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

园林工程师论文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首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道德建设。良好的道德水平是成为一个卓越工程师的前提条件,而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学教师,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立德树人,从而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础,了解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掌握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都是必要的。第三,教师要注意与培养对象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工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在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外语水平。目前的工程建设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合作和交流,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英语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将教学实践与国际接轨,充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园林专业最初成立于农林院校,改革开放后,一些综合类院校和建筑院校也相继开设园林专业或类似专业,如景观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园林专业人才。但是,与国际着名高校的园林专业相比,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另外,个别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工作上,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

2.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或科研院所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是来自书本,是间接的。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青年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践经验少,教学语言不够准确,实践操作能力不强。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由于受到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条件的影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轻实践活动的问题。教师基本坐在办公室里,在电脑前写论文,忽视了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导致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甚至下滑。

4.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教学中,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多强调本地化的专业知识,不重视国内外其他区域相关知识的介绍,不能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性。

5.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亟须完善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较低的劳动报酬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风以及教学质量;领导意志表现突出的教师评聘机制不能制度化,导致不能公平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判考核;落实各项人才待遇的时效性较差,使得部分教师的晋升空间受到挤压。这些现象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部分教师不再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谈不上去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学生深受其害。

6.专业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教师的收入与劳动付出并不成比例。例如高校教师与同等学历、相同工作年限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工资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也导致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园林专业人才选择了薪金待遇更高的企业单位。

三、对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开放胸怀,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国内大部分农林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开设有园林专业,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深造。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园林专业中也有不少中国学子。因此,应该吸引和鼓励国内外优秀园林专业博士、硕士来校工作,积极投身于卓越工程师

教育计划中。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首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道德建设。良好的道德水平是成为一个卓越工程师的前提条件,而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学教师,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立德树人,从而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础,了解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掌握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都是必要的。第三,教师要注意与培养对象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工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在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外语水平。目前的工程建设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合作和交流,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英语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将教学实践与国际接轨,充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园林专业最初成立于农林院校,改革开放后,一些综合类院校和建筑院校也相继开设园林专业或类似专业,如景观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园林专业人才。但是,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园林专业相比,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另外,个别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工作上,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

2.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或科研院所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是来自书本,是间接的。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青年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践经验少,教学语言不够准确,实践操作能力不强。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由于受到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条件的影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轻实践活动的问题。教师基本坐在办公室里,在电脑前写论文,忽视了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导致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甚至下滑。

4.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教学中,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多强调本地化的专业知识,不重视国内外其他区域相关知识的介绍,不能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性。

5.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亟须完善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较低的劳动报酬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风以及教学质量;领导意志表现突出的教师评聘机制不能制度化,导致不能公平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判考核;落实各项人才待遇的时效性较差,使得部分教师的晋升空间受到挤压。这些现象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部分教师不再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谈不上去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学生深受其害。

6.专业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教师的收入与劳动付出并不成比例。例如高校教师与同等学历、相同工作年限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工资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也导致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园林专业人才选择了薪金待遇更高的企业单位。

三、对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开放胸怀,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国内大部分农林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开设有园林专业,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深造。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园林专业中也有不少中国学子。因此,应该吸引和鼓励国内外优秀园林专业博士、硕士来校工作,积极投身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中。

2.立足现实,培养已有的教师队伍第一,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园林企业挂职,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加入行业协会,贴近生产一线,经常参加行业会议,了解园林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第二,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教师通过积极开设开放实验室项目,吸引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课题得以完成,又使学生体会了科学思想,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使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联系起来。第三,增强教师国际化教学的能力。目前,东北农业大学70%的园林专业教师均有国外留学经历,但是仅仅开设了一门校级双语课程和一个省级双语教学项目,双语教学的潜力有待挖掘。应该通过邀请国外优秀的园林企业家、工程师、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招收国际留学生,以提高专业的国际化层次。第四,通过制定一课多师、一师多课以及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将教师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可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五,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高校教师既有科研任务,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有时难以兼顾。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生助教制度和助研制度,使优秀研究生能够更早地参与教学实践,为培养后备教师奠定基础。第六,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适当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和提高生活和工作水平,来鼓励青年教师更专注地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13-03

随着社会人文和科技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园林专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城市化迅猛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园林专业的专门人才。从专业结构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覆盖的领域迅速扩大。从城市到农村,涵盖了一切人居环境的美化活动。在新疆,园林企业的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依据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岗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园林建设与管理人才。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城市建设部门、园林、花卉企业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等岗位要求。为满足社会及行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园林科技学院承担学校绿化养护及嘉禾新居居住区绿化种植项目的实施,对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实习企业的调研,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了“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唯,等.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施工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管理理念相对落后,难以符合时展的要求

我国园林工程行业起步较晚,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缺乏相应的管理理念研究与探讨。目前,国内园林施工管理中所通用的管理理念多是借鉴发达国家所总结出来的,虽然施工单位进行了客观的改动和修复,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与国内施工管理实际 工作不相适应的部分,如果强制性的加以应用,必然起到“事倍功半”的相反效果。先进的管理理念是进行有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必要保证,而纵观国内现行的园林施工管理理念,普遍存在相对落后,缺乏科学性、客观性的现象,难以符合时展的要求,对于园林工程中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是极其不利的,必须及时进行改进与完善。

2 施工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在管理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都需要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作为支持和保障,否则都将面临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现象。园林工程的技术应用多集中于工程的前期设计、资金预算、施工工艺、安全防护、竣工验收等阶段,而相对忽略了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这必将严重制约园林施工管理的改进和完善。在一项园林工程建设工程项目中,无论拥有多么具体、多么完美的设计方案,都只是一堆毫无实际意义 的文字和若干预想图片的材料,只有通过施工人员的具体操作,才能建设出实实在在的园林景观,所以,施工管理过程与必要的技术支持这是分不开的。

