广大广播电视监测者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其思想境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广播电视安全传播奠定基础。

4.2加强广播电视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当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服务于广播电视事业中,使得广播电视监测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内容受到的管理也更加严格。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广播电视监测水平的提升,需要从监测人员的业务技术上着手。

首先,当今时代,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新的播出手段不断出现,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作为广播电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大技术层面的创新。比如,近几年逐渐出现的移动数字电视,可以在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公交车、地铁等移动载体中收看到清晰的电视画面,成为传统媒体在户外的延伸,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开通。移动数字电视的出现,给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但是在安全传播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公交车、地铁是人们上班和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人流量非常密集。移动数字电视开通,尽管有专业的监测设备出现,但是由于监测设备的运用并不成熟,仍处于初级阶段,容易出现监测遗漏情况。所以广播电视监测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做好新业务,不断扩大监测内容,实现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的全面覆盖,以此提升广播电视的监测水平。

其次,随着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不断创新,广播电视的监测业务也不断拓展,监测人员以往的监测水平已经难以满足广播电视监测的需要,监测人员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除了要做好技术监测方面的工作之外,播出内容方面的监测同样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要加强监测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比如,广电总局各直属监测台开展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业务,可很多监测人员都是工科出身,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一定的了解,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所以广播电视各直属监测台就需要培养监测人员对广告监管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总局下发的各种广播电视内容管理的文件,逐步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的要点。

4.3建立健全相P的广播电视监测规章制度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完善可以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使得广播电视监测工作能力有序开展。其实,在当前的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广播电视事业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新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所以要不断完善广播电视监测规章制度,从机房规章制度、岗位操作流程以及应急预案演练等方面出发,只有这样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准才能够不断提升。

4.3.1完善机房各项规章制度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广播电视监测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依据,以此提高工作效率。机房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从细节着手,覆盖机房的每一方面。第一,建立健全严格的技术值班巡查制度,认真排查各种故障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故障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第二,建立健全一线值班制度,要求一线监测人员必须严格根据相关标准按时完成收测任务,及时正确地处理异态报警。第三,建立健全机房考核制度,广播电视监测的制定和完善,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效率高、工作状态好、工作成效足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工作效率低、工作状态差、工作成效不足的员工进行适当惩罚,奖惩分明,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3.2完善应急预案演练机制

应急预案演练的内容众多,如监测业务、监测系统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各岗位工作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各项应急处理方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时,各岗位人员都应该能够明确责任、相互配合、统一调度,尽全力降低安全事故的概率,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

4.4完善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多岗位业务互相渗透,是提高监测手段一种重要的方法。面对着监测人员的疏忽,而后台的工作人员应该有一些简单的监测意识,将那些不符合规定、不合法的内容进行二次的筛选与反馈,这样可以降低一大部分的恶果。所以,对于每一个部门都要进行简单的监测常识的培训,那些有害的、不符合规定的内容不会出现在受众的视线中。有

效促进广播电视健康的播出。因此,各岗位还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完善责任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的出现,使得各部门之间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实现提升广播电视传播水准的目的。

五、结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的意义重大,不仅社会舆论导向产生影响,还对群众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要想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让大众接收更多正能量的信息内容,就必须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水准。所以,要从广播电视监测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技术以及广播电视监测规章制度和协调各部门工作等层面出发,建立起完善的广播电视监测管理机制,严格根据要求执行,营造出和谐的广播电视安全传播环境,让大众能够收看到正能量的节目内容。

参 考 文 献

[1]陈娜,白亮,梁波.浅析如何加强广播电视监测提高安全播出水平[J].广播电视信息,2015,12(03):108-110.

[2]毕提斌.如何加强广播电视监测提高安全播出水平[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24(10):154-155.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测;传播;安全

引言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大众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广播电视作为重要的媒介传播平台,一直受到广大受众的支持。广播电视除了要向社会传播丰富的资讯、娱乐等信息之外,还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在舆论引导、国家政策传播方面的功能,引导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当前,社会环境比较复杂,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不法分子利用广播电视传播的缺陷肆意传播不实信息,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重视对广播电视的监测工作,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水准。

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内涵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广播电视系统进行自我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想对广播电视监测问题进行探究,首先需要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概念有所了解。那么,何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是指对广播电视播出和传输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保护,达到使其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更改、破坏和泄露的目的,使各个部分的系统都能在安全的状态下保持连续、可靠和正常的运行[1]。根据广电总局颁布的相关制度,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内容涉及到电视节目的政治安全、播出安全以及技术安全等方面,如何发挥广播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播和社会舆论引导等功能,已经成为了广播电视技术部门关注的焦点[2]。

