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

大学生培训论文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有很大一部分培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传统的授课方法只能给大学生硬性灌输就业理论,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运用,缺乏实践环节,其培训效果不够理想,不能达到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哲学,其内容十分丰富,在知识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上的独特见解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接收、传输知识并非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要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有效的培训教学。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在培训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参与不同的培训活动,学习与就业相关的各类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创造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与此同时,教师在培训中还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通过运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创建良好的培训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方法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法,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效果。

(一)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培训

体验式教学法,即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将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借助真实的感受,他们能够迅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达到特定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直接体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体验为教学模式,以活动为教学载体,以直接经验为教学内容。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一是活动情景体验法,教师可以根据培训需要创设与现实就业环境类似的活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和表现进行指导。二是实践调查体验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就业实践活动中,亲自参加岗位工作,使其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另外,教师也可采用常见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体验企业岗位等方式,开展具体的培训教学。

(二)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进行培训

翻转课堂主张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存在很大差异。翻转课堂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通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进入课堂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课堂活动,交流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知识。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教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制作者,教师要在培训前搜索有益的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有关就业能力培训的视频,上传到规定的网络系统里,方便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培训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可以运用提问答疑、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再对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并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培训目的。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培训

启发式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其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拥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在启发式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这样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上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求职简历的制作”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问题,如“你认为简历应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简历有哪些注意事项?”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做客观评价并总结制作简历的技巧,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训,使学生获得更加实用的知识。

三、结语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培训教师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帮助。教师要在就业能力培训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郭欣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2篇

1.法律法规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也适用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我国2004年修正后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的这些规定是我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最根本的法律保障。《劳动法》是规范我国职业劳动领域中的基本法律,该法这些规定指明大学生农民工要实现自己的劳动权,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而获得一定的教育培训是获得职业技能的前提。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本法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应当密切联系,实行产教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有关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内容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上述这些法律尽管为大学生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由于有关规定只是包含在某些条款中,而且这些法律规定比较分散,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不多,而且往往仅仅是原则性的抽象规定,因而在实际操作中适用性不够,导致人们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而且这些法律对相关部门未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教育培训措施不到位如何处理,并未做出较为具体规定,这使得在大学生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仍然很难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大学生农民工思想观念守旧。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却没有改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1]。部分大学生农民工仍然坚持旧的观念,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自以为是,期望值过高,对一些相对较低薪水的工作不屑一顾,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而且他们中有些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所欠缺。在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存在去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敢实践,害怕风险,缺乏创新精神。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农民工当初就有着“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以光宗耀祖”的思想观念。加上城市的优越环境使他们宁可扎堆在城市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单调而机械的工作,也不愿回到农村。而城市所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这就使大学生不得不自降身份与农民工一起竞聘[2]。相当多的大学生农民工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主义的冲击更加剧了他们自身的功利主义思想,有空余时间时没钱去接受培训,而有工作时又忙于挣钱没时间去培训[3]。相当多的大学生农民工哪怕接受教育培训也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参加教育培训往往首先会对教育培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看中短期收益,往往参加在短期内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的教育培训上。他们往往更多重视从业能力教育培训,而对法律、思想道德、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往往持比较模糊甚至排斥的态度。

3.有关单位重视程度差强人意。第一,相关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的教育培训对象将大学生农民工排除在外,少数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无规划,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培训机构经费投入不足,已拨付的经费出现挪用现象,必须通过收取一定的培训费来维护正常运转。甚至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收费过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涉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工会、妇联等不同部门,需要这些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才能做好。但是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一些政府部门对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缺乏监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第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对于已就业的大学生农民工而言,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更看中短期的成本收益分析,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对大学生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支持的热情并不高。由于对大学生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支出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而且这样的教育培训具有较高的外部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特别是在那些用工季节性强的单位中,这种收益外溢现象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往往就会缺乏足够的积极性。第三,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态度亟待改变。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培训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培训安排在大学生毕业阶段,而且开设的课程往往也是讲座或者选修课,造成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严重不足,使得一些大学生毕业未能就业或就业质量很差,以至于部分人成为大学生农民工。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一些高校有着“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观念,对已毕业的学生职业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哪怕即使予以职业教育培训,也是由继续教育学院进行。此外,社会上也存在一些针对成人包括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机构。但是,无论是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还是社会上的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往往都存在教育培训质量问题。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赚取利润,打着教育培训的幌子,却不管教育培训效果,教育培训搞形式主义。教育培训课程不考虑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充分了解普通成人教育培训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差异性,随意压缩教育培训时间,有的教育培训设施落后,相当多的教育培训教师空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甚至有些教师授课时随心所欲,授课的质量有待提高。

4.教育培训内容亟待完善。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书籍种类很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而且这些书籍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有些教育培训书籍内容陈旧,内容未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部分有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书籍以及教育培训单位教育培训内容常涉及的是农林牧副渔以及建筑、油漆、电焊、餐饮、美容美发、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等行业的教育培训,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科目却很少,与现代化大工业、制造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很少,有关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文明礼仪、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内容不多。教育培训内容的缺失,加之实践性不强、内容陈旧,这影响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热情。

二、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措施的完善

1.制定完善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是办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维护大学生农民工继续接受教育培训权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发展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充分保障大学生农民工的受教育培训权,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完备的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形成严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由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所构成,保障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各项法律制度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我国大学生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在我国,有必要制定有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其内容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相关主体、客体、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肯定性或否定性法律后果,从而做到由国家统筹安排,具体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并指导实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为了使大学生农民工在教育培训中受益,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教育培训费用减免、时间如何保证以及参加教育培训可以获得补贴或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来激励大学生农民工产生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2.大学生农民工提高对接受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接受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农民工发现开发自身的潜能与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进而逐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可见,大学生农民工是否主动接受教育培训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大学生农民工应该高度重视。因此,大学生农民工应当认真分析自身实际情况,充分了解自身特质以及不同工作对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将自身接受教育培训和社会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的益处,从而培养明确的教育培训目的,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保证足够时间的安排,制订具体明确的教育培训计划,从而掌握充分的教育培训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教育培训方法。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教育总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并伴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4]。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教育培训时,既要重视从业能力方面的技能教育培训,也要重视法律、思想道德、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农民工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等新生事物,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大学生农民工只有不断接受教育培训,才能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后,现代信息技术长足发展,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就应该已经掌握了较为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此,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教育培训时,应当学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各级政府、媒体要树立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采取积极措施,多从大学生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来思考工作,积极做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宣传活动,这也有助于大学生农民工形成主动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

3.相关部门提高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视程度。第一,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教育培训是一项公共事业,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所需经费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财政拨款是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资金来源。在注重发挥政府财政拨款的同时,也应十分注意通过其他渠道筹集教育培训经费。各级政府可以鼓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个人捐助来促进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各级政府要落实从事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体,对教育培训主体的教育培训计划可行性、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充分的审核,对教育培训主体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对教育培训主体进行认真的教学质量评估,不断淘汰不合格教育培训主体,对实施教育培训主体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从而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稳步提高。第二,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用人单位要针对大学生农民工特点,大力开展专项职业能力以及生产安全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考核工作,争取使教育培训的大学生农民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者,方可允许上岗,要将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列入用人单位成本,保证大学生农民工获得足够的教育培训时间,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时工资的全额支付,对接受教育培训表现好的大学生农民工予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做到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规范化。第三,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很多大学生农民工是因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不能正常就业,高校学校作为大学生的“娘家”,参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义不容辞,相关职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以及职业院校等培训机构也应当利用自身的资源为这些大学生农民工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这些教育培训机构质量评估考核力度,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不规范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单位,及时予以淘汰或降级。有关教育培训机构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优先聘用既有实践经验又懂教学的优秀教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要适应大学生农民工生存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改革,注意引进先进的教育培训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或成长。古人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的本性自然生成,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也能使人形成或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真正的人才。

大学生养成教育,一般而言是指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教育。具体地讲,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他们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的教育。它通过教育者长期培养、反复训练、受教育者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形成的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条件。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作为教育目标,就与时下流行的道德规范教育、道德知识教育有所区别。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知识教育,是把道德原则规范、范畴及相关的伦理知识体系的传授作为主要目标。养成教育则不同,它更注重大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品德培养,它是以行为教育为主线,力图在一定的情境、动机与行为方式之问构建稳固的联系。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育部连续15年的高校师生思想状况滚动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求知欲高、进取心强等优点,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积极健康向上。当代大学生是值得依赖的一代,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但是,其中的问题亦不可小视.确实存在“大学生不如中学生”的“问题道德素质”。概括的说,就是基础文明素质弱,较强的道德认同感与较弱的道德实践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一)大学生养成素质的现状

l、社会责任感较强,能够诚信做人、诚信办事,但社会公德意识和诚信意识有所欠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沉淀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民族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兴衰荣辱而浴血奋战、死而后已。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崇有加,推崇诚信做人、诚信办事,对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对英雄模范人物十分向往,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起到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作用。为希望工程捐款、义务献血、参与环保、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好评。

