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271-03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一些高校工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不如某些高职院校、技校的毕业生就业分配好,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促使工科毕业生的素质提高一个层次。因而,从可实践的层次,构建适合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力求改善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低的问题,这是目前许多高校关注及极力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现状及其分析

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众多优势资源,如煤、石油等,如何将这些优势资源能够高效转换为经济,是目前新疆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经济欠发达、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的少数民族工科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以新疆大学三个工科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昌吉学院和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工科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进行了全方位地调查,通过细致梳理和分析以及结合自身多年给“民考汉、民考民”班级授课,得出了影响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低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据调研,由于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生源上的“先天不足”――中学、高中数理化基础薄弱,从而导致他们在大学学习工科专业课程时显得非常吃力,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觉得好多公式推导难以理解,尤其是涉及到复变函数、高等数学、概率论等知识就更难理解了,因此与其对应的相关理论知识就不能完全掌握了。

2.“低进低要求”。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所以新疆高校对少数民族的入学门槛放低,并且当地政府也给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加分政策,从而导致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非常吃力,学习效果不好。虽然任课教师对他们的课程考核要求放低、放宽,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好几门课程,甚至包括专业核心必修课程的考核不及格,频繁出现挂科、重修及补考的现象。大四的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指导教师对他们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并不是很高,有些只是对专业课程某个知识点的简单应用,主要包括梳理、设计、仿真,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不了,导致毕业论文进行二次答辩,甚至还有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

3.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弱,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考试,留给自己实践的时间偏少;二是他们不善于多动手进行试验操作,除了尽力完成每门课程按计划要求的实践学分,很少主动去设计、制作一个实践工程项目,学习非常被动;三是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培养力度不够,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理论考试,轻视技能培养”的现象。

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全面。这里以昌吉学院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设置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军训、劳动课、社会实践、认识实习、金工实训、电子工艺实训、煤化工实训、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训、DCS、仪表及过程控制、电子线路CAD实训、毕业实习(基地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实验有:电路基础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电机与控制实验、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专业基础实验。这些实践环节还有些薄弱、不够全面,并且94%都是在校内实验室模拟完成的,没有推广面向企业,因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实践教学评价及监控体系不够完善。通过走访、深度访谈的方式,共对十个班级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了解,学生反映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大部分是针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以及组织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各个方面的需求极不满意,比如对承担难度大、趣味性差的实践课程任课教师打分较低。但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调查问卷统计表明,竟然达到95%的教师自我评价为优秀,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了较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一个比较健全、客观、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及监控体系。

6.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有待壮大。据调研发现,承担实验、实训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专职教师,比如实验员、实验师等,人数非常少,且他们学历并不是很高,主要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博士研究生学历只是极个别,而且他们中有90%的都没有在企业访学、进修以及企业工作的经历,从而导致学生进企业实习会出现校企导师对接不连贯等一系列问题。

二、解决对策

针对影响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低的6大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如下三条解决对策。

1.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以区域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遵循专业发展规律,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坚持“应用技术主导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根据“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本文构建了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训强化、综合仿真设计、校外实践4年不间断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该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改革前提下,通过校企导师对接,让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优化毕业论文设计,确保产学结合的高效对接,并组织学生多参加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着重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高校不仅要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验、实训学时,还要延长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学时,才能有效实现“三层次实践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图2中,基础实验模块是指图1中的基本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强化的验证性实验;自选设计模块是指图1中的综合仿真设计以及自行设计类实验;综合创新模块是指图1中的综合仿真设计和校外实践环节。

2.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与监控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本文构建了实践教学保障与监控体系,其构成总结为“一个目标、三个保障、三个系统”,如图3所示。

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目标就是逐步培养大学生的三种能力,即从培养基础实践能力开始,逐渐过渡到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专业实践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可以培养工程实践创新素质。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三个保障,即组织机构保障、规范制度保障和执行过程保障。其中,组织机构保障就是成立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相互沟通信息,集体研究问题,制订实施方案;规范制度保障,就是建立符合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规律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使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有章可循;执行过程保障,此过程的主要责任人是一线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一定要把好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关。有这三个保障,三个系统就可以顺利运行。其中,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就是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事后调控;同时,引入激励竞争机制,激励教师、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师、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及时做出评价并进行奖惩。因此,构建如图3所示的监控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从日常的教学运行过程、课程建设(尤其是实验指导书的完善)、教师的培养培训(包括学历进修、单科进修、访学、外出教学会议、企业学习等)、教研室教研活动、教师备课授课听课评课、讲课比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尤其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比如通过教学研究立项的方式,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项目、实验模式、实习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将会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高校借鉴以下三条措施来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①安排校内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重在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力争逐渐培养为“双师型”;②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政策优势,聘请对口支援院校的优秀师资作为校内教师的导师,提升校内师资队伍的水平;③深化校企合作关系,采用一种“师徒结对”的培养模式,就是让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校内教师的导师,对校内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进行“一对一、一帮一”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校内教师尽快成长为业务全面的实践教学能手,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培养时间不少于2年。同时,建立校内外教师衔接、联合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机制。

将学校与当地企业、行业紧密结合,通过调研、论证,本文构建了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训强化、综合仿真设计、校外实践4年不间断的多样化工科实践教学体系和“一个目标、三个保障、三个系统”实践教学保障与监控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改革前提下,采取校企交叉的学习方式,通过校企导师对接,让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并进行完整的毕业设计等流程,从而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研究能为新疆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某些理论依据和现实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运兰,朱宝忠.工科院校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1,39(14):149-151.

[2]Christenson B T,Schunn C D.Spontaneous Acess and Analogical Incubtion Effects[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5,17(2-3):207-220.

[3]Pawlak Z.Rough sets and 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 [J].Information Sciences,2002,(147):1-12.

[4]Smola A J.Scholkopf B.A Tutorial o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J].Statistics and Computing,2004,14(3):199-222.

[5]杨丹.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5.

[6]赵立辉,霍春宝,陈晓英,等.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107-108.

[7]王丽梅.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9-21.

[8]章结兵,任秀彬,汪广恒,等.高校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新探索[J].山东化工,2013,42(1):76-77.

[9]赵萍.团队式角色定位型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13,(1):74-75.

[10]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95-100.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宣传思想工作 和谐 作用

高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聚居的场所,其和谐程度往往影响社会的和谐程度,特别是当前我国已进入了“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控、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维护高校和谐显得特别重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共同思想基础。

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激励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校园和谐的精神纽带。只有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凝聚人心,强基固本,才能为实现学校的稳定、团结、和谐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指南。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丧失高校和谐的思想灵魂。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打牢建设和谐校园的共同思想基础,最根本的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师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做好科学理论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人心。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元的政治诉求和多元的价值观念,这种现象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相伴而生的一种客观存在,在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我们深感这种客观存在对于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确实是一种挑战。再加之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来没有改变,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高校还有市场,这就给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师生的思想实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用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来回答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坚决破除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坚决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优势,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答师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澄清模糊认识,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离不开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自觉地把个人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科学认识形势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和谐社会信心的重要环节,要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师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当前要着力解决好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着力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消除不和谐因素,引导师生为促进校园和谐、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

和谐校园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和谐是校园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校园和谐的程度。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引导校园舆论,积极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和谐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增进师生的共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最根本的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每一位宣传思想工作者都要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把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作为己任。当前,要把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和大学生形势政策课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宣传中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宣传各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引导师生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必须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提高工作实效。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要求,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师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把坚持正确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统一起来,切实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当今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广播等校园媒体,满腔热情地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我们民族和人民的英雄业绩、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特别是要注意宣传高校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和优秀大学生的典型事迹,用身边的人和事来影响师生。热点问题是一个时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高校师生思想、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做好师生的热点问题的引导工作,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调研分析,及时掌握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多做解释说明工作,积极有效地引导校园舆论。舆论监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是高校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要把舆论监督的立足点放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化解矛盾上,实行建设性监督,做到以人为善、出以公心、服务大局;实行科学监督,做到尊重事实、全面客观;实行依法监督,做到内容合法、手段合法、程序合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促进高校和谐、推动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和谐的高校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高校,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高校。高校的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体师生的创造活力,离不开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只有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不断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师生的精神力量,为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既要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又要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富于时代特征的新时期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既要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师生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又要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要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深入进行党的思想路线教育,坚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伟大实践教育广大师生,形成民主讨论、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形成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宣传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努力营造鼓励师生干事业、支持师生干成事业的校园氛围,使一切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全校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第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和谐校园,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学校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师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推行师德承诺制,使广大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高校和谐的道德基础。当前不少高校出现腐败现象,大学生考试作弊、恶性欠费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对高校诚信建设提出了挑战。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不断强化全校的诚信意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要遵循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抓好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大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校园这个目标,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按照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处室、文明家庭为重要载体,深化拓展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切实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吸引师生参与,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实事,增强工作实效,使创建活动成为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养的过程。

第五,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文化条件。

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对于一个单位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应该有丰富的文化提供精神支撑。

当前,做好先进文化宣传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精神支撑,核心是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文化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有效抵制和消除各种落后腐朽文化思想的影响,保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应当把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高校师生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这给文化的内容、风格、样式、品种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必须把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宝库中吸收营养,在观念、形式及表现手法上大胆探索创新,极大地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要鼓励高校中的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着力表现人民群众的大情大义,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间友情、社会真情,创作生产出更多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根据高校师生的特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科技活动、音乐会、书法美术展、演讲会、辩论赛、体育比赛等,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把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张琼.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J].红旗文稿(京),2005(15).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民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迥异的自然条件、社会风俗和语言,孕育了极为丰富的多民族化地音乐资源。我国的民族音乐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以及音乐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这些进步与成果所代表的都是我国多民族社会环境中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目前民族音乐的教学进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现存问题,本文将提出建构相应教学体系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制无根化

纵观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的数次潮流,我们会发现音乐教育的潮流中心总是在变化,但是好像一直都没有民族音乐占据主角的时候。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西方国家近几年对于我国的音肺幕精髓极为关注,但是国内却存在对民族音乐的贬斥的现象。而这种“洋崇内贬”的现象直接体现的就是国内民族音乐教学的一种“无根化”的现象。在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好像一直都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若想要更多地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我们就必须让民族音乐教学工作切实立足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之处。