二、我国广播电视监测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也取得显著的成绩,我国广播电视的监测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就当前我国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如不法分子的干扰、运行管理机制的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并且当今世界思想潮流的相互交融,增加了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开展的难度。在新的时代给电视监测工作带来挑战的背景下,我国电视监测工作也暴露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法分子的干扰。很多不法分子为了实现个人或者集体的利益,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阻碍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第二,广播电视运行管理机制比较落后,而这恰恰是绝大部分地区在开展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足等问题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广播电视管理系统和配套系统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比如经费的缺乏。第三,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人才的缺乏也是影响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从事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并且由于缺乏监测人员培养机制,给广播电视产业的后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其他问题的存在也严重阻碍广播电视监测水平的提升,如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等,各种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广播电视监测水平的提升,从而限制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准的提高。

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广播电视是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它承担着新闻传播的重要责任。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广播电视作为接触最频繁的传播媒介之一,对大众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事物的认知方面影响很大[3]。如果广播电视能够做到安全播出,那么将有利于大众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对社会事件的认知也会变得更加理性。但是,如果广播电视在播出安全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将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抓住漏洞,对公共事件进行曲解,对公众人物进行丑化,使得大众受到误导,从而威胁到社会安定。目前,在很多处于战乱的国家,反政府力量利用各种手段对广播电视频道进行控制,给社会大众传播虚假消息,给社会造成恐慌,由于大部分民众受到反政府力量的误导,逐渐对政府失去信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若加强对广播电视播出的监测,虚假信息或者谣言会在很大程度上被“过滤”,从而减少虚假信息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以自然灾害的报道为例,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群众本身就非常恐惧,通常表现得手无足措,如果政府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对群众进行安抚,给予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这样就可以及时缓解群众的恐慌。

3.2有利于规范群众的行为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接触最多的传播媒介,大众的很多信息都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获取的。特别是当前广播电视节目愈加丰富的背景下,大众能够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内容,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众。面对一些低俗信息内容,如色情、血腥暴力、违反犯罪等,如果受众的鉴别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些低俗的信息内容将很有可能对受众造成心理阴性,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由于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的缺乏,他们往往会模仿节目中的不良行为,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青少年很有可能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给青少年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如果广播电视监测到位,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大众的行为加以规范,将正能量传播给大众,给社会带来良好的反响,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加强广播电视监测并提高安全播出水准的措施

鉴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对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使广播电视发挥出传播国家政策、引领社会舆论以及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给社会传播更多正能量的东西,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水准。接下来,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加强广播电视监测并提高安全播出水准的措施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4.1提升广播电视监测人员的思想素质水平

作为党和政府的对外宣传的喉舌工具,广播电视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中,广播电视安全监测工作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对保证人民群众收听收看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4]。广播电视监测人员是广播电视安全监测的直接参与者,其思想素质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播电视监测的水平。所以,要想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水准,加强广播电视监测队伍的思想素质是第一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监测工作室24小时有监测人员值班,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下,再加上过度的工作压力,监测人员往往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广播电视监测工作将会很难保持较高的水准。因此,一定要从广播电视监测人员的思想素质着手,培养广大广播电视监测者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其思想境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广播电视安全传播奠定基础。

4.2加强广播电视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当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服务于广播电视事业中,使得广播电视监测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内容受到的管理也更加严格。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广播电视监测水平的提升,需要从监测人员的业务技术上着手。首先,当今时代,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新的播出手段不断出现,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作为广播电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大技术层面的创新。比如,近几年逐渐出现的移动数字电视,可以在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公交车、地铁等移动载体中收看到清晰的电视画面,成为传统媒体在户外的延伸,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开通。移动数字电视的出现,给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但是在安全传播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公交车、地铁是人们上班和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人流量非常密集。移动数字电视开通,尽管有专业的监测设备出现,但是由于监测设备的运用并不成熟,仍处于初级阶段,容易出现监测遗漏情况。所以广播电视监测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做好新业务,不断扩大监测内容,实现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的全面覆盖,以此提升广播电视的监测水平。其次,随着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不断创新,广播电视的监测业务也不断拓展,监测人员以往的监测水平已经难以满足广播电视监测的需要,监测人员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除了要做好技术监测方面的工作之外,播出内容方面的监测同样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要加强监测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比如,广电总局各直属监测台开展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业务,可很多监测人员都是工科出身,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一定的了解,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所以广播电视各直属监测台就需要培养监测人员对广告监管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总局下发的各种广播电视内容管理的文件,逐步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的要点。

