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203-02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则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表现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2]。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思想敏锐、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心于公益事业,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但是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呈逐渐下降趋势。

1.理想信念迷茫,信仰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凸显出多元化、多层化、多变化的特点,一部分大学生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呈现功利化、物质化倾向,他们缺乏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信仰缺失,人生价值取向迷茫。从我们对2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信仰共产主义的占30%,有的占7%,而没有信仰的占22%;50%的大学生无法回答活着“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同时,他们注重个人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略社会的需要。如在问及“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这一问题时,62%的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只有16%的学生认为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才是幸福的。

2.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一出生看的是美国大片,吃的是肯德基,娱乐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并不懂得生活的不易,以至有43%的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在生活中,他们劳动观念淡漠,追求享受,穿品牌、讲排场甚至有些学生不顾及家庭经济条件,盲目攀比,过度消费;在学习上,一部分学生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并不是知难而上,而是逃避学习责任,在学生中任意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的现象屡屡发生。

3.集体主义精神欠缺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家庭的关怀和保护之下,也就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种价值取向也影响到了大学生,他们注重自我发展,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精神,缺乏相互之间的协作观念,不当竞争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红色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对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3]同时他还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中蕴含有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凭借这一信念,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把红色文化贯穿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去,有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自觉地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和祖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2.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它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4]。诞生于中华民族危亡关头的红色文化蕴含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他们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塑起了一个个经典的爱国事例。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陶冶其情操,升华其心灵,激励其精神,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责任心。

3.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从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中也存在许多不良的道德现象,如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善恶不辨、荣辱不分、社会公共道德意识淡漠等,这些思想的存在严重冲击了我们的伦理道德底线。红色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记载了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斗的英雄业绩和高尚品德,且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还“形成和发展了许多优良的传统道德,如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这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5]这些精神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将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涵的道德情操贯穿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形成稳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运用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选择

1.优化教学手段,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这就要求各高校要制定中长期规划,把红色文化资源引进课堂,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史,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重点安排红色文化教育专题讲座;并把红色文化贯穿于其他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抓好“红色教材”的开发。如我校就充分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把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历史事件编写成教材,让学生了解历史,领悟长征精神。其次,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特点,改变过去“满堂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单一枯燥说教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音像式教学、网络式教学等形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把红色文化极其深刻底蕴带入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明确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坚定志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2.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是校园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把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红色网站、利用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等媒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和教育;利用重大纪念日开辟红色讲坛或论坛,组织红色演讲,开展红歌竞赛;与相关媒体合作,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自觉地将自我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振兴和繁荣相结合起来,积极履行对他人、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责任,关爱他人,团结协作,回馈社会,逐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把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凭某一种形式是难以达到教育的实效。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把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一是在节假日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圣地、革命遗址、名人故居,体验红军生活,重走红军路等活动,积极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红军、老战士到学校做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帮助他们重温历史,坚定信念。二是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到老区进行社会调研,开展学习革命传统、走访革命先辈及后人、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老区人民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拾回淡忘的历史记忆,也使他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通过积极参加关爱弱势群体、义务支教、保护环境、科技创新、勤工俭学等活动,增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从而坚定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仰,并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Z].

[2]方凌瑾,唐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打磨现代人才的品质[J].高教论坛,2005,(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沙家浜 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沙家浜地处江苏省常熟市东南方,阳澄湖边,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利用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1.1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儿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在沙家浜这片热土上书写了光辉的革命历史。1939年5月,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从茅山地区出发,冲破敌顽的层层封锁和限制,一路东进,来到常熟沙家浜阳澄湖地区,开辟东路抗日根据地,自筹给养,发展部队,独立自主地扩大抗日力量,全面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10月奉命北撤,但是有36名伤病员依然留守沙家浜阳澄湖地区。为了把革命火种保存下来并发展壮大,36名伤病员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与沙家浜抗日儿女并肩抗战,组建了新“江抗”,为谭震林同志来常全面发展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0年4月,谭震林(化名林俊)奉中共中央东南局的命令和新四军军部的指派,从皖南千里跋涉来到沙家浜,主持领导苏南东路地区党、政、军全面工作。在谭震林同志的领导下,在人民大众广泛支持与配合下,新“江抗”扩编为三个纵队三千多人;东连上海,西连南京,控制约2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沟通了与茅山、大搁地区的联系,打开了与靖江的通路,根据地连成一片,使红色政权得以巩固[1]。在革命艰苦的岁月里,新四军战士与沙家浜儿女并肩作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最终战胜了困难,赢得了胜利。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作风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科学内涵的重要特征。

1.2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沙家浜红色文化形成的力量源泉和核心内容。

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和人民群众有机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积极性,党的正确领导和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把抗日儿女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坚定了党走群众路线的信念。当时36名伤病员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正是在沙家浜无数个“阿庆嫂”“沙奶奶”的帮助和掩护下,他们利用天然屏障,在茂密的芦苇丛中与凶残的敌人斗智斗勇,不仅把革命的火种保存了下来,而且发展壮大,并组建了新“江抗”,为谭震林同志在常熟全面发展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实践证明,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我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革命之路才能走得更远。这种坚定的群众路线,正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精髓和生命力所在,也是我党的优秀传统和工作作风。

1.3自强不息、自主进取的文化创新精神。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激励着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各样的灾难,通过各种各样的考验。红色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并且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关键就在于红色文化的主体具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自强不息、坚贞刚毅的精神,具有“因时而进、与时偕行”的拓展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主体创作者的精神延伸反过来赋予红色文化以更新、更高的内涵,启迪和引导沙家浜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不断克服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个伤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阴影笼罩的鱼米之乡,流着血流着汗,辛苦地耕耘着……”这是一首名为《你是游击兵团》的抗日歌曲,1943年唱响之后,广泛流传,经过改编后,被列为一七五团(即“沙家浜”兵团)团歌。1958年上海沪剧团根据《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名伤病员斗争纪实》改编出剧本《碧水红旗》,后改名《芦苇火种》,也就是后来著名京剧《沙家浜》[3]。这些作品都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创新性,朝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创新的艺术形式结合的方向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不断进取的精神。

2.沙家浜红色文化内涵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沙家浜红色文化是我当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容包含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反映了党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高速发展,把沙家浜红色文化重要精髓应用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2.1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主精神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沙家浜红色文化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传统精神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主进取、依靠群众、服务人民的精神。它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和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分布广泛、教育面广,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

