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

终身学习论文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伴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思潮冲击着原有的社会传统观念。本文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与发展及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

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中存在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一对基本关系,认清这一基本关系对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意义重大。

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的“终身教育”议案获得通过,“终身教育”一词被正式启用。朗格让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1970年朗格让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终身教育及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书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它鲜明地提出“终身教育并不只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此书主张以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各国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由此,终身教育由概念阶段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二、终身学习的提出与发展

197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劝告》,其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并且此次会议对“终身学习”做出一个经典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在实践中,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行。

三、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力,终身教育体系为外在支撑,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为基本载体而构成的社会,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二者有机联结在学习型社会之中。

1.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在理念上突破了一次性教育与学习而终身受用的传统观点,扩展了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时空范畴,将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人的生命周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过去那种人为的将人生分割为学习期、工作期和离退休期的做法显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湮没,人们必须保持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连续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指向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使个体在学习型社会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追求物质享受上升到追求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侧重点不同

终身教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上,强调对学习者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的提供上,针对传统教育条件的有限和不足,可以予以提供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终身学习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学习者一方的学习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3.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都是使人们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学习来达到自我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无论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会努力迎合社会的需求,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和谐社会的建立,如果没有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只是一方面的单向发展,就无从谈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挑战下,就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做出共同的努力。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辅相成,有机联结于学习型社会之中

一方面,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石。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只有当个体有学习的热情,才会去选择教育的种类、方式,并且使教育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只有当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教育体系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人的一切活动都应纳入人类社会的范畴之中,人的学习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更需要完备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因此,没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总而言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有机统一起来,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外在保障体系,二者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5.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先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而出现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随着终身教育活动的推进而逐渐产生的,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异议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不断进展,有人提倡用终身学习来代替终身教育,例如在日本等国家也确实很早就出现了以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的现象。当然这也是有客观根据的,这体现了学习从一个自上而下的被动行为向学习者自觉性的主动行为逐步过渡的过程,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终身教育以终身学习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6.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状,为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实施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对南华工商学院的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结论: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不协调,智力发展与·力发展不协调。为此,要求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论和实践内容不断发展和丰富。大学生在面对经济伞球化、知识经济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时,应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了解高职院校的终身学习能力现状,我们对广东南华商院291名在校生进行了终身学习能力问卷调查,并从终身学习的叫个维度进行分析,为提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旌策略奠定基础。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目的和时间。通过了解在校大学的学习能力现状,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给予指导:调的时间为2008年10月至12月。

2.调查对象。95%的置信度下,容许的抽样误差为5%,样本量为370人。但回收的有效问卷数291份,容许的抽样误差约为6%,也可满足研究需要。所以本次调查对象为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环境艺术系等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

3.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在确定调查对象时,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使用EXCEL软件产生随机数来确定调查对象。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调查表由项目组自行设计,由学生自填。问卷分为四部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共有32个单项选择和一个开放型问题。问卷是经过多次修改和试调查后确定下来的。同时,采用座谈会形式对8名在校学生进行信息收集,询问其对调查问卷的意见和对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看法。

4.统计方法。有效调查问卷回收后统一编码、编号,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一般情况。填写问卷的291名大学生中,年龄在18到21岁之间.其中男生1l3人,女生174人(4人未填性别);大一生l14人,大二生95人,大三生81人见表l和表2。

2.学会认知。被调查的280名(11名未填)学生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良好以上的占65.7%(161/280),合格的占29.6%(83/280)。59.2%的学生没有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当问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时,20%的学生明确表示经常运用。经常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查询信息的学生占63.6%。另外,60.2%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少于1次(包括1次);课余很少进行阅读的学生占57.6%;遇到问题不去进行实际调查占9%,而不知道怎么处理的占31.4%。

从学生年级看,大一生中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合格以上的占95.1%,大二生为91.6%,大三生回答为100%;从资格证书的拥有量看大一生90%的没有资格证书,大二生占46_3%,大三生为32.1%;大三学生中经常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比例占25.9%,大一和大二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8.6%和16.8%,低年级学生相差不大。经常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大一生中占52.6%,大二学生中占65.3%,大三学生中占77.8%。每周去图书馆的次数大一学生中少于1次(不含1次)的占17.9%,大二学生为27.4%,大三学生为50.6%。经常进行课余阅读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中分别占54.4%、38.3%和30.9%。

3.学会做事。85.2%的被调查学生,遇到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可以制定出的措施,12.7%的学生找不出问题的原因或不能制定出可行的办法,2.1%的学生不清楚。参加过实践活动,单位给予优秀或良好的学生占66%,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学生占17.5%。79.4%的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或策划过主题活动或获过技能竞赛奖等,20.6%的学生没有其中一项。87.9%的学生参加班集体或小组活动,l1.4%的学生较少参与。表示和其他同学或同事完成任务时,能愉快并较好配合他人工作的学生占92.4%,不愉快或没想过的占7.6%。在参加集体活动时,88.3%的学生表示能影响他人或对别人的工作给予指导,总感到自己不能和其他人很好地沟通的学生占10.7%,自己常常被孤立,没人信赖自己的占1%。另外,在生活或学习中制定过计期并能实施的学生占91.8%,制定计划但没实施或没制定计划的占8.2%。

从学生的年级统计看,对于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制定措施大三生当中比例为91.4%,明显高于大一、大二生的85%、81.1%。在大三学生中参加实践活动被单位评价为很好或优秀的占79%,也明显高于大一生和大二生的58.8%和64.2%;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分别占26.3%、14.8%和8.6%。参加集体活动影响别人的情况见表3。

4.学会合作。90%的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但10%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准确评价。能沟通能力方面91.7%的学生能较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5.9%的学生表示要反复几次对方才能明白表达的意思,2.4%的不清楚。81.4%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沟通工具,但16.8%的学生表示不熟练,1.7%学生没使用过。在承担责任上,84.2%的学生敢于或能承担应有的责任。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97.6%的学生能正确理解一般社会现象,仅有2.4%的学生不太理解大多数社会现象或不清楚。

在沟通能力上,大三学生中能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比例为96.3%,次之的依次是大二的为90.5%和大一的89.4%。大三、大二和大一学生中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的分别占88.9%、84.2%和73.7%,而9.9%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

5.学会生存。90.3%的学生表示对陌生环境适应较快,而有9.7%的学生表示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对生活或学习中出现的危机,87.8%的学生表示能较好应付。对于自救、逃生等生活常识,了解或知道的学生占97.2%.2,8%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知道。88.1%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重大的挫折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9.4%的学生表示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常常不能自拔,2.4%的不清楚。另外,对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10.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仅喜欢其中的一项;93.7%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幸福,而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

三、讨论

1.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调查显示.95.4%的学生都能在考核中通过,反映学生以被动式学习为主。但54.4%的学生表示对专业技能掌握得一般或比较差,61%的学生不会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说明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不协调,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未在学生身上得体现,学校的考核未能显示出学生的实际水平。46.3%的大二生、32.1%的大三生未获得过资格证书,这将为学生就业造成障碍。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也认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而较少去图书馆,很少去课外阅读。高年级的学生比低所级的学生更依赖于网络,倾向于较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那么比较多的学生是不是在上网学习?李明国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上网主要是了解信息和聊天。见表4。八成左右的学生选择上网聊天或玩游戏,说明学生并未把网络作为学习主要途径。

综合以上两方面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比较被动,习惯填鸭式教学模式,主动学习能力差,没有学会学习,不注重学习兴趣培养,不关注学习技巧和方法的提高。近九成的学生不会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四成的学生很少进行实际调查。

2.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作为青年学生,精力充沛,敢于实践,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没有参与实践的学生占17.5%,但从学生所处的年级来看,大一学生没参与实践的学生比重较大为26.3%,可能由于大一学生刚来校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这不能说明他们积极性不高。综合各项指标看,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注重提高自身做事的能力,这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比较吻合。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计划和协调能力比较弱,这将影响他们进一步的提高,这个比例为10%左右。80/20法则告诉我们,这部分人可能主要分布在后进生当中。但高年级的学生做事能力倾向于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学校教育起到了正面作用。

