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焦虑心理论文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为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我国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践行和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每个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及强大的就业压力下,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压力也日益增大。适当的压力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动力,但过大的压力过却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其中焦虑情绪问题尤为突出。

1.1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在最初表现在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被其他同学会嘲笑、看不起,或者担心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当这种担心变成事实,学生长时间的压抑、自责等,便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如:中高考的压力、学校成绩的排名等都是学生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适当的学习焦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若是过强则会导致学生厌学、失眠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学生会害怕老师、害怕学校、害怕考试、甚至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每当考试来临,他们就会产生恐惧、不思饮食、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在梦中反复的做噩梦,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失眠。因此,作为中学老师的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还要在学习上、生活上多鼓励、照顾学生;针对部分家长过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偏激思想,我们要进可能的降低孩子心理上、学习上的压力,从而全面培养孩子。

1.2对人焦虑

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例如,有些同学坐在大家面前往往会感觉害怕、坐立不安,性格羞涩腼腆,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言或是大声讲话,经常害怕受到批评,或者是在受到批评之后长时间的闷闷不乐、久久难以释怀。

通常情况下,造成对人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中学生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考虑、不懂与人沟通分享;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相处,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上网打游戏、聊天等。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喜爱独处等不良习惯。

究其以上不良因素,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中学生正好处在由童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活动常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状态,长时间的这种自我矛盾就很容易引发学生出现孤独的倾向。

第二,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加之时代的不同,存在一定的代沟,导致与父母的交流很少,甚至没有学习上、生活上的沟通,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自傲的性格。

第三,互联网的出现,让很多学生将原本用来与同学交流的时间几乎都用到了互联网上。对于这类中学生,父母和老师应该应多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减少独处的时间。另外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学生对人焦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那种存在对人焦虑心理倾向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多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班级或者是社区各种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多与同学、朋友交流沟通,尽可能减少批评,增加鼓励。

2焦虑情绪的成因

使中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既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的终身课堂。一方面,学生的情商、智商和语言发展重要期和关键期在家庭中度过的。另一方面,孩子对于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源于家庭、亲人和亲父母。因此,父母的文化修养和家庭环境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文化修养。而父母的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同样对学生的身心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类型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父母亲人的关系、家庭的构成方式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2学校因素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氛围、学校校园文化等具体因素都会影响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中学阶段,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正如关国心理学家哈麦比克(D,Hamacher)所说:“我们大概会同意这种说法:两位具有同等智力、受到同等培训、对课题材料达到同等掌握的教师,但是教学成绩上却很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差异是由于教师的价格对学习者的影响造成的。”“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使学习上的共同合作,这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些教师做的还不够。

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上明显不足。由于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监管制度,致使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咨询机构都流于形式。目前,应试教育的思想却依然影响着许多学校、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校园文化建设甚至以考试为中心。这种情况下学生便易出现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和考试恐惧等心理问题。

3消除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对策

若要真正使中学生摆脱焦虑情绪就要切实抓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焦虑情绪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加强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消除焦虑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严把教师关就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心理健康培训,以确保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二是严格筛选优秀教师,聘任合格的教师。

第二,开设和完善心理健康课程,加强中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同时也是大多数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一种重要方式和直接手段,这样可以传授学生全面系统的心理知识。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它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焦虑根据其稳定性可分为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状态焦虑则是一种暂时被动的情绪状态,即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某个时刻个体所体验出的焦虑程度,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觉,这是状态焦虑的主要特点。特质焦虑是个体在相对持久地人格特征中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具有较经常性的心理特征。特质焦虑具有动机作用,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在和种情境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特殊的情绪反映方式和程度对待事物的倾向,从而显示出在许多情境中的一致性。

二建立克服体育高考考生焦虑的心理的调控对策

1.帮助体育考生建立正确的考试动机

许多体育考生把高考的成功看作是自己人生的唯一出路,他们因此而背上沉沉的包袱,在考试之前产生考试焦虑从而影响其考试成绩。如今有许多考生他们不是从小就经过系统的训练,他们对体育训练的长期性,艰苦性,枯燥的训练特点,在心理上准备不充分,很难理解良好的训练态度是通过长期的心理训练加以培养的。因此,体育考生应该从树立自身出发,走体育这条路,即锻炼了身体又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建立终身体育观。本着为国为名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严格的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训练水平,努力实现自己的即定目标。

2.进行模拟训练(simulationtraining)来调节考生的焦虑水平

一场体育术科的考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且其考试场地和器材都是考生本身不熟悉的,应向考生强调考试的场地设施都比自己学校的要规范和优越,宜于发挥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进行考前的模拟训练[4]。所谓模拟训练的目的是为考生参加测试做好适应性的准备。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考生临场的适应性,在头脑中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使运动技术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得到正常的发挥。其考前的心理焦虑也会适当的降低。

3.教会考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我调控的方法

自我暗示法,考试临场考试时用简洁的暗示语默念动作要求。如100M或800M时反复默念“冲刺!冲刺!”,心情紧张是默念“平静,平静”,某项考试不理想时,默念“加油!我一定能考好!等等;深呼吸法,考试前当考生自身意识到紧张时,可以适当的做几次深呼吸,吸气时排除杂念,呼气时体会轻松愉快的感觉。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氧气环境,提高供氧能力,控制考前焦虑心理,达到放松的目的,念动训练法在考前几分钟的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想象考试项目的动作过程和要领上,像过电影一样;不良信息回避法,考生考前应排除一切杂念,保持良好的心情迎接每一项的测试;自我调节法,考生心情低落直接影响到考生的焦虑水平,此时考生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兴奋性。比如大喊大叫,想一些自己以前愉快的事情等,来提高自己的兴奋性减轻自己的焦虑程度。

三结论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存在焦虑;焦虑本体论;心理健康

分类号 R395;B84-066

1 引言

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车文博,2003)。众所周知,人类对于焦虑的研究由来已久,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对焦虑下过定义。但究其理论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19世纪初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提出的焦虑理论。他从本体论角度认识焦虑,认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克尔凯郭尔,1844/2005);二是弗洛伊德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提出的焦虑理论,包括“第一焦虑理论”和“第二焦虑理论”,即受压抑的力比多是焦虑的原因或自我是焦虑的原因。这两种焦虑理论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者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研究奠定了基础,导致了霍妮、沙利文等人焦虑观的出现;前者则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焦虑理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这种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是具有“本体论”性质,是人的本体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对于这类焦虑,美国首届“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席布根塔尔首次以“存在焦虑”予以定义,即“存在焦虑”是由人的生存境况决定的,它产生在人的本体论的被给予性(指人最根本的生活状况和条件)基础之上,是人在面对自身与世界的被给予性及其间关系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主观状态(杨鑫辉,2000)。对于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我们都十分熟悉,国内外都有十分详尽的研究;但对于存在焦虑,不仅国内学者尚未有研究,就连其发源地的欧美等国的研究也为数不多。本文试图将国外现有的关于存在焦虑的研究成果,主要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介绍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理论观点以及测量方法和研究热点,并指出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可能方向。

2 存在焦虑的理论研究

正像许多心理学的概念来自于哲学一样,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也是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来解读焦虑。在他的《焦虑的概念》一书中,他对焦虑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克尔凯郭尔,1844/2005)。后来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进一步发展了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理论,美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神学家保罗・蒂利希吸收了克氏的理论,并对焦虑的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明确地提出了存在焦虑的三种类型。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弗兰克尔、布根塔尔和欧文・雅洛姆等人对焦虑的看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焦虑本体论和心理学上的存在焦虑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种纯哲学的思辨,而后者是将对焦虑的本体论理解与心理治疗的实践结合起来,对焦虑本体论特点做了更加细致的分析,从而对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性焦虑提供了更深刻的含义(杨韶刚,1999)。

2.1罗洛・梅的焦虑本体论

焦虑本体论思想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洛・梅心理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焦虑本体论受克尔凯郭尔和美国本土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两人的焦虑观影响至深。罗洛・梅曾系统地对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和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理论进行比较和研究,最后几乎全盘接受了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理论。克尔凯郭尔(1844/2005)认为,焦虑是人的特殊存在状态。如果没有焦虑,那么他要么是动物,要么是天使。也就是说,只要存在,就会有焦虑,这就规定了焦虑的“本体性”。克尔凯郭尔对焦虑本体论的论述基本上构建了后来存在焦虑的理论框架,对后世的影响是决定性。罗洛・梅继承并心理学化了这种焦虑观。他总结认为,焦虑的本体性体现为四个特点:首先,焦虑是存在受到威胁时的一种反应。这种威胁既可以是直接针对个体生命的,也可以是指向个体的重要信念或价值。其次,焦虑是人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的一种反应。在罗洛・梅看来,人是价值性的动物,人类将这种价值视为其自身存在的基础,如果价值观受到威胁,他毫无疑问会感到焦虑。第三,焦虑是对死亡的恐惧。当然,罗洛・梅也承认一些事实,即某些人宁愿死亡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他认为,这也许是人类行为最为成熟的形式。第四,焦虑是内部冲突的反应。罗洛・梅认为冲突是发生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人类在实现其潜在本性时,无论是选择前进还是后退,都会产生焦虑。如果选择前进,虽然有可能自我实现,但是却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倘若选择后退,虽然求得暂时的安全,但是却受到“罪疚感”的煎熬。因此无论是选择“存在”或“非存在”,冲突都会产生,焦虑也会产生(杨韶刚,1999)。

