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

细胞生物学论文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探索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育、增殖、衰老、死亡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学科[1]。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专业的一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后续临床课程的基础[2]。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医学专业学生从分子细胞层面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为专业课学习和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3]。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这门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6]。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是新形势下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7-8]。本文结合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

1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1.1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针对不同专业,因材施教。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法医学、临床药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均需要开设医学细胞生物学。任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大纲并根据教材内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因材施教,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注重基础理论,由浅入深。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构建并完善由细胞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现象及本质等所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及基础实验技术的理解。授课教师应该以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对细胞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等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然后,精炼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内容较多,但课时有限,所以,任课教师应精炼教材内容,有的放矢授课。该门课程的必修内容是认识人类自身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精练授课内容,突出重点章节,同时,课后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2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使用启发式教学。授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启发式教学相比传统单纯由教师讲课的教学方式更具有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培养,因此,启发式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使用多媒体教学。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有很多细胞结构图和分子机制图需要制作成动画,以使复杂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视频课件资料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使用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在事实案例基础上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细胞的结构、功能,还应该熟悉细胞的病理改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但是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所以任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1.3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建议

首先,优化考试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优化理论课程的考试内容:(1)建立和完善理论课程的考试题库,保证理论课程考试的有效性;(2)根据本院开设的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设置相对应的考试题目;(3)指导学生撰写综述性论文或科研标书,以培养医学专业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优化考试形式。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优化理论课程的考试方式:(1)构建综合丰富的考试方式。建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试体系;(2)增加创新能力考试的比重。任课教师让学生按照要求写出科研标书并进行打分;(3)增加平时表现考试的比重。平时表现考试主要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予以评分并记录。然后,优化评价方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期末闭卷考试及平时表现考试优化评价方案。理论课考试中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理论课总成绩的70%,试题从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同时理论课考试中也包含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一部分占总成绩的30%,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学生完成综述性论文的情况。

2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2.1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首先,优化实验教学大纲。由于受到课堂学时及硬件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很多院校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实验课内容仅仅局限在一些验证性和基础性的实验。任课教师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增开一些与理论课程密切相关并且与学科前沿紧密联系的综合设计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在基础性实验之外开设一些探索性及创新性较强的综合实验,例如细胞融合实验、细胞凋亡实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等。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然后,设置开创综合实验。任课教师应当结合理论课内容及相关临床应用,修改完善实验课教学大纲,科学设置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为重点,在实验课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强且创新性强的综合实验,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设想,培养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2.2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首先,应用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实验课教学相比,在启发式的实验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在讲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后,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过程,然后分析研究最后得到的实验结果以探索实验原理。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其次,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方便课堂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可以方便地解决一些不容易讲解或者难以开展的实验。另外对于某些受条件所限而不便亲自操作的实验,学生可以观看教学演示片,全面了解这些前沿实验仪器的结构、性能和用途。然后,开展研究型教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程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任课教师在实验课堂上采用开放式的研究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放式研究型的实验课教学,让学生经历严格的科研训练,为以后申报、参与以及实施各种创新性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2.3实验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建议

首先,优化考试内容。为全面、科学地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改革后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考试内容应该以核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为主,以考试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为辅。这种改革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拓宽学生对实验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思考。其次,优化考试形式。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实验课程的考试应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全时段的综合评测,包括平时课堂考试及综合实验考试,平时课堂考试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综合实验考试包括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开放性及探索性实验考试等。然后,优化评价方案。实验课的考察应该以考察学生运用实验技术的能力为主,包括以下几点:(1)考察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占实验课总成绩的20%;(2)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包括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技术手段、实验操作方法等,占实验课总成绩的20%;(3)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占实验课总成绩的60%。综上所述,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做好科研工作并积极学习本课程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最前沿的实验技术。其次,任课教师也需要精心把握课程内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并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交叉运用。同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案和课件的内容,在上课时适量引入案例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任课教师也需要加强实验课教学的比重,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并不断探索研究新实验,使实验课堂更富有学术气氛。以上这些举措是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科研素质,具有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专业人才。

作者:郑皓 单位: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与细胞生物学系

参考文献:

[1]杨宏新,王妍,李晓丹,等.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933-936.

[2]丁童.医学细胞生物学本科教学特点与教学模式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559-560.

[3]蔡丽希,陈小萍,许桂芬.医学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5):696-697.

[4]付燕燕,陈彦,吴健,等.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35-136.

[5]唐历波,李栎,肖憬.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治学之法,2014(6):178-179.

[6]胡传银.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5(1):213-214.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2篇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微信、微博等交流媒介成为大众知识共享的传播平台,而微课作为教学中的创新也备受关注,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其更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理想化。伴随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微课使得当前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时代催生的网络视频也带有某种弊端性,难以真实有效地满足各个层面的学习需求[1]。焦建利教授提出:传统的课堂实录视频资源已经难以实现互联网时代人们注意力模式的匹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很难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

 

加上网速及宽带的硬性限制,教学资源周转率低,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被无形浪费。基于这样的背景,微课诞生,吸取了传统教学视频的弊端教训,更注重主题的突出明确,更具有针对性与服务性,在内容设置上也趋于短小精悍,实现了自由补充与延伸[2]。对于生物细胞学科教学来说,实验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无论是实验技术方法还是理论知识阐述都实现了深度的提升与广度的延伸,逐渐实现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的学科融合,逐渐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3]。因此,实现微课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结合,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生物实验教学关注的焦点,成为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要务。

一、微课简述

 

1.微课的起源。微课最早由美国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提出,初衷是针对化学课程总结的60秒概述,设置了三大主体部分,分别为总体介绍、解释说明及举例分析。后来英国学者T.P.Ke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分钟演讲,所谓的一分钟演讲就是突出演讲的精练传神,要求具有缜密的逻辑结构及真实生动的案例阐述。在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后,微课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学院大卫.m.彭罗斯提出并创建实施。其包括15到30秒的介绍及结论,服务与上文的关键概念导引。然后录制上述内容并限制时间为3分钟内,在微课程指引下提出书面作业要求,学会借助课外阅读或者实践活动完成关键知识的学习。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Educause的微课理念,不是指微观学习中的微内容,而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的在线教学或格式化教学中的教学实际。

 

2.我国微课发展现状。我国微课依然是新兴事物,起步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涉及领域也有部分处于空白。基于微课的发展现状,当前学术界也未就微课理念达成共识。学者焦建利[4]认为,微课是对某一知识点的集中阐释,主要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在线教学视频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学者祝智庭[5]则认为微课应该就某个教学主题展开延伸,组织精细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时间限度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而学者胡铁生[6]则认为微课程注重的是视频的微小,因此在针对单一学科或者单一知识点组织教学时应注重教学情景的融入,突出在线学习与自由学习。这一概念也逐渐被大众所认可。资源建设方面,我国微课也尚未成型,目前的应用研究还相对零散,评价模式也有待完善。实现微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更新缓慢,亟待加强。我国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教学滞后阶段,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或者教学附属而开设,缺乏关注上必然影响教学的创新与跟进,加上该实验教学项目单一化趋势严重,时代气息不足,技术手段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十分缺乏,内容更新十分滞后。

 

2.教学方式单一化,学生自主性不足。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就是提前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趋于程式化、简单化。学生不仅无法在实验准备阶段有所参与,更挫伤了学生创新与研究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贫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受有限的教学时间的限制,因此实验内容与要求也大多提前限定,教师单纯地演示讲解,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双方互动交流不足,教师也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

 

4.教学技术陈旧,现代教育技术参与较少。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教学的前沿学科,理应注重教学的创新,特别是积极加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元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实验教学。但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却是现代教育技术十分欠缺,传统实验教学维度单一化趋势严重。

 

三、微课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如何应用

 

1.微课的特性和优势,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伴随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教学融入,部分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当代大学生自由散漫的个性也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施的制约因素,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取教师讲课,精品的视频资源难以得到高效率的运用。应用于课后学习的视频资料也难以受到学生的关注与重视,多数处于闲置。微课则突破了视频教学的局限,具有普通视频教学资源不具备的教学优势。首先,其教学内容浓缩,教学时间较短,借助移动端操作更为便捷,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其次,其教学主题十分明确,学生能够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从而获得启发教育或者延伸学习。最后,微课视频的教学容量相对较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课学习中去。

