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

中学素质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

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一、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实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早在八十年代初,教育界有些人士就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这一提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一九九三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更明确地提出了这一思想。

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其酝酿到提出,其根源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从我国一九七七年考试制度恢复以后,在教育领域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情况已经严重地搞乱了基础教育,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后果;其二,八十年代在我国的中小学乃至高等教育领域,由于普遍存在只注重智育而忽视丢弃的倾向,使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出现了大滑坡,从而导致了八九春夏之交的那场,因此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素质,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其三,当前我国处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上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提高民族素质已成为我国能否在下一世纪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决定性因素,并且是刻不容缓的因素;其四,近年来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中出现的腐败现象,社会上不良风气日益滋长,究其原因很多,其中国民素质不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中学教育本来属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应突出其基础的特性,即(1)教育程度的基础性。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应是最基本、最普通的教育;(2)教育内容的全面性。要坚持“五育”并举,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3)教育对象的全面性。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并使他们的个性特长也得充分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其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第二,文化科学素质,其中包括智力发展素质,善于创新素质等;第三,劳动技能素质,其中包括热爱劳动,熟练技巧等方面的素质;第四,身体素质,其中包括体质、卫生等方面的素质;第五,心理素质,其中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从中学素质教育主要内容不难看出,其一,中学素质教育既重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又要重视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我认为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是指让全体学生吃“大锅饭”,素质教育中所指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应该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发展目标和教育方式都能落实并适应每个具体学生的教育;其二,中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便于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三,中学素质教育应重视教育与发展的过程,为了实现所要求的目标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育过程。

三、正确对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一、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由于照搬了前苏联的国家主义教育模式,

加上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限制,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精英教育”的体制。此后,考试就成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方式。那种体制也被人们称之为“应试教育”。在过去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制也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为经济文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它越来越暴露出诸多的局限和弊端,尤其表现在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培育上。为此,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我国及时着手进行教育改革,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体制也是围绕这一全新的教育观念来建立的。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两个“面向”,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已经有十多年了,各地的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一切围绕分数转、一切围绕升学转、一切围绕高考转的不正常状况。但其效果并不太理想,而且它还和“应试教育”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教育畸形,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中小学生中出现了普遍的厌学情绪

在目前的中小学生中,厌学绝不是个别现象,在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中,情况尤为严重。在笔者调查的几所农村中学里,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不足三分之一,但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却超过了三分之一,其余的则是得过且过。城市中的中小生学生厌学状况也令人堪忧。这种现状是让人触目惊心的,也是与素质教育要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二)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的畸形发展,压抑了青少年的个性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广大的中小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他们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承受着学习和考试的压力。为了达到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唯独不是他自己的功利性目的,他们放弃了本应享有的快乐时光,牺牲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只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且是集中在有限的几门“重点”考试科目上。至于其它的科目,则是无力顾及(最后他们也被淹没在这种功利之中而发展为无心顾及),更谈不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于成长空间受到压制,他们的个性被压抑而得不到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大大降低。在笔者调查的几所城区中小学中,素质教育并未得到彻底贯彻,实际上是徒具素质教育之名,而行的是“应试教育”之实。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推行情况就更毋庸多言了。说得夸张一点,学生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受“摧残”。

(三)造成了大量与教育不当有关的社会问题

屡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自杀现象所折射出的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犯罪,等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中小学“失败”的教育有关。据网易网站报道,广东初一一男生因偷窃而自杀,宁夏一高二女生因多重压力而自杀,陕西安康连续发生两起初中学生服毒自杀,如此等等极端的例子,更是直接地暴露出目前教育的“失职”。也许这些事件的发生,是由于这些学生自身存在心理问题,或者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但教育无论如何都是难辞其咎的。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然,上述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素质教育惹的祸。相反,正是由于素质教育贯彻不力而造成的。那么,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而且相当强大之所以出现可怕的、普遍的中小学生厌学情绪,是由于他们学习的压力过大而不堪重负。而这种压力就来自于考试。在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好工作、好前程这样一个链条上,考试被赋予了决定命运的意义,我们的教育能不唯其马首是瞻吗?谁还有胆量和勇气去搞素质教育呢?谁也输不起。这种恶魔般链条的存在,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造成的。

(二)社会、学校、家长对教育的功利性态度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今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把精力放到发展生产力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了,在某种程度上就忽视了教育的发展,因为教育是不能够在短时间里产生收益的,并且它的收益不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重视教育的某些政府,关注得更多得也只是它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而忽视它的文化传承功能和培育现代型新人的功能。对学校而言,学生的成绩和中高考的升学率,关乎它的生存和发展,因为上级考核和社会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看的就是这个。其结果,学校对素质教育只能是欲行又止,或者是徒具素质教育之名,而行“应试教育”之实。我们的家长,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不断地给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有的家长是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习惯的影响;有的家长自己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还有的家长是教子无方而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更多的家长则是看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些功利性的态度,必然催生出功利性的教育,广大中小学生个性受到压抑、得不到全面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又受到的“应试教育”强大挤压为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部进行了课程改革,重新编写了教材。新课程适当拓宽了知识面,同时适当降低难度。然而,事实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增加了,但由于应试的需要,实际教学中难度并未降低,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这就告诉我们,在“应试教育”的藩篱内,决不会搞出成功的素质教育。

