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实验计划;本科生;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李治淼(1976-),男,黑龙江五常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丛蕊(1972-),女,黑龙江富锦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C121102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B1110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92-0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的重要举措。[1-3]在《纲要》的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与学生的主体性密不可分。[4]然而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期待有怎样的收获,以及如何保障计划的实施,应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实施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本科生围绕创新实验计划认知、认可情况展开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探究了在创新实验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长期实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研究对象为大一至大三的三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累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28份,回收率为64%。

问卷设计首先了解了本科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认知情况,继而调查了本科生在校期间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其次以本科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的各个环节为主线,调查分析了创新实验计划的前期准备、信息获知、学生的参与心理等,以及项目科研流程每一阶段的运行情况;最后部分了解了本科大学生对创新实验计划的预期收获与建议。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1.本科生专业认知情况

现代高校按照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学科门类、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5]由于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大三阶段,甚至是大四阶段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知之甚少。针对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前沿技术与发展的调查发现,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完全了解;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了解;74%的被调查者表示仅了解一点;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如图1所示。而对于不了解本专业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原因,3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缺少与导师沟通;5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信息闭塞,缺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增进了解本专业相关知识的途径选项中,6.25%的被调查者想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拓展专业知识;18.75%的受访者选择了参加挑战杯;75.00%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来了解专业的应用领域以及前沿知识。

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本专业的技能知识,并且认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等方式来提高专业认知。[6]

2.创新实验计划的宣传情况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一项新兴的由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活动,高校组织部门的宣传情况以及教师的支持情况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参与者人数的多寡。没有及时的宣传,即使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也会与创新实验项目失之交臂。

调查中发现,62.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创新实验计划不是很了解;32.5%的被调查者完全不清楚什么是创新实验计划;仅有6%的被调查者完全了解创新实验计划,如图2所示。在了解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途径上,大部分被调查者是通过教师或同学获知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1.25%和39.06%;此外有14.0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网络了解创新实验计划的。对于创新实验计划的帮助作用,5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帮助很大,认为可以通过创新实验计划培养实践创新能力;3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有机会,67.19%的被调查者会尝试参加创新实验计划;28.13%的被调查者会视他人参与情况参与实验项目;仅有4.6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参加该计划。由此看来,学生对创新性实验计划认可度较高,然而在此方面的宣传力度仍有待提高。

3.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大体包括前期准备、选题立项、信息获取、项目的具体实施、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等,问卷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参与心理、项目中师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及项目所需的硬件、资金支持情况展开了调查。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团队由3~5人组成。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以团队的形式联合申报,81%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团队申报,其余19%的被调查者倾向个人申报。对于团队中年级和专业交叉情况如图3所示,11%的被调查者不希望有任何交叉;而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年级交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学科交叉;3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二者均交叉,这样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关于项目的加入途径,34%的被调查希望通过指导教师推荐申请创新实验计划;53.1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自荐申请。

选题是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重要一步。[7]在选题来源方面,如图4所示,选择“对某一课题感兴趣,并做了充足的准备”的比例为52%;选择“部级科创的题目或导师的一个研究课题”的比例为22%;选泽“研究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约占20%;课题选择“偶然,或来自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或自己灵感”的比例为6%。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选题都较为谨慎,或涉及专业前沿,或是兴趣点。对于最终选题的确定23%的被调查者期望课题由导师帮助确定;67.1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小组讨论决定;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由项目组组长确定,显然更多的学生希望借助小组讨论来确定最终的选题。

在信息获取方面,31%的被调查者会在图书馆查阅书籍;32%的被调查者选择查询互联网检索信息;14%的被调查者会在导师处获取;17%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项目交流获取。对于互联网信息检索,仅有16%的被调查者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35%的被调查者了解信息检索,但不会使用;45%的被调查者不会信息检索,但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在项目交流方面,49%的被调查者期待有较多的项目交流;有65%以上的被调查者期待有院级及以上的项目交流活动,以开阔眼界。

对于教师的指导,43.75%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低于1次;13%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高于1次。54.69%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起到辅导作用,能够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43%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起到咨询作用,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学习;3%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仅仅起到监督作用,只负责时间和工作量的考量。

对于小组分工情况,4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50%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有组长及有专门主管某一任务的组员,但有事时大家一起商量着干;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组长全权负责,组员听从指挥。项目在进行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实验或调研,39.0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实验设备先进;25.00%的被调查者认为项目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比较落后;21.8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专业性的设备,没有专门的实验基地;14.6%的被调查者需要去周边或相关地方完成项目。对于实验室开放程度,30%的被调查者认为校园实验室硬件设施使用方便,开放性良好,可以随时去实验室做实验;4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方便,实验室要申请,中间环节复杂,等待时间较长;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方便,实验器材和实验所需的材料不全。

在论文撰写方面,有25%的被调查者撰写过论文或报告。对于论文撰写时出现的问题,39%的被调查者认为撰写的论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28.13%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抄袭严重,没有自己的创新点;32%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在撰写论文时,34.3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5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指导教师和高年级学长的意见。在需要版面费用的使用上,65.63%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学校资金支持;6.25%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导师帮助;约28%的学生表示倾向于组内筹集。

4.创新实验计划预期收获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需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注重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中大学生对创新思维方面的收获和实践能力的收获,并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或取得专利等。在针对小组成员收获期望调查中,33%的被调查者表示做了就要做到最好,期望获得最高奖项;5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认真的去做,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12%的被调查者表示只管认真做项目,不去管结果如何。而对项目预期所得到的有益效果,53%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能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30%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掌握了更创新、规范的研究方法;13%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文献搜索和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4%的被调查者表示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发表更专业的学术论文。由此可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项目的终结,收获、反思、总结经验与教训也需要纳入进来。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获得了哪些体验与收获,存在哪些遗憾,对今后此类活动的开展有哪些期望与建议等都值得关注。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提出,使得本科生的创新实践项目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文中讨论的本科生对创新实验的认知以及创新实验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良性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希文,李旦,朱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10.

[2]王祖源,毛骏健,吴淤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9):26-28.

[3]曾兴闻,赵树凯,赵韩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48-51.

[4]刘大军,罗一帆,周合兵.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304-306.

[5]卢晓东.本科专业划分的逻辑与跨学科专业类的建立[J].中国大学教学,2010,(9):10.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偏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下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论文写作等个性化教学模块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理应受到重视并被高质量地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一度引起工商管理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争议。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升论文质量乃至学生专业素质将有所裨益。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及毕业论文定位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工商管理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营销、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可以说其性质是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的应用型专业[1]。当然,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不同特点:(1)不同专业面对的管理对象或环节有所差异,但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存在共性;(2)不同类型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各有自身特点,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如侧重信息管理、交通管理或工程管理;(3)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分精英型、大众型和技能型。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必需条件。工商管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生产实践、会计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参与的学生范围和时间、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相对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使学生对工商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对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除传统学位论文外,毕业论文还可采用案例研究报告、企业(项目)策划方案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应用型研究报告形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某高校2011—2015年工商管理专业的750篇本科毕业论文,并通过访谈调查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应用性研究报告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分为传统型学位论文和应用型研究报告两种类型。2011—2015年该校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分别为73.7%、67.5%、69.2%、62.8%和63.2%,应用型研究报告分别为26.3%、32.5%、30.8%、37.2%和36.8%。虽传统型学位论文的占比略有下降,应用型研究报告占比略有上升,但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远高于应用型研究报告,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的性质相悖,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类型的应用性问题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实证研究较少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在被调查的论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达406篇(占54.1%),其次是调查研究方法(占27.5%)(见表1)。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调研工作较为肤浅,缺乏科学性。比如,大多学生只是粗略调查案例公司的总体概况,对公司内部具体的运营模式、管理结构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然而在学生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却很少有人(约占1.5%)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三)内容缺少创新

访谈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否认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复制他人文献的行为。其中,近半数学生承认自己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其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袭必然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而这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调查的论文来看,学生大多从管理学中比较宏观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写作,很少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

(四)格式不够规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都会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虽然各高校对此规定略有不同,但都旨在规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框架、格式等,遵循这一规范与否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高校对本科论文管理的严格程度。然而在被调查的论文中,论文的格式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本科毕业论文要有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论文中,存在有背景无综述,有综述无方法,甚至不分二级标题,把这几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写的情况。此外,被调查的论文在字体、排版格式等方面不统一,使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上缺乏规范性。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调查发现,学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动员时,到会的人数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2/3。按照相关安排去做的学生的比例较低,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程序和进度,采取应付或敷衍的态度。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问题的文章随处可见,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找工作也挤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2],有些学生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毕业论文。

(二)教师指导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都采取导师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年扩招,很多学校一个导师需要指导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很细致地指导,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在指导时间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时间不足,约有10%的学生认为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师对论文指导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充足且有耐心的。虽然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教师指导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投入有待加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有必要学会利用数据库资源高效地进行文献检索,并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以便较为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有效地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课程。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助于企业(项目)策划方案等应用型报告的设计。然而,部分学校要么没有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相关课程,要么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应有设施和师资条件而流于形式,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在查阅文献以及阅读外文文献时遇到障碍,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论文质量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建立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包括课题申请、开题、中期考核、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论文全过程控制程序,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相互牵制制度,学生教育系统评教制度甚至教学督导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临的是实施问题,没有执行机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执行效率也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构成,过于复杂的制度因其执行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效率受损,对论文内容、答辩程序等方面的监控不严[3]。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科论文涉及的表格过多,指导教师忙于应付,实际指导论文的时间被压缩,为减少麻烦而放任学生答辩全部一次通过;过半数学生认为答辩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会通过,甚至在答辩前都已经知道答辩的问题,论文质量的监控不到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本科论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论文质量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突破原有知识传授体系的隔阂,遵循课程间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能力主导型”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新体系。毕业论文教育相关课程应包括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社会统计、专业英语、商务沟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和专项训练等有关课程体系:一是在专业导论课中,针对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的情况,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入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力图对学生论文写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二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报素质,包括搜索、获取、整理、吸收、引用、应用有关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系统学习外语教学科研方法,从根本上纠正印象型、感觉型、单维性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英语素质,有能力阅读外文文献;五是开设商务沟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并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六是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注重提高该类课程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七是加强专项训练,面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能力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引领者。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可,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差强人意。因循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观感受,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包括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5]。为此,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6],以校企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工作底稿加强论文指导

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控制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论文指导,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过程中,要适时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记录教师指导和加强考核,可设计并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汇集一定期间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取得一定数据而进行调整、试算和分析的一种表式。它用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咨询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也是有关论文创作和指导的一种考核工具。

(四)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控制

答辩环节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答辩中,每个组按答辩成绩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被淘汰,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在二次答辩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的论文,需经集体讨论是否能最终通过答辩,如若集体讨论确实认为不合格的则不予通过,学生需要重新撰写论文并在1年后参加答辩。这将加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一些学校现采用论文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打分,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方便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抽评,使得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师加强指导和学生认真撰写。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关问题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3]孙玉华,彭文钊.俄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指导:问题与对策[J].中国俄语教学,2014,(2).

