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

主持人职称论文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一、申报范围、对象

(一)本市各电台、电视台中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及科教影视片中解说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外省市在沪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须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申报条件,且在上海取得《上海市居住证》满一年以上)。

(二)事业单位申报人员应由本单位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情况,按岗位缺额进行推荐申报。

(三)下列人员不属于申报范围:

1、本年度已到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办理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限的除外,需提供延长退休手续审批表);

2、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的;

3、任期内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令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

4、由于本人工作失误给国家或单位造成不良影响或重大损失的。

二、任职条件

(一)播音指导

1、政治条件。

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和国家的宣传方针,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公德。

2、专业能力。

(1)能高质量地完成播音或主持任务,组织和指导播音员完成各种播音任务,检查、审评播音质量,解决业务中的重大疑难问题;

(2)很好地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工作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经考察表明能履行播音指导职责;

(3)担任主任播音员职务期间,通晓播音业务,有较高的采、编、播制作节目的能力;

(4)实践中有创新,形成独特的播音、主持风格,并在社会和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

3、学历、资历。

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受聘主任播音员职务5年以上。

4、语言要求。

(1)必须通过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或上海市职称古汉语(高级班)考试;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

5、学术论著。

受聘主任播音员职务期间,对本专业理论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并在省、部级及以上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5篇以上专业论文,或在全国性专业学术研讨会上交流5篇以上专业论文并获奖,或出版专业论著1本。

(二)主任播音员

1、政治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和国家的宣传方针,具有良好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有较好的公众形象。

2、专业能力。

(1)组织和指导播音员完成播音任务,甄别播音质量,解决播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2)能够很好地完成播音或主持任务;

(3)能够担任播音教学和培养播音员的工作;

(4)能够较好地掌握采、编、播制作节目的能力,在业务上有显著的专长和特色,并在社会和同行中享有一定声誉。

3、学历、资历。

(1)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2年以上;

(2)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5年以上。

4、语言要求。

(1)必须通过全国职称外语B级考试或上海市职称古汉语(高级班)考试;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

5、学术论著。

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期间,对本专业理论有一定研究,并在省、部级以上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3篇以上专业论文,或在全国性专业学术研讨会上交流3篇以上专业论文并获奖,或出版专业论著1本。

三、破格条件

对不符合规定学历、资历的申报对象,一般不接受申报。对少数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可破格申报,但必须符合上述政治、专业能力、语言、学述论著等条件。同时,在任现专业职务期间,必须是部级重大奖项获得者,并经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推荐,有关职改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四、申报材料要求

(一)对申报对象的要求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申报表》(,用16K纸打印,需盖单位推荐公章);

2、《业务报告(自传)》(3000字左右),重点说明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

3、报送论文。将已经的书刊封面、目录与论文装订一份,并由本专业2名专家就其理论水平、学术及实用价值提出书面评价意见,填写统一格式的《职称论文、著作鉴定表》;

4、学历、职称资格证书、聘书、外语、古汉语、获奖等证件复印件,按顺序装订(要求装订整齐、大小纸张一致,推荐单位需逐页审核盖章);

5、总计时间为10—15分钟的节目录像(光盘)1张。如系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语言应不少于节目时间的40%;

6、申报者当年只能申报一个评委会的一个专业。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并填写承诺书(承诺书格式见样张)。

(二)对申报对象所在单位的要求

1、对申报对象所提供的材料内容(工作业绩)进行核实,明确核实意见,加盖单位或人事部门公章,并由负责人签名;

2、将申报对象聘任期满或晋升前考核结果和等次填入《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最后一页“考绩情况”内,并加盖单位公章;

3、《业务报告(自传)》须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注明是否属实,并表明是否有岗位名额,加盖单位公章。

五、报送材料内容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申报表》16K纸打印件3份;

2、《推荐评审高级专业职务资格人员情况简表》12份;

3、论文:播音指导5篇,主任播音员3篇;

4、《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16K纸打印1份;

5、《职称论文、著作鉴定表》1份;

6、《业务报告(自传)》1份;

7、提交任现职以来能够反映本人真实水平、总计时间为10—15分钟的节目(光盘)1张。如系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语言应不少于节目时间的40%;

8、2012年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情况一览表;

9、学历、职称资格证书、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第2-3页、职称外语或古汉语、获奖等证书复印件各1份;

10、承诺书1份;

11、近期二寸证件照1张(办职称资格证书用)。

六、受理材料时间、地点、费用

1、材料报送日期:2012年6月18日—22日;

2、受理地址:静安区巨鹿路709号市文广影视局行政事务受理大厅;联系人:成老师;

3、申报对象每人付审定费800元(播音指导按总局标准另行收费)。

七、其他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现就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评价。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针对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反映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把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分类评价。

――坚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人才评价与使用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满足各类用人单位选才用才需要。

(三)主要目标。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问题,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二、健全职称制度体系

(四)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继续沿用工程、卫生、农业、经济、会计、统计、翻译、新闻出版广电、艺术、教师、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职称系列,取消个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新设职称系列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提出,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设置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

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参加通用专业职称评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相近专业职称评审可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特殊专业职称评审可根据军队实际情况制定评审办法,评审结果纳入国家人才评价管理体系。

(五)健全层级设置。各职称系列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分为正高级和副高级,初级职称分为助理级和员级,可根据需要仅设置助理级。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六)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研究规划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框架,避免交叉设置,减少重复评价,降低社会用人成本。在职称与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初级、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专业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

三、完善职称评价标准

(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y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八)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九)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四、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十)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评价突出市场和社会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单独评审。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十一)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中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兼职的专业技术人才,3年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其创业或兼职期间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在内地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公务员不得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

(十二)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职称系列,以及不具备评审能力的单位,依托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组建社会化评审机构进行职称评审。建立完善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社会化评审机制,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新兴业态职称评价需求,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

(十三)加强职称评审监督。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专业和人员范围,从严控制面向全国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严肃评审纪律,明确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责任,强化评审考核,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企事业单位领导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他人评定职称谋取利益。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严禁社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开展职称评审,突出职称评审公益性,加强评价能力建设,强化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

依法清理规范各类职称评审、考试、发证和收费事项,大力查处开设虚假网站、制作和贩卖假证等违纪违法行为,打击考试舞弊、假冒职称评审、扰乱职称评审秩序、侵害专业技术人才利益等违法行为。

五、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

(十四)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职称制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紧密结合专业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和职业标准,在工程、卫生、经济、会计、统计、审计、教育、翻译、新闻出版广电等专业领域,逐步建立与职称制度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推进职称评审与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相衔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

(十五)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有效衔接。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称评价结果合理使用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的衔接。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对于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单位,以及通用性强、广泛分布在各社会组织的职称系列和新兴职业,可采用评聘分开方式。坚持以用为本,深入分析职业属性、单位性质和岗位特点,合理确定评价与聘用的衔接关系,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六、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

(十六)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部门在职称评价工作中要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微观管理,减少事务性工作。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职称的整体数量、结构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地或社会组织,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单位,政府不再审批评审结果,改为事后备案管理。加强对自主评审工作的监管,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十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全覆盖、可及性、均等化的要求,打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等限制,建立嗬平等、条件平等、机会平等的职称评价服务平台,简化职称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健全专业化的考试评价机构,建立职称评审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职称证书查询验证服务。选择应用性、实践性、社会通用性强的职称系列,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积极探索跨区域职称互认。在条件成熟的领域探索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结果的国际互认。

(十八)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职称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把职称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等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职称政策制定、制度建设、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鼓励其参与评价标准制定,有序承接具体评价工作;用人单位作为人才使用主体,要根据本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状况,自主组织开展职称评审或推荐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现评价结果与使用有机结合。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第一条德才兼备原则。按照评审标准条件,全面考察申报人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任期业绩。通过评审工作的导向作用,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业绩。

第二条客观公正原则。评审工作以各系列(专业)评审条件和申报人的参评材料为依据,通过评议、量化打分等形式,对申报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条民主评议原则。坚持民主程序,走群众路线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审期间,评委会委员一律平等,评委不得以在原单位的行政职务影响评审工作。

第四条责权统一原则。评审工作由主任委员主持,按照程序和要求开展工作。实行评审工作责任制,评委会组成人员分别对其评审结果负责。

第五条坚持标准原则。严把标准条件关和评审质量关,坚持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确保评审结果准确、公正、客观。

第二章评审组织

第六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设置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评议委员会(以下简称推评会)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初评会)。

第七条推评会和初评会按以下原则组建:

统一管理的原则;

各司其职的原则;

因事组建、调整、撤消的原则。

第八条推评会和初评会在县职改办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各执行评委由县职改办从各专业评委信息库中随机抽取。

第九条建立评委信息库。

(一)评委信息库建立的原则:

中、高级推评会由本专业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初评会由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

(二)评委信息库人员条件:

政治素质好,职业道德高尚;

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是本系统、本单位、本行业的技术骨干;

坚持原则,办事公正,群众基础好。

(三)评委信息库必须及时更新。

入库评委中如有工作调动、离退休、亡故或受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等情况,其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应立即向县职改办报告,并重新推荐入库人选,以便及时调整、补充。

第十条推评会和初评会一般由7——11人组成(不等于2的倍数),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部分专业根据评审工作的需要,可设立专业评议组。专业评议组隶属于推评会和初评会,组长由推评会和初评会委员担任,人员由5——7人组成(不等于2的倍数)。

第十一条推评会和初评会当年组建,当年有效,下个年度重新组建。其组成人员连续参加推评会或初评会原则不超过两次。

第十二条推评会和初评会的工作职责:

1、推评会的工作职责是依据国家、省、市关于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申报材料进行评议评价,确定是否推荐;

2、初评会的工作职责是依据国家、省、市关于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申报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申报材料按照评审条件进行审查并评审,确定是否通过。

第十三条召开推评会和初评会议时,县职改办将采用一定的联系方式,分别通知参会评委的会议时间和会议地点。

第十四条推评会和初评会在主任委员主持下开展工作,主任委员因故缺席时,由主任委员委托一名副主任委员主持。评委无特殊原因必须出席会议,不允许委托他人、也不允许补投票。

第十五条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执行评委及工作人员在涉及评审其直系亲属时,应主动回避或被告知回避。

第十六条参与评审的执行评委和工作人员,不得泄露评委会组成人员名单、会议时间、地点和各评委的评审意见。

第十七条对利用职务之便营私舞弊、泄露内部讨论情况、干扰评审工作造成不良后果的,除取消其评委资格外,并要严肃处理。

第十八条评审工作结束后,本次执行评委的职责即行终止。

第三章岗位审核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评审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必须有空缺专业技术岗位职数(评聘分开事业单位不受此条款限制)。

第二十条县职改办依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及《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聘状况表》进行岗位审核。有空缺专业技术岗位职数的,方可同意开展职称评审工作。未进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单位,不予开展职称评审工作。

第四章职称申报

第二十一条县职改办根据市职改办职称评审文件,安排当年度职称评审工作。

第二十二条各单位公示本年度单位应评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和评审条件。

第二十三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依据岗位职数和评审条件向单位提交书面申请书。

第二十四条申报单位对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向本单位全体人员进行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公示期为7天。

第二十五条经公示无异议人员的评审材料,由主管部门以正式文件报送县职改办进行初审,对材料不完整、填写不清楚的,由申报人所在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完善。

第二十六条对初审合格人员的评审材料,主管部门按照评委会的上会要求进行归类整理,同时填写《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参评人员名册》。条件成熟后提交推评会或初评会。

第二十七条对不符合职称申报规定程序、群众意见较大及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员,不得推荐上报参加评审。

第五章评审程序

第二十八条推评会或初评会召开会议时,由评委会或县职改办通知相关人员及会议时间和地点。

第二十九条召开评委会时,评委会委员出席人数不得少于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第三十条推评会或初评会按以下工作程序开展工作:

1、宣读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职改办领导对评委会评审工作提出要求;

3、评委会主任主持评审工作,在列席人员中提名并表决产生监票、唱票、计票人员;

4、组织学习职称评审办法、评审条件和评审纪律;