三、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推行不力造成的,而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的。所以,问题的解决自然也不能囿于素质教育的范围,而应该从教育发展全局、甚至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在根本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必须对我国目前的现行教育体制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否则不仅观念难以转变,而且极易反复。

(一)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同时改革现存的招生考试制度

改革后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情形我认为可以参考美国的教育制度:有多个考试机构;统一的全国考试每年举行多次,并且成绩仅作为参考;学校具备自主考试招生权力;公立的教学系统可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价格合理的教育;优秀的私立学校可以向非凡出众的学生提供精英教育;其他一些私立学校则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扫除民办教育发展的障碍,大力发展多种高等教育模式,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在高等教育领域,自主考试招生以及独立文凭的发放权利将会使高校之间产生异彩纷呈的竞争局面,各高校将会更加注重学术的发展自身特色的建立。这样一来,高等教育教育从内容上将会有丰富的增长。在没有了统一的升学制度的制约下,艺术、音乐、体育等等方面的以志趣为主导的教育需求将大大增加,这就为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中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只得一提的是,高等教育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仅仅局限在教育领域是很难成功的,我们必须改革现存的重学历轻能力的人事制度,转变到以能力为主、兼顾学历上来,为高等教育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就能使高考这个过去“千军万马”拼命去挤的“独木桥”,变成畅通的宽阔大道;就能使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成才的高等学校;就能使他们有多种考试的选择,有多次考试的机会。这样,就能大大减轻他们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使他们由被动的“厌学”变为自主的“乐学”。

(二)优化教育结构,为学生成才提供多种途径

我国目前比较重视的是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相对忽视了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这就使得中考几乎具有了和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制约素质教育的又一瓶颈,使素质教育不能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一以贯之;使得学生似乎除了升学便别无它途。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一方面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去重点化",从而减轻中考对学生的压力。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拓展学生成才空间。中学生除了升入高一级学校之外,还可以选择进入中、高等职业学校或接受职业培训,为就业作准备。这样一来,学生的成才就有了多种可能,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进一步减轻,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充分享有本应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拥有宝贵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才会保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才能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才能有不竭的创造力。

(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好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好工作、好前程这样一个魔鬼般链条的存在,无疑催生了人们对教育的功利性态度,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压力。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很不合理。要消灭这一怪圈,就必须“去重点化”,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使各级同类学校得到大致均衡的发展。

(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两个“面向”以上所讲的一切,都是要使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和重压,但仅此是不够的,要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它自身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城市中小学已经获得了相对较多的投入,在继续跟进的同时,要把投入重点放在农村中小学,使它们也能拥有实施素质教育必备的各种硬、软件设施。在政府主要负担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吸引民间投资,大力鼓励和支持各层次的民办教育发展。这样既能弥补政府投入之不足,又可以形成竞争,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均衡分配。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样,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由于各种有利条件,已经吸纳了比较优良的师资;相反,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则由于各方面的劣势,造成了一方面师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师资参差不齐的状况。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条件,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师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再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要加强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研究。

新的教学内容没有新的教学方法作指导是难以成功的。我们反对“应试教育”,反对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但我们不能完全抛弃评价。对素质教育,我们仍然需要建立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以利于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最后,素质教育要逐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一是“,应试教育”的惯性和消极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二是,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而且发展又极不平衡,存在巨大的地区和城乡差距。所以,我们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带动条件较差的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逐步开展。通过长期间艰苦的努力,最终实现公平公正的两个“面向”。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在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时,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今天,面对这“摧残”人的现代科举制度——“应试教育”体制及其考试制度,我也禁不住要发出同样的呐喊——“救救孩子”。改革长期存在的一种教育体制,推进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但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和决心。事因其艰难,更显其意义;不因其久,而能坐以待之。希望本文,能唤起真正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高少林.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两大瓶颈.教育研究.人民教于出版社.

[2]朱哲.教育思想简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郝德永.乌托邦——当代教育德品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版).2003(10).

[4]顾明远.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出路何在.湖北招生考试.2003.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化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印刷、造纸,誉满全球的陶瓷、合金,煤和石油及其综合利用,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醇、醛、酸、酯等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内容中都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这些知识点,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宝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从我国化学工业和化学科技的发展情况,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比,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情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科学素质的培养

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它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情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实践意识等.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浓厚的科学情感、愿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化学家.

例如,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波兰化学家居里夫人,用自称为“错误之柜”的箱子经常告诫自己;在化学发展史上曾作出过许多贡献的法国化学家李比希等,在他们身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居里夫人用四年时间,从数吨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才提纯出100mg纯净的镭化合物.她在遭受身患恶性贫血症、丈夫因车祸去世双重打击的情况下,仍执着地追求、加倍地努力去从事她所挚爱的科学事业.一方面,她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另一方面,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又如,被誉为化学泰斗的瑞典化学家琼斯・雅各布・柏齐利乌斯毕生致力于化学教学和研究,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中建立了原子理论;发现了硒、硅、钍、铈、锆等元素;以氧作标准测定了四十多种元素的原子量;提出现代元素符号并第一次排出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开始引用“有机化学”概念;提出了“二元论电化基团学说”和“同分异构现象”存在等许多令人目眩的成就.