[4]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

[5]蒋贵凰,张欣瑞.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2014,(7).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高校环境条件 数据来源 调查分析

浙江高校在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历程中起步较早,成果显著。在2000年底温州高校就开始酝酿大学生创业实践,2004年春由温州四所高校共同组建温州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活动,2007年开始杭州、宁波等高校纷纷仿效,举办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实体,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创业研究等活动平台,为各地高校大学生创业搭建创业环境起到榜样与示范的作用。十年过去了,浙江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情况又是如何?能否保持领跑者的地位呢?为此,浙江高校组建了大学生创业指数研究课题组,根据GEM理论框架结合高校实际设计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科学、规范评价大学生创业指标体系方案,通过对浙江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深入调查,收集了大量详实的基础资料,现将数据加以分析、研究,旨在为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方面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条件指标的来源渠道与项目说明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项目指标来源渠道

根据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条件项目指标设计,对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设计了普通学生卷40道、自主创业学生卷90道、教师卷32道及学校卷88道共四套系列问卷,其中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条件相关的指标项目分别有7个、18个、6个及20个题目。项目数据采集来自于浙江省行政区域的具备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为主,结合个别访谈、组织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获取原始数据。从浙江省80所高校中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本科院校16所、高职高专院校15所组成了调查单位样本,随机抽样高校教师192人、普通学生2870人、自主创业学生176人,为调研对象进行数据资料的采集。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指标项目说明

1、校园创业文化―高校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活动受校园创业文化导向、创业文化价值及创业文化氛围等的影响情况。下设创业导向(问题1)、创业价值(问题2)、创业氛围(问题3)。

2、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高校在政策制定与规划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初或者新企业扶持状况。下设创业政策(问题1)、创业机构(问题2)、创业专职人员(问题3)、创业经费(问题4)、创业教育研究(问题5)。

3、创业教育与培训―高校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各个层次教育与培训体系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程度。下设创业普及教育(问题1)、创业提高教育(问题2)、创业精英教育(问题3)、创业指导师教育(问题4)。

4、投入有形基础设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够得到学校场地及基础设施支持情况。下设校内创业园区设备(问题1)、校外创业园区设备(问题2)、校内创业园区面积(问题3)、校外创业园区面积(问题4)。

5、创业基金(资金)支持―高校大学生创业所获得学校提供及通过学校得到各项基金或资金支持程度。下设创业者自筹资金(问题1)、创业者获得学校无偿资金(问题2)、创业者获得社会无偿资金(问题3)、创业者获得有偿资金(问题4)。

6、相关科研成果转化―高校大学生创业利用学校师生科研成果及通过学校得到各项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下设学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1)、学校非产权智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2)、学校科研手段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3)、学校引用社会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4)。

7、创业产业关联度―高校大学生创业依存学生创办企业、校办企业及社会企业状况。下设创业专业相关度(问题1)、创业与社会企业合作度(问题2)、创业带动就业程度(问题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在参考了GEM项目的相关内容基础上,增加与改进部分指标项目及内容,在指标评分中按重要性原则设置不同的权数,使指标体系更适合于大学生创业观察比较。

(一)关于校园创业文化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导向(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导向程度很低,将创业作为比较理想的职业选择学生基本不认可;关于创业价值(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价值程度较低,创业的成功者应享有社会地位和威望有一半以上学生不认可;关于创业氛围(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学校创业宣传次数与规格比例处于极高水平,充分显示全省高校创业氛围非常浓厚;校园创业文化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里校园创业文化处于中等水平。

(二)关于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政策(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政策程度很低,学校创业政策实施不到位;关于创业机构(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机构程度较高,学校创业技术指导机构设置与效能执行程度较好;关于创业专职人员(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专职人员程度较低,学校创业专职管理人数还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关于创业经费(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经费比例较低,学校创业指导经费投入较少;关于创业教育研究(问题5)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程度处于极低水平,学校创业教育专项研究项目层次或项数极少;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里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情况不容乐观,整体水平偏低。

(三)关于创业教育与培训

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普及教育(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普及教育大学生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关于创业提高教育(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机构程度极低,学校创业提高教育(培训)大学生比例处于极少;关于创业精英教育(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精英教育(培训)大学生比例处于极低水平;关于创业指导师教育(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指导师自身教育(培训)人数比例处于较高水平,学校创业经费投入较多;创业教育与培训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与培训情况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有待提高。

(四)关于投入有形基础设施

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校内创业园区设备(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内创业园区设备程度较低,学校投入校园创业工作室硬件配备资金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大投入力度;关于校外创业园区设备(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外创业园区设备程度很高,学校投入校外创业工作室设备资金比例处于很高水平,情况良好;关于校内创业园区面积(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内创业园区面积较多,校内创业园区面积比例处于较高的水平;关于校外创业园区面积(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外创业园区面积程度很高,学校设在校外创业场地面积能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投入有形基础设施综合调查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里投入有形基础设施情况较好,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五)关于创业基础(资金)支持

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者自筹资金(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者自身资金投入金额(元)比例处于很低的水平,大学生创业自筹资金严重不足;关于创业者获得学校无偿资金(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者获得学校无偿支持资金比例水平高;关于创业者获得社会无偿资金(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创业者通过学校获得社会无偿支持资金比例处于极低水平,全省高校创业者获得社会无偿资金极少;关于创业者获得有偿资金(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者通过学校获得有偿资金(元)支持与在校生人数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大学生创业者获得有偿资金较少;创业基金(资金)支持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基金(资金)支持水平处于中等偏下。

(六)关于相关科研成果转化

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学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自行研发的专利权、商标权转移给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数比例较小,学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创业项目数程度较低;关于学校非产权智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学校非知识产权智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程度较低;关于学校科研手段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将科技研发手段、途径、方法或设备转化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数比例处于很低的水平;关于学校引用社会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通过学校引用社会科研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数偏少;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情况较差,整体处于很低水平,令人担忧。

(七)关于创业产业关联度

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专业相关度(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大学生利用所学相同或相近专业创业项目数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关于创业与社会企业合作度(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大学生同社会企业合作项目数及参与社会产业链活动紧密创业项目数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关于创业带动就业度(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大学生所创项目带动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生就业数处于很高的水平;创业产业关联度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创业产业关联度情况处于中等水平。

三、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的建议

(一)提高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通过榜样示范教育,以创业成功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提升高校创业价值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学校创业宣传规格,增强高校创业氛围,塑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加大高校创业导向力度,积极引导学生把创业作为比较理想的职业选择,积极投身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二)完善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

迅速制定与完善高校创业政策,落实学校创业政策实施,从政策上保障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开展。健全高校创业技术指导机构设置与工作职责,逐步提高学校创业机构与执行效率。加快增加高校创业专职管理人数,提升创业专职人员与在校学生比例。加大对高校创业指导经费的投入,尽量满足学校大学生创业指导经费的需求。迅速改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加强开展高校创业教育专项研究,提升研究项目数量与层次等。

(三)加大对创业教育与培训投入力度

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率,提高创业教育(培训)的投入。迅速提升高校创业专职人员数量及素质,投入更多的创业提高班教育经费,做好高校大学生创业精英培训与创业精英人才的培育。

(四)增加有形基础设施投入

配备硬件设施,增加校园创业工作室投入资金比例。添置校外创业园区设备,提高校外创业园区资金比例。进一步扩充校内创业园区面积,拓展高校校外创业基地建设,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活动平台。

(五)帮助解决创业资金难题

在保持与提升高校无偿支持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或基金的基础上,动员自主创业者尽量自筹更多资金投入创业实践,通过学校争取政府和社会帮助,获得社会无偿或有偿的资金支持,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困难问题。

(六)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应尽快将高校科技研发手段和设备转化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的可用资源;进一步将自行研发的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及其它智力成果转移给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提高学校知识产权率水平,引导大学生科技创业。

(七)优化创业产业关联度

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相同或相近专业开展创业项目选择,深化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度,积极参与社会企业产业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大学生创业带动相同或相近专业毕业学生与社会青年就业。

总之,本研究是以抽样方式确定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渠道获取了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指标的一系列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对浙江大学生的高校创业环境条件指标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的研究结论。为改善浙江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提供了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士琴.浅谈大学生创业环境[J]. 科技信息,2012(01)

[2]陈谷纲,朱慧,马声. 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基于专家问卷数据分析的指标重构[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0)

[3]陈在余,陶应虎.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3―264.

[4]高建,程源,李习保.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创业转型与就业效应[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35―258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创业教育评价 教育环境

1.国内外创业教育评价理论综述

创业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创业教育的评价是对创业教育目标完成的程度、水平和状况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是创业教育实施水平和效果的信息反馈和调整纠偏机制,是创业教育操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Vesper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对创业教育进行评价:提供的课程,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对于创业教育核心内容――创业课程的评价,McMullan-Long认为,创业课程应该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为判断。Peter Robinson & Max Haynes认为对创业课程的评估可以用这个课程所能得到的支持与资源来评估。

国内对于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也伴随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发展而迅速增加,郭必裕(2003)将主体性、实践性、技术先进性、创新、团队整体性等五项原则作为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李景旺(2003)提出了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陈浩凯(2007)等从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师资、校内创业环境和学生特质等四个方面建立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

2.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框架

以Vesper等国外学者对于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文章试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框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理论框架更多的基于创业教育过程的创业教育评价,对于创业教育的结果并没有过多涉及,这可能是本理论框架的一个不足之处。

(1)创业教育认知

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既是创业教育在高校内开展的基础条件,又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基本内容。对于创业教育的认知包括对创业教育本质的认知和对创业教育目标的认知。

(2)创业课程评价

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开展的核心内容,创业教育要通过创业课程的设置来体现和实现。对于创业课程的分类,陈浩凯(2007)用核心创业课程和教学方法两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创业课程;孙星(2007)将创业课程划分为显性创业课程和隐性创业课程;李景旺(2003)将创业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笔者结合以上观点将创业课程分为第一课堂创业课程和第二课堂创业课程。

(3)创业师资和创业教育研究评价

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力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既是创业教育的理论源泉,又可以促进创业教育的理性、健康发展。对于创业研究的评价可以通过高校教师或出版相关学术著作来评价。

(4)校内创业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创业教育环境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校内创业教育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创业教育硬环境指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的场所与设备,提供创业资金和创新奖励基金,建立虚拟公司与创业园等。创业教育软环境主要包含学校领导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创业鼓励相关制度建设等。

3.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统计分析

课题组选取河北省三个地市(保定、石家庄、邯郸)的九所代表性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高校各行政部门教师和院系任课教师,共发放问卷405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

(1)创业教育认知

对于创业教育内涵的认知,77.7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数据表明,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正确,创业教育的内涵本质是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以此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创业教育目的的认识,37.31%的教师认为是为了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60%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这种数据分布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视,另一方面体现出与教师对创业教育内涵认识的内在一致性。