2.教学内容畸形化

多年以来,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无论从数量到质量、从深度到广度,从措施到影响,一直处于式微的境地。单从教学内容的安排而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以唱歌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在许多学校大行其道,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知识的传授鲜有涉及,因此,多数学生相关知识极为匮乏。即便是专业音乐院校相关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也仍然难以摆脱“畸形化”的倾向。许多学生缺乏对我国各民族优秀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认识,畸形化的教学内容安排难辞其咎。

3.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化

在传统音乐教学师资队伍中,多数教师都以针对声乐、钢琴以及相关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为主,专门从事于针对民族音乐的研究的教师可谓是少之又少。及时是教师队伍中那一小部分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队伍,他们也往往只是注重学习钢琴、声乐以及相关理论和技能,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往往只是一带而过。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内关于民族音乐的师资队伍建设仍旧非常滞后化,急需改变。

二、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对于建构民族音乐体系工作而言,学校肯定是整个构建工程的基础重镇所在,所有的体系建构都必须基于学校,学校是夯实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石。从构建体系的具体组件结构而言,本文人文想要建构和完成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必须从教材见谁、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以及体系建构这四大方面入手。

教材建设:教材是学生接收民族音乐知识的主要载体,因此在教材中添加合适的民族音乐素材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知识的汲取,音乐教材中应当选入一些民族特色特别突出、民族情感特别丰富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这些情感丰富鲜活的民族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美丽,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在后续的音乐学习中能够对民族音乐产生自豪感并对学习充满信心。

课程设置:就课程设置而论,民族音乐教育的理念应当贯穿在所有课程之中。无论是音乐基础理论课、音乐技术理论课、文化共同课还是音乐专业课的设置,都应保留或是增设相应的民族音乐类课程,如在音乐基础理论课中安排民族音乐概论课和中国音乐史的内容(如《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等),在文化共同课中开设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课程,在乐理课程中涉及中国的乐理(如《民族乐理》),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增加有关中国民族音乐特殊的视听训练(如《民歌、戏曲演唱及民族器乐的演奏》)等等。

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来说,师资队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意义重大。这是因为,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现场教学之间的许多环节,都无法脱离一线教师的身体力行。如果脱离了一线教师,纵使教材编得如何妥当、课程设置得如何完备也都无法在现场教学环节作用到学生身上。因此,民族音乐能否传承成功的关键点便是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教师。我们也应当鼓励、支持和倡导教师自主地去学习和研究我国民族音乐,最大化地发挥他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决定作用。

体系建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建构和完善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必将是一件艰巨的、复杂的、经过长时间建设才能达成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需要我国的民族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作词家、作曲家深入到教学一线,也需要各级的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一同重视和关系民族音乐教育,给予民族音乐教学的实验改革以极大的支持。在建设师资队伍时,在借助学校力量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以培养相关的民族音乐教学人才。

三、结语

民族音乐能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日常宣传工作紧密相关。与此同时,人民群众们能够了解民族音乐,进而喜爱民族音乐也是与良好的音乐教育密不可分的,但是如何开展良好的音乐教育工作则又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名师工作室 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10

Building Private-own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Elite Teacher workshop

TAN Yi[1], HUANG Jinmei[1], TANG Jiejun[2]

([1].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Guangxi 530222)

([2] The Second High School of Quanzhou County, Guilin, Guangxi 541500)

Abstract Building "Elite Teacher Workshop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around universities, and discussing the theory on how to build the Elite Teacher Workshops of private-owned colleges is in abundance, have different specialty. After combing existing relevant theory of building "Elite Teacher Workshops", this study takes private-own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s a carrier, discusses its unique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establishment.

Key words private-owned colleges; Elite Teacher Workshops; theoretical framework

近年来,为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名师工作室培育教师教学团队成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与热门话题。现有对名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学理论研究方面与实践领域(何灿华,2013);而且,现有研究主要探讨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如何建立助推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团队的相关理论(都光珍,2009),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名师教学团队的建设理论研究较少。以下,本文从建立民办本科院校名师教学团队的背景、内涵予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民办本科院校名师教学团队的具体对策。

1 民办本科院校建立名师教学团队的独特背景

(1)国际教育界的发展趋势。“教学团队”被国内外教育界公认为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工作方式。20世纪60年代,国际教育界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点,并提出学校应该建设教师专业团队,实现“同伴互助”,主张将教师专业成长的中心从以往的关注教师的资质和个人发展,转向强调教师专业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欧美等发达国在教学团队建设上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值得我国民办本科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提供借鉴。

(2)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和政府大力扶持民办教育,民办高校的数量日益增长、质量也不断提高。在2013年教育部批准的高校名单中,我国本科院校共有877所。其中,民办院校(不包含独立学院)99所,占11.3%;独立学院292所,占33.3%。将以上两者加总,民办院校(包含独立学院)合占44.6%,几乎占据我国高等院校总量的半壁江山。

(3)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任务的落实。2011年7月1日,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提出通过建设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鼓励创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新模式。名师教学团队的设立,既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任务的新中心、新模式应有内容之一,也是中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常态化、制度化、团队化的进一步落实。

(4)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环境的支持。首先,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办本科院校更多的办学教学自。《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办本科院校更多的自主办学和管理权。其次,基于国家赋予的较大的办学教学自,民办高校可以更加注重自身办学特色,更加聚焦学生的兴趣爱好。再次,具备一定的理论与技术环境。由于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推动校内、校内外相同背景和不同背景的老师加强沟通与交流,因而专家学者从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提供理论支持;与此同时,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设施的配备与应用有利于拉近名师教学团队成员的时间、空间距离,有利于名师与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之间、名师团队成员和普通教师之间形成全天候、无缝隙的帮扶、学习、沟通、交流与合作关系。

2 民办高校名师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

2.1 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

从本质上来看,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内容就在于提升整体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建设、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等主要属于教学建设板块,而学术水平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主要属于科研建设板块。名师教学团队,既是教师教学发展的示范中心也是提升科研力量的工作重心。发挥名师这一精英力量在高校整体教学中的先锋模范和引领作用,通过教学精英帮扶、带动、提升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的整体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教学是科研的载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科研创新才有了现实生存的土壤;而只有通过科研平台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进一步补充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

2.2 名师工作室的建立

名师工作室或名师工作站,是教学名师进行团队工作的场所、组织。建立名师工作室可从民办高校的整个教学系统与微观的名师个人的影响两个层面来看。从宏观层面来看,目前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界定众说纷纭,以刘穿石(2010)的提法最具代表性,认为名师工作室是一个以课题研究、学术研讨、理论学习、名师论坛、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内凝聚、带动,向外辐射、示范,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团队组织;并提出了围绕教育局规划任务设立的“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模式。从微观层面来看,建立名师教学团队,则是要在允许自主管理的民办高校内引入精英教师观念(即地位、等级的差异化观念),或者从外部引进,或者从内部培养、发现、挑选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作为“教学榜样”。

2.3 教师团队与个体的协调发展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多”而非“一”的概念,而且以“团队争优”为目标注重团队成员的合作和共同进步。最后,名师工作室中的团队和个人也是互动的关系,即通过建立名师教学团队来营造名师与有潜力的队员之间示范与学习、帮扶与争优的关系。总而言之,民办高校名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在教学团队中的名师和团队成员建立起一种非正式的学习型组织,开展 “教学方法与经验交流”,以达到中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的目的。

3 建立民办本科院校名师教学团队的理论框架

3.1 高层决策:选取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

建立民办本科院校名师教学团队,首先要选取适合本校特色、符合专业发展规划、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发掘选取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体现民办高校学科发展方向以及办学特色,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教学品牌。而且,这一学科或研究领域不仅应在社会、企业得到认可,也应符合民办高校办学理念。同时,聚焦组建名师教学团队这一工程,发掘的共同议题必须具备师资发展条件,即本校的老师具有培养与发展为名师教学团队成员的潜力。当然,找出与公立院校差异,民办本科院校一定能选取、形成本校自身的品牌学科或科研领域,因而要在这些品牌学科或科研领域中挑选一批名师教学团队成员并非难事。进而,通过推进重点项目、重大课题突破的带头作用,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各学科大范围的整体推进。

3.2 中层规划:有目的地进行名师教学团队发展规划

当前,民办本科院校迅猛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了师资力量跟不上的缺点。合理进行名师教学团队规划,能够整合单个教师个体力量,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教师团队的强大合力。民办学校有必要依据自身办学条件与特色,专业结构的设置,有目的地进行名师教学团队发展规划,不仅能够实现中青年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名师团队发展规划,民办本科院校必须要分别进行团队及其个人自身的发展规划――因为团队发展规划主要注重团队建立与集体发展的利益,乃至高校办学的宗旨与未来发展方向;与之相比,个人规划则注重个人层面的发展与薪资水平,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团队发展规划与个人发展规划在某些方面容易产生冲突,因而,为了建立名师教学团队,有必要兼顾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团队发展规划与个人职业生涯。

3.3 基层实施:建立名师教学团队平台

要打造具有相对竞争力的名师教学团队,就必须营造相应的名师发展平台。这一平台不仅依靠民办本科高校自身的大力支持,包括配备具有差异化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具有差异化的实验基地、设立专项学科资金等,还应该讲究所选取的名师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行为,即除定期举行公开听讲与教研座谈会之外,名师与有潜力成为名师的团队成员应该充分应用学校的各种支持,传授与学习名师经验;名师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应该通过互联网及其存储设备,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强远程经验交流与沟通,以形成具有学习、合作、共同进步精神的团队建设文化。

3.4 绩效反馈:名师教学团队的成果检验

建立民办本科院校的名师教学团队的绩效反馈模式,基于名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果:一方面,通过团队教学、科研成果进行学术检验。依托名师工作室形成民办本科院校特色专业的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是否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否形成有影响力及创新性学术成就,使得学校学科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服务的实践检验。团队中的各名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活动中是否发挥出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使得产学研成果得到转化,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社会、企业中获得良好口碑。