这些故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愿为科学献身的敬业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学生所做的化学实验,虽然大多是验证性质的实验,但这些实验的正确完成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许多化学实验常常由于反应条件、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试剂用量的多少等因素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如氯化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银镜反应、苯酚的检验等实验,试剂的用量及加入顺序都将改变实验现象,不仅达不到预定的实验目的,有时还会发生爆炸等危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点,用实验结果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对待每个实验.这不仅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环节.

三、身心素质及劳动技能素质的

培养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没有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拥有渊博的知识,也无法很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在分组实验中,由于学生的好奇心或不按实验要求做,经常会发生一些诸如把浓硫(硝)酸溅至衣服或脸上,酒精灯或钠(钾)块失火等实验事故.遇到此类问题,学生大都表现出大惊小怪、手忙脚乱.这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体现.作为化学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引导他们冷静地对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避免类似于火上加油等愚蠢做法的发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 素质教育 特点 框架及设计 思考和建议

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教育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全面贯彻这一科学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本素质为根本,注意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启迪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普通性、发展创造性等多种特征。

1.数学教育的特点

在素质教育中,数学教育与其它学科一样,始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获取知识本领和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懂得数学价值,了解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提高数学意识,数学运用能力,特别要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践,提高信息产业中数学知识的运用,掌握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1.1 数学知识与语言。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历史和实践证明,凡涉及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均要用到数学知识,不仅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及航空技术等方面,而且在文学、历史、考古、哲学等方面,尤其是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可以说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涉及到数学知识和基本原理。所以通过学习数学,为受教育者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基础,增强逻辑思维,理性分析事物,严谨判断是非的能力。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学科语言,具有精确简洁、抽象、富有逻辑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从而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和语言去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2 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它是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例如:在讲授数学题的解法时,要指导学生首先不要盲目下笔,最重要的是看清题目,读懂题意,再是要采用什么方法解析,运用什么公式解题,使受教育者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教育者的形成转向分析、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而运用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决问题,体现教学素质教育的实行。

1.3 教学的价值。从社会的角度看:①教学是一种工具。它广泛运用于任何一项技术领域;②数学是技术。在高新技术发展的今天,经济社会的很多问题的研究都是通过建立教学模型和应用数学方法并借助计算机的计算、模拟、仿真和控制来实现。如城市交通、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等,它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工业、农业等领域、拓展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③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以其强有的逻辑性,创新性和文化素养,从而塑造人、培养人、教育人、树立求实精神,认真态度、顽强毅力、科学思维、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④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重在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就要学生会用数学语言、思想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宏观性、全面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从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主动性;⑤数学具有特殊性和社会功能。历史经验证明,数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社会直接和间接地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成长,推进了城市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得要重要功绩。

1.4 数学意识与数学能力。形成数学能力是数学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意识和数学能力来源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它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要使受教育者树立数学意识,掌握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知识,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模型研究和分析实际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1.5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和其它学科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不断创新--总结--应用--再创新--再总结--再应用的循环过程。可以说创新办法,付诸新实践,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因此教育教学要落实到以人为本,以受教育为本,引导和启迪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讨论、争论甚至活动等多种形式,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2.数学教学的框架及设计

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数学教育和其它学科教育指明了方向。对于素质教育的数学教育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书与育人并举。教书育人是教育方针与教学大纲明确的规定,也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数学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教师应当用心挖掘,使之有机地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首先要强调学以立德,使学生学会做人。古人云:"百行德为首",德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德就是每个人的世界观,人主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利益观。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理论修养、促进政治成熟、树立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志向,培养不懈奋斗的勇气。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知识是文明的积累,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运用,知识越多,对世界和事物的认识越清醒,运用知识去改造客观世观,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已的主观世界,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要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掌握分析事物的能力,能运用科学理论,付诸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实践,避免高分低素质的歪才,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2 注重结果与过程并举,注重结果取得满意的结果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标,传统的教学,它的弊端在于只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只重视结论而轻视分析,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恰恰违背了数学教学的宗旨,数学教育以逻辑性、严密性为主要性,尤其应当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要认识其价值,中学教学教科书是教材,而不是研究分析报告,它为教师提供叙述严谨,知识经验,便于教学的蓝本,同时要求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在启发性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去探索数学概念的发生过程,数学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把教学的思想方法、思维规律告诉学生,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想方法,引导学生推公式。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总希望教师仔细地讲解,列出公式,写出过程,而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很少。针对这种状况,我在最后留5-8分钟,留给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共同来探讨。