(2)创业课程

对于河北省高校第一课堂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创业教育课程已被众多高校所重视,在被调研院校中,仅有一所院校尚未开设创业课程,从课程数量上,各学校开设的创业类课程数量较少,从课程种类上,创业课程在大多数院校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创业和就业指导方面,而实际意义上的创业课程(如创业管理)很少。这反映出我省创业课程开发和创业师资的严重不足。高校第二课堂的创业教育活动是当前河北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具体方式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所有被调研高校的创业教育形式,这反映出创业计划竞赛在河北省高校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这一活动作为模拟创业的有效形式,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3)创业师资和创业教育研究

23.81%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有专职教师队伍,40.48%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目前还没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数据反映出河北省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不完善,发展程度较低。创业教育研究具有为创业教育提供课程支撑和师资配备的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曾经发表过相关论文的仅占被调查者的24.43%,曾经申请过相关项目的仅占被调查者的17.61%,出版过相关著作的仅占被调查者的8.52%,这说明当前河北省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非常薄弱。

(4)校内创业教育环境

第一,创业教育软环境。文章选取对创业教育研究有无奖励和对大学生创业有无优惠政策作为评价指标。40.91%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对创业教育研究有奖励措施,39.47%的被调查者反映对学生创业活动有优惠政策,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第二,创业教育硬环境。文章选取了专项资金和场地提供两项评价指标,仅有30.95%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对于创业教育有专项资金投入,这反映出河北省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存在严重不足。从资金的投入分布结构来看,创业教育资金的投入还主要停留在举办创业相关赛事或用于创业组织的运营支出上,与创业直接相关投入很少。在被调研高校中,仅有18.42%的被调查者反映学校已经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场地,尽管有55.26%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正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活动场地,但并不能掩盖当前河北省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缺乏物质支持的现实状况。

参考文献:

[1]Vesper K H,Gartner W B.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4):403-421.

[2]陈浩凯.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5).

[3]李景旺.探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18).

[4]郭必裕.对构建在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5]王贤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5篇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化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科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学校园将成为创新的主体[1]。在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教学方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2]。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水平,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对本科教育阶段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此调查,对大学生创新发展现状,本科教学、管理机制对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综合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样本。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工学院关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或有一定创新活动经历的本科生。共发出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样本83 份,调查的学生共涉及2010级和2011级自动化、电气、机械和车辆4个专业的本科生,调查的学生占同类学生总数的12%。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相关影响因素为主要调查目标,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课程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探索大学本科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关系,并以此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促进、管理服务机制、评价激励体系。主要调查内容有:① 调查对象科技创新经历。包括年级、学习成绩、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经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与成果性质。基于开展创新活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我们的调查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②调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列出专业主要骨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让调查对象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以此作为后续数据分析的基础。③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调查。调查在本科教育阶段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通过排序的方式调查各评价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性,本部分也是后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基础。受知识技能、实践基础和专业背景的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具有被动性、稚嫩性、短暂性、专业性等特点。被动性是指大学生科技创新不是源于个人的灵感和效益的激励,而是源于学校机会和激励或教师的引导和促进;稚嫩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在思维表现和创新成果质量中具体表现比较稚嫩,对很多问题仅仅停留在思维或者概念的层面,对各种问题考虑也比较片面,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考虑不周;短暂性是指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认识比较模糊,缺乏具体目标,能力和思维缺少持久性,需要学校教师的督促和激励;专业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源于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大多数表现为专业知识的应用。

 

二、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时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感知体现以下特征。

 

1.科技创新活动形式多样,参与程度有较大差异。目前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形式多样,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在调查的80多名学生中,有24%主持过科技创新项目,这一点与学院的统计数据基本一致;30%的学生参加了科技创新项目并做了较多的实际工作;有 22%的学生参加了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并获得了各类奖励,其中45%的学生获得了各级奖励。调查样本中只有15.6%的关注科技活动的大学生没有任何从事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经历。

 

2.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学习成绩有高度的相关性。本调查以学积分成绩为主要依据(也是目前绝大多数高等学校成绩评价的基本依据),把成绩分为 5%以内、5%~15%、5%~30%、30%~50%、50%以后5档。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有近20%排名在前5%,50%的学生在前15%,近 90%的学生在30%。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学习成绩有高度的相关性。学习成绩越好,其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参加的机会越多。如果以相应的数字代表学习成绩,建立参与度与学习成绩的线性回归模型,其相关系数达0.9772。但是成绩优秀的同学(前5%)与成绩优良(前15%)的参与度几乎一致。

 

3.科技创新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成果质量有待验证和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奖项;二是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型的科研成果;三是通过科技竞赛开发的实物模型或者软件成果;四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 20%在各级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各级奖项;有21%的学生取得了发明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有20%左右的学生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有48%的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实物模型或者软件开发表达出来,实现了成果转化。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关系密切,但课程教学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本调查从定性调查了科技创新能力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只有7.2%的同学认为理论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关系非常大,50%以上的同学认为理论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关系比较大,有超过40%的同学认为理论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或者关系很小。在实践教学领域,只有10%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关系非常大,有66%以上的同学认为理论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关系比较大,还有超过20%的同学认为理论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或者关系很小。

 

本调查还分专业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具体的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各专业挑选15门主要理论教学课程和10门左右的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与创新能力培养关系较大的5~8门理论教学课程与4~6门实践教学课程。各专业选择率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如表2、表3所示。除了个别课程选中率在80%左右以外,大部分课程选中率在50%以下。根据调查,与学生科技开发直接相关的理论实践课程选中率偏高,但是偏基础理论的课程选中率偏低。课程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学生对课程和科技创新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待改善和提升。

 

5.学生自身品质与意志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科技创新过程和实践课程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调查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40%的学生认为性格品质与意志力与科技创新能力有关系,49%认为关系比较大。大家普遍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是自身品质与意志力的外在表现。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方面,调查给出大学理论课程、大学实践课程、自己业余兴趣与爱好、创新项目的完成过程等选项。调查采用排序的方式进行。41%的学生把创新能力的完成过程培养排在前2位,37%的学生把大学实践课程排在前2位,而源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却只占28%。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创新具有普遍的被动性。创新的动机和灵感来自于任务的完成和学习中思考和探索,而基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相对比较少。

 

6.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尚缺少有效的、客观的评价手段。根据调查,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渠道还是可见的创新成果,如的数量与质量、专利申请、成果获奖、产业化应用情况、成果答辩考核等,在各选项中,除了数量与等级选中率偏高(42%),成果产业化应用偏低(28%),其他选项的选中率差别不大,说明目前对创新成果评价还难以形成大家认同的标准。对学生自身素质,如性格、品质、意志力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专项综合测试是几种大家容易接受的评价方式。

 

三、分析与总结

 

虽然由于调查样本的局限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和调查表本身的局限性,调查数据和结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调查总体上可以反映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情况。调查反映出高等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以下表现和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的开展,促进了大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各类科技活动的引领下,大学生从大一的了解、大二的介入,再到大三、大四的深入,大学生科技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和欢迎。通过科技活动,在实践中积极把专业理论、科技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和自我培养在加强,但是存在较为普遍的稚嫩性、被动性和模糊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都有所了解,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参加了各类大学生科技活动。从创新能力原动力与影响因素调查的情况看,学生科技创新的思路大多数来自于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自己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探索与学习,较少来自于课程学习的积累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灵感。学生在从事创新活动过程中,较为依赖指导教师的指导,主动的、灵感性的创新较少。所以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学校管理体制的激励。[3]

 

3.在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索和改革。根据调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课程学习关系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对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虽然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但也说明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知识点本身,对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的切入不够。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加强课堂教学内容对工程实践的指导性和引领性;在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应该逐步推广任务导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

 

4.构建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机制。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是人才培养重要的支持系统。在现代化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激励机制建设。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主要是由学校教务部门管理,但是传统的教学管理与服务模式相对较为简单,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涉及到立项、审查、考核、评价、激励等方面,既有教学管理的特点,又含有科研管理的内涵,同时还兼有学生管理的模式。所以应该从学校的层面,建立学校学院的科技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实现科技创新的服务化、体系化、规范化管理;其次要加强教学科研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是教学的拓展,也是科研的序曲,是创新思想的实现,也是创业的演练;最后要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根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来源主要源于由学校管理的国家下拨的专项经费,创新成果也主要是论文、专利等知识产权性质的成果,亟需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建立学习、实践、创新、创业的综合服务体系。[4,5]

 

本次调查在样本数量、调查内容、调查方式中还有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次调查对教工和教学管理进行了调查,但由于样本较少,在本文只对学生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在后续的调查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总结。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创业教育;成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47-04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创业将是促成21世纪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必将加快创业型社会的形成。创业者大都是敢于承担风险,通过创办企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创业行为不断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受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在校学生把毕业后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兴趣不断增加,而对毕业后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的兴趣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当前的社会创业氛围和一些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活动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受外界因素的刺激,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往往比较高,但创业技能却相对比较缺乏,最终真正进行创业的人很少,失败的案例比较多。鉴于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个性特质及高校在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文献综述

先前的研究者认为,某些特定的个性特质是创业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是识别创业机会必需的素质。拥有这些个性特质的创业者,往往都具备识别市场供需失衡而形成的创业机会的独特能力,从而使他们产生了通过创业活动改变这种不平衡的想法。创业者往往具有突出的想象力、灵活性、创造力和创新力以及与生俱来的系统思考能力。他们视各种变化为商机,敢于冒险、事业心强,拥有实现个人想法的极大自信和渴望独立的远大理想。

有学者对个性特质论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某些个性特质只是创业活动的必备条件,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才是创业行为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按照这种观点,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教育。创业态度是创业意向形成的基础,创业态度包括个人独立性、风险承担能力、工作努力度和收入等要素。因此,为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加强对学生创业态度的积极引导。如果学生对上述因素持积极的态度,他们可能会走向创业之路并愿意承担创业活动带来的风险。创业意向对创业者来说很重要,先前的研究者们已建立了多种创业意向研究模型。这些研究模型大都采用态度和行为相关理论,把创业前期活动作为研究的重点。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意向先于行为,并认定意向是产生行为的前因,只有行为指向的某种态度才能促成这种行为的发生。创业事件模型认为创业需求认知和可行认知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较大。自我效能理论解释了创业者对自己能力所能达到效果的信赖程度。创业意向结构模型表达了创业意向与创业态度及环境因素之间的直接关联程度,包含冒险意向和内控能力两个最为重要的个性特质,同时还强调高校在创业意向培养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高校来说,则要重点研究和培养开发创业型人才最为核心的技能或能力。

基于上述态度和行为有关理论,结合当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调查,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为对象,重点探讨了成人高校在校学生的个性特质、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就成人高校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测量被调查者所持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以及对成人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意见和建议。问卷由两部分构成: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专业和学历层次;影响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的个性特质等调查题项。每个题项均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评价,即:5为完全同意,4为同意,3为既不同意也不反对,2为不同意,1为完全不同意。题项内容主要是借鉴先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前研究提出的比较成熟的指标,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及成人学生的特点,咨询有关创业教育专家和部分创业成功人士,形成最初调查问卷。为检测最初问卷各指标的合理性,我们进行了初始问卷预调查。对预调查回收的48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有效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筛选确定了本研究的最终问卷。

