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

休闲经济论文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休闲农业发展呈现一片祥和的状态,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其暗藏的问题也得以暴露,因此怎样解决当前休闲农业发展,探究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发展途径,也已然成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壮大,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当前休闲农业企业积极与旅游集团合作,两者合作共创佳绩,这种合作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旅游业的业绩,也开辟了休闲农业旅游路线[4]。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14年1月,福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达到24个,同期增长了5个,在良好的发展趋势下,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休闲农业的类型上,从全国整体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上来看,休闲农业逐渐向规模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转变了从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包括,观光果林,体验式渔业、农业生产、农业采摘(收获)、民俗文化休闲体验、体验式茶业等多种类型。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在快速发展背景下,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休闲农业项目开展不合理,众多农业资源利用呈现不合理状况。在当前的休闲农业相关活动中,各项项目的展开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农家乐”等活动难以得到创新,致使旅游资源浪费,休闲旅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将会出现缓慢增长的状况。休闲旅游脱离农业文化。农业发展依附于农业的生产与劳作,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之中,逐渐形成众多农业文化,例如传统的采茶歌,之所以农业艰苦的生产体验得到众多群众的喜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文化的依托,在农业文化的渲染下,休闲农业才得以发展与壮大。但是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休闲旅游脱离了农业文化,各项休闲农业活动并未体现出地方特色,对于农业文化发掘力度仍显不足[5]。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需求。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而休闲农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前来消费,一方面希望得到质量较好的服务,一方面希望在实际的体验中得到人生与生活的领悟。但从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来看,农业本属于第一产业,而休闲农业则偏向于第三产业,在这种跨维度上的转型中,农民的素质并未得到及时的转型,即使农民自身具备朴实祥和的形象,但是对于服务行业,与服务相关知识,农民仍然处于欠缺的状态,因此导致当前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顾客的需求。

二、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提升途径

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呈现出的相关问题不可忽视,本文认为想要提升休闲农业发展途径,需从几下几方面着手。

(一)统筹全局,合理规划

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发展逐渐呈现出疲软的状况,基于此,应着手于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查找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分析其原因,统筹全局工作,之后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在当前休闲农业中,不难发展休闲农业与其相关的各项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旦出现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将会牵扯至当地整个经济的发展。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休闲农业与当地经济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正式休闲农业发挥的地位,统筹全局,运营周边城市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进步,在政府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合理利用当地的相关农业资源,创新休闲农业各项活动。改变传统农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例如可根据游客情况,在农家乐的基础上,结合游戏的方式,将游客进行分组,设置多个游戏环节,让游客既可体验到农业项目,还可在劳动中,体验游戏的乐趣。还可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建设相关的旅游景点,例如可组织游客到周边乡下、森林、湖泊等地进行旅游,增加相关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更好的体验自然生活。但在开发相关旅游项目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可持续性的开发,在享受自然资源回馈的基础上,保护和爱护自然。

(二)加强农业文化建设

农业文化是农业在千百年迁徙与演变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因此对于农业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可帮助休闲农业提升其发展绩效,扭转其发展困境。加强农业文化建设需着手于农业文化的特征,打造当地特有文化的特色。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充分挖掘特色农耕文化,在进行农耕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进行相关充农耕景观建设,例如农业体验园、农业观光园、农业培育园,明确各个农耕景观的作用,并对其中的农业文化进行接受[6]。例如转基因农产品,有些城乡人士虽听闻过转基因,但并未真正了解,因此可在观光中进行讲解,让人们了解到转基因食品的功效,转变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在进行农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当地特色农业文化。例如采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中可领略人生与感悟人生,而采摘茶时,也体现着一定的茶文化,例如采茶对于时间的要求,不同茶种对于茶嫩芽的要求与采摘手法也不同,在采茶中,一些民族要举行相关的活动准备,如服装准备、采摘工具准备等。这些活动准备中,各项项目的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应充分保护这些特色的民俗农业文化,与此同时,在建设文化时,也可利用周边城市,建立产业群效应,培育自身休闲农业品牌,以便于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知名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三)定位于市场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休闲农业的正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应积极定位于市场需求,转变其自身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尤其注重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休闲农业在规模化发展中,需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即使为小型农家乐品牌其相关的经营人员也需进行服务教育,让顾客体验休闲农业生活,并非自租旅游,应在游客观光或体验过程之中,做好相关介绍与帮助工作。在当前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负面旅游信息屡见不鲜,对于休闲农业来说,亦是一个巨大考验,而分析其核心问题完全可以将其归类至服务领域范围当中,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得到有效发展,重要的手段便是全面明确市场需求定位,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尤其着重注意儿童与老人的安全问题,在采摘的过程之中防止儿童与老人受伤,也是休闲农业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让游客既体验到回归传统农业的乐趣,也需让游客感受到现代化的生活体验,以便于在体验经济视野下,更好的提升休闲农业发展。

三、结论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从休闲经济的视角研究“泛珠”发展与合作问题。并重点涉及“泛珠”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应用2006年的数据比较和分析“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的差距和形成差距的原因;第二部分,探析相应的发展对策并解读合作思路。

关键词: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发展

一休闲竞争力

1、评价指标体系概要

我们首次提出了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双模型,并创新3个文化指数构建了休闲文化竞争力模型⑴。该模型吸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竞争力模型的合理内核,将休闲经济划分为5个子系统:文化竞争力、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每个子系统选取4个关键指标,构成一个较为完整指标体系。运用这个模型分析比较了中部6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差异。

由于收集和调查数据的成本因素,我们在研究“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过程中,简化了指标体系,省略了企业抽样调查部分,仅选取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12个指标,构建了“泛珠”休闲经济竞争力评估体系。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大体又划分为A、B、C三类。权重分配A类50,B类30,C类20,合计权重100。具体评价方法参见中州学刊2007,(2),第42页。

2、休闲经济竞争力测度结果

应用上述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泛珠”9省的休闲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计算。当然,计算出的结果可能没有反映出各省休闲经济实力的全面内容,但至少能有力说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联合实力。现阶段,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的增加值占了可测量休闲经济总量的2/3以上,是休闲经济的重心。研究解决休闲经济的核心发展问题,休闲经济的其他方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以2006年的数据为准,我们整理出一个无量纲矩阵(表3)。计算结果显示,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存在巨大的差异。休闲竞争力最强的广东省比最弱的海南省、江西省高出50分。其他6省的休闲竞争力均处于竞争力弱的状态,即第5档:22-35分范围。“泛珠”9省休闲竞争力排序结果:广东(67.79),四川(35.69),贵州(34.14),湖南(30.53),云南(27.79),广西(24.31),福建(23.78),江西(17.29),海南(16.09)。

3、休闲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看,“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存在3个特征。

特征1,广东一枝独秀。广东的休闲经济发展水平与他的综合实力分不开。在休闲竞争力考察的12个指标中,广东有9个指标第一,只是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合计占GDP的比重、国家4A级景点数、旅游收入增长速度等三个指标相对较弱。

特征2,存在3个梯度。第一梯度即65分以上的只有广东;第二梯度既22-35分范围的有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福建;第三梯度既22分以下的有江西、海南。海南的休闲经济竞争力在总量上最弱,但旅游和文化的单项优势并不弱,尤其在高星级酒店数量、文化和旅游占GDP的比重、城镇化水平等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

特征3,同一个省份在不同区域比较,休闲竞争力状态发生变化。与长三角经济区对比,广东的休闲竞争力弱于江苏和浙江;与中部6省经济带对比,江西休闲竞争力指数28.1,处在第二梯度范围。

“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巨大差异的3点主要原因:

一是富裕程度的差距导致的当地休闲消费能力差异。国际发展历史证明,当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⑵,社会才会对休闲消费产生强烈需求,当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时,人们才进入富裕状态。美国1/3的时间、2/3的收入和1/3的土地用于休闲娱乐业⑶,他们的人均GDP达到7.6万美元(2006年),是中国人的37倍,“泛珠”人的30倍,香港人的3倍。2006年,广东、福建以外的“泛珠”7省人均GDP为¥9800元,折合1256美元,本地缺乏强烈的消费需求;而福建是2730美元,具有较强的需求,广东是3580美元,香港是25000美元,具有强烈的本地需求。

二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的客源地优势不同。广东和福建的沿海地理位置,具有休闲客源便利和优势。福建有台湾客源优势,2006年旅游创汇15亿美元;广东有香港和澳门客源优势,2006年旅游创汇75亿美元,占全国339亿美元的22.1%。其他“泛珠”7省相加才24.5亿美元。

三是休闲文化差异导致的休闲消费理念的不同、休闲文化的差异。例如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带对外开放比内地早100多年,休闲文化理念融合了西方“时尚、高贵”的内涵,人们较早地追求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高雅”的和多样化的休闲方式,这种现代休闲文化有利于高附加值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泛珠”的多数省份与中部地区一样,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深远,比较满足于传统朴实的大众化休闲方式。在没有足够的高端客源情况下,这种传统休闲文化不利于高附加值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发展。

二合作与发展

4、APEC环境下的休闲经济发展策略

在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国中,中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正在扩大,但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也值得高度重视。一方面,中国的环境超负荷付出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以中国、印度、俄罗斯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近来迅速发展,这难免会对世界经济原有格局形成冲击⑷。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最新报告认为,经济和商业权力正在转向一些新兴经济体,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处于竞争力最高的群体,而老牌工业化国家也不会容忍这样的“权力转移”,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因此抬头。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企业自律、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软壁垒”打压新兴国家的趋势近年来明显增强,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泛珠”休闲经济发展策略必须是沿着有利于国家整体战略的方向健康前进。第一,“泛珠”的人均生产力还相当低,发展工业生产力似乎比休闲经济还重要。整体上“泛珠”的人均GDP1.7万元,农业特征仍然浓厚。工业生产力不达到一定高度,休闲产业发展就缺少依存的“根”。由此,休闲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传统文化、生态文化,走简约舒适的休闲道路,避免法国式的、庸懒的“奢侈化”倾向。第二,休闲经济发展要服务于国家“环境战略”,走绿色休闲、健康休闲、文化休闲的环保道路,并以此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扭转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三,休闲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互动,以城市休闲需求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稳步增长农民收入,缓解和解决三农新问题,促进城乡社会和谐。

5、CEPA背景下的休闲文化发展应对

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达成《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安排》”或CEPA)。《安排》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内地将不迟于2006年1月1日对原产香港进口金额较大的273个税目的产品实行零关税。

目前,CEPA已进入第三阶段。内地与香港已商订1,369项产品的CEPA原产地规则,服务业已经向香港澳门实施23项开放措施,涵盖10多个范畴:包括管理咨询、旅游服务、会展服务、会计服务、视听服务、法律服务、分销服务、物流、广告、建筑及房地产、医疗及牙医、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

CEPA意味着所有货物贸易的零关税,意味着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内地的扩展,意味着“泛珠”经济圈和大中华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香港与内地在上千种产品项目和所有服务项目在内地的直接竞争。面对零关税和香港的低税赋,“泛珠”其他省区休闲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般性的休闲产品竞争压力明显加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善休闲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软环境条件,积极进行税务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旅游产业模式创新。以战略的眼光落实CEPA,以积极的姿态对接东盟,以文化的优势发展休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低CEPA的不利面,发挥CEPA的有利面,促进休闲经济和休闲文化的快速发展。

6、竞争合作情景中的休闲旅游发展策略

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入境游客中,港澳台胞增加到82.2%。CEPA加强了内地与港澳的经济联系,尤其促进了双方的旅游和文化交流。“十一五”旅游外汇收入主流仍然会来自港澳台客源地,其次是东盟中的新加坡等华人经济体。因此,“泛珠”的旅游发展要研究海外华人和港澳台胞的观光旅游需求特点和需求变化,了解他们对休闲文化的诉求,建设富含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和现代特色相结合的旅游观光景点,提高吸引力、入境率。在吸引客源的竞赛中,广东具有绝对的地缘优势和语言环境优势。2006年广东入境旅游人数2022万人次,是“泛珠”其它8省总和的2倍(见表4)。处于绝对劣势的省区,只有停止过度竞争,加强旅游合作,增强服务意识、增加服务内容,联合开发新的客源,才能获得多赢的局面。

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泛珠”经济区旅游出现了4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旅游人数和收入比上起明显增加,尤其是贵州和四川两省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旅游目的地中农家乐的比例明显增加,农村发展旅游意识增强、接待能力有限;三是自驾游人数快速上升,自家车增加多,大多数旅游景点出现了停车难的问题;四是旅游地消费价格合理,“泛珠”的多数省区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达地区人均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然而,五一黄金周旅游越来越拥挤、旅游者越来越“疲惫”,旅游失去了休闲的意义,各省要尽早研究新的休闲时间分配模式,解决旅游目的地游客在时间上的严重失衡等问题。

“泛珠”应当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联合而不是竞争地解决休闲竞争力普遍低下的重大问题。宏观上,始终坚持文化与旅游发展互动策略:在旅游发展中注重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发展要为旅游发展增强后劲,优化资源整合,促进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微观上,重点扶持核心文化企业集团的横向联合,培育“泛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操作上,改善当地消费行为导向,引导休闲文化个性创新,用文化价值链整合休闲产业链,培育休闲品牌营销竞争力⑸。

7、生态文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要求

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形势看,产业发展最需要努力经营的是生态剩余、生态健康、产业与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富有生态资本积累的民族将是21世纪国家竞争力中最大的赢家。21世纪的产业发展应当主修“生态文化资本”课程。

经营生态剩余就是经营人的生存环境。生态剩余与人类繁衍、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的健康繁衍需要绿色健康的环境,健康环境是一种综合的生态剩余。健康的环境剩余在减少,新生婴幼儿的畸形率在上升。湖南(2007)每百对双胞胎有2对是畸形的!2006年的一份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四分之一的疾病与环境有关!五岁以下儿童的不幸发生在世界各地,每年有160万因不安全的水而腹泻死亡;森林砍伐引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疟疾加剧,每年100万非洲幼儿死亡。科技发展让人类的食物剩余增加了,一些有利于广义生态剩余的食物链被人类食物生产方式切断。水力发电打破了水体的生态平衡,矿产资源的野蛮开采引发矿区周边的离奇疾病。

经营生态剩余就是经营未来的生产力。生态剩余与企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正相关。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有利于生态剩余,而且有助于改善环境。产业的能耗率(百万元产值的标准煤耗量)越高,对生态剩余越不利。从短期看,以牺牲环境的方式可以牟取高额利润,但产品的生态道德价值降低会影响消费者的感受,从而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机会。生态文化的发展客观要求产业战略生态化。

经营生态剩余就是经营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大处着眼,生态剩余是民族的整体利益;从实处着想,社区的整体利益就是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经营活动背离伦理道德,对社区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损害社区居民的健康福利,就会失去民心、失去社会支持,最终失去市场和生存机会。经营生态剩余实质上就是经营生态健康、社区环保、企业形象。在环保法律和居民觉醒的时代,以企业的名义做和谐自然的亲善大使,做建设美好家园的利益先锋,做生态伦理的道德楷模,是21世纪初消费市场最重要的品牌力和竞争力来源。

8、“泛珠”休闲经济合作构想

未来5至10年,东盟是将是“泛珠”最重要的客源地。对接东盟,“泛珠”应当在文化、旅游方面进一步加强协调与沟通,并在文化与旅游的4个维度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

⑴推动省界旅游联合营销模式,搞活边缘经济,探索农村社会和谐新途径。“泛珠”各边界的旅游景点不仅很多,而且各具地质地貌特色。由于散在性,大都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旅游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旅游经济实力。应当积极借鉴华东旅游圈、以及黑龙江、内蒙古联手打造的“塞外”黄金旅游线路品牌的经验,扩大湘西—黔东南黄金旅游线初步形成的品牌效应,建立更多更好的跨边界旅游线。2007年5月,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广西旅游广西(梧州)中海集团联手打造的“梧州祈福、封开奇境,两广省界游”线路启动后,梧州接待的游客数量上升了20%,旅游联合营销线路产生了影响力。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推动省界旅游联合营销模式,以旅游合作搞活边缘山区农村经济,探索农村和谐社会新途径。

⑵实施文化多样化联合创新,丰富旅游者的文化差异体验。文化艺术和自然美景的交融是旅游体验的最高境界。各省旅游产业要从竞争走向合作,就必须创造文化的多样性,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者的文化差异体验。逐步形成集聚吸引力、竞争力的“泛珠文化圈”,提高“泛珠”旅游的休闲文化价值。

⑶搭建“泛珠”文化旅游网,构造亚洲最具魅力的无障碍旅游休闲带。“泛珠”区域内地质地貌多样、人文景观及其丰富多彩。建议修筑比邻省区之间的旅游交通和信息高速公路,将“泛珠”旅游精品连接成网,简化入境旅游手续,提供便利的通道,建立亚洲最具魅力的无障碍旅游休闲带,对接东盟和亚太的经济发展新趋势。

⑷联动、优化旅游线路组合,打造湘粤赣"双色"旅游产业链、云贵川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链。2006年10月,湘粤赣三省的六县(市)在上犹县正式签署了一份三省六县(江西上犹县、崇义县、大余县,广东南雄市,湖南汝城县、桂东县)区域旅游发展合作框架协定,确定将打破行政区域的禁锢,共同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合力打造赣、粤、湘边际绿色生态旅游大板块,提升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我们建议,下一步要实施“双色”组合战略,将绿色旅游的生态元素和红色革命圣地、摇篮旅游中的人文元素完美组合,打造跨边界的旅游组合及双色旅游连,云贵川民俗文化旅游链,构建“泛珠”旅游产业链和集群优势。

参考文献

⑴刘新荣.中部休闲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07,(2);41-44.