5、按照定性、定量或量化打分的办法,对评审人员的评审条件、评审材料进行逐一审查,采取表决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评审。评审人员同意票数超过到会评委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即为通过;

6、评审表决后,评委会主任当会公布评审结果,到会评委在评审结果和会议记录上分别签名。评委会应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中写明评审结论,由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签字,并加盖评委会印章;

7、会议结束后,评委会要以正式文件,将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应到评委人数、实到评委人数、评审结果等情况报送县职改办,并附《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结果花名册》;

8、为提高评审质量,推评会或初评会当年未通过者,不再进行复议,下年度重新申报;

9、县职改办领导及有关同志全程列席评审会议,但不参与表决投票,不做导向性发言或表态。只负责对评审政策的解释、对评审程序的指导和对评审纪律的监督;

10、推评会和初评会建立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应到评委人数、实到评委人数、评委姓名、会议议程、评审对象评议情况、评委发言摘要、投票结果等。会议记录应做好归档保密工作。

第六章评审材料

第三十一条符合职称评审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时需准备评审材料。评审材料必须真实、规范、完备。

第三十二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

(二)《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一式2份;

(三)证书:

1、第一学历和第二学历毕业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2、《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任现职以来的聘任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4、在有效期内的外语合格证书或外语免试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5、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或免试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四)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按以下内容撰写:

1、工作简历。简要说明参加工作以来的经历;

2、学历情况。包括参加培训和进修情况;

3、工作实绩。任现职前简要写,任现职后重点写,要求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4、任现职以来专业论文、专业论著的发表情况及参加专业学术交流会议情况等;

5、申报理由。

(五)任现职以来在国家、省、市正式刊物或规定刊号上发表的专业论文、论著。期刊必须具有ISSN(国际统一刊号)或CN(国内统一刊号)刊号。论著必须具有ISBN书号,合著的需提供本人著作部分

的公证证明。对非本专业论文或在境外、港澳出版的中文刊物以及繁体字印刷刊物和在增刊中发表的文章,不能作为参评论文。刊稿单位出具的刊稿证明不予采用(初级职称评审人员不受此条件限制)。

(六)评审中、高级职称所需论文的篇数、字数,合著论文所需的排名,根据省、市职改办的文件规定办理。

(七)推荐报告及公示材料。

(八)报送材料目录

第三十三条评审材料及证书复印件必须统一用标准A4纸张形成。

第三十四条论文、论著的复印件必须包括刊物封面、目录及论文、论著所在页面。

第三十五条评审政策涉及工龄条件的,必须以个人原始档案的记录予以佐证。

第三十六条无学历证书的,以个人学籍档案进行佐证,院校出具的学历证明函件一般不予采用。

第三十七条评审材料的内容及所有证件的复印件,都必须经过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核、签字、盖章,以确定其真实性。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评审材料不予接收;对于伪造学历、资历及相关证书,剽窃他人技术成果,抄袭他人论文论著及其他违纪违规的参评人员,一经查实,取消其参评资格。已经评审通过的,取消评审结果并收回证书,其本人三个年度内不得参加职称评审。

第七章资格审批

第三十八条各系列各级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县级推评会或初评会进行推荐或评审。

第三十九条初级评委会评审通过人员由县职改办审批;

第四十条中级评委会评审通过人员由市职改办审批;

第四十一条高级评委会评审通过人员由省职改办审批。

第八章破格评审

第四十二条不具备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学历、任职年限条件,但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具有真才实学并符合其它评审条件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职务。

第四十三条破格评审职称人员,占用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

第四十四条中、高级职称破格评审条件。

中级职称破格评审条件。

取得计算机合格证书(或免试证)及外语免试证,且任现职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评审中级职称。

1、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含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并持有证书者;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含企业技术创新奖、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前三名、二等奖前二名、三等奖第一名并持有证书者;

2、获部级农业技术推广奖、科技成果奖并持有证书者;省部级农业技术推广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前二名、二等奖第一名并持有证书者;

3、获地市或省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前二名、二等奖第一名并持有证书者;获农业技术推广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并持有证书者;

4、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获市级以上先进(优秀)教育工作者、劳模、优秀班主任,或获得一次省级教学能手,两次市级教学能手,或出版教育教学专著3万字以上;

5、在危难险重各类突发事件中做出重大技术贡献的人员;

6、在高新技术成果引进转化推广工作中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或在企业管理中求实创新、锐意改革取得了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级经营管理者。

高级职称破格评审条件。

取得计算机合格证(或免试证)及外语免试证且任现职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评审高级职称。

1、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含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前三名、二等奖前两名、三等奖第一名,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含企业技术创新奖、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名;

2、在危难险重各类突发事件中做出重大技术贡献的人员;

3、在高新技术成果引进转化推广工作中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或在企业管理中求实创新、锐意改革取得了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级经营管理者;

4、引进的急需特殊人才;

5、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获得省级以上先进(优秀)教育工作者、劳模、优秀班主任,或获得两次以上省级教学能手,或出版教育教学专著5万字以上。

第四十五条申请破格评审职称人员,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一式2份,《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花名册》1份,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职称、学历、获奖证书、业绩材料等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复印件须经单位、主管部门盖章)。

第九章资格考试

第四十六条全国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及计算机考试工作,由县职改办统一组织实施。

第四十七条考试报名工作在县职改办统一指导下由下列具体部门组织实施:

1、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由县财政局具体组织实施;

2、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由县职改办具体组织实施;

3、全国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由县审计局具体组织实施;

4、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由县统计局具体组织实施;

5、卫生专业中、初级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由县卫生局具体组织实施;

6、计划生育专业中、初级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由县计生局具体组织实施。

第四十八条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人员,授予人事部统一印制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全国有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以及职称计算机、职称外语免试证由县职改办负责办理。

第四十九条应试人员不能替考、代考,不能借用他人相片隐形报名。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报考资格或应试资格,三年内不得报考。

第五十条报考人员的报考资格须经县职改办进行审查。未经县职改办审查的,考后有关业务县职改办不予受理。

第五十一条在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可免试外语(需办外语免试证)。

第五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免试计算机:

(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资格者;

(二)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国家统招全日制院校毕业证书者;

(三)取得国家计算机与软件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在单位受聘职称时免考;

(四)山区县及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职称者;

(五)年满45周岁者。

第五十三条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填写《省职称外语考试免试申请表》或《市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免试审批表》各一式三份,一寸彩照各一张,附本人相关免试条件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复印

件须经单位、主管部门审核盖章),经县职改办审核盖章后,上报市职改办履行审批手批。

第五十四条高级证书办理需填写《省专业技术人员领取任职资格证书登记表》。

第十章职称转换(评)

第五十五条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岗位变动从事其它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职称转换(评)。

第五十六条初级职称的转换,由县职改办审批;中级职称的转换,报市职改办审批;高级职称的转换(评),报省职改办审批。

第五十七条职称转换按照“同档次、同系列或相近系列”的原则进行。高级职称及“同档次、不同系列”的职称转换需进行评审,按职称评审申报程序上报评审材料。

第五十八条工作岗位变动后从事不同专业的人员,需在新的岗位连续工作满一年(卫生系列满2年)以上,经单位综合考核优秀方可参加职称转换(评)或考试。职称转换时本人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原单位所属人事(职改)部门审批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的原件和复印件;

(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原件和复印件;

(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四)《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转换审批表》一式三份;

(五)所转换系列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规定的学历证书、外语、计算机合格证(免试证)及其它硬件证明材料。

第十一章调入确认

第五十九条由外县调入我县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外省、市调入我县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国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人员除外),其职称必须重新进行审核确认,并换发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六十条初级职称确认由县职改办审批,中级职称确认由市职改办审批,高级职称确认由省职改办审批。

第六十一条审核调入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本人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原单位所属人事(职改)部门审批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的原件和复印件;

(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原件和复印件;

(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四)《调入和军队转业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核登记表》一式三份。

第六十二条单位对调入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应及时报送审核。在职称评审工作过程中报送审核的,县职改办不予办理。

第六十三条调入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未经审核确认的,单位不能聘任其专业技术职务、不能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二章职务聘任

第六十四条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必须在单位核定岗位职数限额内进行。

第六十五条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按下列程序进行:

1、单位公示岗位名称、岗位任职条件、岗位工作职责、岗位工作标准;

2、应聘人员根据岗位名称、岗位任职条件、岗位工作职责、岗位工作标准向单位提交应聘申请书;

3、单位成立聘任委员会,对应聘人员的应聘资格和应聘条件进行审查,按照“应聘岗位名称与应聘资格名称相一致”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逐级聘任;

4、受聘人员与单位签订专业技术职务《聘约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

5、聘任结果单位要以文件形式报送县职改办备案。受聘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聘任证书》须经县职改办加盖公章后,方可与有关待遇挂钩。聘期内,对不能履行岗位职责,达不到岗位工作标准者,可转聘相当职务,或低聘、解聘。转聘、低聘、解聘人员享受新的岗位工资待遇。

第六十六条聘任期限为三年,三年后重新续聘。

第六十七条实行了以考代评或评聘分开的单位,聘任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时,须向县职改办报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状况表》,经县职改办审核确有空缺岗位职数时,方可批准按照聘任程序进行聘任。聘期执行时间从单位聘任委员会研究通过之日起执行。

第六十八条凡符合规定的报考条件,通过参加全国不分助理级和员级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按下列条件进行聘任:

①大专毕业担任员级职务2年以上;中专毕业担任员级职务4年以上;不具备规定学历担任员级职务5年以上,经单位考核合格,可聘任为助理级职务;

②其他人员可聘任为员级职务。

第十三章监督

第六十九条县职改办对授权组建评委会的各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受理举报、申诉,接受业务上级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七十条对不执行上级有关方针、政策,违反申报、评审程序和规定,以及组织不严、评审质量无法保证、或因评委及工作人员工作失误导致评审结果错误的评委会或专业组,停止其评审工作,评审结果无效。

第七十一条对,打击压制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委和工作人员,撤销其评委或工作人员资格。对在职称评审工作中违犯规定和程序、弄虚作假等违纪行为,将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四章附则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出版社的发展,编辑能力的培养既是基础也是保障。现代新型编辑的能力要求为“全能型”①:从选题策划到作者遴选、写作进度跟踪,从书稿审校质量把控到图书封面、内文装帧设计以及印制成本控制,从图书营销宣传方案策划到销售回款催收与退货管理,任何一个环节无不考验着编辑的综合能力。其实,编辑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一是看编辑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积极性,二是靠出版社乃至相关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与能力评价,发挥制度考核的激励性。编辑自身能力不强,有好的制度也没有用;但是若没有好的制度安排,再好的编辑,其意志和能力也会慢慢地被摧残、被抹杀。

大学出版社其实不乏优秀编辑,但因为缺乏良好的绩效考核和能力评价体系,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当前,大学出版社编辑职称晋升呈现出三大困局。

困局一,编辑个人动力不足。随着我国出版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在经济效益目标的驱使下,编辑首先会考虑图书的市场需求,不再能专心于慢慢打造图书品牌,而且编辑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不会静下心来慢慢积累科研成果。②重点图书项目或基金支持项目的缺失以及科研论文成果数量的不足,均阻碍了编辑的职称晋升。

困局二,专业评审专家缺位。大多数出版社的编辑职称晋升评定由各省市出版局组织全省市出版领域的专家来完成,这对每一位参加职称晋升评定的编辑来说机会是均等的。但当前很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职称评定是由各高校自己组织校内专家(即“高评委”)来完成的,然而一所高校有关出版领域的专家并不多,要组成一个出版系列职称评定专家小组十分不容易。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组织包括本校人事处、学报、出版社、图书馆、期刊社等在内的多个单位的专家组成高评委,其中与出版业联系密切的单位的专家数量明显不够,有时甚至只占高评委总人数的不到50%。由于非出版领域的专家对出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或原则的把握程度不一样,从而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困局三,专业评价体系缺失。职称晋升评审要有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否则评审专家就无法对每位参评者作出合理而公正的评价,有时会掺杂自身专业的标准,甚至个人的主观意志,这样的评审结果难免有失偏颇。

