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观改造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景观改造论文

第1篇

(1)生态优先———注重生态保护,以生态、环境为先,绿化环境的创造及维护为根本,生态的功能总体体现;(2)注重文化、水文化设计———着重挖掘项目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既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又在打造水岸合一的同时兼具现代气息;(3)整体化设计、以人为本———景观带、水体与整个规划区的整体化塑造,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努力创造能满足市民日常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游憩需求的各类空间,营造宜人的滨水环境。(4)低碳环保———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利用水生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5)植物景观遵循因地制宜、生态、艺术、彩色、经济性原则。

2总体设计

2.1总平面图

红线范围:北岸总面积约102510m2,南岸总面积约156000m2,红线范围总面积约:258510m2,由于红线面积从市政道路中心线开始,并且包含了现有的一些民居,因此实际景观面积为北岸约:69000m2,南岸约124000m2,总景观面积大约:193000m2。

2.2空间构架分析图

本案分为“一线、两带”。一线(滨河绿线)———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的滨河风景,观赏两岸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两带(北带、南带)———北带(沙县古韵)———展现历史足迹的传承、重见、再塑。南带(沙县风采)———展现新城的迎新、创新、发展。

2.3景观序列分析图

本案滨河景观从北岸到南岸逆时针方向有序地展开景观序列,起景:叠石金影,通过北岸东头的金钟塔敲响沉睡的虬龙,奏起新景观的优美乐曲。前景:禅茶回香、虹桥飞渡、石阶晴阑、月下汲古、莲花石汀、闽道怀古。主景:闽眺望霞。序景—礌石遗韵、滚木声声、残垣飞渡。主景:惊涛拍浪。序景:石碑古韵、先贤集萃、四贤之阶。转折:龙飞凤翔。主景:虬龙飞天。序景:凝霞秋色、倚栏俯绿、风舞康龙。转折:眺烟影翠。:波光艳影。转折:芦香步道、绿茵飞台。结景:尾舞龙音。创造有主有次的景观结构,产生有起有落、有高吭有低迥的赏景意趣,形成一个富有韵律与节奏的景观游览路线。

3景观分区设计

3.1一线

“一线”景观主要展示在沙溪河道上看两岸的岸线景观,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层次丰富的台地式滨河风景,观赏两岸整改过地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

3.2二带

3.2.1北带。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过去的历史人文、历史痕迹,通过这些景观展现,让人们更了解过去的沙县,增强人们的认知感、认同感。景观分为经贸文化区、闽学文化区、军事文化区、先贤文化区。

3.2.2南带。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未来城市发展的面貌,通过景观表达沙县迎接新的历史、创造新的明天,巩固新的成果,焕发新的面貌的决心。沙县横跨沙溪,相传古时沙溪流经沙县城关河段,有一条“虬”。即“无角龙”,故此河段又称虬江,沙县县城亦称虬城。本案南段紧邻虬江西路,因此南岸采用虬龙造型打造景观形态,景观分为虬龙迎新区、虬龙创新区、虬龙立新区、虬龙焕新区。

4绿化设计

植物配置总的原则遵循适地适树,并充分考虑与周围建筑风格及河道相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配置原则

(1)以乡土树种为主,尊重自然。(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离地条件生长的植物。(3)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选择具有生态去污功能的植物,利于河道污染治理。(4)种类多样,远近结合。

4.2设计目的

美化、彩化、香化、净化。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春花秋叶。以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为主,下植耐荫常绿开花灌木,水边点缀可起到净化水系的水生植物,营造浓郁的带状景观,如香樟、大叶女贞、雪松、广玉兰、山茶、金桂、银桂、石楠、榕树、乳源木莲、中东海藻、蒲葵、乐东拟单性木兰、福建含笑、光叶白兰花、红豆杉、柳杉、苦楝、无患子、枫香、银杏、榉树、朴树、白玉兰、紫玉兰、紫薇、木槿等植物为主。

4.3配置方式

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植物配置。

4.4植物群落规划

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如休闲芳草群落、休闲观赏群落、密林群落、水土保持林群落、热带雨林群落、水生植物群落、生态岛。

