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就是既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增强学生素养;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解决矛盾。“生活化”教学由于具有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特点,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必将是实现其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在“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中,教师通过通俗的案例给学生传授知识,首先实现了学生把知识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通过对具体时间的思考,再将知识内化为正确的认知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教师对实际案例的深度解析及同学的讨论交流,再将知识外化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注入了情感导向,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具有高度的实践辅助作用价值。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哲学依据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特别是高中政治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为政治课堂教学联系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

(二)心理学依据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情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从而也导致各种各样的反应,一定的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学习就发生了。认知学派认为,认知是指在意识水平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转化,信息的储存,信息对进一步认识的指导等。高中学生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他们开始用批评的辩证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喜欢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任务。

三、“生活化课堂”构建的细节要求

(一)依照政治课堂需求明确定位

教师作为高中政治课堂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生活化课堂”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将自身作为教学主导,相辅相成,引导学生在政治世界中徜徉。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政治课堂与生活课堂结合在一起,要将传统教学中的单纯言传转变为生活化中的身教,保证学生能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提升学习兴趣,改善高中政治学习成效。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引路人,引导学生融入到“生活化课堂”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自主探究,保证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二)依照发展需求丰富课堂内容

“生活化课堂”是一种开放性较高、自由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场景中领略高中政治的魅力。在对该项教学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课本知识传输给学生,更要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政治本质,让学生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了解高中政治,提升自身政治知识,树立正确政治视角。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对电子资源、视频资源、文字资源等充分融合,与时俱进,在满足学生对时代环境的好奇心中让学生感受到高中政治的重要性,提升政治课堂的针对性及时代感。

(三)依照模式内容拓展教学时空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1.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生的人格还没有完全的成熟,是塑造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坚定信念和意志,从而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之中丧失自我,变得功利和自私。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审视人生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积极的态度,并在生活中保持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交活动,通过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使学生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相互理解、心胸开阔,在遇到冲突的时候能够淡然处之,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能够自行控制,从而帮助学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团队协作,塑造健全的人格。

1.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就要求人必须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并且还要富有社会责任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以育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行明确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使他们在今后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采用更加灵活的情景模拟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等,对社会责任感进行普及、宣传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将人格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

承认学生个体的价值、提升个体的自信,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为了增强个体在群体中的认同感,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构建。在传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主要是采用理论考试的片面测评模式。在今后的教育中,高中要构建多角度的人才评测制度,将人格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从实践、情感态度、创新能力以及理论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测评。与此同时,测评主体模式也要改变,摒弃之前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估方式,增加学生自身、家长以及社会团体等评估体系,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2总结语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的特点,制定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道德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有关人格素养、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规范的内容,都属于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生活中最普遍遇到的经济现象入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如何解决问题,把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遇到的生存、发展需求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以社会参与主体的身份如劳动者、纳税人、经营者、储蓄者、消费者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有助于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政治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国家、政党、宗教、民族等内容都属于政治人格教育。可以让学生知道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如何正确理解一些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掌握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明确政治生活,纠正对待政治生活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青年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文化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知识,不断的对学生人格进行激励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自觉接受先进优秀的文化,帮助他们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砥砺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可以发掘出哲学人格教育。哲学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自我意识,例如教材中的辩证唯物论,如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等原理;唯物辩证法,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创新的观点等原理。让学生利用这些哲学观点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拥有人生的智慧,不断升华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课堂生活化的,社会热点案例走进课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学生的学服务是课堂教学重要体现。在政治课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就需要让社会新闻事件,热点和突出的案例走进教学课堂,把教材知识与社会案例融为一体,使教材的知识理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讲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时,“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知识点,有关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利用近几年来相继发生的食品药品领域安全事故的案例,“毒奶粉”、“皮鞋很忙”、“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这些恶性的安全事故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所以必须要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例如在讲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一课时,有关“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知识点,可以开展《走进2014感动中国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探究,说明价值观对人的导向作用。在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点时,利用目前大学生就业热点案例,负面例子--高不成低不就的“啃老族”,某高中生汪某,自己没有考上清华大学就自暴自弃成为了社会的流浪者,靠母亲救济,母亲不给钱就杀母;正面例子--职业无高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如卖肉的北大才子、杭州的破烂王宋岩,不分职业贵贱自主创业收入上百万,利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积极讨论,从而认同“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知识点。

(三)以爱的名义唤醒、激励和鼓舞,感化学生心灵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展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他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总书记的话,进一步指明了教育的地位、作用、任务和目标。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农村,则是面向广大农民子弟的基础教育。长期来,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传统的原因。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困惑了一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志向和远大目标;信息闭塞又局限了农民子女的眼界;想通过书包翻身,摆脱农村艰苦生活的思想,也片面地激励一部分农民子女的学习干劲。在农村中学担承初中毕业班的任课教师,对于农村学生在各种学习动机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的各种现象看的最透,体会也最深。