4.3建立健全相关的广播电视监测规章制度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完善可以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使得广播电视监测工作能力有序开展。其实,在当前的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广播电视事业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新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所以要不断完善广播电视监测规章制度,从机房规章制度、岗位操作流程以及应急预案演练等方面出发,只有这样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准才能够不断提升。4.3.1完善机房各项规章制度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广播电视监测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依据,以此提高工作效率。机房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从细节着手,覆盖机房的每一方面。第一,建立健全严格的技术值班巡查制度,认真排查各种故障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故障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第二,建立健全一线值班制度,要求一线监测人员必须严格根据相关标准按时完成收测任务,及时正确地处理异态报警。第三,建立健全机房考核制度,广播电视监测的制定和完善,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效率高、工作状态好、工作成效足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工作效率低、工作状态差、工作成效不足的员工进行适当惩罚,奖惩分明,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3.2完善应急预案演练机制应急预案演练的内容众多,如监测业务、监测系统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各岗位工作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各项应急处理方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时,各岗位人员都应该能够明确责任、相互配合、统一调度,尽全力降低安全事故的概率,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

4.4完善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多岗位业务互相渗透,是提高监测手段一种重要的方法。面对着监测人员的疏忽,而后台的工作人员应该有一些简单的监测意识,将那些不符合规定、不合法的内容进行二次的筛选与反馈,这样可以降低一大部分的恶果。所以,对于每一个部门都要进行简单的监测常识的培训,那些有害的、不符合规定的内容不会出现在受众的视线中。有效促进广播电视健康的播出。因此,各岗位还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完善责任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的出现,使得各部门之间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实现提升广播电视传播水准的目的。五、结语总而言之,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的意义重大,不仅社会舆论导向产生影响,还对群众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要想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让大众接收更多正能量的信息内容,就必须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水准。所以,要从广播电视监测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技术以及广播电视监测规章制度和协调各部门工作等层面出发,建立起完善的广播电视监测管理机制,严格根据要求执行,营造出和谐的广播电视安全传播环境,让大众能够收看到正能量的节目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娜,白亮,梁波.浅析如何加强广播电视监测提高安全播出水平[J].广播电视信息,2015,12(03):108-110.

[2]毕提斌.如何加强广播电视监测提高安全播出水平[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24(10):154-155.

[3]王健.论如何加强广播电视监测提高安全播出水平[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08):196-198.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摆位;应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0-0199-02 DOI:10.16607/ki.1674-6708.2015.21.122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后,安全生产工作紧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转轨进入新常态发展。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作为有力推进领导妥善进行安全生产决策,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高效开展安全生产新闻宣传活动、科学实施网络舆论引导管理的重要举措和必要信息技术支撑,应与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1正确处理好网络舆情工作摆位问题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从顶层设计层面主动适应安全生产新常态,进行新摆位、新谋划、新思考,努力构建舆情工作新常态。

1.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职责和立身之本。舆情工作始终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工作,“想高层领导所想、急安全生产所需”,以不断优化安全生产舆情工作、提升安全生产宣教水平与舆情应对处置引导能力为宗旨,进一步明确舆情角色功能定位与服务责任要求,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作,做到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努力形成合力,实现舆情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协调统一有序发展。

1.2服务决策、推进发展

服务领导决策、推进稳定发展是网络舆情工作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有力抓手和关键载体。深化发挥舆情联系群众、汇聚民意、增进互动交往的桥梁作用。突出重点,把握热点,找准难点,深入分析网络舆情走势,主动研究一些政策性、导向性问题,加大舆情分析研判力度,从舆情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科学决策机制,提高安全生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安全生产工作服务意识、安全监管监察服务能力和效果。

1.3服务基层、深化落实

网络舆情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重点体现在基层、落实在基层。坚持“身子往下探、眼睛往下看”,将重点应放在最具全局性、领导最关心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的监督落实上,放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督查落实上。深度开发应用安全生产舆情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大舆情体系,着力为安全生产领域各层级、各部门、各主体提供更广泛、综合、立体化的舆情服务,有效推动决策顺利实施,使问题及时得到反馈、解决。

2明确舆情监测方向与重点任务

明确今后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重点监测方向与任务,确保在重大事件、重要时段、重点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雪中送炭”式的舆情分析服务。第一,紧密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工作大局,进一步强化对安全生产重大工作部署、重要会议、重要政策措施出台、重大活动事件等的舆论反馈。第二,重点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工作精神、指导要求与决策部署,以及、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讲话、重点论述。第三,重点关注煤矿、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的新闻报道,特别是相关事故、事件的评论观点,并根据安全生产季节性特点,对相关领域高发、易发事故进行关注与预警。第四,坚持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把过去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把小事故当成大事故,把隐患当成事故的理念,重点关注国外安全生产行业领域有一定典型性意义和舆论影响的重大及以上事故,国内有典型意义和警示教育作用的舆论影响较大事故、重大涉险事件,媒体曝光的安全生产隐患、事故苗头、未及时发现整改的问题、事故瞒报漏报迟报、职业健康危机等负面信息。第五,重点关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基层工作与先进人物报道。加大反映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及其成效。第六,重点关注在经济形势多变的当下,可能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如腐败问题)、机(如采购保养失职问题)、环境(如地理环境对安全生产影响)等方面信息。第七,重点关注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加大信息公开与财务审计透明力度等方面信息。特别注意及时监测反映涉及到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机构、机制等的信息。第八,重点关注围绕安全生产行业发展、安全生产科技提升、安全生产格局定位等衍生出的一系列安全生产周边话题。第九,重点关注国内外其他行业领域、系统部门进行安全规划、安全管理、安全运维、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理念。第十,重点体现专业媒体、业内专家和一些有思想的理性网民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言论与创新观点。加大反映民众在安全文化宣传、知识普及中的困惑、疑问和误解,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提供线索。