2.调查数据收集。本研究选择了浙江某三所成人高校经济学、管理学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集中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4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46份。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判断被调查者所持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与其个性特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成人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三、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初步掌握了被调查者所持的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和其个人基本特质,对创业时间的预期和意欲创业的最初动机。我们还了解到被调查者对成人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期望。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创业意愿 创业教育 独立学院 大学生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创业环境、创业技能、创业政策、创业教育、人脉与资金、创业认知、创业态度以及家庭创业背景等,对于独立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基于对暨阳学院的调查,探索独立院校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及相关情况现状调查

本调查对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各系各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经管系、人文系、工程系、园林艺术系等。本次调查采用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KAB创业教育通用问卷,共发出2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2份。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到37.1%,女生占到62.9%,基本符合暨阳学院女生较多的现实;被调查者的年龄介于19―24岁之间,年龄分布介于19―24岁之间,21与22岁的学生共占54.9%。可见所选样本具有代表性。

调查显示,暨阳学院大学生创业意愿及相关情况的现状如下。

1、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占到微弱多数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57.4%的学生有创业的考虑;对于乐于自己创业表示同意的人比表示不确定的人要多;学生们大多数都同意“如果知道成功则创业”这个观点;而对于“自己更想创业”的说法,42.6%的学生表示不确定,表示同意的学生共占到42.7%。由此可以看出暨阳学院学生对创业的意愿并不是很高。

2、多数大学生感受到较为浓厚的创业氛围

创业氛围分为外部创业环境和个体自身内部对创业和创业者的认知。对外部创业环境的调查主要反映在“身边的人是否有自己的企业”问项,对个体内部氛围主要体现在“是否崇拜创业者”题项。调查研究发现,暨阳学院的大学生身边的人具有自己的企业占大多数(占67.5%),而84.3%的被测学生对崇拜创业者表示同意。说明学生们对于创业还处在美好的想法中,还不能好好利用自己周边的条件,但周边创业者的成功也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对于自主创业起了推进作用。

3、多数大学生缺乏创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自己具备创业知识”这一问题的态度,2%的大学生选答了“我强烈反对”,14.7%的人表示“我反对”,有58.9%的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具有创业知识,选“我同意”的占19.3%,选“我完全同意”的占5.1%,这说明大多数学生缺乏创业知识与技能。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研究假设

创业准备是创业者在创业前所做的准备,主要包括创业者所具备的创业知识、创业者所具有的创业技能是否可以帮助自己创业等。本文提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准备影响创业意愿”的假设以待验证。田喜洲、谢晋宇的研究发现:对于成功者的崇拜,受创业成功人士的影响,激发出了个人对于创业的行动。可以推论,独立学院大学生对创业成功者的崇拜能够促进自身的创业意愿。生涯规划通常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全面、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需要结合职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张东艳等研究发现:对生涯规划越清晰,创业意愿更高。由此推论独立学院大学生也符合上述现象,即生涯规划清晰性影响创业意愿。创业在于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纵观创业成功者学习好的不少,但学习一般的也占了大多数,只要自身能力强,对创业认识足够,就能创业。独立学院的学生更是如此,故可推论,创业意愿与学习成绩基本不相关。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也是一个人对创业成功的了解程度,对一个成功企业的了解程度表明着自身创业意愿的高低。越了解企业成功的关键,对于自己创业成功越有利。因此提出研究假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影响其创业意愿。

2、相关性分析

对与上述研究假设有关的变量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我具备创业所需的知识”、“我崇拜创业成功的人”、“我对未来有清晰明确的规划”、“我对小企业很了解”与“我乐于自己创业”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因此可初步认为创业技能准备、成功者崇拜、生涯规划清晰性、对企业了解的程度分别与创业意愿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学习成绩”与“我乐于自己创业”的相关系数为-0.093(p=0.183),说明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学习成绩不相关。

3、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研究假设,以“我乐于自己创业”为因变量,以“我具备创业所需的知识”、“我崇拜创业成功的人”、“我对未来有清晰明确的规划”、“我近一年来的学习成绩”、“我对小企业很了解”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20、V17、V54对创业意愿均有显著的影响(β值在0.2上下,p均

三、独立学院优化创业教育的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独立学院宜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创业教育。

1、有针对性地加强创业技能教育

本研究证实,创业技能准备影响创业意愿,而这与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有关,因此,独立学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包括:(1)学校要注重丰富创业技能教育的实践环节。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大学生认同创业,并且积极参加到相关创业活动中,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2)完善创业技能教育的课程体系。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创业技能教育的核心,大学教育不是任务式的灌输一些理论概念,而是允许开放地讨论,自主的研发。尤其是创业技能课程,不能停留在选修课程或者“放羊式”自主学习,而要和创业的专家、相关的创业设计人士对接,并开设与创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课程。

2、对大学生进行分类创业教育

创业意愿与学习成绩基本无关,因此学校可以对大学生分类教育,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有机会参加创业教育,要对具有创业意愿的同学一视同仁,而不是以课堂学业成绩论短长。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创业课程,创业教育更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自我意愿,培养学生的自我兴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

3、加强创业导向的大学生人生规划

人生规划与创业意愿正相关,独立学院要加强学生的人生规划,使之清晰明确,加强创业导向的规划。学校可以将人生规划列为正式教学计划,引进相关测评系统。通过测评,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经过专业讲师辅导,让学生能够准确定位与谋划。此外,学校要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生涯规划。

(注: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TMKC1421)。曹振杰为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路径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56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一)调查背景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现状、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环境,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出较为理想的模式,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大学生创业教育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展开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以期通过分析该院的创业教育实施状况,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实施思路。

(二)调查的对象、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到大三的高职在校生,涉及建筑施工、建筑设计、房地产经营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28个专业的学生。调查以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辅以个别访谈方式进行。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6份,问卷回收率为97.2%,其中有效问卷479份。由于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调查,因此,调查的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对象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调查

在“您认为高校是否有必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项目中,90.3%的学生认为实施创业教育是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的,而有创业实践经验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对创业教育则表示出更大的热情,在接受调查的自主创业的学生中,所有的人都认为实施创业教育非常有必要。在“您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选项中,89%的学生希望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二)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主要动机的相关调查

在“您自主创业的动机将会是:A.就业困难或就业岗位不理想;B.追求财富;C.实现自身价值;D.把握机会,积累经验”选项中,选择“C.实现自身价值”选项的达到302人,占有效问卷的63%,选择“D.把握机会,积累经验”的有119人,占有效问卷的24.8%,选择因“A.就业困难或就业岗位不理想”选项的为4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8%,而选择“B.追求财富”选项的仅为16人,占有效问卷的3.3%。在“您是否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的调查选项中,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先完成学业,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再谈创业。

(三)关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调查

1.高校创业教育氛围不浓。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虽然该院从2008年起每年开展创业知识讲座和“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但该院的创业知识讲座主要为大学生创业协会的学生会员开展培训;创业设计大赛很强的选拔性和对技术与能力的高要求,也决定了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获得创业技能训练的只能是很少数的学生。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从学院层面了解到创业知识的人数仅13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7.3%(表1);对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不了解的人数则达到31.7%。这一调查数据凸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严重缺失,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教育氛围迫在眉睫。

2.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起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专业教学计划。调查数据显示:90.2%的学生明确表示接受过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在“您选修过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的调查选项中,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没有修过或不清楚学院有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程,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知识教育(表2)。这种现状与当下大学生们旺盛的自主创业需求和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倡导“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正确认识创业教育,营造有利于全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环境氛围

1.正确认识创业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择业教育,更应该是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大学应该是创造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是教会学生走向社会独立谋生的地方。因此,在学院层面,一是应调整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即应从狭窄的知识教育、单纯的就业教育转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的创业教育,把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应强化教师实施创业教育的意识,使教师认识到创业教育并非只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去创业或者毕业以后马上去自主创业,而应认识到,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对所有学生所进行的一种创业精神、创新文化、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三是应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岗位的依赖和趋易避难的就业观念,通过实施创业教育让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也是“择业”的一个新出路。

2.营造校园创业教育文化环境。大学生是潜在的创业能力最强的群体。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应在大学校园中倡导创业精神,开展创业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了解、用足、用好国家和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引导他们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形成创业的意识、观念和文化氛围。为此,高校应将创业教育思想融入到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建设、行为文化建设之中,使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办学新理念、教师教学的新思想,学生学习的新境界;让大学真正成为大学生充分展示、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家园。

(二)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1.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不仅要把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还应该将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延伸,通过与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构建立体化的创业课程教学活动,使创业教育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如开展活动课,参观访问,与成功或失败的创业者座谈、讨论、辩论,进行模拟创业等,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亲身感受真正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风险等。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舞台,使学生从“想创业”到“能创业”,最后实现“创好业”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2.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由于创业教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因此,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创业教育的成功保证。因为,无论是创业教育课程教材的开发,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有赖于教师的实施。

创业是一个相当复杂和艰辛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创业教育的老师,应该有在社会上打拼的经历或有参与创业过程的亲身体验,且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积累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一个阅历丰富、具有创业知识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以实际的创业案例引导学生按照创业活动顺序逐步体验创业活动,还能帮助大学生从经验中学习创业技巧。

应组建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创业教育团队。一方面可以通过脱产培训、在职进修、对外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逐步改变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状况,从社会上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或创业团队担任兼职教师,尤其是创业实践教学活动,更应该由优秀企业家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担任,这样才能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改革、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的接受型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学生现实状况的评价,按一个标准和尺度衡量和要求学生,对学生的潜在能力、个性差异等很少关注。显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创业教育课程的要求。大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创造的潜能。为此,创业教育者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潜在性”和“差异性”。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消除教育教学过程中压抑创造思想和个性发展的弊端,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自由的教学活动中,激起内心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

(三)实施大学生创业辅导工程

1.通过创业计划竞赛实施创业教育。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已经有3年,调研结果显示,通过“创业计划竞赛”实施创业教育,可以普及创业知识,提高有创业意向同学的创业技能,从而达到以点带面、重点辅导、个别培育等效果。

2.建立创业社团实践基地。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协会开展各项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显示,通过建设学生创业社团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岗位实践,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能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规律,品尝到创业成功的喜悦。此外,通过创业实践基地所提供的创业机会,还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创业的艰辛,提高创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良好的创业品质。

总之,职业学校应正确认识创业教育、努力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相对成熟的大学生创业辅导工作体系,促进创业教育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宫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创业教育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张文学,康志勇等.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课题(209C140)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业 文化产业 调查

