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

经贸合作论文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1篇

1.1贵州省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贵州省深居内陆,开放程度不高,经济比较落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尤其是2012年国发2号文件的颁布,为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带来了希望。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进出口额在波动中迅速上升。其中,从进口额来看,1978年贵州的进口额是1360万美元,2012年进口额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24倍,达到了167933万美元;从出口额来看,1978年贵州的出口额是256美元,而2012年则达到了495223万美元,是1978年的1935倍,可见其出口额增长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关税减免、贸易补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非常明显,从2010到2012年这三年间,出口额增长率分别达到42.14%、56.01%、64.87%。纵观贵州省近年来的贸易状况,其进出口贸易在波动中快速增长。纵观近年来,贵州省进出口额变化是呈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基数较小,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偏低,进出口货物额不高,使得全省进出口规模较全国其他省份仍然处于落后水平。同时,由于新兴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国际贸易交易不足,相对于广西、云南国际经贸发展状况,贵州进出口贸易比较落后。根据以上分析发现,美国金融风暴,对贵州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贵州省对外贸易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

1.2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状况

贵州省地理位置优越,被誉为西南经济区的东翼,具有西南地区与东盟开展边境贸易、腹地和西南经济区与华中经济区商品集散地及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东盟历来是贵州省进出口的重要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后,各国相继出台税收减免、产品扶持等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以及资金投入。在贵州与东盟贸易往来中,贵州主要发展和出口初级工业品以及技术含量低的纺织、化工、生物技术、传统中药等行业;同时,贵州对东盟富有吸引力和有比较优势的轮胎、化肥、钢绳、烧碱等产品,以及食品、中药材等的出口量将会有明显的增长。此外,在能源贸易中,贵州与东盟的合作空间比较广阔,相关资料预测显示,贵州在未来的20年间电力市场前景较好,市场广阔。但是贵州的资源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根据上述分析发现,近年来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主要集中于传统药业、农产品以及初级工业品等方面,其市场前景广阔,自身区位优势突出,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历史所趋、民心所向。

2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关税制度、产品生产技术等的影响,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双边贸易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由于受传统贸易思想以及劳动力素质偏低,技术匮乏的特征的影响,在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还基本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阶段,所交易的农产品仍是以大米玉米、天然橡胶、鱼产品、木薯、花生、油菜等初级农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同时还有部分农产品相互重叠,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甚至是零附加值,对双边贸易国家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同时,在进出口的工业产品方面,贵州与大部分东盟国家主要发展零部件加工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因此,这种单纯依靠进出口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附加值较低,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质量也尚未达到国际标准,从而使得贵州与东盟贸易发展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

2.2贵州与东盟各国的比较优势利用不充分

贵州的比较区位优势并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原因在于:一是贵州深居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于广西、云南这些省份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难以与之抗衡,与东盟贸易的发展速度比贵州更快;二是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势力的干涉,这些国家的势力已经严重干涉东盟的经济贸易,并牢牢占据着他们的垄断产业。如在能源产业方面,美国和荷兰的石油公司基本占据着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市场;在电子产品制造业方面,被日本公司牢牢占据和垄断。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跨国公司打着自由贸易区的旗号,在交易中享受着最惠国待遇以及其他的关税优惠政策,不断扩张他国产业,使其国外贸易环境日趋恶化。为此,贵州与东盟各国必须认识到,单纯地进出口金属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难以占据市场,也终将会被竞争对手所取代,所以必须与其他省份相互合作学习,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推进出口产品的转变,成为贵州与东盟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

2.3贵州与东盟双边贸易依存度较低

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而言,开放程度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快,贸易的开放程度也就愈高。纵观贵州与东盟近年来的贸易进出口状况,其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而且双边贸易中还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可见双方贸易依赖程度不高。同时,其贸易的规模较广西、云南而言也较小,而且贸易产品单一、优势发挥不充分,使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还很滞后,而且可以说,贵州外向型经济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3促进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策略

东盟作为贵州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合作伙伴,贵州省商务厅正积极组织和鼓励企业及各贸易进出口单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以及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指引下,提高对外开放力度及依存度,进一步促进贵州与东盟双边投资和外贸业务的繁荣发展。

3.1提高贵州与东盟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主要以进出口初级农产品以及粗加工的工业品,其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因此对促进双边贸易往来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为此,在当前的贵州与东盟贸易中,应该根据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双边贸易环境,充分发挥贵州与东盟的区位优势以及特色产业优势,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一是东盟国家各国贸易发展较贵州而言,比较繁荣,贸易状况比较复杂,应成立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加大对东盟市场的跟踪与调研,保持与东盟各国联系,交流双边的信息咨询服务;二是贵州应该以高新技术产品代替传统的初级农产品以及粗加工的工业品,这些高新技术产品涵盖云计算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电子技术,同时还可以对传统的中医药行业增加技术投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以及新兴产业中的环保业和旅游业等,是贵州出口贸易结构发生转变;三是调整贵州进口结构,贵州省将以往以中高档消费品为主转变为进口先进设备和中高档原材料为主,在进口产品中不再是单纯地进口消费型产品,而是进口生产型商品,在对东盟产品的使用中,提高其产业的技术结构和水平,与东盟保持良好的贸易往来,并把与东盟的对外贸易做大做强。

3.2深度挖掘和充分发挥贵州与东盟贸易优势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翼,深居大陆内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经济发展滞后,人均收入较低。但是,贵州在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具有诸多区位优势:一是从贵州省的地理区位上来看,被誉为西南经济区的东翼,具有西南地区与东盟开展边境贸易、腹地和西南经济区与华中经济区商品集散地及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为此,在贵州与东盟贸易交流中,应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西南交通咽喉之地理优势,加大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二是贵州省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且总量丰富,有自然资源宝库的美誉,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其中,贵州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874.47万千瓦,能够开发和利用的为1325万千瓦;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仅次于陕西和内蒙,其储量占总储量的5.2%,是西部大开发重要工程“西电东送”的产地之一;由于贵州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所以该省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野生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3700余种,这也是贵州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贵州地处横断山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山清水秀、色彩斑斓、溶洞形状各异,这里珠连璧合、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在未来的贸易合作中,要把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上日程,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将形成广州-桂林-贵阳-昆明-曼谷的一条世界级观光旅游线路。三是贵州还是中国重要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技术力量雄厚,为整个贵州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贵州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总的来说,在加强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充分发挥双边贸易区位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贵州对外贸易竞争力。

3.3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对外依存度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2篇

一、黑龙江省在中俄经贸合作中的地位

黑龙江省因与俄罗斯地理位置毗邻、交通便捷、人文交流密切以及历史渊源深厚,在中俄经贸合作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黑龙江省是开展中俄经贸合作的最早地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中叶,黑龙江省就与当时的沙俄有了最初的贸易。苏联解体以后,黑龙江省也是最早进行对俄边境贸易、开放口岸的省份。早在1982年1月3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号文件批准,同意恢复黑河口岸对外开放。口岸的发展为中俄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省成为中国对俄经贸合作的先行者。

2.黑龙江省在对俄经贸合作诸多领域居全国先列

(1)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在全国对俄贸易中,黑龙江省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91年以来的中俄贸易中,除少数年份外,黑龙江省所占比重均居于全国首位。近年在全国对俄贸易中更是占1/4以上比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对外贸易、中俄贸易以及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增速,是中俄贸易的加速器。(2)对俄投资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经济互补性和政策的先享性,对俄直接投资的规模同样成功领跑全国。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省累计核准在俄投资企业1036家,在俄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达400个,投资总额为450.2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2.1亿美元,占我国对俄投资总额的22.4%[1]。对俄投资企业数量占我国对俄直接投资境内投资者数量的40%以上。2009年两国领导人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中,黑龙江省占项目总投资的70%以上,2012年总理访俄签署27项合作项目,黑龙江省占5项。(3)对俄林业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毗邻森林资源丰富的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发展对俄林业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对俄木材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对俄进口原木总量的1/3以上。仅2009—2012年,黑龙江省就进口原木2004.81万立方米,价值273533.5万美元;进口锯木407.57万立方米,价值93465.8万美元[2]。在中国对俄林业合作中,黑龙江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培育出一批优秀企业。在多个口岸建立了木材加工园区,并已形成规模。(4)对俄电力合作第一大省中俄电力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从边境小规模电力贸易向大规模购送电的合作历程。1992年中俄两国共同建设的第一条跨国输电线路110千伏布黑线(布拉戈维申斯克变—黑河变)正式合闸送电,开启了中俄两国电力能源合作的先河。中俄电力合作主要是通过黑龙江省的边境城市黑河实现的。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国已累计进口俄电73.45亿千瓦时,境内节约煤耗249.7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97.78万吨。随着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入,中方对俄购电规模开始逐年扩大,在黑河市建立了多个俄电加工区,保证了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供应。2013年一季度,黑龙江省通过3条跨境线路累计进口结算电量8.22亿千瓦时,比2012年同期增长155.28%,累计完成进口额4193万美元。(5)对俄农业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广饶,农业资源丰富,对俄农产品贸易具有明显优势。水路、陆路和航空交通便利,在发展对俄农产品贸易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缘、公关、市场网络优势。对俄农产品贸易占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比重在50%左右。除农产品贸易外,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凭借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及政策优势成为全国对俄农业开发合作规模最大的省份。全省已有40%的县(市)组织企业和农民“走出去”,分别与俄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等远东9个州区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发展境外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293个,过境大型农业机械1万余台(件),每年对俄劳务输出2万余人次,人均创收3万元以上。2012年10月25日由66家企业组成的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联盟在哈尔滨成立,该联盟目标为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农业合作开发队伍,形成合力,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俄罗斯农业市场,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中俄合作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和枢纽站,进一步提升中俄农业合作发展水平。(6)对俄科技合作第一大省中国对俄科技合作中,黑龙江省拥有最多的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如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艺技术研究院为科技研发主体,以黑龙江省哈工大中俄科学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作为对外科技合作实体。该机构针对国内外市场的技术需求,通过从俄罗斯引进技术、孵化、吸收和创新,已开发推出了微弧氧化工艺及电源设备等多项工程化新工艺和新技术,实现了立足龙江,服务全国,推向世界的宗旨。2012年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主席贝利奇夫院士在哈尔滨签署了《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科技合作协议》,同时还签署了33个具体的意向性科技合作项目协议。未来,双方将在这个新搭建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上开展农业、工业、生物、物理等多领域的科技合作。(7)对俄旅游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是中国最重要、最知名、最早启动中俄边境旅游省份。二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发挥地缘、资源和历史优势,勇为人先,屡创佳绩,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人数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中俄旅游交流大通道、中俄文化互动大舞台、中俄边贸合作主战场”。2012年,“俄罗斯旅游年”在中国举办,黑龙江省接待俄罗斯游客153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4.4%。针对俄罗斯游客特点和需求,黑龙江省推出了休闲购物、矿泉疗养、湖泊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城市观光、滑雪度假、冰雪艺术观赏等特色旅游项目,拥有对俄边境游组团社80家,不仅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互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也成为俄罗斯游客到中国其他省份旅游和中国游客前往俄罗斯旅游的重要通道。(8)对俄服务贸易的潜力大省近年来,随着中俄经贸合作交流的日渐增强,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黑龙江省凭借与俄政府良好的关系、广泛的人脉、双方合作机制、搭建平台、服务意识等诸多软实力,形成了独特的服务贸易优势。如在金融合作方面,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对俄结算和投融资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离岸金融中心、期货交易中心、金融研究与人才培养交流中心为重点,将省会哈尔滨市打造成全国对俄金融服务中心城市。黑龙江省积极建立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云服务新标准,并为中俄跨境服务提供最新、最合适的平台,努力让中俄跨境电子商务迅速成长为推动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的新途径。希望以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为起点,在全国打造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易走廊,共同推进我国对俄跨境贸易快速发展。