4 结语

当前,国内外积极倡导建立名师教学团队,打造具有民办高等学校办学教学特色的名师教学团队符合国内外教育行业发展趋势。名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我国仍处在理论探讨与实践的蓬勃发展阶段,我们期待有更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支撑这一教学重大课题,为教学团队建设、实现民办本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 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的民办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SK13LX492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的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实践――以广西外国语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2013JGA260)

参考文献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094-02

根据我国高校现有的情况,实验人员队伍可分成三类: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管理人员。其中这三类人员的区别是:实验教学人员是指在日常的实验课程活动中进行授课或实验课程研究的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是指在实验教学中提供技术支持或在科研项目中提供技术支持与技术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是指在日常的实验室中负责安保、安防、保洁等运行保障工作的相关人员。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现由实验室管理员兼任实验技术人员,理论教师充当实验教师。我校实验室人员分工不明确,职责不分明,导致我校实验室管理较于公办院校相对落后。教育部印发《关于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粤府[2012]99号)等文件精神都指示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民办高校中实验教学人员队伍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科技越来越发展的今天,高校对实验教学环节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地位与重要性也提升了,我认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尤其重要。

1 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的现状

在高等院校中,先进的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实践的保证, 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而一个先进的实验室需要有一批专业的实验人员队伍来支撑。长期以来,民办高校普遍都忽视实验人员队伍建设。其中问题归结有以下三点:1.民办高校实验人员的数量缺乏、质量不高、结构不均衡。2.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够。3.民办高校对实验人员队伍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当前, 互联网迅猛的发展, 出现了不少新技术,新挑战。[3]缺乏高素质、高技术的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教学将会出现严重的技术滞后问题,因此实验人员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1]

2 民办高校实验室关于实验人员队伍的问题详解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设立独立的实验教师队伍,对于实验人员招聘仅面向实验员及实验室管理员,两者虽然能够辅助教学,但是还是不能替代实验教师的重要位置。同时我发现民办高校的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民办高校实验人员的数量缺乏、质量不高、结构不均衡。据了解,我国高校实验人员队伍一般仅为教师编制的三分之一,民办高校的基本没有设置实验教师的编制。我国公办高校实验室人员合理配置应达到以下基本标准:涉及危化品的实验室,一个实验室应配备2名实验技术人员,相应专业的实验教师;一般理工科实验室,两个实验室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相应的专业的实验教师。按照我校为例,现在的实验室分配是一名实验室管理员兼任实验室技术人员,同时负责4~5间一般实验室,工作量和专业技术能力都超出实验室合理配置的范围。当下,高校科研的发展远远超过高校办学初期的规模和水平。各高校都对实验仪器及设备成倍投入,高校不断引进大型精密仪器以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高校实验室的改进导致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数量的需求增多,技术及管理能力要求逐日提升。[3]

其次,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民办高校里普遍对实验和实验室工作比较轻视。以我校情况为例,我校从建校至今仍然是由实验管理员兼任实验技术人员,理论教师充当实验教师的模式。民办高校中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课程只有实验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没有专业的实验教师为实验课上课。这也导致了民办高校中实验教师的编制缺失。高校专任教师只作为理论课老师讲课,理论教师不懂得带实验课,也不愿埋头到实验室做实验课程研究和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高校实验课,理论老师在不熟悉实验室的情况下,只能在实验课堂上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介绍实验原理、仪器的使用规则、实验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最后,民办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需要人来掌握, 不同的实验项目包括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课程及高新实验项目需要专业的实验人员来改革。民办高校对实验室里面的技术工作复杂程度、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上层领导对于实验教学教师岗位理解仅停留在实验室管理员的层次,在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研究,开发,改进都需要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室管理员三者互相协调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符合现代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实验室。

3 民办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

根据省教育厅的指示,广东民办高校培养目标为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较之研究型大学或公立教学型本科大学所培养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略有不同。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有着鲜明的职业指向性和针对性,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区域性的市场、行业、技术产业等有着比较直接、紧密的关联,面向社会上需求量较大的职业或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相比于公办本科大学更强。因此民办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相对于公办高校更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绝对离不开实验人员,由此可知实验人员队伍建设对于实验教学的质量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民办高校里建设一支满足实验教学需求的高校实验人员队伍,是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效益的重要措施。[2]

4 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建设的设想与研究

1)提高民办高校对实验人员队伍的重视程度。民办高校在认识上要统一对实验人员队伍的看法,首先就应该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教学不可分割的,改变一直把实验人员当做“教辅”人员的落后想法,而应紧跟时代步伐承认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是教学第一线人员,并应在民办高校学校政策上得到体现。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各级各类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员享有和教学、科研相应职称的同等待遇。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技术方面的工作应予以重视,合理地计算其工作量。让实验技术、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教具开发等多方面能力,在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制定、仪器设备的修理保养、实验室科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等方面的成果, 作为实验人员的期末绩效考核的内容,并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优秀的实验室人员给予奖励措施,提高实验人员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更多的高水平的教师投身于民办高校的实验室工作。[4]

2)民办高校的实验室人员队伍梯队合理化。首先民办高校高层需合理调整编制,增加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编制,保留实验室管理员编制。然后确定各职务层次在整个队伍中的比例,其中层次划分可以以学历层次或者职称高低来划分,形成高、中、低比例合适的梯队层次结构。较合理的梯队应该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及中级以上职称作为实验教师的基本指标,本科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作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指标,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初级以上职称作为实验室管理员的基本指标。根据实际需求,强化实验人员队伍的各层次人员,坚持高层次人员作为指导力量,中层次人员作为中坚力量,低层次人员作为储备力量。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队伍的编制计划应该随着民办高校每年招生规模的变化或者实验教学工作量的增大而适当调整。

3)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改革可参考“双师”型教师的前路。具体建议如下:在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实行“双师”,让实验教师做到实验课程教学能力与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同时兼备。实际操作就是让实验教师专职实验课程教学,并且兼职少量相关理论课程教学,这样可以让实验课程中理论与实验的相互融合,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连贯性;除了课程上,职称也可进行“双师”设置。实验教师除可评得教师系列职称之外,还可获得实验师等另一系列的技术职称,如讲师+实验师或者讲师+工程师等。促使实验教师既往教师职称方向发展,又往技术职称方向发展。

4)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验人员队伍素质。例如通过参加校外培训,校内邀请专家进校定时或不定时的讲座,网络培训等,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进行实验人员队伍素质提升。有计划地选派人员进修、在职培训,在技术水平以及学历层次都得以提升,定期选派实验教师去高科技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实习,让实验人员学习并融会贯通新技术、新工艺、新平台、新思维、新理念,有利于在实验教学中进行较高层次应用实践的能力提升。

5)民办高校加强对实验室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为了加强领导,一般民办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我校也非常重视实验室工作,由董事会及校长办公会指派一名副校长亲自分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同时由教务处协助副校长对全院实践教学工作进行领导和决策。结合校内多方部门以及实验实训中心,对关系和影响全局的实验室建设重大问题进研究分析。选派得力的,有水平,有经验的实验实训中心主任,根据实验室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对于实验室的规划、实验人员队伍建设等进行详尽的考虑、研究并组织落实与实施。

民办高校的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提高实验人员重视程度及人员梯队合理化的基础上,坚决落实各项相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措施,切实加强实验人员队伍的素质提升。这是民办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民办高校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希望在民办高校中,实验人员队伍可以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加强,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范姣莲.对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11-14.

[2] 祝宏.浅谈独立学院实验教师队伍定位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

[3] 王福兴.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浅谈[J].实验室科学,2008(6).

[4] 齐志广,赵宝华,刘书广,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实验室科学,2009(8):7-10.

[5] 谭冠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高教论坛,2010(1):102-104.

[6] 贾贤龙,许正荣,王碧清,等.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71-174.

[7] 孟丽君.关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5(6):70-71.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类专业;教学改革;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崔玉波(1968-),男,内蒙古林西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孙红杰(1973-),女,辽宁抚顺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民族学院教学改革课题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77-02

我国国家民委直属的高等院校共6所,部分省份还设有民族院校,这些民族高校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民族地区大开发、大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而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现状,需要大批环境类人才参与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中来,为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民族院校需要加强环境类业人才的培养。[2]

环境类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社会需求随时展而变。尤其是国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后,对环境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而民族高校的学生又有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培养适合于社会需求的环境类本科毕业生,是民族高校的紧迫任务。本文就大连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环境类专业的综合改革,谈一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做法。

一、巩固和完善以专业核心课为中心的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核心。通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以校优秀学术带头人为团队负责人的三个教学团队,即环境监测与评价教学团队、环境化学教学团队、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专业综合改革着重从如下方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实力:

首先在人才引进和现有师资工程素质培养和提高方面重点建设。对年轻博士整段或分时段到企业进修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知识,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落到实地。

原有师资通过深造、进修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发挥“传、帮、带”的传承作用,通过科研团队促动教学团队教学提质量、上水平。继续推行年轻教师导师制,由优秀学术带头人一对一进行全方位指导。采取共同进行课程大纲制定、参与实践环节指导、阶段性研讨、调研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快速使青年教师在理论授课、实践经验等方面成长;通过科研团队建设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以科研促动教学,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通过青年教师到知名大学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或课程进修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在师资培养中增加教师外出交流机会,参加国家各类专业教学工作会议,领略专业建设精神,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和做法;也可以通过调研、走访等方式拓宽教师视野。邀请环境工程教指委主任、副主任、委员来我校讲学、指导工作;邀请社会知名专业人士来我校交流与指导;邀请通过相关专业国际国内各类资格认证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我校介绍经验。通过这些措施,拓展我校师资的视野,使其了解高等教育方向。

二、强化课程的时效性和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知识的系统性

所谓课程的时效性是指所授课程的三个符合特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专业工作岗位社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符合社会对职业的认证和资格考试要求。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是指保持专业知识框架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层次性,避免重复和断层。课程建设着重从如下方面着手:

1.理论课程及考试

(1)理论课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等优质教材。

(2)引入和借鉴全国高校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优秀教学成果,构建试题库,尝试在线考试模式。