为呈现我校生的真实的潜在的消费需求,且不以现有的消费结构判断其需求走向,而是根据其需求满意程度调查阻止需求实现的原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全面的信息,我们开展此次问卷调查。本论文结论基于对我校大学生随机分层抽样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7.5%,回收的有效问卷195份。发放的问卷中有大一60份,大二60份,大三80份,比例为3:3:4。

数据表明,被调查的我校大学生月生活费主要集中在500--1000,占57%,其次是1000--1500,占28.7%。低于500元的比例为10.7%,高于1500的不足5%。我校大学生可支配生活费用差距不大且数额不大。在可供支出的生活费中,支出前三甲分别是食物,生活日用品和服饰,其百分比分别为31.3%,25.7%,23%,此三项为生活基本支出,这表明,我校被调查学生的基本生活支出占总支出的绝大部分,占总支出的80%,而开支最少的两项分别是恋爱支出与培训考试支出。

月花费为500--1000的大学生中,其消费支出前三甲依然是食物,生活日用品和服饰。这表明我校的大学生生活安排相对合理,在总可用的消费金额较低的情况下没有出现超前消费的现象,但是同时高比重的基本生活支出也反映出我校生消费水平较低,恩格尔系数过高。

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虽然食物,服饰和生活日用品支出占到了总支出的30%,但在剩余的可支出金额中,大部分支出又分布在通讯和网络上,比书籍支出,培训与考试支出和恋爱支出三项支出总和还多,占到了8.7% 。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总支出不高,而且文化消费主要形式是依赖于网络,属于自发性的独立完成的消费。

文化消费有许多不同内容,不仅包括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既包括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也包括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而消费各种物质消费品,此外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4]

不同的消费内容需要借助不同的载体完成,所以实现不同的文化消费内容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的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低,大部分资金用于基本生活开支。但是在这基本生活开支中,网络通信消费确不能归类于其中,据调查,超过57.4%的同学利用网络经行信息咨询查询,且被调查者的主要文化消费也是属于借助于网络平台的各种信息查询和娱乐享受。这表明我校大学生对文化信息的需求量大,但是迫于经济因素只能依赖成本较低的消费行为实现媒介——网络。而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除去57.4%的同学借助网络实现自己的信息专业信息需求,22.5%的同学选择询问他人,而只有19.9%的同学选择报班参加相关机构的培训。

网络成为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实现载体,通讯和网络支出成为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支出,这表明,网络对我校大学生的消费具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满意度调查中,73%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文化消费支出过少,没有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和需要。这表明,依赖于网络媒介的文化消费虽然能够满足于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但是无法从根本上代替其他的文化消费内容。

文化消费载体的狭隘影响着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实现,而主要影响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形式和频次只要是经济因素,48.7%的同学认为文化消费的费用过高,文化产品的价格过高。

据调查,我校大学生在自己现有的消费结构上都有自己希望增加的支出部分,尤其对于文化需求(书籍和咨询培训),其比重占到了35%,为比重最大的希望增加支出的项目,其次是服饰支出为28%,再次是恋爱支出8.2%。这项调查显示,以往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的阐述是具有普遍性的。[6,7]

但是我校生对于在希望增加支出比重较大的服饰上,虽然其意愿比强烈,但是对于是不是愿意或者希望服饰店进驻我校创业孵化基地这一问题中,只有22%的同学明确表示希望,而高达78%的同学的态度则是无所谓或者不希望。这表明,虽然我校大学生有着相对较强的增加服饰方面支出的欲望,但是对于校服饰店的青睐程度表现颇为冷淡。

与此同时,在被问到是不是希望增加创业孵化基地书店的时候,只有14.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希望,高达56.4%的同学明确表示希望增加书店,这表明,我校大学生对于纸质书籍有较高的消费需求,希望改变依靠网络看书的方式。

在被问到“如果创业孵化基地开设各经营专业考试资料及专业相关信息咨询的店您觉得如何?”这一问题时,54.8%的同学表示觉得很好,13.3%的同学认为不好,而21.9%的同学认为没有感觉。超过一般的学生认为在创业孵化基地增加与专业考试资料及相关信息咨询的店很好,并且在后续的“如果创业孵化基地开设各经营专业考试资料及专业相关信息的店,并且其收费适当,您会报名吗”问题中,69%的同学表示可能会去参加报名,13%的同学表示一定会参加报名,而只有18%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报名。这表明,我校大学生对书籍和专业信息考试信息需求很大,且消费意愿强烈。在文化需求的种种内容中,书籍和专业信息考试信息需求最为显著。

在对我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重视文化教育方面的支出(例如书籍和考试信息专业信息)和对技能的培养的支出(例如美体美容,包括舞蹈化妆健身等等)。而大三大四的同学对这一方面的需求更为明显,在“如果您是大三或者大四的学生,你觉得您在大一大二时缺少哪一方面的支出?问题中,超过80%的同学希望在大一时增加书籍和专业培训考试信息方面的支出,相对于另一项调查希望增加的支出方面占有率达到28%的服饰支出,对于大三大四同学的希望增加的消费意向项目中,其比重只占到了4%,而与此同时,对于文化教育相关的支出大幅增长。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受就业以及未来规划的强烈影响,大学生注重对自己的能力的培养,信息的掌握,技能的提升,形象的塑造,为将来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根据调查,在希望增加的文化消费支出中,只有34.3%希望增加音像影视支出,其余的65.7%的同学希望增加专业信息考试信息支出和美容美体支出。根据数据分析,我校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最突出的是希望增加关于知识、信息和技能方面的支出,而对于文化享受文化娱乐方面比重相对较小。这种消费意向的形成一方面在于资金的限制,大学生希望利用有限的资金培养自己的技能增强自己入社会竞争的砝码,文化消费注重实用价值。根据调查,影响文化娱乐或文化享受消费因素中,20%是因为时间因素,32%是因为经济因素,而高达47%的同学认为是由于在接触的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文化产品没有新意。

调查综合表明,我校大学生对于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新颖性,对文化教育方面的需求大,希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或是技能,注重对未来发展的自身素质投资。同时对于文化娱乐方面需求相对较小,对于文化娱乐的消费注重其新颖性。这一现象的主要是,我校大学生对于文化娱乐消费范围不广,网络资源大多可以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在文化娱乐需求不广的一大特点之外的另一大特点是十分注重其新颖性,潮流性。

据调查,我校大学生文化需求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需求,其满足程度低,消费意愿强烈,一方面受资金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孵化基地现有的经营项目中缺乏这一类的项目,供不应求,消费无处。48.7%的同学认为目前市场上文化消费的费用过高,文化产品的价格过高。希望在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出现价格相对低的文化教育服务项目。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于2009年12月,基地由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以公益性、引导性、专业性为主要特征,以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意产品为主体,搭建集政策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培训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平台。入驻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项目主要分为三大类:科技类、劳动服务类、商品贸易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现在有17个被批准入驻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设计类的占8项、培训类的2项、商贸类的7项。

对于现有的入驻企业,大部分是以租赁为主的服务业,在策略上采取的是价格策略,即通过低价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受访的经营者表示,我校大学生大部分消费额有限,为确保企业的盈利,创业人员主要将自己的经营范围设定在需要程度大频次广且价格相对低端的服务项目上,例如出租服饰、洗衣店等等。而与设计相关的项目,虽是抱着发挥文化创意的初衷,但在真正执行上,为减少风险,往往创意工作室变成了打印室。而这些策略的形成主要是经营者基于对我校大学生消费水平不高甚至偏低,基础服务类的消费相对盈利保障大。

据调查,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所有的创业项目均没有亏损现象,只是盈利多少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创业就一帆风顺,实际上,由于学校免除店面租金、水电费加上政府税费减免的政策,如果将这些成本算在内,起码有三成企业将关门。这也就是孵化基地的目的,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创业艰难。

根据以上数据,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以发展与专业相关的咨询服务业,书店,美体美容咨询等项目。同时,对于文化娱乐方面的项目,应注重符合大学生时尚品味的新颖产品的开发。

对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经营项目定位,一定要注重其专业性实用性,同时对于主打文化娱乐产品的定位要突出新颖性。

为辅助定位的成功,适当的宣传必不可少。“瓷缘”是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广告投入最多的一家公司,但对其知名度的调查中,只有不超过40%的同学知道这家店的存在,28%的同学购买过这家店的商品。根据调查,这家店的文化产品的价格相对商业街的饰品店的价格要低,顾客购后口碑较好,但是其知名度有限,因此,建议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经营者增加广告的投放,增加知名度。同时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依赖较大,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发展和联系消费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1).

[2]李望平.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1.

[3]王宋涛,谢兰兰.公平分配与居民福利——收入差距对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03).

[4]任翔.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

[5]张玉荣.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09,(7).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10篇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在读博期间,有63.6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27.27%认为创新能力会不变,9.10%认为创新能力会有下降的趋势。综合以上调查可以认为: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但不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这为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原创能力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在对“原创能力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中,主要调查导师因素、学校制度因素、自身因素、硬环境因素和软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并且针对各因素对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被调查者认为导师研究项目数量与研究经费、导师制度、自主创新意识、研究室条件和课题组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导师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制度、创新技能、图书馆条件、研究室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重要的,而导师责任心、学校管理制度、研究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教学条件和高校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要加强研究生原创能力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在评价“导师因素在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表现”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持有满意态度,但“导师现有研究经费和研究课题数量”的满意度还有待提高从有助于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角度看,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经费在5万元以上的占40.42%,在10万元以上的占27.66%,在15万元以上的占17.02%,在20万元以上的占10.64%,在3万元以上的占4.26%。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研究经费在5万元以上最为适宜。并且,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在对导师的指导方式的选择上,96%的学生喜欢导师注重沟通和引导,14%的学生喜欢说教式、10%的学生喜欢命令式的指导方式。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感情的沟通、舒缓的引导。通过数据整理显示,读博期间,在导师引导下阅读学术专着在4本以上的有45.46%,3本的有27.27%,1本的有9.09%,没读过的有18.18%。总体看来,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学术专着的能力还是有很大提高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在对“研究生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管理制度有待改善和提高,但总体来说,对学校制度的满意程度较高。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有待提高从有助于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角度看,学校在论文开题管理上总体调查者中认为第一位要加强的是开题时间,第二位就是专家的选择,分别占60.42%与56.25%。在对教学内容的调查中,总体被调查者中更希望教学内容能体现实用性,占90%;当然也还希望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占66%;对新颖性和专业性的热情稍显不足,都是46%。在对授课方式的选择上,总体被调查者中有94.12%喜欢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也有对结合论文选题和写作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述方式感兴趣的学生,占82.35%;有60.78%的学生对专题性讲座的授课方式比较青睐,在总体中只有9.8%喜欢传授式授课方式。说明学生总体上还是比较喜欢多种形式相结合,理论、实际与专业知识都涉猎的授课方式。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是讨论式,占86.27%;第二位是座谈式,占62.74%;最后是单纯授课式,占21.57%。在总体被调查者中,84%认为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是合理的,16%认为不合理,而其中导师所带研究生数如图2。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研究生目前主要采用的指导方式为单一导师制,而被调查者中有46%赞成单一导师制指导方式,还有28%赞成研究生指导小组方式,26%赞成双导师制。所以为满足学生需求,在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方式上有待改进。自身因素。在对自身因素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一般,有待提高。而且在对被调查者“目前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够满足原创能力培养的要求”问题上,56.86%认为一般,37.26%认为不能,5.88%认为能。所以加大自身的知识储备对自身原创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大知识储备是必要的。软环境。在“软环境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软环境中创新氛围一般。从纵向看,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校园创新氛围、教研室创新氛围和研究团队创新氛围要明显高于社会整体创新氛围,这说明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其结论符合高校原创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从横向看,在校园创新氛围、研究室创新氛围和研究团队创新氛围的选择中,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氛围一般,这说明,要想提升研究生自身原创能力培养,高校应该注重创新氛围的培养与加强。研究生原创能力改进建议在“研究生原创能力改进建议”问题调查中,被调查者对提出的建议大部分都持赞同的观点。其中“加强国际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教研室科研条件”、“进一步提高科研团队创新意识”、“导师的指导方式应该向注重引导和沟通转变”、“进一步完善学校图书馆条件”和“组建硕士与博士联合课题组”等六个建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非常赞同;而对“需要在论文开题、评审及学位授予标准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应与指导教师研究领域有联系”和“研究生必须参加校内指导教师的科研及团队活动”完善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等四个建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基本赞同(图略)。从总体数据来看,学生对自身原创能力的提高抱有憧憬、期待。