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公德意识有所欠缺。有的学生不遵守公共秩序,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上车不排队;有的学生不爱护公物,在课桌上面乱刻乱划,对公共图书“各取所需”,任意撕页或“开窗口”;有的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考试作弊现象严重;有的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采取事不关己、不闻不问的态度,社会责任感欠缺;有的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差。

2、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追求进步,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的生活习惯

应该看到,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日后更好地报效祖国和造福于人民积极充实自己,这是大学生冲的主流现象。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考人大学后产生了万事大吉的思想,因而放弃了拼搏精神,“60分万岁”已成了部分学生的至理名言。

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差,经常缺课、逃课,上课看闲书、说闲话、发短信,课后玩网络游戏等等。

有的学生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甚至某些学生吸烟酗酒。有的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一掷干金,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谅。

3、关注生态环境,重视生态环境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有待加强

生态环境道德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人对环境的责任以及确定环境道德价值目标。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道德对于建立全球生态新秩序,保护地球家园越来越重要。面对诸多环境危机,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发展模式就成当务之急。大学生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人对环境的责任以及确定环境道德价值目标等方面出发,能够积极倡导和实践生态伦理。

但是,大学生的一些观念和实际行为阻碍着生态环境道德的形成和实践。因受“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等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缺乏应有的尊敬、爱心和同情心,以至做出捕捉野生动物为美食,甚至以折磨野生动物为乐等残忍的事情。

4、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得到认同,但网络道德的内化程度不高,网络道德行为尚有欠缺

网络是人类高科技与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最大成果,拥有与现实社会一样广阔的空间,亟需建立和完善与现实世界一样的网络伦理、网络规范与网络社会制度。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包括在网络信息的交流与利用中遵守信息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信息犯罪等内容,是网络时代所特有的社会道德。

就目前来说,网络世界是青年人主宰的天下,是以大学生引导网络发展和网络规范的虚拟世界。以大学生为主导的青年人在网络上积极建构和发展自己理想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结构。进行着各式各样、花样翻新的试验和实践。他们通过总结网络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以及指导和约束网络言行的道德意识,在政府主导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网络道德。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不够,认为网络的虚拟空间不需要讲道德,道德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一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不严格遵守相关的网络道德以及网络法规;还有少数学生养成了不好的网络习惯,沉迷于网络星座、网络属相和网络算命的泥淖之中,甚至滑入了网络犯罪的深渊。

(二)大学生“问题道德素质”产生的原因

1、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给教育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突出的积极作用,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且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如市场行为盲目性与自发性,部分市场主体的本位性与唯利性等。这些功能缺陷反映到政治生活中就会导致权钱交易、,影响到思想领域则容易滋生本位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有不少方面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于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从而削弱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效果,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道德监督、调控失灵,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滑坡”的现象。

2、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对养成教育造成冲击

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极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名牌大学,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重智育轻德育,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考人大学,家庭、学校为他们建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理想条件,一切与社会相接触的矛盾冲突都由父母、老师替他们解决了,他们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校“尖子”,在这种全方位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依赖性强,忍耐力、适应性差,缺乏独立处理矛盾的能力,不具有改革时代对大学生要求的最基本的素质。

3、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仍然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判断是非真伪的能力还不够强,自我控制能力弱,言行常常出现反复。一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以及缺乏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养成教育的效果往往不明显。

4、校园教育与社会环境不能接轨

我国的国际化进程和发展节奏加快,国际经济、文化交融频繁,新兴事物不断出现。对纷至沓来的种种新兴事物以及各种挑战,一些大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无法与社会现实进行同步互动。在心理调节方面与现实存在种种偏差。导致心理错位与扭曲,无法适应和融入社会。加上辨别能力较差,对一些不良事物无知的接受。给自身的发展、学校的稳定、甚至是社会的安定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5、对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

一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坚持不懈,也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没有结合新时期新环境、大学生现状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特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使得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三、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思考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

学校要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才观、民族自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思想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塑造人文精神。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挖掘专业课中的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因素。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大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前进的动力。要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识大体、顾大局意识,提高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自觉性。

(二)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很强的作用。邓小平曾经讲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然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并注重发挥教师在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是在大量的实践活动和交往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寓思想教育于学生的工作、生活、活动之中,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闪光点。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的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纪律观念等经历着不断检验、不断完善的过程,最终实现自身人格的塑造,完成完整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实践也证明,受教育者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解,有助于养成他们良好的辨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

(四)加强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管理的目的在于育人,它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既要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还要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和心理承受能力,做到“宽严适度,严而有格”。要划清不允许与不提倡的界限、禁止与限制的界限、允许与鼓励的界限等。应该说,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促成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4篇

.tty331 { display:none; }

摘 要:针对我国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面存在的弊端,就培训与开发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关键词:人力资源 培训 开发 论文网

煤炭企业生产环境特殊,在自然资源及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国有煤炭企业面对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环境,实现生产现代化和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关键,也是顺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推动企业发展的先进之举。人是煤炭企业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煤炭企业发展进步,离不开员工积极性的充分施展和发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员工当作最可宝贵的资源,激发每个人的潜力,释放每个人的能量,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国有煤炭企业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1.1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作文 /zuowen/

(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的绝大部分为产业工人,科技开发人员、营销人员数量不足,比例太小,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与煤矿生产有关的科技人员,普遍缺少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层知识结构不合理。 毕业论文

(2)人力资源素质偏低。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偏低。 毕业论文

(3)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规划和工作分析。企业经营者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臃肿、存在职能交叉等现象。 作文 /zuowen/

1.2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论文

(1)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 作文 /zuowen/

主要原因为:管理者的错误观念,很多人认为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员工的流动性高,企业管理者不愿意对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的员工实施培训;国有煤炭企业管理者受原先计划经济的影响,通常会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简单的培训以应付当前需要,导致企业培训失效甚至中途流产。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2)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度不够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一是人才作为一种资本,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注重物力资源的投入和管理,而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培训和利用;二是主观上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劳动力管理,没有形成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三是只重视对干部、大中专生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对普通员工的技能管理与开发,特别是对工人技师的开发培养少之又少。 作文 /zuowen/

(3)培训机制不完善 毕业论文网

首先,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局限于培训过程,当员工回到实际工作岗位时,培训效果并不能从中体现,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其次,考评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都惯以考试成绩来说明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在做跟踪调查,培训效果很难延续在实际工作中。第三,评估记录缺乏专业管理,大多数国有煤炭企业都没有完整的员工培训记录,使培训效果分析缺乏数据依据,在下一次的培训中也不利于查漏补缺。 作文 /zuowen/

(4)培训师资不符合要求 论文

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的职工培训学校普遍存在布局分散,各自为政的问题。相当多的培训学校条件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培训层次低,整体效益差。 作文 /zuowen/

2.国有煤炭企业人才培训问题解决的对策与思考 毕业论文

2.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论文网

煤炭企业在管理上,仍停留在“管物主义”阶段,缺乏“人本管理”思想。井下工人认为“胆大就是师傅,力气就是技术”,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能否出煤作为衡量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未扎根在管理者头脑中,口头上强调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实际工作中忽视科学技术、不重视培养技术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要真正认清和区分“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力管理”的实质区别;其次要真正认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2.2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 毕业论文

要把培训费用的投入提升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度,除了投入在员工自身的软件建设上,还要加强培训实体的建设,加强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2.3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训技术和方法 论文网

员工培训,要有效地实现学习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化,做到培、用结合,将培训结果同员工的提拔使用结合起来,同岗位报酬结合起来。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1)要实现有效的培训。必须要有专业讲师和兼职讲师队伍,教学方法必须从传统教育转向注重能力提升的现代培训。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2)改善培训手段。既要开展书面讲授,也应开展音像教学,同时开展网上培训。 论文

(3)加快培训频率。要随时保证企业10%左右员工处在培训状态。 作文 /zuowen/

(4)根据不同对象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分层施教,分批学习,有层次、有侧重地进行培训。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5)改进培训方式。既要开展企业内部培训,也要采取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也可开展业务骨干外派的学历培训,但必须坚持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采用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师徒签订合同的培训等有效方式。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2.4创建学习型组织 论文

