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园林艺术论文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园林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统一。中国园林的自然美主要是指客体自然事物的形式美,中国园林的意境美是指自然景观、创作者、欣赏者的思想情感,互相交融而成的一种状态,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情景交融。意境美和自然美是交融统一的,以自然美为基础,运用巧于因借、虚实相生及诗文入景等造园手法,寻求自然景物与创作者、欣赏者在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方面契合之处,能够产生共鸣,将特定的具有情感和趣味的意境美创设融入自然景物中,将自然美提升为意境美,实现自然美和意境美的和谐统一。颐和园借玉泉山、寄畅园借锡山之塔等都是成功借景的典范。杭州西湖里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等著名景点都运用了虚实相生原则,能够引发人们的无限联想。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匾额题名引自《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游人见到荷塘和匾额后,顿生优雅意境。西方园林艺术审美上追求人工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在追求形式美的前提下,按照人们既定的形式美规则和秩序进行园林布局,人为加工和创造园林造园要素,西方园林艺术家一直把对称均衡、统一秩序、和谐变化等形式法则作为艺术审美追求,用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的秩序方式安排自然事物,创造园林形式美。西方园林中的树木都是成排成行的,形成林荫大道,园林围墙用的篱笆也被人工修剪得整整齐齐,整个园林被人工打造成一座清洁美丽的露天广厦,是人工美和形式美结合的成功典范。

二、中西园林艺术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

中国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自然和谐的天成之美,崇尚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园林艺术认为人与自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人要在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人要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中国山水画自觉把山水自然美作为审美标准,竭力创造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融合,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美与意境美的统一。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就是形与神、情与景、实与虚的融合与统一,是自然美经过人工美融合后又向意境美升华,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统一。西方园林艺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和斗争的关系,强调人要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统治者。古希腊的普罗太戈拉认为,人在自然中居于主体地位,作用重大,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康德的主张“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要统治和征服自然。西方园林艺术重视人工美、形式美,以人工化景观代替自然天成之美。人为因素高于自然因素,让自然服从人的安排,突出人工雕琢之美,西方强调排斥和斗争,看待世间万物注重用孤立的、分割的、片面的观点,注重一分为二。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生态美学价值

中国园林艺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具有的生态审美智慧,追求自然美与意境美相统一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生态学和美学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上的交集,是在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考,是研究人与自然在共生共存中的审美价值,从审美角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重建人与自然、社会的亲和关系,使人类生命与环境生态实现和谐交融。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突出表现生态美学新的审美高度,重新体现对人类整体前途的绿色关怀。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按照生态学世界观,审视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价值和特性。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是生态系统中和谐统一、共存共生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人类要拯救大地、并不控制大地、并不征服大地的反西方传统思想,要“诗意地栖居”。中国园林艺术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崇尚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美学思想,同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理想是一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造园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利用自然形态,对构建新型生态审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中国园林艺术非常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特别重视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互动。运用因借体宜、虚实相生等造园手法,融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艺术审美观念,尽显大自然的自成天然之趣和自然生态之美。运用显隐互现、曲折婉转的造园原则,使自然景物与审美主体的情景互动、互相交融,自然天成之美自觉升华为意境灵动之美,构建自然生态的园林意境,充分展现大自然的生动形象和无限生机,这就是中国园林艺术对生态美学的一个独特贡献。中国园林艺术注重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使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选择营造园林景观中,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相地合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得景随形,提高自然园林景观的生态审美价值。中国园林艺术为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提供了一个有机融合的机遇,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建立和发展显得更加珍贵和重要。

四、结语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中华传统文化在明代再次回归正统,无论思想还是表现手段都得到继承和发展。这一时期,宗教、绘画和隐士思想,都对明代园林建筑产生很大触动,从而塑成明代园林特有的艺术特点。在众多因素影响下,明代园林建筑在艺术大师的构思中体现出发自天然,融于自然,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园中建筑朗疏有致,在注重位置搭配上来体现与自然山水之间关系。每栋建筑物既独立成景,又与周围环境意境相容。人工建筑功能不在单一更趋多样化。在高雅古朴的形态表现中,又体现人文特征。这种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联的建筑语言,成为明代中期园林设计主要表现形式,如明代拙政园中亭台楼阁、廊桥舫榭,在展现人文景观的同时,又兼具游人在此小憩、茶饮、抚琴弈棋等生活化作用。在空间设计上,明朝园林更能体现建筑中景物之间的巧妙设置,以合理性特点达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默契统一,从而达到对园林建筑要求和精神世界之间的满足。明代园林最能够展现空间的合理设计,在城市中的深宅大院的有限空间内也可营造出山水错落有致的境地,在郊外大型园林中,则突出分散点缀设计,体现田园野居风格。人文景观散布园林中,以散逸形态出现,每一个建筑个体都有其独立性,建筑格局看似随意,实则在建造过程中,每处建筑都经过精确巧妙设计,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散乱的建筑多建于山林或溪水畔,以水体、密林围绕建筑组成园林景观。

建筑往往隐匿其中,随着视角变化时隐时现,这种建筑设计表现,呈现出无欲、无求、无为境界。在明代园林建筑设计中,围绕中心组建建筑群落经常被用到,这种建筑构思到了明朝已经打破传统基础表象,更多的是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意境互动表现这种效果。园林景观的设置都暗含向心力。随着观赏角度的移动,可以感受到这种奇妙布局特色。在多数情况下园林景观核心区都建有高大建筑,其旁簇拥山石、水体。明代园林中的突出印记是亭台楼阁的临水而建。在书画艺术影响下,园林与山水意境就已经密不可分。园林设计已经不再突出堂皇富贵,更多的是体现山水意境。明代园林“古猗园”就以这种人文景观建筑与山石水景相互映衬,在山水映衬中体现了“亭台皆临水,屋宇不碍山”的书画境界。常常使得游人观风赏景过程中,经常处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奇妙境地。在建造园林建筑过程中,曲廊花墙相阻隔,在院内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然空间,有些空间小巧玲珑,如同秀美的盆景赏心悦目。园林建筑与大空间展现的山水意境之美自然衔接,很有中国传统诗画意境,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妙处。园林建筑多以楼阁亭台展现,建筑屋顶覆盖琉璃小瓦,各种斗拱造型飞檐翘角,门窗多经过精雕细琢,油漆粉刷,在简朴中透出高雅。殿堂小筑中多悬挂书画匾额,书画内容多反映园林建筑者对山水怡情,在欣赏风花雪月中透出隐逸为高的思想境界。明代园林因地域不同,园林主人造园理念和喜好各异,以园林形式抒发心志。同时园林主人身份和园林设计特点都有很多类别区分。从史料记载和现存明代园林中,可以从园林主人地位分清园林规模和等级。很多明朝园主自身修养较高,他们建造的园林品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人文价值。这些人建造的园林,一方面体现出其高贵不俗的地位品格,抒发他们的情感抱负,另一方面又展现园林艺术风雅独具,在不同形式园林规模表现上,体现出与天对话的场所效果。这种园林多属于私人园林,并不对外开放,仅供私人及友人赏玩游乐。除此之外明朝园林类型还有寺院道观园林如狮子园、书院园林和少量官府开辟的公共开放园林。

二、明代园林建筑设计留给后人的特殊文化价值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在西方的历史上,冷硬的石质建筑表达了一种西方的文化理念,不仅如此,从埃及金字塔到雅典卫城,几乎所有的著名石质建筑都必须以垂直线为轴心,并尽其可能地寻求垂直轴心的高度。哥特式教堂就是最鲜明的例证。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中厅高达48m,而乌尔姆市教堂钟塔甚至高达161m。教会要藉此表达离弃尘土和亲近上帝的神学意图。西方文化中的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中国哲学看来,不需上帝那样的人格神即可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只要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和谐以达到最高的心灵境界,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对无限与永恒的体认。到后来,资本主义精神将这种对建筑高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现代化楼厦成为拜物教的最好诠释,它们高耸在曼哈顿街区及所有的商业闹区,而依中国文化的心理景观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些理性的玻璃盒子,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而毫无生命感。

2中国园林造景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着智慧的休闲文化,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强调人要活得自然才能恬淡,体静才能心闲,心闲才能通达。于自然之中寻流水之声以养耳,网青禾绿草以养目,在回归自然的身心自由中感知自然之美好,生命之美好。这便是中国人的休闲之境界。“休”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休,人依木而休,表明了中国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闲”在《楚辞》中释为:“闲,静也”,“闲,雅也,指品质”,代表着中国人的生活观。由此,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孕育出了我们特有的精神态度和文化气质,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休闲能够使人回归自然,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在自然的造化之中铸造人的豁达、开朗、坦荡、虚怀若谷的品格。休闲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达到对世界的审美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审美。其次,从理论上讲,由于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要将自己的生命寄托于那个抽象的、人格化的神,因此,休闲对于中国人而言,其价值在于,在生活的劳作与困顿之外,在家园中,闲适中的时光能够为人类构建意义的世界,使人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使人的精神得以守护,这是中国人的生活信仰。在西方,“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权化”是第二次浪潮社会的重要特征。依据艺术家的理解,工业化的标准使艺术远离我们的生活。这种理性的标准化完全剥离掉了人的自然的规定性和人性的丰富性,使一切都沉寂在庞大的集合空间中。这种鲜明的特点也表现在西方园林中,从法国园林到意大利园林,都非常强调中轴线对称,尤其是在法国园林中,将这种严谨的气质发挥到极致,例如中轴线贯穿全园的法国凡尔赛宫苑。人是用他的整个身心、整个存在而不是单用其理性来理解世界的,人对世界的知觉,首先是由情绪和感情揭开的,而不是靠概念。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完全割裂了知情意、真善美的统一。理性的、逻辑的框架只适用于僵死的、无生命的物质,对有生命的东西用逻辑的、静态的、几何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必然“把它所有的一切本质的东西统统剔除干净”———当作无生命的东西处理,就像玻璃罩下的死蝴蝶一样,玻璃罩下的死蝴蝶虽然还保持着原来的颜色和形状,但那使其飞舞成为可能的生命和运动都没有了。而在生活里,就像在艺术里一样,飞舞就是一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将理性推演到极处,西方文明人的生活就在形式与工具中打转,忘掉生活本身了。而中国文化则追求那种源于天地间的真实与统一,回味与欣赏。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深深地印照在中国的园林文化中。中国的园林艺术实质上就是中国休闲文化的最生动的写照。