我是长期担承农村初中毕业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自一九七八年恢复升学考试以来,共担承了毕业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围绕着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大主题,反复而激烈地斗争过。升学考试这根绳索牵转了十年动乱而引起的教育界无政府状态,使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然而,这根绳索又束缚着教育者的手脚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凭一张试卷定终身,中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取的学生确有光宗耀祖的威风,家长设酒宴,宴请亲朋好友。落榜的学生沮丧、悔恨,甚至有抬不起头、难以做人的苦闷、终日意气消沉。学校、老师压力更甚:中考揭榜成绩蛮好,录取生家长待为上宾,满脸春光;如果各课成绩不如左邻右舍学校,那社会舆论哗然,怨声载道。这时,许多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只得闭门思过、难以见人。因此,各科教师平时只能拚命抓升学率,对学生进行加班加点。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曾出现叫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甚至出现猜题押题。这样学生中厌学情绪上升,逃学、溜生现象不断出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的能力趋向必须是善于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并能有解决问题及创新意识的能力。当前,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农村与城镇的差别正在遂渐缩小,教育改革的深入,为农村毕业生就学深造广开了门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化。

为了尽快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场方向性的转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首当其冲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   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校学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后备军,而农村学生是向社会提供人才需求的巨大来源。在我国,特别是农村,不是缺少人,而是缺乏合格的人才。社会需要人才,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农业现代化更需要人才。

    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人,改变着人们传统观念,人们越来越感到科学知识的重要。初中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职业选择,在升学和就业选择面前,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思想政治课教学正是从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端正和提高认识,澄清模糊观念。毕业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从社会的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这门科程的需要感。同时,使学生确实感到,通过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的学习澄清了自己原来的模糊认识。从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产生兴趣。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的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进行生动活泼形象化教学。例如,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举例说明原理时,尽量做到:用中少用洋;用今少用古;用近少用远;用熟悉少用生疏;用正面少用反面的事例。这样可以克服农村学生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造成对原理、概念、观点的理解上的困难和枯燥无味。同时,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知识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部题,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的需要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兴趣的增强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所谓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入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理论联系社会、学生的实际是激发和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例如,几年来,我都对每届初三学生指导他们进行以“家乡的变迁”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要求他们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前后对比。一个是家乡解放前后,另一个是家乡改革开放前后进行对比。通过社会调查和考察,搜集材料与写调查报告,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立志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二、   事理结合,端正学习动机引发行为

    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品德评价意义的活动。老师不是“教书匠”,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利用本学科的优势,直接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时政教育。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实际,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际,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讲清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不回避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解难释疑,循循善诱。使学生既能很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又能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不能板着一副“老夫子”的面孔,进行空洞的说教。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中的模糊认识,一不能加以训斥,二不能置之不理。要进行善意引导,以理服人。如:我在教“一个国家的国格,是由这个国家的公民在国际交往中形象表现出来”时,举例在东亚运动会期间,本市某校小陆同学为迷路的外宾引路,谢绝外宾的酬谢,受到外宾连连称赞:“中国人,了不起”。就此请同学们谈体会。九七届三(6)班有两位同学说:“小陆真傻,外国人的酬谢该拿。”我听后没有批评他们,却向同学们说:“外宾伸出拇指连连称赞:中国人,了不起。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占了小陆的光,都是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助人为乐的了不起的中国人。”这时全班情绪激奋,学生通过事理结合,澄清模糊,统一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贯彻这个精神,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事理给合,明确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端正学习动机,在动机的驱使下,表现出对他人和社会有品德评价意义的活动。1995年在“我为双江献爱心”的活动中,我利用思想政治课结合社会责任意识的教学,使同学明确活动意义。所任班级学生为贫困的双江地区,人均捐款十多元;1996年为受灾的山西左权人民捐衣赠物,人均捐衣5件多。初三(5)班周勇同学一次就捐出了十九件衣服、鞋袜。学生们在这此活动中认识到:关心国家兴衰不仅是大人的事,我们青少年学生平时也能做到。

原来比较调皮的学生,也自发地组织校外助人为乐活动小组。他们到镇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清理衣物、打扫卫生。三(5)班钱兵同学参加活动后说:“我这是在为社会尽一份责任。”

三、   抓差促优,后浪推前浪,丰产丰收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行为产生效果。思想政治课体现素质教育,在教师的指导思想上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如果从应试教育角度去考虑,那势必在日常教学中,抓紧尖子,盯住苗子,放掉大批,出现瘪子。

国家教委领导同志在论述素质教育的精神中指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都能提高。也就是说要大面积丰收。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除了前面讲的以外,在教学具体实施上要做到:面向大多数,照顾后进生,推动先进生。尤其对差生要多给点温暖。在教学的要求上要减小坡度,增加台阶。这好比农民给庄稼施肥,对已弱黄了的禾苗施肥要降低浓度,增加施肥次数。这样做虽然麻烦些,但有利于禾苗的生长,让它们充分吸取营养,结果增加了产量。反之,如果一下子施浓肥,禾苗非但不能吸收,反而加速了它的死亡。