3进一步规范建设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体系

进一步规范建设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体系是将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顶层设计理念落地生根的必要阶段和关键步骤。

3.1进一步提升专题舆情监测分析水平

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分工,实施“定岗、定人、定责”的信息监测分析方案,科学落实人机7*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从信息的监测分析、监测时间段分配与衔接、数据统计归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细化、标准化,以加强对专题舆情的持续跟踪监测与汇总分析,力求最大限度的实现无缝化闭环运作管理,做到无论是在任务交接、人员轮转,还是具体执行监测分析任务等方面都保持高度的前后一致、连贯有序,确保零误差。

3.2探索创新外媒信息监测分析机制

鉴于国家互联网管理的相关规定,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目前无法涵盖外媒信息。面对在国内外都产生重大舆论影响的安全生产事件,着力于主动探索创新外媒舆情监测分析机制。一是依托安全生产舆情系统平台,监测检索由中文主流媒体综合报道的相关外文消息。二是充分发挥现有舆情分析人员力量,加强外媒信息的监测分析,将英文媒体报道及时翻译汇总制作成舆情报告。三是积极寻求与第三方合作共建。主动联系在外媒监测方面有优势的媒体单位,在明确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其丰富的外媒信息数据资源,制作舆情报告。

3.3开展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网络舆情工作规范研究

为深化发展舆情综合应用服务,在充分借鉴吸收其他行业舆情监测分析业务发展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全流程、全系统、全人员管理的高度统一研究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网络舆情工作行业标准、指导思想、实施规范、要求细则等,为今后整合统筹全国安全生产大舆情建设做好技术与理论储备。

3.4开展安全生产大舆情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对上服务能力强,对下服务能力弱;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对于舆情工作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未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舆情工作格局,应努力围绕安全生产新常态、新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大舆情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对全国安全生产网络舆情整体性、系统性、联动性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研究,按照各地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具体实际,推行舆情试点,在试点过程中逐步探索成熟高效的合作模式和市场拓展模式。借助主流新媒体与其他舆情技术力量,加大对安全生产系统新闻发言人、安全生产记者和通讯员、网络评论员等的专业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日常工作用得上、重大事件顶得上、关键时刻靠得上”的舆情工作力量。

4加大舆情信息资源增值利用力度

充分利用大数据集成分析、云计算与云存储、信息可视化、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手段和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探索开发安全生产网络舆情信息高效转化及综合利用价值,建立安全生产舆情信息案例库,建设发展安全生产舆情创新应用工作研究机制体系,实现对安全监管监察工作最有效的技术支撑保障。

4.1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创新引领

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加快吸收转化其他舆情监测分析服务机构的先进经验、成果、理念,在安全生产行业领域推广运用自主研发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服务标准体系,通过试点示范、引入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创新合作服务模式,切实激发和提升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与内生动力。

4.2坚持产用互动,协调发展

全面深化网络舆情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行业领域的深度应用,促进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管理水平和质量效益的双重提升;增强新媒体舆论环境下安全生产工作应对网络问政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实现网络舆情信息技术应用与安全科学发展的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4.3坚持多方参与,协力推进

在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总体发展思路和规划部署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务院信息办、新闻办、其他相关部委、信息管理机构、研究院校单位、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的沟通交流、合作联系,创新舆情工作机制,以己之所需,采众家之长,全面统筹协调、合理发挥利用,着力构建多方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创新发展体系。

5结论

安全生产新常态下,网络舆情工作应持之以恒做好技术与信息支撑保障服务,加快自适应调整转变,加大改革创新发展,最大限度确保创新成果及转化应用能及时有效地体现到日常舆情监测分析工作中来。不仅在舆情信息监测方面日臻完善,还能进一步增强舆情监测分析研判能力,加强舆情成果展现可视化、具象化、直观化技术应用,做到安全生产网络舆情信息服务有据可查、有根可溯,有本可依,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线上线下应急处置与保障服务协调有序联动。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人民日报出版社.

