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学艺术;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是信息传递的控制过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故有人把教师戏称“职业提问家”其实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的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提问是一种高超教学手段,更是一种高深的教学艺术。它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唤起学生注意、活跃气氛的有效方法,更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1增进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的情感意向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下进行的。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的进行课堂提问。如在学习《宇宙的边疆》这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问题,“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最新成果是什么?”让学生去回答,教师再做一定的补充。一方面,使学生对这一课,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知识,启发他们思考,活跃了课堂气氛。

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1.2集中学生注意力。

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磁石般的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顺利完成教学活动。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是有时间性的,时间一长,注意力必然下降,因而,适当的提问,有助于使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课时,当讲到项羽乌江自刎,教师可提问,项羽为什么会失败,让学生本已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使学生认真思考、探究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当教师提问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的目标驶进。良好的课堂提问艺术即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1.3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学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索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这课时,教师可提问,“现存的中国古代的建筑有哪些?”学生会一下子产生兴趣,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接下来,又提问,“这些建筑什么会历经百年,千年而不倒?”这个问题,更能引起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探究兴趣。

然而,并非提问都具有启发作用。滥用提问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提问要有质量。

二、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在实习时发现,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2.1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问题了草,要求一问齐答,表现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例如:有位教师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是这样提问的:一夜的工作谁在工作?他在什么地方工作?他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工作?提了一连串的问题,所提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课文的重点,学生的回答虽然基本上是一起吼出来,课堂很热闹,但这些提问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没有多大的作用,学生学完后的收获也不大。

2.2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因为现在的有些教师养成了提问的习惯,整个课堂在提问中度过,老师只管问却并不关注学生的回答,由于问题的结果在课文中已有明显的答案,所以课堂华而不实,无法引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我听过的《丰碑》教学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插图时教师这样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他是谁?他在什么地方站着?身上穿着什么?手指向了什么地方?他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还能说什么?”6分钟的时间,教师一共提出39个问题之多。这样的提问令人惊讶,让人深思。先不说这些问题有没有必要,就学生有没有记住或听清楚问题都值得我考虑,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检查教学效果等的重要手段。涉及提问,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设计提问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要力求做到设问准、提问活、发问巧。设问准,指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扣得准,对学生心态把握得准,对学生心态把握得准,难易、繁简、深浅、大小考虑得当,恰到好处,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提问活,指问题设计因文而异,形式活泼变化多样。例如,于无疑处设疑,紧扣矛盾问难;提示性设计引起注意,分解式提问把握全程;递进设问,逐层深入;多向提问,拓展思维,等等。善于设疑,善于质疑,善于激疑,善于存疑。发问巧,指提问的时机得当,发问恰是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提问注意照应各个层面的学生,讲究方式,巧妙灵活。那么,教师如何提问才能让学生感到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学课,也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初中语文教学法原理》,华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77页至第190页

[2]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第314至315页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2篇

在语文课堂中,一次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一次好的提问更能够充分展现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发挥最大的效果,成为了长久以来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我在接触了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以后,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反思,对低年级课堂提问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我们该怎么问

提问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应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我们在问题的选择上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研读教材,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抓住重点和难点设疑。

我在教学《蚕姑娘》时,首先对教材做了自己的解读:这篇课文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由孵化、生长、结茧、成蛹,再变成蛾的过程。本课篇幅很长,可内容比较简单,但科学知识介绍的程度较高,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不容易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因此我以不同的教学思路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课堂伊始,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几个词的反义词。

接着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这几组反义词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与蚕姑娘的生长变化有关,这个有趣的发现,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顺利引出了第二组问题:“蚕姑娘一共变化几次?每次都是什么样的呢?想知道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找一找答案吧。”

蚕姑娘变化经历了_____的过程。

(1)再次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2)指名让学生用句式说一说。

蚕姑娘变化经历了吃——睡——醒——脱——变的过程。

(3)这个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表格,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蚕姑娘的生长过程以及形态变化。其实在学生这样思考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那么设计问题就要立足目标,提炼提问内容。

