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

农机推广论文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原机械化油菜垄膜沟植技术的要点。油菜种植成为我县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推广,从而推动了高原机械化油菜垄膜沟植技术。

关键词:农业技术机械化油菜垄膜沟植技术

0引言

油菜是青海省湟中县在高原冷凉气候条件下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由于我县菜籽油味香色纯、营养丰富,近几年来,市场价格一致很好。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现已达到3.1万h㎡,占总耕地面积的36﹪以上,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县种植的生长期长,产量高的甘蓝型油菜,经常受到春旱、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了出苗不全、青秕不熟、产量低、品质差和收入少的后果。为了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油菜生产稳定健康逐步发展,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我县从陕西省引进了2BFM—2/4型垄膜沟植机,试验推广了机械化油菜垄膜沟植技术。此技术在我县的鲁沙尔、李家山、上新庄等乡镇进行了多次试验推广,取得了蓄水抗旱,保温增温,节本增效的良好效果。在实践中根据我县的气候、土质和农艺技术要求,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应高原地区冷凉气候特点,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实施要点。

1农艺技术及要点

1.1种植地块.。应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坡度较小的地块,每公顷用48﹪的氟乐灵乳剂2250ML,用尿素或沙土稀释、混合拌匀后于播前撒入土壤表面,以22CM的深度连同农家肥翻入土壤。耕深要一致、整地要平整。

1.2良种选用。选好良种是增产的关键,为此应尽量选用在湟中县增产效果明显的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如青杂2号、青杂3号、互丰010等。少选用白菜型小油菜品种。

1.3合理施肥。甘蓝型油菜是高产喜肥作物,要合理搭配施足氮磷钾。最好对土壤进行检测,做到配方施肥。一般农家肥施用量35m3/h㎡左右。同时要施化肥370kg/h㎡,其中尿素145kg/h㎡,二铵220kg/h㎡;白菜型小油菜一般施化肥300kg/h㎡,其中尿素90kg/h㎡,二铵210kg/h㎡。施肥量的大小还应根据前茬茬口、施农家肥的多少适当增加或减少。

1.4合理密植。垄膜沟植播种时,下种量要尽量少一点,每公顷以3kg为宜。油菜的种植密度因气候、土壤、水肥条件和品种的差异有所不同,一般每公顷保苗15万株—18万株为宜。为了达到合理密植的目的,在旱地幼苗4—5片真叶时,可进行间苗定苗。间苗要留壮间弱,留大间小,留匀间密,留纯间杂。

1.5病虫防冶。高原油菜种植的苗期害虫,主要是黄条跳甲成虫和茎龟象幼虫,一般每公顷用22.5kg的甲拌磷与油菜种混配后播入土壤中。

2农机技术及要点

机械化油菜垄膜沟植技术是利用复式铺覆沟播机,能一次完成开沟、起垄、铺膜、化肥深施、膜际沟播及复土填压等多道工序,将化肥深施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和旱作沟播技术等多项技术组合于一身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种植作业时主要有如下技术实施要点。

2.1机具调整。播种前要按照当地的农艺要求,对垄膜沟植机的播种量、施肥量、行距、播深进行反复调试。A油菜的播种量施肥量按照播种小麦的调试方法进行。B播种深度甘蓝型油菜为3cm、白菜型油菜为2cm不能过深或过浅;播行要直、扶垄要起、不重播、不漏播。

2.2种子混配。由于油菜种子的颗粒小且播量少,播种量难以控制,因此不能将油菜种单独加入种箱内进行播种,必须将油菜种、化肥、农药混合配方后方能播种。甘蓝型油菜播种1公顷地时的混合配方比例为:A油菜种3kg;B:5%含量的甲拌磷22.5kg;C二铵37.5kg;D尿素37.5kg。各项合计为100.5kg。将油菜种、农药和化肥拌匀后加入播种箱内。注意化肥应选用与油菜种基本相仿的的小颗粒状,甲拌磷应选用颗粒状的,不能用水剂,以防结块堵塞排种器。

2.3起垄要求。起垄形状要丰满,覆膜要平整,膜边要压牢。其垄宽30cm、垄高15cm、膜宽40cm及播种行距60cm(宽行40cm、窄行20cm)。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体制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职能划分不合理、工作机制运行不灵活、人员队伍结构不理想等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予以调整和优化,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朝着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发展。

关键词: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日益扩大,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当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老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人员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因此,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农技推广体制管理和机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制定和实施农技推广计划,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并予以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农作物的生长方面,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等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指导防治和处置工作,并监测农作物苗情、耕地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要进行植物检验检疫。同时,还应当管理、保护农业资源,引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机构,协助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协助处理农机安全事故[2]。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方面,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和产地环境监管工作,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得以顺利进行。

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仍旧属于乡镇政府及其部门的管辖之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自主决定权和话语权,所有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由乡镇政府进行安排和组织[3]。然而许多乡镇政府由于缺乏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中疏于对相关人员和事务的管理,甚至有些乡镇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无法正常、顺利地开展。

2.2工作机制不灵活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没有将工作业绩、推广效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努力工作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认为无论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如何,个人收入、奖励等都不会有任何变化,许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却无法进行职称评定,大大打击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机制,没有将推广人员按照工作内容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导致农技推广工作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3人员结构不理想

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待遇管理、编制管理、职称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大部分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吸引真正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推广才能的人才,致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结构不理想。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都主要由年龄较大、农业技术知识不全面的当地剩余农业人口构成,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刺激,技术人员没有针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开展及时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4]。

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问题解决措施

3.1结构管理方面

针对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上存在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应当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独立出乡镇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实行公司式管理和运作,彻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性质、智能、人员管理模糊不清的问题。对于那些与乡镇政府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无法完全从中脱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将行政、服务部门保留在乡镇政府中,把其具有经营功能的部门和人员与其他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结合,成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由地方工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严格按照经营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原有的农技推广行政部门仍由乡镇政府管理,属基层事业单位,与新建农技公司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法人组织,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组织、经济上的交叉关系,农技推广部门人员与政府其他部门人员同属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人员管理方面