2.2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价值观与利益观有着天然的联系。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革命史是一部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史,其充分反映了我党的价值追求。从沙家浜红色文化内涵彰显出的价值观来认识,它再现了我党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充分体现了我党为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把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及个人利益,统一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斗争中。沙家浜红色文化中所呈现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主进取、依靠群众、服务人民的精神内涵就是忠诚于党、忠于革命、报效国家、献身革命事业,坚持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高度统一。抗日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利益观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利益观教育,在内涵上形成了天然的“联姻”,并为其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2.3增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沙家浜红色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当代大学生超越时空,感悟红色文化历史的客观载体。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位革命先辈,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深刻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主进取、依靠群众、服务人民的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道德观教育都可以在沙家浜红色文化中找到真实的教育素材。充分开发和利用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优势在于它是有血有肉的鲜活教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3.利用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1把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全过程。

利用地方性高校教育平台,成立沙家浜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加强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拓展红色文化应用空间。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沙家浜革命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基地,使沙家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主进取、依靠群众、服务人民的精神走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3.2编写红色文化教育读本。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制度、文化、价值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在主题文化和非主体文化,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的背景下,“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倡导主题文化,充分发挥沙家浜红色文化的主导作用。加强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编写以沙家浜红色文化为内容的红色教育读本及影像资料,作为广大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使革命传统教育系列化、制度化。

3.3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地方性各级各类学校应结合青少年特点和本校的实际,利用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提升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具体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主题演讲、红歌比赛、纪念活动、重游革命圣地等。真正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得到洗礼。

参考文献:

[1]曹浩亮,徐国清.一方革命热土,红色旅游胜地——常熟沙家浜[J].文化视点,2010,(7).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52-02

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多元的,利用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就是要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将其内蕴的文化内容、文化精神、文化特质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作用于当代大学生,以促成他们人格的完善,让红色文化被他们理解与认同,并最终转化为他们的精神素养和人格品行。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如下六个方面的教育价值。

一、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思想保证

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红色文化始终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1]红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红色文化是党的成长史的记载,同时它又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着的文化,体现着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结果,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这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红色文化成果对于摆正我们民族文化的位置,坚守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作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走向成功的一股强大力量,体现了党的优越性与政治优势,对于当代大学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独立的政治人格至关重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迷失,用红色文化涤清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经济人”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追求,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对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的皈依是人性最终极的渴求,坚定红色文化的主阵地地位,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思想轨道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红色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着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价值,代表着一种主流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一个走向成熟的个体,对于事物及自己各种行为结果的意义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对什么是好的、应该的和哪些是需要坚决杜绝的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种价值观念和取向一旦确立,一般都具有稳定的倾向性。价值观念作为一种内心尺度,支配着人的信念与行为,是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先导性因素。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为大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真假,提供了正确的判断标准和明确的参照系,能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形成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敏锐性与鉴别力。

二、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内在动力

人格健全的人是一定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人。从人的心理发展需求上来说,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满足了人们对先进思想、主流价值文化不断追求的需要,适应了人们向往真、善、美的心理发展趋势。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不断满足、实现低层次的需求,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人的心理发展趋势使然。红色文化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多个层面为广大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仅就道德方面来说,道德需要,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维持其积极平衡或内在稳定状态过程中所产生的对道德的依赖性和倾向性[3]。道德是人的需要的一大对象,人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日益向善的需要是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德”是人的定身之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德”是首位的因素。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进一步说明了利用先进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一批具有过硬的道德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骨干队伍,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需要。所谓“文化而润其内,养■以固其本”,就是通过文化的形式,运用红色文化的力量,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使廉洁理念深入大学生的心中,以进一步铸就其廉洁品质及各种优秀的道德素质。弘扬红色精神,耳濡目染都是光辉的榜样形象,都是信念坚定、甘于清贫的范例,为当代大学生“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为保持一颗洁净之心、一身正气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可见,人生需要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有了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人们才能不断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阻碍,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利用红色文化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能够提供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精神支撑

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包含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些精神内核是革命取得成功、建设取得成就、改革取得实效的精神支柱,也是人成其为人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总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点,个人在迈向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支撑,而红色文化正是提供这种精神力量的重要选择。在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就是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凭着高度的精气神,才最终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红军长征的胜利,靠的就是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实精神;敢闯敢试,敢于革除保守僵化观念,走自己新路的创新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自立自强精神……”[4]不仅仅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各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传达着各种精神。

在新时期,不仅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需要红色文化,在对国民精神的塑造、大学生自我精神危机的缓解中也需要红色文化。现代社会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革新,文化方面也不例外。无疑,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文化更趋丰富,其中不乏一些先进的东西,但参差不齐的文化的涌入,也对一些先进的社会文化造成了冲击。崇尚金钱与权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私欲的极端膨胀,过度的物欲化,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物质,精神却日益贫瘠。当代一些大学生就表现出缺乏精神依托,陷于失去自我的人格危机之中,要改变这种精神饥渴与荒漠现状,也就必然要从文化入手。红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精神特质,是一种极具教育性的文化,借助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其从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获得强烈的精神震撼和深刻的精神启迪。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在高校中浇灌出一片“精神的绿洲”,这些精神的汇聚,势必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2012年我们常谈论“幸福感”,大学生的幸福感并不总是与金钱、名利、成功挂钩,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幸福指数与其是否坚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是否重视精神层面的东西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四、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有效范式

现代教育学将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作为其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体中心主义”、“客体中心主义”等观点。当前,“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客体起主动作用”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进行人格教育,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范式。首先,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时承担着介体和环体的角色与功能。作为人格教育过程中的介体,红色文化所承载和传递的光荣革命传统、先进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各种优良的民族品质,都充分证明了其是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载体,通过文化形式,使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保证了教育的平等性的同时,也能使人格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人格教育的环体,红色文化为人格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鲜明生动的环境,让“红色之风”吹入校园,置身于红色文化的现实氛围之中,能使广大大学生受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红色文化有着物质、精神、制度等多种表现形态,其教育平台也不仅仅依托学校教育,各种红色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得社会性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红色文化也能够拓宽人格教育形式,为人格教育提供了有效范式。

五、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教育素材

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直观生动,教育面广,感染力强,是良好的人格教育素材。面对着严重的文化危机,不良的社会风气,我们亟须通过寻找文化之根来调节这种人与自然、社会及自我间不和谐的状态。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物质和精神元素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加强人格教育,培养好的社会风尚的重要教材之一。大别山、井冈山、延安等红色土地,是广大大学生缅怀先烈、感受历史的圣地,她生动地重现着革命历史、革命实践、革命精神,使党的历史跃然纸上,她是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党的光辉历史、英雄事迹将形成大学生深刻的历史记忆,避免了教育的无根性与。“大别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及新时代所涌现的“奥运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精神”所反映的事迹,是高校进行人格教育的鲜活教材,是高校对大学生人格加以塑造所要达到的结果,也是人格教育某方面内容的预期目标。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种种生活素材,他们在这些素材的影响下不断成长和发展,形成了符合自己文化特点的人格特征。可见,红色文化在高校的弘扬,可以提升当前高校整体的文化品位,通过提供高尚的精神文化产品,传递给广大大学生一种正能量,使其思想品德得到锤炼,个人的人格魅力得到提高。