4.5设计构思

设计将本地块分为3个区域,分别以绿、红、黄植物景观为主题。结合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常绿和落叶乔木的对比特征和丰富的季相变化,以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低矮灌木、草皮、水生植物六个竖向层次全方位的反映自然生态特征,春天鲜花烂漫,夏天浓荫匝地,秋天丹桂飘香,层林尽染,冬天绿意盎然、寒梅傲雪,整个绿化配置与河道构成一幅亮丽的风景。绿色系绿地:配合人行道种植高大、浓荫的行道树。考虑自行车道的功能性,错落有致的行道树种植,形成时而林下浓荫时而开阔视野的景观感受。以主景树与高大乔木为主,配以观叶、观花植物,结合观景挑台、景观平台、广场等从功能性出发,做到植物配置保证四季有景观。红色系绿地:考虑到游步道的慢生活节奏,在观叶、观花基础上,增加观果植物,留出部分草坪区域,吸引人流驻足,享受大自然。考虑到20年一遇水位线,植物选择以深根性乔木及亚乔木为主,基调树种周围种植以观叶及观花为主的树种。黄色系绿地:以亲水性好的乔木和草地及水生植物为主,即保证景观效果,又不影响泄洪。

5专项设计

5.1河道及驳岸设计

5.1.1河道现状:本项目河道承担泄洪及航道的功能,两侧现有驳岸较陡,滩涂面积较大。

5.1.2河道设计目标:营造“亲水、生态、自然”的滨水空间。

5.1.3河道设计原则:平面上,以河道控制线为基础,遵循自然弯曲的原则,顺应河道演变规律,综合考虑景观布局、泄洪、排涝、周边用地规划、桥梁及各类构筑物控制点,因势利导,适当改善河道整治线。断面上,根据水文资料,确定枯水位,常水位,洪水位及河道宽度,从有利于植被生长、地方管理养护、防止水土流失、景观开展面等方面选择适宜的岸坡及岸坡斜度。

5.1.4护岸整治:多采用景石叠砌、砌石+木桩、卵石铺面等自然缓坡式入水岸。在用地受限、或因景观需要而设置各类硬质砌石驳岸时,通过墙顶置石、绿化覆盖来改善硬质硬质护岸的景观效果,通过顶板外挑、亲水台阶、亲水平台的设置来增强硬质驳岸的亲水性。

5.1.5驳岸规划:滨水空间是水体与陆地的交织面,是自然元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也是人们亲近河水、亲近自然的首选之地。因此滨水空间的人类活动和城市干扰非常剧烈,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护岸设计的质量,对滨水空间效果的影响巨大。

5.1.6驳岸设计原则:生态性: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滨水人居得到安全保障;景观性: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经济性:在保证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提下较少的经济投入。

5.1.7护岸形式:护岸一般可分为硬质驳坎和柔性护岸(生态护岸)。硬质驳坎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预制混凝土块体、现浇混凝土、浇注沥青、及铰链混凝土沉排等形式。硬质驳坎作为技术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法,广泛应用于河道整治当中。柔性护岸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运用其本身的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柔性护岸的设计的根本思路。不同于硬质驳岸惯用的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的方法,而是用自然的结构和形式来顺应自然的过程。

5.2停车场设计根据现场及考察情况,结合当地实际需要,设置了北岸170个小车位,15个大车位,南岸174个小车位,1020个自行车停车位,满足周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停车场地隐于绿化之中,采用生态停车场的方式,更加融于环境之中。

6设计相关及其他

6.1设计难点与重点

由于本次滨河位于城区,周边居民、车辆较多,因此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由此项目产生及涉及的土方工程、驳岸工程、环境保护等就变得尤为重要。

6.1.1土方工程:河道边需要动土,开挖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将部分挖方工程产生的土方运于就近周边场地的景观造型之中,从而减少对周边的影响,起到减少投资、保护环境及节能的效果。

6.1.2驳岸工程:沙溪河承载着泄洪的功能,因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泄洪元素。现场已有部分场地进行下层驳岸维护,设计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分别采用浆砌块石、以及自然式驳岸等多种形式,阶梯式的驳岸设计。砌块石墙体采用重力式结构,自然式则采用松木桩维护入水为主要结构。最上层采用格宾挡墙,中层采用浆砌石块,下层近水面处,采用自然式驳岸及松木桩结合的形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驳岸工程施工量较大,因此设计过程中尽量结合工程现场,将可利用的驳岸利用起来,并要求施工时应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6.1.3环境保护:由于项目位于城区,且距离道路及居民、市场较近,因此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造成的噪音、粉尘的影响,将硬质景观主要设置在河道内侧。道路边侧以绿化为主。

6.2设计问题与建议

6.2.1自行车健身绿道的设计。自行车健身绿道的建设将极大的提高滨河景观绿地利用率,由于现场景观开展面较窄,因此通过多层次驳坎,即减少土石方,又可扩大景观面,设计将绿道控制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高层上,保证车行的安全。