为了充分适应和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生产的需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应当在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的选用上采取岗位竞聘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层应组织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发展状况,制定人才评定、评测计划、方案和内容,在农技推广机构内部和乡镇所有农业人员范围内选取具有良好农技专业知识和较强农技推广经营服务能力、经验的优秀人才,扩充农业技术推广队伍[5]。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上,行政人员和其他服务类职能部门人员应当由独立出来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属事业单位编制,而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可实行独立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或农技推广企业人事式管理,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更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3待遇管理方面

对于属事业单位编制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工资、奖金、财政补助等各类经济收入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标准由地方政府负担,并纳入乡镇政府财政预算,其他人事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经营服务类人员的待遇由独立出来的农技推广机构或新成立的农技推广企业承担。在工资分配上,应当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将工资、奖金等参考标准纳入单位、企业总体工资制度和标准内容范围中,并向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公开,避免各种由于收入管理过程不透明而产生的问题和纠纷。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层性和广泛性,将相关人员待遇收入、职称评定与工作业绩、推广成果挂钩,在实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将员工彼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督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乡镇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生产扩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效率、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相关政府和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管理和改革工作,解决当前农技推广机构体制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行体制改革和人员结构优化,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丁奎 缪方云 单位: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刘建华,陈公贤,陈宏辉.新形势下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14(6):20-22.

[2]李安宁,王德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5):1-4,16.

[3]曾庆鸿.论贵州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2014(10):1-3.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机构体制改革的变化,很多农机管理服务设备并不齐全,管理人员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缺少培训的场地和设备,有时候由于落后的各种设备和交通工具使得推广人员并不能切实落实培训传达工作,对工作的实施拖拖拉拉,使得农机技术的推广得不到时效的推广。

2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途径

2.1加大宣传力度

当今宣传成了让大家了解一种东西的最好方法,为了让广大农民重视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我们就要大力宣传农机技术推广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会给农民带来的广大利益。我们要真确制定宣传的内容,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惠民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意识到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同时我们要正确利用媒介技术的宣传,比如电视网络等的宣传,也可以组织宣传人员下到农村中亲自宣传,切实增强宣传工作的高效性。

2.2建立新的体系制度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想推广农机技术就要建立新的体系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比如:国家可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给予相应的政策辅助和资金保障,并且落实到个人身上。同时,建立以农机化技术为主体,各种农民专业合作共同发展,农机科研、生产和培训广泛参与的农业体系,农机化各部门要切实履行上级的指导,为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建立法律保障,提高可行性。

2.3增强推广队伍的素质

推广人员是农民与国家的沟通桥梁,推广人员应该把上级传达的任务指标切实传达给农民,不偷工减料,不从中谋取利益;同时也要真正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然后切实把信息反馈给上级。然而要真正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就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比如:不断教育推广新技术的知识给推广人员,可以让他们在专门的机构学习培训,也可以让一些重要组织者外出专门学习新的技术经验。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学的新的技术经验切实传达给其他成员,这样才可以全面促进人员素质的提高。

2.4加大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

推广人员在推广农机技术时,不能光靠组织者的语言宣传,要结合典型的事例,让农民真正懂得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效益所在。比如: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结构,将典型成功的农技推广事例给农民展现出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技术的伟大性。也可以邀请一些专家人员来给农民亲自讲授,将农机化技术将给农民,做给农民,教会农民,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国家的惠民政策,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工作中来。

3小结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4篇

农机合作社由于其采用现代化大型机械作业,使其必然拥有极具规模、连片的土地,比较容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创新。例如,呼兰大用农机合作社早在2011年就建立起几个生产示范区:一是建蔬菜生产示范区,主要是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有机生产示范;二是瓜果生产示范区,引进美国大樱桃、四季草莓、蓝莓、油桃、礼品瓜、提子等;三是花卉生产示范区,引进郁金香、安祖花、矮牵牛等盆栽花卉和鲜切花卉,年产鲜花100000盆(株);四是食用菌生产示范区,建立菌种生产繁育车间。生产示范区的建立,使农户更直观的感受到农业科技成果,享受到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收益。另外,农机合作社科学的管理与现代农业、农机技术相结合,使农产品进行规范化的生产,优化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提高了农产品面向市场的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高素质农业推广人才难以引进

无论是农机合作社内部农业技术的采用与实践,还是农技推广机构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都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沟通能力、服务热情的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专员和技术人员。然而,农技推广机构的优秀人才往往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小城乡发展,更不用说去地处偏远的农机合作社了。基层农业推广专员的缺乏导致其很难真正意义的指导农机合作社运用新技术、新机械进行生产,其理论与实践知识也相对老旧,很多人员对省里配发下来的现代农机具根本不了解。农机合作社中的人员更是如此,虽然有一些生产能手和技术人员,但其理论知识储备并不充足,没有主动更新知识的意识,对新技术接受速度较慢;普通社员更是难以接触到新技术的具体操作和应用,且由于其学历不高,在表达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无法形成辐射作用来实现农技推广入户。

(二)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农机合作社本身就面临着贷款难,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遇到有自然灾害的年份合作社的资金尚不足以满付农户的土地保底租金,更不用说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建立示范区、引进新机械、新种植技术、研发良种、聘请专家培训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了。而支持其推广服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资金又都是公益型政府划拨经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有些地区都难以保障,用于推广技术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宣传、推广、后期服务效果必然不佳。

(三)农技推广机构、高校未能同农机合作社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农机合作社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载体,应该与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三者目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关系并不紧密。农技推广机构往往只是完成省里下达的推广新技术的任务,将一些新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等教给农机合作社后就算完成任务,并没有跟踪服务或者不定期的查看农机合作社将新技术宣传、推广到普通农户的效果。在合作社的问卷反馈过程中还发现,新型机械如何修理、大机械高昂的燃油费用是否能推出补贴政策等都是农技推广机构,甚至可以说是省农委工作的盲点。农业院校虽然有一些创新的科技成果,但其往往转化率并不高,只局限于完成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上,没有实现有效的推广对农业增产增收并不具有广泛的影响。农机合作社方面与农业高校的联系几乎都是简单的聘请高校专家进行讲授农业知识上,但实际上,因培训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术语过多不贴近生产实际,农户反应效果甚微。

