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篇

以语篇分析为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基于句子语法的语言教学模式的反叛。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的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连贯,从而把握语篇的主要内容。以语篇分析为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

(一)微观结构分析语篇的微观结构分析主要研究语篇联接的基本手段及语篇连贯的机制。语篇联接的基本手段包括语法手段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手段包括照应、省略和替代[1]。1.语法手段a.照应:照应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成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b.省略: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再提及,被省略的成分一般能从上下文中找到。作为连句手段,省略使上下句在语义上建立一种相互依赖关系,使语篇紧凑。c.替代: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去取代某一个成分,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去寻找。替代是一种避免重复的语法手段,也是一种连续句子的手段。[3]例如:Blandfordresistedtheurgetofollowtheyoungerwoman,thoughitwasnoteasytodoso.[2]在这个句子中,前后两个小句之间的语义衔接是通过替代词“so”来实现的。2.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指在语篇中通过词的重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上下文等形式的重复或共同出现,使句子关系相互衔接。

(二)宏观结构分析经过从微观结构层次上对语篇中的语法手段和词汇衔接进行分析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搞清楚文章中句子的内部关系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这也就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与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宏观结构分析。宏观结构分析是以文章的整体、层次结构及组织来研究,它可借助一些语篇分析模式来展开。下面将分别对叙述语体结构和论证语体结构举出一例,以其来展示语篇宏观结构分析的过程。1.叙述语体结构拉波夫指出,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应该包括六个组成部分: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4]点题是在叙述故事之前对故事主题的简明扼要地概括。指向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涉及到的人物。进展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包括故事的开端、经过和高潮。评议指叙述者对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局以及故事发生等方面的评论。结局指故事的最后结果,包括人物的下场,目的的实现或失败等。回应又称尾声,叙述者往往在故事的结尾用一两句话来照应主题。所以,根据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应该从点题开始,然后从指向到进展再到结局,最后是回应,而评议则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叙事语篇都是由这六个部分组成的,有的叙事没有点题,有的没有回应,但必须含有进展和结局。现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Unit4:TheWateryPlace这篇文章为例[5],参照拉波夫的叙事语篇分析模式,谈谈如何对叙述语体结构进行宏观结构分析。这篇文章是一个科幻故事,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两个金星人到地球的一次失败的旅行,整个文章一共有48个小段构成。第1段到第3段是文章的“点题”部分,点出了故事的主题“外星人再也不会来地球了”。第4段到第5段是文章的“指向”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美国爱达荷州一个偏远的小镇,主人公是这个小镇的长官巴特.卡默伦,他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每个月的4月14号左右他的脾气是最烦躁的,因为他要填复杂的税表;而“我”是卡默伦的助手。“指向”中对于卡默伦性格暴躁的介绍为故事的“进展”埋下了伏笔,预示了外星人和卡默伦非常不愉快的谈话过程。第6段到第34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进展”,它主要是以主人公卡默伦和两个外星人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其中,第6段到第11段是故事的开端,“我”亲眼目睹了飞碟的降落和两个外星人的出现而卡默伦根本没有注意到。第12段到第27段是故事的经过,外星人向卡默伦讲述了他们到来的目的。第28段到34段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卡默伦烦躁的脾气导致了他和外星人谈话的冲突升级,直至谈话破裂。第35段到第46段是文章的“结局”部分,卡默伦亲眼看见外星人乘坐飞碟离开了。第47段到第48段是文章的“回应”部分,作者写道:“Itwasjustanerror,astupiderror.OnlynowourEarthisnevergoingtohaveanotherVenusianvisitus”,与文章的“点题”部分前后呼应。至于“评议”部分,文章中比比皆是,包括“我”对卡默伦的评价,对外星人的态度和反应,还有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2.论证语体结构论证语体结构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绪论、本论和结论。绪论指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题或论点。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或反驳。结论是作者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最后得出的结论部分。[6]现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Unit3:TheLandoftheLock这篇文章为例[5],谈谈如何对论证语体结构进行宏观结构分析。这篇文章的第1段到第3段属于绪论部分,作者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美国,前门虚掩不落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文章的第4段一直到第15段,作者开始分析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本论,作者列举了美国家庭中新出现的安保装置像“防盗锁、防护链、电子报警系统”等,然后又分别列举了美国公司、机场、居住小区和商业人士安保装置的变化,以此来证明“美国出现了一种充满不信任和恐惧的新生活氛围,它已经渗透到了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16段到第19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总结到“我们虽然有了这一切安全措施,但我们或许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不安全的国民。我们虽然用锁把恐惧锁在了外面,但同时我们也把自己锁在了里面”。

二、结束语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篇体裁;ESP与ESP学派;特点与优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77-03

作者简介:张黎明(1964-),女,湖北松滋人,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一、体裁分析理论

体裁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germs,原本是一个文学用语,指文学作品的类型,现用于指所有话语,语篇的类型。体裁分析是从语篇宏观结构人手来研究交际目的和语言策略,强调对特定语篇结构的把握,通过揭示语篇深层交际目的来描述与解释某一特定体裁的结构和语言特征。

自1981年英国的应用语言学教授Swale在分析学术杂志刊载的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出“语篇体裁分析”(genrearlalysis)的理论框架以来,在应用语言学,特别在特定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研究中,不少学者运用Swale的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对不同专业的学术文章、学位论文等各种语篇体裁进行分析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术与研究英语的教学实际。语篇体裁已被广泛认为是受到其所处的社会语境和特定话语社区规约的具有一定规则性和目的性的语言使用现象。

二、ESP的新发展与ESP学派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在我国又被称为专业英语,主要指某一领域的专门英语,如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语篇分析理论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把语言研究和教学的重点推到了句子层面以上,使研究者们注意到除了语言修辞特征外。学生还应掌握语篇的整体修辞特征一交际活动中旬子的使用,即组成一个整体某类语篇的各部分的作用和功能,因而一种全新的语篇分析理论一体裁分析理论应运而生。

语篇分析研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词汇一语法资源的文本化阶段;二是话语的组织化阶段;三是话语的语境化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的话语分析走向社会语境的分析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的研究发展尤为迅速,相继出现了三大流派:即北美学派,悉尼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以及英国ESP学派,或称为新修辞学流派、系统功能语言学流派、应用语言学流派。三个阶段发展表明体裁研究的角度已从研究文本为主转向研究话语社团中的一系列交际事件及其交际目的的研究,即从文本内部走向外部,从微观语境走向宏观语境。ESP学派认为语类是社会行为,认为应用语言学中的语类研究工作主要在特殊用途英语(ESP:Englisn for specific purposes)领域中开展;同时,ESP学派认为体裁是可识别的交际事件,以其发生的职业或学术社群成员可辨别或互相理解的一组交际目的为特征;体裁是高度结构化和惯例化的构件,是领域与组织文化的体现。

ESP学派对体裁分析的研究及教学影响很大,Swales和Bhatia分别阐明了某些学术性语篇和职业性语篇的特性,一直被视为ESP学派体裁分析的理论性权威。Swales在他的著作《体裁分析》一书中对语篇体裁下了如下定义:语篇体裁是“可被某一话语社区共同指认的具有特定交际目的的一系列传播事件。这些特定的交际目的由话语社区中的资深成员所认可,从而构成此语篇体裁的存在理由。这种存在理由形塑了相应话语的图式认知结构-影响并规约着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选择一同一语篇体裁的不同样本在语篇结构、行文风格、内容和受众各方面的实现样式具有相似性”。表明ESP学派强调特定交际目的是某一语篇体裁(以下简称语体)的立足之本,同时对于某一语体,交际目的和其文本实现方式密不可分,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是某一语体具体的文本实现方式;同一语体含有并落实一系列交际目的,体现出相似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简而言之,具有专门用途的某一类语篇通常也具有典型的语言特征。

三、ESP学派体裁研究理论框架及特点

最近十年间,ESP学派的体裁理论研究发展迅猛,逐步成为体裁研究的主流,建立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框架。作为世界公认的ESP专门用途英语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Bhatia以研究各种职业语境中的真实体裁见长,他始终将体裁的职业实践和真实工作世界的相关性置于核心地位,以职业体裁的具体语料详实分析为主要工作。他的理论框架将体裁的职业实践和真实工作世界的相关性置于核心地位,以职业体裁的具体语料详实分析为主要工作。巴蒂亚的多维度体裁分析理论框架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体裁的文本空间

运用文本知识分析作为文本的话语。限于话语的表层特征,包括话语的形式与功能方面,如语音、词汇一语法、语义包括句间衔接和文本结构如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主位和述位或信息结构的其他方面,只考虑狭义的语境。要研究文本内部特征,特别是他们在修辞语步、话语策略、组织规律性、互文性和互为话语性语境中的赋值。

Bazerman认为,互文性指某一文本或言语与其之前、同时或之后的文本或言语之间显性或隐性的关系。互文性概念帮助学者们研究了特定领域活动系统所使用的体裁之间的关系。Bhatia的“特定领域体裁”(domain-specificgenres)概念,外延更大,范围更广,超越单一岗位和单一职业活动,涵盖某一职业领域的广泛活动所产生的所有话语形式。各种相互关联的职业活动构成了特定职业领域,而其中所生成的体裁则构成了特定领域体裁。这一概念的提出,扩展并构成了对领域话语体裁关系的层次性认识,同时启发了基于领域业务活动的体裁研究层次和视角。

2.体裁的社会认知空间

运用体裁知识分析作为体裁的话语。话语作为体裁的分析不但要解释话语是如何被建构的,还要解释话语是如何在特定机构与职业背景中被解释和运用,以便达到某一领域目的的。认知空间包括认知策略,即成熟的话语社群成员如何充分运用话语资源作出各种修辞语境的回应。要考查语言运用的策略方面,特别是文本内部与文本外部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尤其是互为话语性问题。

ESP学派的体裁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体裁的动态特征,认为体裁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文化性的语篇,而非静止的、不变的(Huckin,1997),即体裁是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出现的特定典型事件。其体裁研究的理论宗旨可具体表述为:从体裁形成的社会情景出发,而不是片面重视语篇的结构形式,通过频繁出现的社会典型事件这一平台将体裁研究和社会文化现象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分析语篇所能实施的社会行为和目的,其目的是要帮助大学生及从事某一职业的新手理解特定体裁的社会功能及其使用场合。ESP学派对体裁的这一研究观点充分渗透在该学派各学者大量的著作里面,因此我们将其归纳为体裁的社会认知观,即从社会文化的动态认知视角来研究体裁。

3.体裁的职业与机构空间

运用职业知识分析作为职业实践的话语。与策略空间相近,将体裁概念扩展至职业实践,这一层面的分析不但要求体裁知识,还要求职业知识和职业实践的经验。要考查其参与者关系,及其对各种职业与机构话语实践与制约语境中体裁建构、阐释、使用过程的作用。这方面研究要考虑专业体裁使用者如何运用和操纵体裁资源来创造杂糅性体裁,包括体裁混合、嵌入、取用和体裁资源的征用。同时,要研究专业人士如何运用其专业知识来维持和控制体裁,用于达到其职业目标。