2.3 面同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并举。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特征,也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和目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使教学的广度、深度是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更要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数学素质教育不仅应使每个学生的各自水平上面向充分和谐发展,更应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出现有特长的发展,要实现这种发展必须克服统一的教育模式,而要实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新模式。教材对学生都一样,但学生吸纳知识的程度会有差异。同一题目,解题的方式也会有多样。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让他们选择自己的创造力,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然后对这些方法作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解题的规律,找到最佳方案。

2.4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举。在素质教育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感也。"说明了教师的主要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教与学真正互动,学生从教师讲授中获取知识,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反应中获得启发,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进展,及时地、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减少教学中教与学的失误。当前实施新的教材,正说明了这一特征,尤其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中主动向学生学习,在讨论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大胆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

2.5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举,智力因素的培养旨在数学教学应不断改进教法与学法,有计划、有步骤把教材和逐个数学问题设计成逐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探讨课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推论等步骤获得结论,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教学不仅包括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应包括信仰、道德、意志、毅力、兴趣等诸多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中既客观存要讲究严谨,又要讲究生动;既要讲究规则,又要讲究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应用学到的知识,以趣为突破口、情为纽带、思为核心、待以手段,讲授函数和数列时,讲授无穷大概念时,把虚点一直演示到黑板外,引起学生的注意,认识无穷大是无止境的。做到兴趣为诱发因素,情感交流为渗透机智,指导观察为强化感受,使课堂传授变得生动、活泼。

2.6 一般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举。一般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通过传授、讨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一般能力的提高,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无论代数,几何一个题目中能会出现多种解法,在讲授基本知识、分析题意、为学生提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时,应着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寻解题的多渠道,在同一结果中了解不同的过程,把多种方法汇集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最便捷的过程,在一般能力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7 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并举,课堂教学充分反映教师备课的能力和水平,把数学原理和公式生动地传授给学生,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在讲授基本知识后,应开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促进学生动脑动手,启发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进而改进备课方法,充实备课内容,拓宽教育的形式。

2.8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教师按照教育大纲、教材和经验组成的,是学生获知识源泉,活动课程则是以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为中心设计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目前,计算机已逐步在社会谱及,校内设有计算机室,校外网吧林立,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进入这些场所进行学习、上网、游戏等。计算机是以数学作为基础的设备,作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认识世界,观察事物,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又如通过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3.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与使用教材的思考和建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家教育部门已公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教材。在新原体制转轨过程中,建立新的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3.1 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目的。

3.2 学习新教材,吃透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旧教材以定义公式为主,对课时由教师安排,讲授容易导致学生记公式、背条文,教学进度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往往出现课时安排不当,导致教学进度时紧时松,"填鸭式""满堂灌"的情况不断出现,使教学达不到应用的目的和理想的成果。新教材贴近实际,课时安排得体,知识编排合理,着重强调新的内容;新的知识要求学生到实践中去调查,使学生获取科研知识由感性进入理性,能较好地学习和掌握。

3.3 积极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要求和兴趣。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由城市学校向农村学校普及。多媒体的运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大力推广,普遍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制作好电化教学的课件,结合教材和学生兴趣,选好教学的突破口,减少版书,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去思考、去研究。把节约的时间腾出来,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3.4 组织好教学和教学活动。教师要备好课,使课堂教育生动活泼,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研究。让学生观察生活,多了解情况,从而提出问题,教师启发式地帮助解惑,特别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小心求证,充分了解和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重结果轻经过的过程的情况继续发生。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6篇

高中数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对以前知识的回顾,同时也是对以后学习的一个深化。在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改革刻不容缓,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当前我们的素质教育成效并不大,很大一部分老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中数学 改革

前言

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行素质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高中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关键时期,高中数学在我们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我们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合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我们必须响应新课标的号召,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革教学方法。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是相对的课时却在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首先就是要注意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和方案,不能不考虑实际情况,要对学生的情况和课本的内容全面把握,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合理运用;其次是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新教学要求的背景下,合作教学是一种比较合理也比较有效的方法,通过合作教学,可以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老师能够了解学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时候,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了大体的了解,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对于本节课学生要理解的是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等,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而不是一味地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路和实际情况理解知识,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会思考才能做好其他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会计算、会做题就能成功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思维能力对于学习数学尤为重要。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分析、比较、想象等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解决数学难题,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例如培养学生用联想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教会他们如何看待同类型题,对于一题多解型的题目该怎样考虑等,多给学生选择一些这种类型的题目,锻炼他们的思维,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要总是依靠老师和同学。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但不能告诉学生答案,告诉他们方法即可,让学生逐渐摆脱对老师的依赖。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让学生学会推理、联想,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自我思考。

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教育是偏向理论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理论知识学的很好,但是不会运用,遇到实际问题就畏首畏尾,无从下手。有的时候课本知识学得很好,但是考试的时候却不会做题,实际应用能力太差,等到步入社会的时候也是问题百出。所以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教会学生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以后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设计一些实际性、应用型的问题,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带入到教学中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可以把数学中的集合问题和现实中的一些分类现象结合等,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统计和概率”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中的现象相似的问题,比如抽奖问题,设计一个转盘抽奖活动,在转盘上标上不同的奖项,让学生自己转动转盘并且分析每个奖项被抽到的概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多设计一些这样题目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构建高效数学课堂,除了要传授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新课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作者:董晓玲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军.浅谈高中数学素质教育中的创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6:191-192.