 

2.细胞生物学微课设计,把握10分钟原则:注意力10分钟。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设计ADDIE模型:A,分析;D,设计;D制作;I应用;E,评价。通常来说,微课设计要想保证自身的完整性必须具备6个基本环节,分别为教学主题的明确、前段分析、微课基础知识点的切割与划分、微课资源要素的重点设计、微课视频录制及后期加工处理、微课的最终终端输出与展现。6个环节紧紧相扣,推动微课的高效开展。

 

四、微课引入实验教学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微课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2011年,手机将取代个人电脑成为个人信息中心。学生自带设备BYOD,包括个人电脑、手机、上网本、平板等越来越普遍化。这为微课的实施提供了必备的硬件前提。调查中发现,84.44%的被调查者认可微视频在微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并且70%以上的人认为配套的教学设计与课件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纵观当前的教育改革,多数一线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微课教学的魅力与优势,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微课教学。其中范福兰等人在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显示,70.5%的学生认为交互式微视频资源能够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单一的图文及音视频资源则受关注度一般,这也从侧面说明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成熟,微视频的教学前景将是广阔而光明的。

 

五、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有关微课适用性,微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重大转变,各个领域、各种培训、不同学科对于微课程应用的尝试存在“泛用”、“滥用”现象。微课程适用于哪些领域、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及荧光怎样设计、怎样制作、怎样使用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成为今后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2.细胞生物学实验微课应用存在问题,我国针对该专业的微课理论研究及实践演练依然不足,多数高校在微课开展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建多用少的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必须将微课作为校本研修资源,对其加强引导宣传,让教师认可微视频教学的优势并拓展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此外微课程应奠定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资源基础,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辅助。当然微课作为新兴教学理念,应该在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教学需求与教学实践的同步发展,最大限度提升微课程的开展利用率。

 

六、总结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理应受到关注,了解微课的本质内涵,在梳理其优势与缺陷基础上综合当前的运用实际,科学预测并规划后期发展,实现微课在设计开发与应用上的创新完善。本文就微课教学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为微课教学的拓展应用提供有效思路,让微课的魅力更多地展现出来,服务于高校教学。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3篇

细胞凋亡采用FITC-PI双染色方法检测。制备转染后的GSCs细胞悬液,每管加入10μLFITC溶液,避光孵育30min后,每管加入10μLPI溶液,C6流氏细胞仪每管抽取10000个细胞进行分析。实验重复6次。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采用Transwell小室方法检测。制备转染后的GSCs细胞悬液,以每孔100μL含51×10细胞数接种于Transwell小室的上室,下室加入500μL高糖DMEM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48h后取出小室,PBS清洗上室内的细胞,室温晾干后4%多聚甲醛固定30min,PBS清洗3遍,至于吉姆萨染色液中染色30min,取出室温晾干后,置于显微镜直接观察拍照,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数染色细胞个数。细胞侵袭能力检测需在Transwell小室的上室内预先铺置基质胶,置37℃、5%CO细胞培养箱中26h后备用,余步骤与细胞迁移实验相同。实验重复6次。统计分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实验数据用表示,两组间采用t检验,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U87来源的GSCs的鉴定

如图1A所示,U87细胞置于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后形成细胞球,此细胞球同时表达Nestin(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及CD133(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在图1B中,细胞球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中进行分化培养2周后,细胞表达胶质细胞活化的典型标志物GFAP,以及神经元的典型标志物tubulinIII。以上结果说明在干细胞培养基形成的细胞球细胞为典型的胶质瘤干细胞,具有神经系统肿瘤干细胞的特征,并且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2.2在GSCs中,miR-144呈现低表达状态

如图2所示,Real-timePCR结果显示,与non-GSCs相比,在GSCs中miR-144的表达明显降低(<0.01),说明miR-144可能参与了脑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

2.3转染后,miR-144的表达

如图3所示,在pre-miR-144组中,miR-144的表达显著提高(<0.01),而在anti-miR-144组中,miR-144的表达显著降低(<0.01)。

2.4过表达miR-144降低GSCs的细胞活力

如图4所示,在pre-miR-144组中,GSCs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0.01),而在anti-miR-144组中,GSCs的细胞活力显著提高(<0.01),但是在pre-NC组和anti-NC组中,GSCs的细胞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5过表达miR-144促进GSCs凋亡

如图5所示,在pre-miR-144组中,GSCs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至15.6%(<0.01),而在anti-miR-144组中,GSCs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到3.6%(<0.01)。但是在对照组,pre-NC组和anti-NC组中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1%,7.9%和7.9%,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6过表达miR-144抑制GSCs的细胞迁移及侵袭

如图6所示,在pre-miR-144组中,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0.01),而在anti-miR-144组中,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提高(<0.01)。但是在pre-NC组和anti-NC组中,细胞迁移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此外,在细胞的侵袭能力检测中,我们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2.7MiR-144靶基因的预测

如图7所示,我们经过查阅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Targetscan、Pictar和RNAhybrid等,发现有众多基因存在miR-144的结合位点,经查阅文献得知其中X染色体连锁锌指转录因子(ZFX)和酪氨酸激酶受体(TEK)与GSCs的发生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讨论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现在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地位,配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几乎仍是填鸭式教学,而实验课的教授更是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许多学生在细胞生物学实验过程中不知前因后果,只是草率结束实验,课后将实验内容抛之脑后,一无所知。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开始前,只是简单介绍相关的知识,提出实验目标。然后由学生在课下预习实验内容,查找资料,熟悉每一个实验步骤的原理、所需试剂的作用及配备方法,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细胞生物学实验结束后,分组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结果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探讨该次实验内容能够用于解决哪些实际的问题。最后,要求学生认真整理出一份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只起到引导、鼓励及评价的作用,而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突然之间的角色转变使很多同学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但是坚持一学期下来,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这正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2变传统教学为多元化教学

现在一些高校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方式仍为传统的板书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早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为使学生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实验过程,将实验过程制作成录像,上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学示范录像。例如,对于原代培养细胞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繁琐,耗时长,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参与,这时通过播放教学示范录像,使学生深刻了解整个实验的来龙去脉。另外,在实验课上由“老师讲”变为“学生讲”。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目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等,上课时随机挑选学生为大家讲解,其他同学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和纠正。在显微镜的使用实验课中,将学生分为2~3人的小组,小组中的每位同学分别操作显微镜,其他同学在旁观看,指出这位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加深学生对显微镜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印象。

2考核方法的改革

随着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提高,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也相应增加。实验课的考核不再只依靠实验报告,而在于对学生实验原理的掌握及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前提问形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给予一定评分。在实验课结束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考核其对该次实验中关键技术的掌握,如显微镜、离心机、天平等仪器的正确使用及临时装片的制备,并叙述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从而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测试。另外,在批改实验报告时,主要依据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程度给予评分,强化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3结语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5篇

细胞工程课程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设置

本课程自从2007年在我校新办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以来,根据学校对本科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并于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开设。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工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方法、应用基础等内容。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发展,理论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基本建立。通过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已逐渐形成本校建设的特色课程。21世纪,生命科学全面快速发展。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趋势,在新办生物技术专业基础之上,2009年我校新办生物科学专业。然而,新办生物科学专业的困境是专业范围宽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高效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每位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必须认清的首要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我们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在培养学生方向定位上,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方向,兼顾生物制药等,但又与生物技术的培养方式不同。由于细胞工程是由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工程学等学科理论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崭新学科,因而被设定为新办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必修课程。

细胞工程课程在生物科学中的开设,是以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先修课程为基础。同时,将本课程的学习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为将来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生物制品的开发和应用、疾病诊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教材方面,以李志勇编著《细胞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基本教材,以杨吉成编著《细胞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安利国编著《细胞工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等为主要参考教材。在教师队伍配置方面,既有细胞生物学领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细胞工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全部由既具有扎实生物工程学相关知识背景,又有基础细胞理论与实验技术背景的骨干教师承担。