4.体裁的人种学空间

运用人种学知识分析作为社群活动的体裁。体裁运用的典型语境是话语社群,要将分析的焦点从文本特征转向话语社群特征的分析,如参与者的身份变化,体裁维持或改变的社会结构或职业关系。可运用的体裁知识范围,除包括文本知识之外。还包括对共享的职业与话语社群实践以及该社群为完成日常任务而作的体裁选择的理解和意识。

5.体裁的社会批评空间

运用社会知识分析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话语可以展现社会变迁,体裁分析同样可以从意识形态批评的角度开展,要研究广泛的社会行动在创建和保持社会身份、社会结构方面发挥的影响。以及社会机构如何通过话语实践发挥功能。这个批评的空间对于我们在语言作为社会行动的宏大框架之下理解社会和机构的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ESP体裁理论的优势及研究的瓶颈

ESP学派区别于其他流派的理论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何对待语篇与社会情景的关系,即对语篇体裁研究的出发点、着重点与研究取向方面更加注重从社会情景人手,更加关注社会情景与语篇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区分修辞情景和修辞体裁,因此更加强调的是在体裁的建构中相似形式(或结构)出现的频率(Miller,1984);第二,如何进行语篇分析实践,即在方法论层面上更具优势。在语篇体裁分析方面,ESP学派更加注重采用人种学方法(主要是实地考察、采访等方法)以及从历史的纵向方面长跨度(有时长达上百年)对语篇是如何逐步形成,又是如何随社会认知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等方面的理据进行仔细考察,在这方面显然比其它流派更加严谨与科学。此外,还充分将语言学分析方法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语言学分析方法主要用来描述语篇的语言特点;社会学方法则是把语篇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来研究,探索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从而揭示特定体裁结构之所以形成并得以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则研究语篇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策略,探讨特定的交际目的如何在特定语篇中予以实现。

尽管ESP学派的体裁观的理论优势显而易见。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其局限性如下:第一,语篇的重要性不是简单地为写作提供规范化的公式,而是理解特定话语社区如何集体性、往复性地通过语体来建构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学术/职业体验并使其定型化;第二,语篇的知识蕴涵于我们对学术/职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并折射出一个群体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比如Bazerman指出实验性的学术论文的价值是用实证主义来厘定的,即论点应由观察与实验所得的数据和理性推理所证明,因此具有IMRD(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成规性的结构不适用于文学、神学学科的论文样式,原因是学术价值的厘定标准不同;第三,语篇的使用存在着动态的变异,专业使用者可以挪用和操控语体的使用。Bhatia强调在当今的竞争社会和消费主义的社会语境里,语体经常被专业使用者挪用来表达个人或组织的意图:某些专家学者为学术书籍所写的序/跋除介绍和评价研究成果的目的外,还具有向读者推销此书的商业目的。虽然在传统意义上,序/跋是信息性的篇章,实际上它向潜在读者传达包含促销性的内容,这样就形成了语体混杂。第四,批评话语分析在处理社会因素方面卓有成效,基于语篇探究社会,使语篇成分及其要素的解释具备社会学依据。但是这种研究往往走出语言研究的领域太远,直接从事批评分析,而未立足于语言和语篇结构层面的研究。体裁分析以交际目的为出发点,直接从社会角度开始分析语篇,在语言层面的分析上,能够继续深入,直至语句层。该方法基于体裁结构分析语篇,尽管对某类体裁分析深入具体,但是尚未得出所有语篇通用性的模式,不具有全面适用性。即使对于同类体裁的语篇,也未能得出全篇的结构模式。

五、体裁分析理论之于教学的指导意义

体裁分析的着眼点在于促进ESP教学。Bhatia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Swales提出了许多“体裁写作法”课堂活动和练习形式,体裁分析和体裁教学法仍在继续发展,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那些“低级”,即常见体裁,而不会再一窝蜂地去研究科研论文等“高级”体裁(swales&Feak,1994)。以商务英语为例,商务用途英语具有较强的语域特征和目的性,即使用专门的词汇和套语,有定型的纲要式结构,再加上其交际的目的性,交际目的相同的语篇具有大致相同的纲要式结构,这种纲要式结构具有程式化色彩,具有重复性、习惯性和约定俗成性,必须为每个言语社团成员所共同遵守。如商务信函的纲要式结构是写信人地址、收信人地址、称呼、正文、结束语、签名、附件等正文中的纲要式结构要依据商务信函的目的而定。不同类型的商务信函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如询价信的交际目的在于得到对方满意答复,催款信的交际目的在于得到对方应支付的款项或未能还款的说明,销售信的交际目的在于推销产品或服务以便最终获得成功等。同时,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来自不同文化、操不同语言,他们交往的语篇常常带有程式化色彩,比如,大量使用套语,而且所使用的语言都讲究礼貌,同时也简短、直截了当,因而一封彬彬有礼的信函能让你在对方心目中建立起一种正直、热情、有良好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形象,愿意同你合作、竭诚为你服务。所以,在商务英语写作和阅读课教学中运用“体裁教学法”增强学生创作语篇、理解语篇的技能和信心从长远来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进而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六、结语

信息时代产生大量种类繁多的语篇,口语体和书面体之间的界限也日渐模糊,这些也不断给语篇分析增加新的任务。体裁分析方法的丰富性保证体裁分析的长时期持续发展,多视角的研究使其能够处理种类繁杂的语篇,保证其直接应用性。同时,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型转向应用型和复合型,英语教学也面对克服以往片面重视以文学体裁的语篇为中心的教学倾向。通过分析类型广泛的目的语体裁,对各种文体语篇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体裁的语篇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体裁结构,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Bhatia,V.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ne[M]London:Continuum 2004,(23).

[2]Bazerman,C.Intertextualit3n,How texts rely on other texts[A].In C.Bazerman&P.Prior(eds)What Writing Does and How It Does It:An Introduction to Analymng Texts and Textual Practices[C].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4a.

[3]Fairclough,Norma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In A lecMchoul&Mark Rapley(eds.),How to Analyse Talk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A Case book of Methods[C],London: Cotinuum,2001a.&2001b.

[4]Huckin,Thomas N Cultural aspects of genre knowledge[J],AIAL Review,1997,12(1995/6):68-78.

[5]Hyon,S.Genre in three tradition:implications for ESL[J],TESOL Quarterly,1996,(4).

[6]Miller,C.R.Genre as social action[J],Quanerly Joumal of Speech,1984,(70):151-167.

[7]Saville Troike,M Inatemctional Sociolinguistics[A],In Sandra Lee McKay&Mancy H Homberger(eds.)Sociolingn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6.

[8]Swales J M Aspects of Article Introduction[M]Birmingham,UK:The University of Aston,Language Studies Unit 1981.

[9]Swales,J.M&C.B.Feak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2nd ed)[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10]杜金榜,法律语篇树状信息结构研究[J],现代外语,2007,(1).

[11]李悦聪,体裁互文性的网络体裁研究[J],学理论,2011,(16).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裁分析 英语阅读 篇章模式

1. 体裁分析理论

胡壮麟教授认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培养学生预测语体和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教给学生篇结构知识和不同体裁语篇图式结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序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形成发孤知识网络,增强对篇章的理解程度,加大信息储存量,提高对典型篇章结构标识语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力。

2. 体裁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下面就讨论这三种语篇结构模式及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记叙文篇章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记叙文主要讲述一个故事或记述一个事件,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属于人物传记类,故事类语篇,把握这一类型语篇分析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有促进作用,拉波夫(Labov)认为完整的叙事性篇章结构可以包括六部分: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和回应(coda)。

阅读记叙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人称:记叙文可采用第一或第三人称,或者兼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生动、逼真;而第三人称使叙述显得客观,叙述范围更广;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些成分组成一个事件或经历的完整叙述;3)叙述的顺序:顺叙和倒叙。顺叙是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而倒是先交代事件的结局;4)中心思想:记叙文一般围绕一个确定的、鲜明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展开对情节的描写。

2.2议论文篇章模式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议论文主要是借助事实和数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某个现象或事实的真实性或确认一种事情或观点的正确或错误。议论文论证的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立论即作者从正面对所议论的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驳论即作者通过反驳对立的、错误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证明自己的见解、主张的正确性。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因果论证法、归谬法等。1)归纳法(induction):归纳法通常先有一个假设或设想(hypothesis/supposition),然后作调查,收集例证,从而归纳出一般的道理,证明这一设想的正确性;2)演译性(deduction):演绎法来自形式逻辑的三段论(syllogism,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先提出一般性的论断,作为大前提;再引用人所共知的事实,加以分析,使人信服这个论断,作为小前提,最后推出结论;3)因果论证法(cause-effect):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进行论证;4)归谬/反证法(reduction/absurdity)。由反而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驳斥某一观点的方法。

2.3说明文篇章模式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说明文是一种章法灵活、结构复杂的文体,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特征或功能进行介绍或解释。说明文语篇布局层次感强,多用语篇连接词、过渡句连接上下文,细节信息详尽明确。说明文一般包括:1)背景或假充的北景;2)问题或假设的问题;3)为解决问题或而推荐使用的工具或必要的条件;4)为达到预想的解决问题的效果,提供至少一个尝试性的程序建议;5)指出用什么手段来检测问题是否已解决;6)结束语(表明假定的程序已经结束)。尽管在说明语篇中并不总是包括所有要素,但一般都会涉及到问题(话题)、程序和解决方法,即 “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这一说明文语篇结构模式。

说明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多,如定义法、举例法、比较与对照法、数字法、图表法、引用法、比喻法、程序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和分类法等。1)定义法(definition):给事物下定义时,必须作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然后用简单的话语把事物所包含的意义概括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2)举例法(illustration):对于可能引起疑问或不易理解的事物和言论,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能够获得好的效果;3)分类法(classification/division):把事物说得条理清楚;4)比较/对比法(comparison/contrast):比较是指出事物之间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是只看其差别,使事物形象鲜明。

3. 结束语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体裁分析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面局。就一定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正确率。

[1] 曹美蓉. 刍议英语语篇教学策略[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话语分析 批评性 目的 理论框架

一、引言

话语分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框架上受到诸如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各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同时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第一次提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揭开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的探索,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为什么提出“批评性”视角,其目的、定义、发展,以及由些建立的理论框架能否达到批评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批评性”的提出

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是在70年代末受到文学批评学家们将语篇被评为一种话语方式,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运作的思潮下引导下开始的,认为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批评话语分析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话语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因而其后果含消极成分。

