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ppt设计论文范文

ppt设计论文范文

ppt设计论文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PPT 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信息时代PPT让我们摆脱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的课堂:信息量增加,节省了大量的书写时间,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内容形象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突出学习的重难点等等。但是与此同时,PPT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一种新的授课方式辅助课堂教学,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1 PPT设计中衍生出的问题

1.1 文字量的控制

教师在使用PPT授课时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常常出现懒惰的现象,如把书本文字搬家到屏幕上,导致时而出现满屏密密麻麻文字的现象,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使学生失去了解新事物的兴趣。或者图表过多却没有相应的文字匹配注释,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没有捕捉到有效信息。

1.2 内容结构不合理缺乏层次感

许多PPT内容丰富全面,呈现的信息详细具体,但是整个内容体系缺少层次逻辑性,导航的使用缺少灵活性,这样的PPT虽内容含量足但也称不上理想教学产品,一堂课下来学生脑海里缺乏知识的整体结构,对内容的记忆产生严重影响。

1.3 无关装饰较多分散注意力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PPT制作得精美技巧的高超,会在页面角落处添加一些小动画或是学生喜欢的图片,以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无关的装饰信息会分散学生的注意思维,甚至会颠覆信息呈现内容的主次。

1.4 模板不统一让人眼花缭乱

许多PPT为了注重视觉的美观常常使用多个背景图,多种边框,而且字体的大小,颜色或是字体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文字和背景图的颜色融为一体分辨不清,或是一页PPT上出现了五六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文字,学生很难分清主次内容。

1.5 自定义动画切换方式太复杂

PPT自定义动画的切换方式有很多种,而且出现的速度也可控制。如果常常使用复杂的切换方式,时间又控制不好的话,往往播放效果不是很好,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综上述PPT设计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找到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来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2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对PPT设计提出的建议

认知负荷理论(The Cognitive Load Theory)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ohn Sweller等人提出的,其中,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工作记忆中进行信息存储、信息提取和信息加工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付出的“心理能量”[1]。认知负荷可分为三类: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为了让PPT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设计原则应该遵循控制内在认知负荷、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和提高相关认知负荷[2]。

2.1 控制内在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在学习材料的内在性质与学习者的专业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简而言之负荷的大小取决于:一是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图式,二是所要学习的知识的难易程度。这两者显然是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控制,在设计PPT时可以做到:

2.1.1 呈现储备知识

呈现储备知识也就是课前的预习准备,可以给学生呈现已学过的知识框架或是一些复习题,让学生可以迅速提取出已有图式中的有效信息,为本课时内容的学习进行铺垫,也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中的已有知识差别所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教学。

2.1.2 多元转化呈现信息

虽然所学知识的难度系数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它的呈现形式。大段文字描述的内容教师可以加工成图形图表;图形图表需要记住的可以用文字加以诠释;文字图片配合描述的内容可以制作简单动画等等,这样改变呈现方式虽没降低知识本身的难度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理解信息内容控制了内在认知负荷。

2.2 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过程不直接相关但可通过教学设计来调整。降低外在认知负荷要比内在负荷容易得多。

2.2.1 减少冗余信息

设计PPT时为了简单明了要做到:(1)删除一切与主要内容无关的图片、动画声音等装饰性信息;(2)当声音和文字表达同一信息时删除一种媒体;(3)当图片可以表述清楚时一定不要用文字描述;(4)PPT页面转换时的动作不能太复杂,时间不宜过长。

2.2.2 风格设计统一

设计PPT时要有统一的模板,背景图要能突出文字,文字的颜色不宜过多,导航图标含义明确有固定的位置,让学生在浏览信息时感到风格熟悉减少阅读时间从而降低了外在认知负荷[3]。

2.3 提高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由学习过程中用于建构图式或图式自动化活动引起的,它不仅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为了提高相关认知负荷,设计PPT时应做到:

2.3.1 样例与实际联系

教师在PPT上呈现样例会让学习者对样例形成自我解释和理解活动,促使学习者把有限的认知资源分配到有效的学习活动中[4],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是有实际用途的,从而增加学习者积极建构的兴趣,对增加相关认知负荷有促进作用。

2.3.2 导航归航

导航归航也就是说教师设计PPT的总结部分,让学生了解本堂课所学的重点框架是什么,这样学生头脑中一个个零星分散的知识就可以各归各位,清晰地呈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找到自己学不会的是哪个分支体系,一些零散的内容是属于哪个分支体系,同时对于章节复习奠定基础,对提高相关认知负荷有很大帮助。

2.3.3 设计思维导图作业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设计不同形状的思维导图,每个节点都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在作业时不仅要回忆课堂所讲授的知识体系,还要从中加以整理找出之中的联系才能完成整个思维导图,这为知识的梳理和再建构提供帮助,从而提高了相关认知负荷。

3 结束语

用认知负荷理论来指导PPT的设计,让信息内容呈现的更简洁,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研究人员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以认知负荷理论来指导PPT设计,分别从调整内在认知负荷、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和提高相关认知负荷三个方面提出设计建议,希望对优化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先强,韦斯林.国外认知负荷理论与有效教学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2).

[2]赵宁.认知负荷理论在PPT设计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8).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是PPT课件最为显著的优越性,它凭借着跨时空的表现力,深化了学生对抽象事物本质的理解,实现了高校课堂由满堂灌向趣味性、知识性、图像性方向的发展。但是,由于人们对计算机熟稔程度的不同、PPT设计技巧的掌握程度差异以及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天然差别,使得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PPT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问题甚至严重地影响到教学效果。依据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可以将常见的计算机教育PPT设计误区主要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图像与文字、数据资料的对比方面。一些教师认为,尽可能多地将图像显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深度。但是实际上这种观点存在着巨大的误解。与文字、数据的理性呈现不同,图像资料的运用在使授课材料形象、生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感性增强而理论弱化、材料堆砌而分析减弱的症候。事实也证明,计算机教育PPT课件展现图像、影视资料的功能也被很多教师运用到了极致,一些老师在制作课件的出发点就是如何体现出PPT中的图像和影视,为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出现了与课程无关的视觉材料也尽数罗列等诸多现象。受限于具体的课时,不少教师只能在单位时间内有选择性地传输某些当时更为学生欢迎的图像、影视信息,而对学科专业内的基础理论强调不够,其直接结果是课程五彩缤纷、讲课天花乱坠而学生吸取的有效知识稀少、大脑思考能力逐步退化,这是一种典型的舍本逐末的浮躁心态和行为。

第二,教学时间度紧密、内容繁多,使得计算机教育PPT课件的设计也出现了信息量巨大、思考时间不足的新问题。在现有的高校教学体制内,一些已经过时的课程内容仍然没有及时地更新,而实践中最富价值的信息又不断涌现,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学生们所感兴趣的实际操作,一些老师不得不在PPT课件的设计中加大内容量,致使一个单元的任务量剧增。内容的选择看来是PPT课件设计中颇为容易的部分,但是它作为课件制作的核心地位仍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实际上,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课件制作之前花费相当的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整理,及时删除过时的内容,补充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技巧,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尽可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不是使二者更为脱离。只注重PPT课件内容的涵盖量,而不顾及内容的条理化、实用性、普范性将使学生陷入知识的迷惘,更会从根本上动摇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兴趣。

第三,一些计算机教育PPT设计忽略以教学目标及其分析为中心,而是将目光停留在单篇课文章节的内容上,缺乏整体观、统一性。教学目标的意义在于,它确定了一个总体的目标,并且将这个目标细化至具体的课文章节中,通过对各篇课文的逐一学习,从而实现各独立PPT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性。“课件的结构,就是在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该结构框架应能体现教学内容概要、各个部分内容的连接关系以及整体呈现形式”。[1]通常来说,计算机教育PPT课件的结构可以分为线性结构、分支结构、网状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结构方式进行课件的设置。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教师则缺乏明确的总体教学目标,以至于在具体章节的PPT设计中难以贯彻教学纲领,或是各个PPT设计的内容虽然独立成立,却无法进行整体的贯通,从而导致整个教学目标无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

第四,优秀的计算机教育PPT课件界面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促使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实现掌握知识与技能。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设计PPT课件的背景、版面、布局、颜色、字体、字号、插入图片、音乐时应考虑一定的美学原则,充分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尽可能赏心悦目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始终保持充分的兴趣。在PPT课件的页面框架设计中,我们应该注意页面框架的作用,将PPT界面有意识地制作成为一定的框架,中间填充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计算机教育PPT课件的布局却并未注意这些内容。一些教师没有页面框架的概念,只是一味地在PPT版面中补充文字、数据或图片等内容,而没有注意各种信息的排列方式和显示格式,从而让人产生雷同、单调之感,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接收知识。

二、计算机教育PPT设计误区探源

一名本科生曾假设自己是大学教师,借此表达对老师课堂上完全依照PPT课件安排教学进程的不满:“上课前我不会把要讲的东西统统放到PPT上。我至多在上面列一些要点。上课时更不会照PPT念。因为现在的学生是很聪明的,文字的东西他们常常一看就懂。在PPT上列太多东西的不良后果之一,便是学生上课时不专心听讲,等着下课时拷课件。”[3]这种现象在当前的国内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计算机教育PPT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看似是技术操作的偏差,实际上反映的却是教师在教学观念、方法上的认识误区。

首先,一些教师对待如何处理传统教学方式与PPT教学方式上存在着认识的偏差。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计算机教育的PPT使用通常只将相关的概念、操作步骤概括在屏幕上,而没有教师亲自演示、进行讲解;传统的听、说、问、做等多种途径学习计算机的课程被简化成了单纯地听和看,而忽视了问和做的作用。一些教师的PPT课件以视听代替了学生的读、做的实践性锻炼,这难免会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能力缺陷。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在使用PPT课件的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实践的时间,导致学生只能顺应教师的PPT课件的速度进行知识的快速浏览和浅层掌握,虽然有时也会有一些简单的应答,但是这种突出听读能力而忽视说写能力的做法,从根本上看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某些课程有重新成为应试教育的潜在危险和可能性。

其次,关于如何处理重点知识与普通知识的关系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在计算机教育PPT课件中,教师在平时的备课时可以使自己的课件内容全面一些,但是具体PPT课件的使用过程,则可以依据大家的知识特点、兴趣和教学目标的规定,有重点地突出、强调某些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每堂课的重难点上,从而达到每课有新收获、每课突破一些难点,而非泛泛而谈,那样看似博学、知识全面,实则对学生的成长并无多少益处,因为每一节课中核心及关键的内容只有少部分,其它的大量知识学生都可以自己学习或是推理,完全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一些教师则无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轰炸,让学生在极度疲惫与盲目中将PPT中的内容全部学习一遍,却始终无法理出头绪。

再者,一些教师忽视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情况,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设计PPT课件,从而导致了计算机教育PPT设计与教学目标、学生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PPT与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可以知道,计算机教育PPT的演示方式、内容顺序都必须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所谓PPT课件的适用性,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学生专业学习要求方面,一是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方面。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即计算机教育PPT设计中的内容应该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满足学生某一阶段的求知欲望。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事,又能给学生独立思考留有足够的空间;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方面,要求计算机教育PPT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之从课件内容到框架设置、从美学设计到演示方式都与学生的学习能力、阶段相符。

三、PPT设计误区的对策分析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PPT;多媒体学习;呈现方式;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48-02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手段更为多样化,而PPT就是呈现多媒体信息的一个简单工具。尽管PPT在交互性、互动性等方面不及其他专业软件,在设计课件上存在着缺陷,但由于用PPT设计课件简单易学,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多样性、超媒体结构、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其进行修改等优点,在教学中被广泛的使用。然而,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PPT大多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PPT上,或是基于经验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一、PPT的设计属于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单一的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PPT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外部事件,而这个外部事件是为了促进有效学习而设计的教学事件,把这些教学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就成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是教学策略的一种。因此,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PPT所呈现的内容一定要清晰,符合逻辑,其设计不应该以PPT的制作技术为中心,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进行。

二、PPT的设计要建立在多媒体学习的基础之上

如果制作PPT是用于教学,那么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就要遵循教学性、科学性、有效性、艺术性、经济性等原则。除此之外,在各种多媒体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认知心理学家梅耶(Mayer)的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可以用以下三句话:“一个理论”、“七条原则”、“五个问题”。其内容是在一个理论上提出了七条原则,这七条原则实际上回到了五个问题,这对指导PPT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梅耶的多媒体认知理论和其所提出的七条设计原则,作为下面提出的PPT设计过程的学习理论基础。