细胞工程教学内容的设定与改革

细胞工程课程的特色,是以细胞工程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为课程教学切入点。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理论的讲授与技术方法过程的介绍并重;在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既有本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又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尤其是以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的基础知识背景,为本学科的理论教学奠定基础;通过将现有技术的原理、应用归纳,与本学科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讲解相结合;从内容上,客观系统地反映本学科相关领域应用前景、重点研究方向和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根据教学计划,细胞工程在我校总学时设定为80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30学时。本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在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修完之后进行。细胞工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又与以上学科大不相同,本课程教学是以技术方法的原理为基础理论的学科,因此实验与理论教学并重。细胞工程课程的理论课程内容,根据研究对象一般分为三大部分内容,分别为:细胞工程概论与基本技术、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培养计划,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与调整。课程的内容重点在第一部分细胞工程概论与基本技术和第三部分动物细胞工程[1-4]。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细胞生物学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Q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9-02

生物技术是推动21世纪科技进步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围绕生物技术核心的“着力提升生物医药研发能力,开发医药新产品,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推进生物制造规模化发展,加速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已成为“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建立创新性国家已成为国家战略任务。在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今天,具有创新知识的人才是实现“中国创造”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重大需求,探索高等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型和教育机制,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是落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要任务。

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首批招生于1999年秋季,是国内较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之一。作者一直致力于生物技术(工程)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对课程建设与实践颇有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就培养创新型生物技术(工程)人才的细胞生物学课程建设和实践进行探讨。

1. 细胞生物学理论内容的优化

作为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细胞生物学既具理论的抽象性,同时又富有技术的实践性。从理论角度,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其它专业课程互相联系、渗透,密不可分,同时又是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在生物技术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分析当前高等本科教育的国内细胞生物学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的组织架构基本是依循在介绍细胞基本成分之后,从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种像剥蛋壳式的由外向内的机械式线条,显得呆滞和孤立,缺乏与其它课程的有机联系。从内容的组织上诸多内容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内容重复,如细胞的成分与结构、细胞核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等。科学设置细胞生物学课程体系,对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引导学生从基础理论原理中衍生创新设计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1.1形成 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生命活动原理-细胞的分子、遗传改造原理”的理论课程体系

即在理论的组织架构上以细胞功能结构为基础,贯穿细胞活动的基本原理,衍生现代新理论、新技术和领域发展新趋势。内容上主要表现于

①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生命活动原理-细胞的分子、遗传改造原理”为模块设置理论课程,围绕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系统阐述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原理。②在现有基础理论课群中,增设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细胞生物技术基本原理理论课程,课程内容注重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为表达系统的生物技术发展过程和技术原理的阐述,让学生能从技术原理和历史技术创新角度对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系统了解,更能将生物化学理论、分子与遗传技术原理在细胞层次统一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阐述细胞内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以及生物技术改造的理论基础。③19世纪年代末,显微镜的发明缔造了细胞生物学的根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更是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突飞猛进。在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的教育过程中,将现代科学信息、现代科学理念、科学技术实时引入教学中,不仅是对细胞生物学的扩充,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跟踪物理理论技术发展,结合生物技术及其它交叉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理论内容显得必不可少。

1.2建立“活化”的理论教学模式

①活化——教学理念要以活细胞为根基:细胞不仅仅是物理或化学上的纯结构组成,或是无机小分子及有机大分子的无生命的随机组合。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不仅表现在它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更重要的是细胞是生命的连续体系,从结构和功能都表现为基本物质在时空上的动态组合和生命代谢活动的有序性。因此,理论教学中,以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运输与分泌为主线索,设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课程内容,表现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和细胞生命活动的时空表达。

②活化——课堂教学要有活跃的氛围:摒弃传统的理论教条式的灌输模式,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将死板的文字描述转变为形象影像、动画,启动学生想象力。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围绕一个理论主题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与“学”互动、“师”与“生”角色互换,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探索理论的能力,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自然中养成,创新之火在自然中点燃。

2.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的内涵并不是理论课程简单的实验验证,而应该把它看作是创新型人才苗子孵育的第一基地。

2.1形成层次化的实验课程体系

整合现有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根据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扩充与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和措施相关的细胞生物技术基础实践,沿“细胞结构基础-细胞综合技术-创新研究”递进式内容,融合现有分散的专业、专业基础实验课,创新性构建一个系统的、层次化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

①细胞结构基础内容:一对一的细胞结构印证,组合经典细胞生物学实验内容,从细胞基本结构、细胞组分的分析、到细胞拆合和重组,利用基本技术和方法验证理论知识,完整认识细胞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建立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验基础。此部分内容为细胞及其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认识和专业基础技能实验训练内容。除必要的经典实验外,增设生物技术领域前沿技术和方法,保持实验内容的先进性。

②细胞综合培育内容:一主题多技术的综合运用。以细胞培养为主线条,按细胞融合、细胞转染及细胞基因重组、重组细胞遗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内容进行模块设置实验内容。

③创新研究内容:多知识、多技术、生物技术多领域的发散式的自主实验性研究内容。“细胞结构基础-细胞综合技术-创新研究”的实验课程体系。

2.2建立“4+3+2+1”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①40%基础指令性实验教学:教师决定实验内容,设定实验程序,学生进行验证性操作。对于前沿技术手段,采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系统介绍。强化学生对细胞基本结构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现代细胞生物学方法的认识和应用、对细胞生物学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

②30%综合指导性实验教学:教师命题,教师主导性设计,以一个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多种实验技术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③20%综合研究性实验教学: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综合应用多种实验技术和方法在一个实验主题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④10%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学生自由选题,自主设计,教师辅地帮助学生创新性实践。对可能的学生创新性研究成果,适时地进行成果转化或专利保护,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以上内容思考意旨是通过系统化内容的细胞生物学课程设置,建立集基本(础)知识、基本技能、实践能力、科学创新思维培植为一体、适合以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细胞生物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

[2].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2011

[3]翟中和.细胞生物学【M】.2011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7篇

细胞生物学 教学宗旨 教学改革

一、引言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现代医学、生物技术、畜牧、水产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1世纪,生命科学与生命技术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而发展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作为教师,在有限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得把知识体系全面的传授学生,还应着重激发学生的批判创造性思维,力求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这对于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与挑战。

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往往重复性较大,重点不明确。

(2)教材更新较慢,与该领域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与方法缺乏联系,教材中的知识明显滞后。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4)教学设备短缺,完善的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5)学生未能联系课程学习与未来发展,学习主动性较差。

三、课程特点和教学宗旨

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由于时代迅速发展导致的知识积累和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该课程信息量更新较快。

教学不仅应培养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增强学生对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更要锻炼其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们教学的对象大部分是一群求知欲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但他们同时存在思维定势,缺乏知识运用的广度和理论联系的宽度,又对未来有些迷茫,有一定思想压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扬长避短,对授课内容有所取舍,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则:

(1)教学内容应增加一些交叉学科的介绍与学习,不应过多阐述学生之前已掌握的知识,如细胞的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细胞器及其主要生理功能等,这些知识都会已另外的交叉学科中作了详细的介绍。例如,食品安全和水处理相关的PCR技术、交叉学科专业进行的细胞结构形态观察的不同处理方法对比研究、环境污染与细胞染色体断裂损伤检测及应用、细胞电泳显微方法应用研究、植物原生质体制备及融合技术研究、更有脱水和复水过程中细胞显微结构变化,等等。

(2)教学内容的主体仍应是传统的只是理论,但教师应在更高的层面解释传授这些知识。例如,在介绍细胞生物学时,应说明为什么细胞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与实践的产物,为什么细胞生物学是对生命及其属性的探究和认识,应在哲学层面分析结构与功能、信号与效应、周期与调控、分化与癌变、死亡与凋亡等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更应阐述细胞的活动过程中蕴涵着局部调节与机体整合效应、基因结构与转录活性、信号的收敛与发散、癌基因显性突变与抑癌基因隐性突变等哲学范畴的普遍联系、量变质变和永恒发展的唯物史观。