(四)农业技术推广内容、形式不够丰富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内容并不全面,一般集中在推广良种、农业机械、栽培技术方面,且大多都是面向合作社社员的;对于农药、病虫害防治、繁育良种、农田水利等技术多采取合作社集中控制,没有实现有效的推广和辐射效应。推广形式大多局限于定期培训、代工作业、自身示范三种形式,由于农户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不让其切身感受到增产带来的增收好处,很难打动他们改变原有的种植行为,所以农机合作社现有的推广形式不容易被农户接受。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高素质的推广队伍

对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应该进行合理的职能划分便于各司其职,可分为技术部门、管理部门、村推广部门,同时聘任技术工种的临时用工。高级农技推广人员的引进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同时确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效果指标体系,对基层推广人员工作进行打分,在基础工资上可获取额外的绩效工资。对于高校,要建立符合地区农业发展的农业推广专业,进行最新农业信息、技术、能力的实践培训。对于农机合作社,要端正态度服务农民,定期将不同专长的社员送出培训教育,去示范社进行参观与学习,提高高素质农业人才引进的待遇。

(二)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经费

想要技术服务的良好开展,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需要的不仅仅是人员的工资,更多的是办公经费和科技与推广服务经费。而黑龙江的农产品基本保持输出的状态,增值部分绝大部分在省外,所以这项公益性的经费划拨不应全部由省里承担,应尽量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在农机合作社发展中,政府也应拓宽其资金的来源,在贷款条件和利息上给予优惠,便于其扩大规模、建立示范区、推广农业新技术。

(三)创新推广形式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5篇

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比较少见,但某些科技发展快速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农机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如,美国研发的激光拖拉机,便可科学测定拖拉机的运行方向、所处位置等信息,并建立计算机数据库,根据精确的数据资料,制定土地种植方案,计算播种量、化肥量、农药量等。在人国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农业机械实现耕作、收获、施肥、喷药、采摘等全智能化,相信也是必然趋势[1]。

2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技术是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网络计算的完美融合,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农机机械生产中时,主要指利用机器人来完成农业的耕耘、喷药、施肥、除草、嫁接、采摘等工作。机器人技术可有效避免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对人体的直接伤害,改善劳动力缺陷,改善农业作业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我国对于农机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自动插接技术,便可实现对农作物产品的旋切切贴的自动嫁接。

3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农机化技术推广可满足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需求。我国虽属于农业生产大国,但农机生产技术受到经济、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显得比较落后。这种现实条件下,决定了我国农机化技术需加强推广,只有农民均能充分掌握各种农机化技术的应用,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2)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变依赖于推广。农机科技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只有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才可充分地体现出该技术的价值。因此,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深入农村,针对农机化技术为农民进行科学的试验、示范,便也是必然趋势。(3)农机技术产品的二次开发及完善需要依靠技术推广。农机化技术推广是一种将农业机械技术应用于实践中的过程,是对农机技术的再认识。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发现农机化技术的问题,并对农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完善,便其更符合实际生产。此外,通过农机化技术推广,还可实时了解农民对农机化技术的改革要求,使农民在农机化技术的应用实践中,不断反馈问题、提出建议,帮助农机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使相应的技术更加科学、先进,更具操作性。

4农机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措施

4.1完善农机技术信息服务

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应该构建完善的农机化技术信息服务体系,该服务系统必须包括全国所有省市县的主导产业构架知识,并能根据各地主要栽培的农作物,在各个物候期遇到不同天气状况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农事操作建议。农民也可通过选择所在的地域、所关注的种植品种,来了解地域特点、天气状况等因素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进一步获知相应的农业生产操作建设,以此来保证农业生产作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一步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机技术信息服务系统见图1)。

4.2加大农机技术宣传力度

①各级领导应该充分意识到农机化技术推广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的作用,并将农机化技术推广宣传工作列入到议事日程,与农机化重点工作一同研究、部署、推进、考核,使农机推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②为保证农机化技术宣传工作的连续性与有效性,需对各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及信息宣传人员明确宣传责任,同时落实奖励制度,对农机宣传工作做到每月一统计、半年一总结、全年一考核,针对完成宣传任务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以此来调动宣传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农机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宣传。③农机化技术宣传时需围绕中心,突出主题,以保证农民能真正了解农机化技术应用的好处,进而积极、主动学习与应用农机新技术。④农机化技术推广宣传部门应该合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手机APP等多种渠道,宣传农机化技术应用的优势,使农民随时随地均可获得农机化技术信息,在不断宣传强化中,带动农民应用农机新技术的积极性[2]。

4.3加强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专业、高水平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是保证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还需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开展农机在职教育与技术培训,以此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使技术推广能够尽职尽责、受岗敬业,全面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此外,农机推广队伍要适应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要求,在工作中不断分析农机技术推广的变化,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创新推广手段,改进推广方法,使农民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农机技术推广,从而推动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保障作用。

4.4优化农机设施设备

农机装备水平的高低,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把握高效农业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优化农业机械装备也很重要。①应该通过增加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购置先进农机提供补贴,以此来调节农民应用农机技术的积极性;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物质基础,建立基地性、长期性、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机械化示范园区,以此来鼓励农民应用技术机械、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5结束语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7篇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8篇

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推广机械化技术,农业的效益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农民只有认识到先进农业机械工具带来的好处,才会慢慢接纳先进的技术,从而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要是在对农业机械化技术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忽视了成果的推广,那么这种先进技术的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确实做好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农民的效益才能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度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快[1]。