三、PPT的设计过程

在教学中使用PPT是为了促进有效的学习发生,因此,其设计过程不能随意进行,要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根据目标进行需求分析,并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分析来确定教学起点、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现有的条件安排教学顺序、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完成了教学设计的过程,PPT的设计也就获得了相应的方向,PPT具体需要承载的教学信息也就由此得到了确定。另外,在PPT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如何利用它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四、在PPT的设计过程中,选择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梅耶的论述,多媒体学习是指通过整合语词和画面进行的有意义学习。在多媒体学习中,学生所要进行认知加工的对象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多媒体教学信息是指“用语词和画面呈现的信息,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PPT的作用,正是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多媒体教学信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进行。按照多媒体学习理论,语词包括文字和解说,画面包括图片和动画。由此就可以得出:文字+图片、文字+动画、解说+图片、解说+动画四种组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选择。但无论哪种组合方式,都要遵守空间接近原则和时间接近原则。另外,还要注意冗余原则和通道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是指,对应的语词与画面临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时间接近原则是指,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冗余原则指,学生学习由动画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动画加解说再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通道原则是指,学生学习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多媒体信息要比学习由动画的屏幕文本组成的多媒体信息时学习效果好。因此在设计PPT时,要注意到空间接近原则,如果教师所要呈现的信息是由画面加文字组成时,文字要与画面临近,即把文本放在图片左上方的位置。这样,学习者就不必在屏幕上搜寻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而直接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因此他们可以把认知资源用于主动学习的过程;根据时间接近原则,如果教师所要呈现的信息是由图片或动画加解说组成时,两者要在相同的时间来呈现,因为当对应的语词和画面同时进入工作记忆时,人们理解多媒体呈现信息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根据冗余原则,当画面和语词都以视觉的形式(即动画加文字)呈现,视觉通道会超载。所以,教师不能把信息以图片/动画+文本+解说的形式来呈现,要把文字去掉,以图片/动画+解说的形式呈现信息,以免产生冗余效应,影响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再者,根据通道原则,当画面和语词材料都以视觉形式呈现时,听觉/言语通道闲置而视觉/图像通道则过度负荷,当语词以听觉形式呈现时,人们就可以在听觉/言语通道加工它们,而视觉/图像通道则可以只用来加工画面。所以,如果教师在面临动画+解说和动画+文本两种选择时,要选择动画+解说的呈现形式,以免视觉/图像通道产生负荷。

五、关于PPT中的趣味性问题

有研究显示,使一堂课更有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可能会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PPT中加入有趣的内容。但如果这些有趣的内容是以诱人的形式(即诱惑性细节:与教学内容有关,但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呈现时,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害。因为无关材料会争夺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分散学生对重要材料的注意力;会干扰材料的组织加工,误导学生围绕不恰当的主题来组织材料。这时,就要考虑梅耶所提出的多媒体设计的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当无关的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学的更好。即当在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语词和画面时,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当在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声音和音乐时,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当把多媒体呈现中不必要的语词删除时,学生的学习会得到促进。因此,在设计PPT时要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大胆删除,把长篇大论的文字尽量提炼,注意用简要的语言来呈现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内容,突出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不能随意地加入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趣味性内容以及声音、音乐等,以免违背一致性原则。

六、在PPT设计中所使用的语言风格

在梅耶的《多媒体学习》一书中,并没有提及个性化原则,但它出现在围绕着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组成的多媒体设计指南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则中。在个性化原则中有一项关于语言风格的实验。该实验所验证的是当语言风格是非正式化的、对话式的时,学习的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在设计PPT时,与使用正式的语言相比,使用对话式的语言会让学习者对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容易产生兴趣,他们会感觉对话式的语言更为亲切,动机会更强,并且会感觉对话式的语言呈现的信息要相对简单些。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要使用对话式的语言,若非必要,不要使用正式的语言来呈现教学内容。

七、小结

在实际的PPT设计过程中,其具体的设计过程往往有很大的不同,有时PPT的设计者也是使用者,有时设计者和使用者是分离的。一般情况下,在设计PPT前要针对一节课或一门课进行教学设计,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评价方式,同时还要考虑现有的一些约束条件。要根据教学设计来考虑PPT的设计目的、设计风格。另外在制作过程中,不能仅凭直觉或经验进行,而应该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系统地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理查德·E·梅耶.多媒体学习[M].商务印书馆,2006.

[2]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英豪.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2007,(6).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演示型PPT;视觉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78-0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目前流行的微课录制中,PPT课件都是一种重要的演示工具。本文从视觉化角度出发,分析课件设计的常见问题,分别从信息的形象化表达、文本的简洁化处理、结构的逻辑化呈现、版面的节奏化处理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设计策略,希望能够给PPT课件设计人员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真正发挥出PPT课件的优势,实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的目的。

一、视觉化相关理论

视觉化也称为可视化,主要指运用各种视觉化元素把抽象信息直观化,激活受众的形象思维,使其头脑里呈现出视觉化的图像,从而达到提升传播效果的目的[1]。

研究表明,70%的人是视觉型思维。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视觉化”了的事物能够增强人们对表象、记忆、思维的反应强度,激活受众的形象思维,调动多感官参与接收信息。而人们的视觉感知是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的,如视觉感知的高度选择性、视觉感知依靠差异、视觉感知的简化倾向、视觉浏览的方向性等。因此,信息的呈现不仅需要视觉化,还要严格遵循人们的视觉感知规律。

理查德.E.迈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也指出:多媒体呈现中的有意义学习不仅仅依赖于必要的信息呈现,而且依赖于必要信息呈现对学习者如何在心理加工上引导[2],强调了信息呈现对人们心理加工的影响。

PPT课件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信息载体,为实现促进学习,优化教学的效果,课件设计者就需要从学习者的视觉心理出发,遵循视觉感知规律,对抽象的数据、信息、知识进行恰当的视觉化表达,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想象联想,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记忆、理解、建构知识意义,提升传播效果。

二、PPT课件视觉化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对学习者视知觉感知规律和特点的关注,PPT课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以下几方面。

1.文本繁多,重点不突出

如图1所示,整个页面充斥着大量密密麻麻的文字,缺乏必要的视觉呈现,学习者从中难以快速抓住重点。这种课本搬家式的PPT课件被人们形象的比喻为视力检测表。不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帮助理解、建构知识意义,而且易导致视觉疲劳,引起学生对PPT的反感和抗拒。

究其原因如下:首先,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视觉感知规律,忽视了视觉感知具有简化倾向的特性,缺乏对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简化处理。其次,对PPT缺乏正确的认识,PowerPiont意指“重点、要点”,设计者却将之视为课本的电子化呈现工具,直接将课本内容搬到大屏幕上,缺乏对信息M行必要的提炼和节奏化处理。再次,没有关注到视觉的高度选择性,未能将视觉喜新颖独特、变化醒目、生动有趣的特性和PPT的图文并茂、声形结合、动静变换特性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既没有遵循视觉感知规律,又没有发挥出PPT的优势,难以提高传播效果。

2.版式编排不当,逻辑混乱

逻辑是PPT课件的灵魂,PPT课件逻辑一般包括篇章逻辑和页面逻辑。篇章逻辑是整个PPT课件结构上的逻辑,一个完整的PPT课件,应该包括封皮、封底、目录页及内容页,方便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PPT课件或者学习内容的结构。页面逻辑是页面中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或并列、或因果、或总分、或转折,设计者需要对内容深入理解,理清内在关系,选择相应的图形、图示进行合理的呈现。如图2所示,矩形、圆形的混合使用,杂乱的编排,没有呈现清楚内容的逻辑关系,容易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影响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形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对内容进行简洁化倾向处理,另一方面是忽视了视觉对结构化呈现的需求,版面设计也不符合人们视觉浏览习惯。

3.色彩搭配不合理,视觉疲劳

PPT 课件设计中,色彩,字体、字号的设计不仅为了使画面更美观,吸引眼球,使学习者愿意看,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主体,强调重点,使主要的信息一目了然。具体呈现是需要考虑视觉感知依靠差异的特性。色彩诱目性高,前景与背景色彩明度差大的视觉形象,容易引人注目。而如图3所示,杂乱的背景和颜色使人眼花缭乱,降低了文本的可读性,学习者看不清,导致视觉疲劳,增加认知负担,久而久之对PPT产生抵触和排斥。

三、PPT课件的视觉化设计技巧

相关视知觉理论研究表明,大脑偏爱形象化表达,偏爱结构化呈现,偏爱简洁的画面,偏爱有节奏的排版。本文将分别从形象化、简洁化、结构化、节奏化等方面提出PPT课件视觉化设计的一些看法。

1.信息的形象化表达

文字、图形、图像、图表作为PPT课件中的基本视觉表现元素,其信息传播效果往往表现为文不如字,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图的恰当使用不仅能够吸引学习者眼球,而且易于激发联想,增强记忆,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信息意义。在PPT课件中,对信息内容进行形象化表达的主要方式为图像的使用、图示转换、图表归纳、图标运用。

俗话说:“一副好图胜千言”。文字的抽象性特征,使其意义会因人、因环境而有所不同。人的大脑偏爱图形,对图的理解速度远远快于对文字的理解速度。因此,在文字和图传播效果的较量中,图占据着先天优势。抽象的文本以恰当的图表现出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不仅吸引学生眼球,抓住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信息意义。如图4所示,右图将“与众不同”的意义更为直观的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在形象化过程中,图的选择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意图与文本内容的相关性,图像传达的一定是文本的关键核心意义;其次,保证图像传达信息意义的科学性,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再次,选择高质量的图像,避免图像模糊失真不清晰。

2.文本的简洁化处理

简洁即美,人们的视觉具有简化倾向。在浏览幻灯片时,人们的视线会快速扫过页面,搜寻重点的词语和句子。演示型PPT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才是课堂的主角。因此,应避免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搬到PPT上,这就需要对文本进行简洁化处理,以突出重点。简洁化处理应遵循减法原则,主要操作表现为提炼关键信息和删除无关信息。

关键词可以帮助学习者迅速抓住主题的同时,专心听教师讲解,而不会出现一边读PPT文字一边听讲的两难局面。如图5所示,把长达四行的文本内容简化为大大的一个数字,一目了然,再配以教师的解说,让学习者迅速把握内容要点,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删除无关信息是指为使画面简洁、重点突出而删除多余的文字、色、效果。大胆删繁就简,保证要点清晰,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

3.逻辑的结构化呈现

大脑偏爱结构化的呈现,恰当的结构化呈现有助于学习者快速把握PPT的整体架构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如图6所示,PPT课件的逻辑主要表现为篇章逻辑和页面逻辑。篇章逻辑是指整个PPT课件的整体架构,一个完整的PPT课件应包括封面、封底、目录页、内容页,学习者可以从中了解课件的主题、目录及各模块的内容。目录页主要表现课件内容框架,为了更清晰的表达,可以采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直观呈现,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个整体把握。页面逻辑指一个页面内内容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有并列、因果、总分、转折、包含等,这些复杂逻辑关系采用恰当的概念图、组织结构图等图示的方式来呈现,直观形象,一目了然。SmartArt是PPT软件自带的一种视觉化工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几乎囊括了所有常见的逻辑关系。

在结构化呈现过程中,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内容意义,厘清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图示表达。不同的图示表达不同的逻辑关系,切不可随意乱用。在设计逻辑时,需先定大逻辑,即PPT的篇章逻辑,再考虑每个版块的小逻辑。金字塔原理为文本逻辑结构化提供了一种主要方式,即先从结论说起(即中心思想),要点再一一呈现,结构化思考,图示化表达。应用金字塔原理能够降低文字密度,增加内容的条理性,使页面逻辑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清晰地把握重、难点,有助于保持记忆。

4.版面的节奏化处理

当一个页面信息内容较多时,版面的节奏化便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不当的页面,难以突出重点主次。学习者需要耗费过多的认知资源去探寻关键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合理组织内容,精心设计版面,使画面具有节奏感。

文字的字体、大小、排列都直接影响着PPT的版面构成。一般来说,版面的节奏化的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聚拢分块。深入理解文本意义,将大篇幅的文本内容按照内部逻辑关系,把内容相关度高的内容进行汇聚。再通过加大段落间距、留白、加辅助线的方式进行段落层次的分隔,经过聚拢后的页面清晰、简洁、舒服。

其次,提炼关键词。提取关键词,并通过加粗字体、加大字号、改变颜色等方式来突出强调,让关键词与正文内容形成强烈的差异对比,以实现突出和强化的目的,最后再配以相关的图像。色彩选择需考虑对比色和邻近色的使用范围,如对比色表现反差、矛盾、对比、冲突,邻近色表现和谐、统一、近似、流畅,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恰当使用。

再次,对齐。通过对各元素的上下左右对齐处理,使凌乱无序的画面变得整齐有序,主次分明。

如图7所示,经节奏化处理后,画面赏心悦目,主次分明,能够吸引注意力,有助于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和加工。

四、结束语

在基于PPT课件的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合理的设计、使用课件,以实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的目的,是每个课件设计者需要关注和努力的方向。本文针对课件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视觉化设计的一些策略,希望对PPT课件的质量改善,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天敏,杨凤梅.PPT课件视觉化设计研究――基于职业院校学生对PPT课件满意度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

[2]严谨,郭涛,米文丽.大学课堂教学PPT课件设计与使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5(3).