3 改善方案

3.1加强园林施工技术要求

园林绿化工作的技术性要求很高,从花草树木的选种育苗、栽培管理、修剪整形,直到合理配置,成为具有多种效益的产品,这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更要求有掌握这种专门技艺的人来实现。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即园艺师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操作工艺以及引、选、种、栽等科学实验活动,解决园林绿化中的设计施工和技术操作中的难点,搞好各项技术管理和科研工作。园林工人应掌握一定的园林技术,既要能应用传统的栽培方法、又要掌握先进的手段,还要有剪、扎、接、曲、绑等技巧,进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通过园林绿化工作者创作的艺术作品,大到游览区、公园,小到插花、盆景,含意深邃,充满生命活力,是其他各种艺术作品所不能代替的。在园林绿化专业技术人员中,设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等不同职级的专业职务。

3.2提高质量意识

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园林质量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又将形成更大的园林市场我国的绿化、园林事业从绿化到美化,直到如今的生态园林,追求越来越高。以往主要是严格的规则设计,以平面绿化为主,绿量足够而色彩不足,总体效果单一又不够灵活。生态园林在设计上强调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造景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在植物布置上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绿化模式,在功能上则增加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多种功能。对原有绿化场所的改造、管护也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园林施工企业忽视经营管理,更不重视施工现场管理,因而企业管理较为落后,在一些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技术不求进步等问题。

3.3加强园林施工人员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林施工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园林施工管理,而园林施工管理的主要对象则是施工人员。园林施工项目是通过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刻苦的工作,而最终达到建设目标的。园林施工单位只有拥有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纪律严明、乐于学习、善于探索的工程施工管理队伍,才能确保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园林施工项目。目前,国内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普遍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化工程施工管理作业的高标准、严要求。由于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领悟和执行工 作任务的能力也普遍较差,工程施工管理单位必须注重对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与教育,以提高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项目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4 我国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全新时代,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注重科学发展的理念,否则都必将面临被时代所淘汰的境遇。我国园林工程是伴随着城市建设而逐渐兴起的一个行业,其发展时间较短,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总结了一些施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但是难以满足园林工程行业发展需求的。我国园林施工管理要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和迈进,既要符合时展的需求,又要满足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我国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要注意从以下几点做起:

4.1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各行业专业管理人才、技术人员的教育与培养,而对于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则相对较少,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这是高校教育在今后发展中所必须加强和引起重视的一个学科内容。在高校逐步加强对园林施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同时,园林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也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岗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的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及时解决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4.2强化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

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历程中,必要的理论研究是绝不可少的,而且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的 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要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施工管理人员 园林工程技术人员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高校园林专业教师和外国园林工程师等人员共同组成,并且要结合世界上先进的园林工程管理理论,以及国内园林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出适合国内园林行业施工管理的管理理论,这是园林施工管理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同时,强化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也是园林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园林史;OBE理念;教学改革

中国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之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各历史分期的园林发展规律及造园特点[1]。通过对中国园林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鉴赏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将古典园林的造园理论和手法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能力[2],并学会鉴赏和评价中国古代各阶段的代表性园林作品,为今后学习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在以往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不知道学完这门课程之后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这门课程的知识点与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关联。这样的课堂教学乏味、单调,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基于OBE教学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园林史的课堂实施教学改革,通过对比一轮教学改革与未开展教学改革的教学情况,表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特点中国园林史是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主要讲述了世界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国园林从商周秦汉时期直到清末时期的发展过程及其造园特点等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点繁杂。2.学情分析沈阳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民办院校,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采用“协同育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学用一体”的育人模式,以“建设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在行业的生产一线从事景观设计、园林工程等相关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以分析古代经典、优秀的造园案例为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在课堂上以互动讨论式教学结合分组汇报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并在课外增加实践环节。这样可以使中国园林史的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作用,避免产生枯燥乏味的以史论史的课堂氛围。3.固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笔者在七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教学方法固定,教学氛围沉闷部分学校采用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静态的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2)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缺少过程考核以往的考核形式主要是对学生个人学习情况的考核,学生期末的成绩由闭卷考试分数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两者的比例是7:3。教师仅根据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和平时作业的成绩难以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作出真实、准确的判断[3]。(3)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中国园林史的教学大多为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以多媒体演示为主,但二维的平面图、效果图和照片难以尽显传统园林空间的精妙和秀美,因此,教师需要辅以适度的实践教学。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测绘以及制作实景模型,学生可以深入体验园林景观的空间设计和园林文化的意境,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目标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预期学习产出为基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不断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在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立足本校,对中国园林史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做简单的推导与思考[4]。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5]。中国园林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基于OBE教学理念,通过调研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园林的发展概况,掌握园林的基本概念、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知晓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分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园林作品,了解这些作品的布局要素,以及相关的设计者和造园理念,掌握中国园林发展的整体演变脉络。(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对中国园林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归纳、提炼中国园林的一些典型意象和手法。学生在理解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和思想的基础上,能够借鉴中国园林史上的优秀理论、成功经验;在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掌握中国园林史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出既能够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园林景观。(3)素质目标通过对中国园林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进一步思考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如何吸取传统园林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发展趋势,理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园林文化素养。在中国园林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2.重构教学内容结合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的特色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题组教师经过研究和梳理,重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世界园林和中国园林的总体论述、园林的生成期、园林的转折期、园林的全盛时期、园林的成熟期五个理论知识模块,每一个模块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包括与现代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为有效利用好学生课前、课后的时间,教师将每个教学模块中比较简单的内容和教学案例录制成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每个视频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在上课前上传到智慧树平台,并要求学生带着预留问题观看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选择智慧树平台上同济大学的中外园林史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扩展和补充,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和学习;同时,通过与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主讲的盛京宫殿建筑课程建立跨校修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中国园林史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盛京沈阳的古典园林,并结合实地考察、调研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优化教学方法目前,部分本科院校园林史课程采用的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负责听课和记笔记。由于教师单向输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有力支撑毕业要求,教师有必要改革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线上和线下的学习、预习任务,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随机提问、雨课堂投票等方式考核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课前为学生布置分组任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将重点、难点设置成问题,通过“提问—回答—反馈”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形成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闭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课程资源对所学内容形成充分的了解。教师与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互动,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便于师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将“思—呈—评—用”以三种类型的园林为载体开展教学,每个学习小组都将经历这种以任务为驱动(思)、汇报为舞台(呈)、案例为载体(评)、应用为实战(用)的教学组织过程。4.调整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基于OBE教学理念,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教学反馈或考核设计,以明确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笔者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予以调整,将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改为由期末考试成绩占50%,课程作业占20%,跨校修读成绩占10%,学习态度与课堂互动、分组汇报和章节测试占20%,共计四个部分组成。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在学习完每章节的内容之后都要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不能在期末突击复习。教师通过每章结束后的章节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便于了解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点,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这一部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学生在每章知识点学完之后的掌握情况较好,高分的学生比例较大;同时,随着章节测试的开展,学生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章节测试的节奏,每章快学完的时候,学生也会主动提前复习知识点。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比教学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以未实施改革的2017级园林专业学生为例,2017级园林专业共有53名学生,卷面平均分为58.89分,优良率是11.32%,卷面不及格率是41.51%。2018级园林专业是实行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第一轮学生,2018级园林专业共有57名学生,卷面的平均分为79.85分,比2017级提高了20.96分;优良率是63.16%,比2017级提高了51.84%;卷面不及格率是10.53%,比2017级下降了30.98%,教学效果良好。结语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OBE理念的教育发展模式,以学习研究成果产出为目标,通过对课程教学活动目标、教学工作内容、教学设计方法和学习理论成果评价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原本单一、枯燥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园林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值得教师不断探索与改进,努力使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中国园林史理论与园林设计实践相结合,从而对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与创意能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荣立苹,高玉福.《园林史》课程教学新思考[J].吉林农业,2016(21):122-123.