如果从哲学基础上来考察,可以从Habermas和Faucoult找到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性的来源。Habermas在1973年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主张话语分析应该拿起批评的武器,把语言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而奋斗。这就使一般的话语分析增加了“批评”的内涵。事实上,在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历来提倡“怀疑”、“批评”或“批判”的精神。另外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Faucoult)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评性社会理论认为社会中的电视、报刊等是帮助社会对大众进行统治和操纵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批评语言学因而认为,作为电视报刊中介的语言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该学派给批评性下了十分精辟的定义:不把任何东西想成理所当然,通过文本中的线索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自省,揭示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Not taking anything for granted, opening up alternative readings (justifiable through cues in the texts); self-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making ideological positions manifested in the respective text transparent,etc.)。

自1989年后,批评语言学渐渐转向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作为批评语言学一个分支,CDA同样关注社会现实中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以及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同时致力于发现改进这种不平等的方法(Martin 2000a)。和主流语言学家不同,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篇作为语言的存在形式是具体化的社会实践,“表达社会机构的意义和价值”(Fowler,1991)。批评语篇分析学家主张“语篇是社会结构固有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并在社会的互动作用中产生”(Teun A. van Dijk, 1998)。“话语是是社会实践的语言(Discourse is language as social practice)”(Fairclough,1989)。其含义是,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而话语则是语言这种社会实践的一个实例。表明语言本身是一种社会社会行为,语言与社会实践关系紧密。语言使用者的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受到更大社会和意识形态条件所制约的。CDA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语言学、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理论,逐渐形成了分析模式和理论基础多样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批评性话语分析较多集中在政治、新闻媒体、广告、医患交流等比较传统的分析领域。对话语分析,各学派有自己独特的阐述。

从话语的含义可以看出,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s)与社会意识结构(socio-ideological structures)具有辩证关系,后者是前者的条件也是其结果。具体的,一方面从广泛意义上以及各个语言层次上来讲,话语是由社会结构构成并受其影响,如社会阶级关系,或诸如法律、教育系统的特殊机构,或各种话语及非话语的规约习俗对话语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话语具有社会建构性,即话语对社会结构有反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反作用于具体的社会结构,如上文提到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机构,社会规约。

意识形态包括社会偏见、社会歧视以及对事实的歪曲等,是“隐含在常规中的一些前提和假设”。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成分往往具有不透明性,以非意识形态的常识出现并赢得主体的接受,这就是主体将意识形态自然化(naturalize),这时其控制能力也最强。批评话语分析者的目的是要揭露话语中的不平等现象,号召人们为争取平等而斗争。这些观点主要来自Habermas和Foucault。他们在分析话语时始终把语言与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锋芒直指社会生活中权力失衡、社会不平等、不民主的行为和其他不公正的现象。向大众灌输其所要表达的意识形态,正如批评性社会理论反对的,社会中的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是帮助社会对大众进行统治和操纵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他们认为,作为新闻媒体中介的语言有很强的选择性,它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解读新闻以及提示其中意识形态作用有用的工具,即体现了“社会结构决定话语特性,话语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

在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中Fairclough(1992a:12)将语篇分析方法分为两类:非批评性的(或描述性的)和批评性的方法。非批评性的(或描述性的)语篇分析方法非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描述,而不是解释,因而忽视了语篇的效果和语篇中的权力。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标是要具有广泛的解释性,寻找社会机构和社会结构的成因,并发现语篇在社会宏观结构再生中的作用,提示语篇和权力的关系,以及反映隐藏的意识形态。

Fowler(1991)认为批评语篇分析是一种“工具语言学”(Instrumental Linguistics),旨在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使读者认识到语言和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批评语篇分析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以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

作为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代表Wodak指出critical就是指不把任何语言理所当然化,就深入分析文本蕴含的复杂性,去除简化论,教条主义,二歧论乖影响,在研究中不断自省,使权力关系结构和透明化。

三、理论框架

正如黄国文指出的,话语分析虽然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但语篇分析者都会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进行研究。同样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们也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CDA最初都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将文本分析和社会理论相结合,但因为语言学基础不同,分析的理论框架也不尽相同,国外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流派包括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Lancaster School)的社会变革论,以W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语篇历史法,以Kress和Van 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an Dij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国内代表有辛斌,陈中竺,丁建新,廖益清,田海龙,张迈曾,徐立新等,多是引进理论,并积极结合中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

虽然各学派的语言学甚而不同,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话语分析的批评性,以其中最有影响的Fairclough为代表的社会变革论。Fairclough(1995)提出三维分析框架(three-dimentional framework),将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在内的多种语言学、符号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任何话语都是三维的:(1)语篇(text),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social-cultural discours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一般应包括:(a)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description)。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Fairclough吸收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简称SFL)的观点。(b)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interpretation)。(c)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explantation),如图一所示:

他认为这三者是相互影响,但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决定语篇。语篇分析应该是多维的、多功能的、历史的和批评性的。他通过衔接、及物性、词义、词序、隐喻等研究了语篇与当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语篇在英国社会的民主化、商品化、技术化进程中的作用。Fairclough既重视对微观层面的新闻语篇的分析,也重视对宏观层面的方法论的探讨和理论框架的构建,重视对语篇与社会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其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用价值。话语分析离不开语言分析,其主要工具是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分析往往在词语、短语和句子结构以及语篇等层面上分析语言意义,例如,从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名词化(nominalization),话语预设,隐喻或修辞手段,语调、语气、人称代词的等。这些文本形式上的选择都是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

Fairclough不仅就语言与权力的关系(1989)、批评性语言意识(1992b)、新闻语篇(1995)、新资本主义(new capitalism)社会中的语言(2002)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他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使其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并推动CDA的发展。

而其它学派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论框架,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具有实用价值,如Reisigl和Wodak(2001)指出批评性的三维度:以文本为基础的批评性,以社会审视为主的批评性,以及反省式的批评性。这三个方面表明分析者为达到批评性的目的,应深入把各个层面的语境分析和具体的文本分析结合起来。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自我批语式的进行自我修正:从选择研究对象到选择研究方法,从取样到为该样本建立合适的理论框架,再到对分析结构进行解释。而社会认知学派的代表人van Dijk(1991)对英国媒体对种族关系的报道进行语言特征和结构上的分析,陈中竺(1995)也分析了两篇关于罢工英文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以达到心理控制——都是对批评性最好的表现。

四、局限性

在语言学方面,Halliday的SFL很好的提供了描写(describe)、解释(interprete)话语的语言学工具,即在微观层面有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除了结合SFL分析,还有其它语言学理论,如JAGER多运用隐喻(metaphor),Wodak则借鉴了推导理论(argumentation)和修辞(rhetoric),丁建新、瘳益清也尝试结合语用学理论对语篇进行分析。为了使得CDA体现Critical的本质,在完善固定下一个理论框架时,语言学家在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不至拘泥于一种方法,而是多视角的分析批评。但相应的宏观层面的社会分析缺乏充足完善的理论框架,而使得社会实践分析相对薄弱,缺乏说服力。所以正如Wodak表示的,目前CDA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将细致的语言分析和宏观的各个社会领域的相关理论相结合。显然,批评语言学家们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话语的社会理论加强补充。

Wodak(2007)还提出一个问题:最初所要达到的批评性目的会不会与日益发展的理论框架,方法论,评判标准产生冲突,因为任何倾于程式化的教条主义都是与批评性的目的相违背的?对分析者本身的判断,肯定需要一定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又由谁来定?怎样的标准才能达到真正批评的目的?Widdowson也质疑CDA的可靠性,CDA的分析本身就带有意识形态,不是客观独立的科学研究,不可能做到中性,不偏不倚。所以,从语料的选择具意识形态和选择语篇的语言特征证实分析者自己的偏见看,CDA的说服力都有所削弱。

另外,她也提出,批评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否定、反对、纠错、打倒,而是运用语言学知识以及丰富的社会知识,有意识的去认识文本中隐含的意义。Martin提出积极话语分析,即以友善、宽松、和谐的态度,以否定和肯定相结合的方法,以“建设性”为目标对话语作分析,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目的就是为了对语篇(更准确说是话语)进行批评式的审视,揭示其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自然化的意识形态。为此目的,批评语言学家在不同语言学基础上尝试提出不同理论框架,主要集中在文本微观分析结合社会理论宏观分析的结合上。尽管如此,还是存在问题有待解决,完善以真正达到“批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2]Fairclough.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95.

[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决定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研究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特别是以英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教学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立足于语言学的基础发展,着眼探讨其发展趋势,试图从其中把握其研究热点。

1 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的前身应该可以被既定为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追溯更早则称之古代语文学阶段。现代语言学是从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新时期,这一时期索绪尔(F.De.Saussure)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结构主义中以美国结构主义影响最大,F.Boas, E.Sapir, L.Bloomfield 三者较为出名,他们创立了新结构主义学派——美国描述语言学, 三者中以后者较为出名,所以美国语言学也叫“布龙非尔德主义”。

1.1 美国的结构主义

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四种: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替换分析法(Substitutional Analysis),即用一个语言单位代换另一个语言单位是否得到新的事实。 (2)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找出他们相同或不同部分从而确定单位性质。(3)分布分析法 (Distribution Analysis)为研究词位出现的位置,词类(实、虚)分布的位置。(4)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一个句子首先可切分成两个部分,切到词素为止。(5)序列分析法(String analysis)是把句子带有修饰或不带有修饰的基本单位、结构成分或基本单位、修饰成分。(6)转换分析法(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为把任何的结构看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转换,所谓核心句是基本句型(SVO, SV等)其他是核心的拓展或是从核心句转换而来的。

1.2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M.A.K. Halliday (韩礼德) 师从伦敦学派J.R.Firth(弗斯)。后来,我国的两名学者罗常培和王力,打破传统语言或结构主义的根本,把语法形式意义、语言用法等系统地有机地连结起来。

1.3 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Chomsky 对美国结构语言提出挑战,创立了转换生成词法或形式语言学,提出研究重点人是如何从有限的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的语用句型。这一时期的发展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经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充标准理论时期、修正式扩充标准理论时期、最简的解释理论时期。这个时期Chomsky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深层和表层结构。这两个概念对“同形异义、异形同义”歧义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 语言学的动态研究

语用学 (Pragmatics) 即语言使用学,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指示语 (Deixis)包含人称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承接指示;前提 (Presuposition), 语用推论, 以语言结为根据,靠逻辑推论语言的前提条件;语用含义(Implicative)话语含义, 给语法事实提供重要功能解释。

2.1 语篇学

语篇学是在句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叫篇章语法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由静态到动态的大转变,由结构研究到功能研究。篇章语法主要解决篇章结构研究;篇章语义主要解决篇章意义连贯,研究篇章的层次。篇章的语用研究,重点探讨会话结构、话轮(说话顺序)邻近配对(前者说话的反应),也解决影响会话因素(心理因素、文化),篇章理论研究,研究篇章的产生。

2.2 社会语言学

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 转贴于

3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单以核心刊物《外国语》上发表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有30多篇;《外语教育研究》上发表有10多篇;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胡壮麟先生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于1989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语篇的衔接语连贯》;程琪龙的《系统功能语法导论》。论文集有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语言系统与功能》;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语篇·语境》;任绍鲁的《语言·系统·结构》等等。系统功能的基本概念的引进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胡壮麟为首,系统功能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观于方法论;对系统功能语篇研究理论进行实践和补充。