[3]安璐,李子运.教学PPT背景颜色的眼动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

[4]张萍.多媒体CAI视听表达心理策略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1999(2).

[5]孙小小.PPT演示之道:写给非设计人员的幻灯片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史忠植.知识发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周宁,张玉峰,张李义.信息可视化与知识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芭芭拉.明托著,汪洱、高榆译.金字塔原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10]雷纳德.演说之禅――职场必知的幻灯片秘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PPT;误区;策略;原则

中图分类号:G4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47-2117(2015)05-0097-03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PowerPoint(简称PPT)因易于使用、操作便捷、多媒体对象集成化以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等优势,成为教学展示软件中的主流,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在教学PPT的设计制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为了提升教学PPT的质量,使其更有效地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传播,本文将针对教学PPT制作中的常见误区,探讨教学PPT设计制作的改进策略。

教学PPT制作的常见误区

笔者通过对部分大学各年级各学科的30部教学PPT、部分重点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40部教学PPT进行搜集,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学PPT设计时最容易陷入以下六大误区。

1.文字搬家

第一种误区是将书本上的文字内容全部复制粘贴到PPT上,未充分发挥PPT在课堂上的视觉辅助作用。造成误区的根源是对教学PPT用途的错误理解,将其当成黑板工具的延伸是大材小用、没有真正理解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一种表现。

2.动画设计运用不当

这主要体现在自定义动画以及幻灯片切换的不合理使用方面,造成了观者过于关注动画,而忽视了教学内容。这种误区是受到商业化PPT影响,认为PPT越精美越好,PPT教学成为一种艺术秀,脱离了教学的根本。教师为彰显个人制作水平,对PPT中所有对象均设置了动画,尤其添加了许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3.二八定律

多数教师在制作PPT的过程中,仅使用了“打开文件、打字、设置属性、保存、播放演示”等几种初步的功能。80%的人只是用了一项技术20%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二八定律”。

4.结构混乱

PPT中的刺激主要体现在内容元素和界面布局、结构和色彩等方面。适当的刺激会事半功倍,过分的刺激只会适得其反。在版面上,教师为刻意营造PPT的丰富性,致使PPT上堆积了过多的内容元素,如文字、图片、色彩、动画等,这些冗余信息会干扰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和记忆。

在内容上,PPT中前后幻灯片之间的内容联系缺乏逻辑顺序,将会致使教师在授课时出现“短路”现象,继而影响学生学习效率。

5.构图不当

作为以页为信息基本呈现单位的 PPT课件,每幅幻灯片都是相对独立的界面,界面的和谐与否,不仅会影响课件的视听艺术性,还会直接影响信息呈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教学PPT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多数人只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而忽视了界面的设计,造成“图文大小不协调、视点不清晰、文字格式变换过多、图文无关”等问题,其结果不仅影响PPT的可视性,更直接影响教学信息呈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6.色彩搭配不和谐

配色是PPT设计的核心,是PPT界面美化的关键。PPT的色彩搭配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种情况:①大面积使用对比强烈的鲜艳颜色,如红色和绿色,造成学生视觉疲劳;②背景色与文本色为相邻色,导致教学内容在投影时不够清晰;③未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进行配色,如针对小学生的PPT可用丰富的颜色,但却不一定适用于大学生;④未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配色,如数学PPT颜色尽量不要多于三种,而语文PPT则应尽量多配颜色以呈现美感意境。

教学PPT制作的改进策略

结合上述教学PPT存在的误区及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教学PPT的改进策略,以期对教学PPT的设计制作有所帮助,使教学PPT能更有效地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一“脉”相承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提炼,遵循“一‘脉’相承”原则,在每张PPT上呈现重点、难点,以此配合使用“小步子原则”,即合理借助动画对教学内容进行逐条呈现,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方便学生阅读并学习课程内容。同时,将教学PPT看成一个系统,整体设计PPT的内容,每页呈现的知识要点相互联结,各章节融会贯通,形成一条教学内容脉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简约而不简单

“简约而不简单”是指PPT的界面要清爽、直观,呈现信息的元素尽量多样化,如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表等(如图1)。使教学内容成为教学PPT中最重要的角色。

3.动态呈现适度

PPT集多种动态元素于一身,如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等。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量地插入动画,将教学内容动态呈现,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模板选择合理

在模板选择上,笔者建议:①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主题模板。模板背景应适合制作教学课件。比如,教学内容是文科,可选“学术”类或“教育”类模板;若是理科,可选“科技”类模板。②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模板。例如,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可选颜色艳丽、带有卡通造型的模板;而对大学生,可选简洁明朗的抽象图案模板。

5.结构清晰

①框架清晰一致,包括颜色、字体、背景等。每页不同层次的标题字体逐层变小、逐层缩进;同级的字体和大小、颜色一致。②设计好开头和结尾的PPT。学生对PPT的开头和结尾记忆最深,开头部分要设计醒目的标题,明确告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尾部分最好具有结论性,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的精髓。③导航系统是PPT必不可少的元素。合理运用超链接插入教学目录或章节提示,有效保证师生思维的连贯性。

6.精心构图

(1)图文排版

图文排版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PPT播放的成效。在教学PPT制作过程中应尤为注意文字与图片的数量与位置问题。

数量方面,文字数量建议参考“六十六十原则”,即每页最多6行字,每行最多10个字,最多6秒钟可以理解PPT内容,距屏幕10步远可以看清楚字体;图片数量应注意,每页PPT不要超过4张图片。

位置方面,文字与图片大小应一致,避免出现“图大字小、图小字大”现象。笔者提出几种图文结构模型以供参考:“十字结构”、“二字结构”、“刂字结构”以及“菱形结构”(如图2)。

(2)文字格式的设计与美化

字体。选择字体前,不妨先考虑一下哪些字体具有阅读性,而不是单纯的好看。尽量不要使用书法类字体。推荐几种常用字体:①标题可用微软雅黑。此字体美观大方,中文英文都适用,加粗后尤为清晰。内容可用宋体或黑体。强烈对比可使学生更好地分清内容的层级关系。②如果电脑里只有系统自带字体,那么标题可用黑体,内容可用楷体。但是黑体不适合英文,建议使用Arial或者Times New Roman字体代替黑体、楷体。

字号。PPT默认的字号范围是5号至72号,选择字号要考虑实际使用情况。教学PPT多数都是需要投影用的,因而最小字号最好不要小于24号。

行间距。PPT默认行间距是单倍行距,某些PPT因个人需要插入大篇幅文字,使人产生头晕目眩的视觉感受,此时教师应合理调整文字行距,避免文字拥挤。常用的文字行距为1.5倍、1.25倍、单倍行距。

(3)文字对齐

在播放PPT时,有时会出现同标题、同属性文字的错位感,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文字的对齐问题。因此在制作PPT时要注意将不同页面同属性、同标题的文字反复调整,确定其位置一致。

(4)以图代字

在设计PPT时,切忌过多使用文本,适当将文本转化为视觉元素,以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减少其阅读大量文本的负担,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学习内容。PPT2007及后续版本提供了Smart Art图形,教师可通过选择不同布局来创建Smart Art图形,从而快速、有效地传达信息。

7.色彩合理搭配

在为PPT配色时,教师应避免按照个人喜好选用色彩,要首先考虑学生的视觉感受。各种颜色或者颜色组合(相同色、相似色、对比色)呈现给学生的感觉是不同的,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合适的颜色,更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教学PPT制作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教学传播的最终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具有的认知特点、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都将对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学PPT的设计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在利用PPT进行学习时,才不会产生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的感受,更利于其对所学内容的吸收。

2.学科性原则

PPT设计应针对各学科量身定做。对偏重于文科的学科,如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PPT的设计风格应该是文学色彩浓厚,艺术感十足。对数学、物理、化学等思维性较强的理科学科,PPT的设计风格应该庄重严肃,色彩不宜过于艳丽。

3.有序性原则

在PPT内容设计上,应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许多比较容易的片段,安排成一个逐渐增加难度的、有次序的序列。学生从第一步开始学习,一步一步地前进。这不仅使知识的获得变得简单起来,而且能减少学生出错的次数。有序性原则强调了教学内容难度增加的渐进性和从一个项目过渡到下一个项目的自然性。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PPT课件;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141-03

Strategies Research of PPT Effectively into Classroom//Gao Yuefei

Abstract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PT into the classroom were researched.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PPT capabilities (design, making,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were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changing concepts and teacher training of PPT were put forward. So have made the better teaching result.

Key words PPT; classroom; strategi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uthor’s address Bais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Baise, Guangxi, China 533000

由于大量的多媒体教学硬件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投入使用,使得PPT课件逐渐走进课堂,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客”。的确,PPT课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信息量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PPT课件课堂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尤其对于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方面值得反思,有人甚至认为PPT课件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本文从PPT素养(设计、制作、使用、评价和管理)的角度,分析其不能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原因,并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以提高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PPT课件未能有效融入课堂存在的问题

1.1 课件设计与制作方面的问题

1)课件设计缺乏交互性,以文本陈述居多。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很多高校教师的课堂上,因其教学容量大,教师便把大部分教学内容呈现在课件上,且用文本陈述的形式。学生要么急着读屏幕,要么用手机拍屏幕,要么干脆放弃,这一学习行为致使有的学生无暇思考,有的蜻蜓点水不深入思考,有的甚至感到反感,当然,也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这样无交互性的课件占用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失去交互。

2)课件设计缺乏逻辑结构,容易迷航。由于将大量的教学信息搬进PPT课件,导致课件逻辑结构不清晰,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没能冷静分析课件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对于整套课件的结构没有宏观把握,再加上课件中设置很多超级链接,自然就会使学生毫无头绪,挫伤积极性。当然有些教师的课件结构就是书本的章节,这样的结构对于制作完整的一门课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一堂课并不一定采用这样单一线性的逻辑结构,应认真地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有利于学与教的灵活的逻辑结构体系。

3)课件制作延续“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PPT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现在很多教师将其作为课堂的“主角”,将教学内容统统打在课件上,甚至扫描到课件上,这样的课件就像传统教学的板书加课本。且播放PPT课件存在投影仪使用多年而成像模糊的问题,此时往往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将前排的照明灯关掉,这样做就更凸显了教室中的这位“主角”,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却“暗淡”了下来,与其这样不如用板书,板书基本不存在使用多年而变模糊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将鼠标当做粉笔在屏幕上写字,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鼠标字”应该不如教师的粉笔字,一手好的粉笔字也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样的课件使多媒体教学表现出的整体效果偏重于教学手段操作的简易化,对于教学内容的改变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并不十分理想[1]。

4)多媒体元素呈现策略不考究。合理利用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具有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方便学生理解内容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在课件中充斥了很多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没有认真地研究素材的适用性和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这样做很可能淹没教学主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

另外,多媒体元素形象直观的特性固然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但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展示多媒体信息,有些课程是需要学生耐心品味和想象的。如果这个时候教师给出图像、音乐等信息,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禁锢在教师设置的思维环境里。

5)界面设计和颜色搭配不够和谐。界面设计和颜色搭配不够和谐统一是很多教师存在的问题。①界面结构缺乏平衡感。界面上充斥很多元素,且杂乱无章,对画面缺乏整体平衡的把握,界面上每个重复元素(如背景、按钮等)缺乏统一的外观样式。②界面信息冗余,与教学无关的信息过多。③色彩上主色调混乱,甚至没有主色调,色系复杂。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学习者视觉疲劳,影响PPT整体的和谐感与教学效果。

1.2 课件使用理念方面的问题

1)盲目使用影响教师临场思维与活动。也许用过PPT课件上课的教师会体会到教学变得“轻松”了一些,这个“轻松”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临场思维少了。首先,PPT课件预先设定好教学流程,这样教师就要按照流程进行,否则,教学会因为教师和PPT之间衔接不好而不流畅。这样做本身就限定了教师的思维,或者说教师临场发挥少了。其次,传统的板书书写,教师可以任意更改文字,教师擦除、更改板书是教师带领学生思维的过程,而制作好的PPT课件不便在课堂上改写,因此也减少了教师的课堂思维。再次,由于PPT课件大屏幕投影在教室的前方,如果教室的光线较暗,就会淡化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而这些对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或缺的。

2)过度使用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量。使用PPT课件教师可以轻易地将大量的信息插入其中,且有些教师要赶课时还会快速地播放课件。这样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变短,目不暇接,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量,没有时间消化内容,更没有时间记下自己思考过的高质量的笔记,这样的学习很难保证知识的获取与吸收。尤其很多高校教师由于教学信息量大就习惯将大量的信息填充进PPT课件,机械地点击,不停地播放,长此以往,教育质量无法保障。

1.3 评价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PPT课件虽然天天用,但课件的制作、使用和管理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也尚无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一般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行事,没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可依。对于课件的管理,目前大部分学校还处于自主管理阶段,教师个人制作课件、使用课件和管理课件,而学校没有统一的监管。PPT课件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资源的制作、使用重要,评价和管理更加重要,后续的环节不完善必然不能保证前期的教学质量。