6.2.2原北岸大型停车场的处理。原北岸大型停车场地处较低位置,傍晚后,由于水位上涨,停车场不能使用,因此进行了调整,通过增加土石方的办法改为两个高层停车场,上层停车场小车位87个,大车位15个,标高满足5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可全天24小时停车。下层停车场为临时停车场,小车位50个,标高满足104.6m,比常水位高2.6m,涨水时不能停车。

6.2.3三中自行车位的设置。西大桥南侧白天是三中自行车停车位,晚上是大排档,对该场地影响较大,根据要求该区必须解决1000个三中自行车停车位,考虑到自行车的使用情况,一半设置在现有场地高度上,前面以绿化带进行围合,保证广场的干净整洁,广场上采用树阵广场形式,方便人们纳凉聊天。自行车位不够的部分通过原有斜坡驳岸进行改造,将驳坎做成垂直驳岸方式,用挖方填方的方式做第2层平台,这样白天可放置三种自行车,晚上可供人们跳健身舞。

6.2.4盲文的设置。纵多设计中,只考虑市政的盲道设计,未将盲文设计作为考虑范围,设计应以人为本,因此在设计中处处需要为人服务而考虑,建议可在栏杆扶手、座椅靠背等多处设置盲文,以便盲人在此也能行动自如,也能更好地体验沙县的发展和关怀。

第2篇

(一)项目概况

平沙落雁及延伸段是兰州市南滨河路重要的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是进出兰州市以及连接市区各路段重要的枢纽通道之一。北侧紧邻黄河,是人们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重要区段。是兰州市黄河风情线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兰州“外滩”的美名。道路沿线有许多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是兰州市人民引以自豪的生态路、景观路。也是兰州市每年举行大型国际“马拉松”赛事的重要比赛场地。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兰州市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的宣传窗口。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是利用灯光的照明效果塑造城市的夜间形象,通过对山水、江河、道路、桥梁、广场、建筑物、构筑物、园林、雕塑、小品、历史文化古迹和遗址等诸多具体景观的照明设计,丰富城市的空间感和动态感。科学而合理的景观照明设计,是解决平沙落雁及延伸段交通节点改造工程夜间照明朝着巩固、完善、提高等方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形成一幅和谐、优美、宁静的夜景画面的基础,是景观照明设计前提,是实现兰州市景观照明系统化、实现兰州市景观照明灯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指导思想

景观照明是通过人为的设计和创作,让其在灯光作用下显得更有艺术感,或者说更加有美感,让普通的夜晚弥漫出不一样的文化气息。平沙落雁交通节点工程是兰州市“畅交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效地改善兰州市交通环境,缓解城市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兰州市的经济发展。平沙落雁景观照明以“景观、文化、生态、绿色”为主旋律,将与南滨河风情线、兰州水车园、历史人文雕塑相得益彰,有利于提升主城区城市品牌形象,对打造特色景点、品牌旅游有着重要作用。

(三)技术亮点

平沙落雁及延伸段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新建城市高架与原有路段连接,路况复杂多变,属于城市道路的高危路段。本项目照明工程采用新型钢管护栏灯具有效的解决了高杆/低杆照明引起的安装维护不方便、抗台风差、对周围居民造成严重的光污染等问题。新型钢管护栏灯实现了路面照明,又成为城市夜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亮灯形成的近线性灯带对驾驶员还有良好的路型诱导作用,保障了驾驶员与乘客的安全。有机地将道路照明功能、景观照明功能、护栏防撞功能合三为一。新型护栏灯采用LED光源,耗电量较小,可大幅度降低电费50%左右。LED灯具环保效果较好,LED灯具中不含汞和氙等有害元素,利于回收和利用,而且不会产生电磁干扰普通灯管中含有汞和铅等元素,这些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道路照明采用的高压钠灯中的电子镇流器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其他电器的正常运作,长时间的电磁干扰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二、景观绿化设计

(一)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结合城市道路环境特点、工程特点、构造物分布与选形、路基断面布设形式及景观规划定位等因素,确定如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内容:

1.人行道景观。根据沿线用地性质不同进行有区别的设计。结合地面道路及高架桥的空间形态,景观打造以开敞式为主,让沿线的景致和景深成为一道优美风景线。其中行道树设计应注重树形及分支点的选择,体现高大挺拔。主要树种选择有大叶香樟、银杏等。

2.分车带绿化。分车带设计注重简洁通透,以时令草花、修剪整形灌木和球类植物为主,展现沿线道路的整洁大气,注重桥下植物耐阴性的选择。

3.节点景观。节点景观设计应将建筑、场地、绿化结合,统一考虑,打造富有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并注重与地块现有景观的衔接与融合,复铺装则延续原有地块的铺装形式。