[2]邵培仁,等.媒介舆论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食品安全管理;应用分析;实践性;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获得重视和关注的同时,食品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实施,也受到发展。本文中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实施网络舆情监测食品安全管理的流程和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伴随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和获取网络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方式之一。各种知识和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和宣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我国提倡言论自由的环境下,更促进了网络对同一事物发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因不同的观点同网络的快速传播下,使信息成为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具有传播广泛、相互作用性强,在传播的同时能给相关部门和疾走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社会关注例。从某个角度上能够起到放大事实,提高相关事件的透明度;增加社会民众知情度的意义。从而迫使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公正、公开的进行某一时间的处理和解决。网络舆情也就成为监督和监管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特殊性方法。

人们在日常上网、工作、学习中通过网络知识,对食品加工制作和运输流通的相关机构和厂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随时对不法厂商进行广泛的曝光,或是督促对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良好的处理和关注。

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体系的创建

我们先探讨一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食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指专业人员结合人工和自动化两种方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热点、趋势等进行有效搜集、跟踪、整理,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并提供应对建议等。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其理论框架主要是识别食品安全关键词热度和敏感度,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度、反馈度、互动评论度等,识别新近热点;根据关键词密度和文本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对观点、态度和倾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趋势走向,分级预警,获取事件全貌并预测发展走势[1]。

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规模、等级和监测范围

在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常规性监管;另一类为重点监管。对食品安全事件较小,网络关注人较少,同时没有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和严重事件的情况,可进行常规性监管,随时掌握和了解事情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处理情况。同时对恶意的诋毁和扰乱民众正确观点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防止错误舆情影响相关部门和组织机构,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对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或是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网络关注人较多,事件恶劣的情况,应进行重点关注,并且组织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处理,进行理性分析后,实施具有针对的应对措施,防止舆情进一步扩大,导致民众恐慌。

4 网络舆情的统计和分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流程主要是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等几个阶段,方法上结合自动化和人工监测。舆情分析自动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是搜索引擎技术,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自动进行内容归类、汇总、倾向性判别、话题自动跟踪、生成摘要信息等文本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

5 结语

针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管情况较为复杂和多样,同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存在较多的不足,体系的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网民的观点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食品安全舆情的分辨和判断能力有限,不能更加客观的对待事件。还存在相关食品制作和运输流通、政府部门等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掩盖真相、假承诺或是不办实事等情况导致网络舆情扩大化,和难于控制其发展和监管。因此在发生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事件后,应督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相关企业及时的同IT行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多个角度和观点进行事件真实性的搜集、统计、分析。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知情和正确关注。降低网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广泛传播失真报道和激怒民众,导致恶性事件发生[3]。

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应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和正确对待处理,增加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孟飞.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银行家,2 0 1 0,(12):101-102.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矿山 安全科学理论基础 问责 监测 建议

Abstract: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mine disaster accident frequent occurrence reason, does not lie in the safety production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 is not in place, mine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is ineffective, also do not depend on mine safe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s weak, but in mine safety basic theory research as well as mine monitoring technology lag; analysis of mine safety accident accountability system and current mine monitoring and fault detection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proposal.

Key words: MineSafety science theoryAccountabilityMonitor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 TD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作为重要基础产业的各类矿山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经过近几年的安全整治,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矿山,其安全管理不规范、安全工程技术非常薄弱,也是诱发矿山灾害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矿山是我国三大高危行业之一,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各个矿山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矿山安全工作,安全形势在总体上有所好转, 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灾害事故频繁发生的现象。2006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相应的分技术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针对问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了“十一五”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思路;对今后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又提出了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但从一些文献得知,矿山安全生产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如安全科学理论基础研究滞后、矿山安全问责体制不够健全、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现分述如下:

1.安全科学理论基础研究滞后

目前,安全科学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 老三论”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之上的,通过安全系统论分析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通过信息论监测检测搜集分析处理各种安全信息进行灾害事故预警,通过控制论对灾害事故进行控制,由此建立起安全系统论、安全信息论和安全控制论,构成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但是利用安全系统理论只能分析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能分析灾害事故发生的机制。由于机制不明,对灾害事故的预警只好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数据去预测未来,时间是有方向性的,未来不是过去和现在的简单继续,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本身就存在缺陷,有其局限性。由于对灾害事故发生的机制不清楚,预警又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对灾害事故进行有效的控制是不可能的。

2.矿山安全问责体制不够健全

问责制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承担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我国的问责制在2003年SARS风暴中首度启用后,在接下来的2004年中石油重庆开县“12.23”特大井喷事故、湖南“嘉禾违法折迁”案等事故中都进行了运用。但是综观这些被适用了问责制的事例中,似乎唯独缺少了矿山安全事故的问责,难道我国的矿山安全已经到了足以令人放心的程度吗?显然不是的。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分析,“十一五”规划期间,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全民意识不断增强,为做好“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伤亡事故多发。二是职业危害严重。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0多万例,每年新增患者约1.4万人,且仍呈上升趋势。三是安全生产基础条件依然薄弱,一些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存在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技术人才缺乏。四是安全监管监察保障能力低。安全监管监察装备落后,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应急支援等支撑体系尚不健全。这当中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尤以煤矿行业为主。