六、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造就知行统一的人格是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目标,当前“知行分离”的人格现状与这种目标相差甚远,过分强调认知而培养出片面畸形的人才也是各阶段教育的一大弊病。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纯粹为知而知,而不考虑实际行动,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大学生表现出的“主观上认同,但在具体生活中的务实选择上却渐行渐远”的行为反应进一步说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行”的意义。行为导向的核心是先进楷模,榜样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红色文化中所涌现的一大批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等各类英雄人物,作为一个群体性楷模,形象是鲜活的,事迹是具体的、现实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通过了解各种英雄事迹,大学生会对其产生由衷的钦佩之情,并进而在精神、行为等方面加以效仿,对比自身行为寻找差距,由感动到行动,由见贤思齐到身体力行。以这些革命英雄作为榜样来引导当代大学生,能使其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他们之中又产生一批新的楷模,引导其行为方向,久而久之,就会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各种红色英雄的典范是一种先进的社会范例,理想的人格范型,将抽象的红色精神生动化,将人格教育的目标具体化,能促使大学生从单纯的认知者向自觉的实践者转化。

“一个人不仅应当为自己,更应当为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奉献自己的生命,这不仅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生命的意义。如果一个人有幸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并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历史洪流之中,这将是他无上的幸福和光荣。”[5]有理想、有信念、有目标,不仅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条件。理想与信念,无私与奉献等精神品质就是个人衡量自身价值的最大指标,是个体为之努力所需达到的境界。人性的光辉,人生的意义总是在个人投身于国家及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红色文化体现出的这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反映了正义、道德、奉献、服务的人性之善、之美,是当前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期许,是高校进行人格教育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006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C]//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3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3]彭柏林.道德需要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18.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红色文化明确方向。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民族乃至于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发展处在相同时期,所以在生活学习中均离不开网络的帮助[1]。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也是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双重影响的结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引领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理论,将个人精神和红色文化紧密连接,端正错误的认知理念,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是今后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基础。

第二,通过红色文化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的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其中涵盖丰富资源,尤其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红色文化作为优质资源,向广大学生介绍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例如,教师可以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思路

在全球思想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各个国家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相互碰撞,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尽管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面对未来比较迷茫,甚至还存在责任感不强、合作观念缺失等问题。为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法。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点基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项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文化的有效渗透,要为教育理念赋予时代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红色文化中选择有深度内涵的元素作为拓展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3]。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教育,也应该采用多元化教育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使红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带领大学生群体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践红色文化精神,对红色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三、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上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基础的渠道。将红色文化当作载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专业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参与红色研修基地学习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在大学生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并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教学模式,选择最具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理论教学期间,必须要创新思维定式,引入红色文化相关案例,利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采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期间便可以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带来的影响,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仅可以营造红色文化教学环境,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端正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高校创建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也是一项有效的手段。通过红色文化校园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推动作用,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某高校专门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并且设计了西柏坡精神主题活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自由选择革命故事演讲或者红色论坛讨论会,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高校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入渗透,也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在校园网站当中,向学生推送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能够传播优良革命传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

(三)社会实践融入红色文化精神

高校教育除了基础理论以外,还应该要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分别在教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渗透,促使大学生可以从多个领域与视角感受红色文化。鉴于此,高校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明确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使教材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诠释的不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革命家故居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模拟再现红色文化场景,加强红色精神感染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辨识能力给予正确指导。除此之外,高校为大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己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深入革命老区切身感悟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此一来,凭借直观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教育实践得到升华。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在线平台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一)激活学生认知兴趣,提高理论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多、课时总量偏少、大班集体上课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困境。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灌输,就教材讲教材,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缺少生动性和感染力,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失去学习了解理论的兴趣,甚至反感排斥。高校周边的本土红色文化往往是学生熟悉或听说过的,他们对发生于当地的名人大事有着天然的好奇、亲近和接纳感。教师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这种乡土亲近感、地域零距离及“红色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3]的优势,把本土红色文化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有效化解教学资源单一、教学内容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的尴尬,拉近理论与学生的距离,激活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兴趣,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拓展教育教学方式,增强理论自觉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质、高尚道德修养、良好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优良素质的形成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教化,而红色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品格养成教育于一体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4]。挖掘内涵丰富、价值恒久的本土红色文化,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拓展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改变课堂单一讲述法,用多媒体技术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当地革命历史人物事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冲击;鼓励学生课前搜集地方红色史料并在课堂上讨论,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过程中给学生以精神教育;改变坐而论道、足不出户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足迹。这些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本土红色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力量得到彰显和印证,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自觉自信。

二、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本土红色文化的特色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

第一,提高价值认知,形成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思想上是否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本土红色文化能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保障。因此,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认知,对红色文化研究提供配套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制订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创设有利于本土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良性大环境。例如,增加课题研究立项,鼓励教师整理研究红色文化资料,并将成果纳入奖惩考核机制;主动联系地方红色教育基地,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实行免费开放;对红色实践考察活动在车辆安排、时间调整、经费来源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等。这些措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机制保障。

第二,提升教师素养,打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优秀团队。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育人功效,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团队。首先,教师应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对所教的理论能“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其次,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在远离红色文化时空的当下,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运用本土红色文化消解学生的精神困惑,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持续深化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第三,教师应有团结敬业态度和对理论的长期研究精神。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分散,研究力量薄弱,要形成系统规模的教育教学体系,仅靠个人一时的兴趣热情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教师具备教书育人的端正态度、长期钻研的耐性、团队协作的努力、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红色文化才能够创造性地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并永久传承和泽被后世。

第三,立足基础阵地,改革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阵地和主要环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一言堂灌输模式,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先极富创意地导入当地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抓住学生眼球,点燃学生激情,震撼学生心灵,让学生心驰神往,然后,再适时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考问题。

第四,加强实践环节,营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软性环境。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利用地缘上的优势与便利,一方面积极扩展校外红色实践渠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革命品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红色公益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接受最直接的教育和锻炼。另一方面,要丰富校内红色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软性文化氛围。