3中国园林艺术的前景展望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园林铺装材料随着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而出现越来越繁多的种类,这些种类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一般情况下,园林铺装都不会成为空间的主景,而是以背景的形式存在,它凭借多样化的纹样和形态对环境起衬托和美化的作用,为园林增添景色。因此,其一般都是以中性色的色彩为基调,再结合少许偏冷或者是偏暖的色彩做装饰性纹样,实现鲜明却不俗气,稳定但不沉闷的效果。铺地的色彩需要同园林空间的整体氛围形成协调性,如可以在部分比较正式的场地中用色彩比较素雅的铺装,而在一些儿童游戏场就应该用色彩比较鲜艳的铺装。铺地纹样也是一样,也需要根据场所的差异性而有所变化,比如,如果要增强空间的方向感,那么就可以用与视线垂直的直线做铺地纹样。铺装主要依靠材料质感美来体现其艺术美。因为相同的材料其质感也会有不同的分类,要根据空间的大小来选择质感不同的铺装材料。如在大空间中可以选择线条明显、厚实、质地粗大的铺装材料;小空间则可选择精细、圆滑以及细小的铺装材料。

2利用绿化植物来体现园林设计的艺术性

植物造景在园林艺术中能够发挥出丰富和美化空间的作用,在园林建设中,所形成的很多景观都和花木存在着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关系。比如“金莲映月”、“梨花伴月”、“松壑清月”、“万壑松风”等都是以花木为主题的景观,只有结合客观环境和人们的主观感情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园林形式的不同,往往就会形成不同的园林主题和园林环境。比如,提供休闲服务的公园和节日广场,需要营造出喜庆和欢乐的氛围,应该以暖色调的色彩为主;对于一些主题园和烈士陵园,因为要体现出庄严、肃穆的基调,所以应该以冷色调的色彩为主。植物种植的艺术性除了表现在植物的习性上之外,还表现为植物和其外形的协调搭配上。在保证各自园林特色的前提下,要兼顾到植物材料的芳香、风韵、色彩、形态等美的特色,重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促使园林艺术能够实现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

3利用空间布局来体现园林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空间布局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只要是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在设计之初都需要认真分析设计的场所和对象,包括园林的使用对象、规划空间的组织、建筑的分布,无论是居住区的园林空间,或者是公共的园林环境,都应该具备其自身的唯一性和特殊性。现代城市,在建设园林时,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都显得十分必要,所以,空间布局的艺术性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显得更加重要,每个设计师在园林设计时都必须要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园林空间体现出合理性和美观性。设计师们要对园林空间融合加以重视,要遵循艺术美的原则进行园林构图,使园林风景能够在比拟和联想、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微差等的艺术创作中趋于完美。

4利用园林小品体现园林设计的艺术美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已经开始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园林小品。园林小品在园林空间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可观、可赏、可组景;不仅能够分隔空间,同时又能联系空间;能够渲染空间气氛,园林小品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内涵、相对的对立意境,才可以形成感染力。这些作用都是园林小品的生命力和核心内容,运用独特的语言向观赏者述说动人的故事。好的园林小品就像是无字书,品位不同的人可以通过它产生不同的想象空间,园林小品的内在美通常都是隐藏在外在形式中,需要观赏者用心交流与感受。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能指和所指形成的交融单元

在研究园林设计中的主客交融现象时,我们可以运用符号学中的概念,将具有对应关系的一组能指和所指作为一个交融基本单元。在这里,能指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园林实在的物质形式,所指是园林设计者对园林实在涉及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因为一组对应的能指与所指是一体两分、不可分割的,因此,他们分别指代的客体物质与主体思想也就具备了交融的形态。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存在任意性。在保证了各自的独立性前提下,一个孤立的“能指”可以指向多个“所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同一个“能指”对应多个不同的“所指”显现出来的差异性,将交融的不同基本单元按照所指内涵的不同分出递进层次。例如,能指1“画案的物质形式”和所指1“‘画案’这个名称概念”是一组对应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基本单元,同时能指1还可以与所指2“作画的工具”、所指3“古雅质朴的风格”、所指4“文人生活方式的象征”、所指5“文人价值实现的象征”等组成不同的对应单元,这些基本单元之间因所指内涵的不同显现出了明显的层次差异,最终可以构成主客交融的不同境界。以苏州留园书斋“揖峰轩”主建筑西隅的一处湖石环境小品“独秀”所营造的书斋意境为例,这里的“能指”是高瘦的湖石形象,根据认知水平不同,我们可以分别得到不同的所指。从湖石知识出发可以获得湖石种属概念的“所指”;依据赏石经验和审美素养可从“瘦、漏、透、皱”的评价标准中获得有关湖石艺术价值的“所指”;在历史和文学记忆的提取下可根据“独秀”之名联想到朱熹“前揖庐山,一峰独秀”的诗句,获得湖石文化内涵的“所指”;同时还可通过联想、推理等思维能力从诗句中品味园主向往“独秀”的高洁情操,获得湖石象征意义的“所指”。这样就可以从园林空间所营造的不同层次的境界中体现出园主的设计思想。

(二)认知水平影响下的交融提升

认知水平(个体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对“能指”所产生的心理概念即“所指”的内涵深浅。也就是说,园林设计者本身的认知水平越高,园林艺术所能到达的境界也就越高。明清园林的营造是在文人指导下进行的,而文人在实践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储量等因素影响下具备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到的设计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明清的文人园林才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造诣。文人在营造园林时赋予了主客交融达到最高境界的可能,但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不同的人对所见同一能指产生的心理概念也是不同的。赏园者的认知水平越高,他们所能体悟的园林交融境界也就越高,就越有可能与园林设计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而在明清园林建造初期,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同一性使园林成为了文人自我沟通的情境空间,这就为文人的自我超越、思想升华提供了条件。苏州园林狮子林中,有一处名为“立雪堂”的简单庭院,仅由中部主院和入口处的一处天井组成。庭院主建筑“立雪堂”坐东朝西,庭院南北两墙均为实体墙,与外界隔离,仅在北墙靠东侧开一门洞。这处庭院的精华部分在西侧复廊(两条走廊中间隔一道墙)。其中,复廊的西廊与山林景区相邻,廊墙开五扇六角形窗洞,东廊则依靠“立雪堂”庭院,廊墙开五扇圆形窗洞,中间隔墙则对应东西两廊墙所开窗洞置五扇玻璃彩窗。这样,无论是从立雪堂庭院向东园街景,还是从复廊欣赏立雪堂院内景观,都将透过虚虚实实的窗洞屏障,感受到若隐若现、韵致无穷的风景。夕阳西下,阳光透过复廊窗上的彩色玻璃入到院中,色彩斑斓的光影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园中景致的动态美展现眼前,这就是“物境”。如若发挥想象,将这些光影与梦境、幻影相连,那么似梦非梦的感受便将我们引入了“情境”。若是对狮子林与佛教文化之间的渊源有所了解,并对佛法有所感悟的话,那么便会遁入“世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的佛学“意境”之中。而对“立雪堂”之三个境界的递进感悟便是认知水平对艺术精神交融影响的实在展现。

(三)交融下的三种境界

“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常常被用作中国古典艺术在美学上所达到境界与层次的评价标准。“三境说”在王昌龄处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诠释与总结。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他进一步对由“境”产生的“思”做了对应阐述:“诗有三思: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在现代艺术设计研究中,“三境说”仍然为学者们广为应用。然而,在对其进行归类划分时,依旧会遇到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模糊性与暧昧性问题,何为“物境”、何为“意境”常常依附于研究者个人的理解。其实“三境”的形成是存在内在规律的,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上文所构建的交融模式理论模型并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划分法对“三境”进行重释。我们可以把一组对应的“能指”与“所指”组成的基本单元理解成一个“境”;“境界”就是这些“境”根据认知水平和需求满足情况的相近及相似性要求所凝聚而成的集合。不同的认识水平与需求层次将“境”归类分成不同的“境界”,于是就有了“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的区别。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是可以与“三境”进行对应的。事实上,“三境说”不仅可以用来描述不同艺术作品所达到的境界,同时也能用来描述同一艺术作品由不同欣赏者所领悟的不同层次。“物境”是能指“物质形式”与所指“名称概念”、“功能作用”等基本单元的集合,满足人们生理、安全等物质层面的需求。园林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实体与功能表征便是“物境”形成的空间基础。“情境”是能指“物质形式”与所指“风格特征”、“关联事件”等基本单元的集合,主要满足人们审美、归属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需求。园林设计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在“情境”中得以体现。“意境”是能指“物质形式”与所指“理想寄托”、“象征意义”等基本单元的集合,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意境”的营造与领会需要依靠特殊的实践经验与人生体悟才能得以实现。事实上,园林艺术的价值就是在情理交融不断升华最终达到理想“意境”的高度之后才获得了更加超然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虽然人为地给“三境说”定下了划分的标准,但这并不代表“三境说”在客观上真实存在着是非的边界。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层次”把“和”之对象用“分”来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使研究思路更加清晰,使研究方法有迹可循,保证研究具备普遍的参考价值。然而,在做研究总结时,仍要把“三境”作为整体之“和”来收尾,才不失中国艺术文化的精髓。