在安全生产中引入问责制,其本质在于对安全生产的责任人和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强化安全责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就最近几年发生的矿难事故处理结果来分析,不难发现在这几次的矿山安全问责事例中仍旧存在我国当前问责制度存在的“通病”:

(1)问责形式单一,未能明确具体责任。

(2)问责主体缺位造成问责难以达到公正性。

(3)问责缺乏可依循的程序。

3.我国矿山安全监测工作的现状

3.1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矿井监测监控系统是煤矿等矿山企业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世界各主要产煤国对此都十分重视,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研制生产和推广使用环境安全、提升运输、供电、排水等监测监控系统。矿井安全监控系统,是通过监控影响矿井安全的环境参数因素,如瓦斯、一氧化碳、风速、温度等,实时监控矿井的安全生产状况。上述这些参数借助于计算机、传感器、信号传输与处理系统进行集中监测并在紧急情况下,如瓦斯等参数出现超限情况下发出报警,进行区域断电控制。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地下矿山也需按照【安监总管一〔2011〕108号】文加快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地下矿山企业要严把“六大系统”建设质量关,坚持建设与应用并重的原则,把“六大系统”建设与矿井生产系统布置、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应用、应急救援等工作统筹考虑。

我国现有的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虽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3.1.1 我国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的现状

早期的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大多以模拟技术为主,由传感器、传输线、解调器、计算机、调度显示盘等组成。存在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识错纠错能力弱等先天不足。安全监控系统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矿山大多已将其作为一项重大的安全装备。但是由于当时相当一部分监控系统技术水平低、功能和扩展性能差、现场维修维护和技术服务跟不上等原因,这些监控系统或者己被淘汰、或者已被停产,因此造成相当一部分矿井无法继续正常使用己装备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老系统服务年限将至,已经没有继续维修维护的必要,这些系统急需更新改造。同时,在"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等文件中,规定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但是,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不断出现,在国家尚没有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各自制定自己的通讯传输协议和接口、子系统标准,致使各生产厂家间的设备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严重影响了系统作用的发挥,同时也阻碍了煤炭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技术的推广。

由于煤矿井下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因此,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不同于一般工业监控系统。因此,一般工业监控原理和技术难以直接运用到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中。

3.1.2 现有的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虽在保证煤矿等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这些系统监测参数单一、系统性能价格比低,难以满足煤矿等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现有系统通常都是针对某一监控对象而开发,为单一的环境安全或其他专用监控系统,从而造成硬件不通用、软件不兼容、信息不共享。用户难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环境安全、运输等多方面底层监控的目的。

(2)现有系统均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开发,若要进行新领域的监控,需要重新开发,且开发周期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现有系统均没有将数据、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难以提高信息及系统的利用率。

3.2 矿山设备故障诊断发展概况

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它不断促进了矿山工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产装备不断向着大型化、高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使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对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性能要更好,功能要更强,精度要更高。这些要求必然使设备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昂贵。大规模生产的流程化也越来越普遍,故障诊断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各种各样的矿山设备中。在我国的现代化矿山建设中值得推广。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可以大量应用在矿山生产中,根据传感器件测量的振动、温度、噪声等信号,以及油样分析、无损探伤检验等结果,判断工艺流水线甚至整个矿山的生产状况是否正常,是否出现故障的苗子,以便随时进行在线维护,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及时安排在维修项目中,以便在停机检修中处理,不至因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

3.3 常用矿山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方法有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按照设备状态信息的物理特征进行诊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振动诊断;(2)声学诊断;(3)温度诊断。

故障诊断技术可根据不同的诊断对象、要求、设备、人员、地点等具体情况,对设备的诊断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而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中,除采用机械中最普遍采用的振动监测和温度诊断外,油磨屑分析近年来也被用于国内外的矿井机械设备的监测上,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4.矿山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

故障诊断技术应用关键在各种故障信号的测量方法选定后,故障全断技术在矿山生产中具体的应用关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选择合适的测点位置,尽可能靠近能反映重要设备运转信息的故障源,能够决定关键设备和工艺流水线能否正确生产状态信息。

4.2建立基准(正常或额定运行时)的信息库。在设备安装调试正常运转后,所测定的上述各量对照设计值确定一组额定值和允许变动的范围作为基准值对照表,当设备不正常时,所测取的值就能和基准值进行比较,经诊断后发出需要维修的提示信息。当设备故障严重时除了能发出警告信号,甚至还能控制设备进入保护状态。

4.3为了能保证测取信息的准确可靠性,防止干扰信号产生误诊断,还应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设置过滤环节。