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和根本所在。面对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受到冲击与挑战的严峻形势,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需要坚持和突出正确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土红色文化素材的运用,教师必须严肃把关,充分搜集和严格筛选红色史料,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其导入教育教学活动,力求服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二)适当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红色文化的选材与运用,要注意适当、适度和因地制宜。第一,本土红色文化素材要真实可信,涉及的红色人物和故事必须确有其人其事。教师引用例证时不能掺杂个人乡土情结,绝不信口夸张或随意编造,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奉行严谨求实的态度,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客观、全面地考察,不溢美,不掩恶,不苛求,不以偏概全。第二,教师引用具体的红色故事来讲透重大理论问题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是辅的,只可适度,不宜喧宾夺主,要防止偏离、背弃主题。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根据高校地域条件、资源特色、经费状况等具体情形,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三)整体性原则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长期工程,其规范、持续、健康地开展,需要高校各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高校各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制定制度,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本土红色文化教学与实践活动,避免混乱无序、重复浪费情况出现。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适当增加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课时。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难以胜任的,可以纳入如历史、文学、旅游等其他专业课教师及乡土特色人才、校外同行专家,组成专兼具备的人力资源库。第四,形式与效果统一。科学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是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流于形式的深层保证。于教师,学校要建立激励考评机制,使教师有更好的制度保障和更大的工作动力。于学生,要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提交的论文或调查报告综合评定成绩。

(四)合力性原则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它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已成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的提出,分析了目前我国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使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不断完善和创新红色文化,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教育则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弘扬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对于继承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和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是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产生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它充分吸收、重组、融合了中外优秀文化思想,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继承创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天然载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是具有特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精神文化。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主要体现为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积极向上。

(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红色文化既是优秀的、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先进文化。它不仅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在新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例如在和平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红色文化起到了强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对于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人自身的完善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注重的是大学生的基础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入手,剖析了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缺失及原因。

(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1.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程度较小。高校缺乏有关红色文化内容的课程设置,校园“红色广播”少。据了解,极少数大学生会去看那些极富教育意义的红色经典影片和红色书籍,如此,“红色文化”在他们的学习文化中只是轻描淡写。

2.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认识程度较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主流是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未能认识到红色文化重要的德育功能,红色文化建设意识比较薄弱,从学校领导到师生都比较缺乏红色文化认识。尤其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由于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更不能深刻了解认识珍贵的红色文化。

3.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影响程度较弱。“红色文化”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情况,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原因分析

1.红色文化教育氛围淡薄。“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不能将社会实际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致使红色文化教育的氛围不浓。部分大学生一提到“红色文化”往往认为是过去革命年代的产物与应用,与当今时代,与个人本身关联性不强。同时,还有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已成为过去,理应退出历史的舞台。由于对“红色文化”这些错误的认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局限性;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氛围淡化,这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对时代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的。

2.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贫乏。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几个方面,高校红色文化应该渗透于这些文化之中而又自成体系。但是,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建设内容匮乏,极少把红色资源引进校园文化之中,更谈不上红色文化建设内容的系统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显得比较单薄,不能针对当前影响社会思潮的一些重大问题,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各大高校必须从理论的高度上科学的、正确的与实际国情相联系,丰富并拓展红色文化教育内容。

3.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单一。高校开展红色文化的教育,一般会组织学生亲身到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实地参观游览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往往局限于对红色资源的表面感知,单一的实地参观使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够深刻,且花费的时间长,财力、人力较大,综合成本较高。另一种形式是观看红色革命题材电影则往往娱乐性偏浓,多限于改变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听课积极性层面,不能更进一步结合影片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思想内涵等进行讲解、探讨和写出心得体会,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没有深入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内容,更没有形成整合全部红色文化资源的巨大优势。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的途径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凝练出的思想精髓,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不但可以净化心灵、鼓舞斗志、激发热情,还能启发大学生积极进取、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还能激发起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导向价值所在。要通过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性、认识性和影响性,深入分析、挖掘红色文化,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特征,寻找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加强红色文化传播性,优化“红色文化”教育的氛围

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还取决于文化是如何进行传播,采用什么传播媒介手段进行传播。因此要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有效传播,我们必须整合媒介资源,建设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体系。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中来,弥补现有文化传播体系的不足,也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红色文化,进行学习探讨,传播红色文化。在高校可以通过政治课堂、专题研讨、主题班会、广播、报纸、网络、实践活动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大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形成良好的“红色文化”教育舆论氛围。以保证红色文化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有效开展,并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将“红色文化”教育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在继承革命前辈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的同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让红色文化深入学生内心,让先进的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唱响时代主旋律,利用校园氛围深化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思想,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义不容辞责任。

(二)提高红色文化认识性,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系统整合并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把红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引进校园,融入校园红色文化体系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红色文化应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红色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将传统展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更有效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性,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

结合校园实际,积极扩大红色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才能更深入地将传统红色文化倾注和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营造振奋人心、凝聚人心的红色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构建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破传统的教育形式,与时代进程相融合,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一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红色文化”教育。把“红色文化”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注重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激励学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开发、利用多种教辅材料,可以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二是建立红色文化网站,占领网络阵地。用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抵制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强化大学生的思想分辨防御能力。高校应推进红色网站的规划的建设策略,丰富网站内容,加强红色网站的宣传力度,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网站管理和建设人才等;使红色网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三是组织各种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以立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可以利用周边的红色文化建立定期的红色教育实习基地;邀请红色研究专家作专题讲座;组织红色教育研讨及知识竞赛主题活动等。应当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体验红色文化的巨大魅力。比如,可以利用假日或者假期,组织学生开展调研红色革命史实、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军生活、重温红色历史、重走红色革命之路等活动,促进大学生熏陶红色思想、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汤红兵.论红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5(9).

[3]程东旺.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红色文化 大学生 民族文化 认同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文化认同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灵魂,是社会成员在文化价值观上的一种自觉行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面临着多元文化的生存环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其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并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形态,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民族精神、正确的价值取向都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多途径开发利用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红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培养方面的话语表达,有效消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

(一)主流价值观认同弱化。主流价值观是符合多数人价值判断的价值体系,当前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各种途径传播西方社会所谓的普世价值、人权至上的价值理念,对我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模糊,甚至持某种程度的怀疑态度。尽管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然而“大学生又是一个变动性和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在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1]。这些特征导致了大学生在接受各种思想观点上不够理性。同时,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思想观念,比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思想观念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现象,缺乏奋斗的意志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坚持和自觉践行,甚至出现认同危机。

(二)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鲜活记载。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然而,当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多样性表现逐步凸显,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在文化变迁的历史洪流中受到了各种文化形态的冲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表现出摇摆不定,文化认同存在着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贫乏,大学生民族传统美德淡薄,大学生民族文化审美观点偏颇”[2];二是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自觉性降低,追捧非主流行为文化的热度增高;三是争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意识不强。这三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缺失。

(三)对西方文化盲目认同。以个性张扬、追赶潮流、意见领袖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迎合了我国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得许多大学生盲目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推崇西方文化。首先,部分大学生过度追捧西方的传统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而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表示漠然。有学者认为,现阶段大学生对洋节日的推崇已远远高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其次,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比如浪漫主义、虚无主义等,导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可度降低,失去了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尊崇的立场。再次,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某些非主流文化乐于接受,比如西方的饮食文化、追星文化、奇异的服饰文化等等,出现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属感、民族自信心下降、淡化的现实问题。