二、我们该问什么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一个问题问出去,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一时间不知道要如何拉回正题。这时,老师精心设计的层层递进式提问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层层递进式提问,就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分层次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方式,通过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发展,并且通过层层剥析,循序渐进地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可适应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鸟岛》这篇课文时,课文描写了岛上鸟多,人多,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在这里做了一个想象说话的设计:如果你是岛上的小鸟,你们飞到了这美丽的鸟岛上过冬,这时友好的人们也来看望你们了,这时的你会想说些什么呢?对于我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此起彼伏的鸟叫,孩子们学着各种鸟类的叫声,以此来回答我的问题。课后我对课堂进行了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他们对于我的提问的理解就是老师问的鸟类说什么话。在他们的认知中,鸟就是动物呀,它们的语言不就是经常听到的好听的叫声吗?事后,我对于这个问题重新做了调整,改变了我的提问方式。我将原来的问题设计为三个梯度提问:(l)如果你是岛上的小鸟,看到人们来到你们身边,给你们喂食,与你们打招呼,听着你们唱着好听的歌儿,你的心情怎么样?(2)早晨的鸟岛,太阳刚刚升起来,你在天空中,海面上展翅飞翔,海风轻轻拂过你的羽毛,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呢?(3)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你想说些什么?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提问,首先,清晰地为学生定好了思考的方向,老师要求体会的是小鸟的心情。其次,明确提示学生思考的内容: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的感受是什么。最后,再让学生把所思所想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这次提问收到了超出预计的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让学生切身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丽。可见,教学的艺术全在于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牛作答。

即使是在同一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能力习惯都存在着差异,这时设计提问的时候就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层层递进式设计,让问题由简到难,努力让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个个都有回答的积极性。

三、我们该什么时候问

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经常使用多种提问方式,如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和应用性提问。

其中,应用性提问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中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所学的知识比较浅薄,应用性提问就有难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时机提出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教学中,只有在适合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效果才最好。

我在教学《孑L繁森》一文时,在学生读到“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这一句时,我提问:“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孔繁森?”有学生马上回答:“孔繁森不讲道理,不注意健康!”课后我进行反思,究其原因是,课文所描写的时代离学生比较遥远,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中很少有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在学生的认知中,不听医生的话就是不应该的。因此,在渎到孔繁森这样的行为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表示非常的反感与不赞同。

《孔繁森》一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孔繁森把灾区人民放在第一位,感受孑L繁森是“优秀的援藏干部”,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而文中描述他不顾身体安危也要献血也是为从侧面烘托他“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品质。事后,我同样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整。将问题放到了理解他资助藏区孤儿上学之后。此时学生对他不顾身体也要卖血的理解就不会是浮于表面地觉得他不注意健康,而是进一步地感受到孔繁森地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指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此时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提问安排在独立学习并充分交流之后,让学生真正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纵观课堂,把握提问时机。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提问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提问呢?

一、注重提升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 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相同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获得多种解答 问题的方法,使 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具体的提问教学时,教师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提 出的问题应该富有启发性,简单精练、难度与梯度并存。比如说进行 《明天不封阳台》这一课的教学时,围绕明天封不封阳台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 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提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楼房为什么要设计阳台呢”?只要学生答对问题就可以提出表扬。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稍微偏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家庭装修时,为什么先要封阳台呢”?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文章中主人公最初决定明天封阳台,为什么后来又对这一决定产生了疑问”?这样可以对这一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一定的锻炼。对于那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提出 “为什么文章主人公最后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这会使这部分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提问设计要注意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提问要注意针对性

教师在提问中要有明确目的和内在意图,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搞形式主义。所提问题是为了指导学生观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的写作特点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等等。每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其次,所提问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问。提问要难易、深浅适当,太难、太深,超越了本班学生目前的能力水平,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如问题太易、太浅,低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高低而设。比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较难把握。我们不妨先设置针对性提问:“文中的‘路’仅指地上之路吗”…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学生在对这两个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后,最后问:“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这样一问,加以一定的过渡,对学生来说比较深奥的问题,也就能轻松解决了。

四、提问具有一定的拓展性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思想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在学生学完以后,教师提出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已见。交流互动达到高潮时,教师可顺势一点,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一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这样,在“话题”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实施。

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深度挖掘,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抛弃繁华而追究本真的课堂提问,必将引领我们走向纯净而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4篇

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领悟更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研究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

课堂提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设计出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提问 设计一、引言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设计的。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可见,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教师有效提问的引导下学会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语文提问设计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与催化剂。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理论

(一)课堂提问的过程

提问行为是问题编拟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行为的简称,共包括问题编拟、发问、应对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排列顺序显示问题行为的全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将隐含学科知识的授课内容演绎为一个个极具启发性的思考题的过程即可视为问题编拟。问题编拟是课堂提问行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下。

(二)课堂提问的功能

对课堂提问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提问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课堂提问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学生注意力;2.激发学习兴趣;3.启迪学生思维。

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利因素,随时控制那些价值不大或毫无意义的提问,保证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是科学的,而且要求语文教师使用的语言也是科学的,语言的科学要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遵循逻辑规律,简单明晰地表达客观事物和情感世界。