3.2 语用学的研究

近年来,《外国语》在语用学发表文章达3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何兆熊的《新编语用学概要》。语用学在90年代最现风光,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核心的科目,其研究有三个特点:(1)在继续引导外国的方法的同时,通过对语言具体事实提出修正何补充。例如:何自然的《国外语言学的研究》。(2)对语用学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开拓。比如何自然的《语用模糊》、《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由卫国的《现在完成时的语用含义》。(3)从翻番而论转入专题研究。把汉语与外语的研究联系起来。例如刘绍忠的《“清”字用法汉英对比》。

3.3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外国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共有10多篇;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1)由宏观方法转入微观具体语言现象分析,例如:《委婉语社会语言研究》、《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2)从解释的社会学角度转向心理学语言运作的社会心理机制。例如:王德青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科性质语研究对象》和素定芳的《委婉语研究》。

3.4 话语分析研究

《外国语》中有将近2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从80年代中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话语分析基本概念与理论。90年代转入英汉对比分析。从话语口语转入语篇研究。近几年来,话语分析有交叉和重叠趋势。

4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趋势

(1)研究对象看,由微观转入宏观,语言本身系统转向跨学科研究,出现交叉学科,如跨文化交际学、国情语言学;由结构研究转入功能和应用研究,由静态到动态,如描写构词句法规则到句法结构的不同功能;单个词的意义到单词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由单一语言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如对比语言学,包括双语对比、多语对比,包括同族语对比、非同族语对比,即有语言自身的对比,也有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如跨文化交际学。(2)研究方法看,由单层次和单角度,静态研究转入多层次、多角度、动态研究。(3)研究目的看,目标不断从窄到广,从肤浅到深度;从描写转向解释 Chomsky 试图从大脑的遗传基因来解释语言的事实;从理论的探讨转向应用价值分析,如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语用学的分析应用到法庭审讯中等。(4)发展趋势看,语言学研究有三个:①侧重宏观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②着眼认知语言,语言与大脑关系;③鼓励用科学技术研究,如《对学者个人差异研究》。

参考文献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in Linguistics

ZHOU Minxin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has determined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s research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specially English,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basis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and focus of its development trend, tries to grasp the research focus from them.

Key wordsLinguistics, current research,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1 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的前身应该可以被既定为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追溯更早则称之古代语文学阶段。现代语言学是从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新时期,这一时期索绪尔(F.De.Saussure)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结构主义中以美国结构主义影响最大,F.Boas, E.Sapir, L.Bloomfield 三者较为出名,他们创立了新结构主义学派――美国描述语言学, 三者中以后者较为出名,所以美国语言学也叫“布龙非尔德主义”。

1.1 美国的结构主义

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四种: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替换分析法(Substitutional Analysis),即用一个语言单位代换另一个语言单位是否得到新的事实。 (2)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找出他们相同或不同部分从而确定单位性质。(3)分布分析法 (Distribution Analysis)为研究词位出现的位置,词类(实、虚)分布的位置。(4)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一个句子首先可切分成两个部分,切到词素为止。(5)序列分析法(String analysis)是把句子带有修饰或不带有修饰的基本单位、结构成分或基本单位、修饰成分。(6)转换分析法(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为把任何的结构看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转换,所谓核心句是基本句型(SVO, SV等)其他是核心的拓展或是从核心句转换而来的。

1.2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M.A.K. Halliday (韩礼德) 师从伦敦学派J.R.Firth(弗斯)。后来,我国的两名学者罗常培和王力,打破传统语言或结构主义的根本,把语法形式意义、语言用法等系统地有机地连结起来。

1.3 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Chomsky 对美国结构语言提出挑战,创立了转换生成词法或形式语言学,提出研究重点人是如何从有限的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的语用句型。这一时期的发展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经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充标准理论时期、修正式扩充标准理论时期、最简的解释理论时期。这个时期Chomsky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深层和表层结构。这两个概念对“同形异义、异形同义”歧义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 语言学的动态研究

语用学 (Pragmatics) 即语言使用学,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指示语 (Deixis)包含人称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承接指示;前提 (Presuposition), 语用推论, 以语言结为根据,靠逻辑推论语言的前提条件;语用含义(Implicative)话语含义, 给语法事实提供重要功能解释。

2.1 语篇学

语篇学是在句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叫篇章语法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由静态到动态的大转变,由结构研究到功能研究。篇章语法主要解决篇章结构研究;篇章语义主要解决篇章意义连贯,研究篇章的层次。篇章的语用研究,重点探讨会话结构、话轮(说话顺序)邻近配对(前者说话的反应),也解决影响会话因素(心理因素、文化),篇章理论研究,研究篇章的产生。

2.2 社会语言学

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

3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单以核心刊物《外国语》上发表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有30多篇;《外语教育研究》上发表有10多篇;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胡壮麟先生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于1989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语篇的衔接语连贯》;程琪龙的《系统功能语法导论》。论文集有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语言系统与功能》;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语篇・语境》;任绍鲁的《语言・系统・结构》等等。系统功能的基本概念的引进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胡壮麟为首,系统功能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观于方法论;对系统功能语篇研究理论进行实践和补充。

3.2 语用学的研究

近年来,《外国语》在语用学发表文章达3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何兆熊的《新编语用学概要》。语用学在90年代最现风光,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核心的科目,其研究有三个特点:(1)在继续引导外国的方法的同时,通过对语言具体事实提出修正何补充。例如:何自然的《国外语言学的研究》。(2)对语用学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开拓。比如何自然的《语用模糊》、《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由卫国的《现在完成时的语用含义》。(3)从翻番而论转入专题研究。把汉语与外语的研究联系起来。例如刘绍忠的《“清”字用法汉英对比》。

3.3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外国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共有10多篇;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1)由宏观方法转入微观具体语言现象分析,例如:《委婉语社会语言研究》、《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2)从解释的社会学角度转向心理学语言运作的社会心理机制。例如:王德青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科性质语研究对象》和素定芳的《委婉语研究》。

3.4 话语分析研究

《外国语》中有将近2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从80年代中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话语分析基本概念与理论。90年代转入英汉对比分析。从话语口语转入语篇研究。近几年来,话语分析有交叉和重叠趋势。

4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趋势

(1)研究对象看,由微观转入宏观,语言本身系统转向跨学科研究,出现交叉学科,如跨文化交际学、国情语言学;由结构研究转入功能和应用研究,由静态到动态,如描写构词句法规则到句法结构的不同功能;单个词的意义到单词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由单一语言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如对比语言学,包括双语对比、多语对比,包括同族语对比、非同族语对比,即有语言自身的对比,也有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如跨文化交际学。(2)研究方法看,由单层次和单角度,静态研究转入多层次、多角度、动态研究。(3)研究目的看,目标不断从窄到广,从肤浅到深度;从描写转向解释 Chomsky 试图从大脑的遗传基因来解释语言的事实;从理论的探讨转向应用价值分析,如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语用学的分析应用到法庭审讯中等。(4)发展趋势看,语言学研究有三个:①侧重宏观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②着眼认知语言,语言与大脑关系;③鼓励用科学技术研究,如《对学者个人差异研究》。

参考文献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裁;体裁教学法;写作;语步;步骤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305-02

在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写译难度最大。在英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引入了体裁教学法。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论文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也感到获益匪浅。

一、体裁与体裁分析

语言教学中,尽管对“体裁”这一术语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但对于体裁的理解基本一致:体裁是由交际目的决定的,同一交际目的使得不同语篇具有大致相同的图示结构,而这种图示结构又制约着语篇内容和语言风格的选择。

体裁分析在注重宏观结构模式的同时,还能够展现不同交际实践的篇章结构,最重视的是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而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结构或图示结构进行分析是体裁分析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交际的目的又决定了语篇的框架结构,因此对词语选择、语法结构、篇章结构等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对于ESP教学中本学科领域的语言特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起着引领作用。

二、体裁教学法的要素及特点

1.体裁教学法的目的是使语言学习成为一种社交过程,它的要素包括:(1)共同建构,指的是师生共同组织语篇,共同承担任务,直到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单独承担责任和完成任务。(2)建架,指的是老师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包括提供显性知识和指导性的练习。当学生有不会做或不明白的情况时,老师要给予明确的支持。随着学生渡过“最近发展区”走向潜势独立行为水平,老师要对建架加以调整。

2.体裁教学法的特点。体裁教学法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去,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展开教学活动,其宗旨是让学生了解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使其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能够理解语篇的意义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

体裁教学法主要有四个阶段:(1)范文引入。这是一个可以使学员了解所学文章而使用的社会背景,达到探讨体裁的社会文化语境特征以及交际目的的过程。(2)范文分析。通过分析范文的语篇结构以及语言特征,将范文语篇与其他体裁语篇进行比较,使学员掌握此类语篇的特点,包括词汇语法等特点。(3)语言要素控制。体裁教学法给了学生参与构建所学体裁语篇的机会,随着学生对于该体裁的逐渐掌握,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减少,给了学员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可以对学员进行指导,引导他们如何分析语境,全班学员共同构建语篇。(4)目标作文写作。这四个阶段是相互链接,循环往复的。体裁教学法注重语境和写作目的,提高学生对不同体裁的语义框架的认识和整体写作能力,学会写作不同体裁的文章。

三、教学实践

教学中体现的是Swales体裁理论,即“体裁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交际事件类型,体裁具有图示结构”。ESP领域内的体裁分析的重心是“语步”(move)问题,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特定体裁的交际目的将语篇划分为几个组成部分,而实现语步的关键是“步骤”(step)。

边防论文摘要语篇属于特定的交际事件,因此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特定的交际对象,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

下页图为边防学术论文摘要部分的体裁分析模式图,从模式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步骤。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Swales’的体裁图示结构。语步1建立研究领域,即介绍文章的主题这一语篇目的非常明显。它有三个步骤:(1)提供背景知识;(2)概括主旨话题;(3)说明本文的研究意图。语步2建立研究地位是摘要的核心部分。语步(3)说明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结果。

根据边防论文摘要这一十分明显的具有特定交际目的专门用途英语语篇的特点,我们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语篇的输入阶段――进行体裁讲解。根据体裁分析理论,教师选择特定体裁的经典范文,从语篇和语言两个层面进行详尽的分析。在语篇层面,教师不仅要注重分析和讲解边防论文摘要的特点,而且要探讨摘要的深层结构――体裁结构。通过对同一体裁英汉语篇的比较,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英汉思维对英汉篇章的影响,了解两种语言在建构篇章时采取的不同框架结构,使用的不同句法和词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就同一论文摘要写作时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两种语言写作模式的掌握和运用。其次,讨论分析阶段。这个过程是让学员更好的结合第一阶段的内容,独立分析文章的语篇特点,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讨论的内容可以涉及以下问题:一是摘要体裁有哪些特征;二是找出摘要中相对于上图中的各个语步、步骤;三是摘要的特定结构如何促进交际目的的完成。而小组讨论的形式可采用提问回答式、角色扮演式、反馈式、学生互助式。再次,模仿写作。在论文摘要写作前,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就摘要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对每一语步、步骤进行英文写作(在刚开始的写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每一环节,练习多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将全班的倾力之作结合到一起,再对照Swales 的分析模式图标,检查每一环节是否完整,是否真如图中所述含有几个重要的语步、步骤,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了解本专业学科专业学习的特点。最后,教师讲评。学生的摘要是否符合边防专业的词汇、语法语言特征,是否得当,能否完成交际目的。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学习与实践,不仅使边防专业的学生了解了其专业摘要所特有的体裁特征,而且初步掌握了语篇多层面的问题及语域分析。

四、结语

运用体裁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论文摘要的写作教学,能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交往活动,是理解客观世界并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写出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同时又能够体现专业领域的写作特点,体裁教学法给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使得写作不再是无据可依的过程,而变成了一种有章可循的行为。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组织实施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学生既可以学到其专业的有关知识,又掌握了写作技巧,使学生对其专业论文摘要语篇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表层语言平面,而是上升到深层语篇功能层面,从而不仅引导学生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谋篇布局的机制,而且对语篇的体裁结构有一个宏观的认知和把握,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能够遵循学术规范并且更得体地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Badger,Ik.,White,G.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J].ELT Journal,2000,54(2).