(3)课程考试内容和形式充分参照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环保工程师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在校内即得到充分的考试模拟训练,以适应社会的应用型考试需求。

2.强化实验环节

充分重视实验实践环节在培养本科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创新基本素质训练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实验单独设置实验课程,针对社会需求和课程群需要设置实验项目,实验以基本素质训练为主,实验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以与社会的第三方环境检测需求相配套。

3.课程设计环节强化实践性和应用性

(1)进一步完善自编环境质量评价课程设计指导手册。

(2)针对设计项目情况,采取现场踏勘、取样、化验分析和报告撰写等措施,进行项目模拟,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写和审查程序进行全方位训练。

(3)聘请国家注册工程师,通过讲座和现场指导等方式,强化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4.教学方法改革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的功能,将枯燥的理论转变为灵活的现实图片和影视文件,提高理论授课的鲜活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网上答疑与信息反馈、提供网上课件和授课录像等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2)在授课中融入热点环境问题,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将知识点以案例形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国家注册工程师考试内容,将涉及到的知识点以考题形式出现在课程讲述过程中。

(3)强化创新性实验项目、精品实验项目在课内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同时,针对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点,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和创新工作室训练等一系列课外教学环节,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训练,实现课内课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培养。

(4)将教师做过的工程案例融入课堂,有侧重地导出重点知识点,介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5)继续深化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在授课中灵活地进行双语授课,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英文专业词汇和语句的标准表达方式。

(6)加强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针对市场需求和当代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效果。

三、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平台

1.教学计划和大纲平台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是育人思想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面对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结合2009版教学计划出现的问题,参照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精神和专业评估标准,制定了2013版教学计划,本次修订突出了如下特点:

(1)构建创新的扎实基础。通过教学团队建设,理清化学基础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有效衔接,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和大纲更具有针对性、避免重复,发挥有限课时的最大功效。

(2)强化专业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重,实验涉及的检测方法与社会需求的标准方法接轨,尝试实验报告论文化训练。

(3)把创新工作室课程和企业课程融入教学计划。通过创新工作室课程接触专业领域前沿知识,通过企业课程掌握专业知识的社会需求和职业状态。

(4)教学计划与注册工程师考试对接。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将参照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科目和需求,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国家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5)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教学计划修订和大纲制定过程中将举行有企业界人士和本专业毕业生参加的研讨会,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6)聘请企业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主要任务为:教授企业课程,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定期讲座等。

2.实验教学平台

环境工程专业在建设和发展上凸现学科(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校重点扶持学科、示范性建设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和功能,充分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人才团队和科研平台优势,构建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总体建设方案是实验室功能科学分区、扩大实验室面积、更新和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使用管理、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等,为大学生的课内实验和创新性训练提供空间和设备保障。

3.创新工作室和研究室平台

环境工程专业教师拥有4个创新工作室,另外再建设和完善11个教师研究室。创新工作室和研究室将形成学生课外实践和创新训练的高效平台,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设备,为学生参与科研、自主创新提供有效途径。以创新工作室和研究室为平台,以创新性实验和精品实验项目为载体,培育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推行“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新模式,即先课外专业实践后专业理论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习专业知识前让学生进入工作室或研究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试验中先期理解专业知识,体验先实践后理论的自然途径,既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的领会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专业热情,达到“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专业建设要求。[4]

4.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大连环保产业协会合作沟通,与大连开发区环境监测中心等9家环保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就业/实习基地、勤工助学基地。还与大连东山热力有限公司签定了环保奖学金协议,大连东山热力有限公司每年向环境专业提供2万元奖学金,以资助优秀的贫困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基地。在此基础上,2011年又和大连大开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签署了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至此合计共有12家企事业单位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在普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选择大连恒基、大连华信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到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中来。

毕业环节建设中:严把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在毕业题目的选定、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以及方案设计、实现过程、结果处理等都给学生一个自我设计、自我完成的实际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导师配备和课题选择中拟采取如下方式: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多带,年轻教师少带;聘请企业导师联合带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上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科研优势,确定专业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20-30%学生进入产学研方式或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实训和毕业环节一体化工程师培养。

四、结束语

专业综合改革涵盖面较广,涉及师资队伍、实验条件、课程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学生特点也要求高等教育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需求。大连民族学院在顺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培养方面不断做出努力和尝试,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在学生培养方面也获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培养出更优秀的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清源.西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思考[J].青海环境,2003,13(2):72-75.

[2]崔玉波,仉春华,冉春秋.关于民族院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9):35-36.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7篇

【最新基层工会工作计划范文一】

2017是实现我市教育强市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我校“保六争八”面临挑战的一年。在上级工会和学校支部、行政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体教职工,围绕学校这一中心工作,进一步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会的参与监督机制,维护保障机制、思想道德建设机制、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转变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我校“保六争八”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配合党支部开展政治学习活动,年初撰写出年度政治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通过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学习论坛等多种形式,改变过去学习就是读文章的做法,不断丰富学习的形式与内容,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市教育工会创设的“工会之声论坛”认真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并结合本校本人工作实际写书面论文,并选优秀论文2-3篇送教育局参评。

2、继续发扬纪小教师五种形象,抓好师德教育。努力开展推进师德建设的活动,一是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组织教师学习市内先进学校的先进事迹,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创先进群体,在女职工中以“巾帼示范岗”为契机,继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二是响应市局号召开展“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组织教职工捐资帮扶特困生,开展义务家教活动,做好补差工作,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走访学生家庭,营造“社会关心教育,教育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规范教师言行,严格执行“五条禁令”,每学期末开展师德师风评议活动,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审等事项的重要依据,通过教育管理、舆论监督多元激励等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在全体教职工中做到“三有”,即: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有一个心中有集体的主人翁意识,有一个强烈的竞争氛围。

3、继续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广大青年教师不断增强职业竞争意识。鼓励教师自觉成才,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配合教导处开展有益于提高教师业务的各种竞赛活动,继续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做好教师、做名师。通过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制订完善四制的改革方案,特别要制订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鼓励青年教师钻研教学业务,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二、完善教代会制度,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坚持民主管理,以法治校。

坚持每学年召开1-2次教代会和教职工大会,配合行政确定每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根据代表(教职工)反映出的存在问题,集中解决一二个实际问题,凡是学校的大事、规划、改革方案等都要由教代会(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并形成正式文件存档。努力提高教代会(教职工大会)的质量,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四制方案一经教代会(教职工大会)通过,行政必须执行,继续坚持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每学期末由教职工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考核,与结构工资制挂钩。

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工作,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配合行政加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制订校务公开计划,校务公开内容坚持每月一公开,特殊事情随时公开,特别是学校财务公开要做到实事求是。充分发挥工会的监督职能作用,做好对内外公开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排查不足,使校务公开工作做得更好。

三、充分发挥工会职能,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1、在教职工中实施温暖工程。继续开展“365”工程的捐资帮残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一帮一活动,确定帮扶对象和帮扶金额,保证全校没有一个贫困而辍学的适龄儿童。

2、在新的形势下,在人事制度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巩固送温暖机制。妥善做好转岗、落聘、内退等教职工的思想工作,使教职工劳动权益基本得到保障。结合学校实际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好事,把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3、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利用工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职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工作生活环境,争取行政支持办“教工之家”,定期组织活动,增强工会的吸引力,积极参加市教育工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关注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引导教职工适应改革形势,增强心理能力和调节能力,认真工作,愉快生活。

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当好行政的好参谋。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首先要注重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定期组织工会委员和工会小组长,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工会法》、《教师法》和《教育法》等法律文件,增强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积极选派工会干部参加市教育工会组织的学习,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水平。其次要坚持例会制度和报告制度,再一个就是要重视工会信息工作,注重资料积累,规范工会台帐。

工会组织要找准位置谋发展,积极争取行政支持,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主动参与研究解决教职工关心的有关问题,确保工会组织从源头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五、重视女职工队伍建设,发挥她们在教育教学中主力军作用。

针对我校女职工占学校总教职工人数一半左右的情况,工会组织动员带领广大女职工积极投入参与学校的各项改革,充分发挥她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学校“保六争八”作贡献。

积极配合行政和各职能部门开展各类提高业务素质的活动,围绕女职工的意愿,研究和思考女教职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继续开展“巾帼示范岗”、“比、学、赶、帮、超”的教学活动,提高她们的业务素质。加强对《工会法》和修改后的《婚姻法》的学习,增强女教职工自我维护的意识和能力,关心她们的工作、婚姻和家庭,创造条件定期为女教职工体检,维护女教职工“四期”特殊权益,提高女教职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

【最新基层工会工作计划范文二】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国工会xx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积极为教职工营造和谐的学习工作生活氛围,全面履行工会各项职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深化“教工之家”创建活动,努力创学校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人为本,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xxxx”重要思想的需要。学校工会要认真学习“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工会xx大精神,充分发挥工会的自身优势,努力在营造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学习教师礼仪规范及优秀教师的事迹,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提升教职工的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

2、开展争创优秀文明办公室活动,使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岗位上出亮点,出效益,出成果。

3、搭建交流平台,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创造机会。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通过师徒结对、新五项基本功竞赛、征文等载体,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升教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二、落实校务公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教代会是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是教育工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校务公开是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载体。

1、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强化代表参政议政机制,对中层干部民主评议,对提案认真落实和答复,落实教代会审议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

2、严格按照“教代会条例”认真筹备,开好教代会,注重资料归档的积累工作。

3、深入开展校务公开工作,健全公开制度,监督落实的过程,保障广大教职工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做好桥梁和纽带,实现教职工主人翁地位,广开言路,倾听和传递教职工的呼声,切实为教工办实事。

三、落实送温暖工程,保障教职工身心健康

1、以关心人,温暖人为宗旨,全方位,多层次的为广大教工提供服务,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2、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活动,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本年度着重开展快乐健康30分活动,每天7:00-7:30,4:00-4:30及双休日开放健身房,乒乓室,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区各项文体比赛活动,活跃身心,放飞心灵。