(二)普通性原则

同一班级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品质必然会有差异,学习能力会有上中下的不同层次,口语表达也会有愿不愿,善于不善于的区别。班级学生因个体差异,提问也应该体现一个普遍性原则,让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话语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问对象的大众化,全班化也是重要的一个手段和方式,即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使一部分学生能对提问产生积极反应,而置另一些学生于不顾。

(三)启发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还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思索、探求,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学生必须通过己有的一些信息展开思考,初步寻找其中的奥妙和趣味,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知道,显然价值和意义不大,不值得一提。

(四)目的性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清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某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一些问题,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内化学生语文知识。

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自主性相对较弱,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匮乏,这使得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更能发挥其引领示范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应该精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学生行走期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疑问,产生参与活动的力量和冲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提问的技巧

巧妙的提问,犹如微风在平静的水面上卷起涟漪,能激起学生点点思维的浪花,教师要善导善控整个教学过程,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和技术。

(三)把握好提问的四个“度”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前就需要有疑。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1.掌握难度。怎样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2.安排梯度。学习活动的过程如同人类认识其他事物的过程一样,先易后难、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调节密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并且效果甚好,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主要是看提问是否激发兴趣、集中注意、达到提问的作用。不恰当的提问,高频率、高密度的问题围绕学生全面轰炸,其实不能实现提问的价值,反而阻碍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宽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我发挥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这是探究性提问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说,探究性提问没有一定的答案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具体明白;二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宽泛,不着边际,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

五、结语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是有其独特之处的,主要取决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践探索,笔者深深感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是个难度极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不可控性以及诸多的干扰因素。尽管如此,源于教师提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对学生发展的重大影响,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者还是坚定不移地奋斗在求索的路上。真诚地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再添光彩。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提问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常见教学方法,也是课堂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控制好教学进度、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问效果的高低与直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成败存在密切的联系。中职生的语文基础一般比较差,对语文知识学习存在厌烦心理,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笔者近年来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这项课题中进行了深入研究,颇有体会,认为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适当掌握提问的技巧。

一、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发问

课堂提问不能脱离了教学目标,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及难点。要做好提问工作,教师应该先做好备课工作。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什么地方该提问应该心中有数,切忌课堂提问太随意。比如,在讲解《药》这篇课文时,笔者就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人血馒头可以当药吗?哪些人相信它可以当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一抛出,很快就吸引了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给予迅速集中起来了,进而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经学生认真思考,学生得出了问题的准确答案:老栓夫妇、康大叔、花白胡子等人相信人血馒头可以当药。随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为何出现这种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如此一来,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就更全面、更深刻,学生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等学习能力。

二、讲究问题的趣味性,巧设问题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生的主要动力,也是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主要动力。只有增强提问的趣味性,才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如何才能让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语文教师阐述问题必须用语规范,问题难度与适度必须适中,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第二,设计问题则应该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来。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可针对差生进行提问,较难的问题可以针对优秀的学生进行提问,中等难度的题目可以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在传授《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时,笔者就首先开办了一个学生喜欢的讲座,让他们了解胡同建筑―――四合院的特点,并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体会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样学生不但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还享受了语文带来的快乐。

三、运用发散思维,启发诱导

可以采用启发性提问,这种提问属于启发式教学之灵魂。通过启发性提问,可以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发散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深入研究问题,启发学生获得比较多的方案或者结论。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平时对学生注重发散思维的锻炼与培养,则可以让问题较快地迎刃而解。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就尝试应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答。比如,笔者在教《天净沙・秋思》时,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像,并画一幅能够表达诗意的图画。而学生在作画时就如何表达“小桥流水人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应在房子前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学生认为不应绕屋而过……这样,学生的想像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诗的寓意。

四、结合板书进行提问

课堂上离不开板书的书写,而板书如果设计新颖,则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厘清文章的脉络,让教师更好地“教”,令学生轻松地“学”。比如,在传授《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可以在总结课文的时候设计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学生可以按照板书信息给出答案:从鸟的数量和品种多、鸟儿在这里自由自在生活以及无比欢乐的情景就可以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又从榕树之大、环境之美以及人们对鸟儿之爱这 3 个方面来说明“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结合板书进行提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受到了美的熏陶;另一方面突破了该单元教学的重难点,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

五、重视总结,综合评价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上,一旦提问结束,则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总结中指出学生回答问题的优点,也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就非常重视总结这个环节,提问结束就给予学生评价,主要是从从“掌握知识的广度、理解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巩固程度、错误的数量与性质、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创见性”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千万不要草率地行事,也不要用“对”或“错”进行应付,不能采用放纵的态度进行总结与评价,否则会挫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失去回答课堂提问的热情。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有许多教师还是在照本宣科,没有科学掌握提问的思路与提问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缺乏新意,没有紧扣教学大纲,这样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提问,而是应该掌握一定的提问艺术,灵活巧妙地进行提问。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科学地提出问题并正确引导学生作答。相信教师只要平时注意积累课堂提问的技巧,则肯定可以做到巧妙提问,发挥出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问题讨论,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窦冰,苏政波.对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问技巧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 2015(24).