在后进生身上多下点功夫,使他们进步和提高,所产生的正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只抓少数先进生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这好比集体长跑,有二、三人遥遥领先于大家,又有部分人落后于大家,这时如果仅仅鼓励领先者,那就会出现大多数人会与前面领先者越拉越远,甚至会出现部分人丧失信心,而跑不到终点。如果给落后者以助力,鼓起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追上前面的人,那就会推动中间的大多数,促使领先者以更快的速度创出新纪录。

我把这个思路运用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几年实践下,感到效果蛮好。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方面,五年中,所任班级有二次获县级荣誉称号;有三位学生获县级先进;许多学生受到学校的表扬。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江总书记的话,进一步指明了教育的地位、作用、任务和目标。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农村,则是面向广大农民子弟的基础教育。长期来,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传统的原因。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困惑了一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志向和远大目标;信息闭塞又局限了农民子女的眼界;想通过书包翻身,摆脱农村艰苦生活的思想,也片面地激励一部分农民子女的学习干劲。在农村中学担承初中毕业班的任课教师,对于农村学生在各种学习动机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的各种现象看的最透,体会也最深。

我是长期担承农村初中毕业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自一九七八年恢复升学考试以来,共担承了毕业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围绕着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大主题,反复而激烈地斗争过。升学考试这根绳索牵转了而引起的教育界无政府状态,使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然而,这根绳索又束缚着教育者的手脚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凭一张试卷定终身,中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取的学生确有光宗耀祖的威风,家长设酒宴,宴请亲朋好友。落榜的学生沮丧、悔恨,甚至有抬不起头、难以做人的苦闷、终日意气消沉。学校、老师压力更甚:中考揭榜成绩蛮好,录取生家长待为上宾,满脸春光;如果各课成绩不如左邻右舍学校,那社会舆论哗然,怨声载道。这时,许多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只得闭门思过、难以见人。因此,各科教师平时只能拚命抓升学率,对学生进行加班加点。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曾出现叫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甚至出现猜题押题。这样学生中厌学情绪上升,逃学、溜生现象不断出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的能力趋向必须是善于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并能有解决问题及创新意识的能力。当前,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农村与城镇的差别正在遂渐缩小,教育改革的深入,为农村毕业生就学深造广开了门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化。

为了尽快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场方向性的转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首当其冲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 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校学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后备军,而农村学生是向社会提供人才需求的巨大来源。在我国,特别是农村,不是缺少人,而是缺乏合格的人才。社会需要人才,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农业现代化更需要人才。

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人,改变着人们传统观念,人们越来越感到科学知识的重要。初中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职业选择,在升学和就业选择面前,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思想政治课教学正是从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端正和提高认识,澄清模糊观念。毕业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从社会的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这门科程的需要感。同时,使学生确实感到,通过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的学习澄清了自己原来的模糊认识。从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产生兴趣。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的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进行生动活泼形象化教学。例如,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举例说明原理时,尽量做到:用中少用洋;用今少用古;用近少用远;用熟悉少用生疏;用正面少用反

面的事例。这样可以克服农村学生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造成对原理、概念、观点的理解上的困难和枯燥无味。同时,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知识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部题,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的需要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兴趣的增强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所谓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入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理论联系社会、学生的实际是激发和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例如,几年来,我都对每届初三学生指导他们进行以“家乡的变迁”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要求他们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前后对比。一个是家乡解放前后,另一个是家乡改革开放前后进行对比。通过社会调查和考察,搜集材料与写调查报告,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立志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二、 事理结合,端正学习动机引发行为

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品德评价意义的活动。老师不是“教书匠”,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利用本学科的优势,直接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时政教育。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实际,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际,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讲清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不回避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解难释疑,循循善诱。使学生既能很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又能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不能板着一副“老夫子”的面孔,进行空洞的说教。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中的模糊认识,一不能加以训斥,二不能置之不理。要进行善意引导,以理服人。如:我在教“一个国家的国格,是由这个国家的公民在国际交往中形象表现出来”时,举例在东亚运动会期间,本市某校小陆同学为迷路的外宾引路,谢绝外宾的酬谢,受到外宾连连称赞:“中国人,了不起”。就此请同学们谈体会。九七届三(6)班有两位同学说:“小陆真傻,外国人的酬谢该拿。”我听后没有批评他们,却向同学们说:“外宾伸出拇指连连称赞:中国人,了不起。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占了小陆的光,都是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助人为乐的了不起的中国人。”这时全班情绪激奋,学生通过事理结合,澄清模糊,统一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贯彻这个精神,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事理给合,明确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端正学习动机,在动机的驱使下,表现出对他人和社会有品德评价意义的活动。1995年在“我为双江献爱心”的活动中,我利用思想政治课结合社会责任意识的教学,使同学明确活动意义。所任班级学生为贫困的双江地区,人均捐款十多元;1996年为受灾的山西左权人民捐衣赠物,人均捐衣5件多。初三(5)班周勇同学一次就捐出了十九件衣服、鞋袜。学生们在这此活动中认识到:关心国家兴衰不仅是大人的事,我们青少年学生平时也能做到。

原来比较调皮的学生,也自发地组织校外助人为乐活动小组。他们到镇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清理衣物、打扫卫生。三(5)班钱兵同学参加活动后说:“我这是在为社会尽一份责任。”