2 问题的归因分析与策略研究

2.1 顺应多媒体教学规律,转变观念

使用PPT课件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也不愿多去关注,认为PPT课件简单没有技术含量,更不愿下工夫去学习和研究。根本性的原因是:1)没有认识到PPT课件强大的辅助教学的功效;2)对多媒体教学规律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用PPT课件上课就是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改善教学质量;3)硬件、软件变更了,可是教师的观念仍然滞留在“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上,不转变教学观念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课件教学,应顺应多媒体教学规律,转变教学观念,而不是一味地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果在教师的头脑里没有清楚地认识到PPT教学已与传统的教学发生变化,那么开发出的课件就会不经意地类似于传统的黑板,自然也不会去探索PPT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PPT课件不仅是辅助教师教的工具,也是辅助学生学的工具。所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2]。教师需顺应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如可以运用PPT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环境,关键时刻解决疑难,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知识吸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2.2 提升PPT设计、制作与使用素养

PPT课件的设计素养不仅包括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交互功能、多媒体以及界面的设计与安排,还包括教学策略的设计,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一点影响以上各点的设计。诸如设计以教为主的PPT呈现策略和以学为主的PPT呈现策略所制作出来的PPT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兴趣,这就需要课件内容更多的是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扩展内容而不是书本的搬家;在课件的结构上根据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风格,设计非线性的教学内容,从任意一个节点(知识点)开始选择合理的分支、路径、顺序进行学习,并可在各个相关的知识点之间任意跳转,真正实现非线性的“按需学习”。在多媒体元素的呈现上依据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去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一幅简单的图片就可触动学生的思维,一个简单的动画就可解决学生的认知疑难。在界面的设计上,需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美学修养,当然这是一个漫长且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多看优秀的多媒体作品,多留意这方面的知识,初期可模仿制作,后期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然,设计多媒体产品理解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Richard E.Mayer所说:“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有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Engelkamp的多模块理论、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以及Nathan的动画理论[3]。

设计的层次决定着制作和使用的水平。制作是实现自己设计的过程。当然,制作一方面是PPT软件自身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是PPT软件的使用,如专业矢量绘图软件Edraw、动态报表制作软件等,这些软件方便易学,用它们制作的*.jpg或*.swf文件都可以插入PPT中,增强PPT的教学性和艺术性。

PPT使用方面的素养包括多媒体设备操作技能、PPT辅助软件操作技能和理性使用观。PPT辅助软件运用得恰当可以有效提高PPT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例如手写笔和放大镜软件ZoomIt和E-Pointer电子教鞭等,这些软件擅长圈注各种图形和屏幕缩放功能,配合教师随堂讲解很方便,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PPT课件理性使用观是指很多教师没有分析好本节课是不是要使用,在什么时间使用,使用多少的问题,就盲目使用PPT课件,导致课件不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所以,教师需做好充分的PPT课件设计以避免后期的工作徒劳无功。

2.3 积极探索PPT课件评价与管理机制

目前,对制作的PPT课件与利用课件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无有效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仅凭惯例,无标准可依。PPT课件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缺失。原因是:1)PPT课件在很多课件大赛中地位较低,导致学校层面对PPT课件不重视;2)PPT课件可以说是很多教师必备的教学资源,但是学校没有针对PPT课件评价和管理的意识;3)学校缺少负责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

学校管理层面应正确认识PPT课件对于教学的作用,积极探索PPT课件评价与管理机制:在评价方面需更深入更细致,在过去的一级评价指标(科学性、教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下研究二级、三级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在管理方面可建立学校的PPT课件资源库,分门别类地存储课件,不断更新完善课件,以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奠定人力资源保障。长此以往,才能够更有效地推进PPT课件的制作水平和教学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4 转变教师培训策略与内容,增强实效性

当前,教育部、各省市都开展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可以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已有一定数量和规模,可是教学效果仍不容乐观,培训工作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改善和提高。一方面,培训策略需要调整。一般情况下都是请被培训教师到实施培训的单位接受培训,这种形势造成被培训教师在陌生的环境下被动接受知识,虽然这些知识比较有新意,但是不一定对被培训教师有实效性。可以采取“走下去”培训策略,实施培训的单位或教师到被培训单位去临场教学,培训之前提前去几天进行需求调研,之后再针对情况实施培训。这样对被培训单位既有针对性也有实效性。另一方面,培训内容需要调整。当前进行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很多就等于多媒体技术培训,只是单纯地讲技术,技术固然重要,但将技术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更重要,针对教师的课堂,培训教师设计、制作、使用、管理和评价PPT课件的能力,并使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的观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结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PPT课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得到最多的收获,取得最大的发展,是PPT课件设计与应用的主旨,而这一主旨的实现取决于课件的设计、制作、使用、管理和评价,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课件优势的共同发挥。研究PPT课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十分必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更具智慧的运用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平,娄金凤,金.对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08(7-8):71-72.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题教学 电子课件 PPT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30-03

一、引言

自从Power Point(PPT)软件被引入多媒体教学实践以来,很快就在我国的高校和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现在只要一提起“课件”,人们往往会自然地联想到使用PPT软件制作的演示文档,可见其普及程度之高。自普及以来,广大师生对于采用PPT辅助教学的评价就褒贬不一。尽管在采用PPT后的利弊得失上有分歧,但众多教育工作者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仍有相对的一致性,那就是:人始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PPT只是教学辅助工具。意见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应用PPT以及实际的收效究竟如何等方面。

纵观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与PPT应用有关的教学论文,绝大多数的应用背景局限于传统的课程教学任务中。许多文献对此要么语焉不详,或者就是对PPT制作的目的性缺乏考虑。对于当下日益兴盛的专题教学模式,如何制作PPT课件并有效地辅助教学,却鲜有论文进行专题讨论。本文就此结合专题教学的经历与体会,对专题教学中PPT制作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传统课程教学

在讨论专题教学之前,本文首先就传统的课程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所谓的课程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时计划安排好每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由来已久,被普遍应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具有课程本身自成体系、教学内容结构层次分明、各阶段教学任务明确、历时周期长等特点。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教授、联系和运用,虽然在课程起始阶段也有课程介绍和课程总结等教学计划,但不构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课程教学的效果一般需要通过考试进行检验,考查学生是否系统、全面地掌握了该课程所含的专业知识。

三、专题教学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更新,我国的教学模式日益多元化,各类非学历目的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专题教学作为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笔者对于专题教学特点的理解是,专题教学一般仅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展开,其中即使存在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仅是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专题教学中的知识点一般不是系统介绍的。虽然通过多次专题教学可以构建起一个课程体系,但各个子专题之间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专题教学的一些典型方式有:各类学术讲座、研讨课程、公开课等。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教育部目前正在推广的各类视频公开课等。依托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各类视频课程,目前以专题教学为主要模式,其原因与时间限制、服务对象及教学目的等因素紧密相关。考虑到受众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学习目的、时间和兴趣迥异,所以网络资源上的课程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专题教学的特点,便于大众有选择性地听取。

四、如何制作某个专题的PPT

对专题教学的特点及动态进行了简要讨论之后,下面对在专题教学中如何制作PPT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笔者认为,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在制作专题教学PPT之前就必须明确教学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弄清楚专题教学的实践环境:是在课堂上、学术报告厅中,还是通过后期制作变成视频资源。展示环境的不同,PPT的用途和作用也将不同。

以教学比赛的公开课为例,展示环境一般是多媒体教室,下面有充当听众的少量学生。而观赛评委的视野十分开阔,不仅包含教师、黑板、投影屏,还有学生及整个课堂。例如,一些“原生态”的教学录像,展示的视野随时发生变化,这就与传统的公开课、观摩课的展示环境非常类似。在上述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PPT只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众多信息源之一,可以看做是电子化的板书工具。但是一些依靠电视或网络传播媒体的专题教学资源,虽然也有学生充当听众的镜头,甚至设计有学生提问等参与环节,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镜头主要是对准教师,有时则对准展示屏幕。这时候PPT就不能看做是充当固定板书的工具,仅起到展示关键知识点和一些图像及动画的作用。

明确了专题教学的活动环境之后,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来设计PPT。用于专题教学的PPT存在一些共性的地方,下面简要列出并加以讨论。

(一)页数宜精不宜多

专题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无论是观摩课,还是视频公开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始终掌握着专题内容的展开。如果PPT页数太多,学生就有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忙于做笔记,从而忽略了教师的语言,出现“听而不闻”的现象,即仅仅记下几行文字,生动丰富的讲解反而没听仔细,“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提纲挈领而不是包罗万象

专题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应该跟随着教师的指挥而不断转移,且大部分时间是停留在教师身上,被教师的语言和个人魅力所吸引。在这种情况下,PPT所涵盖的内容就不应该像课程教学那样是整个课程知识点,而仅仅应该是需要学生看屏幕的知识点。与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专题教学中PPT可以适当降低对完整性的要求,因为专题教学自身对此的要求也有所降低。

(三)转换表现形式提起兴趣

虽然专题教学中以教师的生动讲述为主,但是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注意力下降。这时候适当地转向PPT,通过转化表现形式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有些知识点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用语言难以描述或是效果欠佳,那么也可以充分利用PPT在生动活泼方面的优势,以更直观的表现形式来展示知识点。

(四)图文并茂的隐性暗示

专题教学往往受限于时间限制,很难有专门的停顿供学生思考。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PPT图文并茂的展示特点,在讲课时将PPT停留在某个精心设计好的页面上,而该页面则充分利用背景图案、文字、图片等方式对专题或知识点进行隐性暗示,启发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时候的画面切忌过于靓丽花俏,或是播放对启发思考毫无帮助的动画(如一只奔跑的小兔子),否则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违背了初衷。

(五)满屏彰显关键性话语

不管是课程教学还是专题教学,一般都会有对知识点进行精辟概括性的关键性话语。教师有时需要重复一次,以提醒学生注意。此时可以满屏章显这些关键性的话语,只要背景风格一致,就不要惧怕破坏了PPT的整体编号或模板风格。满屏彰显出来的关键性话语,感觉上虽然打断了PPT的播放进程,但实际上起到了突然吸引强调的目的,就如同电视节目中插入广告的效果。当然,这种方式的使用不能频繁,一次专题教学中最多出现几次。教师必须有所取舍,选取最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述。

总的来说,专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焦点,PPT制作的课件只是帮助其快速板书的工具。尽管如此,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的设计工作仍然不可小觑。精心设计的PPT课件不仅可以展示出必要的图文信息,还能对专题教学的主题起到烘托作用。

五、经验与体会

作为年轻教师,笔者有幸参与某专题公共课程的视频资源建设工作,负责其中的PPT课件制作。经过几轮专题教学实践的探索之后,在PPT制作方面总结出以下几点切身体会供参考。

(一)控制章节标题层级数

课程教学由于体系结构完整、教学内容多、前后相关性紧密等原因,在课件制作时一般都编排层次结构非常详细的章节编号。但在专题教学中,一个课时只有30分钟(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这是获取最佳授课效果的时长),授课内容十分有限,而每次课程又都有自己的子专题名称。这种情况下,每次专题教学的PPT课件最多只安排三级标题,多数情况下两级标题足够区分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

(二)PPT课件只是列出简要的提纲

用提纲形式写出的PPT页面更有利于教师按照备课内容自然讲述。如果在每一页中都密密麻麻地写上完整的句子,不仅影响放映效果,还使得教师或多或少地去“照本宣科”,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注释是一本从不翻开的教案

专题教学本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备课,尤其是在录制后剪辑成视频资源的要求下。教师需要更加熟悉教案,甚至要做到像演员熟悉剧本那样,如此才能严格控制好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可以有所发挥,但是又不能出现太多的临场发挥。我们尝试用利用PPT的注释功能添加类似“脚本”的教案,通过字数统计并预测授课时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非常熟悉他所要讲述的每一句话,目视课堂而不是紧张地盯着屏幕宣读。

(四)画面动静有序

整个专题的PPT课件如果从头到尾都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不免让人感觉有些索然无味。因此,在页面切换以及展示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动画效果以凸现重点。但是动画效果过后,最终要将文字或图片停止下来,一方面便于教师做详细讲解,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录像的镜头大部分都是对准教师的,不停活动的动画效果并不会被一直收录。

(五)大字体展示重点内容

需要重复的关键知识点要敢于用大字体进行展示。有些老教师喜欢称PPT为“屏片”(初期投影仪的玻璃片),这种称谓正是看重了PPT可以方便地单片(满屏)展示大号字体,使得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来阐述简要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具体的运用方式在前面讨论中已有提及。

(六)背景色彩素雅为主

色彩过分鲜明的背景不仅影响文字的观感,而且容易喧宾夺主,抢走学生对于教师语言、手势、姿态等教学活动的注意力。如果以流行的网络图片做背景,则容易引起学生在思想上“开小差”,甚至是私下议论,严重影响教学的严肃性。

六、结束语

专题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浓缩和提炼,也是未来教育资源共享的大趋势。PPT课件作为专题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其制作经验和技巧有别于以往的课程教学模式。笔者有感于目前针对专题教学的PPT制作探讨较少,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体会进行了若干讨论和些许建议。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对此问题的研究与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于忠海,赵丽娜.大学PPT教学的异化归因及其规范走向[J].江苏高教,2012,(1):85-87.