3.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80%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体现出学生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沟通和表达能力应进一步提高。5.9%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9.9%的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这可能受学校的设施及学生自信心影响有关。

另外,高年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要优于低年级。

4.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傅剑等调查发现,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以本科(20.1%)和大专生(69.4%)为主,扩招后本科生找工作都很困难,所以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对此,约有10%学生的回答令人担忧。9.7%的学生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9.4%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差,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不仅是知识积累,还应是情感、意志的全面发展。

四、建议

高职院校教育应加强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应与专业知识培养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上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适当增加网络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学会查阅资料。还应加强学生计划、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健康、愉快生活和学习。

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对学生的开发应主要从智力、心力和体力角度进行。大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开发,更应重视学生的内驱力、意志力、自评力和调控力(心力)的增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人文、社会和科学学科上应合理搭配;学生不应只是知识的吸纳,还应有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需要、理想进行主动引导,升华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成就幸福生活。

加强实践课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国外高校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35%,并且实践课是独立体系,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开设各种实验、技能性选修课、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劳动技术系列课程等。同时,创造多种实验活动形式,把课堂教学、学科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创造的机会。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高等职业教育应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传统机制实施“破”与“立”。首先,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整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内容,以便协调两者的教学目标、教学成果和评价方法。对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职业教育途径选择及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乃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等等都要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调整,最终能够适应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其次,建立“学分银行”。学生通过非学历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如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等,不仅在正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机构中得到认可,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取代学分资格的确认,即通过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学分成果转化机制,可以直接实现免修对应的课程。

学生通过非学历教育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在学历教育考核中得到承认。参与非学历教育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提升接受教育的人在行业、职业某些特定方面的技能,这种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动力非常强,但是非学历教育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短期性的培训和实训,这样的学习会使获得的职业教育专业知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打破了“双轨”的转变可以促进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诚信体系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本身就很注重知识传播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职业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适应专业技能的资格考试,以获取相关证书,缩短“拿证”时间,简化“拿证”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相关技能,应该鼓励他们参加相对适合的非学历教育,并以此来抵扣相应的学分。

参加短期培训或非学历教育的人主要是企业的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设置相应的标准,将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职在岗期间的职业经历或工作成果经相应标准检测置换成学分后,可免修相关课程。非学历教育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对象针对性、教学方法灵活性和教学内容实用性的特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相关课程的内容免修与职业成果相互代抵扣的做法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升。实施课程豁免和学分信用转换,体现了职业教育中的知识和经验价值等同原则,同时也反映了教育的价值规律。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顶岗在岗期间取得成果,如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同样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智能、体能的综合运用。对此类工作成就的肯定和认可,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中技能的应用和知识的升华。

二、“订单”模式“双证”培养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条件

就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说,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比较严峻,另一方面,具备某些专业技能的人才又非常缺乏。面对这样的人才供需结构,高职院校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按照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重新规划设计职业教育的内容,签订校企合作合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长期合作。高等职业院校不仅仅要为用人单位输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工作人才,还要持续地跟踪每一批量身定做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发展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听取反馈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所谓的“双证书”指的是正式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正规学历教育的学历文凭,还要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如电子商务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外语等级证书、数控技术员证书等其他种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这些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是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真正体现,体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学历+技能”的本质。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师”团队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前提

培养人才靠教育,强固教育之本靠的是教师。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建设,尤其是专兼职教师、培训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先决条件。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勇于开拓创新、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培训师队伍,因此,需要定期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聘请专业职业人员和教育专家来充实师资队伍,并通过进修和培训的方式,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高校、研究院和相关企业“回炉”“充电”,使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激励和启发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双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以能力为中心、以满足社会岗位或市场需要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生不仅要有能胜任某种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要有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乃至创业能力,这些将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终身学习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实在在学到了知识与技能,学习动力足、动手能力强,拿过来就能用,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学习、持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认证;制度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终身学习认证的实践背景

进入21世纪,终身学习开始从理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和欧盟等国际组织在大力普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积极呼吁推进终身学习认证,冀以在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学会生存》的很多地方都蕴含着承认任何环境中的学习成就。“不论是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不论是制度化的还是非制度化的,原则上,我们认为他们是同样有效的”[1]。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强调:“终身教育的发展,要求研究对获得的全部能力都予以考虑的新的证书形式” [2]。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认证体系:通向终身学习的桥梁》中强调指出,学习成就认证制度是终身学习政策制定推展中最关键的问题。

2004年,欧盟理事会和各国政府代表了《认证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文件,正式提出了认证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不少国家都把发展终身学习认证制度作为推进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并视之为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南非等组织和国家,在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的基础上纷纷制定与终身学习认证相关的法令与制度。

南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终身学习的全国认证框架。2009年,颁布了新的认证框架法案,新的框架不只关注宏远目标,而是更为实际,与工作相关的能力标准以及与知识领域相关的理论标准都纳入到整体框架的设计当中。

韩国颁布了《学分认证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分银行认证制度。

欧盟把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认证视为是实现终身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积极从欧盟层面和国家层面发展进行终身学习认证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认证模式。

二、终身学习认证的内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现代终身学习理念广为各国所接受,但对于终身学习的内涵仍然见仁见智。如欧盟明确地把终身学习定义为:“生活中发生的所有的学习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了个人的、城市的、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是为了个人的工作前途而进行的学习。”[3]

韩国1999年颁布的《终身教育法》则认为终身学习是指除学校教育以外,有组织的学习活动[4]。R.H.戴维认为终身学习是包括全部的正规、非正规的及不正规的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5]。

正是由于对终身学习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认识的分歧,在推进终身学习的实践中,有些国家认为终身学习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三种具体学习形态,有些国家认为终身学习就是学校学习结束后的继续教育学习。反映在终身学习认证上,有的国家叫“前学习认证”,有的国家叫“非正规学习成就认证”,有的叫“经验学习认证”,有的叫“全国能力认定、确认与诊断制度”,有的叫“专业知识与经验认证制度”,不一而足。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学校正规学习并达到规定的要求,基本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或学位证书;对于非正规学习,一般可以获得某种资格证书或写实性证书;而对于更为复杂多样的有意或无意的非正式学习以及经验学习,就很难认证。可见,基于实践的需要,明晰终身学习的内涵与外延,对于终身学习认证也意义重大。

为了科学地界定终身学习认证,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定义终身学习,从广义上说,终身学习包括从生到死的一切学习形态;从狭义上说,终身学习就是除学校正规学习以外所有的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由于正规学习基本都可以获得与之相应的文凭,所以从狭义角度所定义的终身学习认证,其实就是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认证。这里之所以直接使用“终身学习认证”这一术语,也是为了充分肯定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一样具有等值性,没有“正”与“非”,都是终身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消除人们对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歧视。

因此终身学习认证是根据一定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其认可的相关机构鉴定、评价人们在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并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正式认可。

从这个定义看出,其具有以下几点内涵:第一,要有一定的认证标准;第二,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的认证程序;第三,要有一个教育专管部门或其认可的相关机构;第四,要认证的是不同生活和环境背景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即在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三、我国终身学习认证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终身学习研究已渐趋深入,但终身学习认证制度理论研究的滞后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这一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积极加以推进。我国台湾地区的终身学习认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可借鉴之处。笔者已专文探讨了台湾地区终身学习认证[6]。因此,拟就大陆地区终身学习认证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构建一个特色鲜明、操作方便的终身学习认证制度。