三、 抓差促优,后浪推前浪,丰产丰收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行为产生效果。思想政治课体现素质教育,在教师的指导思想上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如果从应试教育角度去考虑,那势必在日常教学中,抓紧尖子,盯住苗子,放掉大批,出现瘪子。

国家教委领导同志在论述素质教育的精神中指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都能提高。也就是说要大面积丰收。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除了前面讲的以外,在教学具体实施上要做到:面向大多数,照顾后进生,推动先进生。尤其对差生要多给点温暖。在教学的要求上要减小坡度,增加台阶。这好比农民给庄稼施肥,对已弱黄了的禾苗施肥要降低浓度,增加施肥次数。这样做虽然麻烦些,但有利于禾苗的生长,让它们充分吸取营养,结果增加了产量。反之,如果一下子施浓肥,禾苗非但不能吸收,反而加速了它的死亡。

在后进生身上多下点功夫,使他们进步和提高,所产生的正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只抓少数先进生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这好比集体长跑,有二、三人遥遥领先于大家,又有部分人落后于大家,这时如果仅仅鼓励领先者,那就会出现大多数人会与前面领先者越拉越远,甚至会出现部分人丧失信心,而跑不到终点。如果给落后者以助力,鼓起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追上前面的人,那就会推动中间的大多数,促使领先者以更快的速度创出新纪录。

我把这个思路运用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几年实践下,感到效果蛮好。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方面,五年中,所任班级有二次获县级荣誉称号;有三位学生获县级先进;许多学生受到学校的表扬。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6篇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6)

摘 要:在党的十八大中,第一次提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的关键组成因素。在义务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分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纳入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网络信息教育这三个环节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2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议要从根源上改变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形势,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世界的生态文明作出贡献。这也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开拓了全新的领域,也要求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人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能力,正确培养大学生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把大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发展的提倡者与实践者,用自身的行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贡献力量。

1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所谓受教育主体,则是指各种院校接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其受教育水平以及所学习的知识都会直接关系着生态文明的发展与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纳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能够彰显当代大学生崭新的生态文明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在今后的为大众服务以及报效祖国的过程中都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力。其关系着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政治发展目标、道德品质以及人生价值的趋向等,生态文明教育以当代社会建设的最新成果为基础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明确了解到:大家现在所生活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人类与大自然、人类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人类生存的价值应该立足于人类和大自然、人类和人类文明之间的良性交流、全面建设。所谓文明素养,基本上指的是人类在科学文明教育、艺术以及思想品质等环节所抵达的程度,特别泛指那些可以与时俱进、具有先进的科学理念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们都历经了十余载的刻苦学习与熏陶,其在进入到大学中进行学习与生活之后,他们的科学文明水平、艺术涵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都获得相应的改善与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生态文明教学发展理念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这个学科只有纳入到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才可以进一步体现出学生们全新的文明涵养。

1.2 能够更好地使生态文明行为落实到实践层面

从美国的女科学家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到现在为止,生态文明理念已经历经了50余载的历史,但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实践中却体现得不尽人意。大自然的污染、花草树木的毁坏、能源的放肆开发以及化学药剂的广泛使用等,导致人类和大自然、人类和社会甚至是人类自身之间的和谐相处出现了阴影。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不够彻底、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不到位,导致学校的道路上以及草坪中甚至是学生所居住的宿舍内外卫生情况十分恶劣,并且浪费食物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学设施以及体育器械也被毁坏,水电方面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生活居住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实施得不够彻底,没有尽到自身的义务与责任。

1.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从思想政治教学理念来看,我们有义务将大学生们培养成具备生态道德品质的文明学生。高等教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其实行德育的主要领域,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主要平台。把生态文明教学课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这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态道德,协助大学生判定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是非善恶荣辱,选择正确的立场进而调整自身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从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理念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理念在很多方面均有渗透。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有很多知识都以不同的视角体现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也是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在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所具备的社会功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改变的一种响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依据,以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突出大自然是人类生活和建设的基本前提,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友好相融。生态文明理念诠释着人类对文明发展的全新定义以及对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人类对价值理念的全新了解,这种教育对当代学生的发展与成才等方面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 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思考

2.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构建生态文明理念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了解十分淡薄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最关键的因素则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与了解不够全面,没有构建出完善的生态文明道德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提高当代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了解程度,就要根据课本中的不同内容并以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生态文明中的问题。笔者在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本上从下列几个方面展开:在第五章学习坚持科学发展的内容时,指导大学生全面认知科学发展观的涵义与要求。并向学生们讲述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讲解了生态文明发展真正展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在第八章讲工业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时,讲述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整顿产业体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在为止依旧存在的“三高”、“二低”现象,并减少高耗能与高污染的工业建设,不断开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全面引进新型技术,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第十章学习文化建设的时候,提倡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其主要宗旨在于要让当代的大学生们弘扬与传承艰苦朴素的道德品质,树立勤俭节约的正确消费观念。在第十一章学习发展和谐社会的时候,主要突出了所谓和谐不只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了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多个切入点实行渗透模式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在课堂上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课程。老师们在专题教学中可以对相关生态问题的来源、突出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通过开展专题学习让学生们系统地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促使在其他章节中与其他课程中所学习的零散的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构建出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