[2] 徐林强,肖庆国.大学PPT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3] 谢同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效能分析――以PPT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2):38-41.

[4] 王超.PPT课件在化学课堂的有效使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70-72.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说课 教学设计 PPT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81-02

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说课多用于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上好一堂课,不一定就能说好一堂课,如何把课说得精彩,笔者在江苏省职业学校“示范课”、“研究课”评比活动(以下简称“两课”评比)实战后,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反思。

1 说课项目整体设计

此次说课选用的教材是马成荣老师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我选取学习领域6――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的3个子项目,重组为项目《PPT演示之道》,分解为2个微型项目,8课时不变。

项目一: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规划职业生涯,从中掌握PPT的基本编辑功能,实现“会做PPT”,并在该项目中初步接触PPT艺术设计的一些知识技巧,为项目二的学习打下基础。

项目二:在学生明确职业方向的基础上,设定模拟的特定职场情境“产品推介会”,让学生针对手机产品进行 “产品推介”,尽显职场风采,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职场PPT的妙用,进而掌握PPT的高级编辑技能,实现“做好PPT”的目标。

2 微型项目巧设计,任务流程细分解

以微型项目二为例: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了解职场PPT的一些常用元素和呈现要点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笔者以模拟承办某手机推介会来导入新课。

有了微型项目一的制作基础,先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任务制作某手机产品推介会PPT,教师给出制作建议。学生先自主探究制作,教师巡视,发现共同问题,再让学生暂停制作,回到教材优秀实例――Windows7产品介绍PPT统一辅导基本技能,通过半成品实例巩固掌握基本技能后,学生自主再探究。

在学生自主再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抛出6个问题(如文字如何简化、图片如何能出效果等)进行细节美化的探讨,进入进阶节能教学环节,这也是本次课的难点。

项目二通过“自主初探―练习技能―再探完善”的过程内化技能,层层递进完成2个子任务,最终完成某品牌手机推介PPT的项目任务。

3 把握注意点,设计出亮点

3.1 说课注意点

3.1.1 注重“点”:提炼关键词,突出重点

以微型项目一《职业生涯规划PPT》为例,教学目标提炼为:

会做PPT (熟悉PPT制作的一般流程,掌握PPT制作的基本技能)[基本目标]

做好PPT(择优选拔参加全国中职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校内演讲选拔赛)[进阶目标](原则和依据:体现了以“学”带“赛”,以“赛”促“学”的理念)

讲好PPT(通过推优展示演讲,锻炼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1.2 抓住“线”:设计流畅,体现特色

本次说课有2条线:

横向是说课的流程,即粗线“析教材―定目标―谈方法―说过程―论反思”。

纵向是说教学过程,即细线“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项目的教学环节设计”(参见左图)

3.1.3 关注“面”:语言过渡,体现说的美感

说课,重在说。无论将说课设计得多么巧妙,思路多么清晰,只有语言精炼有力度,组织巧妙有美感,抑扬顿挫有穿透力,说的过程如行云流水般,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说课的每个环节都是有联系的,是一环扣一环的,要设计过渡语,来体现说的衔接。

总之,说课为达到说好教学设计、说清楚教学思路的目的,在语言雕琢上花再多功夫也不为过。

3.1.4 有据可依:区别说课与上课

说好一堂课与上好一堂课,要领和侧重点不同。上课主要是把握好教与学的互动,面对的是学生;而说课是要说清楚教学设计的依据,面对的是教育界的同仁。

3.1.5 说课PPT不容忽视

PPT是辅助演讲的最佳手段,要想在说课方面拔得头筹,PPT的辅助视觉效果也是不容小觑。

如何做好说课的PPT,以下是笔者在实战“两课”评比后的一些体会:

①界面简单,配色自然。

画面留白,色彩搭配清新自然。重要信息可以用特殊的色块标明,但是一张PPT上颜色不易过多,一般不超过3种。笔者通常喜欢用灰黑色、蓝色、红色搭配突出重点,这样整体体现出犹如薄荷的清爽,让人保持清凉醒目。

②导航清晰,动画适当。

说课时间一般在15分钟内,听的内容量较大,而听觉有时总是没有视觉具有冲击力,因此,理清说课思路,PPT的导航必不可少,如笔者在“说课”评比中清晰地标注了本次说课的5说提纲,让听者一目了然。而重点说教学过程时,又将教学环节作为纵向导航,说到之处用红色突出显示,让听众知道现在说到了哪个教学环节。另外,导航也可以结合动画显示,但是切记不要太花哨,适当即可。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一、PPT课件好用、适用、够用,是首选语文课件

有很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flash、director、powerpoint等,功能各有千秋,如果真要对比起来以竞赛评比角度来论,powerpoint可能是“最不起眼”的课件制作软件了,它简便、实用、好学,我对它情有独钟。其实,选择一个课件制作软件,达到“三用”标准足矣:好用、适用、够用。PPT简单易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老师来说容易掌握,便于修改;最适合日常教学使用,随时根据教学流程可调整幻灯片内容和顺序,开发周期短;它功能强大,可整合多媒体流行的媒体素材,再结合VBA和触发器、超链接、动作设置,完成可以设计出交互性强悍的课件作品。从这几方面来论,PPT课件完全满足辅助教学应用,是首选的第一个课件开发工具软件。如果在掌握PPT课件的基础上,再计划提高课件制作技术,建议学习矢量动画课件制作软件flash,这可以有效弥补PPT自身动画功能薄弱这一功能。

因此,我提倡选择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时,首选powerpoint软件—PPT课件技术相对于微机操作基础薄弱的教师来说,是最适合高效学习,并有效应用的选择,足以“应付”日常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掌握PPT课件设计流程,流水化开发课件

PPT课件设计开发是一个严格的“流水线式”的开发流程。基本上,一个人就可以“单打独斗”完成PPT课件设计、开发、测试、应用流程。以初中语文《谈生命》为例:

(1)分析《谈生命》课件辅助目标。所设计的PPT课件要根据人教版教材特点和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谈生命》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初步确定PPT课件框架和技术表现方法、技术实现难度,形成设计草案。

(2)撰写《谈生命》课件脚本。这个PPT课件脚本设计没有统一格式,只是笔者按着PPT幻灯片页数顺序写的一个具体内容列表和实现细节,只要是表述出PPT课件的设计蓝图,必要时画出PPT课件相关框架图,可细化到课件某个环节的具体表现方法和内容。

(3)整理《谈生命》课件相关媒体素材。本节《谈生命》PPT课件,需要一些图片、欣赏视频和朗读视频,还有相关文字材料等,前期的音视频媒体素材收集、整理、分类、加工处理是一项繁杂工作,有时,图片素材也要加工处理,多网上下载的不一定能完全适用。

(4)整合PPT功能设计《谈生命》课件。根据PPT课件框架,结合课件脚本设计的引导,充分整合PPT各种功能,融合各种媒体素材,灵活设计出符合最终目标的多媒体《谈生命》课件,这个环节是最考验教师PPT功力时期,如果操作能力强,开发周期少效果好,否则就是头脑想法美好,鼠标却不知道如何操作

(5)反复测试PPT《谈生命》课件。PPT课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音视频播放、插入flash、VBA编程、超链接等,所以一定经过严格的测试修改,才能交付使用。尤其是换台“纯净”的电脑进行测试,按设计脚本和功能目标进行查错、纠错,并实时试运行检验,记录修改细节。另外,还要在《谈生命》教学实践中,验证这个课件是否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应用的最优化。

(6)成品《谈生命》课件“打包”。PPT课件终于制作完成,根据不同应用环境,进行生成“打包”,生成一个安全稳定使用的独立课件。当然,还要求教师要掌握PPT课件操作技巧,备课的同时,还要备课件内容、备课件操作。

三、掌握PPT课件设计框架,课件开发不是难题

只有掌握了PPT课件设计框架,才能有效地完成PPT课件开发,提高设计效率。

PPT就是所谓的幻灯片,以页为单位,把一节课所要呈现信息展示出来,主要以一种线性结构为主,一页页的课件内容进行鼠标点击控制播放。这其中个别的素材有不同展示效果和控制选项,以及通过幻灯片自定义动画选项和切换效果等丰富PPT课件展示效果。

严格地规范PPT设计框架,可包括:片头、片尾、封面、导航结构、内容页、控制按钮组等框架结构。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PPT课件 授课效果 板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21

1 问题的提出

现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剪辑制作于一体,这是一块黑板与一支粉笔所不能比拟的。目前,用PPT授课在大学课堂里已付诸实践近二十年,早已是普遍现象了。然而,近年来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定位、关于PPT授课的教学效果引起了广大教师的不断反思,尤其是PPT授课效果与授课内容的相关性。由于授课内容的不同,PPT授课的教学效果区别很大。如,在工科专业中讲授机械的运动方式、设计原理时,通过PPT课件中声像、动画等方式创设情境,展示机械运动的细节,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教学过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同样在工科专业中,当讲授理论公式的推导时,许多同学就反映课件翻页快,来不及消化信息,跟不上教师进度。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无法跟着教师推导,其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对公式间的数学逻辑、物理意义领会不深。常此以往,学生的理论功底的掌握将会大大减弱。

于是,人们就提出,在讲授理论公式的推导时为何不用传统的板书呢?在谈到PPT授课和板书授课方式结合的问题时,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就是教室的布局。对于很多工科院校来说,基础力学课程都是大面积教学,教室往往安排的是大型阶梯教室。在当前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灯光布局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清PPT课件,教师需要把讲台上的灯关掉;然而,当教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的时候,如果不打开讲台上的灯,学生们,尤其是坐在大型阶梯教室后面座位的同学们,将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因此,为了看清PPT课件和黑板,势必要在开灯关灯之间转换,导致教师像个穿花蝴蝶一般的忙活,这显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且与课堂的庄重气氛也不相符。那么,如何在这样的多媒体教室更好地进行PPT授课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谈几点体会。

2 改进的途径

根据授课经验,我们认为可以借鉴传统板书授课的优点,结合PPT多媒体设计的优势,以提高PPT授课效果。

2.1 精心组织教学流程,强化内容设计

传统板书以“传递―接受”为特征,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板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思路,在黑板上展示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他的板书排列整齐、逻辑顺序清晰,伴随着教学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不仅具有形式上的艺术美,还可给予学生视觉美的感官享受与科学美的精神享受。PPT课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表演脚本,是课堂传递知识的载体、信使,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时候穿某些特定知识点,什么时候需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等等,都需要在课件中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因此,如同板书一样,PPT课件中每张片子的展开顺序也要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地形成。例如,笔者在讲授《理论力学》中的“力矩关系定理”推导的时候,首先利用一张PPT带领学生回顾了“力对点之矩”、“力对轴之矩”的基本概念,在第二张PPT上以动画的方式(飞入、出现、消失等动画设计)逐步展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第三张PPT上以强调的方式给出结论(设置了放大、变色等动画设计)。

2.2 厘清课件结构,控制教学过程

课件结构清晰,逻辑感强,能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显然,这个过程如何实现取决于教师对授课内容理解的深刻程度及对PPT课件制作方法的熟悉程度。例如,我们在讲授科氏加速度的解析推导时,就采用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在第一张PPT的画面上只出现固定坐标系和动坐标系,引导学生分析动点的绝对坐标、相对坐标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按顺序缓慢地逐步展示在画面上。然后根据“牵连运动是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定轴转动”这一运动特点分析得到相对导数与绝对导数,按顺序缓慢地逐步展示在第二张PPT的画面上。在第三张的PPT画面上,只保留绝对加速度的表达式,分析该表达式的每一项的意义,此时对每一项表达式的讲解分别采用了某一种特殊声音(从多媒体中声音的设置选项中进行设计)的强调。最后以动画方式在画面上展现出科氏加速度的解析式。整个过程中,对每一个自定义动画进行时间控制的设计,方便教师在有效控制教学内容的出现效果的同时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在这里,以教师的启发、讲解为主导,综合了视频、声频及动画的设计,逐步推进,以类似于传统板书的方式完整展现了科氏加速度的解析推导过程。

2.3 合理进行形式设计,优化幻灯片内容布局

具体到每一张PPT片子,在版面设计上要美观简洁,图文、公式布局合理,显得每一张片子的内容都清晰明了。这样利于学生进行信息采集,也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我们依然以笔者讲授科氏加速度的解析推导为例。我们共采用了三张PPT来展示此处推导内容。故每一张片子所承载的内容都非常丰富。在第一张PPT的版面设计上,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在版面显著部位只出现一张表现动点在固定坐标系和动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随后,采取一段动画介绍动系相对于定系的运动特征及其数学公式,设置为“单击鼠标后文字逐字进入”,并对文字进行变粗、变颜色的变化,施加声音,进一步强调其意义。为了版面上的简洁,接着选用了退出动画,让上述内容先行离开,留下的空间给第二段内容使用。在这里,我们借鉴了传统板书的推导思路,在PPT的设计中合理应用色彩、字体、字号等进行突出显示所强调的内容;利用图案、动画、声音的出现(或消失)的方式、播放顺序或播放速度的快慢,造成类似于传统板书展开过程的一个动画序列。诚然,在PPT课件制作中不必过分追求课件漂亮的外观,过多地使用动画效果,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形式设计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内容的编排设计来选择相应的形式设计,而并非简单地炫耀制作技巧。

3 总结

PPT授课和传统板书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了各自的优缺点。根据当前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灯光布局的特点,通过合理借鉴传统板书授课的优点,强化内容设计,厘清课件结构,合理进行形式设计,制作出类似于传统板书展开过程的PPT课件,提高多媒体授课方式在理论推演方面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项国雄.多媒体课件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艳.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的原则与技巧[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7,(9):51-53.