2.2布根塔尔存在焦虑观

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观是对罗洛・梅焦虑本体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他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存在焦虑是作为其存在分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他认为人的存在分为四个部分;存在的基石――存在给予性;存在的过程――意识;存在的体验――存在焦虑;存在的理想――本真。焦虑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存在”和“非存在”分化的基点。他将焦虑分为两类:一是存在焦虑,也叫自然焦虑(natural anxiety)(车文博,2003)。它是个体“本真”的生活方式。所谓“本真”,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人本主义描述:若一个人的在世存在与他自己以及外部世界和谐一致,那么他的存在就是“本真”。反之,则为“非本真”。二是神经症焦虑。它是“非本真”的生活方式。但神经症焦虑本质上也是存在焦虑。

正如上述指出,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理论源自多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焦虑观。布根塔尔就曾指出,他关于焦虑的类型、形式及其对人的存在分析体系的形成,深受萨特、弗罗姆、蒂利希和罗洛・梅等人的思想影响。萨特(1943/1998)认为,人的存在和他的自由是没有区别的。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自由是意识的内在结构。弗洛姆认为,人的存在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二是生与死的矛盾:三是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杨鑫辉,2000)。这些矛盾必然导致焦虑和恐惧。如果说其他人对布根塔尔的影响是存在焦虑的抽象理论方面,那蒂利希对其的影响则更多地体现在具体内容和分类上。蒂利希(1952/1998)根据“非存在”威胁“存在”的三种方式,明确地将“存在焦虑”分为三类:一是对死亡和命运的焦虑,即威胁本体上的自我肯

定;二是对无意义感和空虚的焦虑,即威胁精神上的自我肯定;三是对谴责和罪疚的焦虑,即威胁道德上的自我肯定。在这三类存在焦虑中,对死亡、无意义感和谴责感的焦虑是绝对的,而对命运、空虚及罪疚感的焦虑是相对的。布根塔尔基本赞同蒂利希的观点,但他在蒂利希三维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类法,增加了“对疏离感和孤独感的焦虑”这个维度,提出四维度的存在焦虑理论。布根塔尔存在焦虑第四维度的提出,明显是受到弗洛姆“存在矛盾性”学说的影响,符合经验事实,同时也与其存在分析心理学整体理论相一致,因此笔者认为是合适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对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戈尔德斯坦曾认为,焦虑是机体存在受到威胁时的主观体验,而机体有实现自我潜能的倾向,因此焦虑会促使有机体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马欣川,2002)。这与布根塔尔的焦虑观相一致。

对于存在焦虑,布根塔尔曾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存在)焦虑是20世纪特有的存在困境。多少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创造着我们的世界,结果导致焦虑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Bugental,1963)。他声称,人们一般都把焦虑视为病理性的一种情绪体验,但是存在焦虑却不是这样,它只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一种“合适”的反应,虽然它也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车文博,2003)。至于存在焦虑的原因,布根塔尔认为是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不确定的偶发性之中,总是要追求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同一性,因此不可避免地对于现实和未来产生担忧。

2.3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存在焦虑的概念始于心理治疗的实践,其研究目的就是要帮助患者摆脱不良的情绪状态,因此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始终是心理学家们的研究重点。虽然存在焦虑是人类存在和人类境况的伴生物,是人存在的标志之一,但它毕竟是不快的感觉,是一种令人紧张和忧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们总是极力排除它。但在面对存在焦虑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方式不正确,就会产生病理性焦虑(或是神经症焦虑),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蒂利希(1952/1998)从纯思辨角度认为,病理性焦虑是存在焦虑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状态。由于个体在面对存在焦虑时没有勇气进行“自我肯定”,无法将焦虑勇敢地承担起来,结果个体就借助神经症避免了绝望。因此,蒂利希认为,神经症是一种通过逃避“存在”来回避“非存在”的途径。但这种逃避并没有使个体排除焦虑,而是使之对“非存在”产生更大敏感性以及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更大的焦虑感。罗洛・梅和布根塔尔则在心理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理论。罗洛・梅认为,神经症患者是通过压抑或禁忌等消极方式来逃避存在焦虑。在这种方式中,人们企图通过尽量忘却自己,缩小自己的意识范围来减少焦虑,消除内心冲突,结果却适得其反。如果个体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面对存在焦虑,将其作为一种经验,正视现实,勇敢前进,那么个体就能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因此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让患者对存在焦虑进行考察并了解和接受它,在此基础上使之勇敢地面对存在焦虑(杨韶刚,1999)。布根塔尔认为,如果个体不能直面存在焦虑,而是通过“意识扭曲”(distortionsofawareness)来否认严酷的现实,寻求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和肯定性,以回避选择和责任,那么存在焦虑就会转变为神经症焦虑。他发现,神经症焦虑的四种形式是卑微感、责备感、荒谬感和疏远感。由于神经症焦虑决定了个体要采取“非本真”的生活方式,故而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患者走出“非本真”,重新获得“本真”存在的勇气,从而实现他内在价值和潜能(车文博,2003)。

3 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

3.1存在焦虑的测量

对于存在焦虑的研究,目前只有量表法。现有的量表共有三种:Good等人的Existential Anxiety Scale(EAS)(Good&GOOd,1974),Bylski等人的Existential Anxiety Scale(EAS)(Bylski&Westman,1991),以及Weems等人的Existential Anxiety Questionnaire(EAQ)(Weems,Costa,Dehon,&Berman,2004)。

3.1.1根据弗兰克尔的意义心理学编制

最早的存在焦虑量表,是美国Good,L.R.和Good,K.E.两人根据意义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的理论编制的。弗兰克尔在治疗工作中发现,许多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均不是由创伤、外在压力或是虚弱的自我引起的,而是个人没有能力寻找到生活的意义所致。这些人对于生活是一种无聊和冷漠之感,弗兰克尔称之为“存在真空”。生活在“存在真空”中的人,通过物质依赖(酒精、药物或等)或是逃避、补偿的方式,来避免直面其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弗兰克尔认为,在这种存在焦虑中,绝望多于痛苦,疏离多于内疚,空虚多于恐惧(Good&Good,1974)。Good,L.R.和Good,K.E.根据弗兰克尔的理论,编制了32道题目的存在焦虑量表,包括生活的意义感、目标性、孤独感、责任感等内容,需要被试作出“是”或“非”的回答。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K-R20)为0.89,各项目与总分相关度从0.32至0.72,点二列相关平均系数为0.49。由于该量表的理论基础是意义治疗学说,其缺点比较明显,即绝大多数的题目测量的是生活意义感,无法全面展示存在焦虑的内容。因此目前学界利用该量表进行存在焦虑研究的不多。

3.1.2根据罗洛・梅和欧文・雅洛姆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编制

Bylski等人编制量表的理论基础是罗洛・梅和欧文・雅洛姆的存在焦虑观。罗洛・梅的理论上述已经介绍,这里主要简单描述欧文・雅洛姆的焦虑观。欧文・雅洛姆是目前美国最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人类有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和生命的意义。因此,人类的存在焦虑也由对这四大终极关怀的思索而产生(欧文・雅洛姆,1975/2005)。Bylski等人综合了上述两位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关于存在和焦虑的理论编制了该量表。该量表共28题,分为四个维度,即死亡焦虑,自由选择的焦虑,孤独的焦虑和生命意义焦虑。量表要求被试在“利特五点量表”上作答,标出自己生活中面临这些焦虑的频率(Bylski&Westman,1991)。

3.1.3根据保罗・蒂利希的三维度模型编制

Weems等人的Existemial Anxiety Questionnaire(EAQ),是根据蒂利希提出的存在焦虑三维度理论编制。量表共13题,分为三维度,每个维度又分为两个小维度,即对死亡的焦虑(2题)和对命运的焦虑(3题){对无意义的焦虑(2题)和对空虚的

焦虑(2题);对谴责感的焦虑(2题)和对罪疚感的焦虑(2题)。被试要求在每道题上作出“是”与“否”的回答。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2。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结构方程模型)。存在焦虑三维度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2,相对拟合指数(CFI)为0.84,说明三维度结构模型对样本的整体拟合度较好(Weems。Costa,Dehon,&Berman,2004)。该量表是第一个根据有关存在焦虑的理论模型编制的存在焦虑量表,基本上反映了上述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关于焦虑本体论的内涵。因此这个量表的编制对于心理学界进一步深入了解存在焦虑这一心理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该量表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题量太少,在信效度方面不尽如人意。该量表不论是总量表,还是分量表,其项目数都不够多;二是以“是非”题作答,影响了信度。如果能用“五点量表”来测可能会提高信度。利用该量表进行的研究刚刚起步。

3.2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焦点

哲学界和文学界对于存在焦虑的研究走在心理学界的前头。早在19世纪,哲学家就提出有关存在焦虑的理论。一些文学大师,如苏联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作品,如《罪与罚》中就生动地描述人类存在主义的困境(陀思妥耶夫斯基,1866/2004)。心理学界虽然也于20世纪中叶开始存在焦虑的理论研究,但是相关实证研究屈指可数,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更是风毛麟角。