(3)每个专题都应与新兴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成果紧密联系,融入当今新进展,并针对学生的疑惑和兴趣,结合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是哲学思维分析开展专题学习。例如,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分裂和癌变,细胞衰老、细胞培养、干细胞、克隆等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如何对这些技术做恰当客观的评价,并从人文角度,经济角度,社会道德角度分析。

五、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细胞生物学的抽象理论性对于教学模式是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掌握整个细胞生物学理论体系和最新知识与技能,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模式选择必须克服的难题。

开放式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但容易造成基础较差的问题,因而本文推崇半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基础知识介绍时以教师为指导,在知识与实践联系的应用发散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建议。这种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掌握课程知识之余,更应紧密联系实际,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成果,了解该课程和相关交叉学科在实际的应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而且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部分通过自学、报告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具体的优化措施有以下几种:

(1)教师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掌握整个课程教学安排和教学节奏。多媒体教学对于细胞生物学有着独到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新型的结构展示复杂抽象的知识理论,让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情景化,这让学生更易掌握。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板书为辅,结合其他教学工具,让这门课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例如,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细胞分裂、癌变等知识时需要图像来形象说明,还有在讲述骨架蛋白肌动蛋白的踏车现象时,通过运用多媒体把肌动蛋白在不断聚合和解聚的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的动态组装现象直观地展示,以动态的观点看待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

(2)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多做启发式教学和一定深度的归纳总结。在教师为主体的部分,教师应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结合当时社会热点与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讲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时,课堂上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bcl-2 蛋白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课前应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主动查文献,初步进行科研文献的阅读并在后期进行PPT汇报。

(3)学生为主体,汇报学习成果。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应选择一些发散性命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以PPT的形式上台演讲。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他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细胞学说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造血干细胞在实际医学领域的应用,以及诺贝尔医学奖中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内容等专题,这些专题都需要学生自主地学习思考。

(4)积极带领学生在课下参与一些重要的与课程相关的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一同走在理解已知、探寻未知、孕育新知的道路上,一同相知、相助、相生。

六、考核方式的优化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容易造成学风涣散、理论不扎实,同时又助长以“交差应付”的心态,所以考核方式十分重要,需要优化。

本文推荐的考核方式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平时的考核除了日常考勤之外,主要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汇报,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有思想、对问题有一定见解的学生予以加分。期末考核以开卷笔试的形式,题目应是当前课程专业的热点应用,并以一定的基础理论相辅。

七、结束语

细胞生物学的教学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改变,更为关键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要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使命,掌握好基本理论的同时,努力成为新时展需要的综合人才,这样的教学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细胞工程 教学改革 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细胞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性很高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命遗传物质,以获得具有目的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它既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工具,在高校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①

在食品学科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上,细胞工程应具有有别于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应用实例。结合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目的和现有教材,在课程内容上进行调整,注重其在食品生物技术上的特色和应用,并保持教学内容系统性与完整性,保证授课内容的全面、趣味、实用。站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把这些动态、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关的技术和课题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本文对该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1 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随着对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学内容具体为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对于细胞工程来讲,涵盖了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部分内容,在通常的专业设置上,各学校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侧重于植物细胞工程或者动物细胞工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在植物细胞工程中会涉及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快速繁殖、原生质体培养、单倍体育种等内容;在动物细胞工程中会涉及动物的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单抗的生产、转基因动物的获得等内容。②

在食品学科和食品生物技术领域,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知识都要涉及,简单来说植物细胞工程为食品来源提供基础研究手段,动物细胞工程可以为食品的功能性、安全性提供研究方法。植物细胞工程可以为学科建设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供包括组织培养、细胞培养、转基因技术等在内的知识,这些内容会应用在植物有用次生代谢物的生产方面,忽略传统生物学科中的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等偏重于生物学和农学的内容;动物细胞工程中的组织和细胞培养,不仅可以提供食品中功能成分研究的体系,还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和生产方式。所以,本研究从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方面选择在食品学科和食品生物技术中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内容,对细胞工程原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结合以上所述食品学科特点和细胞工程学科特点,本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细胞工程基础,包括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细胞培养的基本设施、条件、方法和技术等;二是植物细胞工程, 包括植物组织培养、脱毒与快繁、原生质体融合、转基因技术等;三是动物细胞工程,包括动物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重组与克隆、转基因动物与生物反应器等;四是细胞工程的实践与应用,包括细胞工程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进展,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等。把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融化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内容先进性、科学性;精选整合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并联系在食品生物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

1.2 补充教学内容

在食品生物技术中,需要补充通常的生物技术中不会涉及的内容,如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的次生代谢物部分,通常来讲会涉及像黄酮类、萜类等有药用功效的次生代谢物,而对于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来讲,选择一些色素类、香料类物质的次生代谢,可能应用在食品工业上的物质更符合专业特点。在动物细胞工程中,转基因动物内容的设置需要淡化,对于本专业来讲,动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在食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检测上的作用和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

1.3 开展细胞工程在食品生物技术中的应用讨论

面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环节出现的问题,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细胞工程应该提供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该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对膨胀素在西瓜早熟过程中的作用、某些食品成分的安全性问题。在细胞工程课程中,学生能够了解细胞融合、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差异,可以在他们的知识层面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提高社会民众的素质,应该至少从专业的学生做起,让他们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学习的有效验证和补充、延伸,在改革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教学应当同步调整。细胞工程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某种意义上讲,细胞工程仍然是一种方法和技术,而且与其它生物技术课程交叉性很强。③在细胞工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性的,能够体现细胞工程特点和技术的内容进行开展。④⑤如在植物细胞工程的组织培养环节,通常的生物技术课程会选择烟草等模式植物进行再生,虽然说烟草作为模式植物在通常的研究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但是在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应该就具有食品特色材料进行展开,比如胡萝卜、番茄等的组织和细胞培养,在培养技术和过程上具有普遍性,从材料上和应用性上比较贴近食品。

改变通常的实验教学内容零散、断续和不相关的特点,在植物细胞工程部分,整个实验内容自成体系,每个实验环环相扣,而这一系列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对细胞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例如,在植物细胞工程中的无菌苗繁育、快速繁殖、愈伤组织的诱导、细胞培养等,这一系列的实验,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分组、选择自己的材料来完成,由此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实验技能,还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

作为综合技术课程,细胞工程的各章节逻辑性不强,理论表述较少,应用技术细节较多,给欠缺基础知识的学生在理解、记忆课本内容时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启发式、问题探究式、讨论式、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⑥在讲授细胞重组与克隆过程中,只讲解细胞重组和克隆相关原理,而克隆的最新进展则由学生在查阅资料后,对其做讲解和归纳总结,由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修正;并在介绍各种技术后,通过自主查阅文献,学生会发现更多自己更感兴趣的应用。

3.2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细胞工程是一个基础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信息量大,内容基本是微观水平,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呈现如此大量的课程内容,而且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懈怠,降低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学录像、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更加美观的人机交互界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使那些抽象的、在普通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生长周期长的过程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⑦

3.3 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在听讲,但是却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没有提出问题。究其原因,在教师方面,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没有诱导他们去思考;在学生方面,习惯于接受固定的、不需要质疑的知识,而在教学过程中的没有质疑、没有问题,某种程度上体现教学环节上的缺失,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而提问、讨论的环节,无疑会帮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晰,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来讲,知识跨越了食品和生物两个学科,简单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见,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在科研中探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本专业中开展提问、讨论的教学方式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多重方式来诱导和实现。

4 结语

在细胞工程的课程改革中,我们的目标是调整为符合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采用能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本文对细胞工程教学的改革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角度进行的思考和尝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进行调整和补充,希望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提升和知识体系建设有所启发和帮助。

课题项目:中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46

注释

① 王蒂.细胞工程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② 赵会敏.生物技术专业动物细胞工程课程的改革与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6):172-173.

③ 刘清波,黄红梅,赵燕.农业院校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析.现代农业科技,2010(15):27-28.