(一)我国终身学习认证的理论研究现状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郝克明;终身学习;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造,是我国推进终身学习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既然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教育与学习,学校教育系统就不能置身于外,而是其中重要的基本部分。没有学校教育,就不能谈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没有按照终身学习思想、原则,对现行学校教育系统进行变革和改造,终身学习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终身学习在理论上产生的偏差和混乱,在实践中出现的疏离都更多地集中于对现存学校教育系统的认识上。客观上讲,一种组织或制度体系一经形成,就会同时带上其自成一体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过长时期历史发展的学校系统,其与生俱来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因长时间系统运行的加固而愈加坚固。[1]表现在对传统教育的强大惯性依赖,对外界变化反应的极度迟缓,以及人们认知的盲区和滞障上。例如,人们对终身学习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关系的认识偏差,将学校系统超然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之外,都是学校系统长期的封闭与保守阻滞人们正确认识的突出表现,也表明了学校系统实现变革和超越的艰巨性之所在。郝克明以“大教育”观念,坚持终身学习体系的完整性,准确回答了学校教育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为我国终身学习理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一思想对推进新时期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同样意义重大。当前理论界应当深入学习、研究把握其思想精髓,特撰写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郝克明学校教育系统变革思想的观点主张

(一)准确把握终身学习的本质内涵,为学校教育系统定位

1.终身学习的本质内涵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是在新的时代和发展阶段,传统学校教育系统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变革需要的情形下提出并不断发展的,既是时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反映。终身学习的本质要义是学习已经从谋生手段变为与人的生命同在的体验和需要。其特点主要有:(1)学习的终生性。学习伴随人的一生,并包括人的一生中所有的学习———一切正规的与非正规的学习;(2)学习对象的全民性和平等性。学习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也不再是某一年龄阶段的专利,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所应有的权利;(3)学习和教育内容的全面丰富性。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包括广泛多元的内容和生命体验;(4)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任何场所、任何形式,正规与非正规、学历与非学历渠道都可以进行,具有更为弹性、更为开放、更为多元的特点。[2]20-27终身学习的本质内涵和特点,突显了包容、开放、友好的教育新需要,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久性的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2.现行学校教育系统的弊端现行学校教育系统与终身学习理念严重不相适应,其弊端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制度的阶段性、体系的封闭性与内容方法的狭窄性。首先制度的阶段性,带来教育管理上的诸多僵化和呆板,人们接受教育的渠道单一,时间和条件受到很多限制。一个人错过了学校教育,就很难再有机会重返现有的学校教育序列接受教育,或者很难再有其他机会接受同等的教育。需要突破这种阶段性的限制,向终身性转变,使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多元灵活。其次体系的封闭性,使得学校教育系统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相互不融通,甚至排斥,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系统内部壁垒重重,也缺少活力。最后内容方法的狭窄性,只注重正规教育、普通教育和一次性的青少年教育,对其他类型的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内容形成歧视。需要从以单纯传授知识和能力为主,向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全方位基础转变,并将学习内涵从单纯的学历教育和正规教育,向接纳其他各类学习内涵于一体的方向转变。郝克明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原则,对现行学校教育系统的种种弊端提出批评,认为“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扼杀了不少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603。她指出:“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尚未建立起合理和有效的相互沟通与衔接的关系,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3]602“我国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3]122“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还不适应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仅应该加强,而且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学制度等,都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3]6033.终身学习视野下,现存学校教育系统何去何从如果将现存学校教育系统置身于终身学习视野之外,与其他校外教育系统各行其是,学校教育系统就会被认为是游离于终身教育体系之外的教育,或者说终身教育便只是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部分。这会造成终身教育体系内涵的不完整和缺失,还会由于传统学校教育系统种种弊端的存在,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产生更大的阻力。国内对终身教育理论的认识误区中,将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并列为两个体系的情况,就是这种片面性认识的具体表现。针对于此,郝克明据理力证,坚持捍卫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完整性。她在很多场合、多篇研究和讲话中始终强调: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不是两个并列的系统,终身教育体系涵盖了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是对现存传统教育系统进行新的改造和升级。而将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进行简单叠加,同样偏离了终身学习理论的准确内涵,难以达成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应达致的各类教育间融合沟通的目标。以上两种情形,并列或简单叠加都是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解的偏差和误区。郝克明强调指出,不扭转上述片面认识,“会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不利的影响:一是容易使学校教育置身于终身学习体系之外,把推进终身学习只看作是学校外其他教育的职责,忽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学校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二是不利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和资源整合,特别是建立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渠道都能成才的立交桥”[3]600。对存在的这两种偏差的症结,她认为根源在于对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不清,“终身学习和现行教育的关系是什么?是现行学校教育体系的延伸,还是按照终身学习的需要,整合一切教育形式和资源”。“终身教育体系不是传统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使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以及广大学习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新的教育体系,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共享,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3]236-237在纠正片面性认识的同时,指明学校教育系统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总之,没有学校教育系统的终身教育是不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部分,但又不是简单相加关系。需要将学校教育纳入终身学习视野之内,在终身学习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学校教育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造和超越,使之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方向

郝克明对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主张,不仅纠正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的认识偏差,为正确的变革导向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变革实践提供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她用“革命性”“人类教育的飞跃”来概括终身学习思想引领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主要突破点和基本内涵,指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时空上教育的拓展,而是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教育发展史上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是继奴隶社会的古代学校、工业革命的近代学校之后人类教育的第三次飞跃。”“必将带来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许多领域的新变革,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3]236-2371.实现观念上的革命性转变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的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要从全民基础教育走向全民终身教育。与社会发展进程相类似,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对象少数到全民、从阶段到终身的发展过程。当今,教育正日益与人的生命亲近并融为一体,教育功能开始归位于教育本真。人才观也随之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从少数精英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经济服务人才观到社会服务人才观,再到人的发展本身。在这个变化下,学习的意义发生根本变化。“学习不仅是谋生的需要,而且正在拓展成为人的发展的要求,成为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和乐生的需要”;“对于广大社会成员来说,学习(教育)也正在成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230这是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基础和精髓。终身学习不应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把终身学习只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而应更加注重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融合,关注学习者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学习乐趣。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的:“要视终身学习为一场对现有的学习文化、教育文化的革命,它在所有的层面(无论是概念、组织层面还是教学法层面)都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3]290因此,仅提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已经不够,真正的灵魂之意在学习观的转变及新的学习价值观的形成上。这才是引发方方面面革命性变化的驱动器。2.以新学习观为引领对现行学校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1)纵向上,将人的学习从青少年阶段转向整个一生,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扩展至为人终其一生的学习打基础。首先,强调保护和不断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决定学校教育能否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动力的重大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观念和做法妨碍了学生热爱学习,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必须思考与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决定学校教育能否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动力的重大问题”[3]603。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除当前学校教育的狭隘性,提倡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多阶段的成长观和学习理念。在学习内容上,特别值得注意的主张还有,不仅强调知识和能力,更包括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和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特别强调了对人与自然的责任感。[3]78即终身学习所提倡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发展,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和课堂已经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跨越时空限制,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各种知识。因此,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和帮助提高正确选择、辨别、分析和应用各种信息知识的能力,懂得学什么和怎样学。同时,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3]78-79(2)横向上:从教育类型、教育资源、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横向拓展,加强各类学历教育、正规与非正规教育间的相互沟通与衔接。首先,要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沟通。在盘活校内外教育资源,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加方便、灵活和多样的学习机会。其次,要拓宽学习场所与渠道。除了加强与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和横向联系外,要注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加强学习空间和途径的实体与虚拟的融通,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最后,要推进国际沟通。加强地区和国家间学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也是郝克明特别强调的一点。在高度开放的学习型社会里,必须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置于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在全球大视野下,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同时,把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视野扩展到全球,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提高。[3]823.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的开放性在制度设计上,郝克明提出了具有破冰意义的革命性设想,即学校教育系统,通过实施弹性教育教学制度,向社会成员开放。如,为离开学校的人重返学校继续学习开辟途径,建议从非义务教育阶段入手逐步实行弹性的教学制度,学生既可以集中时间学习,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在农村还应发展以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基础的非正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相当数量的没有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农民与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文化补偿教育的机会。“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应逐步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进一步健全在职攻读申请学位的制度。”[3]51在学校教育内部,为了消除校内班级制的封闭和弊端,她在主张“小班制”的同时,提出大胆的“走班制”设想。这一设想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权利的实现和学习资源的公平、自主选择,同时激活校内的教育资源活水,带来了曙光。与此同时,主张学校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潜力,特别是大学,要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要强化其为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继续教育服务的功能。与学校教育系统的制度设计相配合,在继续教育部分,郝克明提出继续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远程教育的途径创新,设计了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认证思路,提出“学分银行”这种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议和主张。综上可见,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体系下的传统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造与超越,是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学制度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必须克服将学校教育系统独行于终身教育(学习)体系之外的片面认识,而承认其是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一部分和重要基础;必须克服学校教育系统与其他教育类型简单相加的片面认识,而认识到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类教育类型的有机整合、融通衔接;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系统实现这种变革与超越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二、郝克明学校教育系统变革思想观点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郝克明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思想创见不是空穴来风,其理论的先进性和可行性来源于其高尚的学术研究品格,是全球视野、本土情怀、科学架构、以公为大的使命担当集于一体的结晶。