[2]张伟,胡启国.《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2(6):208-209.

[3]孙春红,秦华.“思”“呈”“评”“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园林史教学新法[J].中国园林,2013,29(4):85-90.

[4]刘东兴.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4:23-26.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SWOT分析法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39-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园林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日益丰富,对生态文明的向往也越来越迫切,园林专业成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学科,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也面临迅猛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据统计,1990年全国设置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有21所,到2006年已达104所,单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美国(60所)、日本(38所)和韩国(27所),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风景园林升级为一级学科,经过这一里程碑事件,全国开设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已增至150所。学科发展过快过热的现象给风景园林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改革、探索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现状

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是诸多高校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考研的常考专业课。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训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户外空间的尺度感、提高设计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然而,作为建筑学的分支,由于涉及艺术和工程的知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同时,本学科开设时间较早(20世纪50年代),所用教材与现行需要分离,导致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而,突出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SWOT分析法的特点、原理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最初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是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的特点,迄今为止已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方面。

三 园林建筑设计的SWOT分析

本文以SWOT分析法原理为依据,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对象,分析课程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在当前学科发展和社会大环境下的机会、风险等外部因素,旨在明确学科优势,最终探讨本课程的改革策略。

1.优势

第一,学科特色鲜明。园林建筑的设计是以园林为背景,通过人工方法营建户外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过程。追求与景观环境和谐,融入并强化景观环境固有的肌理与特征,重组、建构园林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的新秩序,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准则。园林建筑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的功能,提供人们休憩、停留的场所,同时也起到点景、观景、组景等景观作用,是真正实现建筑——环境——人三者互动的设计。

第二,文化意境浓厚。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建筑更以文化著称。矗立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下的园林建筑不胜枚举,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私家园林,秦砖汉瓦、古墓寺塔、宗堂祠庙,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璀璨的历史文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门窗光影,无不叙述着悠远曼妙的故事。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研习园林建筑设计便似拜读一本全景式展现中国文化意境的百科全书。

第三,训练效果突出。建筑思维方法和园林不尽相同,园林建筑设计者需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设计出美观、经济、功能完善的园林建筑。值得肯定的是,与传统建筑学相比,园林建筑设计在结构、功能、技术等方面,都容易很多。只要经过长期、持续、系统的训练,即使天赋一般,仍然能够掌握设计的方法。

2.劣势

第一,专业综合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艺术创意,这就意味着它们在风景园林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都是不能偏废、不可或缺的。课程对师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历史、文化、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知识,都是建筑设计思想产生的源泉,因此,学好该课程难度相对较大。

第二,课程内容极广,导致深度不够。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园林建筑既包含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相关技术、建筑材料、设计规范,又涉及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可见,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体系相对复杂,这往往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点只能删除或者点到为止,无法深入讲解,学生便出现一知半解、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通常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绝大部分为理论课。理论课以多媒体集中讲授方式为主,实践课则多在制图室完成。由于实践课课时较少,且多为两学时,在上课期间学生往往难以完成设计草图,教师不能及时指出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队伍较弱,难以达到要求。园林建筑设计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建筑学基本理论,熟悉建筑规范、技术,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而且需具备规划设计的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然而,高校中讲授园林建筑的教师通常为园林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研究方向较单一,担任此课程教学必然工作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专业技能完善、长期研究建筑学的教师往往不担任本课程的教学,所以出现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的现象。