⑵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⑶耿莉萍.论休闲消费的特征、发展趋势与企业商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3).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1、评价指标体系概要

我们首次提出了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双模型,并创新3个文化指数构建了休闲文化竞争力模型⑴。该模型吸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竞争力模型的合理内核,将休闲经济划分为5个子系统:文化竞争力、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每个子系统选取4个关键指标,构成一个较为完整指标体系。运用这个模型分析比较了中部6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差异。

由于收集和调查数据的成本因素,我们在研究“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过程中,简化了指标体系,省略了企业抽样调查部分,仅选取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12个指标,构建了“泛珠”休闲经济竞争力评估体系。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大体又划分为A、B、C三类。权重分配A类50,B类30,C类20,合计权重100。具体评价方法参见中州学刊2007,(2),第42页。

2、休闲经济竞争力测度结果

应用上述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泛珠”9省的休闲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计算。当然,计算出的结果可能没有反映出各省休闲经济实力的全面内容,但至少能有力说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联合实力。现阶段,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的增加值占了可测量休闲经济总量的2/3以上,是休闲经济的重心。研究解决休闲经济的核心发展问题,休闲经济的其他方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以2006年的数据为准,我们整理出一个无量纲矩阵(表3)。计算结果显示,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存在巨大的差异。休闲竞争力最强的广东省比最弱的海南省、江西省高出50分。其他6省的休闲竞争力均处于竞争力弱的状态,即第5档:22-35分范围。“泛珠”9省休闲竞争力排序结果:广东(67.79),四川(35.69),贵州(34.14),湖南(30.53),云南(27.79),广西(24.31),福建(23.78),江西(17.29),海南(16.09)。

3、休闲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看,“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存在3个特征。

特征1,广东一枝独秀。广东的休闲经济发展水平与他的综合实力分不开。在休闲竞争力考察的12个指标中,广东有9个指标第一,只是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合计占GDP的比重、国家4A级景点数、旅游收入增长速度等三个指标相对较弱。

特征2,存在3个梯度。第一梯度即65分以上的只有广东;第二梯度既22-35分范围的有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福建;第三梯度既22分以下的有江西、海南。海南的休闲经济竞争力在总量上最弱,但旅游和文化的单项优势并不弱,尤其在高星级酒店数量、文化和旅游占GDP的比重、城镇化水平等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

特征3,同一个省份在不同区域比较,休闲竞争力状态发生变化。与长三角经济区对比,广东的休闲竞争力弱于江苏和浙江;与中部6省经济带对比,江西休闲竞争力指数28.1,处在第二梯度范围。

“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巨大差异的3点主要原因:

一是富裕程度的差距导致的当地休闲消费能力差异。国际发展历史证明,当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⑵,社会才会对休闲消费产生强烈需求,当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时,人们才进入富裕状态。美国1/3的时间、2/3的收入和1/3的土地用于休闲娱乐业⑶,他们的人均GDP达到7.6万美元(2006年),是中国人的37倍,“泛珠”人的30倍,香港人的3倍。2006年,广东、福建以外的“泛珠”7省人均GDP为¥9800元,折合1256美元,本地缺乏强烈的消费需求;而福建是2730美元,具有较强的需求,广东是3580美元,香港是25000美元,具有强烈的本地需求。

二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的客源地优势不同。广东和福建的沿海地理位置,具有休闲客源便利和优势。福建有台湾客源优势,2006年旅游创汇15亿美元;广东有香港和澳门客源优势,2006年旅游创汇75亿美元,占全国339亿美元的22.1%。其他“泛珠”7省相加才24.5亿美元。

三是休闲文化差异导致的休闲消费理念的不同、休闲文化的差异。例如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带对外开放比内地早100多年,休闲文化理念融合了西方“时尚、高贵”的内涵,人们较早地追求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高雅”的和多样化的休闲方式,这种现代休闲文化有利于高附加值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泛珠”的多数省份与中部地区一样,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深远,比较满足于传统朴实的大众化休闲方式。在没有足够的高端客源情况下,这种传统休闲文化不利于高附加值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发展。

二合作与发展

4、APEC环境下的休闲经济发展策略

在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国中,中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正在扩大,但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也值得高度重视。一方面,中国的环境超负荷付出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以中国、印度、俄罗斯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近来迅速发展,这难免会对世界经济原有格局形成冲击⑷。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最新报告认为,经济和商业权力正在转向一些新兴经济体,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处于竞争力最高的群体,而老牌工业化国家也不会容忍这样的“权力转移”,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因此抬头。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企业自律、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软壁垒”打压新兴国家的趋势近年来明显增强,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泛珠”休闲经济发展策略必须是沿着有利于国家整体战略的方向健康前进。第一,“泛珠”的人均生产力还相当低,发展工业生产力似乎比休闲经济还重要。整体上“泛珠”的人均GDP1.7万元,农业特征仍然浓厚。工业生产力不达到一定高度,休闲产业发展就缺少依存的“根”。由此,休闲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传统文化、生态文化,走简约舒适的休闲道路,避免法国式的、庸懒的“奢侈化”倾向。第二,休闲经济发展要服务于国家“环境战略”,走绿色休闲、健康休闲、文化休闲的环保道路,并以此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扭转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三,休闲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互动,以城市休闲需求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稳步增长农民收入,缓解和解决三农新问题,促进城乡社会和谐。

5、CEPA背景下的休闲文化发展应对

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达成《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安排》”或CEPA)。《安排》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内地将不迟于2006年1月1日对原产香港进口金额较大的273个税目的产品实行零关税。

目前,CEPA已进入第三阶段。内地与香港已商订1,369项产品的CEPA原产地规则,服务业已经向香港澳门实施23项开放措施,涵盖10多个范畴:包括管理咨询、旅游服务、会展服务、会计服务、视听服务、法律服务、分销服务、物流、广告、建筑及房地产、医疗及牙医、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

CEPA意味着所有货物贸易的零关税,意味着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内地的扩展,意味着“泛珠”经济圈和大中华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香港与内地在上千种产品项目和所有服务项目在内地的直接竞争。面对零关税和香港的低税赋,“泛珠”其他省区休闲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般性的休闲产品竞争压力明显加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善休闲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软环境条件,积极进行税务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旅游产业模式创新。以战略的眼光落实CEPA,以积极的姿态对接东盟,以文化的优势发展休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低CEPA的不利面,发挥CEPA的有利面,促进休闲经济和休闲文化的快速发展。

6、竞争合作情景中的休闲旅游发展策略

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入境游客中,港澳台胞增加到82.2%。CEPA加强了内地与港澳的经济联系,尤其促进了双方的旅游和文化交流。“十一五”旅游外汇收入主流仍然会来自港澳台客源地,其次是东盟中的新加坡等华人经济体。因此,“泛珠”的旅游发展要研究海外华人和港澳台胞的观光旅游需求特点和需求变化,了解他们对休闲文化的诉求,建设富含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和现代特色相结合的旅游观光景点,提高吸引力、入境率。在吸引客源的竞赛中,广东具有绝对的地缘优势和语言环境优势。2006年广东入境旅游人数2022万人次,是“泛珠”其它8省总和的2倍(见表4)。处于绝对劣势的省区,只有停止过度竞争,加强旅游合作,增强服务意识、增加服务内容,联合开发新的客源,才能获得多赢的局面。

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泛珠”经济区旅游出现了4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旅游人数和收入比上起明显增加,尤其是贵州和四川两省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旅游目的地中农家乐的比例明显增加,农村发展旅游意识增强、接待能力有限;三是自驾游人数快速上升,自家车增加多,大多数旅游景点出现了停车难的问题;四是旅游地消费价格合理,“泛珠”的多数省区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达地区人均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然而,五一黄金周旅游越来越拥挤、旅游者越来越“疲惫”,旅游失去了休闲的意义,各省要尽早研究新的休闲时间分配模式,解决旅游目的地游客在时间上的严重失衡等问题。

“泛珠”应当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联合而不是竞争地解决休闲竞争力普遍低下的重大问题。宏观上,始终坚持文化与旅游发展互动策略:在旅游发展中注重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发展要为旅游发展增强后劲,优化资源整合,促进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微观上,重点扶持核心文化企业集团的横向联合,培育“泛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操作上,改善当地消费行为导向,引导休闲文化个性创新,用文化价值链整合休闲产业链,培育休闲品牌营销竞争力⑸。

7、生态文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要求

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形势看,产业发展最需要努力经营的是生态剩余、生态健康、产业与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富有生态资本积累的民族将是21世纪国家竞争力中最大的赢家。21世纪的产业发展应当主修“生态文化资本”课程。

经营生态剩余就是经营人的生存环境。生态剩余与人类繁衍、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的健康繁衍需要绿色健康的环境,健康环境是一种综合的生态剩余。健康的环境剩余在减少,新生婴幼儿的畸形率在上升。湖南(2007)每百对双胞胎有2对是畸形的!2006年的一份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四分之一的疾病与环境有关!五岁以下儿童的不幸发生在世界各地,每年有160万因不安全的水而腹泻死亡;森林砍伐引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疟疾加剧,每年100万非洲幼儿死亡。科技发展让人类的食物剩余增加了,一些有利于广义生态剩余的食物链被人类食物生产方式切断。水力发电打破了水体的生态平衡,矿产资源的野蛮开采引发矿区周边的离奇疾病。

经营生态剩余就是经营未来的生产力。生态剩余与企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正相关。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有利于生态剩余,而且有助于改善环境。产业的能耗率(百万元产值的标准煤耗量)越高,对生态剩余越不利。从短期看,以牺牲环境的方式可以牟取高额利润,但产品的生态道德价值降低会影响消费者的感受,从而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机会。生态文化的发展客观要求产业战略生态化。

经营生态剩余就是经营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大处着眼,生态剩余是民族的整体利益;从实处着想,社区的整体利益就是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经营活动背离伦理道德,对社区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损害社区居民的健康福利,就会失去民心、失去社会支持,最终失去市场和生存机会。经营生态剩余实质上就是经营生态健康、社区环保、企业形象。在环保法律和居民觉醒的时代,以企业的名义做和谐自然的亲善大使,做建设美好家园的利益先锋,做生态伦理的道德楷模,是21世纪初消费市场最重要的品牌力和竞争力来源。

8、“泛珠”休闲经济合作构想

未来5至10年,东盟是将是“泛珠”最重要的客源地。对接东盟,“泛珠”应当在文化、旅游方面进一步加强协调与沟通,并在文化与旅游的4个维度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

⑴推动省界旅游联合营销模式,搞活边缘经济,探索农村社会和谐新途径。“泛珠”各边界的旅游景点不仅很多,而且各具地质地貌特色。由于散在性,大都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旅游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旅游经济实力。应当积极借鉴华东旅游圈、以及黑龙江、内蒙古联手打造的“塞外”黄金旅游线路品牌的经验,扩大湘西—黔东南黄金旅游线初步形成的品牌效应,建立更多更好的跨边界旅游线。2007年5月,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广西旅游广西(梧州)中海集团联手打造的“梧州祈福、封开奇境,两广省界游”线路启动后,梧州接待的游客数量上升了20%,旅游联合营销线路产生了影响力。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推动省界旅游联合营销模式,以旅游合作搞活边缘山区农村经济,探索农村和谐社会新途径。

⑵实施文化多样化联合创新,丰富旅游者的文化差异体验。文化艺术和自然美景的交融是旅游体验的最高境界。各省旅游产业要从竞争走向合作,就必须创造文化的多样性,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者的文化差异体验。逐步形成集聚吸引力、竞争力的“泛珠文化圈”,提高“泛珠”旅游的休闲文化价值。

⑶搭建“泛珠”文化旅游网,构造亚洲最具魅力的无障碍旅游休闲带。“泛珠”区域内地质地貌多样、人文景观及其丰富多彩。建议修筑比邻省区之间的旅游交通和信息高速公路,将“泛珠”旅游精品连接成网,简化入境旅游手续,提供便利的通道,建立亚洲最具魅力的无障碍旅游休闲带,对接东盟和亚太的经济发展新趋势。

⑷联动、优化旅游线路组合,打造湘粤赣"双色"旅游产业链、云贵川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链。2006年10月,湘粤赣三省的六县(市)在上犹县正式签署了一份三省六县(江西上犹县、崇义县、大余县,广东南雄市,湖南汝城县、桂东县)区域旅游发展合作框架协定,确定将打破行政区域的禁锢,共同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合力打造赣、粤、湘边际绿色生态旅游大板块,提升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我们建议,下一步要实施“双色”组合战略,将绿色旅游的生态元素和红色革命圣地、摇篮旅游中的人文元素完美组合,打造跨边界的旅游组合及双色旅游连,云贵川民俗文化旅游链,构建“泛珠”旅游产业链和集群优势。

参考文献

⑴刘新荣.中部休闲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07,(2);41-44.

⑵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⑶耿莉萍.论休闲消费的特征、发展趋势与企业商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3).

⑷赵秋艳.2007年世界竞争力排名[R].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2007年5月14日.