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这在上述的理论之中已经得到阐述。目前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关系。上世纪70年代,Good等人通过对237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存在焦虑与考试焦虑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其中女生为0.37,男生为0.26(Good&Good,1974)。Hullett(1994)对447名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调查发现,存在焦虑高的被试,在生活中感觉到更高水平的抑郁情绪。同时,他们发现存在焦虑也会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个体如果认为生活无意义,其追求成功的动机水平也随之下降。本世纪初,Weoms等人分别对18以上大学生和15至18岁的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存在焦虑与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正相关。在各分量表对焦虑、抑郁的多重回归分析中,他们还发现,中学生中“无意义和空虚的焦虑”对焦虑的预测力最大,“谴责感和罪疚感的焦虑”对抑郁的预测力最大。而在成年大学生中,“无意义和空虚的焦虑”对抑郁的预测力量大,“死亡和命运焦虑”对焦虑的预测力最大。研究者认为,这可能表明在成长过程中,个体对于存在焦虑的各成分的偏重度会因为生理或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Weems,Costa,Dehon,&Berman,2004;Berman,Weems,&Stickle,2006)。

至于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原因,至今仍不明朗。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高水平的存在焦虑导致个体对自我、对世界和对未来产生负面认知,这种负面认知又导致焦虑和抑郁等负性的情绪(Berman,Weems,&Stickle,2006)。但这一解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存在焦虑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问题。研究发现,同一性扩散与存在焦虑水平呈正相关(Berman,Weems,&Stickle,2006);存在焦虑水平高的大学生生,由同一性问题带来的痛苦水平也高(Weems,Costa,Dehon,&Berman,2004),自我同一性更混乱(Westmlm,1992)。研究者还发现,存在焦虑还影响个体防御方式,如压抑型的个体比敏感型的个体存在焦虑水平要低(Bylskl&Westman,1991)。许多研究还显示,存在焦虑与被试的、性别、年龄、人际关系及药物依赖程度无关(Bylski&Westman,1991;Westman,1992;Weems,Costa,Dehon,&Berman,2004;Berman,Weems,&Stickle,2006)。但这一结论仍需更多的研究支持。

4 存在焦虑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由于目前学界对存在焦虑的研究还太少,包括其与心理健康关系在内的研究未来都大有可为。笔者认为,至少有必要从下面三个角度开展对存在焦虑的进一步研究:

4.1对具完整内涵的存在焦虑的概念研究有待深入

对于完整内涵的存在焦虑概念的实证研究目前十分缺乏。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论建构有待进一步丰富。在哲学和文学上,对于存在焦虑的探讨已经很深入了,但心理学上只有罗洛・梅和布根塔尔在理论上所阐述。因此在整体理论建构上颇显单薄,亟待丰富。二是对现有的概念缺少足够的实证性研究。目前直接针对存在焦虑完整概念的实证研究很少。虽然现有的所有研究都显示,存在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是仍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支持这一结论。此外,从上述的理论介绍可以看出,虽然各派理论都提出各自的焦虑本体论观点,但就目前学界共识而言,其完整内容应包括死亡、生命意义、孤独、罪疚、自由等。把握完整的内涵则是研究存在焦虑的前提。虽然心理学界已经对于死亡焦虑、无意义焦虑和罪疚感焦虑展开了研究(Templer,1970;Templet et al-2001―2002;Ollendick,Langley,Jones,&Kephart,2001;Weems&Costa,2005;Pyszczczynski,Greenberg,&Solomon,1999;Abdel-Khalek,2001-2002;Lester&Abdel-Khalek,2003;Debars,Drost,&Hansen,1995;Kugler&Jones,1992;Kochanska,Gross。Lin&Nichols,2002),但任何单独一项内容都无法全面体现存在焦虑的涵义。在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利用完整存在焦虑内容的量表进行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也才刚刚开始。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理论包括四个维度的内容,这个理论建构是目前各理论中最完整的一个。然而根据其进行的实证研究仍是个空白,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4.2存在焦虑的研究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宽

研究对象上的拓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研究变量的拓宽。目前的变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同一性等。研究的变量太少,故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一方面,已经开始研究的变量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如存在焦虑与焦虑和抑郁之间一些关系需要进一步证实和研究,存在焦虑各成分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如何?各年龄段和社会群体中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如何?又如,存在焦虑转变为病理性焦虑,其转变条件是什么?被试的人格特征在转变过程中发

挥怎样的作用?存在焦虑、自我同一性地位及病理性焦虑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另一方面,存在焦虑既然作为人类一种普遍存在的基础性的心理现象,是对人类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因此它极具泛化性,会影响个体的其他的心理现象。为此,存在焦虑对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问题也有研究的价值,如存在焦虑与人格特征、与自尊,与自我意识,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等的关系。二是研究对象的拓宽。目前研究的对象都局限于大学生和中学生,这显然无法说明存在焦虑对于人类心理的普遍性。今后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如中年和老年:不同的社会群体,如病人群体或压力群体等,以探究这些人群中存在焦虑的规律。如有研究者认为,危重病人和癌症患者中的存在焦虑水平将会直接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会影响其治疗效果(Berman,Weems,&Stickle,2006)。这类人最容易产生强烈的死亡感、无意义感和孤独感,故加强对这类群体的存在焦虑研究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又如,青少年正处自我意识成长和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对过去、对未来及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如他们会经常提出“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将走向何方”等根本性的价值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存在焦虑涉及的内容。三是开展跨文化的研究。罗洛・梅等人认为,存在焦虑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这说明历史文化因素在存在焦虑这一心理现象中的作用。因此,研究存在焦虑在不同社会、不同文明具有哪些特点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如对于死亡和命运,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以及东方文明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生命意义的看法,崇尚个体主义的西方与崇尚集体主义的东方也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传统和文明必然会影响生活在不同文明中的个体对存在焦虑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跨文化研究对中国而言尤显迫切。因为存在焦虑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而中国在经历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正迈进工业化社会,国人也必将面临西方人当年类似的存在困境,产生存在主义的心理问题。

4.3研究的方法有待完善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运用马腾斯的竞技状态焦虑量表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赛前竞技状态焦虑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赛前竞技状态焦虑水平与其年龄、训练年限、性别、文化程度、运动等级有关。

关键词 少儿乒乓球运动员 竞技状态焦虑 认知状态焦虑 躯体状态焦虑 状态自信心

焦虑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知识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1]。无论是运动心理学家,还是教练员,均对竞赛焦虑予以高度重视,认为它是运动员比赛表现的重要前因[2]。乒乓球运动员,不论水平高低都会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处于不同程度焦虑状态[3]。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2011年10月4日参加宿州市淮海经济区乒乓球比赛的348名运动员中随机抽取100名,运动员平均年龄12.4岁,其中男女运动员各50名,国家一级运动员6人,二级运动员14名,训练年限在五年以上的有65人,五年以下的有35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The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是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心理学者马腾斯(R.Martens)等人以多维的竞赛状态焦虑理论为指导而编制成的一种对运动员具有特殊测定价值的状态焦虑问卷。本文采用的是由华东师大教授祝蓓里在1994年修订的中国常模。

2.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17.0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年龄和训练年限与运动竞赛状态焦虑的关系通过对两者与竞赛状态焦虑的相关性分析(r)得出,年龄、训练年限和认知状态焦虑及躯体状态焦虑呈现负相关但不显著;与状态自信有显著相关,与总的竞技状态焦虑呈不显著相关。因此,年龄越大,训练年限越长的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赛前认知状态焦虑及躯体状态焦虑的水平越低,状态自信心越强。

(二)性别对竞技状态焦虑的影响二者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数据表明,除躯体状态焦虑男运动员明显高于女运动员外,在竞赛状态焦虑的各维度和总分中,男、女运动员之间的焦虑程度差异不明显。除自信心外,男运动员的得分都高于女运动员,这说明性别对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竞技焦虑有影响,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三)文化程度对竞技状态焦虑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运动员各种焦虑的t检验结果得出,除了状态自信心初中文化程度运动员明显高于小学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外,竞技状态焦虑的各维度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不大。初中文化程度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水平和躯体状态焦虑水平都低于小学文化程度运动员,但初中文化程度运动员竞技状态焦虑的总得分高于小学文化程度运动员,说明乒乓球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焦虑有文化程度差异,但除了状态自信心外的其他维度,这一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四)运动员等级对竞技状态焦虑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的各种焦虑的t检验结果得出,除状态自信维度有明显的等级差异外,竞技状态焦虑的其他各维度并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运动级别高的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低于运动级别低的运动员,但是竞技状态焦虑的总得分高于运动级别低的运动员。这说明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级别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焦虑有差异,但是除状态自信心这一维度外的其他维度,差异不明显。

三结论

(一)竞技状态焦虑的各维度中,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与运动员的年龄和训练年限呈现负相关,但是相关部显著,状态自信与运动员的年龄和训练年限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从而可以得出年龄越大的,训练年限越长的乒乓球运动员的状态自信越强。

(二)竞赛状态焦虑的各维度中,认知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男运动员要高于女运动员,躯体状态焦虑男运动员明显高于女运动员,但性别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焦虑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三)文化程度高的运动员的状态自信明显高于文化程度低的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维度则相反。除状态自信维度外,其他维度的差异不显著。

(四)运动等级高的运动员状态自信明显高于等级低的运动员,其他维度的等级差异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2]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心理咨询患有焦虑症的青年65例,排除患有严重的身体疾患的患者,年龄18-27,病程2个月~一年。对这些患者进行调查问卷与观察,对引起青年的焦虑症的原因进行归类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1.2治疗方法