3.机会

第一,园林行业发展推动学科进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园林行业迅速崛起,风景园林学一跃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与建筑、城规学科进一步融合。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赵琦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将进入最快的发展时期。据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市级园林管理局680个,120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45000个物业管理公司,整个学科的发展,给园林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二,古今资料全面提供参考依据。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建筑学同样文脉悠长,两门学科的交融,给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广泛的资料来源。以建筑学为例,现存大量文献就包含了三个层面,其一为保护理论及其课程(以建筑、城市与景观的理论与历史为基础);其二为保护设计及其课程(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为基础);其三为保护技术及其课程(以结构、材料的现代技术应用为基础)。这些都是园林建筑可以借鉴的资源。

第三,设计理念更新带来生机活力。创新是时代的特色,新的设计理念同样影响着园林建筑的发展。自早期强调“统一、均衡、比例、尺度”,工业时代柯布西耶创作萨伏伊别墅提出的“新建筑五点”、赖特“流水别墅”倡导的有机建筑理论,体现功能主义的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院”校舍,直到后工业时代,个性、矛盾、变化、拼接的表现形式,建筑已经经历了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影响着艺术界,也给建筑设计注入了无限活力,如今的建筑已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4.风险

第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园林发展过快、过热,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从事园林工作的都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如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尽管侧重点不同,仍给园林从业者带来了更多挑战。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方向之一,与上面所提到的几个专业关系密切,因此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要素之一,园林建筑设计的社会需求较大,小到亭子、小品,大到楼、阁、桥、塔,都离不开建筑设计。与广泛需求形成对比的是,毕业生建筑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故很多毕业生不能承担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

四 在分析基础上的改革探索

通过以上SWOT分析,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利用学科优势,把握时机,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1.扭转战略(WO)

第一,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训练。以建筑规划为重点学科的同济大学,在设置规划设计课程时,理论讲授一般不超过八学时,大量时间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景观工程设计中去。作为教师,应运用一切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时间,继续增强制图基本功;定期布置作业,及时讲解示范,由简单到复杂地锻炼建筑设计的思维;增加随堂练习,培养应用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课程设计,提供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

第二,增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丰富建筑理论、历史、文化、技术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钻研精神,弥补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可以借鉴名校经验,注重师资构成的质量和多样性,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充满活力。仍以同济大学为例,其建筑系全系119名在职教师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近70位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有长、短期进修的国际留学背景;50%左右的教师有包括“老八系”(除纯粹的同济毕业生外)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外校建筑院系学历。

第四,更新设计理论,扩展学生知识。提倡设计的共通性,将其他艺术领域融于建筑设计中。如在讲授建筑从平面转换为立面方法时,以著名绘画作品《红黄蓝构图》为例,通过不同颜色、位置、面积的局部,分析构成不同功能、不同形态的空间(如图2)。又如,讲授雕塑时,对比园艺中的盆景、规划设计中的大地景观,使学生理解,对于植物、建筑、地形的塑造只是尺度不同,美学原理和方法却是相似的(如图3)。

2.增长战略(SO)

第一,体验式教学,加深学生空间感受。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安排1~2次室外教学考查,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户外空间的感受,反映较好。如讲授公园大门设计时,可带领学生参观某个公园的大门,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于大门的功能、位置、组成等理论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安排学生分小组测量大门尺寸,绘制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训练了学生对尺度的把握,也培养了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回校后自行设计方案,并完成建筑模型的制作,熟悉整个设计的过程。

第二,自主式教学,表达建筑文化意境。教授学生如何查阅资料,鼓励学生课下自学。如讲授建筑选址时,适当补充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因该知识涉及内容较广,且学生对建筑文化兴趣浓厚,故布置机动作业课下完成。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自学,并搜集大量与此相关的实例,并在实际设计中加以应用。

第三,互动式教学,锻炼建筑设计思维。及时与学生互动,使教学生动活泼,成为发散性思维的课堂。例如,在建筑平面方案设计时,提倡同一命题多种思路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求最佳设计方案;讲评时,可选择一两名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其他同学可随时提问,打破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防御战略(WT)

第一,运用多学科知识,补充本专业不足。注重与本专业其他学科的衔接,如早期开设的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同步设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后续园林规划等课程,应不断巩固已学知识,利用手工和软件制图,帮助理解建筑空间的形成,为今后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调整课程的体系,完善考核的制度。调整理论课、实践课比例的同时,完善考核制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考试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设计水平。因而,将成绩分为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20%)、考试成绩(60%)进行评定,不同比例的设置基本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4.多种战略(ST)

第一,发挥景观作用。与其他建筑相比,园林建筑在满足功能、技术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其景观功能。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注重建筑的体量、造型、色彩、质感等因素,使建筑遵循美学法则,更好地服务园林,与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突出地域特色。和植物要素相同,建筑同样是地域文化的体现。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已是世界范围内建筑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或是探寻地方建筑技术、地方建筑材料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或是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发展,定能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当前园林专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其进行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讨论改革方法、模式。无论采用哪种策略,最终都要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特点出发,发挥优势,减少劣势,从而才能使机会得以利用,降低风险。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使学生从本课程中获得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园林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王新政、王立峰等.基于SWOT分析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3]成玉宁主编.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王蔚、恩隶编著.中国建筑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5]牟晓梅、华颖.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方法与手段改革[J].低温建筑技术,2005(1)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字: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五、园林设计法规的完善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校内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5-02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建设[1]。

“工作过程导向”这一概念源于德国职业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基地建设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实训基地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领域[2]。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一个完善的实训基地应具有专业的实践教学功能、产学研训相结合的功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对外服务功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等[3]。