[2]Callaghan,M.& Rothery,J.Teaching Factual Writing:A Genre based Approach[M].Sydney:Department of School Education,Metropolitan East Disadvantaged Schools Program,1988.

[3]Keh,C.L.A design for g process―approach writing course [J].English Teaching Forum,January 1990.

[4]尹丽娟,刘晓鹏.澳大利亚体裁教学法介评[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2).

[5]李奇,折鸿雁.体裁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实践[J].外语教学,2003,(5).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英语阅读

系统功能语法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性是近几年外语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其原因就在于运用该语法去阅读英语篇章,打破了传统英语阅读的模式,注重从语篇角度去分析文章内涵。传统的英语阅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快速阅读,找出重要信息;一种是逐句分析句法结构和词汇用法。前一种是考察阅读速度,后者则体现出外语教学中过度注重语法而忽视其语言内涵的弊病。从关注语言表面结构到探索其构成的内部原因,是语言学习的趋势。而系统功能语法凭借其“对现代英语中任何语篇,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进行合理的、有用的描述和分析”(Halliday, 1994:xv),成为未来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首先介绍系统功能语法的主要理论以及其语篇分析功能,接着通过语篇分析的示例解释如何运用系统功能语法来对语篇进行分析从达到更好的阅读理解的效果。

1 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介绍

1.1 三大纯理功能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可以用来表达主客观世界里的各种经验,包括事件和状态等。人际功能是指语言可以用来表达观点,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建立人际关系。语篇功能是指人们可以用语言将信息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语篇。

1.2 语言系统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可以看作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system network)”(胡壮麟,1989:2)。人们为实现上述这三大功能,不断从形成的语言系统中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功能是通过系统实现的。概念功能通过及物系统来实现,人际功能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来实现,语篇功能由主位系统和衔接手段来实现(Eggins,2004)。

及物系统包括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因素等,它可以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各种经验。其中过程可分为六大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语气通常用来表示“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胡壮麟,1989:151)。语气系统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情态系统主要是表达可能性、频率、义务性和意向性等,常见的情态动词包括“possible”,“probable”,“usually”,“will” 等。

1.3 语境

人们在系统中进行选择的同时,受到来自语境的约束。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Halliday,1994)。文化语境反映的是语言社区的特征,其意义较为抽象。情景语境又叫语域(register),包括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简单地说,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件,语旨指参与者的社会关系,语式指语篇的交际渠道和目的(吴喜艳,2010)。

2 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旨在分析语篇表达意义的途径和方式。其目的不仅是理解语篇的意义,更是去解释语篇形成的内在原因。而系统功能语法就是为语篇分析提供理论框架而建立的(Halliday,1994)。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网络,人们为了实现社会功能,不断从社会语义系统中做选择。它不仅明确出语言的选择范围和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语言为什么和怎样表达意义,以及语言各个层次之间的实现关系。

韩礼德认为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分析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解释语篇。这里不是指表面上意思的解释,而是对“语言表达意义的方法和原因”(Halliday,1994)的理解和解释。第二个层面是对语篇的评价,即评价语篇在特定语境中是否具有有效性,达到其交际目的。

韩礼德(1994)指出,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词汇语法,第二步是将词汇语法放置到情景甚至文化语境进行评价,第三步是分析与其它社会意义系统的联系。张德禄(1992)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语境―语篇―语境”的分析模式,方琰(2005)则称之为“语境―语篇―评价”模式:首先分析情景语境变量,然后分析相关纯理功能的词汇语法特点,最后是将这些特点放置情景和文化语境中进行分析评价。

总之,运用系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目的在于解释语篇构造的方式途径以及对其有效性作出评价。

3 语篇分析示例

下面将按照上述步骤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以下选取的语篇进行分析。

①I find young people exciting. ②They have an air of freedom, and they not a dreary commitment to mean ambitions or love of comfort. ③They are not anxious social climbers, and ④they have no devotion to material things. ⑤All this seems to me to link them with life, and the origins of things.⑥ It’s as if they were, in some sense, cosmic beings in violent and lovely contrast with us suburban creatures.⑦ All that is in my mind when I meet a young person. ⑧He may be conceited, ill-mannered, presumptuous or fatuous, ⑨but I do not turn for protection to dreary cliches about respect of elders -- as if mere age were a reason for respect. ⑩I accept that we are equals, and I will argue with him, as an equal, if I think he is wrong.

――选自Youth

3.1 分析语境变量

这是选自《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一段语篇。首先从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方面来分析其语境变量。

语场:这个选段主要是一位年长者谈论他对于当代年轻人的看法。因此语场就是“我”作为一名年长者表达对年轻一代的评价和看法。

语旨:文中的“我”社会上的年长者,谈论对象是年轻一代,两者存在较大的年龄差距,社会差距较大。

语式:书面语篇。主要目的是表明作者的看法。

3.2 词汇语法分析

接下来是在纯理功能框架下分析其词汇语法,将分别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方面进行分析。

概念功能涉及到及物系统。及物系统包括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等要素,其中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受过程支配。作者通过该语篇表达自己对年轻一代的看法,因此多选用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如开头第一句就是采用心理过程,表明作者对年轻人的观点。紧接的②③④句属于关系过程,作者通过这两句对年轻人进行描述来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

人际功能涉及语气和情态。作者通篇都采用陈述语气来达到表明观点的目的。情态上作者只在⑧句中用了“may”来表(下转第257页)(上接第219页)达对自己判断的不确定性,说明作者对年轻人采取的是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

语篇功能涉及到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作者通过确定小句中的主位述位来安排信息在语篇中的分布。语篇中①⑨⑩这几个句子中,①句中“I”是主位,后面展开部分是述位,用来阐述观点。⑨句中,“I”是主位,展开部分即述位是表明作者对年轻人采取的行为。⑩句中同样主语“I”是主位,述位是观点以及行为。这几句主位都是“I” ,作者借此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行为。②③④句中作者用“they”作主位来对年轻人进行描述。其它几句也都不是以“I”作主位,而是以“they”或者一般事物作主位来做客观阐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提出观点,阐述观点,最后再提出并升华论点的思路组织信息的。该语篇的衔接手段有指代和连接。指代包括人称代词“I” 、“they”和指示代词“it” 、“this” 、“that”等。举例说明,⑤⑦句中“this”和“that”均用来指代前面作者对于年轻人的一系列描述。连接包括“and” 、“or” 、“but”等。这些连词均用来将已表达的和即将表达的内容连接起来,使整个语篇的内容连贯通顺。

3.3 评价

该语篇多次采用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来表达并解释其观点,并采用陈述语气来阐述观点,增强说服力,符合其语场即长辈发表对年轻人的看法;巧妙选择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动词“may”使语言显得更加客观公正,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怀,符合其语旨即语篇参与者社会差距较大;通过合理使用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使语篇内容连贯,结构分明,符合其书面语的语式。由此可以得出,该语篇在其语境中具有有效性,能够有效传达作者的意图。

4 结语

通过上述示例分析可以得出,系统功能语法能够揭示出语篇表达意义的方式和过程,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阅读英语篇章,不仅要求理解字面意思,更需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而系统功能语法可以用来对英语语篇的深层次构造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这一角度讲,系统功能语法在英语阅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对于如何将系统功能语法具体实施到英语阅读课堂中去,本文中并未涉及,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何将系统功能语法与英语教学法有效结合,是英语教育领域里值得关注的命题。

【参考文献】

[1]Eggins 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at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2nd ed.).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4.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3]方琰.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2005(6).

[4]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吴喜艳.系统功能语法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海外英语,2011(4).

[6]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语篇的信息结构――论语篇连贯的条件[J].外语研究,1992(3).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9篇

高中学生的语篇知识实际上必须与语篇分析理解能力平行发展,语篇分析理解活动是语篇知识的实际运用,语篇知识又是语篇分析理解活动的前提。语篇分析理解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1.领悟或运用句法;2.领悟或运用逻辑表达手段;3.领悟或运用修辞手段(初级水平);4.领悟或运用篇章组织手段;5.领悟或运用文体。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1.阅读过程从被动到互动的认识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语法翻译法理论指导下,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用能否译成确切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词汇与语法之间,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层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阅读速度上不去,交际运用能力也跟不上。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传统理论强调从音素—字母对应,词组—句子对译关系着手,语言点讲解往往不能紧扣上下文,即紧扣语篇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自从心理学家Nuttal(1982)提出,阅读是“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交流的互动过程),并把外语阅读描写为“active interrogation of a text”(对语篇的积极询问)人们才逐步认识到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交流的双向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语篇将其信息编码,而读者通过译码来获得语篇的含义,在此过程中,读者即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语言单位从句子到语篇的认识

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语言学家如J.G.Nesfield和Noam Chomsky都认为:“句子为最高一层的语言单位。”而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夫人Hasan合作的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中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a semanticunit”)。K.L.Pike更明确指出:“语篇处于最高层次。”系统功能语法把语篇视为一个超级句子,认为可以像研究句子一样来研究,并构制一套语法。这在语言学的发展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它打破了传统的纯语法和句本位的研究,主张将语法研究与语篇或话语分析结合起来。

3.语篇分析在阅读课中的实行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相关。语旨指的是参加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与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相关。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与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相关。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种语境的符号组成部分分别涉及到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语言三大功能。从教学角度看,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分布,“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设想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体裁理论