5.建议

在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同坐在火山口上,企业该如何落实预防方针,如何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如何避免坐在火山口上,给矿山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首先,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将影响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包括人、硬件、软件、环境等,纳入系统予以管理控制。对系统各要素本身和相互关系的要求及其实现或满足的的方法都要识别、确认并规定清楚,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要素间接口的问题,应予以评估,确保体系有充分的预见性和适宜性,以便对相关内容做出规定,防止事故的发生。特别是从体系建立和运行初期,必须充分的识别和评估系统的缺陷和风险,避免遗留出错(特别是关键错误)的机会。

安全基础理论的核心是灾害事故的发生机制、预警与控制理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作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也将“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作为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之一。灾害事故的发生机制是预防与控制的基础,而对机制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复杂孕灾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基础之上。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以及社会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各领域的生产,面对新的形势以及各方面的挑战,我们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采取多项重大举措,意在治理我们社会正常生产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安全问题,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同时急需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这也是基础工作,现面临的问题不是我国当前安全生产管理上无法可依,而是人们对其不重视,或是重视的力度不够。面对种种现实各领域的安全生产问题,我们当前需要做的很多,要将安全科学研究理论知识转化到我们实际工作当中去,要通过相关安全培训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组织管理者、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规,特别对安全生产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学习职工的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遵章守纪、强化管理、确保安全的重要性。让每一个与安全生产有关的管理者、劳动者都能真正懂得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谈到安全生产工作,我认为首先要把“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到生产领域当中的每一个人,包括从业人员以及我们的管理人员,就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把安全始终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首先,一个人的安全意识可以说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事故都是由人的自由度、人的失误、人的习惯、人的思想情绪、人的操作水平、人的责任心、人的职业道德等因素所造成的。其次,安全生产工作需做到预防为主,预防工作贵在“预”,预是预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预和防的关系就是想与做的关系。预是一种思维活动,防则是预指导下的实际动作。只有把预的工作做到位,才有可能防到关键处。最后就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人管、法治、技防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广大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来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总体来说,实施综合治理也是由我国安全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面临的新形势所决定的。而各领域的安全生产又各具特点,迫使防治手段需多样化。要实现安全生产,必须从文化、法制、科技、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多管齐下,综合施治。

抓落实也是一步很重要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而且得落实到人、落实到位。我们在正常生产前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规程、各项安全措施等,再美好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落实这些、如何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到位。再就是保障安全生产就是一种严格的责任、法定的责任,首先要明确责任,然后要有人负起责任,最后就是对责任者的追究。所以说,抓落实这项工作必须得明确人的责任。在现实安全生产中,要把明确责任同矿山安全问责制联系在一起,要毫不容情使得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以及管理者、劳动者的管理、岗位职责,还有相应的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都要切实到位,我们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对自己严格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强化国家相应监管部门的监管,也不能缺少外部有组织力量的监督和保障。对未明确责任管理的单位,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

前面说到从法律、行政的手段强化安全管理工作,抓安全也得重视加大对安全的投入,这也是保障正常安全生产的一个条件,要引起我们管理层对安全投入这块的重视。所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生产单位要确保安全生产中要有良好的安全投入这个保障。要杜绝一些企业只顾盈利不顾安全的现象,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要坚决依法关闭,不留后患。安全生产条件要靠人以及通过现代的高科技等手段来创造,这当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既要用制度管人,又要人去执行制度,安全设施需要合格的操作者,安全生产管理要有称职的管理者,这些都离不开人,再先进高科技含量的安全设施也脱离不了人的操纵,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劳动者的劳动安全技能培训和管理者的相关管理培训,杜绝违章操作,进一步完善日常检修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制定一些较详细的危险情况分析和相应的防范应急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安全检查的工作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夯实安全运行基础。

其次,完善矿山问责制度。完善的问责体制是体制发挥有效功用的前提,事实也表明了我国目前的矿山安全问责体制,由于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其在遏制我国矿山安全事故频发方面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

一、以法律的形式完善问责制度,使得问责制度更加的强势,以便为完善问责主体。

二、明确矿山安全问责的客体,即谁问谁责。

三、理清矿山安全问责的范围,即问什么。

四、补充矿山安全问责的形式,我国目前矿山安全问责中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是行政责任中的引咎辞职。

五、建立一套完善的问责程序。

在今后的安全生产中,要通过各方面措施来加强管理,从上到下、从管理者到劳动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明确到人。

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安全生产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生产经营单位要不断完善各项安全生产法律管理制度,不断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不断加大对安全的投入,不断加强对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培训。

最后,完善矿山安全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实现综合检测,建立数字化矿山,从技术角度及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字化矿山的发展为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了步伐,而综合监测系统正是数字化矿山体系中的核心模块。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型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库)安全基础工作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的指导意见》 安监总管-[2009]44号

[2]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关于切实加强金属非金属地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通知》 安监总管-[2011]108号