二、红色文化对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价值

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接受。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同时,红色文化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素材广泛,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对于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是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仰。红色文化正是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来源,是寻求文化安身立命之本。红色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心血,包含着爱国进步、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表现出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这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基因。它集中表现在红色文化精神的形成上,例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奋斗史、成长史。大学生在感受红色文化强大精神力量的时候,必然会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热爱,使他们倍加珍惜当今的美好生活,能够更加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

(二)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觉悟,是对自己民族文化地位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红色文化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它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3]。红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反应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坐标,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提供了鲜活素材。红色文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在对待民族文化立场上的觉醒。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或是个体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对自身民族文化方面的觉醒,而红色文化的形成就是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历程,它包含着民族救亡图存、奋力发展的深刻内容。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强烈的文化担当,其精神实质以担当和责任为合理内核。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必将促进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自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情怀,争做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先锋。

(三)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是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的质变。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高尚情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强,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坚强决心,亦是增强当代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动力。其一,红色文化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强的灵魂,因此红色文化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其二,红色文化是激发大学生实现文化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红色文化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等深刻内涵,是大学生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实现文化强国的动力源泉。其三,红色文化是大学生认同民族文化的自强之本。通过学习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史,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激发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热情,真正达到理念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自信自觉。

三、利用红色文化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路径

红色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进程中相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超越,赋予中华文化全新的内涵。它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有效载体。高校应该积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通过理论教育、文化渲染、实践体验等方式,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工作网络体系,有效消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一)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理论教育。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理论教育是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起点。一是要将红色文化理论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红色文化理论教育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论认识,增加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二是开设专门的有关红色文化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立单独的课时,安排专业的红色文化理论教育队伍进行理论宣讲,把好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入口关,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三是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理论教育的考核,要把红色文化的考核结果与大学生的学业完成、评先评优、素质拓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行动上自觉认同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红色文化成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正确导向。

(二)丰富高校红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丰富红色校园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有力抓手。其一,要高质量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例如,开展大学生红歌会、红色文化艺术展、红土讲坛、红色影视剧展播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以增强对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其二,要开发建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网站。科学设计网站界面,将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文学艺术作品、图片、史料等嵌入专题网站,丰富网站内容。同时,要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兴媒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度,争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其三,出版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刊物。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和学生的结构特征,以教师为主导、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探索校园刊物与红色文化的结合点,出版内容鲜活、可读性强的校园刊物,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凝练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覆盖面,使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成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主阵地。

(三)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方法。一是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成各种团体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的学习、宣传活动,例如成立大学生红色文化协会、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队、大学生红色文化艺术团等等。二是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切身体验、走访调研等形式,以实际行动感受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体会红色文化的特有精神实质。例如,可以开展大学生重走长征路、走访老红军、专业实践考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真正让大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精粹,更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鲜活素材,真正让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内心的认同、行动的自觉。三是优化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实践方法。开展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开放式的方法。要根据高校的实际特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避免一刀切;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开展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坚持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要注重体验式活动方法在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中的应用,通过设置特定的情景,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红色文化含蕴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真正体验到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弘扬和传承的优秀民族文化。

(四)形成学校社会共同开发利用红色文化机制。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的大力支持。利用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就必须形成学校、社会共同开发利用,在社会上营造利用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配合,打造高校与社会共同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研发平台,特别是争取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方政府同高校共建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基地。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大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力度,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大学生学习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地域特点、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情况,积极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联络,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力度,形成一批价值较高、实用性强、大学生自愿接受的红色文化产品,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张首先,马丽.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J].天府新论,2007(6).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面临多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冲击,再加上大学生文化水平层次较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增强,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针对当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而逐渐形成的这种较为复杂的文化观的现象,要用一种先进、科学、切实有效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1]。通过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涵,使之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传承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文化的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强国观念

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强国观念,发奋图强,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2.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团结协作、以人为本的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团结协作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诀在于求真务实,真实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本质。红色文化所宣讲的内容,要尽量真实、客观、符合历史事实,切忌“假”、“大”、“空”。但是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都是将简单的政治说教当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忽视大学生当前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道德需要,认为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理想信念的灌输,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二是没有看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大多是因其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而导致的,在确定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时过于抽象化,使得红色文化教育的具体工作单薄乏力。

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3],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以课本、课堂为中心在校园进行封闭式的教育,单靠“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说教教育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交流,重形式轻实效”的单轨制教育形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已经不适应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

3.缺乏科学规划的教育过程

当前,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科学规划并未编制,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缺乏总体目标和具体的阶段性任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将红色文化的表象内容直接作为各层次大学生教育内容的情况,这种不顾学生的接受、理解水平,不考虑教育内容、形式的简单重复,直接导致了学生产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厌烦和逆反心理。

三、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1.科学编制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发展规划

红色文化教育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用与时俱进的世界观科学地认识历史,引导大学生自觉认识、学习红色文化。同样,我们还要让红色文化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红色文化教育要编制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红色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教育过程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有了科学的制度引导机制,才能把原则性的要求变成操作性的实践,从而使红色文化教育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的一种内在需求和生活方式。

2.挖掘红色文化新内涵

红色文化教育要立足大众的视角,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要始终坚持思想性、实践性的统一,把尊重红色文化教育规律与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红色文化教育大众化,满足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需求。深入发掘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适应性,加快融合多元价值追求、弘扬主流价值、探求教育的思想性并存的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步伐。

3.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播平台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教研专家组,定期召开专门研究会议,研究红色文化教育课程教学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指导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工作。让红色文化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时刻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思想认识整体状况,构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社会实践要与学生专业学习、与择业就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教育体制。

基于红色文化感染力强和形式多样等特点,以及红色文化鲜明的教育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大学生由于自身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共鸣,思考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可以帮助广大当代大学生更为清晰、全面地了解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科学分析党和国家社会生活的现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断增强爱国意识,树立强国观念,促进个人发展,促进党和国家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宁.红色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1):46-49.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红色标语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68-02