[2] 张彩霞.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5(6).

[3] 樊永祥.“艺术性提问”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成功(教育), 2011(14).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6篇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理论分析我国教育体制整体面临着改革,小学作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更是受到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老师普遍会采用的形式,不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提问环节并不受到学生的欢迎,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不能发挥提问应有的效果。由于小学生的课堂习惯、学习观念等尚未完善,需要老师有较强的引导性。在提问环节中,考虑到要直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就更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提问对象的表现,避免学生因为回答错误或表现不积极而受到批评,养成对课堂的偏见和抵触心理。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价值分析

1.提问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主动思考行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提问,是对小学生尽心启蒙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中外教育理论的。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要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即“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而在小学生阶段,其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还不足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主动思考能力,这也会影响语文教学成果的转化,因此需要借助老师们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行为,促进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学习成果。

2.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真听课习惯

在小学课堂上,小学生经常表现出对课堂秩序的无意识、无概念的破坏。他们会对一些课堂之外的东西感兴趣,注意力容易分散。比如语文课本中的插图、课桌、窗外的景色、地面、其他同学的表现等,随便一些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有走神、失神或交头接耳的小动作。通过课堂提问,单独把学生叫起来回答问题,就可以将小学生从走神和不好的课堂反应中拉回来,让学生将注意力重新放到课堂上。经常对不注意听课的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潜意识里知道自己的小动作被发现了,这也可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3.提问能够推动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提问,可以推动老师和个别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如何,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有认真听课,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和学生的性格,也可以通过提问互动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络。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事多以自己的喜好来进行判断,老师在提问过程中通过鼓励回答问题、点评学生的表现等措施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络,可以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认知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对后期的语文教学和课堂规范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4.便于在班级树立典型,发挥带头或警示作用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提问,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都可以起到示范和警示的作用。小学生都有较强的虚荣心,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可以让学生们有更好的学习动力。而其他学生在看到有同学接受表扬时也可以得到激励,认真学习,踊跃表现以期同样获得表扬。而对于一些表现不好,特别是态度不端正、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提问和批评,也可以让学生的自尊心、虚荣心得到一定的惩戒,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做不对,需要改正。而其他同学则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认识到自己的一些做法不被允许、不被鼓励,这也推动了班级内其他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规范和习惯。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课堂提问的节奏不要太频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的提问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也能够调节课堂气氛,避免过于枯燥和乏味。但是要控制好课堂提问的频率,一堂课提问尽量不要超过五次,以免形成恐慌心理。总体来看,很多学生不喜欢课堂提问,主要是怕回答不上来问题,处于难堪的境地。因此,如果老师们打算进行课堂提问,可以适当的选择时机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不必过于频繁,否则可能引起学生的抵触和不配合,起到相反的效果。

2.提问的内容要有选择性

当堂提问问题要适当的考虑难度的问题。小学生的语文课程中内容比较简单,老师们选择问题的时候也不必故意找难度大的问题进行提问,这会增加学生对提问的恐惧感。此外提问的内容最好有一定的发散意义和代表价值,比如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概述或对词义进行解释,让学生进行造句,这种内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的主动思考获得更大的激发和鼓励。而对于一些单纯的知识点,比如某个字的笔划拼音、某个词的读音等内容,提问之后也很难根据学生的表现提出更有指导性的建议,因此可以适当减少这类内容。

3.注意学生的情绪和老师的语气

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需要老师们敏锐的把握。尤其是学生的情绪,有些小学生在接受提问之后会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不喜欢提问,也不愿意回答问题。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们要注意安抚学生的情绪,尽量避免生硬的命令和批评。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容易因为受到批评而想不开。在我国媒体已经曝光的一些校园事故中,有不少学生因为受到批评责罚而跳楼、自残或情绪出现严重问题,为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有必要做好学生情绪的安抚工作。多鼓励、多理解,少责罚、少批评,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有的规范。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提问是一种进行课堂互动、调节课堂气氛、树立学习榜样、规范课堂秩序的良好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广泛的普及。不过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较脆弱,意识和观念不完善、不成熟。因此,很有必要做好对提问过程、提问对象、提问环境、提问内容的调节和规划。在以鼓励为主要目的进行的提问环节中,学生的情绪可以得到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有显著的提高。坚持以这样的提问原则和规划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果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也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岔路口――兼论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与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2010,(7).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问题水平偏低。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如“对不对”、“答案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思维水平难以提高。水平偏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期待时间是指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与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回答之间的时间,大量研究揭示,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或重新表述这个问题,要么就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一再如此,学生就失去了使他们的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的课题,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能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低负担、高质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1、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2、问题具有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课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个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通过开展“探究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们学得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3、问题具有开放性。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8篇