1.全球视野

强调全球视野是郝克明学术研究的一贯原则。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研究终身学习思想,她更是身体力行。她多次到国外进行终身教育实地考察,始终关注国际终身学习研究的最前沿,非常重视基础性的国际比较研究,仅就“跨进学习社会”课题,她带领课题组与世界银行发展学院进行合作,举办学习型社会国际论坛,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组织以及世行等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与课题组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成果交流与讨论。在文献研究方面,不仅对国内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已有成果进行比较全面的文献研究,了解已有的基础、存在的局限及未解决的问题,还收集翻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共计9个国家有关终身教育理论的1195篇相关文献,编辑出版了《世界终身教育研究文献汇编》《终身教育国际论坛报告集萃》等。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源以及会议与交流报告,是郝克明理论前沿性、先进性的来源之所在,她的问题研究、观点主张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世界的最前沿。如在关于学校终身教育论述中,她就列举了英国中小学提供开放的终身学习服务的例子,赞赏其在正规教学时间之外提供系列的教育服务和活动,以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之做法;列举了欧洲大学协会为促进大学提升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于2008年发表《欧洲大学终身学习》的实例等。

2.本土情怀

本土行动是根,无论多么前沿的国际理论思想,如果不与本土实际结合,必将是无土之木,难以存活。郝克明力主要认真学习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终身学习的论述和实践,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丰富和发展我国终身学习的理论宝库[3]237;从我国人口多、发展不平衡,以及中国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这“不仅是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世界终身教育发展应做出的贡献”[3]204。她带领团队多次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参与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研讨,决策咨询报告;她考察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之所以提出了许多带有破冰意义的可行性建议,源自她对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责任情怀,对中国教育国情的全面把握和深刻洞察。例如,为了改变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相互缺乏沟通和衔接的状况,扩大学习者对教育的选择机会,她在《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中,对不同类型学校的相互沟通和联系提出了新的重要的框架构想和建议。[2]56-57

3.科学架构

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历经十余年,不断丰富和丰满,其基本思想、理论主张贯穿于她的全部研究中。这种理论自信,源自于她对国际前沿和本国国情都有总体把握下的严谨的科研态度、求实精神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她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在每个研究环节上,从文献基础研究的全面扎实,理论体系确立的完备系统,到研究方法范式的规范严谨等,时时处处表现出她深厚的学术修养和科学精神。在具体的研究中,她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例如,仅学习型社会一项研究,就发放并回收行业与企业调查问卷两万余份,研究和分析处理相关数据数百万个。正是基于大量的数据搜集和分析,科学地得出了“文化程度愈高,他的学习参与性越高”的结论,因此,“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和基础”[3]218。再如,在另一项调查中,她率领课题组对全国7个省市17个区10个县的334个中小学近10万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些数据成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宝贵资料。此外,研究中采用可视化分析法,如人的生命周期与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的周期比较示意图,都使人印象深刻。可见,郝克明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问题的研判,每一点都不是凭空而言。从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体系中,我们能够深切地领悟她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完整性的阐释和强调,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原则,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增强学校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使学校系统真正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但事实上,至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研究者仍然集中于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本质内涵和特点的认识偏差和误区还普遍存在。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终身学习推进的健康发展,前提是理论上的清醒和正确把握。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体系,尤其是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观点主张,将为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M].王静,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23-26.

[2]郝克明.让学习伴随终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伟大任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实施的主体,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构建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丁新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

(一)理论发展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联合国的倡议下得到深化。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很快普及并被广泛认同。但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相联系,在目前还是一个新的探索‘在这方面,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专家组,从国家战略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于2002年推出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型社区等,推进了学习型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提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开阔空间,使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把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小康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由此引导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

学习型社会理论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理念、学习特征、总体目标和战略选择,并从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军队等领域人手,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全面创新。

(二)现实要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教育领域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由此产生了终身学习需求。(2)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调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据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职工的问卷调查,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换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1—2次岗位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3—4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96,变换过5次以上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6.196,O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之一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可见我们的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健康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二、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具体途径。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盲,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而终身学习则是强调人的学习的自主性,整个一生都在自主学习,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等于继续教育。但是,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形式,继续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

(二)继续教育是形成全民教育;全民学习的具体形式。在学习型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继续教育可以为全体公民提供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继续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学历,提高从业人员的上岗能力,能提高从业人员胜任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其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继续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引入竞争的发展理念,在新时期,为了实现教育体系的优质性,提供人们享受多重需求的良好教育,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优胜劣汰,促进其创新发展。

要竞争首先要更新观念,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将狭隘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让继续教育在竞争中发展,为我国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竞争需要健全机制,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竞争还要更新投入方式,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只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放开价格管制由市场决定继续教育收费、增加学费收入,通过校企合作、发展公司、基地创收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争取各界支持,多渠道解决投人问题。

(二)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了实现教育的全民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打破以往的课堂围墙,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全面开放。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和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在继续教育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多地采取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提供各种培训课程,满足学员的基本学习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提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方式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电视、信息通讯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发展网络教育,增加开放性学习的机会,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打破学校或教育机构间的界限,使各学校、各行业和各社区间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并相互协作、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时间方面,向终身性、全程性的方向努力,具体课程时间安排则可以采用滚动式或选修式教学以便于学生工读结合;在学习场所方面,要进一步开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开放教室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并发挥其作用,深化其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创新,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制度;成人终身教育;全面发展

成人终身教育理念是发端于20世纪初,并在80年代后开始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它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进行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教育理念的引入和确立,对我国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应采取各种有利的措施实现成人终身教育。

一、成人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成人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国外来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闲暇教育思想就具有现代成人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文艺复兴时期成人教育活动和理论的大规模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成人终身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初步确立。英国1919年颁布的(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提出了“成人教育是永远的民众需要,又是公民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具有普遍性和终生性”的观点,这是对成人终身教育最早的概念性表述。此后,成人终身教育开始逐步成为世界教育界一个显赫的概念和理念。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明确提出应当把各种教育统一起来,将教育看成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耶克斯利在本书中实际上已初步确立了终身教育的本质含义,同时也提出了成人终身教育理论架构的初步设想。之后,成人终身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1944年的英国教育法实质上已对终身教育思想有所体现。成人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随后在法国、瑞典等国家得到进一步传播。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发表了(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直接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且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标志着终身教育概念的正式提出和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此后,成人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在世界各国的教育领域流行并发展成为一和世界性的教育思潮。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成人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趋于完善。1967年联合国文化合作委员会提出把成人终身教育作为其在教育方面全部工作的指导性观念,并就成人终身教育问题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著作,对推动成人终身教育的理论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确定1970年为国际教育年并把成人终身教育作为国际教育年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标志着成人终身教育的研究已从纯粹理论层面的研究向实践和政策面面转化,这对于推动成人终身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期,成人终身教育理论迅猛发展,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成人终身教育的著作和论文。这些著作和论文的发表,大大推动了成人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为成人终身教育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成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成人终身教育实践发展的重要基础。1976年,美国通过了《终身学习法》,1990年日本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从法律上规范和促进了成人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指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发表,标志着成人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标志着成人终身教育思潮和理念开始向主流的教育指导思想发展和变化,使成人终身教育成为各种国际新教育思潮、理念等产生的重要前提和背景。