要解决编辑个人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大学出版社要做好有效的制度安排,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考核,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树立出版社品牌的图书项目设置特殊贡献奖,并积极为编辑策划重大项目或申请基金项目提供多方面支持;其次,大学出版社要制订长远发展的人才目标,要以提升编辑综合素质、使编辑获得全面发展为基本点,促使编辑自觉地学习提高,多出研究成果,从而反过来为出版社更好地发展服务;再次,大学出版社要把编辑的职称晋升与激励机制紧密联系起来,这是直接而有效的激励方法;等等。

要解决专业评审专家缺位的问题,解决思路是:在本校内筛选并确定对口单位的评审专家,若人数不够,可以聘请本省其他高校或省新闻出版局、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的相关专家一起参与。职称评审事关编辑的健康成长和出版单位的稳定发展,所以要有“专业”的评审专家,让参评者享受“公平合理”的评审原则与“准确”的评价标准。

相较于前两者,完善专业评价体系则显得更为紧迫。

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的指标内涵丰富,概括来说,编辑职称晋升评价首先应考核重点出版项目、科研论文、获奖图书等直接指标,在此基础上,同时考核其所策划或责编图书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获得的经济效益等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

1. 重点出版项目

重点出版项目是考核编辑策划能力及综合运用出版资源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优秀的策划能力并拥有丰富的作者资源,要申报并获批重点出版项目几乎不可能。重点出版项目包括国家或地方的出版基金支持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项目,以及各类规划项目或企业的横向课题项目等。重点出版项目中,有些可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如国家或地方出版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项目、横向课题项目等,这些项目对出版社来说既有突出的社会效益,也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应大力支持并积极推动。有些没有具体的经费支持,如国家五年规划重点图书项目、普通高等教育部级规划教材等,这些项目在经济效益上虽然需要靠出版社后期的良好经营来保障,但也是一个出版社综合影响力的反映,理应重视。重点出版项目的成功实施是编辑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对于重点出版项目评估的权重比例分配,建议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项目的获批级别;二是项目获批的金额,这是前者的辅助指标。

2. 科研论文

编辑发表科研论文是编辑学习编辑出版知识、研究编辑出版理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练升华的集中表现。

现在高校参与出版系列职称晋升评审的基本上是所在高校的出版社、学报编辑部、杂志社等的编辑人员,但是由于体制与考核机制不同,编辑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强度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这一系列的职称晋升评审指标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职称晋升指标体系的设置一定要体现编辑的具体工作特性,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公正性。举例来说,学报编辑的科研论文包括编辑出版论文以及其他专业论文,这个专业论文是指与该编辑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与其工作性质密切相关。而出版社编辑所撰写的科研论文多涉及编辑出版理论、选题策划、图书经营管理等内容。当然,出版社编辑也会撰写少量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因此,在出版系列的职称晋升评审中,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之一的科研论文,对出版社编辑来说就更应该关注有关出版全过程(包括项目合作、选题策划与审读、图书质量与成本控制、图书营销、库存管理等)的科研论文。

在积累丰富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以后,适时编撰出版编辑出版专著也就水到渠成。但对于编辑来说,由实践经验积累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撰写成的专业论文,对指导实际工作意义较大,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提高。

科研论文评估的权重比例,从高到低分配,首要指标当然是论文所刊载的学术期刊的等级,在编辑出版专业内确定要是“双刊”,即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次要指标可以是论文获奖、被其他书刊转载及其次数,或被其他学术论文引用的频次;等等。

另外,对于拥有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其出版社和学报编辑部等的编辑应该积极参与申请编辑出版专业的科研项目,学校也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直接的资金支持,并逐渐把相关科研成果列入出版系列职称评审的指标体系中。

3. 获奖图书

图书获奖是图书获得专家或大众读者认可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编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体现。包括重点出版项目等在内的图书产品,由于文化价值高、社会影响力强,因此能获得各类各级奖项,获奖图书自然应成为出版系列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我国出版行业的图书奖项既包括部级的,如中国出版业三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以及其他一些专项奖(如“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优秀作品、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等,也包括行业协会、地区和省市的优秀教材、优秀专著和畅销书奖等。

评价体系中对于“获奖图书”这个指标要做充分的权重分配,其中部级图书奖(特别是中国出版业三大奖)要给予相当大的权重比例。

间接指标

1. 品牌图书影响力

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是由品牌图书来推动的,而品牌图书则是由编辑及其团队通过逐年的策划慢慢累积的。前文所说的重点出版项目,因为社会效应较强,其对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自然较大。③但在一家出版社中,重点出版项目毕竟比较少,而且分布在较少的专业板块中,因此对出版社品牌的影响力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对大众读者来说,其影响力非常有限。一位优秀的编辑,除了能策划重点项目外,还能通过自身长期的对读者和市场需求的研究,策划出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图书项目,或更进一步,策划出能引导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图书项目,从而成为为读者所熟知的品牌图书。这样的品牌图书为出版社带来的不仅是稳定而持久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推动出版社其他图书板块或品种的市场需求。更何况,有品牌图书板块的出版社,一定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作者到出版社来出版图书,这些优秀的作者甚至会直接要求特定编辑来做图书的责任编辑。这样,出版社的品牌图书板块就会越做越多、越做越大,从而成为出版社发展坚实的推动力,促成出版社品牌的树立。所以,品牌图书的影响力也要作为编辑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具体可包括品牌图书的品种数量、出版码洋或实洋等,这些都能极大地推动出版社的双效益。

2. 图书经济效益

大学出版社改制转企后,竞争压力加大,发展成为生存的唯一出路。评价一家出版社发展是否良好,品牌影响力是终极指标,但实现终极目标的基本点是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出版社发展首先要夯实经济基础。

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是靠各个图书项目来实现的。这些图书项目中,既要有重点出版项目,也要有品牌图书项目,还要有其他一般图书项目。对于编辑来说,能策划重点项目、做实做大品牌图书项目固然重要,但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慢慢积累图书品种的过程。在此阶段,编辑需要考虑的是:在出版社的规划框架内,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图书项目,只要图书的内容质量符合出版要求,就要最大限度地去实现图书项目的经济效益。能做到这一点,自然也就能体现一个编辑的有效成长及其素质提高。图书的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两个:项目利润与项目回款总额。对于出版社的发展,经济指标中的利润是第一位的;同时,在图书产品结构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出版社的销售回款总量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对每一位编辑来说,在出版社的产品规划框架内,努力实现图书项目的经济效益(销售回款与项目利润)是其应尽的职责。能真正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也就能充分证明编辑的综合能力。

评价一位编辑的综合能力的指标还有另外一些,如被评为优秀出版人、中青年优秀编辑、“十百千”人才等,以及在某一个领域作出特殊贡献(如数字出版等)。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应尽量细化,在此基础上做好指标权重比例的分配。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使参评者获得公平公正的评审结果,大学出版社编辑的职称晋升评定也不例外。

(周建华,中山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注释:

① 佘江涛,许尔兵.构建现代新型编辑评价体系[J].中国编辑,2003(3): 30~32.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Professional titles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ork in personnel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t the procedure of professional titles evaluation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still has some insufficiencies, which influence the justification and fairness of the evaluation, as well as teacher’s enthusiasm. This paper gives the auther’s opinions on the improved approaches on professional titles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高校;职称评审;改进途径

Key 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professional titles evaluation;improved approaches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64-02

0引言

高校职称评审是高校人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职称评审是否科学、公正、合理关系到能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科梯队的调整,对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高校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职称评审制度,但在实际的评审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数量,轻论文质量;职称评审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等。如何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以上问题加以改进,本文作者提出了以下途径。

1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审制度

目前,地方人事厅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职称评审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职称评审制度,每个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和要求,把教育主管部门的职称评审制度作为最低要求,根据本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梯队的具体情况,对职称评审制度做相应的修改,使之符合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1.1 以岗位设置为导向岗位设置是高校人事改革未来的发展趋势,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管理机制。制定职称评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岗位设置情况和参评人员所在单位岗位设置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审制度,对于不在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严格规定不能进行职称评审,对于不同专业技术评审系列,根据岗位性质,申报相应的系列。因此,在职称评审制度制定过程中,应以岗位设置为导向,充分考虑学校岗位设置的具体情况,各个职称系列之间的差异和因岗位转变后,职称系列转评中会出现的情况,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定。

1.2 以学科分布为重点现今,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学科分布特点,有优势学科和劣势学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目标,在制定职称评审制度时,对于今后的重要发展学科给予一定的倾向,加快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同时,对于文理科,由于学科之间的性质差异大,在制定职称评审制度时,应做不同的规定,促使学校的职称评审制度在学科分布方面,能促进重点学科的发展,保障文理科的平衡发展,以此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1.3 以量化积分为契机由于很多高校的职称评审制度都是一些文字性的条例,对于职称评审的相应要求模糊不清,没有具体的要求,可操作性不强,只对论文的数量进行了规定,忽略了论文的质量;对教学的课时有规定,忽略了教学质量等,造成了评审中的不公。制定科学的职称量化积分细则,可以对参评人员的科研和教学成果的不同等级积不同的分数,增加评审的公平性和导向性,同时,也能激励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促进学校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完善职称评审评价体系

2.1 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是学校对所有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测的一项制度,一般由教务部门主管,以便对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师及时进行纠正,保证教学质量。在职称评审中,应用参评教师在任职期间的评教等级进行积分,可以了解该名教师在任职期间的教学质量以及是否进步。因此,教务部门应完善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制定科学的评教指标体系,完善评教环节,保证评教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同时对评教结果进行跟踪记录,以便保持教学质量档案的完整性,提高工作效率。

2.2 核心期刊认定和论文质量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一般以地方教育厅规定的核心期刊目录为准。但由于行业和文理科的差异,有些未列入核心期刊目录的行业期刊质量在同行业中领先,甚至高于有些列入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因此不能只单一的看是否是核心期刊,还应了解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发表的文章是否和参评人的岗位和专业一致。各个高校应根据学科分布,建立不同学科的核心期刊目录,对教师发表文章进行指导,不能一味地追求论文数量,应在论文的质量上加以提高,在职称评审前,评委应仔细阅读每位参评者发表的文章,以便对文章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

2.3 评委选择学校应建立评委库,选择专业技术水平高、业绩突出、原则性强的专家作为评委,实现评委库的动态管理。各级评委会,除主任委员一人外,其他评委必须从评委库中随机产生,每年随机抽取,保持评审的公正性,杜绝人为因素。对于评委在评审中的不良行为,要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建立评审专家的信誉档案。

3建立严密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监督管理机制是保障职称评审公平和公正的有效保障,科学严密的监督管理机制,能够保障职称评审申报、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3.1 二级院系审核机制每年职称评审申报前,由院系来审核申报人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评审规定的资格条件,一能减少职称评审主管部门的工作量,二能使院系详细地了解该申报人员的业绩成果,三能确保推荐的申报人的申报材料的真实性。

3.2 职能部门审核机制职称评审工作涉及面广,所在院系,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档案室和纪委等部门与此都相关。对于教学课时和质量的认定、教学获奖的认定、科研成果和获奖的认定、核心期刊认定和荣誉获奖的认定,确立科学的审核机制,规定严格的审核环节和审核细则,由相关部门审核材料的真实性并盖章确认,能有效地保障材料的真实性。

3.3 公示和反馈机制公示和反馈机制能够使全校教职工了解申报人材料情况,能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对于申报人的材料,学校要在评审之前及时公示。在院系审核后,在全院系范围内对推荐的申报人材料进行公示;职能部门审核后,对申报人材料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公示;评审结束后,对评审结果在全校范围内公示。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对于在公示期间,对申报人材料提出的异议,相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审核和确认,给予检举人符合事实的答复。

参考文献: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1学历、资历

申报人员的学历(学位)是指国家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正规院校学历。取得国外相应学历学位的人员,需提供国家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证书。

1.1护理副高级:具有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学历,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5年以上;具有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历并获硕士学位,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4年以上;具有护理博士研究生毕业学历并获博士学位,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2年以上。