[3]娄延果,郑长龙.论教学设计对教学行为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39-144.

[4]张伯邑.多媒体课件画面的认知通道效应分析[J].化教育研究,2011,(12):32-35.

[5]程超,王玉花,颜世娜.论传统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时代教育,2013,(5):83-84.

作者简介:谭宁,女,副教授,从事基础力学教学及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 710049

陈玲莉,女,教授,从事基础力学教学及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 710049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课件;ppt;制作;要点;技巧;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094-02

1 常见PPT课件设计与制作流程

1.1常见PPT课件设计

PPT课件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辅助多媒体工具,其制作流程的第一步应是PPT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有机结合传统教学,形式为内容服务,服务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等。基于PPT课件的教学辅助功能,可将PPT设计大致分为课件的启发、激励、反馈和互动设计[1]。其中启发设计要求教学时注意存疑,设置空白,以培养问题意识和学生 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激励设计要求课件中设置激励,体现赏识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活跃课堂;反馈设计要求教师利用PPT课件教学时关注并观察学生学习反应并作出相应调整和中肯反馈;互动设计要求充分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创设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的教学情景,并有足够的想象与学习空间。

1.2常见PPT课件制作流程

用PPT 制作课件基本流程是构思-写提纲-搜集素材-编制-预讲-文件打包。第一步是构思PPT课件,要清楚制作课件的目的、内容和学生基础,PPT 的界面、思路风格,课件亮点,把握重点和非重点知识。第二步是写提纲尽量不用模板,而按一个标题一页进行课件PPT制作,进行反复修正,而不需用模板。第三步是搜集素材,整篇结构性PPT合适位置增加新页面和调整,准备素材时注意重点和非重点的章节,文字言简意赅,直观地用图表表示,错落有致,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第四步编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定义PPT风格和模板颜色,调整母版视图,加背景图、Logo、装饰图等。第五步是预讲,目的是找出PPT课件中不妥之处,适时作出调整和优化[2]。最后要将文件进行打包。

2 常见PPT课件制作技巧

在制作PPT课件时,要适当使用合适的制作技巧。如果幻灯片内容繁复时,可点击菜单“视图-工具栏-大纲”,调出“大纲”窗口后,将光标移到文字要分隔的地方,最后按下回车键,将幻灯片快速一分为二。制作PPT课件时,只需点击菜单-视图-网格线和参考线,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中并确定“对象与网格对齐”及“屏幕上显示绘图参考线”项,随意拖动以调整好参考线的位置,将要对齐排列的对象拖到参考线附近,可以快速对齐页面中的图像、图形、文字块等元素,使得版面整齐好看。除此之外还可在幻灯片中常按“Ctrl”键,点选要对齐的对象,并单击绘图工具栏的“绘图”按钮,在弹出菜单的“对齐或分布”下,有“左对齐,顶对齐”等多个选项,根据需要选择快速对齐图形等对象。在幻灯片中,要快速微调设计对象位置时,可常按“Ctrl”键,连续按方向键移动,可实现1个像素单位的微调;在“对齐或分布”菜单下,按“Ctrl”键选中多个对象后,再执行“横向分布”和“纵向分布”中的某个命令,即可让所选对象横向或纵向自动排列均匀。如果占位符的边空需要调整时,可右击点位符的边框,选择“设置占位符格式”,用绘图工具画的文本框须打开的对话框点选“文本框”选项卡设置文本框格式再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内部边距”。当图形层次繁杂时,可右击文本对象,选择“叠放次序,置于顶层”命令,就可随意设置叠放对象的层次,可使重叠的图形层次分明[3]。在PPT中,圆饼图用于显示比例 将分割块数目限制在4-6块,用颜色或碎化的方式突出最重要的块,柱状图用来显示一段时间内数量的变化情况,将竖条的数目限制在4-8条最佳,条形图多用来比较数量,表格虽适于比较并行数据资料,但缺乏视觉效果,色彩激感,色调可分为冷色(如蓝和绿)和暖色(如橙或红),冷色低调最适合做背景色,暖色最适于用在显著位置的主题上,从而建立一个非PPT模板视觉主题。

3 PPT课件常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3.1 PPT课件的常见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教师对PPT课件的认识不足,PPT 课件制作的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过分反复使用模板,就歪曲了PPT 的教学辅助作用;教师过分依赖PPT课件,“填鸭式”教学,将会影响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使课堂受限于课件, 限制教师的教学发挥,信息过度会导致学生分不清重点。如果教师重内容,轻形式,那么教学将同质而陈旧。PPT课件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页面布局结构杂乱、页面设计风格过多、页面文字设计不合理、页面切换应用过多、声音的插入随意,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3.2 PPT课件制作的改进策略

争对以上问题,笔者就日常实践经验提出几项PPT课件制作的改进策略[4]。

首先要加强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对教师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课件设计制作技能的培训。一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教育领域中出色的教师作为组长进行分管;二是实施奖罚分明制,对表现好的教师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对表现差的教师进行下一期的再培训,培训完后,对已结业的教师,领导小组仍需要不定期地检查其运用多媒体授课的情况。三是检验教师知识能力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定期对其进行统一考试,考试分为理论与上机操作两部分,以加强培训效果。

其次在 PPT 课件制作中不仅需要技术性,也需要艺术性,因此教师也该加强自身的美学素养。

再次基于PPT课件本身,还要加强 PPT教学课件设计和开发技术方面的实践。从页面布局结构上看,内容结构必须精简,版面设计结构要平衡,处理好内容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色彩对比要鲜明,一切元素都要符合当页教学主题。从页面主题风格来看,色彩的搭配,背景色的设置尤为重要。在课件制作中,可用对比色表现分离,相似色来表现连接,红色、黄色和橙色等暖色有突出显示画面的效果,适合作为活动中的前景;而蓝色、绿色和紫色等冷色则有往后退缩的效果,可作为背景色,底色与文字的颜色采取深搭浅、浅搭深原则,还可根据母版的色调,将图进行美化,调整颜色、阴影、立体、线条,美化表格、突出文字等,注意一张幻灯片可使用的颜色一般为 3—4种。从页面文字设计上看,一张幻灯片文字内容为 5—7 行较好,不应该过多,字号最好用大于 28 号的宋体、黑体、楷体等易识别的字体。

从页面风格设计上看,教师需要根据自己所讲的课程来选择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PPT 风格,即要选择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模板风格时,背景图片要简洁,演示风格也要统一,避免因视觉跳跃造成的不适应。从页面切换设计上看,导航链接的设置要有逻辑性, 如果链接到幻灯片以外的素材,最后要压缩打包,可较快转到正确链接点;设定1~2 种幻灯片切换特技效果,并用动感强烈的特技来强调内容较重要的幻灯片。从声音的插入上看,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需要加入声音,以深化主题、调节气氛。

4 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PPT作为一种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软件,应是教师教学应用的必修课还要注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总之我们运用PPT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鑫.PPT课件教学的反思与设计指导性原则[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4):81-83.

[2] 王茜.浅淡PPT课件制作技巧[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418-419.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38―04

PPT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的信息技术工具。[1]电子演示文稿(通常所说的教学PPT)得到了老师们的钟爱,黑板则渐渐退居二线。

其实,黑板的应用已被演绎至极高水准,通常所说的“板书艺术”大概是对其运用境界的最高肯定。比较之下,PPT只能算是新生事物。发展的根基尚不算牢固,升值又太快,难免要出现问题。文献[2][3][4]对PPT教学应用的反思印证了这一点。多项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差异,国内外都出现诸如“教学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并不必然意味着教学质量也在同步提高”[5]、“PowerPoint教学的成绩不如黑板教学成绩”[6]等研究结论。这表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效能亟待提升。那么到底什么是效能,哪些因素影响了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发挥,如何才能破解信息技术应用效能低下的难题,本文试以PPT的教育应用为例,在这些方面作了初步探索,期望以此推动信息技术获得深层应用。

一 何为效能

效能经常被用来衡量人与事物的状态特征,即系统达到目标的程度,或系统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它与效率是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德鲁克仔细区分了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7][8]效能是指选择适当的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能力,就是去做(并完成)正确的事情的能力(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效率是指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可获得资源去实现目标的能力,就是把事情做正确的能力(to do things right)。由此可以看出效能与效率的能力指向差别:前者强调做正确的事情;后者强调把事情正确地完成(并不区分事情的正确性)。德鲁克的这一厘定虽然是面向组织管理,但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研究的开展有借鉴作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产生变化,这似已成为共识。[9]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学效率作为考量信息技术应用的指标,其权重应随时间的推移进行调整,教学质量的权重必须上升至合理位置。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评价,必须关注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程度。本文将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效能理解成应用信息技术做正确事情的能力,即借助信息技术,按教育教学内在的规定性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正确完成管理者要求的各项任务的能力。

二 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主要因素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对浙江省高校PPT应用情况的调查,反映了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真实情况[10]――诚如学生所言,PPT有诸多副作用。说“PPT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老师的教学激情”(亦见文献[10]),这恐怕只是指出了PPT的一宗罪,PPT的另一宗罪则应该是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无论是来自文献还是据文献产生的推测,这两种罪的产生,如前所述,虽关联紧密,却与PPT本身并无干系。任何媒体,譬如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动画,采用类似于制作与使用PPT的思维方式,照样能将之做成令学生深痛恶绝的课件。这似乎暗合了技术中性论的观点:[11]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听命于人的目的,只是在技术的使用者手里才成为行善或施恶的力量。

从PPT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形看,其效能影响因素大体可分为两类: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王佑镁博士认为,[12]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效能的因素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他总结出的教师个人背景变项包括教育技术培训、整合教学经历等八项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也可以分别归入技术和非技术两类因素。下面试对这两类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1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包括硬技术、软技术因素两类。

(1) 硬技术因素。硬技术因素是物的因素,通常与设备、环境条件有关。网络故障、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等设备的老化、环境光线调整不当、屏幕反光性能下降导致投影效果差等,这些需要经费支持的细节影响了教学过程的开展,导致课堂中的多媒体应用效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日常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后一段时期内必然出现的过程,与教育信息化管理维护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

(2) 软技术因素。软技术因素是方法层面的因素,主要指没有掌握某项技能、策略或方法,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优化。我们习惯于笼统地将没有做好某事叫不会做事,这际上具体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没掌握技能。缺乏做事的基本能力,这样的不会做应称之“不能做”(没有能力做)。另一种情形是具备做的技能,但没掌握对应的策略,从而表现为做事不得法,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不会做”。把“不能做”等同于“不会做”并无严格意义的不妥―“不能做”应该是较低层次的“不会做”,但这么做有可能模糊了对其处理的方式。林润之认为课堂学习过程凸显三个问题: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和“能不能学”,并指出三个问题对应的三种研究取向:动力中心取向、策略中心取向、内容中心取向。[13]由此看来,会与不会、能与不能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式。本文认为,对应于“不能做”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培训知识技能;对应用于缺少策略与方法的“不会做”,则需要借助案例引领、示范教学的方式来解决。

2 非技术因素。非技术因素是指技术因素以外的,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效能低下因素。

(1)制度。课堂教学中PPT使用的随意性,固然有教师本身想省时省事有关,追根溯源,制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教师工作(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的评价制度不可能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功利驱动、任务驱动的影响,贪图个人方便,不顾实际教学效果,甚至放弃教学责任心的现象,是PPT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