2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推广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目前,很多地方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农业机械化推广单位,推广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甚至很多推广工作由基层市场服务的人员完成。由于这些人员的农机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完善,对产品的认识也不是十分的清晰,因此推广时往往遇到很多的阻碍。这些推广人员不够专业,推广时很难向人们说清这些先进机械的功能,增加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难度。除此之外,推广经费不足也会对推广带来难题,如果经费不足,那么推广的技术以及方法就会变得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机械新工具就没有办法及时推广,久而久之,农业机械推广的工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2.2农业机械的更新速度慢、利用率低。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忽视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相比之下,他们更加重视生产前期和中期的机械化。在这种发展趋势之下,农民使用的农业机械都是落后的、技术含量不高的设备,不仅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脚步,同时还会造成大量旧机闲置的情况。这些设备一旦不能进行有效的使用,那么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就会随之变慢,甚至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度。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强化农机化技术培训。首先,需要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以及业务知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其次,针对农民进行有关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知识的普及,让他们认识到现代农机技术可以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样一来,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就可以打下扎实的基础。3.2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现阶段,大部分农民的思想仍然处于比较怀旧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就相对较弱,而且接受起来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2]。针对这样的问题,们可以采取现场示范、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农民更加直观地对现代农业机械的功能以及操作进行感受。另外在布点试验示范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试验示范计划,需要对土壤条件、作物生长等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只有做到这一点,农民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当他们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后,其对于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兴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进度。3.3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时,需要根据农民群众的自身需求更新知识,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的科技普及,农民才能真切明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3]的重要性,从而保持积极的态度对先进的农机产品和技术进行运用,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服务,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4结束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仍然是农业生产。近几年,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也变得更加迅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成功地为现代农业生产带来了帮助。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阻碍。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才能变得更为广泛,现代农业生产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进行发展。

作者:施卫卫 于闻多 单位:1.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2.南通市如东县新店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解玉梅.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17,48(15):36+39.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9篇

灌溉设备:突破以往的浇灌技术,信息技术将“灌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自动灌溉技术。传统的务农人员对于灌溉时机的把握是很有限的,基本是靠经验,透过以往的经验来确定哪里需要进行大面积灌溉,哪里水分充足。而当今的先进灌溉设备可以更加准确地工作。由于之前对地质进行过调研,因此人们可以将灌溉设备有选择地安置在耕地上。通常设备露在地表部分长宽高大致在30厘米,因此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其内部有采集系统,定期对当前地表水成分含量进行收集并发送至务农人员的接收设备之中,继而可由务农人员对灌溉设备进行操控,控制其是否对土地进行浇灌以及浇灌的水量,或将数据写入到浇灌设备中,当土地的含水量达到某一数值时,浇灌设备便自行停止。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上的应用,能为农业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监测设备:由于部分农作物需要种植在大棚内,因此,监测设备就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通常监测设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温湿度无线传输设备;一类是红外摄像装置。温湿度采集器可以将大棚内的温度以及湿度进行采集,然后通过无线模块将数据进行传输,在无线传输模块的接收端链接PC,就可以实时准确观测到当前大棚内的温湿度。这样做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棚内的环境,如果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改善,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红外摄像装置的作用是对部分植物进行实时监控,对于一些长势较差,不太理想的植物,寻找其存在的问题并且解决后,可以利用红外摄像装置对其进行后期观察,目的是了解其后续生长情况。监测设备也是农机技术上的信息技术应用,确保了农作物生长时外界环境的良好。

收割设备:信息技术在收割设备上的应用,想必是务农人员最想看到的。以往成熟的农作物收割,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效率很低。面对大量要进行收割的作物,手工作业的确不是最佳途径。而收割机的出现与进步,使得收割作物变得轻松很多。常见的联合收割机是人力进行控制的,工作效率已经有了很大提升。而较为先进的收割机则是运用了信息技术,智能化、全自动的进行农产品收割工作。将收割区域的大小编入收割机的控制器中,然后通过测试将电机的驱动步数做一个合理的调整,最后便可以让收割机进行收割工作。其收割过程不再需要人力进行参与,这就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因此,在对农作物进行收割的时候,有一台智能化联合收割机会让自己事半功倍。

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农业工作的快速进步。其实,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这一方面,在很多的领域上,信息技术都有所涉及。主要体现在设备仪器上运用信息技术,其宗旨是将设备仪器变得更为智能化、自动化,这也是符合当前人们对于设备仪器的发展要求,更是满足人们对生活以及工作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作者:邵金艳单位:公主岭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10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农业推广硕士主要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我国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1]。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3]。(1)该领域研究生的生源多样,年龄及知识结构差异大。(2)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应用较少,不能有效地将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3)高校“双导师”队伍建设普遍不完善,不能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4)学位论文选题及内容普遍存在与农业生产实践相脱节及创新性明显不足的情况,且论文评审和质量评估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体系。

由于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开办时间较短,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尽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能较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因此,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1 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式与管理制度构建

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背景及社会实践的不同进行归类,并按照国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培养、管理到学位授予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

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导师要求相对较高。高校教师大多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但生产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构建多样化的导师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尤为重要。一方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校内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即一名研究生由高校导师和校外研究员共同负责,其中校外导师以辅助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充足的生产实践条件以及在学位论文选题和指导中能够切中现实生产问题,从而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4]。

2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构建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及专业基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拓宽基础,突出应用,同时可以开设多方向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修,发挥学分制的作用[5-7]。此外,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应结合学校区域特点和办学特色,注重创新;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能够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切合高校农学建设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广泛地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听取农业推广委员会与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培养单位、已毕业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等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制订出适合的培养方案。比如,在公共课程构建方面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并注重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公共选修课可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开设农业技术推广的经典案例,农业推广项目的评价以及科技论文写作、推广口才与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构建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学科前沿和交叉知识的传授,还要适时结合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专业领域学术研讨及科技前沿讲座等多样化形式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4]。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可与校外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建设相应的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和实习岗位。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以及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是确保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4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如图1所示的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保障体系,需要研究生、导师、专家的配合到位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4]。论文选题需要研究生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可以在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中选题,也可以从校外导师的生产实践中选题,还可以自行选择课题。提倡选题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鼓励研究生自选课题。

确定选题后,研究生应全面查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确定实施方案并进行预研究,探索课题的可行性。然后在有一定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在导师及开题答辩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完成开题环节。开题后进入正式研究阶段,应全面深入详细地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大量研究,撰写中期检查报告,在导师及中期考核专家小组指导完成中期考核环节。专家小组在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充分论证,并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11篇