根据引起青年焦虑症的原因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病情,并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让患者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得以放松,从而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一般引起青年焦虑症的原因主要有:(1)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对青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家庭环境与青年的焦虑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家庭越和谐,越民主,青年患焦虑症的概率越小。在这一方面,家庭成员应该和睦相处,不互相责骂,适当举行有利于家庭亲密度的活动,为孩子提供和谐舒适的成长环境,增加孩子与父母的心理交流。(2)学校因素:学校是影响青年焦虑的另一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焦虑与个人的成绩呈现负相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这方面,学校的老师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对那些成绩不好的人进行鼓励与特殊辅导,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不对学生进行体罚等[2]。(3毕业生择业: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毕业以后就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就业问题导致青年产生焦虑也占很大的比例。

二、结果

引起青年焦虑症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最大,社会因素其次,学校因素次之。

表一 引起青年焦虑症的因素所占比例

三、讨论

3.1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理论

(1)弗洛伊德的焦虑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利比多转化而来的,焦虑的根源是本我。他认为当表现本能冲动的思想和愿望对本我造成威胁时,自我就会压抑这些思想与愿望,并且抑制他们的表达。由于这些利比多能量需要释放,也就形成了焦虑症。

(2)霍尼的焦虑理论:霍尼认为应该从社会文化环境和微观的个体环境中去找寻焦虑的根源,把环境引起焦虑症提高到了首要地位。她认为西方文化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和基本焦虑的典型困境,从而放大了环境作用的影响。

3.2青年焦虑研究的简评与展望

很多的心理学者已经对青年焦虑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许多有意义的结论。这为我们研究青年焦虑症提过了依据,对情绪理论的建构与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

(1)从青年焦虑情绪的研究方法来看,一般有两种研究方法,即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由于焦虑症本身是一种多种类、多成分、多维度以及多水平整合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且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不同的环境下,青年的焦虑表现不同,所以在单一的环境中研究青年焦虑症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结合其他的方法对青年焦虑症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对引起青年焦虑症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这些因素的共同点,以便于进行综合分析[3-4]。

(2)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对焦虑的干预研究,随着人们的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焦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增强青年的心理素质和抗打击能力,应该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从而缓解青年的焦虑问题,让青年身心都是健全的,这将是一个兼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6篇

>> 高中生中长跑畏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消解策略 高中生产生数学考试焦虑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浅谈高中生产生数学考试焦虑的原因及措施 高中生数学考试前过度焦虑的原因及其对策 高中生常见的物理学习心理障碍及产生原因 高中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浅析高中生学习跨栏跑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高中生的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高中生学习物理产生困难原因及对策 高中生浮躁心理的产生及克服 从浅谈高中生英语学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高中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其缓解策略 高中生不良阅读心理及其优化 浅谈高中生的心理挫折及其淡化方式 高中生焦虑情绪研究 高中生焦虑现状的研究 高中生物学习焦虑原因及对策 长期心理辅导对高中生焦虑状况的影响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高中生英语学习中的语言焦虑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陈明琴.高中生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6

[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监制.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使用指导[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4

[4] 吕幼枫.克服焦虑心理,走向成功之路――高中生心理教育漫谈.[EB/OL].洛阳市第一高级学

注解

① 高考首日两考生自杀.考生焦虑源自何处.[EB/OL].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7篇

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这一期间,很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语言天赋,认知能力等智力因素。此外,学习态度,动机,情感因素等非智力因素也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而许多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语言学习过程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注意到,情感因素之一的焦虑情绪在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并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焦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接下来,本文将就这一现象进行讨论。

1 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也被称为心理上的异常。它发生在个人在任务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或克服障碍时而导致学习者自尊和自信的损害。这是一种由学习语言造成的,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意识。语言焦虑是“主观感受的担忧和恐惧的使用有关,与语言学习。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焦虑是一种情绪或情感,我们在从事语言学习这样的认知活动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焦虑的影响。

2 阅读中的焦虑

阅读是发生在一个上下文情景中的而不是孤立的,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依序进行。根据学习关键期的理论,中国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语言的学习比较流利。学习者可以习得良好的语音,语法和一定数量的单词。在接下来的阶段,他们可以阅读一些简单的短文。很快,学习者会发现,他们在理解英语本族语所写文章上会产生困难。而阅读中的焦虑会随之逐步提高。

阅读中焦虑的成因:阅读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导致焦虑。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个人的性格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低自我评价和竞争意识弱,是个人焦虑的两个主要原因。其次,对于考试的担忧也会导致学习焦虑。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评价学习成果的过程最常见的方法是考试,测试的结果将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所以测试会令学生感到忧虑。在测试过程中,越重视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学习者会发现对更多的问题不熟悉,这样就越容易产生焦虑。阅读是外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也可能是一个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的方法。一旦你在考试中对阅读产生焦虑,那样的情绪会阻碍学习者的学习。

3 焦虑对于阅读的影响

焦虑可区分为妨碍性和促进性的。很显然,妨碍性的焦虑会妨碍学习者学习外语。它让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和逃避现实,形成紧张情绪和恐惧的情绪,进而妨碍性的焦虑会使外语学习者放弃学习外语。但促进性的焦虑对于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是一个积极的因素。适度的焦虑可以让人保持思维敏捷,精力集中和思想活跃,而这些特征正可以帮助学习和工作。在Bailey对于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好胜心和焦虑的研究中,促进性的焦虑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并与好胜心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太多和太少的焦虑都可能阻碍外语学习的成功。

4 应对焦虑的策略

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被广泛的接受。在教育方面,人们认识到,智力和情感上存在差异,人才的培养更注重个性化。

由于缺乏信心的学生更容易有焦虑的情绪。那么当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尝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减轻学生的焦虑。如果阅读材料有点困难,那么,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阅读。至于如何评估学生对材料的理解,通常是老师将列出一些有关阅读材料的问题。如果所有这些都能尽力做到,学生们会感到困扰较少,阅读理解这篇文章也会更容易一些,从而避免造成阅读焦虑。此外,在回答问题答案时,教师也应尽力鼓励他们回答。当然,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并评估他们是否理解了文章。例如,有一个关于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的文章。学生读完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任务――绘制简单的画展示如何摆放餐具。在这种直观的方式下,可以很容易评估学生是否理解了阅读材料。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负面的自我评估将会导致焦虑。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感到沮丧,他们将会有沮丧的情绪和比较低的自我评估。下一次让他们阅读文章时,他们会感到阅读焦虑。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焦虑症;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0-001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多。诸多的社会应激因素的增加使得焦虑症成为了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中药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与表现来进行对症治疗,立足于整体调节及辨证论治,具有理法方药的灵活性和疗效的可靠性等特点,在临床上已取得了一定疗效。

1 研究意义

早在5000多年前焦虑就被看作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情绪。弗洛伊德(Freud)曾提出焦虑是一种“基本的现象和神经症的中心问题”,焦虑是“某种感受”――一种特别不快的情绪状态或人类器官组织包括经验的、心身的和行为的综合状态。生活在不确定性世界中的现代人,在物质欲望和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中,在都市化的流浪、归属感的淡化中,在权威的不断消逝、身份感的不断模糊中,“焦虑”已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登上了历史舞台。焦虑作为目前的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目前关于中医治疗焦虑症的研究较少,基本停留在临床经验的总结上,各医家对焦虑症的认识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不少临床研究样本小,且普遍存在不够客观化和规范化的问题。这使得中医学对焦虑症的认识始终无法摆脱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中医疗效的发挥。祖国医学拥有丰硕的成果,浩瀚的史料,但是,历代治疗焦虑症的方剂散在于众多的中医古籍中,没有自成体系,尚缺乏全面的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尤其是在焦虑症方剂组方配伍规律的系统研究上。因此,运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焦虑症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以方药作为切入点,借助计算机技术,运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客观地总结出焦虑症的方药证治规律,实现个人经历到一般规律的转化,能有效地克服个人经验的局限性。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收集资料

2.1.1 文献范围 本研究文献收集的范围从秦汉至现代(2010年),时间跨度约1700年。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和建国后全国公开发表的期刊中治疗类似焦虑症的方药均列入收录范围。

2.1.2 方剂的纳入、排除标准 ①中医文献中并无焦虑症病名的记载,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广泛性焦虑可归属于“郁证”、“不寐”、“怔忡”、“百合病”、“卑”、“脏躁”“灯笼病”的范畴,惊恐障碍可归属为“惊悸”范畴。除了以上述病证为参考范畴外,凡以心神不宁、少寐多梦、惊恐不安、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内治的中医方药均可人选。②丸、散、汤、膏、酒等均可入选。

2.1.3 数据规范化与建立数据库 (1)数据的规范化对检索到的方药记录以下指标:方名、年代、文献出处、功效、主治、组成、药量、剂型等八项。除药物名称的规范需以《中药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为标准,同时参考《中华本草》外,其它录入标注均与《方剂大辞典》同。最后参照词典后面的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将剂量统一换算为克(g),以排除各种因素对最后分析的影响。(2)建立数据库本研究使用数据库Excel编程建立数据库录入系统。

2.1.4 分析整理 为了更准确地探讨焦虑症方药的内在规律,先将历代焦虑方按历史朝代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宋以前(约为公元1279年以前,包括汉、唐、宋),金元明清时代(约为1912年底以前)、近现代(公元2011年)以前。分别录入数据库,再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等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类药物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整理。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去认识不同药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情况,并结合历代对焦虑症的认识,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推论出粗略的证治规律、治疗原则和方法。