④ 李艳红.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51-52,66.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细胞生物学是科学家们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要点,采用科学技术分析手段,分别从生物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等方面去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规律。经过多年的长期发展,我国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对细胞生物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得许多重大发现,推动了我国生物学、医药学、农林业学、畜牧学等的发展。随着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发现,高校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也随之更新,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简短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掌握更深入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对细胞生物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刻不容缓。

一、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分析

(一)适当取舍,合理突出教学重点

随着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细胞生物学与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在不断充实完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叠,由于不同学科在教学安排上有先后之分,因此,教师如何有效避免与先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又能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合理突出教学重点,成为每个细胞生物学教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此,教师必须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合理划分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制定教学计划。

例如,细胞周期调控的遗传基础内容是现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内容,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也较为感兴趣,但由于学校之前已经开设过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为了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累赘,提高教学成效,本人在授课时侧重讲解CAD基因的实验操作、原癌基因的发现和基本调节功能、常见抑癌基因的调节等内容,便于学生对生物细胞的功能及其内部关系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本人在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1.多媒体教学法。细胞生物学中涉及较多知识繁杂的抽象理论,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觉得抽象难懂,甚至会感到很大的学习压力。为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掌握各个知识点,本人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制作和编辑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点。例如,在讲到“细胞信号转导”的相关内容时,本人制作了关于细胞信号通路与分子间作用的教学PPT,使复杂的知识点更为简化,学生也容易归纳知识重点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式教学法。个体生物的遗传到变异、生理到病理都与细胞的生长发育情况密切相关,为加深学生对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兴趣,本人在教学课程中增加了6个课时的讨论课,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的议题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统一结论后在课堂上总结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例如学生曾经参与过“光合作用对人类未来粮食影响的问题探讨”、“探究细胞信号传导与环境的适应性”、“生物克隆对人体遗传及生物伦理的影响”等讨论议题,学生通过分组协作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组自主查阅文献资料、制作PPT展示成果、课堂成果汇报等工作,最后由教师作出综合评价,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问题探索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3.探究式教学法。细胞生物学的理论思想是建立在无数的实验探索之上的,因此,教材中也列举了许多经典实验。在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讲解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理和操作过程,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总结和归纳实验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后本人會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本人的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科研项目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基本的探究实验环节,并将科研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全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围绕重点,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因此,本人在教学课程中会适当增加实验环节,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进行免疫荧光法显示细胞骨架实验时,本人不仅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细胞骨架在细胞的分布情况,同时也让学生巩固了荧光显微镜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知识印象。为充分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本人在细胞骨架显示实验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细胞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培养基的颜色变化特征,同时要求学生要仔细观察被污染的细胞培养情况,加强学生对“无菌培养”的认识。此外,本人还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细菌培养观察报告,要求学生详细记录细胞从单个悬浮状态至贴壁的形态变化,并根据这个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严谨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生物学、医药学、农林业学、畜牧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科发展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优化教学评价手段,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朝霞,肖萍,曹芳,张宗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114-115.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04-02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细胞生物学发展非常迅速。细胞生物学实验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普遍滞后于理论课[1~2]。为了使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我校对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初步实践。在此,我们从课程内容安排调整,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和实验考核体系多元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其他院校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1 实验课程安排调整

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主要是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还存在学时过少,上课时间与理论课脱节的问题。鉴于以上原因,细胞生物学实验的课程内容和上课时间需要进行重新调整。

1.1 课程内容调整

实验学时由原来的32学时增加为48学时,实验内容由原来单一的验证型实验被调整为包括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设计型三种类型的实验(见表1)。

1.1.1 调整验证型实验

基础性验证型实验的开设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因此,我们保留并重新调整了验证型实验。细胞形态结构和大小测量的实验被融入细胞培养实验中,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的观察实验被融入细胞吞噬与融合实验。DNA的Feulgen染色法和PAS反应法显示糖原及其它多糖都运用了细胞免疫化学方法,仅保留其一。为了学习不同细胞器的具体分离方法,线粒体的提取与观察实验被扩展为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提取与观察实验。

1.1.2 开设综合型实验

综合实验涉及了多种实验技术,系统化的综合实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3]。细胞培养及细胞吞噬与融合被定为综合型实验。在细胞培养实验中,培养材料为配对的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实验涉及了细胞培养液的配制,细胞的复苏、培养和冻存,以及细胞形态的观察,大小测量和计数等技术。学生通过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比较,为学瘤细胞的基本特性提供了感性认识。在细胞吞噬和融合实验中,选择鸡红细胞为材料。以吞噬百分数和吞噬指数为指标,增加不同处理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研究;以聚乙二醇为诱导剂,研究不同的细胞密度、融合温度、乙二醇浓度及反应时间对细胞融合率的影响,筛选鸡红细胞融合的优化条件。

1.1.3 增加创新设计实验

最后,我们结合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中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了创新设计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4]。首先,各实验小组学生根据设计实验的大方向查阅国内外文献后进行选题并完成实验设计。然后,按照小组阐述,学生发表意见,指导教师归纳总结的流程,对实验设计进行论证。最后,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后,亲自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及操作。

1.2 上课时间调整

为了配合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细胞生物学实验的上课时间被调到与细胞生物学理论课同一个学期进行,而且从该学期的第四周开始实验,此时学生刚刚结束了细胞生物学第三章内容《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对于常用的方法有了理论上的知识,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内容。

2 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

目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深刻改革。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改革也离不开信息技术,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

2.1 采用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停留在黑板和挂图上,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供了大量图表和图片以及动画,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2 介绍科学文献

细胞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展示与开设实验技术相关的3~5篇中外文科学文献,注重介绍文献中的实验方法,总结实验方法的进展,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的最新动态[5]。

2.3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快捷和有效的进行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实践和调查,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第一,学生通过浏览网站,可以更有效的进行预习和复习;第二,学生在教学网络中的实验经验交流论坛中,通过交流实验心得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第三,教学网站中提供了专业网站链接,便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 实验考核体系多元化

传统的实验成绩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定的,实验报告以学生抄写实验目的、原理、过程为主,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掌握能力,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素质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和形成。因此,实验考核系统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采用不同的实验考核内容和不同的考核方式,即多元化考核体系进行考核。

3.1 基于实验类型的考核体系

根据基础性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设计型实验各自的特点,我们建立了基于实验类型的考核体系,具体实验考核如下分配。

其中,基础性验证型实验注重考核学生的平时操作及实验结论,综合型实验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占80%)。实验报告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随堂记录实验结果可以促进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第二,通过解答实验后的思考题巩固实验内容。创新设计型实验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考核,其中的论文写作为以后的毕业论文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3.2 网络化考核体系

随着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开发,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了考核数据库。对于耗时时间长的实验,教师让学生观看录像,然后提出问题进行考核。对于切片观察的实验,让学生对在网络平台上随机抽到的图片进行解释。此外,学生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对其创新能力的考核。

4 结语

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中,我们通过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及上课时间进行重新调整安排,借助多媒体技术、科研文献的介绍和网络平台等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利用基于实验类型及网络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晓云,周汝滨,李永泉.《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1):30-31.

[2] 张俭,刘胜贵.《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改探索[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3):71-72.