从培训学习型职工开始进而培养学习型区队、学习型企业,形成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氛围,引导职工在学习中充实自已,在实践中完善自已,在竞争中提高自已,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根本性转变。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

[1]余凯成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论文

[2]张德.《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毕业论文

[3]魏杰.《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8期 论文

[4]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毕业论文网

[5]孙淑辉.《以人为本抓好国企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冶金经济与管理,2005 毕业论文网

[6]吴志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 论文网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5篇

师训现状 当前,我国师训的规模已经日趋扩大,途径趋于合理,培训的制度正逐步完善,对培训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各基地模式和做法在进一步完善。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师训仍摆脱不了学习跟风的形式,无形中还成了学校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门面工程,因此往往流于形式,“台上作报告,台下睡大觉;专家台上唾沫飞,教师在下玩手机;上面不时发书,下面随手扔书”等诸类现象屡见不鲜。网络培训只是行政强制性的电脑自动挂机学习,网上下载教学资源、上传教学资源学习也不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相互敷衍的例行公事。究其根源,这是由于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繁重,升学压力山大,教师身上各种无形的“枷锁”太多,学校根本无法保证教师的正常的继续教育学习时间。于是乎,师训,训与不训,“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教师群体中绝大多数人依旧老样子。

对新课程语文培训的层级怀疑 新课程理念对应试教育所诉求的直接分数效应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成效。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的外延概念是与生活同步的,提倡在生活中促进语文课程的丰富性,这种本于回归教育本身的理念却在应试教育的考核标准中屡遭挫折。除了像魏书生这样的少数大师们将新课程理念与应试教育有效结合实现全胜外,各个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各个教师的新课程改革,在随着学生的笑脸逐渐增多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成绩的下滑,这种现象从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大城市到各省市的二级城市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使培训者和受训者对新课程语文培训产生不同程度的质疑,包括对新课程下产生的各种理念的怀疑。如有的教授提出学习本身就是件苦的事情,没有苦何来的成就?如对新课程理念的可操作性的怀疑,有的教师提出,一个班70个学生,学生的水平层次不穷,按照新课程提出的小组互动学习,如何保持课堂的纪律?在互动教学中必然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那就会导致课时教学内容的减少,这样就无法应付应试考试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还有的教师提出,高中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每节课都上新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像新课程提倡的,首先给予学生预习的时间,其次是展示课,然后还有点评课,这样至少需要两节课才能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那学期教学任务如何保证?这种现象使语文教师培训成为一种实然的应试教育,培训者是新课程理念的收音机,教师是新课程知识的录音机。

培训模式单一,各学校未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在基层的语文教师培训中呈现出时间短、人数多的特点。在市县级组织的教师培训课程中,因为请一次专家不容易,一次培训往往数千人,培训听课强度大,将听课内容集中于一天进行。即使对于一个年级的专项培训也是二三百人集中培训,培训课程的考核是以培训课程内容为主编制的测试题为评价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关注教师的心理认可程度,没有引起学生内心关于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方式的认可,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如一名接受语文教育培训多年的一线新教师陈述,对“四步五环”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继续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都有一些自己的初步认识,并在实践中多次尝试这些模式,但只局限于内容简单、内容较少的学习内容。每次教师培训的内容都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介绍,并未结合一些实践的案例或者视频,使培训内容一直处在识记层面,未转化为实践,同时培训课程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未充分联系起来。学校的一线教师在接受培训课程后并没有与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形成新课程实施的交流和互动。这就是说,没有提供新课程实践的土壤。

从上面可以看出,新课程示范学校在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的失败案例,使新课程理念遭到质疑,其他学校未敢轻易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使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教师没有实践新课程的阵地,导致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教学相分离。

2 促进语文教师培训有效开展的策略

开展案例分析教师培训模式 新课程的实施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语文教学中推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语文课程不断发展的动力。但从新课程的多年实践可以看出,单一教育理念和教育原理展示往往事倍功半,原因在于传统的培训模式未关注培训者和受训者的互动以及受训者和教学实践的互动。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培训模式是有效的培训模式。案例培训模式指的是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课编织成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促进培训者和受训者的互动以及教师间的相互讨论,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运用到特定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情境中,在教学情境中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例如,在一次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将高一语文《赤壁赋》的教学作为典型案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引导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应该理解的思想感情),设计课程的导入,有的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导入,有的通过介绍作者背景的方式导入,有的复习就可导入等;然后设计教学环节,有的采用讲授的方法,有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有的采用分段布置任务、学生讲解的方法等;接着是设计课堂总结环节。其次,在教师小组各自设计完毕后,教师小组间展开讨论,对针对自己课堂设计的教育理念进行介绍,对其他组的教学提出不低于一个优点、一点不足和一点建议。最后,在培训者的引导下,结合各小组意见,归结出几种在不同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较为典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视频教学模式 课堂视频教学模式是与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指的是将教师在实践中实践在培训中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并拍成视频上传到新课程培训共享网站,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并为下一次培训做准备。在本次的培训暂停期间,教师可以选择自己认可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尝试,同一所学校的教师要组织现场听课,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及时的评价。此次教学的视频需上传至共享网站,各位教师在下次培训开展前要观看其他教师的视频,并附属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例如《赤壁赋》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讨论共建构3种不同模式的教学:第一种是故事教学法,课堂的开展以各种各样的故事或问题展开,以教师引导为主;第二种是小组讨论教学法,由小组讨论每段的翻译,把关于每段中的词语的不同翻译记录下来,下课前把任务点翻译成现代文;第三种是小组在课后完成对人物背景、课文翻译的理解,上课给予10分钟的自主学习后,由各小组进行课堂讲解。视频上传到网上分析后,在接下来的培训中,培训者引导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开展进行导论,并分析在课堂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提出下一步改进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把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教学方式通过具体形象的教学给予教师。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当前语文培训中理论和实践的冲突,在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要注意新课程理论与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学案例使教师实现对新课程理论的主动建构和主动实践。

参考文献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6篇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校长培训学定义为以成人学习理论和校长成长规律为基础,以校长培训活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探索校长培训规律的学科。这个定义明确了校长培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几个核心问题:1.对象体系。校长培训学以校长培训活动为研究对象。什么是校长培训?从研究文献来看,鲜有人对此下过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它是针对校长的职业要求和角色定位,从知识、能力、情意等方面对即将担任或正在担任校长职务的职业人员进行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校长培训活动应包括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价、培训文化等一系列问题,且这些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结构。2.方法体系。校长培训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多元和综合的方法体系。在学科建立的初期,必须要走一个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即通过文献分析、经验总结、访谈研讨等探寻长期培训实践中形成的规律,并对之进行理论的概括与提炼;与此同时,还需要沿着自上而下的路径,站在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的角度,对学科的概念体系和逻辑结构进行深入的反思、推演,以建构系统的校长培训学知识体系。3.知识体系。校长培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有以这些概念与原理为话语单元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以校长培训学特有的话语单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是学科得以真正建立的标志,也是当前这门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4.理论基础。校长培训学是建立在广泛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全新的学科。在众多理论中,成人学习理论和校长生涯发展研究成果是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的校长培训一定要符合校长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与规律,要符合校长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特征,要符合适应校长职业标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要求。当前的校长培训学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应然性。校长培训学是建立在广泛的校长培训实践基础之上的一门全新的学科,它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大量总结校长培训经验、指导校长培训实践的研究成果,以校长培训某个领域为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论文在不断涌现,并且其研究者队伍也在日益壮大。但是以校长培训学为重点的研究还不多,其学科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同时也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校长培训学的专业研究队伍和相应的专业期刊等学术交流平台。因此,校长培训学仅具备了形成的条件,还没有达到完整建立的阶段。换言之,它还不是一门实然学科,而是一门应然学科[3]21。二是应用性。虽然校长培训学还处在一种应然学科的阶段,但其研究直接指向校长培训实践的目标将永远不会改变。因此,无论在这门学科发展的哪个阶段,它始终都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目标始终都将指向推动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三是元研究性。这是对当前的校长培训研究而言的。校长培训学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校长培训研究,而应该首先是对现有校长培训研究成果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校长培训实践进行更深层的研究,进而逐步形成校长培训学自身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