一、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应遵循的原则

(一)做好提问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目标,对课堂提问从内容、方法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等,做出详细的预设,使提问更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同时,为了促进课堂提问效率的提升,还要注意发挥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比如,结合提问内容准备与之有关的多媒体演示资料等。

(二)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思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等,只要这样才能使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学生思考。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同样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要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使提问结合学生的反应情况,灵活及时地调整,而不是呆板地拘泥于自己的课前预设。

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结合课文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具有“磁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延伸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设计巧妙、新颖、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提问的有效性,使学生更好地获取语文知识。

比如,我在执教《松鼠》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都喜欢什么小动物,并简单描绘一下它的形貌、生活习性。接下来,我对学生们说:“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逗人喜爱的小动物。”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我接着说:“关于这个小动物有一个谜语,老师说出来,大家来猜一猜吧。”谜语说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松鼠!”

这样的问题设计从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到猜谜语,在密切结合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注重了问题的新奇性、趣味性,使提问引领着学生进入对课文的学习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问题难度适宜,尊重学生的差异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教师要立足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等,科学地设计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通过深入浅出、浅题深问、一题多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提升提问的实效性。

比如,我在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分析、讲解时,就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教学方式,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写道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是不是存在矛盾呢?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答案,因为作者是回忆童年的经历,从儿童的角度去感受,就不会感到矛盾。接下来再提问:作者是如何描述百草园的景物的呢?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直接从文中找答案。再问: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中引入“美女蛇”的故事呢?解答这个问题似乎就颇费一番思索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显示出了思维的发散性、多样性、独特性……这样一组难易结合、环环相扣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了课文中的难点,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把握提问时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中,一定要有效把握提问的时机,抓住问题的焦点进行提问,由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同时,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提问的时机主要体现在哪些教学环节中呢?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即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和阅读课文之后进行提问,在学生私下议论时提问,在教学气氛变得沉闷时提问,在课堂教学进入结课环节时提问。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将提问设计动态化,随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况来巧妙设计问题,提升提问的有效性,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设计问题,为问而问,使学生难以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9篇

一、为何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对话型课堂模式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

新课程提倡并强调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不仅表现为师生间的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虽然对话教学不是师生简单的问答,但是师生就所提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分享却是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为实现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搭建了平台,而师生间真正对话的展开对学生而言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而这些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要追求和实现的。

2.新的学习方式呼唤有效的课堂提问

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其中“问题性”也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余文森,《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因此教师创设的有效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生成新问题的关键。

二、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教师设计的问题具备“支撑性”。

古人写文章,常常追求“立一字缀全篇,缭绕盘旋到底”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了该字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果把这种理论移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同样可以发现它的价值。因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有一个极其精妙的问题来撑立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以此勾连起整个教学环节,提纲挈领地辐射和管辖起其他教学内容,使整堂课有了骨架,有了着力点。按照这种要求设计出来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所有子问题的母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成为师生互动的中心,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反过来说,如果课堂缺失了这样一个能撑立起整个教学过程和内容的问题,课堂教学往往会显得松散无神,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游离教学目标。如在教学苏教版《口技》一文时,我们就可以紧紧围绕一个“善”字,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是如何表现此人善口技的”这一中心问题,层层推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这里的主问题是具有支撑性的,这个阅读过程就具有了明确的中心,学生也能从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阅读能力,养成一定的问题意识。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撑立”起了整堂课的内容、环节,以及学生活动。

2.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力度性”。

此处所说之“力度”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思考力度,有思考容量,亦是就有效地提问而言的。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问”能促成学生讨论、思考,能使师生生之间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提问(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一个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则会损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然而,虽然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少问题,但真正具有思考力度的问题不一定很多。应该怎么设计问题才能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平时大量的常态课来看,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没有思考力度的伪问题。教师们常常把学生当做教学对象,自己则扮演着演讲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记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懂了吗”,只是为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是对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陈述,这些问题其实是毫无思考意义的。我们需要的问题仅仅能考虑激励学生的兴趣尚且不够,更何况要追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或亢奋或沉静中“潜流暗涌”起来的效果呢?问题设计若流于肤浅,缺少思考力度,课堂教学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评价该问题是否具有足够的思考力度,设计的问题需要切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需求,切合学生的情感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唯有如此,我们的问题才可能带来思考效应,才可能激活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3.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变革性”。