就我国而言,成人终身教育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过终身教育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就是指教育对象不分类别,自然也包括不同年龄的人。孔子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就明显反映了他的“终身教育”思想。北齐的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幼而学者,如日月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终身学习”。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后,在教育政策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在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中。该《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强调发展成人教育。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了在教育法律中终身教育的地位,“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并提出了“2010年我国要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改革目标。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确定了在今后5年及更长一段时间内“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这表明,党和国家已经把构建成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新世纪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成人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其深远影响探析

1.成人终身教育制度确立的必要性

成人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之所以重视成人终身教育思想,就是因为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不断变革,从而导致劳动的交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同时,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职业消失,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工作,如果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学习,就很难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使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责任。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因而人类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行终身教育,就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终身教育不只限定于学校教育,而是包括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切教育形式。教育的内容已经不限于传授和储存知识,而是要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办法。终身教育的教学过程正在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受到更多的重视,学习过程正趋向于现代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也由权威性地传授现存知识,转变为侧重于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学习环境,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评价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成人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普通中小学教育是为终身教育学习打基础的教育,而普通高等教育则是一种专业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专门人才要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要以终身教育思想来设计课程和学习。

要使整个教育系统都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必须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衔接和转换。成人终身教育思想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因此,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给毕业生以继续学习的出路和机会,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只有实行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要求,才能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要求。要使各级各类学校能够相互贯通、相互转换,我们的教育体系就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不断变化的要求。当前,要积极研究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措施。

2.成人终身教育制度确立的深远影响

成人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对于推动整个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上所述,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关于国家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规定,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在当代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和形成的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有了全新的、丰富的内涵。

成人终身教育不再是自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而是一个被各国政府当作一个政策目标加以肯定和实施的教育方针,是强制性和高度自主性相统一的教育制度。因为“就整个社会而言,强迫人们去接受继续教育是保证他们能够获得本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成果的途径之一;就专业工业者个人而言,支持赞同这种强制性继续教育也就向社会表明了他们对自己竞争力的关注。”

成人终身教育思想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教育是连续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终身教育思想期望一个人在一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安全坤、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自己的潜能。它形成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立概念,并且用现代化大生产的视野来审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是现代成人终身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

成人终身教育尤其是从业人员的教育,直接与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相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成人终身教育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开发人力资源,不断使人力资源增值,加强对各级各类劳动者的智力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无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在农业方面,现代技术的压力都使那些懂技术、有知识的人占据了优势。因此,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希望通过教育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智能结构和技能素质,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保持优势。

成人终身教育是一个丰富得多和涉及面广泛得多的概念。“它是教育方法的一个全新的观点和解释,甚至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说,它是人类命运的全新观点和解释,它用为征服自我而进行的不懈斗争的教育概念,替代了那种使自己产生虚假安全感的教育概念。”“正是教育的这一概念,将会使人们能够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质精神方面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1974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指出的:“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成人终身教育是生存的概念,是对教育的本质在认识上的回归,是极为科学的论断。成人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深化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尤其是空前地深化了对成人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当代,“终身教育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新的教育范畴,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教育观念,也是教育制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使用和维护的权益。”

三、实现成人终身教育的措施选择

1.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建立社区学习网络

社区教育是实现成人终身教育的切入点。构建一个终身教育、全民学习的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有其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开发社会和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发展起以社区学院或社区文化中心为核心,依托图书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电影院等的社区教育资源体系,并最大限度吸纳社区外资源,使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建立起社区学习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形式可以有课堂文化补习、专业讲座、展览、讲演、讨论等,也可以有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还可以是音乐、艺术、戏剧欣赏等。不论何种形式,都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适合社区居民的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需要,使人们可以参与、可以学习、也可以创造。在保障学习资源质量的前提下,努力突出区域和地方特色,使终身教育成为民主的多样的学习过程。

2.远程教育是成人终身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 .

电信业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普及为中国的网络教育提供了坚定的基础。许多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数码港,许多地区也有了更快的互连网介入模式,宽带网络的介入,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人采取网络这种方式来接受教育。所以,同志指出“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据,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政府要加大通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的投入、建设开放式教育学习中心。为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提供更丰富的网络学习内容和服务,使网络教育成为成人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

3.发挥高等教育在成人终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要为成人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便利的服务。大学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技术教育学院,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为全社会的终身教育者提供学习的场所、途径和知识来源;全方位开展社会培训,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终身教育者及时提供新知识、新技能、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终身教育体系是落实终身教育思想的手段和保障终身学习的制度结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没有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将是纸上谈兵,终身学习更无制度保障;没有人人参与终身教育的先决条件和社会基础,终身教育体系将是空中楼阁,终身教育的思想更是海市蜃楼。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伟大任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实施的主体,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构建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丁新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

(一)理论发展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联合国的倡议下得到深化。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很快普及并被广泛认同。但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相联系,在目前还是一个新的探索‘在这方面,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专家组,从国家战略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于2002年推出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型社区等,推进了学习型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提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开阔空间,使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把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小康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由此引导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

学习型社会理论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理念、学习特征、总体目标和战略选择,并从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军队等领域人手,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全面创新。

(二)现实要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教育领域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由此产生了终身学习需求。(2)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调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据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职工的问卷调查,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换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1—2次岗位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3—4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96,变换过5次以上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6.196,O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之一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可见我们的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健康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二、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具体途径。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盲,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而终身学习则是强调人的学习的自主性,整个一生都在自主学习,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等于继续教育。但是,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形式,继续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

(二)继续教育是形成全民教育;全民学习的具体形式。在学习型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继续教育可以为全体公民提供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继续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学历,提高从业人员的上岗能力,能提高从业人员胜任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其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继续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引入竞争的发展理念,在新时期,为了实现教育体系的优质性,提供人们享受多重需求的良好教育,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优胜劣汰,促进其创新发展。

要竞争首先要更新观念,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将狭隘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让继续教育在竞争中发展,为我国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竞争需要健全机制,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竞争还要更新投入方式,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只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放开价格管制由市场决定继续教育收费、增加学费收入,通过校企合作、发展公司、基地创收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争取各界支持,多渠道解决投人问题。

(二)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了实现教育的全民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打破以往的课堂围墙,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全面开放。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和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在继续教育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多地采取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提供各种培训课程,满足学员的基本学习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提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方式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电视、信息通讯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发展网络教育,增加开放性学习的机会,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打破学校或教育机构间的界限,使各学校、各行业和各社区间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并相互协作、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时间方面,向终身性、全程性的方向努力,具体课程时间安排则可以采用滚动式或选修式教学以便于学生工读结合;在学习场所方面,要进一步开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开放教室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并发挥其作用,深化其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创新,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终身学习;中国古代终身学习思想;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19-02

一、终身学习理论起源及产生背景

1994年11月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议将终身学习定义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的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地愉快地应用它们”。

“终身学习”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埃德加・富尔(Edgard Faure)提出的,他指出:在急剧变化的当代社会,个人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渐渐由接受教育的客体向学习知识的主体转变。也就是说,“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1]