校长培训学的基本逻辑

如果把校长培训学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的成长应该遵循着系统论的思想,其树根是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以此为起点;树干是在树根充分吸收环境养分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学科基本原理,它将对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系统的建构;树冠则是在树干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枝杈,主要由理论分支和实践分支两个部分构成。这棵大树体现出这样四个方面的特征[9]:一是整体性,学科的研究方向都是紧密围绕其独特的研究对象———校长培训活动展开的,并且各个研究方向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二是有序性,即从理论基础到分支学科,都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三是联系性,学科的成长与发展会不断受临近学科的影响;四是动态性,即学科的发展不是一个闭环结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现有的研究领域需要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随着培训实践的发展和临近学科的发展而产生许多新的研究方向或分支学科。(一)理论———树根基础校长培训学的产生,从理论上来讲,有两大理论基础,其一是成人教育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其二是校长学。美国学者Sharan.B.Merriam(2001)指出:“自从20世纪20年代成人教育学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专业建立起来以后,成人如何学习这一核心问题就一直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实践工作者所关注。但是80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理论和模型来解释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成人学习的所有问题,比如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学习发生的各种不同场景和学习本身的过程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是一幅包含了成人学习知识基础的各种理论、模型、原则和解释的拼图。”[10]但尽管如此,它们依然为校长培训学的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因为这些在成人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理论成果,如成人教育学关于成人学习者的五个重要假设,自我导向学习、质变学习理论、非正式和偶发学习等一些重要的成人学习理论对成人学习的本质与规律的把握,都会对理解和深入研究作为成人的校长的学习特点与教育规律产生积极而有益的影响。而校长学则重在研究校长的职位特征、校长的角色及其行为、校长的成长阶段及其特征,以及校长在推动学校变革中的作用与地位。无疑,这是开展校长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校长培训学建立与发展的直接依据。(二)概念———树干体系建立在成人教育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和校长学这两大根系之上的校长培训学这棵大树,其树干应该是校长培训学原理。它是在成人教育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校长学的研究成果,围绕校长培训问题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学科方向,其作用在于建构校长培训学的概念体系,并全面阐释校长培训学的学科结构。基于这样的总目标,该学科方向将重点探讨并阐明校长培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同时讨论梳理校长培训的研究历史,以及站在培训视角应该建立的校长观、培训观等。(三)研究———树冠领域1.基础研究。包括这样一些研究方向:校长培训哲学,主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等方面探讨校长培训,特别对培训观进行深入思考;校长培训心理学,主要探讨校长培训过程中,培训者、被培训者的心理特点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揭示影响校长培训的一些深层心理活动;校长培训文化学,主要探讨校长培训文化的结构因素,以及培训文化的建设路径等。2.实践研究。包括这样一些研究方向:校长培训课程论,主要探讨校长培训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校长培训模式论,主要探讨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要求的培训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校长培训评估论,主要探讨培训评估的标准、过程与方法等问题;校长培训管理学,主要探讨校长培训中的制度建设与管理规律等问题。

校长培训学的建设路线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青马工程”现状促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58-04

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成长离不开党。[1]同志指出:要使我们的党保持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就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同志在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第一次提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2006年6月5日,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要注意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引导一大批优秀学生干部健康成长。同年10月,下发了《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并明确提出要以此为契机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年5月,团中央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它将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青年,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实施“青马工程”,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过去的两年里,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以加快推进“青马工程”的落实。笔者在网络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现状,提出进一步推进“青马工程”的建议和思考。

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现状

1.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成效

(1)分级培养格局初步形成,培训范围不断扩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对全国主要高校200名左右学生骨干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导师辅导、评价考核等机制。各省级团委、学联纷纷参照这一做法,每年对本省(区、市)主要高校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不少于200人次,多数高校也应时而动,开办了校、院、系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班),形成学生骨干培养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形成了分级培养格局。[2]同时,各高校有效依托学生骨干培养学校,除对学生干部以外,将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要求进步、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纳入“青马工程”培养体系,扩大了培训范围。如大理学院团委直接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三生教育”研究会等理论学习型社团营造理论学习的氛围,并通过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社团骨干培训,把学生社团干部列入“青马工程”培养对象,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不断丰富。从培训内容来看,各高校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如2009年云南省的“青马工程”主要围绕建国6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宣传和调研,并明确分为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两个环节,其中,实践环节由各高校组织实施,主要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理论学习环节由团省委组织,主要由红色党史、辉煌成就、青春团史、青年创业、素质拓展、学习交流等六个专题组成,培训的内容丰富,符合学生干部的实际,得到了广大“青马”的赞同。又如首都经贸大学,它的学生骨干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业务理论课程三个系列,内容涉及“十七大”精神学习、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学习、时事政策教育、清正廉洁观念教育、法制教育、公文写作、大型活动组织等。[2]除了举办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培训班,各高校还积极组织学生骨干成立理论宣讲团(如“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宣讲团、科学发展观宣讲团、法制宣讲团等),结合共青团组织的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的理论宣讲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不断提高“青马”的综合素质。

(3)以集训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加强。各高校多采用集中培训班和训练营的方式对“青马工程”的学生骨干进行培训,集中组织学员听取报告、开展讨论、撰写论文、接受辅导,加强了培训力度。如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领袖精英培训营”,学员集中在培训营中听取校友报告,参加团队辅导训练活动,接受领导管理、组织策划、形象礼仪、时政民生、生涯规划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和锻炼,在一周的学习辅导后,学员参与完成所在团队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2]

(4)政策倾斜和制度支持,使培养效果得以保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①组织分工。各地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本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逐步建立领导决策、议事协调、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通过重点项目和活动,推进各类青年骨干的培养。②硬件保障。一是经费保障各级团组织应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挖掘社会资源,为工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阵地保障:要依托各级团校、团内教育培训基地以及高校业余党团校、各类理论社团等,强化阵地建设;努力构建能够广泛影响青少年的强大网络阵地。三是师资保障团中央和各省(区、市)要广泛吸纳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企业管理者、社会知名人士等组建开放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导师团,为培养工作提供师资保障。四是教材保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高校“两课”教材、中央编印的理论读本等,组织力量编写切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需要的各类资料和教材。③机制建设。一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规范培养时限、科学安排内容等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二是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切实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切实帮助。三是各级团组织要探索完善定期向党政积极举荐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积极推动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人才培养规划,推动党委政府把优秀的青年人才纳入相应的后备人才培养范围。四是健全推介机制,通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评选活动,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中优秀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推介力度。

各省(区、市)纷纷依据团中央的指示,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青马工程”的顺利推进。各高校也十分重视争取政策支持,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为“青马”的培养提供保障。例如:共青团云南省委制定了一年一度主题鲜明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计划,并组织本省的马列研究专家(教授)、中共党史研究专家(教授)、团的领导、青年工作专家、资深专职团干、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典型等组成“青马工程”的导师团。浙江大学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建立了由著名专家、教授、党政高层领导、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成长导师团和专业导师团,指导学员们的学习、实践和生涯规划,此外,还建立了学院“种子库”,为优秀学生骨干建档立册,在选拔政治辅导员、研究生支教团、出国交流以及就业推荐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实施跟踪培养。宁夏大学允许本校参加“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学员竞聘到校团委挂职锻炼,担任团委副书记,实行定期考核,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重点推荐就业或破格选留在学校从事学生工作。[2]

2.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存在的问题

(1)全球化背景给“青马工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多元化的发展,它使马克思主义面临多样性解释的挑战。有的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幌子,坚持的是资本主义;有的借助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理论,来改良资本主义,实质上还是资本主义;有的将马克思主义发展为专制的集权的社会主义,等等。各种马克思主义(包括自称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会争夺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不可避免地出现争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局面。同时, 西方一些政要和右翼思想家甚至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3]

同时,以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带来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反映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特别是“冷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更多地利用全球化的机会,通过文化手段进行渗透,比如,通过国民在海外经商而从事商业、宗教、教育或其他活动,通过双边外交进行文化交流和渗透,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招收留学生等进行文化传播,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文化的全球范围交融,资本将附属于其自身的文化传播到了资本所能到达的地方, 全球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都受到了冲击。资本主义利用其全球经济优势,将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同马克思主义争夺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3]这给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给“青马工程”的顺利推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渗透使得部分学生干部产生了信仰危机。现阶段,我国恰逢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和文化多样化、社会生活复杂化等,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他们对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的兴趣大不如前。[4]与此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一切机会对我国实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把渗透的重点转向青年一代,从各个层面以各种途径来宣传资本主义、诋毁社会主义、污蔑马克思主义,利用具有欺骗性的两党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普选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等诱发青少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崇拜、利用科技及网络技术全球化,使处在转型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少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让他们崇尚西方文化,淡忘本土文化,崇尚利益至上,淡忘道德建设,以达到让我们的青年一代崇尚资本主义而摒弃社会主义的目的。这就使得我国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产生了信仰危机,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5]他们逐渐对西方制度和西方思想产生了较高的认同度,认同西方的多党制,认同强调个人责任的个人主义。[4]