3.黑龙江省是中俄贸易的大通道

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有铁路、公路和水路等25个口岸,已形成江海联运、陆海联运交通物流网络,跨境口岸基础设施和运输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一批中俄合作的跨境大桥、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随着口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能的不断提高,黑龙江省口岸支撑体系逐步形成,客货运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黑龙江省成为中俄两国开展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平台和通道。2011年全省口岸货运量达到2200万吨,出入境人员370万人次。目前,黑龙江省正积极打造以哈尔滨机场为主的临空经济中心,力图进一步扩展对俄航空客货混载业务,着力打造面向俄罗斯、辐射东北亚的国际货运通道。

二、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1.奠定了中俄合作的良好基础

中国对俄贸易开始于黑龙江省,也繁荣于黑龙江省。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蓬勃发展,从易货贸易到加工贸易再到一般贸易,黑龙江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探索贸易路径、创新贸易方式,为全国对俄贸易的全面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拓宽了中俄合作领域

黑龙江省不断丰富对俄合作内涵,以货物贸易为基础,在农业、林业、物流、旅游、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木材加工、农业合作已成合作重要领域。目前黑龙江省在俄承包的耕地已达600多万亩,中俄联手经营的“新友谊农场”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发挥了中俄合作的示范效应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全国对俄贸易发展。一个个口岸化身成为中俄贸易的强大“磁场”,吸引着一批批的商贾投资兴业。黑龙江省开展对俄经贸合作的地缘、人力资源等独特优势,成为了承接“南资北移”的一个“北开”的“品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张“品牌”的吸引下,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纷纷寻求与黑龙江省的合作,积极开展对俄贸易。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对俄贸易的发展。

4.开创了对俄合作的新模式

黑龙江省转变传统贸易方式,坚持“园区率先发展”战略,建立境内境外互为依托的跨境产业链,园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以建设18个特色园区为基础,以打造“五个中心”为重点的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已经初具规模。2012年,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实现对俄贸易77.4亿美元,占全省对俄贸易总额的36%;同时,积极推进境外园区建设,截至2012年底,在俄罗斯积极推进建设的园区有15个,规划占地3526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41.8亿美元,目前绝大部分园区已经投产,这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5.打造了全国性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在境内外设立的园区已吸引浙江、福建等国内发达省份企业入驻,对俄园区建设在全国首屈一指。在莫斯科建立的格林伍德品牌商品销售中心等境外销售网络,成为全国企业重要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组织参加和承办了系列对俄经贸活动,如闻名遐迩一年一度的“哈洽会”、2011年5月在俄哈巴洛夫斯克市举办的“建筑材料展览会”“2011年海参崴第建筑工程专业展销会”等一系列活动,两国企业界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更加深入地了解相互投资的环境和发展潜力,深挖地缘、产业、资金和技术的互补优势,共享不断成长的市场,推动中俄经贸合作向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黑龙江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俄贸易“平台”[3]。在中俄跨境电子商务方面,黑龙江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哈尔滨建立了国内最大俄罗斯购物网站,搭建了对俄电子商务平台;绥芬河市设计电子商务对俄“云仓”项目,将成为最大的集物流、仓储、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电子商务项目;黑龙江伙伴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对俄贸易B2B电子商务平台“商祺中国伙伴贸易网”已帮助4300余家国内中小企业实现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出口零的突破,2012年实现出口37亿美元。可以说,黑龙江省对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初现规模。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2011年开始,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虽仍居全国首位,但对俄出口总额已逐渐落后于浙江、广东、江苏三省,屈居第4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主要得益于进口尤其是石油进口的增长。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也存在同样问题。作为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地位堪忧。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以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为主,从俄罗斯进口商品以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贸易结构不够优化。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基础设施不完善,口岸运输能力有限;俄方市场环境和贸易制度不健全,政策多变以及投资环境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3篇

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经贸商务发展迅速,并且面临不少挑战。作为法律文件的外贸合同也将在规范国际经贸运作,促进国际经贸发展,防范国际支付风险,巩固国际经贸成果等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外贸合同订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外贸合同概述

外贸合同是买卖双方通过磋商就某项或某些商品在国际间的买卖问题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而达成的书面协议,是外贸文件中最常见的形式。国际货物买卖正是以这种合同为中心进行的。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都应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倘若发生不属于不可抗力或其他免责范围内的不符合同规定的行为或不行为,就构成违约,违约方就应赔偿对方因此而造成的失。如违约方不赔偿或不按对方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对方就有权视不同情况采取合理措施以取得法律保护。

一般而言,构成一项有效的外贸合同的必备条件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是买卖双方当事人应具有法律行为的资格和能力;其二是国际贸易合同是买卖双方的法律行为,不是单方面的行为,所以,必须双方当事人表示意思一致,这种合同才能成立;其三是国际贸易合同是商务合同,是有偿的交换;其四是合同的标的和内容必须合法;其五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审批手续。

二、外贸订立中存在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争取合同文本的起草

当买卖双方就交易的条款经过频繁的磋商与函电、电邮往来,达成一致意见后,就进入合同签约阶段,于是有了合同由谁起草的问题。一般来说,合同文本由谁起草,谁就容易掌握主动。因为口头洽商的内容要形成文字有一个过程,有时仅仅是一字之差,意思则有很大区别。合同起草的一方在合同拟写过程中,可以根据双方协商的内容,认真考虑写入合同中的每一条款,斟酌选用对自己有利的措辞,安排条款的顺序或解释有关条款。而对方即使认真审议了合同中的各项条款,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对词意的理解也会不同,很难避免不出漏洞。所以应重视合同文本的起草,尽量争取起草合同文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要与对方共同起草合同文本。起草合同的文本,需要做许多工作,这可以同谈判的准备工作结合起来。

2.注重外贸合同的中英文翻译

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业务中,合同一般都采用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写成,而且两种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在实际业务中,经常需要对合同条款进行翻译。一般认为,涉外合同的翻译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忠于原文。即译文要忠实再现原文的涵义,不能有任何的违反和疏漏,尤其对合同的前文(Premble),及本文(body)中的具体条款(specificconditions)和有效期限(duration)的翻译要特别慎重。具体来讲,对于价格条款、数量、单价等重要数据万万不可以译错,否则很可能会因小的疏错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二,符合国际贸易惯例。一个合同的当事人对于对方国家的习惯解释,往往不甚了解,常会引起当事人之间的误解、争议和诉讼。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制定了在国际上已被广泛采用的规则,形成了一般的国际贸易惯例,最典型的就是贸易术语。而英语合同的格式、条款、用词和符号等也都应该按照该行业的国际贸易惯例翻译,力争做到对合同的翻译符合国际贸易惯例。其三尽量使用规范的法律用语。由于依法成立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起草合同的业务人士习惯使用法律术语,以显示其准确、规范、威严的特色。因此,翻译过程中,尽量使用确切的法律名词、术语和用词,使译文准确而不含糊,严谨而无漏洞。