1.2先工作后取得卫生类硕士研究生学历并获得学位者,除了符合申报条件中所规定的任职和聘用年限外,获取学位后必须在专业工作岗位上聘任满1年。

2专业实践经历

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要结合岗位设置要求,与个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工作业绩和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参加护理专业工作天数;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天数;参加抢救危重病次数;主持、参与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次数;主持护理查房数;参加护理专科门诊天数;康复指导次数;护理质量评析次数;质量持续改进项目数;护理差错、事故。

3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申报人员须具有跟踪护理专业先进水平及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提出课题,并有课题设计、组织和总结的能力。任现职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与申报护理专业相关的论文,并在省部级及以上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

3.1论文要求

3.1.1提交杂志原件,论文刊登的杂志需取得CN和ISSN?统一刊号,所有申报的国内论文,必须提供新闻出版总署网站(网址:http://gapp.gov.cn)期刊在线查询详细结果打印页面。

3.1.2提交外文版的论文需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国外杂志的论文,不能提供杂志原件的,需提供文献检索证明。

3.1.3《论文宣读审定表》要求

送审论文按要求进行宣读,并认真填写表中的内容。如日期、标明文章所在页码等;核心期刊文章需在表上标注核心期刊目录的序号。

3.1.4日期截止为申报年6月30日。

3.1.5不能送审的论文

3.1.5.1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中的“新闻机构查询”栏目中查询不到的期刊不能作为送审论文。

3.1.5.2综述、个案报道和译文不予受理,对罕见的个案报道由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审核后予以受理。

3.1.5.3所有杂志的论文清样稿、论文录用通知、录用证明不予受理。

3.2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奖项等方面

护士的科研能力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在完成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承担危重症的护理,挑战高难度的技术操作,主动搜索资料,阅读文献,确立研究课题,解决临床工作存在的问题,拥有局级以上的在研科研课题≧1或获得科技成果奖的主要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前三名。

3.2.1科研课题或成果均须提供课题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结题验收等材料。

3.2.2有关科研奖项,均为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申报时须提供正式的获奖证书或证书复印件,评选获奖证明材料不能作为申报材料。

4职称外语合格证

4.1卫生类英语:A级有效期4年(如2014年申报的2010年考的有效)。

4.22013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并获得相应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可以申报。

4.3从外省市引进人才申报职称时,需参加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

5职称计算机合格证

5.1考试模块要求

1956年1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员需考2个模块;

1960年1月1日至1969年12月31日出生的需考3个模块;

1970年1月1日起出生的需考4个模块。

5.2证书有效期一般为4年,计算时间从最后模块考出日期起计算,有效期时间延长到当年年底。

5.32013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并获得相应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可以申报。

5.4免试条件

5.4.1取得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中高级资格的,可以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

5.4.2博士毕业四年内可以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

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证书

由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继续教育合格证书。提供任现职期间取得的合格证书,申报年的年中必须要验分。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称改革;评审;聘用

一、现有职称评聘模式

职称评聘包含两组不同的概念,评指的是教师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但在现行体系下,职称更多偏重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较少的关注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行业从业资格水平,这是现有职称体系下需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聘指的是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求和任职资格对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的工作。但现行职称体系下,评上职称就一定有聘,正所谓职称在手,房子车子全都有,职务考核形同虚设,后期的人才流动及考核激励措施乏力。理解评和聘这一对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理清职称和职务的区别于联系。职称是以人为中心而设置的,在现有的职称结构下职称可以随人走,一经评定,终身享有。而职务只有被聘任才能享用,有明确的岗位,并有任期限制。当然职称是专业技术职务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一定职称的人才能担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一般而言职称评审模式可总结为两大类,即评聘合一模式与评聘分开的直接聘任模式。评聘合一模式在我国最为常见,其评审程序一般是用人单位将符合条件的教师情况及资质推荐到第三方的评审委员会进行专业技术水平的鉴定,评审委员会根据一定标准比如任职年限、资历、学历、科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一旦评审通过,用人单位就会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和专业进行职务聘用,从而享有相应的待遇和权利。评聘分开的直接聘任模强调以聘代评,弱化第三方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高校可以根据特殊专业建设需要独立评聘,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点对职业教育的意义非同一般,文章稍后会有详细分析。

二、评聘合一模式的局限性———以昆明杨林职教园区为例

昆明杨林职教园区成立于2007年,位于因杨林肥酒而驰名中外的滇东古镇———杨林镇,园区以“立足昆明,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全国一流职教基地的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秉持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结合的发展理念。职教园区总用地约为14.16平方公里,总人口容量规划为126700人,目前入驻职业院校九所及驾校培训一所,在校生达到6.5万人左右。

(一)调查问卷的解释及说明

文章抽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职教园区九所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人事处负责职称评审工作的在岗人员及广大教师。通过各院校的工会、学生会共计发出调查报告4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83份,回收有效率达到81.5%。问卷主要围绕对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的满意度、现有评审标准的评价、取消第三方评审委员会,采用直接聘任制职称改革的可行性,应用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称评审核心要素、改进措施五个环节展开。调查采用前期的问卷及后期的访谈相结合。问卷以封闭式的选择题为主,改进的措施采用开放性问题。职教园区九所高校均为民办独立院校,各院校教师普遍存在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教师,25-40岁年轻教师占50%以上的比重,副高以上教师非常少,教师队伍的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硕层次,近几年博士毕业生有明显上升,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不断下降,因此本次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基本符合整体数据特征。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现有评审满意度方面。

在接受调查的383份调查问卷中关于“你是否满意现行的职称评审方式”选项,56.7%的人选择不满意,尤其是在45岁以上的从企业转型进入职业教育行业的教师高达91.6%选择不满意,其中科研能力较强的博硕研究生满意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也只达到32.6%。还有一部分年轻教师表示不清楚现行相关评审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已经评上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对现行评审制度满意度也不高,问题主要集中在评审花费大、耗时时间长,评审形式主义。

2.对现有职称评审标准评价方面。

41.5%的人认为现行评审标准模糊,尤其是关于业绩、爱岗敬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很难量化,从而为弄虚作假大行人情评审提供可趁之机。高达49.4%的人认为传统评审标准重学术科研、重学历、重资历,轻教学质量、轻人才培养、轻工作业绩的评审标准无法反映技能型人才的内在特征,其中评审唯论文论的硬性标准受到参与者的最多指责。只有9.1%的认为目前评审制度虽有缺陷但却是目前唯一可执行的评审制度。

3.取消第三方评审委员会,采用直接聘任制职称改革的可行性方面。

63.3%的认为可行且必要,认为此举可以大量吸引行业精英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同时有利于激励人才,稳定教师队伍。15.5%的人认为这样做不可行,主要担心下放评审权后,会出现大量的人情评审、暗箱操作,直接导致职称评审机会的不平等,同时担心这样评审的职称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影响职称的评审价值。21.2%的人认为应该采用第三方及用人单位的评审结合,但应弱化第三方关于学术评审权重,加强对专业技术技能及行业从业资格的评审,这样既保证了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同时有效避免用人单位的人情评审。

4.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核心要素方面。

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核心要素方面主要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学术科研、师风师德六个方面进行设计。由于数据量过大,时间有限,在统计时抽样150份进行了抽样统计,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在核心要素评价体系中,受关注度最高的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及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参与调查的教师在后期的访谈过程中指出,任课教师至少达到16课时/周以上,每学期至少完成5个班级共计250名学生以上的授课任务的硬性指标方可参与职称申报,从而改变传统评价体系下“教授不教、讲师不讲”一心做科研的本末倒置的局面。专业建设成果方面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价:如就业统计、创业典型、毕业生平均薪资、专业的品牌影响以及专业团队建设等。在社会实践方面,部分教师指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量:首先,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有企业工作经验两年以上,或者在校任课期间必须企业回炉四次,获得回炉企业的认可,并建立资质档案。其次,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给予教师进行实践的平台,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合作开发或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等形式、参与产学研活动,与企业进行横向项目或产品技术开发等,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5.其他改进措施方面。

关于其他建议措施方面,有些教师观点鲜明的指出,应健全评审组织,完善监督机制,加大职称工作的投入力度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评审的先决条件。焦点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的职称评审权的下放。部分教师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根院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制定灵活的职称评聘政策,同时各院校应根据重点专业建设需要、学科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职称评审标准。例如现有评审制度“唯论文化”,对科研项目、论文都有硬性要求,仅凭论文数量与刊物档次来判断科研水平,但论文不能反映科研真正实力,往往出现论文垃圾、学术泡沫。职称评审不能真实体现教师的教学工作及教学成果,不利于形成应用型大学以学生教学为核心的氛围。同时职业教育需要建立合理的校企人才流动机制,来自企业的教师虽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但学术科研工作相对薄弱;在教师资质审查方面,有着严格的履职年限,如果按讲师履职5年可评副高,副教授履职5年可评教授的要求,则企业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大多50岁左右,如果按这一进度,恐怕到退休年龄也难以获评副高以上职称,直接影响到应用型大学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职业教育对直接聘任制职称评聘模式的诉求

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市场敏感性,无论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还是技能培养必须做到与市场高度的融合,而这一点正是决定职业教育职称评审需要高度灵活性的原因。在现行职称评审制度下,很多人对职称评审的观点还停留在职称即福利,职称就是金饭碗,因此才形成为了“为了职称搏一搏,搏到职称停一停”的局面,这一点在职业教育领域更为明显。仍以昆明杨林职教园区为例,随着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职教园区的发展非常迅速。以职教园区A学院为例,2011年建校之初,全校师生不过1100人,四年时间不到,全校师生发展到16000人,招生火爆的同时,师资力量一直供不应求,连一线热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很难找到,更不用说副高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了。为了应付教学评估,只要是副高职称,无论专业如否均一律聘用,有些工科、商科竟然聘用很多诸如文学、历史、考古专业的副教授。这一局面也直接导致评上副高以上的教师一旦拥有副高职称就大肆在各大院校挂名赚钱,根本无需考虑后期的业务考核。职称评聘的只能上不能下的被动局面也导致众多教师在选择研究方向时选择容易突破且研究成熟的传统专业,市场紧缺的前沿热门专业很少有人去申报。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只要是副高就可以获得聘用,为何还要花空心思的去钻研热门及市场紧缺专业呢?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现行体系下,僵化且要求严格的评审标准,比如严格的年限限制、核心论文限制、课题限制、学历限制以及严格的评审通过率,造成市场上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僧多粥少。解决这一被动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扩大副高以上职称的市场供给,从而改变用人单位尤其是职业院校一味讨好副高职称教师的被动局面,同时对副高职称教师队伍形成压力,鼓励副高以上教师进行跨专业研究,果断解聘市场即将淘汰的专业副高,形成能上能下的局面。因此职业教育职称评聘模式不仅在评审方面要进行改变,在聘用上也需要进行改革,这样直接聘用制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和传统模式相比直接聘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否聘任是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需要决定,不需要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的认可。第二,通过聘后考核管理,废除专业技术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消除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弊端。第三,对照岗位职责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及工作需要决定是否续聘或解聘,当岗位空缺时,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美国的非升即走做法非常具有启发性。美国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院校独立评审,不需进行第三方的学术水平测定,有些紧缺专业可以破格评审。在聘用上采用非升即走的做法,教师在受聘期间或聘期结束时未晋升就必须离开,短期合同制教师不合格则被辞退,而一旦离开工作岗位,职称和职务自行失效。表面看起来职称评审过于儿戏,但却可以极大的提高院校在培养重点专业时的主动权,从而激励教师进行热门专业和市场紧缺专业的研究和申报。

四、几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难题

首先,如何保证下放后的评审机制的公平性。高校独立评聘模式强调评审权的下放,这就直接带来一个问题,没有相对公平的第三方的评价,如何形成有效监督机制,从而避免在评审过程中的人情评审及暗箱操作。其次,新的评审标准从重科研、重资历、重学历向教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实践方面转移时,如何建立明确可量化的二级支撑评价标准,从而避免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再次,社会的认可度问题。现行职称评审之所以受到教师的重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普遍认可职称。如果采用直接评聘制,各院校评审标准不一,导致职称评审的公信度及价值下降怎么办。最后,国家相应的配套政策比较滞后,缺乏必要的外部体制保障机制,会不会形成诸如民办职称和公办职称相排斥的二元体制,民办公办教师职称相同但待遇不同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明阳.关于深化高等院校职称改革工作的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陈福昌.深化高校职称改革工作的若干思考[J].渝西学院学报,2005(11).