(3)重形式、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培训的长效性有待加强。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地高校纷纷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和颁布本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方案(意见)、成立领导小组等,以加快推进“青马工程”的落实。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把之形式化,轰轰烈烈地搞几次培训、开几场讲座、做几场报告、开几次专题讨论会,然后写写总结材料,上报了事,并没有真正从“青马工程”的实效性以及培养“青马”的长期性上去下工夫。部分高校则依然以一贯的马列课讲授的方式进行“青马”培训,十分重视理论培训和讲授,哪怕其理论培训所用教材(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的很多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6]还依然我行我素,忽视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锻炼和教育环节,例如,在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方面都不够重视,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当前大学生骨干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他们区别于普通学生、更具竞争力的重要素质,也是增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具体要求。因此,从部分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情况来看,这样的培训,很难照顾到大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也很难让党意图通过“青马工程”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这也成为了目前“青马工程”长效性加强的重要阻碍之一,也是“青马工程”实施者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青马工程”的实施要做到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高校较多地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现行高校学生骨干的培训时间普遍不长,少则一两周,有些是采用为期三个月的轮训,最长的培养学制也只有一年,而且,多数是利用每周的半天或双休日来进行培训,因此,集中培训的阶段性效果固然明显,但对于将在高校完成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学业的学生骨干来说,“青马工程”培训的持续性不够强,长效性无法保证,这也是影响“青马工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4)重点培养与普遍培养未能有机结合,培训结构有待完善。目前,各地在推进“青马工程”的进程中都扩大了培训规模,如,安徽省计划由各高校建立本校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重点培养600人,5年培训10万人。[2]在高校扩大“青马工程”培训规模的同时,如何将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如何保证规模扩大后的培训效果,就成了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提高大学生骨干培养的覆盖面的确是落实“青马工程”的重要举措,然而,如果不进行培训结构的优化,不制定与集中培训相对应的长效考核机制与晋级制度,只是扩大培训规模,将会影响普遍培养的效果,特别是在学员选拔、课程设置、师资分配等环节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点培养的效果。[2]

二、对促进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思考

1.整合教育资源,营造社会氛围,形成他育-自育的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教育过程都包含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教育以及教育者自身内化两个过程(当被教育者自学的时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视为同一人),只有两个过程都进展顺利,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生接受“青马工程”的培训也是如此。每一个被教育者就像一个带选择性活塞的量筒(如图1)。如果箭头和活塞的开口方向不一致,那么其就不可能进入量筒,也就是说,如果教育的内容本身不能符合被教育者的需求,与被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不一致,那么,我们的教育,只能被被教育者感知,并不能被其内化。如果箭头和活塞的开口方向一致,那么其就可以顺利进入量筒,也就是说,如果教育的内容符合被教育者的需求,与被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吻合,那么,我们的教育,不但能被被教育者感知,而且其内容可以被被教育者内化,成为其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

目前,政治多元化、经济和文化多样化、社会生活复杂化,以及现实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来的比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优越现象,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实际上也就使得大学生们“带选择性活塞的量筒”的活塞开口方向变得复杂多变,加大了“青马工程”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难度。我们需要整合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如学校、网络、媒体、家庭等,全策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社会的影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活塞”方向,使其价值取向与我们的主流价值方向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我们的“青马工程”成为学生所需,为学生所向往,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的自学者,形成“他育-自育”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我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才能不流于形式、实现质的飞跃,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才能后继有人。

2.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养内容,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在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养内容,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加大集训力度的同时,要积极地改革培训形式,可以引进问题式教学法、一对一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7]等教学方法;在以办讲座、作报告、开专题讨论会等形式进行理论培训和教育的同时,丰富培养内容,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干部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下农村等等,开展志愿服务和调研活动,提供给他们对外交流的平台,指导他们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当前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让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到的理论内化为品质,使培训的内容转化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网络的教育引导功能日益彰显,而目前我们在网上建设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研究和实践还相对薄弱,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仰教育还难以在互联网上发挥引导和控制社会主流舆论的作用。[5]“建立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网上阵地是加强网络时想信念教育的当务之急。”[8]因此,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构建“青马工程”的网络平台,紧扣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建立大学生骨干培养专题网站(网页),建立大学生骨干QQ群,开设博客、BBS,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实现学员学习交流讨论网络化、日常化,构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网上精神家园。

此外,在理论培训内容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育青年,认真组织大学生骨干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保证。要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所在。最后,要开展无神论教育。当前大学生中信教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所以,我们要把无神论教育作为一个“青马工程”培训的专题提上日程,它是学生骨干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前提,也是抵制“”势力的一剂良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7]

3.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培训机制,完善层级培养的良好格局。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

体育教师一体化理论主要阐述了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以及本校培训与院校培训相结合等内容。要实现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的构建并且将之付诸实践,必须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约束机制,开放师范教育体系,走院本培训与院校培训相结合,教师定向与非定向培训相结合之路。本文将从理论部分开始阐述,进而上升到实践操作,以期能给广大体育教师一些参考建议。

一、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的构建

(一)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以及职后培训一体化理论。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以及职后培训一体化理论的构建过程较为清晰,在培养时要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途径,确保职前培训,入职教育以及职后培训之间能够紧密联系,各层次时间段的培训都应该融会贯通,摆脱以往职前职后各个培训机构相互独立的现状。实现职前职中职后一体化培训是有可行的理论背景的。目前许多教师的培训途径都是依靠师范院校,入职后的教师大部分的培训来自于教育院校,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师范院校。师范院校重视的对教师学术理论的培养比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的培养更多一些,因此很多体育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是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的实战经验,而且职前职后的培训还会出现重叠部分,大大降低了讲师培训的效果。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理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优势,如果培训一体化能够得到推广,不仅能够将职前职后培训中的不足之处挖掘出来,扬长避短,还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体育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是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一种培训方式,强调了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犹如把一个人一生各阶段都联系起来一样,实现人生的不断发展。师范的升级也迫切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目前各地师范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二)校本与院校培训一体化理论的构建。校本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仅由学院内部进行教学培训,而院校培训的一般情况是具有高级知识背景与专业素养强的大学教师,这些教师以研究学科为主,直接接受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培训,这两种培训模式既有自身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校本培训是贴民层的培训,降低了自己的岗位需求,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缺乏严谨的钻研精神,学术素养远远不及院校培训处的师资队伍,无法从事更高层次的教育工作。校本与院校培训一体化理论是根据这两种教育模式之间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的。校本培训要求教师常常与各大高校优秀的师资进行交流,必要时还需要登门拜访或者邀请培训,而院校培训与基层二三等院校联系不够紧密,常常需要派教师深入基层院校进行实地考察,以总结自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扶持基层教育界的发展。校本与院校培训一体化理论也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的,因为校本培训与院校培训各自存在着不足,校本培训注重的是实战演练,但是没有办法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培训模式,而院校培训主要是将所有接受培训的教师集中在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是相对封闭的一种培训方式。但是较之校本培训,院校培训更有机会接触优秀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更专业的业务培训,只是教育理念没有很快得到推广,因为缺乏实践。二者培训方式的结合,相当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其他非师范院校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构建。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大学既有各自教学培训的优势,也存在不足。师范大学能够培育出具有专业素养的体育教师,但是相较于其他非师范学校来说,师范学校的培训缺乏一定的学术素养,实战经验虽然丰富,学术上却比不上综合性大学。非师范性大学研究氛围浓厚,学院内部理论体系分析透彻,但是师资队伍缺乏历练,常年埋头做研究,缺乏必要的上课技巧和教育理念。这就如同一个人拥有真才实学,但是讷于言辞一样。这三种类型大学进行一体化培训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弥补各自培训方式存在的不足。师范院校的实践造诣远远高于其他非师范性的培训机构,可以培养出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非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师资资源,加强自身体育科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和改进先进的教育课程,并且提倡就职前的师德教育。综合性大学以及非师范大学要规范自己的师资培训制度,尽可能培育出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同时,专业的师范大学要改革自身的体育教学,引进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教育理念,并且认真落实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师范体育部资源优势,任命部分体育教师做兼职或者专职工作,加强专业课程和辅修课程的建设,不断提升自己的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工作经验,同时广泛开展师资交流活动,提高师范院校的学术性,努力将培训专业教师团队的工作做好。

二、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工作还在实践当中,仍旧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值得广大师资培训机构努力探索。要实现一体化培训,必须要做到教师入职前,入职中和入职后一体化培训,校本与院校培训一体化,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非师范性院校培训培养一体化,各自取长补短,加强师资队伍的学术性和实践性,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为社会注入新时代的师资血液。一体化培训理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符合社会主流发展的需要,也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普及全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前鑫.职前职后一体化: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模式探析[D].当代体育科技,2013.28.