3、密切关心教工的健康状况,做好教师的体检工作和医疗互助保障工作。

4、加强帮困送温暖工作,为需要帮助的教工送上爱心。

四、其他

1、加强工会委员班子的学习与理论研究,探索校工会工作。

2、做好各类培训工作,提升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

3、做好工会各项小家务工作,如:教工园地,宣传橱窗,组室卫生等。

4、进一步搞活基层,增强工会小组的活力。

5、关心退休教工的生活与活动,做好退休教师的体检工作。

五、具体工作安排

一月份召开八届四次教代会。

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患病教职工。

二月份学习《工会法》,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

布置教工健身房。

三月份庆祝“三八”节,组织教职工旅游。

学习优秀教师事迹。

教工乒乓球预赛(以工会小组为单位,必须人人参加)。

四月份教师新一轮五项基本功比武。

教工乒乓球决赛。

五月份教师礼仪教育活动。

上交“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充分发挥教育工会作用”征文。

教工羽毛球预赛(以组为单位,人人参与)。

六月份“六一”节为学生表演节目,展现教师风采。

召开八届五次教代会。做好工会档案工作。

开展“我为教育创新献一计”活动。

七月份“群体师德创优”先进集体评比。

组织教职工暑期活动。

八月份基层工会档案互查。

教师师德培训。

九月份庆祝第十九个教师节,出节目1~2个。

做好师徒结对工作。

教工羽毛球对抗赛。

十月份教育工会工作论坛,上交教育工会调研论文。

国庆节庆祝活动。

十一月份教工登山比赛。

特困教职工调查。

十二月份迎新活动。

“教工小家”及工会积极分子评比活动。

年度总结评比。

【最新基层工会工作计划范文三】

为认真落实分局、农场工会工作要点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认真做好“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坚持“六个继续”完善“五项工程”抓好“一个建设”突出重点服务大局,提高全员素质,共建和谐企业,为完成农场“八大工程”、“十件好事”,实现农场总体奋斗目标,实现构建和谐新垦区,达到经济发展生活宽裕、营区整洁、企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模式,真正使社区增效、居民增收致富的目的,达到更好地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社区和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特制定第四居民委党支部。

一、认真组织社区干部居民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场的大政方针,以及法律法规科普知识,贯彻落实好农场职代会精神,创新民主管理形式,增强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落实好民主议事制度。

二、继续推进完善平等协商签定集体劳动合同制度,强化劳动保障管理制度,落实好社区居民福利待遇和女工权益保护工作,基层工会是维护职工正当权益的保护伞,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职责,工会应在社区与居民间做好上下协调,既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因素和创造力,提高社区居民经济效益,又要与社区协调保证居民的正当权益,严格按劳动法规办事,确保社区增效益、居民得富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抓好劳动安全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教育社区居民提高劳动安全防范意识,切实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保证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共建和谐农垦。

四、引导居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好多种经济、自营企业、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模式,贯彻落实好中央“三农政策”和农场质效农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创新绿色品牌,达到提质增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赢。

五、抓好帮贫扶低工作帮助贫困居民找项目,求发展,积极探索共同富的道路,利用庭院经济找对适合发展的路子,和成本低见效快的项目,利用地区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宽发展经济的富民工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抓好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致富于民。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激励理论

激励是高校人事管理活动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正确、适当的激励措施有利于使教职工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教学效率,保质保量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著名的激励理论

由于适当的激励措施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对社会发展产生正面效应,因此,很多专家学者都踏上了探究激励理论的路程。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一些著名的激励理论得到了认可:

(一)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成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这是人们为了维持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安全需求主要涉及到健康安全、职业安全、养老安全等等;社交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爱与理解;尊重需求主要是指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二)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又可称之为激励保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引发人们工作动机的行为有两方面: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只能够消除人们的不满,不会带给人们满足感,比如工作稳定性、工资水平、领导水平、福利待遇、人际关系、劳动安全保护条件等等。激励因素能够带给人们一定的满足感,比如工作本身的挑战性、职业的成长发展等等,激励因素运用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的亚当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在日常工作中,同事之间常常会不自觉的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尤其是付出了相似的时间、精力、能力之后,如果获取的报酬不一,则会对公平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工作积极性。

二、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特点

了解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特点,才能够更加明确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激励措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效果。民办高校的薪资待遇远远比不上公办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精神文化需求优先。教师一直是榜样的象征,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自认为并不比公办高校教师差,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乐于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理想和信念追求,对于很多民办高校教师而言,精神文化需求甚至较物质需求更为迫切。

(二)特别关注自尊和荣誉。我国历史的尊师传统以及社会对于教师的尊重使得教师十分关注自尊和荣誉,教师职称的评定历来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升职、评定职称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荣誉。相比于其他职业而言,教师特别关注自尊和荣誉,民办高校教师更甚。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群体非常关注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物质需求的精神丰富性。要想生存,就离不开物质,教师虽然非常重视精神文化需求,但是物质需求同样不同忽视。民办高校的薪资待遇、福利报酬也会影响到民报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物质需求往往包含着尊重、结交、归属情谊等社会性需要相关的社会性因素。所以,民办高校教师的物质需求含有精神丰富性的特点,在实施激励措施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三、新形势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之中的激励措施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报酬制度。民办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民办高校的优势和劣势,认识到民办高校教师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深化教师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报酬分配制度,增强教师工作的信心。

民办高校教师报酬应遵循“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突出岗位、业绩、贡献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避免部分教师对报酬不满而影响到教学质量。这也是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运用,而通过报酬激励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

(二)建立校园文化激励机制。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一样,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大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般不会轻易跳槽。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这一点,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激励,增强人文关怀,使教师产生一种归属感。

教师群体的思想活跃、主人翁意识强,注重精神文化追求,他们对于学校的校园气氛及尊师重教的氛围比较敏感,因此,民办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尊重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校园文化激励机制。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现出高校教师的文化价值追求,完善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还可以通过高校学生评出一些优秀教师,作为教师效仿的典范,增强激励效应。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完善民办高校的岗位聘任制、绩效考核制、津贴分配制等都是巍峨实现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全面,科学规划考核指标,全面反映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单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自我考核与他人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民办高校教师有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要想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符合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统一的管理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最佳激励。

参考文献

[1] 丁小兵.民办高校人事管理中优化激励机制的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0(07).

[2] 吕艳.北京市民办高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A].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53-01

1.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以及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实践教学或多或少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1)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重心通常放在课堂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教师依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每次实验内容和程序,实验方式上采用大体固定的模式,与实际应用相差很大。(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民办院校的定位应区别于传统的公办院校的精英型教育,根据学院的自身条件和对市场的敏锐捕捉,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具有竞争力、符合民办院校学生自身条件的工程技术人才。(3)师资队伍缺乏一定的工程经历。目前民办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直接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没有足够的工程经历,实践动手能力不足。(4)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当前大部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以短期的、一次性的合作或者交易为主,适用于一些成熟的、投资小、见效快的技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较为初浅、松散的层面,尚未达到深度合作。(5)实践内容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相对独立,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大型的综合题目缺乏有机组合,体现不出连贯性、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之间的综合的应用。

2.研究意义

实践教学是实现工程实践能力的核心环节,通过进行以工程技术为背景的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不仅满足地方经济的需要,而且能够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卓越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根据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工作思路和标准要求,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与素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核心,通过不断丰富工程内涵、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及与台湾院校的人才培养交流,达到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打造中原经济区“卓越”民办院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3.改革目标

针对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计算机学科为试点,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民办高校实际,以“卓越人才”为培养目标。(2)合理设置工程实践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工程训练为依托、精炼理论教学,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丰富教师工程经历,打造素质、能力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4)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丰富考试形式,建立不同专业试题库,构建工程实践项目库。

4.改革内容

实践教育的作用在于从问题开始训练研究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亲身感知、实践设想、突破创新的机会,在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

本文从实践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入手,依托民办高校实践环节现状,优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及完善学生的考核方式。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思想,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区域间高校的交流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沟通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2)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体系

提高课程实验的课时比例,增加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完善综合设计项目,严格实验、实践项目标准。根据需要,大力引入独立的实践课程,从各方面强化学生的工程素质。

(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①引入企业专业人才。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紧跟产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②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加大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使教师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企业管理及技术应用等环节,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

(4)丰富教学方法

①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围绕某一个综合性项目展开研究,共同去解决项目所涉及的多学科问题,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其多学科团队协同工作能力。

②建立创新(开放)实验中心。创新实验中心不是单一的以某门课程为中心的实验室,而是包括先进的仪器设备、元器件等综合性的实验基地。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购置相关的图书资料。

③构建网络模拟实验平台。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本,同时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内容、完成的目标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细节。

(5)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①进入企业实习。加强市场调研,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自身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在实习过程中,了解行业发展动向,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②鼓励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本专业学生毕业时除了取得毕业证书外,提倡考取一门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系统分析师”证书、“系统架构师”证书、“嵌入式系统分析师”证书等,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③参加学科竞赛。在学院的帮助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省级或部级赛事,如“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计算机网络安全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

(6)完善考核方式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0篇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新疆高职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也存在许多不足。通过调研,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高职院校特点,运用多角度创新民族教育途径,经过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民族团结工作复杂而具有长期性,我们还将不断调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关键词 新疆 高职院校 民族团结教育 途径创新

一、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本地区技能人才重要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民族团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新疆地区的团结稳定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全面了解新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状况,我们对几所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绩。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新疆高职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确实已经取得一些成绩,高职学生普遍能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意识较强。他们关注民族地区发展,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同时,学生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较强,能接受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愿意积极去学习。

2.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不足。看见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清楚的了解到目前高职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民族团结基本知识积累不足,虽然大学生普遍认为民族团结重要,但是,调查显示,仅20%的大学生表示对民族团结方面的知识很了解,14.8%的大学生很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二是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少,方法固化单一。长期固化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让学生对此失去了兴趣。虽然学生乐于参加新颖实际的民族团结活动,但这一类的活动却非常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职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他们自身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素养层次不齐,且日常工作事务繁多,无暇专心从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使得这项工作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或者被边缘化。

二、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途径的创新

1.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专题化教学,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新疆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边境的复杂特点及特殊形势决定了我们尤其需要高度重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教程》)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教程》专题教学,帮助学生消除因新疆近年暴恐事件造成的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消除社会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相结合,使学生的思想适应当地现实发展需要。