[3] 孙华山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1:16-38

[4] 李仕雄,李洁,刘年平 矿山灾害事故的状态预警与状态控制模式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论文集 2008.12:179-181

[5] 林崇建,周亚越 我国完善行政问责制之路径分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1071

安全监测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

从现代的社会整体情况来看,我们已经一步一步进入了全面的信息化时代,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途径已经被先进的通信技术逐步改变。无线电技术的信息通信技术的技术核心,需要无线电通信手段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进行机密保护。伴随着计算机行业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我们逐渐关注计算机的网络通信安全问题。鉴于目前这种网络环境和市场对网络安全的需求,在此简单分析了无线电监测过程中对计算机的网络进行加密安全保护。

1计算机网络信息泄密的原因分析

1.1计算机硬件设备安全问题

计算机之所以能实现正常的通讯功能,和计算机的硬件存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硬件设备的性能决定计算机能否的流畅运行。为了保证上网的快速和便捷,目前各种微型、小型计算机的产生得益于PC电脑能够缩小自身的尺寸,使得电脑能够更加的方便携带,但很多信息黑客正是运用了这些变化,破解并窃取使用者电脑中的信息。

1.2计算機软件安全漏洞问题

现代人们非常的依赖计算机,不管是工作和娱乐,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虽然很多计算机技术人员在软件的开发中就已经考虑到软件的安全性问题,但是难免出现疏漏,留下软件的技术漏洞,许多电脑黑客或者病毒就利用了这一缺陷,入侵到计算机中,窃取使用者的信息,这对于计算机通信安全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现在很多软件具有修复功能,可以及时发现软件存在的漏洞并进行修复,采用这种新技术,既能够防止病毒的入侵,又保护计算机的安全。软件漏洞已经成为了现代计算机安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3计算机人为主观操作错误的存在

网络信息的和传输都是个人完成,在建立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信息一方面容易改变原有的意思,导致了信息在源头处传输的过程中容易改变自身的真实性,安全通信体系难以建立。另一方面,计算机使用人员自身安全意识不足,或者是使用的过程中,自身的操作存在问题和缺陷,也让信息泄漏的风险提高。很多计算机安全人员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可能导致重要的信息外泄,被黑客利用。

2无线电监测技术概述

无线电监测技术是一种基础的信息传播和通信途径,可以用对应的通信技术手段和通信器材进行无线电信号的判定和监测,根据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频率和网络带宽等数据进行监测,从而实现对信号的诊断识别,屏蔽和封锁不被系统识别的不明信号,以此来保证信息的存储安全。计算机可以通过无线电监测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而且可以很好地保护与网络断开的离线计算机,并且可以对网络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无线电监测主要有以下几项监测的内容:

2.1立体监测

无线电监测技术可以根据互联网信息中的网络地图等各种信息处理平台,对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判断,对计算机周围的电磁场环境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周围电磁场出现变化,可以立即对新加入的无线电信号进行监测和识别,保证电磁环境的安全。

2.2自动监测

无线电监测技术可以根据网络情况的变化,自动调节和控制各种监测项目,对各种流程快速调整,实现计算机进行自动安全监测。

2.3主动监测

无线电监测技术能够实现主动监测,当值班监测信号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就会自动报警,从而主动的实现对计算机信息的防护。

2.4协同监测

无线电监测技术能够建立中心监测网,对监测设备、分析系统以及干扰设备等进行统一的调度,实现协同监测,保证监测的系统化。

3无线电监测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策略

上文中已经对计算机的多种泄密可能途径进行了概要的叙述,然后对无线电监测技术进行了介绍,根据无线电监测技术的技术工作特点,详细叙述了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原理和监测项目,让读者清楚明了的对无线电监测技术有了一个正确认识。接下来对无线电监测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和网络保密策略进行讨论。

计算机使用者需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安全系统的监测,进行病毒的查杀等基本计算机安全工作,采用更加先进的计算机安全软件,对计算机的整体安全性进行提高。同时对计算机的磁盘进行清理和管理,增强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应用层面和范围,从而对计算机网络的信息通信功能进行提升,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除此之外,计算机的使用者还应当定期对防火墙的层次进行提升,不断对防火墙进行升级和加密工作,保证防火墙可以跟上病毒库的针对性变化,对计算机登录用户的信息进行判断,杜绝一切非法入侵手段,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管理软件的一切运行权限,由使用者自行判断是否给予对应权限,对计算机的安全性能进行更深入的提升。

4结论

综上所述,无线电监测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实现了准确、快速、低价格的目的。在这个阶段,如何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更有效地利用无线电监测技术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以当前针对网络漏洞与攻击的情况的防御需求为出发点,讨论了将无线电监测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收集、存储、检索以及分析的应用手段,有效地提升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御的准确度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尚海燕.浅谈无线电监测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2). 

[2]张俊钦.无线电监测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综合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