⑸朱有志,欧阳煌,罗波阳.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R].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376页

摘要: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一、经济学视野中的休闲研究

经济学家从效率视角考察休闲。而凡勃伦(ThorsteinVablen)、贝克尔(GaryS.Becker),林德(SteffanB.Linder)、格鲁诺(ReubenGronau)、摩利伽尼(CaseyB.Mulligan)是其中的几座丰牌。

凡勃伦(Vablen,1899)是最早致力于休闲概念研究的经济学家。在凡勃伦看来,休闲是不制造财富的时间消费,它来自那种认为生产劳动毫无价值的观念和显示提供悠闲生活的财力的需要。凡勃伦的有闲阶级理论的基本社会范畴是比富、引人注目的闲暇和引人注目的消费。而贝克尔则致力于突破传统经济学的工作、休闲二分法。贝克尔(Becker,1965)指出,不应把休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所有休闲都含有某种消费,所有消费活动都含有某种休闲。人们不是在工作和休闲之间选择,而是在不同的消费活动之间抉择。市场活动时间(工作)与非市场活动时间(休闲)的最佳组合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林德(Linder,1970)则从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出发,使用经济数量模型得出了一个与时间密度有关的休闲悖论,即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在时间的稀缺性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理性的行动者越来越不幸,因为人们将放弃耗时多而耗费商品和劳务少的沉思式的活动,而对那些耗费商品和劳务甚多但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活动则情有独钟,趋之若鹜。林德认为,自从我们把休闲看成一种商品以来,商品交换及其它经济和技术的价值就是要竭立剥夺我们的休闲,从而对我们重新思考进步的目的提出了挑战。

1937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格鲁诺(Gronau)是西方休闲经济研究集大成者。格鲁诺先后供职于美国和以色列的多所大学,1978-1992年曾在世界银行工作。早在20世纪70、80年代,格鲁诺就在美国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时间的家庭分配:家庭主妇的价值》(1973)、《以色列妇女的时间分配》(1976)、《休闲、家庭生产和工作:时间分配理论回顾》(1977)、《家庭生产:一个被人遗忘的产业》(1980)及《消费技术和家庭内资源分配——成人均衡规模的重新考察》(1988)等多篇学术论文,对休闲和家庭时间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入新世纪,格鲁诺对休闲的研究更为系统,实证性更强。在其与哈默麦什合著的论文(Gronau&Hamermesh,2001)中,作者以澳大利亚、以色列、荷兰、瑞典、美国和西德1985-1994年的时间预算调查为基础,运用家庭生产模型的框架阐述了由不同活动的机会成本引致的需求差别,并发现了家庭间休闲活动差异性的规律。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摩利伽尼(Mulligan,2002)用实证性评价竞争均衡模型及把其扩展至非竞争状况的新方法,直接测度了美国经济1889-1996年期间劳动—休闲扭曲的情况。Mulligan的研究发现,1889-1996年以来,劳动—休闲扭曲呈平衡发展,但大萧条期间、二次大战和20世纪80年代除外。边际税率与劳动-休闲扭曲有点相关,但不能解释大萧条、战时和20世纪80年代的扭曲。垄断工会主义可以解释大萧条扭曲的一小部分,而工会地位的下降可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的扭曲。总体而言,消费、工资、工作每隔10年的波动与劳动供求的简单数量模型是不一致的。

二、管理学视野中的休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休闲服务项目的增多和休闲产业的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从管理学视角关注休闲的营销、规划、经营和管理,相关研究成果也开始增多。其中德莱弗(Beverly,L.Driver)、哈维茨(MarkE.Havitz)和麦克维里(RonaldE.MaCarville)等人的研究较有份量。

德莱弗(Drive)在休闲管理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基于益效的管理(Benefit-BasedManagement,简称BBM)及由BBM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休闲益效方法(BenefitApproachtoLeisure,简称BAL)。1989年,他与席莱尔(Schreyer)合作发表的《休闲的益效》一文,首次提出休闲服务项目的管理不能只袭用其它领域的管理方法,而应从一个休闲服务项目能给有关各方带来的益处着眼,从整体上对之进行规划和管理。他将广义系统论的理论视角与现代管理和规划方法结合起来,指出传统的管理是着眼于休闲活动,以管理为目的,将重点放在建立休闲设施和推销休闲服务上。如果把一个休闲项目视为一个系统的话,传统的管理基本上只看到了输入系统的投资和维护所需的资本、项目管理人员及其技能、休闲设施及推销方法等因素。德莱弗要人们先着眼于系统的输出,即项目能带来什么益处,然后去考虑如何规划和管理。这样,系统的输入与对系统的管理都只是手段,目的则是使项目给有关各方带来的益效最优化。

哈维茨(Havitz)教授是休闲管理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1987年就获博士学位的他,先后在美国伊阿华大学、俄勒冈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任教,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赢利与非赢利机构的营销、消费者行为、休闲与失业等方面,代表性作品有:《商业部门和公共部门对两类休闲活动抉择的偏好分析》(论文)、《公共休闲服务营销:不后悔的乐观者的一些(临时性)悲观视角》(论文)、《非在业成人的多元世界:休闲价值、生活方式和福利》(专著)。在这些论著中,哈维茨指出,劝导性信息会对人们购买选择性公共和商业娱乐服务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树立休闲服务营销的观念,通过营销改变休闲者的偏好和活动。

麦克维里(McCarville)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娱乐与休闲学系的教授,研究重点是休闲营销、管理和消费者行为。近几年,麦克维里教授致力于服务质量对休闲者经历的影响以及参与者对服务失败反应的研究,成果卓著。通过一系列在不同价格情形下监控顾客期望的试验,他发现了参与者对不同价格模型的反应,以及服务质量对不同休闲者经历的反应。在《通过市场行为改进休闲服务》这本专著中,麦克维里对未来休闲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洞见。

三、简要述评

审视国外休闲经济与休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休闲经济管理理论仍处于一个相对活跃发展的时期,理论创新成果丰硕。但必须指出的是,休闲经济理论虽已有100余年的研究历史,但目前对休闲的研究还依附在家庭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上,没有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体系,也没有得出大量的普遍性结论。至于休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角较为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的发展。因此,对于休闲经济学与休闲管理学而言,在理论思考、实证分析和政府研究方面,加强休闲分析方法的基础,进一步探讨现有的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全新的应用领域,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Thorstein,Veblen.TheTheoryoftheLeisureClass:AnEconomicStudyofInstitutions[M].NewYork,NY:Macmillan,1899.

[2]Gary,S.Becker.A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J].EconomicJournal,Volume:75,September1965:493-517.

[3]Steffan,B.Linder.TheHarriedLeisureClass[M].NewYork,NY: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0.

[4]Reuben,Gronau.TheIntrafamilyAllocationofTime:TheValueofHousewives’Time[J].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ume:63,issue:4,September1973.

[5]Reuben,Gronau.TheAllocationofTimeofIsraeliWome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84,issue:4,August1976.

[6]Reuben,Gronau.Leisure,HomeProduction,andWork:the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Revisited[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85,issue:6,December1977.

[7]Reuben,Gronau.HomeProduction——AForgottenIndustry[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olume:62,issue:4,August1980.

[8]Reuben,Gronau.ConsumptionTechnologyandtheIntrafamilyDistributionofResourses—AdultEquivalenceScalesReexamined[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96,issue:6,December1988.

[9]Reuben,Gronau.,DanielHamermesh.TheDemandforVariety-AHouseholdProductionPerspective,NBERWorkingPaperNo.8509,October2001.

[10]Casey,B.Mulligan.ACenturyofLabor–LeisureDistortion,NBERWorkingPaperNo.W8774,IssuedinFeb2002.

[11]Beverly,L.Driver.,Richard,Schreyer.TheBenefitsofLeisure,inEdgar,L.JacksonandThomas,L.Burtoneds.UnderstandingLeisureandRecreation:MappingthePast,ChartingtheFuture(pp.385-419),StateCollege,PA:VenturePublishing,Inc,1989.

[12]Beverly,L.Driver.,Perry,J.Brown,George,Peterson.TheBenefitsofLeisure[M].StateCollege,PA:VenturePublishing,Inc,1991.

[13]Mark,E.Havitz.AnAnalysisofPreferencesforcommercialsectorAlternativesforTwoRecreationActivities[J].JournalofParkandRecreationAdministration,1989,7(3):23-32.

[14]Mark,E.Havitz.MarketingPublicLeisureServices:Some(temporarily)PessimisticPerspectivesfromanUnrepentantOptimist[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2000(32):42-48.

[15]Mark,E.Havitzetal.TheDiverseWorldsofUnemployedAdults:ConsequencesforLeisure,Lifestyle,andWell-Being,Waterloo[M].ON:WilfridLaurierUniversityPress,2004.

[16]Ronald,E.McCarville.ImprovingLeisureServicesThroughMarketingAction[M].Champaign,IL:SagamorePublishing,2002.

(责任编辑:樱紫)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休闲产业;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5-01

一、引言和文献检索总体情况

文章以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为主要检索库,以“篇名”作为检索项,“城市”“休闲产业”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到2012年为止,13年间,得到文献135篇,筛选后剩余有效文献119篇。文章主要对这119篇文献进行初步的分类和讨论。

二、文献内容分析

(一)城市休闲发展研究

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战略对策、区域发展、格局趋势、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综述等方面的探讨。除了针对城市旅游产业进行整体综述性研究之外,也有部分文献探讨具体区域的休闲产业发展,如王琪延以北京为例,探索了国际化大都市率先进入休闲经济时代的条件和特征①。郝影利从国家战略层面讨论了上海休闲产业的发展②,虽然略显空大,但是显著的说明了城市休闲产业在大都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休闲产业基础及开发研究

城市休闲产业的基础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综述、相关概念辨析、产业结构3个方面。例如,黄安民,韩光明详细阐述了旅游城市、休闲城市这两个概念,并从两者的定义,两者间的渗透、差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③。杨振之、周坤的“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作者对休闲城市的标准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对城市休闲的基本问题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城市休闲的产业体系、城市休闲的游憩方式与城市休闲的空间构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④。城市休闲产业开发涉及产品开发、产业集群、开发原因、开发经验等内容。何建明提出了基于休闲需求结构与行为的分析对城市休闲产业与产品的发展导向研究的思路⑤。王红宝,张启,苗泽华在城市休闲旅游领域提出了产品“深度开发”这个概念⑥。刘滨,周帅则从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的角度,探索了其在理论基础、形成条件和竞争优势上与普通产业集群的不同⑦。这对于研究城市休闲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城市休闲产业的功能

郝影利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中休闲产业的作用⑧,不仅为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找到了更多理论支撑,更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措施。庞学铨和王景全均从文化的角度探索了休闲对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⑨⑩,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关键因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研究切入点有待挖掘。产业的后期发展阶段,最终都应该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

(四)从休闲经济的角度看待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

苗建军提出了“中心城市就是休闲经济的空间结点”的学术观点,作者从空间安排角度来思考休闲的经济属性,较为新颖。付达院看到了我国城市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他指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休闲经济规模远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尽管我国城市休闲经济产业化呈现不断升级趋势,但与国外其他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研究小结及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启示

城市休闲产业的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的视角日益宽泛,研究日益细化、深化。当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有一些问题也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和思考的,比如研究的角度多有雷同,研究的范式主义过于严重,研究过程的反思性缺乏等等。因此,对概念的字斟句酌,思路的创新与批判性反思应该成为在日后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①王琪延.北京将率先进入休闲经济时代[J].北京社会科学,2004(2).②郝影利.从国家战略层面论上海休闲产业的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1(18).

③黄安民,韩光.从旅游城市到休闲城市的思考:渗透,差异和途径[J].经济地理.2012,32(5).

④杨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D].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23(12).

⑤何建民.城市休闲产业与产品的发展导向研究――基于休闲需求结构与行为的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7).

⑥王红宝,张启,苗泽华.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6(12).

⑦刘滨,周帅.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集群[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⑧郝影利.城市化进程中休闲产业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06(2).

⑨庞学铨.试论休闲对于城市发展的文化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

⑩王景全.休闲产业:城市经济发展的文化路径[J].城市观察,2012(4).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现状;趋势;借鉴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在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精神需求愈来愈丰富,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关注生存环境的安全、关注自身的健康与能量的平衡,人们也在有意识地为自己安排富有个性的休闲时尚生活,休闲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将迎接休闲体育时代的到来,休闲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强国的第一产业。

1.休闲体育的由来及定义

体育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的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它具有竞技、游戏、娱乐、健身等多种特点和功能,这些特点和功能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对人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体育同时也经历了原始体育、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的发展历程。无论在哪个时期,休闲与体育从来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休闲体育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加大,人们对休闲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西方发达国家将体育和休闲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并且把它市场化、产业化,使得休闲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短时期内得到迅猛的发展。我国学者把休闲体育概括为一种建立在休闲的基础上利用人们的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以完善自我为目的的,同时结合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达到身体锻炼和身心放松的一种活动。

2.我国休闲体育发展历史及现状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在休闲体育产业领域的发展状况,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还是相当不均衡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经济制约性,这和我们国家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和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关系。就目前来说,制约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与休闲体育渊源甚深!自我国周朝以来,有关休闲体育的活动就有记载,体育被认为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紧密联系。我国古代也有着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如蹴鞠(踢球)、竞渡(赛龙舟)、荡秋千等等,更有一些诸如赛马、摔跤、射箭、绘画、音乐、狩猎等。这其中有些活动既可以作为激烈对抗的体育比赛项目,又可以作为具有很强娱乐、观赏性的休闲活动。古人的登高、远足、郊游等亲近于大自然的休闲活动,直到现在还深深影响着现代都市人的业余生活。近代社会,战争连连,广大群众民不聊生,所谓的休闲娱乐活动也几乎停滞,但学校体育对西方的体育教学引进却有了极大的发展。休闲体育也只仅仅局限于极少一部分人的歌舞升平,这种休闲娱乐活动不能够代表广大老百姓的生活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外开放使得人们的休闲观念日趋成熟,休闲体育在中国大陆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从80年代末期,我国有些学者开始进行现代休闲体育的研究,早期的王雅林从社会学角度对闲暇问题进行了研究,到21世纪马惠娣对休闲本质和休闲传统进行了探讨。从早期的溜冰场、室到后来的桌球室、健身房、乒乓球羽毛球馆,甚至到现在的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电子模拟体育活动场所等等,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成分。随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休闲将会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2.2国内对休闲体育领域认识和研究的局限性

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世界休闲体育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皇宫贵族们浩浩荡荡的休闲出游到民间大众的三两相邀结伴踏青等等,无处不体现出从上到下的全民休闲,休闲体育对民众的影响无处不在,中国封建社会对休闲体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现代社会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由于中国人的含蓄、内敛的个性,更倾向于对休闲体育的热爱,所以体育生活方式只能趋向封闭保守,别无它选。但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解放为休闲体育的兴起解开了观念的束缚,文明、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正在形成,新型的、现代化的体育生活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已从以往的健身为主的单一形式,走向娱乐、消遣、健身、交际并举的多元形式。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还有人们观念的不断转变,我国正逐步由体育强国转变为体育大国,国家对竞技体育的重视也开始逐步向大众体育倾斜。经济的崛起促进了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兴起,这种兴起与发展不仅成为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休闲体育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2000年至2014年有关休闲体育研究的文章共计88篇。发现大多数文章,只是对休闲体育的概念及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等做了辨析研究,对休闲体育的发展机理及系统理论方面研究较少。在国外许多高等学院都设置了与体育休闲娱乐相关的专业,其学科体系相当完备,而在我国14所专业的体育院校中仅有7所开设了与休闲体育有关的专业,而最早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院校是武汉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时间在2007年2月。由此可见,休闲体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进入高校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对休闲体育的研究、推广和普及都是不利的。

2.3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对休闲体育发展的制约

休闲体育的兴起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是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业余生活日益丰富,休闲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要。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对我国的休闲体育发展和推广也造成了极大的不平衡。众所周知,休闲体育是在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才有闲暇时间进行休闲。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休闲体育的发展也相对发达,休闲体育设施也相对比较完善。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对交通、自然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也相对完善,政府对休闲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这为人们的出行和休闲锻炼提供了条件上的可能性和便利性,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上的条件。相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而言,经济的发展为休闲体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基础设施的完备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上的可能性,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支持。总体而言,我国的休闲体育发展目前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比较明显,主要呈现在城市好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要好,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参与体育休闲群体中中小学生和离退休的老年人多于中壮年阶层人员。这跟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宣传、教育力度有关。从目前来说,经济和意识形态是影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不平衡的两个重要因素。

3.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3.1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消费也从同质性、单一性向异质性、多元性进行转变,全民健身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休闲产业将成为经济强国的第一产业,其中包括体育、旅游、健康等等,均与休闲挂钩。休闲体育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所喜爱,为社会所关注。它不仅成为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休闲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今国际上休闲时代已经来临,作为第三产业的休闲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才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需要多种政策引领发展。由于西方国家对于休闲的研究起步早,研究的领域和深度也比较宽泛,研究相对集中在休闲教育和休闲产品与服务开发方面。我国的研究起步则较晚,而且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随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休闲将会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国家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民间资金的注入,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提升,休闲体育系统理论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这些都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上的可能。

3.2我国休闲体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3.2.1我国由于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休闲体育概念及理论体系,这种状况对于指导我国的休闲体育实践不利。加强休闲体育理论研究,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和讨论,尽快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3.2.2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关心和扶持虽有所加强,但是力度不够,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建议加强意识形态上的引导,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扩大休闲体育的宣传和休闲产品的开发,增加对休闲产业的资金投入和休闲设施的完善。3.2.3休闲体育产业相对落后,缺乏科学化管理,配套设施不足,技术含量低。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引导投资者合理有序的进行资源配置。扶持一批具有规模的体育集团公司,使休闲体育走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休闲体育配套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完善相关服务及管理措施。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提供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正在快速崛起!使得休闲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极具活力的新的增长点。2014年10月21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是体育产业从体育系统内部转变成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提升了一大步。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休闲的国度,休闲体育的春天来到了。

作者:刘德会 郭颖 单位:广东开放大学基础教学部

参考文献:

[1]郝俊.21世纪休闲体育现状与问题.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7.