3.各种贸易术语慎重使用

在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贸易术语是FOB,CFR和CIF。这三种贸易术语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风险都是货物在装运港有效越过船舷时由卖方转移给买方;交货地点都在装运港船上;三者都属干象征货,即卖方凭单履行文货,买方凭单履行付欺,只要卖方提供正确、齐全的符合合同规定的单据,买方就要服行付款义务而不管货物。但在实际业务中,三种贸易术语对买卖双方所承担的风险又有所不同。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从近十年来看,中韩两国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关于经济合作方面来看,现在这样的现象会越来越强。中韩经贸合作上引人注目的领域是摸索建立中韩FTA,这将会成为巩固两国之间互补性经济合作的最好的合作框架。 本文深入探讨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1),并分析中韩FTA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韩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及两国的投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第三部分总结了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做了预测;第四部分叙述了中韩FTA的意义和可能性,提出中韩FTA的促进方案和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韩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中韩FTA;前景 韩国和中国的正式经济合作是从1992年8月两国建交正常化以后开始的。此后,在短短的12年间中国成为超出美国和日本的韩国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如今,中国既是韩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韩国企业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尤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为连接发达国家市场和东亚产业的崭新国际分工结构的纽带,这使韩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可是,未来韩中企业之间对中国投资的剧增而引起的韩国制造业产生共同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最近在形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大潮流中,也在多方面谈及到中韩FTA的可能性。这是继EU、NAFTA以后在东亚地区也形成的适应其地区的经济共同体浪潮。 一、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 1.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 与中国的交易在建交之前的1991年仅为44亿美元,从中韩建交后呈现出快速的增长。 1992—2003年对中国的交易以年平均21.7%的速度增长。这将超出同一时期韩国整体交易增加9.2%的两倍以上。其结果,1992年64亿美元的交易额到2003年已达到570亿美元,增加了将近9倍。尤其是出口率在同一时期年平均增长26.7%,超出韩国同一期整个出口增长8.6%的3倍以上,2002年以后每年的平均出口增长率都在30%-40%。 在贸易收支方面,韩国从1993年起到2003年对中国贸易收支的顺差累计达到503亿美元。顺差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中方统计表明2003年包括经由香港出口的对中国的顺差规模已超过了200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在韩国的整个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加大了。中国自2001年超过了日本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到2003年韩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达到351亿美元,超出了一直是韩国最大出口市场的对美国的出口额(342亿美元)。2011年,包括进出口在内的整个交易规模中对中国的交易额达到570亿美元,中国也由此在包括进口和出口的整个交易规模中巩固了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2.两国投资的发展情况 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也在建交以后有了飞速增长。韩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是进入到20世纪30年代正式开始的。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韩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还很低,除了资源开发等部分领域外,海外投资不算活跃。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繁盛期为契机才正式开始。1988年仅为171次2亿美元规模的海外投资到1989年增加到5.73亿美元,至1990年变为340次9.59亿美元,增加了2倍左右。 就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剧增的原因而言,韩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正规化的时期与中国建交的时期相一致,同时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制造产业的工资有了大幅度上涨而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韩国对中国投资的剧增,中国在韩国的主要投资对象国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加大,以投资额为基准,中国从2002年起成为韩国第一投资对象国。 二、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 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两国的地理邻接性,基于两国产业互补性的崭新国际分工结构的形成等造成的。 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1979—2003年期间以年平均9.4%的速度得到了增长。其结果,中国的GDP增长达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的10倍的规模。中国国内外一致认为,中国的这种增长会持续到相当长的时间。由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预测: 如果中国的经济 增长持续下去,到2010年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到2020年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而到2041年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中国是人均GDP为1,000美元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未开发的资源很多,服务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中韩两国加强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 2.地理邻接性 在地理位置上,韩国又是离中国经济增长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最近的国家。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心是离韩国最近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韩国具有最能利用好中国市场提供机遇的地理优势。实际上,从汉城到北京的距离是962km,到上海仅为872km。而中国境内的北京和上海的距离则是1,067km。 因此,韩国在物流上所需的费用或时间比中国境内的运输反而具有更有利的条件。 从中韩之间的人力,物力的交流现况看,两国间集装箱的运输量由1996年的6.13TEU增加到2000年10.87TEU。 3.产业的互补性和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韩国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开放所提供的机会,除了与中国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之外,还因为中韩两国产业方面存在着互补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引起外资,培育了沿海地区的出口产业。大部分是主要利用中国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是,单靠中国自身产业供应出口产品所需的优质原材料或零部件是有限的。为了更多供应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有必要培育半导体,机械,钢铁,化学领域方面的产业,而培育这些产业需要投入大规模的成本。同时还需要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成的大规模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可是中国的金融机关把贷款的相当部分用在支援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上,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停滞不前。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国不得不从国外购买出口用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 与此相反,韩国经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具备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重要产品的经验,并且大规模培养了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电子产业,机械产业,钢铁产业,化学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资上涨等因素,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在韩国难以确保竞争力,很多企业停止了生产或者转移到了国外。由此,供应给这些产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韩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新的市场。 因此,韩国和中国之间早就形成了由韩国供应中国出口产业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结构。2007年,韩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产品有电脑(零部件)、无线通讯机器、钢材、合成树脂、石油产品、半导体、光学机器、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学原材料等。其中,能够当作消费材料的有手机之类的,韩国的大部分出口产品是零部件和原材料。 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剧增,相当部分是靠在华投资韩国企业的原材料进口。即投资于中国的韩国企业,是将韩国出口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产品后,把它出口到美国等第三国家。在华投资韩国企业有4%以上的原材料以及零部件是从韩国进口的,销售额的70%再重新出口。 因此,随着韩国产品通过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迂回格局的形成,韩国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不断上升,而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出口也在持续增加。 三、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 进入到21世纪,由于韩国经济增长放缓,而中国经济增长却仍然强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因此韩国国内将视线集中在中国经济对韩国经济的威胁上。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决定韩国未来的尖端产业的全方位等特点,因而这些顾虑也在加大。最近,在韩国兴起的多种形态的中国威胁论大致分为三类。 1.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中国在世界市场占有率等总量指标上,已经大大领先于韩国。可是虽然在世界市场上中国的占有率超过韩国而剧增,但韩国的占有率并没有下跌。20世纪90年代,从作为中韩两国最大市场的美国市场所呈现的状况来看,中国的占有率剧增,而日本、ASEAN、台湾的占有率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可是韩国经过20世纪90年代和跨入到21世纪期间,大致维持3%的水平。因此,不能认为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商品正排挤着韩国商品。 可是,随着将来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展,将会出现威胁韩国在世界市场位置的可能性。中国的主导产业由利用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转换到钢铁、汽车、半导体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中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已经完成对这些产业的基本投资。因此无需投入新的庞大资金和时 间,只靠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便能够建出具有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在韩国的主导产业中,中国将利用海外活跃的技术转移和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等先进基础科学能力,很快便会达到世界水平。 2.制造业空洞化论 中国威胁论的另一形态就是因种果而形成的制造业空洞化论(hollowing out)。尤其是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以后,2002年起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剧增,对中国的投资比重在对外投资中占总额的40%和次数的50%以上。这种中国投资热是与最近国内投资萎靡不振的状况相吻合,造成对制造业空洞化的后果。 可是,在这些关于在韩国确实兴起制造业空洞化的实证研究中,却找不到制造业在韩国经济中的作用变得萎缩的证据。事实上2002年韩国海外投资余额对GDP的比重是6.5%,这远不如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2.1%,甚至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的11.9%。虽然对中国的投资有所加大,但进入到21世纪,整个海外投资的总额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今后包括财团企业在内的大企业对中国进出口仍有加速趋势。尤其在电子、汽车、钢铁等前后方产业关联效果较大的产业中的大型企业,扩大中国投资将会促进国内零部件部门的合并进口,结果是导致除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的其他核心事业向中国方面转移。如果将来这些大型企业或其随同企业对中国投资不断扩大而增加对中国市场的崭新需求,代替这些产业的国内生产,则制造业的空洞化忧虑会成为现实。 3.韩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中国既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又是最大的投资对象,因此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有所上升。因此由中国引起的不确定性也将会成为韩国经济很大的潜在危机。显然,中国市场的比重增加本身使得偏重于美国、日本的韩国出口体系更加多样,减少韩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效果。问题在于,中国与美国和日本有所不同,它有着幅度很大的不确定性的经济结构。即市场经济没有十分成熟,因而政府政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大,并且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还在进行之中,因此制度变化的冲击不少,加上还具有债券负债问题或者死板的汇率运用等结构性的弱点。另外,由于中国经济尚未积蓄对外在冲击的幅度及途径的市场经验,因此难以形成对政策效果的合理性期待。 从短期看可能性高的危险因素是中韩贸易纷争的激化。韩国呈现出对中国10年以上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是除了台湾以外产生最多顺差的贸易伙伴,到2006年呈现出了32亿美元的赤字,如果中国的贸易收支继续恶化,就会存在中国将在今后韩国的通商纷争中采取非常强硬态度的可能性。1997年至2007年5月止,中国提出的共30件反倾销贸易制裁中有22件是针对韩国企业的。 四、中韩FTA的阻碍因素和促进方案 1.中韩FTA的阻碍因素 在推行中韩两国之间的FTA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阻碍因素,因此两国都考虑到中韩FTA对国内产业带来的冲击而会采取谨慎的态度。 (1)中韩FTA的优先顺序问题 目前两国正在同时进行多种FTA协商,而两国的政策当局将会当前协商中的事项授予优先顺序。韩国政府进入到2011年,同时推行着同世界各地区的FTA,由其积极推行同日本、中国、美国、欧盟等巨大经济圈的FTA。因此具备了能够推行中韩FTA的政策性条件。可是考虑到现已进行中的多种水平的FTA讨论时,同中国的FTA能够胜过现有被讨论中的协商而事先被进行还是有难度的。 在中韩两国都有进行中的多种FTA协商以及研究课题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政策力量分配到中韩FTA上估计还得经历一番努力。进一步说,韩国和中国都在参加中韩日FTA。即两国不仅在进行中的韩日FTA协商中或者日后的中韩FTA协商中都会添加不应毁损中韩日FTA共同研究成果的课题。 (2)韩国的农业问题 韩国2003年的农林渔业从事者有198万名,只占全体就业者的8.8%,而在GDP中农林渔业所占的比重也只不过4%左右。但对农林渔业,韩国国民的关心却是很高的。而中国于2003年就占到韩国产品进口额的38.9%,占到农产品进口的42.2%,是韩国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 因此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对韩国农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实际中国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只有韩国的1/3—1/4。因此中韩之间FTA的协商结果是如果对农、水、畜产物产品形成降低大幅度的关税,韩国的相关产业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最近随着韩国大米关税化缓期期限的结束,而在大米的再次 协商中提议有关从中国进口的大米关税化以及扩大义务进口物流量的要求,对此问题的国民关心度也非常高。因此有关农水产品进口开放程度的韩国国内的论争将会成为阻碍中韩FTA协商和国会批准的主要因素。 (3)对两国制造业的影响 2007年,不仅中国是韩国最大的交易对象国,韩国也是中国的主要交易对象国。通过FTA的交易环境变化将会对两国的制造业带来很大的变化。尤其对中国经济具有很高依赖性的韩国相对会受到更大影响。 两国的相互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的现实,一方面提出通过FTA相互间经济利益极大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将意味着部分领域因FTA而受到的否定性冲击也会很大。因此两国都要对FTA采取慎重的立场,尤其对中国经济具有很大依赖性的韩国,更是不得不采取慎重立场。在最近进行的韩日FTA协商中也能看出,协商越是具体化,来自韩国产业界否定的忧虑也越多,这也是因为韩国对日本经济的依赖性很大而造成的现象。 2.中韩FTA的促进方案 中韩FTA的讨论至今还停留在正式中韩日FTA共同研究的框架中是因为两国要克服存在的不少阻碍因素。因此当FTA正式进入协商日程之前有必要为促进多种FTA的环境而做出努力。这种环境促成努力要缓和两国之间的障碍因素,加深两国立场的相互理解。为了形成签订两国之间的FTA环境,必须把对于有双方利害关系的各种观点,加深相互理解基础之上的信赖形成和消除各种不确定性等问题作为重要的课题。 第一,有必要加强事先共同研究。此项研究要把焦点集中在正确掌握横跨在两国之间的建立FTA的障碍因素上,并要充分理解对这些障碍因素的两国的立场。例如,对于韩国农业者在推行中韩FTA中受到的影响,中国能理解多少而参加协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些充分的研究和理解可称得上是说服中韩两国的国内经济主体对中韩FTA从逻辑上可形成双赢合作的必要过程。 第二,要开发多种协商议题拓宽形成调整理解关系的范围。即要开发多种合作议题,不但要搞活降低关税率和加强贸易化等交易,也要构筑能够提高整体经济合作的高水平的FTA,即使得包括投资、技术合作、政策协助等多种领域合作议题的协商能够得以进行,并通过这些使两国都能够加大FTA的效果,能够构造成为调整国内多种理解关系的协商空间。 第三,FTA是最终走向合作性经济共同体的,因此需要并列进行多种技能性的协助努力,即设立亚洲通货基金(AMF)或东北亚开发银行等域内危机管理体系的构筑、DDA等多边通商合作上的政策互助、反倾销等贸易救济制度的透明化等也是主要政策合作的领域。而且也可以考虑钢铁、石油化学、汽车等担心过剩生产领域的投资协议共同体的构成。 如通过这些来阻止领域内过剩重复投资,就能缓和因FTA产生的两国产业界间部分忧虑。中韩共同参加中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或西伯利亚原油开发等资源开发和运输事业,也将会成为两国能够持续增长的主要合作领域。 五、结论 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课题,是把构筑的互补性合作结构加以巩固,使之适应时代环境。中国和韩国是一起参与世界性潮流的伙伴。韩国以经济危机为导火线将面临着世界性的挑战。中国也于2001年末加入WTO,经济的主题从开始的“改革开放”变为现在的“世界化”。两国都在研究世界一体化这一重要课题。 为了让中韩之间的合作成为相互间的“互惠交易”,应把中韩经贸合作的目光拓展到全世界。在国际间商业往来和资本转移的阻碍日益减少的21世纪世界经济中,竞争并非是特定国家产业间高度的衡量,而是形成相互利用对方具有竞争力资源的一种框架。这在中国和韩国之间也是一样的。在此期间,已经得到验证的中韩之间的地理邻近性和产业互补性,将会提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国和韩国所要创造的互惠交易中最好的条件。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两国间激烈的竞争。可是它并非是加强封闭的国内产业间的竞争。而将是在自由的新环境下,针对资本和技术转移而建立的体系,这是一种体系竞争。它并非是产业竞争,而是结构调整的竞争。而且世界经济以WTO为实现形式的多边主义和以FTA为媒介的地区主义的相乘作用来加强其统合,由此形成了EU和NAFTA等庞大的经济共同体。 但是中国、韩国、日本、ASEAN等所属的东亚经济在形成共同体方面有些落后。因此中国和韩国正在以FTA等为媒介,在东亚形成仅次于EU和NAFTA的东亚经济共同体而做出努力,这将会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主要合作 方向。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5篇

新世纪到来之后,中俄经贸关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中俄贸易额走出多年徘徊不前的状况,实现了突破性的连续攀升

从1992年到2000年,中俄历年进出口总额一直是在50~80亿美元之间徘徊,而从2001年开始一跃达到106.7亿美元;2002年达到119.3亿美元,2003年1~8月已达到95.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全年可望达到130~140亿美元。成为第五个持续增长的年份,呈现了带有突破性的连续攀升的好势头,两国经贸关系更加密切。俄罗斯成为中国第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俄在亚太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9.11”事件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加强了中俄经贸合作的迫切性

“9.11”事件后,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国际战略,美国之外的大国大多奉行世界多极化以遏制美国的强权政治,中俄为实现大国战略均势和世界多极化,正朝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成为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在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的形势下,加强我国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方面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以及能源领域的合作具有难以取代的作用。因而在“9.11”事件后,加强中俄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显得异常迫切。

(三)《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定给双边发展经贸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

2001年7月16日,中俄元首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意愿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该《条约》第十六条中指出“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就此两国经贸合作亦成为未来双边战略合作的重要领域。《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提供了政治外交上的体制保障。

(四)中国已入世和俄罗斯即将入世,将给两国搭建国际贸易规范化的平台

中俄虽均属于经济转轨国家,但在10年间中国已逐步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而俄罗斯还处在整顿经济及贸易秩序的阶段。两国贸易制度之间差异较大。俄方贸易服务体系不健全,已成为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惟一的出路就是俄方加入世贸组织按国际惯例完善贸易制度。

2002年12月初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首脑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双方将力争在双边经贸关系整体发展和质量提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中国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而俄罗斯也将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其近期对外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因而在《联合声明》中双方提出,要按照国际规范完善双方的贸易秩序和服务贸易体系的思想,从而确立了双边经贸合作的新原则。

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其所有成员必须遵从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一旦俄罗斯入世,双方将共同按照世贸组织的上述原则,遵守相关协议,在同一平台上开展相互间的经贸合作,中俄贸易中现存的许多问题,如关税壁垒,非关税障碍以及贸易争端等,便可纳入世贸组织的统一框架下加以解决,因此俄方加入世贸组织将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贸易制度规则和国际仲裁的保障。