1.专业实践教学功能。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实训基地应能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专业课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

2.产学研训相结合的功能。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升办学品位、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和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当体现科研功能,应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为产、学、研的结合提供良好的基地。

3.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国家劳动部门现在正在逐步要求各个工种职业岗位实行持职业资格证上岗,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技能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具备职业资格技能实训的能力,并努力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对外技术服务功能。通过对外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可以提升自身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并给学校争取到额外的办学资金。通过对外技术服务,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对外技术服务,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通过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信息反馈,学校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使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突出特色就是使其培养的学生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就必须有更高水平的教师。为此,教师应首先在实训基地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与专业核心能力

1.职业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职业能力与实训条件分析。

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建设

目前,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正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和学院校园建设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巨大的、现实的实训舞台,是不可多得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机遇。结合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已有的实训条件,构建“立体、多元、开放”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以园林工程建设、园林绿地养护为平台,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与“园林工程建设、园林绿地养护”紧密结合,走“园林实训校园化”之路成为园林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现将实训基地的分区设计汇报如下。

1.园林花卉苗木栽培实训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栽培养护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园林植物苗木、花卉生产、经营管理等的实训场所,并要求每年能生产、出售一定数量的苗木。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系统掌握园林苗木生产、温室花卉生产、苗圃经营管理的基本环节和技术措施,掌握花卉栽培用具、机械、灌溉设备的使用,施肥的方式方法等操作技能。同时,该实训区也为学院产、学、研的结合提供场地,为绿化工、花卉工等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提供场地。

2.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本区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全园,在园中布置各种园林植物造景式样和垂直绿化景观、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等景观设计,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种植、大树移栽的基本原则,掌握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设计、雨水花园设计和水生植物造景等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植物造景技术,为科研提供场地,为对外技术服务提供设计展示区。

3.盆景区。其功能是:提供园林植物应用技术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提供盆景制作、欣赏场所。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盆景制作原理,盆景制作、养护管理,盆景的陈设与欣赏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制作出一定数量的盆景出售,该区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区,也可为盆景工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提供场地。

4.园林工程实训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建筑设计等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园林工程的实训场所。在本区中布置园林小品、园林假山、园林喷泉、园林单体建筑和园路铺装,并留出较大的空间,提供材料由学生设计、制作、布置园林小品、假山、喷泉、单体建筑和铺装园路。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从这些工程入手,掌握园林工程造景技艺和工程设施、施工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素质和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

校内园林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更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提供了课程实训基地,为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提供了实施场所,为园林绿化工、花卉工、盆景工等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提供了实施场地,也为对外技术服务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地,同时也增强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法。

参考文献:

[1]曾令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功能原则和途径建设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05,(18).

[2]黄荣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字: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五、园林设计法规的完善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字:风景园林 园林行业体系 综述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一、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二、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四、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 构架 探讨

【基金项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质量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49-01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该门课程,学生应该具备《植物学》、《观赏植物应用》、《美术基础》和《植物生产技术》等知识;同时,该门课程也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目前,该门课程一般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实践。理论课程讲完,学生再安排实践操作课程。这对于该门要求实践操作比较强的课程来说,存在很大弊端。学生再学习完理论后,再来学习实践操作,难免遗忘之前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掌握该门课程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如何合理构建该门课程模块是我们首先探讨的首要问题。

1.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系园林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培育、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在园林绿化企事业、城市公园、园林苗圃等领域从事园林苗木生产、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修剪造型、园林植物养护、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以上目标定位,主要就是培养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而言,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无法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实际园林规划施工的相关具体的实践操作,导致学生理论脱离实际情况仍然存在。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课程的理论教学应当与实践具体的结合起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是在教室这个封闭的环境中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师结合一些图片进行讲解教授,学生只是旁听者,而不是参与者,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从实践教学可以看出,由于一个班人数较多,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数的实践教学只能采用参观、调查的模式进行,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

另一方面,学生专业技术不扎实,大多数学生美术、计算机功底差,特别是园林工程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牢,不扎实,在真正面对园林制图时,缺乏想象力,导致无法应对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的需要。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构架模式改革

3.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学完理论,再转到实践W习,导致理论课程完全忘记,要重新开始再学习一遍,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哈佛大学是国际上创办景观专业的最早的教育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哈佛十分重视生物景观教学,将植物课程模块化,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教学环节组合,并贯穿整个学习阶段,使学生能持续不断认识植物在景观中的动态性[2]。因此,《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应当将其分为不同的模块,并将这些模块作为学生的拓展能力进行选修。根据不同学生知识的欠缺进行选择(表一)。而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则重点把握园林规划设计方面。

表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模块构建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能力非常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缺少对园林工程整个项目的参与度。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理论教学环节方面,应当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模块,让学生成为主体,加大与老师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理论教学中,适当的增加外出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到园林施工现场,更加直观的去对现场环境的调查与记录,要求学生必需学会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去总结说明调查结果,这样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3]。

3.3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学生实践技能最好的一个途径。邀请行业、企业能手、技术员作为本专业的外聘教师,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实用的将生产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快的融入到相关领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到这些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参与到企业中相关项目的设计,从而提高学生本专业能力。

4.结语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园林技术专业一方面应加大与行业、企业结合,共同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大任课教师参与企业相关工程项目和设计,进修、访学,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行,安军超.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4):150-153

[2]顾文芸.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植物模块课程构架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75-176

[3]刘丽霞.《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教学的改革体会与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1(2):106-108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有计划系统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与特征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诸如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专业人才在改善城市环境、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根据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定位,如何通过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学习,结合江苏省对园林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来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为"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进行了实践。