4.环境小品。灯饰、椅、凳、桌、花盆、花池、花架、标识牌、护栏以及亭、廊、雕塑等以精美灵巧的造型来点缀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北滨河路黄河风情线上不同路段布置了风格各异的小品雕塑并精心配制灯饰,形成了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协调统一的游憩空间。5.绿化树种选择。针对兰州市地处高海拔严寒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强烈常年干旱少雨的地理气候特点,在植物配置上以适宜兰州市气候、土质的常绿树种如:侧柏、针叶松、黄杨等为基调树种,保持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的景观效果,适当搭配一些开花有色树种如:红花紫荆,榆叶梅、月棘等,让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更富生机。

(二)城市桥梁景观设计

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追求的是流线畅舒展的总体线型和自然的曲线。桥梁的夜景亮化综合采用泛光照明、LED点状照明和带状照明营造炫丽多彩的桥梁夜景效果。在高架桥两侧防撞墙外侧设置花槽,种植景观植物,增加绿化率。高架桥立柱下种植爬藤植物,为垂直绿化的生长提供空间。

(三)地下人行通道桥景观设计

静宁路十字路口北侧与东侧、金昌路十字路口西侧与北侧路口、平沙落雁西侧(原通道加长)、南滨河路、读者大道、平凉路北口处人流量较大,需要设置地下人行通道解决行人横向同行问题,分别设1~5m的通道桥,净宽5.0m,通道两侧设人行梯道。

1.安全性。安全性是地下通道环境设计的基础和前提,结构计算、抗震设计、地下通道防排水设计、照明设计等安全可靠。通道内部和出入口适当距离,布置醒目的标识牌,对行走安全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并在在此基础上对其标识牌进行个性化设计。特别是进行夜景设计时,通过各种灯光色彩来渲染环境和烘托气氛。

2.舒适性。通道处入口是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交换节点,也是人们视觉明暗变换的过度段。设计采用浅灰色钢化夹胶玻璃、钢结构驳爪风雨篷,可以有效缓冲光线明暗变换而产生眼睛的不适感。

3.内饰材料。(1)墙面材料运用干挂大理石等装饰材料体现空间的延伸,让封闭的地下空间具有通透性。墙面砖施工缝横平竖直,自然形成一种韵律感。(2)地面材料采用耐磨、抗压、防水、抗腐蚀、防滑的花岗岩石材。局部采用套色处理。(3)地下通道楼梯是主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踏步的踏面两侧设计凹槽,避免积水。(4)顶棚设计采用亚光白色雅克力板吊顶,明快而富于变化。顶棚的高度结合空间功能高低错落,赋予流动感。并结合照明灯具的选择,引导人流方向。

三、结语

第3篇

张家界城区段澧水堤岸全长约7km,为东西走向,曲线型。堤顶面宽5~8m,堤面铺装为青石板或广场砖,堤上修建了亭、架、围栏等园林建筑,且布置了条凳等休闲设施。堤的背水坡长8~13m,坡度有缓有陡,一般为1:3~5,坡面上主要以图案的方式成片、成带栽植了大量的灌木。滨河大道依堤而建,人行道宽3m,行道树香樟栽植于人行道上,株距为6m。可借景观有:天门山、回龙观、子舞台、澧水以及少量渔船等;需屏障的景观为两岸拥挤无序的城市建筑。如果从安全、功能和景观的角度来分析,尚存在如下问题:

1.1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澧水堤岸景观尚存在两个方面的安全隐患:一方面,行人横过滨河大道缺乏天桥和地下通道而带来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滨河大道的行道树为香樟,香樟根系极其发达,白蚁好啃,若根系穿堤生长,招引白蚁危害,则易形成管涌,从而影响大堤防洪安全。

1.2休闲功能难以发挥

澧水堤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目的是确保张家界市区免遭洪水危害,而澧水堤岸是一个很好的滨水空间,它的另一个功能是为张家界市民提供一个户外休闲环境。然而,现在的堤岸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是缺乏乔木植物景观,以致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烈日炎炎,根本不利于市民休闲。

1.3堤岸景观单调乏味

澧水堤岸作为一个休闲环境,一是必须具备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人感到舒适,游赏其中能够得到美的享受;二是必须创造一定的文化氛围,使人精神振奋,得到启迪和熏陶。然而,目前僵直无起伏的堤身,加上层次单一和带型模纹的植物配置方式,使得堤岸景观过于单调乏味,缺乏美感产生不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2设计总体构思

2.1设计目标

创造一个不影响防洪功能要求的,且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良好生态的带状休闲公园。