一、红色标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意义

红色标语,虽然简单明了,但生动形象,蕴含丰富内容,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动员作用。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可以借鉴共产党利用红色标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断创新途径,将红色标语等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通过红色标语激发斗志,始终迎难而上,不怕困难,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硕果累累。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红色标语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活素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用红色标语等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和感染大学生,可以使大学生对革命时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产生崇高敬意,对他们为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战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为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榜样,从红色标语中汲取前进动力,使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汇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二)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国家的一种真挚的情感,是凝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红色标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尤其是,大学生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张贴爱国标语横幅,集体游行,提出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口号,致使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没有签字,唤醒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在之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团结各方力量,为民族的独立而进行大量的红色标语宣传,增强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使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拥护和支持共产党,艰苦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现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有所淡化,有的学生受就业情况的影响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持怀疑态度,在做贡献时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再考虑集体利益。高校通过运用红色标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吸收红色标语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认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国家的伟大复d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受其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越来越追求物质利益,注重外表着装,有的大学生还乱花钱,养成了攀比和大手大脚的习惯。红色标语中蕴含着艰苦奋斗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对人民群众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红色标语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优质资源,加强红色标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锤炼优秀品格,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加强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使大学生更好地承担起党赋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二、红色标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陈旧、资源单一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利用课堂进行理论灌输,尽管会利用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挖掘红色资源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单一,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很少,尤其是红色标语方面。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缺乏红色精神的渗透,更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运用,没把红色标语有效融入到教学章节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限,有关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教育活动也很少展开,没有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地方高校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高校对红色标语的宣传与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红色标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宣传动员作用,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目前高校没有广泛利用红色标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氛围,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报纸、诗歌朗诵、文艺表演等途径进行有关红色标语的宣传教育;大部分高校口头上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很少以课程的方式进行;高校从事这方面的教师也很少,即使有也仅仅局限于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很少在教学中应用。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应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红色标语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将其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对红色标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实践形式,轻实践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理论灌输的说教形式进行,授课教师主要以课本为重点进行讲解。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可以用红色标语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互动。而现实的情况就是老师满堂灌,没有挖掘红色标语、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只是单向进行理论灌输,导致缺乏课堂活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下降;很少有高校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有关红色文化、红色记忆陈列室,把红色标语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进行布展;这几年尽管建立了很多实践教学基地,但学生实地考察较少,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红色标语等活素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形成极大的闲置和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淡化历史选择的认识和认同。

三、红色标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打造一支队伍

要加强红色标语的运用,就得成立一支真正的研究团队,使红色标语的运用理论化,系统化。高校加大基金投入,鼓励研究团队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结合地方特色编写红色标语教材,与其他课程一同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校内老师和专业人士及团队的交流与沟通,互相交换意见,吸取经验;学校可以成立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比如,位于革命老区的吕梁学院可以成立吕梁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对红色标语、红色歌曲、红色精神等进行研究,邀请校外专业研究人士来本校做学术交流,鼓励本校教学团队积极投入到对红色标语的挖掘与研究中。同时,学校团委和党委可以同当地电视台合作,打造一支红色标语宣讲团队,在革命纪念日对学生开展红色标语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营造良好环境

一方面,建设班级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墙壁张贴红色标语,让同学搜集各个时期的红色标语,并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熟悉的标语,鼓励学生用红色标语制作歌谣、歌曲、诗歌等,并在各个班级互相交换红色标语,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校园环境。例如,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红色标语陈列室,定期开放,供学生展览;根据地方特色建立红色标语示范基地,结合理论在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在传统纪念日,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鼓励学生制作红色标语传单、画报、壁报、简报,并在校园张贴,使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体会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校党委、团委及各院、系开展关于红色标语的诗歌朗诵会、歌咏和演讲比赛、话剧、专题讲座、典型教育活动等,并进行活动表彰大会,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编红色标语歌曲,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生活。成立红色文化的专题网络平台,供学生、老师浏览,扩大红色标语的获取途径;利用广播、报纸、校园微信、学院论坛等传播媒介加大红色标语的宣传,丰富红色标语的内容与形式;同时,在校园建立红色标语文化长廊专栏、红色标语书写培训地,营造红色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氛围,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注重n程运用

红色标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形成和发展都经过了一定的时期。传承它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将红色标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教学中,让学生制作关于红色标语的视频,对红色标语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入理解红色标语背后的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第一,教师可以在上述两门课程中,在相关章节设计专题,如:井冈山时期红色标语的宣传作用研究,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研究等。第二,教师可以利用项目研究这一平台加强对当地红色文化的研究,赋予红色文化当地特色,并开发当地新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三,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知识点,用简短的红色标语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此外,将红色标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开展体验式教学,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利用红色标语宣传革命,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中体验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红色标语的深刻理解,感悟红色标语的力量,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王雪竹.略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及其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2(2):71-78.

[2]王雪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宣传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 (4):1-5.

[3]王晓玲.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政工作中标语的运用[J].中国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 (7).

[4]李桂红.红色标语文化解读[J].人民论坛,2011 (8).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083-02 

一、红色文化的界定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富强民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带领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与封建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抗争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和存留下来的伟大革命精神及物质载体,它包含着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主要以革命旧址、革命书籍电影、烈士遗物、故居等形式展现出来;红色精神则是通过一代代的革命先驱为革命事业的奉献精神和英雄事迹凝结积淀而形成,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并通过一些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加以传承。 

二、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关联 

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和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都是经过社会实践和历史沉淀而逐渐形成,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内核、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倡导的内涵一致。可以说红色文化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支持,而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红色文化的现代展现,彰显着红色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内在价值。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功能 

(一)红色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明明确政治导向 

理想信念是人进行自我实现的精神向导、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实现共产主义为作为全党的理想信念和前进导向,怀抱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才一步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到了今天。现今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西方思想的腐蚀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普及,不仅对国内人民群众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且使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对政府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也出现了动摇,大学生正处于对社会环境密切关注又极易被言论误导的时期,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发生政治立场上的偏移。 

红色资源中不仅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且体现出了共产党人反帝反封建、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凝结形成的精神、品质和作风。融红色文化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确保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向性,这是党的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党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先进性以及纯洁性教育。利用红色文化进行实践教学,能使大学生增强对中国道路、制度以及理论的自信,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信念。这种无比强大的信念将指引着当代大学生从老一辈革命战士手中接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有力保障。 

(二)红色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优秀教学资源 

首先,红色文化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化。依托红色文化形成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载体,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融合。在长期的革命中累积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它遍布中国各地,分布广泛,各地高校都可以就地取材。红色文化是一种中国人民长时期的价值追求,其中不乏感人事迹,在无形中塑造了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价值观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力开展提供了条件,高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革命书籍、举行党史知识比赛、革命故事演讲比赛、撰写革命遗址观后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其次,红色文化解决了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以一定的实践资源为依托,无论是课堂内实践还是校内外实践,实践教学资源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尤为重要,而高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能提供的经费并不充裕,中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全国各地高校可以有效的利用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本校学生提供长期的实践教学机会,并围绕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出适用于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 