在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前,首先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内涵和类别。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指在既定的区域宏观环境约束下,由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在推广动机的导引下运用有关推广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的总和[3]。国内外学者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丁振京等根据推广主体的不同,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农业科研或教育部门主导的推广模式、以农村合作组织或农民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模式、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的推广模式、以公司或企业主导的推广模式[4];(2)刘志民等则将其分为4类,即机构型主体服务模式、载体型服务模式、实体活动型服务模式、传媒工具服务模式[5];(3)陈良玉等认为中国的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项目推广、项目示范辐射、技术承包、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经营服务、技术转让、公司加农户和民间组织加农户等8种类型[6];(4)Axinn认为世界上现行的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一般农业推广模式、产品专业化模式、培训和访问模式、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项目模式、农作系统开发推广模式、费用分摊模式、教育机构推广模式[7]。在对德化县、安溪县、尤溪县、南平市等县(市)的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局、科技局、乡(镇)政府的负责人以及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进行访谈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归类为:各级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管理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Y1),农业院校和涉农科研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Y2),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推广模式(Y3),供销社和农资店主导的推广模式(Y4),企业主导的推广模式(Y5),农民技术员、示范户和专业大户等“土专家”主导的推广模式(Y6),包括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有偿技术咨询等在内的共同投资和费用分摊模式(Y7),科技特派员(Y8)和传媒工具服务模式(Y9)等9种。

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评价指标设计

(一)评价指标设计的理论基础:受众本位论

围绕传者和受众这对主要矛盾,传播学形成了“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2种不同的理论。传者本位论认为,信息传播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是传播者,传播的内容、方式和目标取决于传播者的需要和利益。受众本位理论则认为“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8]。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传播学的受众本位理论被国内的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农业技术推广是一种创新扩散,也是以农业技术为信息的传播活动,因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把传播学的理论引入农业技术推广的分析框架。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后,农户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享有经营自,农户可以自主安排生产经营项目,自主购买生产资料和自主采用农业技术,农户不再是被动接受农业技术的群体,受众本位是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逻辑必然。

(二)评价指标设计的文献回顾

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罗慧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金投入方式、技术成果发展与执行能力、推广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技术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9];张求东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调查农民田间学校的实施效果[10];邵法焕认为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包括推广能力、推广水平、推广效率、推广效果、创新能力与推广的可持续性等方面[11];孙云寿把对推广目标实现的认同、推广方式的效果、推广内容的欢迎程度、推广效率的高低等作为评价指标,对不同的花卉产业技术推广组织进行比较排序[12];李树和从推广力度、平均推广面积、农民对模式的信任程度等方面比较不同的杂交酸模推广模式[13];涂小东从推广机构、推广人员、推广经费、推广客体、推广受体、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等方面,对农业大学主导型的推广体系进行实证研究[14]。

(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评价指标设计

受众本位论明确了农业技术推广要以农户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以农户的技术需求作为制定推广内容的依据,以尊重和理解农户的心理作为推广沟通的基础,在提高推广效率、效果和效益的基础上,把赢得农户的信任和提高农户的满意度作为推广的重要目标。基于受众本位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评价也要从农户的技术需求、农户的信任、农户的满意度、农户的期望等方面展开。因此,本文基于受众本位理论,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调查研究情况,从农户对推广模式的信息信任度、农户获取农业技术的信息成本、农户对推广模式的关注程度、服务覆盖面、推广效率、推广效果、满足农户技术需求的程度、农户对推广模式的期望程度等方面评价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其中,农户对推广模式的信息信任度是指农户对农业技术信息来源的信任程度。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种技术服务,具有较强的经验特征,即农户在采用技术前并不能准确地评估技术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对技术的可靠性和对信息来源的信任程度,就成为农户是否采用新技术的关键。农户获取农业技术的信息成本包括信息教育投入成本(即农户为达到分析鉴别与消化吸收有用的农业技术信息所需要能力和素质的教育投入),信息的固定成本(主要是信息通信手段上的投入,如电话、电视等),信息的注意力购买成本(即农户在过滤农业技术信息过程中花费的机会成本)和信息的获得成本(即农户向信息提供方购买技术信息花费的直接成本和交易成本,如技术承包和订阅农业书刊等)。推广模式的服务覆盖面主要包括其提供的农业技术涵盖的农业类型和技术类型,及其服务的土地规模和农户数量等。

三、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推广模式的评价涉及9个评价对象和8个评价指标,如果运用非比较量表技术收集数据,假设每个评价指标都有3个维度,则问卷至少需要设置216个问题,存在问卷长度太长、增加测量的误差等问题。因此,除了推广效果指标外,其他7个指标的数据均通过等级顺序量表技术获取。为了避免等级顺序量表的评价对象过多,导致调查对象难以分辨对各评价对象偏好程度的问题,仅要求调查对象根据某些标准,选出排名前三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然后,根据某模式出现在调查对象回答中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测定7个指标的取值。问卷还调查了近5年调查对象通过各种推广模式采用的农业新技术的次数,然后,用某种模式推广的技术的总次数占调查样本采用总次数的比例测量各个模式的推广效果。2011年5月,课题组深入福建省三明市、泉州市、福州市和莆田市农村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当地农户。本次调查涉及福建省13个县(市、区),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55份,有效率77.5%,其中,三明市45份,泉州市40份,莆田市40份,福州市30份。经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数据。

四、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评价结果———基于熵值法

熵值法用于综合评价可以有效地克服多指标变量间信息重叠和利用专家经验评估等方法确定权重存在较强主观性的问题,它比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评估法等其他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更强,更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对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五、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评价结果的讨论