[3] 孙瞄,毛泽善,穆灵敏,等.开设细胞生物学综合实验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6,4(2):14-15.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11篇

细胞衰老是细胞不可逆的失去增殖能力的过程,被认为是机体抑制肿瘤发生的重要屏障[2]。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衰老细胞可以通过分泌表型促进肿瘤发生。因此,细胞衰老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对细胞衰老发生的分子机理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开发新的肿瘤治疗策略。目前已经发现多种基因毒性刺激都能诱发细胞发生早熟性细胞衰老,如端粒缩短、原癌基因激活、辐射损伤、活性氧损伤等,这些刺激都能引发DNA 损伤[3]。

细胞衰老存在于多学科中,属于交叉学科,它自产生就与抽象、深奥的哲学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一、细胞衰老学说的研究,离不开哲学思维的发展

哲学的发展来源于人类在探索世界时候的不断反省,通过对生命的意义的思索,促进着自然科学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Hayflick和Moorhead 等人[4]在体外培养人正常成纤维细胞时发现:多株体外培养的正常人成纤维细胞,在经历多次细胞分裂之后,并没有无限制的增殖,而是发生了增殖失败现象。当排除了因细胞体外培养和营养需求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后,他们确定这是细胞固有的一种生理状态。而与此现象相佐证的是:胚胎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要比成体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更强。这种现象使得他们提出了细胞衰老(Cell senescence)的概念,并认为这种细胞增殖失败的现象与器官的老化是相关联的[5]。西方医学的很多发展都源于哲学的进步,他们观察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变化,产生哲学思辩,从而研究物质存在的机制。西方的哲学发展较快,较为进步,正式哲学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哲学思维给予了医学正确看待生命与健康的理论指导。医学家在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下,从事基础医学研究,推动着医学进步发,促进了基础医学的进步。

二、细胞衰老学说研究要靠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细胞衰老机制研究是一门医学基础的研究,归从于细胞生物学研究,必须通过反复的实验进行验证。而细胞衰老对于机体器官的衰老,机体本身的衰老都是其研究的基础,是其理论基础,哲学思想充斥在科学实践与理论思维之中。细胞衰老机制研究是一个基础认识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机体自然界的生老病死的现象,使人类产生研究其基本结构单位细胞的想法,对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进一步解开人类机体衰老的奥秘,从认识到实践,实践再进一步指导认识,实现科研造福于人类的意义。

三、细胞衰老学说研究依靠哲学思维发挥出社会效应,实现价值

哲学对医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的理论指导意义,细胞衰老学说的发展也不例外。列文虎克发明第一台显微镜,初步认识了微生物,人类就开始了细胞学说的研究。从细胞的大体结构,细胞壁、细胞器、细胞核的研究,到微细的细胞结构中细胞各组织结构的功能,细胞内信号的传导、物质的代谢,再到细胞生长、增殖、衰老、凋亡机制的研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需要哲学思维价值观来指导任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细胞衰老学说的研究,必然伴随社会价值的体现,人类向往永生,向往肌肤的永生,甚至生命的永生,所以哲学承担起揭示医学科学社会效应的责任,指导细胞衰老的研究来充分发挥出其社会效应,这涉及人的出现,生存、发展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离开了哲学,科学的理论基础就将崩塌。物理学家玻恩曾经说“每个现代科学家,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要是没有对哲学文献的充分认识,他们的工作会是无效的”[6]。细胞衰老学说的研究不是独立的个体,它是普遍联系的,将之与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人文问题、法律问题等等综合研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价值,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细胞衰老学说离不开哲学思维的唯物辩证法

科学研究中的哲学思维是与一般科研思维融入一体,真正的唯物主义哲学并不认为假说是唯心的,需要通过不断地提岀新的假说或假设,然后通过构建科学技术,进不去证明。假说或假设是科学无法存在的基础,是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这就是科学的理性主义态度或方法论。用胡适先生说科学的态度或方法就是“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7]。假设-验证是医学科学家常常使用的思维方式。细胞衰老学说就是首先通过假设,然后通过实验的不断证实进行的,只有不断的假设,不断的通过基础实验去验证,才能使衰老学说的机制得到很好的验证,才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探究,更好的使用在机体衰老机制的研究。

五、正确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12篇

细胞衰老是细胞不可逆的失去增殖能力的过程,被认为是机体抑制肿瘤发生的重要屏障[2]。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衰老细胞可以通过分泌表型促进肿瘤发生。因此,细胞衰老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对细胞衰老发生的分子机理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开发新的肿瘤治疗策略。目前已经发现多种基因毒性刺激都能诱发细胞发生早熟性细胞衰老,如端粒缩短、原癌基因激活、辐射损伤、活性氧损伤等,这些刺激都能引发DNA 损伤[3]。

细胞衰老存在于多学科中,属于交叉学科,它自产生就与抽象、深奥的哲学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一、细胞衰老学说的研究,离不开哲学思维的发展

哲学的发展来源于人类在探索世界时候的不断反省,通过对生命的意义的思索,促进着自然科学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Hayflick和Moorhead 等人[4]在体外培养人正常成纤维细胞时发现:多株体外培养的正常人成纤维细胞,在经历多次细胞分裂之后,并没有无限制的增殖,而是发生了增殖失败现象。当排除了因细胞体外培养和营养需求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后,他们确定这是细胞固有的一种生理状态。而与此现象相佐证的是:胚胎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要比成体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更强。这种现象使得他们提出了细胞衰老(Cell senescence)的概念,并认为这种细胞增殖失败的现象与器官的老化是相关联的[5]。西方医学的很多发展都源于哲学的进步,他们观察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变化,产生哲学思辩,从而研究物质存在的机制。西方的哲学发展较快,较为进步,正式哲学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哲学思维给予了医学正确看待生命与健康的理论指导。医学家在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下,从事基础医学研究,推动着医学进步发,促进了基础医学的进步。

二、细胞衰老学说研究要靠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细胞衰老机制研究是一门医学基础的研究,归从于细胞生物学研究,必须通过反复的实验进行验证。而细胞衰老对于机体器官的衰老,机体本身的衰老都是其研究的基础,是其理论基础,哲学思想充斥在科学实践与理论思维之中。细胞衰老机制研究是一个基础认识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机体自然界的生老病死的现象,使人类产生研究其基本结构单位细胞的想法,对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进一步解开人类机体衰老的奥秘,从认识到实践,实践再进一步指导认识,实现科研造福于人类的意义。

三、细胞衰老学说研究依靠哲学思维发挥出社会效应,实现价值

哲学对医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的理论指导意义,细胞衰老学说的发展也不例外。列文虎克发明第一台显微镜,初步认识了微生物,人类就开始了细胞学说的研究。从细胞的大体结构,细胞壁、细胞器、细胞核的研究,到微细的细胞结构中细胞各组织结构的功能,细胞内信号的传导、物质的代谢,再到细胞生长、增殖、衰老、凋亡机制的研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需要哲学思维价值观来指导任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细胞衰老学说的研究,必然伴随社会价值的体现,人类向往永生,向往肌肤的永生,甚至生命的永生,所以哲学承担起揭示医学科学社会效应的责任,指导细胞衰老的研究来充分发挥出其社会效应,这涉及人的出现,生存、发展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离开了哲学,科学的理论基础就将崩塌。物理学家玻恩曾经说“每个现代科学家,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要是没有对哲学文献的充分认识,他们的工作会是无效的”[6]。细胞衰老学说的研究不是独立的个体,它是普遍联系的,将之与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人文问题、法律问题等等综合研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价值,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细胞衰老学说离不开哲学思维的唯物辩证法

科学研究中的哲学思维是与一般科研思维融入一体,真正的唯物主义哲学并不认为假说是唯心的,需要通过不断地提岀新的假说或假设,然后通过构建科学技术,进不去证明。假说或假设是科学无法存在的基础,是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这就是科学的理性主义态度或方法论。用胡适先生说科学的态度或方法就是“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7]。假设-验证是医学科学家常常使用的思维方式。细胞衰老学说就是首先通过假设,然后通过实验的不断证实进行的,只有不断的假设,不断的通过基础实验去验证,才能使衰老学说的机制得到很好的验证,才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探究,更好的使用在机体衰老机制的研究。

五、正确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13篇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第二节“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主要包括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以及细胞的衰老、调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细胞分化的概念、实质和细胞的全能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承载着学生认识生物体生命现象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熏任。本节知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有关细胞知识的基础上以及高中阶段学习“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和本章第一节“细胞增殖”等知识之后,进一步探讨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的相关知识,是对以前学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又可为学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及遗传和变异知识打下基础。其中细胞全能性的知识又是选修教材中有关克隆技术和胚胎工程内容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说明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描述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过程。

2.2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合作交流,培养自学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增强学生关爱他人、珍爱生命、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3教学过程

3.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高等动物由一个细胞分裂、分化发育成生物体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新生命发育的起点是什么?一个受精卵是通过怎样的生理变化增加细胞的数目?如果只进行细胞的分裂,能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生物体吗?细胞除了要进行细胞分裂之外,还需要进行怎样的变化呢?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借助师生对话自然进人新课的学习。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回忆以前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进人新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2问题引导,逐层探究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可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版块:

(l)板块一

细胞分化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骨健干细胞分化示意图,提出问题:骨傲是通过怎样的过程才形成种类不同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从上述细胞的变化过程中,是否可以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先让学生在观察图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细胞分化的理解,进而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在这一部分还可展示学生在课下搜集的一段某市为白血病患者捐献骨倪的新闻报道,同时向学生展示有关白血病和骨做移植方面的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的健康问题,认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树立内因与外因影响生命活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关于细胞分化的实质。先让学生分组探究教材中的“知识海洋”,完成讨论题:这些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的来源相同吗?细胞分化形成这些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的细胞群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细胞,每个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出现差异?先让小组讨论,列出小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最终根据小组讨论情况,并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表明,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有序的细胞分化能够增加细胞的类型,进而由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组织和器官,执行不同的功能。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比较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在“细胞变化、发生时间和在个体发育中意义”等方面的区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板块二

细胞的全能性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为了让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连贯,通过问题“高度分化的细胞是否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在合适的条件下形成一个新个体呢?”自然过渡从而引出细胞的全能性。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积极思维”,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上述实验能证实植物细胞具有生长发育的全能性吗?为什么?根据学生讨论列出讨论的几种情况,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细胞全能性强调的是“潜能”,已分化的细胞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来的,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因为经过分化而失去基因;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它就可以经分裂和分化而形成新的生物体。从而得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关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此部分内容在选修3教材中还要以专题的形式学习,要求简单了解即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中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以流程图的形式归纳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问题如下: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在哪里?为什么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有何应用价值?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探究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过程中,留给学生思维空间,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板块三

细胞衰老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先让学生以学习协作小组为单位展示在课下搜集到的有关细胞衰老的实例,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情况作简单评价,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细胞衰老的特点。在这一部分要重点强调细胞的衰老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但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并不等于个体的衰老。对于细胞衰老的原因,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知识海洋”,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通过这两项实验能不能说明细胞的增殖能力是无限的呢?上述两项实验能够说明细胞衰老的原因和调控细胞衰老的物质在哪里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做适时引导,最终可得出结论:细胞的增殖能力是有限的,体细胞的衰老是由细胞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人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对人衰老的讨论,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4)板块四

细胞凋亡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在以前没有接触过,属于全新的知识。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胚胎发育历程中胎儿手和尾发育的图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并提出问题:什么是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有什么意义?细胞死亡的类型有哪几种?如何区分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通过观察、讨论、自学教材等归纳总结出细胞凋亡的概念、意义及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变微观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指导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3.3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学生对于本节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怎样把这部分知识化为己有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并各自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①我认为本节课最重要的知识点有哪些?②我仍然有疑惑的地方是什么?③我最感兴趣、课后希望能继续探究的知识点是什么?设计意图:从教学目标出发,总结本节课学生的体验、收获,培养学生适时对知识进行整理、回顾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以协作小组为单位,在课外利用互联网等媒体搜集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掌握更多的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等方面的最新资讯。题目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收集,也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例如,①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吗?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哪些?②你对克隆人的研究有何看法?③你周边人口老龄化严重吗?能不能提出一些有利于老年人生活的建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知识进化动力 知识进化机制 内容分析法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202-03

Abstract:By selecting references for the history of cellular bi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driving forces for knowledge evolution at the level of cytological communities are handled, and model for knowledge evolution at the level of cellular biological communities are constructed, namely at the level of cellular biological communities, by use of the coordinated effects of such 5 driving forces as immigration of knowledge individuals, alterations of the recognitions in human brains, changes in internal environments, changes in external environments, and work of researchers, and through the alternativ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ch 4 periods as cellular period, period of classic cytology, period of experimental cytology and period of cellular biology, chang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mmunities of cellular biology are timely handled, which propels knowledge evolu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communities of cellular biology and is prominent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gression of evolutionary paths. This model reveals the mechanism for knowledge evolution at the level of cellular biological communities, provides new theories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issues concerning the first-rat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can be appli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original disciplines with middle-scale contents.

Key Words:Cellular Biology; Driving Forces of Knowledge Evolution; Knowledge evolution mechanism;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胞生物学起源于细胞的原始发现,由细胞时期、古典细胞学时期、实验细胞学时期依次发展而成[1]。细胞生物学在全球具有重大的知识创新影响力,涌现出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因此,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典型类型,揭示其知识进化机制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与科学意义。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破解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动力是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因而,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机制未被破解。基于以上分析,该文选择细胞生物学发展史文献[1-8],采用内容分析法即通过对文献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9],提出了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知识进化的动力与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机制,为解决一流学科建设问题提供了新理论,适用于中等内容尺度的原生学科建设。

1 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动力分析

首先,细胞时期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包括5个方面。(1)知识个体的迁入。主要表现在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引入并应用显微镜,观察了软木薄切片,发现了许多很小的、与蜂窝相似的小室,他将这种小室命名为细胞,开启了细胞时期。(2)人脑认识的改变。主要表现在首次认识到微观细胞的存在,打破了人类思想上的局限性,改变了人类几千年来的认识。(3)内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研究人员具有了使用显微镜探索生物结构奥秘的兴趣与热情。(4)外部条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细胞的发现轰动了当时的英国学术界,英国皇家学会与官方均认可。(5)研究人员的工作。主要表现在罗伯特・胡克、列文・虎克、格鲁、马尔比基、布朗等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总之,以上5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推动着细胞时期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对多种活细胞进行了大量观察并首次描绘出骨细胞与横纹肌细胞图。该时期延续至1837年,称为先锋期。

其次,古典细胞学时期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包括5个方面。(1)知识个体的迁入。主要表现在1838年施莱登与施旺首次引入并应用归纳法与解剖观察比较法,基于细胞时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细胞学说,开启了古典细胞学时期。(2)人脑认识的改变。主要表现在首次认识到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的统一性,了分割动植物界的巨大屏障,对生物结构的认识由器官层次进入到细胞层次。(3)内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研究人员完全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解释生命的基本结构。(4)外部条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恩格斯对细胞学说的高度评价、诺贝尔奖金的设立、以及胚胎学、遗传学、生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技术与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5)研究人员的工作。主要表现在施莱登、施旺、魏尔肖、施特拉斯布格尔等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总之,以上5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推动着古典细胞学时期的形成与发展。例如,魏尔肖提出了“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著名论断,完善了细胞学说;施特拉斯布格尔连续在两种植物中发现了物种染色体数目恒定的规律。该时期延续至1875年,称为发展期Ⅰ。

第三,实验细胞学时期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包括5个方面。(1)知识个体的迁入。主要表现在1876年赫特维吉首次引入并采用实验方法,基于古典细胞学时期的研究成果,研究了海胆和蛔虫卵发育中的核质关系,发现了受精后两个亲本细胞核合并的现象,开启了实验细胞学时期。(2)人脑认识的改变。主要表现在首次认识到生物学的基础在于研究细胞的特性、结构和机能,扭转了古典细胞学时期忽视细胞质研究的状况。(3)内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研究人员广泛应用实验手段、生物化学分析方法以及电子显微镜,研究细胞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开辟了一些新方向与领域,形成了一些重要分支。(4)外部条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离心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与进步。(5)研究人员的工作。主要表现在赫特维吉、J. von Suchs、高尔基等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总之,以上5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推动着实验细胞学时期的形成与发展。例如,科学家们相继发现了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的精细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内的大分子结构体制是细胞内各种代谢功能的基础。该时期延续至1964年,称为发展期Ⅱ。

第四,细胞生物学时期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包括5个方面。(1)知识个体的迁入。主要表现在1965年布洛贝尔等一批细胞学科学家们引入并应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基于实验细胞学时期的研究成果,确立了细胞生物学,开启了细胞生物学时期。(2)人脑认识的改变。主要表现在首次认识到细胞表达的机理来自分子层面,分子与生物个体之间存在联系。(3)内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研究人员在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3个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种生命规律。(4)外部条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设备、技术与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5)研究人员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布洛贝尔、De Robertis、 S. B. Prusiner等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总之,以上5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推动着细胞生物学时期的形成与发展。例如,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的专家们连续发现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内质网蛋白质通道等。该时期延续至今,称为顶极期。目前,细胞生物学仍处于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顶极期。