    结论与建议

    一方面,因部分导师课题数量和经费不能很好地满足研究生科研创新要求;另一方面,因学校在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平台和载体建设方面还不理想,因此积极构建科研与实践创新平台是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关键。目前,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在科研和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东北林业大学已出台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校级项目,鼓励和扶持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潜力的优秀研究生进行申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平台不足的现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效果和连锁反应,“鲶鱼效应”明显,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4个省级研究生培养示范创新基地,分属蔬菜学、农业水土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系统工程,这些基地对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过程中,既要积极借鉴已有经验,又要大胆创新。建议有三个:一是确立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并加大研究生科技创新校级项目资助力度。从资助数量和资助经费方面应保证至少50%的研究生拥有自己的科研项目,每个研究生至少承担或实际参与一个项目,并将其项目参与和完成情况列入研究生考核体系中。二是建立研究生培养示范创新基地,并加强管理与合作。已有的示范基地在利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学生对其缺乏了解,示范创新基地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三是鼓励和扶持学生深入林区、农区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情况列入研究生考核体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的研究成果都是来自于对实践的深入把握,因此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项目经费或研究生培育经费的扶持下,走出去开展调研,并以此培育研究生实事求是、扎实、务实的研究风气。积极打造原创能力培育的环境基础原创能力培育的环境建设包括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这是培育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前提和基础[4]。硬环境主要指物质条件,原创能力培育的硬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图书馆环境、研究室环境、教学环境、宿舍环境和国际学术交流环境;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1.尽快完善硬环境基础建设。从目前的统计看,学校的物质条件难以满足学生原创力培育的要求,尤其是研究室条件、宿舍条件、教学条件和国际学术交流环境和条件远远没有达到学生预期的要求,超过80%的学生对以上条件感到不满足。因此,学校应该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完善自身的硬环境基础建设:增加图书馆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研究室面积和电脑台数、提供通宵自习室。在现今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其科研基础难以保证,科研水平难以提高。2.持续建设创新文化氛围,打造创新软实力。在四类影响研究生原创力的文化氛围建设中,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研究团队(课题组)创新氛围、研究室创新氛围、校园创新氛围和社会创新氛围。文化建设是长期工程,高校在创新文化氛围建设中,应从前三个方面同时着手,校园创新氛围是大环境,应从创新文化宣传、创新项目扶持制度、创新行为激励及创新考核等方面着手;课题组和研究室的创新氛围,主要取决于课题组负责人以及导师素质,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导师培养和选拔方面还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考核,并要求导师担负起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领路人。打造高水平导师队伍优秀的导师是学生原创能力提升的推手,是高校培养学生原创能力的保障,高校必须加大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5]。一是应增设研究生导师扶持共建项目,即保证每个导师都能人手一个项目(此项目主要针对年轻导师,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二是在研究生导师选拔方面,应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审核力度,对于没有研究项目或经费不足的导师应取消该学年的招生资格;三是出台研究生导师定期学习和培训制度,以提高导师的科研素质和学术水平。此外,教师应从自身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博导可以组建硕士与博士联合课题组,使二者的实践创新能力能相互促进。要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加强引导,从思想观念上使其认识到原创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并自发地进行原创性项目的尝试。要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方法论和相应技能的学习和储备,为后期的研究奠定基础。摒弃本科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硕士、博士期间的教学应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改革,摒弃本科理论式教学模式。研究生期间的教学内容应着重体现实用性、前沿性和专业性,并增设论文选题和写作技巧相关课程,授课形式应以专题性讲座和讨论式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11篇

关于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

一、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

三、 正文: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生活难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首先,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虽然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形式的更加严峻,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 毕业即失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

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也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xx年212万、20xx年280万、20xx年333万、20xx年413万、20xx年495万、20xx年559万、20xx年610万、20xx年631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xx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并且不考虑虚假就业信息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仆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

其次,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学生中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 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

业心态。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

另外,出现这样现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自20xx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隐退,就业形式大大回暖。许多的企业虽面临用工荒的窘态,但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甚是严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培养人才、留用人才的经营理念,以至于眼睁睁的看着人才流失。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岗位不匹配、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对毕业生总是挑三拣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无偿地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国家虽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规范、调整,但企业配合不积极。如果说每个企业的薪资都和公务员、事业性单位员工基本工资相持平,并为每位员工依法办理象公务员所享有的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切实做好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再与公务员做对比、追求公务员之路现象就会隐退,从而脚踏实地的为企业服务。 除此之外,大学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机制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生活难的问题。现在无论是对农民

还是到国家干部、公务员等不同群体都制定落实了相关保障措施:像公务员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待遇、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也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给生活困难户发有低保补贴。而未就业大学生呢?什么都没有,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对此国家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也应当制定未就业大学生相关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注意建设。

对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方式。十七大报告提出全民创新,把创新、创业纳入了全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全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未就业大学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崛起,商业竞争日显激烈,许多创业者选择城市创业,却忽视了农村这片创业乐土。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农村创业环境有着不可预测的发展潜力,农村有着市场竞争力小、环境宽松、风险小等优势。党和政府应当积极号召、鼓励有志青年去农村创业,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农村创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发展种植、养殖,新型科技产业等,争取利用自身力量带动、形成一个新型的就业群,这样也能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另据调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都有着自行创业的激情,但绝大部分都被这样那样的困难所限制。国家、政府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优抚。但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政策上还

存在程序复杂化等多方面问题。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创业资金投放,政策优抚等。应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帮助其融资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切实解决创业资金、技术等问题。

最后,我认为,要切实解决好这些毕业生,这就要求无论是那个行业、那个部门都要形成一定的就业比例。政府应一方面规范、提高企业(国有、私有)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诸多职能部门也要有计划、有需要地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可以为企业带来活力与生产力的团体,而不是只把大学生当做劳动力。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不能在心里把自己看做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弱势群体,我们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只有我们拥有真正的能力和实力,才能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才能创造我们自己人生的辉煌!

关于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二

一、指导思想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教材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为中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加强和完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二、目的意义

社会实践(调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成果大实践模式的初步尝试和具体应用。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服务大众、奉献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同学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实施过程

1、本学期理论课结束之前(1316周),任课老师按要求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布置;讲清楚本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题目,组织形式和具体要求。

2、暑期老师对自己所代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沟通和交流。

3、本次调查报告的收集:下学期开学后的第1-2周,各位老师收齐自己教学班的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批改并评定成绩。

四、组织形式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学校统一组织和个人自主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学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课程实践活动。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学校组织的校级学生实践团队;二是各学院组织的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小分队,由学院团委组织、专业教师带队指导。这两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调查),要求学生将概论课社会实践(调查)与校级学生实践团队的实践活动和各学院组织的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结合进行,并按要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五、具体要求

1、全员参与。全校2008级本科生必须人人参与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2、就近就地进行。除了学校和各院系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自主社会实践(调查)的同学,建议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镇村相关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3、社会实践(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4、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

5、开展社会实践(调查)需要认真填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学生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格式见附件一)

6、自主实践的同学应及时通过电子信箱、电话加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指导教师选取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走访指导。

7、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时间一般1-3周,活动结束撰写报告,报告的撰写要明确一个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报告题目可参考下面所提供的参考选题),篇幅3000字左右,开学第12周提交指导教师(任课教师)。

8、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注意事项:

(1)封面、正文、封底须统一用A4纸型打印,格式要规范。(封面、封底等格式见附件二)

(2)封面上需注明调查题目、个人信息、报告撰写日期。

(3)除封面外,报告应包括内容摘要、目录索引、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等。

(4)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材料详实、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据确凿、论证合理。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12篇

一、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20人,占18.3%,选择“不满意”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14人,占12.8%,选择“不满意”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2/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人,1.8%,选b项“1/2抄网上或书上的”有5人,占9.1%,选c项“1/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8人,占32.7%,选d项“参阅资料,自己写作”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有8人,占14.5%,“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的有30人,占54.5%,“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对“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学以致用”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一主线”,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固本”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加强基于务实固本。“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说、写、用”。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读、说、写”综合起来,训练学生“用”的能力。“读、说、写、用”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写”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课、“普通话培训”课集中训练“说”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学以致用”。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读、说、写、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读、说、写、用”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补充。校内有针对的活动是普遍形式,但仅限于校内学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参与的热情会逐渐降温,尤其是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对大学的新鲜感随着大学生活的熟悉,逐渐褪去,对于校园的一些活动开始无所谓或者冷漠。怎样让他们继续保持实践的热情,我们的有效办法是把他们带出校园,到社会去实践。这种做法我们已经初步见效。对于2008级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到永宁纳家户进行语言文化调查。对于2009级学生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宁夏西海固文学采风”。此行学生们了解了西海固的风土人情,在宁夏师范学院听取了关于西海固文学的讲座。对此次实践,学生的看法如何?笔者跟踪调查了其中的109名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对这次西海固文学采风的实践形式,你的看法是什么?”调查结果是:选择“好,有助于学习”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有助于了解宁夏”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玩,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11人,占10.1%,选择“不好,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6人,占5.5%。合并前两项的数据,很明显地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此次实践的看法是肯定的,只有15.6的学生是否定的。由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实践可行。可行但是否有效呢?这又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追问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学生的实践成果里找到了答案。这次实践,学生的任务是,在实践结束后每名学生撰写两篇于文章,内容与实践内容相关,文体不限。最后学生的文章,分组交给相关的教师评阅,评阅教师的普遍认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文章有内容,有感情。我们能看到实践给学生提供的创作素材,提供了认识社会的机会。这印证了古人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实践成果,很能体现其效果,而且这个效果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目标。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广告学;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