现代认知结构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而实现的。它强调学生自主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可尝试性、合作性、探究性都比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合作与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观点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从而拓宽彼此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如何设计此类可以变革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就显得有为重要,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变革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在教学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一文时,我就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在学生理解文意,初步感知文章中心之后,创设情境:人生往往很奇妙。公元2010年10月14日上午,阳光朗照,旧金山的一只大鸟偶然间飞到了北京现代文学馆的一棵参天古树上,遇到了那对一直无所事事的乌鸦,它们展开了跨越国度的交流……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段对话,话题可涉及环保、“非典”、禽流感、绿色、人文等,设计完成后上台表演;活动后评出最佳对话奖和最佳表演奖。

(这是一项综合性、开放性的设计,学生可联系生活实际、知识积累、文中所学进行个性化设计,畅所欲言,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表达独特感受,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培养创造能力,获得情感、智慧、能力的和谐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我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在充分讨论之后,让他们进行对话、表演。这样的问题既可以保证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理解文本来展开,同时又很有趣味性。这样的问题设计,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充分自主性,也就能真正实现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了。

4.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备“层次性”。

这里所说的“层次”是指整个教学环节中所有问题的位置安排,以及呈现时机的层次性问题,这其实也设计到一个课堂结构的问题。“提问顺序是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层次分明的,而这种层次首先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安排的通盘考虑。从目前的课堂结构来分,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主要分为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三种形式。从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来看,递进式地来设计和安排问题是比较有效的。这种结构表示整堂课中,教师的问题设计是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和安排问题,问题的难度是随着教学的推进而逐步深入的,由浅入深,最后走向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样的层次越分明,越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以及教师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地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作出自我评价,也有利于相应的调整,促使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要对所有预设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筛选和布置,什么问题怎么设计,安排在哪个教学环节呈现出来都要仔细考虑和布局,问题越简练,层次越清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越得心应手,学生的学习更专一、更有效。那么,我们追求的教学有效性才可能得以实现。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提问艺术性 阅读教学 发散思维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快速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有一定的好处。

一、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阅读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保证。以往的语文课,老师的教学步骤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即介绍文章背景—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老师讲析课文—安排作业。整节课中都是老师在说,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激情。这样的一节课可以说是失败的一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老师提问的艺术性越强,课堂效果就越好,越能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进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课堂上老师的巧妙提问对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每次学习都是在一种半懂不懂的状态下,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课堂上便不认真听讲,这时老师如果提出疑问来,会激起他们的思考、求知的欲望。合理的提问使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也能凭此掌控教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如何使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提问更具艺术性

1.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提出问题的目标要明确。设置课堂提问要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找准方向,学会重点内容,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很难理解但又必须掌握的地方,它需要师生共同研究与探讨。抓难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重点、难点设置问题,直接引入主题,省掉了中间的很多繁琐过程,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兴趣,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以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思路,如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述是“庭下如积水空明……”,虽然仅一句,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只是凭单纯的字面翻译理解,学生就很难准确理解,而且领会不到当时的意境。于是我在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否能把原句改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样一问,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原句中的比喻的好处:把月光比做清澈的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做藻荇。这样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的设计要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如果总是过于直接,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把问题以“曲问”的方法提出,就能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曲问”就是让思维“拐一道弯”,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寻找思路的入口。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读一遍课文就说“都明白了”,那么情况真的是这样吗?这就需要老师能提出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出人意料的问题,给课堂增添惊喜。如在学习《我爱这土地》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热爱祖国,为什么作者满眼泪水,而我们却满脸微笑呢?学生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熟读课文,熟知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到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

4.问题的设计要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所以老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可以让学生掌握同一问题的多种回答方法,这样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发散型思维。例如通过《桃花源记》的讲授,学生理解了作者抨击官场的腐败,充满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学完课文后我问道:“你们愿意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大部分学生回答:“如果谁都像陶渊明这样,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能进步。”这就很自然地概括出了陶渊明消极遁世的思想。