[2]黄文仁试.论社会转型期的体育生活方式变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王广虎.论社会体育兴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4]孙天厌.休闲时代信步而来.[J].经济论坛,2003,20.

[5]胡嘉树,王玲.我国休闲体育现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贺 词

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很遗憾,由于临时有公务,不能参加“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

自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休闲生活和休闲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0年底,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大众文化娱乐休闲、体育休闲等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休闲,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适应了时代的主题,更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如何让它在我们全面小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求是《小康》杂志社联合相关部门、邀请专家学者,共同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通过论坛这个平台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休闲生活和休闲产业的发展。

最后,预祝“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获得圆满成功!

陈昌智

2008年10月24日,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杭州富阳富春江畔,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隆重开幕。

这是一次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国际与国内的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自华尔街开始的金融危机正在向全球蔓延,由投资、出口、消费这三架马车拉动的经济发展大格局深受影响。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休闲发展论坛的召开受到了特别关注。论坛召开前的新闻会引起国内外近百家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稍显沉闷和压抑的经济氛围中,以休闲之名形成的一个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为龙头的庞大经济形态和产业体系,造就的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否能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被看做是创造绿色GDP、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重要经济资源的休闲产业,是否能给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特殊背景下的特别关注

此次论坛经求是杂志社批准,由求是《小康》杂志社与浙江大学、杭州市政府、世界休闲组织联合主办,官产学共聚一堂,为中国的休闲事业建言献策。

论坛受到了中央及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舒惠国、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求是杂志社副总编刘润为、杭州市市长蔡奇、副市长张建庭、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庞学铨、国家旅游局副巡视员邓宗德、国家发改委投资所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志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王雅林及《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等出席论坛。

刘润为副总编宣读了陈昌智副委员长的贺信,贺信中说,如何让休闲在我们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而共同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舒惠国在讲话中表示,重视发展休闲产业是当前应对国际性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人们休闲需求的增加,有利于缓解出口压力,缓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肖天指出,休闲产业发展快速,体育休闲产业在休闲产业中所占的位置也越来越显著。但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认为,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体育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蔡奇市长在致辞中说,休闲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休闲生活品质已成为高端生产要素聚集的条件,构成区域竞争力的核心部分。

出席会议的还有曾获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的市长代表及获本届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提名的来自南京、沈阳、银川、扬州、聊城、丽江、湛江、九江、肇庆、五大连池、呼伦贝尔、海口市等全国旅游城市代表,德国、波兰、阿根廷、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外交官员,获选2008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2008中国十大生态休闲基地、2008中国十大温泉休闲基地、2008中国四大休闲名山的代表,以及其他专家学者、各级地方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400多人。

五大奖项隆重揭幕

为推动中国休闲城市和休闲产业的发展,组委会方面推出 “2008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2008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2008中国十大生态休闲基地”、“2008中国十大温泉休闲基地”、“2008中国四大休闲名山”等奖项,并举行了盛大的颁奖晚会。

在一曲欢快热烈的《江南好》开场歌舞曲之后,最为人们关注的“2008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奖项揭

晓。南京、沈阳、银川、大连、扬州、九江、呼伦贝尔、聊城、安阳、舟山成为“2008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介绍,获奖结果是由《小康》杂志社和中国休闲发展论坛专家推选委员会经过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专家的推选,及与相关城市的互动,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城市休闲环境、休闲文化、休闲状态的独特性等五大方面,从全国城市中推选出来的。根据推选规则,首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不参加本届推选活动。

与去年的“十大休闲城市”相比,今年的“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以“特色” 取胜。无论是著名的现代工业城市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又或者是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小城,都在各自的“特色”中发现了可供挖掘的“休闲”资源。有美丽的海滨风光,有浪漫的塞外风情,有厚重的历史文明,还有神秘的宗教文化……有侧重文化休闲、旅游休闲、餐饮休闲和购物休闲,还有的城市致力于体育休闲。

颁奖晚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为多年来致力体育休闲城市建设的富阳颁发了中国运动休闲之城特别奖。

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市长们竞相推荐自己城市的休闲特色,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自己的城市。

在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中,“2008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2008中国十大生态休闲基地”、“2008中国十大温泉休闲基地”、“2008中国四大休闲名山”等奖项也一一揭晓。高明光、刘润为等分别为获奖单位颁奖。

市长峰会西湖论剑

如果说以前把投资、出口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那么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需要开发自身的消费模式,也就是内需的开发。“我想,休闲经济就是瞄准这一块的。”南京市副市长陈刚认为,休闲让老百姓能够在金融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稍微得到放松,同时通过刺激消费,拉动休闲旅游市场的活跃。

在中国休闲城市市长峰会上,这是各市长代表较为一致的观点。

沈阳市副市长戴均良也特别强调了在投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发展休闲产业对促进消费的积极意义。他同时强调, “如果经济发展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而不切实际地提高休闲的档次和水平并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在荣光与热闹之后,市长们回归冷静的思考。休闲旅游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有的城市甚至“感觉到无从下手”。

正在迎来工业大发展的湛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市长峰会上,湛江市副市长麦教猛提出了在推进工业大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住休闲城市品牌的难题。“这是我们今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没有

解决好的问题。”

五大连池市市长徐飞坦言,处理好工业发展和生态休闲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需要相当的勇气和牺牲,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因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是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工程,来不得任何的功利。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西湖论剑”,市长们没有回避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他们的坦城与直率引发了真正有价值的思考。针对市长们的发言,邓宗德、马惠娣、马志福、王雅林等学者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马惠娣的观点较为尖锐,她指出,休闲应该成为一个城市的常态而不是靠打造。“如果没有了这个,市长就是失职的。”她直言,负责发展休闲旅游城市的领导整体思路是不清楚的,更不理解休闲城市的价值。

市长峰会主持高明光在最后总结的时候说,治理一个城市、治理一方臣民不能没有学者式的冷静思考,但是完全按照学者的方法去治理一个地方恐怕也未必能成。市长们的意见可供学者们很好地去思考来自地方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把休闲经济、休闲产业更好地推向前进。

论坛上,中国休闲城市联谊会宣告成立。这是一个为休闲城市市长提供交流的平台。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 海峡西岸 发展战略

1 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与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意义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传统农业是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以人工操作的铁制农具为标志,建立在生产技术的经验积累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形态。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农业,既与历史发展阶段紧密相联,更着眼于它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它的生产、经营目的。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二是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少,界限明显;三是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是一种以实现“丰衣足食”为目标的农业自然经济形态;四是传统农业经验管理粗放,功能单一,主要为人们提供基本物质生活消费品的过程;五是,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是进行产业资本积累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及原料的过程。

休闲农业除了具备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特殊先进性。从概念看,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合理利用和配置农村自然、地理、社会和生态资源,以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科技化、市场化、企业化为经营手段,以吸引城乡居民进行乡村休闲消费为目的,以发挥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综合功能为宗旨,实现农业和农村文化、教育、旅游服务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农业除具有一般现代农业发展能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社会化、专业化农业生产等产业特性外,它的发展目标是在保证农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变化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应,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最大发挥农业的综合功能效益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所具有的重要产业特征决定了它是现代农业的主流发展模式。概括地讲,休闲农业有以下重要产业特征:(1)它是横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三生”农业于一体的现代新型产业;(2)它具有多功能性,可以综合发挥农业的经济、 社会、文化、生态、生活、休闲、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效用;(3)农业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产品属性明显增强,不仅强调发挥农业外部性的作用,同时还重视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和联系;(4)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是,它不仅依靠生产农产品直接获利,而且可以将农业生产过程、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极大地拓展了农业和农民的发展空间。(5)休闲农业的产品特性是,它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的商品特性,能创造社会新价值;(6)休闲农业的资源特性,它除了主要来自农业本身外,还包括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环境资源、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等方面资源;(7)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特性,它的目标消费市场是城市居民,主要为城市居民是提供休闲产品、场所和服务; (8)休闲农业的最小经营单元是休闲农企业。

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产业间结合更加紧密,它不仅可以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还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发挥综合功能的有效措施。休闲农业不仅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生态性、文化性、资源独特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外,它在未来的休闲经济社会里所创造出的社会经济附加值也将达到最高值。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提供的是农产品,工业社会里农业提供的产品是商品,信息社会农业增加的附加值是服务,将来的休闲社会里农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其附加值增加还表现为享受服务,它所所创造的附加值最高,因此也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如下表所示。

总之,从休闲农业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在于,它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有利于维护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有利于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强城乡经济、信息和技术等交流,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农业转型的必要性

2.1 它是人类农业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

从休闲农业发展的起源和动力原因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初衷是农业发展面临萎缩,为农业发展寻找新的生机。然而,经过100多年的实践证明,其发展的根本原因还表现为以下4条,一是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三是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四是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农业战略发展转型的需要。

2.2 理论体系已经相当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休闲论、休闲经济理论、体验经济理论、都市农业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发展理论等都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休闲论的核心思想是:休闲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休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休闲经济理论认为休闲可以重新配置资源,可以产生服务并创造价值;体验经济理论认为体验可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消费者花钱的目的是买体验;农业多功性能发展理论要求现代农业要往多功能性方向发展;都市农业理论认为农业要为城市居民创造第三生活空间;环境农业理论则从都市化地区良好环境的稀缺性进行论述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发展意义。

2.3 我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大气候已形成

首先,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新阶段,促进休闲农业发展转型符合农业发展阶段转变的客观需求。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004年,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5年3月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2007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办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理论界、学术界等各界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普遍提高,研究和实践活跃。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观光农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北京、四川、重庆、浙江、湖南、 江苏等已出台农家乐、农业科技园区、民俗村、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相应行业管理标准,并开始规范经营管理。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北京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休闲旅游业的年增长速度高达36.0%。因此,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它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重要形式,也是整合联合农村资源和要素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益的有效手段。发展休闲农业有广泛的消费市场。乡村休闲体验已成时尚,深受人们的欢迎。

2.4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战略转型的国际机遇期

2009年10月25日在中国(安吉)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峰论坛报告会上,著名的经济学家温铁军教授指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处于国际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双重过剩”的战略转型机遇期.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符合了人类在“双重过剩”下的经济社会转型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目标。近年来,国际上由于出现产业资本过剩与金融资本过剩的 “双重过剩”,造成的产能过剩和全球性生态危机已成共识。我国的农业发展已告别了产业资本形成阶段并进入产业资本扩展阶段。金融资本过剩,使金融不在有形产业中,诱发产生了世界性金融危机。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战略调整期,农业发展的目标消费群体是中国1/3的中等收入人群(中产阶级),占世界最大人口规模的收入群体;农业的功能从追求单一的生产利润,转变为符合绝大部分中产阶级对农业生态化和功能差异化的需求。

3 强化闽台合作,建设海西生态经济旅游圈

强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与合作,对发展壮大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生态经济旅游圈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最主要的海内外旅游交通“十字路口”,海峡经济区建设,南邻珠江三角洲,北临长江三角洲,西是华中、西北、西南的主要通道,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不仅具有地理区位的优势,而且具有资源相似、产业对接和经济区政策等诸多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壮大海峡两岸一体化的乡村休闲产业体系潜力巨大。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比福建早约20~30年,已取得巨大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促进闽台休闲农业产业对接。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已取得巨大成效,但近年来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也面临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国际化发展的压力,经营效益下降等问题。福建起步晚、水平低,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具备了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发展条件,促进两岸合作和产业发展对接,实现互利共赢,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是,有利于构建海峡经济区一体化乡村休闲产业体系。加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已经写入《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它是今后闽台农业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两岸农业合作已由过去单纯投资种、养、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拓展到投资观光休闲农业领域,台资休闲农业企业已表现出强劲的产业发展带动能力。通过加快建设闽台休闲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办法,可以有力地促进海峡经济区乡村休闲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步伐。三是,有利于打造开发共同产品市场,提升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区域竞争能力。资源相似性、互补性是促进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合作的基础,闽台之间农业自然、地理、气候、民俗、文化等资源相似,海峡经济区建设地理区位独特,合理配置两岸休闲农业技术、人员、资金、土地等资源,打造共同市场、开发大产品、 大市场,形成规模优势,提升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对提升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意义特别重大。它对发展壮大海峡经济区实力,繁荣海峡经济区经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业内人士分析,海南正在开发国际旅游岛,仅旅游免税旅游服务品一项可带动增加收入170多亿元,因此,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生态经济旅游圈其战略意义非凡。

近年来,福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类型模式多样,农林水渔及旅游等多部门联合推动,休闲农业表现覆盖领域广、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明显等特点。同时,台商投资经营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台商投资经营由以往单纯投资种、养、农副产品加工拓展到投资观光休闲农业领域,并表现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也由单纯的旅游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型转变。尽管我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发展规划编制、发展规模和质量、行业管理、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发展也落后于北京、广东、上海以及内陆的湖南、四川等省、市,与海峡东岸(台湾)相比差距则更大。闽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先行先试”,构建海峡两岸一体化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对促进海峡经济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台湾及发展国家相比,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约落后2个发展阶段。目前福建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缺乏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自发行为严重;二是,行业发展政策引导不力,扶持力度小;三是,企业经营水平不高,重点不突出、项目开发凌乱;项目垒同;缺乏主题和企业形象塑造;四是,产品单一,与二三产业结合不紧、缺乏文化内涵;五是,发展水平层次低,与一般的科技园区、农业观光园没有大的差别;六是,管理不规范,多头管理、权责不明;七,基础设施不完备、不配套。存在食、住、行、玩、乐不配套等严重问题。同时,也存在休闲观光农业的餐饮排污以及住宿、娱乐、餐饮卫生安全等问题。

4 促进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的对策思考

4.1 抓住机遇,提高认识,合理规划布局

一是,要在促进全社会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把休闲农业当作一项新兴产业来加速引导发展;二是,要抓住机遇,在用好用足中央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同时,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来抓。三是,要合理布局,制定地区及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把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融入建设海峡西岸生态经济旅游圈的建设之中,以建设福建生态经济圈和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引导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在建设福建现有的3个生态经济圈(闽东南沿海生态经济圈、闽西北生态经济圈和海洋生态经济圈)的基础上,开发形成不同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产业带和产业发展类型、模式。四是,重点加速发展都市型、休闲体验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型和特色产业型的休闲农业。

4.2 强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与合作,建设闽台休闲观光农业合作试验区

以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为基础和依托,选择经济、资源、基础较好的地市、岛屿、林区等,建立3~5个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先行先试试验区”,建设都市型、生态体验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型和特色产业型的休闲农业区、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休闲农业示范点等。在政策、融资、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闽台休闲农业技术、资金、人员交流和合作,努力构建两岸一体化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合作体系与市场开发体系。

4.3 强化扶持,加快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在现有我省有关部门评选出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上鱼村(乡)”等试点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整合资源和部门力量,一是,可以集中建设100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示范点或(企业、基地),有条件的地市区也可以优先发展;二是,推出一批高起点、高档次的休闲农业招商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塑造精品,提升产业发展文化内涵;四是,促进二、三产业综合发展。

4.4 出台行业标准和引导政策,引导扶持行业发展

一是要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二是加快制定出台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引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快制定出台《休闲观光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四是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出台《闽台休闲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管理办法》;五是对休闲观光农业区内用于农业生产的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等所需土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对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提供信贷、金融等支持。

4.5 整合联合部门力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规范管理

强化部门联合合作,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一是要加强规划、申请和认证工作。内容包括:休闲农企业(农场、示范点)申请设置、设施条件、审(报)批、规则设计、技术培训、辅导管理、监督管理等内容。与企业认证,享受认证待遇;二是要加强行业指导和辅导,重点培训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要坚持机制创新,促进工商、外资等多元投入发展。四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可以参照台湾以及北京、湖南、浙江等经验,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接受政府部门委托, 在休闲农渔业(农场)发展规划、区划和制(修)定相关规定、政策、制度以及技术培训辅导、发展监评、 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4.6 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关联产业技术创新

重点加速发展以下农业技术创新:一是保障农产品生产和食物供给功能技术,二是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与食品供给的关键技术,三是发挥生活功能的技术,四是发挥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功能的技术,五是设施农业技术及高新农业应用技术,六是现代营销与管理服务技术,七是休闲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与服务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66-71.