2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动力是知识个体迁入、人脑认识改变、内部环境变化、外部条件改变、研究人员工作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据此,该文创建了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模型,即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借助知识个体迁入、人脑认识改变、内部环境变化、外部条件改变、研究人员工作五类动力因素的协同作用,通过细胞时期、古典细胞学时期、实验细胞学时期、细胞生物学时期等四个时期的依次形成与发展,及时处理着细胞生物学群落内部与外部的变化,推动着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M化路径递进是其突出特征(如图1)。结果是内容格局逐期增大,其中,细胞时期是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古典细胞学时期是观察细胞内部的形态结构、实验细胞学时期是分析细胞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细胞生物学时期是从细胞的角度研究生物学。该模型揭示了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机制,为解决一流学科建设问题提供了新理论,适用于中等内容尺度的原生学科建设。又由于,学科尺度层次的知识系统(如细胞生物学)是知识群落[10],知识群落是科学学研究的前沿问题[11]。因此,细胞生物学群落层面的知识进化模型,在学科方面为建构知识群落层面的促进型进化机制提供了检验案例,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王亚辉.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现况[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6,8(1):7-11.

[2] 王宝娟,张盛周,朱国萍.诺贝尔奖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0,32(3):497-500.

[3] 庄孝德.从胡克到细胞生物学[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6,8(1):1-6.

[4] 刘学礼.探索细胞世界[J].生物学通报,2004,39(11):59-62.

[5] 潘承湘.发现细胞的人――罗伯特・胡克[J].植物杂志,1982(4):38-41.

[6] 汪子春,田铭,易华.世界生物学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162.

[7]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

[8] 鲁白.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从诺贝尔奖得主布洛贝尔教授看洛克菲勒大学[J].生理科学进展,2001,32(2):185-186.

[9] 邱均平,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2):12-17.

细胞生物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多媒体

德国著名科学家Wilson在1925年曾经提出论断“每一个生物学的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在细胞中寻找”,细胞为有机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当今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时代,随着现代医学教育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向发展,医学细胞生物学成为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医学生只有掌握了全面、完整的细胞生物学知识,才能加深对生命现象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为医学生将来从事临床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按照本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将医学细胞生物学调整并安排在一年级上学期讲授,课程面向临床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对于刚步人大学的医学新生来说,面对这样一门内容较多,又需要有扎实根基的学科,往往觉得很难掌握。由于课程学时安排较短,总学时仅为40学时,且其中理论课只占24学时;而文、理兼具的学生其基础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有限的课堂学时中把上述内容讲解透彻具有一定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与临床工作关系不大,往往忽视了本门课程的学习。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谈几点看法。

一、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建立牢固扎实的知识体系

按照教学计划本课程开设在一年一期,一方面学生对大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尚未适应;另一方面相关的其他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学等均安排在后续开出,学生基本无前期基础。这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有较大的困难。在这种起点低、课时少的现状下,医学院校的细胞生物学应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重点强调培养一名合格医生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应相对淡化学科意识,避免片面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避免面面俱到但都浅尝辄止。为此,在确定医学五年制本科生应掌握细胞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前提下,特根据学生特点做如下的教学内容精选:

(一)深入研究学生已有的专业基础,挑出部分教学内容简略讲述或自学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高中时期生物教材中所讲的细胞生物学基础。针对高中已详细讲授过的内容或容易理解的内容,只需简明扼要地系统介绍一下,让学生自学掌握即可。如对学生已有较好基础的细胞膜结构模型等内容可略讲或提前安排学生自学,并留下相应的思考题,以督促他们学习。

(二)突出课程的重点,避免重复教学

删去与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比如“细胞的分子基础”这一节内容,里面涉及到很多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但该内容是将来在生化课程中将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只需简单介绍,尽量从略,而把时间主要用在讲授上述学科尚未涉及过的内容上,力求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联系的角度重点加以阐述,使本学科与其它课程的知识紧密衔接,突出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2]。

(三)注重学科进展,加强与医学的联系

近年来,细胞生物学发展迅速,很多新概念、新发现、新理论层出不穷,被广泛的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中。在教学中注重学科新进展的介绍、加强与医学的联系、渗透一些有趣的内容、举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对于刚刚迈人医学殿堂的学生来说,在拓宽视野,增强对医学的学习兴趣方面是非常有益的。比如讲授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的新进展,介绍由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独立发现普通皮肤细胞可直接转化为干细胞,得到的干细胞命名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又名IPS细胞。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因此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激发起学生发现新知识的热情和动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另外在教学中使学生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临床报道的许多疾病都与细胞结构或功能直接相关,因此很多医学上悬而未解的问题,归根结底都需要从细胞生物学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如癌细胞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接触抑制,表现为无节制的生长,通过对细胞增殖、分化机制的研究,有可能找出使癌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的方法,使这一长期困扰人类健康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讲授到细胞凋亡时,可通过介绍细胞凋亡与癌症的关系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理解癌症的发生原因。讲授细胞骨架时,介绍中间纤维的组织来源特异性可作为鉴定转移瘤组织来源的手段。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入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四)教学内容的“网络化”和“图表化”

为了提高知识信息质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流程图、表格,使“多而杂”的知识信息整理成横向联系,纵向比较,层次清晰的“少而精”的“网络化信息”,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计划内容。教学中体现出概念明确,框架清晰,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反映前沿进展。

二、提高多媒体制作水平,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水平不同层次上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形态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学科。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以其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等优越性给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带来了深远影响。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较为适用于细胞生物学这种以讲解形态、结构、技能为主的科目,特别是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细胞骨架的形态和位置、蛋白质合成及运输、染色体的组装、细胞器之间的动态联系等内容,以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图像、动画等表现形式清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医学细胞生物学课时少、任务重,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即时调出所需的图表动画及文字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讲清难点,突出重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微管的功能这节时,应用3D动画,教师可以将各种运输小泡在马达蛋白的作用下沿微管运输的机制及细胞器在微管上如何移动直至到达指定位置的过程形象地模拟出来,使这些抽象、复杂、难懂的过程变得直观、简单、易懂,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而有趣。但要注意的是应用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可运用形象、生动或幽默的语言,用比喻、类比、联想等方式讲解授课内容。例如,在讲授基因选择性表达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时,把一个个的奢侈基因比喻成不同颜色的小球,每个细胞比喻成一个大的玻璃缸,细胞选择的表达的奢侈基因不同,就像是往不同的玻璃缸里装入不同颜色的小球,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就会发现每个缸里的小球颜色不同、数量也不同,于是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细胞。这样,不仅可使授课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浅显,增加其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创造轻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过多的依赖多媒体课件,并且要精心设计并适时使用板书。

(一)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增强记忆力

上课时,教师应该精神饱满、情绪高昂,适当利用语音、语调、语速的转换、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听课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避免上课时学生思想溜号、睡觉、看课外书等不良现象发生。

(二)及时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仍沿袭中学生物的学习状态,靠死背硬记来掌握知识,针对这种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合大学学习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建立合适的考核机制,正确评定学生成绩

常规的课程成绩评定模式通常以理论考试的形式为主,这种评定形式过于单一,根本无法准确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更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采用综合评定模式,即由平时成绩(20%)、课程小论文(10%)和期末考试(70%)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5%)、学习表现(5%)和课堂提问(10%)三部分组成,课堂提问一般安排在授课开始阶段,以上次授课内容为框架进行外延性、分析性或前瞻性提问;为把教学引向课堂外,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适当的在课后布置一到两个综合性强的小论文,论文的命题具有明确的科学前沿性,但具体内容不包含在授课内容中,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搜集、整理并归纳资料,并且该论文的成绩将计入课程总分。实践证明成绩综合评定模式不但可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不同程度地阅读相关研究材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总之,医学的发展和生物学的发展相互依赖,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也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承载着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责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适合的考核机制,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其科学的思维习惯,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其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具有熟练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独立的临床科研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发展潜能、高素质、高标准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