“genre”一词原本属于法语词汇,意为“类型、体裁”。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将“体裁”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后它便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就体裁本身的概念而言,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解。Hasan认为体裁是一种语篇类型,Miller将其看成是一种社会行为(秦秀白,2000)。但不同学派之间也存在相同的认识,即承认交际目的在体裁概念中的重要性,认同体裁具有常规性。20世纪末期,体裁分析理论开始崭露于国外二语习得教学领域,为语言教学注入了新的围度。人们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努力最终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体裁教学法,它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尝试。体裁教学法超越了语法词汇等语言层次的教学,它把重点放在分析语篇的写作目的和如何围绕写作目的进行谋篇布局。为了能让学生顺利理解并创作出符合体裁特征的商务英语语篇,体裁教学法突破了传统语言教学的固有模式,以体裁分析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语篇的交际目的,分析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从而使学生把对语篇的认识由语言建构层面上升到社会意义的建构层面,并在此基础之上,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进行独立创作。在体裁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当中,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多个学派,其中影响力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个学派,分别是ESP学派、新修辞学派和澳大利亚学派。ESP学派的代表Swales主张用语步分析来描述体裁的结构模式,澳大利亚学派则借助体裁分析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新修辞学派强调体裁的社会功能和使用场合,以及这些体裁所运用的语境(秦秀白,2000)。

二、体裁教学法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体裁教学法优势明显,它的可操作性强且目的性明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体裁分析为学生进行独立创作提供了谋篇布局和语言分析的向导。进行写作时学生可以放弃传统的写作方式,先熟读各类范文,然后按照范文的体裁特点进行同类体裁文章的创作。所以,只要掌握了语篇的体裁特点,写作就有规律可循了。学生始终是各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体裁教学法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需求。体裁教学法自问世以来受到世界范围内语言教学专家们的高度关注,其实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商务英语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属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任何国际贸易活动都以此为基础,它具有极强的目的性,是确保商务活动正常进行,达成交易的有力保障。基于以上特点,商务英语语篇被定义为特定的交际事件,其交际目的、语言特点和篇章结构也是商务英语区别于其他英语的重要特征。体裁分析与商务英语写作的结合是商务英语教育的重大突破,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商务英语写作的特定思维,使学生在遵循特定的写作规律前提下进行创作。体裁教学法和商务英语写作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方面的能力,是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效果的一种新鲜尝试。

三、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实践

笔者针对商务英语和体裁分析的特点,尝试将二者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将其归纳为基于体裁的“输入—吸收—输出”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此模式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输入阶段。此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体裁分析并总结范文的体裁特征。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教师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范文进行体裁分析。通过分析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作者围绕这一目的进行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所采用的方式。在学生独立完成上述过程后,再由教师做全面的归纳总结,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体裁特点,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使学生形成图式结构和复制能力。以上的准备过程为最终写作进行了良好的铺垫。以信函体裁中常见的推销信为例:按照上述分析和写作顺序,先安排学生通篇阅读范文,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对范文进行体裁分析。首先明确推销信的交际目的———向读者推销产品或提供服务。然后分析推销信的篇章结构以及此结构与推销信交际目的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其次展开说明写信人希望发生的事情或阐明其所知道的信息。信尾要与开篇的目的相呼应,请求读者购买产品或服务。最后由教师对推销信的语言特征进行全方面的总结:以达成推销这一交际为首要目的,推销信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具有说服力。第二阶段为吸收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阅读过程中掌握的信息消化吸收。以范文为蓝本,根据范文的体裁特征,进行模仿写作,最终创作出同一体裁的不同文章。以还盘信为例,写作前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和构思时间,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分组讨论确定还盘信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构思如何围绕还盘信的交际目的组织语言,进行谋篇布局,要求学生把推销信的图式结构体现在还盘信的写作中。第三阶段为输出阶段。此阶段是学生进行独立创作的阶段,该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和语篇建构能力。由教师确定某一体裁,但更换该体裁的使用语境。在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体裁分析方法,确立写作目的、语言风格和语篇的图式结构,在独立完成写作之后学生还要举一反三,逐步掌握同类文章的体裁特征。最后,结合教师的点评和学生间的互评进一步修改文章,使文章变得丰满。

四、结语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导言

我国外语学习者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顽疾:阅读语篇时侧重对字词(尤其是新或生僻词)理解和句法结构的分析,而对不同体裁语篇的宏观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缺乏了解。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关。传统的阅读教学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以语言的最小单位为着眼点,然后逐步提升到更高层面的语言单位(Martin & Rose,2011)。这种教学方法有众多弊端,其中之一是误导学生认为阅读理解纯粹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只有了解字词的意义才能了解句子的意义,然后才能了解段落的意义,以此类推直至理解语篇的意义。

二、体裁

“体裁”的概念源于genre一词,传统上属于文学和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后经人种学家引入到语言学研究领域。学界对体裁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学派: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学派、以Martin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以及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见Hyon 1996)。下面就这三个学派对体裁这一概念的阐述做总结。

ESP学派的领军人物John Swales认为体裁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人类交际事件进行分类的结果。所谓交际事件,指人们按照特定目的和特定程式运用语言在社会办事的实例(Swales 1990)。

笔者认为这两个学派对体裁的阐述在以下两方面的立场也是一致的。首先,它们都侧重从语言学视角来研究体裁,而新修辞学派更多的是从人种学视角来研究体裁(见Flowerdew & Wan 2010)。其次,ESP与Australian school都强调体裁图式结构组成部分的语义功能与它们在词汇语法层面实现方式之间的关联。体裁图式结构中不同的组成部分所要实现的语义功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词汇语法层面上实现它们功能的典型词汇和语法方式也有差异。

三、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主要研究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是如何使用语言来实现其交际目的,其根本的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

体裁分析不单纯采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而是将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Bhatia 1993)。语言学分析方法主要用来描述语篇的语言特点;社会学方法则是把语篇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来研究,探讨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从而揭示特定体裁结构之所以得以形成并能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方法则研究语篇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策略,探索特定的交际目的是如何在语篇中实现的。

四、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围绕体裁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体裁教学的目的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2)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意义的建构;(3)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能够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 (见秦秀白2000;李瑞芳2004;梁文花&秦洪武2009)。下面对ESP学派和Australian school倡导的体裁教学模式展开论述。

1.ESP学派的阅读教学模式

Sunny Hyon较早将ESP学派的体裁分析理论用于指导阅读教学。她在John Swales的指导下进行了一项以体裁为基础的教学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对特定体裁的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并将体裁分析运用到阅读理解活动中,借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见Hyon 1996)。她的教学实验的步骤如下:(1)体裁分析:结合实例分析体裁的图式结构。(2)摹仿分析:给学生提供同一体裁的语篇,让他们按照(1)的方法自行分析。(3)小组讨论:以图式结构为依据把几个语篇的结构打乱,让学生通过讨论拼接复原成符合体裁惯例的语篇。(4)独立分析: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进行分析和评述。(5)深入分析:分析这一体裁的语言和风格。(6)摹仿写作:通过写作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某一体裁的结构特征和语言风格。Hyon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2.Australian School的“体裁教学――学习循环模式”

Australian School的Martin、Rothery等人设计了“体裁教学―学习循环模式”,早先应用于澳大利亚中小学语言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大成功。随后推广到成人移民的英语服务和大学层次的课堂教学。该体裁教学模式不但对澳大利亚的语言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教学也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五、体裁教学法的有效性

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秦秀白(1997,2000)、方琰(1998)等学者介绍和述评“体裁”(方琰译为“语类”)、“体裁分析理论”和“体裁教学法”以来,这一领域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语教育界的重视,不少专家、学者运用体裁教学法来指导阅读和写作教学。不少作者摒弃门户之见,没有一味恪守某一学派倡导的教学模式,而是博采众长,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地把体裁教学法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一些实践类文章(如王水莲2001;梁文花2010,刘丽娟2009,李瑞芳2004等)和笔者的教学经验表明体裁教学法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运用体裁教学法来开展阅读和写作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和写作是一种有规律可循、按照特定步骤来实现某种交际目的的社会交往活动。(2)体裁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体裁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了解体裁的结构和认知模式及语言运用的策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创造符合特定体裁惯例的语篇。(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裁教学法注重给学生讲解各种体裁的图式结构,并归纳总结其典型的修辞手法、组织模式与词汇语法特征等。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top-down approach)很好地起到了“授人以渔”的作用,十分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同种体裁其他语篇的能力。

本文阐述了“体裁”“体裁分析”的含义,并论述了“体裁教学法”的实施方案及其有效性。体裁教学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体裁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掌握体裁结构、认知模式及语言运用策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创作符合特定体裁惯例的语篇。

参考文献:

[1]Bhatia.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New York:Longman,1993.

[2]Eggins, 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 Pinter.1994.

[3]Flowerdew, J & Wan, A.The linguistic and the contextual in applied genre analysis:The case of the company audit report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0(29):78-93.

[4]Hyland, K.Genre-based pedagogies:A social response to proces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3(12):17-29.

[5]Hyland,K.Genre an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M].Ann Arbor,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4.

[6]Hyon,S.Genre in three traditions:Implications for ESL[J]. TESOL Quarterly,1996(30):693-722.

[7]方琰.“浅谈语类”[J].外国语,1998(1).

[8]李瑞芳.体裁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9]梁文花.“体裁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

[10]梁文花,秦洪武.我国近十年“体裁理论”研究概观[J].外语教学,2009(1).