我们将《教程》的十章内容以问题为主线开展专题教学,通过:认识美丽新疆了解课程体系;新疆自古不可分割切实维护祖国统一;多民族的新疆及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新疆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多教并存的新疆及党的宗教政策;新疆历史与现实发展的结论等六大专题,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热点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系统阐明新疆的历史,民族理论和宗教政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从理论中明辨是非,驳斥民族分裂分子对新疆发展的各种歪曲和杜撰,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知识入脑入心。

2.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因为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并且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使民族团结教育从课堂中拓展出来,融入学生生活,就必须开展丰富多样又贴近学生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摸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现象,开展能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类文体活动,如民族歌舞晚会、民族服饰展示、民族建筑展示、民汉班级联欢会、新疆舞学习班等活动,增进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加各族学生之间的感情,进而增强大学生对各民族的认同感。以我院为例,作为建筑工程类职业院校,通过开展民族建筑动漫作品展,民族建筑设计展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热情,同时将民族团结教育同职业特色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结合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活动,如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促团结,反分裂主题讲座、反对民族分裂倡议大会、民族团结道德讲堂等,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加深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同时,我们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每学期的德育活动课堂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己参与,使活动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同时,在学校校园网上,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专题和红色影视剧栏目,使学生在休闲的过程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利用“微博”、“博客”“微信”等平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民族团结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生活。

3.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的渠道。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课本上的间接知识,更需要直接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渠道。

学校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例如到民族地区开展“三下乡”和社会调研活动,如果有民族博物馆或者文物古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在大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激励他们投身民族地区的建设,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4.开展对高职教师的专题培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关键在于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富有创造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队伍。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

首先要重构结构合理的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团队。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组成一支老中青结构比例适当,民汉比例合理的民族团结教育队伍。

其次要强化师资培训。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职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师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工民建;专业课程;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19-01

引言: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作为以工为主的职业学校的主要骨干专业,为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我国加入 WTO,中国的经济建设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原有的工民建专业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专业设施及教学方式上都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的要求,因此,加快工民建专业的建设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工民建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课程间缺乏衔接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论证,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 甚至相互脱节。实验实习设施匮乏, “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许多应开的专业课开设不了,有的专业课虽然开设了,但专业课教师数量少。素质差,授课内容陈旧,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急功近利在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不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开全课程,随意增减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使本来就不够严密的课程体系更加缺乏系统性。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着工民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的工程师不仅社会适应能力差,而且意志品质和人文素质欠缺,无法承担经济与社会建设实践一线的重任。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深层次分析该专业目前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课程设置与市场经济和社会有效需求相脱节。与行业主管部门缺乏联系,不清楚地方的需求,教出来的工程师理论知识薄弱、动手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造成出口不畅,进而导致进口受阻。不能及时研究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不能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而变化,不能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其发展必然陷入困境。

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等特点,但有的单位领导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浓厚的普教色彩,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解不深刻,认为职业教育投入大,见效慢,于是选择了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主导方向,以换取社会的认可,维持学校的生存。而对具有鲜明职教特色,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专业建设则认识不清楚,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仍从普通教育的角度来衡量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套用普通中学的“精英”教育和选拔模式来管理职业学校,忽视了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实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摆脱困境,加快工民建专业的课程改革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着与国际接轨、与劳务市场接轨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构课程设置。

本着当前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即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认真调查,精确定位,按需调整,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点。同时,应有效地预测本地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注重开发 21 世纪所需的新理论、新技术课程,如高层施工技术、建筑工程监理、建筑 CAD 等,使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宽基础与活模块相结合,合理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贴近企业、适应需要、改革创新的观念。培养现代建筑人才的观念和终身教育的观念,要将素质教育、专业外语教学、计算机应用教学和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公共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比例以 4∶3∶3 为宜。

德育类的课程不能削弱,应该使工程师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创业、创新与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全的心理素质。语文课应加大应用文的教学,使工程师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合同、说明、通知等文体的写作以适应日后的工作。

可将数学、物理、化学课程组合成理科综合课,本着够用和为专业服务的原则,在保证足够学时的基础上,删除与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使之与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有机地联系起来。

应加强计算机应用教学。可根据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及计算机在技术管理中普遍应用的状况,对工程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如绘制模板翻样图、钢筋翻样图、单项工程施工平面布置图、竣工图等。

能力为本位,改造完善专业课。应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压缩专业基础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可针对新形势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课程组合,如根据市场的不同要求,可设置房屋建筑、市政路桥、水电设备安装、建筑装潢等不同的模块, 以方便工程师选择。

要因材施教,适当增加选修课。可安排学科深化、应用技能、研究方法等课程,增加跨专业方面的课程。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复合工种的人才学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各模块方向相同和不同的知识点、能力点,构建课程体系。要体现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就业前培训的思想,突出职业能力训练,打破学科界限,构建综合化课程,这样既可以满足学校多工种、多层次培养目标的需要,又可以缓解学生就业的压力。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学校资金紧缺而导致的实验、实习教学的困难,依托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可以满足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实习要求,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系统,配置 《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力学》、《建筑施工定额与管理》、《建筑施工组织》等各种教学软件及《建筑材料实验》、《建筑力学实验》、《建筑工程测量》、《土工实验》、《多层建筑施工》等教学音像资料,建立模拟实训教学场所和多媒体专用教室,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建设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较高专业理论和较强职业技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新的课程设置得以实施的必要前提。除了对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和学历层次等方面进行培养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尽快形成一支稳定的有理论善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作者简介:胡志新(1976-),男,湖北黄石人,南昌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钱军(1981-),男,山西大同人,南昌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合作课题“少数民族本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编号:MJZXHZ13001),主持人:李志祥;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困境成因和对策研究”(编号:JY1354),主持人:胡志新;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南昌工学院为例”(编号:JXJG14271),主持人:钱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89-04

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需求从需求的岗位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需求量大;从需求的性质看,主动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人才需求量大;从需求的结构看,面向具体岗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因此,未来很长时期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面向第一线具体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1]。

一、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经验,生源主要面向民族地区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作出改革,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养面向基层、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说,应用型人才是现场工程师或技术师,所谓“现场”,就是他们特别善于将技术知识、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专注于组织人员完成生产、服务的现场操作,专注于维护和改良生产设备、生产工程、服务工程、加工工程和加工程序。

(一)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为主要承担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高校,必然要以民族地区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盯住西部民族地区与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产业,与相应行业企业、专业市场和中小企业展开合作,调整专业方向,参与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培养行业企业急需人才。

(二)少数民族高校要与企业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互惠共生体”

学校需要承担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争取和购买企业职业教育资源。校企合作是一个过程,既要坚决摒弃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警惕一切依靠企业、依赖实践专家的倾向,工学结合不仅包括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人员互聘、设备共享等硬结合,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文化、企业标准、企业项目、企业需求等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软结合。学校要承担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融合企业的需求、标准和Y源,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职业人才规律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三)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落实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政治合格是底线,身心健康是保障,理论到位、技能实在是本科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要求。根据企业需求,经过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领域描述等步骤,明确行业面向、确定职业指向、规划技术技能,采用技能训练课程的方式培养基本技术技能,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一体化解决“理论到位、技能实在”的问题。

(四)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毕业以后都愿意选择回到家乡工作,这就使得民族地区就业非常困难。学校应该聚焦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掌握几项技能、若干绝活,进入企业后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努力实现学生初次就业率、专业技术技能对口就业率的不断提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吸引相关企业入驻,鼓励师生创建工作室和小微企业,使园区成为师生创业的重要平台,以创业促就业。

二、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

以职业教育为视角,根据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多层次的生源现状出发,因材施教,探索科学可行的培养模式,以增强就业能力为导向,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少数民族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路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制约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少数民族高校需要引入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职业资格标准、典型产品或项目、实践专家、员工培训体系等融合到人才培养中。每个专业群成立有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改造、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中发挥实质性主导作用,培养企业需要、综合素质高、技术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从大学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定制实验班,为合作单位定制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二)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在深入调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为切入点,通过调整、整合、改造等措施,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面向西部民族地区先进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旅游与文化创意、绿色生态、社会治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及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与车辆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文化创意与绿色生态、新农村建设与现代服务业等学科专业集群,形成面向明确、特色鲜明,紧密对接民族地区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就业职业能力

根据民族地区市场需求找准专业方向,瞄准职业岗位,明确专业技术技能领域,选定该领域的某一典型产品或项目,围绕典型产品或项目的工作过程来构建“4+”课程体系。“4+”课程体系主体是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等4个课程群,再加上综合实践和素质拓展等若干课程群。“4+”课程体系将具体职业标准有机穿插、植入和贯穿在课程模块设计和课程教学内容中,突出工作过程的主线地位,以学会工作为中心,以掌握专业必需够用知识理论和学会专业对应职业技术技能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并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

(四)强化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管理并重,化“四个认同”教育,强化民族政策与理论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深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实施单元化、模块化、分层分类教学,倡导理实一体化、慕课教学、情境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倡采用项目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和问题探究等新式教学方法,建立健全理实一体化教学、技能训练等新型教学方式质量保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企业满意度评价等体系。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从事职业教育的胜任力

与企业及重点大学建立互惠共赢的师资队伍建设联盟,从重点大学、行业企业引进专兼职“特聘教师”和学科或专业带头人,组建专业团队和跨学科专业的学术团队。通过价值引领、任务引领、落实政策和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以多种形式组织继续教育和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企业顶岗培训和校本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从事职业教育胜任力。

(七)强化实践教学,建设新型实训中心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理论和技能提倡采用理实一体化方式教学,对接职业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提倡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建设新型实训中心,突出职业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单独或复合建设,专业实验室、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实训中心、科研创新中心和创业孵化服务中心等五项功能“五位一体”。

(八)建立学业辅导制度和实施学风建设工程

一是建立健全学业辅导制度。实施“专业导师制”,建立由专职教师组成的专业导师队伍,鼓励专职教师走出课堂、走进自习室和宿舍,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引导,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领域的认识,明确专业定位;完善以辅导员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导师队伍建设,明确辅导员德育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角色的定位,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设立班级助理制度,在高年级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新生班级助理,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确保学校各项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学生中去,使新生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实现角色转变。