[3]刘霞职.称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作研究,2004(9).

[4]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5]赵永乐.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模式的抉择[J].教育学研究,2007(4).

[6]沈尧源,李杰虎.美国职称制度管窥[J].行政人事管理,2000(4).

[7]左惠凯,李晓燕.完善高校职称评定中学术论文量化标准[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

[8]杜黎.我国普通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初步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2004.

[9]颜玄洲,胡春晓.关于高校职称评聘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职称评审管理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目前,全国各高校进入职称评审季。职称评审制度是稳定和发展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各行各业尤其是科教文卫事业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举措。职称评审制度所体现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特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所以,职称评审的工作必须是严谨的、没有漏洞的。

职称评审管理工作,一共分为职称申报、评委库建设、评审筹备和评审组织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规范和要求。总的说来,需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这三个原则。

在职称申报时,了解首次职改以来的有关职称政策,尤其应熟悉掌握评审年度的职称评审政策。认真为申报人员提供政策方面的咨询服务,提供申报方面的指导。认真按规定审查评审材料,确保所审材料的真实性,把关不严,在评审中发现假冒伪劣材料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查处制造、贩卖、购买假证件者。审查过程中,发现不真实苗头,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提供线索,共同做好“防假、打假”工作。录入、审核、整理参评人员信息数据,制作评审票。按规定标准收取评审费。向评委会提交整理归类清楚、客观真实的评审材料,及时收审并向省有关高、中级评审委员会呈报评审材料,及时清退评审材料。在评审结果审核公布后及时将评审材料按原渠道退回给申报单位,同时将有关存档的评审资料交档案管理人员。

在评委库建设中,熟悉掌握各年度的职称政策,准确把握评审的标准条件,做好相关政策解释说明和政策答复工作;按标准遴选评委会备选人员,建立评委会成员信息数据库;按规定的程序调整当年度各职称系列评委会执行委员和专业组成员;了解专业组成员的工作特点,合理搭配专业组成员;与评委会成员保持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评委反馈的意见。

在评审筹备时,注意事项应在评审工作开展之前修改完善。注意事项要与本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现状、学科发展要求和工作实际相适应,重视评价科技人员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见解,评价科技人员推动本学科发展方面的贡献,重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价值及推广后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在评审过程中要听取评委的意见,完善有关事项。

在评审组织中,严格保守工作秘密,“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不在评审材料上做手脚,不私自答复问题,不向评委说情,不接待来人来访,清正廉洁,不参加与评审有关的宴请,不乱许诺,不乱收礼,不乱办事。

职称评审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客观、公正、透明的职称评审工作对教师做好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权威的导向性和指导性。其实,职称评审最终的目标是选拔优秀的人才,其本质是一种人才的评价和发现机制。然而,人才该如何发现·如何培养呢·仅仅是几年资历,几篇论文能体现得出来的吗·当然不是,职称的评审,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人。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这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承认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即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职称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该如何体现呢·

首先,牢固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一套稳定、规范、公开、透明的职称评审制度,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其中的运用,并让高校中青年教师能够明确努力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稳定的预期,引导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9篇

高校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一)

本人1998年毕业于无锡教育学院计算机专业,并于2002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函授本科。1998年8月分配至河埒中学任教至今。2001年8月被评为中学计算机二级教师,20xx年9月任信息技术教研组长。现将本人任现职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报告。

一、政治思想素质

本人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平时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和教研活动,提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拓宽政治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努力向共产党员学习,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身作责,严以律己。

二、业务能力

1、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已任,把成为优秀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性、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情境,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法环境中掌握好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在无锡市第二届信息技术学科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我校“开启教学智慧,激发学习潜能”教学展示活动中,对外公开课《网页制作》,受到好评。

2、教育科研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2012年,本人独立承担了校级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科研工作,并与许明源老师合作,进行了 “无锡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课”活动,课题为《白杨礼赞》,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课题的结题论文《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获得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获无锡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三等奖。

3、学生竞赛和课外活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学科,也是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绝佳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有特长学生的发现和培养,并开展竞赛培训工作,我指导的梁晨亮、杨帆、祝婷婷等二十多位学生在省、市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本人也在2012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无锡市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伯乐奖。

为了避免社会网吧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优势,本人积极组织和开展校园“绿色网吧”活动,活动时间为周一至周四,12:2013:00。每学期初,制订《“绿色网吧”活动计划表》,学生在“绿色网吧”活动期间完成《绿色网吧活动报告》。这样,使“绿色网吧”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舞台。2012年,我校被评为无锡市校园“绿色网吧”示范学校,我本人被评为无锡市校园“绿色网吧”先进个人。

·如何写述职报告 ·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新员工述职报告 ·教务主任述职报告

·评职称述职报告 ·新教师述职报告范文 ·村干部述职报告 ·销售述职报告

·财务述职报告 ·教育局长述职报告 ·班主任述职报告 ·高级教师述职报告

4、继续教育

本人积极参加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2012年参加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员培训,获得计算机网络安全员资格证书;同年参加国家信息化培训认证,通过了“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管理及维护”课程的认证。2012年参加永中Office骨干教师培训和市级通识培训。在此期间,我还参加了3COM、神州数码网络等产品的应用培训。

综上所述,认为我符合中学一级教师的任职资格。当然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前面的路还很远,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不断地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争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校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二)

本人2000年6月毕业于常州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8月分配至无锡市河埒中学6年来,一直从事中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2001年8月被评为中学计算机二级教师职称,聘任期将近五年,符合申报中学一级教师的条件,下面将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和组织纪律

思想政治上积极向上。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在此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坚持"思、识、行"相统一,提高坚持"三个代表"的素质、能力。

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制度。尊敬师长,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努力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影响学生。以胡锦涛的“八荣八耻”时刻警示自己,为创建新时期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能虚心主动地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培养自己严谨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体会教学方法。坚持运用电子教案及电教手段,教学目的明确。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我注意巡视,耐心主动辅导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学中注重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灵活创新的学习意识,使他们保持积极努力求知的心态,因此教学效果较好,顺利通过了青年教师业务达标活动的考核。

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我经常帮助老师们制作其他专业的教学课件,帮助他们使用计算机软件。组织和参与了老师们各类计算机考核的培训辅导工作。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获继续教育培训优秀学员等。积极参加上级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教学活动。论文《计算机课中关于自主学习的研讨》获2004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论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浅见》获2005年无锡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研研究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发现教学法的原理与中学计算机教学实践》获2000年学校教研工作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获2002-2003年度校教科研大会论文评比优秀奖。

关心培养学生,全心全意搞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平时注重学习教育理论,能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主动投身到教科研之中,进行教改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信息学奥林匹克的竞赛活动,获省级三等奖2人,获市级一等奖8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9人。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006年5月组织初二年级学生参加了市会考试点工作,所教班级的学生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认真组织和开展校园“绿色网吧”活动,让学生在上网遨游和成功交流中,产生充实的情感体验,在获得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时,感悟愉悦的人文情怀

三、教育工作

在平时教学中,我能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内容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

对学生的听课情况,我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对于学生中不重视副课的现象及时引导、转化。对学生平时上机的违规现象能及时制止,耐心、和颜悦色地批评教育。爱学生,对学生无亲梳、无偏见,与学生感情融洽,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受到学生的敬重。

四、机房的管理和电教资料室的管理:

对机房的管理是我教学以外的工作之一,为管好机房,我每天下班前都整理机房,使之整洁有序;定期组织打扫,保持卫生与清洁;做好计算机管理维修记录;并能自己动手解决软、硬件问题。工作虽繁琐,却能锻炼自己的韧性,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2005年9月以来,我接手管理学校的电教资料室,重新整理了电教资料室的各类资料,实现了电教资料室的计算机化管理。

以上是本人任现职以来思想、工作方面的总结,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我还要加倍努力,当然其中也许难免有些不足,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力克服,并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校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三)

我于20xx年7月从苏州大学毕业,取得历史学教育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河埒中学从事历史教学工作。2001年晋升为中学二级教师,在河埒中学任教至今。任职五年来,不论是担任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都能立足本职,勤于钻研,勇于实践,成为学校历史学科组教学的骨干。

一、思想品质,职业道德

思想上好学上进,要求进步,忠于教育事业。坚决拥护党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正直温和,爱岗敬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各项学习与教育,认真达成继续教育目标,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始终不忘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和教育技能;愉快接受学校工作安排,不挑肥拣瘦,不怨天尤人,起早带晚,辛勤耕耘,执著追求,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热心参与公益事业和集体活动,尊重他人,心怀学校,尽己绵薄,为校争荣;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重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正气,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具有较强的敬业、务实和奉献精神。

二、教育教学能力

1、历史教学工作

历史在初中并非主课,但它在传承文明、启迪人生中却有着突出的效用。为此,作为任课教师,我重学:向书本学,经常阅读有关历史教学的书籍杂志,做好摘录;向他人学,广泛听课,择其善者而从之;从实践学,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有不善者及时改之。其次重新,教学上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先,钻研新教材,挖掘新思路,利用新手段,充分运用自己善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将丰富的课材,广泛的知识充实入日常教学,能合理运用游戏、知识竞答、小组对抗赛等形式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与激情,在快乐的氛围中传授知识、迁移知识、内化知识。再次是重德,“学史做人”,历史教育是历史史实的传授,更是人文道德的传授,在讲述丰富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的同时,我还十分注意发掘历史学科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公民道德教育。任职五年来,教学效果受到领导和同仁的肯定,完成过一届毕业班教学,学生的结业成绩令人满意,合格率有明显提高。我积极参加教学交流,多次代表学科组对校内校外开课,获得好评,并多次获奖。在2006年西片赛课中战胜大桥、光华等对手,出线入围参加市级课件比赛,并荣获市级二等奖。结合自身教学还撰写了《让学生在“感知”中学习历史》、《浅谈历史活动课》、《论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随风润物——论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格建构》等多篇教学论文。

2、班主任工作

2001年至2006年共担任过三年班主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也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舞台。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指导者,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投入工作,不仅关心学生的文化学习进步,更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导学生怎样做人。积极整合以往的经验与教训,注意自身师德师严的树立,扎扎实实开展班级工作,紧抓日常行为规范,严格班级常规管理,树立“讲正气、讲学习”的良好班风。重视班委建设,以点带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实行值日班长制,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并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面对全体,重理论教育,防微杜渐,充分发挥自身历史专业“以史为鉴”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辨是非、明荣辱的能力;面对个体,重心理疏导,发掘闪光点,指出不足处,引导学生从善弃“恶”。能以一个母亲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能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感念每一位学生家长的立场和期盼,时时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交流,或在家校联系本上笔谈,或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交谈面谈,相通有无,互换信息,发挥好家庭--学校教育的沿袭性、一致性、互补性。率领班级积极参加校级集体项目,并多次获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期间撰写了《德育需要齐抓共管》、《初中时期家庭矛盾的成因与解决之道》等教育论文。2005年圆满完成了实习班主任的指导工作。2006年获校优秀中队辅导员称号。

三、工作实绩

2001年公开课《昌盛的秦汉文化——领先世界的科学成就》获校级“优秀公开课”和“多媒体课件设计优胜奖”。

2002年公开课《甲午战争》获校级公开课优胜奖。

2005年公开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获校级优秀公开课和“多媒体课件设计优胜奖”。

《论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获“崇宁杯”新课改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送审合格。

《随风润物——论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格建构》获“崇宁杯”新课改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送审合格。

2006年获校级“优秀中队辅导员”。

2006年课件《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获无锡市历史学科初中新课程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概念与使命,同时也给予教师更多的要求与责任,在以后的教师生涯中,我仍将一如既往,严格要求,不断进取,力争将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原则性和策略性完美统一起来,使班主任工作与教学工作常做常新。