(五)上海合作组织提出加强经贸合作,为加速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海合作组织6国总理2003年9月在北京会晤,共同签署了一份关于上海合作组织长期进行多边经济和贸易合作的指导性文件,这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不仅仅是国际反恐的政治组织而且是一个加强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组织,总理表示,中国重视与四国在经贸特别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探索发展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的新途径,以促进该组织内的贸易和投资。中俄是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两个大国,中俄经贸关系在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关系的框架内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另外,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加强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可以满足我国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同时也为中俄能源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并可以回旋的竞争空间。

(六)到2010年,中俄两国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为双边经贸合作创造巨大的需求

普京就任总统以来,俄国内政局日趋稳定,为经济稳步增长创造了重要条件。从2000年至2002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0%,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了30%以上。国家信息技术产业以每年20~30%的速度发展。住房建筑面积和零售贸易额每年增长8%至10%。居民的实际收入提高了1/3。俄罗斯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2001年3月22日,俄联邦政府通过了《俄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基本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对俄罗斯经济未来的发展做了预测。其中指出,未来10年俄GDP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2004年俄GDP将比1999年增长29~30%;2010年GDP将比1999年增长70~80%。到2010年,伴随俄国内经济的增长,进口亦将不断增加,这为两国间的贸易,尤其是中方扩大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在俄经济不断增长的带动下,其国内的生产能力也将随之提高,一些大型设备和制成品的产量会逐步增加,扩大出口将成为俄继续推行的外贸政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必将成为俄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

根据2001年我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我国GDP年均增幅将达到7%左右,按照2000年价格估算,2003年GDP总额应达到12.5万亿人民币。根据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的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

综上所述,到2010年,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彼此间在经济上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强,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依存性将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加之独特的地缘优势,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开辟了良好前景。随着两国间大型油气资源合作项目的启动,双边贸易将大幅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双边贸易额可达到180亿美元,2010年可达到250亿美元。

二、迎接中俄经贸关系步入新阶段的若干建议

2003年5月,主席访俄,两国元首对中俄经贸合作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一致认为,巩固和密切两国关系首先要发展经贸合作,提出近年内使双边贸易额尽快达到200亿美元的目标,对经贸合作寄予了深切期望。为了适应中俄经贸关系步入新阶段,笔者提出以下五项建议。

(一)促进中俄政府协议贸易结构升级,满足国家对战略物资及经济安全的

需要

中俄中央政府之间的经贸往来,一直在双边经贸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新世纪以来,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呈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俄两国贸易终于走出上个世纪末持续徘徊的状态,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二是中俄两国贸易中,俄方一直处于大量顺差,而中方处于大量逆差状态。1992~2001年,中俄两国的贸易总额累计为562.4亿美元,而中方的贸易逆差累计为262.2亿美元,贸易逆差占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6.6%。三是新世纪以来,两国的商品贸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俄方出口商品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三样,即钢材、化肥、铝锭扩大到十二大类,即矿物油、鱼类制品、化学品、化肥、塑料制品、木及木制品、木浆、纸浆、印刷品、钢材、铜、铝,并且2001年俄对华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占到俄出口总额的23%。与此同时,中方对俄出口商品种类也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虽然出口商品的主体仍以纺织、服装、鞋和日用品为主,但2001年中方机电产品的出口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逐步升级的趋势。

为了大力发展中俄政府间贸易和经济合作,首要的重点是稳步推进能源合作,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

石油作为战略物资在中俄政府协定的经贸合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5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这个项目是1994年11月由俄方率先提出的,这条原油管道的走向是:自俄方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市(简称安大线)。由于2003年1月初日本介入等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政府协议下的安大线发生了争议,俄方有人提出按日方的意愿改修安加尔斯克至俄远东纳霍德卡港输油管道(简称安纳线)。俄方对于两种方案一直僵持不下,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最后采取了安纳线为主线,安大线为支线的“折中方案”。2003年9月下旬在第八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卡西亚诺夫一方面表示将尽力满足中方对石油天然气的需要,对铺设至中国的石油管道项目俄政府将履行协议,信守承诺;另一方面在实际上已经拖延了协议的执行,充分表现了俄国“能源外交”的策略。

要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是把石油作为“能源外交”的资本对待的。应当注意到,普京2003年6月2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表示安纳线“更好些”。就在卡西亚诺夫9月24日在北京向我方领导人言称信守承诺的前夕,9月21日普京在莫斯科会见参加俄美能源论坛会议的美国能源部部长和商务部部长,言称俄罗斯有能力成为美国能源的主要供应国之一。俄罗斯以石油为砝码,向美国、日本、中国都作出相应的承诺和姿态,充分反映出普京“国家利益优先”的外交战略,希望在东西方的夹缝中左右逢源,让“双头鹰外交”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考虑从俄进口石油的初衷是改变我国石油大部分从中东进口的现状,是石油进口多元化的重要步骤。目前我国进口石油的结构是,56%来自中东,14%来自亚太地区,23.5%来自非洲,6.5%来自其他地区。对于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我方一方面应当以双方恪守政府签署的协议为基点,据理力争,务求落实;另一方面也应当未雨绸缪,寻找石油进口多元化的其它渠道。例如1997年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击败俄、美等国大型石油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成功获得两处大油田的开采权,并曾商定共同铺设从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至新山子长达3088公里的输油管道,通过这个项目的完成,可以将石油供应国(中东、中亚国家、俄罗斯)与亚洲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国、日本、韩国)连接起来,使中国处于“泛亚全球能源桥梁”的战略枢纽位置上。2003年3月28日从阿特劳到肯基亚克的一期工程已正式投入运营,为中哈石油管道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6月初,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在《联合声明》中明确指出,双方将加强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对于中哈石油管道项目应投入更大的关注,使我方在中俄石油管道项目的谈判中获得更大的回旋余地和更加主动的地位。

(二)进一步挖掘货物出口贸易潜力,努力减少我方贸易逆差

鉴于俄罗斯经济复苏的需求,今后一个时期俄每年的进口额约为500~600亿美元。2002年我国对俄出口占其进口总额的7.7%,如果加上“不规范”贸易,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有种观点认为,中俄经贸合作主要靠加强经济合作,上大项目,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认为对俄出口的货物贸易潜力已经挖尽,没有多大空间了,这种看法也是十分片面的。

我国在重点发展对俄经济合作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挖掘货物贸易的潜力。我国除了在俄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轻纺、服装、鞋类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很多领域有待开发。例如家用电器产品市场,俄在这方面依赖程度很高,彩电的进口额超过90%,洗衣机进口额达50%以上,俄成为欧洲第三大空调市场。但是目前我国家用电器出口在俄市场占有率总共不超过9%。我国的家用电器已打入西欧,其质量完全适合俄罗斯市场,只要进一步研究俄罗斯家用电器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再如,俄罗斯曾是中国茶叶的传统市场。现俄茶叶市场容量约为20万吨,并且每年以5000吨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俄国茶叶95%需要进口。目前中国茶叶在俄国市场仅占4%的份额,而印度却占了60%以上。我国茶叶年产量60多万吨,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只要努力恢复市场,中国对俄的茶叶出口也是大有潜力的。

另外如家具市场,俄目前进口家具大约占消费需求的50%,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大都市进口家具大约占70%,俄短期之内家具业较为落后的状态难以改变。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尚未进入。再如建材出口,俄罗斯大批建筑物内外装修老化,建筑材料花色品种单一,急需大量进口。而我国2002年1~11月建材出口额达41.14亿美元,出口市场主要面向港、澳、台地区、欧盟、北美、东盟、大洋洲、俄罗斯的建材市场几乎没有打开。

此外,电脑、移动通讯、电子设备、医药、化妆品、花卉等产品,在俄均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在扩大对俄经贸合作中,切不可忽视货物贸易。扩大对俄的货物贸易,是减少贸易逆差的重要出路,也是实现我国出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步骤。

(三)加强中俄地方政府之间经贸合作,提高“结对贸易”的水平

1997年11月,中俄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政府和俄罗斯联邦主体政府间合作原则的协议》,1998年2月中俄总理第三次定期会晤期间达成了两国省州结对开展经贸合作协议,截止2003年8月底,中俄共有12对省(区、市)和州(边区、共和国)签署了结对开展经贸合作协议,这就是黑龙江省与新西伯利亚州;吉林省与滨海边区;辽宁省与巴什科尔斯坦共和国;内蒙与赤塔州;新疆与阿尔泰边区;山西省与乌里杨诺夫斯克州;河南省与萨玛拉州;上海市与阿穆尔州、圣彼得堡市;广东省与莫斯科州;安徽省与哈巴罗夫斯克州;河北省与列宁格勒州;山东省与鞑靼斯坦共和国。

>

目前结对的12个省州在下列项目中达成了经贸合作的协议:一是在对方地区投资建厂或建立产品开发基地;二是在科技领域展开合作;三是地方领导人带队率领企业家在对方举办商品交易会和经贸恰谈会;四是在石油、森工、服装、农副产品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开发;五是地方政府对双方经贸合作创造良好和必要的商务环境。

应当说,中俄省、州地方结对共同开发创造了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模式,相当一些项目具体务实,效果良好。这里仅举俄罗斯的萨玛拉州与我国河南省结对合作为例。萨玛拉州位于莫斯科东南1000公里,伏尔加河中游,面积5.3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首府萨玛拉市,被当地人称为俄罗斯“第二首都”。萨玛拉州工业发达,科研基础雄厚,平均工资比全俄高30%,该州经济增长率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居全俄第3位。2000年中国在该州100多个外国贸易伙伴中占第11位,2001年该州与中国贸易额为6680万美元,占其总贸易额的3.2%。1997年3月该州政府与我国河南省政府在郑州签署友好关系协议,结为友好结对省州,双方在汽车制造、家电组装与生产、农业开发等领域进行合作。省与州的政府领导人与企业家多次互访和考察,在萨玛拉市举办了河南省中小企业出口商品交易会,在郑州举办萨玛拉州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会,并就开设中国商品批发市场、合作组装生产拖拉机、利用我方技术和俄方木材生产家具、与洛阳轴承厂合作生产轴承等许多项目达到协议并逐步落实。

中俄以省州结对方式进行经贸合作仅仅是初创阶段,合作中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俄方税法多变,法规不配套,税种繁多,税负过重;二是俄方管理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工作效率低下,贸易结算方式不规范,相当普遍,增加了华商的经营成本;三是双边在经贸合作中缺乏双赢效应。俄方追求单方面的实际利益,强调其优势在于工业品和军品生产,希望中方增加这类商品的进口,并要求对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企业改造加以投资,往往又不能提供项目安全回报保障和必要的利润收入。较为突出的是在林业合作方面双方意见难以统一:中方主张发展长期、稳定、互利的合作,即从采伐到加工,从复植到防治病虫害和森林火灾;而俄方多数州、区不赞成中方广泛参与,只允许在木材加工方面开展合作,并要求中方投资兴建道路、桥梁、贮木场等辅助基础设施,使得许多有前景的合作项目难以落实。

规范中俄省州结对合作是非常必要的。针对目前区域合作中存在结算方式不规范、仲裁机制不完善的现实,应从实际出发,大力完善贸易服务体系。如2002年4月12日,中国银行和俄罗斯外贸银行在北京签订了贸易结算协议,两家银行分别指定各自的两家银行从事银行结算业务,这对规范中俄贸易结算方式、改善贸易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针对双方信息交流存在的困难,要大力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对方语言的经贸人才,努力建立双语商务信息互联网,增强网站内容的应用性和时效性。针对中俄双方都反映的在商务恰谈会上签定的合同有相当一部分不认真履行的现实,影响双方未来合作的信任度,对此应予以重视,提高合同履约率。针对我方商品质量逐步提高但在俄市场上知名度不高的现实,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投入资金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广告,将知名品牌打入俄方市场并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培养更多的重大客户,培养拳头产品的出口商和商。

(四)加强我国东北与俄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俄远东地区在中俄关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俄远东地区土地面积621.59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2/3,而人口不足720万,仅相当于我国的一个“地级市”人口。由于人口过少,其市场容量自然是很有限的。因此,俄远东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最大潜力不在于它的日用消费品现实市场需求,而在于它丰富的自然资源、不足的产品加工能力、短缺的劳动力资源。正是在这些方面,中俄双方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具有长期、广泛的合作潜力。从这一情况出发,我们则应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开拓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劳务输出等合作领域,这不仅可以带动商品贸易额的增长,而且可以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向深度、广度进军。