二、冲突与交融的共同作用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亭子的建筑艺术

亭子建筑艺术是指采用现代建筑技术,按照形式美艺术美等美学法则,对造亭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的形状体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造型美。建造亭子概括起来就是用点、线和面等形态复合而成,这种复合因设计者艺术水平和审美视角不同而形成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亭子造型,不同的亭子设计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设计理念。圆顶亭子给人们一种温暖亲和、愉快团结的视觉美感;三角形亭子给人们一种俊俏轻巧、单纯活泼的心理跳动感;正方形亭子给人一种坚固质朴、稳重大方的心理踏实感。在我国园林建设中,过去造亭物质材料通常选用木质材料,素木亭子接近自然,雅致古朴。设计者可以在木头上配置各种雕塑、彩画,使亭子更富有装饰性,充满人文气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亭子大多数采用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依据木结构艺术造型复制钢筋混凝土冷塑结构造型。使用天然石色颜料,仿真效果逼真,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

(二)、亭子的环境艺术

亭子环境艺术是指在设计亭子中要充分考虑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环境和空间环境等,特别要考虑周围可视范围内的环境,亭子体型、比例、材料、色彩都要与环境相融合,要成为园林空间中的视线集中点,达到“江山无限景、全聚一亭中”的效果。无论是圆顶亭子还是正方形亭子,亭子形状设计都要符合游人欣赏园景的视觉审美需要。亭子造型选择跟环境相适应。符合园林亭子的功能和景观表现,南方的园林亭子顶部檐角反翘要高,碑亭就要建造在石碑边,绝对不能建造在动物园、植物园等地方。

(三)亭子的文化艺术

亭子建造的文化艺术主要是指建造亭子要与时代背景和文化结构相结合,体现时代价值和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建造亭子时都会在亭子前面悬挂牌匾或对联,把主人的人生经历或对生活、人生的态度融入其中,营造文化意境、增加文化底蕴。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待霜亭,悬挂题有“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牌子,这句诗和亭子的建造以及亭子周围的环境相吻合。亭子周围是橘子园,橘子在下霜季节逐渐变黄成熟,味道甜美。园主人闲来无事就驻足亭子赏橘园美景,期待霜期到来品尝橘子。这牌匾就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浓厚的田园意境。造园者根据园林整体布局,把亭子建造在出其不意的地方,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如在山巅之上、林木之间、临水之处或曲径尽头建造亭子,游人感觉在如画中畅游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色彩。

二、现代园林亭子的规划设计

(一)位置选择

亭子是观景点,游人在游览园林过程中休息养神、欣赏美景。游人在亭子里观看园中景物时,游人要一览无余的开阔视野,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能给游人以最佳的视角和视距。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要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设计方法,使亭子与园中其他景点有机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亭子又是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景点,是游人游园时被欣赏的景点对象,要让游人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产生想到达亭子探个究竟的欲望,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游人在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都能感受到亭子的视觉美的位置。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必须使亭子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亭子成为游人的一个重要景点的景观效果。总之位置选择的标准就是作为观景点由内向外好看,作为景点由外向内也好看。《园冶》指出“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建造亭子的合适地点,在山顶上建亭子,游人登到山顶后气喘吁吁,体力不支,正好可以休息提神解乏。山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游人可观赏景物、开怀舒畅。在山顶上建亭子,突破了山形的天际线,丰富山体的轮廓线,使山体更加富有生气。在平地上建亭子,可以选择在十字路口处和风景较好之地方,便于游人在休息同时观赏四周美景。在水边建亭子,亭子可接近水面,亭子与水面距离宜低不宜高,游人可以亲近、嬉戏,观看水中倒影,给人一种宁静、清爽、闲适、雅静之感。

(二)材料选择

亭子是最接近自然的建筑,材料色彩就应该接近自然。所以在选择材料和颜色时应特别注意。木质材料颜色不能太鲜艳、也不能太浅淡,要选色自然色。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不断诞生,现代园林亭子应该选择仿木、仿竹、仿树皮等仿古材料,这些材料经久耐用,视觉效果也逼真。现在也有一些园林亭子应用各种金属材料和帆布,形式和颜色都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选择使用木材、石材、竹材、树皮、茅草等材料时,应该多选择一些地方性材料,它们加工便利、经济适用,能与环境协调统一。亭子色彩选择应和亭子周围视野范围内的环境相和谐,也要考虑亭子的功能作用,通过调和色彩达到协调或突出亭子的视觉效果。亭子材料色彩选择要综合考虑地域区别,如木结构亭子的色彩,在我国南北方就有较大的差异,南方的大多是青灰色彩,北方的大多是鲜艳色彩,现代亭子运用仿木、仿竹、仿树皮的仿古材料也都是自然的材料色彩。

(三)设计建设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1.1农耕环境观与园林自然观吻合

在农耕文化的农事活动中,对自然条件有极大的依赖性,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农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决定了人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特别敏感,这在潜意识中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事活动应该注意与自然节奏相互合拍,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观念,这种生存本质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人只是作为自然中微小的一个部分,人应该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指导人们行为。在园林艺术的建造中,尽量选用自然之物,如:木材、山水、植物、动物等,以求能够真实原本的再现自然。将对大自然的概况和升华的园林艺术熔铸与园林艺术中,园林艺术中常常会有小溪、河流,在假山中有楼阁的映衬,从而创作出小桥流水、一片祥和的自然风光,使得园林从整体到布局都包含着较为浓郁的诗情画意,达到自然山水与精神艺术的和谐统一。在自认和谐的融合中真实反映出了中国园林的艺术美。除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生产,这一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得中国传统园林包括私家园林都属于基本上的都是庭院的模式。这使得文人、士大夫在自己的园林中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古代庭院的私有性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在选址、布局方面的自由性,基于园林建造的美观,园林选址通常依山傍水,在极小的尺度内酣畅淋漓的再现自然美,它突破了狭隘的有限空间,令人产生广袤的自然意境。

1.2农耕生活观与园林田园风格吻合

古代园林的设计和使用的主要人群是文人、士大夫,这一群体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及崇尚自然的生活情绪。因仕途道路的不顺畅,生活面临的烦恼与失望,让他们逐渐将感情寄托在园林的“清净”世界,巧妙地将精耕细作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中,甚至延伸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农耕闲情逸趣的生活观念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园林田园风格,提倡这种风格的大部分是在宦海沉浮的官场中得不到精神满足的文人与士大夫,他们想要忘却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将生活寄情于园林艺术中。农事是天下之根本,古代历代帝王都提倡耕战,下诏劝农,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种,对于皇家园林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劝耕重农的环境设计,如颐和园如意庄主体建筑乐农轩,崇尚农事;圆明园设有“北远山村”、“多稼如云”,都是以农村为题材的造景。承德山庄的东南部,地肥土厚,清初曾开辟为农田,瓜圃、桑麻千顷,果实累累。这一中国古代传统的恋农情节都对园林农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1.3园林表现手法与农耕的农事思维相吻合

农耕的农事活动对自然及土地强烈依赖,它要求人们必须适应自己的发展,容不得过多的非分之想。先人总结的自然经验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人讲求“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生活需求,这一原始的生活需求不具备科学性的思考,但正是这种直观生存需要形成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及思维方式,这一以自然经验为生活导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感情与思想必须借助于外在事物进行形象的表达。这一思维方式的渗透,创造出来极高的艺术思想与境界。园林艺术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将无限的遐想熔铸到对园林的艺术追求中,以期能够在其中窥探到历史的命运及人生的奥秘。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具备较强的民族特色倾向,对于古代文人而言,在官场宦海沉浮之后都想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因此,他们在对园林进行建筑时不可避免的会将自然融入其中,他们或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以小见大,都意在为自己今后的安贫乐道,铸造世外桃源的生活。农事活动遵循时间周而复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先民总结出了与农事活动嬉戏相关的时间历法,历法的出现直接地体现出华夏民族的农耕思想,歧视后人周而复始的思维观念,再加上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华华夏民族的保守思想,可以看出,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筑的过程中深受这一保守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商朝甲骨文的记载中,囿是一个方框圈围着3、4株草或树木,象征园内草木繁盛之景,方框表示周边有围墙,植被用垣墙圈起来。秦汉以来,无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是寺庙园林都无一例外的建造围墙。从实际来看,我国古代园林随着农业经济的嬗变经历了萌芽、生成、发展到全盛阶段,园林艺术不断得以升华和发展。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中,民众讲求付出就有收获的质朴品质及务实精神,这种心理趋向在儒家学派的影响下不断的增强,在中华民族的民众中根深蒂固,演变成一种习惯和实践的准则。体现在古典的园林艺术中,主要是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的过程中讲求“实”,因而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多用木材和土石,而以木材的利用最为突出。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其建筑主体几乎都是用木架结构但对内墙外墙没有做硬性的规定。并且园林内部的建筑物运用了灵活及随意性,将千姿百态外观形象融入其中,获得与山水共融的世外桃源,同时将建筑物空间与自然的整体空间进行融合,形成与众不同的园林艺术美。

1.4农耕科技观与园林保护观念吻合

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人们根据实践经验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与栽培技术,使我国种植业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农耕文化体现在园林艺术中便是对园林中的绿化植物进行养护,园林中的植物之所以能够营造出大自然的美感完全在于对植物的养护的到位。园林中植物类型、品种较多,因此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需要和特定要求,及时采取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灌水、中耕除草等技术措施。同时在植物养护的过程中还应对植物扦插、嫁接,使之具有更良好的生长空间。在植物繁盛的园林中,不可缺少动物的映衬。中国园林动物起源于早期先民的狩猎活动,在旧石器时代,先民靠打猎来生存。并且古代对家畜实行的“野放”,使之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觅食、野宿、野交。这一思想体现在园林中便是在园林中饲养动物,最早在园林中饲养动物的是皇家园林,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发明了原始农业,在耕种饲养和采集的活动中,人们依据长久以来的对动物观察的习惯经验,将幼小的动物及没有捕猎的雏兽圈养起来,出现了最早的驯养动物,比较小的私家园林继承了这种动物饲养方式,但是在实际的驯养过程中还依靠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动物进行饲养管理,使得园林中的饲养的动物能够适应原始野生的特点,古代先民的饲养动物的思想对园林艺术产生重要的影响。