[2]刘堤仿.高中数学素质教育途径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1992,03:39-41.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7篇

一、传统小学体育课的弊端简析

(一)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仍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其内容仅仅为不断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忽略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男生与女生在体育爱好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男生通常偏向一些剧烈运动,例如足球、篮球之类;而对于女生而言则更喜欢温和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跳绳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不能将全班同学等同视之,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

(二)体育目标的不合理定位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时至今日,不乏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但仍存在不少人对体育活动存在误解。他们总把体育归为一种单纯的竞技项目,而忽略的体育活动的本质,即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仅应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个人成就,而是更加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体育教师不应单纯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该变传统以分数衡量体育成果的观念,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课地位的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当代的学生为了升学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挤压其课余活动时间,小学生亦难逃与此。更有甚者,一些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小升初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培养若干建议

(一)重视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对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随着世界上各重大体育盛会的连连举办,各小学的体育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为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成熟,大多数人在观看这些竞技活动时总是忽略运动给选手带来的快乐而关注各选手的运动成绩。论文格式,体育竞技。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小学生对体育的看法,造成他们在体育中一位求胜的心态,从而忽略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进取心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教导小学生不应一味看中比赛成绩,当然,成绩可以反映竞赛的一方面,但不是竞赛的全部,我们应通过竞赛的成绩激励自身奋发向上。

2.加强对小学生顽强意志的锻炼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锻炼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见的,而是要通过长时期的锻炼才可达到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顽强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对于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在体育锻炼或是竞技中,小学生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时必然也要面对承受失败的压力。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此可知,在校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勇敢面对失败后,其意志品质必然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小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其在失败中仍能享受体育的乐趣。

(二)在追求身体满足的同时关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体育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能达成其效果的,而是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多加关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的萌芽期,其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仍要依靠外界的正确引导,同时,由于其年龄小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针对这些,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如拔河、球类比赛等,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3.指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继续营养的补充以及强悍的身体。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于上面提到的,体育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但仍应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指引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以免造成身体损伤等不良后果。论文格式,体育竞技。

三、小结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8篇

素质教育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更加广泛的含义。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也就是说,在受教育的各个时期都要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是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素质教育则是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实施素质教育,将有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对以后学生更加积极的态度服务于集体、国家和社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要求“两全”

“两全”是指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全面发展,并且在全方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认可,就是因为它能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应试教育”所不及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育”的方法 ,这是一种很好的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实现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即学生之间基本素质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必须因材施教。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特长,把课本知识的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长了才干,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教学的科学文化教育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目标

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及道德教育方面综合规划。力求在同一时间内综合的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取得综合效果,而不是单项效果。从数量上,质量上扩散、强化,增进教育效果与效率。

(2)优化处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整体内容优化处理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和能力。有时为了需要,可以打乱原来的设置,重新安排教材内容,有时现行教材中的内容 ,有时现行教材中的内容,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综合内容时,教师可适当补充有关的材料。另外,还要深入挖掘课文中隐含信息,扩散信息和美学价值的内容,以丰富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关键环节,我们也应该很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优化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目标体系的物化形态和逻辑结构。为了在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我们应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课堂教学氛围,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创新教育的成败。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学整体优化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堂教学氛围好,易于使素质教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内所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以各种方式贯彻到教育当中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比如,我们可结合反映在教学内容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进行教育,利用有关教学史料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崛起而努力拼搏的责任感。

2.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现代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给语文教学帮了一个大忙,它寓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情景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有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下,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从而在大脑皮层中产生较强的反射,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我们在教授基础词汇时,可以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个词汇都有相关的词性,词意等解释,再组句加以运用来加深印象。 在对课文进行教学时,这时现代技术更显示出它的无穷魅力,配上画面,音乐听读课文,掌握阅读技巧,用简明的图示对课文加以分析,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出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增强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可操作性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多层教学,共同提高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教学;教师;学生

一、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英语作为我国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人才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要求我们摒弃一切有碍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在教学中切实体现素质教育,以培养出具备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李岚清同志在《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文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我们一个弱点就是对外交际的语言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人用什么办法学英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说明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英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的轨道,是当前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加强英语素质教育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当务之急。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重点是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让学生学会发展,能适应社会生活、能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第一,提高教师素质,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实践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基本保证。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学为师表,行为师范。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

在新形势下,作为老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让他们德、智、体、美都得到全面发展。

简要地说,教师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

2.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

3.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要改变这些现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制造英语氛围,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1.深入挖掘和钻研教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把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空洞的说教,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掌握道德知识、树立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形成诚实、正直、勇敢和坚韧不拨的品质。