最后,红色文化增大了实践教学的覆盖面。高校老师在引导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常常一个老师需要带动几十上百位学生来进行实践活动,由于老师精力有限很难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对应的辅导,也很难在有限的上课时间把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甚至是由于一些实践场所的场所限制或其它原因,导致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当中来。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覆盖面少,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利用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加大了学生实践的兴趣,不仅可以提高理论知识、通过红色精神的熏陶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体魄、锻炼身体,从而达到全方位的教育效果,使大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让实践教学真正的发挥了该环节应该起到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打开新兴局面 首先,红色文化拓展了隐形教育载体与方法。隐性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者传导的思想理念,它与显性教育是相对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中老师对显性教育的方法运用得相对多一些,通常教师会将教育内容强制性向学生灌输,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即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使得课堂气氛枯燥无味,与教学预期效果存在有一定差距。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载体,在运用渗透式教育、陶冶式教育方式等常见的隐性教育方法之外,又运用寓教于行的实践体验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观念、中国革命历史、新中国的社会建设、爱国主义思想等等渗透到烈士英雄事迹、革命遗址、红色影片等学生能够直接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事物和活动中,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亲身体验,得到更真实的体会,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其次,红色文化引导着高校整合本地资源与社会力量。现今众多高校由于条件限制在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时仅仅停留在课堂实践和校内实践,并没有真真走出去,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践。这一方面与学生人数众多难以组织、教师校外实践指导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没有能够与本校对接的校外实践基地有关。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融合开创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这对于各地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开发利用好社会实践资源有一定的激发作用,提高了本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的把红色文化资源用作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完善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并且对理论课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正。同时也为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合理整合本地资源与社会力量提供了借鉴。 

四、结束语 

从90年代后期到现在,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一大难题,将红色文化与实践教学融合只是创新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思想、高校教育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对于红色文化应用于实践教学也还需要不断的发掘,以实现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会宁,廖兰.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探析[A].第二届国际软实力学术研讨会[C].2012年.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价值;实现路径

新时代红色文化与我国的民族历史、基本国情、国家方针、民族精神等息息相关,是我国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助力,是让国民具有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一代,其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应该将新时代红色文化贯彻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1],充分感染熏陶学生,培养民族自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

当前,红色文化主要被分为两方面观点,分别为红色文化发展论以及革命文化论。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属于发展中文化,是我党领导人民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其主要形式表现为对过往历史的追溯、对当代社会现实的认知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启示。革命文化论则更为偏向战斗文化。其主要内涵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宝贵精神以及诸多物质或非物质财富。其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以我国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以来,涌现深入人心、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真实素材,为我国高校学生认知历史、缅怀先烈、学习英雄事迹及加强爱国精神提供充足资源[2]。而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从物质文化角度方面来说,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包括诸多历史时期形成并至今存在的组织机构、文物、文献以及遗址遗迹等。而从精神角度方面来说,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历史知识、信仰追求以及精神道德等。新时代红色文化可以充分帮助我国高校学生建立坚定崇高的信念,养成积极自信的人生信念,加强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热潮,这也是新时代红色文化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

(一)认知存在偏差,认同感欠缺

受世界全球一体化格局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受外来思想及文化价值的冲击较为严重。而高校学生因为处于和平年代,缺乏战争革命文化的洗礼,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存在了解片面的问题,部分高校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存在过时的问题。主要认为红色文化是战争年代的特有产物,而当今时代更注重经济效益,红色时代不具备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能力,对红色文化认知存在偏差。受当前升学率、就业率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大多为实用主义者。习惯以功利的角度看待红色文化,过度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对于自身未来的培养。同时受信息媒体影响,医疗教育问题、问题以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凸显,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开展难度加大,学生缺乏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为拿来主义的产物。只能将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盲目照搬,缺乏对于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分析,导致红色文化资源无法与当前社会相结合,导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兴趣降低。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深挖力度不足,红色文化资源实际上可以有效反映当前的生态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以及绿色文化[3],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进行深入挖掘。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多半以强制灌输、行政命令等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使得当代高校学生在看待问题、认识人生价值以及自身行为方式中存在问题。当前红色文化宣传存在形式主义。很多高校存在落实工作不到位、重视程度欠缺等问题。而部分高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缺乏深入探究以及分析。一味正面歌颂,对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未有效解决。长此以往,红色文化精神无法起到引领学生行为价值的作用。

三、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及应用价值。如何将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是当前的重要研究问题。具体实现路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

想要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应该先了解高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并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及参与感。将红色文化融于学生的职业教育、心理教育及生命教育。另外应关注社会热点,对学生的内心疑惑进行及时解答。例如,当前的、诚信缺失、碰瓷等社会问题在高校学生心中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在道德规范、价值追求以及价值选择中进行充分引导,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及道德行为提供指导。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大力宣传红色文化

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扩大了恶劣的社会现实,也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在高校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可以应用微信、微博、直播App等诸多新媒体技术[4],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阵地,这一做法充分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高校学生的猎奇心理。例如,微博头条是很多学生每日必看的。如果红色文化变成了爆款头条,就会瞬间让更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并了解红色文化,从而提高了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

(三)改善教学体系,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

当前,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存在与现实脱节的问题,红色文化教育不应该仅仅只是纸上谈兵,任何有红色文化的地方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利用物联网及VR等技术实现红色文化的情景化以及可视化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并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红色文化研学,让学生到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感受红色文化[5]。同时还应该利用重大节日及纪念日凸显红色文化。例如建党节、建军节及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于这些节日、纪念日期间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明确学生在红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

(四)畅通理论教学主渠道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优秀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堂作用。我国著名教师郭琴艺曾倡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传统平台,让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课程,就应引入大量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考虑到红色文化有着显性和隐性之分,应充分挖掘显性资源的艺术价值和教学作用,将丰富内容引入高校思政理论教材,实现两者的高度统一。对于隐性的红色文化,应依托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通过鉴赏电影、视频及图片等,深刻感知红色文化,树立爱国情怀。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开展一系列有关红色文化的讲座,让老一辈革命先辈讲述他们的革命征程,学生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增进与革命先辈的情感,从而激发热情,致力于实现人生理想。

(五)创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方式

大学生作为学习红色文化的主体对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和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学生目睹鲜活的历史画面,激发爱国思想,从众多革命先烈的身上学习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革命精神。学校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建红色文化主题馆,将多种红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建和共用,让学生直观感知红色文化,使之成为丰厚的精神财富。针对国家鼓励应届毕业生创新创业,要利用红色文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体验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在苦难中磨炼斗志,立志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青年。

(六)发扬红色文化自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动力

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自信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在于深刻广泛的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源于这种文化自信,大学生更是如此,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高校要采取合理引导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创作,比如让学生观看《孙中山》《》及《井冈山》等红,激发写作热情,将红色文化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不断进步的核心动力。文化自信是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的自信,大学生应牢记历史使命,发扬红色文化精神,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因此,红色文化不仅要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还应倡导学生走出校园,广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真切感受红色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综上所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应用,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改良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工作,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为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精神观念塑造提供重要指导。

【参考文献】

[1]苗建峰.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J].长江丛刊,2020(22).

[2]李丽.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01).

[3]杨洋,孔海棠,衡连伟.新时代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及路径——以安徽省高校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20,22(01).