2农耕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

2.1中国神话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灵感首先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在远古社会人类祖先借助神话来解释生活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中国园林中的仙境反映出古人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史记•封禅记》记载,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又在长安建宫内凿太液池,池中仿海上三神山,这一神话思想直接促使了我国的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手法的诞生,这一手法的诞生对我国皇家园林的布局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既丰富了我国丰富的景观层次,又能够在空旷平淡的无穷中幻化为更为无穷无尽的景观特色,又能够显现出超凡脱俗的美感。在神话仙境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园林艺术运用到这一思想,并且对园林的取名也颇具仙境意味,进行空灵、缥缈的意味。

2.2中国民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农民在辛勤的农业生产劳动中,总是用实用的态度去审视周围的农耕世界,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农民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家庭安康祥和,所以在对园林建造的过程中会讲求风水、地理位置。风水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基础之上,它包含了风水思想,代表建筑领域中的一种吉祥文化。当前我国大多数的私家园林正门是东南朝向,这主要是因为在风水思想中,东南面为“青龙门”,语寓意为财源滚滚。这些民俗都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3中国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孕育出较为深厚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直观性、象征性、经验性都长期的孕育在中国的艺术思维领域只能够,而且还发挥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国的古典园林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大部分由文人采取,他们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将园林与园林文学艺术相互结合,并对我国园林美学的标准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读点园林多以山水画的意境为出发点,在加以歌词诗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情画意,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古典园林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3结语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佛家对于的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在中国产生的分支—禅宗对于园林设计的影响。在古典园林设计中体现得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求得心灵平静的景观设计正是体现了这点。禅宗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来源于人心的,明心自能见性。对于世间万物的一切要怎么去看待也是取决于人心。禅宗兴起于中唐时期,在人心和审美艺术中体现了很重要的作用。造园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把禅宗的思想融入进去,对园林艺术从画境到意境的转化和追求使得园林形成了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感觉,使得有限的空间上升到了无限的精神境界。因而,古典园林中大多的园林里都有带有禅趣的小园林,以小见大,所谓壶中天地人的心灵使园林的空间也变得大了。尽管园林中的假山没有真山那么高昂,但是通过石头的通透,势态的崎岖以及林木的葱郁加上花草的铺地,同样可以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中国的园林艺术者们在微小的园林中收录了万千的意象,写尽了各种意趣,不需要有华楼丽阁,也不需要有广阔的土地,只需要引一湾清泉,置几条小径和亭台便可构成一幅丰富的画面[2]。随着佛家思想影响的愈加深刻,园林也越来越小化了。在这微小的世界中,一花一草亦能让人心静神宁。园林中为人们提供了寂静安详的场所,里面的花花草草,林林木木无不体现了人和自然交汇,描绘出超凡出世的语境,让人获得心灵平静的同时又能够接近于精神的境界。在这样的园林中,人的精神能够得到解放,同时又为主人依托佛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提供了场所.

二、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园林的布局设计上,而道家思想对于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的设计手法上。中国的古典园林同现代园林不同,它没有整齐的行道树木,没有花坛也没有草坪,园中的树木和花卉完全依赖于自然原始植被的分布方式,自由散聚。古典园林的设计上是没有特定的布局的,而是显得较为自由,园林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景象。而且,在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也是根据山水的总体风格呈现着高低起伏、参差错落的景象,使得园林的自然山水更具艺术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式的设计手法同西方规则式的设计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因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指导思想。道家认为人应遵循自然,顺应自然,老子的道家思想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主张万物要归于本色,造作的人和社会都应该向着原始的形态发展才能实现万物的和谐。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中国的古代艺术设计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印象,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能把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在超越世俗的基础上来享受自然给予的美的享受。美是主观和客观、感情与理智的平衡物,这种审美的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也就是世界万物都应该是被尊重的。道法自然建立了自然和道之间的联系,强调了对自然的尊重。这种哲学理论,当然也应该经过转换才能更好地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价值。这是因为,园林设计虽然是人的产物,但是设计中的事物都是实实在在的,如何体现事物的自然品质就要依赖于设计师们的表达方式。诸如山水和植物等都是园林中的自然物,但是在人工的雕琢之下,就能够体现出人为的特征。人造之物在道法自然的影响下能够体现出自然的精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筑是园林设计的主要要素,对于景观设计的美学判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这些要素的组合以及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体现的意义,而不是在意其数量的多多少少。园林设计者们在对场所的熟悉下,考虑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把这些要素根据人的逻辑活动进行安排,以体现出园林合理的功能和恰当的布局,以实现道法自然的境界。这里以古典园林中石的手法在古典园林的的应用作为例子进行分析,以说明道法自然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体现。石头是静止的物体,也是没有生命的天然材料,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石头却被拟人化了,石头在园林中也被赋予了生命。山石在园林特定的空间中可以体现出丰富的情感,湖石假山就好像是从地上生长那样,无论放置在哪里都能够引起人工环境和自然空间的联系。我们可以讲,山石就是人和自然沟通的桥梁,能够使得园林从建筑空间向自然空间转变。无论是从抽象还是象征的意义上来讲,山石都完成了人地到天的过渡,达到了天地人的和谐。同样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流水、花草、树木等等在经过组合之下也能够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古典园林的设计艺术不仅仅反映了其本身的功能也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理解,这样一种体现自然变化和万物相符的道家思想引领着中国古典园林设计。

三、儒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除了道家和佛家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园林设计上也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的儒家学士大夫很多都是理想主义者,但多数这样的人都是在不得志时选择归隐。这种归隐仅仅是一种无奈的表现,一种表面上的姿态,事实上,大多数学士大夫还是希望能够重获赏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主要体现在文人的园林中,很多文人园林往往是希望能寄托情感于物上,才建造了赋有儒家思想的园林。我们从一些园林中的题字就可以看出这点: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网师园,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从官场“倦游归来”修建而成,借故址万卷堂“渔隐”之名。这些文人借题寓意,一方面又对园林的景观有着特殊的要求,因为园林是寄托其情感的主要场所。正是因为文人们把自己的社会情感融入到了园林的建造之上,才会使得园林的设计也具有了儒家思想,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意义。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可谓是建立在儒家治世理论的基础上,但是对于园林的建造中,某个部分是很难界定哪些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只能说儒家思想是古典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总而言之,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最为根本的一个影响就是营造了一个世俗的气氛,真正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产生影响的哲学源流主要还是道家和佛家思想。

四、结论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景观设计的概念广义上来说就是景观设计针对人类户外生存环境为核心的建设,主要大规模、大尺度的对景观进行分析、设计、管理和保护。从狭义上来讲,景观设计就是通过一些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对景观要素进行整理和局部组合,然后再在某个区域内创造一个具体的形态或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内涵和审美价值观的景物。

二、构成艺术的概念界定

构成艺术起源于20世纪后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艺术从具象转化到抽象的探索之中,这也是萌生构成艺术理念的核心,最终形成构成艺术的理论体系应该是在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在受到荷兰风格派艺术的影响后,融合并形成了构成主义理念。构成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不再仅局限于固有的一些形态模式,这也就不是留恋传统的观念,对传统观念进行再创造,当下的构成艺术是以一种利用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的在组合形式,虽然形式有些抽象,但这种抽象的表现形式可以展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语言上的表达。这种对艺术的关注就显得更有内涵。构造艺术用纯粹的点、线、面、体来构筑崭新的形势,这也强调了点、线、面、体独立存在的价值意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色彩的已经不再是依附于自身的形态,而是通过自身形态增加了其独具的表现魅力,这在构成艺术中表现力极强。构成艺术在色彩材料上的选择也尤为重要,一般选用环保且与工业技术相互补的,这样可以提高创新的能力。现代设计的历史潮流中,构成艺术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价值也非常深远,构成艺术对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起着深厚的影响,它对其他现代化设计也同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构成艺术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欧普艺术、其活动艺术一直延续到80、90年代的高科技艺术,构成艺术的影响在每个时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风格上表现不同,分别为构成艺术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在现代化设计的每个阶段,不同时期它的形成和观念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和联系现代设计中的风景园林设计尤为突出,这使得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受到构成艺术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构成艺术从不同的角度为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创造的灵魂与理论的基础,在形态、空间等多方面寻找分景园林设计的表现模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化园林视觉形态的表现形式,这样与有利于设计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也满足了大多数人们对于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的设计需求。这种构成艺术的形式在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使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更加完美多样化。

三、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构成艺术

欧美城市公园被各国所熟知,因为欧美公园是具有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的艺术成品,它是受英国的启发,其他国家也先后加入到了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浪潮当中),法国、美国、德国也分别进行了现代化风景园林的设计热潮中,最为广泛的就是公园建设活动。初期,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与风格,所以公园建设也就没有新的艺术形式,而是处于既留恋传统风格又渴望创新的困境之中。20世纪初,西方的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促使了人们的观念改变,在对一些艺术的欣赏和判定上都有着很大的改变。也正是因为欧美城市公园的建设艺术把混杂无序的风格给克服了,慢慢呈现了较为单纯的现代化风格。现代化设计风格并没有对风景园林设计造成较大的影响,始终都是一种参照。德国最为出名的学院包豪斯是构成艺术的发源地,这里就是现代化主义运动的起源。构成艺术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包豪斯学院在现代化主义中提出的和分派的思想而构成。这两个现代艺术流派都产生于同一个时期,所以风格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思想上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艺术上又远离客观的事物、造型上均格外在意形体上的结构。

(一)平面构成艺术

1、平面构成艺术、景观平面关系:

构成艺术就是把最基本的色彩、线、面、体等条件加以不同的组合,是这些新的组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内容性,但这些组合也不是随意的,它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和依据。构成艺术在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中大多都是把一些体、点、线、面、色彩、纹理等概念性的要素物化,让这些要素转换为直观的风景园林的元素,例如地形、植物、山水等。这不仅仅只是生态的属性,其中也有寓意与象征。

2、造型要素:

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通过不同的组合在艺术中得以表达。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是通过运用视觉艺术语言,进行色彩和形体的建造,最终塑造出抽象美的概念。在园林设计中,点可以运用很广泛,它既可以是盆栽也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动物。然而点动成线,线有着直线、曲线。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中直线与曲线又有着很多划分,但是不同的线条给人的艺术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就像直线让人感觉大气,曲线让人感觉柔美。面又涵盖了点和线,面体现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体是园林设计的三位形态,因为体可以表现出不同角度的的美感,为人们营造出一种立体的视觉效果,可以更加吸引人们的视觉。

(二)色彩构成艺术

1、色彩构成三要素:

色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是通过光的刺激,引起眼睛产生视觉感知。然而色彩的三要素就是明度、色相、纯度。

2、实例分析:

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常说的“色先于形”,这就是说明人们在对任何事物的认知中最初都是靠颜色来记忆的。色彩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增加了情感。例如:故宫的金碧辉煌、徽居的黑白相间、江南园林的秀丽淡雅都是色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所以现代化风景园林的建设中,色彩起着点睛之笔的作用。

四、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的关系

构成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以及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构成艺术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创造方法,也是一种对事物的认识,在造型语速设计中构成艺术是它的基础内容。构成要的的基本要素中的色彩、材料等都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现代风景艺术园林中去了。构成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也使视觉形态设计变得更加完善,构成艺术在一定的基础上为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理念提供了新的方法。在艺术领域中构成艺术中的构成在含义上有很多,例如:建造、形体、构图、组织等很多含义。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是研究室外空间的设计,利用建筑、绿化、道路等很多方面做出具有人性化,抽象有内涵化的景观设计。因此,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构成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广泛,风景园林是通过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来体现设计的感染力与设计特点。

五、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无论什么设计都是为了给人们欣赏,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也不例外,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必须与人们的审美统一,要想达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性,就必须运用构成艺术,因为构成艺术的理论体系可以满足统一性,构成艺术可以将现代风景园林艺术的美感通过设计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整体和谐原则:

整体和谐大体上分为两点体现,第一点就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要达到整体一致的原则,另一方面就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所涉及到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要在设计内体现和谐一致。因此,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整体与内部之间的和谐设计,使现代风景园林更加有感染力。

(三)体现地域特征原则: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设计,而是结合原有的环境,再加以设计,使整体较为和谐的设计,设计中也可加入创新的设计理念,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变的更加具有感染力。

六、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面、体、色彩。这些基本的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体现出艺术的美感。视觉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也最为常见,这种艺术主要是通过色彩的在创作体现出一种抽象美。

(一)点决定形态:

点是构成所有事物的基础,在设计学中,点已超出原有的意义,点已经成为一种较小的形态,这种形态可以让创作设计者赋予更多的想象设计空间,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点可以有很多形式表现,例如点可以是一个建筑物、点也可以使一个植物,点可以说是设计中随处可见的。点的存在可以很快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可以说点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最基础的内容,点可以为现代风景园林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的感染力。

(二)线决定视觉语言:

线是由点组成的,线分为两种,直线和曲线。不同的线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线的设计在很多设计中都广泛应用,古典的设计中,直线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受,曲线给人一种庄重的美感。在现代设计中,曲线给人以活泼感受,直线给人以简洁明了的感受。因此,线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人们对于现代风景园林的最直接的看法与感受。

(三)面决定整体效果:

面又是点与线的结合,面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决定着艺术的整体效果,因此,在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时候,要先对面积进行一个有序的整体规划,也要合理的分配各个要素在园林中的体现。不同面的设计与规划,表现的美感也不一样,但在设计中也要通过因地制宜去对面进行规划和利用,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自然的美。

(四)体决定三维形态: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最能多角度表现设计的美感就要属体的视觉效果,体的视觉效果可以让人们能够立体的欣赏设计,并且能感受到艺术的真实性。体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表现形式比较多样,例如建筑物的造型、花草树木的造型等等。

(五)色彩决定内容:

古语说得好,色先于形,这就是色彩的效果比形态的效果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色彩具有很多的颜色,不同颜色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这些色彩可以形象的烘托出设计环境的氛围,也可以赋予设计和更多的情感,展现文化上的特点。在设计中运用色彩时候,要结合色彩的多反面,例如色彩的结构和色彩的变化等很多特点,这样做是为了能够为观赏者创造更多的视觉感受效果,这样就有助于跟好的满足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审美要求。也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鉴定了基础条件。

(六)空间决定视觉:

空间是通过其他的基本元素组合成的,其中空间包括平面空间、立体空间、和色彩空间。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空间是为构成艺术中的基本元素提供组成的基本条件,这些基本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填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空间层次,这样的设计可以巧妙的将美感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空间的存在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视觉艺术的重要基础内容。

七、结束语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是超越了具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四维空间,从而对人生、物象、历史等方面获取一种具有一定哲理因素的感触与领悟。意境的美感实际上是一种人对实物空间—景的欣赏、感知而在人的心底产生的超出景物之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思维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形象的立体画”之称,其具有画的构图与神韵以及诗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追求 “意”的优雅与“境”的深邃方面,是通过其本身的形象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景艺术手法,将感情寄托于构成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产生其意境的美感。这种意境的美感体现出人与景的情感交互,表达自然空间的境域内涵,从而给体验者无限的遐想与感触,引起共鸣。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

(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

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于自然,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常用艺术处理手法之一,其能从视觉上产生景深错觉,增强园林的意境美感。例如在有些园林中,有一个狭小的天井,造景者会在天井的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再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在靠近优美景色的墙上开窗,且窗户的形状各异,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在这里墙上的窗户是实体,而映射过来的景色就是虚体。这样一实一虚的表现,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境感。

除上面我们提到的实景的虚实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重视虚景的处理。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虚景。

(三)有藏有露、有收有放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还常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因此取得所谓“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清·沈复《浮生六记》)等的造景艺术手法。这些手法都很好的体现出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境美概念。

我们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打破古代正居建筑中严格的对称性,在意境美的创造方法上以模拟和亲近自然山水为审美取向,通过空间构景上的有收有放、有实有虚、有藏有漏、有对比等方法,使整个园林空间有畅有阻,迂回曲折,使其布局构景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引起游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由而产生了一种“意境美”。在整个苏州园林中,留园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苏州园林“收放、对比、藏露、围透、虚与实对比”的意境创造特点,留园的入口是一古朴典雅的大门,而从大门入口至园内各山池、会客区、书斋区,必经过一道50米长的走道,走道两壁都为高墙,且狭长、封闭、忽收忽放、忽明忽暗。有意识地使游人的视角受到极大的压缩和极度收敛,在走道两侧忽左忽右地出现几次收与放的对比,颇能引发游人“庭院深深几许”的感叹。

而花样繁多的漏窗设计,更加强了苏州园林“意境美”这一特色。例如拙政园里的漏窗,这些漏窗是通过形状和花纹样式的丰富性,再加上光线的影响,透过漏窗观看园中景色,使园林的优美意境尽在这一虚一实,一藏一露,一明一暗中彰显出来,含蓄且富于变化,有限的景色中蕴涵了无限的美的联想,使人的情感得到抒发,心情得到愉悦。

三、“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物质体现

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山石水景,是构成园林艺术的三个重要的物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也是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得以体现、升华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依次说明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一)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的意境美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园林中都是通过其优美的形态和若隐若现的布局来达到造景和观景的目的。同时又结合四周环境用景题、匾额、对联的方式来表达人对景观意境的追求。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水景的意境美体现

我国古典园林在早期时是以模仿自然界的山石、水景进行构景,到了中后期时,是以写意性为主的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石,我们通称为“假山”,它源自于自然,而且又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在《园冶》中曾提到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山石造型,千变万化,从山石的造型类型上,我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主要通过造型模仿一些人间存在的物象,但这种造型的模仿只是有几分形似,介乎似与不似之间,主要目的是传达一种寓意和神韵,有若中国写意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系既有旷阔之意又表达了深奥的审美意境。水能发人远思,这一文化心理积淀在园林的审美主体乃至审美客体之中。例如:以水面为镜、倒景为图作影射景等,使人心旷神怡。在《网师园记》这本书中曾提到,“沧波渺然,一望无际”这样对水赞美的语句,在表达主体情思和审美意趣的同时,也体现出水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得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体现

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园林植物是造景的重要要素之一。园林植物具有优美的形象,人们通过千姿百态的园林植物单体或者群体所组成的景象进行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生动优美的园林意境,这是由于造园家倾注了主观的思想情趣,使园林植物具有了优美的形象,所以人们从对景观的直觉开始,通过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优美生动的园林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园林植物之所以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以及优美生动的意境,不仅仅是靠其优美的形态,笔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1)园林植物都有一定的生命节律,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变换出不同的空间、时间的意境美效果。例如:“竹处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苏轼借竹与桃花意喻春意。独生幽草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借深林、青苔、幽里等这些植物构成悠然、静谧的空间意境。

(2)园林植物不仅有着各自独特的物质形态,还有着各自独有的色彩和气味,通过色彩和气味的渲染,能很好的表达出园林植物的意境美效果,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内涵。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常用的牡丹、梅花、竹子等园林植物,人们会这样形容:牡丹的“千片赤英夏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盈泛紫艳,朝阳照辉生红光。”

(3)植物的形象常被人们“人格化”,常用来表达人的性格、思想、品质等,从而表达人们感情的寄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也都被斌予了一定的人格特色,例如:梅、兰、竹、菊为“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的“四君子”。此外,还有牡丹国色天香,梅花清致雅韵,玉兰幽谷品逸,青竹高风亮节等等,突出了植物自身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一种意境美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通过造园者把思想感情融铸于自然山水之中,凭借艺术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能调动观赏者丰富的联想,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她把人们带到可以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到可以在人的情感思维中起到作用的意境空间,从而创造了一种变化万千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景色可按照空间层次和距离远近分为三层,即前景、中景、背景或近景、中景、远景。一般来讲,近景与远景或前景与背景能够突出中景,使园林呈现出层次感和深度感,中景则能表达整个园林设计的主题,对整个园林起点睛作用。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设计师通常会借鉴传统造景手法中的层次处理方式对植物这一园林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在对植物进行层次设计时,设计师通常会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中选择一种或几种作为各景别的组成元素,然后按照色彩、高低、植株形状等进行组合排列。一般来讲,设计师大多会采用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片状混交等几种方式。这些方式既能收到较好的景深效果,又能不破坏各品种的完整性,使园林景观风格统一而又丰富多彩。以深圳园博园的中心景观区为例,设计师选择了棕榈、铁树等高大、常绿的热带植物作为背景,简洁的草地作为前景,以立体栽植的方式进行排列。这有效突出了中景的白色音符条石块和花卉植物,使整个景观区看起来更加明亮、鲜艳。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师要灵活把控景观层次,根据造景要求对前景、中景、背景进行取舍,避免景观过分密集或不分主次。如在纪念性园林的视线焦点处可以不设前景,这样才能使视线不被遮挡或转移,更好地突出主景的宏伟气势。