[2] 段兆麟.休闲农业体验的观点[M].台北:台湾伟华书局,2006,(8):25-30.

[3] 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信息空间,2004,(7):23-26.

[4] [美]阿尔文•托夫勒.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5]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台湾休闲农业执行调查报告[R].2004.

[6] 陈昭郎,李谋监,段兆麟.台湾休闲农业营销策略之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07,(4):16-21

[7] 林国华,曾玉荣.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J].台湾农业探索,2007,(4):16-21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9篇

一、休闲的基本内涵及中国古代休闲特点

(一)休闲的基本内涵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词源学上看,“休”指“人倚木而休”,最早的意思是“吉庆”、“美善”、“福禄”。至于“闲”,其基本意思是范围,引申为道德、法度。其次,有限制、约束之意。因此,我们今天将“休”“闲”两字连起来用,假如不脱离其原来的词源义,则休闲应当指人的一种符合道德、法度的幸福、美好生活。休闲是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休闲是在自由时间内的活动或者体验;休闲是一种宁静、和平的精神态度或者状态;休闲是为了得到幸福和满足的心态。

(二)中国古代休闲的特点

1、宫廷与民间较多。古代数千年中,休闲活动主要存在于民间、军队、宫廷之中,这与古代的社会生活水平相适应。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竞争少、压力小、生活节奏慢,过着一种简单而安然的衣食住行的生活,休闲享乐更是宫廷生活的主要内容。

2、具有伦理道德内涵。古代休闲长期以来同伦理道德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最初,人们把休闲体育运动作为伦理道德形式的一部分,如射箭、乐舞曾作为“礼”的内容之一而存在。

3、多为繁杂祭典活动。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较低,对鬼神有着高度的崇拜与屈服,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常伴随着隆重的祭祀活动。

二、休闲的理论依据

闲适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儒家以“仁”为核心,“进”、“止”相生,其所蕴涵的是一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闲;道家以“道”为本,求“逍遥游”之乐,在观照自然中拾得一份难得的恬静与从容;禅宗看“空”万物,随缘人生,于平淡随意的生活中收获一份任性自由的闲适之美。

(一)儒家的休闲思想

安贫乐道是儒家思想的基调,因此,少有人关注甚至相信儒家思想的闲适内容。其实,儒家虽然没有正面论及休闲问题,但“闲”却内蕴于其政治主张与价值追求之中,即“道不拒闲”,可以从其关于“止”的阐释中管窥一斑。“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罕》),拥有闲暇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孔子关于“止”的思想何尝不是流露出对“休闲”这一人生归旨的向往!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阐述了他的休闲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天人和谐相处中获得的快乐。在谈论“志道”之策时,孔子竟然同意一种放浪于山林之中的无拘无束的闲适与游乐,充分反映其“闲适”人生、“闲适”百姓的人生理想。其实,儒家的“止”不只是一种终极境界的人生追求,它还是一种当下状态的休闲实践。儒家提倡“六艺”,注重生活的情趣和品味,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进”中之“止”,是一种现实生活中难得的闲心、闲情。

孔子的休闲养生思想表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提高国民素质的倡导以及对休闲健身的追求,展示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提出了具备鲜明儒家特色的养生方法,有着不容忽视的启发意义与现代价值。从史书所载的孔子言行中,可以看出他对游咏山水、陶冶性情、自得其乐的重视。孔子所强调的不是向外的剧烈对抗,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以及陶冶性情、防衰抗老的自我修养。这种“贵生重己”的休闲养生、锻炼方式无疑也是对现代休闲体育的有益补充。儒家的休闲观不同于道家,孔子主张“旅游休闲”与“积极入世”两不误、努力创造生命价值的人生哲学,对后世中国休闲旅游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影响巨大。

对于儒家来说,所谓休闲,既是个人性的,更是社会性的,儒家休闲哲学最基本的内容是“成己成人”,无论是成人也好,成己也罢,在讲究道德修养的儒家看来,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仍然是生活上的完满与幸福。中国传统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正体现了中国休闲文化的价值取向。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进”中求“止”休闲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道家的休闲思想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 道家的休闲观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对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所谓“吾游心于物之初”,就是游心于道,也就是对事物本真状态的观照。老子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主张,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心性尤其要悠然散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遵循自然法则,自然而然为之。因而,老子强调,人应该“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 ,“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 ,表明老子学说重在精神自由、人格独立、追求生活理想境界。若仅从休闲观的角度而言,这种“无心无情,无思无虑”的虚无境地,实质上是一种闲适逍遥、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主张, 《庄子》开篇之作《逍遥游》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道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彻底的个体自由,达到无我、无功、无名的至人境界。主张外天下、外物、外生,回归自然。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观、“知足”、“知止”的名利观、“返朴归真”的自然观,对现代休闲生活方式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三)释家的休闲思想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是中国佛教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派。应该说,佛教禅宗皈依佛门,追求万物皆空的涅境界,少有闲心,但其“于世出世间”却蕴涵着独到的休闲理念与闲适意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是禅宗的主旨, 禅宗同时告诫人们既要立于俗务,又不能沉迷于俗物,做到破执随缘,“三无”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破除一切执著的修行法门。正如禅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是一种真正自在、逍遥的闲适生活。禅宗的自然观定位于“空”(无) ,禅宗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实体性存在,人与万物都是缘起性空。随缘人生――是禅宗于“在世”求“出世”之空的休闲思想。

总之,儒家肯定当下的自我存在,强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呈现的是一幅积极进取但不乐于事功的休闲画面。道家对当下生活持一种批评与否定的态度,主张遁迹山林以超然世外,于淡泊宁静中求得精神自由。而禅宗则以无我为最高境界,看空万物,用破除一切主客观对立的手段来实现彻底解脱,在平淡随意的生活中进入无忧无虑的精神自由境界。然而,“仁境”、“道境”和“禅境”都追求生命的超越与心灵自由,主张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精神的愉悦,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是儒、释、道休闲观的共通之处。

应当汲取传统儒释道中关于“休闲”的思想智慧,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来说,休闲不仅仅是指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的娱乐与放松,它其实是一种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这种实现人生的方式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生命与其心灵的和谐。儒释道休闲哲学不仅仅是关于个体的生命实现之道,而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是人与人之间、群与群之间和谐相处之道。它不仅是人生哲学,社会哲学,而且是政治哲学,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是作为人类建立“地球村”,以及最终实现大同世界的理论基石。

三、休闲经济的价值分析

凡是提供社会休闲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纳入到休闲经济的范围。休闲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休闲经济成为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

从经济分析角度来看,闲暇是一种资源,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闲暇”已经作为边际成本进入消费者的视野,从而具有获得“财富”与“利润”的经济学意义。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闲”,不仅体现了现代生活模式逐步向具有高度文明的“普遍有闲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也反映出人类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把解决以生存问题为主的低级形态转向了以解决人类自身发展,完善自我为目标的高级发展阶段。休闲及休闲经济也就成为了人们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

(二)休闲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格局的变化,在休闲产业就业的人数占整个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当大。休闲活动具有产业融合功能,围绕区域特色,对接建设中产业的、文化的、科技的创新成果和天然资源,融合各方面优势,使休闲成为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建设的助推器。休闲活动还具有文化功能,展示休闲性、娱乐性、新奇性,使人们从历史变迁留下的天然遗迹,生态奇石中体验山水日月、诗情画意、人生百态、花鸟虫鱼、瓜果飘香等生态文化带来的无限乐趣。休闲活动具有比较优势功能,捕捉现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前沿信息,如休闲会展一方面是珍稀收藏品的集中观瞻,稀缺展品的亮相,另一方面也是行业顶尖企业和专业人物的云聚,是最新展品、一流技术和行业人物的推介。展会不仅可以最有效地将自己的新产品、珍藏品推向市场,提高美誉度,而且可以从正面获得大量竞争对手的资料,有利于确立发展方向,调整竞争策略。尤其是参展商重点推出的观赏价值极高的特色展品和科技创新成果,有益于相互之间或同行业之间展品价值、生产工艺等资料的收集和比较,让参展商和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展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以增强创新和创意的欲望和能力。

(三)休闲经济全面提高多层次人员的就业率。

应对大量并且多样化的劳动力的挑战时,创造本地工作岗位非常重要,而休闲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休闲经济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旅游业、服务业、健身业、娱乐业、零售业、交通业、航空业、会展业、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场馆、运动项目、设备、设施维修)和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其岗位遍布各地,领域分布极其广泛,吸纳人员多样化。休闲经济在为全社会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为各种技能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四)休闲经济是构筑城市活力的源泉。

休闲经济是保证和提高城市中心活力的重要战略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休闲经济的发展,休闲中心遍地开花,休闲城市层出不穷,对于吸引旅游业、娱乐业、零售业、交通业、会展业以及金融商务服务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一些公司和品牌的扩张和合并,许多休闲市场正在成型,吸纳各类机构的广泛参与。比如,一些大型连锁店主导了高档酒吧市场的增长,大型企业拥有较多资源,可以投入到产品、厂房及最为重要的员工中,有助休闲经济质量和专业化的提升,合并可能影响小企业,但总体市场增长会给予创新型、经营良好,以及那些提供有竞争力产品的企业更多的机会。参与休闲经济还有许多其它社会效益,如社会集会和交流,观赏艺术品带来的愉悦,这些都增加了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休闲经济有效满足人们的闲暇需求。

随着就业结构多元化、工作形式多样化、生活需求多模化和家庭生活现代化,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时间――特别是人们连续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是休闲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双休日工作制,1999年国务院重新调整了假日结构,迅速形成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黄金周。2007年,国务院对全国假期进行了统一调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增设了“清明”、“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假期。现在,整体上居民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达115天。收入是人们选择和参与休闲活动时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收入水平对休闲活动有重要影响,并在预测休闲活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可以促使人们增加用于休闲消费的支出。

(六)休闲经济迎合了人们全新的生活形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作为一种,休闲为职业活动以外个人兴趣的充分发展、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不断更新,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娱乐活动、体育锻炼及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等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心理架构更加合理完善,为人格精神的日益健全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实施载体。近年来,几类主要的休闲消费群体在山东已经形成,主要包括以高级商务人士、公务人员、民营企业家、年轻白领、高校教师为代表的精英休闲群体和以老年群体、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大众休闲群体。这些人群或具有较强的休闲消费能力,或具有较强的休闲消费欲望,或具有充足的休闲时间。

四、休闲汇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一)推进休闲汇是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战略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要尽快摒弃传统的,对休闲经济错误的认识,树立休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性的新理念。休闲经济,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三大特性于一体的经济形态,对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休闲经济极高的产业关联性和进入门槛的多样性,与我国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刺激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战略极其匹配;另一方面,无论是我国的总体经济规模,还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都表明我国的休闲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二)推进国民休闲是扩大消费需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休闲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消费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可以用更多的收入和时间参与旅游、健身、娱乐等休闲活动。

(三)推进国民休闲是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的迫切需要。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休闲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获得幸福体验的一个源泉。同劳动权一样,休闲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要高度重视休闲的社会民生属性,从以人为本和保障公民权益的视角来认识和谋划国民休闲汇,深入研究休闲需求,丰富休闲产品,完善产业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国民休闲汇打造成为一项惠民幸福工程。

(四)推进国民休闲是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是我省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休闲产业不仅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孕育新型服务业态的重点领域,属于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低碳产业,集资金、知识、劳动于一身,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容量。我省休闲资源丰富,无论是地理人文资源、城乡休闲要素,还是区域位置、交通环境,都具有发展休闲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

五、山东对休闲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注重“四个着力”,做到“四个坚持”。

在推进休闲经济发展实践中,山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满足全体人民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培育国民休闲意识,着力丰富完善休闲产品,着力壮大休闲产业规模。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权利,把满足群众的休闲需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休闲权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把休闲的社会公益性摆在优先位置,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向休闲领域;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积极推动城乡、产业、行业休闲资源融合整合,形成国民休闲发展整体合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更多的休闲载体和品牌,努力形成一区一品或一区多品的休闲发展格局;坚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休闲发展全过程,努力培育形成积极向上的休闲观和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

(二)突出“六大重点,体现多元建设”。

山东围绕满足本地居民、外地游客两个需求,全面开发城乡休闲资源,努力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产品和载体。突出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按照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要求,加快公共休闲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公共休闲资源向农村倾斜,提升城乡休闲产品和休闲资源开发能力。突出发展休闲产业,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国民休闲的两大支柱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不断丰富和完善“好客山东”内涵。突出打造休闲精品综合体,充分发挥旅游度假区开放性、集聚性、创新性、引领性和成长性强的特点,把发展旅游度假区与大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我省旅游渡假区发展成为休闲精品聚集区。突出开发乡村休闲资源,适应乡村旅游休闲成为大众休闲新时尚,在大中型城市周边发展环城休憩游,依托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或人工廊道发展“绿道”休闲游。突出培育区域特色休闲产品,重点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休闲带、运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度假带,大力发展省会城市群休闲产业圈和胶东半岛城市群休闲产业圈。突出开展群众性休闲活动。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为载体,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休闲活动,重点打造“好客山东贺年会”和“国民休闲汇”等品牌活动。

(三)完善体制机制,落实相关政策。

按照《纲要》精神,山东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把推进国民休闲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加大休闲投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融资机制,稳步增加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和途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休闲产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严格执行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把职工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和企业社会责任考核体系,鼓励职工根据个人意愿,灵活安排年休假时间。推行休闲促进政策,积极推动公共休闲产品全面开放,实现各行各业公共休闲资源公共化、社会化。凡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休闲设施和产品,逐步免费开放;由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共同建设的尽可能降价开放;完全实行市场运作的,加强价格监管,规范价格行为。逐步将国民休闲纳入社会福利范畴,鼓励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休闲福利政策。鼓励企业安排福利休闲、奖励休闲。切实培育国民休闲意识,牢固树立发展休闲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现代国民休闲观,加强休闲宣传教育,把国民休闲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激发全民参与休闲的兴趣和热情。切实强化组织领导,把发展国民休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休闲经济统计核算与考核体系和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把国民休闲纲要实施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