2.善于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劣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目前,为素质教育所肯定的教学方法很多。诸如:启发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学生中心型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法中,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并都各具特色,在知识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教师只有立足实际,博采众长,灵活机动地配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因材施教,才能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努力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切实体现素质教育,就必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不仅要把对话、情景表演、辩论、演讲等活动引进大学英语课堂,而且还要尽可能利用音像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语言教师,必须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设计时,应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克服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精心启发诱导,启迪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除了不断丰富词汇、训练运用语言规律之外,还应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的思路,进而使他们施展其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事先设计一些问题和情景,然后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以此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其潜在的能力得以开发,进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5.重视独立性培养,发展创造能力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大大增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成份,多组织一些课堂讨论、读书报告、作文、翻译习作等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质疑、辩论,集听、说、读、写为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完善地掌握语言技能,而且还有利于锻炼和提高他们独立工作、抽象思维及创造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1.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充分挖掘其内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使素质教育真正在英语教学中得以体现。从心理情感维度分析教材,恰当地把握语言材料中感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情感。具体作法可以选择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敬师长、扶贫、国情报道、祖国建设等话题,融于情景对话,利用角色扮演、编戏剧、作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把德育有机地融于外语教学中。

2.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包括知识,而且还应包括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学校教育应既教知识又教方法,且更重要的是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涵盖了所有学科,孤立地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英语教学必须要与科学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3.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方面。英语教学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教师可根据有声语言这一特性,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或简或繁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沟通;二是教师可充分选用教材中有关方面的素材,塑造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精神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具有独创性、发散性、变通性、重组性、迁移性、逆向性和质疑性。这些都有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和培养。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精心创设各种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二是精心设计提问,制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景;三是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l),培养良好英语语感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四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三、结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它涉及很多因素和方面。它不仅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而且还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有测试方法与评价方法的改变。英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次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如何进一步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贯彻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张海涛.大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10篇

摘要: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到和谐发展,而这仅靠拼时间式的体力型劳动是办不到的,社会的进步所依赖时人脑劳动效能的提高,而不是体力劳动的增强。经常用脑创造性的劳动,人的聪明才智就会发挥出来,人的思维层次就会得到提高。学会用脑创造性劳动,而不要囿于传统习惯定势,是提高思维层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没有止境的,人的思维层次的提高也同样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教师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与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素质越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只有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而教师素质的高低与教师的理论层面有关,也与教师的思维层次有关。

实践证明:工作的大小,与思维层次的高低成正比,不断提高思维层次是创造性工作的前提。 任何工作成果的差异,本源是思维层次差异的反映。同一件事,同一项工作,不同思维层次的人去做,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思维层次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所形成的认识不同,从而其所采用的方法、造径不尽相同,其工作效果必然不同。

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同样存在思维层次问题。如果我们想把工作做得更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功夫首先就要下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上,舍此没有其它的捷径可走。因此说,一名教师能不能教好学,一名校长能不能治好学校,除了有责任心,有热情外,更主要的是在于思维层次所达到的高度。

一、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实施素质教育当然不止是学校的事情。但是,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学自然也就成了素质教育的主体部分。

我们说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首先指的就是教学的实践性。当我们深入探讨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的时候,素质教育的教学操作问题必然地摆到我们的面前。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分析得很清晰,但是实践中,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由于不仅教和学的双方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习惯包围,也难以完全否定“应试”——为了考试而教而学的功利,所以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并非易事,教育的主体部分——学校教学操作也就成了一个难题。同时,为了强调素质教育对受教育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我们往往把应试教育放在了素质教育的对立地位上,这在理论分析上是允许的,但观念上的模糊当然会影响我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很有可能出现讨论的是素质教育理论,实践的却仍然是已经习惯了的应试教育行为。

二、素质教育来源于教学第一线的实践

(一)善于在教学中发现和分析掌握受教育者的智慧和才能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也存在不同的缺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一个方面,“天生我才必有用”说的是另一方面。这个道理人人明白。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它是教育者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考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育以使受教育者具备社会需要的素质的根据。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中,人的某一缺陷往往成为被放弃教育的根据。而人的某一智慧又成为其多受教育的根据。“损不足而富有余”的效应成了应试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二)从尊重人的层面去开掘受教育考的智慧和才能

在传统的伦理规范中,师生关系往往以父子关系来相类比,说明是从属关系,是上下关系。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伦理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上下关系到更注重它的平等内涵。素质教育则以尊重人为教与学的前提。

在互相尊重的关系中,没有什么能比尊重人的个性更为重要的了。在应试教育中,由于以分数作为划一的标准,所以不仅把学生,也把教师培养出了一种以划一的标推来要求教学的思维模式,唯上、唯书,在划一的标淮中压抑个性和天性。最粗浅的例子莫过于幼儿园里强求幼儿必须一律午睡,不午睡和午睡不着的孩子是坏孩子,惩之以罚站,至少是得不到小红花或小红旗。

三、在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是教师,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教师应在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上下功夫:

(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学生已习惯一切听命于教师,接受教师的安排。主体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培养,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理解学习过程,选择和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实践中切莫用一种标准去对待学生。用一种标准对待学生似乎是平等的,实际上在平等的现象下掩盖了更大的不平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就考试的原则而言,而不能论及考试者价值的评判。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受教育者,正是应试教育一切弊端之源。把考试的一刀切标难作为教学中的多元行为,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前提,教学的多元行为实际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自己有了这种愿望,在实践操作中也很难从过去的应试教学习惯中摆脱出来。前文所说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二件事例,在起始动机中仍然夹杂着应试教学的痕迹。再者,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工程,因为它需要向应试教育这种已经由整个社会习惯的氛围挑战。若干教师、若干班级、若干学科的实施往往是事倍功半,很容易被习惯力量和旧价值观全部或部分否定。应该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至少要在整个学校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柳海民著.教育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2]王义堂等著.新课程理论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7月

[3]科文著.烛光一教育教学发展文论[M].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6月

[4]冯春明著.中小学教育与管理[M].中小学教育与管理杂志社,2003年5月

[5]刘惠军著.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11篇

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及人本身的终极关怀,要求着力培养学生一种能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能使人终身受用。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

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应试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是一种被扭曲的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宋学家朱熹曾经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成为基本素质合格的毕业生。

第三,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应试教育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与此相适应,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较多地强调受教育者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而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适应与创造的一致性,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几乎全被灌输语文知识、讲题解题、考试辅导所占用,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思想性的教育。语文教材“文以载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语言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数学 教师 素质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eachers' Quality Issues in Mathematics Quality Education

GUO Jianbin

(No.1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of Nanning, Nanning, Guangxi 530299)

Abstract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most fundamental one i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mathematics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of teachers, teacher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come through words and deeds; they are engag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s through rigorous scholarship for students from the guide and infection.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improv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ies, and can better help train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math.

Key words mathematics; teacher; quality; education

1 数学素质教育的认识

1.1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素质。数学素质教育就是结合数学内容,在教材中渗透德育,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服从真理的科学态度,做事缜密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时坚韧勇敢、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

1.3 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劳动技能素质是数学素质的组成部分,这一素质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1.4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体育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时,各器官系统所表现出的各种技能的能力。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非智力素质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由于非智力素质是根植于学生自身的需要、兴趣之中,它能够以其独特的功能和潜在的形式,推动、调节着学生的各种认识活动及其行为方式,使学习活动体现着他们的主观意向和理想追求,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

2 教师素质问题

2.1 思想道德素质

2.1.1 政治素质

三尺讲台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每一个教师都负载着民族的希望,教师要“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学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只有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提高了,保持同党和国家高度一致,在教学中才会自觉渗透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我们伟大民族的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1.2 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丰富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高尚品格育人;不仅是通过教学传授知识,而且是以自己的品格去“传授”品格,以“心灵”塑造“心灵”。换言之,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良好德行和习惯去影响和培育学生,使之成为品行优秀的新一代。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模范和行为榜样,教师自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人。

2.2 文化素质

1986年卡内基教育促进会指出“教师的权威性建立在专业素质基础上。”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具备专业素质(数学专业知识和数学教育科学知识)外,还应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这是其职业特点使然。

2.2.1精深的数学专业知识

数学专业知识是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掌握高等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及现代数学科学的有关知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专业性突出的学科,数学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并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轻松自如,严密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2.2.2系统的数学教育科学知识

数学教师要想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就必须学习掌握教育基本原理、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等数学教育理论学科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2.2.3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知识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所以要上好一数学课,仅仅靠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所积累的有限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所必需,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所必需,更是培养全面发展而又能各展其长的青少年一代所必需。

2.3 能力素质

为了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数学教师必须掌握数学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并把它们转变成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实际能力。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数学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教育能力,四者不可缺一。

2.4 数学教师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能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必须具备健康体魄。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通过教师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感化学生,而不是通过说教形式教育。教师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只有这样才能发自内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在教学、生活中用自己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生活节奏紧快的社会,处于这样剧烈竞争的人们面临着更多的紧张、焦虑和压仰等心理问题,因此健康的身心素质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教师面临着工作竞争等各种压力,因此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身心素质,以自身健康的身心素质影响学生,帮助他们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竞争。

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一个高素质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渊博的文化、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健康的身心。数学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源泉,文化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文化基础,能力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身体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社会的进步,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普片意识到教育对于个人成长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好的教育不仅增长见识,更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向着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道德观等。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学会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更要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一.初中数学中包含的素质教育

每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知识结构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因此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性应体现在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因为中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这对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必须继续学习,不可否认,在我国初中到高中,能总体上大学的还不多。而大多数中学毕业的学生只能靠自我学习来提高未来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知识和能力,而这种继续学习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他们会不会学习,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适应信息化,数字高度发展的需要,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站在素质教育发展性的高度,努力教学生学会数学,这里应着重在学法上给予指导。例如,怎样教学生由因到果综合处理问题,怎样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怎样教学生通过个别实验归纳猜想,怎样教学生通过同类问题求解抽象概括出这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总之教会学生学习一般方法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增强学生未来自我发展的后劲。

二.数学能力的应用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收到吧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数学意识”。

作为为人生准备的数学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技能和能力,具体的,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和社会,生产以及生活。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概括,抽象,弄清楚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他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和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意识大于裨益。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目的。