二是加强学风建设。坚持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从德、智、体三方面对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学习状况和实践成果进行综合考量,并将之作为各项评优评先的依据;根据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实行班级管理与民族学生单独管理相结合的双轨管理模式,建立专门为民族学生服务和管理的组织,特设民族学生干部,组织实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2];学生管理工作努力做到“四个知道、一个跟上”,即“知道学生在哪里、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在干什么和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跟上”;实行“课堂联系卡制度”,帮助辅导员和有关部门对学风班风进行了解;通过课程辅导答疑、作业设计、课外阅读、技能训练、开放实验、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丰富自习内容,提高自习出勤率和质量。

(九)实施高尚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重视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制订和实施校园文化课程开发计划,第一阶段完成与民族和谐文化、诚信文化、设计文化、技术文化和工艺文化相关的课程开发,第二阶段完成与产业文化、人文文化、组织交流文化、逻辑思维文化、艺术思维文化相关的课程开发[3]。建设和完善相应活动场所,规划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园”,实施以民族特色景观设计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工程,形成集展示、交流、传承、教学、研究、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民族文化园区;制订和实施校园文化课程开发计划,组织开发相应的多媒体资源,组织开办相应的教学讲座,把学生完成规定文化活动效果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和学分记录。

(十)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

严把招生门槛,逐步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根据就业市场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投放分专业招生计划;启动优秀生源培育计划,加强同生源地的紧密对接,开辟生源市场新途径;开展充分调研,了解就业市场和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人才培养指导意见,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建立以就业需求指导培养、以育人工程促进就业的双向机制;结合毕业生综合素质、家庭背景、就业意向的差异,给予学生不同毕业去向的分类指导;建立健全毕业生动态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找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反馈促进步,在人才培养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间形成良性互动。

三、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聚焦破解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

一是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但必须坚持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要善于融合企业的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二是找准方向,在加强与大型骨干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的同时,重点开展与工业园区、基层社区、特色一条街、专业产品市场、中小型企业的实质性合作,面向基层,打造特色,错位发展。三是项目引领,将专业改造、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等作为合作项目,与企业开展“1+1”的项目化合作方式:专业改造的项目由学院与企业组成专家组,调整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的项目由若干名学院教师和部分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联盟,共同制定课程方案,研制开发讲义或教材;课程实施的项目由一名学院教师和一名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实施团队,共同完成一门理实一体化或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工作。

(二)如何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

一是融入真实产品、真实案例、真实项目,学院联系企业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家组成课程建设项目联盟,解决如何设置典型工作任务,技术技能的各个环节是什么等问题,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产品、项目、案例贯穿于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二是参照借鉴、分步实施,学院成立教材开发审定小组,编制教材开发规划方案,统筹解决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教材开发难题。参照借鉴,主要是在起步阶段多学习参照国外应用型大学现有教材及国内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经验,在适度采用国内部分高质量职业教育通用教材的同时,根据学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自编讲义,适时出版。

(三)如何建设适合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以课程开发等项目为单位,吸引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过程,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组成课程联盟,分工合作,将企业的职业标准要求贯彻到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中,考核验收后,按绩效付酬;二是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派遣教师团队带着具体课程开发项目到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专家支持帮助下完成项目;三是通过价值引领、任务引领、落实政策和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增强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胜任力,培养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技能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如何建设适合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中心

一是实训中心建设突出以“产教研一体”为核心,打造真正可以开展理实一体化、仿真实景一体化教学以及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的新环境。二是学院按照专业集群建设需要,在建设前后,始终坚持理念先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实训分中心。三是各实训分中心内设技能训练中心和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兼顾教师技术创新工作室、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场所功能。技能训练中心贯彻实践优先、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按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建设,主要承担各专业群通用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合作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主要承担各专业有差别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实施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一体化教学。通过技能训练中心和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及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专业技能。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学生实际状况的人才培养道路,因材施教,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而形成独具特色而又富于典范的教育模式。因此,走职业教育的道路,培养岗位应用技能型人才是面向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土登.民族院校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245-248.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070-04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七年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时期,高校建立和逐步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制度,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开始就走上了正规化、系统化的轨道,奠定了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明确了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

1949年9月21日至3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和文化教育政策等的总原则,是一部起着国家根本大法作用的宪法性文件。关于文化教育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的“五爱”教育,要努力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电影事业;提出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1]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指导方针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1949年12月召开的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明确指出《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同时也是当时学校思想教育所应遵循的准绳。会上,马叙伦在开幕词中指出:“这种教育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我们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就是要推行这种教育,而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我们的主要任务”[2]。此次会议提出,为了建立和巩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当提倡和鼓励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思想的学习。1950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研讨会,在之后发出的会议通报中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使用科学的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将对大学生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列入高校培养任务,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中明确提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党的革命斗争经验武装青年”。随后,教育部组织召开一系列高校专业会议,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基本任务。在1953年召开的全国综合大学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任务是:适合国家建设需要、具有马列主义世界观、全心全意忠实于祖国和人民事业、掌握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各种专门人才[3]。此次会议强调在高校里必须首先以马列主义的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作为一切专门科学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以马列主义武装大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二、逐步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高校基本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校长负责,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青年团和学生会等相互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高校成立了由进步教职工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管理。1950年8月14日,教育部正式由政务院批准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首次对新中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作出明确规定:“大学及专门学院采取校(院)长负责制”校长开始全面领导负责高校工作,在对校长五项职责的具体规定中,第三项明确要求:校长“领导全校(院)教师、学生、职员、工警的政治学习”[4]。195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抽调宣传教育部门及青年团的干部充实大学领导。至1954年10月,高校的校长、教务长和主要部门基本配备了党员干部。这项举措对高校中的建党工作和教育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领导和监督作用,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和稳步开展。

为了加强对高校的政治领导,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政治工作制度开始建立。1952年9月2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报告》,决定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开展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步在全国高校推广普及。该报告对政治辅导处的任务、政治辅导处和辅导员的人员配置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952年10月,教育部专门作出《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实行政治工作制度》的决定,提议在高等学校建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从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教师队伍。1953年2月,清华大学成立政治辅导处,并于4月向高教部、人事部请示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获批准,在各系三年级学生党员中挑选出25名优秀党员担任第一批学生政治辅导员,我国辅导员制度由此在清华大学正式建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有几十所高校先后设立了政治辅导处,配备了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这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54年10月,发出通知,可撤消政治辅导处,保留辅导员,这一组织形式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高校基层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5]。由于当时的政治辅导员多由业务课教师兼任,在撤销政治辅导处之后,高校针对教师“双肩挑”的角色,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责任,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各高校普遍建立了青年团组织、学生会和教育工会组织,这些组织成为党团结教育广大大学生的助手和纽带。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第28条规定:“工会、学生会等社团应团结全校(院)员工和学生,协助学校完成教学及行政计划,推动学校(院)员工和学生的政治、业务及文化学习,并增进员工和学生的生活福利。”该规程对学生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发挥团带作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确定了学生会的职责。高校也不断吸收大学生加入共青团,经过几年的努力,高校团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团员从只占学生的少数逐步发展到超过全部大学生的一半人数。我们党领导青年团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1953年6月,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这一号召成为当时在校大学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三好学生”的评选至今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

经过几年的建构,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组织领导的有效方式得到了全面加强,形成了一套各部分相互配合,共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

三、构建与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解放后最早开设政治课的是华北地区大专院校的文法学院。随后在中央和教育部的肯定下,逐步扩展到全国各高校,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原则、内容方法和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不断统一和完善,逐步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解放初期,高校普遍开设《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文法学院加设《政治经济学》,共三门课。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就政治课问题向华北区各高校发出指示,为了纠正政治课与业务课对立的错误看法,决定取消“政治课”这一名称,将社会发展史改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同为独立课程。1952年10月7日教育部发出的《关于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课程的指示》中规定:综合型大学及财经和艺术院校自1952年起依照一、二、三年级次序分别开设《新民主主义论》100学时、《政治经济学》100学时、《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100学时,共三门课各为一学年,工、农、医等专门学院依照第一、二年级次序分别开设前两门课程;三年制的专科学校开设课程及先后次序与专门学院相同,二年制的专科学校只修第一门课程。这一指示的,标志着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建立。随后,教育部结合苏联经验和我国高校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1956年9月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作了进一步的修订,规定高校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四门政治理论课,并规定了这四门课程在各科系开设的门数和学时,此次修订还规定了课程讲授排列顺序、讲授与课堂讨论的比例和考试考查方式,另外,对于专科学校与高等学校专修科的政治理论课程也进行了详细地规定。此次修订对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作了更加详细而又具体的安排,课程学时和顺序的安排也更加灵活,《规定》中明确提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学时和顺序可作适当的调整。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己经初步形成,学生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这为后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高校开设的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也大体沿袭这一体系。

在这一时期里,围绕着政治理论课本身的问题,为了保证政治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就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和改善,逐步建立起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1950年7月24日至8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讨论会”,并与同年10月4日就此发出《通报》和附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通报》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和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重点”和“三项规定”。《通报》及其附件详细规定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针、任务、内容、方法和原则,同时要求“高等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或教学研究指导组)以为政治课教学的领导机构”[7],以上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各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培养和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是搞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关键,党和政府把培养合格的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事来抓,并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具体而又明确的要求。对于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要求是统一的,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努力武装自己的头脑。基于此,教育部始终把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经常利用假期对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1950年、1951年、1955年教育部多次举办教学讲习班、备课会和讨论会,以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8]。但在当时,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一般都不高,对于此,195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开始在全国范围有计划地、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培养工作。除了像中国人民大学正式举办研究生班以外,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夜大班等不脱产在职学习,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头七年里,由于采取了这些得力的措施,我国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