在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既可带动我国商品出口,又可改善俄加工生产的落后状况,从而取得“双赢”效果。俄远东地区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等行业至今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而我国在这些行业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出现了一批有实力的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目前俄远东有关部门已提出希望我一些行业到俄投资办厂的建议,而且我国政府也鼓励这种方式的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和装配业务。总之,赴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前景广阔。

我国正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举措,在这项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毗邻的地缘优势,鼓励东北企业到俄远东地区独资或合资办厂,充分利用远东地区的石油天然气、森林、矿产和土地的资源优势,利用俄罗斯的科技优势,利用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省州结对”的经贸平台,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开发东北亚的市场。

向俄输出劳务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另一主要方向,也是开展与俄远东地区经贸合作具有广阔前景的主要领域之一。虽然俄社会上对中国人进入俄远东疑虑很多,但事实上俄远东地区是急需外国劳务的,并且所需数量很大。据俄专家推算,要完成远东地区的开发任务,约需补充250万个劳动力。而目前我国在俄劳务人员只有几万人。俄的一些上层有识之士也承认这一事实并赞成从中国引进劳务。俄驻华大使罗高寿早在1996年就强调指出:“只要方法合理、适度,俄从中国进口劳动力是有不少好处的。”俄在国家《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战略》中也指出:“要吸引毗邻亚太国家的劳动力开发俄东部,重点是远东人口稀少的地区。”问题是,以往我国在向俄出口劳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俄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利舆论与政策,制约了我国向俄出口劳务,因此应当充分运用双方高层会晤的机制,通过充分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好这一合作形式。2001年5月俄总统驻西伯利亚联邦区全权代表古谢伊诺夫提出:“需要调控中国向俄罗斯多为自发的人口流动。停止这种流动不太可能。正确的做法是将其纳入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轨道,这对双方均有好处。考虑具体地区的利益,共同制定合法接纳流动人口专项规划看来是值得的。为了实施这一规划,必须有俄国内的专门法律保障,并且签订相应的政府间协议。”古谢伊诺夫的建议是有道理的。我国地方亦应制定“专门法规”,并积极与俄协商,早日签订“相应的政府间协议”。目前,中国向俄输出劳务的重要领域应是建筑业、农业、森林采伐业、服务业,今后还应努力向资源开发、生产合作、科技合作等领域扩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大力实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仅就东北地区内部解决就业岗位毕竟是有限的,对俄国远东地区尽可能多的开展劳务输出,应当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当提到双边高层会晤的议事日程认真加以研究并逐步落实,以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

(五)完善民贸退税制度,做大做强边境民间贸易

民间贸易作为中俄边境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风险小、利润高,机制灵活,适应性强,对于富民富边、促进就业、巩固边防、促进边境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据不完全统计,1992~2001年,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对俄民间贸易出口累计达到400亿元,2001年民贸占边贸进出口总额的30%;黑河市民贸出口累计120多亿元,占边贸进出口总额的3/4;霍尔果斯民贸出口累计完成23.3亿元,占边境进出口总额的90%。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6篇

本届论坛在“共享发展机遇 共创合作双赢”主题下开幕,同时举办桂台农业合作高峰恳谈会、现代农业合作论坛、渔业合作论坛、农产品加工与贸易合作论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合作论坛5场活动,与会代表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广西“双核驱动”战略和“美丽广西 生态乡村”建设,研讨交流桂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生态休闲农业等对接合作优势,共创两地农业互利双赢。

在桂台农业合作高峰恳谈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分别作主旨发言,广西农业厅、农科院、水产畜牧兽医局,南宁市、桂林市政府,台湾农产品国际行销协会、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台湾香蕉研究所,广西两岸红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围绕桂台现代农业合作发展的主题,着眼于优势聚合、机制共建和创新发展,作了发言,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广泛共识,凝聚了正能量,展望了桂台农业合作的新方向和美好前景。

分论坛桂台现代农业合作论坛以“桂台农业合作机制共建 谋求发展互利双赢”为主题,广西各地市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桂台两地科研教学、农场生产、企业管理者和技术员60多人参加论坛,11位专家作报告发言,就桂台香蕉研发技术、甘蔗糖业科研、健康种苗培育、柑橘产业、有机蔬果、果蔬生产合作社组织等议题,交流展示科技成果、研究发展和经营心得,研讨促进桂台农业合作机制和谋求发展互利双赢有关事宜。

在桂台渔业合作论坛上,台湾嘉农农业发展基金、花莲渔会、广西各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广西渔业龙头企业代表等80多人,就两地渔业发展现状、渔业生态环境建设、海洋渔业产业开发、水产品加工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增进了了解,形成了共识。

在桂台农产品加工贸易论坛上,参会嘉宾就桂台现代农业发展新思维、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推广、加工贸易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在桂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合作论坛上,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规划设计院,台湾中华农业领导人协会负责人作主旨演讲,两地60多位嘉宾就桂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新常态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途径、方法等作了探讨,对桂台两地合作充满期待。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自2008年辛格总理访华以来,中印经贸合作不断加强,经贸快速增长,两国经贸互补性不断增强。经贸关系从一般商品贸易领域逐步扩展到包括工程承包、相互投资和技术合作等领域。但两国之间仍然存在很多贸易摩擦,例如,中印互信问题,贸易平衡问题以及能源、信息技术合作等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问题,双方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分析中国和印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诸多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中印经贸合作进程。 论文关键词:中印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对策 一、中印经贸合作现状 中印两国领土相接,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印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国领导人以及人民的友好往来更加频繁,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得到了较大发展,贸易额逐年增加,2007年11月底,中印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印度2007—2008年第一季度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目前,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但是贸易总额和规模相对于两个人口大国来讲是极不相称的,两国应该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辛格总理访华期间在与温总理会谈时说,印度把与中国发展“互利合作关系”列为优先考虑的重点,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经贸发展合作的潜力非常巨大。两国经贸关系正在从一般商品贸易领域逐步扩展到包括工程承包、相互投资和技术合作等在内的广泛经贸合作领域。有印度学者认为,中国可能在未来取代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很多中国投资家认为,中国将是印度企业投资的理想地区,印度也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 二、中印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印两国进行合作,协同发展,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增强中印政治互信、保持贸易平衡、促进信息技术合作以及能源合作是现阶段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印双方政治互信度有待提高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政治关系直接影响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在边界问题、西藏等问题上存在的摩擦致使两国政府及企业间的互信程度不高。 从总体上看,双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够。除近年来少数互访过的官员、商人、学者之外,两国广大民众对对方的国情和政策缺乏基本的了解;互信程度低,“中国威胁论”在印度仍有一定市场。一些印度人担心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合作会影响印度的安全。而在中国公众中,也有人怀疑美印接近是否是为了遏制中国,印度的核导弹发展计划是否有针对中国之意;双方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边界问题就是两国最大的分歧,加之印度的“冷战思维”和中国的“静止观”的影响,使得双方在很多问题上的立场仍存在一定差异。 基于以上原因,中印两国互信度不高,这必然会对两国在各领域的经贸合作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2.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中印经贸合作水平虽然很低,但基本保持平衡,中国盈余有限。然而到2006年,印度对华贸易出现赤字,由2005年的8亿美元顺差变为逆差41.2亿美元。进入2007年,印度对华贸易赤字继续上升,达到120亿美元。这一现象在印度引起了强烈反响。2007年12月19日,印度《金融快报》专门刊登印度发展中国家研究信息体系的署名文章,建议印方采取措施,积极寻求并扩大对中国的出口产品种类,以缩减正在扩大的印方逆差。 两国贸易不平衡主要源于贸易结构不合理。从进出口结构分析,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其中矿产品和农产品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的主要是机械制品,占印度从中国进口总额的46.9%,其次为化学制品14.7%、金属制品10.6%、纤维及纺织品4.6%。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产品主要为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小。这种贸易结构很容易使中国对印度的贸易处于顺差,而印度对中国处于逆差的状态。 中印双方领导人已将2010年的双边贸易额目标提高至600亿美元,但在印度国内很有影响的《印度时报》认为,如果不解决快速增长的中印贸易赤字问题,巨大的贸易失衡将会给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巨大障碍。 3.信息技术合作问题 信息产业领域是中印最具潜力的合作领域,中国的硬件优势以及印度的软 件优势,客观上有利于两国在信息技术产业上的合作,但目前的合作并不理想,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冷战思维仍然制约着信息产业合作的发展。冷战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印度对中国抱有敌对心理,这为“中国威胁论”在印度国内的蔓延提供了土壤。印度仍然对中国存有戒心,印度IT产业界不愿意暴露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这种状况与中印经贸往来的良好势头不符,不利于两国起步不久的IT业合作。 其次,合作模式缺乏创新。中国和印度的信息技术大多数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实现的,这使得中国和印度很难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因此,技术创新是合作的重点。可目前两国的技术合作基本模式是,单纯用印度的软件优势与中国的硬件优势相结合,很难提高核心技术水平,没能建立一种既有软件方面合作又有硬件方面合作的双重合作模式。 4.中印能源合作的不利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两国逐步开始意识到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存在很多不利因素。 从地缘政治因素考虑。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印度历来就有“强邻为敌”的外交理论,美国和日本为了制约中国,不断通过经济手段来拉拢印度,如果中国不能通过外交手段使印度摒弃那种陈旧过时的观念,还视中国的崛起为印度最大的威胁,那么这种地缘政治因素必然制约中印能源合作。 从中印边界问题来看。两国的边界争端长期悬而未决。尽管中国对中印边界问题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但印度实际上坚持固有的不妥协立场。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印双方在重大问题上的讨论仍存在分歧。只有妥善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才能推动中印两国能源合作跨越式发展。 从安全和成本方面考虑。石油的开发和运输成本很大。2005年2月,印度计划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输气管道延至中国。该项目预计耗资41亿美元,建设总长达2 775公里的世界第二大天然气管道。然而目前,以上项目很难取得进展,主要原因是天然气或石油管道铺设必然要受到沿线各地区宗教和民族问题等问题的影响,运输的成本大。 三、促进中印经贸合作发展对策 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而且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只要解决好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两国的经贸合作水平就会提高。 在互信问题上,两国应加强政治上交流,增强两国政府及企业间的互信。以政治友好促进经贸合作。针对辛格这次访问的具体成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说,辛格访华取得了两个成果,第一个成果是通过访问,双方的政治互信得到了增强,找到了两国关系的准确定位;第二个成果是双方就如何发展中印关系达成了一些新的具体共识,包括进一步密切高层往来,增进政治互信。两国领导人互访,发表合作宣言并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是提高互信程度很好的解决办法。 在贸易平衡问题上,两国应树立双赢观念。一方面,两国应积极扩大双边贸易额,制定宽松的贸易政策,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贸易限制,进一步放开市场,扩大可投资领域,改善经贸合作。另一方面,两国应改善贸易结构。中国政府以及在印度的中国企业应加大对印度的技术转移,推动印度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其贸易水平。 在信息产业合作上,两国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发掘潜力、促进合作。 首先,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加快技术创新。中印双方可以通过雇佣对方的技术人员,实现技术互补,也可以创建学院,专门为对方培养人才,签订人才相互培养的协议,加大人才培养合作。其次,在信息产业领域,印度方面要放弃冷战思维,开放“敏感”领域,给予对方企业以公平的待遇。再次,两国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与支持,促进双方企业合作和信息流通。通过建立联络机构,收集和整理对方的市场信息来深化对双方企业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了解。 在能源合作方面,中印两国应树立双赢观念,首先通过不断改善中印关系为中印能源合作提供机制保障,不断增多中印的战略性互动,促进双方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其次,中印企业可以共同进行海外油气开发。中国和印度第一次实质性的能源合作发生在2006年底,双方联手拿出5.78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叙利亚38%的油气资产。合作竞标和生产可以加强中印企业的信息交换等内容,也有利于加大高新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再次,作为亚洲两个石油进口大国,中印应探索建立双边和以中印为主体的多边能源合作机制,注重借助多边力量来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共同开发亚洲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市场,这样就可以更大地降低石油开发 和运输成本。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印经贸合作发展潜力巨大,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两国在政治互信、贸易平衡、信息产业合作和能源合作方面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中印两国的经贸关系一定会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比较、分析我国东北三省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和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其经贸合作前景进行展望,目的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引进更多的外资,加快东北三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更新及升级换代,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东北 日本 经贸合作 直接投资 区域经济 东北地区是我国装备工业的“摇篮”,中国的粮仓,机械、制造业、汽车等创造了中国无数个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位居全国工业总产值前列的东北三省工业生产发展缓慢,经济位次不断后移,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陷入困境。这引起了我党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列为国策。 一、我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的贸易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2006年中日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073.6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78%。其中,中国对日本的出口总量为916.4亿美元,进口总量为1157.2亿美元。2006年1月~11月,东北三省的贸易总额为625.66亿美元,其中,辽、吉、黑三省的贸易额分别为434.19亿美元、73.31亿美元、118.16亿美元。以辽宁为例,到2006年底,辽宁省与日本的贸易总额达到108.8亿美元,占本省贸易额的22.48%,远高于全国11.78%的比例。辽宁省与日本进出口金额自2000年~2006年呈上升趋势,日本是辽宁省的第一大对外贸易伙伴。2006年辽宁省与日本的进出口金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在进出口商品结构方面,东北三省向日本出口蔬菜、原油、木制品、纺织纱线及制品、计算机零件、汽车零件等,而日本向东北三省出口的商品有汽车、发动机及零件、金属加工机床、电子管等。 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直接投资也逐年增长。截至2006年11月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实际到位金额574.5亿美元,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日本是辽宁省的第二大投资国,是吉林省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在黑龙江省的直接投资位居前列。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日资企业投资总额并不多,但在整个东北地区日本企业投资额是最大的,其中对辽宁省的投资比重最大。日本对辽宁省的直接投资从1996年开始下降,项目数比上一年减少44.4%,协议投资额比上一年减少48.94%,1997年和1998年投资额比1996年略有上升,但1999年又大幅度下降。原因是1996年以来,中国国内经济实现了软着陆,在引进外资方面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外资的流入开始下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进入了下降的转型期;而外部因素有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国内经济的长期萧条及日元汇率波动等。2002年以后,日本对辽宁省的直接投资逐年上升。这是因为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经营普遍成功率较高,尤其是中国入世后,许多日本企业更加看好中国市场,再度掀起新一轮的投资高潮。在投资形式方面,日本主要以合资的形式为主;在投资结构方面,以制造业为主,即电子、纤维、IT技术、化学、机械等;在投资战略方面,日本仍比较谨慎,基本上保持比较优势,但重视长期效应。 二、我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在经贸合作中,东北三省之间差距很大。日本与东北地区的贸易合作中,多偏重于辽宁省。在投资方面,日本对辽宁省的投资多集中在沈阳、大连两市,而对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投资甚少。 2.贸易磨擦的存在影响双方的合作。2006年5月29日,日本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到日本的部分食用菌等被检出农残超标。2006年6月~11月,我国对日出口食用菌1.3亿美元,下降18.1%,其中香菇、松茸、木耳和银耳分别下降49.7%、20.5%、32.5%和46%。两国的贸易磨擦已不仅限于农产品,我国产的部分纺织品、轻工产品、钢材等都已成为日方限制进口的产品。这些贸易磨擦必然会影响到东北三省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 3.日本对东北三省的投资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目的是获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故技术转让成份较低,对东北地区的投资集中在金属加工工业、炼油业、纺织业、木制品等资源、劳动密集型部门。 4.日本对东北三省投资的产业环境污染比重高。改革开放初期,在积极吸引外商对华投资过程中,日本把国 内受到限制的污染产业转移到辽宁省,导致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大连市为例,日本在大连市投资中对炼油业的投资占相当的比重,大连市出口比重居首位的商品是成品油,进口商品居首位的是原油。 5.外商投资的软环境比东部沿海地区差。目前的软环境问题集中反映在:一是部分行业职工技能较低。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忽视在职职工的技术培训等因素导致外商投资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缺乏,企业职工的技能较低。二是筹资不便捷。由于东北地区金融市场不甚发达,因此在有贷款的日资企业中,60%是在日本筹资,仅有20%是利用中国的金融机构。 6.市场信息不畅,政策不明晰。由于东北地区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一些外商对东北的投资环境不甚清楚,尤其在中国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许多日商对东北地区感兴趣,但由于市场信息不畅,政策不明晰等问题而处于徘徊状态。 三、日本与我国东北地区经贸合作前景 日本与我国东北三省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辽宁与日本经济合作曾出现过两次快速发展阶段,从发展态势上看,辽宁与日本的经贸合作又会进入第三个快速发展阶段。吉林省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日本则是吉林省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日本与黑龙江省成为第二大进出口贸易伙伴。 1.稳定发展的中日关系,对日本与东北地区的经贸合作起着积极作用。中日关系是东北亚地区最主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为保证其健康地向前发展,双方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及主管经济和经济产业省等部门发表的白皮书及政策报告,都主张日本应该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建立“合理的分工体制”,利用中国的“巨大市场”和“低生产成本优势”。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正把在华投资作为新的“盈利源泉”。 2.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又出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已成为日商的关注点。在贸易方面,中国政府预测,中国加入WTO后,贸易额将增加一倍,日本向中国的出口将会迅猛增加。同时,来自中国的进口也将使日本市场增加活力,中日之间长期以来垂直分工格局将逐渐向水平分工格局转变,中国对日出口会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变。 在投资方面,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北三省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给日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沿海地区工资和各种费用的上涨,日本企业的投资环境面临挑战,面对东北三省的优惠政策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日本会将目光更多投向东北地区从而掀起新的投资高潮。 3.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加强东北地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东北地区与日本地理位置接近,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农业比较发达,森林资源、石油资源等相对富足,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大连建有全国最大的日语人才培训基地,日本应加强与东北地区的经贸合作,它能给双方都带来好处。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应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其一,在体制、规划和环境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努力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中国北方最优投资环境和投资区域。其二,突出大连作为东北整体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作用,支持大连市建设“大大连”和“北方香港”、国际名城的构想。其三,鼓励外商向高新技术领域投资,利用外资要同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结合起来。其四,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困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参照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实行税收优惠。 4.在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近年来,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又一新兴产业带,随着这一地区产业集聚效应的扩展,广大东北地区将成为其腹地和后方,成为该地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而融入国际产业链中。在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环渤海、环日本海、图们江地区的开发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东北地区将成为我国参与这些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力量。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 5.日本经济的回升为东北地区与日本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是日本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将为东北地区引进日本企业的直接投资创造有利的条件;二是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将为日本产业向东北地区的转移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日本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将为东北 三省发展对日贸易,尤其是扩大对日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9篇