我校广告学专业主要为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经营策划类广告公司培养应用型高级策划人才 ,根据这个定位,结合我校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性质,八年来完成了三版培养方案,一 次比一次完善,为广告学专业教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广告本科教育实践中,我们十 分重视广告实践教学,每一版教学培养方案都设计了若干实践环节,并在执行中取得了较好 的成绩,有必要列专项进行研究。因此列出本文题目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

一、广告学实践环节设计的思路

广告学综合了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文学、艺术设计、工学等多种学科, 形成了知识理论系统比较完善的应用性强的新学科。应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广告学专业的教 学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能力的塑造,因此要设计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教学目标的 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实践环节的设计安排,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实践 和创造,是对理论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广告学不是纯粹的文科专业,从业务看,它属于知识 技术智慧密集行业,科技含量较高,操作性较强。这种亦文亦理非文非理的属性给实践教学 环节的设计带来了难度。

我们的思路是:从培养高素质广告学人才的目标出发,根据广告科学和行业发展的现状 与趋势,以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广告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以调整设计实践 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为手段,对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 建立新的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出设计出亦文亦理非文非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模式的 改革思路。传统的实验实践教学是单纯以消化吸收所学理论为目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的 单科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本研究欲将其转化为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设 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践课程为主导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彻底 改变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依赖和附属的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 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中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广告学是文、理、工、艺、经 、管兼容的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知识手段的综合化。广告学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 和内容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二,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与业界发展结合,体 现业界发展的先进性,体现职业化和技能化特点。第三,将各实践环节的设计置于整体课程 体系中来统筹考虑,既要互相独立,不重复交差,又要彼此连贯,逐层递进。使每个实践环 节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又被整合到统一的实践目标体系链条中,并做到四年不间断。



二、实践环节方案及类别

1、认识实践类

认识实践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对广告行业和业务有一定的接触,观察了解所学专业的用 途,增加专业的感性认识。该类别设置三个环节:广告见习、读书报告、广告市场调查。

广告见习是广告学专业学生实习的第一步,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比较合适。该实习一般做 法是通过参观各级各类广告公司,请公司专职人员作专门讲座、学生在公司做短暂停留观察 ,认识并了解广告公司及业务情况,了解项目的策划与广告推广工作流程,使学生对广告业 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感受,为陆续学习的专业课积累专业认知经验。 

读书报告是大学一年级结束时的读书实践活动。通过修养类和专业类图书的阅读,开阔 视野,加强低年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积累,为以后的其他实践环节打下文化基调。 读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然后在全年级召开大型读书报告会,最后每人上交一份读书报 告。

广告市场调查是对全部商业活动的资料、情报和数据进行系统、客观、广泛且持续的收 集、记录、分析、评价,并做出结论与建议,供企业经营决策者参考的一种活动。在广告学 专业中,广告市场调查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它为广告策划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广告决策者提 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也可以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技能,专门从事各种信息调查与研究。由此 可见,广告市场调查是训练学生掌握调查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环节。该项目安排在第三学期, 是在学习了市场营销和广告调查及相关调查软件等课程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

2、课程设计类

课程设计走的是工科路线,就是在某一门课程学习结束时,利用课程的基本原理或核心技 术设计一个项目。在广告学专业课程中,部分策划、制作类课程可以设计此环节。如广告策 划与创意、公共关系与实务、影视广告摄制、企业形象策划等课程。

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设计实际就是做一个项目的策划,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

基本 功训练。教师给出选题或学生自拟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广告策划方法和创意技巧, 作模拟策划,要求在策划程序规范上与市场接轨,要有操作性。学生分组开展活动,教师作 相关细节要求,然后在一定范围内展示。

公共关系与实务课程设计主要是做一个公关策划。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某一 企业的形象传播和公众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挖掘机会,形成公共关系活动项目,然后对项目 所涉及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形成公共关系活动框架,并对其进行合理性、 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分析论证。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形成公 共关系活动策划书及活动项目计划书。最后通过一定的评价程序,选择质量高、可行性强的 项目进行模拟实施。整个过程在老师指导下由项目组长组织控制,活动结束后集体讨论项目 的可行性、创新性等,发现问题并作弥补。 影视广告摄制课程设计主要进行影视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技巧训练,将理论与实践 结合起来,进行影视广告的摄制和简单的影视广告的编辑。该项目通过实践操作,应使学 生了解影视画面的含义、影视摄像的造型元素及影视广告的基本原理,了解影视画面编辑的 艺术与技巧,掌握影视广告的策划与创意、影视广告拍摄、制作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并能 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影视广告拍摄和基本的影视广告编辑与制作。一般分组进行,必须实地 拍摄,编辑制作方面规定应用具体技术或艺术技巧,最后拿出一个15或30秒的广告作品及 工作脚本。

企业形象策划课程设计通过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等的全案策划 训练,培养学生熟练进行企业形象策划与形象传播的能力。在操作中可以灵活设计或选择项 目,可以选择现实中形象传播不佳或没有形象传播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立项,也可以自己考察 合适的创业项目,成立一个模拟公司并为公司进行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 系统的策划及其内外传播策划,形成企业识别系统手册和企业识别系统传播策划书。最后组 织成果讨论、评选、展示。

3、创作实践类

创作实践类设计了一个项目即广告创作。广告创作包括广播广告创作、电视广告创作( 含拍摄与制作)、平面广告创作,每一个品种都含文案,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项目是 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制作的研究性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训练项目。通过该环节 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单项创作中对策划、创意、制作理论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 力和创新能力。广告创作的内容: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特定的产品进行分析,以产品或品 牌定位为核心,确定产品卖点,选择最佳创意角度,通过平面广告、影视广告、广播广告进 行品牌传播;从广告传播的角度对广播广告、影视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 ,制作相应的广告作品。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说明会或展示。

4、研究类 

研究类项目设计了科研训练两项,一项是文案研究,一项是模拟课题训练。

文案研究是在第五学期进行的一项应用研究必修训练科目。通过对广告作品与案例的研 究训练,旨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综合运用,提高整合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创新素质,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广告作品与案例的研究训练,学生基 本获得以下几方面应用能力:广告文案的文字部分鉴赏与分析能力;影视广告作品鉴赏与分 析能力;平面广告作品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各类广告案例的分析、研究能力;写作分析评论 文章的能力。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作品鉴赏与案例分析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搜集相关资料,整 理数据,撰写评论和报告。

模拟课题训练是在第七学期进行的一项应用研究必修训练科目。通过科研课题的申报程 序训练,旨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综合运用,提高整合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创新素质,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课题的申报程序训练,学生基本 获得以下几方面应用能力: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专业论文选题能力; 科研项目的基本申报能力(含申报程序、撰写课题论证报告、填写课题申请书、实施课题研 究等);答辩能力;学术道德修养自控能力。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的申报要求与规范 进行选题、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论证课题、撰写报告、结论研讨、答辩等环节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锻炼科学研究能力。

5、综合类

综合类项目设计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任选一个)、毕业实习。

学年论文是在二、三学年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综合项目,安排学生结合该学年专业课程, 练习撰写学术性论文。这是全面提高本科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广告领域某一课题 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广告业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巩固、充 实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各种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学术论文 的基本规范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各门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广告实践 中某一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全部学习成果的总结性作业,是衡量毕业生 能否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毕业论文也是学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 生在导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或行业 的某些问题。写作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掌握正确地提出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 题的方法,培养科研能力、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和写作 能力,提高思考和创造力,为毕 业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的一次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长期以来是针对理、工、艺术等学科专业安排的综合实践环节,相当于文科的 毕业论文。该项目应用于广告学专业,主要与我们培养目标定位有直接关系。我们主要培养 策划类人才,策划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学生毕业时可以选择作策划方案,要求策划的产品 或服务必须结合当前市场,作实地调查和战略分析,制定可执行的营销、传播策略,并作效 果预测。作出一个完整的策划方案,请相关企业代表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审查。这个成果与 毕业论文同样是衡量学生毕业能否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

毕业实习是专业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科目,是实践教学的高潮。该科目的进行,是对学 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检验,是对学生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科能力结构的总考察;是 教师对教学成果的验收,是学生对广告职业生活的全面熟悉、适应和演习过程。此项实习, 拟达到以下目的:让学生深入广告行业,参与具体业务,熟悉工作流程,锻炼操作能力,为 毕业后进入广告行业作心理准备;使学生将所学的广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锻炼学 生在广告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检验广告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检验 教学质量,反馈人才培养规格,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毕业实习设计了广告策划、 广告管理、广告设计制作、广告教育等内容,要求在双方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承担或参与实 质性的业务,回交工作方案和对方案的分析、相关工作调查分析、可视性实习成果、实习 报告等。

以上实践环节安排见下表:

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bg(!〗〖bhdfg6mm,fk20mm,k25mm,k35mm,k15mm,k15mm,k30mm,k20mmf〗

三、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案的特点及诸环节之间的关系

1、实践教学方案的内容与理论课程紧密相连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拓展和提升,在方案中体现出了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紧密相连。 实践项目大多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因为广告学的应用学科性质,理论教学要有与之相配套的 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课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2、实践教学方案中的项目设计体现了较完整的结构性特点

作为一个专业实践教学方案,一定要注意从人的认识规律和专业技能整体构成出发去构 建。本方案的设计从认识实习到社会调查,从策划与创意、公关、cis、影视到广告案例研 究、广告课题模拟,适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并且科学地阐释了广告业务的各构成部 分。

3、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体现内容上的逻辑关系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统计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马敏娜(1956—),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分析、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6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46-02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统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教育已由过去单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向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这对统计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国外统计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美国和加拿大统计学专业设置的特点: 一是招收统计学研究生的院校多于本科生的院校,说明北美对统计高层次人才有较大的需求;二是本科生阶段统计学专业方向宽泛,研究生阶段专业方向分得更细一些;美国统计学会为统计学专业大学本科设置的课程体系分为统计方法、统计理论、应用统计、专业选修课,统计项目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研究一、二个实际的统计问题。

英国是统计教育的发源地。在现有的115所大学中,有50多所大学设有统计学专业。其比重远高于我国(不足20%),统计高等教育相当普及。

总而言之,国外统计教育发展的趋势有三个特点,一是统计知识越来越普及,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方法科学及数据的科学受到学生重视和欢迎;二是网络成为统计教育的重要工具,发达国家统计教育经历了从理论向应用教学模式的转变;三是重视对学生统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

国外统计教育的现状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有多方面的借鉴之处,结合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对统计学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总结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体验,旨在抛砖引玉。