看过“高校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的人还看了: 1.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

2.晋升职称述职报告范文

3.教师晋升职称述职报告范文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10篇

1、个人情况和主要特点:1967年11月出生,大学文化程度,20__年调任现职。文化素质高,肯动脑筋爱学习,独立思考,政策理论水平较高,熟悉工作,有开拓创新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策划,点子多,多谋果断,有魄力有胆略,能统揽全局,独挡一面。工作思路清晰,有条理。严格要求,爱护干部,关心干部职工,善于沟通,讲究团结。与副手协调好,充分发挥副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效能发挥较好。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规定定期公布财务开支。思想成熟,处事公道、稳重,有事集体讨论,集体决策,贯彻执行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较好,在干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和影响。

2、主要工作成绩:①组织集中学习活动19次,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个人自学,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②深入了解情况,整合办公资源,按照“以人为本、优化组合、发挥特长、一人多职”原则重新分工,明确职责。通过老秘书“引、帮、带”新秘书,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加强分工协作,使办公室工作繁重而不杂乱,有条不紊。③贯彻“执行文化”要求,规范办文、办会、办事工作,提高行政服务水平。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搞好各类会议的后勤服务,圆满完成昌江水果推介会、冬交会、同乡会、招商引资会等各类大型会务协调工作,成功完成县政府各类会议83次。④规范办文程序,提高政务公文质量,办理县政府发文91期,函135期;县政府办发文163期,函41期;会议纪要11期。强化文秘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培训,组织5批12人次参训。同时开展横向联系和交流学习,努力开阔视野。⑤加大政务督查力度,狠抓省督办文件、县领导批示件的的跟踪,努力抓好落实,确保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部署贯彻落实。⑥加强案件协调处置,办结联席办自办件11宗,办结领导批办件12宗。⑦加强跟踪落实,扎实完成下村驻点工作。牵头组织驻点机关单位下乡抓落实,扶持镇农户新建农村沼气池130个。组织发动农民结合退耕还林、秋冬种甘蔗项目,大力发展橡胶、浆纸林、甘蔗种植,增加当地农民创收途径。加快联系点村庄文明生态村建设,建成、、三个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村正在建设中。牵头组织机关单位扶持、协助、、、、、、村进行民房改造。组织驻点单位下乡开展抗旱、抗防台风等工作。⑧深入开展调研,当好县政府决策参谋,对各种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调研,撰写一批有份量、理论联系实际的调研报告,为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献智献策。超额完成政务信息报送任务。积极主动接访处理矛盾,协调有关部门调处效果较好,让领导有时间谋大略、干大事。⑨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公开审批事项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财务管理实行监管,增强透明度。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制度,全县共有145会村(居)委会已经建立比较规范的村务公开栏。⑩加大办公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巩固和完善当前与省接通的海南省党政系统办公网各项基础设施,提高办公效率。成功开发和建立了党政办公信息系统。建立公共服务网站,组建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开通气象信息服务网站,更新招商网。强化电子政务和电子信息化管理,组织参训,提高办公室人员操作水平,为实现电子政务打好基础。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法制办职能理不顺,人员配不齐不足,无法开展工作;外事侨务旅游

局编制不足,经费不足,开展工作有困难。4、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32优2良,“能”31优3良,“勤”31优3良,“绩”31优3良,“廉”31优3良,“综合评价”31优秀3称职。考核组建议考核等次为优秀。

二、(县政府机关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副主任)

1、个人情况和主要特点:1959年11月生,大专学历,黎族。20__年任县政府办副主任、县政府机关党委书记。正直诚实,成熟稳重,有敬业精神,做事一丝不苟。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积极配合主任抓好分管的工作,经常检查机关上班纪律和出勤情况。在干部群众中口碑好,得人心。

2、主要工作成绩:

3、存在问题和不足:

4、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34优,“能”33优1良,“勤”33优1良,“绩”33优1良,“廉”33优1良,“综合评价”33优秀1称职。考核组建议符永学的考核等次为优秀。

三、(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1、个人情况和主要特点:1963年7月生,大学文化程度,黎族,中共党员。1995年调任现职。团结同事,配合协调,工作积极,摆正位置,协助主任抓好分管的行政后勤工作。但工作热情不够,方法不多,有牢骚。有时处理方法不妥,造成误会。

2、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20优13良1中,“能”20优13良1中,“勤”20优13良1中,“绩”20优13良1中,“廉”20优13良1中,“综合评价”20优14称职。考核组建议胡茂连的考核等次为称职。

四、(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1、个人情况和主要特点:1967年12月生,本科学历,20__年6月任县政府办副主任。文化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高,思想成熟,处事稳重,熟悉业务,善于思考,积极向班子和领导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有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较强。工作热情高,积极肯干,亲自参与重大材料的起草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发挥各位秘书的特长,配合协助主任抓好分管工作,分管的政务信息工作获得省政府办公厅的表彰,实现11连冠,个人多次被评为全省政务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表彰。待人诚恳,作风正派,勤政廉洁。

2、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26优8良,“能”26优8良,“勤”26优8良,“绩”26优8良,“廉”26优8良,“综合评价”26优秀8称职。考核组建议林文的考核等次为称职。

五、(县政府办副主任)

1、个人情况和主要特点:1968年7月生,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20__年任现职。待人热情,与同事交流较好,工作热情高,摆正位置,积极配合,协助主任抓好分管工作,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

2、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20优13良1差,“能”20优13良1差,“勤”20优13良1差,“绩”,“廉”20优13良1差,“综合评价”5优秀28称职1不称职。考核组建议黄昌强的考核等次为称职。

六、(外事侨务旅游局局长)

1、个人情况和主要特点:1965年12月生,大学学历,历任共青团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等职。文化素质高,积极学习,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开展工作有新思路好点子,善于沟通协调,工作能力较强。

2、主要工作成绩:①热情为侨胞服务,调查了解,摸清侨胞侨眷情况,对有困难的对象实行帮扶,筹措资金5000元帮助归侨贫困户修缮住房,做好争取侨心工作,扩大对外友好力量。②加强外事侨务归口管理,争取到3项利民工程的资金支持,72万元建设镇小学、镇小学教学楼,5.9万元改进镇卫生院。③规范外事管理工作,共受理审核因公出国(境)27批30人次,拒批无实质性任务出访2批4人次。简化办事程序,兑现服务承诺,实行受理时限制,改变窗口服务形象。④明确全县旅游发展战略目标,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步伐。加大推介力度,配套好开发启动资金,争取省政府将棋子湾开发列入支持项目。争取省资金扶持修建公园盘山公路,引资在兴建旅游渡假宾馆,创造条件建立保护区(待批),协调有关部门编制旅游景点控制性规划。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指导宾馆、宾馆、宾馆等创建优秀旅游行业工作。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学习,把业务学习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推动思想、作风建设。

3、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12优19良3差,“能”12优19良3差,“勤”12优19良3差,“绩”12优19良3差,“廉”15优19良,“综合评价”34称职。考核组建议文朝晖的考核等次为称职。

七、(局局长)

1、个人情况和主要特点:1961年12月生。中专文化程度。老实,工作周全,作风扎实,办事谨慎。热情接待来访人,为上访者着想,经常深入案件多发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主动向领导汇报,协调有关领导和部门解决群众上访提出的问题,能办结的案件尽量办结,不能办结的耐心解释,为上访者解除疑惑。

2、主要工作成绩:贯彻落实《条例》,打开工作新局面。抓好培训,做好宣传,完善制度,理顺工作程序。坚持依法,规范“双向”行为。热情开展工作,注重沟通,善于协调,做好思想工作;讲求实效,及时妥善解决问题;下访基层,现场办公,解决群众疑难问题;坚持五种方法,有效处理集体访。把群众的意见向主管领导和部门通报,争取重视和支持解决。接访257件(批)次,做好分析、分类

,并将情况报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案件。转办案件45宗,自办结11宗,办结县领导批办件12宗,办结省督办件5宗。排查出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11宗,有效化解9宗,正在协调处理2宗。3、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24优10良,“能”24优10良,“勤”25优9良,“绩”24优10良,“廉”24优10良,“综合评价”24优秀10称职。考核组建议周儒录的考核等次为称职。

八、(局副局长)

1、个人情况和主要特点:1975年9月生,女,大学学历。吃苦耐劳,工作热情肯干,积极配合局长抓好工作。

2、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14优17良3中,“能”14优17良3中,“勤”14优17良3中,“绩”14优17良3中,“廉”14优17良3中,“综合评价”14优秀20称职。考核组建议王秋玲的考核等次为称职。

九、(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23优10良1中,“能”23优10良1中,“勤”23优10良1中,“绩”23优10良1中,“廉”23优10良1中,“综合评价”23优秀11称职。考核组建议陈左戈的考核等次为优秀。

十、(副科)

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17优15良2中,“能”17优15良2中,“勤”17优15良2中,“绩”17优15良2中,“廉”17优15良2中,“综合评价”17优秀17称职。考核组建议符永高的考核等次为称职。

十一、(县政府法制办负责人,副科)

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22优11良1中,“能”22优11良1中,“勤”22优11良1中,“绩”22优11良1中,“廉”22优11良1中,“综合评价”22优秀12称职。考核组建议陈运恩的考核等次为称职。

十二、(县政府机关党委副书记)

民主测评情况:发放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35张,收回有效表34张,1张作废票。获得“德”19优15良,“能”19优15良,“勤”19优15良,“绩”19优15良,“廉”19优15良,“综合评价”19优秀15称职。考核组建议谢志勇的考核等次为称职。

考核组组长:(副县长)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11篇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离职现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并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的角度提出了减小高校青年教师离职倾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离职倾向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37

长期以来,青年教师离职在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及地处非省会城市的省属高校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未来的核心力量,高流动率必然会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国内外关于员工离职倾向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是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因素之一,但基于高校青年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研究鲜见。本研究选取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SS软件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及离职倾向现状,探究组织支持感及其各维度与青年教师离职倾向的关系,并基于调查结论,从提高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的角度提出减少高校青年教师离职倾向的对策。

1 研究理论与假设

Eisenberger等人在1986年首次提出组织支持理论,他们认为在工作的过程中,员工会产生关于组织怎样评价他们的贡献和是否关注他们的福利的知觉,Eisenberger及其同事将其称为“知觉到的组织支持”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POS)或“雇主承诺”(employer commitment)。由Eisenberger提出的组织支持感仅仅涵盖了尊重和福利两个方面,此后,McMillin依据对服务人员的相关研究对Eisenberger的观点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工具性支持也是组织支持的重要方面,它包括资讯、物质和人员方面的支持,组织支持是由工具性支持和社会情感性支持这两个维度所组成的。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的定义,本文借鉴国内学者杨海军、凌文辁对于组织支持感的定义,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是指其知觉到的高校对他们工作上的支持、对他们价值上的认可和对他们利益上的关心。将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划分为工作支持、价值认同和关心利益三个维度。

国外学者最初认为,离职倾向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变换其工作的可能性。国内学者樊景立认为,离职倾向是指个人想离开目前的工作岗位,另外寻找其他工作机会之倾向强度。很多研究发现,离职倾向是离职行为发生的最直接的前兆,Kraut,Newman等都认为离职倾向是离职的最佳预测因子。因此,研究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对于预防高校青年教师离职行为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将高校青年教师离职倾向定义为:高校青年教师自愿离开现工作单位的内在心理倾向。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及其各维度在教师职称、高校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青年教师离职倾向在教师职称、高校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存在负相关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正式调查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了120 份问卷,回收98 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包括湖北省内211、985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普通省属高校、独立学院的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2.2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就职高校类型,调查是为了获取人口统计学变量数据,为研究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和离职倾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部分是组织支持感调查问卷,共设计了 13道题目,包括 “工作支持”、“价值认同”和“关心利益”三个方面。题项包括“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学校会帮助我”,“学校会尽力为我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设施”,“学校会尽力为我提供工作所需的培训或相关支持”,“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会从我的领导那里得到帮助”,“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同事愿意提供帮助”,“学校重视我的贡献”,“学校尊重我的意见”,“学校尊重我的目标和价值观”,“如果工作出色,学校会给我奖励或报偿”,“学校关心我的福利”,“当我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学校会尽力为我提供帮助”,“学校关心我的个人发展”,“学校关心我的个人感受”。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非常赞同”记为5,“赞同”记为4,“不确定”记为3,“不赞同”记为2,“非常不赞同”记为1。