(一)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现状

首先,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现实,中非之间的经济贸易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非洲地区经济的腾飞,中非贸易额年增幅不断提高。其次,中非贸易比重在我国对外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上升,并且非洲在对外贸易比重方面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大的提升,我国作为非洲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在非洲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另外,在中非贸易商品结构方面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结构态势,非洲主要向我国出口燃料和矿产品,而我国主要向非洲出口制造业产品。最后,从总体上来看,非洲对我国贸易顺差,但是个体对我国逆差,这主要是因为在非洲除了少数国家以外,大部分非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二)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首先,中非贸易合作关系的基础四资源禀赋差异,这种合作出发点对双边贸易关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首先来自西方国家中非贸易的恶意揣测,认为我国利用经济方式对非洲进行资源掠夺,破坏了中非经贸合作环境。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这对我国大量的制造业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有些国家正在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中非贸易合作形势不乐观,加上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以石油、矿产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中非贸易形势面临新的挑战。其次,由于我国和非洲经济仍然处在发展阶段,并且中非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范围较窄、中国企业对非洲市场的自信心较低等原因,中非贸易合作总量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

二、中非经济贸易合作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大非洲进口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加大非洲进口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趋势。首先,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增加非洲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占有量,这是改变当前中非经贸关系逆差状况的重要措施,在于我国有着良好外交关系的非洲欠发达国家95%税目产品输华免关税的待遇措施要得到切实的落实,并且在未来考虑将这一比例提高到97%,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细则,促进非洲国家出口创汇。其次,建立促进非洲非资源类的产品宣传销售平台,创新营销手段,为非洲企业建立良好的宣传和推介环境,为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改善我国出口

改善我国出口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对我国出口非洲的市场秩序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强化质量监督机制,严把质量关,禁止向非洲地区出口劣质产品和残次品。其次,要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行不断的提升,在非洲地区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增强营销渠道等等,强化企业的国际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我国出口贸易的品质。

(三)强化中非经贸合作的便利性

强化和促进中非经贸合作的便利性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的必然要求。首先,落实相关会议规定,利用法律援助、资本融资等方式方法,帮助非洲国家对其海关、商检的设施进行调整和改善,提高非洲国家的清关效率。其次,要在海关、税务、质检、产品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沟通,强化我国同非洲地区在部门对口合作、业务合作机制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基于双边经济发展现状和相关制度措施,借鉴国际经济法和国际贸易法等相关制度规定,建立符合相关制度的便于经贸合作的合作机制。最后,积极跟进贸易便利化中的“单一窗口”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不断提高中非贸易合作的便利性。(四)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是解决当前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最主要的就是要用投资代替部分制造业在产品对非洲出口,紧紧把握当前非洲国家工业化发展初期的良好机遇,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下,在非洲地区开展绿地投资、劳动密集型产品投资等,逐步降低中低端制造产品对非洲的出口,是深化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经贸合作,历程,现状,前景

 

一、新疆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亚五国作为前苏联成员就与中国新疆开展过许多经贸合作,双方的合作轨迹基本上可概括为 20世纪50年代上升, 60年代下降 , 70年代停滞 , 80年代恢复 ,90年代调整、提高和 21世纪初全面提升的几个发展阶段。

(一)1950年-1962年稳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体对新中国实行贸易封锁禁运,新中国只能与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主要贸易形式是通过设在新疆的口岸过货,开展政府间记帐贸易,由新疆国营外贸企业直接经营。进口商品主要是当时工农业生产急需的生产资料,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与前苏联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1350万美元增长到1960年的7318万美元,增长了4.4倍,之后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贸易额开始逐年下降。

(二)1963年-1980年下降停滞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论文网站,从1963年起,国家设在新疆的对苏口岸相继关闭,新疆的对外经济合作重心开始转向西方国家市场,贸易形式也由直接贸易改为调拨出口。“文化大革命”期间,新疆经济陷入停滞,与前苏联的经济合作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三)1981年-1990年恢复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从1983年起,新疆恢复开放口岸,与前苏联的经济合作开始逐渐恢复。除外贸额开始逐渐增长外,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也有了突破和尝试,如1989年,新疆与原苏联方面达成经济技术合作意向协议共169项,其中新疆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有34项;双方已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合同11项,合作金额为4472万瑞士法郎。

(四)1991年-1998年调整提高阶段

1991年年底中亚五国独立并与中国建交后,新疆与中亚地区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的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哈国乃至整个中亚地区成为新疆最现实、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新疆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时起时伏论文网站,但总体是逐步递增的。1991-1997年,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以年均43.76%的速度递增,累计实现外贸额近35亿美元。1992年双边贸易额为4亿美元左右,至1998年达到8.3亿美元,翻了一倍多。在前十位贸易伙伴中哈、吉两国经常名列前三位。从1992年起,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边境贸易就从补充地位上升到主力军地位,1992年-1998年连续7年占到新疆外贸总额的50%以上,占据半壁江山。新疆一跃成为西北五省中外贸大省,贸易额仅次于陕西省,在全国的贸易排名也逐年上升。

(五)1999至今全面提升阶段

从1999年开始,中亚五国顺利度过了经济转型的阵痛,再加上国际市场能源、资源需求加速,价格趋于不断攀升,为中亚五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大好机遇,中亚五国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对外政策也越来越趋于开放和宽松。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也相应迎来了一段持续高速增长时期论文网站,目前正处于历史上经济合作发展最好的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经济合作,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改变不了长期的良好发展趋势。