二、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

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是吉林省级特色专业。近几年来根据国外统计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新时期统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特色为先”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学校“加强理论基础、注重社会实践”的方针,搭建了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理论授课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个教学平台。强调“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并举、知能品德兼修”,既重视第一课堂教学计划和教材建设,又重视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和实践基地建设;既重视校内专业教育,又重视社会实践育人,实现了厚品德、尊个性、强基础、重实践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原统计学课程体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统计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问题较严重。由于经济发展中大量的信息出现,各个行业都需要具有良好的统计学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宽的知识面、综合索质好的统计学人才。因此,有必要对统计学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优化、精心设计,旨在保证基础理论的同时,加强技术技能训练,加大实验及综合实验和设计研究实验的比重,同时注意增加趣味性、实用性;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统计建模大赛,突出对学生的基础性训练、启发性训练、创新性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统计分析与推断能力。按照这个宗旨,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选修课和跨学科的课程,增加了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开设了调查分析师职业资格认证,并科学安排必修课、限选课,实现了多种课程形态有机结合。

理论授课体系强调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的体系构建,并通过“精中间(专业主课程)、延两边(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增加交叉学科的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我们对理论授课体系的课程定位是“顶天立地”。 “顶天”,即了解最前沿的统计理论与方法;“立地”,即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统计基础,强化统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重组课程内容,根据学分,强调提炼专业课程基础性内容,形成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基本知识部分;深化及延伸的内容采用以点带面方式,以典型实例分析及专题讲解方式进行。拓展内容由学生在参考文献基础上以讨论或分析报告方式完成。

(二)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依托学校网络实验中心和吉林省普查中心等实习基地,统计学院增加了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比重,专门增设《社会经济调查实务》和《数学建模》实践性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沿着统计调查方案进行设计,采集数据,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编码、整理数据,撰写分析报告或类似的路径进行综合性训练。

实践课程体系将统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素质能力提高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按照“四个基本”组织教学。四个基本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运用统计软件的基本能力,分析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基本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是我们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思路。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2003年提出的教育质量项目,要求有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的教学管理。我们制订了课程建设规划,成立了专门的课程组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

1.增加课程训练环节

培养学生统计专业基本素养理论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和五年规划、统计公报中的一些具体统计指标进行解读,让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统计学》是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更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统计学科素养,为此我们开展了“课前五分钟”活动,以作业形式安排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介绍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统计事件、经典案例等,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统计学科素养。

2.设立无标准答案问题的研讨

无标准答案问题的研讨就是使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方法,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科学创新方式。如孙亚静老师《抽样技术方法》课,针对同一问题,由学生们分组采用四种抽样方法收集数据,计算分析探讨,比较优劣,寻求最佳抽样方法。

3.强化过程评价,改革考试方式

基于不同课程性质,采取多样化考试形式。老师加强对课程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学习情况(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进行评估。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学生体验统计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五年来,《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教学中全面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课堂实践教学推广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具体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特点一是实践性。项目的主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居民消费、社会保障等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二是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三是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我们在《市场调研与预测》、《社会经济调查实务》和《数学建模》课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采集数据,录入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近些年独立完成了《长春市汽车生产营销消费情况系列调查》、《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长春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等几十个项目的调查报告。项目小组以PPT形式在全班进行汇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课外社会实践推行“三个结合”方法

我们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工作相结合;与国家组织的各项普查和重点调查工作相结合;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

近些年来,我们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大型经济普查、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录入,今年参加了全国人口普查万里行的宣传活动和人口普查的试点工作。学生实践可以自选项目,也参与老师承担社会委托项目。我们先后完成了《农民失地后生活状况调查》、《云烟东北消费市场情况调查》、《吉林省城镇居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长春市物业管理基本情况调查》等多个委托项目。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文献、讨论、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和分析,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利用网络实现课堂教学、习题课、实验教学、辅导答疑、考试与试卷分析、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与关联优化。《统计学》、《市场调研与预测》网络课程2006年和2010年分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我们在课程建设实施中,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理念。组织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通过教学、科研讨论会等交流平台,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工作相融合。

近5年来,我们完成了省教育厅教研重点项目《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统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发表了《统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等10篇相关论文,我们还获得了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优秀课程4门,出版统计系列教材4部,开发统计网络课程2门,获省级教学类奖项4项,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和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

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创新人才模式,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水平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教学水平。在参加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调查分析报告竞赛、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吉林省数学建模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共50多项。

总之,为适应吉林省经济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作为地方财经大学的统计学院,我们努力在统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教研等方面进行改革,希望能为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新型统计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敏娜.统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统计教育,2007,(05).

[2] 李国荣.培养统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探索[J].统计教育,2007,(09).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创业需求;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52-03

一、引言

创业教育作为未来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护照”,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十”的“创业带动就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曾明确提出,“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虽然逐年增高,但仍不足2%;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30%。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和自主创业率低的现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高校不断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更是明确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可见,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调研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进行探究,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对象为管理学科的大学生;共发放7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605份,有效问卷503份,有效回收率为71.86%。在调查对象中,男性226人,女性277人。其中大四毕业生119人,大三年级94人,大二年级99人,大一年级191人;涉及的专业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ACCA等专业;调查对象生源地涉及全国27个省份。问卷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在校大学生创业基本现状(创业与否、创业意愿、自主创业的影响因素等)、创业动机和创业价值观、学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创业课程熟悉程度、创业大赛等活动的参与程度等)和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情况(创业课程内容、创业教育开展形式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探讨了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三、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1.创业意愿强烈,受就业压力影响较大。随着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蓬勃兴起,当代大学生逐步告别传统求稳的就业观念,更加具有冒险精神,开始尝试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调查数据表明,管理学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高,有67.8%的在校大学生有过创业的打算;有8.55%的学生正在创业或者已经创业成功。在“促使其进行创业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主要是受到就业压力、家庭和传媒的影响。还有10.54%的学生的创业想法来自于学校创业氛围的影响,可见,学校创业环境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创业心态积极向上,期望创业课程指导性强。对于创业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超过八成的学生表示能以平常心对待,会采取积极态度面对;仅有17.57%的大学生会消极应对,停滞不前。在“您最希望从创业课程中得到的知识内容”的调查中,学生普遍希望增加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财务税收、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创业案例分析等指导性强的知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创业基础理论的巩固,更注重于实践技能的学习。

3.资金短缺、经验不足阻碍创业,期待政府支持。调查数据显示,有47.32%的学生表示资金短缺是阻碍其进行自主创业最大的因素。33.78%的学生认为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将会成为阻碍其创业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创业中最希望获取的支持是什么”调查中,35.98%的学生希望政府可以提供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也有26.78%的学生希望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提供创业服务。可见,资金的缺乏和社会经验的不足成为影响管理学科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主要障碍。

4.创业竞赛参与率高,但对创业素质提升的影响较低。调查表明,管理学科大学生对于参加创业竞赛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在对大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时,有43.14%的人参加过全国性比赛;9.54%的人曾参加过省级比赛;43.7%的大学生曾经参加过校内比赛。但是,在“创业类大赛对于学生的影响”的调查中,近46.92%的学生认为参加这些创业大赛和其他一般的学生活动没有太大的区别,对自身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仅有15.31%的学生认为创业大赛提升了自主创业在其心中的地位,使其了解创业的技巧方法。有10.33%的学生对创业大赛持有更加消极的态度,认为其纯粹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活动。

5.对于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求较为强烈。调查结果显示,有84.80%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创业实践或实习机会有限是阻碍创业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在关于“开展创业教育最有效的途径”的调查中,近50%的学生认为应与企业联合建立创业训练平台、提供创业机会;还有20%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建立实践基地。可见,大学生对于实践性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的需求较为强烈。学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论层面的学习,而是更加倾向于实践方面的训练和挑战。

6.期待以创业实践、创业游戏为主的创业教育方式。在对创业教育开展方式的调查中,有43.38%的学生倾向于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主体,24.94%的学生倾向于由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的讲座,19.22%的学生倾向于创业者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只有12.47%的学生倾向于专家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在授课方式上,有45%的学生喜欢“以创业实践为主,老师讲授点评为辅”,29%的学生喜欢“以各种创业游戏为主、老师授课为辅的授课方式”;而以“讲座为主,老师讲授为辅”的授课方式只得到了少部分学生的肯定。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创业教育不是单维度的。它既要通过理论教学体系或课程体系传授给大学生创业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结合管理学科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个性化需要和专业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连贯和统一。

1.构建重在培养创业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创业的流程,了解相应法规政策,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侧重创业知识的讲授,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则定位于培养学生以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业能力,包括管理经营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

2.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价体系。管理学科大学生具有创业基础知识扎实、创业意愿强烈、创业氛围浓厚等显著特点,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度较高。在被提供相对丰富的创业资源的同时,他们也对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价机制,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管理评价体系应包括相应的机构人员、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评价指标。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是推进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坚实基础,规章制度要适应教学规律和社会发展,评价指标要对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科学评估和质量分析。这些要素共同构成管理评价体系,发挥监督、管理、评价和支持功能,对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

3.构建具有专业化师资队伍的保障体系。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保障高质量教学的先决条件,创业教育实践教学需要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体来讲,要优化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丰富师资来源,培养和选拔优秀教师从事创业教育专职教学研究工作;并鼓励教师通过企业实习、模拟实践等方式增加创业体验,通过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增强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聘请校内外知名企业家、校友企业家、具有创业经历的职业经理人、熟悉创业政策的官员或创新园区负责人等担任创业导师,从事兼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工作;也可以邀请创业大学生进入实践教学课堂,分享个人创业经历。建立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保证教学经费、教学场地设施,营建校园创业文化,共同构建管理学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

4.构建涵括创业竞赛、实验教学、创业见习的层次化内容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应涵盖实验教学、校园创业竞赛活动、创业实习实践等具体内容;在管理学科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群体特征和个性化需要建立分层次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基本决定了其创业的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因此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要强调以专业为基础点,发挥专业优势,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其次,大学生的群体分化特征较为明显,对创业的理解、认可程度和创业决心有很大差异。学校可以在开展素质型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创业潜力大、创业资源多、创业决心足的学生进行深度实践教学,促使这部分学生真正掌握创业能力,为创业奠定实践基础。第三,切实发挥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的功能价值。校园创业竞赛活动是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初始环节,是学生接触创业的简单途径;而缺乏优秀导师指导的创业竞赛经历,无法使学生产生饱满的创业收获感。因此,学校有必要在提高创业竞赛活动举办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参与竞赛的指导力度。实验教学是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模拟体验,通过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环节、模拟创业企业成长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创业见习则是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深度体验,学生可以真实感受企业运行环境。学校应该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创业见习平台,加强创业实习实践。

总体来讲,管理学科大学生对于创业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在创业教育上具有较高的期待,对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求也较为强烈。因此,在构建管理学科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高度融合,明晰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发挥实践教学内容的功能作用,建设以师资队伍为核心的保障体系,构建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从而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兆信,郭丽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

[2]蒋研川,朱莹,卢培煜.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创业调查及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重庆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3]杨德林,田晓聪,吴贵生.基于项目的深度创业实践课程:机制与效果[J].技术经济,2011,(10).

[4]刘芸.试论工学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