3 主要技术路线

本课题拟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和建国后全国公开发表期刊中治疗类似焦虑症的方剂,并建立秦汉至今中医治疗焦虑症方剂的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整理,结合中医学理论对所得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探索,采用以证类方、以法类方、以药类方的方法进一步汇编推导,总结出中医治疗焦虑症方剂的科学内涵,并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概括其组方结构和药物配伍方面全面系统的倾向性,揭示中医治疗焦虑症方剂的内在规律、提出以病因、病位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适应,心理学;自我评价(心理学);焦虑;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42-02

社交焦虑是对人际处境的焦虑和害怕。从应激的观点来看,可以把人际交往看作是一种应激源。班杜拉认为:面对应激源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抑郁的程度等身心反应[1]。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过程的重要中介因素,与应激事件性质以及应激结果均有关系。笔者从应激的角度探索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是否影响医学生在应对人际交往情景时的焦虑水平,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武汉市某医学院5年制和8年制医学生496名为调查对象,剔除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回收率为89%。其中男生205名,女生235名;独生子女256名,非独生子女184名。平均年龄20.4岁。

1.2 研究工具

1.2.1 交往焦虑量表(IAS) 该量表由15个条目组成,按照5级分制予以回答,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的体验。高分者在人际交往之前以及之中都更加焦虑和缺乏信心,并关注交往中别人怎样看待自己。

1.2.2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 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按照5级分制予以回答。主要测量2个维度,即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分别由各自所对应的项目累积得分。

1.2.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自我效能感是以自信的理论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GSES只有1个维度,按照4级分制予以回答。得分越高者越自信。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4.0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生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得分情况 总体看来,医学生的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没有体现出性别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3个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医学生在社交焦虑量表上得分为(43.6± 10.2)分,其中得分>44分的可视为社交焦虑偏高。社交焦虑得分偏高者76人,占总体的17%。

2.2 医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 以应对方式、性别、独生子女情况和自我效能为自变量,以社交焦虑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社交焦虑影响显著的变量有2个,即消极应对和自我效能(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472和-0.250,P值均<0.01)。提示个体的应对方式越消极,自我效能感越低,社交焦虑程度则越高。

3 讨论

研究发现,医学生社交焦虑得分为(43.6±10.2)分,高于彭纯子等[2]2004年在对交往焦虑量表(IAS)中国化的研究中所获得的大学生常模[(38.78±8.59)分]。这可能因为一是医学生比大学生的其他群体有更多的学习考试压力,只有较少的机会去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二是调查的时间差距。医学生的社交焦虑并不存在性别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这与以往研究[3-4]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有17%的个体社交焦虑程度偏高,与已有关于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的研究中发现的比例(16.6%)相近[5]。提示这一部分学生群体是应该加强人际训练的对象,为以后进入社会应对各种人际交往情景做好心理准备。

本研究从应激的角度来理解医学生在应对人际交往情景中出现的交往焦虑。把人际交往当作一个应激源,消极应对方式对个体的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提示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应激教育,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自我效能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分析发现,自我效能对社交焦虑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是以自信的理论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自信程度较高,在人际交往中有更加轻松的表现。付梅等[5]探讨了一般自我效能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发现社交焦虑能够很好地预测自我效能。本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一点,说明了自我效能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进一步提示增强医学生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

4 参考文献

[1] 林颖,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26-627.

[2] 彭纯子,龚耀先,朱熊兆.交往焦虑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9.

[3] 黄模建,徐梅,王少波.大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SCL-90测试结果分析.医学与社会,2000,13(2):60.

[4] 刘芳. 大学生社交焦虑特征探析. 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74.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语言学习;启示

1.引言

语言学习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随着语言学习的不断深入,各种阻碍语言学习的因素也不断地浮现出来。西方语言学家认为影响外语学习的心情感因素包括一个人的动机、信心和焦虑程度。语言焦虑在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变量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进行研究。重新归纳和总结外语语言焦虑的研究成果对更深入地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2.国外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

焦虑这个词出现于19世纪初期,在1950年之前只有少量论述焦虑的书籍,佛洛依德在《精神分析导论》中首次提到焦虑,随后大量有关焦虑及相关主题的研究出现在各个领域,Scovel对焦虑的描述是“一种担心的状态,一种模糊的害怕”。Brown(1982)则认为“焦虑与不安、自我怀疑、忧虑和担心这些情感相联系的”。卡洛・梅《焦虑的意义》一书中通过对佛洛依德、葛斯汀、霍妮等焦虑研究者的著作的分析后,他将焦虑定义为“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时所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被个人认为是他存在的根本”。后来经过研究不断深化焦虑的定义,一般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体不能达到目标或者是无法克服障碍,使得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损,或者是由于失败感和内疚感的增加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一种情绪状态。

Spielberger(1983)将焦虑分为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特定情境焦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Horwitz(1986)开始将语言焦虑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别于其它的焦虑现象进行研究,并且将外语焦虑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Horwitz(1986)认为外语学习焦虑包括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和害怕负评价焦虑,由此设计了外语学习课堂焦虑量表。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该量表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使用,并得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Tobias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将外语学习焦虑分为三个阶段来研究的模式,即语言的输入阶段、处理阶段和输出阶段。在输入阶段的焦虑表现为外语学习者在接触到一个新的单词、短语或者句子的时候会产生不安或者烦躁的情绪。处理阶段的外语学习焦虑是指学习者在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过程中所经历的恐惧和不安。外语学习中的输出焦虑是指学习者在被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材料时所经历的焦虑情绪。

Young总结了至少六种可能产生语言焦虑的原因,其中包括(1)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引起的焦虑;(2)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看法;(3)教师对语言教学的看法;(4)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5)课堂活动形式;(6)语言测试(1991: 427-439)。

从应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策略的研究上看,国外学者对此作了多方面的研究,Onwuegbuzie(1997) 研究了210所的大学生的语言焦虑情况,在一个学期的四周中用多种研究工具收集有关学生个性,学习行为,态度,语言焦虑经历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14个变量能有助于外语语言焦虑的预测和测量。而研究结果表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显示出最低水平的焦虑,但是会与学习时间成线性增长的趋势。

Chang, Anna Ching-Shyang(2008) 提出了四种听力策略减少学生在听力测试中的考试焦虑,包括在内容和词汇的提前教学,预习问题和重复的输入。

Duxbury(2010)通过对比研究美国大学和台湾大学学生合作学习对外语课堂焦虑的作用,发现美国学校学生外语语言焦虑与合作学习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在台湾的三所学校中只有一所学校的数据显示学生外语语言焦虑与合作学习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

Nishitani, Mari(2011)从认知失败的角度,研究语言焦虑和内在动机如何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研究结果表明有较高的内在动机的人更可能会使用多种多样的学习策略,相反,高语言焦虑的学习者更有可能将失败归因于焦虑,而不会去使用学习策略克服困难。

Chen, Chih-Ming(2011)在基于网络的一对一同步学习环境下,研究发现情感认知和沟通对减小口语语言焦虑是有效果的。Aydin(2011)在“Internet Anxiety amo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谈到了外语学习者的网络焦虑。

3.国内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略晚于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国内的学者开始研究焦虑这个变量对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作者通过以中国知网上关键词检索的文章数量为根据,对国内有关外语学习焦虑进行分析。

国内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一直呈增长的趋势,在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后,2009年开始数量上有所下降后,2010年开始对它的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2002-2012年的期刊文献看来,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国内外语言焦虑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包括对语言焦虑理论的介绍,二、对目前国内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状况的调查,三、外语学习焦虑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四、针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从数据可以看出针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占研究外语学习焦虑的论文的比例逐年增长,由此可以看出国内焦虑研究者对于如何缓解和克服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焦虑现象越来越重视。

国内如刘泽海,朱晓东,邓伟,邢莉等学者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帮助学生缓解及克服语言焦虑的解决策略,他们认为教师应当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所需回答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等等。从学习者的角度克服一定的语言焦虑,才能让语言学习达到更好效果。例如区社明提出培养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行合作语言学习以减少外语学习焦虑。

2007年开始,由于国内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应用,国内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渐渐移到了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方面研究语言焦虑的问题。闫朝晖在《利用网络优势克服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中分析学生产生语言焦虑的原因后,提出网络环境下交互式英语教学法的优点。

4.结语和启示

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比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者尝试用多种学习方法与策略去研究缓解和克服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焦虑问题,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且国内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大部分是建立在国外的理论基础之上,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都还做的不够。目前国内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居多,如何有效地缓解外语学习焦虑和克服外语学习焦虑的学习策略会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 闫朝晖.利用网络优势克服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2]张琳娜,国内语言焦虑研究及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106-108.