5.问题的设计要有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11篇

一.课堂提问要紧扣重点选择恰当的方式

有人认为教材的重点就是“课眼”之所在,“课眼”是一课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全课。运用提问语只要抓住了“课眼”就能带动对全课的理解,也就是说要紧扣理解教材的关键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点上,这样才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提问的方式很多,既有直问,也有曲问;既有明问,也有暗问;既有宽问,也有窄问;既有单问,也有重问;还可以欲正故误地问、以虚求实地问、对照比较地问、铺路搭桥地问等等。例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讲古诗《江上渔者》时,解析“但爱鲈鱼美”一句,他问学生:“‘但’,是什么意思?”不少学生望文生义,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但是’的意思”。教师将错就错,故意把诗句解释为“在江上来来往在的人,但是喜欢鲈鱼的鲜美。”再问:“这样对不对呢?”学生意识到这样讲很别扭,齐声回答:“不对。”于是教师再说:“现在同学们查查字典,看‘但’有几个含义,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看这里的‘但’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读课文和思考,终于弄明白了“但”在这里应讲作“只是”,体会到了诗句的讽刺意味,进入了诗的意境。这种欲正故误、欲直先曲的提问方式,当然比生硬灌输和平直提问的效果好得多。

二.课堂提问要因势利导进行启发性追问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与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 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进行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原则中明确指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所以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提问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最好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找出来读一读。再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弄清了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进行探路飞行的?在学生弄清了这个问题后,再问:科学家揭开的这个秘密回答了前文的哪个问题?学生前后一联系就知道是回答了第二自然段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要积极评价注重鼓励为先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扁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问:(1)“课文中写小萨沙在雨前最挂念的是什么?(2)他为什么还有弱小者的念头吗?学了这课,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的问题把本课的重要情节显示出来,使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小萨沙是一个既诚实又善良的穷孩子。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教育了学生,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提问语。好的提问语不但能唤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而且能使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础教育是通向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要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路线,让学校成为个人成长和创造的一方沃土,让个人成为自我生命发展的主人;让孩子们带着童年的纯真和稚嫩去追求未来世界的七色之光吧!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12篇

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教师的不断发问,使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像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提问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手段。同样是课堂提问,为什么有的提问形同虚设,甚至“适得其反”?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价值,须把握好三个“度”。

一、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老师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实践证明,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二、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出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语言的学习、迁移与运用。

三、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一年级语文《四季》一课,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作恍然大悟状,教学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党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主动性;有效性

I.引言

问与答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方式,也是大学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检验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几点认识。

II.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不合理

调查表明一些老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yes”或"no"或是单个字。比如“Doyoulikeit”。这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提问收不到效果

2.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老师提问之后,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叫学生回答,造成了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3.提问机会不平等

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人回答问题。为了答案的正确性或活跃气氛,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忽视了其他学生,从而造成了两极分化。1.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III.解决方法

1.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应该思考提问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回应,启迪学生思维。要能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LongandSato将教师提问分成两类: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和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是那种提问者知道答案的问题。(例如提问者拿本书问“Isthisabook?”或者Teacher:?CanyouspeakJapanese?Student:?Yes,Ican.Teacher:?Canyoutype?Student:?Yes,Ican.)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是那些提问者不知道回答者如何回答的问题。(例如Howdoyouspendyourfreetime?或者Supposeyouwin$50,000.Whatareyougoingtodowithit?)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是在引出答案,而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是在寻求答案。如果我们比较两种问题就会发现两种之间的区别。对displayquestions(展示问题)的回答相对来说多为短句,只是“Yes,itis”或“No,itisn’t”。而对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的回答多为长句。如“Ienjoyreading/listeningtomusic/dancing/etc.inmyfreetime.”。当学生面对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时,他们要思考,并组织语言句子结构,做出相对复杂的答案,就产生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增加referentialquestions(参考问题)的数量。

2.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称为等待时间(waitingtime)。Rowe发现,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秒钟的时间思考问题就会叫学生回答。而给予学生回答的时间也只有一秒钟。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就会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实际上对于一个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等待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时间用第二外语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一般情况下,发问时应给学生留3-5秒组织答案的时间。时间不能太短,但最多不要超过20秒。

3.给所有学生平等的机会均匀分布提问对象。

研究表明教师总是倾向于让固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得到提问的机会更多。教师要给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机会,提问的对象应面向整个教室的全体学生。教师应对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让问题的难易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弱成正比,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IV.教学实施