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讨论有效渗透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注重在师生平等、交流沟通以及研讨的过程中讲授其生态知识,进而提高其生态认知水平,构建出生态道德理念的价值标准。要想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要避免强迫性的灌输,摆脱被动接受的单调与无味,要让学生们愉快地接受知识,最主要的是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提高其认知水准,并构建起个人的生态道德理念。

2.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

教育和实践是培养当代学生们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比在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更为重要,更能够培养出当代大学生对大自然生态文明的道德情感。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并将生态文明教学理念融合到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内容,统一部署。笔者的理解是可以开设多种课外实践:一是面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课或者是选修课程,专题讲解现在全球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开辟专栏并提高宣传力度,老师和学生们要共同协助收集相关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平衡的信息,采用板报的方式开展专栏,向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们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三是参加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学生们参加“世界水日”、“世界无车日”、“地球一小时”等具有纪念性意义的节日,包括我们国家的“植树节”、“爱鸟周”等相关的保护环境宣传节日;四是要向同学们提倡全新的生存模式,不奢侈不浪费,渐渐养成正确消费、节约水电、减免使用塑料袋、不乱扔果皮纸屑,不毁坏学校的花草树木、保护自然环境等优良习惯;五是在寒假和暑假的社会实践中让同学们去农村、社区和企业,宣扬保护环境、生态安全法规,并开展保护环境的调查,真正让同学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在理解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进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绿色行动组织。

2.3 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

在当代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采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开展生态文明教学。高等教育院校应当重点发展网络教学,并以积极的工作心态和创新的精神来发展和建设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网站,为生态文明教育构造全新的平台,定期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理论动态等内容,督促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人员和老师采用微信、微博、QQ以及Email的形式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掌握网络舆情热点,并全面、认真地了解学生们在互联网上的需求,并认真解决,进而使互联网生态文明发展步入同学们的生活中,打造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文明。

参考文献

1 斯琴塔娜.关于加强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2)

2 李光胜.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3 唐晓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高中政治教师,学生,思维,表达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10年8月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走进我们绥阳县绥阳中学,进入课堂实践以来,我们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等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课堂,你会体验到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应当提高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在我近几年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更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对农村中学的高中学生。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需要培养的原因

首先,农村中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话运用率低,课堂上难于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问题多为口水话,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尤其在作业和考试的作答中。其次,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不强。说话是形成书面语言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依赖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又是在具体的形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空间与时间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合作学习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单调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有学生熟悉的话题,有能够发言的问题。例如我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第二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时,我不再是全部由老师讲,而是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我在学生中现场进行了三个调查,一是调查学生课业时间从事什么活动?二是调查学生阅读哪内书籍?三是调查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情况,调查后的结果让学生谈感受,这些话题贴近学生,所以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下列结论:我们既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之外,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断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这样学生才敢大胆的讲,分析、综合能力在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论文开题报告站。

2.2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课本上一些理论性的文字材料学生本身看了就不感兴趣。如果教学总是一味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不愿意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在讲《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框题,讲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时,我设置了一个情景,让学生谈论大街上看到的各种乞丐现象,然后让学生讲哪些现象是真象?哪些是假象,学生很快被吸引道这个问题上,争着讲了,让他们谈身边的事就有话可说,在教师点拨下,学生掌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学生的兴趣提起来后,我就引入一个话题:记者乔装打扮混入乞丐堆揭示当代丐帮的内幕,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记者要乔装打扮混入乞丐堆?这个问题学生感兴趣,就迫使学生去思考、观察和研究,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引出第一个条件:占有十分丰富又合符实际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思考后领会了这个知识点,比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效果更好,这样既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独立思考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实际经验,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联系,揭露本质,鉴别真伪的思维过程。只有勤于思考和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能在一般人认为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经过反复钻研,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来。因此,在教学中面对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大胆发言。当然,学生在解答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也不要马上否定学生的发言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造成“惟师独尊”的依赖心理。例如我在讲“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时,我设置了一个疑问让学生思考:一个商品可不可能只有使用价值或一个商品可不可能只有价值?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要不看书思考马上回答正确,确实比较困难,当时很多学生都回答错误,既使是判断正确了也说不出理由来,可我没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和教学资料,从中组织答案,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思考,教师点拨,学生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答错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必经步骤,因为要思考为什么会答错和错在哪里,这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自主钻研教材,在钻研中掌握知识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政治课专业教师,想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课堂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只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训练,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能得以提高。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

1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诚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4月.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新形势下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核,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去改造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而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就在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当中。因此,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大学生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相应的特征,简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适应阶段的特征及对策

适应阶段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在这时段中,学生刚刚从中学进入大学,面临着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心理角色转换。很多新生在考上大学后,丧失了“考大学”这一中学时期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没有及时形成新的目标,容易导致自我定位不明,心理落差强烈,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感到迷茫、沮丧、失望,从而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对策:运用儒家“入世”思想引导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目标。