1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总结为:第一个"1"表示第一学年,学生在两个学期每个工作日的上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工作日的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根据专业要求,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请园林相关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企业培训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第二个"1"表示第二学年,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三个"1"表示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实习单位要求和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进行强化培训,最后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针对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2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实施模块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培养方案,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尝试模块教学。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园林植物栽培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以及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主要为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以及毕业实习实训。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可使本专业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园林专业就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和整合,如在文化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大学语文和环境资源概论两门课程,将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以及农业气象三门课程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基础课程,将园林史、园林美学以及园林设计初步整合为园林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将素描、水彩与水粉整合为绘画课程。

2.2编写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当前的许多教材多为全国性教材,普遍性知识过多,而地区针对性不够,因此,编写校本教材是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强调"适用、够用、实用",如在园林植物栽培基础校本教材中,增加园林植物知识,减少以往教材中过多的农作物知识;在园林植物栽培类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资料,我们重点强调华东地区常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技术以及市场前沿园林植物的介绍;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根据园林行业动态,适当减少纯理论知识内容,重点围绕职业技能要求编写教材;在综合实训指导书的编写中,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调研结果,强化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小游园景观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垂直绿化景观设计及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等项目的实训实习,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教学方法上,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即由教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花卉栽培、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树木等课程中,进行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即将上述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整合出若干技能培养项目,教师对该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等进行集中讲授。[2]如在小游园设计项目式教学中,几名专业教师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及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融入到项目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3加强实训指导,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园林技术专业一些课程的特点,以往由1名教师和实验员一起进行实训指导的效果不太理想。如在绘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由于指导每名学生的时间耗费较长,我们实行由2-3位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同时进行实训指导,显著提高了实训效果。另外,在每学期的实习教学周中,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实行几门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专业教师集体参与实训指导的办法,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模拟工作过程。此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园林仿真实训,如校内实训基地树木园的规划设计、学校小游园的景观设计等;二是到利用本地园林景点及国内著名园林景区进行综合实习实训,如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苏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等课程综合实习实训。通过以上这些做法,可以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良好。

3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3.1遵循教育规律,突出素质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不但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大量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圆满完成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把班杜拉认知理论体系中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3]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首先应该是素质教育,学生要在先成人的前提下方能成才。该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就业中可以留得住,有效解决了目前本行业普遍存在的毕业生怕吃苦、流动频繁的问题。另外,该培养模式中开设有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训中重视人文素质、强调团队协作与统筹,培养学生分析事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并为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给予了指导。

3.2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本培养模式中三个"1"的核心均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个"1",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接触专业,了解岗位职责,为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1"中,通过基础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并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在毕业前全部学生需取得园林行业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部分技能突出学生可以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第三个"1"中,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的技能操作进行及时指导,并通过集中授课、技能操作示范等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为学生将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我们最近一次调查,喜欢此教学模式的同学和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92%;二是,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生实践项目的增加同样对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聘请行业能手等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由于园林行业自身的特点,通常一个园林企业只能安排3-6名学生实习实训,这与一些工科专业可将许多学生安排在同一个企业不同,因此,本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企业的参与。而由此涉及到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3]丁夏君.建设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73-75.

[4]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作者简介:杜庆平(1962-),男,江苏扬中人,从事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60-02

《园林工程概预算》是以园林工程施工及管理为基础,结合工程造价知识,立足于园林工程本身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园林工程建设定额概念、原理和各种定额的编制及应用方法;介绍工程造价的构成、工程量计算的规则及方法、工程计价依据及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园林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方法,为步入社会后从事园林工程概预算打下较好的理论知识及实践基础,使学生具备造价工程师素质的基础。因《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的系统性、区域性、实践性、政策性较强,其课程内容作为园林工程类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课程的特点

1.系统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建设工程概预算的目的是让学习者遵循基本建设的制度法规和程序,按照建设项目发生的各个阶段,实行各实施阶段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其涉及知识面包括工程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理论、工程经济、工程验收规范、工程法律基础及相关知识等。因此,《园林工程概预算》是一门系统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泛的课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概预算编制的各方条件和相关知识。

2.影响因素多,编制复杂而细致。建设工程概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定额、计价方式、工程量计算规则、市场价格因素、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往往要经过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一系列概预算,是一个全过程系统管理,要尽量避免计划与建设的脱节,就必须进行复杂而细致的编制工作。

3.实践环节多,与职业资格联系紧密。园林工程概预算所涉及园林工程及相关工程定额的使用、园林工程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清单计价规范下的工程量计算以及园林工程及仿古建筑估价表中的工程量计算)、清单计价的程序、清单计价表编制及清单计价分析表编制以及施工图预算编制等诸多实践内容,因此,必须联系实践,注重企业成本与价格水平的变化,认识园林工程产品价格的特殊性,把握园林工程价格实质,确立合理价格。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实施职业资格制度后,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相关执业资格考试中涉及到工程造价相关内容,极大地推动了《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及职业技能培养。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概预算概述、园林工程定额、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园林工程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以及园林工程概预算审查等,而园林工程本身就涉及园林土方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园林照明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园林建筑工程、园林小品工程,可见课程所含内容颇多;但扬州大学园林专业该课程仅有32学时,这就为该课程的授课限定了一定的约束。

2.缺少材,或参考资料内容滞后。由于工程概预算中不同省市的预算定额或估价表中对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定额的不同造成《园林工程概预算》的课程极具地域性,因此国内目前没有统一的园林工程概预算的本科教材。授课内容只能根据国家规范及省内预算定额或估价表中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即使采用一些参考资料,由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江苏省建设工程费用定额》(2014年版)等相关规范及文件的出台,现有参考资料没有涉及上述等内容而造成滞后。