当今社会已由原来的工业经济时代逐渐转变为一个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经济时候的到来使得各种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新的教学形式成为传统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形成使得今天的日常知识量和信息量都呈现爆炸特征,为了培养具有批判与反思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首先的一条就是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重视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类寿命延长两大趋势使得全球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和人们工作年限延长。同时,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又要求人们不断学习,以应付工作年限延长和寿命延长带来的知识需求量的增加。

二、中国终身学习古代思想研究

虽然终身学习理论是近年才从国外引进并运用到中国教育中的,但实际上这一理念在中国自古已有,只是始终没有被清晰地定义为“终身学习”。在中国古代对终身学习思想的大量观点中,孔子和荀子的阐述最为深刻和全面。

1.孔子的终身学习观。首先,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有教无类”即提倡全员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含有现代终身学习主体全员性的思想萌芽。[2]其次,《论语・述而》中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仅反映了孔子对学与教的不倦态度,更反映了他对纵向贯穿个人一生学习的提倡。同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则指出每个人的学习对象不仅要以有优点的人为师,还要以有缺点的人为师,并且揭示了每个人在教育主客体之间自由转换的可能性。[3]再次,《论语・子张》中,子贡以“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回答卫公孙朝所提出的“仲尼焉学?”的疑问。这正反映了孔子学习的全方位性,即终身学习的横向学习方式多元化的要求,不但有学校教育的正规学习,有即时性和针对性的非正规学习,还有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非正式学习。最后,孔子还提出了“修已安人”(出自《论语・宪问》),即强调终身学习是以人为本,目的不但在于促进学习者自我完善,而且在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2.荀子终身学习的观点。荀子对终身学习理论的理解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一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二是强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即强调学习范围的广泛和在实践中学习。三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有坚持学习才能达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最终目的。

三、中国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

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论,并将其迅速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积极推进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两者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一方面,终身教育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自上而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体制变革,同时它又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制度保障,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保障,个人的终身学习就难以真正实现。另一方面,终身学习,强调的是从个体角度出发,自下而上的,以提升自我素质、能力、达到自我实现为目的,最终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然而,作为一项将要长期实施的学习战略,仅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还应从其他方面着手,以加强和推进终身学习的发展。

四、促进中国终身学习发展的方式

一是终身学习的立法。虽然终身学习方面的立法不仅可以宣传终身学习的理念,规范社会和个人的行为,但中国至今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简单提到终身学习及终身教育,还没有对终身学习进行专门立法。而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日本则于1990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

二是推进终身学习理论研究。中国终身学习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终身学习实践。中国不但需要加强对终身学习理论研究和创新,把相关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并对其进行指导,还应该关注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把其合理的经验运用到中国终身学习发展的实践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是发挥高等学校作用。为了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高等学校应首先帮助大学生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树立自主学习观,明确学习目的,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作为以提供正规学习为主的高等学校,应改变课堂讲授为主,学术讲座为辅的单一教学模式,而采用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教学不仅适用于理工类科目,也同样适用于金融、财会和管理等文科科目,如股票、期货和外汇模拟操作系统,以及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借助沙盘模具。最后,还应引导高校学生加强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

四是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属于非正规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成员的继续学习应该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五是加对终身学习计划的管理。在发挥地方发展终身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为了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和减少地方实施终身学习所带来的盲目性,政府应加强了对终身学习计划的宏观调控与监督。

六是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可能同时实现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的教育发展三大目标。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终身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中国发展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保证。现代远程教育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水平、不同年龄的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最终使上述教育发展三大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1,223.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公安队伍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观摩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时对全国公安机关明确提出了提高“四个能力”的要求。这首先要求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必须提高“四个能力”,同时也为全国公安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最近,部长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的水平和公安队伍的战斗力,要在提高“四个能力”上狠下工夫,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水平和执法水平。公安院校理应在贯彻总书记讲话、落实“二十公”精神和部长讲话精神,培养新型高素质公安人才和构建一流的警官培训体系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建设则是培养新型高素质公安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学习型公安队伍

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学习社会化”和“终身教育”的倡议。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九十年代在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型管理理论。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教授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被喻为“21世纪管理圣经”,彼得・圣吉教授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五项修炼”,即实现自我超越(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改善心智模式(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望的景象),团队学习(激发群体智慧),系统思考(见树又见林)。其中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是向上张力,而系统思考是核心。

五项修炼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真善美”的理念结合起来理解,有非常相通之理。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的修炼,是指人们不断创造新的自我和新的组织,朝着个人心中以及团队共同渴望的目标前进,不断获得更好的将来,即“求善”。人们通过团队学习的修炼,实现组织成员间坦率而迅捷的交流,面对事实发现问题的真相,在基于理清事实的前提下集合团队智慧,实施改善之道,即“求真”。人们以系统思考的修炼,扩大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提高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能力和绩效,确保组织不断朝着正确方向持续创新和进步,即“求美”。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通过不断地、共同的学习,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又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一个真实的学习型组织包括三方面内容:它是全体成员都能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它能让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它能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概括起来有5个要素:即拥有终身学习的理论和机制、建有多元反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

学习型公安队伍。一个人的生命在于学习,一个组织的生命更在于学习。无论是个人、团队或组织,都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有生机,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人类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必然需要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深化和提升“以人为本”的公安文化建设需要以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为目标和载体;同时,21世纪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使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能跟上和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必须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打造学习型公安队伍。

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从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目标出发,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尽快实现公安队伍现代化为目标,以倡导公安队伍终身学习为理念,以构建公安队伍终身教育训练体系为支撑,以建设学习型公安科、室、队、所为基础,创新公安队伍学习载体,建立和完善公安管理和公安工作长效机制,营造浓厚的公安文化氛围,为新世纪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近年来,公安部党委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实施文化育警。几年前公安部出台了公安民警训练条令。今年年初,公安部在去年成功地开展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活动的基础上,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的意见》,要求各级公安机关把大练兵作为全面推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这些都是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打造学习型公安队伍的战略部署和有力措施。

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的公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1984年至1999年的两次全国公安教育工作会议之间,公安队伍整体的学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从4.2%提高到38.6%,但是这与检察院、法院系统的人员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出发,从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出发,从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质量出发,建设一支学习型公安队伍都势在必行。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公安院校学员仅仅接受3~4年的专业学历教育,就成为一名公安干警。而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公安工作中。同时,犯罪分子也在不断地利用新知识、新技术为自己牟利。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安干警在短短的3~4年时间之内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工作中复杂多变的需要,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会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干警的个人生活而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在推动人们不断学习,学会参与政治以行使自己的权利,学会理财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学会休闲以陶冶自己的身心修养。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一名干警不学习就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生活幸福的干警工作也会更加出色。因此,学会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是一名当代公安干警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肇始于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郎在1965年发表的《终身教育引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经典文献《学会生存》中肯定了这一思想并大力推广。瑞士教育家查尔斯・赫梅尔认为“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终身教育概念的发展,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①199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欧洲委员会主席J.Delors领导之下,许多人为21世纪从事着教育各方面的工作。他们进一步提出终身教育基于四个基本原则:

1.“学会认知”,是将掌握广泛的普通知识和深入研究某些领域学科相结合。又称为“学会如何学习”。

2.“学会做事”(Gilbert Ryles的概念),是获得能够应付生活中各种情况的工作资格、谋职能力、团体合

作能力等等。

3.“学会共处”,即培养与他人在一起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因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全球化非常强调这一点)。

4.“学习生存”,即了解你自己的愿望,培养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今天,学习的时间永无止境,生活不能被分成各种水平。根据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意味由节律、适应性、经验、新的能力等构成的一个符合逻辑的精神上的连续整体。②在我国,终身教育的思想得到重视。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使用了终身教育的概念。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从而为开展终身教育奠定了法律地位。2002年,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公安队伍肩负着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任。伴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化,这也对公安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支正规化的公安队伍,也应该是一支终身学习的公安队伍。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干警的主阵地,理应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公安队伍