[2] 韩春利.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2).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生入馆教育;“学习圈”理论;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识码:A

新生入馆培训作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工作的一部分,既是新生认识图书馆的开始,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环节。现在,高校图书馆角色日益多元化,新生入馆培训工作的意义也愈发的重要。但是,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单位,开展的各项活动和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相比,受重视的程度较低,因此,新生入馆培训工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 图书馆新生入馆培训的特点

对于图书馆新生入馆陪训,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现象,但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2]:

1.1培训周期短,培训任务重 新生培训一般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而且还要避开新生们军训、正常上课以及选修课的学习时间,因此培训的周期短、任务重。

1.2培训参与的学生多,培训老师数量少 以我校为例,连续几年,接受入馆培训的新生数量在4000名左右。而因该工作的阶段性,我馆没有配备专职的培训人员,由信息服务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培训阶段负责完成培训工作。

1.3培训效果难保证 一场新生培训的时间为两个小时,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让新生们面对一个全新的图书馆,在没有任何前期亲身体验的情况下,记住所有内容的可能性很小,新生入馆后的违规行为比较多,培训的效果差强人意。

2 在新生入馆培训中应用“学习圈”理论

学习圈理论是大卫・库伯[3](David kolb)在总结了约翰・杜威(John.Dewey)、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亦即经验学习圈理论。他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践。并指出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学习圈”。在2015年的新生入馆培训工作中,我们将著名的“学习圈”理论应用其中,对这项工作进行了改进。

因此,基于此理论,我们转变思路,将新生入馆培训工作分成培训前期准备、培训实施以及后续培训结合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确保新生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1新生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

2.1.1培训人员的选择 应选择热爱培训工作,喜爱学生,熟悉图书馆文化的工作人员从事培训工作,这样才易于和学生沟通,培训更接地气,效果更好;此外,尽量从一线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中选拔培训人员,或至少具备在一线服务部门工作的经历。因为一线服务人员最熟悉学生平时在图书馆的行为特点[4]。在培训时,通过实例,生动形象地讲述学生们在图书馆的种种优劣行为,新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2.1.2对一线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 在新生培训工作中,大部分的图书馆会忽略对自己服务馆员的培训,一线服务人员长期工作,难免会有倦怠,而服务标准不一致,只会让学生对图书馆缺少信任感,拉大新生和图书馆的距离[5]。因此,在进行新生培训前,要重视对一线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虽然平凡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让他们积极寻找日常服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亲情服务意识和细节服务意识,并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给予新生热心、耐心,以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的水准。

2.1.3注重对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图管会)成员的培训 在对一线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邀请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成员参与培训,使他们作为新生培训强有力的后备军,在新生晚间或周末进馆出现困惑时给予新生适时的帮助和指导。消除新生们对图书馆的陌生感,真正把图书馆当成自己大学时期的第二课堂。

2.2新生培训的实施过程

2.2.1充实培训内容 在原有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介绍的基础上,增加图书馆文化方面的宣传,比如在大学期间,图书馆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陆陆续续将会开展的各项培训活动,让新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活动中来,逐渐融入到图书馆文化中[6]。

2.2.2制作精美PPT,尽可能多用图片而少使用文字说明 在培训过程中,PPT是培训人员和新生们交流的媒介,精美的PPT可以消除学生对培训的排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培训效果。因此我们在2015级新生培训的PPT制作时,本着多用图片、少用文字的原则,让学生们赏心悦目。比如,我们在PPT的前三页放置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荷兰大学图书馆夜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照片,当这些图片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感叹声此起彼伏,觉得非常震撼,随后我们放置了将书作为设计元素的艺术品的图片,学生们都觉得非常新鲜,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培训老师带入了培训的状态中,在培训即将结束时,我们将往期图书馆常规培训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照片放置在PPT里,新生们都纷纷表示对后续图书^开展的活动很感兴趣。

2.2.3用实例讲述规章制度部分 规章制度比较枯燥,我们在2015级培训里一改往年将新生应遵守的规章制度以一二三四的形式罗列,而我们来自于服务一线的培训人员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收集的学生违规典型案例与新生们分享,既形象又方便新生理解,使违规部分的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培训后相关后续活动的开展 如前所述,新生入馆培训是新生们打开图书馆这座宝库的钥匙,那么,培训结束后的后续活动应该迅速跟进,以吸引新生入馆,巩固培训的效果。比如我馆在今年新生入馆教育工作全部结束后,针对新生开展了“初品书香--我借的第一本书”活动,新生们纷纷走入图书馆,参与度很高,反响热烈。

在我馆对2015级新生培训工作结束一段时间后,我们对借阅室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反馈,阅览室工作人员对今年的新生满意度达到96%以上;新生入馆培训后对图书馆的认识较往届新生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参与图书馆后续活动的积极性高;2015级新生到馆率和上两届学生同比增加20%;而培训后新生发生的违规数仅为两例。

3 总结

通过将“学习圈”理论应用到图书馆新生的入馆培训中,并结合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我校图书馆的新生入馆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效果。新生在图书馆的搜集信息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习效果更为有效,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和资源工作得到了更加优化的实施和配置,与学生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也得到了加强。

参考文献:

[1]郭利伟,陈泉.近十年我国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研究综述[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5):99-102.

[2]刘莹,胡靖,淳姣.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10所大学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4(3):69-72.

[3]D・A・库伯著.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丽娜.高校图书馆提高新生培训工作质量的新举措--以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8):128-130.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讲座式 参与式 培训 互相嫁接 好方法

当前,全国各地教师培训大多数基本沿用讲座式培训方法。可这样的培训效果很不好,有时甚至使参培者产生反感。因此,培训实践要求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培训模式和方法。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在2012年9月我校的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安排了五天培训时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举办理论讲座、提供适当背景材料;②观摩听课;③问卷调查,筛选典型问题;④分组讨论交流;⑤学员点评。五天时间,我们共举办理论讲座5次,主要内容有《浅谈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艺术》《探溯综合性学习本质,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路在脚下——仪陇实验校语文教学改革简介》《将阅读教学的根深深扎进文本的土壤之中》《品析语言与解读文本》等。在进行理论讲座的同时,加入案例研究。观摩学习了四堂典型的研究型课,先听讲课,再听说课,然后小组议课、全班交流发言。问卷调查是为培训做的一部分准备工作,开班之前我们在做培训方案的同时,组织开展了问卷调查,主要问题是,你作为学校的一名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让你感到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分组讨论交流在五天里,进行了三次。比如,第三次,即第五天下午的主题活动是“语文论坛”,分小组交流互动,先由小组长到主持人那里抽取一个交流互动的题目,这些题目都是从先前的问卷调查中筛选出来的17个典型问题,如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和高效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理想中的语文评价是什么样的?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教师的成长路径有哪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有哪些途径?语文课外活动有哪些形式,教师怎样有效组织和引导?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等。然后分小组进行40分钟交流互动,组员们各抒己见,谈出自己做法或想法。之后,先由学员点评,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也可以进一步提出建议,其他小组的学员和培训者进行点评或提出完善建议等,力争让该问题能够得到更完美的解答。

在这次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我们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讲座式与参与式相互嫁接的模式和方法,获得了参培学员的广泛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发现:两种培训方法,如单独运用,各有利弊:

“讲座式培训”有其独特的优点:

第一,它有利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人数的培训,有利于培训者按时完成培训任务。

第二,它有利于参培教师快捷、准确、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避免他们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

然而“讲座式培训”也有它自身的弊端:

第一,不利于调动参培教师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课堂中缺少参培教师的参与,他们的心理容易疲劳,因而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调动。而且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对参加培训产生反感。

第二,忽视了参培教师的个性差异。参培教师有着千差万别的经验基础和理论素养,因而也就有各自不同的理论需求,而我们安排的是同一内容,那么 就很难适应各种不同层次的参培者的需要。

参与式培训的优越性相当明显:

第一,参培教师的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参与式培训既可以共同研究一些必要的共性问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研究方式。这样便使参培教师的共同与个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第二,促进参培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过去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合作交流中分享他人的成功的经验,从而提升为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然而参与式培训并非十全十美,它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参培教师所获得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大多是专家们研究出来了,而我们让参培教师再重复理论的探索与形成过程,这样既浪费不少宝贵的时间,又使参培教师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较零散,系统性不足;由于个人的认识程度不一样,有些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最后也难以达成共识。

笔者认为讲座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互相嫁接是培训的好模式、好方式之一。它既能让参培学员快捷、准确、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参培学员深度参与和体验,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操作相结合,还能有效提升参培学员在工作学习中与同事团结协作的能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同时,笔者还有两点认识:

第一,在重视效益特别是关注速率的培训中,我们应该将讲座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紧密结合,不能单一地把其中一种作为唯一的培训方式。我们结合运用,不妨在参与式培训中增添小讲座,在讲座式培训中增强参培教师的参与度,使得两种培训模式互相融合,取长补短,提高培训效率。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11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均连续指出:要“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并强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

然而近二十年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成效并不理想,学校积极、企业消极,双方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如何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教材调整,建立起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需要校企双方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不久前,我院部分老师,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了30天研修,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也为我们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德国之“双元制”

“双元制”指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又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要想达到此目的,必须既让受训者掌握将来所从事的技能,即“怎么做”,同时又让他们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为什么这么做”;这正是实训和理论教学,亦即企业和学校这“两元”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两个培训主体――企业与职业学校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培训主体和基本培训场所。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掌握好“怎么做”的问题;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

2.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受训者在两个地点学习,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在职业学校是学生。

3.两类教师――实训与理论教师

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起重大作用的师资,一般是完成职业培训后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职业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专科学校”毕业生;再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与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4.两种指导文件――《职业培训条例》与《理论教学大纲》

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进行,理论教学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

5.两种教材――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

实训教材根据职业大类编写出若干教学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又由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习题指导书组成,并辅以多种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而理论教学则采取了以“专业理论”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方式进行教学,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

6.两种考试――实训技能与专业知识考试

受训者经过培训,最后参加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企业主、实训教师、理论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

7.经费的两条渠道――企业与国家

企业的培训费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

8.两段培训时间与两种培训环境交替进行

在一周内受培对象采用“2+3”或者“3+2”的时间分配,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职业培养。

三、“双元制”的成功之道

“双元制”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多年形成的职教体系、实训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和政府与企业的大规模投入之外,还有严格考试制度、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崇尚手工艺和技艺的文化。

将培养和考核相分离,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学生要经历两次重大考试,两次考试都是由国家行业协会出题,全国统一考试。同时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德国人长期形成的崇尚手工艺和技艺的文化也是成功的关键。在德国有这样的共识:培养一个技术熟练、精湛的劳动者与培养一个知识广博的大学生相比,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四、“双元制”之借鉴

1.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和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也是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掌握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搜集过程。通过职业分析可以了解构成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分辨出支撑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为职业归类及职业群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为专业设置提供了依据。

2.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职教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现代社会是动态的,为了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不仅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在变化了的环境中能够很快地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

3.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编制以宽基础为基点

要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双元制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设计思想;而其课程编制是采用综合课程方法把所有理论课程综合成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三门课,尽可能的拓宽专业知识面。因此,我国的职业课程编制应以宽广职业基础面为基点。

4.课程实施以双元合作为基础

职教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从该意义上讲校企合作对职教至关重要,而课程又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因此校企合作的实质是以课程的合作而展开的。双元制课程实施则是真正以双方合作为基础的,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并以此共同合作来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

5.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

课程内容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双元制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活动的组织由教师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获取者,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双元制;我校;教学模式;对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19-01

众所周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他们的经验,并向他们学习。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团,赴德国学习了21天。下面试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认识及我校教学模式的思考。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适龄青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

一、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

德国的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

我校要克服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这就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服务,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校学生的身份就是学生,即使在单位实习,也叫实习生,而不是学徒工。学徒工是主人的身份,而实习生是临时工。

二、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德国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双元制”的两类师资。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这种专职的或兼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我校正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现职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保证每一位教师在企业锻炼的时间,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对于新任专业教师要求必须先在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技术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教师;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四是通过与企业合同的形式,共同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两种指导文件――《职业培训条例》与《理论教学大纲》

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的。它是法令性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以保证各类职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理论教学大纲》是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按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编写。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职业学校将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长效机制;途径

目前,90后成为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他们思想开放,勇于接受,善于模仿,因为入党时间不长,理论修养不深,党性锤炼不足,容易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造成党员意识淡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认知偏离和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意义重大。经过多年努力,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虽已取得较大成就,但临时性和应景性现象仍较为严重,缺少持续性和长效机制。

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不够重视,普遍存在“重发展轻教育”“重发展前培训,轻发展后培训”“重成才教育,轻党性培养”“重教师党员,轻学生党员”等突出问题。其二,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党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些党员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了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甚至认为一旦入党就可以高枕无忧。其三,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没有从学生党员视角和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没有实施分类施教和及时更新。其四,培训方式缺少创新,以理论讲授和正面灌输为主,很少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忽视了新技术手段开发和新培训载体构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比重失衡,忽视了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其五,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缺失,没有针对培训效果和培训体系,分别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导致形成学与不学、好好学与随便学、学得好和学不好没有区别的消极思想,严重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难以形成更加优化的培训行为。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手段。为了把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要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不断探索构建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高校党组织要充分领会《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精神,在全面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基于大学生党员的地位和肩负的使命,以增强党性、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能力建设为中心,制订学校层面的教育培训5年规划。二是对5年规划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年度培训计划和各级党组织的培训任务。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组织者、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培训费用预算、培训组织管理等内容。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校内培养和校外共享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四是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和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五是组织实施培训计划,确保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六是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七是加强制度建设,将教育培训各阶段的思路、做法、要求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构建工作条例和配套制度,为下阶段培训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和实践参考,促使教育培训工作早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实施分类施教

高校党组织应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构建理论武装、党性修养、道德教育、知识普及、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内容体系。教育培训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梦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成才与创业教育。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内容。

设计培训内容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增强党性为第一任务,将理想信念教育和能力建设贯穿始终。二是坚持学生党员视角,充分考虑其实际需要,从与之联系紧密及普遍关注的内容入手,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三是问题导向原则,培训内容要有助于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针对性原则。应根据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低年级党员和高年级党员、普通党员和党员干部等不同类型学生党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实施分类施教和按需施教。

三、创新培训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目前培训方式单一,受训者学习兴趣不高,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高校党组织应立足实际创新培训方式:

1.集中培训和经常性教育并重。应改变单纯以集中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灵活采用专题辅导、报告会、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现身说法、交流研讨、结对帮学、观看视频等方法,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读书读报、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正面灌输和双向交流结合。注意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等方面认真听取其意见,采取交流研讨和谈话谈心等方式,营造沟通交流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党员畅所欲言,了解其实际需要,掌握其理论素养和价值观念的真实状况。

3.集中教育和个人自学结合。大学生党员专业学习任务较重,时间也不统一,难以组织经常性的集中培训,党组织要引导学生党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搞好自学,帮助其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自学计划,合理安排自学任务。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学时制度,引导学生党员采取个人自学和网上党校在线选学的方式,完成每年的规定学时。

四、强化实践锻炼,优化培训效果

高校党组织应逐步加大实践锻炼的比重,改变实践环节弱化的现状,做到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并重。

1.开发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服务社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参观考察、专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走出校门,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党员组织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帮助其在活动组织中提升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情操。

3.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和完善“”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组织好支部党员活动,做到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结合党员民主生活会,开展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广泛征求党内同志和群众代表意见;开展好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工作,引导党员对照先进性要求,全面查找自身不足,深入剖析原因,提出有效措施,确保整改到位。

五、拓展培训平台,整合教育资源

党校是高校党员培训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随着大学生党员人数的不断壮大,党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已很难完成全员覆盖的党员培训任务,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拓展培训平台。

1.拓展校内培训平台。一是在条件成熟的二级学院、教学系(部)设立分党校;二是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把党支部建设到专业,甚至专业中的不同年级,人数较多的党支部还可组成若干党小组,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三是指导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利用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开展学习。通过构建“学校党校――分党校――党支部――党小组――学习兴趣小组”体系,充分发挥培训平台优势。