3.学生专业知识欠缺,学习热情不高。在园林工程概预算授课环节发现部分学生识图能力差,对园林小品、园路、园桥等中结构做法的施工图纸不熟悉,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等不熟悉,这就造成在工程量计算以及措施项目设置等环节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另外,随着就业口径的拓宽,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迷茫,认为大学阶段所学内容与以后工作内容不符,可能根本就用不上这门课程[1];并且这门课程属应用型课程,未纳入考研的考试课程中,又因这门课安排在第七学期,是考研复习准备紧要关头的时间内,因此很多同学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上不够热情。这种认识的误区究其原因是对其就业方向及专业性质不够了解,没有理清通才与博才的关系,不能为将来工作的专业领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措施

1.培养兴趣,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人才模式培养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2]。首先,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学生学好的信心。通过网络搜寻对园林工程预算员或造价员岗位的需求的信息以及对毕业学生进行录音或录像采访其工作过程中对园林工程概预算的必要性及紧迫性的要求等方面给学生指导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让他们重视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2.突出重点难点,理论性知识留到课下学生自学。《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内容虽复杂繁多,但纵观全过程,主要分为“算量”和“计价”两部分,其重点强调实际动手操作和计算能力[3]。因此,在授课环节主要针对这两部分做重点阐述与实践教学。而对一些概预算分类、定额分类、计价规范解读等一些理论性知识采用课下自学课堂答疑及课下QQ群、信箱答疑等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在实践教学环节之前,通过布置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学,通过自学的知识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去,从而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查。

3.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园林工程概预算》工程量计算涉及到诸如花坛、园亭、花架、园路等园林工程的施工工艺、结构做法等,很难用文字描述使学生明白。对施工工艺和结构做法不清楚就会出现漏项、错项或者工程量计算错误等多种问题。应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施工过程视频播放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施工顺序及施工工艺,就能增强学生对工程量计算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讲解园路过程中,清单工程量计算较为简单,直接按照清单计价规范中规定“050201001园路”中的计算规则“按实际尺寸以面积计算”即可。但在综合报价过程中,按照“江苏省仿古建筑与园林工程计价表”中的描述“路床整理(或土方开挖)、垫层铺设、面层铺设”的工作量计算规则就比较生涩,多数学生不了解园路结构和施工做法。此时,一则可以通过现场教学,二则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了解园路施工的工艺及程序,结合计价表中的文字描述,学生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园路的工程量,结合定额计算出综合单价。其他诸如花架、园亭、景墙、花坛等其他园林小品同样采取这类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就能提高教学效果。

4.加大实践比重,实施模块教学。《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单独或者分小组合作编制园林工程预算书,因此仅为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本达不到目的。在仅限的学时内,加大实践学时的比重,对学生实际操作编制预算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预算书的编制也是按照不同分部分项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逐一编制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按照园林工程的分类进行模块教学。分别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园路工程、园桥工程、园林景观小品工程(花池、景墙等)、园林水景工程等开展模块教学。即,老师现在课堂上以某个单独模块的分部分项工程为例,讲解工程量的计算、综合单价的计算以及清单计价分析表的编制过程中涉及的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定额使用等;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老师讲解边自己开始训练;完成某个例题的学习后,教师给出大量例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单独或者分组讨论各例题工程量计算和定额使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以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是主体;工作量计算,查阅定额和计价规范,完成计价分析表任务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遇到问题和发现问题时老师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块教学能够使学生对一类问题掌握到位,教学做一体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性。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国内建设市场对造价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建设市场需求的造价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因此,培养园林工程造价理论扎实并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的目的。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朝霞.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工程概预算》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8):101-103.

[2]许家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2,(16):181.

[3]覃嘉佳,蔡玲,锯丽华等.高职《园林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园艺,2013,(11):77.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 校园绿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49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能无缝对接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教育和行业需求相联系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企业岗位实际所需技能,满足人才市场需要,才是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师教学需要不断促进的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体,教师课堂讲授知识学生停课完成作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传统模式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Studio)”源于西方艺术的“作坊”,原本是艺术家们工作的基本场所。“工作室”教学模式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1919年首次引入该模式,创造了工作室教学和形式教学,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的结合,这一应用对世界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的积极影响。园林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模拟现实企业工作方式,教师、学生组建工作团队,共同实施完成“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工作室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和学的方式,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合作的同等地位上,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淡化了教室概念,将教学场所扩大化延伸到图书馆、网络乃至生活环境中,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单个任务为周期,主动探索、分析和归纳完成任务所需的东西而不再是被动接受既成结论和事实。同时,淡化教师高高在上的既定印象,以指导、合作的形式更好的融入学生群体中,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将教学过程转变为探讨、交流和对话的过程,这种方式更加符合新一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主体地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用顺应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基本思想。另外,基于实际情况的项目完成,加强了教学过程和社会市场的联系,拉近了学生学习过程和社会实践之间、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距离,更加符合现代高职学院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宗旨。

我校园林工程专业,大多数专业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实践性强,加上在校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差但自尊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在该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中,也不利于改善学生学习倦怠、积极性差的现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引入,通过完成实际任务为目标,提高学习成就感,对学生心理起到激励作用,加强学生教师间的沟通联系,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该模式使学生能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为今后在社会企业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园林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基础。该学科综合性强、注重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性强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最大的特点,采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将实际设计项目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有自主意识的去掌握和运用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按照项目类别,大体可以分为园林绿地构成要素设计、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屋顶花园设计等8个教学项目。本文以单位附属绿地中的校园绿地设计为例,对“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做出详细说明。