(2) 人。这里所说的“人”,主要是指人的观念问题。社会环境中的多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其出现原因可以追溯到人身上。学生觉得某节课“被PPT”了,那多半应归咎于PPT的使用者,而不能归因于课堂中所使用的技术。正如《纽约时报》说的那样,“世界上有些问题并不可以用图表演示(Some problems in the world are not bulletizable)”。[14]但人对于技术的依赖却往往导致对演示文稿的偏爱超出必要的限度,在白宫军情室里,在商业过程中,在世界的各种会议中以及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人们总要拿幻灯片说事,离开幻灯片似乎什么也做不成,这种高度依赖带有难以戒除的特性。

三 PPT有效应用的特征及评估

PPT如何应用才叫有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李治在职场将PPT应用至传神的地步,一个实例是让“一直要求学生用胶片、灯箱做Presentation的犹太人”(她的导师),因为看到了她的作业,“第二年竟然同意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电子版PPT”。[15]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明,只要使用得当,PPT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问题的工具。

1 PPT有效应用的特征

(1)有创意。幻灯片有创意体现于三个方面。

①内容设计有创意。知识搬家是一种最基本的PPT制作方式,但内容有创意的PPT决非简单的知识搬家所能涵盖。内容设计要充实、要精练、要有创新。PPT内容含金量取决于制作者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信息收集质/量、信息加工水平等诸多方面。

②表达形式有创意。幻灯片设计与制作应该视为知识的艺术化、可视化过程,而不是知识堆砌过程。幻灯片须充分利用PowerPoint提供的视觉、听觉表达形式,借助超级链接、控件等交互表达手段,使得知识传递与技能教学形象化,充满趣味性。应该达到李治所说的信息表达的三个层次:[16]清晰可见;容易理解;体现个性。

③使用过程有创意。无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设计多么有创意,都会毁于照本宣科。用PPT有效地支持教学的开展,而不能让学生将时间无谓地消耗在PPT上。使用PPT没有创意的教师,不仅自己会患上PPT依赖症,而且让听课的学生也染上PPT依赖症。南美以美大学艺术学院院长José A. Bowen在同事中间提倡裸教(teach naked),意即放弃机器(sans machine),他尤其不赞成老师使用PowerPoint,因为老师大多依赖播放投影片而非对其进行有创意的使用。[17][18]这种做法可能极端了些,但它事实地警醒我们,平淡无奇的技术使用,若不能增进知识的传承,不如不用。

(2)有更新。教学PPT的更新亦表现于三个方面:思想更新、内容更新和形式更新。其内容与黎加厚所说的“持续改进”是一致的。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教师的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持有的观念。思想是幻灯片中体现的教师的治学灵魂,没有思想的幻灯片,内容再丰富、形式再华丽,充其量是知识的堆砌、媒体的拷贝、模板的抄袭。幻灯片的内容与形式随时间推移必须呈现出一些变化,毕竟知识在变,学习者在变,呈现知识的手段其形式在不断地变。数年如一日地使用一成不变的PPT课件,结果只能导致形式古板,知识陈旧,教师的水平(包括知识水平、设计与制作PPT的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

(3) PPT始终作为一种支持性工具存在。教师可以借助PPT开展教学,而不能依赖。教学内容的提供者只会是教师,而非PPT;课堂教学的主体只会是师生,而非PPT。将PPT置于权力点1,而将教师与学生置于权力点之外,教学的过程都由PPT说了算,这种做法与教育的本原要求是相违背的。因为停电、系统故障、U盘损坏等各种原因而没有PPT可用时,教学就陷于停顿无法开展,这样的课堂屡见不鲜,熊丙奇称之为“PPT依赖症”,熊培云称之为“精神污染”。

PPT的支持性特点还体现为PPT的设计、使用和师生特点、教学过程相契合。这客观地要求PPT的制作完成建基于严密的设计,其结构、表现知识的形式、色彩、音频应用等都源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

这一特征同时也要求PPT的使用需保持适度: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的则不用,不该用的则坚决不用。PPT永远只能是一个对教与学的过程起到支持作用的角色:支持教学的设计、支持过程的开展、支持互动的实现、支持知能的传达。逾越这一限定,它并不能更多地发挥自身的效能,相反,却可能干扰甚至破坏教学效果。

2 PPT应用评估工具

对PPT应用情况进行评估有多种形式,问卷、访谈都是不错的选择。从细化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以利于PPT应用的改进,量规是值得尝试使用的一种评估工具。PPT评价量规没有统一的要求,往往应评价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下面所给的量规整合了一些课件比赛的评价标准以及本文对PPT有效应用特征的考察,既关注了PPT的设计与制作质量,也关注了PPT的应用效能。这里给出一、二级指标,具体每个指标的权重,可视具体要求而定。括号内的可视作评价标准。

评价量规的一、二级指标分设如下:

(1)内容设计。①选题设计(典型,有价值);②内容编排(科学,规范,有创意,有更新)。

(2)学习设计。①学习目标(明确,可行);②策略应用(多策略);③资源链接(权威,丰富,有效);④练习(有层次,有作用)。

(3)界面设计。①信息呈现(科学,有创意);②素材质量(清晰,准确,标准)。

(4)互动设计。①教学交互(适当,多样);②导航链接(明确,准确,合理,易辨别)。

(5)操作设计。①操作性;②安全性;③兼容性;④帮助文档。

(6)应用设计。①使用过程(个性化,有创意);②教学支持性(适时,适度)。

四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几点措施

1 改良制度,以管理与评价推动应用效能的提升

作为一个社会人,教师的行为不能不受社会上的各种制度的制约。变更管理与评价教师的制度性规定,为教师能够有更多时间从事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的成长,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不适宜的单一评价模式应该让位于由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共同构成的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应该由丰富的评价因素组成,以免教师的教学行为被评价制度“框死”。

2 深化研究,丰富PPT应用的理论与实践

程英在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PPT研究之后认为,[19]PPT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技术之一,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PPT等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事实上,领域开展的有关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是新技术在领域中获得深入应用的基础。

3 加强教育,增强教师责任意识

教师的责任意识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因素之一。在外界功利因素的驱动下,少数老师放弃了教育本有的责任要求,将教育活动降格为商品生产行为,认为只要做了就行,做好做坏无所谓。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教育“低碳”现象的产生――教师将满足学校对教学的最低要求作为已任。这样的“低碳”行为是缺少责任心的表现。

4 开展培训,提高教师设计与制作高水平PPT的能力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方法,不能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毕竟那需要很多时间、精力、毅力及足够浓厚的兴趣。培训的过程可以缩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时间,有效的培训对教师的能力、观念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培训中的案例展示、过程练习都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凝结点,是很好的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抓手。

5 举办活动,鼓励教师用更好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师的才能表现需要合适的激励情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才智展示舞台。各级学校开展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师评优课等活动,都有助于鼓励教师用创新的方式开展日常教学。前者是作品展示的机会,能带来潜意识中的自我满足;后者是作品应用的比较,能形成有鞭策作用的成就意识。

6 持续改进支持服务的质量

有些属于“客观因素”的作用导致信息化应用效能不能达成人们的预期,比如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及液晶投影机的老化与故障,也会成为降低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重要因素。教师经常在课堂中花费额外的时间对付计算机启动、不能识别U盘、程序错误、液晶投影机亮度不够、色彩异常、网络连接不良等问题,这些由装备本身的质量导致的应用障碍也会降低PPT的应用效能,毕竟它影响了教师“实现目标的能力”。加强对相关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的支持,保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问题解决中人永远占据主角位置,对技术的依赖迟早被证明是一种错误。强调人的主体性,人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在教育领域显得犹为重要。什么时候在教学中出现了公认的PPT艺术―一如黑板使用者缔造的板书艺术―将PPT的使用发挥至极致,获得人们给予的最高评价,什么时候PPT的教学应用才算迈上了新的台阶。

梅家驹先生在谈到教育技术的能动作用时认为,[20]“教育技术运用得当,会促进教育,运用如不得当,也会有害于教育”,“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也要有正确的认识,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对教育固然有很大能动作用,但要正确引导,千万不要使它走向歧途,我们要力求教育技术得到科学的发展”。虽尚未至歧途,梅先生数年前的担心,如今正在一点点地变成现实。信息技术需得以人本的应用,教育技术需得以科学的发展。前辈的教导并未过时,教育技术工作者仍须时刻谨记。

注:1此为熊培云对PPT的一种理解,源于PowerPoint的中文翻译,形象地表明PowerPoint对权力的侵袭,亦见文献[2]。极端一点,应该是PowerPoint消弭了权力(No Power in PowerPoint),亦见文献[17]。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21世纪的世界语:PPT[J].教师博览,2008,(11):43-46.

[2] 熊培云. “PPT依赖症”是另一种“精神污染”[N]. 新京报,2009-10-31.

[3] 谢洋,刁文佳,谭思嘉. 过分依赖PPT 课堂教学丢灵魂[N].中国青年报,2009-9-25.

[4] 熊丙奇. 大学教师为何患上“PPT依赖症”[N].科学时报,2009-10-20.

[5] 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7-50.

[6] 柳昌,福田沙,岸希子. 黑板とPowerPoint による授と学生のノトテイキングのにする研究[A].日本教育工学会第24回全国大会演文集[C]:855-856.

[7] Peter F.Drucker.The effective executive[M].HarperCollins Publishers,Inc,2002:2,5.

[8] 罗珉.德鲁克的效能与效率理论解读[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1):29-35.

[9] 张兴. 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变革前瞻[J]. 教育与现代化,2002,(1):13-17.

[10] 刘子瑜,马毓,徐中玉,张丽红. 高校逾九成课堂借助PPT,有学生称这种教学模式让人昏昏欲睡―PPT真的扼杀了教学激情?[N].今日早报,2009-10-10.

[11] 李宏伟.技术的价值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5):13-17.

[12] 王佑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9-22.

[13] 林润之.课堂学习研究的三种主要取向:来自学习过程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48-52.

[14] Mail Foreign Service. When we understand that slide, we'll have won the war [OL].

[15] 李治等.别告诉我你懂PPT[J].职业,2010,(10):10-11.

[16] 李治.别告诉我你懂PPT[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1-102.

[17] Jeffrey R. Young .When Computers Leave Classrooms, So Does Boredom[OL].省略/article/Teach- Naked-Effort-Strips/47398.>

[18] 舍弃PPT 上课更有趣[J].世界教育信息,2009,(9):93.

[19] 程英.近十年来中国对PowerPoint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6):33-38.

[20] 梅家驹.教育技术的价值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5,(2):3-5.

Efficiency Analysis on ICT in Education――Example of PPT in High Education Class

XIE Tong-xiang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China)

Abstract: This actual application efficiency of IT shall be questioned while it is used widely in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haracters of IT’s efficient application,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s IT’s efficiency and the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PPT in high education class.All the work are wished to be helpful for IT application in class teaching and also for its research.

Keyword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ffiency analysis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84-0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目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为日后的工作实践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为社会、企业的需求服务。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试就有关项目教学法在这门功课的应用进行阐述,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运用项目教学法教授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优势分析

项目教学法能够建立起比较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项目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当作一个个工作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去探究,实践性较强。这种教学方法比较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重视学做,而非单纯学知识,使得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就会自主地、积极地进行资料查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后了掌握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而且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因材施教。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案例设计应用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方面的应用,本文以“主题为低碳生活的PPT制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笔者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展示PPT动画,说明本课程的主题。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播放一组比较华丽的PPT动画,向学生提问这组PPT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能否预料到这组动画是通过PPT来制作完成的?然后向学生讲解只要具有良好的创意,加上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可以通过使用PPT做出像flash一样美丽的动画。然后讲解PPT的基本使用方法,如“动画插入”“体现”“调整”等方面的设置。教会学生了解PPT的切换效果和设置特点,并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在具体的操作细节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PPT制作的方法及意义。然后布置开放性的作业任务给学生,要学生根据各自的喜爱,设计一个简单的PPT动画。这样,在锻炼学生学习PPT的同时,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在情感目标方面,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展现学生美的想象力,并且通过作品的内容来提倡低碳生活。

2.向学生展示完成的PPT作品,深化讲解和分析PPT的制作方法。展示PPT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PPT中体现的动画效果。教师提出问题,以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教师重点讲解,最后教会学生完成动画制作,并对关键步骤进行强调。在此把教学重点放在PPT的对象添加、更改、删除等基本操作上,让学生能够学会顺利地切换PPT页面。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组合动画的设置与调整,锻炼学生熟练使用软件的能力。

3.项目主题介绍和引入。由于项目的主题是关于低碳生活的,通过大屏幕显示大气污染、动植物受到严重破坏等相关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些污染是如何产生的。要求大家做一个PPT动画来宣传低碳生活,呼吁大家保护环境。教学项目引出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制订项目的主体和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

4.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是制作PPT的关键基础,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抓紧时间,避免时间观念淡薄的现象发生。教师要提供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到网络上进行搜索,争取能比较精确地收集到相关的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相对来说比较混乱,教师要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整理。

5.项目教学结果的评价。这是项目教学中一个不能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按照课程的性质和具体课题的要求,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评价,并给予正确评判。在每个教学阶段结束以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设计的自评表,来检测自己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以此来了解教学结果。