二、借景手法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最具典型性的造景手法之一,它能突破空间的限制,为园林增添意想不到的美感,使人们在近观、远眺、仰视、俯瞰园林景致时,获取到更多、更为丰富的景观。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设计师可借鉴传统造景手法中的借景法引导游人的目光,美化园内环境。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内容和操作方式两方面详细分析其具体应用。首先来看借景的内容。我国传统借景手法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借形、借声、借色、借香等。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设计师大都选择借形和借色两种借景方式,借形主要指借助建筑、山石、水体等有形事物装点景观,增加景观的可看性,借色则主要指借助天空、植物等自然物象对园林色彩进行丰富。以广州市兰圃为例,整个景观虽然以兰花为主,但设计师却引入了香水草、洋甘菊、七里香等植物对其色彩进行搭配和衬托。这不仅调和了兰花色彩的单调感,更为花圃增添了馥郁香气,达到了借色又借香的完美效果。其次来看操作方式。在选定了借用对象后,设计师要以一定的形式将其融入到景观中来,方能最终实现“借”的效果。一般来讲,传统造景手法中借景的方式大致有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几种。远借指在开阔地域对山体、建筑等大风景的借用;近借指在面积较小的园林内对植物等小风景的借用;仰借指对高层建筑、大型树木、碧空、繁星、飞鸟等高程较大的景观的借用;俯借则是指海拔较高的景观对一切低于其高程的景物的借用。设计师在实际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景观的序列、立意、布局等对操作手法进行选择,以最大限度发挥所借景物的效力。以北京奥体中心玲珑塔为例,其作为远望北京城与奥运村的最佳场所,以其较大的高程成为了奥林匹克公园中轴景观的仰借对象,位于其四周的奥林匹克公园则又以丰富的植被环境、多样的景观造型成为了玲珑塔的俯借对象,二者互为借景,有效突破了景物的空间限制,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观赏度。

三、分景手法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12篇

一、蕉窗听雨———园林中声音的建筑艺术

园林里的声境,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风声、水声、雨声、雷声、虫声、鸟声、猿啼声;一类是来自世间的人作之声:琴声、箫声、啸歌声、钟声、桨声、读书声、人语声、鸡鸣声。西晋左思在《招隐诗》中说:“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可见,丝竹声、啸歌声这些人为之声,远不如山水声、灌木声这些自然之声更能打动人。张潮则认为:“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1]11不论哪种声音,都有别样境情。

(一)风入寒松声自古

松树,因其苍古遒劲之姿,四季常青之貌,而为人们尤其是文人画家所喜爱,在中国诗词以及山水画里都作为一个独立的题材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代之后,按照君子比德之美,松树又被人们赋予不畏严寒、坚忍不拔、高挺凌云、傲雪凌霜之品格和风骨,与竹、梅一起合称“岁寒三友”,广泛出现在园居生活之中。“风入寒松声自古”,无论风吹过深山松林,还是拂过庭内松针,不管是涛声萧萧,还是风吟细细,传递的都是一种浑厚的雅韵,这成为松树的又一审美特征,因而“听松风”也就成为了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举。《南史》载“山中宰相陶弘景就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松树多多少少又带有了隐逸之况味。南宋马麟的《静听松风图》,描绘了一幅闻天籁之声而浑然忘我的境界。如果没有静定闲适之心态,没有去俗优雅之格致,也就很难捕捉到风吹树梢的幽微,所以松风带给人的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之意境,即使是万壑松风,给人的感觉依然是万籁俱寂。这就是园林造景中所谓的“静中求静,不如动中求静”、以动求静的意境营造方法[2]。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拙政园的松风水阁、听松风处,怡园的松籁阁,都是用松树营造的景观。万亩松林也好,一两棵松也罢,即便是没有风,也很容易让人进入到如入旷野、风啸山林的冥想之中,一霎间仿佛自己化作了世外高人,而暂时忘却了人世间的种种喜怒哀乐。松和风声,已经作为一种文化遗传,沉淀到人们的意识深处了。

(二)留得残荷听雨声

像这样被积淀的还有雨打残荷的意境。即使没有雨,久立荷塘,今日的凄清冷落不免勾起夏日浓妆淡抹的回忆,不知不觉间思绪已然飘远,便有了窸窸窣窣的声响敲打在心底,耳边亦有了“雨声滴碎荷声”的联觉。这是雨之声。爱荷的人们总爱留着那一池枯荷,好就着秋夜冷雨,尽情地放纵心底里的一抹或浓或淡的忧思。东京皇家园林金明池的“金池夜雨”,就是北宋人倾听雨打荷叶的著名景观,而在私家园林里也多设置诸如留听阁之类的景致,以晕染悲秋之浪漫,好吟诵“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诗句。不管是残荷成就了闲愁,还是秋雨成就了残荷,声音在园林中的应用,都使荷的赏美价值多延续了一个季节。在园林里最富于韵致的,还有梧桐、芭蕉、竹叶声。蕉窗听雨,最适合在幽深的庭院,有熏香袅袅,还弥漫着兰香葳蕤,传递的是一种精致的韵味和淡淡的闲愁。疏雨滴梧桐,点点滴滴,叶叶声声,总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孔雀东南飞”,所以它传递的是令人绝望的离愁别恨,最易惹相思。至于竹叶,极致之悲戚莫过于潇湘馆林妹妹的《秋窗风雨夕》: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这是曹大师铸就的声境传奇。还有一种天籁之音———水声,当是园林里最丰富、最具表现力的声音。瀑布的轰鸣声、潮水的隆隆声、溪流的淙淙叮咚声、涌泉的汩汩声、岩涧的铿锵滴答声……或如偶偶私语,或如万马奔腾,或如金石裂帛,或如缠绵呢喃,汇集大自然中所有的水声,简直就可以开一场大型交响乐的盛会。这无疑是大自然赋予园林的又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松下听琴,月下听箫,夜半听钟声,白日听棋声,[1]79人们所享受的则是来自于人类自己所创造的财富。

(三)高山流水觅知音

古琴,久远的历史早已赋予其自身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历来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由途径。因其韵味虚静高雅,要达到琴之意境,必须要求有一个安静幽雅的环境和一颗平和闲适的心,无疑高山隐者是最适宜的。但这并不是人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退而求其次,操琴活动便被广泛地安置在园林之中。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经营洛阳履道坊宅园时,已把操琴活动作为园居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池上篇·序》中写道:“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青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曲未尽而乐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3]6王维也在他的辋川别业“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种情况到宋代更为普遍,徐文长的“乐圃”就有琴台,宋徽宗赵佶所作《听琴图》,描绘的则是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琴音古雅淡远,堪与之相匹配的环境:幽山、溪水、苍松、怪石。这几种蕴含着无限古意的自然元素组合在一起,操琴和听琴的人融于其中,本身就如诗如画,充满着诗情画意,更加上溪流声、松风声和着古琴声涤荡、弥漫,此情此景早已超越了诗与画的境界,斯是天地之大美与人之大美的完美融合。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箫,其音色圆润轻柔,曲调悠长、恬静、抒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最适合一个人在朦胧、清旷、淡然的月下独奏,就像一个人在自然深处彻底敞开了心扉,将心底里的郁闷、思念等情感缓缓地诉说。《庄子·齐物论》有句:“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籁,即箫也,可见箫声之美,堪比天籁。

(四)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本为寺院报时、集众而敲击的一种法器,因钟声雄浑响亮,浑厚悠扬,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方圆几十里皆闻其音,周边百姓也多闻钟而作,闻钟而息,因而钟声也深深地融入了百姓生活。东京汴梁的“相国霜钟”,在仲秋月夜,分外悠扬清脆,别有韵味。而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不仅使寒山寺名扬千古,更将夜半钟声与霜天愁旅紧密联系在一起。南屏晚钟,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也是十景中最早问世、最享盛名的一景,其景致亦成因于寺庙。唐代诗人张岱有诗赞曰:“夜气滃南屏,轻风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其美妙的环境不仅吸引着大量的香客,也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前来隐居、修行,因此净慈寺及其钟声也进入了文人骚客的诗词书画之中。园林声境,此外还有柳浪闻莺,听的是莺啭,听橹楼,要的是桨声欸乃,植柳邀蝉,听的是蝉鸣,青草池塘,听的是蛙声,春气回暖,听的是虫声,还有临流清啸声、秋窗读书声、山间梵呗声、村野鸡鸣狗吠声,无论是天籁、地籁还是人籁,园林声境确实能让人享受到暂时的清净雅逸,可以纵情放适心灵,感受回归自然之本真。园林声音的建筑艺术,是直抵灵魂的建筑艺术,因而需要用灵魂去感悟。