[11]刘丽娟.体裁教学法与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9(2).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体裁;体裁分析;体裁教学法

一、体裁

就对“体裁”的认识,秦秀白在《体裁教学法评述》一文中总结到:主要有两个学派:以Swales 和Bhatia为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 和以 Martin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John M. Swales认为,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交际事件就是按照特定目的和特定程式运用语言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办事的实例。Jim R. Martin把体裁看作是“一种有步骤的、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社会交往过程”。两个学派对体裁的界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都认为交际目的决定题材的存在,使得某类语篇具有大体相同的图示结构,这种图示结构影响着语篇的内容和语言风格的选择。(2)都强调体裁的常规性和制约性,认为体裁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往工具,其基本原则不能随意更改。(3)体裁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的不同,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之间仍然存在某些差异。

二、体裁分析

黄小琴在《“体裁”分析及其在ESP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语域分析、修辞分析及体裁分析。并指明:语域分析的重心在于句子的语法和词汇;修辞分析的重点在于研究句子如何组织以构成语篇并生成意义。它们对应用语篇分析都有一定的优点,但是都局限于语篇中某些句法特征的分析,不能揭示语篇的交际特性,无法解释即使在相同的语域中,随着交际目的的变化,不同的语篇甚至是同一语篇内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体裁分析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不局限于对语言现象的表层研究,挖掘隐藏在表面特征背后的交际目的与动机,从而使语篇分析从单纯的“描写性”走向了“解释性”。秦秀白老师指出体裁分析的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鱼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体裁分析中用语言学分析方法来描述语篇的语言特点;用社会学方法把语篇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来研究,探讨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揭示特定体裁结构之所以形成并得以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语篇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策略,探讨特定的交际目的如何在特定语篇中予以实现。

三、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建立在语篇的体裁分析基础上,即把体裁和题材分析理论自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示结构展开教学活动。以Hyon(1996)为例的教学步骤:(A)体裁分析;(B)摹仿分析;(C)小组讨论;(D)独立分析;(E)深入分析;(F)摹仿写作。达到以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 (2)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3)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示结构,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秦秀白老师指出尽管“体裁教学法”有其优点,但是也有不足:(1)体裁的规约性可能会导致教学活动有“规定主义”色彩;(2)可能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以语篇为中心,忽视创造性语言操练活动;(3)由于体裁的种类繁杂,在写作课和阅读课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针对这些不足,国外学者作出了改进“体裁教学法”的种种尝试。比如教师可以在把握语篇原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能影响语篇形成和理解的各种变量等等。

参考文献

[1]Bhatia,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Longman

[2]Fowler,R.1970.The Structure of Criticism and the Languages of Poetry:An Approach Through Language in M. Bradbury & D.Palmer(Eds.)[M].Contemporary Criticism(PP173~194). London:Edward Amold

[3]Kay,H.&T.Dudley-Evans.1998.Genre:What teachers think. ELT Journal 52/4 (308~314)

[4]Swales,John M.1990.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黄晓琴.体裁分析及其在ESP教学中的应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语类能力 语篇教学 外语教学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类

语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语类,是指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并表达一定意义的话语类型(朱永生等,2001)。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语言能实现多少功能,就能产生多少语类。具体而言,书信、演讲、诗歌、新闻报道等都是语类。语类的划分有一个精密度的问题,可粗可细。特定的语类通常包含的组成部分或总体结构构成了语类结构。

二、语类与语篇教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篇视为交际的基本单位。语篇首先是特定的文化语境的产物,并通过特定文化中的语类结构潜势有效地表达交际意图。同时,语篇是一定的情景语境的产物,并通过在意义潜势系统中的选择表达相应的功能意义,从而使语篇呈现一定的语域特征。因此,语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习者根据语类结构潜势有效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和根据情景语境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功能意义的能力。特别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不但要培养用得体的语言实现交际意图的能力,还要根据目的文化中的语篇组织规约,运用一定的语类结构达到交际的效果。

因此,以语类为中心开展语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篇构建能力的有效方法。语篇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步骤做出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的安排准备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课堂教学主题的确定,即课堂教学围绕什么主题组织;二是语篇类型,即课堂教学以什么语类为中心。

三、语类教学的总体循环程序

实践证明,教和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循环过程,二者既不完全同步,又不互相对立。根据有关研究和观察实践,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涉及教学任务和活动的选择、排列顺序及教学活动主题和语篇类型的联系。阶段一:为语类建立文化、情景语境与话题领域;阶段二:相关语类的模式化;阶段三:师生共同构建语篇;阶段四:学生独立创作语篇。这个教学程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篇构建能力。每个阶段,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都进行大量的口头交流、协商。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掌握不同语类的不同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能力。这些活动涵盖很大的范围,既可包含交际、开放式的活动,又可专指具体的某个语言点的训练活动;既可以学生为中心,又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不断变换角色。

四、具体教学过程

1.建立语场知识体系

教学循环圈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分析课文建立语场知识体系。语篇产生的背景和语境主要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在语言教学中,要对比不同的文化语境的相似情景中语言运用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要讨论语言描述的活动和事件、所讨论的问题的基本情况等。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确定。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主题有一定了解。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再进行课文分析和创作活动就比较容易了。

2.语篇模式化

语篇模式化阶段是语篇分析阶段,但这里所说的语篇分析,其重点不是只注重一个语篇的分析,而是注重一类语篇的分析。因此,要把所分析语篇作为一类语篇的范例和原型。被分析的语篇可以来自课本上,也可从其他地方选择或者教师根据某个模式自己编写。

实际上,从语篇的社会文化层到语篇的词汇语法层再到语音层,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析和学习模式,语篇分析可以进行多次反复,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熟悉这类语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了解语篇、分析语篇的能力。

为了促进语篇的模式化,教师在对典型语篇进行分析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语篇让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和分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同或相似语篇来进行讨论、分析和做汇报等,在具体操作和体验中提高学生的语类意识和语篇分析能力。

3.师生共同创作语篇

这个阶段涉及将以上两个阶段的成果应用于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使学生由使用口头语言向使用书面语言过度的过程。教师需要充分估计学生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和语类结构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其实际写作能力。对于不足的部分还要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补充,如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和讨论等。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对语篇结构、谋篇功能、词汇语法等的认识;通过提问和学生小组活动等进行,然后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讨论和询问了解学生实际掌握这一语类的结构和步骤的情况,以及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区别的情况,给予明确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验性写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4.学生独立创作语篇

下一个阶段是独立创作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掌握主题、语类结构和书面语篇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词汇语法模式。教师要继续确认学生确实具有这些能力。如若不然,还可以再重新进行一个循环。

如果在初级阶段,可以不进入这个阶段,而使第三阶段开展的更全面一些。教师在第四阶段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创作过程给予评论、评价。可以通过全班、小组或者个人分析语篇,指出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还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与语篇的框架结构有关等。

5.评价和测试

评价和测试不是一个单独的独立的阶段,它贯穿于操作过程的始终。在阅读和写作的整个循环过程中都要随时进行评估和评价,看教学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看学生是否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它是整个循环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和方面,并决定教学的进度和是否再重复已进行的活动,最后还要进行一次总的评价,由此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循环。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观性;讨论

一、引言

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形成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源头为批评语言学,是继“批评语言学”之后,语篇研究在语言学方面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DA的研究兴趣不在于研究语言,而在于研究那些复杂的社会现象(Ruth, Wodak & Meyer, Michael, 2009:3),希望通过语篇研究参与社会实践。CDA是一种语篇研究的方法,也是带着某种态度进行语篇研究的一个批评视角(van Dijk, 2001:96),是语言学家从语言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一种态度。CDA多年来一直面临着来自语用学、文体学和会话分析等多方面语言学家的批评,针对这些批评,本文将从政治倾向性、语料主观性、语言结构与社会意义的关系三个方面对CDA的主观性进行讨论,并提出笔者的思考。

二、质疑与讨论

在科学客观主义的影响下,很多学者(Stubbs, Widdowson)认为,CDA分析家采取的不是一种中立的观察者的姿态,所得出的分析和呈现出的事实没有权威性,CDA分析的结果是有偏见的解释。他们认为CDA分析家带有政治责任,对语篇的生产者带有“偏见”,在分析前便有了结论,主观性影响CDA分析结果的说服力。笔者认为,CDA分析家从不否认他们在语篇研究中所带有的态度,并且一般反对人文科学中的科学客观主义倾向。他们所带的态度和“偏见”并不影响其分析,他们为各种社会问题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他们的分析对社会的进步和语言学学科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本文将从3个方面讨论CDA的主观性,并试着做出解释。

2.1 CDA带有政治责任

一些学者质疑批评话语分析带有明显的政治责任和政治倾向性。分析家在分析前便有了结论,并有选择的运用语篇的语言特征来证实其已有的结论。CDA力图促进社会变革,这样的目标使人对其分析目的产生质疑。Stubbs(1997)认为“分析家一开始就完全知道他们要发现的政治立场是什么”,他们在分析前便有了结论。Widdowson(2004)提出“前文(pretext)”这个概念,即一个彻头彻尾的动机,旨在批评CDA分析家受到“前文”的影响,在选择语料和语料中的语言特征时不够客观。选择研究的是语篇中那些能够支持其“偏爱的解释”语言特征。针对政治倾向和政治责任方面的批评,Fairclough(1996)在《给Widdowson的回复》中反驳道:CDA分析家的确带有明显的政治责任,在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中,他们见到诸多弊端,发现语言的运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所以他们肩负起责任,希望通过语篇分析来揭示出语篇内涵,进而干预并促进社会变革。田海龙(2009:64 - 66)认为政治参与性是CDA区别于传统批评语言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CDA分析家关注社会问题,敢于挑战语篇中权力的不平等和语言压迫,提出反对压迫的干预策略。van Dijk甚至认为这是CDA分析家值得骄傲的事(2001: 96)。批评话语分析并不是政治党派,CDA分析家所肩负的责任和干预策略与政治的特殊本质也是有很大不同的。CDA不偏向左右任意一派,没有具体某一派的政治倾向性,关注的是具体的社会问题。CDA目前在西方的一些研究是语言学家为女权运动、移民歧视等社会运动在语言方面做出的解读与贡献。CDA关注权力、意识形态与语篇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因此,CDA分析家无法避免地要选择主流媒体、政府机构的语篇,因为这些语料中有权力的博弈与展现。同样,CDA分析家也无法避免地要选择关于女性、种族等话题的语料,因为现实中这些话题存在有歧视,那么这些话题的语料中也必然有歧视和压迫的体现。所以,分析家们想通过批评语篇分析挖掘出权力在语言背后起到的作用。CDA为的是寻找和设计出一套相对客观的、简单实用的分析方法(如Fairclough、van Dijk提出的分析框架),并列出英语中可能含有或用于表达某些意识形态意义的结构、转换和组合,供全世界不同国家的语言做参考,供各国学者分析各类语篇进行参考。

针对CDA遭遇的批评,田海龙(2008)提出了语篇的批评视角分类—锐角、钝角和优角。何为“锐角”?CDA要通过语篇分析揭示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而且要通过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来改变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变革。在这个意义上,其批评视角很“尖锐”,称之为锐角。话语理论学家不针对具体社会问题与具体语篇,研究话语如何构建社会事实、如何参与实践,这个批评视角称之为优角。而基于“钝角”的CDA注重对社会实践者的“原产语篇”语言学分析,注重研究语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如田海龙(2004)研究病历报告如何参与抗击非典的社会实践,其分析不带有任何的政治倾向性,较为客观地分析出语言参与实践的方式和语言策略,这为政府其他机构“再生产”语篇提供了参考,促使政府机构的语篇在社会上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也为语言学中的“话步分析”开拓了新的角度,使语言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更为广泛。我们可以看到,不是每一个批评语篇分析都带有政治倾向性,CDA的政治倾向性仅存在政治语篇中,而CDA选择的语篇却不仅仅只有政治语篇。在分析政治语篇时带有立场和角度是任何语言学家都无法避免的。

2.2 选择语料的主观性

Widdowson (1996:169)曾提出质疑,认为CDA分析家所做的分析是从特定的角度做的有偏颇的解释,存在“有选择的运用语篇的语言特征来证实分析者自己的偏见”的现象。CDA分析家选择分析的是语篇中那些能够支持其“偏见”的特征。CDA的研究不是科学的分析,而是带有偏见的解释。CDA分析者根据自己未加说明的知识把意义添加到对语篇的理解中。CDA很可能正如Widdowson批评的那样,分析的是明显带有特征的语料和语言特征,但是,选择语料不带入先入之见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自然科学科学家选择的资料也会取决于其想验证的假设。纯实证主义科学只限于所谓的“客观”描写和呈现“事实”,但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科学是由科学家来研究的,而科学家跟任何其他人一样具有自己的观点、兴趣和意识形态(辛斌, 2005:1)。