之所以说终身教育是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因为终身教育赋予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新理念和新内涵,终身教育是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终身教育反映了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不仅仅把人作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的人”,更要把人培养成为能系统思考、不断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在共同愿景下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的人”,要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创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使人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型组织是终身学习实质的具体体现,终身教育反映了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终身教育赋予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新内涵。公安队伍作为一种现代组织,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为求得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获得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终身自主、主动地不断地学习”。作为学习型组织中一员的每一位公安干警,都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的“新人”,他们不断学习以满足职业和生活变化的需要。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就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建设有丰富的内涵。在这样的学习型组织里,学习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主体维度上,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坐在教室里的人”,每一名干警、领导都是学习的主体;在时间维度上,学习贯穿干警的职业生涯,甚至包括其退休后的生活;在空间维度上,干警的学习不局限在公安院校,办案现场、互联网、会议室都可以作为学习的课堂;在内容维度上,干警的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统一。在学习型公安队伍里,无一人不学习,无一时不学习,无一处不学习,无一事不学习。干警们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学历、职称等外在的东西,而是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和个体生活的幸福。

终身教育是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学校教育、在职培训、远程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建立一个多层面的学习体系,使每一位干警都能够享有学习的机会,具备学习的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公安院校的任务在于为干警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公安院校的教育,不仅仅给予学员们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一纸学历,而是要教学员们学会学习。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的知识总是要被更新换代的,但是在学校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却可以使干警们受用一生。有一位教育学家说:“什么是素质?忘记学校里老师教的知识,剩下的就是素质。”学校教育就是要在学员的心中积淀终身学习的素质。

学习型的公安队伍建设要加强在职干警的培训工作。在公安系统中实行轮训制,定期给一部分干警带薪学习的机会。乍看起来,短时间内的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职培训给干警们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能够弥补培训所造成的工作时间的损失。公安院校要将在职干警的培训和在读学员的教育有机结合,把在职干警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并传授给在读学员,同时把更先进的理论传授给参加培训的干警,实现多方面的共赢。公安院校对公安干警的培训要注重实质,淡化形式,要能够让干警感到学有所得,而不要让文凭成为干警培训的简单目标。公安干警的培训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把干警送到公安院校去培训,还可以把公安院校的理论水平较高的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同行请来进行培训工作。由于时间和空间以及现有警力的限制,每一名在职干警都能参与培训还有很大的困难,远程教育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远程教育是指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进行教育,其特点是不受时空限制、规模大、成本低,学员能够和老师双向互动,增强学习的效果。公安干警的培训要将远程教育和校内培训相结合,真正做到时时能学习,处处能学习,人人能学习。

参与实践工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公安干警的日常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他们来说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干警们在公安院校学习和在职培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都要到实践工作中去发挥作用,并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干警们在工作中要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念,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向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同志学习。总之,向所有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志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使学习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事事学习,时时学习,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9.22.

②朱雪莲.法国终身教育概要.开放教育研究,2001.1.

参考文献:

[1][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22.

[2]朱雪莲.法国终身教育概要.开放教育研究,2001.1.

[3]邱昭良.学习型组织新思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4]邱昭良.创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5]邱昭良.学习型组织行动纲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王德宠.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9.4.

[7]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1.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有关终身教育的论述频见于学术期刊。本文从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及重大意义、我国终身教育发展分析、对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及重大意义

终身教育思想早在18世纪就由玛丽·让·安托尼。孔多塞提出,他是在继承了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人的终身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把教育放置在一种着眼于整个社会变革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中进行思考的。孔多塞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人类的全部知识、教育对象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的全体国民、教育过程对每个个体都是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公民,以推动人类进步的进程。这些主张在19世纪的英格兰、苏格兰和丹麦才成为事实,在第二次大战前在欧洲得以推广。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法国教育家保尔在《论终身教育的报告》中又一次提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阐述了终身学习理念对现代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于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给我们描绘了未来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前景,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这将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财富。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终身教育观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构建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

二、我国终身教育发展分析

我国的终身教育起步于1995年,1995年3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第一章总则第十一条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法》从法律的形式对终身教育进行确认和保证。就总体而言,终身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片面地理解终身教育的概念与内涵,认为终身教育就是区别于全日制教育的成人中高等教育,是一种成人学历认证教育而不是一种正规教育,更不是一种能力教育,把终身教育理解为一种时间上的延长直至终身。其实,终身教育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长,其内涵与本质是:终身教育是一种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的教育。终身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构建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的新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也不仅仅是加强和完善成人教育来实现的,更不是可以通过传统中小学校教育加成人教育来完成的。科学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目前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终身教育的实现不仅需要社会制度、经济机构、社会组织、技术能力等多方面的变革与支持,更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身观念的变革、思想方法的变革和教育与学习行为的变革。我国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准确理解终身教育的概念,把握住终身教育的实质与内涵,在此基础上行之有效地开展终身教育的实施工作。

三、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现代的高等教育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人能够具有持久的发展力,不仅着眼于当前的发展更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大学阶段必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澄清有关终身教育理论的错误认识,不要认为终身教育是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更不要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学历证书教育。要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终身教育是一种通过接受学校教育而受益终生的能力教育。

第二,教师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是重要的角色,起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文化观念、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时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典型。

第三,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必须在课程设计、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既要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又要重视社会科学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动手能力。既有接受知识的能力又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更有创新实践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第四,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能力。学会生存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戏社会,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了,随之而来的是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存在多元化趋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会学习不仅仅是指获取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正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为善。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完美的人格、丰富的知识、较高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终身教育的理想境界。

四、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终身教育的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两个方式来实现。一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教育,让学生获得一种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离开学校这种学习环境也能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二是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在建好成人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搞好继续教育。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13篇

摘 要:终身教育思想是20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股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想倡导人一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受到教育,并且学校、家庭、社区、工作机构等社会各个部门都应参与到人一生的教育当中。本文通过对有关终身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三部作品的简述,阐述了终身教育从形成到完善的过程,说明了终身教育对于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终身教育 成人教育 学习化社会

作者简介:邓敏铭,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一、 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

终身教育思想在古代已萌发,然而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现代意义的终身教育思想逐步成型,到70年代上升到理论高度。终身教育思想独立成一股思潮集中体现在有关论述终身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三部作品中。第一部是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第二部是国际教育委员会的《学会生存》,第三部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三部作品是有关终身教育里程碑式的作品。

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首先论述了时代需要终身教育的原因,对终身教育一词下定义,打破了教育受年龄限制的思想,明确提出教育的整体性、统一性、连贯性,社会参与教育的必要性。明确了终身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或者是“从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更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富有个性,全面发展的新人,并且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即最终实现教育民主化。并且,对终生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切实的战略建议。在肯定学校教育的同时,要求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学校不仅仅要传递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更重要的是务必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对成人教育与扫盲教育提出了自己建设的见解。朗格朗认为,政府应为成人教育提供财政和法律制度保障,成人教育的对象不是儿童,因而,成人教育需要一套有别于儿童教育的体系。朗格朗对于扫盲教育的认识更为深刻,认为扫盲教育成果收效甚微,是因为“扫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是使一个不认识字的人能够识得几个字,而是要使他更好地同他的环境协调一致,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提高他个人尊严,接近他认为有益的知识源泉,掌握他走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术”。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继《终身教育引论》后又一本关于终身教育的力作。该书最终要的成果是构想了“学习化社会”道路的途径以及策略,同时肯定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必要联系,还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丰富完善了终身教育的理论思想。“学习化社会”不是在《学会生存》中首次提出的,但此概念的广泛传播是得益于此书,书中把“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确定为终身教育,提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的学习”。真正的做到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成人教育的重要意义,《学会生存》也给了重要的肯定,首先,成人教育是否实际应用是终身教育概念的关键问题。其次,成人教育应为作为教育的真正重点。最后认为,成人教育是非成人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弥补了“终身教育”的不足之处,“终身教育”更多的是强调了社会以及政府在实施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终身教育的主体――学习者。离开学习者的个人需要、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终身教育”很难开展。“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充实了“终身教育”理论的内涵。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对终身教育更是有其独到的见解,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也更加的理性化,不在停留在把人视为参与劳动生产的因素,而是把人视作最终目的而非手段。除了职业与工作需要之外,终身教育更应该铸造人的性格,发展人的个性。肯定了每个人都有实现其自身潜力的权利在。在面临新世纪到来时,教育承担的重任是教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学习即是每个人一个中的知识支柱,也是终身教育的建立的基石。改著作还肯定了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并要求从基础教育开始教育就应该着重培养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与乐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能力。