二、风月无边———园林中的天象建筑艺术

如果去泰山,在万仙楼北侧会看到一块摩崖石刻,上书“虫二”二字,同样这两个字,还会在杭州西湖的湖心亭看到。如此怪异的题名,肯定会引起人们无比兴趣。如果琢磨不出其含义的话,不妨先抬头看看风景吧,说不定眼前的无限风光会告诉人们答案———没错,答案正是眼前的“風月无边”。虚景,古人亦称作风月景,在园林文学之中,“风月”,可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愁思哀怨也好,郁郁不得志也罢,喜怒哀乐悲恐惊,人世间几乎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凭借风花雪月去传达。根据因借对象的不同,虚景的营造大概可分为两类,一借天文,如日月星辰、晨昏交替、四时变化等;二借气象,将各类气象景观纳入园林欣赏之中,如风、雨、云、雾、雪、霞、虹、烟、影、香气等。在西湖十景中,就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双峰插云、三潭映月七个景点带有时令特征或者假借风月,而汴梁八景的繁台春色、铁塔行云、金池夜雨、州桥明月、梁园雪霁、汴水秋声、隋堤烟柳、相国霜钟全部八个景观,都有着虚实相生的时令特色。

(一)二十四桥明月夜

远山、近水、虫草、雁鹭、青天、行云、明月、夕阳、荷桂暗香、雪中寒梅、窗牖虚影都可以纳入园林之境,创造无边风月之景观。虽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但感情的引发者和寄托者,往往恰恰正是风与月。其中最易让人感慨叹息,引发无边思绪的,当属月亮。人聚人散,像极了天上的月缺月圆,这一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就常常被古人用来象征人间的悲欢离合。月亮,这深深地刻上了家的烙印的月亮,也就极易引发人们的思念之情和悲怆之感。夜越深,月愈明,万籁俱寂的时刻,人的心性最能够与宇宙自然相融贯,也就最能够品味得到真挚的感情和深邃的哲理。尤其在中秋,天空高敞,气候微凉,适宜的天气使得中秋的月亮分外圆、分外亮,因而也把人的情绪调动得分外饱满。把中秋作为团圆节,兴于唐而盛于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去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4]174好多园林便将月亮这一绝妙的元素纳入到了园景之中。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提到竹子景观,最美的时候是“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司马光《独乐园记》也没有忽略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这不花钱的美景,环溪有“风月台”,水北胡氏园有“玩月台”,苏州网师园有“月到风来亭”,沧浪亭有“锄月轩”,都是以赏月为主题的景点。[3]21,26,42,50而天下赏月最佳去处莫过扬州。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共有十五个拱洞,《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每到皓月当空,天上一轮圆月,水中十五轮圆月,景境妙绝,故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美誉,杜牧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正是对扬州明月的追思。

(二)帘幕卷花影

影在园林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体受光后映在地面上的投影,一类是水中的倒影,都属于虚景。苏轼有一首《花影》诗:“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影子造就的意境。花木的影子落在地上、白粉墙上,此时的墙已不再是墙,纸也,影亦不再是影,画也。摇曳的花木,斑驳的落影,生成了一幅幅泼墨的写意山水画,但又不同的是,这幅画会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悄悄生长、变化,就像有生命一般,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期待和惊喜,是大自然送给园林的又一鬼斧神工之作。北宋有个诗人叫张先,对影子非常敏感,曾写下“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坠轻絮无影”三影诗句,将“影”之意境美体味地淋漓尽致,被时人唤作“张三影”。其实将“影”入诗的不仅仅是张先,同时代的王安石有“月移花影上栏干”诗句,陈与义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为人们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图,徐伸的“闷来弹雀,又搅破、一帘花影”,则是一种庭院内的慵懒和闲淡。文人这种顾影自怜的特性,使“影子”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文人的意味,竹影摇窗,花影移墙的园林,也就有了更多的文人园林的意境。至于水中的倒影,王铎有诗云:“波面波心流蛱蝶,树头树底浴鸳鸯”,岸上景物倒映在水中,与水中景物交织融合成了一个新的世界,便有了“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的神奇与趣味。倒影不仅扩充了园林空间,丰富了园林景物与层次,更使园林充满了发现的快乐与无尽的遐想。园林里这种以水影取胜的景观亦是不胜枚举。拙政园里就有两处,一个是倒影楼,一个是塔影亭。塔影亭取唐诗“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之意,亭子建在水池中心,亭影倒映在水中酷似塔影而得名。苏州山塘街的塔影园,景观的处理更是巧妙,硬是凭借一方水池借来了园外虎丘塔的倒影,园内并无塔却以塔名之,实可谓匠心独运。

(三)雪香云蔚是家资

云,具有自由、飘逸的性格,“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般闲云野鹤的生活,不仅是隐者、道家的追求,也是多数人的理想,所以,云也是被广泛借入到园林中的要素之一。仅艮岳,以“云”为名的景点就有跨云亭、麓云亭、巢云亭、云浪亭、云岫轩、蹑云台、挥云厅、留云石、望云坐龙、排云冲斗、锐云巢凤等不下十处,宋徽宗当真是把艮岳当作人间仙境来建设了。香气,亦是激发诗情的优秀媒介。花香弥漫的园林充满着禅意,能让人从浮躁中沉静下来,心舒神怡而思绪悠远,所以“香气”也是文人园林之所钟爱。春天的兰草,夏天的风荷,秋天的桂子,冬天的寒梅,一年四季各有氤氲。园林中以香气命名的景点也非常多,如米芾研山园的“静香亭”,临安后苑的“天阙清香”,德寿宫的“香远清深”,集芳园的“雪香”,韩侂胄南园的“照香”、“红香”、“晚节香”等亭。今天苏州古典园林里以香命名的景点,著名的有沧浪亭的“闻妙香室”、“清香馆”,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怡园的“藕香榭”,拙政园的“远香堂”、“雪香云蔚亭”等。[5]305,314,587-607取材于天文、气象的风月虚景,为园林建筑艺术增添了无限广阔的想象天地,与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实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园林建筑艺术。苏州虎丘冷香阁的楹联“梅花香里钟声,潭水光中塔影”,以及林逋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形象地反映了园林建筑艺术虚实相生这一特色,虚的香、声、光、影、月,与实的水、树、建筑,共筑此情此境,缺一不可。关于清风明月,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恰巧李白也有“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之言,白居易则更绝:“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莫道两都空有宅,林泉风月是家资。[5]”不仅不用花一个钱,更是将风月拿来当作自家资财———当然是精神之财富。

三、茶禅一味———园林中人文活动与自然景物的契合建筑艺术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习俗自古有之,尤其在宋代,有“文人七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茶不仅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盛行,亦融入在老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众多的茶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茶与三教相遇于精神

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与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茶与佛教的关系渊源颇深。茶不但有提神消困助消化之功效,还能让人静心戒欲,有益修行,所以饮茶之风首先盛行于佛门,再由僧人香客传播到民间。寺庙还是茶树栽培胜地。俗语说“自古高山出好茶”,而“天下名山僧占多”,于是寺庙和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名茶就出于寺院,如普陀佛茶、建茶、杼山茶等。茶与禅的关系远不仅仅止于物质关系,茶禅关系的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的相通、相近,即所谓“茶禅一味”。茶之精神,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的序文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将“清、和、澹、洁、韵高致静”奉为品茶的精神境界以及君子应追求的道德操守。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境界以及精神的升华,本身即蕴含着禅意的美。正因为茶与禅在精神层面的相通才使得皎然和尚能够将二者水融在一起:“一饮涤昏寐,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范仲淹亦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看来饮茶确实有让人茅塞顿开、顿悟之功效。饮茶亦可得道,茶中有道谓之茶道,禅与茶的连结,把饮茶从日常生活的层面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7]801-817儒家讲究“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皆可归为“以茶可行道”,茶道的最高境界是“和”,最终可归之于儒家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或者“和谐”思想。“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是历史上的茶诗名句,不仅描述了饮茶之意境美,更大的价值在于书写了千百年华夏民族“以茶代酒”、“以茶敬客”的礼仪文化底蕴。而茶文化虚静恬淡的自然本性,又与道教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思想极其契合,隐逸亦是推动茶事向前发展的动力。卢仝《饮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将喝茶的妙处展示得淋漓尽致,七碗茶的意境层层深入,喝到五六七碗便已了不得,几欲得道成仙,则饮茶几等同于修道了。

(二)茶与文人相遇于园林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传统美学园林建筑艺术设计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

一、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的影响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但它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传统思想对封建时代的园林建筑立意产生了深远影响。园林建筑的物质外壳如亭、堂、馆、轩、斋等,更多的是充当一种在文化礼仪及习俗上与“天地”及“先祖”沟通交流的物质媒体。而台的雏形是“灵台”,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园林中的宫殿,以“巨丽”为特点,讲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导的“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制,强调中轴线意识及“天定”的尊卑等级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民的政治需要。

从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来看,早期的园林建于自然中,充满了求仙的神秘气氛。汉代后期造园逐步消失神秘气氛以大自然为师法对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文人士大夫为逃脱政治动乱,加上受到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他们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环境,讴歌自然景物和诗文山水画开始出现。但是,人又不可能实现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园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实现其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获得神游宇宙的乐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视其为超越尘俗清心养虑之所,私家园林应运而兴。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纷纷加入造园的行列,他们在设计中以诗画情趣入园,因画意而成景,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精练,概括地再现了自然,并把自然美与建筑美相融合创造了一系列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园林建筑获得了成熟发展。

二、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立意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内创造无穷的意境,显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而必须通过造园家对自然的理解,并加上主观创造才能达到目的,在造园活动时主要靠园林空间的创造来得以实现。

庄子在《逍遥游》中把万物生存的道落实到精神上,强调人要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解放,并提出以“心斋”、“坐忘”来作为体验道的手段,这种功夫必须以“无欲、无知、无己”的修养而得虚静之心,并对事物作纯知觉的直感活动,同时以通天地之情的共感而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庄子这一思想表现在造园上,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对大自然进行深人的观察和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高,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最好的概括;庄子的“游心”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影响极大,庄子认为要“以天地之心为心”,方可“欺契造化,与道同机”,才能不受现实的拘束,在切实认识客观事物后,经过主观的美的感情,选择缤冶,构成美的意象,从而“由无得一,由一得多,由多归于一”。在造园家看来,外在景物只不过是生情的媒介,而特别注意到景物的象征性和处理的含蓄性。因唯有象征性,物体以有限的形象而求无穷无尽的意义。唯其含蓄性,人的想象才能得以自由驰骋而获不尽的气韵。这时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线条,色彩,质感等的组合,而是在传统体验下给予人们以心理的暗示,造园时多以象征的手法,不论景物的名称、形状或布置均别有深意,以扩大人们的艺术联想力。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一池水可为千项。一堆石乃表祟山九初”之说,从而以少胜多,产生无穷无尽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诗词匾联是达到启示,象征和意境的重要手法,早已与园林空间艺术融为一体。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取唐代诗人韩愈“晚年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句而得名,由于亭所建的位置最宜秋夜赏月,有“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情趣;而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宋代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找”之句而得名,借与清风明月同坐表达封建士大夫的清高,从而以一简单的扇面亭空间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影响