[3] Spielberger,C.D.Gorsuch,R.L.and Lushene,R.E.Manual for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M].Palo Alto, Californi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83.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学习 焦虑理论 教育心理学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已经从重视教学研件设施和提升英语教师本身外语水准等诸多外在因素转移到重视学习者的情感、情绪和人格特质等心理状态。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学者已开始接受语言学的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注重英语教学外在环境的同时,对大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开始在语言学习意识、语言心理变化、语言认知能力、语言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细化研究探索,从而为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打下良好根基。

从国内外对外语研究的学者著作上来看,对于英语学习中焦虑情绪研究理论,大致可综述如下:

1 外语焦虑的定义

在大学英语课堂的中,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学习困难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授课效率和效果。课堂上的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会激发语言学习者对使用和学习这种语言的恐惧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Horwitz等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一个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Horwitz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外语焦虑(Foreign Language Anxiety):一种由自主神经系统所引起的对紧张、不安、烦恼的主观感受。这种生理情绪不仅可以妨碍学习者在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方面的学习,也同样对学习者的外语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效果。

美国语言学家Ellis R.则更多的是从抽象心理角度定义外语焦虑。在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方面,Ellis R认为,外语焦虑是当学习者意识到他将使用所学语言进行“表演”时所产生的害怕与紧张的情绪因素——学习者在实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行为时大脑所产生的焦急和不安的情绪。对于性格倾向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她提出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性格外向的学生由于在人际交往中占有优势,在语言方面比内向型的学生在学习占要好得多。因为他们喜欢与人进行外语交流,因此,他们这些人的口语和听力较好。另一种是内向型学生在发展认知学术语言技能上要比外向型学生好,原因是内向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上占用的时间长,所以成绩会比外向型学生的效果好。

Maclntyre & Gardner和一些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第二语言比其他任何课程(比如数学、语文等)的学习更加使他们感到焦虑。这些大学生大多与外语语境(包括听、说和学习)有着特殊关系的紧张和畏惧感觉。他们认为: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才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出现并且很难克服的话,学习者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心理素质(a trait)。一旦这种心理素质形成后就会成为一种学习的情绪常态,难以改善。但如果只是一种短时的、不确定的心理感觉,这种情绪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状态(a state), 那么它会随着学习环境和状态的变化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Arnold更多的是对情绪心理学与语言认知学的理论交叉研究。

Oxford认为语言焦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焦虑,而是学生因为要运用目的语言而产生的害怕心理,是影响语言学习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会说,要会写。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因为现有学习语言环境没有创造较好的语境。当真正接触到使用英语的人时,却因为心理胆怯造成失语状态。如同初次登台,有歌手怯场一样。有的并非是不会说,而是因为害怕原因造成语言焦虑。

对于英语学习焦虑的定义,各国学者都有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大体都与以上有许多类同情况。不同的学者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对语言焦虑的分析结果也各有差异。但是,无论是从语言学习者的行为、心理、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分析,都为英语学习焦虑原因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作为高校老师为提升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理论导向或思路,为我们多维度的研究焦虑问题给予了理论支撑。

2 语言焦虑的分类

Ellis(1994)把焦虑分成气质型焦虑(trait anxiety)、一次型焦虑或状态型(state anxiety)和环境型焦虑(situation——specific anxiety)。气质型焦虑是由于个人内在性格的不同引发的。由于每个人的气质不同,因此,具有类同气质的人可能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语言焦虑和情绪反常的情况表现。一个个体如果气质型焦虑较高,则在多数情境下都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负性情绪。一次型和环境型焦虑都是个体在特定外界情境下的瞬时情绪反应,具有不定性和瞬时的特点。特别是在重要场合或特定语言环境中,此种类型出现的机率最高。

Horwitz等针对校园外语学习者,根据学习者特定的语言学习模式与方法,把外语课堂学习焦虑分为三种: 交际恐惧焦虑、考试焦虑和对消极评价恐惧。这三种分类对于教学研究相对比较和理解,并且容易摸清对学习者当时焦虑的原因,在操作实践中易于根据相应环境或场合,尽量为学习者创造较好语言运用环境。

我国学者陈颉将外语焦虑分为“性格型”和“环境型”两种:前者属于个体的个性特征;后者则受特定的外界环境影响,具有多变、偶发的特点。比如,在课常上或大众公开场所,内向性格的学生因为缺少英语口语练习不敢在公开场所进行大声表达英语,却只有在英语写作上表达出相应水平。环境型的焦虑却因为当时环境改变或特定的人、物出现造成语言学习困难。他认为,无论哪一种焦虑都是阻碍外语学习的重要原因。作为高校教师只有把握这些因素,才会“对症下药”,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外语水平。

3 焦虑测量的特征

文献考察表明,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焦虑类型,在焦虑层面,比较重要的焦虑有:特征焦虑、状态焦虑、交流焦虑、外语焦虑、外语课堂焦虑、考试焦虑等。在外向型表征上分别出现有:内在的、长期的个性特征;状态焦虑的一种外向型表现形式;用母语或第二外语交流时因不得不当众说话而变得紧张不安。而当学生用非母语的语言做事时便会遭受焦虑之苦,即外语焦虑;由于必须用非母语的语言进行课堂活动而产生的焦虑。外语课堂焦虑通常指与口语相关的、外语焦虑的特定形式;个人在考试前或考试过程中(尤其指要求高的考试)表现出的焦虑倾向。经过研究学者研究发现,不同形式的焦虑也有促进作用,但更多却是阻碍学生学习外语的作用。

4 国内本土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语言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是造成学习结果差异的学习者个体因素。因此,人们开始关注负性情绪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1982年,冷冉发表在《教育研究》第一期的《谈情知教学》一文,开创了我国教育领域对情感教育研究的先河。从80年代起,国内的语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许多学者对情感教育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翻阅了近几年的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外语界等》),其中有不少是研究情感因素和外语教学的关系,主要涉及的情感因素是动机与焦虑。如戴曼纯的《情感因素及其界定》(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谈及常见的一些情感因素并予以分析。文秋芳的《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则针对动机和焦虑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李银仓《论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外语教学,2005)中提出焦虑、抑制、动机、自尊心、移情这几种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有直接的影响。王初明的《影响外语教学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中详细的阐述了以焦虑为代表的负性情绪和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中住校生;焦虑情绪;家庭关心程度

大多数中学生从高中开始住校生活,由于面临的是高考,所以高中阶段是学生时代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同时,高中生的年龄恰好处在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加上中国国情下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解决高中住校生的心理状况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高中住校生的焦虑情绪的调查,以及家庭关心程度对其影响做了分析,旨在为改善高中住校生的不良心理状况做出理论指导。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对山东省实验中学及山东省成武县第二中学高一至高三住校生共769名以及走读生657名进行焦虑自评量表和问卷调查。入选标准为无精神疾病并自愿参与调查的学生。共调查学生1426名,其中男生923名,女生503名,年龄为15~18岁,平均(16.76±1.12)岁。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父母的陪伴时间、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频率、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次数等。

(2)焦虑自评量表(SAS)。SAS含有20个项目,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每个症状按出现频度分为4级评分。正反向计分,将所得总分乘以系数1.25为标准分,按照国内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为重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3)调查方法。本调查符合伦理道德委员会要求,并同意学生随时退出调查。调查安排在不影响学生上课和考试的学期中期,在调查开始前,由调查人员将评分方法和要求向学生讲述清楚,要求学生独自完成问卷,并由调查者集体回收。共发放问卷1426份,回收有效问卷13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96%。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对父母相关因素与学焦虑情绪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以P

二、调查结果

1. 1397名学生焦虑发生情况

1397名高中生焦虑发生率为26.33%,其中住校生焦虑情绪发生率为42.41%,走读生焦虑情绪发生率为10.25%,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所有学生中轻度焦虑发生率为20.3%,中度焦虑发生率为5.7%,重度焦虑发生率为0.33%。

2.住校生父母相关情况

调查学生父亲文化水平:大学及以上426人,占55.39%;高中及以下343人,占45.61%。母亲文化水平:大学及以上216人,占28.08%;大学及以下550人,占71.52%。

3.父母关心程度与住校生焦虑情绪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一般情况问卷获得父母对住校生关心程度的信息,将其中父母的关心程度包括生活关怀、互相沟通、表扬与鼓励,陪伴时间分别赋值进行相关分析,详见表2和表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的关心与焦虑情绪呈负相关(P

结论:高中住校生与走读生相比,焦虑情绪的发生率较高,二者有显著性差异。对于住校生,父母的各种方式的关心可以显著降低焦虑情绪的发生,由此家庭关心程度可以有效改善高中住校生的焦虑情绪。

三、讨论

焦虑是情绪的一种,焦虑的发生通常与紧张性事件有关,医学概念上的焦虑(anxiety)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情况下出现的内心不安状态,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焦虑在通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对于高中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高考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从初中到高中是一个质的飞跃,年龄在15~18岁之间,这正是个体生理、心理开始趋于成熟的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相对于初中阶段,压力骤增,学习任务繁重,并且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开始住校生活,住校生活使学生面临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就餐、住宿、与室友的相处,作息纪律的约束,都给学生带来显著的压力和困惑。离开父母使得住校生的精神寄托减少,很多事情自己面对,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本文研究中,住校生与走读生的焦虑情绪差异也说明了这一点。本研究通过我们对父母各种关心程度的调查显示,及时沟通、鼓励、表扬,每周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都可以显著缓解住校生的焦虑情绪。提示父母要尽量在孩子周末回到家中时,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尽量多陪伴孩子,聆听、沟通、排解、鼓励,可以有效地缓解高中住校生的焦虑情绪。本研究为如何减轻住校生的焦虑情绪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郝伟,于欣.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考试心理焦虑 结果分析 结论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27-02

考试焦虑是影响学生进行正常考试的一种心理障碍。笔者在担任高三班主任期间,发现相当部分高三学生因存在考试焦虑的心理问题影响了考试成绩。为了了解学生考试心理焦虑的程度、主要原因及学生调节考试心理焦虑主要方式,笔者对湛江市赤坎区4所高中高三年级96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正确认识考试焦虑、恰当定位、家长和教师主动关心帮助学生和充分发挥自我调节的作用等几点建议。