[4]张丽,李娜,蔡其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渗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6).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62-01

一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学习历史入手,特别是要从了解中国的红色文化开始,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大学生只有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的红色历史文化,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自我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所以,红色文化对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第一,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资源,学习红色文化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将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第二,红色文化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与红色文化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而且可以不断创新教育形式,营造红色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三 利用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第一,高校应发挥知识资源优势,重视红色文化的开发,推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选修课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传播红色文化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推出红色人文讲坛,邀请革命先进代表为大学生做红色系列讲座,对大学生进行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第二,开展实地参观教育活动,应经常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同时与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管理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进行教育实习,让学生担任红色旅游向导和讲解员,向游客们宣传红色旅游景区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寓教于乐。

第三,高校可以开展以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为辩题的辩论赛,促使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思考;开展以爱国主义精神、红色精神主题为选题的演讲、朗诵;红色团日体验教育活动及征文活动等,不仅实现了红色革命精神在大学校园的广泛传播,更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得到了升华。

第四,结合信息化手段,开辟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推广红色文化,加深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可以开设红色教育网站、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同时也可开设红色文化论坛让大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对红色文化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各大知名网站也应加大对红色文化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版面的投入,使大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对红色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缺一不可。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深入学习,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气节,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34~35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记载和真实映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途径——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把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内容;用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关键词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①在这方面,深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外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用先进的红色文化去感染大学生,正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

1 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虽几经调整,可仍未完全摆脱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对此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是当代大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②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时效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授、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③同时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辅导读物,开设相关的素质课和选修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

2 把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高校要努力把红色文化请进大学校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大学生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活动,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般地潜入大学生的头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④高校可以邀请纪念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校举办专题展览和专题活动;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革命战争亲历者;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书画作品展、文艺演出等。这一系列的“红色活动”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能将历史与现实、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全校师生奉献一道精神大餐。

3 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内容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轫于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危难存亡时期,百年来不少高校与民族共荣辱,与国家同兴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某种层面来说,高校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民族荣辱史,又是一部革命斗争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史中丰富的爱国爱校内容,对学生进行极有感染力、极具针对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纵观华中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史,虽然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学校旧时的模样,然而百年的风雨仍然抹不去对今日学校的影响。杰出校友、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就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学校的中心广场被命名为“恽代英广场”,并树立了恽代英的汉白玉雕像供师生瞻仰。同时,为了深入学习恽代英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学校还不断深化对恽代英及其革命精神的研究,2005年召开了“纪念恽代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恽代英年谱》等学术专著。

4 用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仅要从红色文化的内容上进行创新,更要从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上进行创新。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原有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机制,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特别是要牢牢把握校园网的主动权,密切关注校园BBS、门户网站等学生关注度高的平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服务性的红色文化网站,以专版、专栏、专题等各种方式,构建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网络文化,抵制那些宣扬色情暴力的腐朽堕落的“黄色文化”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侵蚀,使红色文化所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5 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亲历红色圣地,选派学生赴相关地区学习考察,深化和拓展“红色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参观者和学习者,还要成为“红色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播者。同时,高校应该和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共建实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坚实的平台。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是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让大学生在教育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04-10-14.

[2]闫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5(2):98-99.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①在这方面,深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外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用先进的红色文化去感染大学生,正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

1 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虽几经调整,可仍未完全摆脱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对此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是当代大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②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时效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授、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③同时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辅导读物,开设相关的素质课和选修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

2 把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高校要努力把红色文化请进大学校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大学生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活动,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般地潜入大学生的头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④高校可以邀请纪念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校举办专题展览和专题活动;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革命战争亲历者;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书画作品展、文艺演出等。这一系列的“红色活动”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能将历史与现实、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全校师生奉献一道精神大餐。

3 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内容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轫于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危难存亡时期,百年来不少高校与民族共荣辱,与国家同兴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某种层面来说,高校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民族荣辱史,又是一部革命斗争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史中丰富的爱国爱校内容,对学生进行极有感染力、极具针对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纵观华中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史,虽然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学校旧时的模样,然而百年的风雨仍然抹不去对今日学校的影响。杰出校友、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就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学校的中心广场被命名为“恽代英广场”,并树立了恽代英的汉白玉雕像供师生瞻仰。同时,为了深入学习恽代英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学校还不断深化对恽代英及其革命精神的研究,2005年召开了“纪念恽代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恽代英年谱》等学术专著。

4 用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仅要从红色文化的内容上进行创新,更要从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上进行创新。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原有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机制,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特别是要牢牢把握校园网的主动权,密切关注校园bbs、门户网站等学生关注度高的平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服务性的红色文化网站,以专版、专栏、专题等各种方式,构建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网络文化,抵制那些宣扬色情暴力的腐朽堕落的“黄色文化”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侵蚀,使红色文化所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5 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亲历红色圣地,选派学生赴相关地区学习考察,深化和拓展“红色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参观者和学习者,还要成为“红色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播者。同时,高校应该和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共建实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坚实的平台。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是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让大学生在教育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04-10-14.

[2]闫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5(2):98-99.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①在这方面,深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外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用先进的红色文化去感染大学生,正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

1 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虽几经调整,可仍未完全摆脱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对此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是当代大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②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时效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授、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③同时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辅导读物,开设相关的素质课和选修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

2 把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高校要努力把红色文化请进大学校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大学生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活动,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般地潜入大学生的头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④高校可以邀请纪念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校举办专题展览和专题活动;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革命战争亲历者;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书画作品展、文艺演出等。这一系列的“红色活动”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能将历史与现实、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全校师生奉献一道精神大餐。

3 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内容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轫于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危难存亡时期,百年来不少高校与民族共荣辱,与国家同兴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某种层面来说,高校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民族荣辱史,又是一部革命斗争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史中丰富的爱国爱校内容,对学生进行极有感染力、极具针对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纵观华中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史,虽然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学校旧时的模样,然而百年的风雨仍然抹不去对今日学校的影响。杰出校友、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就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学校的中心广场被命名为“恽代英广场”,并树立了恽代英的汉白玉雕像供师生瞻仰。同时,为了深入学习恽代英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学校还不断深化对恽代英及其革命精神的研究,2005年召开了“纪念恽代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恽代英年谱》等学术专著。

4 用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仅要从红色文化的内容上进行创新,更要从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上进行创新。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原有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机制,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特别是要牢牢把握校园网的主动权,密切关注校园bbs、门户网站等学生关注度高的平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服务性的红色文化网站,以专版、专栏、专题等各种方式,构建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网络文化,抵制那些宣扬色情暴力的腐朽堕落的“黄色文化”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侵蚀,使红色文化所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5 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亲历红色圣地,选派学生赴相关地区学习考察,深化和拓展“红色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参观者和学习者,还要成为“红色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播者。同时,高校应该和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共建实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坚实的平台。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是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让大学生在教育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04-10-14.

[2]闫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5(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