主要农技推广模式的评价得分以及访谈情况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与其他模式相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的综合得分及其信息信任度、满足农户技术需求的程度、推广效率、推广效果的得分都最高,其他指标得分也都排名前三,占绝对优势。这说明:该模式凭借政府的资源优势,农业技术推广的辐射能力相对较强,推广效果也较为显著;该模式依据政府的权威和长期对农业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取得了农户的普遍信任,进而提高了效率。因此,应珍惜这种信任资源,努力为目前正被制度僵化、投资不足、知识断层等问题困扰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排忧解难,以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农业院校和涉农科研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受到农户的信任和欢迎。该模式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二,期望程度的得分排名第一,信任程度的得分排名第二,农户通过该模式获取信息的成本最低,然而,由于对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推广农业技术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其服务覆盖面、关注程度和推广效果的评价得分偏低。因此,为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涉农科研机构在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应努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科技转化激励机制,调动农业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3.传媒工具服务模式具有覆盖面广,渗透能力强的特点,但推广效果较差。该模式的服务覆盖面、信任度和信息成本得分均排名前三,但由于传媒工具负载的信息量过大,且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导致农户对其关注度偏低。同时,诸如电视、广播、书刊等多数的传媒工具依赖非人员沟通渠道,采用单向沟通方式,农户没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也不利于农户和传者建立感情关系,进而会影响推广的效果。因此,应注重挖掘农户和传者的沟通渠道,充分利用传媒工具覆盖面广、传播快捷、渗透能力强的特点,把该模式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补充和辅助手段。

4.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推广模式推广效果好,但其优势和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推广模式的推广效果评价得分排名分别是第二和第三,然而,由于受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的限制,这2种模式的服务覆盖面等其他指标的得分不理想。因此,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应努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更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12篇

一、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一)农技推广体系情况。

1.农技推广机构。黑龙江省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包括种植、农机、水产)总计2079个,其中:省级6个、市(地)级33个、县(市、区)级261个、乡(镇)级1779个。目前,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种植业)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实行县管或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

2.村级服务站、农民技术员、农技示范户。全省80%县(市、区)建立了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每个服务站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派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指导。同时,建立农民技术员制度,延伸服务链条。围绕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主导产业,培育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民,作为村级农民技术员,参与服务站工作。对村级技术员进行重点培训,使村级农民技术员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全省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农民科技示范10万人左右,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

(二)人员构成情况。

1.人员数量。全省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人数7778人,其中:种植业5694人、水产733人、农机1351人。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专业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437人(种植业495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578人(种植业1225人),占21.2%;中级技术职称3327人(种植业2232人),占44.7%;初级技术职称1889人(种植业1149人),占25.4%;初级以下技术职称643人,占8.7%。

3.学历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2519人,占32.4%;大专学历3590人,占46.2%;中专学历1383人,占17.8%;中专以下学历286人,占3.6%。

(三)经费来源。全省各级农技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2009年开始,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目前覆盖全省87个县(市、区),每年项目资金总计1.4亿元,基本解决了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不足问题。2011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实施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为乡镇农技站建设业务用房,配备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三年间,对96个县市区的881个乡镇投资1.5亿元。

(四)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成绩。通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推广体制得到逐步理顺,机构设置趋于合理,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活力不断增强,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主要包括:明确了公益性职能,把过去经营性职能全部分离出去;重新设置了机构,保证了体系的完整性;理顺了管理体制,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核定了人员编制,保证了农技人员的专业性;建立了各项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新了推广模式,推行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协会+科技明白人”、农民田间学校生产全过程培训、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带动等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同时,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

二、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主要模式

(一)推广机构常规模式。一是一乡一站。目前,全省75个县(市、区)独立设置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种植业),其中由县农业管理部门垂直管理的乡镇站占24%,县乡共管的占76%。二是区域设站。根据行政区划和农产品区域分布,跨乡镇组建区域服务站,重点研究推广某类作物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区域中心站人、财、物权隶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服务区域的乡镇协管。三是政府购买科技服务。2012年,全省在87个种植业县、50个畜牧县、25个渔业县和10个农机县组织实施了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项目资金1.4亿元,项目建立试验示范基地369个(种植业261个、渔业76个、农机32个),遴选主导品种287个,主推技术265项,推广五大粮食作物10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1.58亿亩。

(二)科技特派员。东北农业大学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了“春雨行动”、“夏管行动”、“秋收行动”及“冬训行动”,积极组织专家走出校园,深入到乡镇、村屯、企业、场区,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大集、农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科技节、科普之冬等活动,采取现场培训、技术指导、发放科普及致富书籍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技知识,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目前,学校建立了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研究生直接参与的科技服务小分队,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是一支流动的科技专家服务队伍。

(三)院(校)县共建。一是搭建扶贫开发平台,提供组织机制保障。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办农业专家大院、实施农业致富项目、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等扶贫措施,逐渐摸索出一个全新的农业扶贫开发模式,使农业标准化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收入、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二是实施“四项规定动作”,打开科技扶贫开发突破口。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等“四项动作”,推进科技扶贫开发工作。逐步探索出了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入户项目为途径、以农业信息传播和科技培训为手段,集“咨询服务、集中展示、生产示范、项目带动、技术推广、科学普及”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

与此同时,开展院(校)市联建。东北农业大学先后与哈尔滨、大庆、伊春、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双鸭山、黑河等市开展合作共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科教”、“产学研&r dquo;、“特派员”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新模式。

(四)院(校)村共建。近年来,农业科学院为了扩大合作共建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院村共建,将科技扶贫目标定位在基层经济实体,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为宗旨,以项目制包干管理为扶持手段,提倡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树立科技致富典型,以点带面,助推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专家大院。各科研院所与农业院校均设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大院一般都设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每个专家大院配备了必要的设施,有独立的专家值班室、咨询培训场所,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演示系统,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省农科院专家和县里的农技人员混合编队,常年驻院服务,轮流值班,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

三、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数量较少,服务半径过大。全省现有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5000人,要服务全省966万农村劳动力,即1名农技人员要指导服务近2000个农民。加之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耕地面积大,每名农技人员要服务4万亩耕地。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土地经营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很难保证技术人员到位率和技术到位率。

(二)专业人员少,指导能力差。农村税费改革后,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致使人员知识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大量非农专业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一些农技人员不如农民懂技术,更谈不上指导农民。一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农业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全、不准。虽然近几年开展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但整体素质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农民文化程度低,吸纳科技能力差。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务农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9%,初中文化程度占54.5%,高中文化程度仅占3.4%。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学业后进城务工,务农农民难以操作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资金投入不足,条件建设滞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多数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只能借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用乡镇政府房屋;缺少下乡交通工具,影响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培训条件和手段落后,影响培训效果。近年来,虽然国家投入了一些改善推广机构条件的建设资金,但资金量较小,省市县乡级推广机构条件得不到很大改善。同时,推广工作经费也存在不足。