1.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建立评估机制

以往纯粹以考试成绩如期末的学业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仅仅局限于终结性的评估。缺乏全面性,难以有效、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应取消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制定新的评估机制,从学习者在小组中完成学习任务过程的表现、课堂互动情况、作业成绩等多方面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为了调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课堂活动中提问的积极性,将学生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善于思考、爱提问题而且所提问题质量较高的学生,除了口头表扬外,拟提高学期末总评成绩;对因基础差而回避提问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引导、鼓励他们多问答;对惰性强、不思考、惯于依赖他人,帮助、教育无效的学生,平时成绩为零2.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建立相对稳定的8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分组后,建立各小组以及个体学习档案。内容包括各小组共同信息和组员个人信息,如提问次数和问题质量、教师评定等级等。教师课前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再由小组代表在课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应轮流回答问题,得到的成绩应作为小组成员的共同分数。而课上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分数应作为学生的个人分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真正“动”起来了。主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行为。

V.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向学生提问,54.2%的学生因害怕发言犯错误丢面子,担心会受到教师的责备或遭到同学的讥笑而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为了保全面子,他们往往一言不发。有的学生说:“当老师开始点名提问时,我害怕点到我的名字,我尽量把头埋在课桌底下,不让老师看见。当老师点到我名字时,我真希望钻到地洞里去。”就我们了解,学生极其渴望回答和提出问题,以展现自我。因此老师应多鼓励,引导学生。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否定他的答案。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找出学生回答的不足。

2.学生口语能力亟待提高

虽然建立了评估机制,有的学生仍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语言基础薄弱,勉勉强强可以用英语表达,甚至无法用英语回答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用汉语问答,英语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提问时,表述不清,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受挫。让学生真正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主体,关键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值得欣慰的是90.2%的学生渴望用英语回答问题和提问。因此亟待提高大学生的口语水平。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大学英语教师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竭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如小组讨论、对话、复述课文、扮演角色、情景对话等,以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主动发言和提问,克服他们害羞以及害怕说错而被笑话的心理障碍。

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语教师要充分认识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了解并掌握这门技巧,才会极大地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61-01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质量意识”。我在应用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中,体会到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通过问题,教师的主导评价作用,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才能真正得以彰显,从而改变课堂长期以来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只能唯师命是从的局面。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课堂提问存在不少偏差。

一、语文课堂提问偏差的表现

1、提出问题缺乏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是谁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许多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着问题,教师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个提出,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2、设计问题缺乏探究性。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3、解答问题缺乏引导性。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启的。

二、语文课堂提问偏差的原因

1、教师生本观念弱。“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未能赶走传统观念。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比较肤浅和被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被调动。

2、教师底蕴技能差。新世纪的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则要求具备T式结构。但现实表明,现阶段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面很窄,凡是教学中涉及了文学以外的或更深入的内容,教者都免不了“敬而远之”。毫无生发开去的胆量,生怕节外生枝无法控制。究其原因,教师工作任务重,空闲时间缺,交流学习机会少,因而掌握的教学技艺难以达到很高水平。

三、语文课堂提问偏差的矫正

1、驾驭问题,以学习钻研为基础。学问,边学边问,要求学生能问、会问,教师也要边学边问,是否深入并且问得好与否,则决定于教师本人功底,决定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深入。体会得深,就能提出具体的、重要的问题;反之,体会得浅,就找不出问题。可见,教师在问前切实钻研功课,积极而又认真地“磨刀”是十分必要的。

2、提出问题,以民主平等为原则。教学不是单边活动,而是师生双边活动。课堂的提问应由师生共同完成。提问的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思维活动和他的心理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情感有密切联系,最佳学习情绪可促进思维活动,收到最佳效果;反之则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思维的活力。提问的难度设计在中等程度,即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又推动成绩较好的学生,达到整体提问。所以,二是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师记》中说“惑之不解,道之不传”,何为“惑”呢?那便是学生心中的疑问。这些“疑点”有经验的教师是心中基本有数的,要做到了如指掌,激发学生的提问与学习兴趣。

3、设计问题,以学生思维为中心。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及思维特点,是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的关键。因此设计问题要注意两个“符合”。一是符合学生的思维层次。提问要注意学生之间的思维个体的差异,因材提问,因人而异,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提问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找出学生思维特点,找到提问的思维切接点。二是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发展本身有渐进性,因此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15篇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细微处发现问题,并抓住一言半语深入理解人物。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这一看起来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若选准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问于矛盾之时,就会有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应。这种矛盾有的产生在作者客观的叙述过程中,又如《项链》一课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玛蒂尔德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这样的问题很好地启迪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也不能太易,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就要点拨引导,或划大为小,或划难为易,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h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三、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结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对她又情深似海,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对这个问题,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经过讨论,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太能干了,让婆婆显得太无能了,这使焦母很没面子。”“焦母是独自把儿子拉扯大,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等等。学生们积极思考,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对这个问题做出这么多不同的答案。

四、教师在课堂提问后要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