2.开辟校外培训基地。采取与校外单位合作交流的方式,开辟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整合各方面资源,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3.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一是建立和完善“网上党校”,适时党建工作动态,及时更新时政热点,不断整合优质党课资源,组织学生党员在线完成培训和开展讨论交流;二是利用QQ、微信、微博普及的有利条件,指导建立关于教育培训的微信群和QQ群,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既方便培训信息和掌握党员学习动态,又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六、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党组织要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手段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1.建立和完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客观评价学生党员的培训态度和培训效果。(1)建立考学制度。采取考勤、统计心得体会和学结提交数量等过程性考核手段,评价学生党员的学习态度;采取考试、互动交流、谈话谈心等方式,检验学生党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素养的提升情况。(2)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包括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两种方式。正向激励是采取评选学习标兵、树立学习典型等方式,对培训态度端正、培训热情较高、培训效果明显的党员进行表彰。反向激励是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党员提出批评意见,帮助其改正错误;对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党员,帮助其查找问题根源,探讨改进思路和措施。(3)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党员反馈考核结果,帮助其总结经验和查找差距。(4)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为学生党员建立专属培训档案,完整保存个人培训资料,详细记录培训学时、培训考核结果等重要信息。

2.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评价机制。为了总结教育培训中的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高校党组织需要针对培训体系建立评价机制。(1)构建培训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者、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管理等维度,合理制定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采取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选择受训者填写评价指标,科学分析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体系。(2)建立培训管理台账,对培训进程实施动态管理,有条不紊地贯彻落实培训计划,及时修正偏离培训计划的行为,争取更加出色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洪岩.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J].辽宁警专学报,2010(6):4-6.

[2]罗光晔.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94-96.

[3]庞露荷、唐增城、李明明.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办法研究[J].南方论刊,2014(6):108-110.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14篇

一般为三年,因疾病等特殊原因可延长至四年;其后可根据本人意愿及用人单位要求可进一步参加亚专科培训,亚专科培训年限根据各专科要求决定。

二、培训方法

1、上岗前需参加岗前培训一周。在医院培训期间,由管理办公室统一布置培训工作。 2、在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办公室和指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做到专科理论、临床诊治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相结合,基础培训和专科培训相结合。 3、培训人员培训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指导老师负责制和学分制。 4、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细则,实行二级专科轮转。

三、培训内容

1、参见卫生部各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 2、相关学科临床理论进展和新技术;相关学科临床操作技能及常见病、疑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了解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处理措施;在科室统一安排下参加临床教学工作。 3、临床科研方法,科研论文、临床研究课题申报写作方法,文献检索方法,卫生统计学。 4、专业英语:相关学科外文专著和文献、专业杂志,英语论文写作。 四、综合素质要求 1、严谨、求实、规范、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2、高尚的医德医风和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 3、医患沟通艺术和能力。 4、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四、理论课程:

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细则》要求的本专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巩固大学理论知识,阅读本学科经典著作。

五、考试、考核:

1、出勤考核:培训人员实行24小时负责制。病、事假三天以内(含两天)由本人书面申请,指导老师和科室主任签字后生效,并在考核表上记录;三天以上者,需由专科医师管理办公室签字后生效。请假情况如实记录于培训手册。

2、轮科考核: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进行。由该科培养指导小组负责进行,并将考核结果记录与培训手册,科室主任和指导老师签字。

大学生培训论文范文第15篇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职业培训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业培训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学校所提出了的学期工作思路为指导,在相关领导的指示安排下,充分发挥本部门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的功能和作用,积极协调,认真做好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加强联系,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努力探索,切实做好退役士兵的培训工作;为学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培训学校工作计划。

二、具体工作任务

(一)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根据本学期有关班级的课程考核要求,本学期除16个班的CITT考核外,还将安排xx、xx两个班共91人参加数控中级工技能鉴定,1003班师56人参加车工中级工技能鉴定。我们将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技能鉴定部门及相关处室和班主任做好联系协调,认真做好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

另外,做好部分07级毕业生技能等级证书的换证工作。

(二)社会培训考核工作

(1)做好社会培训考核常规工作

按工种分类建立建全资料档案库,把各级各类培训申报材料、考核管理资料、培训管理效果资料等汇总成册;按要求并及时填、报各种培训考核表册;做好各种有效证件的管理、核实及发放工作。做好各种培训的宣传招生联系工作和开班前有关准备工作及进程中的管理工作。

(2)维修电工及电焊工社会培训工作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本学期将于九月十二日开办第三期维修电工中级班,九月十九日开办维修电工高级班,以及维修电工技师班的技能训练工作;另外,本学期我们争取开办第八期电焊工社会培训班,我们将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地开展社会培训的宣传、招生工作;我们将深入调查研究,合理确定培训项目课题,与相关专业办合作科学制定培训教学大纲、培训教学计划、培训实施方案;我们将注重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培训学员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进而树立良好的口碑与信誉。在培训期间我们将认真做好培训学员的管理工作及后勤服务工作。

(3)社会培训及考核项目的拓展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本学期将一方面加强与社会各部门联系,争取主动走入各类工矿企业及相关用工联系机构,与其协商合作培训事宜;从而拓宽社会培训市场,拓展社会培训内容,扩大社会效应和提升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与各专业办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能提升就业竞争能力的学生技能培训兴趣班并做好相关技能考核工作。本学期争取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和数控车(铣)中级工这两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退役士兵培训工作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本学期我们与相关处室合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退役士兵培训工作:

一是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全省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有关精神,我们将与区有关职能部门和学校相关处室密切配合,做好09级退役士兵长期培训学员的毕业证书的办理工作。

二是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做好09级及10级退役士兵长短期培训学员的理论教学及技能训练工作。

三是要对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促使上级部门不断完善有关退役士兵的培训政策。

四是将在培训过程中逐步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加强对参加培训退役士兵学员的管理,使他们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培训心态,共同努力把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这件利国、利军、利民的工作落实好。

职业培训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执行《xx市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做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二、主要目标任务

1.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地发展。在平时教学中,以尊重学生为根本,多采用启发式,培养他们的兴趣,使艺术教学贯穿他们的整个人生。

2.加强和丰富学校的艺术特色建设。树立艺术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旧模式,可充分把握身边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创造一种师生在平等的位置上探讨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教学方法。

3.倡导一个学生爱好艺术的良好态度,树立学习艺术的自信心。加强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欣赏层次。在小学阶段,力争使学生能识别几种乐器不同的演奏效果,认识一些不同的画种。

4.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教师要深入学习新的艺术标准,把握教材特点,实施新的教学方略,选择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符合新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政治学习、理论学习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2)认真学习艺术的新标准,以及教材跟以往不同的特点和突破,从而树立教师坚定的理论基础。

(3)做好教学工作,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充分利用学校新添的多媒体设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欲 望,加强艺术体验。

(4)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

2.加强教研组老师自身素质建设

组员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多探讨、切磋,教研组各成员继续开展深层次进修,提倡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校际交流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同时学校为教师多提供一些专业方面地书籍、器材、艺术素材等,让老师们渴望学习提高的心愿得以满足,也便于教师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

3.继续开展教育实验、教育科研研究工作

积极发挥艺术教研组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努力为活跃学校文化生活,美化学校育人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并做好学校专业队(舞蹈、电子琴、合唱、绘画等)及特长学生的辅导工作,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力争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添彩。同时学校外聘有专长的老师,进行针对性地辅导培训,本组教师各施所长,尽己所能,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之星,普遍提高我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

职业培训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某某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树立“工业是城市经济脊梁”“工业强市”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工程和“百家亿元工业企业”工程,狠抓多机遇叠加、多区域合作等重大历史机遇,紧扣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提高工业战线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工业化人才队伍,为做大做强我市工业、实现“工业千亿元目标”,为工业在全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培训目标

以提高 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培训”的原则,统筹兼顾、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构建“分级负责,脱产培训、短期学习、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

精选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培训层次,不断夯实各级干部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驾驭经济工作能力,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良好的育人、用人环境。在全委干部、全市工业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进一步确立终身教育和全员培训的理念,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有开拓创新精神,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作风优良的能够担当新世纪改革开放重任的现代化工业化领导人才和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培训计划

1、专题理论学习。

根据上级要求,围绕学习贯彻某某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某某某某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权力观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专题,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2、党委(党组)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

3、党风廉政教育。

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某某某某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自治区纪委四次全会、南宁市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组织学习《某某文选》,学习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指示;组织学习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反对和防止腐化堕落行为,在全委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4、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专题辅导培训。

为扎实开展我委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做好学习讨论工作,于3月份举办一期由相关领导讲授的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专题学习辅导课,以帮助全委党员干部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认清形势,理清思路。

5、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调研。

结合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行学习调研活动,计划组织委机关工作人员分专题调研组进行学习调研,撰写调研文章。

6、工业化理论专题培训。