第三部分是离职倾向调查问卷,共设计了4道题目,题项包括“我没有长期留在本学校从教的打算”,“我考虑在两年内辞去现在的工作”,“我现在正考虑寻找其它的工作机会”,“以我目前的条件,我认为我极有可能在其他单位找到合适的职位。”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

3 研究结论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及其各维度在教师职称、高校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职称水平越高,其组织支持感水平越高;211、985高校的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水平最高,其次为湖北省属重点高校、湖北省属普通高校,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水平最低。

(2)高校青年教师离职倾向在教师职称、高校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青年教师职称水平越高,其离职倾向越小;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离职倾向最高,其次为湖北省属普通高校和湖北省属重点高校,211、985高校的青年教师离职倾向最小。

(3)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存在负相关关系。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水平越高,则其离职倾向就越小;组织支持感水平越低,则其离职倾向就越高。

4 对策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采用相关措施,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组织支持感水平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离职的问题,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高校要加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关心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历水平较高,他们十分关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感受到学校对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并不关心,尤其是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水平较低,离职倾向较高的独立学院。在调查访谈中,大多数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表示自己感觉就是学校的打工仔,得到的培训、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较少,学校不愿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投入。为了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组织支持感水平,学校要将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放在重要的地位。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行政,学校要结合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特点和优势,帮助其找到正确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其个人成长。

(2)适当减小青年教师薪酬水平与职称水平挂钩的程度,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在调查中发现,在“学校关心我的福利”和“如果工作出色,学校会给我奖励或报偿”两个问题上统计平均值较低,分别仅为2.6和3.2,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在访谈中明显表达了对学校薪酬福利的不满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组织支持感水平。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薪酬主要是与职称挂钩,只有职称水平提高了,薪酬水平才会得到提高,而职称评定对高校青年教师主持教科研项目、、学历等都设定了一些要求。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反映,部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往往对申报者的科研经历和职称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由于高校青年教师个人资历较浅,很难申请到部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因此也很难发表较高档次的论文,从讲师晋升到副教授在很多要求更加严格的211、985高校成为了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的难题。薪酬水平过多地与职称水平挂钩也导致了很多高校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申报科研项目、完成科研项目和上,忽视了高校的根本——培养人才。在薪酬制度上,高校应该适当降低职称水平对高校青年教师薪酬水平的影响,建立起教学水平与薪酬水平挂钩的激励制度,如设立教学优秀奖,增加教学成绩、学生指导等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

(3)学校领导要倾听青年教师的意见,关心帮助青年教师解决面临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在“学校尊重我的意见”、“学校关心我的个人感受”和“当我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学校会尽力为我提供帮助”三个问题上统计平均值较低,分别仅为2.2、2.4和2.8,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在访谈中表示,学校的各项政策大多由学校领导班子制定,很少征求教师的意见,即使有教师提出意见,大多也予以忽视。一些高校对教师面临的困难也很少关心和帮助解决,如有些高校建设了教师公寓,但仍要向有住房困难的青年教师收取与市场价格相等的租金;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培训的教材让教师自费购买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让青年教师感受不到组织的重视和关心,降低了其组织支持感水平。因此,学校领导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适当听取青年教师的意见,了解其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青年教师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姚官丽.海事管理人员组织支持感与敬业度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2 肖沅陵.我国高校教师离职动因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8)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12篇

先是黄河牌校车在湖南多地陷入“质量门”,紧接着黑龙江也报告了该品牌校车的多起事故,车主甚至感慨“快车毁人亡了”。国家质检总局介入调查后,确认该品牌校车存在缺陷,“质量门”最终坍塌成了黑洞,生产企业豪沃公司将召回全部12种车型的黄河牌校车,共计561辆。

然而,简单的召回不该是校车“质量门”的最终结局,反而应该是追问和反思的开始。事实上,国家近年来对校车安全高度重视。2012年5月1日实施的《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相比过去的老国标,对安全标准的要求堪称面面俱到,非常细致和严苛。而且,为严格控制专用校车生产质量,国家对企业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统计显示,目前国内200余家客车生产企业中,达到校车生产准入门槛的仅占两成左右。这一系列的政策,不可谓不严。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全身“带病”的黄河牌校车,正是在这一系列严密政策的监管下制造出来的。生产企业豪沃公司作为一家国企,报批和生产的各项程序完备,问题校车的型号也名列国家公告的车辆生产批次之中。然而,该公司辜负了公众信任和期待,自从获得校车生产准入后,就一直在生产“缺陷”校车。严苛的标准、高企的门槛,都没能拦住企业的粗制滥造。良法在现实中被淡化、漠视,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让它威严不再?求得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是必然要求,因为这是让良法效力回归的前置条件。

召回之前,车主和地方多个相关部门,已经与生产企业交涉了一年有余,投诉、调查、监管,维权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举步维艰。即便是法律诉讼进入法庭审理程序,也因为跨越地域被生产企业指为无管辖权。在当地向国家质检总局多次行文请示后,才有了此后的调查和召回。艰难的维权,凸显出校车售后监管的无力。面向全国市场出售的车辆却不接受地方监管机构的调查,显然这是违背市场原理的“霸王条款”,会纵容“带病”校车的持续生产和流通。

纵容“带病”校车进入市场,不仅会威胁师生人身安全、加重家长忧虑,更会伤害政府的信誉,破坏良法的效力,而且影响深远难以消解。故而,清查“带病”校车,理清生产脉络,依法追究生产企业的责任,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来源:《光明日报》 集月音M文)

乡村教师评聘职称“不要论文”不等于论文无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提升待遇、保障编制、拓展人才补充渠道、支持培训等方面明确了对于乡村教师的支持措施,旨在破解全国330万乡村教师队伍“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长期问题。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 (6月10日《南方日报》)

从以上新闻可以看出,今后,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是国家为支持乡村教育拿出的一系列切实行动之一,相信绝大多数教师是会欢迎的。然而,单就写论文来看,笔者认为,乡村教师不要因为这样就认为写论文“无用”了,而要全面理解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本意,做一位既会教书又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新时代好教师。

以前,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对写论文也做了一些比较高的刚性要求,不少乡村教师写论文的目的有点“跑偏”,就是为了评聘职称(职务);有的教师自己写不出论文来,就想办法请人或者干脆花钱买论文,这样的一个误区确实不该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层面上出台规定不作论文刚性要求,这种“纠偏”是必要的。不过,笔者认为,这并不等于写论文“无用”。

乡村教师写论文,对于其自身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位喜欢写且经常写论文的乡村教师,一定是一位善于学习思考的好教师。乡村教师写论文,有利于其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时下,不少名师都是既会教书又会写论文的人,真正做到教学和研究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而缺少了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成绩即使有,也是暂时的,会后劲不足,不能为其提供可持续性长期发展的动力。

笔者曾在乡村学校工作多年,记得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我们当地根本还没有实行教师评聘职称(职务)工作。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教学生学好语文写好作文。我教学之余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小小心得体会写成一些小论文投寄报刊,其中不少文章有我所教学生的一些原型。一些学生现在来看望我,时不时说起我当时写教学论文的事,说这件事对他们学习的正面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们一直以来以此为动力,多年来受益匪浅。

乡村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好书育好人,评聘职称(职务)只是其自身成长之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标志,不要把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与评聘职称(职务)简单地画上等号,看评聘职称(职务)对论文要求的“脸色”行事。乡村教师要理解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制度“善意”,全面提升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态度,在整体提高乡村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均衡教育目标中尽己所能来回报社会,不做“教书匠”,而要做一位有教育大视野的能写能研能教的全能型潜能教师。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13篇

一、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工作情况

(一)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情况在集体和改制企业成立初期,由于员工素质普遍较差,集体和改制企业及员工本身并无职称评审的要求;随着企业和员工忧患意识的增强,企业开展培训和员工自发求学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拥有职称评审资格的员工越来越多,同时,企业每年又有新增大中专院校招聘员工,为有效配置人力资源,集体和改制企业及员工本身都有职称评审的愿望。但是,由于企业疲于生存压力,没有能力协调组织开展职称评审工作,职称评审工作的缺位已成为制约集体和改制企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

(二)职称评审对集体和改制企业发展的影响由于集体和改制企业没有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导致企业无法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员工感到其自身能力未能获得企业认可,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人才流失又进一步削弱了集体和改制企业的综合实力,导致其只能开展简单的生产经营业务活动,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建立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制度

(一)制定职称评审方案在与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总部公司制定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方案,明确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机构、相关职责及评审程序,获得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具体方案如下: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纳入当地政府相关高评会代评审,经统会审高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工信局、统计局、会计局、审计局等相关高评会代评审,政工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宣传部政工高评会代评审。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由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授权总部公司评委会代评审,经统会中初级职称通过参加地方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任职资格,政工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宣传部评委会代评或授权总部公司代评审。

(二)组织实施职称评审在获得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代评审授权后,总部公司专门成立了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开展了2011年度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工作。经过资格审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程序,集体和改制企业35名员工获得了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其中:中级7人,助理级20人,员级8人。

(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了彻底解决集体和改制企业相关职称的历史遗留问题,确保专业技术人才退休后的待遇,经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同意,采取旧证换新证的措施,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管理完全纳入属地化管理。为此,总部公司开展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清理摸底工作,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清理摸底工作要求,严禁工程系列和政工系列所申报材料弄虚作假,审查工作必须实事求是。集体和改制企业先后报送审查材料180余份,经严格审核、清理,最终有142人符合申报换证条件,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43人,初级职称79人。

三、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工作要求

职称评审管理制度是关系到集体和改制企业及员工的大事,在代评审过程中,总部公司应坚持评审原则、规范评审程序、提高评审质量,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为集体和改制企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打好基础。

(一)坚持职称评审原则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工作必须坚持原则:一要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原则,客观评价参评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二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强化过程监督,保证公平竞争。三要坚持考核推荐和专业评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差额淘汰机制,确保优中选优。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14篇

4月18日凌晨,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方方在微博上发出长文,称收到湖北一位“T诗人”的短信恐吓,原因是在2013年10月湖北省作协的职称评定中,方方不同意其晋升正高二级。这一长篇质疑书还直指湖北省人社厅“在批复高职指标方面,粗糙而轻率,甚至可能存在暗箱操作”。其中一些细节,直指湖北省作协副主席、2007年鲁迅文学奖得主田禾,或有贿赂行为。田禾对记者说:“她这是诽谤人、污蔑人,我从来没有给人社厅的人打过一个电话,你们可以查我的通话记录。”双方各执一词。关于事件的真相现独立第三方正在进一步调查。

其中对湖北省人社厅的质疑中前几条分别是:文学专业职称升级的条件是什么人、以什么样的准则制定出台的?有关省作协(或文学类)的职称升级在出台前有没有征求过文学专业人员意见?省作协高职定额指标的决定有什么样的标准?决定权是什么人?一个鲁迅文学奖,可以反复用来评职称,这个规定是谁制定的?