批评话语分析是分析,Widdowson提出的“解释”仅是分析中的一部分,Fairclough(1996)提出,CDA包含两个层面:阐释和解释。阐释部分是CDA分析家及其他语言学家都需要做的,从书面或口头文本中分析出意义。而在解释部分中,学者要结合阐释部分所在的社会环境、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对文本做出分析,解释“意义”是如何在社会背景中产生的。Widdowson的“解释”过分夸大了CDA的主观性,因为CDA的阐释部分是相对客观的,语言学家从文本中分析出意义,文本中多次出现的语言结构,可以反映特定的意义。

至于分析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拜托自己的立场观点,以及解释和理解的客观性问题,是解释学和哲学乃至一切人文学科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西方传统解释学将人的历史性作为阻碍获得客观真理的东西加以排斥和否定,认为解释学的任务是要客服读者的偏见和误解,以便越过“现在”的障碍,去把握作者的原意。伽达默尔反对这种对待历史的“科学客观主义”态度,认为理解并非一个复制过程,理解总是以自己的成见去理解的。历史是主客体的统一,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文本还是理解,作者还是读者,都以自己一定的方式内在地嵌于历史之中,他们根本无法消除自己的历史特殊性和局限性。因此,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正确地评论和适应这一历史性。偏见未必都是不合理和错误的,它是理解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唯有偏见才能形成理解的“视域融合”(the fusion of horizons),即通过理解者的现在视界与理解对象的过去视域相融合,从而拓宽并超越二者各自的视域,达到一种新的视域(辛斌,2004:65)。可见,客观性只是个程度问题,任何分析者都无法不带任何“偏见”地来理解和解释语篇。

此外,CDA坚持,没有纯粹的事实和不偏不倚的语篇。CDA本身也不例外,做出的解释也会有其偏向。但是,CDA分析家不同于普通读者。他们有着更丰富的语言和语用知识,对话语更为敏感,直觉性更强,同时,对语篇产生的交际效果洞察的也更为清楚、深刻,更能从语篇中读出更深的含义,尤其是那些常人不太注意却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意义。比如“名物化”和“被动化”的使用。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结构或句子能有效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它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加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而使用被动化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用于回避提及作为施事的一方。

由此可见, CDA对语篇的研究基于客观的文本分析,基于客观的语言学知识,对语言的结构及使用进行阐释。CDA的研究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把语言视作选择系统,认为意义是语篇创造者主动构建的结果。CDA通过对语篇的研究来揭示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并通过语言的运用,建立和维系社会组织间的权力关系。并强调通过文本的语法分析来进行意识形态分析。

2.3 语言结构与社会意义的关系

Fowler(1991,70)提出:语言结构和其社会意义之间没有恒定的关系,后者取决于前者出现的语境和运用它的目的。但这并不代表CDA对语言结构的阐释就是主观臆断的。某一语言结构一旦多次出现,或与其它结构发生联系,便有可能产生心理上的认知效果。

Volosinvo一再强调语言和符号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依存关系,认为意识形态贯穿这个符号学领域或全部表意系统,“意识形态领域与符号领域相重合,它们相等同。凡是有符号的地方,就有意识形态存在,凡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就具有符号价值……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意识形态。” Fowler将意识形态理解为一个中性概念,与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关。当人们说话写作时,总是对世界持有一种观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又是不可以接受的。语言结构可以凸显某些信息,使其成为焦点和前景,同时把某些信息建构成背景。特定的语言结构在多次使用时,便产生了社会意义。

但是,语篇与社会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意识形态的某些具体的信念(如在女权意识形态中男女平等这一信念)在一群人中形成了某个共同的态度(比如男女要同工同酬),这个态度会反过来影响一个具体的人和一些具体的行动,以及她的语篇。CDA研究家在试图寻找中介体和特殊的语言结构,挖掘出语篇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分析出其社会意义。

三、总结

在三十年来的发展中,CDA已逐步形成了以Fairclough,Ruth Wodak,van Dijk,Paul chilton为代表的多种分析框架和模式。针对多年来外界的批评,CDA的理论基础发展的也更为全面。目前,CDA的研究涉及政治话语、经济话语等多个领域,涉及身份构建、参与社会实践等多个话题,各种分析框架和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检验,成果显著。在语言学方面,CDA提供了语篇分析的视角,在社会科学方面,CDA力促社会的变革,并对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分析。CDA的主观性并不影响其研究的结果,CDA研究也将更多的应用于各类语篇,以求更多的实例验证。

[参考文献]

[1]Althusser, L. 1970.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extracts in A. Easthope & K. McGowan (eds.), 1992.

[2]Fairclough, Norman. 1996. A Reply to Henry Widdows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5(1): 49-56.

[3]Fairclough, Norman. 2009. A Dialectical-Relational Approach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In Ruth, Wodak & Michael Meyer (eds.). 2009.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162-186.

[4]Fowler, R. 1991. Critical Linguistics. In Malmkjaer, K. (ed.) 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 London: Routledge.

[5]Ruth, Wodak & Meyer, Michael. 2009.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istory, Agenda, Theory and Methodology in Ruth, Wodak & Michael Meyer (eds.). 2009.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1-33.

[6]Stubbs,M. 1997. Whorf’s Children: Critical Comments on CDA. In Toolan (ed.). 200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vol. III).

[7]Van Dijk, Teun. 2001. Multidiscip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 In Ruth, Wodak & Michael Meyer (eds.). 2001.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95-120.

[8]Volosinvo, V. N. 1973.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Language. Translated by L. Matejka & I. R. Titunik. New York: Seminar Press.

[9]Widdowson, H. G. 1995. Discourse analysis: A Critical View.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4(3): 157-172.

[10]Widdowson, H. G. 1996. Reply to Fairclaugh: Discourse and Interpretation: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5 (1):57-69.

[11]Widdowson, H. G. 2004. Text, Context, Pretext: Critical Issues in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12]刘丽华,2008,批评话语分析概览,《外语学刊》,第3期,102-107页。

[13]田海龙,2004,病例报告:抗击非典的话语实践,《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113-124页。

[14]田海龙,2006,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40-47页。

[15]田海龙,2008,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5期,第339-344页。

[16]田海龙,2009,《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7]辛斌,2004,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外国语》, 第5期,64-69页。

[18]辛斌,2005,《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思辨;语篇分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58-02

思辨,即批判性思维,指“为了决定某事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是西方大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然而,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性不足。较之其他文科专业,英语专业学生更容易陷入这样一个尴尬境地:分析论证时缺乏逻辑性、表达思想时缺乏独立见解、辨证说理时缺乏说服力,表现为“哑巴英语”、“结巴英语”和“蹩脚英语”。黄源深(1998)将此现象归结为“思辨缺席”。寻究问源,笔者认为,“思辨缺席”与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密不可分,而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语篇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启示。

一、“思辨缺席”的根源

首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易导致思辨缺席。长期以来,语言学习者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外语知识进行反复吸收、记忆、操练和模仿,机械性记忆和被动吸收远远超过了积极主动的批判性思考。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基于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语法翻译法在英语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易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①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②注入式教学,缺乏启发性。③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篇章的整体性。最后,学生重单词和语法学习,语篇意识缺失。外语学生经常会理解句子中个别单词的意思,却分析不出篇章的脉络结构、主题思想;在语言表达时词汇和语法正确,但词不达意,缺乏思想性和逻辑性。

二、语篇分析与语篇教学

语篇是一次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分析,分析语篇本身,还要考虑到语篇所承载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并探讨语篇与语境之间的各种关系。基于语篇分析的语言教学认为,意义不是由语言结构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包括其语言体现形式和交际功能)所决定的。文本研究不再局限于定型文字和结构的语言本身的研究,而是把文本视为具体语境中的交际活动,进一步挖掘语篇的杜会功能意义。现笔者将结合自身在综合英语课程方面的教学实践,借鉴语篇教学法,尝试构建以思辨能力能养为目的教学新模式,从思维层面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以思辨为核心的语篇教学模式及应用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中指出,“作为人类交往工具的外语和文化传播者的外语人才必将成为这场竞争的核心,外语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外语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然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

应此要求,新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语篇分析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从上而下的新模式,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的培养中从思维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笔者选用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英语本科生系列教材’中由李观仪教授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第六册Unit 6 Text I为例,来说明新语篇教学模式的实际课堂操作方法。

Dull Work

1.Talk about Questions。以曹雪芹著《红楼梦》为例,由图画引入,引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曹雪芹何以写出巨著《红楼梦》?②所有成功人士的人生一定跌宕起伏吗?③一个人在平凡中能否有所成就?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关于主题的思考。

2.Find out the theme。鼓励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和关键字词,提纲挈领,切中要害,从宏观上把握全文的主题思想。具体形式:将学生以三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开展小组内讨论,归纳总结,再以Presentation的形式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教师认真聆听并做出点评,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3.Reproduce the outline.重塑作者的写作思路。从主题思想出发,探索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层层推进主题的。首先,摸索文章的主线。文章以“乏味沉闷的工作”为题,以“成就”为着眼点。目的是要指出两者的关系。这其中涉及了“三个要素”和“两种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藏文章背后的线索。其次,确定文章类型。由题目本身的暗示、两对关系的阐述,可以发现本文属于关系阐述型的说明文。最后,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主线,划分层次,并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思想。在Dull Work中,作者采用立论-阐述-总结的经典修辞,开门见山,引出话题,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层层深入主题,最后升华主题。通过自上而下的分析,构建学生篇章意识,为写作打下基础。

4.Discuss Choice Of words and Translation。在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抓住语境分析、语义连贯、语篇衔接、文体修辞、语法结构、遣词用句,并对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翻译,分组练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讨论和所学的翻译理论及原则,对不同的译文的比对探讨,从而深入理解原文的写作目的及技巧,两者相得益彰。

5.Hold varied in-classroom activities。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助学习的任务型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策划、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状态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具体做法:分组学习,督促学生预习,通览全篇,思考课前问题,生词查询,结课总结,主题升华等等,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模仿写作练习。具体活动包括:话题讨论、故事接龙、小组辩论、翻译练习、文章改写缩写或重写等。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导演”,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参加“演出”,并演好自己的“角色”。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比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领悟之源光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新模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篇章整体着手,层层剖析,直到字词,抓住语境分析、语义连贯、语篇衔接、文体修辞、语法结构、遣词用句等关键环节,追踪作者的文理思路,高屋建领,纲举目张,立足整体,掌握细节,从思维层面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Sal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Boston:Alleyn and Bacon,1994.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黄源深.思辨缺席症[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4]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