(一)教学目标

学生在开始学习规划设计时,对园林景观的空间想象力有限,如何将现实环境用图纸的方式准确表达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最大难点之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一般讲授完园林绿地构成要素设计之后,把校园绿地设计作为完整设计的第一个项目。

该项目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校园绿地特点,熟练掌握大专院校校园绿地的设计方法和技巧,掌握完整总规图的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及设计技巧,注重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的培养。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设计图纸种类要齐全,图例、文字标注符合制图规范。设计说明书要能体现设计意图,起到补充说明图纸的作用。

(二)任务

1.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园林中,校园绿地往往以学生的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常分为幼儿园绿地、中小学校园绿地、大专院校校园绿地。其中,大专院校的绿地面积最大,服务对象年龄较大,景观需求更高。采用合适的园林手段进行布局,可以将整个校园形成一个园林系统,发挥校园绿地改善小气候、美化校园环境的功能。

在校园绿地设计中按照其功能不同进行分区设计,常分为校前区、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每个区各有功能重点,但在道路的串联下又形成有机的整体。应根据各区景观要求和景观特点,创造出完整且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

结合校园绿地特点,要达到最终的目标,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要求:(1)校园绿地规划服从于校园的总规划;(2)在规划过程中,各经济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应定额要求;(3)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条件,结合当地历史人文景观,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4)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丰富校园生态景观;(5)校园绿地的布局服从于校园的总体规划。

2.设计步骤。(1)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然后由老师结合教材阐述校园设计要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校园组织参观,使学生对不同学校绿地的景观布局,景观要素,以及文化传达的方式有感官上的了解。(2)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对象进行校园绿地的改造设计。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或5人进行调查、记载。对学校现有绿地的布局形式、植物种类、周边环境、景点设置等现状进行评价分析。(3)分组讨论,整理现场勘查资料,分组和老师讨论校园绿地的修改方案。(4)基于学校整体的景观,设置游览路线、划分功能区、布置景点。(5)完成初稿草图,和教师讨论初稿方案。(6)分组讨论修改初稿,确定方案。(7)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关平面、立面、剖面图纸。(8)根据各组实际情况,绘制若干效果图。(9)书写设计说明书。(10)提交成果。(11)讨论总结。

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全过程,在各组设计过程中不断提示、修改图纸,并结合各组实际情况提示设计方向,开拓设计思路。

3.实训材料及工具。测量仪器、绘图工具、现有的图纸及文字资料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1)设计图纸一套:a.总图:分析图――区位分析图、现状图、景观结构分析图、空间分析图、视线分析图;设计图――功能分区图、平面设计图、植物种植设计图、道路交通设计图、鸟瞰图、局部平立剖、效果图。b.意向图。

(2)设计说明书一份:项目概况――区位分析、周边环境分析、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分析;设计说明:设计理念、设计目标、设计依据、设计思路。

(三)任务总结

在各组提交设计成果后,由教师批改评价,指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希望能在下次设计中避免。收集国内外优秀的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结合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讲评。

三、结语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传统教学造成的死板、枯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发挥老师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在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进行有效引导和调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最大化的吸收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因此,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敬民,李少博,廖智慧.工作室模式在高职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2).19-22.

[2]王婧.互动式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金煜,王刚,张智,司劝劝,马艳丽.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5篇

风景园林O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诸多教师是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书,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多是纸上谈兵,所以课程教学往往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色彩。现阶段来看,采取实践性和多维性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但由于受到作业条框的限制和理论的约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一、风景园林工程教育教学

风景园林初步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中的一项必修课程。举例来说,某学院的风景园林工程总共有120个课时,分2个学期完成。按照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类型,依次从简单到复杂来完成相关园林规划学习工作。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不断缩短理论知识,增加课程实践内容,强化师生之间的课程探讨,从多个角度来学习风景园林初步课程。理论课程以《风景园林工程》为教材,实验课则主要培养学生回执施工图的能力。毕业后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学生,必须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所学,将设计图纸转变为实物,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课程的主要目标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掌握好实用性与操作性技能。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是其主要目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进而提高其创新发展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要整合植物领域和艺术领域相关的知识,不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重点解决好“人与环境”的命题,进而有效解决“什么是设计”以及“为什么而设计”的问题。

三、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采用实践性和多维性教育教学方法

(一)实践性

首先,在教育组织方面进行分组教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教育教学需要有真实的设计环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成为设计者或评审者。在完成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方案汇报能力。同时,明确专业评审的基础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分组教育教学模式,将每一个小组划分成2~3人,让小组成员既成为设计者,又成为评审者。在方案完成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任务来自行设计方案流程并定期进行交流和汇报,重视对学生设计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总共分为三个层次:1.目标层;2.准则层;3.指标层。在准则层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布局――Overall layout;2.景观空间――Landscape space;3.植物景观――Plant landscape;4.水系景观――River landscape;5.道路景观――Road landscape;6.景观构筑物――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景观要素设计,而应该也充分强调系统方面的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在功能方面和空间方面逐渐养成综合设计能力,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重点解决好“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课题,既要着力解决好“设计是什么”的问题,又要解决“怎样设计”的问题。某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行业发展中的实用性作为课程实践训练的重点,将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中。

(二)多维性

多维性,即采用多种试验方法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利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维性安排实训课程,让学生适应其中的多维角色,继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未来的职业规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基于此,产生职业期望。在现实的景观规划和设计项目中,存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各个角色可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关项目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风景园林设计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所以风景园林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定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师应按照课程的基本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图文制作,例如,风景园林设计对公园的规划设计有具体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公园的人文特色及整个行业的整体需求,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中,应适当引入实践性和多维性的概念,采用实践的和多维的教学方法,以有效解决教学与实践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