中国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主张个人应“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应坚持真理,维护道义,为社会和人民做出奉献和牺牲,把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百姓的福祉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对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分析以及对先进人物、动人事迹的宣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萌生积极进取、报效祖国的心理,明确上大学的目的,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坚定地为之努力,从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转变为主动思考和规划未来,自觉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深入地了解社会,通过帮助他人获得快乐,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培养出社会责任感。

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对策

发展阶段主要在大学二、三年级。在这一时段中,学生基本熟悉了大学的环境、学习和生活,完成了角色转换,渐渐变得独立自主,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有所增强。同时,人际交往也逐渐增多,与班级同学的联系日益密切,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一些大学生还开始了对爱情的追求。但是,有些大学生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困惑,如有的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卑心理,与周围同学相处不良;有的同学因沉迷网络游戏等原因导致挂科,在学业上产生挫败感;有的同学追求国外的高消费的生活模式,重视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从而产生严重的空虚感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

对策:运用儒家“仁爱”、“自强不息”、法家的法治思想等引导大学生养成宽容、仁爱、诚信的良好品德,遵纪守法,在面对物欲诱惑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认为,“仁爱”包含了孝悌之道,即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忠恕之道,即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尊重、理解和关怀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则达到将仁爱之心推向宇宙万事万物的境界。这种处事方式,对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推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从爱父母亲人,为家庭承担责任做起,从爱老师爱同学做起,使他们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可以广泛地开展和谐友爱的班级联欢活动,或组织带领学生开展为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真正从行动上做到关爱他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提倡的一种重要的人格境界。《孟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即着重强调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品格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教师可以用孔子、孟子、司马迁等古代杰出人物的实例来教导大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挫折教育,注重磨练他们的意志,帮助他们养成身处逆境而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良好心态,培养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见利思义”、“以法治国”是儒家和法家的价值观之一。当代大学生面对复杂的价值环境,对许多问题尤其是利益问题缺乏深刻透辟的认识,很容易受到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影响,把“单纯利己”作为行为准则,轻道义,重功利。教师可以借鉴儒家文化的义利观,把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导向,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政治意识、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提高对社会上腐败现象的识别能力和防御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求利是正当的,但是追求利益的手段必须符合正义,即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坚决抵制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不择手段拼命赚钱的行为。

三、社会心理适应阶段的特征及对策

社会心理适应阶段主要为大学四年级。这一时段中,学生即将告别学校走向工作岗位。面临着越来越强的就业压力,其思想和价值观往往会与现实产生各种矛盾冲突。有些毕业生为如何选择合适的职业而感到忧虑,有些因为考研失败、毕业论文答辩无法通过、感情突变等问题而产生失落、抑郁、嫉妒、冷漠等不良心理,严重时会产生自杀事件。

对策:运用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来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和社会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用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面对现实。

佛教主张“随缘”,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转化的发展过程。人生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富贵发达与仕途坎坷都是人生中一段平凡的经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只有超脱于现实,净心修身,积极地面对生活,才能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从而体验现实生命的充实与永恒。因此,应该达观地面对人生,不为一时的好坏得失所困惑。

道家则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为人处世要合乎自然的常理,保持人的本真状态,凡事懂得知足,不矫揉造作,不恣肆放荡,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感知事物的规律,产生快乐自足的情绪,实现游心于四海之外而与天地同游的逍遥人生。

这两种思想从客观上都有利于避免大学生执著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现实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只要不断去发现自我,寻找真我,不执迷于狭隘的个人小天地,就能看到广阔的大千世界,发现更多更美好的事物,从而在超重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真正成就完美的人格。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调节心理平衡、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切实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只要合理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帮助他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起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

[2]贺希荣等.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3]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5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10篇

高中体育特长生每天都要拿出专门的时间集中训练,有时还会参加各类体育比赛,这培养了他们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是训练和比赛的行程经常会和日常的文化课教学相冲突,这使得高中体育特长生在校学习文化课的时间相对较少,加上许多体育特长生本身基础也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接受能力不强,容易对文化课学习产生懈怠感。教师要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这些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

二、对于体育特长生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

1.和风细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任何方法、技巧都必须建立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许多体育生性格直爽、豪放、义气、不拘小节,因此和他们结成一种相互信任、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表扬,引起学生的愉悦心情和自豪感。

2.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思想政治课对于高中体育特长生来说,既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又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科目,同时还是部分单招生的高考科目,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方面,吃透教材,研读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考纲、体育单招政治考纲,适当压缩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另一方面,根据体育生的实际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稳打稳扎,不急功近利,把握好进度,处理好难度。

3.因势利导,提高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11篇

所谓“生活化课堂教学”,其本质含义就是指在高中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并且依据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将政治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高中政治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源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具有政治性的教学因素,因而在生活中探索政治教学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将政治教育思想最终服务于平日的生活,这样才能体现出政治教育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分析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1“.日常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什么是“日常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通过加入一些具有生活化的事例进行教材讲解的教学方式,这些事例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搜集而来,经过教师的加工运用到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政治教学也更加灵活自由,使政治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学源于生活实践的真理”。