可见,当时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为此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紧紧围绕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这一背景,紧抓培养具有马列主义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等人才的目标,全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以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社会实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方面都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根本法宝。当时高校谨遵这一原则,不仅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式,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以及“三反”、“五反”等政治实践活动,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的原则更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深入客观实际,从教职工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并组织和引导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方面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径要开拓创新、灵活多样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各项政治运动和社会实践,其方式途径也是灵活多样的。当时,高校普遍运用组织学习、宣传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等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座谈会、演讲会、展览会和时事学习会等形式组织大学生学习国情时事与英雄事迹等。在高校普遍开展向英雄学习活动,坚定革命立场的丁佑君、等英雄事迹;另外,高校广大师生走向社会,运用活报剧、快板、歌唱及演说等形式,深入工厂、农村开展宣传活动,广大师生进一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当时,灵活多样的方式途径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地,他们的思想行为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探索开展工作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一致、注重启发与引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高校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着重防止和克服教学工作中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偏向和背诵公式、死记条文的灌输式教学,注重教育学生知道如何在具体条件下正确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刘子载副部长在高等工业学校、综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上的发言讲到:“理论与实际一致在于启发学生分析自己的思想,搜集、整理、研究各种问题,然后针对主要问题,有的放矢的以系统理论知识有重点地加以解决,使理论学习成为改造思想的武器,改造思想成为理论学习的目的”[9]。当时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根据这一指示,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全体学生组织起来,建立灵活的学习组织,设立班、小组等中层与基层机构来推动与检查学习、放映情况、研究问题、传达决议[10]。这种教与学之间、师与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良性互动,有效地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高校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广阔的平台,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教师应时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结合现实问题和不同大学生的特点,启发与引导学生学习,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它所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与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主要向大学生进行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的教育,也有结合政治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当时,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结合社会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高校政治理论课和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地吸收新的理论信息,增加新的内容。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分析和解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1],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源泉。现阶段,国际国内形式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要认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发展,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2][6][7][9]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13-14,5-7,21.

[3] 谈松华,陈芙泉.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06-107.

[4][10] 芮鸿岩. 新中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三维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7,212.

[5] 张耀灿.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3.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转型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46-01

1993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谈到教育体制改革时指出:“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阵。”从而形成了民办教育发展的16字方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自此民办教育迎来了发展契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得到了蓬勃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民办高校。但是民办高校缺乏系统设计、学科同质化、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情况严重束缚了民办高校发展的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2013年年初,教育部启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鼓励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转型是否必要,转型背景下师资队伍如何建设,成为摆在民办高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

(一)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3年6月,教育部推动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将顺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助推中国经济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产业调整不断加剧,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长。然而,我国培养的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于产业变动带来的内在需求,出现了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一边是毕业的大学生承担巨大的就业难压力,感叹工作难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

(三)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使得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既符合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这一规律,又给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转型背景下的“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的转型,意味着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和办学举措方面都要进行整体性改变,而能否实施的关键,还在于师资队伍能否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能否拥有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

(一)双师型概念的界定

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文件《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该《通知》指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2000年,教育部了《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师师资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教发(2000)3号],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内涵进行了阐述:工科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和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主持(主要参与)两项工程项目研究、开发工作,或主持(主要参与)两项实验室改善项目,有两篇校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其他科类参照此条件。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概念可谓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双师”就是既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的同时又能获得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有的学者认为“双师”是既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又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还有的认为“双师”就是双证和双能的结合,或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既有讲师职称,又有工程师的职称。

(二)转型背景下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民办高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从引进、培养、配套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支持双师型队伍建设。

1.“双师型”教师引进及培养模式。民办高校应科学规划、配置师资队伍的结构和层次,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在招聘时优先考虑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民办高校应建立以专业技术与实践性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的教师培训平台,以院校自我培训、校企合作培训、交流与共享型培训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民办高校应每年选送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获取专业技能证书。

2.实行教师队伍一体化。民办高校可以推行教师一体化,即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学科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民办高校可以推行“3+1”、“2+1+1”等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既能指导我校学生进行两到三年的校内学习,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实践教学。

3.完善“双师型”教师建设配套体制。民办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双师型”教师成长环境,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方法,在绩效考核、薪酬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同时,民办高校应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机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举措

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能否成功转型,因此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对青年教师在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三项计划,系统地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培养。

1.构建 “青年基金”计划。

2.推行“名师导航”计划。

3.强化 “企业共育”计划。

(四)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组织、制度、经费等各方面予以保障。

1.民办高校应该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职能部门及学院领导、企业相关人员参加的建设领导小组。

2.民办高校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相关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保驾护航。

3.民办高校应进行持续的经费投入,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鲁昕.在教育部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专题(独立学院创新与发展)培训班(2013年6月)上的讲话[Z].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5篇

一、为教育局、基层和员工服务

工作思路清晰: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发展普陀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作好“圈链点”发展的服务工作;工作策略,内外服务一体化---服务学院教职员工、服务全区教育系统教职员工和学生,专业支持多元化----工作重心下移;参与课题研究和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参与研训一体化进程;工作流程,借助特约记者队伍,形成报道网络。

工作实绩:

《普陀教育报》38期,每周一期,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受到普陀区教育局好评。责任编辑被普陀区教育局授予*7年普陀区教育系统优秀通讯员。《普陀教育》出版10期。重点办好“创新论坛”、“名师导航”、“教改前沿”、“校长论坛”、“走近新教材”、“二期课改优秀课例选登”、“专家点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教师风采”、“班主任手记”等栏目。为配合局中心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区二期课改成果,推出了语文、英语、数学、地理、历史名师工作室专辑;“十一五骨干教师研修班课例研究”(上、下)专辑;“新课程、新理念、新探索------区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评比”专辑以及特色学校:东方曹杨、宜川新村、宜川六幼、北石幼儿园专辑。《普陀教育情报》出版8期。重点推出了“有效教学”专辑;“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专辑;“区十一五科研情报参考”专辑(一、二);区域教育质量保障。

“普陀教师教育网”管理工作:完成了网页更新与管理工作,每月更新的文章达400多篇,BBS上的帖子更是无法计算。

图工委工作:向全区各中学赠送《中学物理》及《中学物理教师用书》等图书;完成两次公办学校图书调拨工作;做好*8年度党报党刊、教育类期刊的征订发行工作;组织区内部分图书馆馆长开展“教育情报资料共享与馆际互借”的课题研究;组织了*6——*7年度区学校图书馆工作研究论文征集、交流、评比工作,选出优秀论文参加市级评选,我区有7篇论文入选,占送评的50%以上。为落实“两纲”精神,组织开展了“诗意的阅读生活”、“我与奥运”等主题读书活动;开展“热爱军队,情系国防”纪念建军80周年主题演讲、征文比赛活动。

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工作:完成*8年全院报刊的征订工作及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的分类、登记、合订等工作;严格执行借阅制度,热心为读者提供全天服务;建立规范的图书资料明细账目;完成电子阅览室读物的编目、上架、做账工作。

二、全组人员认真学习

学习内容:除学习学院指定的共同书目外,各人还结合专业学习自选书目。

学习收获:课题组撰写的《区域内中小学图书馆馆际互借的探索》获*6——*7年度上海市学校图书馆论文评比二等奖、《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研究》课题得到区领导充分肯定、教育部课题《中国特色英语课程标准研究》、主持区级课题《专家——新手英语教师教学技能比较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抽样调查”发表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校务公开现状调查”发表在《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学习出勤满勤。

三、全组人员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

参与的程度:上传精神文明成果人员多、学习开展“远学孟二冬近学叶佩玉老师征文”质量高参与面广、申报课题和课程开发积极性高。

获得的奖励:全民国防教育活动先进单位(上海市普陀区国防教育委员会颁);学院*6年度优秀文明组室;学院*6年度文明组室评选有奖竞猜获奖3人(全院7人);“学习孟二冬,做‘三为’教师”征文一等奖,区教育局二等奖;区“师德建设优秀项目”一等奖。

四、组室的精神面貌

通过学习活动,营造了学习先进的氛围,形成了争优创先的局面,弘扬了多年来学院坚持提倡的对事业执著追求、无私奉献,对工作精益求精、锐意进取,对伙伴热情指导、助人成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市教育系统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第七条“构建和谐的校内、校外关系”要求,本支部负责组织学院党员和派成员帮困助学捐款活动。本支部人员多次到社区了解情况,商量各种工作。本支部负责组织派成员和党员代表参加在和平居委会举行的帮困助学活动,为社区四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人提供1000元学费。区有线台记者对这次活动进行了采访。

六、注重关心人、了解人、凝聚人,不断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解决好影响本单位和谐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关心离退休教职工,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合力

关心教职工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形式多样。关心离退休教职工创建,重视发挥离退休老教师的作用。寒暑假,走访多位教师,捎去组织的关怀。尤其拜访离休干部施品赞,了解了她的兴趣爱好,还约稿,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大家紧紧围绕察民情、晓民意、分民忧、解民难这四条原则,加强与本部门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如征文活动,党员动员群众参加。黄鸣芳爱人不幸去世,多位党员前去慰问并参加追悼会。陶爱风同志患病,多位党员想方设法送她入院治疗。“双结对”、党员义工、“两访问”及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参加情况:党员参加“双结对”、党员义工、“两访问”及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如在“树立正确荣辱观、崇尚服务抒真情”征文和“师德感言”主题征文活动中,第一个应征者都是党员。深入启星学校宣传报道,总结经验,宣传启星教师,为启星学校先进集体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寒暑假,走访多位教师,捎去组织的关怀。参加“文明在我脚下”和人才学校值日义工活动。在创建市精神文明单位申报过程中,多位党员义务加班。党员教研员每月一次到幼儿园义务送教。党员们主要学习《赢在执行力》。工作:心系群众、服务教育,牢固树立服务观点。在全局工作中加强了主动性,有服务大局观念,如许多党员承担学院部分评估报告撰写和统稿任务。

“教研员能级系列标准”制定,是学校工作重点,行政支部过组织生活,围绕“教研员能级系列标准”如何实施进行了讨论,要点归纳如下:1、“教研员能级系列标准”实施,有利于学院的发展和教师待遇的提高,希望有关部门推出细化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2、学院的发展,二线服务要同步提高,因而二线人员的能级希望同步实施,适当提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