(五)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动力不足。长期工作于乡镇基层的农技人员工资收入低,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农技人员每月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非示范县由于没有项目经费,乡镇农技人员下乡拿不到绩效工资和各种补贴。基层农技人员由于长年从事技术推广工作,没有论文和成果奖励,晋升技术职称较难,20年到30年工龄还是中级技术职称以下的数量居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对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具体建议

(一)推进体系改革。国家和省下派督导组开展检查督导,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贯彻落实新农技推广法。对还没有改革的县(市、区),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对已改革的县(市、区),要不断深化改革,真正打造一支“农业用得上、农民信得过、农村离不开”的农技推广队伍。

(二)增加人员编制。目前,全省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仅有5000人,每个乡镇一般为2-3人,难以有效开展各项服务。政府应适当增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以满足农业生产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

(三)加大推广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可从新增财力中提取1%,设立农民科技培训、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力争逐年增加,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的优先位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民,解决未来“谁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要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将农技人员经费、基本运转经费等各项支出依法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保证。

(四)提高人员工资待遇。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全面落实国家对公益事业岗位工作人员待遇的相关规定,落实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推动地方有关部门保障县乡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缴费、住房公积金等,调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策略

农业是民生之本,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业建设的机械化水平是国家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任务。而且当今时代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业问题越来越急迫,如何推动农业的机械化,实现农业的高产出更是成为我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推动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因此,本文通过简单介绍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着重谈论了加强其建设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今时代,随着信息化和技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事物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是人们所有的生产生活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农业而言,长期以来,农业就是一项劳动强度大,而且收益不稳定的工作,整个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所在。而今,在信息化环境大的背景下,推动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水平更是成为国家工作事务的重中之重。国家要加强农业的机械化建设就必须大力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因此,改善当前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国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工作。接下来本文就简单讲述一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就在于农机推广经费的不足,以及推广的理论指导的缺乏。作为乡镇农机主体管理部门的农机管理站,其农机推广工作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机管理站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维持自身的生存,这样就导致了其经营活力的缺乏,以及经济基础的薄弱。而且国家拨款下方到每一个乡镇部门的时候,其建设经费平均起来已经不足以满足农机推广的需求,这就加剧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低下。除此之外,由于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归当地政府管理,这就使得整各服务机制缺乏行之有效的业务指导,再加上业务人员素质的缺乏等原因,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问题。

再者,我国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还表现农机推广面临着一种新的形势。随着农业机械化要求以及水平的提高,整个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农机推广的需求大幅度提升,而且这种需求还不仅在于种植与收获,在新时代这种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还必须能够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做到完全的把握,以便于为农业发展提供综合的指导及服务。同时,这种需求对于推广人员的工作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推广服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农机推广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做到对农业机械全面完整的掌握以及对于农业推广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整个农业机械化健康进行的必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大措施,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本文接下来就简单谈论几点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大国家对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专项投入力度

农机推广服务站是隶属于国家的一个工作部门,其工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国家投入来决定。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对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国家在加强投入时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费下发机制,保证每一项财政拨款都能最大程度的达到建设部门。此外,国家还要设立对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拨款,使农机服务站切实地落实对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使用专项拨款维持整个体系的健康运行。还有,国家必须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机制,使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切实的监管实施。

2.提高农机工作人员素质,推动现代化信息服务

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农机人员的素质,推动现代化信息化的服务,使整个服务体系能够灵活自如的运转。首先国家相关工作部门必须加对于工作人员定期的集中培训,使其接受最先进的工作技能以及扎实的工作理念,了解现代农业对于农机人员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各项素质。其次,工作人员自身必须加强对于工作的热爱以及责任感,尽全力努力完成农机推广工作,积极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能够经受住人民的考验。此外,工作人员还必须加强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规范自己的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有针对性的推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其农业生产发展具有极大的地域性,对于农业机械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针对不同地域的特色来进行。同时,还要打破行政地域的界限,在整个大环境下建设贯通的农机服务体系,使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能够在最大效率下针对某一种地域类型展开服务活动。除此之外,还要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工作同市场经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经营的作用,推动某一固定农业地域的农机服务工作,引发农机服务工作的工作活力,更好地推动农业的机械化建设。

三、结语

农业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一项极其有效的发展策略,同时也是维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必要保障,因此,国家相关工作部门必须大力加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积极地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使整个大环境下的三农问题得到最为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洪立华,张景辉,王海,李国臣.创新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提高自身能力[J]. 农村牧区机械化,2008(05) .

[2]韩胜金,张玉秋,班景洋.我国农机推广体系的环境条件与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装备, 2009(03).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农机化 推广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00-01

从我县目前的现状来看,农业在一定程度是被严重削弱了。从农村出生的小伙子们一个个都想要到城市打拼,却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农村土地将面临无人耕种的危险。客观的说,没有农业做支撑,中国所谓的城市化也不过是华而不实。而且从现在来看,我国生产力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农民,自古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我国始终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事实。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集约化经营、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耕种收全程实现机械化是解决当前及今后土地无人耕种的主要方向。而关于其具体问题,也就有了具体分析的意义与必要。

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农机化技术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具体来看,还有很多人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是势在必行的。推广农机化技术,能够直接解决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前文我们讲过,很多农村地区的土地都是由老年人与妇女进行耕种。这无疑就会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因为农机化技术一旦推广,就能够满足农民迫切需要的先进实用的新机具、新技术,将农机技术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将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际上,农机化技术的推广能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增长指数,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但是最基本的就是能够让农民们能够更轻松的完成自身的土地任务。在这里我们试举重庆市云阳县基本情况,我县幅员面积36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679公顷,总人口达到了136万人。据2013统计,云阳县农村劳动力66.2万人,外出务工38万人,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61.3%,特别是80、90后,90%就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或转移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由此可见,对于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而言,摆在前面的任务是多么的严峻。而在这里就完全可以显示出农机化推广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农机化技术推广能够减轻农民们的负担,在合理的情况下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同时也就能够更好的改善农民们的生活水平。