2“.现实生活学生化”的课堂教学。

“现实生活学生化”相较于“日常生活化”不仅是基于实际生活来提出事例,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强调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生活中比较关注的事情以及活动,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学生关注关心的事件来进行政治知识的讲解,在政治课堂中体现学生的现实生活,这种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学生课下的现实生活,也包括课内的现实生活。

3“.可能生活学生化”的课堂教学。

陶行知对“教育生活”的解释是“在生活中赋予教育意义,让教育为生活而存在,以生活向前向上为发展目标”,因而“可能生活学生化”就是指政治课堂教学是基于实际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而体现未来可能生存的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来源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但是又超越学生现实生活。

三、探析实施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1.注重知识的掌握。

新课程改革对政治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掌握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就要将学生“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知识与实际能力联系的结构网络,发展学生政治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建立政治的情感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引用在教学活动中,同时注重让学生掌握政治基本知识。

2.扩充教学内容。

新课程教学改革认为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的教材内容,还应该将课本加上更多的“联系性”,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政治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单一的现象,可以增加与政治知识有关的社会或者历史等资料,使高中政治教学是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彻底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3.改进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式就是将原来教学中不适应教学要求的东西去除掉,保留较好的教学方式,增加新的教学手段的过程。例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还是要保留像“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实行“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其实也就是将传统只重视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高中政治教师要结合当前实际的政治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运用“生活化教学”,万万不可只重“生活化课堂形式,不重质量”。

4.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掌握、扩充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还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简单来说就是高中政治教师要将教学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感想,教师要把自己替学生分析举例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来做,这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四、结语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关于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学科研究体系,公开出版发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著述。研究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和实践问题研究两方面体现。

第一,理论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范畴层面,主要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理论价值、学术地位、主要作用、理论本质等理论研究。如“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伟大成果为指导。”(1)在教育过程构成要素层面,主要包括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教育环境等理论研究。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2)大多学者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主要理论内容。关于研究的途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所涉猎。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再次,如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放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刘练)、《互联网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x睿萍等),这些文章虽然及时关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息化特征,并根据时代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了合理分析,但并未将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困境的对策路径与时代背景直接联系起来,也没有做出系统化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第四,如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的论述来研究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浅析外语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对策》(四川外国语大学学者张庆虹)、《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研究》(闫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张家政)、《涉外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略》(笔者)、《浅析在外语专业学生中开展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田雨)、《思想政治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杜琳娜),这些文章大体分析了目前中国外语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相应对策路径。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专业课的两种课程教学角度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外语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外语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改进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但这些文章大多没有对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的对策和路径不够全面具体,同时实际操作性不强。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以上相关研究成果还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外语专业背景下中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部分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在相关研究成果中还是缺乏权威性著作和系统性论述,经验问题研究多于学理性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理论研究多于中微观理论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大都是简单罗列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泛泛分析导致这些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从宏观层面给出相应对策和路径。因此,结合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对其内涵做出准确解读、对其理论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对其困境及其产生根源做出详尽论述、对其调适路径和对策方法进行合理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秀荣,韦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注释: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13篇

关于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学科研究体系,公开出版发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著述。研究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和实践问题研究两方面体现。

第一,理论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范畴层面,主要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理论价值、学术地位、主要作用、理论本质等理论研究。如“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伟大成果为指导。”(1)在教育过程构成要素层面,主要包括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教育环境等理论研究。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2)大多学者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主要理论内容。关于研究的途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所涉猎。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再次,如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放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刘练)、《互联网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x睿萍等),这些文章虽然及时关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息化特征,并根据时代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了合理分析,但并未将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困境的对策路径与时代背景直接联系起来,也没有做出系统化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研究社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1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得到蓬勃发展,这些社团组织紧跟形势发展,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与研讨、座谈会、名师讲座、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来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道德伦理等多种理论。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当前各种社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方法、立场、观点分析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调查,仅北京大学就有8个思想政治理论社团,广西61所高校均有理论学习研究类社团。

随着高校学生理论研究社团的增多,学术界对社团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陆续出现了一些文章,但是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至今仍没有专门的论著对高校理论研究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历史环境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实效性问题的重要性重新凸显出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热点。本文通过对高校理论研究社团的研究,以提高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研究社团建设的意义

1.巩固和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因此,我们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社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社团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新载体。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是高校青年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未来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去占领社团文化阵地,并使这一由高层次知识群体创造的文化成为青年主流文化的代表。

2.有助于丰富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研究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视野下进行研究,结合当前社团建设的现状,从理论上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其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途径,总结其经验和规律,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研究的创新。不仅拓展了理论研究社团文化研究的深度,而且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的内涵和路径。

3.有助于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理论研究社团建设的新途径、新思路

同志在2005年1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建设与发展适应了学生多样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将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教育效果更是强于单纯的说教。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来研究高校社团建设,对于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社团建设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4.高校理论研究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载体

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到活动的开展,再到任务的完成,每一步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课堂教育、党团活动、政治学习、时事报告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二是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操作;三是能够联系教育的主客体,并且能促使两者之间发生互动。