2.2设计原则

2.2.1安全性原则堤岸景观改造应以确保大堤安全为前提。现有的大堤防洪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堤上无论是营造园林建筑,安放雕塑,还是栽植树木,都必须考虑大堤的安全,只有在加强大堤的安全措施后才能进行。如堤上栽植乔木,必须考虑乔木根系对堤的安全影响,设法控制根系的生长范围,树种最好选择浅根性的和抗白蚁危害的树种。

2.2.2生态性原则植物配置尽量改变现在以灌木为主和大量采用带型模纹的配置方式,多选择乡土乔木树种,采用多层次的立体配置方式,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生态功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堤上的树木夏能遮挡烈日,冬能减缓寒风。

2.2.3艺术性原则主要讲究植物景观的艺术性,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的配置方式,以天然植物群落为模本,注重艺术构图,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色彩、疏密、虚实和主次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创造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充分运用障景和借景的手法,通过密林屏障视野范围内较近的城市建筑,采用开辟透景线和抬高视点的借景手法欣赏澧水和天门山之美景。

2.2.4文化性原则澧水以西主要为大庸古城,景观设计应以土家文化为背景,以健康向上为主题,河堤硬质铺装坡面可采用大型浮雕的形式,刻上名人的诗句,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及土家名人轶事、重大传统祭祀活动等。

2.2.5功能性原则堤岸景观设计在确保防洪功能的前提下,设置各种休闲健身设施,创造一个适于人们游憩的空间境域,充分发挥其休闲功能。

2.3地形改造设计

2.3.1堤面改造大堤堤顶面,原则上尽可能保留现有的硬质铺装和硬质景观设施,堤面通过建造树池和花池,改变堤面僵硬和缺少变化的人工景观。树池边高50~60cm,树池内栽培土厚50~70cm,池内置石种树,池边安放条凳,供人休闲。

2.3.2坡面改造大堤朝滨河大道的一面为平直的斜坡,堤高2.5~3.0m,坡面长8~12m。本设计采用护石加土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地形起伏变化有致的缓坡地,以便成丛、成群、成片栽植树木,创造高低、疏密、层次变化有致的林带。堆得较高的土丘采用本地产的青石作挡土墙,外形力求变化自然,石墙上安放大理石板,板上刻诗文或做浮雕。

2.3.3堤内改造为了确保大堤安全不受影响,采用在堤上深埋(1.2m)钢筋混凝土挡板的方式阻止乔木根系穿堤生长。

3植物配置

堤岸上现有的植物尽可能利用,只是改变现有的部分配置方式,在改造地形后能够栽植乔木的地方,分别选择广玉兰、杜英、锦烈白兰、桂花等常绿树种作基调树种,以形成终年常绿的林带;选择银杏、栾树、椿树、无患子、重阳木、白玉兰、乌桕等落叶树种作配调树种,以丰富乔木树种的色彩季相变化;栽植灌木的地方选择红枫、鸡爪槭、紫薇、红桎木、杜鹃、茶花、含笑、南天竹、碧桃、樱花、紫玉兰、紫荆、夹竹桃、木芙蓉、木槿、南迎春、四季桂等树种,每处以一种灌木为主景,采用成丛、成群的栽植方式,灌木的大小规格讲究变化,配置力求自然。宿根花卉充分考虑其生态习性,选择适宜的种类,采用成群、成片的配置方式,讲究花卉植物的群体美。堤上树池内的植物主要选择木芙蓉、孝顺竹、夹竹桃、鸡爪槭、紫荆、四季桂、棕榈、蚊母、油茶、女贞等,另在节点或入口对景等主要位置选种红桎木、罗汉松、中华蚊母、榆树、白桎木等树木桩景,以形成堤上局部的主景。

4建筑与小品

>

大堤上现有的风景建筑与小品原则上保留,另外根据造景和休闲功能的需要在适当位置布置亭、花架和临江观景台等。在林下布置游路和小型的休闲广场,安放桌凳等休闲设施。可选择某节点位置修建踏步和各级亲水平台作为休闲戏水景观。

5小结

人类具有亲水特性,因而城市多傍水而建。江河生态功能退化无疑给城市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尤其是城区段江河在城市化进程中威胁更加严重。一方面,人们不得不加固堤岸,抗拒洪水;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剧增,公园绿地紧缺,加之滨水空间倍受城市居民亲睐,将其作公园绿地建设,采用堤园结合的方式,达到功能兼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兆祯,毛焙琳,黄庆喜,梁伊任编著.园林工程.北京林业大学印刷厂.

[2]唐学山,李右德,曹礼昆编著.园林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

[3]杨赉丽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