从《终身教育引论》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终身教育理论逐步丰满,日臻完善。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股教育思潮之一。

二、终身教育的意义

虽然终身教育发展壮大,但一些学者对于终身教育的质疑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一方面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从眼下的现实情况看了,即便是最发达国家也没有达到终身教育的学习化社会。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终身教育不过是成人教育新的代名词,将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混淆,只能更加阻碍成人教育的发展。

但是无论如何,终身教育主义思潮依旧被人视为20世纪最具有革命精神的教育思想。现代终身教育吸收的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成果,从当代的实际社会现状与需要出发,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首先,打破了传统教育理论的教育下的定义。虽然教育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当实际研究中教育往往就等同于学校教育。终身教育扩展了研究视野,使得教育研究不在局限于学校教育研究,非学校教育研究受到同等重视。其次,冲破了千百年来学校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促进了各种教育形式的发展。终身教育中,人受到教育的机构不在限制于学校范围之内,社会、家庭、工作机构成为教育因素,正是在终身教育的影响下,各种教育形式在各国都得来了长足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和可能,促进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终身教育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终身教育在肯定传统学校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批判。各国在承认终身教育合理可行的前提下,都对本国教育体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让教育向着更符合社会与自身需要的方向迈进。事实证明,终身教育已不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终身教育的实现是必然的,过程也是缓慢的、渐进的,但终身教育的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十卷(下)[M],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顾明远: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J],中国成人教育,2000年第12期

[4]黎蓉: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特性[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年第4期

[5]陈晓红、赵新峰、高宏志:论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卷第2期

[6]王伟杰、常波: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溯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年第1期

[7]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14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94-02

1 问题提出

2013年10月,以“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在提倡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的发展更进一步。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指出:学习知识是养育下一代以及创造更好生活的根本方式,终身学习要成为我们建设包容性的知识社会的核心,也要成为2015年后全球发展的核心。

终身学习被称作21世纪的生存概念。作为个体要完成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学校教育是终身学习能力与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只有从学校教育开始实施对终身学习能力与理念的培养,才能真正有利于公民终身学习能力与意识的形成。

职业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被过度看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为经济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只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为学生成长服务,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本无可厚非,但在“重技能,轻文化”的大背景下,很多职业学校对公共基础课的定位产生偏差,基础课或者变成可有可无的“鸡肋”,或者一味强调要服务于专业课,对公共基础课内容进行盲目删减、压缩,由此导致教育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降低。

以上诸多因素叠加,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给职业人才的培养带来深刻而长远的负面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入学年龄小,在校周期长,文化基础薄弱,家庭教育滞后,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缺失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更加不利,尤其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五年制高职院校的重视和关注。

2 研究的意义

公共基础课有效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理论研究一直是一个瓶颈,也是一个非常有待于研究的领域。本课题把终身学习观和五年一贯制高职公共基础课联系起来,构成以终身学习意识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范式和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讲,能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做进一步的印证、丰富和补充。

目前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的发展很重要,但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课堂秩序混乱,导致教师难教,教学质量低效;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五年制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都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并没有教给学生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造成目前这一状况的根源就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没有把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终极目标,传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实践上能引起各方面对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关注和思考,能给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使职业学校学生正确对待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有效提高五年制高职生的质量。

国外对于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的研究资料一直很少,只能在一些比较教育研究中找到些零星的论述。近年来,随着职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国内学术界对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探讨呈逐渐增多的态势。对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公共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或者在工学结合模式、项目驱动教学下公共基础课中某一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这些方面问题的研究凸显了高职公共基础课在职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五年制高职生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年龄特征、教育背景以及特殊的身份认同都与三年制高职有所不同,而实际施教过程如何实现在五年制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尚且不足,通过学术期刊网检索,所能检索的相关文章仅10余篇。

终身学习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有很多不足:有一些研究仅仅是理论提出的假设,缺乏实践验证;有一些仅是教师从大量教育经验中提炼和筛选的操作样式,往往只关心操作技巧而缺乏价值层面的引领;对三年制高职研究居多,忽视了五年制这一特殊群

体;对某一门课程微观研究居多,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的整体性。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突出育人的整体性、终身教育的完整性。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正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中观的层面以终身学习为研究视角,探讨公共基础课整体的教学改革,遵循从实然到应然的思路,试图建立以问题、原因、意义、内涵、内容、方法、评价机制等内容为主体的完整体系,对相关问题展开系统的、生成式的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实质上解决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

3 主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解决向内着力点的问题,即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问题,让终身学习观入脑入心,让在终身学习观引领下的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形成价值共识,教师和学生都获得较高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解决向外着力点的问题,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必须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以文化为轴心的教学模块,要资源共享、力量整合,以形成合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从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理论视界、目标取向、内容特征等方面看,“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这一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目标层面的“入脑入心”问题、“信不信”问题所折射出来的教育理念的意识性、态度性,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理念形成的思想性;二是载体层面的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只有坚持切合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但目前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陷入尴尬局面:

第一,职业院校就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重技能,轻文化”的思想,导致公共基础课地位下降;

第二,课堂上,教师独断式的教学方法堵塞了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动机缺失和教师职业效能感降低,导致教学陷入无效教学的尴尬境地;

第三,由于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以及没能很好地解决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致使学生远离合理化的公共生活世界,学生觉得基础课学无所用;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

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中存在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一对基本关系,认清这一基本关系对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意义重大。

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的“终身教育”议案获得通过,“终身教育”一词被正式启用。朗格让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1970年朗格让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终身教育及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书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它鲜明地提出“终身教育并不只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此书主张以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各国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由此,终身教育由概念阶段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二、终身学习的提出与发展

197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劝告》,其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并且此次会议对“终身学习”做出一个经典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在实践中,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行。

三、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力,终身教育体系为外在支撑,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为基本载体而构成的社会,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二者有机联结在学习型社会之中。

1.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在理念上突破了一次性教育与学习而终身受用的传统观点,扩展了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时空范畴,将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人的生命周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过去那种人为的将人生分割为学习期、工作期和离退休期的做法显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湮没,人们必须保持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连续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指向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使个体在学习型社会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追求物质享受上升到追求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侧重点不同

终身教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上,强调对学习者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的提供上,针对传统教育条件的有限和不足,可以予以提供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终身学习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学习者一方的学习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

3.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都是使人们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学习来达到自我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无论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会努力迎合社会的需求,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和谐社会的建立,如果没有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只是一方面的单向发展,就无从谈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挑战下,就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做出共同的努力。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辅相成,有机联结于学习型社会之中

一方面,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石。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只有当个体有学习的热情,才会去选择教育的种类、方式,并且使教育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只有当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教育体系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人的一切活动都应纳入人类社会的范畴之中,人的学习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更需要完备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因此,没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总而言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有机统一起来,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外在保障体系,二者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5.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先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而出现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随着终身教育活动的推进而逐渐产生的,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异议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不断进展,有人提倡用终身学习来代替终身教育,例如在日本等国家也确实很早就出现了以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的现象。当然这也是有客观根据的,这体现了学习从一个自上而下的被动行为向学习者自觉性的主动行为逐步过渡的过程,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终身教育以终身学习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