1999年新疆与中亚五国边境贸易额为10.7亿美元,仅10年时间,2008年就提高到188.1亿美元,增长了16.6倍。同期新疆进出口贸易额从1999年的17.7亿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222.2亿美元,仅增长了11.6倍,前者增速远高于后者。1999年以来,新疆与中亚五国边境贸易额占新疆外贸总额比重继续上升,2008年达到84.6%,已成为新疆外贸发展的主力军。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同比下降40%,但这只是短期影响,不改变长期发展趋势。

二、新疆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现状

(一)新疆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总体情况

新疆是中国开拓中亚市场的前沿,新疆实施的“内引外联,东联西出论文网站,西来东去”贸易发展战略,使其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商品进入中亚乃至中东、外高加索地区和欧洲国家市场以及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双向贸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贸易通道作用。

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18年来,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多成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合作的格局。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贸易商品的质量明显提高,双方进出口商品逐渐由低中档工业制成品转向中高档制成品出口;从贸易合作方式来看,从90年代初的易货贸易为主,到目前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一般贸易为辅,且增加了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展会贸易等形式,如2008年新疆边境小额贸易额188.1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84.6%,居于绝对主力地位;从贸易主体来看,外贸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2008年国有企业完成贸易额49.7亿美元,占比22.4%论文网站,集体企业完成贸易额6.63亿美元,占比2.98%,私营企业完成贸易额162.7亿美元,占比73.2%,三资企业完成贸易额3.12亿美元,占比1.4%,显然非国有企业合计占比74.62%,在新疆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目前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尚处于“三低一小 ”(即起点低、水平低、效益低、规模小 )的松散型模式向半紧密型过渡的初级阶段 ,存在“两少一多 ”(即大客户少、拳头产品少、短期行为多 )的现象,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和开拓市场的合力,双方的合作仅停留于低水平的边贸层次上,还没有上升到在双方产业层次上的相互合作和依赖,双方经贸合作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二)新疆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比较

中国加入WTO以来,新疆与中亚各国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其中,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额从2002年的13.7亿美元提升到2008年的90.7亿美元,6年增长了5.6倍;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贸易额从2002年的1.54亿美元提升到2008年的79.7亿美元,6年增长了50.7倍;新疆与塔吉克斯坦贸易额从2002年的0.05亿美元提升到2008年的12.5亿美元论文网站,增长了249倍;新疆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额从2002年的0.19亿美元提升到2008年的4.36亿美元,增长了22倍;新疆与土库曼斯坦贸易额从2002年的0.09亿美元提升到2008年的0.77亿美元,增长了7.5倍。即便是增长速度最低的新疆与哈国贸易也在6年间增长了5.6倍,增速远高于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新疆与吉国贸易规模虽然一直是仅次于新哈贸易,但6年间新吉贸易增长高达50.7倍,从而大大缩小了与新哈贸易规模的差距。新疆与塔国贸易规模在2002年本是最小的,但6年增长249倍,是中亚五国中最快的,所以2008年新塔贸易规模跃居第三位。至于新疆与乌国、土国贸易则发展的不尽如人意,不但规模小,而且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但该两国在中亚五国中经济实力仅次于哈国,远高于吉、塔两国,所以新乌、新土贸易仍具有提升空间。

2008年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额为188.1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308.2亿美元的61%,而且近年来比重基本都在60%-70%之间。2008年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2.2亿美元,位居西部十二省市区首位论文网站,居中国各省市第12位,比2007年提高3位。其中,与哈国贸易额为90.7亿美元,同比增长30.7%,占新疆外贸总额比重从2007年的50.8%下降到2008年的40.8%。与吉国贸易额为79.7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占新疆外贸总额的比重从2007年的23.7%提高到2008年的35.9%。与乌国贸易额为4.36亿美元,同比增长30%,占新疆外贸总额的2.86%。与塔国贸易额为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占新疆外贸总额的比重从2007年的2.75%提高到2008年的5.6%。与土国贸易额为0.77亿美元,同比增长96%,占新疆外贸总额的0.35%。不仅外贸总额创历史新高, 而且贸易质量和效益也不断得到提高。尽管双方的贸易合作处于上升的势头,但除哈国和吉国外,与其他各国的经贸合作水平都比较低论文网站,需进一步挖掘各方的合作潜力。

三、经贸合作前景展望

(一)国家战略支持为经贸合作发展提供重大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了十年,现正逐渐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过去的十年,也是新疆自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好、投资力度最大、经贸增长最迅速的时期。国家实施的向西开放战略也为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2009年新疆的“7.5”事件虽然对双边经贸合作造成明显制约,但2010年国家正在制定和实施的新一轮援疆计划将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撑,国家战略支持将为双边经贸合作描绘出美好的远景。

(二)新疆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大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

金融危机中,国家加大了对新疆财政支持力度,仅2009年以来新疆就投入12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及优势产业扶持,在建的公路、铁路达几十条,口岸环境及通关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中哈石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能源通道都已正式投入运营。2009年精-伊-霍铁路通车使霍尔果斯口岸与新亚欧大陆桥相接,“中欧国际公路走廊”与“连霍高速”即将连通,将通过公路运输,使中国沿海地区与中亚、欧洲等地区以霍尔果斯口岸为连接点,贯穿亚欧大陆,与新亚欧大陆桥的铁路运输一起发展成为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同时,近年来新疆迎来了我国内地企业数千亿元的产业投资,能源、资源、特色农业等都成为投资热点。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也有了实质性发展论文网站,出现了一批出口加工企业,出口加工基地建设获得长足进步。能源和贸易通道的畅通以及产业转移带来的优质货源使双边经贸合作大发展条件日益成熟。

(三)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使双边经贸合作具备良好发展前景

中亚国家大多都能源或资源储备丰富,在中国面临日益紧迫的能源安全威胁背景下,中亚各国尤其是里海地区的巨大能源储备为中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提供了重要保障,新疆成为全国能源、资源陆路安全大通道的战略定位越发明确。近十年来中亚各国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市场逐渐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价格经过剧烈震荡后又步入上升周期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后中亚国家仍可能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势头,为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市场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海艳.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9).

[2]王志飞,李豫新.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9(3).

2、本文为2009年国家发改委重点招标课题“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09-39-17)以及新疆财经大学科研基金课题《新疆企业开拓中亚市场的营销风险及预警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11篇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2011宁洽会暨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成绩斐然,尤其是中阿经贸论坛“立足宁夏、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功能显现。目前,宁夏成为联结中阿的枢纽和平台,通过中阿经贸论坛,宁夏将进一步深化内陆开放战略,争取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谈到中阿经贸论坛在宁夏举办的历史性意义时,王正伟说,中央批准让宁夏和商务部、中国贸促会三家合办中阿经贸论坛,而且是永久性地办下去,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研究的。首先,宁夏回族群众与阿拉伯人民在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有许多相近和相通之处,在中阿友好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人文条件,也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其次,在宁夏举办中阿经贸论坛是考虑了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也考虑了我们国家目前与阿拉伯国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发展中阿经贸的战略需要。中阿经贸论坛放在宁夏,有利于整合西部省区的资源,起到相当好的辐射作用。最后,中阿经贸论坛给偏远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奔小康带来了希望,虽然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东南沿海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压力非常大,形势还非常严峻,中阿经贸论坛的举办创造了大量的合作机会,势必给西部省区带来开放的契机,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对于宁夏通过中阿经贸论坛这个强有力的平台,坚决实施内陆开放战略的设想,王正伟说,宁夏提出建立内陆开放经济特区,或者将来有可能国家批准建设内陆开放新区,不管批成新区也好、特区也好,对宁夏都是好消息。目前,中央已经把宁夏沿黄经济区列为国家十八个重点开发区,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黄经济区的发展关系到西北地区的“三生”问题。国家这么重视沿黄经济区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充分考虑了民族地区的实际。中央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宁夏、新疆、甘肃等省区同中亚、中东的合作,宁夏已成功举办两届中阿经贸论坛,为中阿合作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但是,仅有平台是不够的,必须寻找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特区。特区的定位有三个,一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二是我国内陆开放的示范区,三是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在宁夏建设特区,必须立足宁夏的实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按照宁夏的初步规划,内陆开放经济特区将按照“一区两园”规划布局,一区为银川内陆开放型经济特区,两园为空港经济园区和总部经济园区。在实施内陆开放战略中,宁夏将立足实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谈到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与去年的不同和特点,王正伟说,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呈现出规格高、国际化、成果多的特点,办会理念已远远超出了“经贸往来”的范畴,中阿经贸论坛成为展示宁夏乃至中国形象的一个平台,对整合西部省区资源,向西开放有着重要意义。今年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吸引了3位国家领导人、5位阿拉伯国家王子、26位部长级外国官员、60多位商会协会会长前来参会,中阿经贸论坛成为他们认识中国、了解宁夏的绝好渠道。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吸引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投入,成为一个高规格的国际化盛会,它的成功举办超过了中阿双方的预期。在签订的2000多亿元投资协议中,有40%是合同项目,这对中阿双方开展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比第一届中阿经贸论坛时的情形好很多。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的举办也可以用“火爆”一词来形容,前来宁夏的飞机票“一票难求”,很多企业和客商“抱怨”展位太小不够用,大会提供阿语翻译服务也非常紧缺,星级宾馆来晚了根本住不上。

随着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落户宁夏,宁夏正在举全区之力争取将每届中阿经贸论坛都能办出高水平。王正伟说,此次中阿经贸论坛中有高峰论坛、会展博览、经贸洽谈和文化交流四大板块,举办中阿经贸论坛不只是要看热闹,最终还要看结果。此次论坛不仅给宁夏也给30多家中央大型企业提供了走向阿拉伯国家的发展平台,而阿盟22国全部参加了这次盛会,900多家外国企业前来寻觅商机,中阿经贸论坛成为阿拉伯及其他伊斯兰国家了解中国的窗口。中阿经贸往来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明年,宁夏将继续申办中阿博览会,利用市场化运作,加大展览馆、星级酒店、中阿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将把中阿经贸论坛的内容延伸到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等各个方面,让中阿经贸论坛的内涵更加丰富,满足不同的需求。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互联网+;对外贸易;创新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043-02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下行,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受到冲击,外贸增速逐年变缓。但与外贸增长乏力相对应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网络贸易异军突起,发展速度惊人。2015年3月,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并第一次提出“互联网+”概念,意图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制造业充分融合,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平稳、良性发展。在此机遇之下,“互联网+”计划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外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去促进其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等综合能力的升级,用信息流带动生产要素流(包括资本、商品、技术等)的全球快速流动,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因此,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外贸创新对我国的外贸发展而言非常必要。

二、国内外关于外贸创新研究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关领域已经开始对互联网、国际贸易创新进行研究与探讨。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关于互联网和外贸的相关性研究中,大多数侧重于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来论述互联网对外贸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并提出各种对策建议;而国际贸易创新研究则主要围绕电子商务或互联网经济下的国际对外贸易在管理、贸易方式、贸易内容、贸易法规、贸易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以及通过外贸创新快速提升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内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互联网和外贸创新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在外贸创新的理论研究方面,李俊江(2000)认为,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对外贸易的方式和内容在被互联网改变的同时,传统的对外贸易理论、法规等也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冯雨亭、王萍 (2013)在讨论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基础之上,论述了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在准备工作、洽谈方式以及全球化生产布局方面的创新,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国际贸易对策;郭文(2015)论述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特点,即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全面性和立体性、特发性和集中性、突出开放和自由主题的特点;魏宇潇(2015)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创新势在必行,并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和跨境电商产业园进行国际贸易创新。

在国际贸易创新实证研究方面,温郡(2015)将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利用2009―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模型论证得出结论,即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赵志田、杨坚争(2012)通过建立动态模型,利用2003―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分别从进口、出口两个方面论证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等相关因素对外贸的影响,即从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会产生各种积极影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影响趋势在不断地加快、加强;佟家栋(2015)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外贸产品创新的影响,并得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降低能够显著提高外贸产品创新能力的结论;康志勇(2011)通过建立Tobit模型分析规模经济以及贸易政策的调整与外贸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模经济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对外贸创新的作用是积极的。

(二)国外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互联网对贸易的影响方面。Freund和Weinhold(2004)通过对全球多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随着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的外贸规模会不断扩大,这是因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企业新添了商业机会,进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与此同时,Freunda和Weinhold(2004)利用1995―1999年的经济数据建立实证模型,论证分析互联网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995―1996年的两年间互联网对进出口的影响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1997―1999年三年间互联网对进出口的影响却变得非常显著,并且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互联网对外贸的影响力度在贫困国家是远远大于富裕国家;Terzia(2011)也利用多个国家的外贸数据建立实证模型,研究跨境电商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得出跨境电商对外贸的影响为正的结论。但该文也进一步指出,在短期内,这种影响在发达国家中的体现尤为明显,但从长期来看,跨境电商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积极影响作用更强更明显。与前面几位学者不同的是,Davidvan Hoose(2003)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去研究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基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文章指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能够更好地解释在网络经济时代下,行业间的对外贸易将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商务。

三、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开辟了一个全新、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之上,劳动、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快速流动,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全球经济网络一体化,这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创新带来强大的动力。

“互联网+”背景下的对外贸易创新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外贸的结合促使对外贸易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创新,从而促进外贸和外贸企业进一步深入地改革和创新。外贸企业应该大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经营风险,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实现“四流一体”的全新运作方式,最终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另外,企业还应牢牢抓住“互联网+”背景下外贸创新的机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商机,扩大市场空间,使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我国的对外贸易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有利因素,大力发展互联网思维,通过贸易方式、运行机制、营销管理以及外贸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促进对外贸易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等各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力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参考文献]

[1] 李俊江.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J]. 财贸经济,2000(9).