三.初中数学中素质教育的创新性

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他总在努力的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判现代教育体系的局限性和弊端的时候,往往批判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他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教育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和加减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在明主开放的教学活动中,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值得提出的是,猜想是活的发现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牛顿所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和调控,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中,自由的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猜想,不断探索,真正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素质教育下中学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总结

素质教育之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演讲者而更应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导者,鉴赏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传授者,而应当是知识的积极探索着,发现者和创造者,中学数学教师应当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充分信任,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都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真正动力是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素质教育要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14篇

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今天,新课改给地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农村中学教具简陋,信息闭塞,地理教师凭借“粉笔、黑板、教科书”,必须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升现代教育理念,才能更好的应对素质教育。下面仅就我自己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深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爱国主义是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也是道德规范。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大国,然后通过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等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和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素质教育一反传统的“师道尊严”,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放下先生架子,肃清师生的严格界限,师生之间要有相亲相爱的关系,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教学相长。教师一要虚心,二要宽容,三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竭力发掘全体学生的闪光点,正确面对学生因非智力因素而带来的素质差异。或许“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个学生只要超越了他当前应有的水平,他们的各种奇思妙想我们都要及时的肯定与表扬,以满足其成就感,以树立起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想象,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的轻松学的自如,学的活跃。

素质教育评价教师不仅仅是只看重结果,更多的是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照本宣科奉送真理,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真理、发现真理以逐渐成为社会评价教师,选择教师的一条标准。只有尊重学生,将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主人和主角,才能使其愿意学习,主动参与。毫无疑问,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以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温和的语调,精炼的语言来营造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从而充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被当作副科。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想教。许多优秀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流失,广大农村中学专职地理教师匮乏。选任的教师多数未经过系统培训,教学手段单一:或照本宣科,或简单地在课本上勾画知识点。老师把死的书本知识满堂灌、填鸭式,然后让学生被动的接收灌输的书本知识,机械地死记硬背。靠高密度的灌输和大运动量的重复练习来获取高分,因之教者谆谆,学者恹恹,成为地理课堂上的普遍现象。“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如何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成为地理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地理教学中除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外,可以尝试着将一些地理知识有针对性的故事化,音乐化和诗化。还可以通过地理拼图,编制地理谜语,吟唱顺口溜等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之中,使学生愉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教学“南亚”政区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南亚国家的类型自东向西编制顺口溜:南亚八国家,岛国斯(斯里兰卡)与马(马尔代夫),内陆不(不丹)锡(锡金)尼(尼泊尔),临海孟(孟加拉国)印(印度)巴(巴基斯坦)。经过吟诵,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正确填注南亚政区空白图。教学“青藏地区”一节我们就可以打破常规,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其教学内容音乐化。通过《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回到拉萨》这三首歌碟歌曲的播放、演唱及质疑,创设情景,激活课堂,可以增加课堂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老师轻松,学生负担也不重,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善于质疑,培养学生探究品质

中学素质教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数学品质

在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应当把如何加强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本文仅就为高等教育中基础课程之一的数学教学改革,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数学素质教育

严士健教授曾强调说:“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语折射出数学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学素质应从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几个方面考虑,相应的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四个层面。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对大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才。

二、理想化的数学素质

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学生的适应性、竞争能力和潜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质。这种素质,至少应包括理解、抽象、见识、体验这几个方面。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问,所谓理解力,当然包括逻辑推理的能力,还应包括数学中分析、代数、几何等不同语言对应转换的能力,几何想象的能力等。抽象能力,是指一种洞察力,灵活的联想类比,举一反三的能力,特别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见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著名事例。不但要让他们知道数学宝库中的先进武器,而且要使他们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史中的独特贡献。有了这样的见识,才会思路宽、办法多,遇到困难时才会自觉地求助于数学。数学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像转换观点、选择方法、熟悉软件、检验结果、发现毛病、寻找原因等环节,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学到手。

三、进行数学素质教育

高校的数学素质教育应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创造性地发挥、潜移默化地渗透来达到目的。以下是教学中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想法和尝试。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教育是传统数学教育的现展,是历史的必然定位。数学的概念是最精炼,最严密也是最抽象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再像背文科知识那样去死记硬背,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关键是理解,要提取关键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够掌握它。要理解透彻。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善于理解、琢磨、多思考。

2.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逻辑型、宏观型。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做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做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的数学证明。

3.注重数学实质教学。数学是一门抽象、严密的科学,它有大量形式化表示方式及严谨的文字叙述,这些形式化数学对数学的研究、交流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数学的本质,更不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强调数学的表达形式、咬文嚼字追求概念严谨的教法,要把教学的重点及时间放在数学概念实质的理解和整体数学观念的形成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教学主张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数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数学实质上,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数学教育通过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表象、联想变化等数字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数学能力教育过程,也是个数学素质的培养过程。在高度抽象、奇异变化的数学世界里,使学生渐进积累变换的、敏锐的、独特的和创新的思维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自红.数学教育中数学素质的培养[J].理论导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