通过上述工作,首届休闲汇硕果累累,不仅老百姓得到实惠,而且有效促进了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山东经济及各项事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促进休闲产业蓬勃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树立形象,营造良好的城市休闲氛围。

都市型休闲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化含量的产业拓展,发展速度和规模,很大程度上依赖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历史文化氛围。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休闲产业的宣传力度,培育休闲消费热点,引导休闲消费市场,着力提高居民的休闲意识,鼓励广大市民和来往游客热情参与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形成良好的休闲产业发展氛围。实施形象拉动战略,利用各种媒体在国内外进行广泛宣传,着力塑造“文化山东,休闲山东”休闲品牌,丰富和提升山东“休闲”形象。

(二)科学布局,突出特色,建立健全休闲产业体系。

特色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灵魂。山东休闲产业的发展要本着“科学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商务休闲、文化体育休闲三大功能区块的休闲。旅游休闲重点打造都市购物和人文休闲为中心,休闲产业发展还要实施产业联动战略,建立观光度假、海滨休闲、商业购物、美食娱乐、运动健身、影视文艺等休闲体系的有机联系,构建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休闲产业体系。

(三)整合资源,挖掘文化,努力发展“休闲型”观光旅游产品。

观光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山水园林与人文史迹完美结合是观光旅游产品的典型特点,同时也为发展休闲型观光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环境基础。要把观光旅游作为人们享受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注入“休闲”含义的观光旅游仍然是人们旅游休闲最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四)突出特色,塑造品牌,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

实现个性化服务休闲产业发展的差异化经营战略,是目标市场选择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有效手段。对我国文化消费需求群体的研究表明,针对休闲高消费群体,重点提供个性化、文化和技术高附加值的休闲产品。对于中等层次的休闲消费群体,结合其知识层次、消费偏好的差异,提供多样的化休闲产品。处于低收入的休闲消费群体,应以提供普通的大众化休闲产品为主。目前在国际上,体验成为继产品、商品、服务之后的第四种经济提供物,体验经济已经成为国际休闲消费的潮流。在发展山东休闲产业过程中,在现有的休闲产品的基础上,增强山东休闲产品服务的情感性和体验性,实现个性化消费,提升顾客满意度应该作为休闲企业经营的重要目标,以实现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丰富产品,完善谱系,形成休闲多样化与产品多元化体系。

休闲场所和休闲设施是城市居民休闲意识转化为休闲行为的前提条件。要发挥财政优势,将休闲设施及场馆建设纳入到财政预算,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准的休闲设施和场所,制订年度详细建设计划,加快建设进程。同时,加强对已建成项目的维护管理,确保文化休闲设施安全、高质、高效。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婚庆旅游等。由原来比较单一型产品向多元化、个性化产品提升,逐步形成多元化、个性化产品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多元化”产品是相对“多样性”需求而言,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的开放性, 是针对需求个性化设计的深度旅游。旅游产品不局限于某些景区、景点的孤立开发, 而是致力于将整个城市或区域建设, 使整个城市或区域成为具有良好声誉、提供高品质服务、保持好客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六)整合营销,提升形象,扩大山东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影响力。

山东省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在注重提升产品开发和服务质量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市场调查,制订旅游休闲目的地营销总体规划。各产业的市场开发部门和旅游部门,要根据细分市场的开发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细分市场的偏好调查,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并推向市场,针对不同市场设计不同的宣传口号,以促销、交流、学习、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外宣传促销活动。充分发挥媒体的功能,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实行多渠道营销。可采用国际上的DMS (即目的地营销系统,Destination Marketing System) 系统,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并结合数据库、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营销技术,建立通畅的信息传播渠道。

七、对发展休闲汇的几点建议

(一)要积极推动休闲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按照休闲市场的需求变化来满足不同休闲消费者的需求,以至于大家常做的休闲活动仍然集中于逛街、购物、看电视、打麻将等有限的活动内容。休闲产品和服务应该有所分化,呈现高、中、低梯级档次。政府应采用信贷、税收等手段,从宏观的角度来推动休闲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样不但能够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休闲需求,通过消费对国民经济收入进行再调节,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拉动和提高我省整体的休闲供给水平。

(二)要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休闲产业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我国休闲经济刚刚起步,市场竞争和市场秩序都不规范。因此,要注意从整体环境的营造方面来支持和促进休闲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议由政府出面组织,形成由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消费者等四方参与营造休闲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政府在休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确保产业政策、产业规则有效实施,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产业界要从产业内部也就是供给方的角度,提供最准确和及时的产业内部动向,这是休闲经济发展的基础;学术界要担负迅速普及科学、合理、健康及可持续的休闲观,做好休闲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和人才输送工作;消费者代表的参与,则是从需求的角度确保休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保护休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从事休闲经济活动的企业商家紧紧抓住休闲产业发展的新商机,及时调整其经营方针,制造生产休闲产品,要有生活情趣,不要粗制滥造,注重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零售商销售休闲商品,设立舒适的购物环境,提供丰富的优质商品。

(三)要提倡积极的休闲活动,惩治消极的休闲活动。

在人们从事的休闲活动中,既有大量健康向上的活动内容,也有不少诸如、酗酒、色情等丑陋的东西,而且两者有一种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随着休闲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休闲活动的管理:一是由政府多提供一部分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休闲设施、休闲活动内容和休闲服务,起着指导示范作用,以引导休闲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对消极休闲活动的惩治,以阻止休闲经济发展偏离方向。

(四)要注重城市休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城市休闲,是把休闲的概念地域化,指在城市范围内的个体及群体所特有的休闲观念、产生的休闲行为以及相关的休闲产业供给和休闲消费需求的总和。城市休闲发展的重要性,在即将到来的体验经济时代会越来越得以体现,城市休闲发展是追求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必须体现人、经济、社会、环境四方面的和谐统一。所以,关注和研究城市休闲发展就成了一个现阶段在理论、实践层面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我国对于城市休闲特别是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是否要发展城市休闲、如何发展城市休闲、城市休闲发展程度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表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成长期(世界城市规划表明,城市化率在30 %- 70 %之间为加速成长期),而城市休闲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休闲发展是“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协同发展,按照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城市休闲发展强调融合能力,其关键在于城市休闲发展活动诸要素(人、产业、政策、舆论等) 的平衡匹配,以实现社会活动、经济活动、载体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从而进一步达到城市休闲发展的良性循环。而城市休闲发展评估体系就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样一面镜子,从而为个人职业选择、消费选择等等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10篇

休闲已悄悄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和生活。

休闲时代,正在到来。

摄影/茧子 张志

论坛召开,恰逢其时

2007年12月,虽然已是初冬,但上海佘山绿意仍然未减。

8日上午9时,“2007 首届中国休闲产业经济论坛”在坐落于上海最美丽最自然的风景区内的佘山世茂艾美酒店隆重召开。

此次论坛经求是杂志社批准,由求是《小康》杂志社与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主办。论坛聚焦“休闲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以体育休闲、文化休闲和旅游休闲为主要议题,解读休闲产业政策动向、深入研究休闲产业发展趋势和潜在商机。

“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以后,休闲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专家预计,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产业将在人类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商业发展的新机遇。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是普遍规律,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现在,美国、英国和法国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过70%,日本的服务业正逐渐向70%靠近,韩国也接近60%。如今美国休闲产业已居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位,其就业人数为全部劳动力的50%。目前,美国人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1/3~2/3的收入用于休闲娱乐,1/3的土地用于休闲娱乐。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9.5%。

在这种背景下,讨论中国休闲产业经济恰逢其时。

本次论坛受到了中央及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相关休闲产业业内人士的大力支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百忙之中,莅临会议现场,并作了一个多小时的主题演讲。他特别指出,第一要真正重视休闲产业的意义。第二,休闲产业要以教育为主,要把文化和教育立于休闲产业之中。第三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夏日,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世界华商联合总会会长蒋一成,建设部原副部长谭庆莲,副秘书长官景辉,国家民航总局原副局长李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姚明宝,求是杂志社编委、秘书长盛天启,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任胡家辉,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国家旅游局副巡视员、中国中经会旅游发展机构副主席邓宗德,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黄耀诚,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旅游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马志福,港台著名影视制作人凌峰及主办方《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理事长马骏等领导嘉宾出席了论坛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参加本次论坛活动的嘉宾还有获选“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的市领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建庭,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华章,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廖晓珊,湛江市人民政府市长陈耀光,北海市人民政府市长连友农,三亚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萍,桂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建军,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丽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一奔,上海松江区区长孙建平,中共五大连池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徐飞,

本次论坛同时得到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新浪网财经频道做了图文直播,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四套、国际频道及人民日报、文汇报等近50家媒体的记者到会并作了相关报道。

两大奖项,隆重揭晓

求是杂志社编委、秘书长盛天启揭晓了首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和“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两大奖项。十大休闲城市为:杭州、成都、昆明、湛江、北海、三亚、桂林、丽江、松江、五大连池市。

十大特色休闲基地为:金茂集团、银涛集团、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广东闸坡碧涛园、东方绿洲、浙江富阳、世茂佘山艾美酒店、昆明春城乡村度假俱乐部、一兆韦德、浙江遂昌。

此次推选是由求是《小康》杂志社和中国休闲产业经济论坛组委会经过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专家的推选,及与相关城市的互动,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城市休闲环境、休闲文化、休闲满意度等五大方面20余个小项,从全国推选出十大休闲城市。

中国城市休闲推选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方面,每一项权重占20%,基本体系包括五个方面:1、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城市经济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居民休闲消费支出等方面;2、城市休闲基础设施情况,包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条件、娱乐设施、文化设施,景观建设,城市休闲设施的数量与规模,如万人拥有酒店数量、体育健身场馆数量、休闲吧、社区公共体育场所数量等等;3、城市休闲环境,包含生态保护程度,如自然环境、空气、土壤、水质量等,人均绿地面积、特色休闲场所数量;4、休闲文化,包含城市领导对休闲的重视度、城市休闲品牌认可度、市民对休闲文化认可度、市民休闲方式选择、城市旅游人口数等五方面;5、休闲满意度,包括本市居民对城市休闲满意度、非本市人员对城市休闲满意度、城市在全国休闲的知名度等几方面。

十大特色休闲基地是论坛组委会为倡导现代休闲理念的实践,以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休闲特色基地中推选出来的。

精彩活动,闪耀浦江

8日晚上,组委会组织了盛大的颁奖晚会。十位获奖城市的领导先后上台领奖,并发表获奖感言。市长们竞相推荐自己所在城市的休闲特色,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自己的城市。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建庭说,“追求小康社会是我们美好的目标。杭州正在打造东方休闲之都。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休闲城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共有两千多万中外人士的参加。我们还将举办第二届、第三届。希望各兄弟城市到杭州享受品味休闲,感受休闲。”

晚会有时尚高尔夫模特秀,百戏之祖―昆曲折子戏的精彩演出和英皇现代芭蕾舞表演等。

9日下午,论坛还在银涛高尔夫俱乐部专门举行了名人高尔夫比赛。30多位与会代表参加了比赛,并有多名与会代表在高尔夫练习场参加了快乐高尔夫的活动。

此次论坛还宣布,将积极筹备成立“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会”。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旅游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马志福说现在成立休闲经济研究会恰逢其时,这一机构的成立将对中国的休闲经济研究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嘉宾观点

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

我曾经讲过休闲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增加是由人类的文明进步同步发展的。从现在看将来,休闲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走向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经之路。社会越发展国家就越富有,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的需求就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也将发生变化,社会生产力的新规律就会出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休闲的需要,社会应向人们提供优质的休闲产品。因此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休闲产品就应受到机构的重视,而它的发展也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政府必须加大支持

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谭庆莲:

要把旅游休闲城市搞好政府必须加大支持,加强领导和引导:最重要的一点,要保护好现有的自然资源,不要破坏资源。现在没有钱建不要紧,先把它保护好;第二,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各个城市的休闲旅游规划;第三,对每一个休闲旅游的项目一定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不一定花很多的钱,用普通的材料,普通的价格能做出高水平的旅游休闲设施。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旅游休闲组织机构的管理,真正把它纳入一个试点,通过试点来摸索出一条发展旅游休闲的路子。

世界进入休闲经济时代

世界华商联合总会会长蒋一成: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为休闲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服务正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现在世界进入休闲经济时代,美国的著名休闲经济专家说,世界将进入一个休闲时代,休闲娱乐或休闲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国民生产总值中会有一半以上的份额由休闲产业创造。休闲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的支柱产业。

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会更好发展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旅游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马志福:

目前旅游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重旅游产品投入,轻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保护投入;第二,在旅游投资中倚重信贷资金,轻视资本市场。我国旅游业在较长的时间内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而在社会资金方面较多地依靠信贷资金市场,较少地利用资本市场;第三,旅游投资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和十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必然会更上一层楼,中国必然会增加更多的世界旅游胜地和国际性休闲度假区。因此,旅游投资的空间将更大,投资利润将更丰厚。同时在这期间中国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趋势为基础,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也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高尔夫运动与休闲经济

深圳高尔夫俱乐部总经理郁小平:

高尔夫作为一项休闲运动,可能在中国受到的社会质疑是最多的,担负的税负也是最多的。一直以来,中国在高尔夫的发展政策上是相当模糊的,从中央政府来说,是禁止这项运动的发展,可是地方政府是鼓励这个运动的发展。就中央政府而言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水土资源有限;第二个是社会的疑异。其实这两个问题完全有办法解决的。我们可以利用荒山荒坡地来建球场,其实中国很多球场都是这样建的,这样就不占用土地资源;再一个把我们的消费门槛降低,不一定建得那么高档,把运营成本降低,这样也就不再是属于贵族的消费。

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

国家旅游局副巡视员邓宗德:

主题公园已经被视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总的来看,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陆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就像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比较快。中国大陆,中国旅游娱乐业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步到1985年前后以中小型的娱乐园为主,这时候我们还没有主题公园的概念。直到1985年以后,广州东方乐园是中国的第一个主题公园,但是很小。发展到现在,主题公园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既完善了旅游产业体系,又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当然旅游娱乐业的发展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行业管理方面,第二个主题公园自身的问题,如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等等,有些娱乐园和主题公园经营不景气也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的。

影响中国休闲产业的主要因素

《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

小康杂志社最早提出中国休闲小康指数的时候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休闲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休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休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过这几年的监测和研究发现,还有不少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休闲产业的发展:第一,休闲还没有纳入国家的重要决策层面,政府还没有一个主管部门来统筹休闲产业,导致对休闲产业缺乏战略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第二,规范我们休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还不完善;第三,休闲观念比较落后,休闲的日常化、行为化、生活化、社区化还没有形成;第四,生态环境制约着休闲产业的发展;第五,休闲产业是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但现阶段的休闲设施不够完善,饭店、餐饮、接待、治安、文化、艺术等总体上还不能满足休闲的需要;第六,我们的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备,在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基本生活有顾虑,无法放心舒畅地去休闲;第七,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制约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八,农民以及相当部分的城市人口休闲方式单一,影响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

休闲不是一种奢侈品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尤建新:

第一,我们休闲产业的发展只是刚刚起步。我们国家休闲产业所占的比例无论是GDP,还是其他方面都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第二,休闲产业是我们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增长点。休闲不是一种奢侈品,是我们老百姓常用到的产品。第三,休闲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国民身心健康,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第四,休闲产业有助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在休闲当中我们不断地取得学习的进步和生活的进步。

法国人的休闲消费观

法兰西皇家俱乐部总经理彭思嘉:

法国的休闲产业比较发达,因为政府的支持不少,法国有一个旅游部长,一个文化部长,一个运动部长,也就是说有三个部委来支持休闲产业。在法国有各种组织,为儿童、青少年、成人、残疾人提供价格低廉的高质量休闲度假服务,有的时候政府提供一些补贴。法国政府非常关注保护法国人的生活质量,注重保护古文化。法国有完善的旅游制度,可以接纳世界所有国家的旅游者,还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铁路、飞机和标准酒店等。

人民需要价格合适的高尔夫

全国高尔夫总经理联谊会负责人戴耀宗:

1984年的时候我是中国第一任的高尔夫球场总经理,当时打高尔夫的人都是从海外进来的,到今天大部分是国内人口。如果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话,高尔夫就剩下的两个方向,一个是房地产发展,你看今天大部分高尔夫都是和房地产有关系,但是这个有泡沫。另外一个就是走向休闲了。休闲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把高尔夫价钱降低,我们要推出公众高尔夫。美国有一万多个高尔夫球场,几百万的高尔夫人口,我们如何往这个方向发展?关键是小康家庭他们怎么看待高尔夫这个运动。制约因素主要还是土地,中国的土地资源很紧张,但是我们知道土地可以租下来,让老百姓只要花一百块就可以打球了。如果朝这个方向发展,高尔夫作为休闲活动就有很大的市场,这有待我们的专家进一步研究。

正视“高尔夫”的不足

中国高尔夫协会场地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烈宝:

从调查的现象发现,中国高尔夫球场非法用地的数量比较多。不同程度上占用耕地,极少数还涉及基本农田,农用地转建设用地手续不齐全,球场用地结构不太合理,盲目攀比规模,球场的选址欠科学。在审批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在2004年之前,很多部门都可以审批高尔夫,上到国务院,下到村委会都审批过高尔夫球场。

关于休闲的三点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楼嘉军:

关于休闲,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引起注意:第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休闲娱乐活动的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经济生活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二,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局角度来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休闲发展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到休闲的文化、休闲的教育等等;第三,从提升生活质量的高度倡导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

文化的魅力

著名港台影视制作人凌峰:

一个好的影片,会在我们的成长中留下最重要的黄金记忆,这就是文化产业的魅力。所以,美国以及西方世界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休闲产业里,执意要在整个产业链里面分到最好、最肥那块,而把一些污染的、高耗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部转移到第三世界。

必然的选择

上海市松江区区长孙建平:

发展休闲产业是松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松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禀赋支持了松江可以大力发展休闲产业;第二,松江在上海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松江已经是工业大区,而且松江制造业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我们的环境承载能力是上海最薄弱的地区,因为松江是上海黄埔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它的环境成长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松江不可能再像以前几年大力发展工业化;第三,松江在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把握整个上海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对休闲产业的需求,因为松江是国家唯一的部级的旅游度假区,在休闲产业方面这是国家赋予我们这个地区的责任。

2007中国10大休闲城市

杭州

入选理由:

全力打造“东方休闲之都”,免费开放西湖景点。

获奖感言:

近年来,杭州市几乎所有的大动作,都是围绕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目标进行的,因此这个荣誉属于杭州。真诚邀请各兄弟城市到“东方休闲之都”享受杭州的休闲,品味杭州的休闲。

成都

入选理由:

休闲如同麻辣火锅,不分贫富、不分年龄,人人都能分享。

获奖感言:

历史的沉淀和磨洗,孕育了这座古城独有的闲情逸致和休闲文化。成都把创业和休闲结合得??最为完美,1100万成都人民希望和全国人民一道分享这五彩缤纷的休闲生活。

昆明

入选理由:

四季如春,阳光充足的魅力之城

获奖感言:

生活在“春城”的人是幸福的。今天,昆明人已经开始了“二次创业”,将推动这座城市的旅游产业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会展、商务复合型转变。

湛江

入选理由:

浓郁的热带风情,散发滨海城市的休闲活力。

获奖感言:

湛江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有一千五百多公里的海岸线,散发着滨海城市的独有魅力和休闲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北海

入选理由:

一座浪漫的海滨城市,一个国际人士的休闲胜地。

获奖感言:

这里是“南珠”的故乡。三面环海的北海,集“海 、滩 、岛 、湖 、山 、林、古迹、人文”于一体,是最易人居的现代化旅游城市。这座城市充满着浪漫和多情。

三亚

入选理由:

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令人抚古思今。

获奖感言:

三亚是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滨海城市,非常适合人类居住。160多家星级以上的酒店随时欢迎海内外朋友的到来。三亚是海南人们的三亚,也是全国人民的三亚。

桂林

入选理由:

自然山水与城市融为一体,城与景相映成趣。

获奖感言:

还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评价最为妥帖,桂林山清水秀石美,城在景中、景在城中。桂林已经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最佳旅游地。

丽江

入选理由:

民族风情迥异多彩,三项世界遗产令人神往。

获奖感言:

丽江拥有三项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东巴典籍文献。丽江是天人合一、和谐而居的一幅风景画,是繁华都市为之向往的休闲之城。到丽江来吧。

松江

入选理由:

大上海休闲之“根”,国际大都市休闲之“星”。

获奖感言:

“十年看浦东,百年看上海,千年看松江。”松江是一座都市新城。松江将以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中心,构建现代化的休闲产业集群,松江永远张开热情和欢迎的臂膀。

五大连池

入选理由:

火山、圣水、原始森林,是五大连池的名片。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11篇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世界经济面临巨大挑战,我国顶着“保八”压力,采取积极措施,引导经济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其中,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被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备受关注。休闲消费作为一种“绿色动力”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广泛青睐。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当广受争议的《国民休闲发展纲要》依然难产之时,各级地方政府早已纷纷出手,制定各自的“国民休闲计划”。一时间,休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

一个城市的休闲脚步

长久以来,扬州的旅游休闲产业一直在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无奈中徘徊前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城市休闲资源、闲适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让扬州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休闲气质。但经济发展现状和地域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又让其发展总是充满挑战。新世纪,宁启铁路和润扬大桥相继开通,为扬州旅游休闲产业带来了新的曙光,它不仅圆了扬州人的百年梦想,突破了身处苏北的交通局限,也让亭亭玉立的扬州重新走近人们的视野,为扬州旅游休闲产业的再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休闲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举社会各界之力共推其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等殊荣就是最好的注解。虽然成绩斐然,但扬州人并未止步,对于城市休闲发展的探索反而愈加深入,“中国扬州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论坛”应运而生。

论坛由扬州市人民政府、国际休闲产业协会和江苏省旅游局联合主办,以“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扬州休闲旅游品质提升”为主题,邀请了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知名休闲专家魏小安、马惠娣、王琪延等,共同探讨休闲产业发展,为扬州城市休闲献计献策。

论坛得到了扬州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协副主席、旅游局局长王克胜主持论坛开幕式,市长王燕文在开幕式上致辞。副市长王玉新做了题为《彰显特色 狠抓关键,加快建设休闲旅游名城》的主题报告,提出扬州旅游休闲的基本发展思路:“立足扬州实际,以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质为依托,整合放大优势资源,走新颖化、差别化的发展之路,重点打造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全方位描绘了扬州的旅游休闲发展蓝图,为扬州的城市休闲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界有识之士建言献策

此次论坛得到了旅游、文化、经济、媒体等各界精英的重视与支持。他们分别从各自领域出发阐述对休闲的认识,探讨当前休闲热点问题,并为扬州的休闲发展建言献策。

不久之前,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国民休闲旅游计划”因其功利性目的和施惠范围受限等问题受到社会非议,以此为基础的《国民休闲发展纲要》也处于难产之中。中国旅游研究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作为此纲要的起草人之一,在他的论坛主题报告中发表了对此的看法。他指出,《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的精神实质不只在于扩大内需,而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应该“避免短期性、工具性和功利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中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重民生的总体要求。他同时还提出,“休闲城市要符合宜居城市、人文城市、特色城市、和谐城市等多元的要求,环境适宜人居住,具备欢迎外来者的人文精神,本地传统文化挖掘到位,最重要的是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他把扬州定位为“诗意扬州、悠闲扬州、温柔扬州、优雅扬州、时尚扬州”,将一个休闲名城的气质描绘的恰到好处。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是扬州发展城市休闲最宝贵的资源。以休闲哲学、休闲文化研究见长的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马惠娣,对文化在城市休闲品牌的树立中起到的作用予以高度的肯定。她指出,“一个城市的品质与品牌,仅靠GDP,仅有高楼大厦是十分片面的。即使有美丽的自然山水,但也会由于缺少文化的孕育而显黯然失色。说到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品质与品牌靠的是文化的滋养与积累。”之于扬州的历史文化,马老师表达了深切的喜爱,将其称为“扬州精髓与魂魄之所在”。她还建议扬州重铸“闲”与“静”的休闲气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从竞争力角度分析了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三位一体的“钻石模型”,即“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资源与营销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基础设施与市民素质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管理与旅游经济活力竞争力”。并为扬州休闲旅游产业提出了“准确定位,集群效应;宣传推介,招商引资”等许多中肯的建议。

城市休闲应倡导生活化、社区化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具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在休闲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对其认识不足以及社会政府对其不够重视等因素,无法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本论文就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及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休闲体育 体育产业化 发展策略

一、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休闲体育日益提上日程。休闲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础,发展休闲体育关系到我国全民族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休闲体育是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因此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其必然性,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旨在发现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法案,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一)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以会展、旅游度假、体育健身、文化娱乐、艺术欣赏、社区服务等为主的“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即第5次浪潮。休闲产业会在2015年前后主导世界劳务市场,并占有世界GDP50%的份额,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体育休闲活动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成为对体育生活方式最好的一次推广和普及

(二)休闲体育经济效益显著

从经济的角度看,就业一直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从体育休闲活动所涉及的诸多因素看,休闲体育产业是一种既具服务性,又具生产性的综合性产业部门,体育休闲活动的发展必然带动为休闲体育业提供服务的各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休闲体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的近几年一直推行“全面健身计划”,倡导全面健身,这不仅能够冲击并抛弃落后、愚昧、腐朽的不良生活习惯,抵制精神污染,而且通过家庭或集体形式的休闲体育活动,建立和睦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引导社会风气,促进安定团结,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认识确定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地位

我国通过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分析和重新审视,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把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实现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转变机制积极开发休闲体育市场

明确休闲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建立和健全我国休闲体育市场的中介机构与组织,建立和健全休闲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加快制定休闲体育市场服务规范化的质量标准及技术评定等级标准

(三)培育大众休闲体育消费市场

培育和发展大众休闲体育消费市场是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根本。就目前国内居民的消费水平而言,居民用于休闲体育方面的消费十分有限,我们又清楚地看到,发展大众休闲体育消费有着极大的空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积极引导居民增加休闲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健身和休闲体育旅游等消费,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的政策指导下,休闲体育消费必将成为世纪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加强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需要在高等教育的课程、学科、专来的改革与设置上做文章。应在目前的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经济院系开设与体育产业相关的课程和专业,设立高层次的体育经济学位点,吸引社会优秀人才选择体育经济专业,加快培养体育产业所需的专业经营和管理人才。建立体育产业的新学科和科研机构,加强对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及时指导体育产业活动的实践。

四、小结

本文对休闲体育产业做出了定义和分类,界定了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的含义,分析并明确了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实践和理论证实,发展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是可行的,是历史的必然。理清了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建立了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实现途径和对策。作为一个重要的休闲活动,休闲体育正日益显示出其魅力,休闲体育产业将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并且主要体现在观赏性竞赛市场、健身市场、休闲体育房产和休闲体育人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张毅,庞国庆.农村休闲体育产业――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

[2]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

[3] 成雄,王世哲.发展休闲娱乐体育问题探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18(4):109-110.

[4] 王俊.从体育运动的演变及休闲特征论体育休闲[J].科技文摘.2006.14(7):71.

[5]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9):782.

[6] 张智辉.北京奥运会与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4):38-40.

[7] 籍玉新.体育产业化的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3):30-31.

[8] 赵建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8:110-112.

[9] 张杰.现阶段中国休闲体育发展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报.2006.23(2):140.

[10] 边宇.浅议休闲时代的到来与社会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20-21.

[11] 林恬.论中国休闲体育市场的开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休闲 生态休闲旅游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28-02

一、前言

“休闲”和“旅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词,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用,还颇为新鲜。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所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建立在旅游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或者是欣赏大自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以实现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情、促进沟通、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休闲旅游还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休闲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旅游,它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作了新的延伸休闲经济对旅游主管部门、经营部门、商品开发部门、旅游项目的社会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内容。

生态休闲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更是集生态性、休闲性和外部经济性于一体,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的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的新兴旅游活动模式。本文主要是从生态休闲旅游入手,探讨其开发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休闲旅游的概念界定

1.生态休闲。“生态”一词,最初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后来慢慢引人到人类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概念一经引入,人们便开始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并给予深刻的反思。“休闲”是指从职业工作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感到有兴趣的方式去休息、放松和消遣,积极地、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非常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总称(冉斌,2004)。休闲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自己、恢复身心、发展自我和充实精神。由此可见,“生态休闲”是指与生态相关的、建立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健康发展基础上的休闲。生态休闲作为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质态的休闲方式,已成为时展的必需。它可以通过人类群体所持有的生态行为规范、生态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感情,关爱生命的伦理,创建生态文化意境,加强环境的保护,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品德的全面完整的发展(包庆德,2003)。

2.生态休闲旅游。在休闲产业蓬勃发展、休闲消费倍受青睐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选择的主要休闲方式。可是旅游休闲在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它给我们已经带来而且还会带来不良后果和负面效应。基于这一反思,学界提出了生态休闲旅游这一概念。

首先,生态休闲旅游强调“生态性”。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其第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对旅游对象的保护。各利益主体在利益驱动的心理支配下对可能实现的利益空间进行理性追求和良性互动,在分享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休闲快乐之时,有意识地去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的健康发展,使旅游业呈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其次,生态休闲旅游强调“休闲性”。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其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旅游者的休闲体验。休闲,就是自由自在地彻底放松。就景区而言,往往是“此地无景胜有景”,只要能创造出一种平和、宁静、舒心的意境,使精神得到真正的调整,旅游者便会欣然前往(王大悟,2004)。就服务而言,旅游者只要能按需选择,各得其所,旅游者就会赞不绝口。也就是说,生态休闲旅游者购买的是体验,得到的是阅历,旅游者需要通过参与获得体验的快乐和轻松。

第三,生态休闲旅游强调“外部经济性”。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其第三个特点就是强调旅游生产和旅游消费的外部经济性。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会重视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的系统性和一体化,这一方面会带动和促进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在与休闲旅游者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中,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并根据旅游需求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形成一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动主体。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生态休闲旅游者的消费一方面可以促使货币回笼,增加旅游地居民收人;另一方面,生态休闲旅游者可以在旅游中获得个人收益的同时,促进社会收益的增加。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许多的旅游行为都是旅游者的主动参与。在旅游过程中,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赶场”,而是尽情地参与和体验。旅游者通过锻炼身体、丰富阅历、提高智力水平、宣泄心中不满和工作压抑等,可以提高今后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增强生态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引导他人行为的规范;通过满足多方面的精神追求,可以激发创造的潜能,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个人才智。

总之,生态休闲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是集生态性、休闲性和外部经济性于一体,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的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的新兴旅游活动模式。

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基础

1.理论基础之―: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并随着人们对这种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而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它是一个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持续利用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动态过程,强调经济增长、社会公正以及环境稳定三者之间协调共生和相互不可替代。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子系统,是旅游需求的可持续性和旅游供给的可持续性两个方面的不断协调统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强调时间维度,又强调空间维度。从时间维度上讲,它强调代际公平;从空间维度上讲,则强调代内公平。在供给方面,随着人们资源认识的转变和旅游者休闲需求的变化,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可以不断地被发掘和利用。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点,使其注重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配套,追求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完整,从而使旅游供给的连续性得到保障。在需求方面,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为减轻工作的压力和逃避城市的喧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获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乐趣,生态休闲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的新潮流,这就为其开发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市场和机遇。同时,旅游需求又是一种重复性需求,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带有一种可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上述旅游供给和需求的可持续性会不断协调统一,最终保障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2.理论基础之二:马克思休闲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自始自终都把休闲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连在一起。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他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人类要想获得自由,首先必须赢得时间(陆彦明,马惠姊,2002)。