二、高校理论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不仅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它对大学生的心理、情感、思想、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建设及活动开展,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学术性与实践性(践行)于一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载体,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高校思想理论研究社团牢牢把握时代要求和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及会议精神相结合,同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相结合,同学习国际国内时事相结合,同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及其他知识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发、自主、自觉地参与到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队伍中来,用科学理论来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是理论学习的先锋队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研讨切磋、平等交流的渠道。通过组织开展读理论原著、理论沙龙、理论宣讲、理论研讨、理论和时事专题讲座等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是实践创新的生力军

中央16号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件要求“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社团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知识宣讲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深入企业、农村、部队、学校宣讲交流;通过组织参观考察,开阔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深人基层挂职锻炼,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体察民情,在与普通百姓的接触中亲身体验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组织建设是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2)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组织与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有利于巩固、完善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是高校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旨在完善健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与机制。

2.建议

(1)加强社团指导老师队伍建设。一方面,结合校内教师的实际情况,聘请为指导老师,通过师生的经常交流,学生便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指导老师的影响,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在学校周围的社区,聘请热心社团工作的相关专业人士,在经学校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情况审核通过后,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对校内外社团指导老师的培训考核、工作激励等。

(2)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社团必须多渠道地融入社区。社团可以和社区联手,组织开展各种假日文化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活动、禁毒活动、科普知识宣讲等,丰富社团成员假日的学习内容和生活体验,提高大学生假日的生活品质。

(3)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内涵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在认真学习与加深理解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部署、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开展工作研究,订立制度,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开展理论研究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

参考文献:

[1] 陈鑫.高校社团建设浅谈[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02(6):21-26.

[2] 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M].北京:中

国青年研究,2006.

[3] 王赫,关莹,张沙艳.我国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现状

与作用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9(5):56-57.

[4] 何军,沈威.试论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党建新模式的构

建――以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书会为

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01(1):40-41.

[5] 刘晓亮,孔德民.关于高校理论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5):10-12.

[6] 张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D].上

海师范大学,2010.

[7] 吴宝权.试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

合[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

182-185.

[8] 袁亮.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7,4(9):174-175.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Corporation Promotes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stantial Results to Study

WANG Xue-jun, CHEN Ai-min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土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必须构建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机制。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不考虑社会文化消极面的负面影响和抵消作用,仅就课堂教学本身而言,制约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除了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我讲你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教学陷入“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泥潭,从而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热情,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因此,创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机制,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他要求高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对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提高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既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也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理论课,是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历史性和现实性于一体的理论课。我们开设这些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从而增强全面理解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要使这门课的政治性与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发挥这门理论课的教育功能。但是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政治课的教学及其作用的评价总体比较低,与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还不相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各个高校和政治理论课教师付出了长期的艰巨努力,教学改革年年搞,年年成效不大,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教学改革措施没有真正触及现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仅就课堂教学本身而言,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使政治理论课变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最佳方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在政治理论教育中注人大量的人文知识的内容,实现政治理论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生动性。政治性并不排斥人文性和知识性,相反,只有用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理论去通俗化地阐述意识形态的选择和国家道路的选择等问题,才会使大学生在理性自觉的层次上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所谓思想实际,一部分是学生个人的思想问题,另一部分是学生所关心的党和国家的现实问题。只有解决学生这两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说服力和针对性,使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多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那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往往是一些知识比较渊博的老师,渊博的学识使他们能够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政治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旁征博引,不但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和价值观念,而且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了大学生知识的视野。因此,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

(二)

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可以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不仅拥有专业知识,而且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能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性质,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提高理论水平,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使我开辟了视野,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更宽的知识基础。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从革命先辈那里受到极大的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了共产主义信念和历史责任感。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和历史功绩,可以看到历史的连续性,增强对党的了解和信任,明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励同学们更加珍惜今天,刻苦学习。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高尚、心灵美好的人,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和专门家。他们必须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必须能够用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流畅的阅读、思考和表达,必须能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还应该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应该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

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对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人文社会科学在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把王程技术问题同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有把工程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综合考虑的能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许多工程问题并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文化、伦理、心理、环境等问题。因而,一个现代王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有能力处理工程本身的问题,而且还应有把工程问题同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对工程系列大学生教的育培养目标,应将技术工作者变为技术人文主义者,使他们有对全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心,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把工程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生态的、心理的、以至于伦理的综合思考的能力。

(三)

改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构建政治理论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机制,要在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健全和完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政治理论课教学“单打一”,“一头热”的局面,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其成为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课程,提高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1)充分认识到政治理论课的特殊重要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政治理论课既是知识性的课程,更是政治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各个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学条件,营造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良好氛围。主要是加大对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配套投入,购进一批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音像资料、人文音像资料,改善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身学习条件和备课条件。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广泛、深入了解和掌握理论前沿,吸收有价值、有意义的理论成果为我所用,并及时地将这些理论成果融人的教学体系中,使教学紧扣时代主题,具有时代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努力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有渊博的学识的教师。教师要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扮演好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角色,就必须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用耐心和爱心感染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课程的教学研究,立足于使这门课的政治性与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搞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说服力和阐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