[2] 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创新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0(3).

[3] Andersen, P. H.. Export Intermediation and the Internet: An Activity-unbundling Approach[J]. Inten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05(2):147-164.

[4] Aw, Bee-Yan and Amy R. Hwang Productivity and the Export Market: A Firm-Level Analysi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1995(2):313-332.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100所重点大学之一,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也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国际贸易是石河子大学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惯例、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涉外部门的实际业务以及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增大,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多。对于国内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来讲,每年培养的本科生数量也不少,但真正能符合市场需求的并不是很多,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公共课设置过多,占用学时数较大,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的实务课程设置较少,专业课学时数逐步被压缩。公共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学公共课(不能删减,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另一部分是学院的公共课(课时可以变动)。其中,大学的公共课有些根本没有必要占用太多学时数,而且有些完全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设置合理、有效、实用的课程体系,使本科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需求。

二、重视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对于目前的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来讲,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每门专业课不能做到两名教师来共同承担,甚至出现一名教师要承担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不能仅仅限于博士,应适当放低门槛,引进国际贸易硕士。先引进,然后再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三、重视校内实践

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机房进行上机操作,采用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世格软件公司开发的S 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单证教学系统。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老师所分配的学号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进出口地银行不同的角色,从事目标对象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在商务实验室开展的手工操作实习,也就将报关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全部纸质化,按照实际工作中的要求进行练习。这两部分的实践,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学校应该重视校内实践,加大对校内实践经费的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

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通过科研立项,与自治区及兵团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技向成果的加速转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实现校地双赢、校企双赢。同时,要继续加大与阿拉山口海关、检验检疫局、五矿有限责任公司、兵团商务局等单位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实习。积极拓展与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吐尔尕特口岸和喀什机场口岸等的联系,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五、加强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选题要符合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目的,应尽可能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科研、外贸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督促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任务书的撰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时提交相关材料,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论文的撰写。同时,通过答辩小组讨论,评选出优秀论文和论文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对于不合格的论文应该放入二答,二答不过的直接推迟毕业。这样,学生不但能充分重视论文撰写和答辩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提高论文质量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汝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7).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中俄边境贸易在中俄双边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2000-2008年的数据,对中俄边境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此外,中俄边境贸易对中方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于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对此,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为促进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俄边境地区的经贸合作,尤其是边境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比重基本稳定。2002年,中俄边境贸易额为31.7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20.1%;2003年为35.2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22.3%。2004年为42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将近20%。2005年中俄边境贸易额达55.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占同期中俄贸易额近20%。2006年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额达70亿美元,占当年两国贸易总额的两成左右。

目前,俄罗斯已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展望2008年的双边贸易,齐普拉科夫认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良好趋势将会继续。他总结了4点原因:首先,俄罗斯经济生活日趋活跃,居民支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会给中国对俄出口注入新的活力。其次,中国商品竞争力明显提高,其中许多是俄罗斯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再次,中国出口的方向逐渐由美国转向欧洲国家,这一转向将会促进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最后,卢布对美元升值幅度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大,从出口角度而言,这使得俄罗斯市场比中国市场更有吸引力。

本文基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试图得出一些有数量依据的结论,并针对中俄边境贸易中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分析

基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本文需要的数据包括:中俄边境贸易总额及其增长率中、中俄两国国

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中俄经贸合作网、《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和国研网,通过计算选取2000-2008年的数据。

利用eviews软件的最小二乘法对边境贸易增长率与两国gdp增长率的相关程度进行回归分析和检验。

中国gdp增长率与边境贸易增长率的回归模型(1):δcgdp=0.084189+0.08899δbjmy,其中,t统计量的值分别为(7.386)、(1.566),判定系数r2=0.259,方程显著性检验值f=2.45,概率p=0.16。

俄罗斯gdp增长率与边境贸易增长率的回归模型(2):δrgdp=0.057733+0.068833δbjmy,其中,t统计量的值分别为(3.127)、(0.748),判定系数r2=0.074,方程显著性检验值f=0.559,概率p=0.479。

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中国gdp增长约0.09%;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俄罗斯gdp增长约0.07%。

以上分析结果可看出,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gdp都有促进作用,边境贸易额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gdp的增加。但是中俄边境贸易对两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边境贸易增长率与两国gdp增长率的回归分析结果看,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中国gdp增长约0.09%,边境贸易增长1%将导致俄罗斯gdp增长约0.07%,边境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仍大于对俄罗斯的影响。

三、加强和完善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结论给出启迪性的政策建议:宏观层面,政府应大力扶持边贸的发展,应做好各项工作,争取通过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实现互惠互利。中观层面,执法及服务机构应大力配合,加强与俄罗斯执法机构的交流和合作,从而为中俄双方边贸有序、正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护,营造安全的经商氛围。微观层面,个人和企业必须调整意识,转变观念,扭转向俄罗斯大力推销低档库存的做法,企业要从开拓市场的战略出发,大力培养懂俄语、通业务的人力,以便及时了解动态,适时把握商机。从而使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步入快速、高效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郭立.中俄区域贸易博弈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6).

2、王文举,查弦.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8).

3、王金亮.影响中俄贸易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3).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学所面临的新形势,对国际贸易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和探索,以及对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配套改革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此增强该课程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外贸的快速增长,我国各类高校包括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农、林等其他院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与此同时,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国际贸易学也随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2008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风暴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反危机,使得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观点、新做法、新措施,这对国际贸易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结合后危机时代所面临的新形势,对国际贸易学的教学内容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增强该课程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学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了12%,是二战以来贸易下滑最严重的一年。但随着世界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不到两年时间,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同时,国际经贸环境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模式发生改变。这次金融危机带给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一个巨大的教训,就是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他们认识到:目前,由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不能够完全统一,在国内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才能实现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这就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如奥巴马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由于美欧和其他发达国家不让自己的制造业外移,这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和全球贸易减速,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速将持续下降,因供求矛盾而被迫扩大内需,从而使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面临再调整过程,这必将导致全球的贸易模式发生改变。

(二)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据世界银行数据,自2008年11月到2009年4月,先后有17个国家实行了47项贸易限制措施。这些措施既包括提高关税、贸易禁令等传统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又包括对进口产品实行非自动许可证、限定进口商品入关的口岸、提高进口商品标准等隐性保护方式。在所有贸易保护措施中,提高关税仅占三分之一,且全部由发展中国家采用,其余三分之二采取的是“隐性保护主义”方式,最主要非关税壁垒是出El补贴。在这47项限制贸易措施中,发达国家占l2项,全部采取出口补贴,而发展中国家35项中,有31%是出口补贴形式。而且,看似不违反WTO规则的贸易救济手段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普遍且频繁地使用。有些发达国家提出要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绿色新政”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促使产业朝着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如欧盟已明确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不断出台重大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八国集团提出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的目标。然而,作为最大出口导向型国家和新兴贸易市场的中国,在新一轮贸易摩擦中成为主要目标。我国已经连续14年位居全球贸易调查的首位。2009年,中国出I:1产品共遭受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127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76起、反补贴案件13起、保障措施案件20起、特保案件7起。

(三)国际贸易方式发生变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网络贸易不仅能简便易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无时间、地域限制和不受自然条件影响,因而受到各国的重视。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全面收缩,但网络贸易却呈逆势上扬,目前的网络贸易占了全球贸易的20%以上,未来网络贸易将呈超常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进口商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进口商欠款很普遍,使出口商的坏帐率越来越高。因而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受到挑战,如信用证、托收等结算方式的风险越来越大,这迫使企业须采取更安全、保险的贸易方式。

(四)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战后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及1995年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功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但金融危机使得主要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WTO的原则、规则、制度等造成巨大冲击,也使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迟滞。同时,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大多数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此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从而轻视了多边贸易体制。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50%以上,从发展趋势上看区域经济合作仍持续、强劲地发展。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面对后危机时代出现的新形势,怎样将最新的国际形势和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使国际贸易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并密切联系中国对外开放实际的特色,是国际贸易学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实属当务之急。在此,笔者结合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新形势,围绕国际贸易学的主要内容,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一)国际贸易的导论章节。要补充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结合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来分析三十年来我国外贸发展概况,让学生明白我国是如何成为贸易大国,但目前为什么还不是贸易强国的;在分析顺差、逆差产生的原因、利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前中美贸易摩擦问题;要分析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否适度、贸易条件是否恶化、贸易商品结构是否均衡、贸易地理方向是否过于集中等问题;结合广交会改名来分析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进而分析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后危机时代的再平衡调整,以及我国如何应对等。

(二)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不仅要阐明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及每个论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价它们各自的作用,全面述评它们的理论依据。而且要利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分工的多层次格局、中国制造在全球贸易分工中的位置和在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中如何提升自己的位置,在对诸多的保护贸易理论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为什么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刻,许多国家更愿意通过贸易的保护主义来实现经济的复苏的原因。还要对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新新德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分析。凸显理论的新成果。

(三)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部分。首先要从贸易理论的发展史、从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外贸实践着手,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格局,即不仅需要各个国家开放市场,走自由贸易的道路,而且也要避免对于保护贸易政策进行片面的评价和指责,同时也要进一步剔除原先在保护贸易思路支配下形成的某些看法和提法。然后要对西方发达国家经过30多年逐步演变而来的强调政府对外贸的积极介入作用的管理贸易政策进行介绍。再就是要对后危机时代出现的新现象进行分析,如协定关税、碳关税、环境附加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等。还要x,lxl,紧急关税、报复关税和惩罚关税等深入分析有关的起因、特点和具体表现,对金融危机中各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救济措施进行案例分析,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保障措施等,要结合WTO的原则和有关协议的规定来分析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政府歧视性采购、技术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出口退税等。

(四)国际贸易体制部分。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世贸组织的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规则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内容;要对自2001年I1月启动的多哈回合贸易长达十年之久的马拉松式谈判而目前还无果进行分析。不仅要对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的外贸政策和广泛的经济合作,如重大项目的共同建设、密切的金融支持或援助、服务贸易的广泛配合进行阐述,还要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经济和贸易的静态和动态影响。在介绍我国已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地区和国家签订了自贸协定的基础上,围绕我国的政策思路,作出比较全面而深入的阐发和说明。

三、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配套改革措施

为了更好地使国际贸易学的教学内容适合后危机时代的需要,还要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助资料。转发一些国际贸易经典文献、重大国际贸易时事和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同时推荐一些相应的中英文阅读文献,为想要进一步学习的学生提供参考;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证分析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