马克思眼中的“休闲”是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现在,“旅游”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但旅游之所以能从有闲阶层的有限范围“飞人寻常百姓家”,前提就是劳动者被赋予了休假权利,闲暇时间的占有是进行旅游休闲的必要条件。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查,今后20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将有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冉斌,2004)。在我国,“休闲”范围也逐渐扩大,而就业结构的多元化、工作形式的多样化、生活需求的多模式化使得“弹性时间工作制”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家庭现代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使人们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也日趋减少。总之,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奠定了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的市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智力、愉悦精神、全方面发展自我和促使社会进步的旅游业中,大多数旅游资源或产品都具有“公级活动中,这就强调指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共物品”的属性,产权没有被明确地赋予,这是“外部应突出休闲这一价值,让旅游者在享受的过程中能不经济”产生的根源(匡林,2001)。因此,在生态休闲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开拓视野旅游开发过程中,明晰旅游资源或产品的产权是弱化和增长见识,获得多方面的心理和精神满足。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传统的休闲产品很难满足每位休闲者的需求,而根据休闲者的特殊兴趣和爱好设计的休闲产品对于休闲者则更具感召力(董芳,2004)。因此,增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和体验性是体现“休闲”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3.理论基础之三: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由著名的经济大师马歇尔1890年首次提出的。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即经济主体(个人或厂商)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强制性地、不支付任何代价或得到任何回报而引起其他经济主体收益或成本的增减变化(匡林,2001)。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溢出效应,有两个类别、四种具体形式,即生产上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消费上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弱化“外部不经济”的首要措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激励旅游开发主体的同时,加强对其开发意识和行为的约束,使其按照风险与收益的法则运作。其次是利用各种形式对游客进行社会准则教育,使其在旅游过程中以“责任游客”的身份,按照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行事(匡林,2001)。第三是旅游管理部门应积极加强协调和控制,塑造和谐的氛围。“外部不经济”是游离于市场机制之外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只有最大限度地弱化,才能使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永葆活力。

强化“外部经济性”是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的主体之所在:一是应把握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生态经济系统的内在规律,树立整体的、全局的、系统的开发观念(贺春艳,2004),最大程度地发挥联动效应。二是旅游景区应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设立相应的预先告知服务、定点定岗的观察服务和随叫随到的生活服务(王大悟,2004),并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在满足游客个性化要求的同时,促进休闲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三是生态休闲旅游者应积极追求旅游效用的最大化,从经营者提供的各项活动中得到自我成长,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开拓终身学习领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大悟.论小康社会的旅游转型[J].旅游科学,,2004(2)

2.陆彦明,马惠姊.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

3.董芳,休闲产品主题化发展与经营[J].旅游科学,2004(2)

4.包庆德,叶立国.生态休闲与休闲经济[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

5.唐跃工.面向新世纪长沙构筑生态休闲城市的实证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4(3)

6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J].旅游学刊,2004(1)

7.罗贝尔・朗卡尔.旅游和旅行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10.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0.GEOFFREY GODBEY.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M].State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l999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休闲 城市休闲 休闲产业 休闲经济

城市休闲相关研究

(一)城市休闲的定义

国内对休闲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要晚得多,我国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于光远先生。他提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的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郑胜华(2005)对城市休闲的定义是:城市休闲,是把休闲的概念地域化,指在城市范围内的个体及群体所特有的休闲观念、产生的休闲行为以及相关的休闲产业的供给和休闲消费的需求的总和。城市休闲有休闲观念先进性、休闲方式多样性、休闲产业链初具规模性等特点。陈世斌(2006)认为,城市休闲是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城市,休闲主体特有的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城市休闲产业则是与城市休闲观念的形成、休闲活动相联系的供给和消费需求的总和,是所有为城市休闲主体观念的形成、开展休闲活动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总和。

(二)城市居民休闲时间

国内诸多学者如王雅林(1980)、潘允康、林南(1985)、王琪延(2000)等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认为,虽然不同城市的居民拥有的闲暇时间不尽相同,但闲暇时间的增加是一个基本趋势,而且,一般男性的闲暇时间要普遍高于女性。在闲暇时间的利用上,城市居民在看电视上花费的时间最多,但调查只限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的闲暇状况关注不够。其中王雅林、董鸿扬主编的《闲暇社会学》(1982)从社会学视角深入调查了居民闲暇时间的分配状况,开启了中国休闲学闲暇时间研究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人民大学王琪延教授开始对全国40 多个城市的居民生活时间分配进行调查,先后出版了《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和《北京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

2003 年1月,由王雅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城市休闲》,在对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大城市居民在周末时间分配和休闲生活状况作了大量抽样调查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反映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休闲时间、生活变化及社会新问题。全书既有总体论述和与美国城市的比较研究,还有专门针对三地状况所作的休闲分析研究。

(三)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研究

居民休闲方式研究以杨国良(2002)《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最具代表性,通过对成都市1673名普通市民和1893名歌舞、茶楼、电影、公园休闲者进行抽样和访谈调查,详细分析了市民公众和上述四类休闲者的休闲方式、休闲频率、每次活动时间、费用、休闲目的、所持态度等,并总结出普通公众的一般行为特征和上述四类休闲者各自行为差异规律。

陈正伟的《居民休闲方式统计分析》以重庆市为例,系统地揭示了当前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方式,以及城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与有关因素的相关程度。陈允文《城市发展与市民休闲方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发展、格局发展、环境发展、文化发展与市民休闲的密切关系,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遵循市场规律,重视市民休闲需要,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发展休闲产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卢福玲、钱文军和土丽梅、楼嘉军等分别在《南阳市社区居民休闲生活方式的现状和发展》和《沈阳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及其特征研究》两文中,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南阳市和沈阳市社区居民的休闲生活方式,提出居民休闲方式呈现多元化、户外化和实用化的特点。

徐明宏《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2007)以杭州茶馆为切入点,将茶馆休闲作为最为普及的大众休闲方式之一,通过实地访谈,探讨以上茶馆为代表的城市休闲方式的空间、客源、活动和茶馆经济,发现茶馆文化在快餐文化中的错位发展,提出杭州休闲之都的打造与茶馆休闲文化的密不可分。

(四)城市休闲产业研究

陈元平(2005)具体分析了城市休闲产业。他认为休闲生活的趋新、趋异需求,驱动着城市生活的流行风向标。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概念、形态和功能轮动的格局,反映在城市休闲产业的条块(街区/地块)轮动和业块轮动。“休闲购物街”、“餐饮一条街”、“酒吧一条街”、“休闲娱乐街”、“观光休闲街”是目前城市休闲市场和产业条块轮动的普遍状态,购物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体验休闲、学习休闲则是城市休闲市场业块轮动的潮流格局。王寿春(2005)把城市休闲产业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公共福利社的经营管理以及为此提供的相关服务构成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由政府和社会团体投资兴建的公共福利设施的经营活动以及为此提供的免费服务;二是付费休闲形成的商业活动,主要包括休闲旅游业、文化传播业、体育健身业和休闲娱乐业四大领域。其中在休闲旅游业中,对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方式进行研究,如专门组织商务会展旅游业的中介机构等。

(五)城市休闲空间研究

城市休闲空间多为地理学出身的旅游人所研究。凌作人(2000)从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设计要素、空间功能两方面出发,对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界面和环境设施设计进行了较详细阐述。荆其敏(2001)在《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一书中最先提到被动式休闲,并针对此设计被动式休闲空间。赵利卫(2002)着重研究将生态观念引入城市建设,讨论包括住区、街区和城区三个层次城市休闲空间的系统性,对其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并以北京为例提出改造建议。张健(2005)在总结众多学者有关城市休闲空间概念基础上,提出城市休闲研究涉及的空间概念包括空间、社会空间、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空间、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休闲空间等。杨晓俊、王兴中(2005)以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认知、偏好及日常生活方式的人本性规律为出发点,探讨了居民空间消费行为与城市休闲、娱乐场所的一般空间关系的理念模式。郭旭等(2008)剖析了休闲经济与城市休闲空间的互动影响,提出了城市休闲空间的综合性与集中化、体验性与人性化、健康性与生态化以及文化性与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并指出随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城市休闲空间还必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拓展,以一种更趋综合性的面貌出现。

(六)城市休闲发展评估体系研究

目前对城市休闲发展评估体系的研究主要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衡量城市休闲发展水平与发展城市休闲的适宜性两个方面。

郑胜华、刘嘉龙(2004)认为,城市休闲发展评估系统由城市休闲发展实力系统、动力系统、能力系统、魅力系统四个要素构成。他们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从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类来研究城市休闲发展评估系统。王琳(2007)在城市休闲发展水平评价中将城市居民休闲意识与城市休闲经济实力、环境支持、产业动力共同构成指标体系的四个系统,在此系统下共设置了25个指标,来反映城市在休闲方面的发展阶段和水平。闪媛媛(2005)通过问卷调查构建了包括休闲主体、休闲客体和休闲介体在内的45个三级指标的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杭州的休闲度。李跃军(2007)提出城市休闲适宜度的概念和评价目标,以城市休闲场所的不同分类,通过基础层次和专门层次共设置文化场所、市内公园广场、商业购物街区、风景旅游区、体育娱乐设施类场所等五个层次10个指标,分别赋以相等权重来评估城市休闲的适宜度情况。另外,王晓丽等(2007)从休闲内在的特质和都市的角度两个方面,构建了休闲都市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此对中国20个旅游城市的休闲度高低进行了评价。曹新向(2010)等从休闲主体、休闲客体和休闲介质等三个角度设计了58个指标来评价休闲城市,并以此为依据,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杭州、成都、大连、青岛和南京等15个城市的休闲水平和实力。

城市休闲和城市休闲系统

(一)城市休闲的概念

笔者认为,城市休闲是指城市居民以特有的休闲观念、休闲行为在可拓展的休闲空间下产生的带有一定经济性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是休闲城市产生的基础和初级阶段表现。作为一种区别于乡村休闲的生活方式,城市休闲是指同城市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相适应的,以及城市与乡村相比特有的生活条件、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所决定的生活方式质态规定性,它是体现在城市居民的活动和行为方式之中的。作为一种现代人的休闲行为,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城市休闲主体特有的休闲观念、产生的休闲行为以及相关的休闲产业的供给和休闲消费的需求的统一体。作为一种休闲概念的地域化,它是指主要产生于城市居民,发生于城市内部(家庭、市区和市域范围)和异地的空间休闲模式。

(二)城市休闲系统

城市休闲系统,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城市休闲的功能系统,它是以城市居民为主的人与休闲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以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开放的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包括休闲主体、城市景观、休闲空间、休闲产业与产品、政府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这五个子体系。子体系围绕城市居民休闲需要和休闲行为,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要、完善城市休闲功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通过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层次化、城市休闲产业特征集群化和政府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组织化,以及相互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联系整体。

现有研究的缺陷

对人休闲需要的忽视。休闲是人自我实现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终需要。城市休闲活动和实践的主体是人,应该首先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使城市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主体,进而通过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所构造的氛围和基础,满足外来游客的各种需要,使城市更加开放并具有活力。因此,城市休闲建设应紧紧围绕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既提供其休闲的能力,又挖掘其休闲的潜力,最终满足其休闲需求。而现有论述和评价体系,都过度强调城市经济和基础设施等的发展程度,对于休闲需要该如何满足论述较少或较浅。

对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的界定不清晰。城市休闲是地域化的休闲,休闲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类型。然而从城市功能和发展程度的角度看,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是城市休闲功能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休闲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工业化城市以后所有城市阶段都具备的特征;休闲城市则是城市休闲功能强化到一定程度,社会整体城市休闲化水平高的一种城市的高级阶段。尽管目前也出现了一些辨析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的研究(魏小安、杨振之等),但多数人未能真正区分这两者的概念。

对城市休闲功能的系统建设研究缺失。工业化带来城市数量和规模的迅速增加,也因为人的需要异化带来反城市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城市居民对休闲的需求。而城市休闲系统是城市巨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与社会、经济、环境紧密联系,却又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它的存在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无论什么类型的城市,都不应该忽视和缺失城市休闲系统,而城市休闲系统的建设正是对该系统的构建和体系化。

对政府在城市休闲功能建设方面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作用需强化。学者们都关注到了休闲经济和休闲消费对人和城市发展的意义,也提出发展休闲产业是产业结构转型的推动器。但在城市居民休闲观念的培育、休闲权利的共享上,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对城市休闲缺乏操作性的指导。由于没有建设的指导和定量的参照,尤其是对自身特色休闲资源的认识不到位,使很多城市在树立了城市休闲发展的战略目标后,容易走标准化的路线。现有的指标评估体系,也多是从城市经济实力的角度给予休闲城市以评价。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对于城市的休闲化建设有巨大的支持,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城市休闲环境培育和居民的休闲需要引导对于休闲城市的建设意义更为重大。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郑胜华.基于整合理论的城市休闲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5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第15篇

内容摘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作为休闲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其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在对农村、乡村与休闲的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乡村休闲方式的内容、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和问题,以及乡村休闲产业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关键词:乡村休闲 农村 转型 经济发展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休闲尽管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选择从乡村休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重点阐述乡村休闲的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以及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和着力点。以期能够丰富乡村休闲产业的理论体系,起到对乡村休闲发展的指导作用。

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

(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先生在《中国乡村建设》一书中也把“农村”和“乡村”合二为一进行论述,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乡村”和“农村”的区别可能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不对乡村和农村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

(二)休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休闲”,理论界已有许多界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本文更倾向于休闲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状态与心态,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中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真正的休闲不是消遣,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总之,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较高目标。

乡村休闲方式

乡村休闲产业。乡村休闲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产业,当然,这里所说的乡村休闲,并不一定是在村庄里休闲,也不仅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景点景区,而是一个包罗范围较广的环都市乡村地带。这个地带与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体上保留着山水和田园生态面貌,交通条件一般较好。乡村休闲以其乡村性、平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休闲方式。由于乡村消遣、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其它“发生在乡下”的乡村休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生产活动,休闲消费者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所指,“经历”和“体验”产品供给是相关厂商群的彼此相互协作、有机组合的“共同产品”。因此,乡村休闲产业至少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乡村需求强力促进了乡村休闲的发展,目前乡村休闲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采摘农园、农家乐、体验农园、乡村娱乐、农家美食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大城市附近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园;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开发,如江西安义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等;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乡村娱乐和休闲度假。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乡村休闲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及问题

所谓经济转型指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是由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形态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且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可以说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大。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乡村休闲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加强乡村休闲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的发展进程。

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乡村休闲能促进一、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具有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扩大就业;能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跨越流通环节适时缓解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诸多难题;能有力地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等。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是农村地区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动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乡村休闲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乡村休闲能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发展乡村休闲,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另外,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而产供销一条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的发展在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打破产业界限,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服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休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其基本的服务工作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可以胜任。而且乡村休闲产业的关联度高,它与餐饮、娱乐、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艺品等产业密切相关,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

乡村休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休闲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须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道路交通、通讯、医院、商店等基础性设施。乡村休闲的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乡村休闲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维持乡村休闲市场的持久性,就必须注意并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持久性。乡村休闲把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通过乡村休闲的规范开发,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使整个农村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乐园。

乡村休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可以将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引进农村地区,有利于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态。在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如果没有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立足于市场,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乡村休闲方式与农村经济转型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图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类型和休闲市场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休闲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乡村休闲,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罗书林.发展我国休闲产业的必然性研究[J].苏州工职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