1.调查方法与结果

1.1调查对象

湛江市赤坎区4所高中高三年级962名学生,其中男生547名,女生415名。

1.2调查方法

(1)进行问卷调查:对我区4所中学高三年级962名学生发出调查问卷962份,收回有效问卷962份,回收率为100%。

(2)利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1.3调查内容及结果

内容:学生考试心理焦虑程度、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及学生考试心理焦虑调节方式等3个方面。其结果见(表1-3)。

2.结果分析

2.1仅约六成学生考试心理焦虑程度中等,严重焦虑中女生比重较大

(表1)显示,考试心理焦虑程度中等的学生共有552名,占57.4%;考试心理焦虑程度严重的学生有354名,其中女生193名占女生总数46.5%。调查结果表明,仅约六成学生考试心理焦虑程度适中,能保持适度的兴奋性,其余有36.8%的学生有严重考试焦虑心理问题,以女生为主,因此,高三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做好学生尤其是女生考试心理辅导工作。

2.2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来源:男生压力主要来自自身,女生压力主要来自家长

(表2)显示,在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最主要原因中,男生和女生存在差异。因为对自身的要求高而产生考试焦虑的男生有318名;占男生总数58.1%,男生有自尊好胜的性格特点,希望通过优秀成绩获得他人认同,因此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从而导致了考试焦虑;女生因为家长的期望值高而产生焦虑的有189名,占女生总数45.6%,女生性格大多敏感、细腻,重视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把家长的期望看做必须达到的目标,形成心理负担,导致考试焦虑。在辅导学生调节考试心理状态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根据男生女生考试焦虑的不同成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2.3学生调节考试心理焦虑主要方式:男生向朋友求助,女生自我调节

(表3)显示,在遇到考试心理焦虑问题时,男生和女生的调节方式也有明显差异,男生采取“向朋友求助”方式的有295名,占男生比重53.9%;女生采取“自我调节”方式的人数最多,有177名,占女生比重42,7%。这种差异性仍然与男女生的性格特点有关,男生性格较开朗、乐观、重情义,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向“兄弟”式的朋友倾诉并能得到朋友的宽慰和鼓励,而女生大多内敛、羞涩、忍耐性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藏于心中。因此,班主任在辅导学生调节考试焦虑时,要充分考虑性别心理特征。表3还显示,采取“向师长求助”方式的学生仅有139名,占总数14.4%,在帮助学生调节心理时应充分发挥家长、教师的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以上调查研究表明,有为数不少的高三学生有考试焦虑心理问题,其中女生较为严重,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压力来源和调节考试心理焦虑主要方式上,男生和女生存在明显差异。所以,高三班主任应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针对男生女生考试焦虑的主要成因差异,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辅导学生调节考试心理,以良好心理状态迎接高考。

3.2建议

(1)正确认识考试焦虑

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存在压力是完全正常的,不论是谁,包括家长和老师,面对高考时都不可能没有压力。并且,不是所有的焦虑对学习都是有害的,“耶克斯一一多德森定律”表明,焦虑程度与考试效果之间呈“倒转的U型”曲线关系,中等焦虑即适度焦虑,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大脑两半球正常的兴奋性和感受刺激性,给考生心理带来一定的紧张和压力,能激发考生始终处于思维的主动自觉状态,有助于智力活动的效果,使其更好地发挥水平,考出理想成绩。所以,调节考试心理不是要学生完全不焦虑,而是形成适度的中等焦虑状态。

(2)恰当定位

班主任既要帮助学生给自己恰当定位、也要建议家长给子女恰当定位。在辅导学生(特别是男生)调节心态时,应让学生明白:要树立信心,给自己加油,但不是夜郎自大,也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建立在对自己客观分析基础上,在充分明了个人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励,要对自己进行恰当定位,只有确定符合实际的考试目标,才能在考试时拥有良好的、健康的心态。在对女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侧重于建议家长给孩子恰当定位,以免给孩子造成考试焦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有相当多的家长不顾孩子学习成绩实际,过高期待孩子考出高水平,这自然给孩子造成压力,抑制其良好心态。有位考生说:父母的期待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压力,超越我实际学习水平,我觉得力不从心,心里非常苦闷。在这种心态下备考自然影响复习质量和复习效果。在孩子备考期间,家长不要提出什么考试目标,使孩子以平常心态安心备考。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正确的认识,给孩子恰当定位,使其合乎孩子成长规律,尊重其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3)家长和教师要主动关心帮助学生

家长和教师具有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是学生可能会因为羞涩、内向或不信任等原因,在遇到考试焦虑时不敢或不愿向师长求助,在调查中仅有10.2%的男生和20.0%的女生通过向师长求助的方式来缓解考试焦虑。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使学生在接受辅导的同时,还感觉到来自师长的爱,温暖和幸福感有利于他们缓解考试焦虑,形成良好的考试心态。

(4)充分发挥自我调节的作用

自我调节,就是想方设法自己反驳自己,用正确的观念来反驳不正确的观念,进行逻辑推理,最终产生积极的调节效果。考试焦虑作为一种心理感受,要调节好,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我调节,即使是家长、教师的心理辅导,也是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后,通过学生主动调适而起作用。表3显示,只有四成左右的学生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缓解考试焦虑,因此,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调节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科学的自我调节方法,进行有效调节。

参考文献

[1]张大捷,RobertGlaser,现代教学心理学认知学习理论及教育环境设计[J],心理科学,1997,(03).

[2]贾晓波、陈世平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美]R,J,斯腾伯格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中译版.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Probit模型;临床护士焦虑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b)-0167-03

Discrete analysi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clinical nurse anxiety on the basis of Probit model

YANG Jia-ai ZHENG Feng-lian HUANG Mei-ying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Qingy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Qingyuan 511500,China

[Abstract] Nurses as an ordinary and special profession in today′s society,face with the pressure from many sides.Most of the clinical nurses shows different degrees of psychological anxiety.Related Literature have a lot of research for that.But most of them are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data statistics,and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is less.This article will be on the basis of the 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setting up discrete choice Probit model to empirical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that affecting the clinical nurses psychological anxiety degree and then draw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nclusions.Putting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influence.

[Key words] Probit model;Clinical nurse anxiety degree;Influence factors;Empirical analysis;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当今社会,焦虑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长时间的焦虑情绪,轻者让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工作学习乏力,重者精神抑郁,甚至自残、自杀。调查显示,护士作为当今社会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面临许多主观及客观压力,是焦虑人群的典型代表。对护士焦虑情绪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科学而准确地判断导致护士焦虑的主要成因,以便采取对应的措施来缓解其焦虑现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许多理论及临床工作者对护士焦虑心理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唐冠英等[1-2]通过调查评估分析显示,临床护士肯定焦虑发生率与可能焦虑发生率趋于大龄化,以人际关系、社会安全保障、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为主,并提出应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给与心理干预。田春梅等[2-4]研究了高风险科室护士焦虑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比较了高风险科室护士与普通内科护士在调查指标上的差异,认为高风险科室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其承担的风险大、工作负荷重、社会支持性差是导致焦虑情绪的直接诱因。马桂芬等[5-6]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护士社会支持与焦虑状态呈负相关,且护士社会支持度与年龄、工龄、婚姻状况密切相关。朱洪玲[7]的调查结果显示,产科护士比普通外科护士在专业、工作量、病人护理、工作环境、管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压力更大,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偏高。李洁等[8]的研究了,临床护士焦虑情绪与腰背痛、慢性胃炎、心律失常、头痛等职业病之间的关系,认为心理因素对护士职业健康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多种职业病都与焦虑有关,因此对临床护士常见职业病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还应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王铮等[9-10]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情绪管理训练,比较训练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变化,认为情绪管理训练可提高护士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减轻焦虑情绪。李荣江等[11]就业因素、期望值与现实的矛盾、业务不熟练、年龄与工作性质因素、交流需求与交流障碍的矛盾等是实习护士焦虑的主要诱因。

纵观以上研究文献,对临床护士焦虑情绪的研究成果虽然比较丰富,但大多数都是基于统计数据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本文将在问卷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Probit离散模型,研究临床护士焦虑心理及影响因素,以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1 模型构建

将临床护士焦虑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三个不同层次,它不是连续的变量,而对于解释变量为离散,尤其是有限的情况下,离散选择模型(DCM)往往最能有效解决[12]。常用的两种离散选择模型是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由于对临床护士心理焦虑情绪的评价是有序的,因而对临床护士焦虑心理进行定量评价采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比较恰当,其参数估计常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13-14]。

在Probit模型中,假定用Xi表示解释变量,Y*为依赖于Yi的连续指标变量,且Y*=α-βXi,Y1=0,1,……,K

根据Y*取值大小判断其所属区间,确定类数时,选取k个临界值m1,m2,……mk。根据模型要求,若Yi

表1 变量及概率值

由某种已知分布,将与所处区间概率相关联,然后利用各区间的样本概率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得到参数和的估计值,Probit模型既能对和进行估计,又能获得指标的信息。

Probit模型中,概率分布为:

上式中随机变量序列独立且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由累计正态分布函数的逆函数有:

本文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构建多元有序Probit模型,模型输入为影响护士心理焦虑的解释变量Xi,模型输出为评价护士心理焦虑程度的被解释变量Yi,连续变量Y*是分类变量Yi的映射,可与Xi构成线性关系,即:Yi*=βiXi+μi,式中βi为参数,μi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

将护士心理焦虑程度按三个等级划分:重度、中度、轻度,按顺序依次减轻,有序变量Y*与分类变量Yi有如下关系:

由①式和③式,有如下概率:

属于重度焦虑的概率 ④

属于中度焦虑的概率 ⑤

属于轻度焦虑的概率 ⑥

第个样本属于等级的概率为:

其中Dk为等级标识符, 。当样本容量为n时,联合事件出现的概率为: ,能使l值最大的β和m即为所求参数值。

2 实证分析

本文对广东省清远市区三所公立医院的临床护士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总问卷500份,其中有效481份,有效应答率为96.2%。为了全面反映临床护士心理焦虑状况,从5个层次、13个解释变量进行临床护士心理焦虑程度的观测。临床护士心理焦虑程度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对其实证分析采用Probit模型。本文模型中对数似然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将水平为5%下显著的变量列入下表观察,系数为负表示随着该变量值的增加相应焦虑程度概率增加。

从表2和表3数据对照来看,社会环境因素对临床护士焦虑程度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第一层次相关因素中,性格、脾气、职业态度在5%水平下对临床护士焦虑程度具有显著影响,教育程度对其影响不明显,就职业态度而言,其他条件不变,若由0变为1,即由喜欢变为不喜欢,则表现为重度焦虑的概率提高16.33%,表现为中度焦虑的概率降低3.28%,表现为轻度焦虑的概率降低10.16%。可见,职业态度的喜好对临床护士焦虑程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类似地,当性格(脾气)由内向(急躁)变为外向(温和),则表现为轻度焦虑的概率降低,表现为重度和中度焦虑的概率都提高。

第三层次工作环境因素中,医患关系对临床护士焦虑程度在5%水平下影响显著,而工作科室的风险程度和繁忙程度对临床护士焦虑程度的影响不大。实证结果显示,当从0变为1,即医患关系由紧张变为和谐,则表现为重度焦虑的概率下降13.72%,表现为中度焦虑的概率下降10.62%,表现为轻度焦虑的概率提高7.43%。

第四层次人际关系因素中,影响临床护士焦虑程度的最显著因素是对工作集体的态度,而人际交往技巧对其影响不明显。实证结果显示,当从0变为1,即对工作集体的态度由讨厌变为喜欢,则表现为重度焦虑的概率下降21.51%,表现为中度焦虑的概率下降18.55%,表现为轻度焦虑的概率提高15.64%。

第五层次家庭环境因素中,家庭负担状况和家庭支持程度对护士焦虑程度均有显著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当家庭负担状况由0变到1,即由重变到较轻,则表现为重度焦虑的概率下降16.67%,表现为中度焦虑的概率下降19.36%,表现为轻度焦虑的概率提高17.45%。家庭支持程度由0变到1,即由低变到较高时,表现为重度焦虑的概率下降14.58%,表现为中度焦虑的概率下降17.37%,表现为轻度焦虑的概率提高10.02%。

3 小结

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建立Probit模型,对影响临床护士焦虑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定量研究。研究显示,社会环境因素对临床护士心理焦虑程度的影响不明显,表明绝大多数护士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对社会负面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同时,有如下因素对临床护士焦虑程度影响显著,包括个人特征因素、工作环境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具体来说,性格内向、脾气急躁、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医患关系紧张、讨厌工作集体、家庭负担重、家庭支持度低的护士从业者心理焦虑程度明显较强。要缓解临床护士的焦虑心理,一方面护士自身要加强个人修养、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积极融入工作集体;另一方面,医院应该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关心她们的工作和生活;最后,作为护士所在的家庭成员,应全力支持她们的工作,舒缓她们的压力,做她们最坚强的依靠。

综上所述,护士作为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职业,工作责任重大、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不规律。面对多方面的压力,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舒缓其焦虑心理,使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让她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造福更多的病患。

[参考文献]

[1] 唐冠英.临床护士焦虑情绪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杂志,2002,19(4):19.

[2] 曹蓉.护士焦虑状态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1020-1021.

[3] 田春梅,姬利萍,王丽霞,等.高风险科室护士焦虑情绪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4,10(4):314-315.

[4] 许艳华.优质病区护士压力源及应对方式调查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5):421-424.

[5] 马桂芬,赵秀芳,邱生林,等.护士社会支持与焦虑状况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9(9):48-49.

[6] 吴国芳.护士压力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应对方法[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22(4):108-109.

[7] 朱洪玲.产科护士与普通外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4):504-506.

[8] 李洁,黄秀红,程敏静,等.护士职业病和焦虑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3):2038-2039.

[9] 王峥,武倩,魏淑兰,等.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对改善护士焦虑情绪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75-76.

[10] 颜爱珍.临床护士焦虑情绪与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当代护士,2013,(11):1-2.

[11] 李荣江,周洪波,丁秀桥.实习护士焦虑状态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8):134-135.

[12] 李庆华,邓萍萍,周璞.基于Probit模型的大学生焦虑心理离散选择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32(4):669-675.

[13] 赵建国,苗莉.基于Probit模型的辽宁省大学生就业难易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1):86-91.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考考生;体育测试;焦虑

运动焦虑是指运动心理训练障碍的一种表现,一直是国内外体育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目前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研究较多,但针对中考考生体育测试中的焦虑状态开展的研究则不多。本论文采用由美国运动心理学者马腾斯编制、祝蓓里修订的CSAI-2状态焦虑问卷量表,对秦皇岛市初三考生进行调查研究进而了解考生的焦虑状态,分析测试前考生焦虑的产生原因,并通过研究获得科学调控考生焦虑程度的方法,以期为本届及以后的考生在体育测试前的训练、测试提供理论依据。

一、不同性别的考生焦虑状态比较

有关资料表明:男女运动员在比赛中焦虑程度也不一样,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有着较低的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焦虑和较高的状态自信心。那么初中考生结果如何呢?由所调查的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方面男女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与高水平运动员的焦虑情况有巨大差异。初中生体育测试主要以升学为目的,全市的初中生都面临着这一测试。由结果可知,对于初中学生,不论男女在体育测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但男女之间焦虑程度无明显差异,因此体育测试对男女学生的影响是基本相同的,这一结果也表明了运动焦虑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体育测试的目的、任务及意义,注意启发考生的积极思维,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有无运动经验的考生焦虑状态的比较

运动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运动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和没有运动经验的运动员在焦虑程度上有很明显的差异。有运动经验的运动员比赛中可以调控自己的焦虑状态,发挥出自己最佳的运动水平。而运动经验较少的运动员,则在比赛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程度,影响自身运动水平的发挥。

以上的研究是针对有一定运动水平的运动员的,而对于运动水平较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无竞赛史的初中考生来说,是否也是这种情况呢?所以我选取了五十名参加过业余训练且参加过市、区级运动会比赛的初三学生和从未参加过业余训练和比赛的学生进行了焦虑状态的比较。由所调查的数据可知,参加过业余训练和和运动会的考生在焦虑水平上差异显著。参加过训练和比赛的考生表现出了较低的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而没有参加过训练和比赛的考生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前者,表现出了很高的焦虑倾向。参加过业余训练和运动会的考生在状态自信心上高于没有参加过训练和比赛的考生。

在初中考生队伍中,只有少数参加过业余训练和比赛,大部分初中学生只有在每周上体育课时参加几次课外活动,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经验缺乏。在比赛中考生由于现场的紧张气氛造成了自身情绪波动,心理异常,运动成绩不理想。由所调查的数据可知,中学生考生的状态自信心在有无运动经验之间差异明显,和有无运动经验有很大关系。有无运动经验会影响中学生的情绪,如果情绪积极高涨则有利于考生技术的发挥,而情绪消沉、低落则会使考生技术发挥受到限制,影响运动成绩。所以考生自己平时要多参加体育锻炼,最大限度地动员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训练水平,进而增强自信心;体育教师也应在平时训练中创设更多竞赛情境,增强学生的运动经验,比如模拟比赛等。

三、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焦虑状态比较

成绩不同的考生面对同一项目测试时,焦虑状态差异极其显著。由所调查的数据可知,班级前十名学生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明显高于班级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而状态自信心却明显低于后者。通过访谈我了解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平时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注重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这使得他们参加训练和比赛机会较少、运动水平低、运动经验缺乏。平时测验的成绩不理想更使得他们对自身认知和评价出现偏颇,降低了自身的自信心,影响测试水平的发挥。通过访谈了解,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自身目标设置较高,都以一些重点中学为目标,而体育成绩又算入总分,这就无形中加重了考生的压力。由于自身参加体育锻炼时间较少,测试成绩不理想,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不足,产生焦虑现象。在选取的五十人的问卷中,成绩好的学生在“我担心别人会对我的表现感到失望”这一题中分值很高,这说明了家长及教师期望值太高也给考生造成了很大压力。运动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运动水平的发挥与状态自信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那么对于参加体育测试的考生,增强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考生要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心:而体育教师也应在平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模拟测试情境,激发学生的应试情绪,为应考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家长和教师应积极的开导学生,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降低心理压力,平静地对待测试。

四、归纳结论

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身体训练,帮助考生克服焦虑和控制焦虑的发生、发展,使其处于一种适宜焦虑状态,有利于正常发挥运动水平。注重对考生进行临考前的心理减压,教师要善于运用运动心理学的原理与训练手段帮助考生掌握焦虑调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必须重视对考生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帮助考生设置现实、合理的目标,树立应考的自信心。对于不同项目的测试,体育教师应创造不同压力水平的训练和测试,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降低焦虑水平,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祝蓓里、季浏,《运用CSAI-2问卷对上海市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焦虑和状态自信心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

3.吴玉添,《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06

4.王德平、赵连甲,《对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体育与科学》,199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