二、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具体措施

1.推进基层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

想要对农机化技术进行更好的推广,在推广工作方面保证质量,就必须要首先想到体系建设的工作。事实上,无论哪个方面的工作,都要对体系建设问题进行充分的重视。在这一方面,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进行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将改革放在首位,加强农业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设施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一定要抓紧抓好。在制度建设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立足于现实,开展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在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加强人员的素质选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机科技推广队伍。同时,在推进基层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适应为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农机化服务的问题,将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的结合。综上所述,都是推进基层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想要更好的建设相关体系,还需要相关人员在具体中依据现实来进行。

2. 完善相应法律、政策

对于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能够牵扯到社会各利益主体。在这一方面,想要对其进行高质量、高水平的推广工作,就必须要在合理的程度上,完善相应的法律、政策。在这一方面,政府无疑要占有主体地位。因为在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想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整体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能够对其进行保障,就必须依靠政府的制度。在这一点上,政府应该予以重视,并力求能够完善这一方面的法律,以此来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水平。

3.工作人员立足于现实选择推广方案

对于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整体的工作而言,相关工作人员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子。因为,具体的推广方案是由工作人员制定的,而具体的推广过程还是需要推广人员进行。因此,想要更好的进行农机化推广工作,就必须要在推广工作人员方面下功夫。首先,农机化推广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这无疑有利于其在实践中找出最有效的推广方案,推广方案对于推广工作而言无疑是重中之重。只有优秀的、合理的推广方案,才能更好地完成具体的工作。

4.大力组建农机合作社

对于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工作而言,想要直接的提升水平,就必须要大力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从现状来看,从相关的机构个数和人员来看,政府办的农机化专业技术推广机构还十分有限,这对于农机化技术的高质量的推广工作而言无疑是不够的。因此,要想出色地完成农机化推广任务,就必须要依靠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和广大的农机户,走专群相结合的道路。与此同时,在具体的推广中,农机化推广要做到推广与开发并举,这是因为,农机化推广技术在时时的更新、改进,因此在推广过程中要注意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依据现实,运用各种合理的措施。从实质上来讲,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对于整体的工作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相关人员应该立足于现实,建立、完善推广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农机合作社的产生,只有这样,农机化技术才能真正得到推广,广大农民身上的担子,才能真正的减轻。

参考文献

[1]知钟输.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3,(09).

[2]李敏.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3,(12).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机推广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I(2012)02(a)-0154-01

1 农机技术推广的原则

农机推广涉及多学科,需要诸多部门相配合,更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办法》、(简称实施办法)、《农业机械促进法》,我认为农机技术推广的原则应包括以下几点。

1.1 坚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益的原则。即效益原则

效益原则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推广法》第二章第一条明确规定: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的,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这里所说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指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机新技术而带来的增收节资的经济效益。然而经济效益高低,其不可避免的要受自然环境,时间、政策、价格、社会进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认真调查研究,仔细分析,反复论证,着眼道远,慎重选择推广项目。

(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体现在农机技术推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导产业的开发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整合、劳动生产率、就业、人才资源的利用)和社会文明的影响。即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也可称之为相关效益。

(3)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农机化技术与改善生态环境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环境质量相关。因此,推广的农机新技术,还必须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如果园机械种草履盖,不仅培肥地力,节水保墒,而且还可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

1.2 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即科学原则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必须以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为出发点,应以产前、产中、产后为延伸,由单一的机械技术为主向综合组装,集成为特色的工程技术方向发展。因此,引进每项新技术、新机具要注重其技术内容是否先进适用,技术性能是否可靠。不具备先进性的技术没有推广价值,不具备适用性的技术没有推广前景。

1.3 坚持农机技术与农艺有机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的原则

受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影响,高效农业对农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农艺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农机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要使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一是要充分吸收相应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于协调;二是农艺制度的建立与推广要有利于农机作业,农机作业要满足农艺质量要求;三是要进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试验示范点,以点带面,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1.4 要从实际出发,遵重劳动者意愿。即因地制宜的原则

确定推广项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死搬硬套,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二是要遵重劳动者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农机推广部门要配合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比如西部大开发、生态农业建设等)和国家的经济战略调查,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应充分考虑到各地气候条件、耕作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基础等因素,这就需要推广机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反复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确定项目。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宣传、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使群众能够认识它、自愿接受它、应用它。

1.5 坚持依法推广的原则,即守法原则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和推广工作者,必须树立依法推广的思想,在农机推广过程中,应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严把产品质量关。选用的机具必须适用、安全可靠。没有通过鉴定及推广许可证的产品一律不予推广。另外还要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使群众或机手能够了解机具性能,掌握操作要领,做好安全生产,抵制伪劣农机具进入推广市场,以次充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农机技术推广的方法

农机技术推广方法指农机推广部门或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的目标,在推广活动中采用不同的组织措施和服务方式。制定推广方法时应从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定出简单、高效、科学的推广方法,目前采用的推广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媒介信息推广传播法。利用媒介信息方式信息量大、传递快、覆盖面广、耗资少的特点,把要传播的农机化技术及信息,制作成音像、光盘、印刷材料等形式,通过有线电视、广播、电影、报纸、网络等形式简单、快速传递信息。

(2)现场演示、现场考察推广方法。利用现场演示,现场考察方法推广新技术,具有直观、真实、群众容易理解接受的特点。而现场考察演示,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季节或农时重点环节进行,最好在项目示范区或技术示范点进行。现场演示应与技术前期调查研究宣传相结合。利用该项技术完整的试验示范资料来启发教育引导群众,使被推广人员充分认识新技术的优越性。一般常采用现场会的形式,进行推广宣传。

(3)试验示范推广法。利用试验示范进行技术推广,就是引进或开发适合本地区(或本产业)的适用技术,选择具有推广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试验示范。用全面试验资料和科学技术数据说明可行性,从而启发人们自觉使用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