三、项目教学法实际教学效果分析

在这个教学项目中,学生通过制作与生活相关的PPT来了解和掌握了PPT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做中,在学中做。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教学方法中,利用小组分工的形式进行分组教学,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学生之间乐于交流,能够集思广益,使学生在沟通中了解自身技术不足之处,并且能利用自身的技术能力帮助技术能力偏差的学生,达到一种互帮互助的目的。能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出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PPT课件;室内照度;前景色背景色间亮度差;主观清晰度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用到了多媒体课件技术。傅俭(2011)通过在南京大学一、二年级的大学生中的抽样调查发现的数据也表明多媒体教学正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得到师生认可并得以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形式众多的多媒体课件中,PPT课件的使用比重最高。傅俭(2011)进行的调查发现,对于多媒体的课件制作,大部分学生不满意。

对于如何设计制作PPT课件,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在色彩搭配领域。Brunken、Plass和Leutner(2003)认为,多媒体信息加工有三种认知需求—基本加工、额外加工和表征持留。这三种认知需求的不平衡将导致学习者出现三种相应的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其中能够由外部进行控制是外在负荷,它与学习材料的设计呈现等有关,能够通过学习材料的改变控制其对学习者造成的影响。而控制外在负荷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学习材料的色彩搭配,最终将学习者受到的负荷限制在其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袁红兵和袁毅(2010)认为课件的色彩具有相应的心理特征,能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因而,对于课件色彩搭配的操作是控制课件设计最有效的方法。

以往关于阅读材料,尤其是PPT课件的色彩搭配设计的研究对于阅读材料文本背景间色彩差异越高,视觉效果越好的结论提出了有力支持,但也存在一些较明显的局限。局限之一是以往的研究几乎都没有涉及室内照度条件这一变量,而这一变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是必然存在的。本研究旨在以前人研究为基础探讨照度条件的变化是否会对PPT课件的具体设计产生影响,同时验证采用低亮度的文字颜色与高亮度的背景色匹配,高亮度文字颜色与低亮度的背景色匹配时PPT课件的视觉清楚度较高这一结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实验被试为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大学全日制本科生,预备实验被试10名年龄20-22岁,男生4人、女生6人,被试颜色知觉正常(无色盲色弱),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预备实验被试不参加正式实验。正式实验被40名年龄19-23岁,男生7人,女生33人,被试颜色知觉正常(无色盲色弱),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发给每人一份礼品。

2.2 实验材料

自制PPT132张不重复的PPT,每张PPT材料为内容相同的一段24号宋体加粗文字颜色(前景色)与PPT课件的背景色均采用CIE1931RGB模式配色PPT的前景色亮度与背景色亮度间差值的绝对值即为前景色—背景色间亮度差。132张PPT亮度差取值范围为0.867-249.186,按照亮度差取值总范围将亮度差分为高中低三组,其中高亮度差组亮度差范围为167.127-249.186,中亮度差组亮度差范围为84.252-166.056,低亮度差组亮度差范围为0.867-78.183。

每张PPT的规格为长,宽均为屏幕的1/2,面积为满屏幕的1/4。每次屏幕上呈现出4张PPT,分为位于屏幕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区域,PPT不重叠,不重复。132张PPT共分为33次满屏呈现。每次满屏呈现的4张PPT前景色颜色相同,背景色属于同一色系但亮度不同,4张PPT背景色亮度等距,4张PPT前景色背景色间亮度差等距。

正式实验和预备实验都使用上述材料,预备实验使用一次,正式实验共使用材料两次。正式实验首次使用时先呈现额外的20张(5次满屏)练习用PPT。练习用PPT设计与实验用PPT相同,但色彩搭配不与实验用PPT重复。再次使用时,不使用练习用PPT,且132张实验用PPT使用前重新排序。

2.3 实验器材与场地

实验所用器材包括计算机一台,Windows XP系统,主频1GHz;Epson EB-C2080XN投影仪一台;投影幕布一张,规格为2.2m*3m,幕布距投影仪5.3m。1010B型照度计一支。

预备实验场地实验教室规格为7.2*12m2,被试随机均匀坐在教室内,距银幕距离为2.7-11m。正式实验教室规格为10*16.5m2。被试随机均匀坐在教室内指定的座位,每位被试同左右相邻的被试有一个座位的间隔,间隔距离约为60cm,被试座位距银幕距离为4.2-8m。

两次正式试验中A(较高)照度条件中室内照度范围为450-1380Lx,B(较低)照度条件中室内照度范围为41-582Lx。

2.4 实验设计

实验为3(亮度差等级)*2(照度等级)的被室内设计。每位被试在高、低室内照度条件下分别对132实验PPT进行清晰度评分(五点评分),规定132张实验材料按照前景色背景色间亮度差大小分为高亮度差、中亮度差、低亮度差三组。对清晰度评分做3*2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数据使用SPSS11.5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5 实验程序

提前一周进行预备实验,程序为被试入座后向被试呈现指导语,确认被试理解实验程序开始试验后开始实验。实验时随机给被试呈现PPT课件,每次呈现4张持续8秒,相邻两次呈现间有2秒钟白屏。被试在每次呈现后,对所呈现4张PPT的清晰度分别进行五点评分,一级最不清晰,五级最清晰。预备实验以考察呈现时间是否合适、指导语是否明确等为目的,暂不考虑多种光照条件。实验完毕后回收答题纸10张。

正式实验前事先设定并室内照度值。请被试入座并向被试呈现指导语,确认被试理解实验程序开始试验后开始实验。实验开始后先呈现练习材料20张,随后随机给被试呈现132张PPT,每次呈现4张持续10秒,相邻两次呈现间有2秒钟白屏并提示即将进行第几次呈现。被试在每次呈现后,对所呈现4张PPT的清晰度分别进行五点主观评分,一级最不清晰,五级最清晰。

33次呈现完成后,回后答题纸40张,休息10分钟,通过关灯拉上窗帘降低室内照度,派发礼品。

10分钟休息后进行第二轮实验,不再进行练习,将132张PPT重新安排呈现顺序并要求被试评分,呈现方式,评分要求同上,被试评分完毕后回收答题纸40张。

3 结果与分析

2种室内照度条件下3组亮度差等级的主观清晰度评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对主观清晰度评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各亮度差等级清晰度评分组内分析结果表明三个亮度差等级组之间差异及其显著,p

4 讨论

经实验结果分析发现,亮度差等级与室内照度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两因变量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大。但亮度差等级与室内照度的主效应均为显著,这说明亮度差等级对PPT课件的主观清晰度造成了显著影响,室内照度也对PPT课件的主观清晰度造成了显著影响,但这两种影响相互之间的影响不显著。

经过对亮度差等级和室内照度的主效应的分析发现三个亮度差等级的主观清晰度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了PPT课件前景色背景色间亮度差等级的变化能够对主观清晰度造成显著影响,且经比较可以发现主观清晰度随着亮度差等级的提高而提高,这也验证了张德乾等人提出的高前景色背景色间亮度差的清晰度要高于低前景色背景色间亮度差的清晰度。

对室内照度的主效应分析说明不同照度条件下的主观清晰度存在差异,低照度条件的下的主观清晰度显著低于高照度条件下的主观清晰度,证明室内照度对主观清晰度影响的存在。

5 结论及建议

PPT课件的主观清晰度评价受其前景色与背景色间亮度差大小的影响,亮度差越高主观清晰度越高,亮度差越低主观清晰度越低,建议在制作课件时适当选用高亮度差的色彩搭配;PPT课件的主观清晰度同时受到室内照度条件的影响,室内照度越低,即越暗则主观清晰度越低,室内照度越高,即越亮则主观清晰度越高,建议在播放PPT课件时将室内照度适当调高。前景色背景色间亮度差对于主观清晰度的影响以及室内照度对于主观清晰度的影响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不明显。

参考文献:

[1]刘艳.高校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应用情况现状研究-以湖北地区某高校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8,1.

ppt设计论文范文第15篇

这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息息相关的。曾几何时,教师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遇到公开教学,小黑板一块接着一块地挂出来,有好事者,还逐一清点教师一堂课用了多少块小黑板,不免让人感慨,做一个好教师,很不容易啊!如今,简单多了,教师的准备工作,大都可以利用PPT课件来完成,带着U盘进教室,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还可以来点背景音乐,插播视频也轻而易举。这般效果,“粉笔”“黑板”真还难以相提并论!

新的技术必然带来新的工作要求。过去,我们不会以使用了多少块小黑板作为判断教学优劣的指标;今天,我们也同样不会仅仅以PPT课件是否赏心悦目作为评判教学优劣的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PPT课件类同于过去的小黑板,只是教学的一种支持手段。怎么让“支持手段”真正地辅助教学过程的展开,让教学产生预期的效益,很值得今天的教师做深入的研究。

笔者和上海市宝山路小学第荣珠老师一起准备《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四年级《我们共同的世博会》主题中的“活动二”《我心中的未来中国馆》公开教学的时候,面临的挑战是: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里,怎么引导学生设计出既体现中国特色、又表现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粮食主题的未来中国馆?PPT课件成为了必须的支持手段。公开教学获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功。第老师在教学中使用PPT课件确有匠心独到之处。兹将第老师教学过程中使用PPT课件支持教学指导的主要环节概述如下。

1. 出示图片,看到直观形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世博场馆的造型。”教学伊始,第老师用PPT课件连续出示一些世博场馆图片,出示英国馆、阿联酋馆、沙特阿拉伯馆由正方形、三角形、月牙形等几何图形逐步变形、组合、叠加成场馆造型的过程。

“在历届世博会中,我们中国馆的设计都非常注重中国元素。”在了解中国元素环节,第老师用PPT课件出示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的中国馆、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中国馆图片,请学生“找一找,这些世博会的中国馆,有哪些中国元素?”(戏剧脸谱、生肖剪纸、百家姓汉字、九龙壁、牌楼……)

显示图片是PPT软件的长项,第老师通过PPT课件,让学生一目了然地认识“图形演变成场馆”、中国馆的中国元素,为随后的教学留下了“伏笔”。假设沒有PPT课件,老师空口说说,显然效果不佳;即使找来图片,让学生传阅一下,且不说耗去许多时间,观赏效果也难以与PPT课件所能达到的即时、直观同日而语。

笔者以为,展示图片,可以看做PPT课件对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支持手段。一般而言,凡课堂教学中需要全体学生关注的图片,都可以利用PPT课件来支持。

2. 动态演示,图形拼成场馆

“中国馆的外形很有特色,从我们这个角度看,包含了哪些几何图形?”“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组合出了中国馆的外形。”随着师生互动交流,PPT课件以动画演示的方式,将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砌”成了雄伟壮观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

“简简单单的几何图形,也能组成漂亮外形的场馆。”随着第老师的小结,PPT课件又以动画演示的方式,将一组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砌”成了漂亮的场馆建筑。

自定义动画可以算作PPT软件的特色功能,常常被一些老师作为吸引眼球的“花哨”手段使用,第老师的PPT课件,利用“自定义动画”实现了“设计未来中国馆”作业完成方式的演示,将一个很有难度的“建筑设计”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拼图”“玩七巧板”的游戏,不仅大大降低难度,而且还很直观、高效率。在沒有PPT课件的年代里,也有老师制作贴了磁铁的图形拼来拼去地演示组合,有经验的老师,完全可以想象那个年代教师的敬业、辛苦、无奈。在今天,这种拼图演示,被PPT课件替代,几乎就是必然。

课后讨论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对第老师“创造性”的“拼图演示”感兴趣,将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未来中国馆造型设计的精美、富有想象力归功于第老师PPT课件动态拼图演示的支持。笔者以为,用PPT课件支持了常态教学难以实现的任务,才更显示PPT课件支持课堂教学的价值。

3. 循环放映,提供更多信息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所以中国元素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一起看一看——”在“了解中国元素”环节,第老师用PPT课件以循环放映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的节日、茶道、点心、书法、绘画、建筑、民族乐器、戏曲、服饰、挂饰、纹样、吉祥物、物品等众多中国元素的图片;学生小组在未来中国馆外形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突出粮食主题”“运用中国元素”的创意设计时,第老师通过PPT课件,响起优雅的中国特色民间音乐,继续循环放映这些中国元素图片。

插入声音文件,循环放映,不过是PPT软件的基本功能,第老师在学生小组创意设计环节使用这些功能,既营造了中国文化的氛围,又不间断地给予学生中国元素的提示。在沒有网络、沒有PPT课件的年代里,你能想象老师千辛万苦地寻找这些图片所付出的劳动吗?如今,有了PPT课件的支持,到底方便啊!

你看,在这里,第老师的PPT课件,不仅提供了更多信息,还营造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PPT课件实实在在地支持、辅助了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效益啊!

相信不少老师都能说出一些课堂教学中使用PPT课件产生积极效益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