从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这两种建筑布局风格分别我国传统古典美学中儒家美学思想和道家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和谐,中正,均平,循环,建筑的布局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园林宫区的格局,包括结构、位序、配置皆必须依礼而制,皇家园林中的宫殿建筑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以及寺庙园林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这些是儒家的均衡对称美学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反映。如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建筑“涵远堂”、“知春堂”、“澄爽斋”、“湛清轩”、“知春亭”等呈中轴线对称;私家园林中的苏州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隔开并连通。

道家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折多变和自由活泼。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拨的造型,开敞流通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地。园林建筑山水园部分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园林建筑布局上高低错落,如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在造园的思路上巧用地形划分景区,在每个景区布置不同意境、趣味的景点,并使用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传统手法,形成各自的特色。环境空间构成上手法灵活多变,藏露旷奥、疏密得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潇洒超脱,逸趣横生。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水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参考文献:

[1]杜汝俭,李恩山,刘官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谢建明.论建筑的艺术意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72.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园林艺术;审美性;当代性;文化功能

江浙地区的文人私家园林最为集中,这些物质富足且有文化素养的士阶层营建私家宅园,是他们的宅居和社交之所,受儒释道的思想及传统艺术的影响,园中反映出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境界,凝聚了中国文人和匠师的艺术智慧。

一、苏州古典园林的传统审美性及传统文化功能

私家园林中遗存数量最多、艺术性最高的苏州,在社会条件上,历代富庶、未受战乱。从唐宋以来是丝织品、各种美术工艺品的集中地,入明清又是科举登第者最多。自然条件上,苏州的地理位置决定其随处可得泉可引水,花草繁多,当地产石。[2]在如此条件下营造出的苏州古典园林有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即文人山水园是山池、建筑、园艺、雕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成为一种兼具居住功能和多种文化艺术功能的休憩生活空间。苏州古典园林的私人性和选址于市井之中,决定了它在功能上与私人居住紧密相连,其传统文化功能集中在园主个人兼得城市生活的物质享受和自然山林的情趣陶冶。

由于是私家宅园,园中会集中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它是园主在长期生活中培养形成并始终遵从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在审美方式上,中国传统美学的三大范式“比德”“缘情”和“畅神”[3]中,前两者是物我的往来:“比德”所获得的美感是在人与物之间道德的比附中实现的,是道德感的满足。园主在园中布置不同的景物,在植物世界寻找“德”的品质,不同于道德教训,是在对“物”的发现中得到快乐,是物我的合一。如拙政园中部的梧竹幽居,亭子边上梧竹构景,梧桐被视为圣洁之树,竹子有高洁之意;狮子里双香仙馆的“双香”指冬梅夏荷,“梅”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荷”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植物都是用于园主自我勉励与标榜。“缘情”是人在外在景物的感触之下发出的自然之情。它是“物感人,故摇荡性情”的人与物的相互活动,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就体现为“融情入境,寄景于情”。园林布局构成可行、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空间。园景空间环环相扣、庭院布局层层叠叠,屋宇山池花木互为借景,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无穷的景趣变化。“畅神”则是天人之间的往来,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最高追求。园主幽坐园林,伏笔诗画、斟茶鸣琴、观山景流水,人与外物的对立感弱化后,那种虽居市井,却获得山林之想的自由感与超越感。

二、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现代性

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表述过“在人类生活中, 较少的东西建筑在自然支配的基础上, 较多的东西建立在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和惯例的基础上。” [4] 如是,人是文化的存在,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上文简试析过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审美性是以园主的趣味为立足点,使园主在生活和休憩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时代不同,今天的苏州园林已不再作为私家宅园由个人把玩,而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览者的旅游之所,由此审美主体就由园主个人变为大众消费群体。参观者的审美活动由体验性、自律性扩展出了消费性与泛娱乐化。

苏州古典园林在营造时倾注了园主的主观理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外,同时园林的呈现也是客观艺术规律性的反映,对于艺术的共同感,在园林之中,一个合格的游赏者是可能有在情感或心智上有所触动的,但感受的强度则与游赏者对自然和生活的不同体验、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以及对园林艺术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忽视这种审美的无功利性,从而提高实践艺术审美的自觉性与体验性。当代,作为旅游形式的苏州园林实地游赏或是通过现代传播的书刊、图像和影像等形式感受苏州古典园林的风光。这一变革为传统审美活动增添了消费性和泛娱乐化的变革。现代旅游是商业行为,那么对于游赏者就是消费行为。消费和娱乐有本质上的联系。由于当代消费群体的旅游目的大众化与多样化,对于苏州古典园林中高雅文化的解读体现为世俗化,重视感官放松的视听愉悦,或休闲放松与陶冶情操交织于一体。

从本质上看,当代人对于苏州园林的审美活动在于它是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整体生活态度与生活观念的培养, 进而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把以上审美特征广泛地渗透到园林游赏之中, 可以使游赏过程更具有艺术性, 增强在其中培养性情、志趣、休闲的功能。

三、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功能之当代转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它的文化功能是由它的审美本质和时代特征所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特征变化会引起文化功能与以往相比有所发展。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艺术品,它的审美功能不会褪色。苏州古典园林的审美功能上文已详,在此就不做赘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它的审美功能渗透在以下将详述的各文化功能之中。首先,它渗透于游园赏景之中,同时此功能会通过园林的图像、影视及书刊传播得到更好的发挥。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与园主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不论是游赏者的实地体验还是通过媒体形式体验,苏州园林所体现的文人人生态度和生活志趣会给文化主体(当代游赏者)提供行为模式上的参考,这为当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有助于理想人格塑造。其次,苏州古典园林有休闲功能。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认为,艺术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们感官的需要, 其次是满足于社会组织、科学技术发展、礼仪、宗教、自尊心等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园林艺术既能满足当代人消费娱乐和丰富闲暇生活的低层次需求, 也能满足人抒感、提高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全面提升的高层次需求。最后,苏州古典园林有符号功能。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当代,它除了是有形的文化实体外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符号。正如台湾社会学家龙冠海所揭示的“ 一个民族的特征, 文化所表明的比人类皮肤的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明的更为有意义和合乎科学。它供给研究社会的人作为辨别各民族的一个根据, 比地域与政治的疆界及所谓民族特征更为合乎现实”。作为有形的文化实体,亭台竹草、墨香诗画往往都是江南文人士族,特别是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化标记, 象征着江浙的文明和繁荣。营建私家宅园这种于市井中的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处世态度与生活情趣作为无形的文化无处不在地起着确定人群类型、文明程度的符号象征功能。这些文化符号都会形象的在中外游园者的头脑中形成文化印象。

【参考文献】

[1]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4.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15篇

1.1墙体

传统的墙体结构多为石墙或者砖墙,虽然外形古朴,但是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点,而以蘑菇石为材料的贴面墙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墙体设计的主流趋势。同时,随着墙体材料的改观,墙体的种类也丰富起来。例如挡土墙、隔音墙和浮雕墙等,尤其是现代化的玻璃墙更是在墙体设计中比比皆是,其坚硬的质地和良好的透明度使得墙体不仅满足了分割空间和防卫功能,而且艺术性更强,可以给身处其中者更多的艺术感受。

1.2小品

硬质景观设计中小品的种类繁多,例如雕塑、花架、坐凳和健身器材等,这些小品设计可以在硬质景观设计中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以坐凳的设计为例,设计师在布置坐凳时既需要前面有宽敞的视野,又要坐凳空间周围的景色怡人。同时,设计师还需要从安全防护性的角度考虑,注意为坐凳设计提供辅助设施,例如花池、台阶和矮墙等。这样既可以为园林参观者提供良好的休息条件,又可以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安全性方面的心理需求。

1.3景观构筑

现代园林的景观构筑主要为灯柱、检查井、雨水井和垃圾桶等必要的景观设施。在传统的景观构筑设计中,其艺术性常被设计师所忽视,从而影响了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整体美观效果。随着设计经验的积累和思想意识的提高,景观构筑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引起设计师的重视。例如,在设计检查井盖时,设计是可以对井盖颜色进行合理地设计与搭配,以丰富多彩的图案进行修饰,这样既可以将井与周围的环境设计融为一体,又可以起到独特的视觉效果,使园林景观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2现代园林软质景观艺术设计

2.1园林植物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设计师将草本植物、藤木、灌木和乔木等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植物在色彩、线条和形体结构等方面的自然美,从而形成和谐美观的画面,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为了保证植物造景达到预期的效果,设计师需要对植物的生长速度、种植区域地质、小范围的气候和受季节变化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等综合考虑,使植物造景的形状、色彩、数量和成活率等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同时,设计师还需要在保证植物成活率的基础上,结合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形成疏密结合、层次分明和群落结构丰富的植物景观。

2.2水体

水体分为喷泉、溪涧与瀑布等形式的动水和湖与潭等形式的静水,其为园林景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因此,设计师在水体设计中需要充分发挥水体特点,使现代园林景观动静结合,构成活泼生动的画卷。以喷泉设计为例,设计师可以将其设计为音乐喷泉,并辅以光影配合,增加喷泉的变换效果,从而让观者得到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同时,设计师需要尽可能地借助自然水体,不露人工雕琢痕迹地将其嵌入园林景观中,这样既可以使观者仿佛身在大自然之中,又可以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