由一条微博引发的讨论

此微博一出,关于作家评“职称”的话题在众多媒体间展开了讨论。

《京华时报》题为《作家要职称有用吗?》一文中借以此事称公众衡量一位作家的作品标准主要是其文风、题材,而与职称关系不大;并举出很多优秀作家是没有职称的,比如王朔、郑渊洁,这些作家当中,不乏以自由写作者身份自豪的人;职称却可以特别鲜明地区分作家在体制内地位的高低,甚至为这些离开职称以后的作家活路做出担忧。显然,此文对作家评职称是持反对态度的。

腾讯文化网的评论一开始就将作家评职称论为“酸腐之事”。语言客观犀利,抛出讽刺现状:“当你称自己是几级作家时,何曾赢得过几许尊敬?报以“呵呵”已算客气了。”称除了作品本身、读者褒贬为标准之外,其他与数量、学历、经验、时间全无关系,职称制度只会进一步衍生文坛腐败。

《人民日报》报道著名作家“铁流”(著有中国第一部反映“城中村”农民生存问题的报告文学《支书与他的村庄》)真实的职称故事:12年来天天趴在电脑前备战职称考试,却屡战屡败。计算机和英语,就像是两道高不可逾的门槛,无情地把他挡在副高职称门外,因而占据了他大把的创作时间。但是看着同辈作家大多已经跻身一级作家(正高级职称)行列时,铁流依然只是中级职称――三级作家,心中难有不平。

“同样的例子,让人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当年范进连续考了多次,直到54岁才考中一个秀才。但相比之下,范进是幸运的,因为铁流能否跨过计算机和英语这两道门槛,成功获得副高职称,还是个未知数。”《福建日报》对于作家职称并没有完全否定:认为亟待解决的是对职称评定系统的改革、修改和完善,让它能够在对作家起到激励作用的同时,不耽误作家文学创作,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那样,无疑是本末倒置,失去了职称评定的本来意义。

同样,《北京晚报》也认为关于作家职称评定关键应改变职称评定制度。可以考虑在现有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其他的考核方式,比如实践能力测试的部分,即兴创作文章等,同时也要求评审人更加的公平、公正。

综上,各家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作家评职称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作家职称作什么用?

全世界范围内,职称都是某一特定领域内对专业技能水平的客观认证体系。一个领域内从业人员应获得何种等级的职称,通常取决于专业技能水准,当然也会参考从业时间、经验等等从属因素。通过职称大致可以判断其业务能力,以及他可以享受何种工资福利待遇。建立职称体系的另一个目的,是让一个专业团体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有序合作,不一定所有行业都适合评职称。单就文艺创作而言,给作家评定职称,是表明对其文学创作的肯定,象征身份和荣誉。

但在中国的现状下,职称也代表了社会地位,同时对应享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福利待遇。比如评选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津贴,职称必须副高以上。职称上一个台阶,工资即福利待遇也跟着提升。

综观世界文坛,似乎只有中国大陆文坛有此制度,这与我国特殊的政体、国情是分不开的。

从本质上来讲,评职称要参加行政部门组织的职称考试,是一种行政许可,是人才管理、评价行政化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劳动者的资质,没有通过职称考试,就无法获得相应的中、高级职称,由此影响聘任。

在反思中前进的“作家职称”制

古往今来,多少传世名作被我们所钟爱。有多少传世名作是依靠职称写出来的?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职称之说。但是,却没有因为一部书的作者是朝廷官员而成为名著。能够流传开来的恰恰是草根作家书籍。蒲松龄一生多次应试,可是屡屡受挫。正是因为他的草根身份,才有了《聊斋志异》。没有身份的作家,没有名头所指望,他们不能与其他人比名气、比身份,能够比的也只是手中的笔。

恰恰是没有了很多可比性,才让他们的创作少了功名利禄的骚扰,没有了功名利禄的写作,才是真性情的写作,真性情的写作也就有了群众基础。

他们虽然不能像有身份的人那样刻印更多书籍,使用更好纸张,可是他们的书籍却都成了名著。说到这里,还不得不说写出了《西游记》的吴承恩。由于一生贫寒,他的书籍多散落民间,没有一次像样的刻版印刷,却比那些刻版印刷的豪华书籍还有受众。

现代职称体系非常精细,偏偏遇上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个三级作家又怎么会心服口服于跟一个二级作家存在一级差距?即使把此制度放在古代,估计也会有不少文人志士“就范”吧。何况中国人好面子,为了面子不择手段者不计其数,中国文人也不例外。现代的职称考试与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人才的工作能力到底有没有必然关系,比如,当作家的应该由作品说话,与他能不能说英语,会不会计算机,有什么关系?一个能写出伟大作品的作家,因为不能通过计算机考试,就不能评高级职称?该不该加入一些文章即兴创作之类的考量?这都是需要反思的地方。

整个文坛需要反思

此次事件中,方方指责T诗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却评上高职二级(相当于二级教授)的职称,也不一定有说服力的。以作品本身之外的因素来评定是不靠谱的,一个人的学历水平与写作能力并不一定成正比,低学历的人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高学历的人写作才能很平庸,都是常事。

主持人职称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双证;双师素质;成因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31-2

1 “双证”与“双师”素质概念的界定

“双证”与“双师”素质都属于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不同理解。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可谓百家争鸣,先后出现了“双证书”、“双职称”、“双能力”、“双证+双能”、“双师素质”、“一证一职”和“双元”等七种说法。其中“双证书”的说法比较侧重于字面的理解,而“双师素质”的说法则属于比较有深度的综合性理解。

1.1 “双证”

“双证”指的是“双师型”教师要拥有双证。关于双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如物流师、电子商务师、技师等;另一种解释是“教师系列中级以上职称证书+教师系列以外的中级以上职称证书”,如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这一种解释近似于“双职称”的说法。

1.2 “双师”素质

“双师”素质指的是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这种认定方法认为,“双师型”教师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简单地参加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的融合,教师高度专业化、职业化,既能够从事理论教学,又能够从事实践教学,还能够担任技术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双证”认定比较简单、明确,利于标准化建设,但容易流于表面。而“双师”素质的说法更有内涵、更有深度,属于比较中肯的综合性解释,显然更符合国家与社会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 五年制高职教师持“双证”非“双师”素质现象及成因分析

2.1 五年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持“双证”非“双师”素质现象

教师持“双证”非“双师”素质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教职工296人,专任教师173人,其中专业教师121人,这121人中除了刚入职的7位教师外,另外的114位教师全部持有双证。自2005年以来,学校推出一系列政策如报销考证费用等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所以本校的专业教师持有职业资格证的比率高达100%,其中76人持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另外还有39人持有教师系列之外的中高级职称证书,如工程师、经济师等。从教师持证的数字来看相当令人满意,但是在红火的持证数字下面却隐藏着一些问题,比如,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机构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性与权威性;持有的证书与所教课程无关,如持有会计证,却去教市场营销等。与证书存在的问题相比,更严重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即使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却不能带实践课程。即使能带实践课程,大部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相比社会与企业的要求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达不到高技能人才的水平。

而这并非是孤立现象,笔者近些年经常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培训并到省内外各高职院校参观学习,在与高职校的许多同人交流时,大家都承认这种现象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院校都忽略了“双师”素质对教师的内涵要求,简单以持“双证”代替“双师”素质来作为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

2.2 以“双证”代替“双师”素质现象的成因分析

2.2.1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混乱,定义不够明确

上文已经提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解释有“双证书”、“双职称”、“双能力”、“双证+双能”、“双师素质”、“一证一职”和“双元”等多种说法,并没有从国家层面上给予权威的界定与解释,这就给“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留下了模糊的操作空间。五年制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不够统一,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也就存在着偏差。许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双证”这一字面解释上,认为只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就具备了“双师”素质,从而促进了职业资格证的考证热,以简单的考证代替了真正需要的“双师”素质的培养。

2.2.2 “双师”素质的培养与认定远比“双证”认定困难,难以操作

同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对于职业院校教师严格的准入制度相比,中国的高职院校教师准入显得相当宽松。大部分的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都是由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校任教,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从事实际生产操作的经验。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不完善,企业不愿参与培训工作,教师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很难得到真正培养“双师”素质的机会。

“双师”素质的认定同样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高职院校专业繁多,各专业情况不同,难以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另外,是否具备“双师”素质应该由谁认定,认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人情、腐败等问题,导致“双师”素质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双证”认定比较简单,只要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就可以取得认定,容易标准化操作,许多五年制高职院校因此简单以“双证”来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定。

3 “双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困难

3.1 出不去

在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有学历要求外,都要求有至少5年的实际工作经历。同在亚洲的日本,虽然没有这么长的工作年限要求,但也规定要取得职业教师资格,必须有在研究所从事过相关技术研究或在医院、企业等单位从事过相关工作的经历。而由于传统和机制的原因,中国的职业院校教师大部分直接来自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这些教师一毕业就进入学校,毫无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自然缺乏实际生产操作的工作经验。新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经过几年的锻炼,可以很快熟悉日常教学工作,掌握教学技巧,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但是在职业技能方面却很难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由于得不到利益,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还要承担各种潜在的风险(比如安全风险、商业机密泄露风险)等原因,导致企业不愿意接纳教师实践。这种状况造成五年制高职校的教师走不出学校,只能待在校内实训基地闭门造车,脱离了与行业、企业、市场的联系,得不到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成为“双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大限制。

3.2 进不来

西方的职业院校教师一般都是在企业单位工作一定年限、取得实际操作经验后,才能取得资格成为职业教育教师,但是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框架下,这一点很难行得通。由于机制的原因,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通是不畅的,教师离开学校进入企业比较容易,企业员工离开企业进入学校却非常困难。由于职业院校属于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涉及事业编制和一系列的福利问题,比如养老、医疗、退休待遇等问题,所以对于新教师招聘尤其是进编控制得是非常严格的。五年制高职校沿袭了高等院校的传统,在招聘编制内教师注重的是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好,很多高职校甚至是低于硕士研究生不要,而对于新教师的职业经历、技术能力却不那么重视,这就导致企业里许多学历较低但技术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难以进入学校成为编制内的教师。企业员工进入职业院校大多只能以编制外的身份存在,比如人事教师、兼职教师、外聘教师等,而这些形式因为待遇较低、不稳定,很难对企业中真正的能工巧匠构成吸引力。

3.3 缺乏激励机制

五年制高职校普遍对于“双师”素质培养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突出表现在缺乏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双师”素质的培养是相当困难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深入到企业一线去学习、实践,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素质教师。可是,绝大多数的五年制高职校对于“双师”素质教师和其他教师在工资、课时津贴、奖金等方面的待遇没有任何差别,或者以“双证”代替“双师”素质,认为只要持“双证”即可享受“双师型”教师待遇。具不具备“双师”素质待遇都一样,或者简单考个证即可高枕无忧地享受“双师”待遇,那谁还愿意花时间辛苦到企业去学习呢?

另外,五年制高职校的职称评定仍沿用高校的标准和模式,这种模式注重考核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鼓励教师撰写学术论文和开展课题研究,而不是鼓励教师大力提升专业技能,进行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我们都知道,职称与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是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定对于教师具有相当大的刺激和激励作用。既然职称评定注重的是论文与课题,为什么把时间浪费在与评职称关系不大的专业技能上呢?

4 五年制高职教师持“双证”非“双师”素质现象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双师”概念,突出“双师”素质这一内涵要求

国家要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要根据各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特性,对职业教育教学所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做出全面、综合地解释和规定,作为职业院校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评价依据。五年制高职校在进行“双师”认定的时候,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双证”认定这一表面工作上,而应该突出对“双师”素质的内涵要求,在鼓励教师积极获取“双证”的同时,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从而增加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身技术应用能力,并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历、技术应用能力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技能,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4.2 打破机制,拓宽“双师”素质教师的来源渠道

五年制高职校应在加强现有教师培养的基础上,拓宽“双师素质”教师的来源渠道,改变现有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的局面,大力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任教。在当前的体制框架下,作为事业单位的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藩篱,必须由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彼此人员流动不畅的问题。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单独制定职业院校的编制标准和用人政策,在招聘新教师时加大对实际工作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的职业教师安排到合作企业锻炼学习,以增加工作经验并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学习期满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分流到其他辅部门。

4.3 善用激励机制,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待遇与地位

要吸引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各高职校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激励政策,并形成长效制度,以增强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大多数高职校“双师”素质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待遇与地位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许多教师对于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没有什么兴趣和动力。如果能合理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工资、津贴、奖金待遇,在评优评先、干部聘用、晋升职称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将会起到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教师主动向“双师”素质方向发展。在职称评定方面,五年制高职校不能再沿袭高等院校的标准与模式,过于注重学术论文与课题研究,而应该突出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增加职业技能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职称问题涉及高职校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普遍非常重视职称评定工作,在职称评定中增加职业技能的比重将有效刺激和激励教师有意识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成为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